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民族文化

2024-06-19

保护民族文化(共8篇)

篇1:保护民族文化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摘 要

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性欠缺。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临沧民族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临沧 少数民族文化 开发 保护 旅游资源

导言:在现代性的语境下,民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面对强烈的现代性趋势下,捍卫民族文化价值已经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的元素成为必然,这表明民族文化的价值在现代性的巨大背景下得到了再度确认。由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文化价值的驱动下将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构成文化现代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人类文明,繁荣人类社会。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只有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一、临沧简介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魂缘于水清,水灵缘于山绿,悠悠风情飘荡于山水之间,这构成了临沧独特的风景韵味。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邻思茅,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全市辖临翔、凤庆、云县、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8县。土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6.5万人,其中以佤族为代表的23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6%。临沧四季如春,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年平均气温17.2℃。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市现有佤族人口35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神奇美丽的阿佤山有闻名海内外距今3500多年历史中国八大古崖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集建筑、雕刻、绘画 为一体的云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有保留较完整的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现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丰富的佤族民间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发舞享誉中外,集中展现了中国佤族文化的内涵。

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余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全区茶叶面积达65万亩,年产量达2万多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

临沧是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澜沧江境内流程232公里,属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中间地带,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和省规划已建成的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全国乃至亚洲尚属独有。

临沧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全市有沧源、耿马、镇康三个县与缅甸接壤,国 1 境线长290.8公里。昆明经临沧出境至缅甸仰光公路里程仅1893公里,临沧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茶古道,孙中山先生曾规划在临沧建立 “欧亚第三大陆桥”。

二、临沧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优势

1、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是云南滇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中心,有干线公路直通昆明、大理、楚雄、思茅、保山、西双版纳等地州以及临沧市各县、乡。云南临沧还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素有“黄金口岸”之称。它有着长达290.29公里的国境线,耿马、镇康、沧源三县有大片土地与缅甸接壤。有孟定、南伞、勐董三个国家二级口岸及17条边贸通道和众多的边民互市点,也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最便捷的通道之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得它有广阔的市场和较近的市场距离。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在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现为:“桥”的优势明显,“头”的潜力巨大,“堡”的地位突出,所以对于民族文化开发具有强大的政策优势。

2、多元的民族文化

以佤文化为显著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临沧民族文化已日渐引起世人瞩目。澜沧江沿岸的彝族习俗,边境一线的佤族木鼓文化、耿马孟定的傣族风情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临沧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亮丽风景,纵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发展,一方面源于各民族民俗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得益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流,具有一些“合金文化”的特点。

3、独特的自然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四季如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加之其开发尚晚,所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神奇的自然景观,其境内旅游景区有:奇丽壮观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临沧大雪山、山水峻秀的五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雕琢神奇的小道河省级森林公园、险峻俏丽的白石岩山水、天然温泉度假山庄、雾龙山古战场遗址,县城南郊以硫磺泉为特点的温泉宾馆、西北郊以碳酸为特色的晚翠温泉宾馆、列入全省25个旅游精品工程之一的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临沧茶文化风情园。

三、临沧市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与不一致,导致临沧市境内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没有被开发或者是开发不全面,许多有价值的资源没有被世人所熟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

2、外来文化对临沧市民俗文化的冲击。现如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显现出不同程度的衰落、退化甚至消亡的趋势。

3、临沧旅游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旅游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缺少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品牌。其次是体制机制不活,景区开发深度不够,宣传促销乏力等。我市旅游业发展较慢,总量较小。

4、旅游产品组合不成体系。产品比较单一,缺少系统化的发展,竞争力较弱,发展较缓慢,使得旅游产品对文化传播和发展起到的作用较小。

5、旅游高层次复合人才匮乏。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在临沧市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引导,使民族文化发展缺少引导力和创新力。

四、临沧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1、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少数民族文化问题主要是指保护与传承、研究与开发、发展与创新等问题。我们应该继承具有深厚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整个中国文化一起成长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的文化力量,也成为各个民族自身发展的精神力量。

2、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产品

文化内涵越丰富,旅游产品吸引力越强,自治区开始大力挖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3、继续将佤文化打造成临沧市的旅游品牌

丰富佤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形式,支持和鼓励民间文艺演出队伍、重大节日举办打歌等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举办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接触类狂欢节——摸你黑、举办民族民间打歌舞蹈大赛、举办佤族饮食——佤王宴冲击吉尼斯纪录活动、开展月亮升起来佤族舞蹈组合的推广与普及活动、编辑出版民族文化丛书、佤族歌舞列入职业中学的教学专业、在全县百户以上的自然村建设佤族民俗文化传习所,组织佤族民俗文化演出队伍到外参赛或演出等。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为扩大旅游业发展规模,应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坚持旅游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景区配套服务功能;深化改革,创新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促进旅游产业水平的整体持续提高。

5、推出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

开发中旅游点、线、面应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开发网络。选择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依托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拟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游点;围绕这些旅游区的开发,实行区际合作,推动地区间联合行动,开辟民族民俗旅游线路;依托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系列开发成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区。

6、培养高层次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及规划设计的人才。为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育。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充实到各类教育培训中去。

7、开发旅游工艺品

为了迎合市场的要求,有必要设计出更好更新颖的工艺品来充实市场,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挖掘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一件好的旅游工艺品,作为承载了特定功能和意义的商品,其设计首先应考虑它的纪念性功能,以人为本,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同时,要与地域文化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实把握好人、设计和文化的三者之间的联系。

8、政策性支持

在这方面,政府和企业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任务。政府部门主要负责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而企业具体负责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要做好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接,上下联动,形成宣传促销的整体合力。

