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的建议

2024-06-17

关于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的建议(精选8篇)

篇1:关于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的建议

关于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的建议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两项约束性指标之一。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省、市提出的污染物减排目标,促进我区污染物减排工作的扎实开展,根据2008年区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区政协于4月上旬组织专题调研组,对我区污染减排工作进行深入调研。6月11日区政协召开十二届二十三次主席会议,专题就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进行协商审议,现将有关意见和建议综述如下,供区委、区政府领导决策参考。

一、污染减排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基本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发达经济的背后,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群众对科学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强烈。

为做好污染减排工作,近两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为抓手,以省“811”重点环境监管区“摘帽”整治为重点,环境污染区域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良好。经省、市二级总量办的减排核算和国家环保总局核查,我区2007年COD比上年下降5.66%,SO2削减率5.28%。2007年全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65天;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41.51平方千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9.71 %,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为24万吨/天, 并网率达86%,工业污水处理为30万吨/天,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区2个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镇,4个省级生态镇、6个市级生态镇(街)通过验收。

污染减排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根据国家和省、市政府下达的污染减排要求,到2010年底,我区以2005年排放量为基准必须完成COD减排15%,SO2减排20%,同时,到今年年底前,要完成减排任务的70%,任务十分艰巨。2005年,我区COD和SO2核定的排放量分别为3.16万吨和2.18万吨,到2010年COD、SO2的排放量必须分别控制在2.69万吨和1.74万吨以内(而我区实际排放量远远高于省、市核定数),距离目标尚存在较大差距。

经过调查,我们认为,当前我区减排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结构性污染矛盾突出。我区是一个纺织印染、医药化工、造纸、热电等复合型污染行业为主导的区域,污染行业COD排放占了全区排放总量的90%以上。我区工业COD排放强度最高的是纺织印染业,其次是医药化工行业、羽绒服装业;SO2排放强度最高的是电力及蒸气供应业,其次是纺织印染业、医药化工业。

二是区域性污染问题严重。东片地区是萧山污染的重灾区。列入“811”省级重点环境监管区之一的东片印染染化行业重点监管区区域面积就达610平方公里,涉及萧山东片11个镇、2个农场和2个工业园区的39家印染企业、8家染化企业。市级重点环境监管区之一的萧山南阳化工园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园区面积仅2平方公里,却聚集着20多家重污染化工企业。衙前官河流域是区级重点环境监管区之一,官河曾经是绍兴经萧山到杭州的一条水路,在衙前镇内长约9公里。由于污染排放,两地企业和群众纠纷不断。三是污染扩张性势头强劲。由于萧山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经济增长

方式粗放的局面仍在持续,总体上还没有摆脱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比重偏低,印染、化工等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缓慢,投资增速有所加快,对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据统计,2007年我区高水耗、高能耗行业的产能与2006年同期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纺织印染业、造纸业、化学纤维制造业2007年分别实现产值193.3亿元、634.9亿元、6.2亿元、539.7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22.1%、135.3%、123.1%、123.8%。

四是污染治理存在反复性。我区污染减排的工作机制、考核机制、责任机制不够健全,部门间的合力未能真正形成,企业偷排、直排和环保设施运转不正常的状况普遍存在。加之环保力量薄弱,监管能力和水平都无法满足减排形势的需要,因此,单靠以抓整治的方法来保护环境,治标不治本,而且极易反弹。

五是企业短期性行为依然普遍。在政府层面,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投资6.3亿元的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一期30万吨/日工程投入试运行。投资1.92亿元,占地88亩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动工建设。07年,完成投资4.7亿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投入1.6亿元,完成航民等4家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收购并网。但是,作为减排主体的企业层面,短期行为普遍存在。如,污染企业的预处理设施和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安装进度滞后;企业违法超标排污现象依然突出,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低;落后的生产能力不能及时淘汰。仅2007年,环保部门就查处违法排污企业297家次,其中停产治理132家次;封堵21个钱塘江排污口和131个内河排污口。六是基础性工作较为薄弱。一是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滞后,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统计力量不足,科学统一的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二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明显滞后,污水纳管率不高,例如江东区块的污水未形成排放系统,与东片污水处理厂并网进度较慢。三是排污费和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过低,绿色信贷机制、环保投融资机制以及环保基础设施的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机制,生态补偿和排污权交易等有关配套政策没有形成和健全。四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未有效建立,公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没有调动,难以形成对排污者的有效社会监督。

七是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目前,区委、区政府对镇、街、园区减排工作的考核力度不足。不少地方和企业存在只顾当前政绩、不计长远发展,考虑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等行为。一些部门、企业对环保工作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推进减排工作,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要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影响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地方经济发展,对减排工作被动应付,消极拖延。

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国家明确规定,对减排工作完不成约束性指标的地区将实行“区域限批”和“区域禁批”;环境污染整治任务完成情况要与干部工作实绩紧密挂钩。完不成约束性指标的将实行“摘帽”和评优的“一票否决”。

综上所述,污染减排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靠救火兵式的突击整治是难以实现目标的,靠环保部门一家孤军奋战是难以标本兼治的。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符合萧山实际的减排机制,科学设计、有效运作,才能取得污染减排“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二、明确污染减排长效机制的目标

污染减排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任重道远。所谓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就是要在确保

完成减排目标的同时,把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的突破口,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形成“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企业自觉管、人人监督管”的局面。因此,除了面上要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COD、SO2的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5%和20%的硬任务以外,还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⑴实现有条件有限制的使用环境容量和资源。环境容量是一种公共资源,特定排污者享有的仅仅是满足环境要求条件下的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作为政府部门要通过实施污染减排这个有效手段来管理好这种资源,设置好环境资源使用的条件,科学合理进行核定、分配、监督、管理等,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⑵推动区域性、结构性、行业性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坚持“治旧、控新、防反弹”的原则,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能源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初步建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使环境质量明显提升,老问题不再重复,新问题不再产生。⑶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配套完善。研究编制全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明确重点建设项目和完成期限。“十一五”期间要按计划完成管网和泵站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建设。特别是要如期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东片11个镇、2个农场和临江、江东2个工业园区的纳污管网和泵站建设任务。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工艺改造,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加快热电企业和工业窑炉脱硫改造,加快印染、化工企业的预处理设施的技术改造和建设。全面提高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度、配套度、保障度和安全度。

