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下语文教学计划

2024-06-16

部编七下语文教学计划(精选6篇)

篇1:部编七下语文教学计划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短文两篇》包含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和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两篇文章。其中《陋室铭》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爱莲说》和《陋室铭》一样,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把莲花和菊花、牡丹进行对比,表明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以及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的追求。

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同时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获得有益启示。”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文章梳理,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主要形象的特点,思考感悟,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对与学习文言文不再是“新手”,出了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文言文的简单方法之外,他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继续积累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扎实地落实文言基础,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4.虽然跨越不同时代,但是两篇文章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都表达了对优秀品质和人格的不懈追求。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物”后的“志”。

学情分析:

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初中文言的知识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渐渐开始有文言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这个学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所以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来让学生真正高效地参与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托物言志手法。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教学重点:

1.自主预习和合作完成课文梳理,积累文言知识。2.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对高尚品格情操的追求。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启示。教学准备:

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画出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老师提前准备好相关课件以及用以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导语: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到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一篇文章,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老师书写标题和作者)2.任务展示:如何理解“陋室铭”三个字 3.反馈指导:解题: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激励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写了那些内容呢?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至少要指导学生读4边,由浅入深,渐渐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2.反馈指导:(1)初读,读准字音。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2)再读,读出节奏(个人读)(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强化给学生带来的第一主观感受)(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3.小结: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第一要义。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通过诵读,把握文章的读音、节奏,从而进一步

理解和感受文章。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出示任务:四人小组,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每人一句,先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共同解决翻译问题。然后再以“一人读句子,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翻译全句,一人准备上黑板书写重点字及其释义”的模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要标注出来。)3.反馈指导(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文中指德行美好)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无丝竹之乱耳(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到犹乱)无案牍之劳形(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何陋之有(倒装标志)3.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以及重要的句式,对于课文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导语:“陋室”的“陋”与“不陋”体现在何处?作者又为什么为“陋室”写“铭”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屏幕显示思考题)2.展示任务: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说明的?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4)处在今天这个社会中,作为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 3.反馈指导: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2)“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从“环境、交往的人、爱好”方面进行说明的。

(3)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4)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特别强调不追求物质享受,而应注重道德修养的侧面。

(5)托物言志,也就是借助描写别的事物表达和抒发自己情感和志向的手法,这种手法含蓄隽永,内涵深刻。

4.小结:文章通过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阐明了“陋室”“不简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以及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五、作业布置

1.笔记本上整理文言重点字词。

2.尝试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写一篇100-150字的小短文。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

1.导语:(展示莲花组图)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宋代的大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尤其喜欢莲花,那么他为什么喜欢莲花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2.任务展示:

(1)欣赏莲花,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 反馈指导:外形漂亮,给人以素净的感觉。出淤泥而不染。(2)我们学过的赞美莲花的名句有哪些呢? 反馈指导:“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设计目的: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写莲花的诗句并展课件:针对写莲名句进行解说,让学生对本课有初步的认识。

(3)题目:“爱莲说”题目解题。

反馈指导:“说”,一种问题,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就是借写莲花表达自己的情操。

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莲花”?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至少要指导学生读4边,由浅入深,渐渐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个人读)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2)再读-读出节奏(个人读)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范读-示范朗读(老师读)配乐,强化给学生带来的第一主观感受(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文章字句内容

1.导语: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2.出示任务:四人小组,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每人一句,先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共同解决翻译问题。然后再以“一人读句子,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翻译全句,一人准备上黑板书写重点字及其释义”的模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要标注出来。)3.反馈指导(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1)重点字词;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īǎn)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īān)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②不复出焉(出去)远:①香远益清(远播)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2)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4.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以及重要的句式,对于课文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内容,把握情感

1.导语:作者“爱莲”的哪些地方呢?作者写莲花又为什么写其它的花儿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屏幕显示思考题)2.出示任务: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4)“莲”的哪些地方让作者最为欣赏,作者为什么“爱莲”?(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反馈指导: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2)菊: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3)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4)“出淤泥而不染”(洁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低调谦逊);“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通达);“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洁,孤傲)(5)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4.小结:作者以“莲花”自喻,把莲花和菊花、牡丹进行对比,表明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两篇短文。

2.学完两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呢?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篇2:部编七下语文教学计划

教科书分析:

1.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确立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生活,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以上理念,该套教材在主要结构上,仍然沿用传统的以单元为主要结构单位,写作指导是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合在一起来编写的,初衷是为整合教学内容,简化教学头绪。

2.新课标强调,初中阶段学生要能写简单记叙文,并能恰当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有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七年级课文篇篇都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些被采撷到教材花篮中的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个个精美而又真实的生活镜头,这些镜头或催人悟,或启人思,或动人情,或悦人心,给读者和学习者以知识和做人的启迪。新教材在编排中紧紧围绕“语文与生活联系”这条主线进行内容组构,实际是紧紧抓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界定,充分实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语文中学会生活”这个以人为本的学科教学目的,而这新教材在吃透课标精神的前提下,通过教材编排,在人们面前拎起了一种朴素的语文学科的内涵: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

