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第三单元范文

2024-06-12

三年级下第三单元范文(精选6篇)

篇1:三年级下第三单元范文

第 三 单 元 单 元 小 结

一、单元教学内容概况 第三单元教材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二、单元训练点落实

本单元的训练点是让学生通过课文中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通过与剧本、相声等文学体裁的接触,去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在学习《杨氏之子》这课的对话部分时,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再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比较中,知道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杨氏之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在学习《晏子使楚》一课时,在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三个小故事中晏子说的话去体会晏子的语言巧妙之处。

剧本《半截蜡烛》让学生走进课文,找出在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最欣赏谁的语言并说说为什么中引导感悟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相声《打电话》是通过浏览课文、看《打电话》相声段子的视频,体会相声语言精妙与幽默的艺术特点,在和同学合作分角色演一演相声《打电话》中的一个片段中,再次去体会。

反思: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的是第一课《杨氏之子》的讲解所以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理解较为深入所以他们考试时对这课的内容解答的比较好。但是

在讲解《半截蜡烛》和《打电话》时作为老师的我忽视了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类型所以讲解不是很到位,导致学生在做这部分题时只停留在了表面。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实在是太差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太差对于题目把握不到重点问题导致答非所问。所以今后如何来讲解课外阅读是我需要突破的难点。

篇2:三年级下第三单元范文

《敬畏自然》 所在单元: 三单元 授课学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并识记“敬畏、蓬蒿、精巧绝伦、不自量力、相形见绌、咫尺、深邃、混淆”等生字词;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能力目标:

1、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2、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3、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教学手段与方法:

1、边读边想

2、自主探究

3、合作研讨 教学准备: 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写一写,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狼藉(jí)咫(zhǐ)尺 呐(nà)喊 相形见绌(chù)美味佳肴(yáo)沾沾(zhān)自喜

(二)根据意义写词语

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自不量力)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相形见绌)极其精致灵巧,无以伦比。(精巧绝伦)美味的饭菜。(美味佳肴)

形容自以为好而得意的样子。(沾沾自喜)

二、出示图片,从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导入新课。

三、课堂活动

1、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分别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采用“把握关键语句法”,边读边画出关键性语句默。再读课文一遍,然后回答下边的问题。

①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文中谈论 人 与 自然 的关系,作者否定了“ 征服自然 ”的口号,提出了“ 敬畏自然 ”的观点。

②题目是《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在文中的意思是 敬重畏惧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③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

答: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④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答: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的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2、结构解读

引论 征服自然 不自量力(第 到第 自然段)

敬 比喻

畏 人类智慧不值得骄傲(第 到第 自然段)拟人

自 本论 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第 到第 自然段)对比 然 宇宙生命(第 到第 自然段)反问 结论 敬畏自然 和平共处(第 到第 自然段)

3、句段品读。细读5~7自然段,回答下边问题。

(1)第5自然段中说道,“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这样说有什么依据? 答:①大自然使人体众多细胞分工合理并且相互协调;②大自然创造了人类有感情会思维的大脑;③大自然创造了人体难以形容的美。

(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这种“深意”应该怎样理解?

答:宇宙是通过人类来认识(欣赏)自己、表达自己的。

(3)第7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一个器官”这一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答:与上句的比喻“肌体”相呼应,增强文意的连贯性,突出强调了人类与宇宙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意思对即可)

(4)5~7自然段中作者最终要表达的观点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4、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把问题和讨论结果写在下面)

5、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6、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7、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作用: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8、深入思考:

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敬畏和爱护我们自己。)

四、拓展探究:

请说说人与自然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并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五、课堂练习: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十分奇妙,体现了大自然创造的精妙绝伦。

3、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比较了“相形见绌”?(1)、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2)、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

(3)、大自然“懂得”用美学原则创造各种事物以至人体。

4、词语积累:

