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业本的随想_小学教育随笔

2024-06-19

关于作业本的随想_小学教育随笔(精选7篇)

篇1:关于作业本的随想_小学教育随笔

关于作业本的随想_小学教育随笔小学语文试题 小学数学试题 小学教案大全 小学计划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 小学体育教学 小学美术教学 小学科学思品 小学教师园地 小学生作文大全 小学校园新闻当前位置:幼儿教育 >小学教师网 >小学教师园地 >小学教育随笔 > 正文

篇2:关于作业本的随想_小学教育随笔

今春的雨从草长莺飞的二月天一直下到了林花谢了春红的暮春时节。不知是时光太过匆匆,还是这雨太过绵长,就这样不徐不疾,不紧不慢,宛若最长情的告白,陪伴着我们走过了一季的浮华。

毫不避讳,我喜欢雨,更喜欢听雨,尤其喜欢在静静的夜晚临窗而立,听雨打窗棂,叮咚作响,伴着细碎的沙沙声,仿佛一首美妙的乐曲,又好像在呢喃低语,讲述一个绵长的故事……

心,莫名的安静。不知为何,脑海中突然就闪现出一句词:“雨打梨花深闭门”,好像在哪读过,记不清了,顺手翻开友人赠送的《宋词三百首》查阅,原来是出自宋代李重元的《忆王孙・春词》。原文如下: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细读之,眼前不觉浮现出一副凄美、哀怨的春景图。暮春时节,连天芳草,千里萋萋,一个深情的.女子于柳外楼高处极目所望,古道叠翠,杨柳依依。这柳,是《诗经》中的“杨柳依依”,是韦庄的“无情是台城柳”,是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更是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每一缕皆是挥之不去的忧思和愁绪,只因“王孙游兮不归”。

而杜宇声声,穿过苍穹,声声悲凄,不忍耳闻。好似在劝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是啊,不如归去,轻扣门扉,已是暝色入庭院,院中梨花也被暮雨打得凌落满地,不免心中更添几多愁绪。无言,深闭门。

读罢,不禁自语道:“为何古代女子内心都那么封闭呢?”或许这正是一种古典美吧!正如木心所说:从前慢,车马慢,邮件都很慢……正因为此,才更显得一份感情的真挚和纯粹。而这,正是身处快节奏的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所渴望的吧?也难怪今年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能火遍大江南北,难怪王琪深情的演唱能触动无数人内心的柔软,难怪词中表现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被千万人传唱……

爱情如此,亲情、友情亦如此。不如,慢下来,用心去感知生命中的真情,给父母,长辈多点爱心,给孩子多点耐心,给亲友多点温情……珍惜生命中所有的遇见,慢慢地用心书写人间情长。难道不好吗?

篇3: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随想

艺术设计是一项具有审美要求和功利目的的造物活动, 并且是随着生活而产生的。艺术设计的终极目的是为生活服务的, 其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就在于: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艺术设计对于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 可想而知, 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艺术设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艺术设计方法的传承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为社会培养艺术设计人才, 规范和界定艺术设计的职业模式, 同时还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现代社会中, 艺术设计水平及其教育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艺术设计作为现代综合型学科领域, 在国民经济发展、文化观念意识导向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正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现状与形势向我们提出了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在21世纪, 如何从整体上根本缩短存在的差距, 全面提升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因此,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和应用面广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弊端

随着艺术设计在生活中不断得到重视, 艺术设计教育也倍受关注, 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由于许多高校盲目跟风, 导致当前艺术教育的质量严重缩水。一方面表现在学生生源上:由于全国各大高校盲目追风, 不断开设艺术设计专业, 而且年年扩招, 加上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分数要求相对较低。因此, 导致很多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为了升学, 学生自己或者家长甚至老师, 会将学生的高考目标转向艺术设计专业。多数学生没有任何的美术基础, 完全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参加美术考前培训临时学习三两个月。进入大学以后, 学生基础不好, 加上该专业又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进而对专业渐渐疏远。目前, 这种情况已形成恶性循环, 并且严重的影响了专业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学校的重视程度上:正因为近些年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形势好, 加上文化成绩要求低, 报考艺术设计专业非常火热。而全国八大专业艺术院校根本满足不了考生的报考需求。因此, 众多综合性大学争先恐后的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而开设该专业后, 学校根本不重视该专业的发展, 因为很多综合性大学开设该专业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 有的学校学校音乐教育要根据不同民族特点, 补充、修订自己的音乐教材内容。三是:音乐教育成果显著, 但需要在如何学习与继承中国音乐传统等问题上研究、改进。

