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的索亚

2024-06-12

爱读书的索亚(共10篇)

篇1:爱读书的索亚

最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书的名字是《汤姆索亚历险记》。我很喜欢主人公。

汤姆是一个聪明淘气的男孩。汤姆对家里的封建生活和学校枯燥的课堂生活极其厌倦。于是他带着最好的朋友去冒险,想当土匪头子。因为在他眼里,海盗是劫富济贫的英雄。他离家出走,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扮演一个大胆的海盗!在这次冒险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并没有灰心、放弃,一次次勇敢地向困难挑战,直到战胜困难。

汤姆虽然调皮捣蛋,但他也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勇敢机智。以书的第二章为例。汤姆充分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为了让别人帮他刷墙,他故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省去了他很多力气,也让别人心甘情愿的给他东西作为奖励。在他遇见哈克的那天晚上,他们一起目睹了一场谋杀。为了主持正义,不怕暴力的汤姆站了起来,揭露了印第安乔的丑恶嘴脸,救了波特。这让我觉得汤姆是个勇敢的男孩。

我想我能理解汤姆的叛逆和汤姆对学校生活的厌倦。小学的时候感觉好幸福,因为没有压力,没有堆积如山的作业,更轻松。但是突然之间,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每天的作业比一年级多了很多。有时候,我也想放弃作业,自得其乐。我也想扔掉所有的课堂生活,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有了这次经历,我想汤姆应该也有同感。

看完这本书,感觉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轻易气馁,要努力,要坚持。汤姆阳光的生活告诉我们,只要有快乐和梦想,梦想就能实现。

篇2:爱读书的索亚

一天,汤姆和他的搭档哈克在墓地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谋杀。但是波特冤枉了哈珀,所以哈珀被逮捕了。汤姆决定在法庭上证明一切。需要多大的勇气!这是一起谋杀案。况且凶手波特当时也在,他就不怕波特了?正是因为汤姆正义感强,才不顾一切的去救哈珀,洗清自己的罪名。我真的很佩服他!

有一次,汤姆和他的搭档贝基在玩。我在一个手指不透明、通道纵横交错的大洞里迷了路。他们被困在里面几天几夜。贝基是个女孩。她再也走不动了,蜡烛也用完了。是汤姆冒着生命危险探索这条路,直到他走出山洞。

篇3:不爱读书的爸爸

晚上,我和妈妈看书的时候,爸爸不愿意读,就在外面东转转,西看看。没一会儿,就溜出去找人唠闲嗑去了;如果不出去,就躺在床上,拿着遥控器翻来覆去地消磨时间。好不容易,我和妈妈放下书本,准备洗漱,爸爸就迫不及待地冲到电视机前,打开开关,津津有味地看他喜欢的电视连续剧。

有一次,爸爸好不容易拿起了书本,可没看五分钟,他就右手托住腮,侧歪着脑袋,上下眼皮合在一起——睡着了。过了一会儿,他的头猛地往下一栽,醒了。我对爸爸说:“别睡觉了,赶紧看书吧!”爸爸不耐烦地向我挥挥手,含混不清地说:“你看你的书吧,别管我!”转个身,又去睡了。

篇4:爱读书”的爸爸

可是近几天,爸爸不知怎的爱上了《格林童话》,吃完饭便坐在书桌旁读童话,还时不时地向我介绍有趣的内容。我好奇地问:“爸爸,你不累呀?”爸爸笑着回答:“一读书就不累啦!”

爸爸提议:“咱们一块儿读,三天后举行讲故事比赛,让你妈当裁判,你如果赢了就奖励你一辆折叠自行车。”为了赢得折叠自行车,我在学校一有空就读课外书,有时还拉着同桌听我练习讲故事。三天的准备时间过去了,经过比赛,妈妈说我比爸爸略胜一筹(chóu)。我高兴地跳起来:“我有折叠自行车喽!”爸爸比自己赢了还高兴,直夸我:“女儿真棒!女儿真棒!”

当晚,由于兴奋过度,我睡不着觉,就起床去问爸爸什么时候给我买自行车。走到爸爸妈妈的卧室门口,我听妈妈问:“你这么累还有闲心读小学生的书呀?”爸爸说:“我是在给闺(guī)女做个好榜样。你知道读课外书的好处有多大吗?前几天我见到闺女的老师,他说咱闺女如果能多读课外书,成绩会更好,也会喜欢写作文。为了闺女,我再累也得和她一块儿读书,培养她的读书习惯,让她爱读书。”听了爸妈的谈话,我鼻子酸酸的,真想大声喊:“爸爸,我爱你!”

