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

2024-06-19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精选5篇)

篇1:《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

精神差异及其启示

摘 要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可以认为是体现中西不同文化特征的代表性作品。文章结合《中西文化比较》的作者徐行言对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的分类及论述,从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庸和平和崇尚力争,内向与开放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从这两部作品中折射出来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的内容,详细探讨了这些差异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又有何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愚公移山》 《老人与海》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无疑是人们熟知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都描写了一个硬汉的形象,一位年过九旬,坚持挖高万仞之山;一位挑战身体极限,孤身一人在大海拼搏数日。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差异之处也令人深思。海明威笔下的桑迪亚哥虽然是古巴渔民,但也可以认为是西方普通渔民的缩影,而愚公移山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一个代名词。《中西文化比较》的作者徐行言就从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庸和平与崇尚力争,内向与开放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不同之处,本文将结合此理论进行阐述。

一、《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

结合徐行言对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的论述,《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庸和平和崇尚力争;内向精神与开放精神。本文将根据这三个方面具体进行阐述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

(一)《愚公移山》中群体认同与《老人与海》中个人本位的差异

在《愚公移山》中,主要体现了群体认同原则。群体认同是指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做群体的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为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因而会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在《愚公移山》中,愚公希望举全家之力量进行移山,获得家人同意之后才去行动,而不是孤身一人担负起如此艰难的任务。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愚公的子女也把自己当作移山这一群体中的一份子,共同商量,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劳动,他们的意见,他们的行为都趋向一致,作为一个整体,他们的价值因为这一共同要完成的任务得到体现。这种同甘共苦,团结统一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这种群体认同感或许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头。老愚公“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从这些话中都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群体认同这一基本精神。而在《老人与海》中,主要体现了个人本位原则。个人本位是指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这种个人中心的处世态度,不依附于家庭,不依附于他人,而是倾向于自我依赖,自己思考,自己决定,用自己的双手开辟出未来的疆土。在这部作品中,第一句话便是“他是一位老人,独自划着小船在墨西哥湾流中打渔为生。”一个人出海,一个人在大海上漂流数日,一个人与大马林鱼与鲨鱼搏斗,他孑然一身,不

依附家庭与他人,在茫茫大海中,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仍保持着这份果敢,这份干练,自己思考,自己决定,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智慧证明自己生命的光辉。在文中,老人的生命张力、活力,在老人、海域、大马林鱼和鲨鱼的有机联系和冲突中得到了揭示,在这有机的联系中凸显了个人意识,也强调了个人所具有的价值作用。

(二)《愚公移山》中中庸和平与《老人与海》中崇尚力争的差异

在《愚公移山.》中,主要体现了中庸和平的原则。宋代理学家程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与守常。儒家理想中的中庸之道鼓励中行,不争,结果也导致中国人的一种重节制,求平稳,尚和平的性格,这在《愚公移山》中也有体现,在这篇小故事中,讲到愚公“年且九十”,主要是为了衬托愚公不畏艰难,勇敢坚强的硬汉形象,但是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想,愚公势必在这个地方生活了一辈子,也不方便了九十年,要不是为了子孙能生活得方便一些,或许他还是准备就这样生活下去,到死也不会想到要移山。这就是中国人尚平稳的性格的体现,孔子曾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愚公可能也是为了生活平稳而一忍再忍,所以导致九十才移山的结果。并且故事的结局也是很圆满,“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中国人的尚和平,喜圆满也是众所周知,纵览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的结局,多以圆满而收尾,至少也会续上一个“光明的尾巴”。王国维曾指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厌阅者之心,难矣。”这其实与我们中庸和平的民族文化心理是分不开的。在《老人与海》中,崇尚力争则体现得特别明显,西方人鼓励竞争,崇尚力量和进取,崇尚冒险和扩展,在这部作品中,一个已渐老去,运气不好的老头却孤身一人在大海中漂流,与庞大无比的马林鱼搏斗,与一群凶残的鲨鱼进行抗争,但他毫不退缩,勇往直前,老头儿说:“一个男子汉可以被消灭,但是永远不能够被打垮。”这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老渔夫桑迪亚哥历经风霜、厄运缠身、孤立无援、虽尽全力拼搏仍寡不敌众,最终只带回了一副鱼骨架,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老人极高的评价,这也是西方悲剧性文化的力量,悲剧表现人类在遭受否定和阻逆时,以高昂的意志和巨大的生命力去抗争,直至丧失生命个体的感性存在,通过人格的实现,肯定生命的意志和力量,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三)《愚公移山》中内向精神和《老人与海》中开放精神的差异

