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读懂学生

2024-06-14

教师如何读懂学生(精选6篇)

篇1:教师如何读懂学生

《小学体育教师如何读懂学生,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这门课,说一说高年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和特点是什么?

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组织纪律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养成自觉锻炼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都能起积极作用。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精英和中坚力量,关注和重视当代学生以健康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是学校和社会的特殊人群,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学校体育教育的高年级女生,是我们高校课余体育开展的薄弱环节,她们的健康状况和对体育的态度、行为将直接影响到自身未来事业成就的实现,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影响未来国民体质。所以,高年级女生课余体育参与进行如何,直接影响其未来身体健康状况和终身体育的实现,也是我们研究解决课余体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从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角度对高年级学生自发参与和有组织参与课余体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现状、需求、促进和制约学生参与的相关因素,提出参考性的对策,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目前,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体育活动的心理平衡作用和体育的健身价值观构成了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主体。已有学生意识到健康对于未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参与课余体育的习惯。

2.课余体育自发参与率较高,参与效果较好,选择的项目丰富且特点鲜明,体育参与时间空间较为隐蔽,体育消费意识仍需引导和开发。

3.高年级学生对学校有组织的课余体育的参与率和参与级别较低,参与的竞赛形式主要是学校运动会和娱乐性比赛项目,参与兴趣不高,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占34.36%,体验参与乐趣的占26.34%为参与课余体育的主要目的。

4.高年级学生对课余体育的需求明确。70%的学生需要有学校的组织与引导,84%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是有必要的,娱乐性较强和对抗性项目、降低了比赛难度的团体竞赛项目是学生参与需求较高的。有85%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认为在参与课余体育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很大,希望在体育内容的丰富、体育技能的指导和体育竞赛的组织上得到体育教师的指导。认为学校的体育氛围对自己参与课余体育有影响。

5.从小养成的习惯,家庭的影响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的首要因素,占19%,其次是有运动伙伴的陪同,其次是体育教师的影响,学校良好的体育氛围和设施、各种媒体对体育赛事和文化的宣传、学校明确的监督机制也是促进学生整体体育能力提高和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

总体来看学生的课余体育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差异性明显,总体意识水平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篇2:教师如何读懂学生

一、课前

1、体育课程标准的把握能力

体育教师,应紧扣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弄懂、搞熟本门课程必须教授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科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教学目标全面、明确、恰当、有主次轻重之分。要体现课程标准多元目标的基础上有所侧重、细化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学习目标的难度要适宜、正确处理好学习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及其《解读》,深刻领会和理解课程标准精神,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学实践,创造性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形成教学特色,努力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2、细化体育课程目标能力

体育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目标是由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组成的完整体系。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总要求制订各层次的具体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下)、“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为了更好地表示目标的层次性,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应使用能够体现不同层次意义的行为动词。

3、教材处理能力 教师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应成为教材的主人,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编、补充和拓展和整合等。能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充实与处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材处理能力主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高效率地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的健康和补充、以及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实施。

4、整体备课能力

要从整体上着眼,除了备好教材,又要备学生,更要备方法,还要备场地器材,同时也备自己,在此基础上更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手段。备学生就是分析学生的学情,针对学生及其学习的情况去备课,备方法就是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灵活处理,备教材就是研究教材的难点重点以及内涵与外延,备自己就是自己准备的怎样。

5、教学设计能力

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合理,胸有成竹。教学程序安排科学合理,衔接自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心理健康;教法及教学手段运用自如,突出体育学科特色;能与现代信息技术自然整合、运用恰当、注重实效;注重学法指导,能为学生

提供适合体育学科特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考虑教学的实际条件、重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6、资料积累能力

体育教师应善于把耳闻目睹的各种事物与教学联系起来,并运用到备课和教学中去,那么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就有了质与量上的素材积累,而且对于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十分有益的。在有限的体育课堂中,学生所能够获得的体育信息是十分有限的,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信息,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或各种媒体(如广播、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多渠道地获取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体育知识等有关信息,确保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课中

7、课堂导入能力

导入是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导入能力强的教师会设计出新颖别致的,具有启发性、灵活性、趣味性、衔接性的导入,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每堂课由枯燥变得生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引起学生的内在求知欲。

8、教学秩序控制能力

包括:(1)对学生的控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因素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善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深层的思想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2)对自己的控制。教师的自我控制包括对自身结构主体的控制和对自身的心境、情绪和情感的控制。(3)对情境的控制。体育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社会情境中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情境直接关系到体育教育活动的成效。要求体育教师具备组织协调的能力,组织学生集体、协调师生关系。

