一年级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

2024-06-15

一年级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精选16篇)

篇1:一年级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

一、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不同的动物排汗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自然的兴趣。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小动物和童话故事的喜爱之情。

3、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排汗方式。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探究生活中的为什么。

三、教学准备:

1、课文录音,生词卡片,小动物头饰。

2、学生了解动物的趣事,为学习中进行交流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童话故事。(板题:找汗)

2、学生读题质疑:谁找汗?为什么要找汗?怎么找的?找到没有……

(二)听故事,整体感知

1、听故事录音。

2、学生汇报:听明白了些什么?(相机板书:小动物简笔画)

(三)初读故事,扫清生字障碍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学生画上圈,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标上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读效果:

a、全文几个自然段?(9个)

b、你认识了哪些生字?同桌互听互学。

c、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四)再读故事,理解内容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小花猫为什么要找汗,指导问句的朗读,体会小花猫觉得奇怪的心情。

2、指名读第二段:了解老牛告诉小花猫:”汗在鼻子上。”指导小花猫与老牛的对话,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3、指名读第三段:知道小花猫在老牛这儿没找到自己的汗,指导体会小花猫失望、伤心的心情。

4、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4、5、6自然段:

a、了解小马的汗在身上,黄狗的汗在舌头上;

b、知道小马当时在凉快的地方打滚,心情愉快,而黄狗在吐着舌头乘凉,也一定轻闲自在;

c、指导用不同的语气读出分别描写小马、小花猫、黄狗的段落。

5、小猪又是怎样帮助小花猫的呢?请同桌小朋友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两段:

a、小猪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8段)体会小猪的聪明。

b、小猪又是怎样做的?(指名读第9段)体会小猪的乐于助人。

c、体会小花猫找到汗之后的惊喜,指导读最后一句:“原来,我们的汗藏在这儿呢!”

d、了解小花猫与小猪的汗都藏在脚掌上。

6、齐读全文,体会各种小动物不同的,心情和不同的语气。

(五)演故事,升华感情,在叙述故事的基础上对故事内容进行再创造

(六)总结拓展

1、学完故事,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师小结:不同的动物出汗的部位并不一样。

2、你知道小动物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吗?讲给大家听。

总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只要小朋友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善于观察,关于善于思考,就会发现动物王国里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

板书设计:略

[《找汗》观摩课 教学案例(语文A版一年级下册)]

篇2:一年级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

我住在观察xx一个翻译教室第一语言的课,一个是自我提问课,一个训练节目,通过听报告,现场观察,翻转教室初步了解。

我理解翻译教室,可以说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数字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导知识的链接(教师)和学生知识内化链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出翻转。随后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是课堂知识的讲师,而是学习的指导和指导者,学生被转化为积极的学习者,而不仅仅是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节奏,在课堂上进行个性化学习教会,重点是探索的问题,而不是知识点来解释。

一,xx一个翻转的教室的特点:

Xx一个在翻转教室采取两个四步十步翻转教室教学模式。

(A)两段是指自学的问题和训练,显示类这两个类。

在第一语言,皇帝的新衣服,自我提问的教训,学生与老师在设计自我提问的情况之前和老师上传微类视频(微类视频可以重复观看,你可以自由拖动移动或暂停),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掌握学习节奏。本节课自学探讨学习内容,完成自我阅读材料,前提问题和做类笔记和难题,然后小组中的小组摘要可以在小组内解决,解决问题不能解决自学问题组难题报告提交给老师,老师,然后针对性地回答和辅导。

培训展示班,先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培训目标,然后老师根据一流的学生自学问题遇到的难点突破提出。后学生在黑板上完成案例学习训练展示 相关问题,并要求学生解释自己对答案的意见,老师只是偶尔分配。

(二)四个步骤是指老师准备四个步骤的教训:

时间规划教学设计学习案例指南合作互相学习难以突破协作推广-评估

通过观察,我觉得翻转教室,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在学校案例和微观视频的帮助下,更好更完全地掌握教训,教师不必担心失踪知识点,学生在独立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挑战能力,而且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对方解决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翻转教室教师在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等要求较高。过去的老师是什么前班,什么班级说,和翻转类需要教师在计划之前制定一个好主题,开发教学难点和重点,也掌握微类技术的录音。教师做什么困难的学生提问题,老师将能够回答任何问题。

二,xx一个在翻转教室里有优点和缺点:

个人认为xx一个在翻转教室里我们做的第一堂课后教学模式有同样的目的,符合教育法,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内部化的知识,但翻转教室更好地使用数字信息技术来帮助教学方法,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学习动机,实现更有效的效果。因为只有匆匆听课,xx一个在翻转教室的缺点不是很好的评价。

第三,我们如何进行翻转教室教学:

篇3:一年级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

大师不愧是大师, 他们的课堂在我们看来已是浑然天成, 无可挑剔,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水到渠成;一切都是那么巧妙, 不见一丝修饰过的痕迹。支玉恒大师, 一位头发花白和蔼可亲的老师, 小学语文界的传奇人物, 在他的课堂上,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一帮孩子, 就是教师的全部天地与情怀, 知识在那里流淌, 智慧在那里碰撞, 快乐也从那里蔓延开来, 使人心情舒畅, 豁然开朗。贾志敏、武凤霞、窦桂梅、王崧舟等大师一一展示了自己真实的课堂, 台下掌声雷动, 甚至, 老师们的眼里有东西在闪烁, 是啊, 孩子们感受到的, 大家都感受到了, 这样有教育意义, 对人生有启迪的课堂, 难道不值得所有人去思考、去学习吗?哦, 明白了, 明白了, 真正平等的师生对话原来是这样的:看, 孩子们跟老师交流的那份自信与喜悦;哦, 原来课文还可以这样读, 老师真的可以跟播音员一样棒;作文可以这样教, 呵呵, 是既要教, 又不要教, 老师应把握怎样的度去引导帮助;这是上课还是聊天?哦, 这不就是刚刚走上讲台时我的追求吗?天真可爱的活生生的孩子们, 要真心去爱他们, 不要为难孩子, 一定要快乐学习, 他喜欢你才会喜欢这门课……还会想:名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童年生活、求学生涯以及对事业的追求又是怎样的?难道教学也要靠天赋?不排除有这方面的因素, 但付出和回报绝对是成正比的, 这也是真理。孩子如此可爱, 老师如此可亲, 教学如此美妙, 这简直就是艺术的殿堂。

聆听名师的课堂, 让身为人师的我们感到光荣、自豪、幸福, 那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呢?一个词, 天壤之别!我们也在努力备课, 精心设计, 巧制课件, 认真上课。可是, 在看似不乏“精彩”呈现的课堂后面, 隐藏的真相:唯恐学生不懂不会, 于是, 舍本逐末, 烦琐分析, 无效提问, 就像贾志敏老师说的“把课文讲‘肿’, 将学生问累, 到头来, 只是‘教过’而已, 学生依旧不会读, 不会写”。孩子们学得无趣, 老师教得费劲。我们该如何从这些示范课中汲取营养, 获得成长呢?

要想干好一件事, 必须要明白不打无准备之仗。要做好一名专业的语文老师, 除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尽职尽责外,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自己的语文功底要扎实, 听说读写, 样样都不差。差了怎么办?赶紧补啊, 饭后茶余, 听广播, 看电视, 读专著, 查典籍, 怎么能解决问题怎么来。正如赵志祥老师说的:“想办法录课堂啊, 怕丢人了拿回磁带关上门, 悄悄自己听呀, 读的课文吓死人!”原来名师也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呀!对教材有了充分的把握, 再根据学段目标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深入浅出, 让孩子们高兴而来, 满意而归。这样成长起来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才能培养出一拨又一拨的好学生。在课堂上, 教师积极引导, 学生主动探究, 教有成效, 学有提高, 这才叫好课。好教师的一切努力, 都着眼在学生的长进和提高上。

大师们看似平凡, 但平凡中投射出不平凡, 他们才是生活、教育的真正有心人。世上没有一个人天生就优秀, 《伤仲永》中的仲永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天才们离开了学习尚且如此, 何况咱们这些芸芸众生?听着大师们的课, 我想得最多的是课前或平时大师们在想些什么, 干些什么, 怎么干的?为什么他们的课堂孩子们如此喜欢, 如此有收获, 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甚至就是投其所好。为什么大师们能知孩子之所需, 并能顺其自然地与之对话, 助其成长……他们在课后的功夫绝对不比任何一位普通老师差。我了解到《教师月刊》采访窦桂梅老师时, 窦老师说:“现在有的教师啥问题?拿过来一个教材当一片叶子, 不研究这片叶子是长在哪棵树上的, 是白桦树还是柳树上, 不管这些。我的方法是必须知道这个叶子是长在哪棵树上的, 还要知道这棵树是长在什么林子里的, 是热带丛林, 还是北方大兴安岭里面的。这靠的就是后面大量的阅读。这里当然还有个问题, 就是这么多资料你怎么提取、提炼, 它不仅是一种组合, 还得通过合理的组合生成出新的东西。这个功夫需要长时间的修炼。”就是这种被窦老师成为“高贵自修”的学习, 奠定了她“特级教师”的高度。

听讲座时, 我听到一位老师这样说, 她要做一节课, 自己先拿出了方案, 然后拉老公和女儿去听, 数遍之后, 老公“逃逸”, 女儿也极不情愿了。然后她就想啊, 为什么我的设计吸引不了女儿呢?在问题的引领下, 她不断推翻设计, 多次修改, 把自己关在门里反复练讲, 最后终于拿出了一节孩子们满意, 自己满意的课堂, 也以此为契机, 渐渐打造出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这位老师对工作的执着认真令人钦佩。成功, 往往青睐那些勤奋的人、有心的人, 我愿向名师看齐, 执着于自己的梦想, 锲而不舍, 实现教育理想。

篇4:一年级语文:“学”二年级数学?