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多读课外书,好好学习,不辜(gū)负爸爸的良苦用心。

篇5:爱读书的德国人

在德国出行,乘坐火车最实惠,德国的火车安静、整洁, 虽然人多,但一点也不嘈杂, 火车上几乎人手一本书,大家都沉浸在书香里,静静地读。 这让我很感动,对德国人开始刮目相看,能抛开尘世的纷纷扰扰,能在枯燥的旅程中与一本书相伴,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发现,德国的咖啡馆, 草坪上,都是看书的人。 似乎人人的背包里都有一两本书, 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拿出来阅读。 这种景象与我们在图书馆翻看报纸不一样, 并不是随意浏览一下,这里翻翻,那里看看,感兴趣的就多看几眼,他们完全将自己置身于书本中,神情专注地阅读着。

更让我惊讶的是,德国的书店之大,并且占据着商业中心最具人气的门面。 书店内常常摩肩接踵(zhǒnɡ),来买书的人络绎(luò yì)不绝。 特别是遇到大型节日,书店里更是人满为患,里里外外挤得水泄(xiè)不通。 朋友告诉我,书籍是最受德国人欢迎的礼物之一。 原来,德国人不仅爱读书,还爱买书,藏书。 书是德国人送礼的首选,书是德国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伴侣。

后经了解得知,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 平均每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首都柏林是全德国书店最多的城市,每1万人就有一家书店。 德国的书店之多,令人惊叹。

爱整洁、 爱漂亮的德国人, 家里除了养花种草外,更多的是添置“装饰品”———书。 一般的家庭,都有一个专门的书房,或是在客厅放置一整排书架, 书架里满满的都是图书,五颜六色,格外好看。德国的社区还有很多免费的流动书架,任人拿取。但是,书架里的书却不会减少,因为不少人会把自家看完的书,增加到书架上。德国的图书馆大大小小也有许多,他们都会定期清理藏书,那些库存的,流动性不大的书, 便放在图书馆门口, 供有需要的人免费取阅。

德国人对书籍的热爱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可以用痴 (chī)迷来形容。 无论是在飞驰的火车上, 缓慢前行的公交车上,还是正在飞行的飞机上,德国人总能静下心来, 拿出一本书来读。书香脉脉的德国,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不可或缺、根深蒂固,爱读书成为德国人的特点与标志。

篇6:爱读书的外公

我的外公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高高的个儿,头上布满银丝,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盯着书上的每一个字,好像从书中能找到什么宝贝似的。

一天,外公从书店里买回来几本厚厚的小说,每本书至少有一千页。外婆忍不住唠叨:“你都一大把年纪了,还学别人看什么小说啊!”外公没有理会外婆,捧起《水浒传》,拿起笔,又踏上了他的“寻宝”之旅。

外公用手指着书上的字,一边看,一边思考。突然,外公遇到了一只“拦路虎”,是一个他不认识的字——阜。外公沉默片刻,用手挠了挠后脑勺,又用另一只手托着下巴沉思了好一会儿,还是没想出这个字怎么读。于是,他拿起字典,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个字念“fù”,是丰富的意思。这时,外公脸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外婆对外公说:“我现在要去市场买菜,厨房里正在烧水,等一会儿水开了,你帮我灌进暖水瓶里。”外公很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接着,他又埋头看起书来。

没过多久,我就听见厨房里传来“吱吱”的声音。啊!水开了!我急忙跑进厨房,关掉煤气。我本来想告诉外公水烧开了,但见他读书读得津津有味,我实在不忍心打扰他。

“活到老,学到老。”用这句话来形容我的外公,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篇7:我课余爱读书

我的书架上有许多书,如《白雪公主》、《小红帽》、《动物百科》、《安徒生童话》……它们把书架挤得满满的,就像我的朋友,伴随着我快乐地生活。

每天我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作业,然后就藏在书丛中享受快乐。每每捧着心爱的书阅读时,我都会如痴如醉。在众多的书籍中,我最喜欢读的是格林童话中的一篇名叫《小红帽》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主人公小红帽去看望生病的外婆 , 可是她忘了妈妈叮嘱她的话,结果上了大灰狼的当。凶恶的大灰狼把外婆吃掉以后 , 又假扮成外婆的样子 , 想吃掉小红帽。最后 , 是勇敢的猎手救了她们 ,她们联合起来打死了大灰狼。小红帽得到了教训 , 再也不敢轻易相信别人了。

因为我爱读书,所以掌握的知识比其他同学多些,积累的优美词句也较多,所以写作文时便轻车熟路,不是太发愁的。(为写作文而烦恼的同学可以借鉴一下哟!)

