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次思想解放

2024-06-13

改革开放四次思想解放(通用8篇)

篇1:改革开放四次思想解放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间,我们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改革的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在这30年里,关于改革开放先后有四次比较大的讨论: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992年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讨论;1997年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形式的讨论;20xx年-20xx年关于改革本身的争论。这几次讨论均关乎改革开放的存废,更是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解放思想”每每在紧要关头为人们排解了困惑,树立了坚定的信念,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

改革开放的30年,是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是中国发展历史上辉煌的30年,是让全国人民真真切切体会到实惠的30年,是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的30年。

1978年以来,我国的gdp年均增长约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1978年以前,我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20xx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改革开放30年间,我们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改革的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在过去的30年里,关于改革开放先后有四次比较大的讨论: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992年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讨论;1997年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形式的讨论;20xx年-20xx年关于改革本身的争论。这几次讨论均关乎改革开放的存废,更是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解放思想”每每在紧要关头为人们排解了困惑,树立了坚定的信念,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鲜明地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十七大报告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就是对过去30年以来实践的充分肯定,表达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更顺应了新时期人民的期待和要求。

一、解放思想先后四次在紧要关头挽救了改革开放事业

(一)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长期形成的“左”的思想还很深,“两个凡是”又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新的桎梏枷锁,党和国家的事业处于徘徊之中,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选择。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极“左”思想盛行、唯心主义泛滥、形而上学猖獗的现实状况,坚决支持和大力推进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打破了“两个凡是”对人们的思想禁锢,促进了思想大解放,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1978年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首先是解放思想”的论断。为什么要把解放思想明确地放在“首先”位置上?邓小平同志的回答是:“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①他强调,是否解放思想,“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②“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么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③这个报告可以看作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解放的宣言书,彻底突破了“两个凡是”和“左”的错误,为探索现代化、建设新道路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这次会议把人们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又为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开辟了道路。从此,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

(二)1992年,姓“资”还是姓“社”。

篇2:改革开放四次思想解放

敬爱的党组织:

不知不觉,党校的学习就快要结束了。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不断激励着我,成为我工作、学习、生活的动力,回想着自己被支部批准可以进入党校学习的激动时刻,让我感觉到有了一种新的归属感,在这个充满温暖,充满力量的集体中,我不断成长。在这段时间里,经过党的教育、培养,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我们党的进步性、先进性和代表性,从心里感觉到自己整个人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视野广阔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增强了。

周一的时候,我们进行了晨跑。但是我发现估计是因为大家考完试了松懈了吧,迟到甚至不来的人数渐渐增多了,甚至在跑步之前,很多女生因为真正身体不舒服亦或是装作身体不舒服逃避晨跑。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虽然党校结业考试结束了,但是党校的学习还没有结束。我们应该时刻端正和约束自己,不能松懈,要踏踏实实的认真完成党校的各项任务直至党校学习的结束。

党校学习的最后一天,党校负责人组织了拔河比赛。或许很多人会感到奇怪,不懂拔河的意义何在。我想,或许负责人是为了培养我们团结的精神,让我们享受到团队合作的快乐。要让我们知道,虽然党校学习结束了,但是党的这个组织还在,我们要始终团结一致,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并且从党校的这个小集体延伸到各个民族这个大集体,提醒我们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这一个星期中,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入党动机,我一直在想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入党。或许刚开始我的入党动机还不是那么的纯粹,因为家里人都是党员,所以从小耳提面命的教导我也要成为一名党员,亦或者是因为老爸跟我说在大学里成为党员找工作会加分,或许还有我觉得我既然已经上了青共校,所以一定要继续上党校。总之,才开始的时候,我只是会跟着党校学习的步骤一板一眼的推进,但是却从未思考过自己入党的原因。

但是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我深深的感觉到了党的力量。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国人,我们要坚决维护党的领导,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为此,我们需要用实际行动加入中国共产党。

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一个人入党的动机是不是正确,往往同他对共产党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认识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有直接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上述问题,只有认真学习这些理论,才能对上述问题有更明显和深刻的认识。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对共产党事业和共产党有了明确、深刻的认识,他的入党动机才会端正。

其次,在生活,工作中,我要挑起重担,起先锋模范作用,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专业学习与全面素质提高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最后,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同一切不良现象,错误思想作斗争,牢记党的宗旨,为人们服务。总之,我要自觉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按照党章的规定时刻约束和规范自己,处处服从组织的决定,积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政治体制修养,组织纪律修养,科学文化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是自己更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

我希望早日有那么一天,我面向党旗进行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篇3:改革开放四次思想解放

一、政策执行产生偏差的原因

(一) 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失败, 与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就一般的情况来看, 敏感的政治性政策、直接涉及人们利益分配和调整的经济政策、竞争性和敌对性的外交政策及军事政策、涉及领域众多的综合性政策、创新性较强的政策等, 大多属于比较复杂的政策。如果执行者对相关政策问题的复杂性没有充分认识, 对相关政策的执行难度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没有相关的政策资源, 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偏差, 难道达到预期目的, 甚至会出现偏离政策目标的情况。

(二) 政策质量问题。

在制定政策时, 政策制定者会遇到政策目标错误或者模糊不清的问题。政策目标的正确与否是衡量政策实施好坏的标准, 进而成为政策实施效率的标准。目标不切实际、难以比较和衡量、没有规定完成的期限等情况下, 特别是当政策目标不一致时就会导致政策内容互相矛盾, 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往往会无法执行。同时, 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 由于政策环境未来的变化是未知的, 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和新问题, 这会给政策执行增加复杂性和困难, 对政策的顺利执行形成挑战, 如执行者无法应对这种挑战和变化, 就有可能发生政策执行偏差。

(三) 利益集团的压力。

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 都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某个团体或者某个人的利益, 特别是在政策执行的时候, 利益集团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从而影响政策的执行。现阶段我国也存在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矛盾, 也还存在着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之间进行利益分配的问题。因此, 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也不可避免, 许多政策执行偏差往往是由于执行者受到利益集闭的压力而扭曲或擅自改变政策内容造成的。

二、我国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

2006年7月1日起, 我国依照《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 对公务员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全面调整宏观收入分配政策, 贯彻落实公务员法, 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务员工资制度, 解决当前公务员收人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偏差。