中国内向的基本精神在《愚公移山》中有鲜明体现。内向并不是指人的性格不活泼,而是指中国人求统一,尚传承,重内省,轻开拓的文化心态,也因此形成了以自我保存,向心凝聚为宗旨的发展方针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这从愚公召集家人一同移山中有所反映,并且在智叟嘲笑愚公不自量力的时候,愚公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见愚公重视家族的传承,重视内部的统一与凝聚,把移山当作传承的使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团结一心去完成它。也正是中国这种内向的精神,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才能传承至今。《老人与海》中闯海的文学则充分体现了西方开放的基本精神,开放精神是指人们的一种求变务新,开拓进取的品质,这些人偏向于向海外谋求发展,这也是是西方各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老渔夫孤身一人,在茫茫的大海中谋求生存,他爱这样变化多端的大海,爱着这片让他失望却也时不时给他带来惊喜的大海,为了逮到大鱼,他一个人探寻着大海中未知的领域,面对着未知的命运却也是毫不犹豫,在重重挫折中开拓进取,他从未固守在那片海域,那片茫茫辽阔的大海是他的舞台,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怀抱希望,求变务新。在文中,老渔夫感叹:“是我出海太远了”,却没有畏惧“呆在一艘小船上却完全看不到陆地的那种感觉”,他只知道前方有自己想要逮的大鱼,正如西方人知道,走出自己熟悉的土地和海洋,前往陌生的远方,那里有着自己未知的命运,也有自己无尽的财富。《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反映的是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从以上的文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愚公倾向于自身家族的发展,重视自身家族使命的传承,重视家内部成员的统一与凝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家庭的家族观念,即求统一,尚传承的内向精神。而渔夫则截然相反,他

不是只活动在某一海域,而是倾向于更辽阔的舞台。为了捕到这条大马林鱼,他能独自在海上漂泊数日,去往陌生的海域也毫不畏惧,具有求变务新,开拓进取的外向精神。

二、《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的启示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明确在《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这两部作品背后蕴含着不同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特征,我们不能得出它们孰对孰错,孰好孰坏,每种文化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们在欣赏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有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到它们的不足之处,还要本着开放的精神吸收外国优秀的文化,求同存异,开拓创新。

(一)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的差异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启示

在《愚公移山》中愚公借家族力量移山,充分体现了群体认同的原则,中国有一句俗语:众人拾柴火焰高。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共同体的一部分,不仅有对他人、对家庭,也有对国家、对民族高度的责任感,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很多譬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群己思想,出现过众多为民请命,为国献身的志士仁人。中国文化的群体原则在调节人际关系,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以家庭本位的群体原则却在更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人的个体价值和个人创造活力的实现,无疑会阻滞社会对新思想的接受,从而导致整个民族缺乏创新动力,并对旧的传统秩序的长期延续也发挥着强大的维系效应。《老人与海》这篇文章着重凸显老人这个鲜明的角色,充分表现了老人的个人价值。中华文化强调个人服从群体意志,的确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封建社会的渐渐衰落却与这种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如果一味强调群体、国家,而忽略个人的话,创新也只会是空谈。在现代社会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的状况,中国的创新能力与西方相比差距较大,最主要则表现在科技方面。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出,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宣传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的同时,还要宣传爱自己,不仅要发挥国人集体的创造效应,还要在这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造就开放的科学环境,尊重每个人的创新愿望,维护每个人正当的个人利益,保护每个人的创新成果,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总而言之,中华民族文化应吸取西方文化之所长,避中华文化之所短,重群体力量,也要重视个人价值,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做得更好。

(二)中庸和平和崇尚力争的差异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启示

《愚公移山》中愚公年且九十才移山和结局的以喜为善体现了中庸和平的原则。无论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在现实社会,这种中行、不争的品格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对社会的和平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华民族是个热爱和平,谦卑宽容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文化为世界所赞赏,所称奇。但是中华文化中,比如道家的柔弱,守雌,处下,不争,无为,在人生态度方面积极作用固然有,但是消极因素更加明显。这种思想可能会衍生出不思变化,不求进取的文化氛围,从而会消融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而在《老人与海》中,老人孤身犯险,与马林鱼和鲨鱼搏斗,毫无畏惧,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这种崇尚力争的精神着实让人敬佩。这种精神虽然会带来战争、杀戮、侵略等,但是同时它也能带来社会的进步。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没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是没办法在这个社会生存的,竞争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它能推动人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来适应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如果只是坐等机遇,或是将其拱手让人,肯定不会大有作为。中庸和平在现代社会仍有它的现实意义,对国家内部,国家之间,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过于崇尚无为,不争,对于个人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中华民族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要进行一种批判性的重建与转换,培养一种“适者生存”的观念,在与他人和平相处的同时,要积极进取,合理竞争,化被动为主动,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这样才能将自身的价值发挥到淋漓尽致,对社会的贡献也会大大增加。强烈的竞争意识,崇尚力争的观念一旦入驻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我们的国家就能充满向上的