9、课堂管理能力

体育教师课堂管理是通过课堂常常规的建立、课中学习合理的分组、调度,运动量、运动密度的掌握、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场地器材的布置、安全措施、教书育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师生的服装要求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能进行实质性的参与。通过讨论、交流、实验、问答等,解决问题或产生新的想法、疑问。参与学习活动的形式多样、恰当,如师生谈话、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等。

10、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中会有很多偶发事件,教师要保持冷静,启动教育机智,镇定自若地进入“应激”状态,巧妙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消除学生心理的暂时形成的不利兴奋点,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回来。如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及急救措施、发生伤害事故后的现场及处理。

11、语言运用能力

包括:(1)有声语言方面:讲解能力强,语音准确、抑扬顿挫、字正腔圆,遣词造句恰当,用词得当,符合语法,符合逻辑。语言还要精练简洁,饱含感情色彩,精彩流利,语言不仅准确得体还应有感染力;(2)体态语言:是指教师配合有声语言使用或单独使用借以传递某种信息或情感、影响学生的一种非文字语言交流方式,主要包括表情、目光、手势、体态等。

12、教学方法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的,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就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就要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正确运用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激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有计划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等,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方法。同时能恰当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讲

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情境模拟法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特别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等。也包括教师在教授某一运动技术时能够拥有大量的资料旁征博引进行育人。

13、教学手段使用能力

教师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是驾驭好课堂的重要表现。如合理而艺术的示范和讲解、录像、投影仪、多媒体等,图文声像并茂,可让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教学手段的使用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应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境,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应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强体能练习、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手段。

14、课堂生成能力

敏锐、快速地捕捉各种信息,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根据学生需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保证目标完成。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见解具有挑战性与独创性,使学生能把经过猜想和探索发现的结论作为新的思维素材,去努力探索新的发现。在完成既定学习目标后,又引发起新的思考,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激发起新的思维兴趣。

15、互动交际能力

体育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性、交往的学习氛围,只有在民主、交往中,学生才能主动的发展性地去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讨论、提问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相关活动,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应得到及时支持,不同能力学生在小组中应有效地合作与竞争,使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思考,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现出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并发表见解。在学习活动中,使师生、生生能进行深层的思考和交流,能构建师生、生生及媒体之间信息交流的立体结构,信息交流充分。

16、提问设计能力

能设计激活学生思维的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问题,使问题成为教师驾驭课堂的有效手段。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明确、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当、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兴趣等。

17、教学时间把握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调控好教学内容的分配时间,一定要严格按照备课的内容有序的进行教学,同时要按时结束一堂课,做到准时下课,不可提前,更不可拖课。

18、心理分析能力

包括教师敏锐准确的判断能力,更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复杂的个性、复杂的心理的掌握。教师能综合来自各方面的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对教学进行分析、评价或定性的思维过程。

三、课后

19、教学反思能力

通过对教学反思能力的运用,可促进教学的发展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为今后的教学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反思不仅包括课后反思,还包括课内的反思,从而能灵活监控自己的教学,这也是一种教师的元认知能力。

20、教学评价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能的增强和学习行为的变化等方面。故此,在每一堂课结束后,及时地、客观地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查、检测,对教学过程的总结、评价获取信息,形成一定的结论,以调节未来教学的活动过程。无论是成功的课堂教学,还是失败的课堂教学,教师都应具备科学的检查、检测、总结、评价能力,尤其是要加强对学生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境与合作评价中的定性与定量、形成性与终结性、相对性与绝对性、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体育学习评价结果。

21、教学研究能力

篇3:语文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当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现状引起了各方极大的关注, 许多同仁就更好更快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可行的主张。此情, 让我回想起毛泽东关于“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教导, 同时唤起了个人的反思。1960年我开始任教研员时, 随老同志多次到小学听语文课, 评课的焦点多集中在读懂教材和用好教材上。由此, “读懂教材, 用好教材”这个要求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并成为个人工作的经典, 伴我到90年代末期。之后, 不知为什么, 莫名其妙地对之淡薄, 甚至几乎忘却。直到2005年, 在几所学校听课之后, “读懂教材, 用好教材”又从脑海中跳了出来, 眼下的情景, 促使我不得不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

