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喜欢的家长教育方法

2024-06-14

孩子最喜欢的家长教育方法(精选14篇)

篇1:孩子最喜欢的家长教育方法

孩子最喜欢的家长教育方法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一定要是学龄前儿童喜欢的哦,这样才会达到想要的目的和结果,否则就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等负面影响哦。实际上,家长应和孩子交朋友,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一定要是学龄前儿童喜欢的哦,这样才会达到想要的目的和结果,否则就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等负面影响哦。下面,小编就来出出招,告诉你,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快来看看吧。

孩子喜欢的教育方法

多商量,少命令。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愿意听你的话。

多引导少训斥。其实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

多交朋友少窥探“隐私”。很多孩子都特别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实际上,家长应和孩子交朋友,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

那么,哪些教育的语言是孩子最讨厌的呢?

孩子讨厌的教育语言

恶言:傻瓜、说谎、无用的东西。

侮辱:你简直是个废物。

责备:你又做了错事,真是坏透了。

压抑: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威胁: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哀求: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抱怨: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贿赂: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自行车。

讽刺: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

总而言之,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是要充满爱的哦。

篇2:孩子最喜欢的家长教育方法

作为家长的我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未来是一个优秀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希望来成长。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是越来越脱离了我们的希望。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

我们要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是又倔强又聪明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心思,有时候跟家长的一句话说不好就闹翻了。那么家长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孩子最不喜欢听你说哪几句话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你怎么这么笨啊

作为家长的我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聪明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恨铁不成钢的,当孩子不如自己的意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说自己的孩子笨啊。其实这样是不好的,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智商是不比大人低的,只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这个世界时间还不是那么的长,知识面也不是那么的广,所以他们对一些事情没有很多的辨别能力。

而且,我们也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是有自己的优点以及缺点的。孩子们也是有自己擅长的以及不擅长的东西的。有些孩子他们的学习好但是交际能力不强。或者是有些孩子虽然爱玩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非常的强。所以在生活中,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而不是老是让自己说这句话来让孩子的心里不舒服。

你看某某家的小孩子就不像你这样

在生活中,相信有很多的家长都是有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的吧。很多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总是喜欢跟邻居家的`孩子做比较。比成绩,比听话,什么都拿来比较。这样时间长了,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伤害了,有时候会很叛逆的。

所以吗,即使是孩子做错了事情,也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要知道,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孩子也是有脾气的,当孩子脾气上来的时候,那么肯定是会让孩子作出一些抓狂的事情的。

不对,不能这样做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会犯错误的,更何况是小孩子,孩子做错事情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比较小,他们的辨别意识还不是那么的强,他们做事情就是单纯的凭自己的爱好来决定的。

所以孩子是不知道你做的这件事情到底是错在哪里的,尽管孩子已经做错了,但是家长还是不应该直接就说孩子是错的,这样做是不对的。而是要用正式的方式来引导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在逼着他认错的,这样心里肯定是会不服的。

再这样,我不管你了

其实作为家长都知道,要教育好一个孩子是非常的不容易的,尽管我们是花费了自己的很多时间以及精力来培养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还是离我们的期望是比较大的,甚至有时候会导致孩子是越来越叛逆的。其实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老是经常说一些孩子不喜欢的话,比如说:“再这样,我不管你了”。

孩子是还小的,所以不听自己父母的话是常有的,所以在孩子反抗自己的时候,不要老是说这句话,要知道,孩子听到父母这样说是会比较伤心的,他们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要抛弃自己了。

你以后一定要干嘛干嘛

孩子是父母手心中的宝贝,是父母的希望,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来的越优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自己的话,服从自己,按照自己的安排来生活。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老是习惯跟自己对着干,老是不听自己的话。

其实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要走,我们不能把自己还未完成的梦想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其实孩子的成长应该是要顺其自然的,要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要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

结束语

作为家长的我们都知道,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生活以及学习的。孩子他们都是会犯错误的,这是不可避免的。

篇3:孩子最喜欢的家长教育方法

《我最崇拜 (喜欢) 的人》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6) 是一次写人的习作训练。教材呈现了两段文字, 第一段是习作提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这个人可能是革命前辈、英雄模范, 可能是你的父母、同学、老师, 也可能是你从书籍或报刊、电视等媒体中了解到的人……”告诉学生这次作文“写什么”。第二段文字是习作要求:“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 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提示学生“怎么写”, 写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教材还提供了雷锋、刘胡兰、焦裕禄、孔繁森四人的图片, 启迪学生打开写作思路。

备课时, 我考虑到学生才写过习作5《我身边的小能人》这篇习作, 同是写人的文章, 且在写作的内容和方法上都有相似之处, 所以并不想在指导上花费过多时间, 打算根据学生预习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 学生自主填写卡片:

我最崇拜 (喜欢) 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

他 (她) 的优点 (概括地写) :__________________

他 (她) 的典型事例 (概括地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师生交流预习卡片:

师:同学们, 你们最崇拜或喜欢的人是谁呢?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最崇拜的人是雷锋。

师 (有点出乎意料) :喔, 他的优点呢?

生:乐于助人。

师:好的, 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生:我最崇拜的人是孔繁森。

师 (有点不解) :说说原因呢?

生:他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他还收养了三个藏族孤儿。

同样的问题, 交流在继续……

经过一番交流, 学生的回答让我匪夷所思:班上40名同学, 竟然有31位同学将“最崇拜的人”的票投给了“雷锋”, 8名同学分别投给了“孔繁森”“焦裕禄”“刘胡兰”, 仅1同学写了自己崇拜的人是班级中一名表现优秀的同学。这样的反馈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教材提供的四位英雄和模范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远, 而且学生在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之下, 实在看不出他们对“乐于助人”的热衷, 那他们为什么会对雷锋如此“崇拜”呢?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孩子们, 你们真的崇拜雷锋吗?”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 我和学生进行了以下的交流:

师:孩子们, 班上那么多人写雷锋, 你们对雷锋了解吗?

生:我了解, 我查了他的很多资料, 知道他做了许多好事。 (说着就开始读起他找的雷锋事迹)

(一呼百应, 好多学生都拿出了自己查找到的资料, 走近一看, 一个个详细的例子都抄在了学生的本子上……)

师 (微笑着说) :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文吗?

生: (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没人回答。)

师:写作文就是要写自己的真心话, 说假话、空话、套话就失去写作文的意义了。老师想知道你们心里真实的想法, 你能和老师说实话吗?

生: (学生仍然默不作声, 但有几个同学似乎听明白了我的话, 悄悄地把习作本合起来了。)

师 (怀疑地问) :同学们, 你们崇拜的人真的是雷锋吗?

生: (学生又一次开始沉默)

师:这样吧, 我们换个话题, 你们知道老师崇拜的人是谁吗?

生: (摇摇头)

师:想知道吗?

生 (兴奋地说) :想!

师:我崇拜的人在我的心目中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你们猜猜看是谁?