⑷达到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实现环保系统的监管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数字化,由以事后查处、被动查处、集中查处为主,逐步转变为以事前监管、主动监管、经常性监管为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用铁的手腕整治环境违法行为。

⑸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各级领导干部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不简单地把污染减排等同于关闭企业、赶走企业,而是千方百计促进污染企业转产、转型,摒弃污染的、冒烟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GDP,实现经济、环境两手抓,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污染减排的三大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污染减排工作体系,强化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是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环节。针对我区区域性、结构性、行业性污染现象明显的特点,我们建议:建立和完善区域减排、企业减排、行政监管三大长效机制。

㈠建立区域减排的责任机制

建立区域减排责任机制,目的就是要把减排责任层层落实,横向到边,改环保部门孤军作战为区域协同,做到重心向下、关口前移、任务分解、自求平衡,切实承担起本地区的污染减排工作责任。

⑴明确区域减排第一责任人。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因此,各镇、街和园区的党政“一把手”必须切实承担起本地区的污染减排工作责任。

⑵明确区域减排的目标任务。全区“十一五”期间污染总量减排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为确保实现目标,必须把总量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镇、街和工业园区。对镇、街和园区减排任务的分解,主要根据上年度任务完成情况,本年度全区承担减排量和各镇、街、园区的减排能力、潜力,以确保完成全区减排任务为原则,经平衡后下达减排指标,由区政府以目标责任制的形式与各镇、街、园区签订责任状。2008年各镇、街、园区的减排目标(见附表一)。同时,政府应预留一块减排指标,作为机动平衡,确保重点项目建设。⑶明确污染减排奖惩办法。对完成或超额完成减排任务的单位,按考核办法兑现各项奖励外,要在评优评强、项目审批等方面予以优先,多余的减量可用于本区域建设项目。对完不成年度减排任务的区域实行项目限批,对连续两年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区域实行项目禁批,停止审批新建、扩建和技改项目,直至整改后完成减排任务。在各类政绩考核和评优评强中实行“一票否决”。实行严格的政绩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体现约束性指标的严肃性。

㈡建立企业减排责任机制

企业是污染减排的主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减排是影响全区污染减排目标能否顺利完成的主要因素。建立重点企业的减排责任机制,目的就是要把减排责任落实到每个责任主体,实现纵向到底,要突出总量和浓度的双向控制,鼓励创新转型,实现“增产减污,增效减污”,变企业被动应付为积极减排。

⑴加强污染防治设施运转监督。对热电、化工、印染、化纤、电镀、造纸、羽绒加工等重污染行业强制安装在线监测和监控系统,实施24小时的监控,提高污染处理设施的运转率和运转效果。

⑵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按照减排任务和企业排污现状,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准确核定企业的排污总量和企业污染削减量,实行浓度和总量的双控制。超过排放浓度和排污总量的依法收回排污许可证,责令不得排污。排污许可证要载明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数量、排放地点、排放方式、排放时间和排放去向等内容。重点排污企业还应当载明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削减数量和时限等内容。⑶落实企业减排责任制。在按区域落实减排责任的同时,必须对作为减排主体的各个企业逐个落实减排责任,尤其是区控以上重点企业,按照2005年核定的排放量COD和SO2分别削减15%和20%。(全区168家重点排污企业及05年核算基数排放量见附表二)

⑷从严处罚超标、超总量排污企业。对超标、超总量排污的污染源,处以行政处罚、限期治理、停产整治等处罚措施,并不予享受政府的各类优惠政策。停产整治后仍不达标的,依法责令停产关闭。要将企业污染减排责任落实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要公开通报,限期整改。让违法排放、违规排放的污染企业支付更多的生态成本。

㈢完善污染减排行政管理机制

减排工作是一项强制性的工作任务,必须依靠行政的推动,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建立行政监管长效机制,就是要形成完整的统计体系、完备的监察体系、完善的政策体系。为此,建议:

⑴加强污染减排核算管理能力。首先要加强基础数据统计管理。减排核算涉及统计、电力、环保、农业、城建、水务等多个职能部门,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是减排核算的基础,必须协调各个部门实行“统一基准、统一渠道、统一口径、统一汇总、统一上报”五个统一,避免多头统计、重复计算、各自为政的状况。成立由环保牵头,统计、电力、建设、农业、水务集团等单位参加的联合核算小组,定期核算和分析减排工作。其次要加强减排核算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减排核算的结果必须有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支撑,包括减排工程资料,监测验收报告,统计分析报告,减排用原料采购、使用、贮存原始凭证等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制度化。第三要提高核算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培训,保障必要的核算统计软、硬件工具。⑵加强污染减排队伍建设。为适应减排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为基础,切实加强环境监察、监测、管理的能力和手段,保证与全区污染减排工作相适应的人员、装备、资金需要,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区承担全区污染控制职能同时兼负着污染减排工作的是环保局污染控制科5名工作人员。建议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同时在减排装备包括交通工具、电脑配置上应予以优先支持。

