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

2024-06-13

五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共6篇)

篇1:五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能正确地将简单分数、有限小数相互转化。

3.使学生掌握分数化小数的一般方法,掌握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复习。

(1)说说下面小数的意义:

0.2表示( )分之( ),0.75和0.625呢?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并说出方法。

1/10 3/100 51/1000

2、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看课外书吗?每天看课外书的时间是多少?(学生自由说,汇报交流。)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看课外书的时间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数学问题。(板书:看课外书时间)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

下面我们来了解林林和明明每天的看课外书时间。

2、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表,从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林林0.4时 明明1/4时)

3、提出问题,进行估计。

请同学们估一估,谁用的时间多一些?(板书:谁用的时间多一些?) (估计汇报并说明道理。)

4、解决问题的探索。

同学们有的说林林的多,有的说明明的多,怎样才能精确的比较出谁用的时间多呢?

(1)自主探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并记录下解决过程,你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2)合作交流。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比较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板书。)

5、课件展示课本中呈现的方法。

老师用课件展示课本上给我们呈现的方法,看不清的请看课本上相应的图。注意对照你们探索出来的方法,哪些方法是与你们相似的,哪些方法是没有想到的。(每展示一幅图时指名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

6、讨论并归纳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1>分数化成小数

(1)做课本上的试一试第2题。(独立练习)

(2)请同学们讨论并归纳出分数化成小数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汇报课件展示)

<2> 小数化成分数

(1)做课本上的试一试第1题。(独立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

(2)请同学们讨论并归纳出小数化成分数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汇报课件展示)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化成分数。(课件出示练习题)

17/20 7/8 14/ 25 0.57 1.23 7.4

2、比较下面数的大小。(课件出示练习题)

2/3 , 0.67 , 5/8

3. 把3/4 5/14 13/40 5/6化成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怎样解决?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分数所化成的小数,是什么样的小数?每个分数的分母与这个分数所化成的小数有什么联系?

(2)学生把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3)观察质因数,启发学生想一想: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4)引导学生概括。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分数、小数的互化)

2、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如,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要;小数化成分数不是最简分数时,要)

五、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在自己周围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将寻找到的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

篇2:五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

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货币的兑换,掌握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2.经历货币兑换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尝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积、商的近似值的求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美国小朋友玛丽给笑笑寄来一本6.70美元的故事书。

师:你能提出哪些你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取出: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兑换外币(板书:人民币兑换)。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了解兑换比率。

师:钱币的兑换不是个人想怎么换就怎么换的,中国人民银行会根据世界各国货币的需求,每天公布一个外汇牌价。大家都必须按照这个牌价来兑换外币。

(1)课件出示中国银行

20xx年10月某一天的国际货币汇率表。

(2)让学生独立阅读,然后互相交流:从这个表里获得了哪些信息?

2.美元兑换人民币。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上面兑换人民币的问题: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学生列式计算:6.31×6.7=42.277(元)。

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这样列式?积有几位小数?应该保留几位小数?

6.31×6.7=42.277≈42.28(元)

小结:因为兑换比率显示,1美元能兑换6.31元人民币,那么6.70美元就是6.70个6.31,所以用乘法计算;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求出积的精确值后,一般运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3.人民币兑换美元。

师:我们学会了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反过来用人民币兑换美元,你们会兑换吗?

课件出示问题:妈妈用600元人民币可兑换多少美元?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决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方法。

(2)学生汇报:600÷6.31≈95.09(美元)。

(3)师生对比两道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求积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小结:积取近似值要先精确计算,再根据题目要求或实际情况取近似数;人民币兑换通常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商取近似值时,要比根据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求一位,然后取近似值。

4.人民币兑换港币、欧元、新元。

课件出示问题:5000元人民币能兑换多少港元?欧元呢?新元呢?

(1)学生独立完成。

5000÷0.81≈6172.84(港元)

5000÷8.19≈610.50(欧元)

5000÷5.11≈978.47(新元)

(2)学生互相说一说兑换方法,找到兑换其他货币的规律,以便能达到兑换任意货币的目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

思考:港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和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一样吗?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100日元兑换人民币7.89元,1欧元兑换人民币8.19元,100欧元能兑换成多少日元?