篇2:《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

纵观中华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从盘古开天辟地为始, 到诸子百家春秋斗艳, 再到现代中华锤炼精深, 终究形成了如今异彩丰呈, 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浏览花样繁多, 技巧各异的饮食文化形式后不难发现, 其内涵之博大, 意蕴之深广, 不仅深深影响着中国人, 同时更凝聚着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的大家庭。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 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工业设计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厨具设计即是工业设计的一个分支, 其主要针对厨具以及相关厨房用品进行设计, 最终在强化产品的视觉传达效果的同时, 以便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将审美艺术践行于实际的厨具设计之中, 不断的推动我国厨具设计事业的前进。厨具设计中明确消费群体是设计的前提, 将厨具所针对消费人群放大进行分析, 需针对不同宗族, 不同地域人群进行设计, 也就是说需结合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开展设计。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饮食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期沉淀而凝结的文化精髓, 在物质社会逐渐丰盈的前提下, 人们开始逐渐探索饮食, 在制作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方式流传至今。中西方文化不同因此往往饮食文化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从文化的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不同地域, 不同风俗, 不同民族街有着自身独特的饮食文化。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下, 饮食文化是其典型代表之一, 在武陟人民高速发展的古代, 中国饮食文化逐渐下意识化方向发展。而烹饪也不简单仅仅是做食物如此简单而已, 它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满足肉体欢愉的前提下, 提升人们对于精神愉悦的快感[1,2,3]。中华饮食文化积淀五千年文明的精神成果, 古人对于饮食有着自身的青睐方式, 虽然饮食文明不同于艺术文明更加引人注目, 但是饮食文明却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基本生活。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古代对于美食有着崇高的敬仰, 如祭祀祖先也通产运用家畜, 或上供糕点等,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饮食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与西方饮食文明相比, 中方饮食文明不再按照菜谱做菜, 而是跟随人们的心灵, 是一种任意方式的表达, 在中方餐饮中任何一种菜品都可再次进行加工, 即在原油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的操作, 而这一操作过程却不破坏原油的菜色, 如东北菜系, 猪肉的做法, 东北冬季寒冷, 人们需在冬季增加更多的热量, 大快朵颐的吃上一口猪肉, 笑容在人们脸上绽放, 这就是东北最为淳朴的表现, 而在夏季, 人们则倾向于清淡饮食, 而同样作为的饮食所需的猪肉在这时也就可搭配其他青菜加以烹炒。中国地大物博, 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如四川一带喜辣, 江苏一带喜甜, 因此即使是同一道菜两地之间的做法也将有着一定的差异[4]。这一点在潘守永先生的《三峡饮食诸题》中也曾针对麻辣鲜咸的不同差异进行了论述, 以川菜为例, 在引进川菜后, 这种饮食也将随着该地区的文化为逐渐进行改变, 这种方式也被潘守永先生视为饮食文化的适应性[5]。

对于西方饮食, 可以应理性的词语来形容, 西方菜色相对来讲较少, 且在口味上也没有过多的变化。但也就是这种单调的美食文化在发展中也获得了众多的好评, 并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 逐渐形成具有规模化的生产方式,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汉堡等快餐。在以肯德基麦当劳为首的快餐文明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而在全球范围内, 这种饮食皆可以保持同一种风味, 虽然不能改变其风味, 但西方人为了扩展饮食的影响范围而做出了诸多的努力, 譬如汉堡面皮, 为了获得汉堡的最佳风味, 可得及人员专心研究汉堡面皮的存放时间以及是湿度, 其发现湿度增大的面皮在食用中无法保持原有的口感, 进而结合这一研究结果, 总结出汉堡面皮在店内存放时间的期限[6,7]。而为了促使饮食文明的逐渐扩展,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 饮食文明逐渐引进工业生产, 譬如炸鸡块的机械等, 运用此种机械不仅可大大提升生产效率, 更可以保证鸡块的味道统一, 这种不懈的追求也造就了当今西方饮食文化的极大发展。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对厨具设计的启示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情感, 而这其中, 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的杰出代表, 是彰显中华民族感性与包容的具体体现。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其烹饪形式中无尽的文化气息与民族精神是不可忽视的重点所在。美食是一种情感, 中国人应用其凝聚家族, 一家人日乐融融吃饭也是最为开心不过的事情, 因此在中国餐饮文化系凝结了众多的情感, 这也是中西方饮食文明之间的一大不同之处。针对不同的餐饮文化下, 其出厨具设计也将有着一定的差异。详细如下:

(一) 中西方饮食文化文化差异对厨房设计的启示

整体厨房是当前较为火热的设计空间, 该设计空间巨大, 且具有较大的潜力。整体厨房设计的兴起与饮食文明发展息息相关, 整体厨房设计需要联系一整套的影响因素, 譬如中西方在饮食之间的操作差异等, 在电视或书籍上看到开放式厨房, 开放式厨房的明亮一直令人羡慕不已, 但开放式厨房多适用于西方家庭, 中式餐饮中对于油量的使用远远高于西式餐饮, 而即使是“四面八方不跑烟”的油烟机也不能完全的解决中式餐饮中油烟的问题, 因此开放式厨房设计仍然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厨房设计师的工作就是为了帮助客户来逐渐实现梦想, 即在厨房设计时可悬着玻璃材质的材料, 在保证油烟散放的同时保证视线的清晰[8]。

