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的复习指导

2024-06-17

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的复习指导(精选6篇)

篇1: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的复习指导

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的复习指导

语段阅读是中考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考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阅读理解。近几年,很多省市只选择两种文体加以考查,其中必考的一种文体就是记叙文。同时,由于记叙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因此难度大,大多数学生此项内容丢分较多。可见记叙文阅读练习在复习备考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记叙文的分类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二、记叙文的知识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2、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3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4、记叙中的描写。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6、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7、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考查要点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归纳中心意思。

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4.区别认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5.阅读小说,能把握人物的性格,分析描写人物的方众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分析写作方法,明确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四、题型特点

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唯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

五、题型归类

1、基础知识类

例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例2.加线词语“情不自尽”中的错别字是什么?正确的写法是什么?

例3.文中多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鸟的鸣叫声,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整体感知类

例1.你认为作者讲的最重要的道理是什么?

例2.从全文看,点明“心存感激”深刻内涵的一句话是什么?

例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例4.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展开叙述的?请作简要分析。

例5.全文以竹笛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例6.本文主要表达了我对奶奶的什么感情?

例7.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人物?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例8.初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或其他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

例9.本文没有结尾,文中的“我”经历生活的磨炼,在父亲的引导下,后来取得了怎样的成功与人生感悟?请联系上文,展开想像,续写一个结尾。(不超过60字)

3、语言感受类

①分析词句含义:

例1.揣摩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说它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例2.第六段“安徒生童话历久而弥新”中“历久而弥新”的意思是什么?安徒生童话为什么会“历久而弥新”?

②句子赏析:

例1.文章后三段的议论抒情部分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精彩语句。请摘录一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并写出你的心得体会。

4、评说类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答案多元化,一般不设唯一答案,允许和提倡答题者有个性化的认知。

①要注意把握正确的观点。即尽量客观地看待事物,实事求是地评价其作用和影响。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本质、主流。

②注意抓住要点,讲清主要观点即可,这样会显示思路的清晰;不必面面俱到,尤其是脱离重点的泛泛而论。一般来讲,评论不宜过长,要考虑篇幅等因素。

③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明,不必刻意追求文采。

5、心得体会类

这类试题的解答,要注意命题者所设定的具体要求,然后紧密结合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谈体会,谈所受到的启示。这样,才会避免出现“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问题。另外要注意确定切入点、即在要求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体会真切、认识深刻的一点来谈。

6、联想、想像类

这类试题值得注意的是,其主观性极强,但是无论是联想还是想像,都应该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即合于情理。出人意料,但也应该是情理之中的。

7、知识迁延类

这类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生活积累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查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等。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

如:考查课外名著阅读积累和语言表述的试题、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考查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的试题等均属于这类题型。

8、探究问题类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在这里指的就是思考。解答这类问题,首先是要注意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和准确把握。其次,探究的结果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而失去其可信度。

9、比较类

这类试题是近年来出现的比较新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也需要注意整体感知,除此之外,要注意比较的“点”,即从哪些方面作比较。有的试题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有的则需要自己去确定。

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及做题技巧,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提高对现代文知识的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的能力提高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复习

(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记叙文的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

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记叙文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记叙文的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记叙文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记叙文的段落层次: 根据具体文章作分析

7、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8、记叙文的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记叙文的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描写、语言(对话、独白)描写、神态(神情)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10、记叙文的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记叙文的剪裁: 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二)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三)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四)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提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人

称:

通过辨析相关标志,予以确定

第一人称: 通常以“我、我们”的身份或语气叙述事件,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确凿 第二人称: 通常以“你、你们”的称谓来叙述事件,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 通常以“他、他们”的称谓或直接出现人物姓名来叙述有关第三者的事件

3、角

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4、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先始后终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5、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五)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

间:夏夜

点:去赵庄的船上 人

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二、具体阅读方法训练

①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

貌: 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

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

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

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一般由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和事件意义组成,所以可按照“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社会本质等)”的模式予以概括。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联系记叙中心,与中心关系密切的事件需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略写。

篇2: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的复习指导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的母亲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请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地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作者老舍 有删改)

第1页(共5页)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

(2)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完成表格。

语 句

示例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情 感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1)

„„而后合泪把我送出门去

(2)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3)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①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②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4)结合丈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不超过60字)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散步

龙应台①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一个盒子上写着“极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认得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窝。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第2页(共5页)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她说:“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许你妈可以用。”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三行,内容大同小异: 最亲爱的妈妈:

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您的孩子:家萱 家齐 家仁

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们在交换“妈妈笔记”时,她说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过而老是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我拿出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没想到家萱进步神速,已经有了独家的海报!

