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六节课

2024-06-18

教案第六节课(精选10篇)

篇1:教案第六节课

第六节课

思考题

27、请以比喻说明稳重的功德和不稳重的过失。

28、什么才是有愧者?在家人和出家人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29、为什么说无愧者比裸体奔跑者还值得羞耻?

30、这节课讲了哪些是无愧者?你具备几种?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于自道行不退转,且于信赖自己者,始终坦诚不欺惑,此称稳重人中胜。

对所选择的道路不退失信心,并对信赖自己的人始终坦诚相待、从不欺惑,这种人可谓稳重者,在人中是最殊胜的。

果有了以上两个特点,不管人们认不认可,实际上你就像如意宝一样珍贵。

下面分析稳重的功德:

身体稳重如狮子,不受蔑视大威严,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且欢喜,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他之所欲。

稳重可从身口意三方面来分析:

一、身体:若身体稳重如狮子,则不会受到他人的随意欺辱,且具备大威严,令大家都害怕。

狮子是兽中之王,百兽都十分畏惧它,看见狮子的威严,它们一动都不敢动。同样,稳重的人无论住在哪里,任何人都不敢随意欺负他,由于感受到他的威严,像猴子般的不稳重者,一见到他的身体就特别害怕,不敢轻举妄动。上师如意宝在学院时就是这样,大家见到上师的时候,即使没有犯错也非常害怕,因为稳重者的身体有一种威慑力,下面的人看到就会敬畏万分。

二、语言:语言有庄重、不庄重之别。语言不庄重者,整天说说笑笑,有意义的话说不

身体若不稳重者,如牛落角遭众欺; 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 性情若不稳重者,如风吹叶飘无定。

这里说得非常好!如果你们不能背其他的,只背这几个颂词的话,也有非常大的必要。

一、身体:身体不稳重者,就像是掉了双角的牦牛,一定会遭受众人欺侮。

牦牛若有了锐利的双角,打架时非常勇猛,别的牦牛也害怕它。而一旦它的角掉了下来,作战的能力就消失了,其它牦牛便趁机群起而攻之。所以,没有角的牦牛,在牛群中经常会受到欺负。

同样,有些人的身体不稳重,今天跑色达、明天到洛若、后天去炉霍,整天飘来飘去的;或者这家串串、那家逛逛,今天去这家吃一餐、明天去那家蹭一顿,即使别人当面不说,心里也会特别烦感。现在世间上有很多人,平时不愿呆在家里看书念经,一有空就出去逛街购物,每天游游荡荡的,身体没有一点自控能力,这种人就跟没有角的牦牛一样,迟早会受到众人的欺负和厌恶。

二、语言:乌鸦发出的声音很不吉祥,会

后再修行,修行后再做一个好人,这是根本不现实的。所以这次我没人请求就传这部法,原因就是感觉到很多人修行有问题,没有意识到先做好人的重要性。他们若认识到这一点,然后再进行修学,效果肯定会好一点。

若具无误取舍慧,安住稳重之善道,则能扎下殊胜之,世规如意妙树根。

如果具足无误取舍的智慧,身口意能安住于稳重的善道中,则已扎下了殊胜的世规如意妙树之根。

前面已经讲了,一个人的品行就像是一棵树,这棵树依靠树根而成长,稳重与智慧就是它的树根。有了这两个根,世规的妙树才会高高耸立,并有机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否则,没有根的树不可能生存,出世间的功德果实更是无从谈起。

三、有 愧

以何名为有愧者?即于下等恶劣事,极生忧愁厌烦心,此乃二规之妙衣。

什么才是有愧者呢?就是对世间极为下劣

出家人的行为,倘若始终有正知正念,知道某些行为当做、某些行为不当做,这就是所谓的有愧者。有了惭愧心的妙衣,就像人穿上衣服会庄严身体一样,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会增添光彩。

反过来说,没有惭愧又是什么样呢?下面就用比喻来说明。

若于众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净物,裸体行走非为耻,然此无愧真羞耻。

比如在成千上万人的大庭广众中,有个人全身沾满不净粪,到处裸体奔跑,人们会觉得他精神不正常,并替他感到羞耻。但比较而言,这并不是特别丢脸的行为,无愧者才是最值得羞耻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不净以水可洗净,裸体著衣可严饰,无愧沐浴不得净,著上妙衣亦不美。

若身上沾满不净粪,到清澈的小河里就能洗净,最多浪费一点肥皂而已。原来有个人不小心掉到厕所里,浑身臭不可闻,他特别不好意思,就悄悄离开这里,到远处的河里把衣服、101112***8192021-

