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文化风俗礼仪

2024-06-18

大暑文化风俗礼仪(共9篇)

篇1:大暑文化风俗礼仪

大暑风俗有哪些

1、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冻和烧仙草也是厦门人常见的消暑凉品。

2、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费供应伏茶时间一般从农历六月初到八月末。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3、贴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如银行卡大小,一般四个为一组使用。在夏天农历的头伏日期贴在后背一些特定部位上,据信可以治疗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后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时即可揭下。

4、海边过大暑

在夏季防晒很重要,不仅仅是爱美怕晒黑的女性,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男性也一样需要防晒,尤其是去海边或水上乐园,更需要使用防晒霜,并不时补涂防晒霜。

5、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6、喝暑羊

“喝暑羊”是流行在鲁中南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和鲁西南地区的大暑习俗。其中,以山东单县羊汤最为闻名。伏暑的羊汤汤质优美、营养丰富,具有健腺益气、温补肾阳的良好功效,成为农闲时期人们饭桌上的一道风味俱佳的滋补美味。

7、吃面条

大暑到,临沂城乡就有大暑“喝暑羊”(即喝羊肉汤)或者吃面条的传统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嫁出去的闺女和结了婚的儿子都要回父母家,杀上一只羊,做上一锅凉面条,全家人一起喜气洋洋喝羊汤,吃面条,热热闹闹过大暑。

8、吃凤梨

大暑期间,我国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不同地区的大暑风俗

1.浙江地区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2.广东地区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烧仙草本身也可入药。民谚: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烧仙草是台湾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热两种吃法。烧仙草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这款食品孕妇忌吃。

養生

中醫認為:大暑時節,梅雨剛過,人體容易為暑、濕、邪所侵,故而需吃熱性食物以驅除暑濕,恰合“冬病夏治”、“寒病夏治”之醫理。例如三伏天去拔火罐、貼“伏帖”最容易去除體內的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大暑期間應該多吃絲瓜、西蘭花和茄子等當季蔬菜。大暑天氣酷熱,出汗多,脾胃活動相對較差。這時人會感覺比較累和食欲不振。而淮山有補脾健胃,益氣補腎作用。多吃淮山一類益氣養陰的食品,可以促進消化,改善腰膝酸軟,使人感到精力旺

如果你是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那麼吃南瓜就最好不過。南瓜富含維生素、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而且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脂肪含量很低,多吃有助於降低血糖和血脂。另外,南瓜還能排毒養顏,愛美的女士當然不能錯過。俗語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吃薑有助於驅除體內寒氣,大家可以嘗試一下子薑炒牛肉、子薑炒木耳等菜式。但吃薑的時間也有講究,最好不要在晚上吃。冬補三九,夏補三伏。家禽肉的營養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其次是脂肪、微生物和礦物質等,相對於家畜肉而言,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其蛋白質也屬於優質蛋白。雞、鴨、鴿子等家禽都是大暑進補的上選。

篇2:大暑文化风俗礼仪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喝茶的环境应该静谧、幽雅、洁净、舒适,让人有随遇而安的感觉。选茶也要因人而异,如北方人喜欢饮香味茶,江浙人喜欢饮清芬的绿茶,闽粤人则喜欢酽郁的乌龙茶、普洱茶等。茶具可以用精美独特的,也可以用简单质朴的。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敬茶的步骤

嗅茶

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茶的品种特点,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温壶

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各种茶盘中。

装茶

用茶匙向空壶内装入茶叶,通常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

请茶

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当宾主边谈边饮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能作“牛饮”姿态。

续茶

往高杯中续茶水时,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体现举止的文雅。

注意事项

当今社会,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总之,敬茶是国人礼仪中待客的一种日常礼节,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内容,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体现自己的修养。

饮茶在我国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按照我国传统文化的习俗,无论在任何场合,敬茶与饮茶的礼仪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敬茶步骤大致有如下几点。

首先,嗅茶: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茶的品种特点,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其次,温壶: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各种茶盘中。

接着,装茶:用茶匙向空壶内装入茶叶,通常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

然后,请茶: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当宾主边谈边饮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能作“牛饮”姿态。

还有,续茶:往高杯中续茶水时,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体现举止的文雅。

篇3:大暑文化风俗礼仪

男女双方布置展容, 准备宴席, 安排认识, 侧重考虑接送嫁妆。

早晨, 男方请有功之臣——冰翁吃饭, 上午冰翁带男方捏制好的面塑娃娃 (象征男亲家的孙男女, 女亲家的甥男女) 到女方带长命锁, 锁洋有三十元、五十元、一百元数量不等, 根据家庭经济而定。冰翁在女方家吃午餐, 下午随嫁妆一行回到男方家。女方的嫁妆一行由礼房带队开衣箱, 冰翁及随行人员一路上鞭炮轰鸣, 好一派热闹景象, 行至男方家门附近, 双方鞭炮齐响, 遥相呼应, 相互联络。男方接回女方的嫁妆要在插屏前展现一阵子。然后, 由礼房先生带领新郎到长命镜前揭起镜帘一瞥, 即可看见新娘的音容笑貌。长命镜由新郎亲自抢回洞房, 其它嫁妆由开箱人开箱, 男方礼房同新郎家人对照清单一一核对, 方可全部搬回洞房, 钥匙暂由新郎母亲保管。