⑤“是啊,”她笑着说,“我用海报把她房间的墙壁贴得满满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以一张一张读,每一张我们姐弟都给签了名。”“有效吗?”我问。她点头,“还真有效,她读了就安心。”“你拿回屏东,贴在你妈房里吧。”

⑥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发现,她的白发不知何时也多了。

⑦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摇摇头,“妈妈又过了那个阶段了。她已经忘了字了。我写的银行证明,现在她也看不懂了。”

⑧回到屏东,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蒙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⑨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⑩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说:“妈,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⑾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第3页(共5页)

⑿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改)【注】图龙应台:合湾著名女作家。文中家萱是她的好友。

(1)“我”和家萱对因年迈而失智的母亲的照顾,有什么相似的做法?阅读②~⑦节,概括回答。

(2)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甲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甲 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乙 我把这些海报一张张拾起,一张张叠好,卷起,然后塞回圆筒。

(3)第⑾节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有什么用意?(4)文章接近结束才写到散步的内容,却以“散步”为题,你是怎么理解的?(5)参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材料一 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龙应台)材料二 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莫怀戚)

答案:专题十三

一、(1)写了母亲辛苦持家,热情待客,应对变乱,助儿升学,宽仁离别的事情。(答出其中任何、意思符合即可)

(2)①母亲和儿子分别的不舍;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对儿子选择的支持”也可)

第4页(共5页)

②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帮衬家庭的欣慰。

(3)①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突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回家过年的喜悦,得知儿子即刻就要返校的惊讶及无奈。(意思符合即可)

②运用反复(或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母亲去世的痛惜和不能奉养的遗憾之情,总结全文。(4)理解:母亲不仅养育了我,同时影响到我的习惯、个性、精神,影响了我一生。

感悟:

【示例】父母是我们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当我们遇到困难、意志消沉的时候,总是教导我们鼓起勇气,战胜困难,走向未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我”和家萱都制作了让自己母亲“安心”的各种证明。

(2)甲句“一张一张.小心地”这些词,使描写更细腻,更能表达“我”的理解、无奈等复杂心理。(大意写出即可)(3)烘托散步特殊的环境气氛以及衬托“我”当时难以言喻的痛处。(大意写出即可)(4)“散步”这一细节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前面大量的篇幅都是为这一细节作铺垫,以“散步”为题,文章构思显得更巧妙。(大意写出即可)(5)示例:本文看似浅显,却蕴含深意,不仅表达了人们感同身受的对至亲的爱,也有作者对母亲的生命逐渐走向衰老引发的思考。

篇3:数学中考总复习的有效实施

一、研究考纲, 把握中考动向

中考复习前, 必须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 认真分析本市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 研究中考数学命题的走向与复习策略.全面了解中考数学命题的特点, 及早把握中考动态, 才能在后期的复习教学中进行知识、能力、过程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四轮复习计划

恰当的复习计划可以让中考数学复习工作有条不紊, 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本人认为, 中考数学复习可以分四轮来安排实施.

第一轮:夯实基础, 形成系统知识网络.

1.立足于课本

纵观本市近三年的中考试卷, 相当多的试题源于教材.是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加工改造而成的.因此, 用好课本是系统复习的关键, 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课本为主梳理数学知识网络.理解和掌握各种数学概念、性质、公理、定理、公式的内涵与外延, 全面了解这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呈现方式.深入把握常用的结论、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扎扎实实地从教材做起, 夯实基础.

2.重视典型例题的讲解

通过近三年中考数学试题中出现的典型例题、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再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法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 实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做好检测和讲评

这一轮的复习题以中低档难度的题型为主.针对近三年中考数学试题的考点方向和命题规律, 通过典型多样的题型训练, 在检测中, 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形成扎实的数学知识结构.

第二轮:专题复习, 突破难点.

专题复习阶段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形成数学能力和中考应试能力的重要阶段, 是第一轮复习的延伸与提高.主要集中在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上, 就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特点, 专题训练重点涵盖以下六类问题:①体现时代特征的实际应用型问题;②突出科技发展, 信息资源转化的图表信息题;③体现学生阅读能力考查的阅读理解题;④ 考查学生应变能力的开放性试题;⑤考查学生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的归纳猜想、操作探究性试题;⑥几何代数综合型试题.

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将近年来的中考题按以上的分类进行归类列举, 分析和研究, 真正把握其命题方向和规律, 为下一步的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轮:模拟训练, 提高综合能力.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通过中考样题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要选择好与中考数学试题完全接轨、符合命题特点和规律的高仿真模拟试卷进行训练.训练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中考要求答题, 按标准格式答题, 不会做的题力求把握步骤分, 纠正答题过程中的不良习惯.教师要及时批改模拟试卷, 分析学生存在的错误问题, 找出错误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及时规范讲评.