9、宣传手段

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必须搞好宣传促销。旅游业要发展,仅靠“天生丽质”是不够的,还要“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加强宣传促销,推动深度营销,把人的目光吸引过来。要研究游客心理,选准消费群体,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重点客源市场反复宣传促销。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旅行社的合作,搞好旅游线路的对接,由近及远、由内而外、3 有重点、分层次地开拓市场,努力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新突破

结语:

由于历史原因,临沧经济发展叫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临沧民族文化尚未得到全面的开发利用,没有发挥其区位优势。但临沧却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临沧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热土,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民族文化根底在基层,主体在群众,生命在原生态,发展在政府,出路在创新。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工作的一个长期的、渐进的、配套的、复杂的过程,其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极佳的发展机遇期,相信临沧民族文化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大放异彩。

篇2:保护民族文化

各位同学,诸位老师,大家晚上好!现在我身后的除了我的主题外,还有就是14年5月7日关于穿青人身份被承认的一则消息。虽然目前国家民委还不肯松口,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要祝贺中华民族再添新丁。【开场】

但在欢喜之余,我们也能够从中反省出一些道理来。

为什么穿青族到现在才得到国家的部分认可?稍稍百度一下,我们就能知道,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种种信息都在明确的显示,他们应该被称作“穿青族”而非“穿青人”。

一直没能得到认可的问题背后,隐藏着穿青人在汉化进程中丢失自己本民族特色的事实。然而,又不仅仅是穿青人,有资料显示,近二十年内,60%的少数民族已经完全被汉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就是人和肢体的关系。没有了他们,我们如何更快更好的提高文化软实力?我国是一个主张民主的国家,民族平等政策也已颁布多年,可是我们在精心呵护正统汉文化的同时,又怎可以漠视少数民族文化的消逝呢?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时候我们知道去粗取精,但为什么在对待自身多样性文化的时刻又不懂得继承发展呢?

当我们在看到少数民族同学介绍他们的文化时,总能透漏出好奇的眼光。[我看到有人已经放大了自己的瞳孔]人类就是这么神奇的生物,我们总是在特点鲜明事物的面前能表现的兴奋。可见,一个有风格的人或种族往往令人崇敬。没有人愿意固步自封,也没有人乐意与众人相同,而我们自然也不想看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呈现趋于单调的场面。

我还想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每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真正得到我们的认识和重视,那么各民族有了一份存在感之后,会不会许多民族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在保护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方面,地理学者的作用不容小觑。

作为地理学者,我们知道他们分布的地域——勤劳的傣族人民在美丽的西双版纳耕作,高山族的儿女在台湾的阿里山上对唱情歌,„„我们最清楚他们在祖国各地的分布情况。

作为地理学者,我们还了解他们各具特色的风俗。那达慕大会上,蒙古族的汉子在摔跤;雪顿节里,藏族人民吃着酸奶子看着藏戏。回族的开斋,维族的古尔邦,还有那彝族排成龙的火把。每一份风俗都是各族人民沉淀出的智慧。

诚然,历史学者知道每一个民族的起承转合,政治学家知道每一份民族政策的变动。可是我们地理学者,清楚的知道少数民族生产力的布局,以及他们的迁徙规律,更关键在于,我们有机会了解每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

传播这些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举办宣讲会进行展览,撰写文章投稿,或者是在自己微博上,说说里,写下三言两语。不管转发量能不能破万,或者能否得到三十二个赞,这些都会是一种极好的表现„„

作为地理学者的我们应当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承担起一份呼吁众人认识与尊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责任。

最后,感谢院马列部举办此次比赛,给了我,一个百分之九十被汉化的土家族演讲的机会。

篇3:保护民族文化

“从1840年法国文学家梅里美提出保护历史建筑, 并被任命为第一任历史建筑保护局局长到现在, 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益于法的保护。”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阮仪三如此认为。他说, 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好, 传递给我们的信号就是:“在立法方面, 或说立法观念上, 我们是比较落后的”, 即是“法规不全, 执法不严, 破坏难以控制”。那么, 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有着怎样的立法之路, 它又是以何种形式进行保护的?

葡萄美酒酿历史

辽阔的葡萄园一直延伸到天边, 在普罗旺斯的艳阳下, 葡萄叶子在风中摆动, 发出簌簌声响。戴着大眼镜的小麦克斯独自坐在花园的凳子上玩耍似的抽着大雪茄, 俨然一副与现实生活抽离的样子。这部《美好的一年》用温暖的镜头记录了法国葡萄酒庄园的优雅景致以及敦厚古典的庄园建筑。

去年, 法国葡萄酒产区之“后”——勃艮第葡萄园以文化景观的名义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如果此次申遗成功, 这里的葡萄园, 葡萄园的矮墙, 极具特色的房屋, 以及第戎和伯恩两个城市会被永久地保护, 那些影片中的情节也会成为“永不消失的画面”。

勃艮第葡萄园众多, 其中一级葡萄园有600多座, 特级葡萄园33座, 而且同一葡萄园常常分成不同的版块, 由不同的园主经营。

葡萄园克洛斯·沃格是勃艮第夜丘著名产区之一, 是勃艮第的特级葡萄园, 它在一个海拔240~270米的山坡上, 四周围被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石墙围绕起来。

据说, 克洛斯·沃格葡萄园以前分酿三种等级的酒:教皇、主教与教士。园区最上层出产“教皇”级, 是进献教皇的贡品;第二级是“主教级”, 进献地位仅次于教皇的国王、主教及其他贵族;第三级才给教士及一般人。或许, 正是如此严格的等级制度才成就了这座葡萄园的珍贵价值。