在厨房设计时还需结合中西方饮食中菜市辅料的差异。通常中式厨房中需要储藏的辅料众多, 而这种观念尤其体现在北方菜上, 在经济社会发展初期, 北方冬季菜品较少, 因而需在秋季储藏众多的菜品, 如白菜, 土豆等[9]。虽然在物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菜品储藏运输都可实现人们的及时需求, 但此种储藏辅菜的方式任然延续。针对此种文化方式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厨房时应尽量考虑到厨房的储藏空间, 并充分的预留出更大的操作台。而西方则多注重摆盘等, 煎炸的牛排等事物也有着固定的仪器, 这样就可大大降低油烟的排放, 如譬如在家吃炸薯条, 完全可以用空气炸锅等, 既不需要超大的储蓄空间也不需要过大的操作台。

(二) 中西方饮食文化文化差异对厨房电器设计的启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各种厨房电器逐渐进入到千家万户, 而随着厨房电器生茶工艺的日渐成熟, 在餐饮中逐渐解放双手也使得各种大中小型厨房电器颇受青睐[10]。从宏观角度分析厨房电器的类别, 可以分为烹饪类, 清洁类以及辅助类, 如洗碗机为清洁类, 电饭煲属于烹饪类。这些厨房电器主要来自于西方文明社会, 这也是西方一直所推动的快捷, 定量化的要求。

城市化进程的不但加快, 在快节奏生活下, 中国消费群体对于烹调类的厨房家电产品较为青睐, 但这种产品却无法满足中式厨房餐饮下的饮食需求。以当前家用最为常见的压力锅为例, 压力锅的使用可大大缩短烹饪的时间, 但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不是快速, 而是要品尝在食物制作中逐渐吸收汤汁鲜美的食物, 因此使用压力锅的用户也表示, 压出来的食物的确可缩短烹饪时间, 但口感却大大折扣[11,12]。而为了获得发展压力锅等厨房电器也逐渐升级, 压力锅不仅可以解压食物, 更可以用来煮饭, 但此种效果升级所产生的影响仍然不明显, 人们还是认为步入电饭煲碰触出来的米饭香。由此可见西方工业产物也努力进入中式家庭厨房, 但是幼儿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导致, 西方工业电器在使用中仍然不能完全的满足中式家庭的需求。

从当前的厨具设计来看, 除了家庭必备的电饭煲, 中式家庭中运用的微波炉等厨房电器还无法满足中国家庭的蒸、煎、煲汤等用途。而从此方面来进行分析的, 可见厨具设计有着较大的潜力空间, 而想要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厨具设计, 即应从中西方不同饮食差异着手, 结合中西方的饮食习惯以及烹调方式, 设计出更加符合各地区需求的厨房家电[13]。譬如针对微波炉, 由于西方在使用微波炉时通常使用的是纸质或塑料的制品, 而中式厨房中多习惯运用金属器皿, 但众所周知, 微波炉中不可运用金属器皿, 以此将会发生爆炸, 但对于老年群体等多不知这一常识因而通常将为容易引起爆炸, 发生危险事故, 因此这就要求在设计微波炉中, 可增加金属报警器, 但微波炉中放入金属后就将会发出报警, 来提示做饭的对象。

此外在西方餐饮文化影响下, 众多的厨房电器都采用了标记刻度的方式, 以此便于操作, 但此种方式并不适用于中国各地区, 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的饮食习惯有着一定的差异, 因而此种规划好的制作方式在使用中如同“鸡肋”, 这种富有西方智慧结晶的产品, 在中国餐饮处方中也显得较为呆板。因此在进行厨房电器设计时应采用折中的方式, 在引进西方电器时加以进行调节, 对于一些具有明显刻度的标记可调整成为模糊方式, 将更多的主动权回归到人们手中, 而并非让人们成为只会简单操作机械的个体。实际上烹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用心做菜, 将真心放置与烹调中也会使得烹调出的食品更加具有情感化, 这也是中国人所一直追求的美食境界。对于大众家庭来讲对不会对美食以及烹调要求譬如美食家一样高, 但对于家庭的关爱, 对于爱人的亲情都在饮食中所体现, 这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延续[14]。

中华文明在延续的过程中逐渐创新的, 但一些传统古老的方式仍然被当今人们所推崇, 如油的使用, 不论是动物油还是植物油, 都是中式厨房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在西式厨房中用油量则有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也在厨房电器设计中需着重的注意。例如微波炉的使用, 中式菜品在使用微波炉后经常会出现油渍飞溅的现象, 而此种现象却使得微波炉很难以清理, 而当前为微波炉尚未有可拆卸的设计项目, 以此在今后的微波炉设计中, 可添加可拆卸内壁, 这样就可实现便捷的清洗。微波炉电气设计发展方向说明了当前中式厨房电器不应继续沿用西方烹饪的方式, 而应该对厨房电器进行持续性的调节, 不能一味的引进, 而是要针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对其进行实际性的变革, 以此使得厨房电器更加符合中式家庭厨房[15]。譬如洗碗机的只用, 西式厨房中多餐盘, 而中式厨房中多碗筷, 而西式洗碗机只是更加青睐于洗盘子, 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应针对碗筷等进行清洗。在增加人性化设计的同时, 尽量控制电器的价格, 节能环保, 只有全面的综合多种项目要求, 才能更好的适用于中式家庭厨房。