第四轮:反思巩固, 全面冲刺.

考前一周,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模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按题型分几块回味练习, 扫清盲点.把模拟训练中做错的题和容易错的题进行最后一遍清理和巩固, 达到学习效率的最优化.同时还应指导学生的答题技巧, 疏导考前心理, 做好应考的各项准备.

篇4:英语中考总复习

在组织总复习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生明确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集中精力投入中考复习

在目前的教学双边活动中,的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松散,总抱着“大势已去,即使有回天之力也难以弥补以往失去的一切……”的种种绝望心理,整天糊里糊涂混日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设法使他们明确目的,端正态度,集中精力,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中考总复习中。

二、把中考总复习计划交给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毕竟是教与学双边活动,任何单方面努力都无法完全达到目的。只有双方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相互照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总复习计划之后,应把自己的复习打算告诉学生或尽可能做到每个学生一份计划表,使他们明确总复习的内容、目的,只有这样,最终才会实现共同的目标,收到好的效果。再者,要把复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根据学生基础层次的不同,老师应施于不同的方法来引导他们进行总复习。起始阶段,纵向复习:以课本为主,以本为本,兼顾语音、语调、常用句型、动词短语的运用训练,整理初中阶段的全部内容,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接着再进行横向复习:以大纲为主,兼顾阅读、表达能力的训练。老师拟定总复习计划时,应参照学校的计划,尽量避免和全校性活动及放假时间上的冲突,以免打乱正常复习进度、内容。然后,尽可能做到每个学生一份计划表,这样,便于学生自觉地按实际、按时间有计划地复习。尤其最关键的一点,老师应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尽可能把较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杜绝“满堂灌”。

三、及时提出明确的复习要求

在学年初,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九年级英语课的总要求、中考范围,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制定总复习计划,包括有些重点内容,及时、准确、具体要将这一计划传达给每个学生,便于他们能尽早地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四、注意信息交流和题型的研究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中考题型的变化和动向。作为教师,尤其是九年级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且还要注意对考题题型的分析。

五、为总复习提供必要的材料和依据

对第一次中考试卷进行认真、仔细地分析,取得参考价值的材料和数据。例如,初中教材1-5册范围内常用词共有733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237个。把凡是试卷中出现过的单词逐个拣出,编制历届英语试卷所用单词总表,单词总数。又如,按中考的题型分类:语音、语法、词汇以及补全对话中的有关习惯用语各方面都进行分类归纳,进行累计分析,编发语音、词汇、语法项目参考表等。

六、提倡高效率,不搞题海战术

篇5:记叙文总复习阅读资料 (一)

【阅读演练——要素——一】

让我看着你

①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②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③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④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⑤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⑥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⑦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⑧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8.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共4分)时间:某一天

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

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

起因:我劝男孩的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

经过:

结果:

10.男孩韵母亲为什么会从‚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变为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写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3分)答:

11.文章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2分)答:

12.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

【阅读演练——要素——二】

梨一样的苹果 耿青

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的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

②一天,像往常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来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画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温和,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的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一起,长成了一棵树,上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③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他“嚓”地一下撕掉了那页像梨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④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⑤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米哈朵夫面前。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画的都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⑥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察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快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⑦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的苹果。他到护林员家里去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路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给你一个像梨的苹果。”

⑧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闯了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梨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的故事中得到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他说:“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⑨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⑩尤里卡画好的梨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

1.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经过:

结果:梨苹果嫁接成功,米哈朵夫老师真诚地请尤里卡再画一幅梨苹果。2.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1)“痛苦”指的是:(2)“令人尊敬”的原因是:

5.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请任选一个角度,对下面摘录的两则内容进行批注。摘录内容(1)

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

送给你一个像梨的苹果。摘录内容(2)

①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②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

【阅读演练——顺序——一】

13元“遗产”

批注(1)

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

批注(2)

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得去躺一会儿,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儿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一摸她的额头,我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烧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她说:‚不用,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女儿上了三轮车。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们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 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着三轮车,生怕耽误了她。

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蒙眬了,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以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 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1.本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2.文章为什么用‚13元‘遗产’‛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3.母亲从夜市回来,一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就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为什么?

4.阅读下面描写女儿神态、动作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女儿当时的心理。①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②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

5.第13段说:‚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事情‛指什么?

