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的“职责”

2024-06-18

韩国人的“职责”(精选6篇)

篇1:韩国人的“职责”

韩国人的“职责”

今年初,我应邀去韩国访问。短短几天时间,韩国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特点,给我印象极深。

在韩国全罗北道消费者协会分部,我们被挂在墙上的一副镜框所吸引,那里面只有9个字,分三行排列:交涉权、维护权、上诉权。负责人告诉我们说:“这是我们的职责。”

一天下午,我们到庆州一个公园游览,公园导游一边介绍,一边不时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果皮等杂物。我们见了很受感动,称赞其环保意识强,抱着“学雷锋”的想法,也跟着弯腰捡拾地面的杂物。谁知这下却引起了导游的不高兴。陪同的韩国同行这样给我们解释:这是她的职责,她应该保持公园的清洁。你们如果也跟着捡,就是批评她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她的上司看到了,会立即将她炒鱿鱼。

一天晚上,我们乘飞机到济州岛,然后又乘车一个多小时直奔西归浦,到了旅馆才知道,原先预订的客房不够,只有日本榻榻米式房间可以住,而邀请我们的单位事先叮嘱接待人员,只能安排我们住中国式客房。我们不以为然,纷纷说:住一天日式旅馆也可以,我们不会有意见。而随行的金先生却说:“如果这样,你们就是批评我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我将受到我上司的处罚,再次向你们道歉!”那诚恳的态度,真让我们有些不知所措。我们一边宽慰他,一边随他又另行寻找合适的旅馆。

那天告别晚宴是在《爱的奉献》乐曲中结束的。不知怎的,这首让我感动过无数次的歌曲,在异国他乡重唱时,突然间生出些许遗憾,觉得它与现实之间好像少了个什么环节,所以在国内总是唱的人多,奉献的人少;自己该尽的职责,很多人也要等别人来“奉献”。想了许久,觉得只要将歌词稍微一改——“只要人人都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就可以不再有大的遗憾,这样的歌也许会流传得更久远。

(摘自2005年3月6日《羊城晚报》作者陈宇)

篇2:韩国人的“职责”

通常情况下,鞠躬要达到30度左右,并停顿2-3秒。

如果鞠躬人戴着帽子,需要在行礼前脱帽

女性若穿着低胸衣服,则可以手掩领再低头行礼。

但如果是好朋友见面,通常不需要行鞠躬礼,而只需互相挥手示意就可以了。

在过去,人们并不习惯通过握手来互相问候,但现在,握手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见面寒暄的一种习以为常的礼仪了。

在与长辈见面握手时,礼貌的做法是,由长辈先伸手;

在和异性握手时,通常应由女生先主动伸手发出邀请。

但即使现在,异性之间的握手仍不是很多见。

在农历新年,按照风俗习惯,孩子们需要给父母和家里的其他长辈行大礼()。

在祭祀祖先的仪式上,也需要行这种礼。

篇3:韩国人的逻辑

牛肉风波得以扩大发酵,与韩国人“身土不二”(即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就应该吃这块土地上产出的东西)的传统观念,强烈的经济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紧�紧相连。

韩国是一个半岛小国,自公元668年新罗统一韩半岛以后,就常遭受外国侵入。为保证政权的完整就必须依托于一个大国,所以长期以来韩国就一直作为中国的属国。19世纪末,俄国和日本开始争夺对韩国的控制权。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建立了殖民统治,结束了朝鲜王朝,随之结束了传统的韩国。1945年,韩国光复不久,想要建立一个独立政府的努力,却因美军占领半岛南部和苏军控制半岛北部,而遭到失败。这条线终于将韩半岛分成了南方与北方。

朝鲜半岛的归属从没有韩民族的话语权,甚至他们自己民族的命运(至今仍被分割成两个国家)都很显然地被其他大国主宰着,这种长期被人左右的心态逐步转化为韩国人自卑的心理,特别是由于韩国文化的本源是汉文化,无论从儒家思想还是汉传佛教法门,都趋近于天朝上国的传教方法,这与韩国本身的特点针锋相对,所以韩国一直处于一种自恋而又自卑的矛盾心态中。