生 (活跃起来) :是姚明!

生:我猜是刘谦!

生:我猜是飞人刘翔

生:是成龙!

生:是小沈阳!

生大笑

……

一大堆的体育明星、影视明星从孩子们的嘴里“蹦”出来, 其实他们哪里是在猜老师崇拜的人, 分明是在说自己崇拜的偶像。

师:同学们, 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名人啊!你们崇拜他们吗?

生 (异口同声) :崇拜!

师:咦?你们最崇拜的人不是雷锋吗?

生: (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师:老师其实早就知道你们崇拜的人不是雷锋叔叔, 那你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还要写雷锋叔叔呢?老师想听听你们真实的想法。

生:我最崇拜的人是刘谦, 但是关于他的资料我没找到, 我们才发了一本书, 里面雷锋的事迹非常多, 举例时直接用上就可以了。

生:我是看到书上有雷锋叔叔的图片, 而且我也找到了许多他的资料。

生:雷锋是乐于助人的典范, 写他肯定没错。

生:我觉得令人崇拜的人, 一定是伟大的人物, 所以我就写他了。

生:我看别人都写雷锋, 所以我也写了。

……

[反思]

(1) 写作方向偏离, 为写而写。

(2) 曲解编者的意图。

(3) 对“崇拜”的理解狭隘。

(4) 人云亦云, 个性缺失。

……

面对这些情况,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讲讲、批批、改改、说说, 走个流程就算了, 那只会导致学生的习作误入两个歧途。

(一) 内容———“拿来主义”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之所以惧怕写作文, 就是因为没有充实的生活素材, 写不出有内容的文章, 从而缺乏写作的驱动力。在写作方向迷失的情况下, 如果他们发现有现成的已经煮好的“饭”———具体的事例 (资料) , 那当然就会全盘复制, 自己加上文章的开头结尾便完成一篇“大作”。试问, 这样的“拿来主义”习作使学生变成了什么?材料的搬运工。这样的习作教学是无效的。学生习作的过程是将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 即根据语法规则将非线性、无逻辑和自足的思维转换为线性、有逻辑且具有交际性的表达。具体来说, 是先经历从思维的内部言语的转换, 然后再从内部言语转换到外部言语, 而外部书面语言的表达 (写) 则还需要进入一个“再加工器”, 进行增、删、调、改等加工, 甚至要重新返回内部言语和思维部分进行回炉再造。所以“写”的心理过程是复杂的, 不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学生的表达能力从何锻炼?习作能力如何提高?

(二) 情感———“虚情假意”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尽管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把握还不够充分, 但他们的心里却有着和成人完全不同的色彩, 那是另一种艺术, 另一种精彩, 只要释放出来, 便会以它炫目的美丽令人惊叹, 以‘我口舒我心, 我手舒我情’展露心灵。”这篇写人的记叙文, 要通过具体内容把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 还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而教材提供的四位英雄和模范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所以我满心以为学生会写自己熟悉的人物, 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然而, 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幸运地找到袒露内心的途径, 他们写作的时候不是考虑我想写什么、表达什么, 而是考虑我应该说什么、怎么说。他们习作是为了获取老师好的评价或获取一个高分, 或者是“完成任务式”的写作。所以往往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关在内心深处, 把真情实感封存在心底。这样“口是心非”“人云亦云”的习作, 如何寻觅个性化见解和情感体验呢?

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设计显然是“受阻”了, 没想到学生会在选材方面面临如此“尴尬”, 于是, 我立刻调整了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 老师现在真的很高兴, 因为我听到了你们的真心话。现在能不能把自己最崇拜或最喜欢的人告诉老师呢?记住要说明原因哦。先自己好好想想, 再四人小组说说, 好吗?

生: (四人小组讨论非常热烈, 一个个迫不及待、眉飞色舞)

师:我们交流一下, 把你最崇拜的人介绍给老师吧。

生1:我最崇拜的人是“魔术大师”刘谦, 他不仅人长得帅, 表演的魔术也非常神奇。

生2:我最崇拜的人是许嵩, 他唱的歌我很喜欢听。

生3:我最崇拜的人是“飞人”刘翔, 他在黄金联赛中以13秒10获得了冠军。

生4:我最崇拜的人是“航天英雄”杨利伟, 是他第一个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生5:我最喜欢的人是演员文章, 他长得帅, 演技也不错, 他演的每部电视剧我都会看。

……

师:哦, 老师知道了, 同学们崇拜或喜欢的人大都是些明星呀, 太给力了! (生笑) 可老师最崇拜的人可不是这些大明星, 而是———我的外公。

生一副疑惑不解的样子

师:老师从小就在外公家长大, 所以和他的感情特别深。外公是一个非常勤劳的农民, 我崇拜他, 是因为他有一个“绝活”———会讲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中大多是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传说, 还有些是智慧小故事。他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总能脱口而出, 信手拈来, 一张口就能讲一个, 一比划就能让人心领神会。而且那语言也是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我从小就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 所以我觉得是外公留给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我从心底里感激他, 崇拜他。同学们, 或许你们没有像老师一样的外公, 但在你的生活中, 有没有这样一个让你崇拜的人呢?

生沉默不语, 一会儿有几个同学举手了, 我找了一个没举手的陈同学, 因为我对他的爸爸比较熟悉, 知道他平时工作的辛苦, 也知道他是一位关心孩子的父亲。

师:陈同学, 在你的生活中, 有令你崇拜的人吗? (生沉默, 似乎在苦苦搜索。)

师:你崇拜你的爸爸吗?

生:我不崇拜他, 每次我犯错的时候他都会骂我, 如果哪一次考不好还打我呢!

师:爸爸平时用打骂的方式来对待你犯错, 按你的话说, 那他就是一个“令人讨厌”的爸爸。

生: (似乎觉得自己说得有点过分了, 喃喃自语) 就是有时候这样。

师:老师知道你爸爸是我们学校附近一个厂里的技术人员, 你爸爸平时什么时候去上班?

生:我每天还没起来的时候他就走了, 我也不知道。

师:那什么时候下班呢?

生:晚上经常要加班, 有时候回来的时候我都睡着了。

师:爸爸每天工作那么长时间, 你觉得爸爸辛苦吗?

生:辛苦。

师:爸爸跟你说过他辛苦吗?