勃艮第葡萄园不仅葡萄品质上等, 且园区历史悠久, 每座庄园有着自己的成长故事。

早在10世纪, 克洛斯·沃格葡萄园由天主教一支信奉“耕食苦修”的西多会成员在沼泽地和森林中开垦出来。到了16世纪, 西多会的修士们为了方便酿造葡萄酒, 供修道院做弥撒之用, 修士们在克洛斯·沃格葡萄园修建了酒庄城堡。酒庄城堡不仅可供修士们使用, 而且由于在建设时设置了宽大的回廊和高挑的屋顶, 还可以很好地防止太阳辐射, 保证适宜的温度。后来, 这个城堡一度成为品酒骑士团活动场所的总部。虽然酒庄城堡几经易主, 但是酒庄城堡一直被主人们认真地打理、修缮, 完好地保存至今。

“人类数百年来的勤劳工作造就了这片精心耕耘的土地, 政治和宗教机构传载着他的历史, 这里的葡萄园由那些独具特色的矮墙划分为无数大大小小的村落, 构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田园风景线。”法国政府公报如此写道。而勃艮第葡萄园一位负责人说, 之所以葡萄园能敲响申遗的大门, 有底气角逐世界文化遗产, 不仅有公报上所说的自然之美, 更是后天的细心维护。法国文化遗产保护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 他认为, 应该是“先天优势+后天保护=养老保险”。

文化遗产养老保险

追溯法国历史文化保护的历史, 要回到19世纪。当时法国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 也足以见得法国政府对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视。后来, 又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 1913年, 法国政府出台了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历史古迹法》, 这部法规引导法国走上了一条漫长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分为政府保护和社会保护两个层面, 文化遗产由国家分为一级保护、二级保护等, 重要的文物建筑、标志性历史建筑由政府进行保护;社会层面的保护由公益性的文化基金会负责, 基金会1996年成立, 遍布全国各地, 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兼职人员, 少部分是退休人员, 他们在这里工作也得不到任何报酬。基金会的维修经费一部分来源于国家, 国家将已去世且无继承人的财产50%划给基金会;另一部分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的帮助, 主要是对国家已列入等级保护但未及实施的和国家尚未列入等级保护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1930年, 《景观保护法》颁布, 将历史建筑保护拓展到景观地的列级保护和注册登记, 使得埃菲尔铁塔所在的战神广场也成为受保护的历史古迹;1943年将历史建筑周围半径500米的地方列入保护范围, 任何人不得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 随意改动原建筑风格。此外, 法国政府还鼓励历史古迹向公众开放, 增加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促使人们真正地将文化遗产作为公共财富来看待。1962年, 法国推出《马尔罗法》使得遗产保护的对象首次扩大到城市的整个街区。时任法国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表示, 保护一个历史街区要同时保护其外立面, 并更新其室内, 而修复的具体实施方法必须与街区特有的风格保持一致, 使得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 也改善法国人的生活环境。1988年, 政府以免除继承税的方式鼓励私人所有遗迹向公众开放。这时, 一个较为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在法国日渐形成。

去年底, 是法国最重要的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古迹法》颁布100周年纪念日。这时, 法国拥有包括4.4万座列入国家遗产保护名单的建筑物和26万件列入该名单的文物, 共有104个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和678个建筑及景观领域的国家级“保护区域”。

凡尔赛宫的保护

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 法国著名“皇宫”, 1661年建宫, 后多次改建。与勃第艮葡萄园不同, 1980年, 凡尔赛宫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过程中, 法国政府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对任何破坏到城堡的行为都严肃查处;借助科技的力量, 每年花费大量时间和经费维修。同时, 也充分利用凡尔赛宫悠久的历史文化, 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遗产推介工作, 举行“文化遗产日”活动, 教育每个人发自内心地维护自己的历史文化财富。在细节方面, 凡尔赛宫的保护也称得上是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例如, 针对于凡尔赛宫的安全保障, 凡尔赛宫就有一支自己的专属消防队, 24小时待命, 以防出现火灾等紧急情况。游客进入城堡之前, 要进行严格的安检程序, 一切尖锐的物品、笨重的箱包、复制品、相机三脚架等都不能带入展厅内;城堡内全天使用录像监控系统, 每个展厅有专人巡视;游客停留区和展示区被分开;观众不得触摸花瓶、雕像等文物。

篇4:保护民族文化

2005年,国务院决定,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6月,我们将迎来我国“文化遗产日”三周年纪念,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

田青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倡导者,也是中国音乐史及宗教音乐文化方面的专家,多年来,他为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遗余力地四处奔走、呐喊,在各种场合发表了很多振聋发聩的言论,他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令人感动。而他那种为保护传统文化竭尽全力,敢于直言、充满激情的战斗精神,更被余秋雨称为“学侠”。

为采访田青,笔者打了无数个电话,但得到的回答不是说“在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工作”,就是说“在开会”,或“在外搞调研”,最近,趁田青在长安大戏院审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文艺演出时,笔者终于见到了他,他专注地盯着舞台,对演员的每一个唱腔、动作的表演,都在认真地观察、评判,几乎无暇和我谈话。