【阅读演练——顺序——二】

像水一样流淌

从小,他就有从大学中文系到职业作家的绚丽规划,然而,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1955年,他的哥哥要考师范了,但是,父亲靠卖树的微薄收入根本无法供兄弟俩一起读书,父亲只好让年幼的他先休学一年,让哥哥考上师范后他再去读书。看着一向坚强、不向子女哭穷的父亲如此说,他立刻决定休学一年。不过,就是这停滞的一年,命运,天上,地下。1962年,他20岁时高中毕业。‚大跃进‛造成的大饥荒和经济严重困难迫使高等学校大大减少了招生名额。1961年这个学校有50%的学生考取了大学,一年之隔,四个班考上大学的人数却成了个位数。他面前的这座高考大山又增高很多,结果,成绩在班上数前三名的他名落孙山。

高考结束后他经历青春岁月中最痛苦的两个月,几十个日夜的惶恐紧张等来的是一个不被录取的通知书,所有的理想前途和未来在瞬间崩塌。他只盯着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天空飘来一片乌云,他的世界便黯淡了。他不知所措,六神无主,记不清多少个深夜,从用烂木头搭成的临时床上惊叫着跌到床下。

沉默寡言的父亲开始担心儿子‚考不上大学,再弄个精神病怎么办?‛就问他:‚你知道水怎么流出大山的吗?‛他茫然地摇摇头。父亲缓缓说道:‚水遇到大山,碰撞一次后,不能把它冲垮,不能越过它,就学会转弯,绕道而行,借势取径。记住,困难的旁边就是出路,是机遇,是希望!‛父亲又 说:‚即便流动过程中遇见了深潭,即便暂时遇到了困境,只要我们不忘流淌,不断积蓄活水,奔流,就一定能够找到出口,柳暗花明。‛ 一语惊醒梦中人。

1962年,他在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将村小学任教;1964年,他在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农业中学任教。后来,他又历任文化馆副馆长、馆长。1982年,他终于‚流‛出大山,进入陕西省作家协会工作。1992年,正是这40年农村生活的积累,使他写出了大气磅礴、颇具史诗品位的《白鹿原》。

他就是陈忠实。

以后有人问他:‚怎么面对困难与挫折?‛老先生总淡淡地说:‚像水一样流淌。‛ 像水一样流淌,这是岁月积淀的智慧。遇见困难,努力了,无法消灭它,不如像流水一样,在大山旁边寻找较低处突围,依山而行,借势取径。只要我们不忘努力,不断奔突,也一样能够走出困境,到达远方,实现梦想。1.本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举例说明。

2.题目‚像水一样流淌‛有什么深刻含义?结合文中父亲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3.有人说,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抗争,不应该屈服退让。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理由。

4.生活中有人正是因为读懂了‚像水一样流淌‛的含义,才成就了一番事业,请你列举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阅读演练——顺序——三】

难忘的鞠躬

上初三的时候,孙老师的政治课人气最高。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班长喊起立 之后,他总是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的事,他总会做到。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第三节是政治辅导课。

上课铃敲响后,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他说:‚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去。‛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

放学的铃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但同学们谁也没有动,因为大家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一个人走。

‚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在校门口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赶回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课,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的,明天来问。‛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不一会儿,他 的身影在全体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消失了。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鞠躬的一幕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衡量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1.用简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本文的记叙顺序。

2.文章倒数第三段补充交代‚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3.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文中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现在也做了教师,你将怎样对待学生?

【阅读演练——顺序——四】

三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电话响个不停,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的。

实在想不到,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给我打来电话。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时我们自修课的督课教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 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生造诣,即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教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教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教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多年的岁月都刻穿了。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是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的宣 纸,恭恭敬敬地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您。

在您面前,为您代笔,我们头上的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选自《文化苦旅》,有删改)1.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采用了______叙述方式。这种形式的文章,前后往往会有提示性的语句使其衔接过渡自然。本文的提示性语句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复制那份失落了30年的笔墨,是本文的中心内容。但作者却并未详细叙述,只在文章第七段中简单介绍。为什么?请你根据文意进行揣摩。

【阅读演练——线索——一】

握住母亲的脚(节选)

①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母亲的脚吗?‛

②年轻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

③青年红着脸走了。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也要按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④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A)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她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⑤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

⑥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⑦(B)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⑧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心情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你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⑨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

⑩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⑾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⑿故事一度让我感动,也令我深深羞愧。

⒀许多年以来,当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当我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唤我老师的朋友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

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⒁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1.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故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划线的(A)句和(B)句中的两个加粗词语‚理解‛的含义相同。

B.‚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是比喻句,突出说明母亲的奉献精神对儿女的教育作用之大。

C.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首尾照应,中心突出。3.用 ‚握住母亲的脚‛做题目用什么好处?