生:从来没有说过! (声音很低, 似乎明白了什么)

师:同学们, 陈同学的爸爸是他们厂里出色的技术人员, 平时工作非常认真, 还经常帮助同事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难题, 晚上加班常常要到10点多钟, 确实非常辛苦。但是尽管这样, 他还经常打电话给老师, 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真的挺让我感动。其实老师觉得, 爸爸妈妈有时候会因为一些事情“教训”我们, 但我觉得那都是爱我们的一种表现, 只不过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所以作为子女的我们, 应该更多地去理解他们, 用心去读懂他们。

生听得很入神, 似乎与我产生了同感。特别是陈同学, 默默低下了头……

师:同学们, 其实值得我们崇拜的不一定都是名人英雄, 在他们身上也不一定非得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他们身上有令你赞赏的优点, 那就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对象, 就像陈同学的爸爸, 一个看似平凡的工人, 身上却有着许多可贵的品质, 如工作认真、关心孩子、任劳任怨等。老师觉得, 离我们生活越近的人, 我们越容易了解他们, 就越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

[反思]

(一) 童心———回归生活

纵观我们的教材, 写到人物, 几乎都是名人英雄, 有的命运坎坷, 自强不息;有的持之以恒, 成就非凡……让学生觉得, 写作就必须写惊天动地的大事, 写声名赫赫的名人。对于小学生来说, 虚构与真实、虚构与虚假, 他们分不清楚, 而小学语文教材也没有任何文章引导学生认识其不同, 所以真真假假, 虚虚实实, 学生真的把握不了。就拿这篇习作中提供的四幅图片来说, 编者都是资深的小语专家, “雷锋、刘胡兰、孔繁森、焦裕禄”这些英雄伟人, 在他们的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们的精神品质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但这些人物确实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那真是为难学生了。或许他们只是用以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但其结果却是束缚了学生, 让他们产生了对“崇拜”的片面理解。时代不同, 每个人接触和见识的事物不同, 导致喜好、性格、处事方法等很多都不相同。所以老师应还孩子们一个真善美的写作生活世界,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引导孩子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真诚地关注人物的变化, 观察人物细小的动作表情及简单的话语, 于细微处见真情, 用心去体验那份浓浓的情, 让学生从中发现许多有情有趣的生活片断, 这样积累下来就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二) 童情———自然流露

作文是一种受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活动。“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 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 当内心涌起不能自己的情感时, 便要用文辞表达出来。作文教学中如能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审美心理结构相适应的情境, 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 使之自始至终处在情感的氛围中, 形成强烈的情绪波动, 则能避免学生在没有积极情感参与下的“任务式作文”的弊病。教学中, 我适时采用了“下水引路”与“谈话”两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情感。当我发现学生“崇拜”的全是明星, 取材的角度过于狭隘时, 我首先“下水”说了自己外公的故事, 我在言语中流露的真情实感, 深深感染了学生, 使学生明白了, 原来崇拜的对象可以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其次, 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心理感受, 我与陈同学进行谈话, 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深沉而热烈的爱的情绪状态中, 如此丰富的心理感受, 还怕笔下不生“情”吗?

篇4:孩子最喜欢的家长教育方法

故事一:聪明的流浪汉

有一个愣头愣脑的流浪汉,常喜欢在市场里走动。许多人因为他是流浪汉而用各种方法取笑他。其中有一个大家百试不厌的方法,那就是在手掌心里放一个5元和一个10元的硬币,让这位流浪汉自己选择。这位流浪汉每次都会选择那枚5元的。大家认为他太傻了,居然不知道要拿面值大的,因此捧腹大笑。过了一段时间,一位女士问流浪汉,你真的连5元和10元的硬币都分不出来吗?流浪汉露出狡黠的笑容,说,如果我拿了10元的,以后我就再也拿不到5元的了。瞧,究竟谁聪明,谁傻呢?

故事讲完了,美国家长通常会启发孩子,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并不聪明,看上去像傻瓜的人并不一定傻。有时候,人要学会为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利益。

故事二:外科医生的手指

有一位外科医生告诉他的学生,当外科医生需要的最重要的能力是不会反胃和细致观察。接着,他伸出一只手指,在一碟看上去令人作呕的液体里蘸了一下,然后张口舔了舔自己的手指。他要全班同学都照着他的样子做一次。这些孩子们只好硬着头皮去做这样的事。医生看后,大笑着说,恭喜你们已经结束了第一关的测验,可惜你们一个也没有通过。孩子们都特别迷茫,为什么呢?我们不是照你说的做了吗?医生说,你们在观察的时候不够仔细,因为我舔的手指并不是我蘸碟子的那根手指。很可惜,你们都不适合做外科医生。

美国家长借机告诉孩子,做事要细致认真,注意观察事物,观察人,用自己的眼睛去面对生活,许多人失败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也不是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不够专心。

故事三:无所畏惧的老太太

有一个人搭船到英国发展,可是很不幸,他在船上遇到了风暴,他和同船的大多数人都惊慌失措,只有一位老太太在平静地祷告。风暴过去了,船脱离了险境。这位先生好奇地问老太太,为什么一点儿也不害怕?老太太说,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已经被上帝带走了,一个住在英国。她说风暴来临时,她向上帝祷告,如果接我回天堂,那我就去看我的大女儿,如果留下我的性命,那么我就去英国看我的二女儿。不管我到哪里,我都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个女儿,那么我为什么要害怕呢?

美国家长用这个故事启发孩子,生命是有限的,生命也是被安排好的。因此,当你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定不要害怕,而是要平静地去面对。不要过分担心自己的生命会失去,也不要过分担心失去生命后不会得到其他人的爱。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个世界上,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爱你并接纳你的人存在。因此,不要害怕你的生命会结束,而要害怕它从未开始。

故事四:发愁的小花

有一朵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小花,生长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下。小花非常庆幸有大树成为她的保护伞,为她挡风挡雨,让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有一天,突然来了一群工人,没几下就把这棵大树给砍掉了。小花非常伤心,非常难过。她痛哭着说,没有了大树的保护,我该怎么办?来了大风我该怎么办?来了大雨我该怎么办?听到她的哭诉,远处的另一棵树安慰她说,不要这样想,少了大树的保护,你正好可以接受阳光,接受雨露,这样,会让你的身躯变得更加强壮,你会把你的美丽呈现在更多人的眼前,他们在看到你后会惊奇地夸你:“啊,好美的一朵小花!”你说你高兴不?小花听完,开心地笑了。

故事讲完了,美国家长会启发孩子,人总要成长,终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保护,所以要学会接受其他事物。要知道,经历过各种各样磨难的人,才会成为最强壮的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故事五:失败者

有一个人,他在21岁那年生意惨遭失败,22岁时竞选州议员遭到失败,24岁时做生意再度失败,26岁时爱侣去世,27岁时对生活绝望,34岁时竞争州议员又遭失败,36岁时还是一样在竞争州议员时失败,45岁时继续失败,47岁时被提名副总统,结果落选,49岁时参选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52岁时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这个人就是林肯。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坚信上帝只是延迟了他的请求,而不是拒绝了他的请求。

美国家长用这个故事激励孩子,一个人可以失败多次,而且可以在同一件事情上失败,但是他不能因为多次在同一件事情上失败就放弃了这件事情。如果你愿意,如果你对此事感兴趣,如果你坚持,你就一定会得到上帝的恩惠。因此,只有坚持追求梦想的人,才会有机会把梦想变成现实。

篇5:家长教育孩子是最忌讳唠叨

很多爸妈在教育孩子时都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反复唠叨。家长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过犹不及,孩子往往并不领情。过多的唠叨,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曾有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过调查,主题是“说说你对父母有哪些不满”。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孩子都表示对父母最大的不满就是“太唠叨”。由此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非常忌讳唠叨这种行为。

“路上小心!放学了就赶紧回家!别在路上乱吃东西,要不然就会生病的!”正上小学六年级的诗诗已经走出家门口了,妈妈的叮嘱仍然还在耳边响起。

诗诗皱了皱眉头,回头说道:“妈妈,你别再嗦了,我已经知道了!”