一、读懂教材的前奏

要真正做到读懂教材, 首先必须弄明白以下相关的三个方面。

1. 读懂教材的含义

所谓“读懂教材”, 就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要有明确的了解, 要理解得透彻, 不能含糊, 不能一知半解。具体到阅读一篇文章, 不仅知道写的什么, 还要弄清楚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乃至语言特点和别具一格之处等等。可想而知, 读懂教材不是一般的阅读, 而是一个必须动天君, 下工夫, 积极思维的读、研活动过程, 是教师的专职专利。

2. 读懂教材的意义

教材是根据现行课程标准编选的一本书, 是由一篇篇文章组合而成的, 它的架构、阶段、组元、选文、练习等无不体现着理解、积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各项任务, 是教与学的依据,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是教学过程的支架。没有教材就没有教学。因此,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 是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例子。

实践经验证明, 教学效益的高低, 关键之一取决于教师是否读懂了教材, 只有读懂了教材, 有效教学才有基础。因此, 读懂教材是教学的需要,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另外, 读懂教材这一要求对教师而言, 是教师尽职尽责, 实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宗旨的需要。正因为如此, 我们不能把“读懂教材”视为一般的号召或要求, 应当作为国家赋予教师的政治责任和职业责任, 必须严肃认真地履行之。

3. 读懂教材的主要内容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 入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各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都各具特色, 但是就每册 (本) 整体而言, 其主要内容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字、词、句、标点符号;二是字、词、句、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三是选文的布局谋篇和表达的技能技巧。纵观长篇巨著或短文杂什, 无一不是由这三个要素组成的。弄明白这一点, 有利于根据篇目的具体特点, 因文而异地组织阅读教学, 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读懂教材的主要方法

读懂教材是每个教师的任务。如何实施, 各有各的方法和步骤, 没有绝对的规约。正因为如此, 现仅根据个人的实践和认识提出如下几点:

1. 通晓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

读懂教材必须从总体上入手,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 是由编写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出来的, 必须受《课标》的理念及目标所规约。因此, 教材具有法定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以问题组元的, 每单元中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内容。每单元之间既有联系, 又相对独立, 即有语文训练的侧重点。每个学段各册单元量大体一致, 每单元教材的编排均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单元导读提示, 阐述本单元文章的内容及特点;训练侧重点及学习方法等, 自然非常重要。第二部分为教材, 均为名篇佳作, 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凭借。第三部分是语文园地, 高年段为回顾拓展, 实际上是积累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训练及学习规律和方法的习得。各板块和栏目互相联系, 形成一个整体。通晓这些特点, 有利于从教学角度去透彻理解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作用, 打好用好教材的基础。

2. 走进文本, 与作者对话

文本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出自作家的手笔, 其内容是一定的客观生活经过作家的提炼之后用语言文字反映出来的。因此, 文章中的人和事物及情景, 无不打上作者的人生态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烙印。要读懂并透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意, 就必须走进文本之中, 与作者对话。为此一定要改变阅读者的角色, 把自己当做文章的作者, 融入文章所反映的情景和环境中, 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文章中的人和事物。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 就要想象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在与人民一道送总理。这样当读到“灵车缓缓在前进, 牵动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时, 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并感觉到在追着灵车奔跑, 呼唤灵车停下来。又如读《开国大典》, 就要想象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正与首都30万人民一道参加开国大典。这样当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 那种自豪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 会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样发出感叹:“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当读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 一齐抬起头, 瞻仰这鲜艳的国旗”时, 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从而升腾起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当读到对阅兵式的描写时, 也便会同作者一样, 对新中国的保卫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出由衷的赞美。这样, 不仅和文章作者相识, 而且心相通, 情相投, 与之无间对话交流, 才能真切地读懂文章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3. 明确身份, 把握重点

教师怎样读懂教材, 答案只有一个字:读。这是读懂教材最根本也是唯一的途径。若把“读”略加展开, 会有多种读的方法。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扫读、听读等等。这些读法, 各人可根据个人的需要选择。

但是就教师的读而言, 不仅是选择的方法问题, 更重要的是读的身份问题。个人认为宜用三种身份去读, 三种身份读的目的各有侧重。

一是一般读者的身份。目的在于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赏析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和写作方法。