结论

综上所述, 从饮食文明的角度下来探索厨具设计, 这一出发点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当前社会不断发展, 经济贸易的往来促使全球向地球村发展, 在不同文化的汇聚下,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向现代文明之间所产生的碰撞是显然意见的, 对于餐饮文化, 西式快节奏的饮食文明扩张速度虽然快速, 但仍然不能取代中式餐饮文明下的人民的生活习俗, 故此在设计厨具时应结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并逐渐对其进行调节, 以此促使厨具设计产品更加符合中式家庭使用。

摘要: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全球交流不再具有重大隔阂, 在各个经济贸易交流的过程中, 文化也随之逐渐渗透。中西方由于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导致其饮食风俗也有着一定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都将对当代厨具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当代厨具设计中不仅应针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进行探索, 更应结合设计所针对的人群特征进行分析, 以此促使设计出的厨具更加符合现代人使用, 并具有自身丰富的文化特色。基于此, 本文以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为出发点, 探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对厨具设计的启示。

篇3:《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

数字本身的功能只是计数, 七本身也是是一个数字, 它本身的词汇意义只是:“数目。六加一所得。”而数字“七”是一个在世界各地受到普遍尊崇的神秘数字, 在西方文化中一直和宗教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七”也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

在西方一些古文化的天文历法中, 很早就将一个星期的周期定为七天。在《圣经》中, “七”也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数字, 约书亚带着七位祭司绕耶利哥城而行, 绕到第七次时吹响第七个号角, 城墙便倒塌下来;《圣经》故事和传说也体现了“七”的神秘, 如圣母玛利亚有七件乐事和七件悲哀事;基督教主要的祈祷文由七部分组成;更重要的是基督教徒们相信上帝在七天内创造了世界, 基督教认为天有七重:第一重天是纯银的, 是亚当和夏娃居住的地方;第二重天是纯金的, 是约翰和耶稣的住地……第七重天是由不可言传的圣光构成, 是上帝和最高天使的居处, 是极乐世界, 是天堂。英语“in the seventh heaven”表示极端的快乐 (extremely happy) 。在英语民族人们的大脑中, “七”的魅力是不容忽视的。当被问到哪一个数字最吉利时, 人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The lucky seven。”此外, 美国著名波音公司的客机都冠以“7”的芳名, 如波音“737”、“747”、“757”、“767”等组成了高贵的波音公司“7”的家族。

在中国数字文化中, “七”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七”所涉及的文化在中西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古书《易经》中有这样的话语, “反复其道, 七日来复, 利有攸往”, 以及“反复其道, 七日来复, 天行也”, 即认为阳气循环往复, 以七天为一个周期, 这与西方将七天定为一个星期相吻合, 说明在认识世界中中西方是完全一致的。

但很明显的是“七”在西方文化中, 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是一个代表神圣和吉祥的数字。而在中华文化中, 数字“七”被赋予了正反即吉凶两方面截然不同的含义, 可以说是最神秘的一个数字。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 “七”这个数字大量出现, 往往和“神仙”、“伟业”、“壮举”等连在一起出现, 是吉祥、崇高和幸运的象征。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用七天完成了开辟鸿蒙和创造万物的开天辟地的过程;七仙女化彩虹出现, 人们认为是祥瑞之兆;太上老君炼丹需要七七四十九天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七”被定义为是阴阳与五行之和, 即儒家所谓的“和”的状态, 也是道家所谓的“道”或“气”, 都与“善”、“美”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周易》中, “七”是天道循环往复运行的周期数, 《周易·复卦》中有“反复其道, 七日来复, 利有攸往”之说。

“七”作为禁忌数字, 来源于人们避凶趋吉的意愿。在我国某些迷信心理比较严重的地方, 尤其是农村, 农历的七月初七为凶日, 是绝对禁止嫁娶的, 这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七年之痒”绝对让人们头疼不已。而“七出”, 是封建时代休妻的七种理由, 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和恶疾, 丈夫可以用其中任何一条为借口命妻子离去”封建男女不平等的陋习, 也印上了“七”的烙印。在中国文化中, “七”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如中国民间丧葬祭祀活动七天为一个忌日, 祭奠亡灵时讲究“头七”、“二七”……“七七”, 直至七七四十九天为止;孔子作了一个噩梦, 七天之后便一命归西。在汉语言中, 以“七”组成的习语大多带有贬义, 如:七窍生烟、七零八落、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上八下、七擒七纵、七扭八歪等。