关于传统音乐教育地位问题有很多人都有提及, 此文对传统音乐文化如何进学校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也在实践层面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笔者认为, 理论的支撑稍有缺乏, 只提到乐理和教材的问题, 对具体实施、如何改进等问题谈的不太全面, 不过这也为以后的探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 以上几篇文献集中谈到了三个方面:一, 美育问题;二, 就是音乐教育的“人育”与“艺育”问题;三, 就是西欧音乐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如何对待传统音乐文化问题。如题所说:美育是树人之根本, 笔者认为, 我国音乐教育问题, 离不开我们的国情, 无论是“育人”与“育才”;“人育”还是“艺育”;“传统”与“现代”;“民族传统”还是“国外舶来”, 这些问题都是与时代和当时物质文化基础和精神文明积极相关的, 离开这些是没有办法谈教育的, 比如, 抗战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等。教育也是时代的产物, 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新时期, 需要新的理论和新的思维, 需要新的实践和尝试, 这些文献立足于当时, 放眼于后来, 高瞻远瞩, 高屋建瓴, 影响深远。改革开放至今我们的教育也获得了新的生机, 新一轮的艺术教育改革, 离不开借鉴前人对音乐教育的看法和研究, 我们只能从中获取营养, 来推动音乐教育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砜.教育是立国之本, 美育是树人之本[J].音乐艺术博览,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年10月.

[2]王耀华.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之得失[J].音乐研究, 1994 (2) .

[3]修海林.“人”与“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两种体系的存在与

开设该专业是因为要撑长脸面, 有的学校却是为了本校的经济效益等。综合这些因素, 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教学设施跟不上, 师资力量跟不上, 相关信息跟不上, 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管理也跟不上。进而也就导致了部分从艺术设计院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 完全不能承担相关的艺术设计工作, 甚至连一些艺术设计技工都不如。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 为此现象叹息!综上所述, 我国大部分的艺术设计教育机构尚未能从教学到管理的各层面给学生提供充分能动发展的教育机制。因此, 面对未来的发展, 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三、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建议

艺术设计是综合型的学科领域, 有艺术的成分也有科学的含量, 有对创造力的强调也有对文化修养的要求。艺术设计需要的是具备全面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一方面从目前学生的生源状况来看, 普遍存在知识面不广、视野不宽、能力局限、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一般而言, 一部分学生理性思维占优势, 但往往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 审美能力较差;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对科学文化不重视, 根基薄弱, 虽感知力较为敏锐, 但客观存在的弱势必将成为其日后创作的绊脚石。这些状况说明了我们应该重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新世纪呼唤创造型人才, 而片面侧重某一方面的知识, 明显地不能满足这一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从管理体制到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都需要改革。对运行机构的有效管理是艺术设计教育得以高效实施的保障。如今, 面对众多快速演变而又各不相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前提要求和做法提出质疑, 祛除无谓的环节和行政机构。师资建设是艺术设计教育开展的关键。而师资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队伍引导运行机制。当今和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机构, 应当有一种企业精神, 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精诚合作, 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 变化不是被视为一种威胁, 而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使我们能够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创新中去的机会。

四、结束语

艺术设计教育可以成为艺术设计的制约因素, 也可以成为艺术设计的促进力量。这一点, 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时代需要创造型、智慧型的教育, 而艺术设计作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等多元因素的交叉学科, 更需要健康的艺术设计教育体制强有力的支撑。因此, 对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启示[J].音乐研究, 1994 (2) .

[4]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乐研究, 1994 (2) .[5]苗晶的.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在的地位[J].中国音乐教育,

[6]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 (1949-1995) [C].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注释

1. 赵砜《教育是立国之本, 美育是树人之本》选自《音乐艺术博览》,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年10月

2. 王耀华《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之得失》选自《音乐研究》1994年第2期

3. 修海林《“人”与“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两种体系的存在与启示》选自《音乐研究》1994年第2期 (节录)

4. 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选自《音乐研究》1994年第2期 (节录)

5. 苗晶的《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在的地位》选自《中国音乐教育》1993年第2期

6.“三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一种填鸭式

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也不利于教育自身的创新。

7. 多元智力学说, 1983年, 美国加德纳教授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

明确提出了“多元智力”这一概念, 认为, 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

8. 见《论语·秦伯》:原文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篇4:关于秋天的随笔:浅秋随想

岁月一天一天过去

四季不停地轮转

流光带走了我们年轻的容颜

凝视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脚印

那是我们成长的回忆

面对一个人的世界,与心灵独白,与自己谈心!