女方一行贵客来后先待茶, 期间由新郎父亲亲自为他们看茶, 客套数言, 畅谈片刻, 便可安排就餐。坐定后, 新郎父为贵客斟酒满盅, 照礼进行。餐毕, 女方开箱人认识男方爷奶父母, 要给见面礼 (多少临时商定) 客套数言, 女方来客便辞别而去。晚饭后, 双方都由四名全范男女为新郎捏岁岁饺子, 数量比岁数多几个, 捏单不捏双, 意思是祝愿他们长命百岁、白头到老。

二、嫁娶当日 (良辰吉日)

嫁娶拂晓, 新郎新娘都是鸡鸣起床, 穿好衣服便开始在盘中抓大钱, 迷信的说法是抓得越多, 以后挣得越多。

早餐, 新郎新娘陪家人吃家宴。举婚后同家人一块生活的机会相对少了, 因此头天晚上新郎新娘有意跟父母睡在同一个炕上, 感受双亲的温馨。与此同时, 冰翁由男方安排一席美餐款待。牵线搭桥劳苦功高, 真是深情难忘。旧时有种说法, 当三次介绍人, 即可长生不老, 这也是对介绍人的一种鼓励。嫁娶启程前, 双方礼房各自落实迎亲人员、送客, 男方一般是哥哥放炮, 双方打灯笼的人一般是外甥。若本族中没有, 则在亲戚中选定, 因此为“上客”, 嫁娶到了对方, 谁都不敢小瞧。送客中的下书人, 一般是新娘的哥弟, 也属上客, 这些人按旧礼包裹都和其他人有别。

新郎启程, 先在插屏前披红戴花穿皮鞋戴手套, 然后由礼房引导踩四脚 (左上右下, 先青龙后白虎, 最后面向插屏示礼 (鞠躬) 方可上车、上轿。上轿时应向四方示礼 (鞠躬) 坐车轿内) 。男方迎亲回门是根据吉日喜神方向, 按既定路线返回家门口进行的一种仪式 (邀鸡蛋、龙凤饼、喝红糖水、照镜整容、开“开心锁”) , 办理完毕便径直娶亲。新娘上轿时, 由哥哥抱上, 鞭炮引路至车轿内坐定 (意思是哥哥抱妹妹, 好活一辈子) 。上轿后朝前抛一个掰开的馍馍, 下车轿时朝后抛一个掰开的馍馍, 旨在打点亲事途中的不详之物。娶亲回来, 新娘下车轿要“四色礼”或“下车钱”, 在车轿上坐一会, 名曰:“坐富”, 四色礼、下车前兑现才下车, 真是:坐富、坐富, 坐一会就富了。女方送客、待茶、就餐的同时, 礼房可顺便将包裹之事处理妥当。下书人给喜烟一盒, 喜钱6 元, 其他人统一给喜烟一盒, 喜钱5 元, 此标准在东南塬通行。

晚上的合欢席, 兄弟妯娌陪坐, 最好是成双成对。

三、嫁娶次日

男方迎亲家, 女方请新郎。女亲家到男亲家后, 有男亲家看茶。茶毕, 礼房引女亲家看新房, 目的主要看婚前商定聘礼是否到位, 有无为难之事。

女亲家就餐, 由新郎的老亲, 舅舅、姑父、姨夫陪坐。上菜安座后, 男亲家斟酒满盅, 按旧礼, 每上一个菜, 亲家先分菜给其他人, 方可动筷品尝, 厨师叩喜、加菜女亲家掏尝份, 现在在餐前一并处理, 即点到为止。女亲家餐罢, 两亲家座谈。一个说:“俺家闺女欠教养, 望亲家担待。”另一个说:“儿子从小娇生惯养, 不懂礼体, 愿你们指教。”女亲家同女儿走前, 男亲家要把女亲家礼品对调一样, 礼房要把女亲家陪客的包裹办理妥当。喜娘辞别婆家, 应同所在的亲属, 包括公婆在内, 一一告别, 言谈举动要留个好印象。女亲家走后, 礼房安排冰翁、新郎应邀赴宴, 厨礼房喜烟、喜糖、尝份、亲家礼品, 如果有老亲家, 礼品准备两份, 以及对方面上散发的喜烟喜糖, 冰翁的备用钱一并备齐, 即可让新郎、冰翁启程赴宴。冰翁、新郎到女方后, 等待已久的一伙年轻人、小孩子一拥而上, 争抢着要喜烟、喜糖, 人人有份, 待认亲、午餐之后一并处理。认亲就餐最好保证新人衣冠整洁, 女方认亲同男方大致相同, 有所区别的是认亲始终总是新郎一人, 站立插屏前, 且多数亲戚当日辞行, 为扩大新郎认亲面, 当日女方即可进行进行认亲仪式。