借助剧场里观众席暗淡的光线,只见田青身材微胖,身穿深色中式对襟罩衫,整齐的头发,戴一副茶色眼镜,看上去慈眉善目,性情平和,此时,舞台上一位身着长衫的男演员正在表演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说到精彩处,忽见台下的田青击掌大喝:“好!”这情不自禁的举动,使记者想起田青在一次看完昆曲表演时说的话:“简直太美了!我要是古人,一定在击节三叹之后,再呜呼三声,然后再痛痛快快地喊一句‘美哉’!你只有看昆曲,才会回忆起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已经久违了的一些名词。你才会懂得什么叫做典雅,什么叫做婉约,什么叫做雍容,什么叫做华贵,”正是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挚爱和率真的性格,使笔者在以后的采访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田青为什么会在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和发展时,充满了“学侠”的激情,睿智和使命感。

每一分钟就有一首民歌永远消失

长期以来,田青都关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他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技能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等。他说:“可以这样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除了我们的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除了我们写汉字说汉语之外,其他所有决定我们是中国人而不是外国人的一切,几乎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

然而,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时,田青的语调是沉重的。他说,在全球化、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几乎被“全都踏倒”了,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危险境地。过去,很多人都认为“文革”十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是“空前绝后”的。但田青认为,实际上,改革开放之后这20年来的“建设性破坏”,无论烈度、广度还是时间长度,都远远超过了“文革”十年。究其原因,他尖锐地指出,虽然也有不少人呼吁,但文人的声音、知识分子的良知同政府官员的“上进心”比起来实在太微弱了!

田青举例说:“我到过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发现几乎每一个县城都要在它的中心广场立一个不锈钢制作的、伪现代的、狰狞的雕塑,越土的地方这种雕塑就越奇特。而且一定要铺上草坪,其代价是把几百年的老槐树砍掉!那些曾经美丽的、拥有悠久文化的古迹就此不复存在,所有的历史和美感都在消失。”

除了这些有形的文化遗产外,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更令人痛心。田青说:“现在每一分钟,就可能有一首民歌、一个剧种、一种技艺永远消失。上世纪80年代末,地方剧种还有300多个,现在却不到50个了。仅以山西省的地方戏为例,上世纪80年代尚有52个剧种,现在却只剩下28个,有24个有着悠久历史、众多剧目、精彩艺术的古老剧种在这短短20年里消失了!而且,就消失在我们这一代!十几年前我去采风时还希望能发现一首新民歌,但现在我到任何地方都不再有这种奢望,我只是希望那个地方还有人会唱那时候的歌。”

不同时代“精华”“糟粕”定义不同

提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人们很自然会想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句话,那么,又该如何定义糟粕和精华呢?二者是否完全分得开?对此,田青说,仅仅用“精华糟粕二元论”来审视我们有着几千年历史和56个民族的无比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在所谓的精华与糟粕之间,还存在着大量与其共存共生的文化,存在着大量在一个文化体系里被视为“糟粕”而在另一个文化体系里被认为是“精华”的文化。

而且,人类的认识总是在不断进步、更新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不同时代对“精华”“糟粕”的定义是不同的。他说“就像我们过去的一些价值判断在今天被认为是错误的一样,今天的价值判断也不能保证不在明天被后人纠正。比如1958年,北京市政府要把故宫的城墙拆掉。为什么要拆故宫?是因为在那个时候的‘工农兵’眼里,故宫是‘封建主义的大本营’。在当时,几乎所有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都成了‘牛鬼蛇神’,被视为‘糟粕’。而在今天,很多则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在许多人看来,一些欠发达地区或者少数民族的文化是“落后”的,应当被比它“先进”的文化所取代。田青却认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存在既与相关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产生这种文化的土壤与背景包括民族、地域的独特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审美原则、风俗习惯有关。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物质生活的发达程度来判断某种文化现象的“先进”与“落后”,更不能以我们自己的审美原则和审美习惯来判断在完全与我们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文化现象。

他举例说:“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例,这些在农业文明中产生的文化,至今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仅仅因为这些文化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便认为它们属于‘落后’文化,无疑是对文化‘先进’与‘落后’的错误理解。”

失去了“毛”的“皮”不可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温暖

在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变的今天,田青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真正危机是民众对自己文化的忽略、遗忘与背弃,是民众审美观和娱乐方式在电视等主流媒体的狂轰烂炸下的巨大改变。他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社会背景,而“电视等主流媒体在目前中国社会扮演的角色是复杂的,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作为中国音乐史及宗教音乐文化方面的专家,田青对电视对歌手

的影响力之大深有感触。他说,上世纪50年代,我们不用电视都能认出每个人的音色,但现在电视一普及,所有唱民歌的都学宋祖英、彭丽媛,“听上去声音都是一样的”,有的甚至是看电视也不认识了,“因为连化妆都一样了”。他说,有人说我们的音乐学院正在“批量生产罐头歌手”,在地方戏种方面,除了像秦腔等较大的戏种还得以保存外,很多地方戏,尤其是南方一些小的地方戏几乎荡然无存。

田青说,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应看到,我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也以同样惊人的速度在消失。他说:“有些是我们没有办法的,比如说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在整个民族都在争先恐后地从农业文明迈进到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了,原来的文明不可能再存在了。”

正是在电视节目的影响下,山里的农民不再唱世代相传的民歌而改唱流行歌;少数民族的姑娘不再穿自己民族的服饰而改穿牛仔裤和T恤衫;西北著名的“剪花娘子”的剪纸在欧洲可以卖高价,但她自己家里墙上贴的是港台歌星的照片。东海的渔民已经不用人力撒网了,开的是机动大船,怎么唱撒网号子?江南的农民已经在用插秧机插秧,怎么唱插秧歌?内蒙古的牧民更喜欢骑着摩托车去放牧,怎么唱牧歌?