说着李老师让面前的七八个孩子读背“方位”儿歌,并轻轻地对我说:“一年级的孩子读读背背儿歌还行,可是要他们根据提供的相关的图填方位。还真难为了他们。这不,今天上午才给他们讲过,下午他们又不清楚了,即使今天过关,明天可能又有一些学生弄不清了。”李老师讲的话,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因为就是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认识方位”,也有一些学生有困难。听我一说,李老师轻声问我:“那。我是讲还是不讲呢?”“这……”我也被李老师问住了,只好含糊其辞:“少数学生有困难可以暂时放一放。对于方位问题,既然教材上有,就尽量耐心地给学生‘磨一磨’吧。”

离开一(2)班教室,我直接回到办公室,打开苏教版国标教材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第97页,(图1)同时打开苏教版国标教材二年级数学课本(上)第58页(图2)。经比较,发现语文和数学中的“方位”问题十分相近,而且,感觉二年级数学中的学习要求,比一年级语文课上的要求还要简单一些。“方位问题”让孩子在一年级学习好,还是在二年级学好呢?我为难了。

第二天,我召集任教一年级的5位语文老师、4位数学老师和任教二年级的6位老师。开了一次小型“实话实说”座谈会,就“认识方位”的教学问题,听听大家的意见。结果老师们的一致意见是:把它安排在二年级数学中学习要好一些(当然二年级学生学习方位也不容易)。原因是一年级学生学习这样的内容容易产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一年级语文中可保持“方位”儿歌的学习,把“方向的练习”取消。

篇5:一年级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

品味语文

享受课堂

——“赢在课堂”初中语文课堂观摩研讨会听课心得

金阳新区实验学校

何海燕

2010年四月十日至十一日,全国第二届“赢在课堂”初中语文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在贵州师范大学大礼堂举行。我校语文组全体老师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聆听了与会老师们的精彩讲课与讲座。执教老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独到精致的教学设计,从容不迫、大气自然的教学风格,充满浓浓人文关怀的课堂交流氛围;专家们精到、中肯的课后讲座,使我深受启迪和教益。

现结合部分观摩课,谈谈自已一些肤浅的感受。

一、以读为本,注重感悟。

“读”的指导,是这次观摩活动的一大亮点。执教老师普遍认识到让学生读准、读顺、读好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读为本、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在许多观摩课中都得到了体现。

在王君老师的《敬畏自然》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用“读”带动学生感悟文章这一点。《敬畏自然》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王君老师只是截取了其中一个小点——通过朗读感悟,来进行教学。这个点选取非常好。第一,老师对学生学情不是很了解,通过朗读感悟文章,风险较小;第二,大部分学生都很愿意在课堂上朗读课文,而且读得好的学生还很愿意表现自己,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生互动起来;第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敬畏自然》这篇课文时比较艰涩难懂的,通过朗读来感悟,非常有效。王君老师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感之于心,受之于心,通过感官和心灵直接感受文本,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捷径!

在李卫东老师的《及承天寺》一课中,也将朗读贯穿始终。这是一篇古文,所以朗读必不可少,但是,能否让朗读也服务于其他,这就很考验老师的水平了。我认为,李卫东老师这一点是我们的榜样。在这堂课中,李老师先给出了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感朗读,然后断句。这种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可以让学生培养良好的文言文语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另外,在李老师的课中,给课文分层需要读,给文章做翻译需要读,赏析文章需要读,读的环节贯穿始终,一堂课下来,学生既能熟练地掌握理解课文,也将课文背诵了下来。所以,这堂课的效果是很好的。

二、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文本解读。

我们都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不无道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是让学生消除对语文的畏惧心理的良好手段。在吕莉老师的《心声》一课中,就特别注重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吕老师这节课,是通过几个主要问题来串联起来的。将问题抛出来,学生自然而然要去思考,只要学生脑筋转动起来,兴趣自然就来了。所以,这堂课气氛非常好,而且学生积极性很高,答案多种多样,孩子的个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一个一个的问题中,学生也将课文熟悉了,理解了。在这堂课上,我充分感受到了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的。注重文本解读,也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语文课,重点是通过文本来传达知识的,所以,文本解读尤其重要。一个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浅,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接受。老师只有一遍一遍地仔细阅读文本,研究文本,参透文本,才能从文本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来教给学生,学生才能从老师这里传承到最有价值的东西。

三、充满诗意的课堂,需要充满诗意的老师去诠释。

在这次观摩活动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董一菲老师的课。董老师是一位文学涵养很高的老师。她倡导的“诗意语文”,在这次观摩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节课讲的是古诗词中的比喻,在课堂中,老师的话语中,学生的回答中,朗读中,无不流动着浓浓的诗情画意,是一堂真正的“文学课”,使人深深沉醉其中。这样的课堂,不是机械的学习,而是舒适的享受。

听完董老师的课,我感触颇深。语文老师,自身本来就应该流动着这种“诗意”的啊,传统文化的古典美,应该在语文老师身上得到充分展现,我相信,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将自身的学识化作气质展现出来,化作习惯展现出来,化作对文学的深深热爱展现出来,这样的老师教起语文来,一定会是非常成功的。

整个观摩活动,留给我许多启发和思考。在如今信息传递越来越发达、学生水平越来越高的现状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的水平。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深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选性地感悟教材,这是教学的立足之本。那么如何深研教材呢?唯有博采众长,学习百家而顿悟,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这是一条没有捷径可言的路。

“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教师也需要大量的学习。文学之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积累感悟,语文教师唯有学无止息,才能称得上名符其实的“语文老师”!