4.写作的材料源自生活,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各类人物,遇到的各种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时的直接材料;而读过的书籍、文章等,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间接材料。当然,在所有材料中,最重要是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中的教材很多,要学会围绕中心进行选择。主题和题材是作文的两个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中心,材料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材料,中心就无所依附。所以,我们写作不仅要重视立意,还要重视素材的积累和题材的选择。“夫立言之要在有物”,是否“言之有物”正是评定中考作文档次的重要标准。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写记叙文“要做到内容具体”,是完全一致的。

学情分析: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经过小学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作文的格式要求,在书写认真与合乎规范的方面接受了较系统的训练。但是,作文写作和学生的知识经验、阅读积累、作文思维能力、练笔次数等息息相关,学生们对以上几方面均体现为不足。大多数学生遭遇作文难写的尴尬,主要困难在于无法创新、无话可说,训练学生“如何选材”的能力迫在眉睫。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或因缺乏观察,没有生活积累,内容干瘪,捕捉不到特写镜头,针对这些现象,本节作文课旨在引导学生从课内外储备丰富的素材,让作文生动鲜活起来。

教学目标:

1.在阅读教学和既有写作积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2.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体会选材对于写作的意义,学习选材的方法。

3.写作实践,指导学生在写作时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并努力做到真实、新颖。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2.训练选材能力,学习选材方法。教学难点:

审清题目,确定立意,再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励导入

“优秀考场作文一定来源于平时的练习”“看破千道题,其实一文章”,平时就要备好鲜活素材,苦练审题构思技巧,考场作文是和平时习作交错相通的。考场上,时间短,要高分就得一气呵成。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就要苦练功夫,在看透题目、确定立意的基础上,学会选择自己身边的素材,用真实又新颖的材料写出优秀作文。

1.出示任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写作只能“望纸兴叹”。所以海明威说:“如果一个作家停止观察,那他就完蛋了。”

观察就是为了积累素材。那么,同学们平时作文里的素材都是通过什么途径来的呢? 2.反馈指导:

学生交流,探讨平时写作时自己的思路,谈谈通常自己观察的途径有什么。从途径看,通常有两条渠道:

(1)直接观察。就是到生活中去,看、听、闻、尝、摸、踩、想。(2)间接观察。就是通过阅读书箱,听他人转述,收看收听影视广播,浏览互联网,吸收别人的生活体验,获取第二手信息。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细致、勤勉、善思。从内容看,和“我”有关的素材十分宝贵,它们可以给人真实感、亲切感;无“我”的素材同样重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视野更开阔,境界才更高。

3.总结过渡:

直接观察到的素材也就是直接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经历,包括各类人、事、景、物等。作者对这类材料有切身感受,因而运用于写作时得心应手,更利于表达真情实感。除了直接材料,我们还应学会运用间接材料。间接材料来自他人叙述、书报杂志、影视节目、博客空间等。这类材料广而杂,有利于丰富写作的素材。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文章写于贝多芬逝世一百多年后,作者在充分阅读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艺术地构思并呈现了客人对贝多芬的一次访问,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所选皆为间接材料,但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都是写作所需要的。这叫:素材积累多元化!

二、苦练审题,突破难关精准化。

1.出示任务:同学们在写作中常常出现的毛病是:没有正确的审题,对命题的思考不准确,就会选择不了适合的材料来体现主题。考场作文要拿高分,首先要破题!请同学们就几个常见的中考作文题目来突破审题关。

2.反馈指导:首先要抓住“题眼”!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审题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1)单词语题目,题目即题眼,如《沟通》、《老师》《陪伴》等。这三个题目在审题上难度不大,但是难在如何出新。比如《沟通》这个题目,是不是只能写语言沟通呢?《老师》这个题目是不是只能写学校的老师? 审题准确了才能选择鲜活生动的材料。命题作文题目越长越容易迅速确定立意与选材。当题目是一个词时,选材的范围很宽,确定写什么就显得困难,这时你可以采取题目添枝加叶法迅速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让考生有处下笔。如“陪伴”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先想想自己的亲身体会,平时所常有的“陪伴”,在其前添加这些词语,主题即可变为“妈妈的陪伴”、“书籍的陪伴”、“至理名言的陪伴”等,或在其后添加“是歌”、“是幸福”、“是船”等。这种添枝加叶是在心中进行的,千万不要调换题目!有人认为选材不应放在审题中进行,其实审题与选材应是同步完成的,它们可以相互印证。

(2)词组型题目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动词是“题眼”。如半命题作文《走近__》,题目就是动宾短语,写作时要抓住动词做文章,注意到实现这个动词“走近”在这个过程。(3)如果题目是句子的,写作时要强调谓语并顾及限制、补充词语。举例《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文章重点要写“养成了“,怎么养成?其过程如何?其间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或耐人寻味的波折呢? 再比如这个题目:《那声音,常在我心田》