下午放学后,诗诗坐在书桌前写作业,妈妈走过来说:“诗诗,今天上课怎么样?老师讲课都听懂了吗?要不要周末给你请个家教?”

诗诗听着妈妈的唠叨,无奈地趴在桌子上大喊:“妈妈,我求你了!你能不能不要每天都这么唠叨!听得我都烦死了!”

妈妈愣了下,有些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和妈妈说话?我还不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这么不知好歹呢?”

诗诗捂住了耳朵,喊道:“这种为我好,我可不想要,请你不要再唠叨了!”

诗诗妈妈的这种举动,在中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唠叨在中国父母身上非常普遍,它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顺畅沟通的.最大障碍。

爸妈们总是不断地唠叨,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样的行为孩子并不领情,而且还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们会觉得父母总是唠叨是因为对自己不信任,不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所以要反复唠叨提醒,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因此,爸妈在和孩子交流时,还是少些唠叨为妙。否则,你将“收获”一个拒绝交流、喜欢和父母对抗的孩子。

想要避免唠叨,爸妈可以这样做:

1.叮嘱点到即止

孩子最怕像唐僧念经一样唠叨的人。所以,爸妈在叮嘱孩子某件事情时,应该做到点到即止,不要反复说教,没完没了。其实,很多时候,爸妈只要稍微提一下,孩子就会明白了,讲得太多了,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别太信口开河

有些父母之所以唠叨,很多时候是因为说话不考虑目的,只是为了“说”而说。例如,爸妈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是自己把话说出去了,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于是就会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要不要写完再吃?”这类自相矛盾的话。这些语言,会让孩子感觉这是父母“无聊”的表现,从而产生反感心理。

3.改变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很多爸妈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会表现得高高在上,展示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性,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但是在孩子看来,父母的话语都是无用的、空泛的大道理,甚至很多时候同一件事要反复说上很多遍,明显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自然会产生排斥心理。

篇6:孩子最喜欢的家长教育方法

这个问题是家长们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

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条是孩子的自信。

孩子小时候,他不知道自己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是好人还是坏人。通过学校的考试,屡次考试排名最后的,老师就会说你的孩子是有问题的。甚至说你的孩子智力上有问题。甚至于说你这孩子差,以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坏人。实际上,因为孩子都是在一个群体里面,这种差异是很正常的。而这种差异并不表明这个孩子一定是不好的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的不是去关心他的学习的成绩,而是关心这种学习成绩导致孩子怎么去认识自己。根据我们长期的研究,我们发现小学三四年级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老师和家长作为成人对孩子的评价就形成了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说,老师和家长都说他傻,他就觉得自己傻;而老师和家长都说孩子聪明,这个孩子就觉得自己聪明。

所以,非常关键的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给孩子人格的一种树立,自信心的一种树立。如果我们家长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的话,你对孩子的评价就会做一些调整。

我给大家讲个成功教育的创始人刘京海教育他女儿的一个故事:

刘京海女儿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第一学期的大考,考了全班倒数第十名。太太到学校受到老师的数落,回家朝刘京海发火。你研究差生,自己的女儿也变成差生了!。刘京海说:那我来解决这个问题。他知道,一次考试没考好并不一定是真的差。她问女儿,做错的地方会不会做。女儿说会做。刘京海说:“那爸爸告诉你,凡是你说会做的地方,爸爸把考试分数还给你。”

女儿很惊讶地说:“分数被老师扣掉了,你怎么还给我?”刘京海说:“爸爸今天有没有骂你、也没有打你,不就是把考试分数还给你了嘛!”女儿想想也很有道理。刘京海又问女儿:“你觉得你在班级里究竟应该是什么位置?”女儿毫不犹豫地说:“爸爸,我认为我在班级里至少应该是前十名。”刘京海说:“那好、非常好。我们两个勾勾手。”女儿问为什么要勾手?刘京海说,因为爸爸也认为你是前十名。我们两个意见一致,这叫英雄所见略同。所以我们要勾勾手。女儿开心地与爸爸勾手,一脸的灿烂。

两个月以后,女儿就恢复到班级前十名!若干年后,女儿于2001年参加了上海市的高考,当时总分超过500分以上的只有1000多个孩子,女儿考了519分,是十几万考生中前几百名的。而且,她语文单科的考试成绩是上海市的单科状元!

刘京海在研究中发现,十岁左右的孩子都会有波动,包括非常好的孩子,也不例外。有波动并不说明他是差的学生。以他女儿为例,高考如此优秀的她在小学三年级照样会排名倒数十名。所以,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要人云亦云,跟着社会标准走。孩子的自信是要靠家长共同来树立的。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把建立孩子的自信放在第一位。让孩子知道:你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才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坏人为什么老是做坏事?好人为什么老是做好事?原因很简单:你自己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去做什么样的事情。小偷为什么要偷东西?他觉得他不偷他就不是小偷了。我们为什么不去偷东西?这东西不是我的,我不能拿;我拿了我就是小偷。我不是小偷所以我不能拿。

所以,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们讲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无论你们到了哪里,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折,你只要不怀疑自己是好人,你就不会做坏事。其实每一个人之所以这样做那样做,都是与他自我概念中的我有关系的。所以,自我心理学中有一句很简单的话:你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才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要激励自己走正路,做好人。

第二条是孩子习惯

现在我们家庭教育存在着好多的误区,比如: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中国家庭教育当中一个最大的误区

家长每天去检查孩子的作业是中国家庭教育当中一个最大的误区。而且这种误区没有得到改变,而且在继续的强化。做的对还是错?做错了,同类的题目家长再出五道题目让孩子去做。

现在有很多孩子回家先玩,磨磨蹭蹭不做作业,直到吃过饭,他才慢慢地写,一定要写到十点钟,家长筋疲力尽了,他才写完。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调查发现,孩子一开始都不是这样的。他们都是回家赶紧写作业,然后再玩。但是做完后家长一检查,不但要挨批评,还往往要加量重做。孩子知道早做是吃亏的,所以晚做。孩子在学校读书已经很辛苦了,你再加重他的负担,结果是孩子厌恶、抵制学习。厌恶、抵制学习到一定的阶,孩子就“崩盘”了,他就干脆不学了。

还有一个误区是,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小学的成绩很不错的,怎么越往上念成绩越差?问题是,孩子小学成绩好的那个阶段,家长有没有注意到孩子上课是不是认真?你有没有注意到孩子回来作业是不是认真?因为小学的内容是不多的,考试之前强化训练一下,找一个家教辅导个四五个小时、七八个小时,孩子成绩马上就会上来了。小学阶段家长不应该关注排名和考试分数,而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是不是形成。

家长存在普遍的第三个误区是,孩子考的差,家长批评他;考到中家长也批评他;你为什么不到前几名啊?到了前几名以后呢,家长还是批评他,说你为什么不是满分啊?无穷无尽的无限拔高的要求,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恶和抵制。

家长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教知识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教育自己的子女,除了要维护孩子有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外,很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非常重要。因为,习惯决定孩子一生。那么,那几个习惯是最重要的呢?

