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2024-06-10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关于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上课效果还不错,可是作业中稍稍转弯就出现惨不忍睹的.局面。曾经我把它定论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够,却始终没有从教师角度去反思,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由于准备的内容和新授的知识练习密切,学生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新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样会大大地缩小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学这个载体的作用如何发挥呢?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深度的思考?第二:新授内容的学习有老师帮助检索有关的旧知,离开教师,学生是否能独立解决问题呢?学生自己选择信息检索旧知的能力怎样培养?所以有的学生就会说:“哦,简单,简单!”上课都听得懂,回家自己做练习就困难了,经过反思与揣摩后,,我认为在教学关于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应从下面几点找手。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由于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分析能力偏低,观察也难于顾全大局,只着眼于数字。学生对于类似题目还是容易混淆。只注意数字,不注意运算符号和根据何种运算定律

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扮演数学医院医生的角色,让他们给就医的“病人”看病和开具药方,

例如:我出示:(1)125×(8+10)=125× 8+10

(2)(25+7)×4=25×4×7×4

(3)(25×7)×4=25×7×25×4

(4)35×9+35=35×(9+1)

学生把每题的错例都剖析的清清楚楚,这样就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

4、在各种教学中,其实我们要注意运用整合观念,从整体来观察。我们的教科书知识显得有点零散,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思维。因此,象简算这种题目,我们可以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我想,这也许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思维吧?

篇2: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1。两点“突破”。“不求完美,但求突破”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中心思想,“追求高效课堂”是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了体现中心思想,凸现主题,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教学内容的“突破”。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因为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似乎突出了对“a÷b÷c=a÷(b×c)”的理解,而有意识地淡化了对“a÷b÷c=a÷c÷b”和“a÷(b×c)=a÷c÷b”这些形式的理解。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是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连除的运算”的背景下来研究“连除性质”的,引导学生在理解“a÷b÷c=a÷(b×c)”的本质意义的同时,不可避免会碰到对“a÷b÷c=a÷c÷b”的理解。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成为了课堂教学规律拓展的内容,也成为了认识规律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相关的变式题目,让学生完整的认识了“除法性质”,还进行了有效的拓展。

(2)教学方法的“突破”。本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自始至终整个课堂都变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由学生去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通过学生“自己做自己讲”,让学生去倾听学生的思想,更有代表性,更有吸引力;通过“极限挑战”赛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理解得更深刻;通过“你有困难我来帮忙”活动化解重难点,运用“互帮互学”,加强了教学针对性,让知识落实得更到位,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练习形式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流程上我从“唱响口号”开始,设计了“小试身手”“热身活动”“一式定音”“深化认识”“独立解题”“你挑我讲”“应用拓展”等环节,环环相扣,步步引入。特别是“热身活动”,让学生耳目一新,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你挑我讲”活动,让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不再在课堂上显得无所事事,被同学选种为心中“小老师”,自然是莫大的光荣,也为他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树立了信心。

3、关注学生的心声,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

在这个课堂上,我极大的满足了学生表现欲望,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本着“学生有疑问,我们当堂就解决”,“学生有感想,我们一起来倾听”的宗旨,我不放过教学中学生的一点一滴的异议,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大快人心”之感,真正体现了口号中所提倡的“认真倾听,大胆表现”。教学中“温馨提示语”,课结时“老师送给你们的话”,构建出了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

二、两点反思;

1、学生“悟”得不深。在第一环节“小试身手”中,如果每位学生两组题目都做,自己去对比,感悟,印象会更深刻;在“热身活动”中,如果将一分钟的比赛时间再增加一分钟,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在“深化认识”中,对两种思路分析得更透彻一点,学生对算理会理解得更深刻。

篇3: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数学课本第39页例1场景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 分出已知条件与问题, 整理成下题。)

李叔叔正在看一本书, 看了两天。昨天看到第66页, 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 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师: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做。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反馈交流。)

生1: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我是这样算的:

师:谁能解释一下吗?