深邃:深奥 殊不知:竟不知道 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 映照:照射 诚然:实在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原野 断言:很肯定地说 可人:可人意,使人满意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七、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陈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等词的读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4、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情感与价值目标:

6、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重难点: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 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 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默读),整体感知 思考:

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什么?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过去:“绿洲”“仙湖” 现在:“沙漠”“神秘” 变化原因:“改道”“四盲” 同样的悲剧:“青海湖”“月牙泉”

深层原因: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消失的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二)字词掌握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清、凄凉。和煦(hé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吞噬(shì):吞食;并吞。裸露(luǒ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戈(gē)壁滩 无垠(yín)边缘(yuán)

(三)介绍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四)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说话训练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四、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五、板书设计 仙湖 罗布泊 荒漠 青海湖 月牙泉

生态意识 环保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真实 形象 生动

六、作业布置: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旅鼠之谜 陈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清楚明了的说明复杂事物,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即说明文与记叙文的杂交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出旅鼠的图片,学生描绘一下旅鼠的样子。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旅鼠之谜》,去探索一下。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作家、作品。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 《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2、读一读,写一写: 徘徊 媲美 笃信 幼崽 啮齿 仓皇逃窜 饶有兴趣 神秘莫测

焦躁不安 东跑西颠 鼠目寸光 传宗接代 道听途说 若有所思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北极旅鼠有哪些奥秘,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明确:三大奥秘

(1)繁殖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百万后代。

(2)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提问:你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之后由各组选代表发言,共同交流。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有:

(1)、大自然有许多奥秘人类还无法解释,有待继续研究(2)、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

(3)、在位梦华和丹尼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为科学的崇高献身精神(4)、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5)、自然界本身就具有调节机制,一旦被破坏,就会向新的平衡转化

2、重点品味文末丹尼斯的话,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五、品读课文,体味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1)、提问:本文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很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想一想,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它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来。学生思考、明确: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记叙的框架、说明的内容、对话的方式

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趣。(2)、学生自主选例评析,品味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六、延伸拓展: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说说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七、课堂小结:

《旅鼠之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新奇有趣,意味深长。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他用多种形式启发我们。从旅鼠的身上,我们如果反观人类自身,也许会领悟到很多……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课练。

3、选择北极旅鼠三大奥秘中的任一一个奥秘,大胆而合理地猜测一下吧!大雁归来 陈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2、积累有关大雁的诗词句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过程与方法:

1、读课文,把握内容。

2、体会作者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句子表达的深刻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延伸迁移法.教学内容: 一 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对大雁,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古人也有“鸿雁传书”的说法,在古诗词当中也经常出现,你能否说出几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二、与文本对话,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边读边思: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2、进行朗读擂台赛。

3、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问题: 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归纳:(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4)十一月的大雁一声不吭.(5)爱寻食玉米粒.(6)常六只或以六的倍数列队飞.(7)四月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多媒体显示:多姿大雁图

三、与作者对话,品读课文。

(一)1 出示《辞海》中对大雁介绍的文字,分析在语言上与课文的区别.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选自《辞海》

讨论,总结:《辞海》中的语言重说明,客观介绍科学知识.课文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2、含英咀华:

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朗读,用你最喜爱的方式理解和体悟,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与同学们分享。

(二)与大雁对话,感受大雁形象

1、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大雁,将大雁人性化了,请具体说说作者笔下的大雁具有哪些人性化的行为和感情?

2、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提到在大雁身上找到可“失去的东西”,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找到了哪些我们人类正在“失去的东西”?如果你在场的话,你会感受到什么?