二是学生的身份。目的在于思考学生在阅读中会有哪几个字不认识, 哪几个词的词义不明确, 哪几个句子难以理解等难点、疑点和可能生发的问题, 为课前预习参考。

三是教师身份。教师必须下工夫钻研课文, 多问几个“为什么”, 自问自答, 直至自己满意方休。作者写了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 为什么要这样谋篇布局,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修辞手法,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表达方式等等。一句话, 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咀嚼、推敲、比较、分析, 探究作者的真实意图、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从文字的表面深入到文字的背后, 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如《游园不值》中的“小扣柴扉久不开”句中的“扣”字, 有“衣扣”“克扣”“扣留”“敲”“绳结”“套住”等多种意思, 在本诗句中应取哪一种意思, 从比较中得出, 应是轻轻“敲”, 至此才能称之为读懂。此时此刻, 文字就不是躺在纸上, 而是站起来和你对话, 也只有深入到文章深处, 才能做到和作者敞开心扉对话进行心灵交流。然后, 要根据《课标》精神, 单元目标, 正确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及教学方法, 设计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教学程序, 从而为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三、读懂教材的自测

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天职, 是否真正读懂了, 还必须自觉地进行自测, 对如下六个方面实施自测。

一是对文章作者个人相关资料是否了解, 如作者的简单经历、工作和作品等了解多少。这对理解文章反映的客观思想大于主观思想的矛盾十分重要。

二是对文章相关的资料是否掌握, 如同一体裁、主题、内容、表达形式的作品等。此举一反三大有益裨。

三是对文章背后的含义弄明白了没有。有的文章作者由于所处环境 (时代背景) 的关系, 往往在反映现实生活上多采取了隐蔽的手段 (方式) 。或含而不露, 或借物达情表意, 在文字表面呈现的是平静的湖面, 里面则是滚滚的波涛, 而这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对此是否明白。

四是对文章的空白找出来没有。留空白是文章的一种表达技巧, 是作者有意留下的。有的是在作品中对所表达对象的认识有争议, 有的是对作品内容理解可以深化, 作者不予明确表达或深化表达, 特意留下来, 让读者自己去想, 去思, 去继续表达。空白是一个思维训练点, 更是落实读写结合的最好契机, 一定要找出来。同时回答需不需要补白, 怎样补白, 不补白对文章的表情达意是否有影响, 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五是对文章固有的内容是否全面透彻地理解了, 如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等, 此对读写结合, 特别对写作的教学指导十分重要。

篇4: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读懂学生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怎么想比这重要一千倍。”由此可见,读懂学生非常重要。它既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以“读懂学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处处体现“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读懂学生呢?

一、了解“生情”,教学有的放矢

“生情”在这里指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基础差异、爱好特长等等。“备学生”也就是要在课前把学生的情况当作备课这一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备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班里大多数学生都处于哪种认知发展水平,学生在学科学习上有多大的发展潜力,也就是要知道自己学生应有的一般思维水平与学习发展阶段,并据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案。”教师还要有一种积极主动的行动,针对学生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让所实施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充分地掌握了生情,才有可能在课堂上读懂学生,否则,不了解学生,就不可能有的放矢,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刀切”、“教师主宰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会有学生生命活力的体现,师生之间也难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比如,当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时,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把自己的想法在一张纸上写一写、画一画、和同伴说一说,这正是我们在课堂上读懂学生的好机会。这时,我们要认真观察和倾听,要敏锐地搜索学生的不同的想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围绕本课主题的“作品”(包括错误的),并在全班交流中组织有针对性的数学活动。再如,有的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暴漏错误的机会,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学生兴趣盎然,教学真正取得了实效。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现成的知识,还包括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标准》特别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础教育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教育重心的转移,即把过去单纯对知识、能力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发展更全面的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能力不是靠传授形成的,而是在数学活动中,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的。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对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数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第一,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第二,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和倾听着。正是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联系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教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四、改变评价方法,多样性、多主体评价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教学中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终结评价与形成评价并重,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互补。同时,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在数学学习评语中,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全面的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比如:一学生对一些题目都能做,但速度却有些慢。可以这样进行评价:“优(四颗星),如果做题速度再快一些,那就是五星了,多神气啊!希望你继续努力,相信五星会属于你!”学生阅读了这个评语后,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学好数学的自信以及争取更大进步的动力。在等级评价中,还可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用生动有趣的图案来形象的表示。如用不同的脸谱、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花朵、不同的印章等表示等级。

篇5:教师应具备读懂学生的教学随笔

一、读懂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学情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以及安排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都是教师教学之前应掌握的基本情况。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班级的整体特点,还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的个人学习风格,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读懂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的兴趣,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施教,包括围绕学生兴趣点设置任务;依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选择教学内容。

三、读懂学生的需要。尊重小学生的各种基本需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要洞察学生的言行,及时捕捉学生的细微的心理变化,解读学生的各种需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实况调整教学预设。