二战以后,全球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韩国的经济也紧紧地依赖美国。美国修筑防共桥头堡,接手了韩国的防务,使韩国省掉一大笔国防开支。特别是随着日本的和平崛起后,极需要向外转移资本、生产力,就近并且同为美军保护下的韩国自然成为其首选。20世纪60年代韩国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后终于凭借信息技术优势,韩国经济水平大大领先于其他东亚国家,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让骨子里矛盾到极点的韩国民众有了富裕的感觉,并找到久违的自尊。

也许是屈辱的历史让这个岛国崛起得名不正言不顺,韩国人的民族忧虑感表露无疑。历史上并未真正发展起来的独立的民族国家意识在此时觉醒,并被确定为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按照韩国人的逻辑,要树立新的民族观,不仅需要从经济上保持自己“身土不二”,文化上也急需一场革命,首要的就是“去中国化”。

因为随着19世纪末民族主义的崛起,韩国国内就出现了不能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和客观评价中国文化对韩国民族文化影响,而摆脱汉语文化影响的思潮。二战以后,韩国民族主义思潮进一步发展,曾以法律规定,以韩国的表音字为专用文字。从1970年起,韩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汉字被取消,完全使用表音文字。2005年,韩国将首都汉城这一在汉语中已经使用了600多年的名称改成首尔,即是“去中国化”的重要标志。韩国人在一系列的“除旧”过程中,似乎找到了独立于周围文化圈的感觉,自我的意识过度膨胀之后,他们更想斩断这种文化依附和历史痕迹,于是韩国的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又将目光投向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中国,“取中国化”开始大行其道。

在前段时间,有关韩国人声称要将江陵端午祭、风水、祭孔大典“申遗”;“活字印刷术”是韩国人发明的,并准备向联合国“申遗”;孔子、西施、李时珍被划入“韩国籍”;《本草纲目》、人参、针灸,甚至中医都是韩国人发明的……虚虚实实的类似信息,众说纷纭之中,不断挑动着两国人民的敏感神经,中韩文化摩擦赫然在目。当然,“取中国化”并非是韩国全民的意识,却也代表了一部分极端民族主义者的错误逻辑。

篇4:韩国人的“耻感心”

最近韩国举国上下因为MERS疫情而焦虑不已,上至韩国总统朴槿惠,下至普通的民众,对MERS疫情都是如临大敌一般地严肃对待。在这样一个高压环境之下,又爆出了韩国官员疑似因为疫情而自杀的新闻。

据报道,韩国釜山市政府应对MERS疫情的一位市健康体育局组长,在10日下午在釜山市北区的登山路上自缢。据外媒报道,该名公务员是模范公务员,而且性格开朗,工作上从不落后他人,原来他从事的工作与MERS疫情无关,但是因为疫情变得严重起来,被紧急抽调到釜山市的MERS疫情应对本部。虽然这名公务员在现场留下了“对不起家人”字样的遗书,但是家人表示他绝无自杀的理由。警方方面的调查显示,死者在个人私生活和金钱方面绝无问题。既然原来的工作和家庭方面都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那么媒体方面纷纷猜测他是因为疫情的压力自杀的,就显得很有道理了。

韩国目前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引咎自杀者尤其多。读者朋友们想必还记得韩国世越号沉船事故中自杀的那位校长,这位组织师生们前往济州修学旅行的京畿道安山市檀园高中的副校长姜民圭自缢身亡。他得知自己获救而200多个师生生死未卜后,留下了这样的遗书:“200多人生死不明,我没有信心一个人活下去。所有责任都在于我,是我筹划了此次修学旅行。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事发海域,让我和那些尸骨无存的学生们在一起,在阴间继续做他们的老师。”姜校长为“自己独活”而深深愧疚,就采用了“以死谢罪”的方式来进行解脱。