浅秋的天是绚烂的,中秋的天是寂寥的,深秋的天是伤感的,我爱这浅秋的天。偶尔清风徐徐,吹进人的心里,偶尔霪雨霏霏,顿生凉意,撑一把雨伞独自在雨中,使我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是否我也在等待遇见丁香一样的姑娘!让人最欣喜的莫过于雨后那令人神往的彩虹,心情如此舒畅,闭上眼睛如同在仙境徜徉。薄薄的阳光下,时光恬淡而悠远,一指流年,悄然滑过指尖,光阴还是那样,有增无减,草木依旧,只是我已不再青春。

人生总有那些无奈,世间总是那么无常,面对跌宕起伏的生活,面对不可预测的明天,今日我所能做的,就是静心求禅,养我性情,不求超凡脱俗,只愿光阴清澈我心,不使染尘。

篇5:关于清明节的随笔:清明随想

跟往年一样,今年的我依旧上山扫墓。对于住在南山麓的小镇上的人来说,到山脚下,开车其实也就十分钟的路程。

看着别人浩浩荡荡的队伍,我们上山扫墓的队伍实在寒碜,父亲,叔父,我,胞弟,堂弟,整个队伍也就五个人。

祖父的墓地早已荒废,在某一年的清明节,我们上山的时候就不去祖父的墓前了。个中原因,我并不十分知晓,也许那是有关风水的问题,从那之后,埋于地下的祖父就未能再得到我们这些子孙的尚飨,尽管祖父有四个儿子,十几个孙子。

闽南民系的人向来迷信风水,其中潮汕人尤甚,有些潮汕人长年累月在外,过年可以不回家,但清明一定要回家扫墓,以祈求先祖的庇佑。风水我不懂,也从来不迷信。只是祖父的墓地说不去便不去了,这难免让我的心头有一丝丝的失落之感。

今年上山扫墓,我们的目的地还是两处,一处是曾祖母的墓地,另一处是曾祖父的墓地。

走了一会儿的山路,我们就到了曾祖母的墓前。我们取出镰刀,将坟前的杂草处理干净,然后进行简单的祭拜。曾祖母的墓穴年代久远,矮小简陋。这么细小的墓地,实在不需要请人来割草。

曾祖母病死于民国三十八年,父亲兄弟几人,并不知道曾祖母是长啥样的,如今仍健在,今年已九十多岁的祖母,也从未见过她的婆婆,也即我的曾祖母。

我立于曾祖母的墓前,感怀着这位埋于地下已将近七十年的祖先,心中若有所思。我常想:我每年都到曾祖母的墓前烧上一炷香,这究竟是为何?难道真的是让祖先庇佑我们平安和发财吗?可我从来都不信风水之说,我也从来不将自己的人生命数,寄希望于已长埋地下多年的祖先。一个人,凡事都得靠自己。

以前,妻子曾问我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跪拜神明和祖先呢?”当时的我无师自通的就对妻子说了这样的一番话,“我觉得祭拜神明,这是出于对自然的敬畏,祭拜祖先,是出于对先人的缅怀。”也许,我们每年到祖先的墓前祭拜,可能就是出自于对祖先的缅怀吧!但是,这样的一个理由,又是让我觉得有几分虚无缥缈的。

时间并不允许我有太多的感怀,在简单的祭拜之后,我们随即转移阵地,前往曾祖父的墓地。

曾祖父的墓地路途遥远,从曾祖母处到曾祖父处,得重新走到另外一座山,走到那座山,得翻过一座岭,然后再顺着岭而往下走。如果祖先们真的是地下有灵的话,那曾祖父和曾祖母这对夫妻所住地方也相隔太远了。在陡峭的山路上,我们吃力地攀爬着,山脚下人海如潮,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人越来越稀疏,墓穴越来越零落,光秃的山岭,大火烧过的痕迹,几分凄然,几分阴森。

记得以前,清明节扫墓,我们的队伍是相当庞大的。曾祖父有五个儿子,那时,我们上山扫墓的队伍总是有二三十人之多。曾祖父的子孙们,不论在异国,还是在他乡,在清明节的这一天,都会到他的坟前,为他烧上一炷香,不想如今到他墓前祭拜的,只剩下零零落落的五个人。

曾祖父的墓地很难找,如果是我独自一人上山,我是绝对找不到曾祖父的墓地,曾祖母的墓地相对好找,可我也找不到。走了二十多年的山路,每年都是走同样的路,可是每年我都找不到路,我自感记忆力甚好,可就是记不得山上的路。

看着步履蹒跚的父亲,我想:如果某一天父辈们走不动了,我们这些还认不出山路的后辈,还会再上山扫墓吗?我们还会去找寻先人们的墓吗?如果有一天我的父亲也需埋于这座山中,那作为儿子的我,会不会在每年的清明节,到他的墓前,点上清香,铺下祭品,伏请尚飨?