⑶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一是严格执行环评制度,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坚持“以新带老”,新上建设项目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采取“区域限批”措施,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单位,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要求做到增量自行消化,减量必须完成,多余减量部分方可用于新项目建设,无替代减量的项目不得审批,不得投入生产;二是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对电镀、印染等行业实行部门联动,协同把好准入关。三是加强“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不履行“三同时”的,要立即责令其停止生产;对试生产的企业,要重点检查污染防治设施同步运行情况,对不正常运行的要停止试生产,并责令限期改正。四是适时开展环评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全面清理、整顿新开工项目,加大对未审批先建设、不审批也开工、没验收就投产项目的处罚力度。对违反环评和“三同时”的,要坚决依法停建、停产,并停止审批所属企业所有新建项目,切实提高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对不依法审批的,要坚决撤销审批,追究审批人员的责任。⑷明确产业发展导向。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实现污染减排的根本途径。严格执行《萧山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行业情况以及单位万元GDP和税利的排污强度、能耗情况,从能源、资源、环保方面制订更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污染物减量排放。逐步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强化技术创新,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⑸整合政策资源。全面梳理近年来我区扶持经济发展的各类政策,搭建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为重点的政策框架,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不予享受区级各类扶持政策,不予安排新用地指标。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保护事业的投入,并探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出台扶持企业进行减排设施投入和技术改造的政策。对热电行业、各类燃煤、燃重油企业的脱硫设施建设和开展中水回用的化纤、纺织、印染、化工、羽绒加工等企业给予适当的补助和奖励。

四、落实相关保障措施

要保证污染减排三大长效机制的顺利实施,我们建议建立相关保障措施:㈠进一步加强

领导,统一思想。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尽快建立污染减排工作领导机构“总量减排办公室”,负责协调、监督、处置、解决污染减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落实减排工作,并与镇、街、园区和重点企业建立联系制度,签订并实施年度目标责任书,使减排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要建立健全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的污染减排的督查制度,强化人大、政协法律和民主监督的职能。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协调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㈡尽快建立和完善减排指标体系。以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为契机,核实数据,扣清底子,真正将区域、企业的基数核算准确。为我区污染减排管理、监测、统计和考核等实施办法的贯彻执行奠定基础。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所属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要求、环境容量、GDP总量等因素,完善科学合理的区域总量分配技术。系统研究不同行业单位产品、产值、税利的排污强度和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完善以“排污绩效法”为核心的企业总量分配方法。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把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减排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街道)、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以及重点排污企业。

㈢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减排是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要切实加快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引导、公众参与”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减排工程。每年要列出一批区级和镇、街的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和建设时序,将环保投入纳入镇、街、园区和部门的考核内容,确保环保项目按时完成建设。各企业要积极做好相关环境基础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自觉技改投入,达标排放,主动承担社会义务。

㈣积极探索并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抓紧制订出台《萧山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运用市场机制,推行排污权交易,提高企业治污积极性。目前可以先从主要污染物开始,在环保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逐步建立交易市场。政府分配和交易所得款用于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主要污染物配额回购等,实现主要污染物总量与浓度的控制目标,促进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鼓励地方加大对未列入污染源考核的污染物的治理,制定相关办法,对这些治理减量指标予以认可。

㈤增强环境执法刚性。面对严峻的减排任务,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落后产能,用铁的手段动真格整治环境违法行为。一是加紧实施“腾笼换鸟”战略,根据不同行业情况以及单位GDP和税利的排污强度、能耗情况,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和企业进行排名,对末几位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萧山要敢于牺牲一些“两高一低”企业的GDP来换取青山绿水,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的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应明确一批关停企业名单。二要加大环境执法惩处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暂行规定》,既要查处事,也要查处人。通过开展监督监测、执法检查、专项行动等多种手段,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对违法排污企业敢于动真格,严格执行一次停电、二次停产、三次停业的惩处措施。区委、区政府要为环保部门严格执法撑腰壮胆,排除干扰,化解矛盾,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三要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实行环境违法有奖举报制度。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把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新闻媒体积极报道减排中的典型事例。环境污染减排工作是涉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以倒逼机制,以壮士断腕的气概、前所未有的力度,乘势而上,全力以赴,实现污染减排目标。以更加振奋的精神和扎实的工作,全面完成环境污染整治任务,全面推进我区生态建设事业,为萧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关于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的建议

(巫奉项目部 张凯)

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改变以前安全管理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痼疾,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应从想入手管理安全,从基础工作抓起保证安全的安全管理新思路。

首先,应该全员参与。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做到责任具体到人,奖罚分明,使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指标,人人心里有压力,人人工作有动力,充分激发每一位职工的安全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

二是全过程把关。施工生产的特点是流水线作业,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是致命的破坏,因此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三是全方位检查。即检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篇3:关于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几年来, 渭南市各级财政及主管部门持续组织开展了创建活动。通过分类指导、分批实施, 试点先行、典型引领, 中介促进、考核推动等多措并举, 促使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截止2013年12月, 全市11个县 (市、区) 及市级65个部门、单位全面开展了创建活动, 基本完成了行政事业单位创建任务, 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创建活动有序展开, 进展顺利。全市会计基础工作优秀单位28个, 合格单位1 237个, 行政事业单位创建合格率达70%。

二、初步成效

从调研情况看, 渭南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创建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会计法制意识得到强化, 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会计核算行为进一步规范, 会计工作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 单位负责人会计法制意识得到强化

单位负责人是创建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创建活动中, 各单位负责人从方案制定到组织实施, 从自查整改到制度建设, 在创建活动的各个阶段, 亲力亲为参与创建工作全过程, 促使单位负责人进一步明确了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 强化了依法履行会计监督责任的意识。

(二) 财会人员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提升财会人员业务水平是创建活动的内在要求。创建活动中, 各单位通过组织财会人员学习规范, 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对照规范, 检查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运用规范, 纠正和解决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依据规范, 健全和完善本单位财务制度, 着力培育遵守规范的自觉性, 使财会人员接受了一次全面的业务技能训练和财经法规知识培训, 提升了财会队伍整体素质。

(三) 会计核算行为进一步规范

创建活动中, 各单位对自查发现的原始凭证审核、会计凭证填制、账薄登记、报表编制等普遍存在的基础性问题, 组织会计人员通过学习交流、业务咨询、专家指导等形式, 依照规范化要求及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纠正了“师带徒”形成的固有缺陷, 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核算行为。