在基督教文化中, 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 第七天为休息日;圣母玛丽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主祷文共有七部分;圣灵有七件礼物等。因为与宗教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 所以, 在西方, “七”绝对是个神圣的数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基督教《圣经》的《创世纪》记载上帝用七天时间完成了造人造世界的行为。而且在那场毁灭性的大洪水到来前, 上帝告诉诺亚:“凡洁净的畜类, 你要带七公七母;不洁净的畜类, 你要带一公一母。空中的飞鸟, 也要带七公七母, 可以留种, 活在全地上。因为再过七天, 我要降雨在地上四十昼夜, 把我所造的各种活物, 都从地上除灭。在天主教和基督教里有七美德之说, 数字“七”意味着完美, “七”美德是:诚信、希望、慈善、正义、勇敢、节制和宽容。正因为数字“七”与基督教紧密相连, 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对这个数字的喜爱, 宗教信仰赋予了这个数字更神圣、更崇高、更吉祥的意蕴, 所以在西方社会生活中, 人们赋予了它吉祥神圣的文化内涵, “七”象征着幸运、美满等意义。

由上可见一个对数字“七”其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含义就迥然不同, 这就启示我们, 在国际汉语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的文化现象, 对于同样一件事物, 由于所处文化环境不同, 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狗”在中国文化中往往包含贬义“走狗”、“痛打落水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狗却是忠诚和幸运的代表, “you are a lucky dog”并不是骂人的意思, 而是“幸运儿”。

从交际的角度看,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 做事不喜欢走极端。做事留有余地, 把握分寸, 讲求和为贵, 不喜斗争。但是这种中庸平和的方式在西方人看来却是缺乏主见, 抑制了竞争和发展, 抑制了对真理的追求, 是社会不良现象不能被有效遏制。西方人更愿意旗帜鲜明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中国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比较谦虚, 习惯贬损自己提高对方, 对自己的表现说“还做得不够”、“微不足道”、“还差得很远”, 而对对方则是大加赞赏, 这样就让西方人不接, 因为他们的文化肯定自我认同的价值, 中国人的过分谦虚在他们看来是“缺乏自信”、“虚伪”、“无所作为”。中国人常常喜欢把触摸孩子的头部表示对孩子的喜爱, 但是在一些文化中却很忌讳, 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忌讳碰任何人的头部, 即使是对小孩子, 因为头颅被视作人体的最高部分, 随便触摸别人的头部就是对其一种极大的侮辱。

从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到, 数字“七”的词语意义和文化意义差异十分巨大, 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则是深层次的, “一是中外表达方式的差异, 二是中国思想及其方式的中的流变性, 三是对外国文化宗教哲学对文化表达的意义”。 (任真2013) 。这就启示我们汉语教师要注意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不同, 注意更深层次的中外文化差异, 注意培养自己作为一个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中外文化深层差异意识。汉语的思想表达形式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 相较于其他国家都显得简单而丰富。而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则是侧重于逻辑的表达, 通过逻辑确定概念、定义。自然他们就无法理解中国一些文化的深层含义, 而对于一个国际汉语教师来说, 学习与理解其他文化的宗教与哲学背景, 有助于深刻理解文化差异, 避免文化冲突。对于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际汉语教师来讲, 在进行文化交流时更多地注重词与概念的辨析, 很少意识到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中国特色的思维与行为特点。而正是后者造成了对概念、词汇理解与使用的巨大中外差异, 尤其是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和文化交流中, 既不应固执的按照自己的方式照本宣科, 让对方一头雾水, 也不应无条件的顺应对方的文化, 而是要通过事例来讲解中国文化方式的道理, 说明为什么要这样。

篇4:动物词汇折射的英汉文化差异

1. 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词汇所折射的英汉文化差异

牛在汉民族的生产生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文化里, 牛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典型和勤劳的象征, 常被作为公仆的形象。以牛为喻体的词语也以褒义为主, 如“孺子牛”、“细如牛毛”、“牛刀小试”等。而在英国牛很少干活, 没有多少联想意义。英语中牛的种类虽然很多, 但只有ox和dull有联想意义。ox主要用于祭祀, 具有吃苦耐劳和温和的形象。bul由于身体高大、生性凶猛, 象征着雄性的威力和潜力, 常喻指健壮的汉子。a bull in a china shop形容举止粗鲁、行为莽撞、爱闯祸的粗人。

马在中英文化中的联想意义差异较大。马是英国人早期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 因此马在英语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在英国, 马在生产之余还用于赛马等娱乐活动, 所以英语中由马组成的习语、谚语和典故也相当多, 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经验之谈, 暗喻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work like a horse, eat a horse (饿极了) , talk horse (吹牛) , a horse doctor (蹩脚医生) , horse laugh (纵声大笑) 等。而在汉语里, 马暗含珍情重义、忠于职守之意, 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 如“天马行空” (比喻淡泊和潇洒) 、“龙马精神” (指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之精神) ;马又是能力、圣贤和人才的象征, 如“千里马” (比拟不可多得的人才) ;马还是中国古代战争不可缺少的战斗力量, 所以汉语里有“一马当先”、“单枪匹马”、“马到成功”等成语。

羊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性格温和、恭顺的联想意义, 但又不尽相同。英国人一向重视畜牧业, 以牧羊为主。对应词汇sheep (ram, ewe, lamb) 和goat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联想:sheep通常指胆小鬼、害羞而忸怩的人、温顺或受压抑的人, 如有习语as monk as lamb, as gentle/mild as lamb等;而goat则向来被认为与好色、淫荡和罪恶有关, 是魔鬼的化身, 因而有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把好人和坏人区分开) 。汉语中羊古同祥字, 甲骨文中吉祥多作吉羊, 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具有吉祥、温顺文雅、平和的美质, 是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国泰民安的象征。