生2: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去昨天看了的66页, 等于168页, 再用168页减去今天看了的34页, 就求出还剩134页没有看。

师:怎么知道昨天看了66页?

生2:“看到第66页”就说明看了66页。

师:理解得好!还有与他的算法一样的吗?

(许多学生举手示意算法相同。)

师:还有与他的算法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这样算的———

师:谁看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呢?

生4:这种算法是先算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也就是先算出66+34的和, 再用总页数减两个数的和。因为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百数, 这样计算简便。即, 234-100=134 (页) 。

师:计算时认真观察, 就能做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师再次呈现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 引导学生继续进行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生5: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

师:请你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 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今天看了的页数, 也就是先算234-34=200 (页) , 这样相减正好得到一个整 (几) 百数。一个整 (几) 百数减一个两位数比较简单, 容易口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这几种算法, 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6:我喜欢生1的算法。因为这样列式, 计算过程清楚。

生7:我喜欢生3的算法。他是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再用总页数减去两天所看的页数的和, 而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 (几) 百数, 这样计算非常简便。

师:从上面的算法看出,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 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那两个数, 或者先求出两个数的和, 再减去这个和, 也可以先减去两个数中的一个数, 再减去另一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 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的数字特点恰当选用。生3的算法是今天新学的, 生5的算法也很巧妙, 能使繁杂的计算变得简捷。请同学们仔细比较辨别, 何时用何种方法, 要依据具体题目确定。

(独立完成“做一做”。4人小组讨论交流, 突出生3的算法。)

反思:

“简便计算”是运算定律 (或性质) 的简单应用, 是提高学生运算技能和增强数感的重要内容。本教学片段体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 教师把简便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受通过计算, 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教学环节中, 教师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得到相应的发展。

3.尊重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本教学片段中, 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提问、列式、计算等形式自主探索出计算“连减”的几种简便方法, 加深了学生对运算定律 (性质) 的理解, 展示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 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篇4: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数学课本第39页例1场景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出已知条件与问题,整理成下题。)

李叔叔正在看一本书,看了两天。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师: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做。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反馈交流。)

生1: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168-34

=134(页)

师:谁能解释一下吗?

生2: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去昨天看了的66页,等于168页,再用168页减去今天看了的34页,就求出还剩134页没有看。

师:怎么知道昨天看了66页?

生2:“看到第66页”就说明看了66页。

师:理解得好!还有与他的算法一样的吗?

(许多学生举手示意算法相同。)

师:还有与他的算法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师:谁看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呢?

生4:这种算法是先算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也就是先算出66+34的和,再用总页数减两个数的和。因为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百数,这样计算简便。即,234-100=134(页)。

师:计算时认真观察,就能做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师再次呈现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继续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生5: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师:请你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今天看了的页数,也就是先算234-34=200(页),这样相减正好得到一个整(几)百数。一个整(几)百数减一个两位数比较简单,容易口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这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6:我喜欢生1的算法。因为这样列式,计算过程清楚。

生7:我喜欢生3的算法。他是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用总页数减去两天所看的页数的和,而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几)百数,这样计算非常简便。

师:从上面的算法看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那两个数,或者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减去这个和,也可以先减去两个数中的一个数,再减去另一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的数字特点恰当选用。生3的算法是今天新学的,生5的算法也很巧妙,能使繁杂的计算变得简捷。请同学们仔细比较辨别,何时用何种方法,要依据具体题目确定。

(独立完成“做一做”。4人小组讨论交流,突出生3的算法。)

反思:

“简便计算”是运算定律(或性质)的简单应用,是提高学生运算技能和增强数感的重要内容。本教学片段体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把简便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通过计算,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3.尊重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提问、列式、计算等形式自主探索出计算“连减”的几种简便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运算定律(性质)的理解,展示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4.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究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所学知识;注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让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参与意识;利用与同伴交流、比较异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培养优化意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祥云县城区四小祥云县芮家小学