面对现状,田青反思道:“今天,也像我们当年曾为了眼前利益而忽略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一样,许多人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忽略了精神家园的守护,看不到我们民族在得到全世界公认的快速发展的成绩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可怕的、灾难性的危险——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丢失自我、丢失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伟大文化传统,迷失在物质进步和‘与世界接轨’的浪潮中。”

田青说:“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社会和文化的变革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让所有人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消失将是我们民族的悲剧,更没有权利阻止老百姓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幸福。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假如我们简单地把‘皮’理解为物质,把‘毛’理解为文化的话,那么,一张光秃秃的‘皮’,一张失去了‘毛’的‘皮’,是不可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温暖的。”

他说,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精神的追求;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就在于他有历史和文明。“而传统文化——所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不可能再生的。当社会巨变时,我们不能让祖先传给我们的这份精神财富也烟消云散。”

对传统文化要先抢救不要盲目发展

在谈到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话题时,田青说:“从整体看,人类文化当然是不断发展的,是由不断的死亡和重生组成的。宋词取代唐诗是发展,但不过是把齐言体的诗变成长短句的词,审美的情趣和文化内涵还是一脉相承的,元曲取代宋词也是发展,但支撑它的思想和精神同样没有实质的改变,还是儒释道的思想。”

他认为,在这些“发展”里,表现方式和手法在变,但是量变而不是质变。而当今社会的巨变,是人类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甚至人类原有的知识系统已经无法面对。同时,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和强势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又是如此巨大并无所不在。对此,田青主张:“在传统文化领域里,先谈抢救、先谈保护,不要盲目谈发展。发展的道理和愿望是好的,但不能要求一个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去参加奥运会,去为国争光。传统文化已经不是年轻人了,它早已经走过了它的青春期和发展期,现在是一息尚存。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先抢救,让它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死亡。”

2006年,国务院决定从当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6月份,我们将迎来我国“文化遗产日”三周年。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根,它还是我们民族持续前进的动力和保证。正如田青所说,一个丢失了文化传统的民族,只能在所谓的“发展”中丢失自己。保护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未来。链接田青

一项对于北京、上海等8城市,郑州新郑、重庆合川等8城镇及其下辖的农村进行的居民生活调查显示:71.6%的中国公众对传统文化表示认同,58.2%的公众感到传统文化存在流失危机……

篇5: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文化遗产吗?

学生1:我知道万里长城是我国的文化遗产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被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学生2: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学生3: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至元代基本结束,其间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

学生4:、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2、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1、人类最重要的考古遗存之一,兵马俑的考古进程一直为世人所瞩目。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出土了大量陶俑、珍贵器物以及遗迹。2、2012年6月9日是第7个文化遗产日,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发掘工作成果公布。秦陵博物院对外公布了重大考古成果:焚烧兵俑,西楚霸王项羽成最大嫌疑人。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文化遗产中蕴含着民族的精神基因,保护好文物,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保存历史之源,铸就文化之魂,传承发展之脉,守望精神家园。

篇6: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

所谓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有本民族的文化,可以很好的开发成旅游产品加以利用,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展示、宣传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经济的良性互动.尤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开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地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作 者:金毅 作者单位:刊 名:民族论坛英文刊名:NATIONALITIES FORUM年,卷(期):“”(10)分类号:F59关键词:

篇7: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文化强省

1.郑州群众艺术馆赴新加坡参加文化交流演出

l月10日至21日,郑州市群众艺术馆受河南省旅

游局委托,应新加坡中国商会邀请,参加新加坡第二十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其中,舞

蹈武术演出团在新加坡共演出25场,代表中国的古典舞蹈和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少林功夫,在新加坡引起 了强烈反响。

2.“河南文化强省建设专题研讨会”召开

“河南文化强省建设专题研讨会”2月21日在郑州召开。

来自北京和省内的专家学者围绕我省如何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进行了深入研讨。

3.第三届“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暨百花迎春”活动举行

中新网纽约2月20日电

为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美两国文化的了解和合作,第三届“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暨百

花迎春星光盛典”l9日晚在纽约林肯中心举行。据介绍,第三届“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

暨百花迎春”活动,是由300多位青少年艺术家和中国著名艺术家姜昆、戴志诚、郭峰、刘全和、刘全利、张

毛毛,古筝艺术家吴青、高亮、王晓红,以及人气歌手山野、魏语诺共同带来一场精彩的演出,将中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宝库中闪烁着炫目光彩的音乐、舞蹈、戏曲等节目展现给纽约观众。

4.“舂满中原”商都民俗庙会举办

为迎接蛇年春节,弘扬河南传统年 俗文化,由《大河报》、大河网和“春满中原”商都民俗庙会组委会联合主办 的2013年“春满中原”商都民俗庙会启动。今年“春满中原”商都民俗庙会 的主线活动是“走灯节”。“走灯”的风俗起自汉朝,河南地区的走灯活动不 限于祭祀、游戏,还包括祈福、爱情、交友等内容。

5.宝丰马街书会开幕2013年2月23日上午,第八届中国宝丰马街 书会精彩开锣上演,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l500多名说唱艺 人,从四面八方会聚宝丰县马街村的应河两岸,让近30万人次赶会观众 真正体会到“一天看遍千台戏,三天胜读万卷书”的感受。

文化强省

1.河南存在哪些有利于建设文化强省的因素?(1)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文化遗产丰富。(2)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方便人们出游。

(3)我省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存在深厚的文化底蕴等。(4)中原文化绵延数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吸引

力等。(5)新时期以来,我省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作品推陈出新,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2.请你总结一下我省在建设文化强省方面还有什么不足。