100×8.19=819(元)

7.89÷100=0.0789(元)

819÷0.0789≈10380.23(日元)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13~14页“练一练”第3、4题。

复习旧知,指向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

学生尝试练习。

篇3:五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篇4:北师大版五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本课设计遵循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的理念,注重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各种活动,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促进全员参与。通过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核心词汇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语happy birthday. 能说,能简单运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学重点:

1.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型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习题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体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结: 新单词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书设计: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业设计: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学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学英语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关于询问及介绍生日,年龄的句型,以及十二个月份的学习。本堂课的教学选择了第一课时,关于课文教学。课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礼物,猜测是谁过生日,由此引入关于询问和介绍自己生日和年龄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由听力练习,到模仿对话,学习单词,再到自读课文,运用对话,由学习到模仿再到运用。

反思这堂课,在前半部分学习新知的环节上,先设计学生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句,词,对新单词的学习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边听边读边学,分解了课文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就不会有太难而学不懂的感觉。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英语,使他们喜欢英语,乐学英语。

作者简介:

曾丽娜(1981~),女,四川成都人,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语。

篇5: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上第五单元《点阵中的规律》 设计理念:

尝试与猜测这部分内容是《标准》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点阵中的规律》看起来似乎对学生很陌生,与其他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如:一年级的找规律填数,二年级的按规律接着画,以及四年级探索图形的规律,都是逐步将数形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进行进一步提升。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在生动的情景中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的意识。教法安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观察、寻找图形的特点,从而探索出点阵中的规律,并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通过活动教学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抽象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增强学生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教学法设计:

本节课我运用了活动教学形式,通过创设找朋友的游戏情境,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组内合作学习,以及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方式,归纳总结出中的规律,充分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学法体现

五年级学生善于动手操作、探究能力较强,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进行综合运用,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粘一粘等形式,体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始激趣,兴趣盎然

[预设3分钟] 师:(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一个点)今天的数学课呢,老师要先画一个非常重要的图形。注意观看。画完了。(生笑)

师:别小看这个点。许多点排列起来就组成了有趣的点阵,比如跳棋,都是点阵的运用,二千多年前,希腊的数学家就开始研究点阵了,这节课,我想请你们也来尝试一下?敢不敢?从而引出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课中参与,兴趣正浓

[预设10分钟]

1、出示点阵,提出问题——研究平方数

师:(出示点阵),这就是他们当时研究过的一组点阵,请大家用数学的眼光,仔细看看每一个点阵,想想,你有什么发现?说给大家听听?请大家闭上眼睛,在心底悄悄的想象一下第五个点阵的样子?试着在练习本上画出来。指名学生画?看看,和他画得一样的举手。为什么要这样画?说得真好。原来你是发现了这组点阵的规律,谁来描述一下第6个点阵的样子?第7个呢?你觉得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点阵?板书:形状、点数。

2、探索点阵中的规律

师:说得很好。看来我们研究点阵中的规律可以从形状和点数这两方面进行。现在,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再来研究这组点阵中的规律。他们的形状一眼就看出来了,再看看点数,每个点阵有多少个点?第一个?第二个?„„分别是怎么算的?第8个呢?第9个?现在,用心看看这一组算式,你又想说什么?对,这就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一个平方数可以写成两个相同数相乘的形式。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在这一组点阵中,当有了第一个图形,也就是一个点的时候,它是怎么变成第二个点阵的?这时有几个点?又是怎么变成第三个图的?又有多少个点?„„你能接着用算式表示出第四个点阵的点数吗?第五个呢?现在观察这组算式,关于平方数,你又有什么发现?我给一个平方数,36,可以写成什么样的算式?还可以怎么写?