篇5:简便计算的课后教学反思

一、审题不认真,学习欠灵活

如“做一做”中545-167-145学生无视题中数字的特点,仍旧把167与145相加,没有意识到把两个减数相加并不简便。

减法运算性质是用来使计算简便的,并不是所有的连续减这样的计算题就要用减法运算性质,而且在运用减法运算性质时也要注意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选择最佳方案来运算。通过今天的学习,促发学生在分享学习成功的同时,不仅让学生以成功者的身份介绍提炼知识点,而且着重组织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回忆,数学思想予以关注。这样,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体系得以较为完美的呈现。以后在计算时要学会观察,再决定方法。多猜想,多验证,其实许多数学家也是这样发现数学规律的。

二、应用意识薄弱

如果单一地出示计算题,学生会应用各种定律进行简算,但是遇到应用题,学生在列出算式后,没有就用定律进行简算的意识,照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篇6:简便计算课后的教学反思

曾经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数学教学,甚至可以为了我的学生与数学教学,放弃我个人的休息时间,为的只是我爱的学生能爱上我教的数学,能把数学学得很出色。然而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成效“背叛”了设想,作业“背叛”了课堂?一切显得那么捉襟见肘,“徒劳无功”成了我这学期最大的感受,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当我回想起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琐事,老师们交流时的经验之谈,再重新翻阅起一些理论书刊时,我似乎意识到自己其实早已经“背叛”了数学教学。

“哦,简单,简单!”黄玄昶又乐滋滋地高高举起他的手,果然不出我所料,他的回答又正中我的下怀,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答案吗?说实话,开公开课我就喜欢像他这样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而且一步一步被我“引进”来,突出所谓的教学重点,攻克预设的教学难点,最后解决相应的问题,“看上去很美”,真的,经过我的“引导”,他能“自主探索”,寻求规律,最后消除疑问,这不是一件看上去很“完美”的事吗?

可是……“怎么又错了!”我真是纳闷,上课如此“高效”的人,怎么作业就这么惨不忍睹?题目稍一拐弯,就转不过来了,曾经我把他定论为思维的灵活性不够,然而上完这堂《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后,经过反思与请教,我终于发现我错了。

篇7:《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因此,要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9600×25×49600÷25÷49600÷25×4

三、进行逆向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逆向运用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四、加强应用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例1、求下列图形“L型”菜地的面积;

9厘米21厘米9厘米

例2、学校合唱团99个学生,每人一套报装185元,后来再加上同等价格的指挥服装一套。一共需要多少元?

例3、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羽毛球12个,每筒羽毛球32元。又买了8个篮球。

1、学校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

25×12

=25×4×3

2、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元?

32×25

=8×4×25

3、每枝羽毛球拍多少元?

330÷5÷2

五、加强错例分析,促进有效教学

例1:25×32×125例2:32×125

=25×4+8×125=4×(8×125)

=4×8×4×125

例3:463-82+18例4:9600÷25×4例5:25×(400+4)

篇8: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过程展示

第一环节:数形结合,自主整理

1.课件展示:看着这个长方形,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以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周长C=(12+25)×2。

生:还可以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面积S=25×12。

生:面积还可以这样算,S=12×25。

2.课件展示:25×12 12×25

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它们相等。(教师在课件中把等式补充完整25×12=12×25)

师:这个是我们学过的……如何用字母来表示?(马上有学生回答是“乘法交换律”:a×b=b×a。教师板书)

学生口答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师:从图上看,25×4×3又表示什么呢?

生:将这个长方形的宽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4。25×4就是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操作课件,将长方形平均分成3部分。

生: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12=25×(4×3)……

师:这个等式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性质?

生:乘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吗?