【阅读演练——线索——二】

一世荫凉

我渴望着拥有一条美丽的裙子,对于小时侯的我来说这是一种奢望。

第一次穿裙子是在十岁的夏天。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穿上那条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黑裙子是怎样难捺的喜悦,便不顾正午阳光的炽热,风儿一样穿梭于大街小巷,尽管路上没有一个人,只有狗吐着舌头无精打采地倚在墙角喘息,还有蝉的聒噪。

当我大汗淋漓、小脸通红地回到家时,看见母亲弯着腰在菜地里拔草,她顾不得拢一拢掉在额前的发丝——母亲精心侍弄这块菜地,指望着用它换来油盐酱醋,连同我们的书杂费用。

我只是沉浸在拥有了这条裙子的兴奋里。我没有在意母亲的责怪,更没有觉出母亲那疲惫的、佝偻着的身子是怎样的刺目,是怎样地触痛我,这是我后来想到的。

但很快的,我便没有了当初穿上裙子时的心情。因为同学们穿的都是五颜六色的花裙子,一个个花枝招展,小公主似的。只有我的裙子黑乎乎的,怎么跑,怎么跳,都像个‚老小人儿‛,全没有了活泼的气息。同学们的眼光怪怪的,有的指手划脚,有的嗤嗤地笑,我涨红着脸,逃也似地跑回家,把裙子扔在母亲怀里,不管母亲满脸的惊愕,哭喊着要花裙子。

母亲抱着裙子的手有些发抖,黑黑的脸上就有泪水扑簌簌地往下落,裙子也被泪水浸湿了一片。我慌了,母亲从来没有哭过,它一定是生我的气了;我赶忙扑到母亲怀里,央求到:‚妈,您别哭了,我再也不要花裙子了。‛母亲搂着我说:‚惠儿,等把这茬菜卖了,妈一定给你做条花裙子。‛

那一年,由于贫困,我没能穿上花裙子。那条黑裙子,母亲把它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包袱里,宝贝似的锁了起来。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我终于有了一套又一套美丽的裙子,渐渐地就把黑裙子淡忘了,自然,还有黑裙子带给我的不愉快。

后来,我发现商店的柜台上赫然摆挂着黑色的长裙,短裙,非常引人注目;大街小巷,姑娘们身着黑色裙装居然是那么端庄,那么飘逸。我不禁对黑色偏爱起来,蓦然想起母亲为我缝制的裙子,便求母亲拿出来,母亲不解地看了我一眼,就开了锁,把它找

了递给我,我捧着这小小的裙子,觉得它很重很重,难道是沧桑的往事使得它如此沉重吗?

母亲说,我何尝不想让你穿得漂亮些?那时候,家里实在没有一分闲钱。给你做裙子的那块儿布是你外婆留给我的,看见它我就想起你外婆是怎样一分一厘地攒下了两块钱,买了这块布。本想你能高兴,却不料你嫌它丑。

我看着这条给过我短暂快乐、凝结着外婆的汗水、洒满着母亲泪水的裙子,感觉着它是那么亲切,我愧对母亲。由于我的无知,无端地伤害了母亲,她本想送给我一个清凉的夏天,我却不加掩饰地把母亲心中的美好掠夺得一干二净;那条裙子在母亲眼里胜过多少绫罗绸缎,她把最珍贵的东西毫不吝惜地给了我,我却幼稚地否定了它的价值。

如今,这条黑裙子挂在了我的衣橱里。看见它,我便想起了那个夏天,母亲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情景;还有她在灯下一针一线地把母爱注入细密的针脚,为我撑起一世荫凉。

1.如何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3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3.为什么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捧着这小小的裙子‛时,‚觉得它很重很重‛?(3分)

4. ‚最珍贵的东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最珍贵的‛?(4分)

【阅读演练——题目——一】

像向日葵一样灿烂

去年冬天,我的工作、婚姻相继出了问题。我带着满心的颓废和落寞,回到乡下老家。像一只冬眠的丑蛤蟆,整日蛰伏在房里,回避邻人关切的询问和眼光,躲避着世俗的热闹和喧嚣,沉湎在惆怅和忧伤里,一天天地委靡、凋敝。

三月的一个清晨,春寒料峭,父亲破天荒地把我从昏睡中叫醒,逼着我吃完热乎乎的早饭。然后,塞给我一把小锄头,让我跟他一块儿下地干活。

父亲领我来到院外的一块麦地边。我望着被薄霜打蔫的麦苗,心头的哀伤挥之不去,眉毛绞成一个难解的结。父亲弯着腰,在田埂上刨出藏在土里的茅草茎,再把地面归置平整,一锄一锄地凿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我皱眉问父亲:“你这是准备种啥?”父亲直起腰,笑着却答非所问地说:“别看庄稼这会儿被霜打蔫了,等会儿太阳一出来,就又精神了。”我和父亲忙了一天,麦地四周的田埂两侧,有了无数个间距齐整的小坑,一眼看上去颇为壮观。