篇6:教师应具备读懂学生的教学随笔

我们知道了读懂学生的重要性,接下来就是用什么方法读懂学生。这需要的是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一些心理测试。在诸多的心理测试中,绘画法比较简单,就是让学生在A4的白纸上,任意的画画。作为教师,可以通过画,来发现学生自身的问题。我在我的班级做调研的时候,就用了画画的方法,让一组的学生任意的画画。其中有一个女生的画,是汪洋大海中停泊着一只小船,伴随着露出海平面一半的太阳,还有几个海鸥在天上飞。这张看似很普通的画,但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要了解的是为什么一个花季少女会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能让人沉思的画。因为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只小船,意味着一个人要坚强的面对很多。因此,我专门找了这个女生,谈了一次话。这个女生则是含着泪把他一直藏在内心的难受说了出来。虽然这个女生是一个很爱学习的学生,但是她的要强性格很突出,比男生还要强。那种不服输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是自己的苦。因为只有心里苦的人,心灵才会很脆弱,才会让自己的外表坚强起来。当这个女生诉说了自己的难受后,一脸放松的表情,这时我给他了一块糖,跟他说,虽然说很苦,但是也有甜的时候,就如同吃这块糖一样,这世间还是有好的事情的。之后,这个女生努力的放下了以往的要强。这种画画的方法不一定能看出所有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也有人应付。所以这种方法只适合用于个人。

读懂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不仅仅需要一线教师有相应的知识,还需要对教育的一种热忱。因此我们当成为教师之前就要意识到读懂学生这一点。不是一味只是教书。我们应该切合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来教书。

在读懂学生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针对轻度智障儿童的认知。在国外,很多学校重视这些轻度智障儿童的学习支援。我们称之为LD,ADHD儿童。这类轻度智障儿童或者是轻度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支援方面,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要重视起来的。有些儿童的智力发育比较晚,有的时候跟不上学习进度。此时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当对症下药,因此我们在看学生的作业的时候就应该第一时间发现,并去了解。比方说,5,6年级的学生写得字如同幼儿园的孩子写的,或者有的学生的记忆力很差,经常抄错字等等。像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当去家访,了解一下家庭的情况。比如说父母如何在家里教育孩子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学习很吃力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吃力不仅仅是自身的原因,还有家庭的原因在里面。比方说因为父母在外工作,回家后不能照顾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为家庭暴力导致孩子的内心紧张,与人交流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或者其他的方面,比方说在学习上吃力,但是在体育,绘画等方面突出。等等的一切都需要一线教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在残疾儿童教育里最重要的中心点是,根据每个人的需求来提供各自相应的教育支援。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放在普通教育上。不管是对健全儿童也好,还是对LD,ADHD等轻度智障儿童也好,都必须是运用对症下药的教育方式。一线教师在课堂上是统一的,但是在课下的个别辅导上是需要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这就是最主要的读懂学生。

在读懂学生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线教师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教师群体的意识。也就是说作为教师应当与其他一线教师进行读懂学生的共享。以便达到其他老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做相应的解决,以及做到咨询的作用。

教师是一个群体,我们共同面对的是学生的人生未来。因此读懂学生其实主要是一种教师的职业意识。也就是说,当我们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之前,首先要对这份职业感到是神圣的,是光荣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生活可以得以保障。作为老师,最可悲的事情是自己被毕业后的学生视成陌生人,作为学生,最可悲的事情是没有遇到一名真正的好老师。因此读懂学生之前,我们应该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杜绝误人子弟的行为。从而做到一名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在读懂学生过程中,需要借助心理方面以及教育方面的专家,也就是需要从事搞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的辅导。尤其是在学生咨询方面,教师的态度应当是倾听,而不是审问。但是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更多的教师不懂得什么是倾听,而是不去等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完,就一个劲地批评审问。我们可以在作学生咨询的时候,放下自己所谓教师的身架,以一个人对待一个人的方式来跟学生们接触。哪怕是刚上小学的孩子,我们都不可以摆出一幅所谓的大人的样子。这就需要专家的指导帮助。以及,当一线教师出现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咨询专家,以及得到专家的指导帮助。

在读懂学生过程中,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也就是说教师需要让家长也重视读懂自己的孩子。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真正的想法的时候,才可以在孩子需要帮助的地方进行间接性的帮助。所谓间接性的帮助是希望孩子能够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家长和教师属于在暗地里稍微指引的。因此,家长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未来的高科技作文400字下一篇: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