婚期过后, 两亲家还有一次慎重往来, 即确定是“四来六走”还是“十来十去”现在多数是“四来六走”。从此, 新郎新娘双方来去就随便了。

摘要:晋中平遥东泉是平遥东南塬风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无论是历史古迹还是风土人情, 都极具文化价值。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访谈老人的方式调查东泉婚事礼仪对当地人生活习惯、行为道德的影响, 对提升、发掘、认识晋中风俗习惯、深入研究山西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篇4:大暑文化风俗礼仪

关键词:卫风;风俗礼仪;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161-03

卫风因产生的时代有殷民的聚集,商文化的遗存,在周礼勃兴的时代独具一种二元文化色彩。“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1],这种商周二元文化在卫地诗风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挖掘其丰富内涵对先秦文化及生活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一、先秦卫国的历史背景

对于卫国的具体范围,一些研究者给出了他们的结论:王静悦在其文《〈诗经·卫风〉独特风貌之成因》中得出卫国是西周初期很受重视的一个诸侯国,具有较为重要的政治地位[2]。陈艳霞在《地域文化与〈诗经〉邶、鄘、卫三风研究》中对邶、鄘、卫的地域进行了界定,最终建立的卫国是在三监设置时的邶、鄘、卫基础上建立的[3]。卫地大致来说,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淇河之间,属殷商旧都文化圈的覆盖范围。班固《汉书·地理志》有明确地记载:

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是也。

邶,以封纣子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4]。

由此可知,邶、鄘、卫本属殷王朝朝歌一带的王畿之地,因周武王灭殷后将原殷朝王畿之地一分为三,朝歌以北为邶,朝歌以南称为鄘,朝歌以东称为卫,经过历史演变最后统称为卫。因此,“卫风”从地域来说应包括邶、鄘、卫3国的民歌。

据《水经注·淇水》记载可得知淇水是一条贯穿卫国的大河,而邶、鄘、卫3地风诗中都有对淇水的描述,如《邶风·泉水》《鄘风·桑中》《卫风·淇澳》。这说明周初时期的邶、鄘、卫的确在今河南境内或其周边地区。

王静悦在《〈诗经·卫风〉独特风貌之成因》中认为卫风形成的独特,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关系密切[5]。从史籍所记载的情况看,春秋较早兴起的商业经济基本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周书·酒诰》中称商业鼻祖殷商民族牵着牛远出做生意,开创了古老商业的先河。《卫风·氓》中“抱布贸丝”场景的描写,也表明当时卫地商人的活动及商业活动的广泛。另外,清代魏源在其《诗古微》卷九中对卫地及周边各国的商业情况都有确切的记载,这都说明在周王朝趋衰时期,郑、卫一带的商业经济是很繁荣的。

以上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繁华的商业经济与重要的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的因素,展现了卫国较为广泛的社会图景,这些因素影响并促进了卫风的礼仪风俗的产生和发展。

二、《卫风》中的卫国祭祀风俗

历史上对卫国的研究多注重它的靡靡之音,而忽略了诗歌中深层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没有全面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全景。祭祀,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平民百姓的一件要事。如《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6]商朝曾经是一个神权至上的时代,商王既是部落首领又是群巫之长。如《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7]在卫国,祭祀的过程中也涉及到殷商遗俗。

(一)桑林祭祀

为了建国初期国家的稳定,周人尊重不同诸侯国之间的祭祀风俗。《礼记·王制》云:“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8]周人虽然在政治上取代了殷在中原的统治地位,但在文化上仍落后于殷人,“周因于殷礼”说的就是周文化对殷文化的承袭,使得邶、鄘、卫3地更好地保留了殷文化的成分。周代继承了殷人的这种占卜习俗,《邶风》《鄘风》《卫风》当中都有关于卫周人占卜的记载。《左传·闵公二年》中记载,齐桓公立戴公的弟弟文公,修建楚丘城以复兴卫国。

殷商中最典型的祭祀标志就是桑林。桑林也就是桑社,桑社之神是宋的先妣高禖,其职司“会男女”。《墨子·明鬼》云:“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9]所以,“桑中”是男女结合的传统处所。高禖神在上古人的信仰中是掌管结婚生子的女神,桑林一直以来又是十分神圣的宗教场所。

殷人所有的歌舞聚会活动,又和他们的宗教活动深深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不能不关注卫诗中有关舞蹈与桑林的描写。《邶风·简兮》就涉及到了万舞:“简兮简兮,方将万舞。”[10]《鄘风·桑中》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11]都表明乐舞是娱神求雨的手段,桑林是精神寄托之处。