第一,静下来。孩子天生是喜欢动的。而未来所有的学习和工作都是需要静下来的。如何培养孩子静下来?刘京海以自己的女儿为例说,其实没有很深的道理,也不需要做非常复杂的工作。刘京海的女儿在幼儿园的时候,喜欢画画,刘京海就不断的说她画画画得好。尽管女儿画得很一般。受到鼓励的女儿就拼命地画画,有时连饭也顾不得吃。刘京海还鼓励女儿在家里搞了个小小画展。于是,自然而然的,女儿就养成了静下来的好习惯。

第二个习惯:认真的完成当天的作业。这一个习惯是读书学习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习惯。所有的差的学生都是不能认真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越小越要完成,完成的质量要越来越高。一开始是家长看着孩子完成,逐步过度到家长不在的时候他也能完成。

这两个习惯最基本也最重要。其他的好习惯都是在这两个习惯上发展起来的。

一定要承认孩子的智力的高低肯定是有差异的。因为是不同的父母生出来的,遗传肯定是一个教育的前提。假如说,有一个孩子智商是130,有一个孩子是100,有一个孩子是

80。在学习过程中,这三个孩子表现出来的学习的速度肯定是不一样的。A学这一段内容一个小时就能学会了,B得两个小时才能学会。那么,B能不能坚持两个小时的学习就成为他能不能达到与A差不多学习效果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A很聪明,本来一小时就能学完的,如果A没有好的习惯,只能坚持半小时,也是学不会的。反过来讲,B能坚持两个小时,结果B学习的结果可能比A还要好。所以,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弥补智力因素,也是保证智力表现出来的前提。很多学校最差的学生都不是智力差的。考试当中考到个位数的孩子,基本上找不到智力差的。也就是说,必须是智力好的孩子才能考到个位数,考到最差。因为这些孩子他是不学习的,而不是学不会的。所以,家长在这个阶段应该重点培养孩子好的学习

习惯?孩子好的习惯越小越容易形成,越大越难以纠正。在这方面,家长作为第一任的教师的作用就突现出来了。

篇7:家长让孩子喜欢学习的策略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环境,并适时地关爱、鼓励孩子,让孩子养成自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伟强家居住面积不大,爸爸就在他的床边放置了一张小桌子,在桌子的左上角安装了一盏灯。每天晚上,全家人吃过晚饭,就会各自干自己的事情:爸爸静静地坐在沙发上读报;妈妈轻轻地做家务;伟强也就会自动走到他自己的书桌前,坐在椅子上做功课。

篇8:孩子最喜欢的家长教育方法

如今,尽管人们的思想开放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但是父母与儿女之间仍并非“无话不谈”。这中间恐怕以“男女之事”最为典型。

在这方面,名人对子女的性教育值得我们借鉴。梁实秋先生不仅学问非常了得,而且对女儿的“性教育”也可谓是“别具一格”。

梁实秋的女儿叫梁文蔷,自小就显得早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平时也总喜欢问一些两性方面的问题。在早期,梁实秋夫妇觉得孩子小,没有怎么放在心上,一直没有给予回答。等女儿上了大学,他觉得已有让女儿了解一些知识的必要,然而对两代人之间,这毕竟是“尴尬”事,碍于颜面又不好当面言教。

一天,梁文蔷放学回家,像往常一样坐到客厅的沙发上休息,并随手翻阅身边的杂志,这时候她发现有一本讲解两性生理卫生的杂志,随即翻阅起来,她发现原来里面全是讲授两性生殖方面的知识。第二天回家后,她又发现了另一本讲解两性知识的杂志,以后天天如此。这时候梁文蔷明白了父母的用意。但是梁实秋夫妇一直并未跟女儿当面说,梁文蔷也对此沉默不语,但是每当杂志更换,她都会沉浸其中,补充知识。

一段时间过后,两性杂志从桌面上消失了,这也宣告他们对女儿的性教育结束。虽然梁文蔷对父母这种过于迂回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很赞同,但是多年过后每当提及此事,言语间仍充满感激。

郑亚旗的父亲是郑渊洁。在郑亚旗7岁时,老爸就给他性启蒙,拿一只香蕉和一个甜饼圈进行演示,进行性教育方面的培养。有人对郑渊洁的行为进行批判,郑渊洁却说,在国外,从幼儿园就开始性教育了,我这样做,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的。

时至今日,处于信息时代大环境下的青少年,已经可以多种渠道地完成自己的青春期教育。然而这种自力更生的方式毕竟有很大的盲目性,更何况网络等媒介更是信息混乱繁杂,“不健康的”信息也可谓无处不在,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有限,不良影响往往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孩子以适当的方式来进行良性的引导仍显得十分必要,名人们的教育方式不失借鉴和启发意义。(滕尚明)

什么样的家长孩子不喜欢

孩子一天天长大,想法越来越多。与其埋怨孩子不好管,家长不如先听听他们的心里话,看看他们最怕怎样的家长,做到扬长避短。

第一,不停唠叨。很多孩子表示,最怕家长“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以孩子能接受的谈话方式说服教育,才是有效的交流。

第二,逮住机会就骂。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不允许解释,会让孩子非常委屈。因此,当孩子需要提醒、纠正时,不要大动肝火,更不要拿他当出气筒。

第三,老和别人比。为了激励他,老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比较,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多给正面评价,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四,下命令。以命令的方式教育、照顾孩子,比如每天喝牛奶、不许到外面玩等,会让孩子觉得失去自由。在尊重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建立健全人格。

第五,学习第一。任何吃的、玩的,都要与学习成绩挂钩,会让孩子失去生活的兴趣。寓教于乐才能让孩子保持学习动力。

篇9:我不喜欢只关注孩子成绩的家长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我不喜欢只关注孩子成绩的家长

作为一个教师,遇到关心孩子读书学习的家长,应该感到高兴。同时也会觉得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在我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和家长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向来很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关爱至今留给我许多的感动和很好的印象。然而今天我想说的是:我一向不喜欢过于在乎或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

不愉快的家访

记得多年前,我作为数学老师刚接了一个班,期中考后对学生进行一次家访。作为老师,家访时一定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我们往往更喜欢去拜访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家庭,或者更愿意待得更久一些,因为能听到家长们更多的恭维话。