篇2:教案第六节课

第一节课:复习出手指,练习出数,不同数位相同数字不同数位不同数字1教师和幼儿同时练习

2幼儿看数出数

3教师说数,幼儿出数,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练习或个别练习

4教师教幼儿学习双上六,例如:首先教师请幼儿出数字1,然后请幼儿和老师一起学习双上6,想请幼儿想一想在正常的出指情况下,6应该怎么表示?然后教师解释,在双上几时,应该从下面开始往上收手指。然后教师依次从出1234这几个数字开始请幼儿练习双上6.然后依次请幼儿思考双上7,怎么做呢?根据双上6请幼儿做练习。依此类推,练习双上89.第二节课练习双上6 7 8 9

请幼儿多练习几个,也可以个别练习。2 教师教幼儿学习双上667788

99请幼儿出手指44然后请小朋友通过刚刚学习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怎样进行双上66,教师和幼儿一起做,同样是先收最下面的手指。教师和小朋友共同练习几个,让后再请幼儿分组练习或个别练习。

3教师教幼儿百位数的出指方法,请幼儿练习。如222,这时我们的左手来出百位上的数,右手代表十位上的数,那么个位上的书就要记在我们的小脑袋里了。请幼儿多练习几个数。

4通过上面两部进一步学习双上666等百位数,教师可通过刚才学过的知识引导幼儿自己说出方法,然后教师和幼儿多练习几个。

第三节课:教师和幼儿练习双上6 666666

等教师教幼儿学习双下6,同样教师

请幼儿出一个数如:9然后请幼儿和老师一起练习双下6同样把大拇指收回,然后再从最下面的手指开始同双上是一样的道理。多练习几个。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和幼儿一同学习双下66 77 88等教师在和幼儿一起练习双下666等 5 教师请幼儿看数练习,然后听老师

篇3:教案第六节课

一、关于目标的表述形式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第5页明确提出:“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校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测的学习目标”。《课标》中所有的有关目标的表述,都是使用了“学习目标” 一词。用“学习目标”一词进行表述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本次展示活动的38节体育课教案中,有9节课使用“学习目标”的表述,有29节课使用“教学目标”的表述, 且大部分课的目标表述不准确、不具体,就目标的设置而言,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显得不足,出现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语言表述, 如,有较多的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用“初步了解……;基本学会……”等不确定性表达方式,由于不够具体、准确,难以通过目标来评价体育课堂的优劣。

由于学习目标是对于每一个教师对自己的评估目标而言,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可以与学习目标有所不同,区别如下(以初中展示课《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一课为例):

执教教师在《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第1次课)一课的技能目标中,将单元学习目标当成第1次课的学习目标(见表1), 由于学习目标没有搞清楚,导致执教教师在这一节课中没有重难点,在课的基本部分,除了讲解示范和“课课练”之外,安排了10个练习,每个练习用时1~5分钟,造成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得不到保证,并由于频繁地调动队伍,练习密度也不够。

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是有明确区别的,在此,笔者针对“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这个教学内容的单元目标表述和第1次课的目标表述分别作了阐述,具体区别见表2、表3。

以上是基于“认知、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是站在教师的角度, 针对对于自己教与学过程的一种目标表述; 学习目标是教师通过学情分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在上完一节课后学生能够达成目标的表述,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是有区别的,单元目标是学生学习完本单元5次课后将能够达到的目标,而课时目标是学生学习完单元的第1次课后应达到的目标。

二、关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提炼

本届展示课,有10节体育课的教案没有单独列出重难点,在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手段的设计上还有欠缺。具体表现为:有些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用未能围绕主教材的重点来确定,学生对重点技术环节或单个关键动作的练习次数只有5~6次, 没有大量的重复性身体练习,不可能获得掌握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的双重效果。如, 《反应速度练习》一课的教案中,教学重点是快速反应,难点是身体快速协调的动作。由于执教教师对重难点的提炼错误,导致5min抢尾巴、9min抓尾巴两个内容的实际练习效果不佳。此外,还有3节课的教案中通篇都找不到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相关文字,甚至其中有一节课的教案中没有学习目标的相关表述。

部分课在突破难点的手段上,没有设计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分解动作的辅助练习,直接让学生进行完整动作练习,或者在短时间内安排过多的辅助练习内容。如, 在《反应速度练习》一课中,执教教师将40个学生分成4组,学生等待时间过长,经常出现针对一个练习内容最后几个学生还没有练习,教师又换下一个内容的现象,使练习成为走过场,教师却没有察觉。