(一)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工资差异。

此次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 虽然将工资分成了四部分, 但是对于津贴的发放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中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只是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和本实施办法, 结合实际情况, 拟定具体实施意见”。现实情况是经济发达地区将津贴标准制定的比较高, 欠发达地区的津贴标准较低, 致使公务员工资性收入出现差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数据显示, 2006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务员工资中, 最高的北京市公务员年均4.9万元, 而最低的陕西省年均为1.5万元, 两者相差两倍多, 即使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河北省, 公务员年均工资也只有1.6万元。同样的部门和同等级别的公务员工资差1-3倍,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工作条件更为艰苦, 而工资性收入反而更低。

(二) 同一省内不同地区公务员工资的差异。

此次工资制度改革中, 对于公务员津贴的资金来源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在具体操作中就演变为各自财政解决。在同一省区内, 由于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财政收入不同, 各地公务员工资性收入也不一样。以河南省刚参加工作的科员为例, 按照《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基本工资均为760元。在工资津贴上, 河南省省直机关根据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复, 津贴补贴水平由每年20222元提高到23822元;根据河南省政府办公厅文件规定:“省直驻郑以外省辖市及城市区行政人员执行所在省辖市市直同职级人员津贴补贴标准。对于县 (市) 津贴补贴平均标准低于每人每月300元的, 省直驻县 (市) 行政人员按照每人每月平均300元的标准执行;县 (市) 津补贴平均标准高于每人每月300元的, 按当地实际标准执行”。因此, 在全省财政收入差的地区或者县乡的津贴为年均3600元 (月平均工资约为1100元) , 而省直、市直则达到年均23822元 (月平均工资约为2760元) 。

三、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修正

林德布鲁姆的渐进决策理论认为, “渐进决策就是决策者在现有的合法政策的基础上, 采用渐进方式对现有政策加以修改, 通过一连串小的改变, 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逐渐实现决策目标”。基于此理论, 此次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 由于没有及时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 结果违背了政策的初衷, 要对现有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进行一些列的修正, 确保实现政策目标。

(一) 建立规范合理的公务员津贴发放制度。

国家应尽快出台公务员津贴发放, 制定出规范合理的津贴发放标准。我国地域广阔, 各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样, 地区差异很大, 制定津贴标准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津贴标准要有一定的弹性, 不仅能合理的体现地区的差异, 也能将这种差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 要考虑县、乡基层同志的工作条件和工作任务, 适当的倾斜, 特别是边疆欠发达地区的津贴标准要适当提高, 使基层公务员能安心工作, 确保基层工作任务的落实和基层政权的稳定。

(二) 制定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由于此次工资改革没有考虑到津贴资金的来源, 因此出现了财政收入高的地区津贴标准高, 财政收入低的地区津贴标准低且不到位的问题。同时, 由于省、市级财政掌握的资金比较多, 往往津贴标准高且发放及时。中部和西部地区县级财政大多入不敷出, 多靠转移支付运行, 津贴标准低且发放不足。因而, 要对工资津贴的来源进行明确规定, 中央财政资金要对县级财政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区进行支持,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确保在基层干部在艰苦的地方留得住、干得好, 为落后地区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 建立弹性的薪酬制度体系。

在高度集中统一工资管理制度下, 国家调资在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 在具体操作中也有很大的难度。从长远来看, 国家有必要建立起弹性的薪酬制度体系。可以参考法国的俸点工资制度。所谓俸点, 就是通过测算, 将各级公务人员的职务工资与年功工资分别以点数来表示, 并与公务人员的职务职级体系相对应, 划分出等阶。这种俸点只折算不同等阶实际工资额的单位数, 具体工资额系数则由有关主管部门根据每年的公共财政状况、居民生活指数、企业平均工资水平等因素确定。这种工资调节方式建立了动态调节机制, 富有弹性, 便于调节, 实现了工资水平随同家财政状况等因素而调整。国家可以确定一个时段 (每年、或几年) , 定期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财政状况、物价指数、企业待遇等参数, 调整俸点 (薪点) 的折算数, 做到动态调节。同时,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 国家可允许各地在一定幅度内根据本地区的发展水平测算薪点折算数, 就可以使各地区的工资水平既是在同一工资制度内, 又有不同的增长水平, 建立符合本地区生活水平的薪酬制度。

摘要:本文从我国第四次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为例, 着重分析了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偏差的原因, 同时分析了公务员工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依照渐进政策理论模型, 对政策执行中出现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政策执行,修正,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2][3]《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N].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e40b81c69ec3d5bbfd0a740b.html

[4]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政策尽快起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的通知》

篇4:改革开放在四次争论中前进

第一次大争论:

“两个凡是”,还是改革开放?

1977年2月7日,经华国锋主席批准,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好纲》。这个社论提出这样一个号召:“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两个凡是”。

大家知道,针对“两个凡是”,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先是于1978年5月10日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第二天,《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第三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文章发表之后,遭到当时的中央副主席汪东兴和“凡是派”人士猛烈指责。比如吴冷西打电话给人民日报社社长说,这篇文章是要砍倒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当时压力非常大。关键时刻,邓小平给予了支持。5月30日,邓小平说:“现在,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莫名其妙。”

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开了36天。25日之后,很多人在会上发言,点名批评汪东兴在真理标准讨论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压制讨论。接着,在会议上,围绕真理标准讨论问题又展开了长时间激烈交锋。辩论的结果是,“两个凡是”失败了,实践标准战胜。邓小平在这个会议闭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说,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在这个会议的基础上,12月18日到22日,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最重要的贡献,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另外,全会公报还提出,对经济管理体制要着手认真改革,这是在中央全会上第一次提出“改革”这个词;公报还说要努力采用各国先进技术经验,这就是开放。所以,现在我们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1977年~1989年标志性事件

经过第一次大争论,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我举出一些标志性人物和事件作一些说明。

一、胡耀邦主持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二、小岗村包产到户。

三、成立特区,杀开一条血路。

四、政治体制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发表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制度改革的命题,批评了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和特权等5个弊端。后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这篇文献指导下往前走。

五、个体、私营经济破土而出。

六、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八、1984年,莫干山会议提出双轨制。实行计划内、计划外(市场)两种价格,以便慢慢过渡到市场经济。