(四) 会计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会计电算化能够有效解决新任会计人员采用传统手工记账, 在凭证编制、科目设置、账薄记录、报表编制等方面容易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创建活动促进了会计电算化实施步伐, 许多单位主动实施电算化, 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会计核算水平, 会计信息化建设得到重视, 会计信息化运用进一步扩展。

(五) 会计工作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通过创建活动, 各单位进一步加强了财会队伍建设, 会计人员受到重视, 会计工作地位逐步上升, 会计监督和内控制度进一步完善。运用会计记录全面反映单位业务活动运行状况, 严把支出关口, 从源头上有效地预防了问题的发生, 消灭了潜在风险。会计工作有力地支持和服务了单位中心工作, 会计工作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存在问题

受核算体制、思想认识、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渭南市在创建活动中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进展不平衡、工作力量不足、组织责任不实等问题。

(一) 认识不到位

创建活动在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中还留有死角, 没有达到全面覆盖。在一些部门, 单位负责人会计法制观念淡薄, 借口任务紧, 工作忙, 对创建工作不安排、不过问。在一些单位, 会计人员认为创建活动是一项临时性工作, 只仅仅满足于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

(二) 进展不平衡

创建活动历时三年, 从创建情况看, 行政事业单位创建任务基本完成, 而企业的创建活动才刚刚起步, 创建任务完成的不够理想;从县市情况看, 创建活动进展快的占三分之一, 进展一般的占三分之一, 进展差的占三分之一;从市级部门看, 列入创建范围的65个部门, 尚有7个部门没有申报。

(三) 工作力量不足

市县基层会计管理机构作为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者, 普遍存在工作任务重、专业人员少、实施水平低等问题。特别突出的是缺少专业工作人员。面对既要做好创建活动的宏观指导工作, 又要组织好合格单位的具体考核认定工作, 基层会计管理机构普遍感到力不从心。

(四) 组织责任不实

创建活动的组织责任主体是各级主管部门。目前, 创建活动未纳入预算管理, 没有相应的经费保障, 主管部门抓创建的积极性不高。在工作中只满足于一般号召, 对基层会计单位要求多、指导少, 没有真正帮助基层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应当看到, 会计基础工作弱化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创建活动工作任务仍然艰巨。持久深入有效地开展创建活动, 依然是各级会计管理机构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

四、对策建议

(一) 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保证。持续开展会计基础工作合格单位创建活动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 也是集会计管理、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于一体的长期工作任务。各级会计管理机构, 应坚定信心, 克服松懈和盲目乐观思想, 树立长期作战思想, 坚持持续开展创建活动。再宣传、再动员, 提高创建活动宣传的覆盖面和知晓率。扎实做好创建活动学习培训工作, 要使每一个会计单位明确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工作任务。

(二) 充实力量, 协调联动

开展创建活动是强化基层会计工作的重要抓手, 也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长期工作任务。结合贯彻财政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会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基层会计管理机构建设, 以配备专业工作人员为主要内容, 做到机构、职能、人员、经费四落实。各级会计管理机构应切实担当起组织开展创建活动的工作责任, 调动各主管部门积极性, 协调各方面力量, 形成创建工作联动机制, 探索建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长效机制的有效形式, 把创建活动持续引向深入。

(三) 落实责任, 强化措施

继行政事业单位创建活动基本完成后, 创建活动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对象将是企业、社团和其他组织。其创建活动无论是广度、深度和难度都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各级财政部门, 需要充分估计创建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应当进一步明确各主管部门组织创建工作的责任主体, 在赋予其会计基础工作合格单位考核认定权的基础上, 给予相应的经费保障。把创建活动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 按照创建任务即会计单位的数量多少和创建活动取得的效果, 给予主管部门经费支持或政策鼓励。

(四) 创新方法, 注重实效

一是统筹规划, 分类指导。市县会计管理机构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 掌握辖区会计单位的行业类别、规模分布和工作现状, 对创建单位进行综合分析, 分类排除, 确定创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对创建工作任务作出统筹规划和分阶段任务分解。二是明确分工, 强化问责。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与会计单位分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确定创建工作任务与时限。明确责任, 层层负责, 强化问责, 限时完成。三是主动服务, 技术支持。技术支持包括, 组织培训、咨询服务、实地指导、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应充分发挥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对创建活动的技术支撑作用, 引导中介服务组织为创建单位提供培训、辅导、咨询等有效服务, 提高创建工作质量。四是加强考核, 推动工作。考核认定是检验创建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应进一步强化主管部门的考核认定责任, 改进和创新考核形式。在严格考核程序、标准的基础上, 增加对财会人员业务技能考核和业务知识测试, 着力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以考核推动创建活动开展, 以考核检验创建活动成效。

(五) 运用成果, 扩大效应

篇4:关于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当前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存在的问题

1.各级政府重视程度还不够。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主要在基层,由于县级有关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主要是农业部门的事,对无害化设施设备的建设没有统一规划,更没有统一行动,也就不能形成有效的联防联控。然而要把所有病死畜禽全部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需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切实落实责任,加大监管力度,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2. 处理方式还不规范。近年来各级部门都在大力推广用化尸池进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但由于没有财政资金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受到自身资金压力大、无害化处理意识不强、场地制约等因素限制,导致建成的化尸池大部分质量不高,而且化尸池还存在占用土地、不能化害为利、二次污染等问题。畜禽散养户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大多采用深埋法,但掩埋的地点选择、深度和方法都不够科学,留下不少隐患:一是暴雨季节,掩埋的病死畜禽尸体可能被洪水冲出或被雨水浸泡后溢出造成疫情扩散;二是掩埋的病死畜禽尸体被肉食动物扒出造成病原扩散;三是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不法人员将掩埋的病死畜禽尸体偷挖出来食用、加工变卖;四是掩埋地点选择不当,导致地下水源被污染。