可以选用下列句式:

①读 句(段),我发现这是一种 的大雁。②在大雁身上,作者找到了 让我感受到

(三)质疑解惑:对于文中的语句还有没有存在疑惑的地方,先在小组范围内讨论解决,小组内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师生一起研讨。

四、与自我对话,聆听心灵的声音

由于岁月的变迁,环境的恶化,更是由于人类的残忍,我们可爱的动物朋友正慢慢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从地球上消失.(一)资料链接

展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图片、资料;穿山甲:,蜂猴,豚鹿等

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远古时代

500年才有一种兽类灭绝。但20世纪以来,4年就有一种哺乳动物灭绝,是正常灭绝速率的125倍,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科学家们统计,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中,有5025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边缘,其中我国已达390多种.(二)心灵驿站:

以前大雁是传信的使者,今天老师化身为一名邮递员,为你传信,你会把信写给谁?会写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封短信,并读给大家听。

五、我的收获:

学习完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吗?说一说,与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分享。.六、作业布置

1、积累诗词句。

2、写一封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喂——出来 陈霞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准确掌握并识记“哂笑、牟取、众目睽睽、棘手、铆钉、贪婪、履行”等生字词;

2、.简要了解微型小说和科幻小说的有关文学常识以及本文作者的基本情况; 能力目标:

1、垃圾的现实情况,理解文章的主题,探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统一的方法;

2、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锻炼想象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常识,树立环保意识,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教学难点:

1.想象奇特的艺术美。

2.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延伸迁移法.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en3)笑 牟(mou2)取 众目睽(kui2)睽 棘(ji2)手 铆(mao3钉 贪婪(lan2)履行(lǚ)2.解释下列词语。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入

1、导语

同学们,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科学发展到今天,让人类很有成就感。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却又渐渐远离了自然,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而大自然有时又无情地报复了人类。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未来社会,看一看哪儿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有一天,一位正在悠闲休息的人听到了一声奇怪的呼唤“喂——出来”,这声音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共同走进日本作家星新一创作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去联想,去想象,也许小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愉悦,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

2.作者简介: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被尊称为“日本微型小说之父”。

3.文体介绍:

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797—1851)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科幻小说。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四、学习课文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1.故事真否?(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环境保护问题。)3.洞是真的无底吗?’(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拥挤。)5.洞是比喻什么?(人类生存的土地。)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不统一答案。)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五、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显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像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

科学幻想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像,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现实中寻找故事的影子,让他们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另外,本文的情节特别是结尾很有特点,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

篇3:三年级下第三单元范文

一、发展第三部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分配公平。“公平分配的标准应该和所要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考虑”[1], 即要从伦理、政治和经济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权衡。可以说, 收入分配问题一直被列入自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政策层面和学术界的“攻关项目”。特别是中共中央政治局2006年5月26号专题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 已权威性地昭示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入中国政治议题, 且成为政策议程的重要选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社会各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社会财富分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通过市场竞争的初次分配, 企业或者个人通过市场经营获得收入;二是政府通过税收机制实施的第二次分配;三是企业或个人在自愿基础上通过第三部门的公益组织实现的第三次分配。第一个层次的分配是原始分配, 是分配的主体, 第二次分配是政府强制分配, 以弥补市场分配的不足, 第三次分配则是对第一、第二次分配的补充, 是社会的自觉分配。这三个层次的分配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 不可或缺。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 在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 出现了严重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现象。从基尼系数来看, 中国已由1981年的0.28上升到目前的0.4以上, 突破0.4的国际警戒标准, 超过了欧美大多数发达国家。更值得注意的是, 收入分配差距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并且越来越尖锐, 可以说, 忽视收入分配问题, 将危及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和长治久安。所以, 对于这个有很高社会敏感度的问题, 其改革取向必须涵盖尽可能广泛的利益诉求。通过第三部门进行的社会化的第三次分配,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而第三次分配的比例, 随着现代公民社会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 不断增长。西方国家的情况显示, 进行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扩大社会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美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同样严重, 但美国富裕阶层的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类基金会和慈善机构捐出了大量财富。2012年美国接收社会捐款约为3162亿美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中国GDP约为美国的1/2, 但是美国的慈善捐赠总量却是中国的近24倍[2]。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第三次分配的总量大概也占GDP的0.5%~1.5%, 如荷兰占1%左右, 加拿大占0.77%左右, 而中国目前约占0.1%~0.2%, 大大低于这些发达国家水平[3]。这是中国过去长时间为实现赶超战略, 推行计划经济、市场发育不良、第三部门受到抑制的结果。