师:真了不起,通过研究点阵,我们发现平方数原来如此神奇。其实,这组正方形点阵中还有很多规律,这些规律表现了平方数的另外一些特征,课后同学们可自己去接着研究。

三、课末设疑,兴趣犹存 [预设15分钟]

1、除了正方形的点阵外,还有很多形状的点阵,研究他们,同样会有很大收获。

2、以正方形点阵为例,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计算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总结的规律抽象成算式。

3、请学生运用发现的这一规律说出第五个正方形点阵有多少点,试着画出图形,并说一说想法。

4、同理,请学生总结出长方形点阵的规律,并列式计算。

5、请学生继续寻找三角形点阵的规律,并写出算式。适时引入划分法,让他们说说三角形点阵有没有其它的划分方法。

6、让学生用划分法将第五个正方形点阵图进行划分,并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情况灵活的出示“折线划分法”,使学生体会到通过点阵研究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7、观察下列图形的规律并填空。

(此题是让学生寻找规律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8、观察下图中已有的几个图形,按规律画出一个图形。

(为了使有困难的学生生动地理解图形变化的规律,我采用了不同颜色标出了每次的变化情况。)

四、课外延伸[预设4分钟] 在很久以前,数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这些点阵了。(电脑展示)

五、感受与发现 [预设5分钟]

教材练一练内容:让学生感受研究点阵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发现规律,创造规律。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了拓展应用,运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点阵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六、课堂小结:[预设3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它对我有什么帮助?这节课表现的怎样?”或者反思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达到思想共享的目的。老师送给大家的话:“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数形结合,发现规律.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美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幅简洁准确的图像!”

七、点阵设计:

这节课我本着“充分预设,关注生成”的态度,让学生自主的探究,解决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经验”。在现实情境中,有意识地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归纳概括的全过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点 阵 中 的 规 律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篇6:五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

第1节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活动: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你准备怎么拿呢?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探索

看书说理,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

1、同学们讨论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2、画一画,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这样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3、你理解“单位一”的意思了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三、练一练

1、独立完成1、2、3,体会分数之间的关系,说说发现了什么。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举例说明。

3、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4、思考:小红和小明都吃了1/2块蛋糕,谁吃的多?

四、课堂小结: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1/2---------4枝

1/2---------3枝

整体“1”不一样,分数所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课后反思:

第2节 分饼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教学过程: 活动一:分一分

1、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去经,这天八戒化缘得到了3个饼,这下八戒可发愁了:“3张一样大的饼分给4个人,该怎么分?每人得多少张饼呢?”

2、先独立思考,再用圆形纸片代表饼,剪一剪,画一画,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一种分法:先把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四分之一,3张饼分完,每人共得了3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

第二种分法:先把3张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3个四分之一的饼,合起来就是四分之三。

3、这里的四分之三表示什么?

4、同学们非常能干,帮八戒解决了难题。如果有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可能会有两种答案)

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可以先分1张,每人四分之一张,这样一张一张地分,9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九。

可以先分8张,每人2张;再分1张,每人四分之一张,合起来是2张加上四分之一张。

2张加上四分之一张,写成分数就是:二又四分之一。二又四分之一在这里表示什么? 每人分到的饼是一样多的吗?

5、观察四分之

3三、四分之

九、2又四分之1一这三个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分子小于分母

分子大于分母)

6、在数学里,我们把分数分为两类,把分子大于分母这类分数叫做假分数,把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7、你能举例说出几个真分数和假分数吗?先说给同桌听听。谁来说一说?(如果没有学生说出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教师可问:“四分之四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8、小结:像这样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也属于假分数这一类。观察真分数和假分数,你还发现什么特点?(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1或大于1,还有一种是带有整数的分数)

在假分数里,像2又四分之一,一又四分之三这样的分数叫做带 分数。活动二:试一试

第一题: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

第二题: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第三题:在直线上的方框里填上假分数,在下面填上带分数。课堂练习

1.独立练习练一练1、2、3集体校对。

2.判断(1)真分数小于1

(2)假分数大于1.

(3)等于1的分数也是假分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

五、板书设计

分 饼

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

假分数: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

带分数:带有整数的分数 课后反思:

第3节 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 = 4÷5= 80÷5= 3÷7= 5÷10= 4÷9=

归纳分类: 36÷6 和80÷5的商为整数;

4÷5和5÷10的商为有限小数;

3÷7 和4÷9的商为循环小数。

2、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国庆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国庆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语文老师对想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计划吗?