三、关于教学流程的设计

本届展示课,只有《前滚翻两腿交叉, 转体180°接后滚翻起立及体能练习》、《双杠:外侧坐—越两杠下》、《单杠骑撑后腿向前摆越转体90°挺身下》、《单杠: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后摆下》(2节)、 《单杠: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及还原—后摆下》等6节课的教学流程是紧紧围绕着课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设计的,思路清晰,从准备部分的热身活动到基本部分的辅助练习环环相扣,保证了重难点突破; 对于技术难度大的组合技术,能够将几个关键的动作进行分解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组合练习,使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掌握运动技能。但也有一些课的教学流程存在问题。如,《体操:横箱分腿腾越》一课,执教教师在学生没有学会助跑、上板、踏跳之前,就组织学习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落地的技术环节,使学生的动作学习出现了明显问题,大部分学生出现上板、踏跳错误,从而影响到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落地等环节。

此外,一节课中应安排一定的时间练习和检测练习成果的流程,但是在部分展示课中,执教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了过多的练习环节,挤占了学生在具体环节的练习机会,如,在《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一课中,教师安排了10个环节的练习,学生在每个练习当中,练习的次数很少,达不到强化动作的目的。对于该内容来讲,建议安排以下四个练习环节,具体为:躺着投(可以安排在准备部分)→原地垂直投→2人一组5米互相投→罚球线附近自投自抢(球出手快速冲抢,快速运球到5米处投篮点投篮并计算投篮次数、命中率)。练习过程中,手臂基本动作、持球垂直加速动作、集中注意力垂直加速伸臂拨球压腕动作、尝试投篮与检测(冲抢篮板球、快速运球到投篮点投篮)等四个练习,紧扣课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有效提高投篮的学习效果。

动作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课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趣味性、连续性,应巧妙地将单个动作和组合技术导入新课,强化关键技术环节。在新授课中, 如果遇到一些比较普及的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教师可以先不讲,让学生先展示,学生可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之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主动行为。

四、关于练习密度的问题

本次展示课的教案中,有8节课的教案没有各环节的练习时间分配,有12节课的教案没有练习次数的预设,导致教师心中没有时间分配的“一盘棋”,不是完不成练习,就是下课铃声响,基本部分练习还没有完成,造成仓促地集合下课的情况。部分展示课的教案中,在基本部分,每个学生练习的次数只有7次左右。对此,建议在设计教案时,每一个练习内容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具体地讲:第一,练习时间建议达到5m i n左右;第二,练习次数建议达到100次以上;第三,要进行反复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够知道哪里正确,哪里有错误。同时,教师不要随意中断学生的练习,要重视当堂的巡回指导,即时反馈并纠正错误(每一个学生出现的问题往往不同);或者,可以采取同伴之间的即时反馈, 互相观察、提示、评价,互相纠错,效果也很好。如果能够做到以上3点,学生技术动作和体能练习效果会大幅度提高。

教师要尽可能少讲,把时间留给学生多练,使学生在练中学,教师在练中讲。40min的一节课,如果32min能留给学生练习,课的密度和强度就会很大,学生技术动作学习和体能的提高就有保障。如,小学体育课40min,如果是10%的练习密度,学生实际练习时间只有4min;如果是70%的练习密度, 学生的练习时间是28min,28min的练习时间多吗?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现在的成年人租场地打羽毛球,以1个小时为例, 平均练习时间会超过48min,练习密度达到80%(因为他们是花钱买健康)。那么,为什么40m i n的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不能提高到80%,也就是32min的练习时间呢?

课的设计要在新学动作和已学动作之间架起桥梁,因为很多运动技术是由一个一个的动作组成,关联动作、衔接动作、组合动作教学有分有合,这样学生学到的运动技术就容易运用到比赛中去;同时可以从准备部分开始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减少学生学习新动作的困难。