(1)河南是人口大省,人口素质偏低,不利于先进文化的推广和普及。(2)我省经济较为落后,发展先

进文化的物质基础薄弱。(3)我省科技实力不强,教育落后,文化建设基础薄弱。(4)对历史文化开发较

多,能够反映新时代特点的文化创新不够。(5)有足够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多。3.河南文化资源优势有哪些?(1)以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2)以少林武术、太极拳为代表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十分丰富。(3)音乐大典《禅宗少林》震撼人心,豫剧《常香玉》获文化大奖;中原文化走红美国、澳

大利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豫商大会、姓氏文化节等文化活动气势雄壮。(4)《梨园春》《武林风》为代表 的现代传媒品牌越来越强。(5)以古都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宗教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引来

八方游客。(6)以南阳玉雕、禹州钧瓷、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三门峡黄河澄泥砚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

术品牌招来滚滚财源。(7)以宝丰马街书会、濮阳周口杂技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品牌在现实生活中展示 古老风韵。

4.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原优秀文化,提高河南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打造河南文化强省的形象,增强

河南影响力,树立河南人积极正面的形象;利用文化优势推动河南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发挥我省文化资

源优势,增强文化凝聚力;有利于挖掘我省文化潜力,增强文化吸引力,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

省的跨越;有利于推动我省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中原,实现中原崛起;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让广大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5.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你有哪些好的建议?(1)要抓好精品生产,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大作、力作、名作。(2)推动一些具有河南特

色的文化产品,打造河南品牌。(3)经常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4)组

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对外交流活动,展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 成果。

6.请你说说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1)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2)中原文化已经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3)中华儿女对于中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4)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5)中原文化历史底蕴非常丰厚,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等。

7.请你以“建设文化强省我有责”为主题,向广大中学生发出倡议。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1)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2)增强民

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爱祖国、爱家乡。(3)做文明河南人,树立良好河南形象。(4)保护文物,爱护 环境。(5)积极宣传博大精深的河南文化,为构建和谐河南做贡献。(6)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推动河南

文化的创新、发展作贡献。

8.中原文化为什么能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1)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根源。(2)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

文化资源,文化灿烂,名人辈出。(3)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独特。(4)新时期以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艺

作品推陈出新,精品迭出,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5)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文化

交流中有重大现实意义。

9.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今天河南发展来说有什么作用?(1)它是激励中原儿女的精神源泉。(2)它是提升河南形象的金字招牌。(3)它是促进文化繁 荣的战略资源。(4)它是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有力支撑。(5)它是推进中原崛起的重要动力。(6)中原文化蕴含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以处众、内和外顺”的和谐思想,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的精神源泉。

10.河南省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请你列举我省两个知名的文化活动,并作简单的介绍。

(1)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的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活

动,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梨园春——河南电视台的一个品牌栏目,以戏迷擂台赛为主要

形式,以河南地方戏为主要演出内容,对繁荣电视文化事业、推动河南戏曲的发展以及弘扬民族文化都起

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洛阳牡丹文化节——全国四大名会之一,从1982年到2011年已经举办过29届,成为中外知名的集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的综合文化盛会。(4)开封菊

展——开封的养菊历史悠久,在唐代就初具规模。至北宋,开封菊花更遐迩闻名。每年lo月18日至ll 月18日为开封“菊花花会”的会期,到2011年已经连续举办了28届,成为开封市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5)周口周末一元剧场——河南省周口市于2008年4月推出,是该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头戏。老百 姓只需一元钱,就能在每周五晚上欣赏到高质量的文艺演出。此项活动作为~项公益文化活动,深受当 地老百姓欢迎。

11.在曰益扩大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你打算怎样展示河南人的风采?(1)展示自身良好形象: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2)积极宣传和介绍中华文明。(3)遵守公

共秩序,服从管理,爱护环境。(4)尊重文化差异,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文化,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精

华。(5)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家乡振兴作出贡献。12.我们应如何对待家乡的传统文化?(1)坚持批判地传承。(2)继承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3)我们要

善于辨别多种消极文化并加以自觉抵制。(4)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河南等。13.请你举出两个新时期我省在全国较有影晌力的文化节或文化品牌。

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节、新郑黄帝陵拜祖大典、《风中少林》《武林风》《梨园春》等。

14.请你谈谈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必要性。(1)这是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文化环境的需要。(2)这是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需

要。(3)这是提高我国公民幸福感的需要。(4)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5)这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需要。15.请你为“河南品牌创意推介年”活动设置一条宣传标语。

中原崛起,文化强省;打造文化知名品牌,传承河南历史文化;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遗产保护

16.你对中原文化了解多少?请分类列举。

(1)文化活动类: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淮阳太吴伏羲祭典、信阳

固始根亲节、宝丰马街书会等。(2)世界文化遗产类: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

筑群。(3)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少林功夫、豫剧、汴绣、朱仙镇木板年画、豫西民间剪纸、民权画虎村、南

阳玉雕等。(4)文化精品剧目类: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新编豫剧《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 武牧羊》《常香玉》《香魂女》等。(5)古城遗址类: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郑州商城、内黄三杨庄、宋都古城等。(6)文化宣传类:中原文化福建行、北京行、上海行、天津行、港澳行、宝岛行以及中原文化

拉美行、澳洲行。(7)知名品牌:新飞冰箱、洛阳浮华玻璃、宇通客车、许继电气、双汇食品、莲花味精、三

全食品、思念食品、华英鸭等。(8)土产特产:洛阳牡丹、鄢陵腊梅、南阳黄牛、灵宝苹果、新郑大枣、焦作

四大怀药、原阳大米、信阳毛尖、中牟大蒜、开封西瓜、新郑大枣、潢川贡面、民权红葡萄酒、民权葡萄、确

山板栗等。(9)特色饮食:洛阳水席、郑州烩面、逍遥镇胡辣汤、开封小笼包、道口烧鸡等。(10)瓷器:唐

三彩、钧瓷、汝瓷等。(11)名胜古迹:古代人文景观: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少林寺、太昊伏羲陵、内乡县衙、白马寺、龙亭、包公祠、中岳庙、武侯祠、嵩阳书院等;红色旅游景点:竹沟、红旗渠、焦裕禄纪