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 食品数量 班级人数

平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

50个

50÷58

饮料

49瓶

49÷58

花生

8千克 58

8÷58

上面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分数来表示?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1)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同学们愿意帮***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1÷3

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我们用分数来表示它。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1/3表示了,(2)小组讨论:1÷3=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师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除数

(4)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3、巩固关系

国庆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语文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

3÷4= 3/4(张)

答:每人分得 3/4 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板书:a÷b= a /b(b≠0)

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

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1、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四、练习实践

1、练一练1、2、3题。

2、拓展练习

7÷13= 7/13 =()÷()

3、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a÷b= a /b(b≠0)3÷4= 3/4(张)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除数 答:每人分得3/4张饼。教学反思

第4节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参与兴趣

出示三只可爱的小猴图片,故事引入

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一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12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三块。

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吗?

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通过师生分饼,观察验收后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同学们想知道有什么规律吗?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折:请同学们拿出三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把每张纸都看作一个整体。用手分别平均折成4份、8份、16份。

(2)画:在折好的长方形纸上,分别把其中的3份、6份、12份画上阴影。

(3)剪:把长方形中的阴影部分剪下来。

(4)比:把剪下的阴影部分重叠,比一比结果怎样。

2、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1)通过动手操作,谁能说一说图中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各是几分之几?

(2)你认为它们谁大?请到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讲一讲。

(3)既然这三个分数相等,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4)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的?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小组讨论。

(5)汇报讨论情况。

(6)启发点拨。

A.通过从左到右的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B.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的数都可以呢?请举例说明。

C.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7)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A.思考:要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怎么变?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B.让学生讨论后独立解答。

(8)讨论:猴王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8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呢?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

四、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3/4=6/8=12/16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课后反思:

第5节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举例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举例说说什么如何找最大公因数? 说说如何约分。

二、练习

举例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举例说说什么如何找最大公因数? 说说如何约分。

第1题,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方法,渗透集合思想。

第2题,练习约分,可以让学生把这些数约分,再连一连。

第3题,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4题,先找出分数,并说思考方法。再提出一些问题。

第5题,开放题,学生可以自由分割,并用分数表示。

第6题,思考:选择怎样的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出实质是要求24和30的公因数。30和24的公因数是1、2、3、4、6,因此,可以选边长是1dm、2dm、3dm、4dm、6dm的方砖。

三、实践活动

先让学生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一天的活动,巩固分数意义、分数与除法、约分等知识。然后设计表格,用分数知识交流。

四、全课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6节 找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

活动一:找最大公因数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找一个数的因数,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找因数的比赛,好吗?

同桌互相比赛,一个找出12的全部因数,另一个找出18的全部因数,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你是怎样找的?

12=()×()=()×()=()×()18=()×()=()×()=()×()或者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学生反馈答案后,师出示两个集合圈:请在书上的这两个集合圈中分别填入12和18的全部因数。

出示两个相交的集合,提问:这两个集合和上面两个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这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这里填12和18公有的因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让学生在书上相交的集合圈中填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除了用上面的办法,你还有没有办法找出它们的公因数? 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活动二:练一练

完成第一题:出示8和16,找一找它们的全部因数。

提问:8和16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你能找出它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明白,16是8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8。)完成第2题:出示5和7,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全部因数

提问: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吗?你有什么办法直接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吗?(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第3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第4题: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因数。让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5题: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先让学生自己写一写,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找公因数的。

数学探索:在表中写出1,2,3,4,5-20等各数和4的最大公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找一找1,2,3,4,5,-20等各数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否也有规律?与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12=1×12=2×6=3×4 12的因数:1、2、3、4、6、12

18=1×18=2×9=3×6 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

其中最大的是6 教学反思:

第7节 约分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探索约分的方法。2.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教学过程: 活动一:做一做