九、农村在80年代中期开始海选,大约90万个行政村的村民开始选举村委会。

十、文化方面的变革,包括《伤痕》、《班主任》等小说问世;邓丽君、李谷一通俗歌曲唱法的争论;朦胧诗的争论,星星美展的争论,话剧《于无声处》、《“炮兵司令”的儿子》的争论等。

第二次大争论:

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1989年下半年,“左”的东西得势。当时有人说中央要抓阶级斗争了,有人说要取消个体户了,有人说出国留学政策要变了,有人说留学生回国探亲都要扣下来一个一个审查在海外干了什么,还有人说要让知识分子重新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等等。当时私营企业减少了50%,个体户减少了15%。

1990年,报刊上说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的文章铺天盖地,表面打着社会主义的招牌,实际阻碍改革开放。

这个时候,世界上发生一件大事,柏林墙倒塌了。在很多单位里,改革开放没人提了,谁要是提改革开放,就有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之嫌。

1991年初,邓小平来到上海。针对北京一些人提出的问一问姓社姓资,邓小平说:当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很多人不同意,家庭联产承包还算社会主义吗?不要认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邓小平希望上海人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不要被“左”的声音吓住。

邓小平在上海的讲话局限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但是,他的讲话精神,通过署名皇甫平的四篇呼唤改革的评论文章传达出来了。皇甫平文章发表之后,遭到北京一些媒介合力围剿。我这里举出一些文章的标题,大家一看就清楚了:《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为何不能问一问姓社姓资?》、《问一问姓社姓资》等等。形势发展到这样一个地步,很多人为改革开放捏了一把汗。这样下去,改革开放还怎么搞?

正是在这个时候,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说,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一下子把形势扭转过来了。凡是从1992年过来的人,都能回忆起邓小平讲话激起的改革开放的热潮,人们一下觉得阴霾廓清了,思想解放了。

6月9日,江泽民到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提出了经济体制的模式应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对“左”的思潮给予了有力回击,并且要求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第二次争论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

1989年~1993年标志性事件

一、1992年4月25日,时任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在中央党校发表反“左”讲话,震动朝野,这是来自高级领导人的最犀利的防“左”檄文。

二、上海股票市场一飞冲天。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票交易价格限制全部取消,由市场引导。仅3天时间,股票暴涨570%。

三、下海潮。南方谈话之后,大批官员、知识界人士下海,成为全社会津津乐道的话题。

四、个体私营经济爆炸性增长。

五、党中央、国务院实行一系列改革开放新措施,比如开发浦东,进一步开放沿海、沿边城市,加快物资、商业、财政、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下放经营管理权等等。

六、1993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即“50”条。《决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要求展开税制、外汇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

七、经济增长摆脱了前两年徘徊在5%左右的局面,1992年当年增长13%。

八、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对留学生的宽容政策,欢迎留学生回国,“海归”逐渐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第三次大争论:

私营经济是祸水还是活水?

这一时期有个新的东西出现,就是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万言书。

第一份万言书《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若干因素》于1995年初流传。该文说,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变了,阶级关系变了,社会意识变了,执政党也变了。私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把共产党“连锅端”。

第二份万言书出现在1995年夏秋之间,题为《未来一二十年我国国家安全的内外形势及主要威胁的初步探讨》。文章提出,苏东剧变之后,中国面临的形势严峻。国内由于新的资产阶级形成,和平演变危险大大增加。因此,要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条战线,开展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的阶级斗争。

第三份万言书的题目是《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1996年底问世。该文说,两种改革开放观斗争的焦点,就在于是坚持还是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该文反对国务院制定的“抓大放小”的方针,说为了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小的国企也不能放,要保住所有几十万个大中小国有企业。

第四份万言书的题目是《1992年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动态和特点》,在1997年初邓小平去世之际流传开来。这份万言书开列了一个很长的“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名单,还开列了许多“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媒介名单。名单中包括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法学家、作家和理论家,以及许多重要媒介。要求对这些人和媒介采取严厉行动。

这四份万言书,开启了“左”的代表人物发表不同政见的一种形式,造成很大困扰。一位省委宣传部部长说,一些干部看了万言书之后,心有余悸,“想说话不敢张嘴,想走路不敢抬腿”。

1997年5月29日,邓小平逝世后3个多月,江泽民来到中央党校发表讲话。他强调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这就是针对万言书明显地否定邓小平理论的倾向。江泽民在谈到学风问题时说:“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这就对万言书作者拿着马克思的条条到处吓唬人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江泽民在讲话中还重申了邓小平的一句话:“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就更直接地拒绝了“左”的选择。

这一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明确宣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观念。

2002年11月召开的十六大,更进一步肯定了“资本的活力”,要求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并提出了“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万言书的作者们要求压制和打击私营经济的企图失败了。后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私营经济并不是祸水,而是活水。

1995年~2002年标志性事件

一、厉有为事件。1996年秋,身为中央候补委员、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的厉有为来到中央党校学习。他在党校写了一篇学习体会,题为《关于所有制的思考》,在学员班里传阅。文章的中心意思是,公有制可以和私有制并存,互相融合。他还提出一个介于公与私之间的“社会所有制”的概念即股份制。北京一些“左”的代表人物就拿厉有为开刀,散发万言书,批判厉有为搞私有化。稍后一段时间,厉有为告诉我,就在争论最激烈的时刻,江泽民看了他的文章,并且在中南海接见他,鼓励他“回去安心当你的书记”。

二、“陈卖光”事件。1993年到1994年,山东诸城市委书记陈光,把这个县级市里的小型国企和集体企业卖了272家(该市一共有288家小企业),得了一个外号叫“陈卖光”。北京一些左派杂志、报刊就骂他是“私有化先锋”,“反社会主义”,搞得很紧张。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朱基1996年到诸城考察,得出结论说,诸城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陈光后来升任菏泽市市委书记。

三、私营企业家能不能入党的争论。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七一”的讲话中说,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应当把其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四、围绕国企改革的争论。从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开始,各地陆续开展产权改革,先后持续了十几年,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产生不少问题。问题主要是有的地方暗箱操作、私相授受;有的故意低估国企价值,从中牟利;有的投资者收购国企之后随意打发职工,造成职工生活困难等等,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至今没有结束。

五、加入WTO有利还是不利。在中国加入WTO前后,一些人说,WTO是西方国家套住中国的绳索,是扼杀中国经济的软刀子,主张不加入。当然,这种主张被实践否定了。

第四次大争论:

中国改革搞错了吗?