父亲是一个相当固执的人,他自言从儿时开始,每年清明,尽皆上山,扫墓祭祖。从彼时到此时,已有几十年,可父亲每年清明上山的步履却未曾中断。如今他年纪大了,体力渐渐下降,可依旧坚持上山扫墓。有一年的清明节,叔父一家也不去扫墓了,如此下来,那年还愿意上山扫墓的人就只剩我们这一家,可父亲依旧执意上山扫墓,那一年的扫墓队伍也就只有我家三个人。对此,我不免感慨:逐年清明人渐少。

“到底是什么动力,促使父亲就这样坚持了几十年?”我不免问自己。父亲是渴望得到祖先的庇佑的,但我总觉得祖先的庇佑应该不是他每年都上山扫墓的全部因素。或许,父亲每年都上山,这路走着走着,就成为一种习惯。或许,对于父亲来说,每年上山找寻先人们的墓,这已经成为了他的责任。一个人,总是将包袱背在身上,长时间下来,他就会将背包袱当成自己的责任,而假如某天要将肩上的包袱卸下来,那他反倒会觉得不习惯。看来,父亲已是将清明上山当作包袱背在自己的身上了。

山路漫漫,先祖之墓在何处?曾祖父的墓确实难找,山路陡峭,丛林遮日,在一处荒草堆中,我们终于将曾祖父的墓地找到了。时隔一年,墓前荒草已长高,墓中的人是我素未谋面的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先人。

也许,我们每年的扫墓,除了缅怀先人之外,更多的是谨记我们自己的血脉,留住我们的根。也只有扫墓,才能让我们明白自己从何处而来,最终又到何处而去。也只有谨记自己的血脉,我们对先人的缅怀才不会显得那么虚无。也只有留住自己民族的根,清明扫墓,才有依可凭,清明扫墓,我们才是我们。

确实,只有清明扫墓,端午赛龙,中秋赏月,过年团圆,中国才是中国,华夏才是华夏,潮汕也才是潮汕。

当我再回头看时,曾祖父墓前的杂草已清理干净。看着墓前的石碑,看着石碑上的碑刻,我竟觉得十分亲切。

作者:玉生烟

篇6:关于新年随想新年随笔作文

首先来说说周围的风景吧,那些大树它们又

那花儿在那属于自己的地方绚放,一摇一摇的,似乎在那唱歌,在那偏偏起跳舞,它们知道,在没过多久它们就要走了,离开这个世界,但它们并不可怕,那没什么的,它们仍在那做它们的事,有的还有的散出芬芬芳香,让人有一种旷神怡的感觉,

 

篇7:小学数学作业批改随笔

一、评语指导

1. 评语指导做题方法。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 教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先找准数量关系式”、“利用逆推方法试试看”、“第二步该干什么”等评语, 实际是指导学生思考的路线,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自己去思考改正, 学生不仅找到了“错”在哪里, 而且知道为什么错, 怎么改正。“方法太好了, 可要细心呀!”“解得巧, 真聪明”!“你肯定有高招, 因为你是我的骄傲”等评语, 让学生更努力。不责骂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 相反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 因为你付出了劳动。”“看到你在进步, 我万分高兴, 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 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 从而会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评语拓宽学生思路。利用评语适当给予启发, 激发学生的潜能, 激活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 并尝试运用知识的迁移, 可利用评语“解得巧、方法妙”肯定其独特见解的学生。对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 评语可以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这样的评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开启心灵、驰骋想象, 使他们敢于大胆的去想去做, 去标新立异、大胆尝试。教师对学生的书写、格式以及算理过程要严格把关, 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 能使学生很快的加以改正。

二、分项评价

1. 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原有的优、良、及格等级制千篇一律, 只注重解答中正确与否的评价, 难以分清学生作业完成状况, 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不利于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便于学生了解自己作业的优劣, 树立正确的导向, 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分级。如可用优、良、中来表示, 每一个级别可以赋以特殊的意义:“优”主要看解题过程依据是否合理, 步骤是否完整, 结果是否正确;“良”主要看所用文字、符号、图形是否正确, 书写是否整洁, 作业格式是否规范;“中”主要看是否基本正确, 是否基本完成。

2. 多用延时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是不平衡的, 即使是优生也可能有失误的时候。当学生的作业错误过多时, 为了避免学生作业等级太低, 心理压力太大, 以及产生知识上的脱节和恶性循环, 可以采取暂不评判等级的批改策略。等学生弄清了错误原因, 补充了所欠缺的知识, 将作业重做之后, 再进行评判。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 有一个学生所有的题目都是错的, 而且都与正确答案相反。显然, 这不是由于单纯的粗心所致, 而是没有弄清算理。这时, 就可以对学生的作业暂时不评等级, 而是指导学生去复习课本上的同类例题, 等学生弄懂了算理, 把错题纠正以后, 再进行评判, 这样就给学生增加了信心和勇气。

三、一题多评

上一篇:机关单位群众路线专题民主生活会表态发言下一篇:2017年下学期终南中学禁毒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