近年来, 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了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性。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慈善事业, 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 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这些论述为我们调整政策、推动第三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政治依据。

二、中国第三部门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

目前, 中国的第三部门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根据民政部的统计, 截至2011年底, 民政部公布的中国民间组织数量为已发展到48.281万家, 其中社会团体组织25.3万家, 民办非企业单位20.2万家个, 基金会2 510家。 (1) 它们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扩大对社会的影响, 并开始获得社会的认同。

1. 第三部门通过的各种活动不断获得社会认同。

第三部门的活动主要通过直接提供社会服务和社会倡导这两种方式, 不断获得社会和政府的认同。第三部门组织直接提供社会服务, 一般是提供助残服务、助老服务、助学服务等等;倡导是它自己并不直接提供服务, 但是为提供服务的第三部门争取政策支持, 让企业、政府负有责任, 比如企业没有做到环保、政府环保意识不够, 第三部门需要督促它做到环保, 让它遵守法律, 负有它的责任。对一个第三部门组织而言, 可能兼具提供服务和社会倡导这两种功能。前者如绿十字、灯塔计划等, 后者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可能是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2006年该组织通过随时搜集各类环保机构的公开数据和执法结果, 将企业的违法违规信息汇总放在自己的网页上, 并适时推出了一份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水污染状况最具震撼力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国水污染报告》。随后, 他们定期通过传真、电话, 甚至派人督察的方式, 敦促企业进行整改。该组织倡导的“绿色选择”活动迫使上了黑名单的跨国公司在第三方监督下, 通过了环境整改验收, 他们分别是松下和可口可乐。而初步同意试运行“绿色采购”协议的跨国公司也有7家。他们分别是拜耳、陶氏化学、巴斯夫、微软、必和必拓、可口可乐和IBM。为此, 该组织的负责人马军被国家环保总局评出的2006中国十大环境人物之一, 同时也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06年最具影响力的百人之一[4]。

2. 通过各种渠道影响政府政策。

近年来, 第三部门对政府政策的影响力有所增强。一些自上而下的第三部门组织往往依靠其与业务主管部门的关系, 直接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建议, 而一些自下而上的第三部门组织则往往通过媒体影响政府的政策。例如, 1998年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通过中央电视台对川西森林砍伐的报道, 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 最终使四川省紧急做出了全面禁伐天然林的决定。另外, 自下而上的第三部门组织影响政府决策的另一个途径是依靠组织领导人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在每年的“两会”期间提出议案, 或以民主党派的身份提出政策建议。 (2) 2007年厦门的PX事件就是厦门政协委员、厦门大学化学系赵玉芬教授在2007年厦门“两会”期间联合了另外104名政协委员, 向政府提交了一项提案, 建议暂缓PX项目建设, 重新选址勘查论证。此提案一经媒体披露, 立刻引来厦门人的关注, 最终导致PX项目迁建漳州。目前, 一些政府部门现在也开始委托第三部门讨论相关的法律法规。

3. 通过媒体扩大第三部门的社会影响。

第三部门频频举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 从宏观上自我营造第三部门发展的新环境。1999年7月清华大学首次举办“非营利部门与中国发展”国际会议后, 中国每年举办的有关第三部门的大型国际会议不下两次, 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第三部门举办的中小型国际会议或国内会议则不胜枚举。而1995年之后, 媒体对第三部门的报道频率急剧增加。一方面一些自下而上的第三部门通过媒体的频频报道获得了社会合法性;另一方面, 媒体的报道为第三部门知识的普及和第三部门在中国的迅速扩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 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开始重视第三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1995年之前, 中国学术界对第三部门的研究相对较少, 也没有专门研究第三部门的机构和专门研究第三部门的学者。1995年之后, 不仅清华大学成立了专门的第三部门研究所,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相继成立了类似的研究机构, 第三部门也由冷门学科逐渐变成了热门学科, 有关第三部门研究的书籍和论文也越来越丰富。而一些政府部门特别是在环保、扶贫、行业管理、社区建设等领域也开始重视第三部门的作用。