这个争论有个大背景。这就是,多年来GDP高速发展,既取得了光辉成就,也造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和成就相比,虽然是第二位的,但也非常严重。

近年来,很多人都在议论新的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除了这三座大山之外,还发生了一些重大灾难性事件,比如山西黑砖窑事件等,再加上一系列恶性腐败案,还有国企改革、征地拆迁中的问题等等,导致怨气丛生,凸现了城乡差别、两极分化、腐败成风、环境恶化,以及借改革之名寻租营私等诸多问题。这次争论与这些问题有关。

在这次争论中,引起广泛关注的是三个旋风、三个万言书。

三个旋风。一个是“郎咸平旋风”。从2004年6月起,郎咸平多次指名痛斥一些人借国企改革鲸吞国有资产,引起轰动。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郎咸平进而声称国企效益比私企好,要求停止国企改革,遭到诸多有力反驳。再有就是“刘国光旋风”。2005年,老资格经济学家刘国光谈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文章成为热点。他担忧西方现代经济学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地位削弱,并提出了“领导权在谁手里”的问题,还说姓社姓资的问题是回避不了的。这番言论引起了广泛争议。第三个是“张勤德旋风”。张勤德自2004年以来在互联网上多次发表极左文章,点名批判50个著名人士,给他们扣了上百顶耸人听闻的政治帽子,从而引发诸多纠纷,有人准备诉诸法律解决问题。

三个万言书。第一个是2005年5月,一部分人签名建议书,对国务院在年初发布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36条”)提出批评。这些人认为,“36条”违反了宪法第6条“公有制为主体”。他们认为私营经济已经很强了,再鼓励支持不就变成私营经济为主体了吗?第二个万言书是2005年8月,有人指“物权法”“保护私有财产”违宪,结果暂时阻碍了“物权法”的进程。第三个万言书是2007年7月山西黑砖窑事件发生之后,一些人痛陈两极分化、官员腐败等种种问题,指责改革开放全盘搞错,要求改变“路线错误”,回到毛泽东时代。

十七大对这些来自“左”的挑战做出了回答,同时也为第四次争论做出了结论。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十七大结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不少措施,如降低公益事业收费门槛、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等,着力改善民众生活,解决环境恶化等问题,受到民众好评。有些重大措施如加快经适房廉租房建设、制定医疗改革方案、建立全民社会保障等还在进一步推进之中。

2006年3月6日,胡锦涛在出席人代会上海代表团座谈会时讲话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发展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和问题。

篇5:第四次思想汇报

尊进的党组织:

随着时间的流逝,党校学习也渐渐地步入尾声,通过前几次的学习,我不但对我党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我还坚定了入党的决心,真心实意的向党组织靠拢,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绝不辜负国家。

这次党校的学习是让我们知道党的组织制度和党的纪律,同时也是给我们敲了一面警钟,提醒我们在日后工作的行为举止,以及该遵守的各种纪律。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提醒自己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不能擅离职守,更不能以权谋私。要时刻清廉执政,即使向党组织汇报工作。

所谓党的组织制度即是: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是党员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监督的一种方式,也是党组织了解掌握党员思想和工作情况的一种途径,在我们党内已经形成了一个优良传统。应当继续坚持下去,并不断加以完善。

实践证明,党员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可以使党组织了解和掌握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情况,帮助党员增强政策观念,端正政治方向,做到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可以使党组织切实地了解党员的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党员提高思想觉悟,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同时,通过这种汇报,可以不断培养和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鞭策他们不断按照共产党员的条件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自觉地向党组织定期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

而后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民主集中制,其中着重强调了“四个服从”—— 党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民主集中制从本职上讲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民主集中制中民主就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就是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没有民主就没有正确集中,没有集中就不能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和路线,不能形成全党的统一思想意思,就会违背民主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是防止和反对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的有力武器,是民主集中制的本质关键。

实行民主集中制,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集中所有党员和干部职工的智慧,凝聚全部的力量;同时,又实行多数原则,按照多数人的利益、意志和要求决定问题,可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另一方面,它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不允许互相扯皮、议而不决,一经决定立即实施,可以避免那咱互相掣肘和力量分散的弊病,具有简捷便利的特点,所以它有较高的办事效率。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我需要民主集中制来规范党内生活、处理党内关系,实现党的正确领导。也对我们贯彻民主集中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好的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探索与新形式相适应的新方法、新经验,更加充分发扬民主,以培育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推动我们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课上尹少华教授着重讲解了党的纪律,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解党的纪律是刻不容缓的,只有在合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更自由的行使自己的各项职能。

纵观贪官的落马,他们有着共同点。每一个贪官并不是一开始就腐败,他们起初同样扎扎实实的工作,从一点一滴做起,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有为党奉献的一面。后来逐步转变为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贪污受贿,淡化了党性修养,扭曲了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沦落为人民的罪人。曾鸿翔悔恨不已地说:“我没有算好家庭帐、政治帐、前途帐、生命帐。如让我再选择一次,我一定会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从贪官的轨迹我们不难看出,贪婪的闸门一旦打开,贪欲如洪水决堤一泻千里,不可收拾。贪念来源于权力,由权力转变为权钱交易。一个人手中有了权,就必然要和金钱打交道,各个方面的诱惑也随之而来,如何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是否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才是对每一个为官者的严峻考验。如果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当成了谋取不义之财,谋取私利的工具,最终将踏上不归路。如果把权力转化为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流芳百世。如果恃权轻法、心存侥幸,政治上丧失信念、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那终将落马坠地。如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永葆共产党员本色,才能做到常在河边走永远不湿鞋。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同时也与消极腐败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贯穿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必要性,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6:第四次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今天是党校的第四节课,尹院长给我们讲了关于“党的组织制度和党的纪律 ”!而当我开始写这篇心得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很激动的。不知不觉,课程已经过半了!突然我为自己有机会参加这次入党校学习而感到庆幸与欣慰。以前真的是对党的认识很肤浅,每天会从电视中了解到党的活动,党的方针政策,大都是抱着可看可不看的态度。这节课对我的教育是非常大的!