篇6: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

朝阳小学: 杨志英

近日,我中心校进行了“博鳌镇中心学校2015年语文课堂教学选拔赛研讨活动,我听了七位老师的语文公开课,感受颇深。对公开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谈一谈我在听课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倾听、我带着好的心情去倾听,会发现别人的课堂中的教学优点,闪光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学习

在听课中从杨凡老师的教学案设计就很有层次,从“会读——会说——会填”这样不同的层次设计,便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值得借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教学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原则来组织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我通过观摩同行的课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既有令人欣喜之处,亦有不尽人意之处。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多样,重实效。2.合作目的明确,为“活动”而“活动”。

3、.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独立思考能力。

4、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优点很多,打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而且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7: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

星期五参加街办组织的听课活动,目的地峡山双语学校。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各具特色的课堂,喜闻乐见的上课方法让听课的同仁赞不绝口。下面就我的感受谈一谈我的收获。

这次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习惯的养成,制作了精致的课件,让学生在高兴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是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课堂特色。生动的漫画、不同形式检测、喜欢的故事、悦耳的儿歌让课堂即达到了课堂目标又不失乏味。

高年级语文重视了对句子的读书,重点词语的理解,情景烘托关键是体会当时的气氛,通过视频的观赏理解课文中遇到的紧迫与凌乱,让学生去读这篇文章,让学生从读中去体会文中蕴含的意义。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品味阅读,板书清晰漂亮,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堂中孩子们充满了激情,学生在诗性的课堂里浸润,收获的是人格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厚语感的提升、人生智慧的开发,更获得了生命发展的动力。教师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达到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语文到底是教什么?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语文应该是品语言,习得优秀语言的写法,学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语文应该是修养性情,体悟人生,所以语文应是教学生动情去读去感受。语文应是培养一种语文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去有意识的修辞炼句,善于感动,善于反省和领悟人生。这些能力的习得需要语文老师去教,去想方设法的教。

每一次学习对于我都是一种反思和激励,听了这些精彩纷呈的课堂,我想我是应该阅读更多的书,更努力地钻研教学这门学问了。总之,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

太保庄小学张桂霞

篇8:一年级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

一、“讨论”教学中的口语交际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类似教材设计的讨论话题。例如, 教材第56页安排朋友有困难的时候, 你怎样帮助他?开始可以设计让学生说一说课文里丁丁是如何帮助冬冬的, 自己还有什么办法, 分小组进行讨论, 再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要尊重、关心、帮助朋友。

二、“讲故事”教学中的口语交际

一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 喜欢听故事, 也喜欢表达。教材中安排一些“听故事, 讲故事”的教学内容, 可以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和愿望。刚刚接触到讲故事的练习, 只要求学生会讲课文, 会练习简单的表演课文。例如, 课文《老树的故事》就可以安排学生扮演与老树对话、讲故事,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趣, 训练口语交际。

三、“情景交际”教学中的口语交际

在练习中主要是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话训练。如教学第二册语文天地1中的“口语交际”———我们来讨论:看书中三幅图, 引导学生动脑筋说一说图意: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做的对吗?你家来客人时, 你怎么做小主人的?让学生们知道客人来了要热情, 要有礼貌。

四、“交流”教学中的口语交际

一年级教材多图文结合, 声情并茂, 运用课文插图, 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如教学《一粒种子》, 在学生口述图意后, 再让他们认真读课文, 弄清“种子一共挺了几次?种子是怎样从土里出来的?”等问题, 最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话, 还可以分角色表演。

此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延续课文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学了《水乡歌》一文后, 让学生延续课文说一说自己的家乡什么多。试着用课文中的语句样式或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位学生说:“家乡什么多?水果多, 桃子多, 李子多, 吃完梨子有柿子。”还有位学生说:“学校里什么多?花多树也多, 樟树像大伞, 桂花四季香。”……通过反复练习, 学生说话的内容有了条理性、具体性、逻辑性,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篇9:观摩一节高三英语阅读课后的思索

文老师选择的是新教材高三第五单元的阅读课ADERVERTISING。从教案设计,施教过程到教学效果都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笔者作为一名现任高三的英语教师,也是2003年新教材的首批使用者,对此节课感触颇深,十分欣赏这节课背后的教学理念:1)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2)重视语言知识教学,利用课堂小组活动来学习语法;3)注意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4)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主要目的是从这四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解决目前高中特别是高三如何让阅读课既能提高学生能力又能为即将来临的高考打好基础。

一、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

现代图式理论一般认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Bartlett(1932)根据格式塔心理学(CestahPsychology)提出的。图式理论认为,人的大脑里储存着完整的信息体系和旧有的知识。当人们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图式会有意识或下意识地起作用。作为教师应提供相关背景知识(非直观信息),以激发学生储存在大脑中的原有知识,引起更多知识关联。