念馆、二七纪念塔、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彭雪枫纪念馆等。自然景观:平顶山尧山、焦作云台山、洛

阳白云山、信阳鸡公山。(12)文化遗址类: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岗文化、安阳殷墟。

(13)历史文化名人: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苏秦、张良、岳飞,科学家、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自居易、司马光、吴道子,佛学家玄奘等。

(14)四大古都:洛阳、开封、郑州、安阳。

17.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有什么积极意义?(1)我国政府决定设立“文化遗产日”,有利于提高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的

保护工作,遏止破坏文化遗产的非法行为。(2)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推

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8.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是什么?(1)保护文化遗产,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精神。(2)保护文化遗产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

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石。(3)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4)是维护世界多样化和创造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19.请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国家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加大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宣传,提高人们

对此的认识;公民应积极投身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从小事做起;青少年应认真学习相关知

识,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20.为宣传“文化遗产日”,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1)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2)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21.请你设计两种适合中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活动形式。

辩沦会、主题班会、社会调查、出黑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等。22.作为青少年,能为保护文化遗产做些什么?(1)我们青少年应积极学习和了解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2)积极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更

多的人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之中。(3)在游览名胜古迹的时候,自觉保护文物,不随手乱写乱画、污损文

物。(4)遇到有破坏文物的行为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

23.河南有哪些比较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列举几个。

故事传说类:花木兰传说(虞城县)、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汝南县)、愚公移山传说(济源市)等;民间

美术类:朱仙镇木版年域(开封市)、方城石猴(方城县)、民间剪纸(陕县、灵宝市、卢氏县、辉县市、鲁山

县)等;民间音乐类:司马懿得胜鼓(温县)、超化吹歌(新密市)、信阳民歌(信阳市)等;民间戏剧及曲艺:

豫剧、曲剧、越调(周口市)、道情(太康县)、皮影戏(灵宝市、罗山县)、河洛大鼓(洛阳市)、河南坠子等;手

工技艺:杜康酿酒工艺(伊川县、汝阳县)、钧瓷烧制技艺(禹州市)、唐三彩(洛阳市)、汴绣工艺(开封市)等;文化空间:马街书会(宝丰县)、伏羲太吴陵祭典(淮阳县)、老子生日祭典(鹿邑县)、新郑黄帝故里拜

祖大典(新郑市)、洛阳关林朝圣大典(洛阳市)、火神祭祀(商丘市睢阳区)、中岳古庙会(郑州市)等;民间 知识:少林功夫(少林寺)、太极拳(温县)、八卦符号文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洛阳水席(洛阳市)、开封

又一新糖醋软熘鲤鱼焙面(开封市)、开封马豫兴桶子鸡(开封市)、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开封市)等;中医中药:洛阳正骨(洛阳市)、百泉药会(辉县市)、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焦作市)、禹州中医中药炮 制技艺(禹州)等。

24.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习俗有哪些?请你列举出三个以上。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守岁、拜年、给小孩发压岁钱等;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放烟

火等;清明节:祭祀先人、扫墓、踏青等;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饮雄黄酒、祭屈原等;中秋节:吃

月饼、赏月、庆祝丰收等;重阳节:登山、赏菊、祝福老人等。

为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美两国文化的了解和合作,第三届“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

暨百花迎春星光盛典”2月19日晚在纽约林肯中心举行。当晚,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一曲热闹的《青

春序曲》拉开了当晚音乐会的序幕;大连金州新区青少年宫的舞蹈《鼓·舞》取材于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项目《太平鼓》,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国好声音优秀学员带来的歌曲《王妃》《花房姑娘》曲风超

凡脱俗,令人耳目一新,将晚会推向高潮。

(1)举办“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活动有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 【答案】 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

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请列举两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答案】 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蒙古长调、新疆木常姆艺术、古琴艺术、昆曲等。中华传 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等),传统戏剧(京剧、越剧、豫

剧、黄梅戏等),传统医药(针灸、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藏医药等),民问文学(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等)。

(3)请你为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几条合理化建议。(两个角度即可)【答案】 立法部门: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

行政部门:明确各主管部门的责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依法进行。公民: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篇8:民族发展视野下的文化保护

据学者分析, 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困境集中在十个方面, 主要表现在社会形态发育、基础设施、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生态、地方财政、教育条件、医疗卫生条件、民族规模等方面。这些主要表现在基础条件上的差距直接影响到了民族地区对外竞争力。同时, 在其他文化主导的情况下, 本民族文化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缺乏足够的“品牌效应”, 民族文化的传承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另外, 社会经济因素引发的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也造成了各地区在传统文化保护上压力分量的不同———相较于人口较多民族, 人口较少民族的民族文化在面临现代化潮流的冲击时, 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 因其文化的惯性相对也较小, 变易性的潜力更为突出, 这些因素都是不容忽视的。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主动地改变这一窘境, 使民族文化不只是简单地被动适应, 而是主动调试、吸收、再创造, 这是所有开展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所必须考虑的。