狗在英语国家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他们欣赏狗的忠诚和勇敢, 将它视为宠物, 倍加爱护, 因此语言表达中有“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都有得志之日) ”等赞叹。然而狗在汉语言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被蔑视的动物, 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 有词语如“走狗”、“狗腿子”、“狼心狗肺”、“狗屁不通”等。

2. 人们所熟悉的野生动物词汇所反映的英汉文化差异

英汉民族对于狮虎反映差别很大。西方lion是百兽之王, 而在中国却是老虎。在英国lion是力量和好战勇猛的象征, 如12世纪后期英王理查一世因勇武大胆而被誉为lion-hearted Richard。与之有关的习语也多为褒义, 如regal as a lion, the lion’s share (最大或最好的份额) , lion-heart (勇士) 。但在汉语言文化中, 狮子几乎没有什么文化联想意义。汉民族对虎的联想有两方面:虎健壮有力、英勇果断, 有关的成语也多为褒义, 如“如虎添翼”、“龙腾虎跃”等;虎又有凶猛残忍、冷酷无情之意, “如狼似虎”、“笑面虎”、“伴君如伴虎”等。而在英语中tiger喻指凶恶之人, 如ride the tiger (表示以非常不确定或危险的方式生活) ;口语中常指比赛的劲敌, 如paper tiger (比喻貌似强大而实质虚弱的敌人) 。

蝙蝠在英汉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bat是一个丑陋、凶恶的吸血动物形象, 总是与罪恶和黑暗联系在一起, 所以有关的习语均为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异想天开) 等。而在中国文化中, 蝠因与福谐音, 被视作“福鸟”。人们常以蝙蝠作画, 表达良好祝愿, 如“蝠鹿图案 (福禄双全) ”、“蝠鱼图案 (富裕) ”、“蝠桂花图案 (富贵) ”等。

在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 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智慧的体现, 因而就有聪明或智慧的联想意义, 如as wise as an owl。而在汉文化中, 猫头鹰经常在夜间发出凄厉的叫声而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 有凶险、不吉利等联想意义。

在英语言文化里bear常指粗鄙、鲁莽之人, 如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而在中国熊可指人行为缓慢、呆傻和无能, 如:“笨熊”、“熊样”;目前形容股市不景气称熊市。

3. 传说中的虚拟动物词汇所表现的英汉文化差异

数千年来, 龙文化已渗透在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语中的龙是马脸、鹿角、兔眼、牛耳、蛇身、鱼鳞、鹰爪, 神通广大无比。历史上的皇帝常被称为真龙天子, 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汉语中会引起权威、力量、才华、吉祥等褒义的文化内涵, 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争虎斗”、“藏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等。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 dragon是一种形似蜥蜴、满嘴喷火、长着翅膀、身上有鳞的硕大怪兽, 它是罪恶和异教的象征。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是凶险邪恶的象征:如《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现代英语中常用来比喻母夜叉、凶狠的人, 含有邪恶和魔鬼等意义。

凤凰在中西文化中的形象和联想意义迥然不同。在西方文化中, phoenix又名长生鸟、不死鸟, 身披火红色和金黄色的羽毛, 每五百年即自焚而死, 然后由火中重生。因此, 在基督教里被当作不朽的灵魂, 象征着复活和永生, 在英语中成了复活、再生、永生的代名词。而在中国文化中的凤凰分雌雄, 雄为凤, 雌为凰, 有百鸟之王之誉, 是吉祥幸福的化身, 象征着太平安宁和美满的爱情。在神话传说中凤和龙齐名, 分别代表阴阳两性。在传统文化中龙和凤代表帝王和皇后, 象征皇权, 还可比喻婚姻美满、夫妻恩爱,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珍贵和吉祥的喻义。

麒麟在汉文化中被看作“仁兽”、“瑞兽”, 只有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其形象如鹿, 独角, 全身生鳞甲, 可比喻杰出人物和有出息的子孙。独角兽是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它像马, 或小羊, 额头上有一只美丽的独角, 是幸福和圆满的象征, 同时也被视为西方文化和西方智慧的象征。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麒麟就是西方的独角兽。有些辞典把二者对译, 但从两者的形象和联想意义都可以看出, 麒麟和独角兽并不是同一概念, 独角兽的文化含义和地位近似于中国的“龙”。

总之, 语言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文化的差异与语言的差异并存。语言的习得过程就是一个民族文化习得的过程, 要精通一门外语, 就必须学习这个民族的文化。英汉文化千差万别, 这种差异同样体现在动物词汇上, 同一动物词汇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折射出的文化意义有很大的差别, 这种差异给跨文化交际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 只有了解英汉动物词汇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差异, 才能清楚地看到两者各自承载的深层信息, 从而避免因此而造成的英语理解和表达错误, 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摘要:英汉文化千差万别, 这种差异同样体现在动物词汇上, 同一动物词汇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折射出的文化意义有很大的差别。了解这种差别可以避免因此而造成的英语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 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关键词:动物词汇,英汉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