五、关于体能练习的问题

38节课中有13节课的教案没有安排10min的体能练习。《课标》第44页有这样的描述:“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 标准 (2011年版)解读》第119页明确提出,“每节体育课应该安排10min的体能练习”。这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10m i n的体能练习如何设计?练习的内容、设计如何安排?对该问题的解决建议:把10min分4个部分, 上肢、腹肌(前)、下肢、背肌(后)的练习各2.5min,动作设计应该让学生能在2.5min内不间断地练习,练习目标是让学生的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平衡发展,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持续地进行力量耐力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原则设计出多种组合,设计的练习要简单易行,实效性强,对提高学生体能、提高体育课的密度特别是核心部位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部分展示课的准备活动热身还是沿用60年前的徒手操和慢跑,针对性不强,走过场、效果差。如,九年级女生《跳跃:横箱分腿腾越》一课的教案中,在准备活动中,教师安排的热身练习是原地徒手操、行进间徒手操和慢跑,实际上,从体操课的特点来讲,教师忽视了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柔韧性等针对性练习,如果能安排有效的纵叉等静力性拉伸,并结合俯撑、 推手、顶肩、分腿的专项辅助练习,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横箱分腿腾越会有很大的帮助。近几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反映,部分城市小学生的坐位体前屈合格率为23%,中学生坐位体前屈的合格率为33%。如果体育课都能够在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中安排行之有效的20~30秒的静力拉伸,就能解决学生的柔韧性不如成年人的问题。

此外,在38节课的教案中,有19节课的教案没有安全提示,只有14节课的教案有课后反思,有22节课的教案标题混乱,有29节课的教案中的标点符号出现错误。

六、大密度、高强度的体育课是发展体能的主渠道

近30年来,学校体育工作者采用了各种办法来提高学生的体能,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法规来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但是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还是在持续地下滑,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加速下滑的现象。其实,最简单、最可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体育课中将目前普遍存在的10%的练习密度提高到70%~ 80%的练习密度,把每节课的平均心率提高到130次/分钟以上,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要达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重视充分利用每1分钟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技能、体能的练习。

透过这次展示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四次教育革命带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即基于解决学生体质连续30年下降的最大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重要任务,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正是强化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篇4:教案第六节课

但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设计上尚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

其一,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附属性倾向我国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依附性,即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通过学校德育、体育、审美教育等教育形式来实现的,是渗透于这些教育活动之中的。因此有人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一定要有独立的教育内容,通过其它的教育活动就可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诚然,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些教育目标(如友善合群、意志品质等)与德育、体育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一些目标却是一般的德育活动或其它教育形式无法达到的(如调节自我、解除心理困扰)。因此,依附于德育等教育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得不到应有的强化,有时由于受所被依附的活动内容限制,根本达不到预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渗透于其它教育活动进行外,还应该有相对独立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附属性倾向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会带来许多消极后果,容易引起学校领导、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轻视,或者是虽然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或心理辅导中心,但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而已,形同虚设。

其二,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虽然设计了相对独立的教育内容,但往往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学科化、知识化倾向,主要表现为:

(1)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搬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一些教材或课堂内容主要是心理学理论和知识(如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生搬硬套,而对学生的体验和调适方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却关注不够。比如,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地向学生讲述自我概念的定义、相关理论以及产生和发展等内容,而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维护自我概念的内容却涉及较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计和一般学科课程的内容设计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一般学科课程侧重于对人类积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及其相应技能的培养。如:数学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有关数学的概念、定义、定理,训练学生的基本数学运算、推理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融合了对学生注意、记忆、想像、思维等心理品质的培养,但主要还是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内容,目的是为学生掌握知识服务的。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学生本人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标是应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来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扰和心理行为问题,使学生Jb理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同语文、数学类似的学科教育,其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没有体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如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或进行考试等,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作为中小学生是很难也没有必要掌握心理学专业的概念和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专题教育,而不像一般学科教育是为了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或培养学科能力、学科兴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科化的错误倾向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首先,单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会加重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悖于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也不利于体现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提高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性;其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而课堂知识的教学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和实践机会是极为有限的;最后,单纯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传授也不会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水平,有悖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为学生仅靠记忆、学习心理学的概念或原理,是不能直接“内化”为心理素质的。

由此看出,我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科学性进行正确分析和理解,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第一、发展性原则。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依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选择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主题内容,有助于解决中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发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预防”的目的和功能。

第二、全面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涉及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即包括学习、个性、自我和社会适应等各个不同领域,防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只强调某一方面内容的片面化倾向,把心理素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待。

第三、差异性原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也存在着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遵循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易到难,呈现出一定的梯级性,以充分体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特点。同时,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进行分类指导或个别辅导,这是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效果的重要前提。

篇5:教案第六节课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地球公转一周后,地球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