通过对党的组织制度和党的纪律的学习,我了解到:党的组织制度是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的十七大规定:“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

1、“四个服从”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

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他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他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4、“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

接下来是今天关于党的组织制度的理解: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包括

1、党内民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

2、发展党内民主就是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 位;

3、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建立和完善党员权利保障机制;

4、发展党内民主主要着力提高党员的民主素养!而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坚持和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发展党内民主要以实现党的纲领为目的;发展党内民主要以引导、保护和发挥全党积极性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在党的章程和纪律规定的范围内,紧密结合党的组织职能和党员的权利、义务展开。关于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有力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坚持“四个服从”的原则,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制度。

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党的纪律的主要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坚持党员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

1、政治纪律: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2、组织纪律:核心是四个服从,包括有:集体领导制度,请示报告制度,选举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党费缴纳制度等等。

3、党的经济纪律: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

4、党的群众纪律:核心是群众利益至上,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5、党的保密纪律!党的纪律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在新时期的繁重任务的保证。党的纪律是解决好两大历史性课题的重要保证。党的纪律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维护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这次学习是对于我个人灵魂的一次洗礼。现在我认识到了入党不仅是一种光荣,更重要的是应该有坚定的信仰,为我们党的事业出谋划策,用更多的热情和更好的务实精神支持党的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要坦率真诚,相信党组织。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自己在思想上与党组织靠近,加强自己在社会实践各方面的锻炼,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争取早日加入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并且成为其优秀的一员,用党的思想来武装自己,深刻理解里面的精髓,用于指导实际行动!

汇报人:裴兴旺

篇7:第四次党课思想汇报

通过上节课的党课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合格共产党员应具备的许多要求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在课上,彭伟忠教授为我们讲解了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应明确基本的共产党员的义务和权利。

首先,权利是以义务为前提的。而党章中的首要义务是: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每一个政党都有他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以及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守的思想。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只有坚持党的基本思想,才能理解党在新时期所做的决策。我对中国共产党的章程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经济建设,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重新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自身出发,在内心里,对学习的思想,产生了认同和共鸣。在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后,我们的学习就更加的有目标及动力,它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以及在奋斗过程中去分辨看清事实真相,以求事情更好发展。

第二点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我想这点的认识与自身的经历有关,作为08多媒体的团支书,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体会到带领一个团队以及建设这个团队的艰辛。首先,这种责任感要求我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要做好模仿作用,在各个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一个集体的思想情况非常重要,在任职期间,我的宗旨是带动同学和群众一起投入到工作当中,调动他们的活力和精神,增强他们的集体感和归属感方面。只有支部的团员参与到团员生活中并且认可了,我才算是做好了。

另外,党员的权利里面,党员享有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有在党的会议上和党的报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及对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的权利;共产党员可以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干部,可以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可以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参加和进行申辩,其它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在本次学院的学代会,我作为一名学生代表参与收集了学生的意见,整合成学代提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为学生,为群众说话的那种责任感以及参与会议的使命感,最后是分析事情的谨慎感。

党章从实际行为角度对党员进行约束,作为一个合格共产党员应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认知党员的权利与义务,我们必须从党章开始学习起,由行动去实践。

以上是我的思想汇报,请党组织予以批评指正。

此致

敬礼

汇报人:___

篇8:改革开放四次思想解放

各位委员、同志们:

这次科技委年会是在“十一五”即将结束、“十二五”即将开始的情况下,总局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十一五”时期广播影视科技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研究和探讨“十二五”广播影视科技和事业发展的思路,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广播影视科技发展如何实现战略转型,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下面,我结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谈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十一五”广播影视科技和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二是当前我国广播影视面临的形势;三是“十二五”广播影视科技和事业发展思路;四是对科技委工作提几点要求。

1“十一五”广播影视科技和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宣部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我国广播影视持续快速发展,科技和事业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全国有播出机构2654家,开办了3985套广播电视节目、178套付费广播电视节目、13套高清电视节目。到去年底,全国有广播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万多座,广播电视发射总功率11.8万千瓦;有线广播电视干线网333万公里,比“十五”末增加100多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1.75亿户,比“十五”末增长51.7%;卫星上行站36座,通过8颗卫星、58个转发器传输352套电视节目、263套广播节目,卫星节目传输套数比“十五”末分别增长278.4%、108.7%。全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6.31%,比“十五”末增长2.4%,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23%,比“十五”末增长2%。全国电影放映银幕数比“十五”末增长2倍,2K高档数字银幕数超过3500块,其中具有立体电影播放功能的有1900块,1.3K中档数字银幕数超过600块,0.8K流动放映系统超过4.2万套。“十一五”期间,无线覆盖工程、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有线电视数字化等十个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初步形成了安全播出、监测监管、公共服务、现代传播和科技创新五大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广播影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十个方面取得突出进展

一是实施安全播出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卫星传输的安全问题,掌握了主动权。“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了安全播出工程,发射两颗广播电视专用传输卫星,完成了全国2000多万套地面接收设施的转星调整,通过加大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和薄弱环节整改力度,从根本上扭转了卫星传输安全的被动局面,安全播出保障能力上了新台阶。

二是实施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扭转了无线覆盖滑坡的被动局面。“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加大投入,实施了无线覆盖工程,调整了多年来无线覆盖无偿转播政策,明确由中央和各级政府分级负责,有效提高了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覆盖能力。中一电视和中一广播的无线人口覆盖率都提高到了85%以上,比“十五”末分别提高了54%和33%。内蒙古、吉林、安徽、福建、湖北、海南、云南、甘肃、新疆等省(区)以及一些地市组织实施了本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更新改造了4000多部发射设备,大大提高了本地节目的覆盖能力,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无线覆盖滑坡的局面,还建立了长效机制,增强了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能力。同时,也为我国全面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发展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三是直播卫星服务于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开始向户户通迈进。2008年6月9日,我国发射了中星9号直播卫星,为解决“盲村”村村通提供了有效的覆盖手段。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已建立了直播卫星村村通服务平台和全国统一的用户管理系统,在2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用直播卫星开展村村通服务。目前,用户已达1350多万,今年底将全部完成村村通直播卫星设施安装任务,为推动广播电视“户户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是台内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效果显著,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和服务方式发生质变。广播电视台内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明显加快,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制播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基本完成,许多省级台和城市台已经完成全台业务一体化网络系统的建设,大大提高了节目制播效率,为电台、电视台从单一传统业务模式向为多种终端提供多种综合业务模式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是有线电视数字化从探索期进入快速发展期,启动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规划建设。“十一五”期间,有线电视数字化取得重大突破,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全国有260多个城市进行了数字化整体转换,170个城市完成转换,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7900万户,双向网络覆盖用户超过3000万户。各地在推进数字化转换的同时,加快网络双向化改造和用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发高清电视、视频点播、电子政务、电视商务、游戏娱乐等多种新业务和本地化服务,使有线数字电视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新的桥梁纽带。在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基础上,总局与科技部合作制订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规划,成立NGB工作组,在上海等地启动了NGB示范区的建设。