这孩子很聪明,考试拿到满分是家常便饭的事,这次期中考也不例外。于是,我怀着高兴的期待来到他家。情形却和我想象的不一样。这个家长竟然不满地说:这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回家后很少看到在做作业。还经常在看一些和学习无关的闲书。最后还向我提出建议:希望老师能管得严一些,多布置点作业。我没想到会听到这样的反映,我有些不悦。我并不认同他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我当然很愿意听取别人的建议,但我有自己的自信和坚持。我告诉这位家长,既然孩子的学习没退步,让孩子学得轻松点有什么不好?孩子学得又轻松又好不正说明孩子聪明,没有死读书吗?作业布置得少,是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责,让学生学得轻松而有兴趣,而让孩子多看一些课外书能够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对孩子今后的学习也很有帮助。因为毕竟是第一次见面,带着对新教师的怀疑,他看起来并不怎么认同我的观点。不过我认为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我们怎么能指望通过一次谈话便能改变一个人的观念。

虽然这是一次并不愉快的家访。但是随着后来越来越多的交流,后来我取得他和许多家长们的信任,一些教学方面的理念也得到他的支持。记得有一次,他还主动请我带孩子去书店买书呢。

遇到多年前教过的学困生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根据工作安排,我被抽调到一所中学去当中考的监考老师。极其凑巧的是,在我的考生中,我遇到了刚参加工作时教过的一个学生。那时他还只是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呢,现在已经长成一个又高又壮、皮肤黝黑的“大块头”,他的年纪比一般的考生要多出两三岁,看起来也成熟许多。虽然一时半会认不出来,但经过细看,我还是能够依稀回忆起他读小学时的一些情形。他的家在学校旁边。学习落后到简直无可救药,爱惹是生非,经常因没做作业或惹事被老师留到很晚才回家。教过他的老师没有一个不感到头疼的。

和他作了一番简短的交谈,我了解了他几年来有关学习生活的一些情形。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他一直不喜欢学习,学习成绩也很差。到现在为止,他已经从学校辍学做了一年多的生意,还学会了开车,对今后的工作规划和发展也充满信心,看起来他的生活还不错。今天来参加中考只是为了得到一张中学毕业证书。因为以后可能用得着它。他还不无骄傲地告诉我,不久前他还帮一位以前教过他现在已经辞职的老师(合同教师)拉成了几笔生意……看着眼前这个事业小有所成并充满朝气的大男孩,回想起以前他在学校里经常被老师们冷落训斥、被同学嘲笑的种种情形。这种强烈的反差竟使我一时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也许有一点点愧疚吧。但此刻我更多的是由衷地为现在的他感到高兴。最后我向他表达了祝福,祝他事业有成。

这次谈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由此我得到这样的启发:读书上大学不是孩子成长唯一的出路。作为教师,不能因学生的学习落后或不喜欢学习而歧视、看不起甚至伤害他们,应当想到,不久的几年之后,他取得的成就很有可能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作为家长,不应该过于在乎或只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我们已经有过很多这方面的惨痛教训),如果孩子真的不喜欢读书,应该慎重考虑并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支持和引导,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文 章

来源莲山

篇10:爱情宝典:男人最喜欢的女孩子

其实,男人找对象的第一眼看得是美貌程度,而谈恋爱时则要看女孩的本质了,至于结婚的问题,如果可以给男人带来心灵深处的感受,甚至是用女人身上散发出来的优秀品质来震撼人心,这样的女人无关乎外貌的美丽,内心美才会吸引男人的真正的美。

一般说来,优质男们所疯抢的精品女人通常都会具备以下十二条基本素质:

1、要有容忍男人犯浑犯错的宽大胸怀。绝大多数男人都不太会有自律意识,社交活动中也多有各种各样的诱惑让其难心抵挡,昨天打牌,今天喝醉,明天又半夜三更回家,而且,屡教不改的是回家总是随意地把臭鞋子臭袜子到处乱脱,不会为男人不洗澡不洗脚上床真的生气。这就是男人喜欢的女人,有能够容忍男人坏生活习惯的气度,)男人可以听女人的教训也可以听女人的臭骂,但不喜欢女人用改造的思路来校正自己的生活习惯。

2、有小女人的懂礼仪谦让的传统美德。男人虽然喜欢欣赏女强人的聪慧果敢与精明强干,但更喜欢自己的女人能够像小女人那样具备温婉的传统美德,即便是有大女人的雄才大略也藏而不露,男人通常喜欢甘愿做贤妻良母甚至默默辅助自己成为优秀男人的贤惠女人,这样的女人一般来说有能力但不张扬,特别是那种有“帮夫运”的女人,一旦自己的男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会出手不凡,让男人世界里的男人们不得不佩服。

3、擅长把握“大事清楚小事糊涂”的尺度。小女人会作,但绝不为了家里的鸡毛蒜皮小事而不依不饶。聪明的女人会放风筝,即便是男人飞得再高飞得再远,风筝线永远攥紧在自己的手里。从表面上看,平时似乎对你部是不管不顾,但她总是可以敏锐地觉察到影响男人事业进步和家庭幸福的各种隐患,并在悄无声息之中将其消失于萌芽状态,并及时将犯浑的男人导入正确的轨道,进而在每一次重大决策中都可以体现出她的英明正确。

4、既能温柔似水又能坚强如钢的性格。男人虽然喜欢风情万钟的女人,但总是会最终选择跟柔情似水的女人待在一起,尤其是那种小鸟依人会嗲里嗲气的女人,更是男人采阴补阳的上好滋补佳品。然而,聪明的女人知道,一味的温柔顺从总是无法有效地管住男人的无拘无束,在原则性问题上,在面临严重困难的时候,在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的关键时刻,坚强如钢的性格和斩钉截铁的意志,才是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好手段。

5、既能让老公信服又不限制行动自由。所有的男人是是需要女人来管的,但管的方式方法很有讲究,如果女人习惯事无巨细都要横加干涉,就像你单位里的老女人主管那样令人讨厌,这样的女人相信打死你也不会娶回家做老婆的。男人喜欢女人能够聪明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可以让男人时刻知道什么事可以做而什么事绝对不能做,又可以让男人有充分自由的生活空间,有相对隐私的私密空间,有不受干涉的业余爱好。

6、自强自立有自己稳定或成功的事业。无论老公挣多少钱,无论老公的事业做得有多大,聪明的女人也应该要有自己的事业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的女人不会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老公身上,也不会紧逼盯人让老公感到厌烦,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朋友圈子,更不会远离这个世界,而男人对于这种事业型的女人总是佩服有加,只要不是忘我工作的精神过于强大,只要能够顾家和能够考虑老公感受的女人,就是精品女人。