三、第三部门的规范发展可以引导社会各阶层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随着社会的发展, 当代社会中阶级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阶级矛盾、阶级对抗弱化。社会日益分化成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阶层, 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不同利益诉求之间矛盾强化, 而且这些矛盾和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和多元。仅靠原有的权力安排和利益表达渠道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社会越来越需要新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多元的利益诉求。

传统社会中只能依靠政府特有的利益表达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而现在公众则有了更多的渠道选择。一方面, 利益诉求实现方式的多元化更有助于吸纳、消除社会矛盾, 缓和社会危机。另一方面, 随着第三部门的兴起, 公共权力的多元化, 社会日益可能分化为多种公共权力中心, 各种权力中心相互博弈, 共同构成一定时期的社会权力结构。同时, 公众也可以依据新兴的权力中心参与社会博弈。第三部门在表达公众意志的时候较为直接, 链条的缩短意味着信息可靠度的提高, 道德风险的降低。同时, 第三部门往往与公众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 因而在对公众的利益表达过程中能够较好地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此外, 第三部门与政府决策机构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和博弈的局面, 能够有效地减少政府共谋和异化的可能性, 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的诉求。而且, 第三部门内部也是多元的, 能更好的防止自身异化。公共权力的多元化为公共利益的表达与实现奠定了基础, 公共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也为公共权力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二者可以互为因果, 共同服从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四、重视第三部门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某些事务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具有国际眼光和活动能力的组织将掌握这些事务管理的主动权。对于第三部门而言, 国际化也许就是机会。由于其活动方式的灵活性以及自身的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 第三部门成为国际化背景下一些重大问题的最适合的参与者。这些问题包括扶贫和人道主义援助、国际冲突的解决、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处理、国际合作, 等等。比如扶贫和人道主义援助, 这是当今世界最能引起关注、最富人性化的运动。

虽然政府在这项运动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但第三部门近年来更显得势头强劲。南北差距、国际性贫困人口问题长期以来困绕着众多国家, 在开展国际扶贫运动时, 发达国家政府和致力于这项事业的国际组织更倾向于通过受援国内的第三部门组织开展活动, 一方面是对受援国政府不信任, 另一方面第三部门更能体现运动的民间性。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 第三部门作用更明显, 一是受援国政府可能处于无序状态或干脆不存在, 二是受援国政府与援助者目标不一致, 或者官方无法建立联系等原因, 第三部门成为人道主义援助的中心角色。援助者为避免官方行为或者避免造成干涉内政的印象, 也乐意通过本国的第三部门来运作。比如, 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及其后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中,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红十字会、饥荒救济委员会这些国际组织与当地的民间组织合作的效果非常明显。

中国的第三部门发展不能忽视这些现实和趋势, 必须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眼光, 不能封闭自己, 只专注于在国内事务中发挥作用。否则, 中国的第三部门仍然只能是个配角。因为比较而言, 发挥国际影响更能受到公众和世界的关注。

总之, 当前中国已进入第三部门大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三部门将在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对其引导利用得当, 则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而如果处理不好乃至失控, 则会给中国经济建设与社会稳定造成难以估量的恶果。

参考文献

[1]杨灿明.转型经济中的宏观收入分配[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2003:16.

[2]《2012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发布, 捐赠总额联系两年下降[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9/21/c_125418548.htm, 2013-09-21.

[3]刘选国.鼓励慈善捐赠提高社会财富使用效益[N].第一财经日报, 2007-04-25.