书,带给我的是朝气蓬勃的艳阳天;书,带给我的是无法形容的愉悦心情……书充实了我的课余生活。同学们,爱书吧!它会让你更加优秀!

大脸猫后记:

篇8:爱读书的我

记得有一次,听说邻居家的孩子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还听说书里的内容很精彩呢,我的心不禁痒痒起来,就去跟妈妈要钱买,可妈妈嫌太贵,没给我买。(“痒痒”这个词一般是指皮肤不舒服的感觉,用在这儿是说“我”一遇到书心里就十分想读的感受)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借。纵使我费尽口舌,好说歹说,书的主人也没吐出一个“借”字,还说:“我的书是不能随便借给别人的,除非……除非拿你的大头贴换。”我只好飞快地跑回家。

回到家里,我拿出我的百宝箱,打开大头贴册,看看这张舍不得,看看那张也舍不得,这些可都是我的宝贝呀!(这个句子写出了“我”对大头贴的喜爱,然而是否舍得与别人交换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换,不换,换还是不换?掂量来掂量去,读书的心战胜了心爱的大头贴,终于下定决心挑出一张风景照。(这句是对“我”的心理描写,在心爱的大头贴与书之间,“我”曾犹豫过,但是对书的热爱还是最终获胜,更加突出了“我”对读书的如痴如醉)我对着这张大头贴说:“你先委屈一下,如今只有这个办法了,有机会一定把你换回来。”我把这张大头贴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才缓缓地向邻居家走去。

书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朋友,漫游在书的海洋里,我得到了无限的快乐,也增长了不少知识。

记得那个星期天,大姨带着小妹来我家玩。妈妈说给我们包水饺吃,小妹高兴得直跳。大姨说下水饺千万别下烂了,否则就不好吃了。妈妈说:“我往水里撒点盐,绝对保证一个也不烂。”可是,每次捞出来后总有烂的。有没有其他的好办法呢?我想了一下,突然想到《知识杂志》一书上不是说和面时往面粉内倒入蛋清就可以使饺子不粘锅嘛。我何不让妈妈实践一下呢!于是,我让妈妈按1斤面粉里掺入6个蛋清的比例和面。等饺子起锅后,我們一看一点也没有粘连。全家人都瞪着惊奇的眼睛问我:“你怎么知道的呢?”我得意地说:“书告诉我的呗!”(一个“瞪”字写出了全家人对“我”知识丰富的惊讶,一个“得意”写出了“我”心情的高兴。不同的表情恰恰说明了读书对“我”的帮助之大。)

读书让我充实,让我快乐。我爱读书,更希望同学们也喜欢读书。英国的莎士比亚曾经这样说过“知识就是我们借以飞上天堂的羽翼”,同学们,让我们展开知识的翅膀,像小鸟一样在广阔的蓝天上自由翱翔吧!

总评

这篇习作围绕着“换书”和“包水饺”两件事情来写,结构清晰。“换书”这件事通过心理描写,把“我”左右为难的心情写了出来,事情的结果恰好是对“我”读书热爱的最好说明;在“包水饺”这件事上,通过神态描写,写了“我”为大家解决了一个难题,说明了书让“我”增长了知识,也表现了“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整篇习作条理清晰,过渡自然,中心明确,鲜明地写出了“我”对读书的热爱。

(梁海霞)

篇9:爱读书的索亚

据中新网消息, 湖北“我们爱读书会”20日下午在武汉新天地举行“我们爱文丛”首发式。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等出席该活动。当天首发的“我们爱文丛”, 包括宋小词的《所有梦想都开花》和江佩羽的《马不停蹄的忧伤》两部长篇小说, 以及一部“我们爱读书会”会员作品集。两部长篇小说都描写了青春的迷茫与爱情的失落, 会员作品集则精选了70篇小说、诗歌、散文和评论作品。该丛书的出版, 得到了湖北省作家协会等单位支持。“我们爱读书会”曾多次在武汉新天地举办读书会活动, 邀请中外作家品味读书的乐趣。在首发式现场, 两部长篇小说的作者畅谈了她们的创作感想, 并以现场问答方式进行了互动交流, 部分读书会会员还朗读了作品片段。作家方方介绍了丛书的出版缘起, 并对广大会员作者, 特别是青年女作者寄予厚望。据该会会长华姿女士介绍, 该会成立于2008年, 现有会员200多名, 推出“我们爱文丛”是为扶持湖北女青年作家、鼓励会员创作热情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篇10:“改革的孩子”爱读书