7、心地善良能够善待男方的父母长辈。女人可以有私心但绝对不能心地不够善良,凡事斤斤计较或不懂得孝敬公婆,特别是用截然不同的标准来对待自己父母和公婆的女人,更是男人娶妻时的大忌。当然,男人也不会要求自己的老婆不管自己的父母,只要孝顺公婆也是做媳妇的应有之道,能够用善良之心对待男方家人长辈的女人,结婚后大多可以用善良之心来伺奉公婆,这样的女人肯定是家教有方和心地善良的传统型的女生。

8、喜欢孩子能够耐心地教育孩子成长。如果一个女孩为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一再推迟自己的结婚年龄,或者是结婚后为了自己的事业一再推迟自己生育孩子的时间,这种绝对事业型的女人通常不会被男人所接受,绝大多数男人都会用随缘来接纳家庭新成员的到来,而结婚就是为了传宗接代的思想也是所有男人的基本原则,如果你能答应老公结婚后马上就可以帮对方生孩子的女人,不但是男人想娶也会是公婆心目中的最佳儿媳人选。

9、在男方朋友面前行为举止大方得体。男人喜欢娶聪明的女人为妻,尤其是那种在大庭广众之下装弱女子,给足自己大男子主义面子的聪明女人,哪怕是听到男人当着自己的面在外人面前大吹大擂,仍然是满脸笑容的附和称是,至于回家后怎样收拾他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这种能够容忍男人的虚荣,给男人一个宽松环境,一个可以放松心情的家的女人,绝对是男人几辈子修来的福气,这样的女人在男人的眼里简单就是极品。

10、喜欢打扮并且善于打扮得衣着光鲜。 男人不喜欢那种不修边幅又素面朝天的女人,总感到这样的女人生活过于粗糙,担心娶了这样的女人回来会让自己的生活秩序更加混乱,毕竟,不会美的女人谈不上有精致的生活。男人喜欢欣赏生活精致的女人,喜欢每天用欣赏风景画的心情来赏心悦目地欣赏那种打扮得体气质大方的女人,要知道,这个世界是有分工的,女人的打扮就是为了给男人提供赏心悦目的生活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工作激情。

11、追求浪漫但不会便小性子折腾男人。男人选老婆跟选异性朋友的标准是不同的,选异性朋友可以会把漂亮和能不能有共同话题放在重要的考量位置,而选老婆考虑更多的是天长地久的相处是否和睦,而且,男人在恋爱时可以花很多心思做浪漫的策划,甚至可以隔三差五的有浪漫举动让你喜出望外,但很少有男人在结婚以后仍然保持这样的浪漫激情,因此,能够善解人意的女人,即便是有点小性子的女人就是男人的首选了。

12、最好能够上得了厅堂也下得了厨房。绝大多数男人都喜欢带上自己心爱的女人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交活动,也希望自己的女人可以在重要的社交活动中扮演知书达理的角色,可以给自己的社交应酬增光添彩。当然,如果有重要的客人到访,既可以做到接待不失礼数周到讲究,外交礼仪大方得体彬彬有礼,同时,家事料理井井有条,还能亲手做几道拿手的家常菜肴让宾客大饱口福,心满意足。

篇11:孩子不喜欢老师,家长怎么破?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老师及家长的共同努力。当孩子渐渐长大时,终究要学会独立,走向学校,是人生独立的第一页开始。身为父母,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尤其和老师要维持什么样的关系,应该也是许多家长很困扰的问题,不知道爸爸、妈妈们会用什么样的心情与态度来看待。下面几点建议,希望能为帮助到大家!

和老师建立关系难点在哪里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最应该关心的,一定是到底用什么态度、方法,来帮忙孩子、自己和老师维持正向积极的关系。因为孩子一旦不喜欢老师,一切教育都是徒劳,让孩子和老师建立起积极的关系,是成功的第一步。

如果老师在联络簿上,有要求孩子改善的字句,我该怎么做,才不会引起孩子逆反又不得罪老师?会不会被老师认为我是不负责任的`家长?

想到老师我就害怕,如何和老师沟通呢?若是碰到不满意的老师,我该怎么做? 对我的孩子怎么说?

然而,孩子又有什么心情呢:老师会不会很凶?老师会不会布置很多作业?

考试考不好会怎样?妈妈会不会只为老师说话? 一连串的担忧频频冒出来,家长们是否手足无措了?别担心,接下来肥妈马上教你应对方法。

陪孩子了解学校的规则

很多家长喜欢站在孩子的一边,经常去干预老师的教育。比如老师惩罚孩子了,就带着孩子去找老师理论,说孩子并没有做错。但实际上,过度宠溺孩子,当孩子走上社会,面对更加严格无情的规则时,你并不能永远保护他。

所以让孩子适应真实的社会,比不断保护孩子更有意义。因为孩子需要了解自己和环境的关系,以发展出「我有能力面对」的自信。 所以,假设当孩子提出:「老师好凶,会打人,我好怕」时,问问孩子:「老师什么时候会打人呢?被打的小朋友当时在做什么呢?如果是我们上课很想讲话时怎么办呢?」

不断地提问题,带孩子澄清出环境的规则,当孩子有能力看清楚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时,也就可以有余力发展因应的方法。

和老师建立合作关系

同样的,只站在老师的一方教育孩子,则是从这个极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孩子会倍感孤单。父母应该和老师建立合作,一起以帮孩子成长为共同目标。以一种媒介的角度,把老师的意见告诉孩子,问问孩子的想法、

如果老师说:「你平时写字非常潦草,你自己是怎么认为的?打算怎么解决呢?」

同时还要经常把在家里的状况告诉老师,以请老师帮忙的立场和老师沟通,让老师更了解我们的孩子。

如:「我发现当孩子看到老师在作业本上鼓励他写得很棒时,孩子好开心,对于写字就更有动力,谢谢老师。」

另外,和老师沟通还要注意以不批评、不教导,尊重老师的教学方式。

也不要对孩子贴标签如:懒、笨、多动症…,而干扰或形成老师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进而无法用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孩子。

无条件支持孩子,用心引导孩子

孩子进入学校。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挑战。

和老师相处,学习只是的过程。非常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臂膀安定他。

孩子在团体生活中,一些个人需要可能无法被满足,如:想多说说话却没机会说、想玩的游戏却没机会玩、想和某个人多亲密却没机会相处……此时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个人需要的补充者,从而成为孩子出去外面作战的加油站,为孩子加满能量!

篇12:“孩子,你最喜欢吃什么?”

如果提这个问题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回答,他们会兴高采烈地围过来,争先恐后地纷纷回答:“肯德基。”“薯片。”“麻辣烫、麻辣烫,还是麻辣烫。”“铁板鱿鱼最好吃。”

可如果把这个问题提给高中生,他们会怎样回答呢?

前不久,大陆高中生去新加坡留学最后的面试,新加坡测试人员给几个孩子分别提的问题就是:“孩子,说说你最喜欢吃什么?”