3.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经费不足。如何筹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相关费用,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目前国家只对生猪的无害化处理有补偿,这导致畜禽养殖户对其他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工作不够积极主动。此外,大多数县(市、区)也没有预算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专项工作经费,基层兽医人员到现场监管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信费、燃油费、加班费等相应的工作补贴,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做得越多,工作经费的缺口就越大。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点和推广无害化处理新模式的工作也无法顺利开展。

4.乡镇基层兽医力量严重不足。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大量工作都在基层,而且相关人员必须到现场,但大部分县(市、区)乡镇畜牧兽医站只有2~3人,还要承担防疫、检疫、执法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有的工作还需要2人同时到场,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压力较大,疲于应付,根本没有力量做到对所有的病死畜禽和检疫的不合格动物及产品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全程监管。

5.畜禽规模养殖场的主体责任还未完全落实。部分县(市、区)畜禽规模养殖场负责人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责任意识薄弱,畜禽规模养殖场没有配套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而且少数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项目建设单位养殖档案和无害化处理记录档案都不齐全,导致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滞后,影响畜禽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的落实。

二、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的建议

为了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更好地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1.加大普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知识,通过宣传培训,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非法抛弃病死畜禽和加工、出售病死畜禽产品等违法行为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者处理病死畜禽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让养殖者、经营者、运输户对相关法律法规都知晓明了,并实行奖惩制度(病死畜禽按规定处理有补贴,不按规定处理将接受相应的惩罚)。加大对养殖户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技术培训,督促养殖户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确保病原及时消灭,防止扩散蔓延。

2.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点,推广应用无害化处理新技术和设施设备。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建设规模适当的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点,推广应用生物降解、仓厢式堆肥法等无害化处理新技术和设施设备,并将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的购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对辖区内病死畜禽统一集中处理,达到方便监管并且无毒害、无药物残留、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标准。

3.建立财政补偿等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应把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补偿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按有关标准进行补偿,同时预算相应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专项工作经费,只有工作经费有了保障,才有利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县乡村组联防联动工作制度和落实畜禽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细则等长效机制。

4.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力度。积极开展畜禽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的日常补免,加强消毒灭源,指导养殖户加强日常管理,通过减少疫病的发生来减轻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压力。

5.探索新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模式。通过在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点和大型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等地方安装实时监控设备,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现场实施在线全过程监督管理。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吉安市畜牧兽医局 邮编:343000)

篇5:关于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着力构建机关效能建设的目标管理机制

机关效能是机关和干部工作作风、效率和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机关效能建设作为政府机关的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其工作领域和内容是随着效能建设的深入而逐步拓宽和延伸的。开展效能建设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目标体系,保证效能建设不偏离方向。

(一)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合理的机构设臵是提高机关效能的组织基础,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结合资源配臵市场化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效益。提高行政效能,既要降低行成本,建设一个“廉价政府”;又要加强绩效管理,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建设一个“高效政府”。

1必须以淡化计划规则、强化市场配臵意识为导向,不断推进资源配臵市场化改革,更好地将政府公共资源配臵纳入规范化、市场化、程序化的轨道。

(三)结合推进服务型、责任型政府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效果。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服务型、责任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也是效能建设的目标之一。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服务、责任、技能型政府的逐步形成和成熟。

二、着力构建机关效能建设的运行保障机制

机关效能建设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运行机制,就难以保证效能建设的长期运行,就可能半途而废甚至出现反弹。必须建立一个机构完善、执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科学的运行体系,保障效能建设的长效运行。

(一)建立科学的组织领导机制。完善以效能建设工作体系,充实效能建设工作机构力量,健全协调机制。始终把效能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增强主体意识,尤其要突出抓好机关干部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把效能教育融入党风廉政教育、机关日常学习,纳入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之中,使效能教育成为干部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观念、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工作作风等综合素质,进一步形成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高效的执行运行机制。建立起快速高效的执行运行机制,对传统的行政执行机制进行补正,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使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最终实现。通过明确行政执行责任,强化执行协调,简化行政程序,使上级的方针、政策得到准确快速的贯彻执行。

(三)建立有力的执行监督机制。把效能监督与其它各专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实现各类监督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同时,加强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了解掌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对政策措施进行修正或出台后续措施,实现政策措施效用的最大化。

三、着力构建机关效能建设的绩效考评机制

政府绩效评估的目的,是考核行政效率和行政行为的群众满意程度。绩效评估通过对行政行为的表现及其后果的量化评价,给政府部门提供有关自身效能的一个比较客观的措述,从而为提高主管部门和监督部门采取相应激励与约束措施提供依据。

(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政府职能应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以这四项基本职能履行的绩效为中心进行设计,要特别重视评估指标的简便性、可操作性,避免某些因素产生对评估结果决定性的影响等。

(二)充分发挥评估机制的作用。要加快建立完善政府绩效考评办法,对评价体系、主体、对象、内容、方式、结果等绩效评价的基本要素作出详细的规定,依法推动政府绩效评价。将考评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奖罚结合起来,通过考评和结果的运用,充分调动机关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活力。

篇6:关于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地税系统岗位大练兵的重要性

地税部门的工作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章条例不断变更,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熟悉新业务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履行地税部门的职责。

(一)面对不断更新的税收法律、相关知识,地税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岗位大练兵活动是提高在职人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全面持续开展岗位大练兵,广大税务人员才能及时地进行知识更新、才能掌握满足实际需要的税收业务知识、才能保障整体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当前地税人员的组成主要有复员军人、招工转干人员等,素质参差不齐。进入90年代,公务员实行考录制,人员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新招录的公务员专业素质距离税收工作要求也还有一定的差距。基于这些原因,要提高地税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加强岗位练兵工作。

(三)地税机关担负着为国聚财的重任,相关业务很多,专业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建设学习型地税机关是必须的。岗位大练兵是督促在职学习的重要有效方式,是建设学习型地税机关的根本要求。

