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学设计

2024-06-16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学设计(通用5篇)

篇1: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学设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知晓诗词大意。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游戏“成竹在胸”导入

大屏幕出示,生抢答。

竹外桃花三两枝,---------------------。蒌蒿满地芦芽短,----------------------------。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识庐山真面目,---------------------------。

---------------------,山色空蒙雨亦奇。----------------------,淡妆浓抹总相宜。

荷尽已无擎雨盖,----------------------。一年好景君须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问:这些诗词的作者是谁?大家还记得吗?生答,板书:苏轼

二、古诗揭秘

苏轼这个人不简单,可是个全才啊。他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他写的诗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写的词豪放潇洒,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写的散文豪放自如,与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并称“欧苏”;他善长书法,是宋四大家之一;他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在画界自成一流;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是个美食家,“东坡肘子”“东坡肉”都是他发明创造的。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的奇才,全才,该是社会的宠儿,该被国家当做宝贝才对。真是这样的吗?

最初,苏轼的确是一帆风顺的,他第一次进京考试,答的试卷就让主考官欧阳修极为赞赏,要知道欧阳修可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啊,一个大咖。欧阳修想把这张试卷列在第一,但他以为这篇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改为第二。因为有欧阳修的一再赞赏,苏轼每有新作出来,立刻就会传遍京师。苏轼从此也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后来,苏轼父亲苏洵去世,苏轼回家守丧三年,回来后宰相王安石已开始变法。由于苏轼对变法持反对态度,就自己请求离开京城,1071年他做了杭州通判,监督配合知州做事。1074年调到山东密州,做了三年的密州知州;1077--1079年当了两年的徐州知州。1079年4月他被调到湖州任知州,按照当时的老规矩,每到一个地方上任是要给皇帝写份谢表的,表示对皇恩浩荡的感谢。苏轼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答谢表,这事也就结束了。谁知新党派早看苏轼不顺眼,硬说苏轼的答谢表里有说朝廷坏话的句子,又翻出苏轼以前写的许多,鸡蛋里挑骨头,在皇帝面前说尽坏话,结果硬生生弄出了一个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板书。

于是1079年7月28日,才当了三个多月湖州知州的苏轼被押入京城乌台大牢,103天里,他吃尽了苦受尽了罪,遭到非人待遇,还险些被杀。一些正直人士开始想法营救他,就连变法党派里的元老们也看不下去了,纷纷请求赦免苏轼。后来退休在金陵(南京)的王安石也给皇上上书请求赦免苏轼,加上太皇太后的说情,于是苏轼得到了从轻发落,1080年2月被贬到黄州,做了个团练副使,一个什么权利也没有的八品小官。

经过乌台诗案的重大打击后,苏轼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他开始变得心灰意冷,为了散心,他时常去黄州城外闲逛,寄情于山水间的他是否从此一蹶不振了呢?

三、学习《浣溪沙》

大屏幕出示: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蕲”,音qí。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

兰溪:出箬竹山,溪水两侧多生兰草,因而得名。

兰芽:兰草的嫩芽。

萧萧:同潇潇,雨声。

暮雨:傍晚下雨。

子规:杜鹃鸟。

082年春,苏轼到黄州东边的蕲水清泉寺游玩,写下了这首《浣溪沙》。请大家自由读一遍,说说题记的意思,自由发言。

师:清泉寺临着兰溪,兰溪水往西流。

2逐句学习

“山下兰芽短浸溪”

师:浸字什么意思?浸溪呢?

生自由说,试说本句意思。

“松间沙路净无泥”学生回答。

“潇潇暮雨子规啼”

结合注释学生说意思。

师:子规就是杜鹃鸟,它有一个特点,叫的声音非常悲哀,听上去特别像“苦儿苦儿”。相传,杜鹃鸟会一直叫到满嘴鲜血,咯血而死。所以有个典故叫“子规啼血”:相传,古时候有个皇帝叫望帝,他非常贤德。一天他发现身边有个臣子比他还要贤德,就毫不犹豫地把王位让给了这个臣子。但是等他隐退之后,却发现那个臣子不再像以前那样爱民如子了。相反,他横征暴敛,把国家治理得乱七八糟。望帝非常伤心,他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不已,最终忧郁而死。死后的望帝化身为一只杜鹃鸟,也就是子规鸟,日日夜夜悲鸣,直到咯血而死,来表达自己内心无尽的忧愤。清泉寺的傍晚,暮霭笼罩,如烟的细雨里,子规一声声“苦儿苦儿”地叫,想必此时的苏轼,内心也是悲苦的吧?大家想想看,初春的溪边兰草刚刚发芽,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杜鹃哀怨的啼声,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已4岁的苏轼究竟在想什么呢?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生试说意思。

师:我们经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的地形呢,也是西高东低。很自然,水一般都往低处流,也就是往东流。从许多诗句里可以得到证明。“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可是奇怪得很,兰溪的水偏偏逆向而行,水往西流。这让游玩的苏轼有了新的想法---既然溪水可以倒流,人生为什么不可以再年轻呢?年轻时的苏轼可是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啊,他现在再次提及年轻时候,他想要表达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白发”指的是年老,“黄鸡”,出自白居易的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说“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里,白天的流动中一天天年老的。他感叹时光的无情与流逝。《汉乐府》里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劝诫。东晋的陶渊明在《杂诗》里提及“盛年不再来,一日不再晨”;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也曾感叹“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李白也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说。他们都在诉说时光的无情。故而有了祖逖刘琨的“闻鸡起舞”,板书:闻鸡起舞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这些无不提醒人们抓紧时间奋发,要不老了就什么也做不了了。

而苏轼则不同意白居易的话,他认为即使到了老年,白发苍苍的时候,也不应该有颓废的心态,所以他说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这和三国时曹操的想法不谋而合,板书:曹操

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里曾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板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说英雄到了老年,壮志雄心并没有衰减。

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板书:王勃

老当益壮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人生苦短,时刻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才是个真英雄!板书:英雄

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后,被贬谪到了穷乡僻壤的黄州,刚到时没地方住,就住在城南的定惠院。后来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在黄州城东买了一块坡地,自己当农夫,下田劳作,自食其力。他的政治生涯虽然走到了低谷,可是在对人生的思考上,苏轼是上了一个新高度的。他不再活在愁闷里,成为了一个风霜雨雪都压不垮的人,有诗为证:同是1082年的春天,他和一行人野外途中遇雨,因为拿着雨具的仆人提前走了,同行的人都很狼狈,唯独苏轼觉得挺好,他镇定自若地走在雨里,还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仍然是同一年的7月,他和好朋友泛舟在赤壁之下,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至此,一个豁达的,开朗的,乐观的苏轼,已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他的文学水平,他的精神追求都已达到了众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苏轼用他的“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诠释着他的人生追求,也一直用“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践行着对生活的热爱。他不知道黄州的五年,经过风雨的洗礼,岁月的打磨,自己将会带给后人一个怎样的苏轼。

黄州,让苏轼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三、作业

请把今天学习的诗词开心地背下来,把堂上学的小典故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学习的收获和快乐。

篇2: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

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投影):

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七、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2、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

3、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否定的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八、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首启发。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展示板书(投影):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 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十、布置作业:

1、背默全词。

2、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附录: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浣溪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篇3: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诗词原文】

浣溪沙苏轼(北宋)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注释】

①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译文】

去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临近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潇潇暮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尚还能奔西边!不要在老年再来感叹时光飞逝!

【作品赏析】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篇4: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赏析】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篇5: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学设计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 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上一篇:研课主持人心得体会下一篇:安检的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