有的孩子从养生的角度谈自己喜欢吃什么;有的孩子从环保的角度说自己喜欢吃什么……最后,新加坡测试人员录取了一个这样表述的女孩儿:“我最喜欢吃肉。虽然我知道吃肉会让自己发胖,可我就是喜欢。猪肉、羊肉、牛肉,是肉就喜欢。一桌子的菜,如果有肉菜,我没有别的选择,先吃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女孩的回答体现了生命的本真。人家问的是“你”喜欢吃什么,我们不少的孩子因为应试的训练,潜意识里已经忘了、没有了“自己喜欢什么”,只知道“应该喜欢什么”。

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以人为本”最起码要保持人的鲜活与本真。

中国教育电视台有一个《职来职往》的栏目,18位达人代表百家知名企业,通过现场职业技能测试与问答,展示百家企业关于职业的用人取向,为求职者提供公开的电视求职平台。我很喜欢这个栏目,喜欢它基于社会需求的创意,喜欢它求职者与达人关于去留的真实,喜欢它对广大青年学子职场的引领,更喜欢通过形形色色的求职者的成功与失败,带给我们的关于育人、做人的思考。

其中有一期,一个怀揣“娱乐主持”梦想的女孩儿,在一次次表白自己“实践”“勤奋”“成绩”的时候,却遭到了一次次灭灯,直至为零。女孩儿很委屈,也很无奈,在走出《职来职往》录制现场的时候还在含泪抱怨:“哪一个人的求职报告书不把自己说得好一点!”

“说得好一点”没有问题,“说得好一点”最基本的做法是把好的多说一点,以便给人留下好印象,但对事实的粉饰与拔高就不合适了。她在求职报告中陈述:她是上百集动画片的编剧;她曾在一家知名传媒公司供职半年;她曾有上百次商演……

这样的业绩说明她已是一个成功人士,与她刚刚出校门的青涩身份是不对称的,于是引起了达人现场及场外的一一求证。大家渐渐明白:她说的“编剧”只不过是动画片制片人把一些任务交给高校,高校再把一些任务分给她们这些学生,她绝不是大家理解意思上的百集动画片的编剧,她混淆了“编剧”与“参与编剧”的概念。她还说在某家知名传媒公司供职半年,其实,也只不过是去那里打了几次临时工……她混淆了作为从属地位的“参与者”与“主角”“主要成员”之间的差别。

其实,作为一名在校生有了她那样的经历已算不错,她的问题在于把自己说得太优秀了,优秀得像个明星。也许她最后也没有明白,是社会的一种浮躁与虚夸扭曲了她,坑害了她。

走上《职来职往》的年轻人,有优秀的,运用软件统计达人的个性特征,让达人都不得不心服口服;有机敏的,现场想出的哥的姐参与电影《极速天使》宣传的妙招;有执着的,10次被初试拒绝,他就在第11次继续努力,终于闯进了《职来职往》的录播舞台……当然,也有不少自以为是者,他们千方百计把自己包装成成功者,最后却以失败者黯然走下舞台。

我们讲“以人为本”,就要让孩子懂得守住做人的根本:走向社会,做事靠的是实力,做人靠的是真诚。没有人愿意和无能的人共事,更没有人愿意和虚假的人交友。

(作者单位: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篇13:万圣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

万圣节是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西方的鬼节。万圣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十一月一日下午,小天使幼稚园也将举行万圣节派对。

COCO几天前就知道了,一直和我探讨打扮成什么造型,最后决定打扮成小巫婆。她想自己做个南瓜灯,我们准备了吹好的气球,然后用白胶兑水,用了大量的碎报纸粘在气球上,过了一晚,球就变得很硬,我们再用卫生纸同样的方法粘贴,COCO做得很认真,即使满身的胶水也无所谓。等了几天气球变成白色,我们就一起上色,等都做完了,最后关键一步,就是把气球戳破,但因为球太大了,在最后一刻,干硬的纸盒没有吃住力,做好的南瓜一下缩扁了,COCO好伤心,但很快恢复了,说:“妈妈,下次我们再一起做好吗?”后来我们用了现成的南瓜灯,COCO自己修剪成想要的南瓜篮,不管是哪件作品,成功的或者失败的,COCO都很认真去做,这就足够了。最后奶奶缝制了小巫婆的披风,我做了小南瓜装饰,爸爸买了五彩的面具,可爱的小巫婆就诞生拉。

节日这天很快来了,小班的同学们被精心打扮成自己幻想的人物,校园里充满着小天使,小动物,小魔法师等的欢声笑语。

首先在小1班教室,家长和小朋友们通过幻灯片了解万圣节,然后学习了万圣节特别食物南瓜的叠纸方法,简单的手工,却让参加的家长们手忙脚乱。在这个节日里,小朋友们最爱玩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了。中,大班的小朋友很有秩序地在各自教室等待这些变装精灵们,孩子们太害羞了,但最后都很努力地向小哥哥小姐姐们索要成功,每个孩子的篮子里装满了幸福的糖果。

最后,所有的小班同学走过学园精心布置的星光大道,和爸爸妈妈们一起骄傲地展示自己。

虽然小朋友们对万圣节还不理解,但能自己准备节日的道具,能和爸爸妈妈们在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就是最幸福快乐的万圣节。

小2班龚一珏妈妈

篇14:孩子最喜欢的家长教育方法

 
 
 
 

1、不要绝对禁止

很多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扔东西,常常去大声呵斥孩子。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孩子扔东西固然不对,但这也是孩子的一种认知能力,孩子认为扔东西是一件好玩或者可以发泄的事情,所以如果你大声呵斥的话,可能会留给他心理阴影。孩子扔东西,其实不需要绝对禁止,因为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手部活动能力和大脑发育能力。

 
 

2、不要着急去捡

孩子扔东西的时候,常常会认为这是一种游戏。再加上很多时候孩子扔出去的东西,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给孩子捡回来,这样孩子更加认为这是一种游戏。想要避免孩子扔东西,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但是不要大声呵斥他。如果孩子还是不停下来的话,你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没有人给他捡东西,他就不会认为是一种游戏,自然也就会失去兴趣了。

 
 

3、提供场地

孩子扔东西是一种认知的行为,所以为了避免孩子扔得哪里都是,可以给孩子提供场地。并且告诉孩子如果要扔东西,只能在这个圈子里面扔。并且要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可以扔。如果多次违反了,就不给孩子提供场地,甚至要没收孩子的玩具。这样孩子就不会随意扔东西了。

 
 

4、多陪伴宝宝

有时候孩子扔东西,其实是一种想要博得关注的行为。就比如孩子想要别人陪他玩的时候,常常会扔掉手上的.东西以取得家长关注的行为。所以家长闲暇时间,可以陪陪宝宝玩玩游戏。这样孩子就不会为了博得你们的关注而采取扔东西的行为。

 
 

结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要过分去束缚孩子的童真。有时候孩子扔东西不是一件坏事,如果要避免孩子扔东西,不妨多陪陪孩子,或者培养孩子其他的习惯,用来替代孩子喜欢扔东西的习惯。

 

上一篇:农村新闻事业状况调研报告下一篇:出版社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