[5]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6]张绍麟.词义的文化标记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策略[A].李如龙, 苏新春.词汇学理论与实践[C].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篇5:《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

一、宗教信仰

中国是没有宗教的,严格意义来讲,佛教,基督教系外来教种。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以佛教为主,主要的还有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罗马文化,同时受到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古老文化影响。在当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和建筑等方面,处处可见古老文化的基督教。主要表现在:

1.名称上的敬畏。如赫敏取名(Hermione)《哈利·波特》中的三个主角之一)就受到神Hermes (赫耳墨斯)的影响。Herme是希腊神化中掌管商业、道路等的神,众神的使者。Hermes来源于埃及神话,原为“透特”,是埃及人的魔法、智慧和写作之神。再比如Gryffindor (格来芬多)就受到Griffin (格里芬的影响。格里芬原为希腊神话中的神兽,鹰头狮身,对地上和天空拥有统治权。因其狮身鹰头,也象征着人必须集力量与智慧于一身。

2.意象。

(1)地下的洞穴——地狱。在文学作品中,对地狱的描述是阴暗、肮脏,位于地下。而天堂光明、纯净,存在于天上。 作为人类,正是位于天堂与地狱之间。

(2)巨蛇。在希腊神话中,Stheno,Euryale和Medusa是三个长有蛇发令人恐怖的女妖。

二、教育观

1.因材施教。在霍格沃茨,小巫师被分在哪个学院,其实并非分院帽决定,而是孩子自己做决定。在教育体制改革受到广泛关注的中国,如何使每个受教育者获得均等的教育资源, 如何选择并赋权给予校长,如何有效管理与激励教师,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和方向。

2.学以致用。在邓布利多的管理下,学习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我们从乌姆里奇身上看到了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子。《哈利波特》虽然写的是魔法世界的故事,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小说中主人公从11岁起进入魔法学校,开始过寄宿生活,学校是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在那里, 老师教课已经有点向大学接轨的意思:一方面不仅交给学生们理论知识,还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地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书中写到,老师会布置规定字数的论文,然后学生就不得不泡在图书馆里,搜寻各方面的资料来完成作业。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避免了“填鸭式”的学习。

3.注重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的培养。英国的独特的教育理念,即着重强调为了生活、乐趣而学习,其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养成教育,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技能、协作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接受更高一个层次的知识进行素质准备。相比之下,我国的学生却由于传统观念 ———父母和老师的知识渊博,导致过分依赖父母和老师,较少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金钱权力观

当韦斯莱一家赢得奖金后不但没有补贴家用,而是用在了高消费的旅游上,这在中国是很难看到的。在《西游记》中, 显然身居高位的玉皇大帝是绝对权威的代表者,呈现出来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权威崇拜,在各个领域都有这样的权威。而中国是迷恋权威的,以权力权威作为衡量世界的标准。在西方的文学中,体现的是权力制衡的人道主义情怀。《哈利波特》中体现出的权力却是一种制衡的权力,魔法部、以霍格沃茨为首的学校和大的魔法家族三方相互制衡,哪一方都不会占据绝对的权力上锋。同样的权力价值观的不同也体现在学校层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尊师重教”,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要尊敬师长。在中国文化中,学生是不敢也不能轻易和老师顶嘴的。当然也有学生和老师对着干的情况然而,从 《哈利波特》里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西方文化中“人人平等” 思想的影响,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与中国大不相同。书中魔药课老师斯内普教授和哈利的父亲曾经是同学,两人在学生时代不共戴天,致使斯内普对哈利有很深的成见,而哈利在第一次见到斯内普时就凭直觉断定这个人很不喜欢他。结果就是, 哈利对这位与自己父亲同龄的老师极为不尊重。在哈利无意中发现斯内普的秘密后,斯内普大发脾气,把哈利撵出了办公室。哈利事后虽感到歉疚,却一直对斯内普是反感大于愧疚, 一直没有去找老师道歉。

四、爱情观

在个人为本位的西方社会,爱情构成了西方人整个生活和生命的全部,爱情就是一切。爱情是至高至上的,因此在表达爱情时也是理直气壮的,坦坦荡荡的,没有太多道德的顾忌。 而在以家族为本位的中国社会,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爱情的本意消亡了。爱情的表达方式只能以 “含蓄”来概括。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差异及其启示】相关文章:

愚公移山精神心得07-24

愚公移山旅游销售精神05-14

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09-04

愚公移山精神心得体会04-28

愚公移山精神过时了吗05-30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个人心得体会700字04-08

学习当代愚公黄大发精神有感05-08

愚公移山的哲理作文05-16

愚公移山的心得体会05-01

学习后池村新愚公精神心得体会04-21

上一篇:政府信息公开总结自查下一篇:上海注册中外合资公司详细流程 (中英文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