翌日,父亲从镇上种子站买回一小袋葵花子儿。他在前头一个坑一个坑地点肥,我在后头往坑里丢一粒葵花子,然后用脚轻轻拨些土盖上。几天后,麦地四周就冒出了一

株一株娇嫩的新绿。

向日葵苗在春风、旭日的抚慰下,一天天地长高、茂盛。五月,已长到半人多高,蒲扇似的叶片婆娑有声,摇曳着一片葱郁和繁茂。父亲却用一把剪刀,把向日葵茎上多余的新枝、杈头,全部剪除掉。看着向日葵身上,一个一个正滴“泪”的创口,我抑郁地问父亲:“它们……会受伤死掉吧?”父亲笑说:“不会!它们会因这„伤‟,一心一意地向上长,变得更加粗壮、结实。”我狐疑地看着父亲。

很快,梅雨季节来临。连续半个月的阴霾,暴风时常夹着骤雨,肆虐着大地。许多庄稼、小树,都被大风吹歪、刮倒,有的受不了雨水的冲刷衰竭死亡。而田埂上的一排排向日葵,虽然被吹淋得摇摇晃晃,却依旧挺立着、茁壮着、生长着,头顶上无声地孕育出一个一个拳头大小的花盘。

七月,向日葵一朵朵地盛开了,金黄金黄,娇艳灿烂,在田野四周燃烧、蔓延、铺展,形成力量强大的花潮,涌动着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朝气。我的眉结逐渐舒展,心头有莫名的喜悦。

清晨,父亲和我坐在向日葵的花海里。父亲掏出一支烟点上,惬意地吸一口,对我说:“丫头,天会出太阳,也会刮风、下雨,但风雨并不是天天有。你看这向日葵……”突然间,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是的,向日葵的灿烂经历了伤痛、风雨和等待。如果人在困境中,亦能一点点地努力,一步步坚持,坚强隐忍,勇于面对,人生就会像向日葵一样傲立挺拔,绽放美丽,灿烂如锦。(选自《思维与智慧》)1.文章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3.“我望着被薄霜打蔫的麦苗,心头的哀伤挥之不去,眉毛绞成一个难解的结。”为什么这样说?

4.请你谈谈对“别看庄稼这会儿被霜打蔫了,等会儿太阳一出来,就又精神了”的理解。

5.父亲笑说:“不会!它们会因这„伤‟,一心一意地向上长,变得更加粗壮、结实。”这句说明了什么? 6.“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中“良苦用心”是指什么?简要总结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7.从文章中找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阅读演练——题目——二】

迷途笛音

那年我六岁。离我家仅一箭之遥的小山坡旁,有一个早已被弃的采石场,双亲从来

不准我去那儿,其实那儿风景十分迷人。

一个夏季的下午,我随着一群小伙伴偷偷上那儿去了。就在我们穿越了一条孤寂的小路后,他们却把我一个人留在原地,然后奔向‚更危险的地带‛了。

等他们先后,我惊慌失措地发现,再也找不到要回家的那条孤寂的小道了。像只无头的苍蝇,我到处乱钻,衣裤上挂满了芒刺。(太阳已经落山,而此时此刻,家里一定开始吃晚餐了,双亲正盼着我回家!……想着想着,我不由得背靠着要棵树,伤心地呜呜大哭起来……

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声声柳笛。我像找到了救星,急忙循声走去。一条小道边的树桩上坐着一位吹笛人,手里还正削着什么。走近细看,他不就是被大家称为‚乡巴佬儿‛的卡廷吗?

‚你好,小家伴儿,‛ 卡廷说,‚看天气多美,你是出来散步吧?‛

我怯生生地点点头,答道:‚我要回家了。‛

‚请耐心等上几分钟,‛ 卡廷说,‚瞧,我正在削一支柳笛,差不多就要做好了,完工后就送给你吧!‛

卡廷边削边不时把尚未成形的柳笛放在嘴里试吹一下。没过多久,一支柳笛便递到我手中。我俩在一阵阵清脆悦耳的笛音//中,踏上了归途……

当时,我心中只充满感激,而今天,当我自己也成了祖父时,却突然领悟到他用心之良苦!那天当他听我的哭声时,便判定我一定迷了路,但他并不想在孩子面前扮演‚救星‛的角色,于是吹响柳笛以便让我能发现他,并跟着他走出困境!就这样,卡廷先生以乡下人的纯朴,保护了一个小男孩儿强烈的自尊。1概括出选文所写的事情