《鄘风·桑中》《鄘风·定之方中》虽然所表现的主题并非桑林,但都有桑林这一殷商祭祀文化的印记。尽管它们从一个角度传递情感,却能从多个层面反映生活。这里所表现出的卫国生活,就呈现出商俗周礼交融的复杂性。

(二)舞乐祭祀

《邶风·简兮》中涉及到的万舞“简兮简兮,方将万舞。硕人俣俣,公庭万舞”[12],使我们注意到桑林祭祀中呈现出的以舞娱神、以色诱神的特点,从而使得我们更加关注卫诗中关于舞蹈的描写。李勇在《卫地风诗与商周礼俗研究》中就考察《简兮》万舞的渊源,他认为:“《左传·隐公五年》:‘考仲子之宫,将万焉。仲子者,公之祖母,考其宫用万舞,可知万舞与妇人有特殊关系。”[13]

《简兮》显示了万舞是周代典型的乐舞,还展现了周代卫地文化中独有的殷商文化的遗存。万舞并不是周人的独创,它借鉴自商朝。在商代,求雨活动有两种,一种是以舞祁雨,一种是焚巫求雨。二者都有巫师的参与,《说文》中训“巫”为“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14]。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认为:“以‘无形之舞来解释巫实际就是无衣之形,亦即以裸体引诱阳性的神灵降临而为雨。古人认为天地絪缊交合则降雨滋润万物,男女交媾而生万物;这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感应的。”[15]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诗经》《左传》中所记载的万舞场景都有女人的参与、都有爱慕或者说暧昧之情,这种男女相诱的舞姿是从殷商祭祀求雨活动中沉淀下来的。

三、《卫风》中的婚恋及服饰习俗

《汉书·地理志下》记载:“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16]班固所云,音乐和民俗都有涉及。从卫风中的男女爱情诗中可以窥见卫国的婚恋风俗。

(一)一定额度内的自由恋爱

《左传·闵公二年》有卫迁楚丘和帝丘的记载:“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二年,封卫于楚丘。”[17]帝丘又称濮阳,因在濮水以北而得名,生活在卫地的人喜好声色娱乐的本性难改,因此3地的风诗多为桑间濮上之咏,使得邶、鄘、卫3地出现了像《邶风·静女》《鄘风·桑中》和《卫风·木瓜》之类描写男女之间自由恋爱的经典之作。

虽然可以接受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恋爱,但成年人的行为却有了一定的约束,成年人的恋爱有了一定的规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听从父母的命令、媒妁的束缚。据《周礼·地官·媒氏》所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如书......司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18]

即使两个人男才女貌、金童玉女般般配,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仍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制度,聘请专门的媒人。如《仪礼·士婚礼》所记的“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是聘婚时的必要程序。《卫风·氓》就比较完整的展现了婚姻礼仪。男主人公急于结婚,女方理智的告诉他要良媒聘娶:“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19]由此可知,父母、媒人的意见十分重要,甚至居于首要考虑的因素。

(二)封建制度下的收继婚

李勇在《卫地风诗与商周礼俗研究》中讲到了收继婚制。所谓收继婚,指的是“寡居的妇人,可由其亡夫的亲属收娶为妻”[20]。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平辈的收继婚和长辈的收继婚。收继婚要求婚姻双方既要有亲属关系,又不能是血缘至亲。周代习俗中的收继婚在古籍中的记载很多是隐性,但从收继婚的发展史看,从原始时期到民国时期,这一现象都延绵不断。

细读《邶风·柏舟》会发现诗中女子的身份是一名贵族之女,又因周代贵族的婚姻多和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之“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和一些史籍,可得出此诗明面上是女子的自嗟命运,其深层隐藏着收继婚的习俗。

收继婚作为中国自古就有的婚姻现象,和周礼讲究“君臣父子”的和谐有序的伦理道德格格不入,但是却和殷商旧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卫诗中涉及的一些诗篇,既表达了周礼的好恶倾向,也在客观上记录了卫地存在的收继婚事实。

(三)《卫风》中的服饰习俗

服饰是人类伟大的创造,它记录了人类的变迁,从最初的草裙装到唐装到现代化无国界的各种各样的服饰。《诗经》中所表现出的服饰与最初人们为了蔽体避寒,逐渐具有了性别、阶级、社会地位、身份的文化内涵。

《诗经》中的服饰和远古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革新和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了上衣下裳之分。如《邶风·绿衣》中便有“绿兮衣兮,绿衣黄裳”[21]。二是服饰的种类丰富多彩。如《卫风·硕人》中的“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邶风·旄丘》中的“狐裘蒙戎,匪车不东”等等。三是注重服装的搭配。当时除了衣服的款式种类繁多外,人们还重视对服装的搭配及其佩饰的选择,尤其是当时的女子,很注重通过各种佩饰把自己打扮的妖娆动人。