2.难点:太阳直射概念。

3.疑点: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

4.解决办法:图解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通过自己一步步绘图逐渐理解知识内容。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攻破难点:不同方位的太阳直射概念。2.突出重点: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3.了解五带和24节 气。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图解直射概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直射,特别是变换角度的直射概念不清楚,影响了后面一系列的知识理解和学习,此处宜作为重点讲解内容。)方法:

(1)画两个如图的弧形A弧、B弧,在弧上各找一点表示一人所在的地理位置P1、P2;请学生画出此人所在的地平线(过切点画切线);讲明直射即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是90度,请学生画出太阳光线。

(2)在图2上把弧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圆,并画上地轴(垂直线)、赤道(水平线),问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赤道)。

(3)把图2旋转一个角度(黄赤交角),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从此点平行于赤道画一条纬线,思考这条纬线的特点(太阳直射的最北点――北回归线,此线上各点一天中都有直射机会)

(4)思考: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否移动,观察二分二至图,认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练习:一年之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之间。

2.昼夜长短变化

请每位学生画一张夏至日(12月22日)光照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用以订正。在图上标出南北回归线、晨昏线,把夜半球涂成阴影。

(1)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a.教师在图中南北半球各画一条纬线(例图中B、D所在纬线),学生注明昼弧和夜弧长,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的南半球昼长于夜,北半球相反。

b.教师在北半球再添加一条纬线(例图中E所在纬线),学生观察同一半球不同纬线上的昼夜长短情况,得出结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赤道终年昼夜平分。

c.请学生用纬线标出极昼和极夜范围――极圈概念(例图中A.F点所在纬线)。

(2)思考:有无全球同时昼夜平分的时候,什么时候?演示春秋分时太阳直射的位置。

理论上:晨昏圈过极点时,全球纬线被平分,此时为春秋分。

实际中:夏季的昼长转为冬季的昼短的那一天。

3)练习:12月22日下列地区昼长的是B、D,昼最长的是D。

A.伦敦B.悉尼C.北京D.好望角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练习:6月22日(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北回归线以北各地,达最小值的地区是赤道以南各地。

分析:绘图,注明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在北回归线以北任选一点A,发现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离此点最近,此点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故未达最大值。赤道以南和南回归线以南各选一点B、C,发现此时太阳直射点离所选点最远,故赤道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

思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变化与一年中的气温高低变化有关吗?画图说明。你能解释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了吧。

(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4.五带划分:(图略)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5.四季

(1)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一季三个月,请写出天文四季的春夏秋冬所包含的月份。

春______夏______秋______冬______

(2)思考: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季含义是什么(气温的高低)。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______夏______秋______冬______

(3)了解24节 气的概念与四季的关系

24节 气是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平分24份,从春分点开始,角度每隔15度为一个节 气,约为15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 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三)总结、扩展

思考:你知道为什么4年一润吗?

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另有其它历法计算余、损数值。

六、布置作业

题1 读右图”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45E,0

(此图所画半球逆时针旋转,为北半球,北极圈里是极昼,此日是夏至6月22日)

(2)abc是晨昏线,其中晨线为bc段。(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永远垂直,此图逆时针旋转,地球上各地在ab弧处由昼进入夜,在bc弧处由夜进入昼,为晨线。)

(3)此时A、B、D、E四地的地方时应是A15时,B6时,D21时,E12时。

(太阳最高点为正午12点,纬线周长被均分为24小时。)

(4)此时A、E昼夜长短是A24小时昼,E12小时昼。

(5)再过三个月,B地处在什么初秋季节 (三个月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移向赤道,并将继续向南半球移动。)

题2 设计一个表盘,从中可以读出不同纬度任意一天的太高度角。

教师指导:盘1太阳直射点纬度范围,从2326N――2326S。

盘2太阳高度角范围。

盘3地理纬度值,三盘叠加在一起。

篇6:第六节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教案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改变两个力的夹角,观察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三)总结

篇7:教案第六节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2.了解传粉及传粉方式和途径。3.知道被子植物受精的过程。

4.进一步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5.了解植物的无性生殖。

教学重点难点

1.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2.了解传粉及传粉方式和途径。3.被子植物的营养繁殖。4.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

5.被子植物花结构中各部分的发育

教学过程

引入

一、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1、被子植物开花时,容易看到的现象是萼片和花瓣渐渐张开,雄蕊和雌蕊显露出来;不容易看到的变化是雄蕊伸长,花药裂开,与此同时多数植物的雌蕊也伸长,柱头分泌粘液。所有这些变化都为传粉作准备。传粉就是雄蕊中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2、传粉的方式。