韩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2014年的数据,韩国每10万人中有28.9人自杀。还有一个数据,韩国现在每天有33人自杀,差不多每40分钟,就有一位韩国人选择用自杀的方法离开人世。韩国首尔的横跨汉江的麻浦大桥,因为有太多人在那跳桥自杀,被戏称为“自杀大桥”,后更名为“生命大桥”,但自杀事件比改名前却高出6倍。

作为中国的近邻,韩国在中国的关注度非常高,除了让很多人疯狂的韩剧外,除了朝鲜半岛问题外,韩国的娱乐八卦、社会和时事新闻在中国的曝光率也很高。很多国人耳熟能详的韩国明星,时不时地就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离开人世,当然女明星居多了,她们自杀的主因是潜规则。

官员在韩国是自杀率最高的群体,大家较为熟知的是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他因为出现经济方面的问题,用自杀表明自己的清白。此外较为轰动的还有全罗南道前知事朴泰荣、釜山前市长安相英、国家情报院前次长李秀一,等等。名单还能列上一大串。

除了官员、明星、企业家,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自杀率也很高,2013年,新华每日电讯的报道显示,韩国青少年自杀率每十万人中为9.4人,仅仅低于智利,居于世界第二。

韩国的高自杀率已经成为了一个很突出的社会问题。除了种种现实的原因,如经济状况、社会声誉、性关系等外,导致韩国自杀率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韩国是一个典型的伦理社会,是一个传统的儒家社会,儒家社会讲究的是礼义廉耻,讲究面子,讲究个人的社会声誉。一旦面子丢了,社会声誉受损,韩国人就会感觉到强烈的羞耻感、屈辱感,加上刚烈的民族性格,很多韩国人喜欢采用冲动的自杀方式来了结一切。

篇5:韩国人的我们意识

要检视韩国人的「民族性」,那么「恨」可谓其中最经典之论述。从内部社会观之,包括古代士大夫与平民的尊卑关系,权贵阶级对民间的掠夺控制,构成社会中族群间各方面与条件的差距与分野,庶民便产生「恨」的意识。社会上既存已久的男尊女卑型态,女性因作为被支配一群,遭受男性蹂躏欺凌,也激发「恨」的滋长。历史上,朝鲜半岛历来所遭遇的内忧外患、国家被日本消灭侵占、二战后又面临外国势力割据与南北分裂、甚至在威权独裁时期所累积的愤怒与压抑心理,构成了韩民族的「恨」。

这个「恨」在韩国人生活中透过许多方式表现出来,甚至深化我们常见的韩国印象。「恨」是种立基于不安而想前进或反扑的共有情绪。因为它的共同存在性,而促使韩国人倾向藉由群众力量宣泄。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萧新煌就在二十五年前所撰的〈韩国人的恨〉一文中就曾提到,「恨」不只是内心状态,更能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甚至凝聚为集体意识。集体性与从众性

而韩国人正好就是一集体性与从众性相当强烈的族群,爱好集体行动。长期以来只有单一民族生活的韩半岛,缺乏长期与外族交融互动之机会,形成集体对外的氛围。韩国社会有严重的排外现象,在察觉面前的人,其显露表征与生活方式和「我群」有所不同时,倾向不予来往或采集体排斥应对。早年在韩国甚至还有餐厅拒绝客人独自前往用餐,因为这样的人被认作「可能无法融入社会」、「可能遭受大家排挤」而被视为异端。

曾有韩国心理学者认为,韩民族历经日本侵略、韩战与国家分裂等历史事件,使得大家集体拥有遭受冲击后所显露出的精神特点,这论述或许也可作为韩国人从众与好团体行为的一解释。由于地理条件与历史背景上处于中、日、俄及战后的美国等外部强权介入而无法真正独立自主,以致韩民族面对外部世界相当团结,表现出的可能是好胜、有强烈进取心,想要争取第一或最优。