这些佩饰除了添增美感之外,更多的是以中国文化内涵的承载者出现的。这些积淀主要表现为它使服饰出现了性别之分,使饰品也具有了性别,同时又蕴含着年龄符号的服装佩饰。饰物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如一些美玉珍珠。《卫风·淇澳》中云:“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22]这些美玉珍珠,既起到装饰男主人公外在美的作用,同时也是标识亲疏、区分尊卑的符号。

服饰和语言一样也是一种符号,从原始社会人类发明它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的美化,到服饰深深的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符号,并记录了时代的风俗变迁。

四、卫国风俗的意义价值

《诗经》是一部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源头阶段的诗歌总集,是一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学作品。它所显示出来的永恒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本身的鲜活生命力,而这生命力又直接根源于其中蕴涵的丰富的社会民俗。

卫地风诗产生于周朝礼乐文明时代商周巫祀文明而兴的时代,所以它深深的烙上了周朝和殷商两地文化的印记。卫诗总共有39首,邶风19首,鄘风10首,卫风10首,其中婚恋诗占一半左右,因此卫诗中的爱情诗让后世极为熟知,却往往会忽略掉其他诗歌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社会习俗。

从卫诗中的民俗入手,以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及意义。淇卫之滨、桑间濮上,我们可以看到自由欢快的恋歌、古老的习俗,也可以看到一个个幽怨闺妇的身影。这些礼仪被我们遵守了两千多年,至今仍然留有痕迹,媒人的职业仍然存在、父母的意见仍然很重要。服饰发展到《诗经》时代,已经不再仅仅为了遮体避寒,越来越多服饰的出现,使其逐渐蕴含了内涵。卫诗中涉及到的服饰的诗歌主要为《邶风·绿衣》《鄘风·君子偕老》《卫风·硕人》等,比较集中的阐述了当时的服饰礼制。卫国原始殷商故地,殷商时期的凡事必先占卜的宗教传统留下了烙印。

民俗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在周王室日渐衰微,各地地域文化日益兴盛,作为殷商故地的卫国,在这一历史潮流的影响下,凭借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殷商风俗文化的画卷,留下了绵远流长的殷商余韵。

卫国的风俗习惯在整个先秦历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华民族整个发展长河中一枚璀璨的明星。通过对卫国风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战国时期的风俗及其发展变化,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影响。

——————————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68.

〔2〕〔5〕王静悦.《诗经·卫风》独特风貌之成因.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1):85-88.

〔3〕陈艳霞.地域文化与《诗经》邶、鄘、卫之风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4〕〔1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35,92.

〔6〕〔17〕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8. 93,71.

〔7〕〔8〕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62,58.

〔9〕墨子.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2.35.

〔10〕〔11〕〔12〕〔19〕〔21〕〔22〕余冠华.诗经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27,43,36,35,27,47,26.

〔13〕〔20〕李勇.卫地风诗与商周礼俗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0.

〔1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89.

〔15〕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2.

〔18〕周公旦.周礼[M].北京:中华书局,2008.83.

篇5:斗门风俗文化礼仪

斗门水乡,有一种流行了几百年的民俗——水上婚嫁。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数代人的融合、沉淀,形成了斗门水乡特有的民俗,其主要特征是:一是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物品。礼仪主要有“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回门”等。二是与居住的水环境不可分离,有明显“水”的特征。如“花船迎亲”,向“船太公”、“海龙王”敬拜等。三是与沙田民歌有不可分离的联系。

“斗门水上婚嫁”这一民俗“土”而有风情,她的价值在于:一、她既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文化,并且是一种多元素的文化。二、民俗价值高。斗门水上婚嫁,是斗门特有的水乡习俗风情,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也是维系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不少侨胞在海外婚嫁,都模仿这种仪式,既得民俗文化的熏陶,也有亲情的乐趣。三、具有较高的民俗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她每一项仪式都蕴含吉祥、美好的寓意。婚礼过程,既是沙田民歌的艺术欣赏,又是快乐、感恩和孝顺情感的寄托与流露。四、带动了群众性的民歌创作和演唱活动。五、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多年来,斗门水上婚嫁的一些习俗也逐渐影响到中山、新会等周边地区的水乡,为婚姻喜庆带来无穷乐趣。

6月,斗门水上婚嫁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饮食文化

在珠海斗门地区,捕捞禾虫、吃禾虫有着悠久的历史。

每年农历的三月、四月和八月的初一、十五大潮时,这里大量成熟的禾虫便从稻禾、水草的根部冒出来,漂浮于水面,流入虎跳门水道,这些时段便是捕捞禾虫的黄金时期,被称为“禾虫造”。

据说,宋末元初每逢“禾虫造”,当地禾虫非常多,然而由于人们大多习惯吃鱼、虾、蟹等海鲜,对“其貌不扬”的禾虫不屑一顾,于是将捕获的禾虫用来喂鸭子。后来,人们发现吃了禾虫的鸭子长得特别快,而且鸭子肉质鲜美,于是一些大胆的人就开始采用各种烹调方法尝试烹制禾虫菜肴,结果发现味道奇香,又可滋补身体。