生:(a×b)×c=a×(b×c)。(教师板书)

师: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你能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

师:用字母表示应该……

生:(a+b)×c=a×c+b×c。(师板书)

3.用以上方法再结合下面2个图例复习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

师课件展示:

4.复习除法的运算性质。

每一小块的面积应该怎样求?

……

5.小结: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帮助我们回忆起了哪个单元的知识?

(2)那么我们是通过怎样一个过程来回忆这些知识点的?

引导学生归纳出由图形到算式的转变,得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本环节中,笔者尝试了以“数形结合思想”作为复习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回忆整理所有知识。课堂中学生经历了由“图式”的双向过程,自然而然地回忆起“运算定律”这个单元的知识,并通过整理分析综合的过程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二、教学体会与反思

梳理知识是复习课的特点。但知识由谁整理、如何整理都值得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复习课中教师整理,学生听,教师讲解,学生记背,这一模式已不多见。转而取代的是先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继而展开复习的模式。前一种模式,由于不关注学生“发展”,因此我们都已不再认同。大家运用广泛的是第二种模式,但是笔者发现很多时候先让学生整理知识后展开复习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乐观,学生整理知识往往表现为摄取所学概念、关注知识层面较多,而后面展开的复习则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巩固运用,概念、计算、应用相对割裂。

(一)借助“数形结合”,拓展复习内涵

以本节课为例,很多教师是这样复习的,第一,整理知识环节:这一单元我们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然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率,用字母公式是怎么表示的……第二,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技能训练。这样的复习课仅仅关注了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对于中上程度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复习课是毫无效果的。

能否用一条主线贯穿我们的复习课堂?在本环节中,笔者就尝试了以“数形结合思想”作为复习的主线,在此基础上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回忆整理所有知识。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了由“图式”的双向过程,自然而然地回忆起“运算定律”这个单元的知识,并通过整理、分析、综合的过程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些活动,不仅巧妙沟通了运算定律与以往知识的联系,更让学生感悟到运算定律的产生及其应用。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让学生体会到运算定律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运用中计算、在计算中感悟,防止了运用与计算的割裂。

(二)优化认知策略,贯穿知识前后联系

数学中很多知识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数学思想和方法”。整理环节巧妙借助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从零碎、片段的机械式学习提升为注重关系、沟通脉络并充满探索的有意义学习。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辩证梳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有意识地深入到具体的思路、程序等认知策略的层面上,从而在复习中为学生提供未来学习活动必要的“策略储备”。

(三)关注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简便计算教学的价值是什么?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固然是教学一定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但对于学生来说,应该还有更重要的发展目标。设计中笔者把复习整理这一环节作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平台,提供给学生一种更深层次的数学思维方式,在落实双基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比如,复习乘法结合律时:

师:从下图看,25×4×3又表示什么呢?

生:将这个长方形的宽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4厘米。25×4就是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口答25×12时,自然想到了将12拆成4×3,然后进行简便计算,25×(4×3)=25×4×3这一过程很自然地让学生想到了乘法结合律。但笔者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出示了对应的图形,让学生说说25×4×3中的含义,不仅很好地复习了双基,也渗透了数学思想、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通过这样的复习,引导学生发现:其实在学习运算定律之前,即平时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在广泛接触、运用它们了,更让学生感受到运算定律不是纯粹的公式练习,而是他们为了探究、解决某些问题的“结果”。逐步促成了从“要我简便”到“我要简便”的转变,体会数学的变化之美、简约之美。

以上是“运算定律”复习课知识整理部分的实践与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复习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有一定创新性,但其他的复习课是否也能利用类似的数学思想贯穿其中呢?另外在本环节的实践中,“数形结合”多数时间是起到了“以形助数”的效果,能否添加一些环节让学生体会一下“以数解形”的魅力?笔者期待以此抛砖引玉,聆听各位专家、同行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王菊英.“数形结合”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2014(10).

[2]徐文龙“.数形结合”的认知心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上一篇:精选最好玩的端午祝福语下一篇:音乐优秀生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