复习:下面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哪些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几?2/3 10/15 12/15 8/12 4/7 30/60 今天我们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对分数进行进一步地探索。出示“做一做”:你会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板书:1/3 2/6 4/12 8/12 请你观察上面几个分数,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可能会说:这几个分数都是相等的。

为什么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一样,分数的大小却是相等的?你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释同学的发现吗? 生可能会有两种方法:

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一个一个去除: 8/24=8÷2/24÷2=4/12 4/12=4÷2/12÷2=2/6 2/6=2÷2/6÷2=1/3 把8/24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2得到4/1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大小不变,所以8/24=4/12。

二、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8/24=8÷8/24÷8=1/3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现在1/3还能再约分吗?(不能)像1/3这样不能再约分了,叫做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有时要约好几次,也可以这样写。活动二:试一试

把16/48化成最简分数:你是怎样约分的?化成的最简分数是多少?完成练一练第1题:圈出最简分数,并把其余的分数约分。第2题:猜灯迷,连谜底。

第3题:比较分数的大小。后面几题能不能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应该怎么办?

第4题:写出三个与三分之二相等的分数。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约分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值不变的过程叫做约分。

1/3 3/4 5/7 7/9

最简分数。教学反思:

第8节 找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难点 :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受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倍数,谁能举例说几个3的倍数?2的倍数呢?3和2的最小倍数都是几? 为什么在说倍数时要加省略号?

(出示教材第51页数表)在这张数表中有几个数? 下面请同学们用△圈出4的倍数,用○圈出6的倍数。谁能说说4的倍数?6的倍数呢?

4的倍数:4、8、12、16、20、24、28、32、36、40、44、48„„ 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在圈数时,你们发现什么?能举例说明吗? 公有的倍数:12、24、36、48„„^ 其中最小一个是12

(二)顺理成章,总结概念 那么,能否给这些数起一个名字呢?

这个名字起得好,在数学上把这些数都叫做公倍数。那么谁来总结一下什么叫公倍数?

那么,在这几个数公倍数中,谁给“12”也起个名字。有没有最大公倍数呢?(师生共同讨论)

(三)总结方法,实际应用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引出公倍数的? 在寻找最小的公倍数时,经常用到枚举的方法。下面请用这个方法:做教材第51页的试一试。谁来汇报练习的结果?

在做这一题时,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不妨通过几组数来考证一下大家的想法,从而总结一下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

(四)总结收获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同学们不仅很好的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掌握了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4、8、12、16、20、24、28、32、36、40、44、48„„

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公有的倍数:12、24、36、48„„^

其中最小一个是12 教学反思:

第9节 分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

2、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1.说出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分数(投影片出图)。2.口答填空: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3.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7和9

32和29 两个整数,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包含自然数单位的多少来比较大小,那么分数又怎样来比较大小呢?这就是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二)学习新课

1.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教师出示两张完全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请同学说一说如何判断它们的大小?

(把两张纸重叠放在一起,完全重合,说明相等。)把两张正三角形贴在黑板上。问:请说出阴影部分各是多少?(2)教师用小黑板条贴出线段图,请同学口答括号部分是多少? 请学生两人一组,比较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教师巡视。

(3)教师:请观察上面比较的各组分数,同组的两个分数有什么共同处?(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教师: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并板书: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练习:课本93页做一做。请两三位同学写投影,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2.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两张圆形纸片。并请比较它们的大小。(同样大。)生分小组讨论,汇报后,教师表扬“圆形纸片同样大,也就是单位“1”相等,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小。”这种想法很好。并说明道理。

教师:请同学用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或画一画,比较 学生动手折或画,小组讨论说道理。

老师:说一说下面各组分数中,哪一个较大?为什么?

(2)教师:请看一看这一组分数,(指第二组板书出的分数)有什么共同之处?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练习:课本94页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填书上。集体订正。

3.教师:请说一说同分母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同分子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它们在比较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三)巩固反馈

1.请自己说出两个同分母分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2.请一位同学说出两个同分子分数,另一位同学比较它们的大小。

(四)总结收获: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大小

分子分母都不同 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

上一篇:高考中易错字词1000例下一篇:第一学期家长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