于是,捕捞禾虫、吃禾虫就逐渐成了民间习俗。

莲洲镇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生态极优,素来是珠海西区的鱼米之乡,这里孕育了丰富物产和历史悠久的岭南水乡饮食文化,如横山鸭扎包、上横黄沙蚬、横山粉葛、粉洲禾虫等传统文化美食。

地处珠江虎跳门水道西侧的斗门莲洲,咸淡水交界,水质清澈,稻田广袤,是盛产禾虫的一隅,“粉洲禾虫”更是与“横山鸭扎包”“上横黄沙蚬”“横山粉葛”齐名,被称为莲洲“四大美食”。不但如此,当地农家人还把禾虫精心制作成禾虫干、禾虫饼、禾虫酱,被誉为“禾虫三宝”。

禾虫俗称“稻底虫”,原来生长在咸淡水交界的稻田表土层里,以稻根为食,在一年两造的水稻孕穗扬花时节成熟出土。在珠海斗门,当地人烹饪禾虫的历史和美食文化源远流长。5月,莲洲禾虫被列入珠海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实际上,禾虫出没在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在被称为珠海“生态之心”的莲洲镇,不仅禾虫产业资源优势明显,还率先形成产业规模。

今年6月,经过评审专家组的实地深入调研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正式向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颁发“中国禾虫之乡”牌匾。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打造斗门区禾虫产业全链条、推动禾虫产业绿色发展,首届珠海莲洲禾虫文化节将开启绿色莲洲文化美食之旅。

节日

除夕夜

广东人都认为“冬至大过年”冬至那天家家团圆、户户烧鞭炮。 斗门人真正重e视的还是除夕,当天从一天亮开始就有人烧鞭炮、贴对联,到晚上还是鞭炮不止,不少小孩走上街头烧烟花、放鞭炮以示庆贺。午夜十二时新旧年相交,此时烟花、鞭炮的燃放密度达到高潮,响声震天。斗门人希望通过除旧迎新给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逛花市

斗门的花市虽不像广州、珠海等地那麽大型,但作为一个小县,其规模也是可让人称羡了。春节前十多天,就有不少商贩在县城几个主要路段摆上各种鲜花和盆栽,县府设置了一个花市,鲜花五彩缤纷,年橘金黄鲜红,进花市采购的市民络绎不绝。

舞龙醒狮

篇6:南京风俗文化礼仪

“立夏尝三新”

农历四月初,春去夏来,天气日渐暖和,万物欣欣向荣。三麦油菜已经成熟,樱桃、青梅、枇杷等鲜果陆续上市,各种菜蔬也应时而生。这时,人们自然需要换换口味,南京就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三新”指樱桃、青梅、鲥鱼。

樱桃又名含桃,有朱樱、紫樱两种,味甘美,能调中益脾,美人面颜。古时常用以祀宗庙,作贡品,朝廷亦用以赐百官。

青梅,指未成熟的梅,味酸而脆,可与蜜糖相拌食用之。

鲥鱼,每年春夏-交,该鱼从沿海水域回游上溯到江中产卵。史载:“鲥鱼三月出扬子江中,味极甘美,然多骨而速腐。”是长江中名贵鱼类之一。

“送夏”

进入夏季,天气不仅转热,各种传染病也增多,有的人消化力锐减,会因此不思饭食,即所谓“疰夏”。南京风俗有“送夏”(父母向出嫁的女儿送凉枕、羽毛扇、夏服)、称体重(据说立夏时称过体重之后,便不会疰夏)。南京人还喜欢吃豌豆糕,《金陵岁时记》称:“立夏叫小儿骑座门槛,食豌豆糕,谓不疰夏。”

“蚕月”闭户

农历四月江南人还称之为“蚕月”,因此时正逢蚕儿上簇作茧。南京郊县的养蚕人家,为免除蚕儿疾病,立夏期间家家闭户,禁忌往来,有“蚕家忌客门门闭”之俗。

吃“乌饭”

农历四月初八,南京郊县农民一般都要蒸煮江南特有的乌黑发亮、清香可口的青精饭,俗称乌饭,又名“阿弥饭”。它是用南天烛(即青精树)茎叶捣烂后浸泡糯米,再晾干蒸煮而成。古人做时要“九浸九蒸九晒”,米粒紧缩,碧如坚珠。每天煮食一碗,能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被誉为“仙家服食”。

传说四月初八是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西域佛家弟子以黑黍饭祀之,中国佛家也相仿效。因为乌饭可口,又有益于健康,人们便争相煮乌饭赠送亲友,于是流传成俗。溧水等地农民还用乌饭酿酒,溧水乌饭酒一般在生女孩时制造一坛,直保留到女孩长大出嫁之日方能开饮,所以此酒特别醇香可口。

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在夫子庙举行的“金陵灯会”始于六朝,盛于明清,经久不衰。每年2月28日-3月18日,正值梅花盛开之时,“南京国际梅花节”的举办地——东郊梅花山是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

此外,南京地区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还有正月十六的“爬城头”、三月初三“上巳节”、四月初八“郊区庙会”、还有立夏、立秋、重阳、冬至及除夕都别有特色。能有幸在这里过上一个节日也是不错的享受!