(1)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如豌豆花是进行自花传粉的。

(2)异花传粉,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如棉花是进行异花传粉的。

(3)异花传粉是普遍的传粉方式。

3、异花传粉的途径。

(1)虫媒花,靠昆虫传粉,动力来自于昆虫。

虫媒花的特点:一般花粉较细,有鲜艳的花被、芬香的气味甜美的花蜜。象桃、牡丹、苹果、油菜等植物的花是虫媒花。

(2)风媒花,靠风力传粉,动力来自于风力。风媒花的特点:花粉多而轻、柱头分叉或成羽毛状,并且伸出花瓣外面。像玉米、小稻、杨、榆等植物的花是风媒花。

(3)人工授粉:用人工的方法来传播花粉。

二、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

1、完成传粉后,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部液的刺激,就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过柱头伸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同时花粉管内形成两个精子,见图。

2、精于到达胚珠后,一个精子与胚珠内的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胚珠内的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这就是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见下图。

三、受精后,花的变化和发育

1、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柱头和花柱一般都凋落。(也有少数花等不凋落,如草毒)

2、雌蕊的子房的变化。

(1)子房→ 果实

(2)子房壁→果皮

(3)胚珠→种子

(4)珠被→ 种皮

(5)受精卵→ 胚

(6)受精极核→ 胚乳

3.子房内如果只有一个胚珠,受精后果实内只有一粒种子,如桃子等。子房内如果有多个胚珠,受精后,果实内可以形成多粒种子,如南瓜等。

四、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金银花我们利用的是花;苹果我们利用的是果实;油菜我们利用的是种子。

五、植物的无性生殖

1、孢子生殖。

像蕨、胎生狗脊、地钱、葫芦藓等植物都不开花,也不产生种子.而是用孢子进行繁殖的。

2、营养繁殖。

营养繁殖是指许多被子植物还可以用营养器官,即用根、茎、叶进行繁殖的生殖方式。人们常用的营养繁殖方法有以下四种:

(1)分根:夹竹桃、腊梅等。它们的丛生茎下各自都有根,可以直接把它们分开,成为独立的植株。

(2)压条:桑、夹竹桃等。把树上较长的枝条埋在土里,待长出根后与母体截断。

(3)扦插:月季、葡萄等。剪取植物上带芽的枝段,插入土中.不久就会生根发并。

(4)嫁接:桃、橘等果树。将它们的枝或芽接到另一植物的茎或根上,使两者的形成层长成一体,成为一株新植物体。

3、其他营养繁殖:像番薯、马铃薯、大蒜等.可以用根或茎直接繁殖。

4、营养繁殖的优点和应用。

(1)优点:营养繁殖能够较好地保持某些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不易变种,而且繁殖速度较快。

(2)应用:营养繁殖被广泛应用于花卉和果树的栽培中。课内小结

1.说说传粉及传粉方式和途径。

2.说出被子植物受精的过程。

3.说出被子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有那些? 练习

1.组织培养是一种植物无性繁殖的方法。

2.人们食用的黄豆芽、绿豆芽分别是由黄豆种子、绿豆种子的什么结构发育而来的(B)

A.胚芽 B.胚轴 C.胚根 D.子叶 布置作业

作业本。

篇8:教案第六节课

教学目的:

1、知道直流电动机的原理和主要构造。

2、知道换向器在直流电动机中的作用。

3、了解直流电动机的优点及其应用。

4、培养学生把物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2、磁场对电流作用的现象和规律,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教学过程: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理解。(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置于磁场中的导体AB内有电流通过时,原来静止在导轨上的导体AB会沿导轨运动,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

(3)实验现象分析:导体AB的运动方向表示磁场对导体AB的作用力的方向。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中的能量转化情况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为什么会发生转动?转到什么位置会停下来,为什么? 如图所示,由于通电线圈的两条对边中电流方向相反,它们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相反且不在一条直线上,在这两个力作用下线圈会发生转动。当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90°时,这两个力恰好在同一直线上,而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平衡力。线圈在这对平衡力作用下可以在该位置保持静止。线圈的这一位置叫做平衡位置,此时线圈的平面恰与磁感线垂直。

3、通电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为什么不立即停下来,而是在位置附近摆地动几下才停下来?

通电线圈转到平衡位置前具有一定速度,由于惯性它会继续向前运动,但由于这时受到的磁场力及摩擦力等又会使它返回平衡位置,所以它要摆动几下后再停下来。

4、直流电动机靠直流电源供电,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而转动的现象制成的,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5、直流电动机主要由磁铁和线圈组成,此外还有换向器、电刷等。

6、换向器的作用:每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它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1)“换向器”是怎样实现“换向”的?