篇4:三年级下第三单元范文

关键词 治理理论 第三部门 农村 公共产品 供给途径

第三部门是政府和市场的有益补充,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情况不容乐观,为改善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状况,就必须从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实际出发,对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尝试着提出一些建议。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发展

传统管理理论认为,政府部门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唯一主体,即“全能政府”。政府部门管得过宽、过严,但其自身精力有限,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便出现了效率低下等弊端,即“政府失灵”。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也是逐渐从政府供给这一单一渠道慢慢向多元供给渠道过渡的。随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必然从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逐渐走向政府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农民等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协同供给的模式。

(二)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优势

第三部门的兴起,反映了公众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以及对国家-市场二元框架无果争论的失望。第三部门为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达到最佳契合度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使其既能够弥补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低效,又能弥补市场在调节公共利益上的缺失。

第三部门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更灵活。其次,第三部门在处理效率与公平二者的关系上更有效。再次,第三部门改善了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所需资源的筹集渠道。

现阶段的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的负担起到了缓解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农民负担还是很重。以往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所需资源筹集渠道单一,仅靠政府部门,但是随着人们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种单一筹资渠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第三部门参与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一方面缓解了政府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也有利于多元筹资模式的形成。

二、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存在的问题和阻力分析

据资料显示,在1998年的时候,我国的第三部门数量就达到了87万个之多。从中可以看出,第三部门在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它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我国的第三部门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对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很大差距

农村地区在经济方面以小农生产为主,。我国的城市地区的第三部门发展基本上已经非常全面了,各行业、各领域都有第三部门的参与,而农村地区除了那些像村委会那样的组织外,基本没有第三部门的影子。长此下去,会造成一种两败困境: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第三部门的有力参与,无法满足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相反,城市中却有很多闲置的第三部门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白白流失。

(二)第三部门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的自主性不足

现在农村的第三部门具有很强的官办色彩,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他们与政府组织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组织的干预使得第三部门的独立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

还有,第三部门与政府组织的这种不太明确的关系使第三部门很难独立地按照自己的宗旨和目标来开展活动,最终第三部门也像政府组织一样,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开始出现低效、僵化等消极现象。

(三)第三部门自身也存在问题

我国的第三部门起步比较晚,自身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的第三部门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时间尚短,并且自身的发展也不规范。在农村地区,很多第三部门都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原因就是缺乏正常开展活动所需的资金。其次,第三部门的自律机制不完善。一方面,由于我国第三部门起步较晚,现在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方式不规范等问题;另一方面,在整个第三部门行业之内,缺乏一套规范的行业自律机制,造成第三部门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

三、拓展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对策分析

第三部门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存在着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包括第三部门自身能力方面的缺陷。要切实提高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水平,需要政府、社会、第三部门共同努力。

(一)要尽可能地支持引导城市的第三部门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乡二元结构之下,我国的第三部门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方面,城市中参与供给公共产品的第三部门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第三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却少之又少。由此出现农村地区缺乏第三部门的有力参与而城市地区的第三部门资源白白浪费的两难困境。因此,政府部门要尽可能支持引导城市地区的第三部门参与到为农村地区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中,使城市中闲置的大量资源在农村得到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要完善有关第三部门的法律体系,实现第三部门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我国第三部门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才仅有30年的发展期,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也不完善,为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作用,有必要为其建一个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缺乏一套规范的行业自律规范,由此造成了第三部门无序发展的混乱状态,因此要尽快出台一套有关第三部门的行业自律规范。

其次,要充分调动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积极性,必须让其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时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而现在我国并没有一套具体明确的的有关第三部门的税收政策。需要重新制定一套系统可行的有关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法律政策,对第三部门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享有的优惠政策要做出明确说明,同时简化相应手续,提高效率。