二、当前岗位大练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些税干在练兵认识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差。一是重工作、轻学习,不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部分税干在工作的压力下,对学习有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二是有相当部分税干在人生阅历日见丰富、工作经验日益增加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不靠本事靠关系也能混好,精力都放在了所谓的应酬上,很少读书学习,而之前所学的知识也因为时代进步、知识更新而成为老皇历,导致业务水平无法适应现在新的征管业务需要。知识老化、业务技能下降、工作力不从心,进而导致一部分同志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翻着“老皇历”,捧着“铁饭碗”的人有增无减。

(二)岗位练兵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总体上没有根据不同层次建立起科学、规范、统一、具有特色的练兵标准和内容大纲,培训基本上还处于不分基础、不分岗位的“一锅煮”状态,针对性不足,实用性较差,超前性不够,知识更新缓慢,大大影响了实效。

(三)练兵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短视现象严重。一是岗位练兵缺乏有序规划和统一管理,练兵目的不明确,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机制,缺乏前瞻性,与队伍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二是对岗位练兵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培训内容、管理方式上还都处在摸索和尝试阶段,随意性较强,使练兵质量仍徘徊在低水平上。三是培训不均衡,一线业务骨干由于工作等原因走不开,没有培训机会,而行政管理人员则重复参加培训,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和局部培训盲区的存在。四是缺乏一套有效的约束机制,岗位练兵与干部使用、干部计酬尚未直接挂钩,降低了练兵的权威性,因而造成“学习和不学习一个样”的认识误区。

三、构建岗位练兵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税干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21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和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时代,税收工作中大量引入的现代化征管手段,必然对税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经验已不再适用,过去我们游刃有余的工作已力不从心。不掌握现代化税收业务及信息技术就有失去上岗资格的危险,再靠老经验和老方法办事就要落伍和掉队。每个地税人员都要意识到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将出现的变化,自觉地接受现代税收业务及信息技术教育,充分掌握现代税收业务技能,在学习好税收业务、做好税收工作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将学习的范围扩展到经济、法律以及信息技术领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更新税干岗位练兵观念

建立岗位练兵长效机制,其实质是要为广大税干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即让每一个税干在工作中定期不定期地经常接受有关不同类别和内容的培训,使其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始终保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因此,岗位练兵不是一阵风,也不是为学习而学习、为应付差事而学习,而是为实际工作学习,为实现自身价值学习。不从这个思想高度去认识,很难将岗位练兵活动落到实处。因此,建议开展“争当学习型税干”活动,坚持“立足岗位,重在自学”的原则,努力让每位税干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理解岗位练兵工作是一项关爱、保护和培养税干的工程,并懂得这样一个与自身利益戚戚相关的道理:在知识型经济、学习型社会,提高自身素质和实现自身价值是时代的要求,自身素质要通过自觉融入教育培训活动来磨练提高,而自身价值要通过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

(三)制定岗位练兵标准和内容体系

有的放矢地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保持岗位练兵活动的延续性,练兵活动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长远的现实意义。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岗位练兵长效机制,必须制定统一标准,针对不同工作、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税干,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岗位练兵的效率和效果。为此,有必要依据不同岗位的职能需要,按照岗位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定出相应的岗位练兵标准。一般而言,领导干部要突出决策指挥、领导管理艺术的训练和理论的学习;机关人员应侧重于理论学习,并增加调研、公文写作等内容的学习;税收管理员则根据工作需要,着重增加法律、税收专业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以增加练兵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强化岗位练兵保障措施。

在制定了规范、统一、科学的练兵标准和内容后,各级地税机关还必须将练兵作为多层次、全方位、人人参加的经常性、长期性的“战略投资”来落实,在教材配备、人员调训、经费支持等方面完善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单位与专业院校的业务专家之间的长期聘用合作关系,切实解决培训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二是自编实用性辅助教材。目前各种教材普遍存在内容滞后、理论性太强、实用性较差的问题,建议在各类别岗位中抽调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志,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省地税局编制的各种教材为参照,结合实际编写出各岗位类别的练兵辅助教材。辅助教材要在内容上突出实用性,明确各岗位应知应会的知识和业务。并且不定期进行更新,逐步形成区分岗位练兵层次、突出岗位业务、适应不同需要的实用性辅助教材体系。三是开展“岗位练兵月”活动。参照“政风建设月”模式,建议把每年2月份定为“岗位练兵月”,利用春训机会开展集中培训,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讲学,重点讲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税收法律法规知识、市场经济知识,从制度上保证教育培训的人员、时间、内容。

(四)讲究岗位练兵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既要根据岗位练兵的目的,突出灵活性;又要针对具体的岗位,增强实用性。税干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培养人才与锻炼人才并重,无疑是税收工作与队伍建设的最佳结合点。所以,应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将岗位练兵作为教育培训的主要形式,以岗位练兵提高税干的业务,以工作实绩检验岗位练兵质量。还应注意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努力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帮互带氛围。考虑到工作实际,如脱产培训,要尽可能抽调一线税管员,采取轮训的短期专业训练形式,着重加强税收业务、计算机、法律、财会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全面提高税干的综合工作能力。二是着重以培养税干实际工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因地制宜地灵活采用受税干欢迎的教学方法,如专题讲座法、案例分析法、专题讨论法、互动式教学法等,以保证教学效果。三是注意把书面上的业务技能知识理解、消化、落实为实际工作能力,摈弃图形式、走过场、囫囵吞枣的错误做法,通过业务竞赛提高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四是引进并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培训教学工作,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手段在岗位练兵中的使用效率。努力为税干传递教育培训信息、解答业务难题、提供业务资讯,实现培训学习和工作实践的完美统一。

(五)健全岗位练兵考核激励机制。

坚持把岗位练兵活动与税干切身利益挂钩,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科学公正的考核激励措施,有效调动税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健全岗位练兵的长效机制。应针对不同岗位量化细化练兵内容,让每位税干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与差距,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应把岗位练兵成绩作为重要的内容纳入到税干提职、奖励等必备条件之中,对学习务实、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在系统内形成一种“好学习有奖、学习好重用”的浓厚学习氛围,切实解决“学习和不学习一个样”的积弊。