能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

“70后”出生在一段中国文化荒芜的时期。但幸运的是,他们又成长在民族文化复兴、西方理念涌入的上世纪80年代。在蒙曼眼中,“70后”是“改革的孩子”,求知的过程带着明显的时代特色。“生于70年代的这批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带有革命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强调集体利益,崇尚舍生取义的英雄,比如黄继光和董存瑞。他们成长在80年代,那是人民最希望承担责任、最风起云涌的时代。”

学生时代的蒙曼,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却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学生。她5岁就被送去读一年级,在懵懂中完成了小学课程。到了初中,蒙曼迷恋上了课外书,阅读各种文学名著和历史书成了她最大的享受。初二的时候,父母担心蒙曼看太多课外书影响学习,便把书放进了储藏室的一个大柜子里,不但给箱子上了锁,还在上面压了好多重物。可这些都没有难倒看书心切的蒙曼。瘦弱的她找来锤子,硬是把书箱的锁砸开了。由于箱子上压着重重的东西,她的力量只够把箱子盖掀起来一条缝儿,把一只胳膊伸进去抓书,摸着哪本看哪本。就这样,蒙曼从《红楼梦》的最后一本读起,倒着读完了这部文学经典。那时,她还不到12岁。

上了高中后,蒙曼成了家乡河北省平泉县唯一一家新华书店的常客,常常手捧一本书,一看就是大半天。书店工作人员每月都要上门给她家送一份新书单,因为知道“这家人买书的可能性很大”。蒙曼总是带着感恩的心情回首那段岁月:“那是一个物质还挺匮乏,但赐予了我丰富精神食粮的年代。”

蒙曼暗下决心要去北京上大学,因为觉得北京“文化气息浓厚,是个念书的好地方”。1992年,她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那时正赶上88级的毕业生离校。那些毕业生们张罗着在校门前立一个纪念碑,刻上“天之骄子”4个字。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此事给蒙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说:“那时候能上大学的人还不多。这件事反映了那个时代大学生的自豪感,他们为自己能来到大学求知感到骄傲。试问,现在的大学生还有这种骄傲的感觉吗?”

“看书既是求知,也是娱乐”

离开父母,进了大学的蒙曼,也迎来了人生中一段尽情读书的美好时光。“记得90年代北京有很多书市,能买很多便宜书。对我专业影响最大的《资治通鉴》,就是在书市上淘来的。这本书为我的求知打开了一扇大门。”有一次,班主任到教室抽查学生上自习情况,蒙曼正在看古文《资治通鉴》。班主任对她看古文原典很惊讶,问她:“谁让你看的?”蒙曼回答说是自己想看。老师更惊讶了。“静下心来看《资治通鉴》,让我受益颇多,也为我后来从事历史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蒙曼告诉记者。

蒙曼说:“‘70后’上高中、大学的时候,来自社会上的诱惑非常少,娱乐活动比较单一,网络几乎没有,这是一大时代特色。看书既是求知的渠道,也是娱乐活动。此外,和中国的时代气氛也有关系。当时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应该向何处去?传统文化到底意味着什么?不管对也罢,不对也罢,全民族都在讨论这些问题。这是共性。剩下的,就是一些个人气质的东西了,我喜欢看历史,你喜欢看小说,他喜欢看哲学,就各不相同了。”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从书中得到很多知识,很多快乐,很多梦想。“我身边很多人都在看书,成了一大乐趣,巴尔扎克、雨果的书看了个遍,写文章动不动就用名人名言。我觉得那时候人的心里很平静,能静下心来看打动人心的小说,甚至是古文。”

1999年9月,蒙曼硕士毕业,来到北京大学历史系继续攻读隋唐史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博士毕业后,她回到中央民族大学,成了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的教师。

从小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70后”走上社会,遇到的却是一个金钱、物质意识日益泛滥的时代。他们不适应,但又必须在其中安身立命。有人说,“70后”从求知识开始变得求实际了。但蒙曼觉得,这是任何一代人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70后”也不能例外:“对求知的怀念,对求实的批判,反映了一个人在青春远去的时候的一丝落寞。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总要找到一个平衡。只有理想,没有现实,那岂不成了空想家;只有现实,没有理想,一个人就不会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里。每个人想的和做的肯定会有距离,否则他就成了圣人了。带着梦想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有何不可?”