二、民族文化保护现状与困境

就中国民族文化的保护现状来看, “保护救助性”政策是长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领域实行的一种政策模式。主要表现为国家主导, 鼓励自治地方开展更为具体的工作, 按照民族单元开展保护工作, 往往出现中央预算拨款不足, 对民族成员文化水平要求低等情况。作为多民族国家, 民族文化保护主体, 亦即主要推行者、参与者, 在中国应当由国家主导开展此项工作, 统筹各地之间的民族文化保护资源, 共享各地保护经验, 从而调动各地的积极性, 实现内生主体和外生主体的协调统一以及民族文化保护资源的优化配置。

无论如何去实现目标, 就西部大开发而言, 资金是需要的, 但更需要人才, 中国西部地区最缺乏的就是人才。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绝不是单个人的自我行为, 而是有着极强的群体性和整合性, 最终实现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 在实现民族文化对话时, 就更需要大量的双文化人才来实现此种沟通与交流, 避免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同化”倾向。西方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变迁时, 也提到沟通 (主要形式就是语言了) 是影响变迁速度的重要因素, 就安东尼·吉登斯来看, 影响社会变迁首要的就是各种文化因素, 而影响其速度与特征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就是沟通系统的性质。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 文化、语言也面临着“不平等的”待遇, 调查显示, 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 社会、经济、教育、就业状况等方面的结构性差异极大, 而且西南少数民族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劣势尤其明显。中国对外交流的主要语言是汉语, 大部分的科学技术文献都是被译成汉语从而被介绍进来的。这些因素都决定了现代化浪潮中, 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在迈出交流第一步时就遭遇着巨大的困难。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话语, 原本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工具, 如今却通过技术的力量被异化成决定人能否具有主体性和发言权的重要因素”。当人口较少民族被动地卷入现代化时, 就要面临强势文化的冲击, 从而造成传统观念的改变, 而观念的改变, 则成为导致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语言的丧失可以说是民族文化丧失迈出的一大步, 如果试图保护民族文化, 首先就在于使民族语言获得应有的“平等地位”。

但是, 存在于经济学中的悖论是, 如果坚持使用民族语言, 反而不利于现下的经济效率, 似乎现代化的初步结果便是语言的统一性。有关新疆发展的研究分析显示, “新疆发展的滞后是双重的, 既是经济性质的, 又是文化性质的, 而且存在负向的相互作用 (恶性循环) ”。又如一些学者在新疆的调研显示, 在劳动力市场上, 一些单位或者企业主管不愿意雇用少数民族毕业生, 语言障碍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为解决这一难题, 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双语教学的改良建议, 然而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 往往使各种努力半途而废。

除此之外, 调查显示, 许多人口较少民族分布地区资源丰富、地广人稀, 在国家资源开发、经济投资过程中, 往往成为开发的重点, 从而吸引大量工矿企业相关从业者进入到这些地区。但在中国现行资源国有的框架下, 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并不能从那样的资源开发中获得直接利益。“没有资源就没有文化权利的保证, 没有权利保证就没有主体性。这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面临的最大困境”。从这个角度看, 民族文化保护的基础不仅在于经济, 还在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以及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

三、 反思与未来

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认为, 人类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发展往往要滞后于物质文化发展, 从而形成一种“文化堕距”。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社会问题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时候也接二连三地开始显现出来, 这之后, 人们反过头来开始关注在这一期间被忽视的经济以外的问题。

首先就是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有学者认为民族应改称族, 比如汉族、蒙古族, 整个中国公民, 统称中华民族, 并将族群理论作为确立中华民族“国族”地位的理论基石。1995 年宁骚的 《民族与国家》 一书中认为, 应把中华民族译为英文的Chi-nese nation, 以应对民族国家的政治概念, 少数民族改称少数族群Ethnic minorities, 以应对其文化含义。这在马戎 《中国传统“族群观”与先秦文献“族”字使用浅析》 一文中得到响应。在过去的几十年间, 对人数较少民族一般会给予一些优惠政策, 从现在的角度看, 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却在另一方面人为地划清了民族与民族间的界线, 造成由于有意识建构产生的隔阂。从长期的角度来看, 对于民族间的团结与发展是不利的。在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 正如学者们建议的, “政府和民众在考虑族群之间的“‘平等’时, 主要着力点是 (各群体) 个体成员之间的‘平等’”, 淡化由于人口规模、居住模式、发展基础等方面的群体差距因素, 使社会成员更加关注个体成员自身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地位。

在“民族”概念这一基础问题之外, 针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慢的原因, 有学者认为与文化心理结构有相当大的关系, 总结出佛教神学价值观念、教神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价值三大主要价值观念, 并认为“这些价值观念支配着少数民族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等领域的价值观念”。一些民族宗教调查显示, 这一情况是属实的。比如在广西, “大多数少数民族还保留着浓厚的原生型宗教信仰, 大多以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多神崇拜为主”。

现代化归根到底终究是一个发展问题, 只不过在全球化的时代里, 发展的空间、参与者变得更加广泛了, 而民族文化面临的也不过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多种文化时空的层叠整合, 既是文化变迁的结果, 又是文化变迁的过程”。最终的发展落实到基础层面上仍然是要使各相关社会成员参与其中, 统筹协调, 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保护全面兼顾的目标。从当下来看, 需要实现内源性发展才能够完成整体建设过程中的集体参与。只有通过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如演出业、文化设施业、影视业、出版业、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文化艺术培训业、艺术品经营业、民族文化经纪业等, 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才能拥有新的模式, 文化的保护也才能在本地区得到充足的经济支持, 从而更具有内在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徐杰舜.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马戎.中国民族史和中华共同文化[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 2012.

[3]王军, 黄艳.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

[4]李普者.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申请下一篇:上海私教多少钱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