六是移动多媒体和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发展迅速,提升了广播电视传播力和影响力。“十一五”期间,我国自主研发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系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和端到端的产业链,填补了广播电视移动服务的空白。目前,CMMB已覆盖320个城市,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运营体系,开始大规模为用户提供服务。通过与中国移动集团开展合作,推动CMMB与TD-SCDMA两项自主创新技术的融合发展,能提供通话、上网、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读杂志等多种服务。CMMB在运营上已经形成系统内上下联合,与系统外合作共赢的成功模式,为产业化发展积累了经验。近年来,广电系统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中国网络电视台开播,央视网、中国广播网、国际在线等网站的点击量快速增长,提升了广播影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七是地面数字电视完成技术准备,在全国所有地市以上城市开通覆盖。“十一五”期间制订了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和发展策略,完成了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开展了地面数字电视试点。为确保公共服务,我国地面电视采取模拟与数字同播、标清与高清同播的方针,避免了因为技术升级而使收看模拟地面电视的用户接收不到电视信号。全国有100多个城市已开通了地面数字电视,今年底所有地市都将开通地面数字电视。

八是开播多套高清晰度电视节目,为加速我国高清电视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去年9月28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北京等8个省(市)的卫视节目开始播出高清频道,标志着我国开始大规模发展高清电视。目前,全国共开播13个高清电视频道,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全国100多个城市通过有线网传输高清节目,多个大中城市在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中转播高清节目,带动了高清产业链中内容制作、面板生产和机顶盒销售等的快速发展,为加速我国高清晰度电视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九是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在农村全面普及,数字电影发行放映体系初步建立。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思路,初步建立了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服务监管平台、农村数字电影供片体系和覆盖全国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网络。流动数字放映已在全国农村广泛展开,一大批农村数字院线和基层放映员活跃在农村电影放映一线。预计今年农村电影放映将达800万场,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公益目标。电影发行放映数字化发展迅猛,数字技术在电影产业发展中作用更加突显。

十是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广播电视网的升级改造和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今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6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试点城市(地区)名单,批准在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地区)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总局组织央视和试点地区(城市)制定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平台技术方案、系统建设方案,组织试点地区(城市)制定有线网技术改造方案和互联互通方案,调研制定国家级网络公司筹备方案,为推动三网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初步形成五大体系

一是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在实施安全播出工程、加强安全播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化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基本建成了贯通中央、省、地市、县四级的全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目前,全国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平台已经连接全国170多个重要播出单位,全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达县级有线网络播出前端。在全系统的共同努力下,确保了党的十七大、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安全播出,成功应对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地震、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在应急广播方面也积累了有益经验。

二是监测监管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监管系统不断完善,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广播电视监测网。另外, 还建立了节目收听收看、境外卫视、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系统,各省也建设了覆盖本省的广播电视监测监管系统。针对各种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新情况,为实现监测监管信息的资源共享,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技术监测监管平台方案。

三是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中央要求,继续大力推进西新工程、村村通、无线覆盖、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工程,建立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直播卫星的应用,使村村通传输手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进入了一个技术先进、服务便捷、管理有效、良性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从村村通向户户通、从部门行为上升为国家行为、从工程建设上升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系列转变。无线覆盖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扭转了无线覆盖滑坡的严重状况。农村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公益目标,农村地区基本完成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过渡。

四是现代传播体系。“十一五”期间,广播影视数字化取得重大突破,有线、无线、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发展迅速,数字声音广播取得新进展。电影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构建了适应城乡不同需求、多层次的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技术格局。总之,我国已建成了针对城市、农村、山区等不同地区,针对电视机、收音机、手机、车载等不同终端,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广播影视现代传播体系,在党和国家新闻宣传、文化建设和信息化推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是科技创新体系。各级广电部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事业发展,广播影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广电总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体制改革力度,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等技术标准,推动一批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在行业内广泛应用。广播影视科研工作已从过去单纯的跟踪研究,向自主创新和应用服务相结合的转变。科技创新的支撑、保障、推动和引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为建立现代广播影视传播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了民族工业和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科技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围绕三网融合、建设下一代广电网等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我代表总局和王太华同志向各位委员和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