对于“70后”来说,蒙曼认为他们身上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更具有独特性:“中国发展得太快了,可谓飞速前进。身在其中的‘70后’,理想主义的东西肯定会逐渐褪去,个人的考量肯定会逐渐多起来。我们只能在跑步过程中解决问题,而不能停下来。如果停下来,问题可能会更多。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70后’正用自己的知识,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70后’将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时代大潮中亲手导演这一历史进程。”

接受服从性教育,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环球人物杂志:您能否用几个词简单概括一下您眼中的“70后”?

蒙曼:责任、低调、理想主义。“60后”有叱咤风云的一面。“70后”属于过渡性的一代人。“80后”这一代个性非常张扬。

“70后”非常有责任感。现在,他们正在承担社会和家庭中的重大责任。在家庭里,大多数人已经开始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了。其次是低调。“60后”是革命的一代;“70后”看起来非常温和,可以说是改良的一代,对知识的追求更迫切;“80后”的自我宣传能力特别强。“70后”上学的年代,班上敢于直接表达自己观点的人是少数。他们受到的是服从性教育。我的学生中有“80后”和“90后”。他们在课堂上很活跃,非常热衷表达自己的想法。

环球人物杂志:您怎么理解“70后”的理想主义?

蒙曼:在“70后”的身上,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特别是在“70后”的大学时代。大学本来就是培养理想主义的地方。那时候,大学生们不是想着自己,而是想着改变中国,甚至是改变世界。以前一个大一学生曾问我:“你在大一的时候,有着怎样的人生规划?”我想了一下,我们那时候还真的不知道何谓人生规划,或者说想的不是人生的规划,而是诸如“美国霸权还能撑多久”,“中国文化应该如何传承发展”等世界级规划,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

环球人物杂志:比起“60后”、“80后”,“70后”对知识的追求有哪些特点呢?

蒙曼:“70后”对阅读更有热情,这也是时代的产物。“70后”成长的年代,媒体不如现在多样,网络也没现在这样发达,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纸质书。80年代,中国真正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的思想。中国传统的东西在经历了一段文化沙漠之后,也大量地浮现出来,涌现了一批经典的书籍,不像现在的书,量很大,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我看书的时候,还是纸质文本的天下,精品层出不穷。那时候国外的译制小说大量出现,浪漫主义的、经典的我们都看过,比如《牛虻》等。

“60后”求知有一定的局限性。“70后”的就业压力相对“80后”要小得多。比我年长的“70后”,国家还包分配工作。就业压力小了,就可以考虑自身生计以外的东西多些,看书学习的功利性、实用性不是那么强烈。而“80后”的就业压力很大,使得他们的求知有功利色彩。现在的学生有“技工化”倾向:人人忙着掌握一门生存技巧,托福、GRE就不用说了,有的还考教师证。多一个证件意味着多一个机会。他们缺少很多像“70后”那样对人的思考,比如对“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等问题。我的历史系学生,有的从大三就开始看考公务员的书了。

“求实没有错,只是想承担更多责任”

环球人物杂志:您把问题归结于时代?

蒙曼: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时代。为什么时代可以造就你,也可以造就另一个人,还是有个人选择在里面。比如一个人一天有3个小时来看书,完全可以拿两个小时来看公务员的考试书,另一个小时看看对做人有点价值的东西。个人修养上去了,未必对考公务员没有帮助。

环球人物杂志:有人说,“70后”走上社会后开始变得“求实”了,对金钱和地位开始有所追求了。求实比求知听起来,功利了许多……

蒙曼:我不觉得求实有什么错。一个人追求社会地位就错了吗?追求官职就错了吗?官职说明了责任,说明一个人想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现在有人把官职矮化了。人想要承担责任,总要有一个位置。在家庭之中,母亲有母亲的责任,如果你不是母亲,有一些责任是不存在的。所以求实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应该被积极看待。

环球人物杂志:如果把求知看做起点,那么求实是终点吗?

蒙曼:终点是求保重。如果让我现在对“70后”说一句话,已经不是“你要加油啊”或“你要努力啊”之类的话,而是“请多保重”,因为这一代人现在都重任在肩。前几天,我的一个朋友从远方打来电话,告诉我她的房东去世了。房东也是个“70后”。我有些愕然,就在一个星期前,她还在跟我讲和房东斗智斗勇的故事。只一个星期,就阴阳两隔,一切恩怨全无意义,只剩下对生命脆弱的唏嘘。

上一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机制下一篇:书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