用直流电源给处在磁场中的线圈通电时,要使线圈能绕轴连续转动的关键,在于使线圈一到平衡位置就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换向器”就是能完成这一任务的装置。

①“换向器”由两个半铜环组成。② 两个半铜环的开口处(即绝缘处)应如图安装。③ 当线圈由于惯性稍稍转过平衡位置时,能交换电刷与换向器的半铜环的接触,从而改变了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和受力方向,使线圈仍能按原来的绕向转动。

(2)直流电动机和交流发电机的区别。

篇9:教案第六节课

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一、了解故园故国的精神文化内涵及其对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价值。

二、通过对肖邦音乐的聆听和文本的诵读,体会本文在叙述节奏、思想意境和语言风格方面与肖邦音乐精神的内在一致性,鉴赏其极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对肖邦以及其音乐精神的领悟。

二、认识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与本文风格、内涵之间的高度一致性,从而明确故园的精神价值。教学设想

一、本课主要以两种活动——音乐聆听以及文本诵读作为主线,通过讨论、讲解、领悟音乐和故园、和文本的精神契合。

二、课前安排预习,一是诵读文本并作出评价,二是聆听一两首文中所涉及的肖邦音乐,注意文中何处述及音乐,思考乐与文的联系并记录聆听时的感受。

三、课堂安排修习钢琴的同学作重点发言。

四、音乐欣赏活动只是手段,重点仍然是对文本的诵读和对文本内涵、风格的理解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诵读课文并对课文作出总体评价。

[学生回答要点]肖邦取得了伟大的音乐成就;肖邦热爱故园,热爱祖国;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对故园的风景描写特别优美。2.简介肖邦(知人论世)。(略)[提问]肖邦真的那么伟大吗?他的音乐真的那么伟大吗?他的音乐和故园有何联系?(聆听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第6号,傅聪演奏。)(指名让学生进行简单解说。)[解说要点]这是肖邦最具波兰风格的作品。与其他的体裁相比较,肖邦更喜欢玛祖卡,因为这种音乐的灵感来自波兰民间舞蹈的节奏与旋律,这与作曲家民间特性的创作风格有着内在的契合。

二、音乐与故园的联系——文本研读。

学生阅读,找出文中体现音乐与环境关系的语句,讨论,交流:

1.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紧密得多。

2.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

3.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

4.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5.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

6.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7.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 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

8.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

三、音乐与故园的联系——乐曲聆听。

肖邦夜曲Op.9,No.2 in E flat;第四叙事曲,f小调。

学生朗读自己的听乐随笔,重点请两位会演奏钢琴的同学讨论、评价。

[要点]艺术与种族、时代、环境密切相关;肖邦的音乐是波兰的,民族的,所以是世界的。

夜曲:肖邦的音乐主要是优美之中略带一种沉思、伤感和梦幻色彩。

第四叙事曲,f小调:在结构上采用了奏鸣曲式与变奏相结合的方法。在这里,具有忧郁和幻想气质的抒情、叙事性的主部主题通过变奏发展加强了基本感情的色彩。在第三次陈述时,性格上起了变化,变得充满了悲剧性的热情·而在再现部中最后一次陈述时,活跃而紧张的运动带来了惊惶不安的色彩。副部则用了和声变奏手法,使明朗、柔和的抒情主题获得了色彩的变化。

音乐的精神、音乐的灵魂来自故园。

四、音乐与文本——精彩段落的朗读。

重点:故园四季的段落。

朗读指导:突出特点,明朗、柔和、沉思、梦幻。

教师示范,肖邦轻音乐伴奏。学生朗读,体会。引导学生体悟这几段语言风格:色彩音节的亲切、平和、流畅、优美,悠悠为梦幻气质。

五、总结。

肖邦的伟大由于音乐;他音乐的伟大,由于有波兰的民族精魂。肖邦的伟大,最终是由于他那一颗永远属于祖国波兰的心。

本文之所以优美,是由于将人、事、景、乐以相应的语言风格艺术地传达了出来。

教学反思

篇10:第六节 鼓乐铿锵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XX号考生,祖文韬,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鼓乐铿锵》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的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中的第一节《鼓乐铿锵》,本课主要有导言和三部作品,三部作品分别是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山西绛州民间乐曲《滚核桃》、北京民间乐曲《童谣》等。启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民间器乐的历史悠久,以及演奏形式的丰富多样。二,说教学内容