2 当前我国广播影视面临的形势

(一)数字、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广播影视须加快数字化、高清化、双向化步伐

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发展。世界广播电视进入模拟向数字转换的关键时期,很多国家都制定了模拟电视关闭时间表,美国、荷兰、德国、瑞典、芬兰、卢森堡、瑞士等国已经关闭了地面模拟电视,欧洲其他国家和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将在2010年至2012年之间关闭地面模拟电视。有机构预测,到2012年全世界的数字电视用户将超过模拟电视用户数。值得关注的是,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新的传播方式在不断分流收视人群,刚刚发布的GoogleTV将搜索引擎、互联网电视等优势与有线电视的频道优势相结合,提供内容搜索、定制频道列表等功能,打破了传统的“频道”和“电视用户”的概念,在形态和内容上都对传统电视播放的概念提出了新挑战,标志着网络电视将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下一代网络的竞争已在全球展开。目前,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等国家都制定发布了数字宽带战略计划,加大投入,加快宽带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西方17个国家对宽带的投入超过230亿美元。广播电视必须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快研究制定下一代电视业务规划、技术标准,大力推动高清、立体电视、超高清、交互点播等新业态发展,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四个更加注重”新要求,广播影视肩负新使命、面临新任务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面深刻分析了当今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次重要会议,有许多新观点、新提法、新思想和新要求,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求“四个更加注重”,即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进一步丰富了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全会明确要求,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进一步细化量化了公共服务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写入党的会议决议。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文化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高度。李长春就文化建设的“十个关系”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方面文化需求、两种属性和两个效益、主旋律与多样化、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文化与经济、政府作用与全社会参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文化与科技、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文化创新型人才等十大关系。可以说,这些年是我国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绝佳时期,中央对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高度、推动力度、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广播影视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需求前所未有,世界科技进步对广播影视等文化发展的融合推动前所未有,国际思潮相互交锋渗透、国际文化市场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我们广播影视科技工作者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深刻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三)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更趋多元、多变、多样,广播影视必须满足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已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节目品质、内容形式、服务水平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播影视作为主流媒体,拥有庞大的节目内容资源和信息网络资源,有责任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满足社会各界以及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手机、车载等多种终端用户的新期待。要求广播影视科技发展要与人们的新需求紧密结合,通过运用高新技术,盘活现有资源,开发节目新形态,拓展服务新业态,丰富节目内容,完善服务方式,使广播影视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进、与世界同步、与人民同行,努力实现大众媒体为大众的目标。

(四)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推进,给广播影视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今年1月以来,国务院陆续发布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第一批12个试点城市(地区)已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三网融合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三网融合对广电系统来说是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它将打破广播影视传统的层级分割和分散格局,给广播影视的传播理念、生产方式、业务形态、服务方式以及体制机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面对中央的新要求、人民的新需求,面对科技的突飞猛进和三网融合的加快推进,我们广电系统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思想准备不足。三网融合使开放融合、竞争合作成为必然,要求广电系统加快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战略转型,探索三网融合新形势下广电的发展之路,我们对此认识不够,准备不足。二是技术准备不足。目前,全国大多数有线电视网络还是单向网络,一半的用户还是模拟用户,广播电视无线覆盖还主要是模拟系统,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改造和升级的任务相当繁重。三是业务准备不足。目前绝大多数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还只提供单一的、按频道收看的传统广播电视节目,新业务开发滞后,节目内容有待丰富,服务方式亟待改进,广播电视对用户的吸引力在降低,受众人群被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分流严重。四是体制机制准备不足。我国有线电视网主要由各地分级管理、分散经营,没有形成统一的有实力的竞争主体,主体多元、分散经营的局面没有改变,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五是服务准备不足。广电系统普遍存在着服务观念滞后、服务方法简单、服务手段单一、服务质量偏低、服务队伍匮乏等问题,距离三网融合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把握当前的有利时机,认真总结“十一五”的经验,按照“四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全力推进“十二五”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

3“十二五”广播影视科技和事业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广播影视是我们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其发展关系到国家的舆论宣传、文化安全以及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的工作大局。当前,全球正处于技术变革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新阶段,国家已经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发展主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广播影视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战略资源,其发展必然要体现国家战略,要与国家的总体战略相适应,因此,“十二五”广播影视科技发展的主题就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全行业实现战略转型。

我们要站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的高度,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站在国家信息化和文化安全的高度来考虑谋划和推动广播影视的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尊重规律、强化安全,依靠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加快推动广播影视实现战略转型。推动战略转型要做到三个适应,一是要适应党和国家对未来媒体发展的要求,对舆论宣传的要求,确保广播影视作为国家主流媒体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适应人民群众更趋多元、多变、多样的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新期待;三是要适应全球技术发展趋势和潮流,用全球的视野、战略的高度谋划广播影视科技的未来发展。同时,我们在推动战略转型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这场战略转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管理、转型和安全的关系,做到不论广电怎么转型,广电的属性、性质不能变,不论怎么转型,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要求不能变,时刻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安全传输,做到发展和管理、转型和安全并重并举,推动广播影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 推动战略转型要创新传播方式, 把模拟系统变为数字系统, 把单向网络变为双向网络, 把单一覆盖变为固定、移动宽带全领域覆盖, 推动建立下一代广电网。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是广电实现战略转型的技术基础。特别是以互联网协议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广电传统技术观念和技术体制的局限,广泛吸收各项技术的优势和特长,把握下一代网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一要大力推动制播系统的升级换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的内容优势,建立面向多种播出平台、面向多种终端用户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广电网络提供跨区域、跨网络、跨平台、跨系统点播服务,使用户可以共享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内容库的海量节目资源。二要大力推动有线网络的升级换代。按照三网融合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要求,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大力推进光进铜退,提高有线网络的业务承载能力。建设适应跨域业务和双向业务需求的高速宽带、可管可控的广播电视干线传输网络,实现全国有线网络互联互通,推动有线网络从单一的广播网向广播加交换网的方向发展。三要大力推动无线覆盖网的升级换代。抓紧实施地面数字广播电视发展规划,完善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推进数字高标清与模拟电视同播,提升无线覆盖的能力和水平。加快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建设,提高覆盖效果,建设完善国家和省级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运营支撑技术系统,满足人民群众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获取信息的需求。要积极推进调频和中短波广播的数字化,建立数字音频广播新体系。四要大力推动构建直播卫星服务体系。中央已批准在利用直播卫星为“盲区”村村通用户提供免费服务的同时,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开展直播卫星服务。目前,总局正组织力量制定有关技术政策、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这项举措对于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广播电视服务均等化和发展文化产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期间,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满足农村群众需求的直播卫星运营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系统。要充分调动发挥各级广电部门的积极性,建立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分层次分地域的运行维护机制,为直播卫星用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直播卫星平台要在满足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高清电视、推送点播、付费电视、信息服务、应急广播以及电子报纸等卫星广播电视新业务,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五要大力推动电影制作和发行放映的升级换代。要积极跟踪国际数字电影的发展趋势,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监管等各环节的广泛应用,推进电影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到2015年,电影制作、放映要基本实现数字化。在大中城市开展立体电影放映示范,在省会以上城市建立立体电影院。县级(含)以上城市电影院要完成数字化更新改造,基本实现县县有数字影院。六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要针对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三网融合带来的新变化,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广播影视技术政策和技术体制。特别要加强广播影视基础性、关键性、共性的高新技术研究,重点构建三网融合条件下的下一代广播电视技术标准体系。同时,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政治意识强、思想观念新、技术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科技人才队伍。