2选文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概括说明我跟着伙伴们偷偷来到采石场的心情

4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演练——详略】

第八个女儿

‚快,前面又发现了一名幸存者!‛

刚把水杯递到干裂的嘴边,忽然有人大叫了一声。生命就是命令,她立即放下水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和队友们一块迅速地赶了过去。

‚是个小女孩,大概四五岁。‛冲在前面的队友匍匐在地,边用手电筒往里面照边说,‚她还活着。但左腿被倒塌的石块压住了,动弹不得。‛

外边的人都竖起了耳朵,里面隐隐传来小女孩悲伤的哭泣声。

队长仔细地观察起周围的形势来。末了,无奈地摇摇头:‚周围阻挡的水泥横梁和石块太

厚重,人力根本搬不动,必须等待重型救灾机械部队来增援。‛

‚可救灾机械装备要到明天才能运到,‛一个队友说,‚我们刚刚接到通知,下午的余震中道路又发生了局部塌方,现在正在抢修中,机械装备最早也要等到明天早晨。‛

‚但我担心孩子支撑不了那么久啊!‛匍匐在地的队友说,‚她那么小,又被困了那么久,不吃不喝的,情况非常危险。‛

‚让我来!‛忽然,人群中有人喊。人们这才注意到她,她哽咽着说:‚她是我女儿,让我来吧。‛

大家都自觉地给她让出了一条路,匍匐在地的队友也退了出来。她缓缓地跪了下去,艰难地往狭小的废墟缝中钻。‚孩子,我是妈妈!‛

‚妈妈——‛听到她的声音,小女孩哭得更凄惨了。‚孩子,妈妈在这儿,别怕!‛她温柔地说,‚来,把手伸给我。‛

一支脏兮兮的小手从水泥缝中伸了出来,她紧紧地握住。‚孩子,别哭,妈妈在这儿,妈妈就在你身边。妈妈相信你是最坚强的。你再忍耐一下,我们马上就把你救出来。‛

果然,小女孩停止了哭泣,喃喃地说:‚妈妈,你不要离开我,我……我就是怕,我旁边有好多死人……妈妈,你能唱歌给我听吗?‛

‚好,妈妈给你唱。‛她用力地咬咬嘴唇,抑制住快要溢出的泪水,唱了起来:‚小兔乖乖,把门开开……‛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她就一直跪在碎石遍布的废墟上,上半身倾进废墟中,没有换一个姿势,不停地唱歌。

天渐渐黑了,还飘起了小雨,她仍然跪在那里,一首接一首地唱歌。慢慢地。里面的孩子也没了恐惧,跟着她一起哼了起来。期间,有队友过来叫她吃饭,她摇摇头:‚女儿都没吃,我吃不下。‛期间,也有队友给她送来雨衣,她挥挥手:‚女儿都淋着雨,我怕什么。‛期间,还有队友过来想代替她继续守候,她同样拒绝,了:‚女儿需要妈妈,我要给她唱歌,这样她才不会害怕,不会睡着。女儿一睡着,就再也不会醒来了……‛

寂静的夜空中。一直回荡着她那婉约动听的歌声i

第二天一早,救灾机械终于赶到了现场。两小时后,小女孩成功地获救。看着小女孩微弱的呼吸,医生感到不可思议,叹道:‚一个孩子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竞坚持了近一百个小时,这真是一个奇迹!‛而她,因为长时间跪在地上唱歌,劳累过度,在看见小女孩被抬上救护车的一刹那。昏了过去。

在场的群众都被她的执著和坚持感动了,钦佩地说:‚她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小女孩很幸福,她有一个全世界最伟大的妈妈。‛

‚不,你们错了。‛队长回过头。泪光闪烁地说:‚她不是小女孩的妈妈,她的女儿在地震那天就遇难了。到今天为止,这已是她营救出的第八个女儿了。‛

1,选文开头写救援人员的对话是为了表现救援形势的紧迫,交代了事件的________,所以______写;最后两段写群众与队长的对话是对‚她‛的_______描写,所以_______写。

2,选文详写了什么情节?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个情节?