金陵灯会

灯节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或上元节。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了夫子庙一带,至今每到灯节这一带仍很热闹。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说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

梅花节

在南京的民间节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二月下旬举办的梅花节,是南京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每年此时,梅花盛开之际可谓是南京人最高兴的日子,届时东郊的梅花山上几千棵梅花竞相开放,有成千上万的南京人涌向梅花山赏花、观景,钟山脚下万里人海花香,蔚为壮观。

爬城头

爬城头在正月十六。每年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览胜,俗话叫“走百病”、“踏太平”。过去游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宝(中华)、通济四城门。现在只有聚宝门(中华门)可以爬上。正月的南京,天气回阳,外出走走,换换新鲜空气,焕发精神,对身体不无好处。

上巳节

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南京有民谣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天人们采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上巳节始于六朝东晋,人们把荠菜花挂在门头、锅灶上或床上,妇女则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藉以消灾灭难。

饮食习惯

南京人似乎很爱吃鸭子,所以南京的名菜少不了鸭子了,最为出名应该是南京咸水鸭了吧,制作方法独特,味道鲜美,得到众多游客的一致好评,而且南京人的制鸭技术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了,可谓源源流长呀,由此可以看出南京人的喜好。当然南京的特色食物还有很多狮王府狮子头、尹氏鸡汁汤包、莲湖糕团店等等,都是南京地地道道的菜色,千万不要错过呀。

篇7:宝坻风俗文化礼仪

刀剪不外借

因为它被视为凶器,借刀剪等于借祸,是一件十分不吉利的事情。刀是凶器,谁知道您借去干什么用啊,假如您借来行凶的话,刀的主人也得跟着吃挂落儿。正因为刀和剪在家庭主凶,所以按宝坻老规矩,不能跟别人借刀和剪,别人也不会借给你。

来借香火招人骂

香火主要有两个说法,一是香是拜佛的信物,民间有“拜佛不烧香,拜了也白拜”的说法,既然这香是您向神仙祈祷时用的,所以它必须是您自己诚心诚意请来的。借别人的,说明诚意不足。二是民间里家族的血脉传承也被视为传递香火,所以借什么也不能借香火,否则等于是侮辱人呢!

借尿芥子代表借子

谁家生了娃可是件大喜事,但若要是小孩的尿芥子不够使可是不能随便借的,因为”芥子“有”借子“之意,若要不小心借了芥子,人家可是会不愿意的。

借药代表送病

街坊邻居得个感冒发烧也在所难免,家中若是没有救急的药,是不能找邻居借的,当然,邻居也不会借给你,因为借药”送病“之说,是非常不吉利的。

药锅

借药锅的规矩。您家里要是有了病人熬药,家里正好没药锅,您就得跟邻居借,在这儿有句话千万千得记下,那就是用完了就在自个儿家搁着,人家不来要,绝对不能去还。这里边的意思是,人家全家身子骨儿好着哪,不需要熬药。按宝坻的规矩药锅是不能还的,您要真还了,就有盼人家急需熬药这不吉利的意思了。

借碗

假如哪天家里来客人,盘、碗不够,需要到街坊家去借, 您可要记着,这空碗可不能就这么直接送过去,一定要装些自个家的食物,或者盛碗水再还去。可不能让老街坊笑话,不懂事儿。

过年习俗

年初一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老宝坻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按照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年初二

二这一天,是拜财神的日子。这一天如果有送财神者,不可以说“不要”,要说“已有”。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百姓家拜比干。因为百姓认为比干没有心了,一定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

这一天也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须成双。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年初三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另外,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

年初四

正月初四这一天,老宝坻人是不离家的,因为灶王爷要来查户口。虽然是个传说,但符合人们过年期间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的要求,所以老宝坻人有了正月初四不离家的习俗。但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宝坻民俗特色。

民俗风情

“送月子”:妇女分娩,俗称“坐月子”。小儿降生后,至亲好友,尤其产妇娘家近人,都来看望祝贺,并送白面、稻米、红糖、鸡蛋等物。有的也为婴儿送花布、童衣以示祝贺。

“贺十儿”:小儿降生12天,俗称“十儿”。是小儿出生后最隆重的祝贺日,亲朋多送贺礼,有糕点、童衣、布料、压岁钱、手镯、脚镯、项锁等物。主人设酒宴款待,甚为隆重。今多为送衣帽、糖面、鸡蛋和压岁钱等。