文老师在学生阅读之前用一则超女李宇春的DVD广告引出文章的话题,引导他们找出广告的优缺点(whatar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advertise-ment),同时介绍新的词汇如appeMtO,entertaining,profit etc这样激发学生头脑中的非直观信息,激活图式的预测推理功能。从宏观到微观,自上而下地认识篇章,即使文中出现较多的生词和繁杂的结构也不会影响阅读。就如马丁·韦德尔说的“如果文章中的直观信息与长期记忆中的非直观信息结合起来,可以缩小一个生疏语言项目的意义范围。(马丁·韦德尔&刘润清,1995)”。

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图式的信息处理功能,文老师在导入后引导学生先进行语篇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她还指导学生采用跳读、略读等方法,快速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利用问题引导、选项提示,在文中迅速搜索相关信息找出关键句。以下附一张文老师上课使用的表格:

阅读材料是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的媒介,只有当读者将自己的原有知识与语篇所承载的语言文字信息结合起来,阅读的相互作用才能得以实现,而图式理论的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利用课堂小组活动来学习语法

近年来公开课中似乎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几乎很少有人在公开课或示范课上选择讲解语言点或语法。但是在场的每一个一线英语老师心里都清楚在高三不讲语法及知识点是不可能的,摆在每个学生面前的是那一纸定终身的高考试卷,何况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于基础英语教学中的一条主线。正如语言大师MichaelSwan有句名言:Languageteachingisteachinglanguage.我国张正东教授也指出:“语言知识是外语教学的立脚点,”“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运用目的语言的能力。立脚点作为根是为了长大成树,作为弹跳点是为了跳得更高、更远。”

文老师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语法,她把班级分成5个小组,给10分钟时间让小组进行讨论找出他们认为难以理解或是重点的词组和句子,然后分组查找、讨论;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高三教学,由于高一、高二已基本把高中阶段的语法讲完,高三基本上是复习及总结以前知识点,所以学生完成这项任务不是很难。

在教学当中文老师还到各个小组,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互帮互学、互相促进与提高。最后好要求各小组代表汇报他们所总结的语言点及未能弄清的难句等。高三是冲刺高考的一年,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应适当地讲解语言点,辨析词的异同,解析长、难句结构。可见,不教语言知识是错误的,只教语言知识是不够的。

三、阅读策略的培养

现在,人们认为,策略是阅读者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采取的某种手段或方法,策略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而获得(束定芳、庄智象,1996)。我们的高中生大多缺乏使用策略的意识和知识,英语阅读能力、阅读水平较差。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文老师在后来的说课中谈到,她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在注重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除了在高二特意为学生开了几个专题讲座,着重介绍阅读策略外,她在每次上阅读课之前会提醒学生有意识地应用这些策略来指导阅读。就如Wenden(1987)认为在一定的语言使用情境中进行策略训练比独立地学习某些策略更有效(引自O’Malley&Chamot,1990)。以下是引用文老师在阅读之前让学生再次回顾的策略。

1.Understandthegeneralideas.

2.Understandthedetails.

3.GuessthemeaningOfnewwords.

4.Makeasimplejudgmentandinference.

5.UnderstandthebasicstructureOfapassage.

6.Understandthewriter'spurposeandattitude.

文老师也谈到阅读策略训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转变阅读观念,提高阅读能力及理解水平。但她强调策略训练要整合到语言教学中,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四、培养自主与创新能力

长久以来,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的培养,一味地让学生在题海中磨炼应考技巧,使得许多学生在死读书,不知道怎么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服务。

教师在课堂最后为了进一步地深化广告(adver-tisement)这个主题,别出心裁地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自己设计一则广告并演示出来。这部分课堂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该单元的中心话题,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课堂极其活跃,每个同学都踊跃参与。有2位同学自编自演了一则“南昌啤酒”的广告,把课堂气氛引入高潮。

给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一个老师不能教给学生所需的所有知识,但可以教给他们如何去获取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文老师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去选择、决定,去思考、体验,而不是都由教师自己一味灌输。

五、结束语

这节课上,授课教师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理念,也体现了自己的教学实力。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太短(4—5分钟),所以学生对把握枝节的题目并不是很准确。但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有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的长远效果,就是要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文老师在教学模式上是如此设计的,但我个人认为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还应灵活变动,某一教学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可能成为“定势”,很多情况下很难超脱,所以教学设计不能唯“模式”是从,更不能唯单一模式是从。参考文献:[1]Bartlett,F.C(1932)Remembering:A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Study,Cambridge:CUP.[2p'Malley,J.M,&ChamoL AU.(1990)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CUP.[3]吕勇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若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学教学与研究,2004,10.[41马丁·韦德尔、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一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校出版社,1995.[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杨军.浅谈新课标下学生的自主与创新学习[J].疯狂英语教师版,1995,6.[7]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N].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小学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

一、教学目标明确

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情操。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总目标的一部分。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落实“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标准对一节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上一堂课,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明确,传授那些知识,进行那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读、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活动,落实读写训练。