【阅读演练——人称——一】零点降生的女孩

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在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业有所成。村子里就有一个零点降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人们一说起她,就要谈到她的零点降生之兆。她成了大家心目中零点降生幸运儿的有力例证。

你知道,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村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生死由命,成败在天。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了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我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在天然惰性的驱使下,整日无所事事,随波逐流,任凭母亲怎么劝说也不回头。一次,母亲被我气极了,忍不住狠狠责骂了我一顿,我居然蛮不讲理地顶撞她:“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气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

母亲怔住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坐到我的床边,温柔地掖着我的被角,轻轻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也是零点生的。这些年妈一直没有说出来,是因为你太浮气,怕别人的好话捧坏了你。不过,你要知道,即使你是零点出生的,也并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有的。天上掉不下白面馍,咱村的那个女孩要是不学好,现在也不会是这个样子。你要是不努力,将来照样没出息。”

我哭了。我开始后悔自己以前的自暴自弃。那一夜,我没有睡。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吝惜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决不辜负自己零点降生的这份幸运。

八年之后,我考上了大学。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这时我已经完全相信自己是命运的宠儿了。临走的那一天,恰好是我二十岁生日,母亲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郑重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不是零点生的。”

我吃惊地看着她,好一会儿才明白她在说什么。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可她却还一直放在心上——也许只有母亲才会把这样的事情放在心上。

“我不过是为了给你鼓鼓劲儿才那样说的。”母亲解释的神态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愧疚而不安。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八年前的那个夜晚,耳边也一字字地响起了母亲当初的话语。我忍不住泪如泉涌。其实愧疚不安的应当是我,不是吗?

从那一刻起,我彻底觉悟了:如果一个人只惰于听从上天的安排而忽略了自身的力量,是多么愚蠢。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听天由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着许多好机会,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你只能用自己的双手,自己为自己创造出一眼源源不绝的幸福之泉。1.从文中看,作者用第____人称的口吻写出了自己的愧疚之情。2.第五段中“我哭了”的原因有(1)_______(2)_______

3.有人说,第九段中作者一会儿用“我”一会儿用“你”的人称,使人称发生了变化,这样做不仅造成了人称的混乱,而且使读者不易理解。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阅读演练——人称——二】

我长大了

(1)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2)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3)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4)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5)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6)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7)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8)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9)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10)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11)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12)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13)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1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标题的作用?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在叙述中,详写了哪一件事?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4、在选文7段中划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有什么作用?

篇6: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

阅读几种常见的记叙文,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分析关键性词句,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一、“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

1、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语

2、弄清记叙的六个要素

3、明确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4、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材料的主次与详略,过渡与照应,线索、层次)

5、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7、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

二、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的特点

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分类:

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理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

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记叙的人称:

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

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

经过告诉读者。文中每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没有“我”这个代词。其好处在于人物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文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记叙的材料按时间推移、地点转移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用顺叙写的文章、层次、段落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可从时间推移、程序推进、空间转换等标志着手,理清思路。

2、倒叙:先把事件的结果写出,或先把后发生的事(或是某个突出的片断或结局)叙述,然后再按事情的发生发展记叙,最后落到结果,使首尾呼应。其注意点:

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回忆;

②开始追述时,文章一般要用一两句话表明以下要追述以往的事;

③追述部分仍按时间顺序写。

插叙:在顺叙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分析插叙要把握两点:一是转入插叙的过渡句。二是由插叙转到顺叙的过渡句,它们衔接要自然、完美。阅读时要注意插叙前后的过渡性文字。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四)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1、记叙的`中心:就是作者凭借记人写景,给景状物告诉读者,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2、中心的把握:

(1)内容:一是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作者的感受、文章的意义。

(2)方法:

抓具体材料:写人为主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意义入手;叙事为主的,通过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归纳,从把握文章通过叙写的事件所要说明的道理入手;写景状物为主的,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把握文章通过写景状物抒发的感情进行分析归纳。

抓文章题目

抓开头结尾

抓议论抒情语句

记叙的材料(内容):就是根据需要围绕中心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叙述的生活内容。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

抓记叙的要素:如:写人为主的材料主要有:①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②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记事为主的材料主要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②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③场面、细节描写④作者对事件的态度。写景状物为主的材料有:①景物特征②景物与人的关系③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④作者对景物的态度感情

抓关键性词句

(五)记叙的详略

确定记叙的详略标准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详写:就是具体细致地记叙描写,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生动感人。一般说来,与中心关系密切,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要详写。

略写:是简洁地介绍某一问题或某些情况,使主体全貌清晰,文章结构完整,叙事脉络清楚。略写的材料,一般是与中心关系不太的,起辅助、补充、突出中心的作用。

(六)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

1、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可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其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事件和景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3、说明: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

4、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进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

5、抒情:作者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七)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选材剪栽、详略搭配、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及语言运用。

(八)记叙文的语言特征:

上一篇:镜花缘一道桥作文下一篇:下雪了作文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