篇7:关于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的建议

按照《沈阳市2003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的要求,教你怎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在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继续推进依法治市工作

(一)大力推进依法信访,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依法信访工作大格局。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促进人民群众依法、逐级、有序信访,同时,建立起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依法信访的工作机制,自觉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公共秩序。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在调处一般民间纠纷的基础上,积极预防和化解涉及各种主体不同,地域不同,多种性质的纠纷和矛盾,继续完善不同调解组织之间的协作,与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协调配合,构筑“大调解”格局。

(二)适应入世需要,加快地方立法工作。全面做好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清理工作,修改和废止我市与世贸规则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逐步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地方立法框架。实行公开立法和开门立法,积极推进立法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加速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探索实行重大决策公开制度,规范决策程序,建立科学的决策监督机制,防止决策失误,提高政府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继续深化政务公开,增强行政执法行为的透明度。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依法界定审批权限,削减审批项目,减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行政效率。

(四)加强政法工作,确保公正司法。继续深入开展“政法系统队伍建设年”活动,坚持政治建警、业务强警和从严治警,提高政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司法水平。继续深化审务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以公开促进和保障司法公正。继续在全市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集中整治,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沈阳市的大发展、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五)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社区自治的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以社区换届为契机,扩大民主选举的直选范围,积极推进条件成熟的社区实行直接选举社区委员会主任;不断完善社区民主决策机制,规范社区的民主管理;强化社区的民主监督,积极推进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社务公开,建立社区内部的民主测评机制;探索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由社区成员直接选举的民主选举新机制;加强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全面推进“两公开、一监督”,积极推进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治校工作要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规范学校内部的工作机制,依法维护教学秩序;依法治企工作要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各种行为依法运行。

(六)建设和规范法律服务市场,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深化公证、律师体制改革,完善管理机制。适应入世需要,公证业务要积极开拓高新科技、知识产权、国际贸易、房地产等新领域。律师服务业要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外向化、品牌化,并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引进国外律师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法律服务市场监管,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有关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监管的规章,清理非法服务机构,净化法律服务市场。同时,大力加强各级政府的法律顾问工作,为全市各项重大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紧紧围绕铁西区整体改造,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医药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建设,先进材料产业园、先进技术产业园、软件产业园建设,农业庄园、农业科技园、农业开发园建设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高效、优质和规范的法律服务。

(七)全面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工作,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认真落实《沈阳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暂行规定》,编发《沈阳市处以上领导干部学法目录》,明确普法重点。市级领导班子法制讲座每年不少于两次;开办局以上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轮训班;开办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法律专业第二学历课程;完善市人大任命的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适时建立非人大任命的市管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加强公务员的法制教育。制定全市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合格证制度,统一颁发普法合格证。同时,要将公务员学法用法情况与公务员考核、评议等结合起来,作为公务员任职、晋级的必备条件;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研究制定《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并贯彻实施,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各区、县(市)要在年内创建1-2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教育。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重点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知识、世贸规则、企业管理法律知识和有关劳动、社会保障、环保、资源、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社会面的法制宣传,要适应入世的需求,大力宣传世贸规则等法律法规;要切实做好市、区县(市)、乡(镇)三级人大换届选举期间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对宪法、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的宣传力度,确保换届工作的圆满完成;要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宣传工作。

二、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确保监院安全稳定

(一)建立实现安全防范的长效机制。以人为本,制定相应的监督、考核、奖惩办法,完善安全稳定责任制;利用微机联网、磁卡管理、监控监视等现代化技防手段,不断增强防范打击能力;与驻地公安、驻军、乡镇、街道和有关单位建立起联防网络,进一步完备应急处置体系;积极参与“严打”斗争,会同公、检、法等部门,确立起监院内外深挖犯罪案件,打击犯罪行为的各项程序;加强“FLG”人员教育转化,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

(二)建立实现治本功能的教育机制。努力实现教育手段的科学性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文化教育要向高等教育延伸,技术教育要向社会需求型和科技型转移;特别是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矫治等方面要形成科学、规范的运作程序;完善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依法保障罪犯、劳教人员的人身权、知情权、休息权等基本权利的保障体系。

(三)建立实现现代化标准的保障机制。监院生产作为重要的改造手段,要逐步由院外向院内转移,由从事劳务生产向从事固定生产转移,大力发展固定生产项目,为提高改造质量创造条件;要科学调整监院布局,形成规模,合理配置警戒设施;理顺投资体系,要在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技术装备、现代化办公等方面加大投入,预计总投资额在8250万元。

三、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提高法律服务水平

(一)实施“五化”战略。1.实现规模化,实施“5510”规划:通过政策扶持,市场调控,建立5家有100名以上执业律师的实力强、形象佳、有国际影响的律师事务所;5家有50名以上的执业律师的大所;10家有20名以上执业律师的的中型所。2.实现专业化,实施“520”规划:积极引导律师机构和律师向专业化发展,建立5个以上以金融、证券、房地产、知识产权等为主的专业化分工明确综合性律师事务所,建立20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律师事务所。3.实现外向化,实施“322”规划:引进国外知名律师事务所在我市设立30个分支机构和办事处;引进国内知名律师事务所在我市设立20个分支机构和办事处;我市律师事务所到国外、省外设立20个分支机构和办事处。4.实现名牌化,实施“753”规划:全力打造7个省内有名,5个国内有名,3个国际有名的品牌所,今年分别打造3家、2家和1家;培养出50名在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律师,20名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律师,20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律师。5.实现规范化,实施“111”规划:建立起一个合理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行业管理体制,建立一个严格的内部自律体制。

(二)实施创新战略。加快公证体制改革步伐,现有行政体制的公证处要尽快改为事业体制;建立起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以行业管理为主的新型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内部运行机制,强化法律服务机构的自律性管理;积极探索律师事务所与会计、审计等中介组织的联合重组,尝试构筑中介大平台。