二、教学过程,要能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教学思想端正,“以学论教”。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生自主的学习,这表现在教学效果上,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氛围融洽;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把激活课堂、与学生平等对话和沟通放在首位。他们总是努力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力求与学生达成感情的交融,心灵的默契。他们总是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探索、乐于交流与合作。,当自己一呼不能百应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或调侃、或煽情,适时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成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三是有效地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努力地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我们老师们所希望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努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验小学的教导主任安淑玲在执教《秋天》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理解内容的同时,注意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观察图画的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

3、课堂上学生要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是读的训练。在《秋天》这一课中,读始终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读书中学习生字,在读书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书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等,一节课,每个学生的读书不下来十遍。一节课可以说是读声朗朗,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样读书,学生很快理解了内容,很多学生都已经快背下来了。二是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请别难过》这节课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主题班会这个教学环节中,因为面对的学生不一样,每一节课讨论的话题均不一样,完全是学生自己感情的真实投入。

4、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充分利用各种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丰富、拓展“话题”的内容,并引发学生向更宽泛的学习领域延伸,激发探究的兴趣和愿望。《秋天》这一课,让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色、搜集的图片、实物、儿歌等,让学生对秋天首先有一个自己独特的的感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师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语调要抑扬顿挫,快慢适度,富于变化。其次板书设计合理,内容简明扼要,有艺术性;条理性强。另外,字迹工整美观,书写笔顺符合要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四、教学艺术。

篇11:小学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

这次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共进行了3天,听课人数共有1000余人次。在全县选拔了四名优秀的教学骨干进行了课堂展示。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文化修养、教育观点、师德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执教老师尽显其能,尽挥其才,给参加活动的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五个特点:

一、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实验小学的教导主任安淑玲执教《秋天》,她利用小红花、印章、签名小作家等手段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请别难过》这节课曹亚琴利用汶川大地震这一个真实事情来激起学生安慰的欲望,〈七颗钻石〉牛小丽老师利用学生介绍自己读的童话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我的战友邱少云〉刘圣印老师让学生向老师问好,唤醒学生内心表现的欲望。

二、较好地体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良好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很难想象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麻木不仁的老师能让学生认真听他讲课。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催化剂,它使老师乐意教,学生乐意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这四位教师们都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都摆正了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位置,突出地体现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认识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在〈秋天〉这一课中表现尤为突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魅力与艺术。整个课堂的教学语言充满了激励性。如:“会学习的孩子知道老师一写字,就聚精会神的看”、“感觉她读的对,就全班跟着读”“拿起课本读书、放下课本听同学们说”、“老师真愿意听她读书的声音”“谁读得好,老师给他印朵小红花,说得好,给他签个小作家”等。

三、教学设计精巧、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这次的四节课,执教者都能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种练习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语文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步提高,语文基本功训练得扎实有效。

四、绝大部分老师讲的是常态课。

平常怎么上,观摩课就怎么上。一不上重复课,不给学生预先嘱咐一些什么。二是不为这一节课单独精心制作一些什么花活,为观摩课而去作秀。上一节实实在在课,在实实在在中体现讲课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的理解和实践,展示自己的风采,证实自己的专业成长。

五、我们的课都是有待完善的课。

篇12:小学语文观摩课心得体会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教师到建国小学教学示范课观摩活动。课堂上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谈谈我听课后的点滴体会:

第一,无论新课改怎样改,我们都必须抓住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即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通过各种手段,训练扎实。这次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识字教学,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再到段,扎扎实实的落实了字词教学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落实了写字教学。如: 猜谜语记忆法,换部首记忆法等多种形式,学生学习方法灵活多样,老师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她让学生用词练习说话。

第二,读悟式教学,形成了学生的读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李老师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不漏、不添、不重、不读颠倒;默读以求读通顺、连贯、流利,并粗知课文大意;展示读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地朗读教材;还有范读、指导读等,在读中悟,悟中读,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1

提高了阅读质量,也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2、老师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老师上《搭石》一文中神情并茂的朗读给在场的每一位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现在让人记忆犹新。每位教师都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都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第三,教学时注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在学习中,学生做获得知识的主人,主动的参与学习,积极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互动交流,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课外延伸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构成了家乡一道怎样的风景。进行了创新思维发展,让学生从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另外,鼓励学生作诗,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思维才会得到发展。

3、在“读、练”环节中,培养创新精神。“读、练”的本身就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问题敢于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读、练”的过程中,教师不光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还要求学生注意 2

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鼓励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意见。

体会四,课堂中有效的评价

1、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授课教师都注意了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使课堂气氛活跃,让每个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大胆发言。

2、适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讲课教师都注意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朗读环节,有一个学生课文读的不够好,但老师并没有去批评他或放任不管,而是评价他读的“比较好”,自己又神情并茂的朗读给学生示范,让学生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加自信的去改正不足。我想这样的激励比任何的物质的奖励都有用,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话更使他们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以便更好的学习。

体会五,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的精彩,板书占有重要一席,它是微型的教案,它是生成性课堂的优美点缀。板书,是直观感性的教学内容,是辅助教学内容的显性形象,是教学内容的又一次艺术性创作。板书是灵动课堂中有效资源的撷取和提炼,是师生互动中有效课堂的彰显。这 3