(三)要完善第三部门自身建设

首先,第三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必然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如何拓宽第三部门的资金来源渠道, 争取更多的经济支持, 对第三部门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第三部门要完善自身的人事管理机制。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从我国的“公务员热”中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在现实中大多优秀人才都流向了政府部门。所以第三部门在人才竞争中占不到一点优势。因此, 我国第三部门组织必须完善自身的人事管理机制,通过给予员工福利、提高员工地位和声誉等方式来吸引优秀人才,逐步改善在人才竞争中的劣势,提高工作人员待遇,吸引优秀人才。

四、结束语

我国的第三部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至今仅仅走过了30多个年头,发展还很不完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第三部门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第三部门在参与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方面要真正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尚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第三部门的作用和功能将日益完善,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最终形成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永桃.市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政府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5:二年级下第三单元知识盘点

我们的祖国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又可以称为华夏、神州、中华。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藏族、蒙古族、高山族、维吾尔族、傣族、水族、回族、壮族…… 我国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

多音字:

【曲】qū 弯曲、曲线 【乐】yuâ 音乐、器乐 【似】sì 似乎、红叶似火

qǔ 歌曲、乐曲 lâ 快乐、欢乐 shì 似的

【厦】shà 高楼大厦 【铺】pū 铺床、铺开(表示动作)【相】xiānɡ 相信、相互

xià 厦门 pù 床铺、店铺(表示名词)xiànɡ 相片、照相

形近字、同音字组词:

【结】结实、结果

【帜】旗帜、【诚】诚实、真诚

【国】国家、祖国 【洁】洁白、洁净

【织】纺织、织毛衣

【城】城市、长城

【图】图画、图书

【相】相机、相册

【杨】杨树、杨梅

【惊】惊讶、惊奇

【拥】拥抱、一拥而上 【象】大象、象牙

【扬】发扬、飘扬

【京】北京、南京

【涌】波涛汹涌 【申】申请、申办

【伸】伸手、伸出

近义词:

中心—中央、著名—有名、特别—非常、漂亮—美丽、相互—互相、欢乐—快乐、聚集—聚拢 反义词:

进—退、快—慢、买—卖、正—反、安全—危险、复杂—简单、洁白—漆黑、美丽—丑陋、宽阔—狭窄、欢乐—忧伤、【词语积累】:

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川流不息、名胜古迹、风景优美、高楼大厦、不约而同、尽情流淌、高高飘扬、银装素裹、大雪纷飞、鹅毛大雪、万里雪飘、粉妆玉砌、白雪皑皑

【描写雪的词语或诗句积累】:

银装素裹、大雪纷飞、鹅毛大雪、万里雪飘、粉妆玉砌、白雪皑皑、玉树琼枝、玉树琼枝、耀眼的雪花、洁白的雪花、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篇6: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题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达标测试题A1、有人把“9•11”恐怖事件称为美国自建国以来遭受的第二次大规模袭击。第一次是指()

A、来克星顿的枪声B、珍珠港事件

C、美国南北战争D、科索沃战争2、1939年,德国对哪国的突然袭击,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A、波兰B、法国C、美国D、德国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军在战场上遭到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是()

A、进攻法国B、进攻敦刻尔克C、进攻莫斯科D、进攻巴黎

4、连线:德军进攻波兰1938年9月

德军进攻苏联1939年9月

签署慕尼黑协定1941年6月

5、回答下列问题:

1938年9月,哪四国政府首脑出席了慕尼黑会议?此次会议的内容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B2.A3.C4、连线: 略

5、德、意、英、法;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等地割让给德国;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膨胀。

达标测试题B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慕尼黑阴谋B.德军突袭波兰

C.日军偷袭珍珠港D.德军突袭苏联

2、二战前夕,导致法西斯势力更加嚣张的最主要因素是:()

A.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国同盟。B.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C.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D.反法西斯国家缺乏统一行动

3、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是()

A.德军突袭波兰B.德国进攻西欧

C.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略中国D.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4、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请回答:

(1)材料表明当时英国的对德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2)英国对德政策为什么改变?。