(二)推动战略转型要创新业务形态,把单一业务变为全媒体、全业务、全功能,使广电网络成为国家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家庭信息化、个人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军。

广播影视作为我国宣传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保证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等基本文化权益,还要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满足人们听好、看好的新要求。“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改变广电传统的单一业务形态,注重发挥广电自身优势,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要通过三网融合创造出老百姓需要的新业务和新服务,使广电网络有别于通信网、互联网,成为以视频服务为主、提供多种综合服务的信息化网络,真正实现全媒体、全业务、全功能,推动广电系统从技术变革进入到业态变革,使有线网络真正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综合服务平台。一要创新业务形态。发挥广电的内容优势,积极开发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立体电视、新业态电视和互动数字电视,提供跨区域、跨网络、跨平台、跨系统点播服务,满足用户新需求。二要拓展服务领域。向用户提供电子政务、社会服务、生活资讯等综合信息服务,提供电视商务、在线支付、电视理财、远程医疗、互联网接入等多功能服务,提供教育、游戏、电子邮件、可视互动等文化娱乐和交流互动服务,不断拓展广播电视的服务领域。三要构建广播电视互联网。在广电有线网络上建设以音视频服务为主,全功能、全业务、可管可控的信息化网络,加快建设全国媒体内容数据中心和业务分发交换平台,建设全国有线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统一结算、统一管理的运营支撑管理系统。

(三)推动战略转型要创新生产方式,把分散布局、粗放经营变为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把有线、无线、卫星自成体系变为多种手段协同发展,促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传输网络的协同覆盖、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标准,形成全面覆盖、结构优化、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广播影视服务格局,推动广播影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一要加快整合全国广播电视网络。多年来,我国有线网络主要由各地分级管理、分散经营,没有形成统一的有实力的竞争主体,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要按照国务院《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要求,抓紧组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实现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作为国有大型文化企业,参与三网融合的市场竞争。在三网融合试点地区,首先采取业务整合方式,在12个试点城市实现广电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立统一的技术管理和业务支撑系统,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二要加强台网联合协同运营。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与传播载体密不可分,内容和载体构成了广播电视的整体,这是广电的自身规律。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内容和载体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势必会影响广播电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当前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各级广电部门一定要从全行业、全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进一步加强中央与地方、台之间、网之间、台与网之间的团结协作,坚持节目内容和传播载体的有效统一。三要加强全国无线覆盖资源的统筹发展。无线电频率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是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的重要基础,随着数字化的推进,利用好、管理好无线资源尤其重要。“十二五”期间,要加大力度,统筹全国无线覆盖资源,整体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联合发展,着力处理好模拟和数字同步播出的关系,处理好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声音广播的关系,处理好公共服务和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的关系。四要推动多种传播手段协调发展。在我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采用无线、有线、卫星和新媒体等多种方式。无线覆盖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手段,为城乡群众提供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有线网络为城镇居民提供公益性有偿服务;直播卫星为广播电视覆盖“盲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可为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提供公益性的有偿服务;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互联网电视、IPTV、手机电视满足人们从互联网、通信网获取音视频服务的需求。“十二五”期间,要注重统筹多种传输手段协调发展,通过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促进广播影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战略转型。

(四)推动战略转型要创新服务方式,从强化服务观念、服务机制和服务队伍等多各方面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以人为本、用户至上、方便快捷的服务体系。

三网融合的实质就是服务的融合、多业务的提供,用户是三网融合中的决定性力量,要求我们要在创新服务方式上下功夫。一要强化服务意识。建立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调整服务手段,从网络传输商转变为服务运营商,从以技术运行维护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用户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二要强化服务机制。加快建立完善服务运营和监督管理体系,完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提升有线网络的服务水平。三要强化服务队伍。按照现代服务体系的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服务队伍,打造有线网络的服务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五)推动战略转型要创新管理方式,运用高新技术和科学理念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提高政府监管水平。

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维护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广电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论技术怎么发展,不论体制机制如何转变,这个基本职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一要强化安全播出和保障能力。针对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给安全播出管理带来的新变化,加强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安全播出的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着力强化安全播出管理,完善落实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立安全播出管理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水平和保障能力。二要加快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广播电视作为党和国家发布政令和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在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按照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建立快速高效、安全可靠、多部门联动的国家应急广播技术体系和运行机制。本着“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现有网络基础、技术条件和组织架构,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信息制作播发平台和国家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开展分层次、分类型、立体覆盖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三要大力强化政府监管能力。整合现有监测监管业务系统,建立覆盖广泛、快捷高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全国广播影视技术和内容统一监管平台,实现对不同播出形态的广播电视内容传播、机构运营、传输效果进行全方位、全功能、全面有效地监测监管。要高度重视互联网视听节目的技术监管,切实加强对新媒体、新业态的监管手段建设。建立并完善数字电影技术服务监管平台,强化电影市场监管,促进数字电影健康有序发展。

4 对科技委工作提几点要求

科技委是总局科技决策的最高咨询机构,“十二五”期间,科技委要紧密跟踪广播影视技术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咨询和参谋作用,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促进广播影视科技和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一要围绕制定“十二五”规划,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履行决策咨询职责。“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大家要结合目前的发展形势和广电的实际,深入研究,就广播影视科技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建设性建议。

二要围绕落实“十二五”规划,积极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提出高质量的技术政策建议和规划实施意见。技术政策是落实规划的重要保障,制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技术政策关系到“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各位委员要加强对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的调查研究,为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广播影视技术政策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

三要围绕“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抓好技术培训和交流工作。要按照提高和普及相结合的原则,继续做好高新技术培训,营造学习业务、研讨业务、钻研业务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广播影视系统科技知识的普及工作,使广电系统干部职工了解掌握广播影视科技的基本知识、基本情况和基本规律。要积极开展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

四要加强作风建设,做好科技委换届的准备工作。明年底,第八届科技委的任期届满。在广电系统战略转型过程中,科技委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方式也要进行调整和转变,要配合战略转型,通过换届切实加强科技委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新一届科技委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上一篇:门店转租和租赁三方协议书下一篇:学生工作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