次所授课的老师对板书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教学重点,文章的结构层次在设计中,课堂的整体感受一目了然,感受鲜明达到活学的效果。

篇13:观摩特级教师语文课有感

关键词:观摩教学,感受收获,寻找差距,解决困惑,明确方向

前些日子, 有幸观摩了几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现场教学课, 而且与专家和优秀教师课后进行了互动评课, 感觉收获很多, 同时, 从感受和收获中找到了自己与优秀语文教师的差距, 并且此次的学习解决了我许多教学中的困惑, 并且找到了自己今后语文教学的方向。下面就这次听课活动中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共勉。

一、教学语言幽默, 感染力强

语言幽默, 感染力强,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这几位老师共同的特点。我尤其欣赏的是几位老师优秀的课前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素未谋面, 相互不了解, 对于学生来说, 陌生的教师来授课无疑在心里会有一些抵触情绪, 或有些许的不适应, 但是这一过程却使本来陌生的师生关系瞬间变得熟络起来, 为课上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 问题的提出, 以及问题的解答都充满了童真童趣, 能尽快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堂优秀的课, 成功与否, 是否有效, 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在倾听, 是否跟着老师的思路在前进, 关键在于学生们对这节课是否有主动学习的兴趣。这几位老师都非常的尊重孩子的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 使孩子们形成了自己不同的风格, 不强求一律, 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的手段,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

二、立足文本, 深挖教材

陈金龙老师曾经说过:无论是怎样的一节语文课, 要想享受课堂带来的精彩和师生发展的幸福, 不老老实实读懂文本, 立足文本, 总归是不妥的。因此, “亲近”文本, 真正读懂文本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如何做好这一点, 值得深度的思考。我感觉这几位教师的备课都非常的深入细致, 挖掘了教材的本源。这告诫我们平时要深入的了解教材, 多方的参阅各种资料, 力求深入理解教材, 准确把握重难点, 并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突破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 要注意随时掌握学生的学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依据此进行教学。”我们在课堂上, 要做到的就是让“文本”真正的走向“学本”, 充分考虑学情, 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地方。

三、重视学生的朗读,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几位优秀教师的讲课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了阅读质量, 也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每位教师都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的同时, 也注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几位老师的讲课突出体现了学生是获得知识的主人, 主动的参与学习, 积极的思考问题。例如, 孙世梅老师在讲《不留余地的狼》时, 就打破了常规的先预习再讲读的方式, 而是让学生在完全不知文本的情况下,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想象。这种新的教学尝试, 让学生们一边阅读, 一边建构意义, 发展思维, 唤起了儿童的阅读期待, 营造出了一种积极探求的阅读效应。这种方式把文本阅读引向学生思维的发展, 同时也会让学生爱上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又如, 管建刚老师讲解的《理想的风筝》他让学生概括文中的四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其基本架构是:第一, 故事两个——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讲故事”“写板书”发生在课堂上, “放风筝”“追风筝”发生在课余, 这样的精心安排, 就是作者的“构思”;第二, 故事, 一长一短——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故事”长短, 是有讲究的, 要“构思”好了才能写;第三, 故事, 内在联系——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四个故事“有内在的联系, 都指向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第四, 故事, 其间的连接——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构思”要注意不同故事间的过渡与照应。管老师的这堂课, 让我对文本的把握有多了一重思路, 对于以课文为例指导写作的教学方式也生发了一些思考。

四、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所有的语文课堂中, 对这几个基本素养的培养都贯穿了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在听说读写的四项基本的能力中, 听的能力, 是其它各种能力的基础, 应多加培养。听, 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听课;一部分是听别人说话。学会倾听也是应该提高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目的是能让学生听清, 听准老师的话, 还会听记、听辨, 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重构信息的能力。课上, 应利用各种机会, 要求学生达到以上的要求。在听的基础上构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并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从而锻炼了说的能力。

读写能力的结合。在听课的过程中, 我重点观察了所有老师都非常注重这一方面的训练。在特定的环境中理解词语, 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体会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都应通过不断的朗读去实现。朗读指导的过程非常的到位, 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已经和作者融为一体, 从而体会出作者想要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习起来更得心应手了。当感情进一步升华到一定的程度, 就可以加进写的训练了。同学们有写的欲望, 写出来的东西带有真情实感。从而达到了语文锻炼的目的。

俗话说:“课上一分钟, 课下十年功”。本次观摩活动留给我许多启发和思考的同时, 让我感受几位名师多年来脚踏实地不断实践和研究的历程, 他们的执着和敬业, 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整个观摩活动还告诉我们: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 离不开教师深研教材, 把握教材, 创选性地感悟教材, 这是教学的立足之本。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使我们得到很大的启迪, 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 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

参考文献

[1]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02期

[2]张步云.创设语文课堂的参与平台[J].甘肃教育.2009年10期

篇14: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

关于识字教学,在众多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多方法论和策略,但是从当前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的现状来看,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主要包括教学手段多元化不足等问题。