答案

1、B2.B3.D

4.①由原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保全自己,让祸水东引(绥靖政策)变为采取坚决抵抗的方针

②1940年英法遭到法西斯进攻,已经无路可走

达标测试题C

一、选择题

1、法西斯德国在二战前吞并的第一个国家是()

A.西班牙B.捷克斯洛伐克C.奥地利D.波兰

2.参加慕尼黑阴谋的英国首相是()

A.达拉第B.张伯伦C.希特勒D.墨索里尼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标志是()

A.德国“闪击”波兰B.慕尼黑会议的召开

C.德军侵略苏联D.太平洋战争爆发

4、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绝不

投降”

材料二: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的一滴血,来保卫城镇和

村庄。

⑴材料一中的“我”是谁?

⑵导致材料一这一严峻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⑶材料二出自何人之口?在他的号召下苏联的局势由什么变化?

⑷你从二位名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案

1、C2、B3、D4、①丘吉尔英国人民②绥靖政策③斯大林 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英勇抗击侵略者,使德军占领莫斯科的企图没能得逞④顽强的意志、坚定的想念、勇于面对现实、坚决抗击侵

略者。(意思对即可)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达标测试题A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苏联卫国战争开始B、诺曼底登陆

C、《联合国家宣言》签署D、斯大林格勒战役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障是:()

A、美国的参战B、第二战场的开辟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D、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3、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贺信中写道:“(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浪

潮,成了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B、莫斯科保卫战

C、诺曼底登陆战败D、攻克柏林战役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说:“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完结了。因为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九完结了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迫使希特勒转入战略防御的重要战役是什么?

说出战役的起止时间

②这次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

1.C2.C3.A4.①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

②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达标测试题B

1.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主要依据是

A.德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B.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C.法西斯集团内部开始瓦解D.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①A.战争的根源是帝国主义B.都未给美国造成任何损失

C.英法与德意均站在两个敌对阵营D.战场遍及欧、亚、非和太平洋地区

3.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国际会议是

A.德黑兰会议B.雅尔塔会议

C.波茨坦会议D.开罗会议

4.“二战”期间,中国曾两次与英美共同发表重要宣言或公告,这说明

A.中国取得了与英美相同的国际地位B.英美对日本侵华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

C.中、英、美三国是对日本作战的最主要国家,需要互相支持

D.英美为了维护中国领土完整而对日作战

5、读材料回答:

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苏联卫国战争给德国法西斯以毁灭性的打击,并同盟军一起夺得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的胜利,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都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巨大支持和宝贵援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人类留下德尔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江泽民在纪念二战胜利50年时的讲话

①今年是2009年二战胜利已经周年

② 列举出盟军在欧洲战场进行反攻的著名战役

③ 根据材料总结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D2.A3.B4.C5、① 64 ② 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战役、攻克柏林战役

③首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正义战争。战争的正义性决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必然胜利。其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各国的相互支援,加速了大战的胜利。

达标测试题C

1.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的标志是()

A.苏联对日宣战B.希特勒自杀身亡

C.墨索里尼政府垮台D.意大利投降

2.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事件是()

A.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B.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C.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D.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3.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B.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资本主义各国

C.促使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D.促使苏联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4.二战中,美、日之间曾发生与核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的地点在日本的()

A.东京大阪B.广岛长崎

C.横滨长崎D.东京广岛

5.读材料回答

“在法国北部开辟战场,不仅能牵制希特勒在东线的兵力,而且能使希特勒无法进攻英国。”丘吉尔坚持“地中海战略”,极力主张从欧洲柔软的下腹部进攻。

① 丘吉尔和斯大林谈论的主题是什么?

② 这个战场是如何开辟的?在何登陆?

③ 你能推测出这一时期在欧洲开辟了哪两个主要战场吗?

答案

上一篇:同事捐款慰问信下一篇:警惕冶金企业步煤矿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