导言

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 山西绛州民间乐曲《滚核桃》 北京民间乐曲《童谣》 三,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民间乐器的丰富多样。

2.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打溜子”什么是“鼓吹乐”什么是“吹歌”。3.通过对着三首民间乐曲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本国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记住各地民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来分辨各地的民歌。

2.了解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音乐语言的体现。五,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我主要采用了:导入法、讲授法、提问法、分组讨论法、自主参与法、拓展探究法,通过这些方法来达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六,说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中国民间器乐创作中广泛运用各种技法,本身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渲染力,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请大家把书翻到40页,请同学们集体把这两段话朗读一遍。让我们先对民间器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分别找出锣鼓乐、弦索乐、丝竹乐、吹打乐的音色。朗读完毕。老师:好的,现在大家对民间器乐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一节《鼓乐铿锵》。请欣赏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在欣赏的同时,请 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1.这是一首什么演奏形式的民间乐曲并解释下2.演奏的乐器有哪些?3.这首民间乐曲的音乐语言表现出了什么?4.这首民间乐曲的节奏速度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四个问题欣赏乐曲。2.播放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欣赏完毕,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老师做出总结:《锦鸡出山》这是一首“打溜子”性质的民间乐曲,“打溜子”是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乐曲一般是由“头子”和“溜子”两部分组成。“打溜子”一般是用马锣、大锣、头钹、二钹四件民间乐器来演奏。《锦鸡出山》这首歌曲表现出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这首乐曲地方风格特色比较的鲜明,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山间春色的节奏速度是中速,第二个阶段结队出山和第三阶段的溪涧戏游的节奏速度是稍快,而第四阶段

众御顽敌和第五阶段的荣归节奏速度是自由的、慢起渐快。所以可以知道,湖南土家族的“打溜子”的节奏速度是比较的欢快多变的。引发学生对民间乐曲以及民间器乐的兴趣,详细的解说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知识的巩固。那么,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听别地的民间乐曲呢?学生们回答。老师:好,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山西绛州民间鼓乐《滚核桃》,在听音乐的同时给同学们几个思考的问题:(1.这是一首什么演奏形式的民间乐曲并解释下2.演奏的乐器有哪些?3.这首民间乐曲的音乐语言表现出了什么?4.这首民间乐曲的节奏速度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四个问题欣赏乐曲。3.播放山西绛州民间乐曲《滚核桃》,欣赏完毕,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老师做出总结:《滚核桃》是一种“鼓吹乐”,鼓吹乐即“鼓乐”这是一种流传于农村,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乐器合奏,在《滚核桃》中演奏的乐器有大鼓和鼓锤,《滚核桃》是一部改编作品,乐曲包括了头,身,尾三个组成部分,表现了农民们在房顶上晾晒核桃,当核桃熟了以后的那种丰收时的喜悦心情,节奏速度方面比较的紧凑,气势磅礴。老师:学习完了“打溜子”,“鼓吹乐”以后,还有一种叫“吹歌”的民间乐曲把前面两种都融合在一起,想不像感受下?同学们回答

老师:还是一样在听之前,按照前面学习的方法思考下什么叫做“吹歌”以及这首民间乐曲表现了什么? 4.开始播放乐曲《童谣》,欣赏完毕,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老师做出总结:“吹歌”又名“响器班”,是以吹管乐器为主,打击乐器为辅的一种演奏形式,乐器多以唢呐为主,配以管、笛、笙、箫、板胡等,伴奏乐器以鼓、锣等打击乐器。《童谣》这首乐曲就是以“吹歌”的形式出现,它表现一种欢快、活泼、诙谐的音乐情绪。

5.好了我们的学习就到这里,下面我这里有几种民间器乐,想请几个同学一起来演奏一场。在最后,拿出准备好的鼓、钹、锣、几种乐器,按照拓展与探究中的第四题来演奏一遍,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激发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七,拓展感受

最后再次完整的聆听这几首作品,思考“拓展与研究”的题目。学生思考后提问回答,教师做以鼓励为主的补充和评价,并做好记录,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做题,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巩固知识,加深印象,培养学习鉴赏音乐的信心。八,布置作业

预习新课 搜集资料 九,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一堂课,教师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从而让学生对音乐鉴赏这一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做铺垫,让他们学的更加轻松愉快!

上一篇: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下一篇:南湖的秋天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