一、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现状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奠定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的重要知识点。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方法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惯用手法或套路,没有从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及特征出发进行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内容发散不足

从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当前开展的情况来看,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问题就是内容发散不足。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停留在较初级的水平,因此,这里的“发散”并不意味着真的要让学生通过识字教学来掌握多少衍生的知识内容;而是指在教学中进行内容发散,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识字环境,让学生加快速度记牢字词,同时还能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有效培养和提升。但是从当前识字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在进行内容教学的时候很少能真正将范围扩大,而是仅局限于课本中,或是当前章节涉及的范围。

2.形式枯燥单一

除内容发散不足的问题外,当前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还面临着形式单一枯燥的问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本应是充满欢乐和轻松氛围的课堂,教师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手段,教会学生基础的拼音、写法,并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快速掌握具体字词的用法。但是从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法都是普遍统一的,并且由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对同一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程度也不同,直接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存在。

3.缺乏关联性

在多种记忆和学习法则中,关联性法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法。所谓关联性并不单一指通过某一汉字创造词组,而是可以通过感官刺激以及心理等多个层面建立目标内容与学习者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特定汉字印象的同时,帮助学生对汉字的多重释义或场景进行全面理解,最终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但是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目前情况来看,实际教学中对关联性法则的应用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法则的价值和作用。

二、以“春”为例——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对当前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目前的情况已经有了大概的认知和了解。笔者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以“春”为例,围绕识字教学的有效开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1.科学选择,多元化形式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多元化开展,与教师的审美选择有着密切联系。以“春”这一识字教学为例,要想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形式进行丰富,首先需要教师在方向上进行一轮选择,即究竟从哪个角度切入,从听觉还是触觉,抑或是心理感受层面。基于此,在进行方向选择的时候,教师可能会考虑一个问题,“春”给人的感受中,哪一部分是印象较深刻的: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孩子们脱掉厚厚的棉袄,开始与绿意盎然的大自然亲密接触,身心愉悦。因此,在进行这样一个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收集或采纳一些春天圆舞曲作为课程的引入,让学生在音乐中领略春天的魅力。

2.合理发散,加深认知记忆

“春”是一个很宽泛的汉字,理解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但是如果教师能衍生出“春风、春雨”等关联词,并且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特定事物带来的感受,势必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对目标对象的认知。在发散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做到发而不散,尽可能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组和场景,做到目的明确。

3.构建联系,深化立体感知

顺利进行课程导入并且完成基础知识内容的教学之后,教师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持续跟进到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加深对具体字词的印象。立体感知是让学生融入教学的重要法门,针对这一内容,我们需要考虑:“春”这一题材应该从哪里入手去营造立体感知?在大家的普遍认知中,寒冬过去,春天意味着新希望;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希望还比较抽象,卸下冬装,步履轻快地和小伙伴嬉戏打闹应该是很幸福的事。因此,如果围绕“春”进行联系构建,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分享对春天的感受或是春天经历过的难忘的事,从而达到加深印象,深化立体感知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来说,一定要从当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入手,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合理发散,营造立体感知及感受,加深、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发散、联想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5:语文线上观摩课观摩心得体会

第一,每天早起后坚持朗读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例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每天读一篇,日日坚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为作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思维。

第二,每天中午坚持朗诵一首诗歌。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它还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诗文中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爱国的热情,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要求学生每天晚上坚持练一张字。中国的汉字是讲究间架结构的,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形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培养起学生一种严谨的作风。不但在写字上是这样,在学习上,在生活上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要想把字练好并非一日之功,要经过长时间的耐心临摹才会有所收获,所以要日日坚持。学生循序渐进地按一定的规范进行写字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练学生的毅力,并养成一种良好的踏实的.作风。在练字中也可以使学生避免心浮气躁,在心平气和中沉淀自己,超越自己。

篇16:听语文观摩课学习心得体会

坪头小学郭丽霞

2月25日在县教委组织下,我有幸到固隆小学观摩学习,此行上午我听了李沁阳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只捡儿童多处行》,并参与评课交流,课改研讨。下午听了张江霞老师《让评价与课改齐飞》的讲座,经过一天的学习给我很深的触动,感受甚深,不虚此行,收获很大。非常感谢县教委给我们提供的此次学习机会。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本人的感受。

激情课堂,我心飞扬。我听了一节语文课,这节课让看到了我想看到的课堂,课堂上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合作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堂上仅仅扮演的是一个导演的作用。学案设计巧妙,学习目标简洁明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学习问题,针对性很强。自主学习问题比较容易,一般学生自己就能够完成,这节课学生学习主动性强,人人参与,看不到一个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这种学习氛围让我们这些听课的教师也无形中也被融入到课堂之中,随着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漫步在知识的海洋。

精彩的讲座,引发无尽的思考。张江霞老师由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成绩进行了深度分析,把存在的问题一一列出,真真正正的说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的许多不足和误区,究其根源,我个人认为,还

是对课标精神不了解,对阶段性目标不明确。“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应该好好研究思考的。

上一篇:党建共建活动总结下一篇:我国肥料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