“贺生日”:旧时县民每年到诞生之日,一般要换新衣、吃面条、鸡蛋以示庆祝。如属老年诞辰,子侄晚辈要设宴拜寿,有的亲朋也来登门祝贺。如今贺生日多限于为儿童和老年人举办,主要是饮宴。

“庆大寿”:旧时,家族长辈年逾50岁以后,每到一个十年岁数,一般要庆大寿。仪式为请亲朋、宴宾客。贺寿者则献寿帐、寿联,送酒肉果品等,饮宴前进行祝寿礼,晚辈拜贺,亲友送祝颂语。另有出嫁女儿给年当66岁的父母买一刀猪肉,表示祝愿父母长寿的俗例。

篇8:江苏风俗文化礼仪

1、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2、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3、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4、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5、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6、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7、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节日习俗

苏州掘元宝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镇江打酱油

镇江排队“打酱油”,闻到酱油味就闻到年味,这个习俗是当地的习惯,为了迎接年味,有市民一口气打了700斤,不可思议吧!

艺术文化

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汉族传统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江苏地区的代表性剪纸有扬州剪纸、南京剪纸、徐州剪纸、金坛剪纸等。

昆曲

篇9:山东风俗文化礼仪

1、饮食

山东日常饮食风俗,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其鲜明的个性、独具特色的饮食方式和烹饪技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菜肴风味被誉为中国四大风味菜系之一,被冠名为“鲁菜”,享誉海内外。

山东日常饮食、节时习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日常饮食习俗,是与人民大众生活最为贴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

2、居住

山东居民有散居、四合院、三合院、府第、庄园等多种居住形式。散居院落不设院墙和大门,不与左邻右舍相连,但一户一台,户和户之间界限分明,每一个房台是一个单独的院子。这种散居院落多见于黄河滩区和鲁西北平原地区。

3、语言

山东话是山东人独有的文化遗产。山东话虽然属于北方话,但在发音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以北京话、东北话为代表的北部方言差异较大。

风俗

婚嫁

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至于男女本人没有自主权,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过程。 通媒 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即定婚的,俗称“娃娃亲”。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双方父母在对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财产情况探听了解后,认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时必男家先允,女方后允,互相允婚后即委托媒人换“小启”(俗称换小字),载明属相年庚及生辰日月。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再另择吉日交换正式婚约,称“大启”。也有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说“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定亲

多称“传柬”或“换帖”。男家写好柬帖(即定婚书)附彩礼送女家,女家回帖,作为定亲的依据。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送婚帖

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结婚年龄(一般女在十八岁以上,男小则十二三岁、大则二十几岁),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请人择定吉期(俗称“选日子”、“看日子”),并将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选择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写明迎亲日期、新妇冠带、坐帐、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置办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备。

贺喜

婚前,男方.的亲友邻居都备礼品祝贺。称“贺喜”。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礼,称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结婚前一天备席庆贺。

迎亲

俗称“办喜事”。迎亲的前一日,女方即将嫁妆送至男家。男方帖喜联、挂喜幛、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晚上,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较贫者用车)到女家迎娶。娶亲有“大娶”与“小娶”之分。一乘轿为小娶,即备花轿一乘将新娘抬来,谓之“不迎亲”;大娶用两乘轿,新郎乘官轿到女家迎亲,另一花轿为新娘所备,去时由幼童乘坐,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要放一只大红公鸡,回时女方压回一只母鸡。不论大娶或小娶,其习俗大致相同。嫁女开脸、上头后便开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闭”生活。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红袄、红毡、红头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由自家亲人用椅子抬入轿内,俗称“发轿”、“升轿”,宾客坐车随行。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路上,大红纱灯开道,笙箫唢呐齐奏,车马轿夫前簇后拥,轿面四闭,新娘不得与外界接触,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让道。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并按规定的时辰和方向落轿。即有人点燃草束绕新娘所乘彩轿一周,称之“燎轿”,传说可以驱除邪气与不祥。在鼓乐及鞭炮声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驾新娘进入大门,脚踏红毡(曰倒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行拜天地之礼,礼毕,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则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并男女花着生”之意。洞房花烛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同吃“宽心面”、共饮“交杯酒”,并例行填枕等仪式,新娘开始“坐帐”,亦称“坐床”,多为一天。是日,不论辈份大小,好事者大闹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妇睡下后,有青年男女窗下“听房”(听悄悄话)的旧俗。新婚日,男家张灯结彩,帖红喜联,杀猪宰羊,盛宴款待亲友。境内还有抢娶的风俗。即同时同村若有多家娶亲者,则认为谁抢在前头谁家吉祥。故迎娶的时辰多在黎明之前。

民俗文化

山东潍坊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后来,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潍坊风筝主要有3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馆长介绍,山东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画、微雕和脸谱等山东民俗即使在全国也是叫得响的。

上一篇:中信银行汽车销售金融服务网络业务管理办法下一篇:时间的感悟唯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