在这种集体从众的氛围下,少数者的声音被忽视,社会价值被桎梏在单一体系中,缺乏多元并立的声音,最后形成不由自主的盲从,若非诉诸集体的力量,则单一个体都不那么重要。在《熔炉》中,孔枝泳笔下的主角姜仁浩也拥有这种性格。他曾心想:「我们只是巨大社会的零件罢了,少了我们,世界依然能够运转」,他也曾打算以「我不想,可是那样也没办法。大家都这么做!」来推托。因为面对学生遭性侵、面对社会不公不义,过分集体性的结构,单打独斗是一种无力作为。

大部分的韩国人都认为自己是祖先“檀君”的后代,并以自己是单一民族而自豪。韩国在近代遭受日本侵略,后来又成为分裂国家,所以更加强调这种信仰。当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时,国家的团结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在潜移默化之下,单一民族的观念就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单一民族的思想在韩国社会对国家性、社会性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韩国人易于接受这种单一民族意识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韩国人具有单一民族的观念是因为他们比其他国家具有更强的文化同质性。此外,韩国人使用单一语言——韩国语,这也让他们感觉到很强的民族同质性。在强调单一民族的韩国社会中,与个人相比更重视集团利益的共同体文化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共同体文化认为个人社会性的一面比私人的一面更加重要,人们站在集团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性格也更加突出。在韩国,共同体以民族、国家、家族、地域等形式得以特别强调,这种现象表现为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家族主义、地域主义等形态。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共同体文化表现为血缘主义、地域主义、关系主义、上下序列文化、聚会文化等等。

从经济的角度上来看,由于韩国曾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由血缘相联系的亲族关系成为了经济共同体的基础。从思想的角度来看,高丽时期佛教被封为国教,由此形成了强调因缘的文化;到了朝鲜时代,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统治理念,强调以父族血统为中心的血缘文化。上述这些因素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血缘主义文化。强调血缘的文化成为构成子女奉养父母、父母爱护子女的完美家庭共同体的重要社会性依据。然而,另一方面这种血缘主义在韩国的大企业中屡见不鲜,产生了以家族为中心经营的“阀族经营”或“阀族体制”的弊端。虽然韩国社会至今仍然重视血缘关系,但在社会的很多领域已经开始了摆脱血缘主义的努力。

篇6:韩国人的结婚礼仪

双方的父母及亲戚家人见面商讨结婚有关事宜的礼俗,这也是结婚所经的第一个阶段,意味着双方家长正式表示同意结婚。一般流程是:决定结婚的两个恋人先许下婚约;然后,男方先到女方家拜见女方父母;得到同意之后,女方再到男方家拜见男方父母;双方父母都同意之后,再约定双见礼场合。

拍婚纱照

结婚已经不光是一个严格举办的仪式,还是新人希望留下永久回忆的喜庆日子。因此,结婚前拍婚纱照便自然而然地成为结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拍婚纱照时除了婚纱和晚礼服之外,新人还可以穿上休闲装等体现两人个性特点的服装,以给人传达舒适惬意之感。

举行婚礼

在韩国,两人在众人面前宣布结婚的仪式有两种,大都是按照西方模式在礼堂或教会举办。新郎和新娘各自穿上传统礼服行礼之后,向天地盟誓结为夫妻,喝完瓢碗交杯酒后完成仪式。之后,新娘向新郎的家人行幣帛礼,这时新郎的父母会扔大枣和栗子,送上早生贵子,生活幸福的祝愿。

幸福蜜月

自从婚礼结束后就迎来了新人们甜蜜而幸福的蜜月之旅了。在蜜月中放松自己跟自己相爱的人去一起旅行,那种幸福是久久不能忘怀的,蜜月行也是新人适应婚后生活的一个开始。

拜访娘家

上一篇:护理人际沟通心得体会下一篇:运用电教手段优化思品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