(三)实施“法制”战略。制定地方性法规,加强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具有沈阳特色的地方性法规,明确市、区县(市)两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法律服务市场的指导、规划、监督、管理等项职能,规范法律服务市场,营造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出台政府规章,积极建立法律援助体系。依法确定法律援助的地位、服务方式和作用,积极解决经费财政保障问题;强化法律服务网站的软、硬件建设,逐步将该站建设成为设施完备、管理先进、信息量丰富、传递快捷的国际性网站。

四、争创“四个一流”,切实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

(一)建一流领导班子。严格执行司法行政工作规则,坚持落实领导班子议事制度。着眼于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构建职责明确、程序规范、运转协调、高能快捷的决策系统;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按照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要求,继续实行中层领导干部竞聘上岗制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督机制,实行领导干部政绩评价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动态管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任期审计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后备干部培养机制,按照动态跟踪、分口分级管理、定期定项培养的原则,采取轮岗、下派、交流、担任助理等形式,组建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学识层次高的后备干部队伍;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轮岗交流机制,定期交流与定岗交流相结合;建立领导干部责任追究、诫免、引咎辞职等制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篇8:关于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的建议

近年来, 企业工会在开展扶贫帮困、“面心实”活动, 落实“送温暖”工程等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 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目前导致低收入阶层和特困职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 如果仅就工会帮扶工作, 使帮扶工作停留于“节日慰问型”阶段, 不仅难以治本, 也使帮扶工作失去应有的意义, 因此工会帮扶工作应在主动帮助职工群众脱困上着力, 由节日慰问型向长效机制型转变, 实现帮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从客观来看, 困难职工是企业在改制、发展、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 他们面临着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各种生活上的困难, 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经济困难, 但又不具备城市低保户申报条件的贫困临界线边缘户, 生活保障出现了真空。对此, 工会组织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建立完善帮扶体系。

一、企业困难职工产生的主要原因

1.离退休职工。离退休职工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 当时工资收入低, 配偶基本没有收入, 靠一个人的退休工资维持家庭日常生活, 形成一老养一老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发病机率也相对高, 面对昂贵的医药费用, 退休职工普遍反映大病重病生不起, 医疗费用难以承受;若有子女生活条件不太好的情况, 还要节省一部分生活费帮子女度过难关。

2.下岗待业所致。随着企业发展、改制, 部分劳动技能单一的职工随之待 (下) 岗, 无固定收入。职工待岗待业半年以上, 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收入来源中断, 导致生活困难。

3.患大病所致。由于部分职工自己或家人患病医疗费用十分昂贵, 部分职工“有病不敢看, 大病看不起, 小病拖成重症, 因病致贫致困”情况目前十分普遍。调查结果显示, 因病致困, 因病返困者在困难职工群体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并处于恶性循环中。

4.子女上学所致。目前的教育费用对于人均收入较低的困难职工家庭来说, 确实难以承担。初中以下还过得去, 一旦考上高中、大学, 负担随之加重, 但是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子女, 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东挪西凑, 面对不断上涨的教育费用, 年复一年形成反复性困难。

5.单亲收入低所致。在困难单亲家庭中, 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 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 绝大部分属于待业职工或无业子弟, 无特长和资金实现再就业, 自我谋生的能力相对较弱, 自身观念滞后, 不能正确对待社会的变化, 依赖思想严重。

二、企业困难职工帮扶存在的问题

1.帮扶形式无创新。主要是集中在逢年过节期间, 慰问送温暖, 使帮扶工作停留于“节日慰问型”阶段, 难以治本。

2.帮扶内容局限。目前, 企业为困难职工提供帮助, 多以发放困难慰问金为主, 效果只是临时性和局限性的, 缺乏平常化的和制度化的帮扶, 对困难职工家庭情况也缺乏跟进, 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其贫困现状。

3.保障机制不健全。扶贫帮困作为企业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 目前没有一套保障困难职工学习技能、心理指导、培训再就业的体系, 无法从机制上解决根本问题。

三、建立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的建议

1.积极为困难职工谋求自身发展提供帮助。将帮扶工作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 坚持组织困难职工开展再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等, 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 使困难职工掌握技能, 促进困难职工的再就业, 从根本上解决其贫困问题。另外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教育职能, 配合党政, 利用摸底、走访机会, 做好困难职工的思想教育, 帮助他们转变观念, 树立信心, 鼓励并引导困难职工通过自身努力走出困境, 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彻底摆脱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贫困, 实现企业工会组织服务大局、服务职工的目标,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有效的帮扶工作机制。建立特困职工跟踪制度。针对特别困难的职工家庭进行帮扶跟踪, 及时掌握其家庭情况、解困需求, 在不同时期, 对其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帮扶救助, 将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健全困难职工帮扶管理中心, 充分利用帮扶系统对困难职工进行信息化管理, 建立困难职工信息档案, 根据困难程度将困难职工进行分类, 定期对帮扶系统困难职工档案进行清理, 做到发现一户, 归档一户, 脱困一户, 注销一户, 并实行帮扶责任制, 把帮扶工作做细、做实。

3.充分依靠、利用、整合社会资源。企业扶贫帮困工作既是一项紧迫的工作, 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更是摆在企业发展、转型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对困难职工群体的关爱, 关系到企业持续发展的和谐与稳定。在企业开展困难帮扶工作, 要充分依靠、利用、整合社会资源, 通过地方政府就业中心、民政部门的惠民政策, 结合企业及困难职工家庭的实际情况, 逐步将企业困难帮扶工作与社会保障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中国水电十局工会针对特别困难的待业家庭, 及时走访困难职工家庭, 摸底调查, 为公司21户特别困难的待业家庭申请享受了地方民政部门的“低保”救济金356元/月·人;为3名残疾人申请享受了地方民政部门的残疾人专项补助金。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对困难职工群体进行帮扶, 充分发挥工会桥梁、纽带的作用, 形成企业长效帮扶工作机制。

四、结语

上一篇:机关组织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