这个命题还是有一些审题难度。首先要明确“声音”,不要一味的将“声音”等同于“话语”。很多同学只把握到“关心的话语”“老师的叮咛”等,这些其实离真正的声音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距。什么是声音?水滴声,铃声,脚步声,呼吸声,甚至呼噜声,还有乡间的独特声音。这些不都是很好的声音吗?在写作时还可以很好的突出声音特质,特别注重体现声音的特质,比如用“爸爸自行车的铃声”“爸爸的呼噜声”贯穿全文,使得全文脉络清晰,真实感人显得别开生面,新颖别致。

三、病文会诊,聚焦选材问题。

1.出示任务:收集病文,适当分类,筛选。

翻阅学生近期作文、随笔等,挑出在选材方面明显存在问题的作品,按素材失真,脱离中心、详略不当、取材陈旧等进行归类,从中筛选最有代表性的习作各二三篇。

2.反馈指导:会诊病文,诊断选材问题。

活动:分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浏览病文。(每组若干类,每类一两篇),组内会诊,找出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推测出现问题的原因。

3.总结:全班交流,各组轮流发布会诊结果,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梳理写作中选材容易出现的问题。

四、头脑风暴,学习选材方法。1.出示任务:

投放活动任务,提出要求,可借用“写作实践”一,也可使用如下题目: 作文题目:难忘那束温暖的目光。如果围绕这个题目,你会表达怎样的中心?选择哪些材料,如果安排详略?先确定文章中心,然后列出所选择的材料,并注明详略安排。

2.个人构思、列出要点。学生思考,按要求列出要点。3.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学生发言,谈对习作的中心、选材及详略安排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点拨选材方法。

4.小组交流,修改完善。

组内交流,相互借鉴,对选材出现的问题,互相提出建议。然后,修改并完善。教师巡回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5.小结:取舍加工典型化

对于同学们存在的选材问题,首先要引导去伪存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间接得来的材料,有可能鱼目混珠,真真假假;即使产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说不定也会被假象悄悄地蒙蔽,因此,一定要甄别素材,确保真实。

其次要去粗取精。“意犹帅也”,材料一定要听帅令,跟帅走。如果某个材料与文章中心搭不上边,即使它再怎么催人泪下,千古难觅,就这篇作文而言,你只有一个选择——忍痛割爱。如果它只是跟中心隐隐约约有点联系,那不到万不得已时也尽量不用它。只有那些最有代表性,最典型、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才是真正的“精华”

五、全文写作,提升选材能力。1.出示任务:

出示同学习作,全班共同修改: 难忘那束温暖的目光

2015年的暑假,我的击剑有了巨大的退步,那次直接从全国前八退到第五百多名。这次打完,本来在妈妈心中骄傲的击剑从此变成了一个笑话,妈妈用讥讽的目光看着我说:“别练了!” 于是我开始努力的训练,每当快不行的时候,想起那讥讽的目光我就又有力量去训练了,在我改剑的一个月后,我成为了剑馆的第三名,可我妈妈还是用那讥讽的目光看着我告诉我如果某某来了你一定打不了第三!从这次开始,我比以前更认真了,老师也认为我下次能打好,而妈妈却一直用那种目光看着我。

终于到表现的时候了!妈妈上次说的某某也来了,妈妈在比赛时又用那讥讽的目光看着我对我发出嘘声。

这次我打了冠军,让妈妈吃惊,更让妈妈吃惊的是她说的某某是倒数,我用我的行动让妈妈对我再一次发生改变!妈妈看着我的目光很温暖。

2.动笔修改,训练选材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修改病文,汇总情况,分析评价,进行专题讲评,进一步提高选材能力,提升习作质量。

难忘那束温暖的目光

又是那束讥讽的目光!又是妈妈对我的打击!我知道,我的击剑退步了。从原来的前八掉到了五百多名。这天,我与妈妈发生了冲突,我气愤地走出家门,跑到剑馆。开始奋发练习。天花板还是那么白,可我的心却是那么的空。

每当我要放弃时,只要一想到那讥讽的目光,我的心就很痛。我坚持练习,每天呆在剑馆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重复,汗水一滴一滴,滴到剑馆的地板上。哪怕腿已经动不了,我还用手继续一遍遍做着击剑的动作。

在一场小比赛中,我成为了我们剑馆的第三名,可是妈妈并没有改变她的看法,我感觉她根本不相信我。她对我说,这并不是你真正的成绩,还有好多人没来,他们来了你一定不是第三。

从这天起我练得比以前更用心了。每天练到汗水浸湿衣服才回家。就这样我每天坚持着。本来想在市比赛中表现自己,让妈妈吃惊,可是又不慎受伤打不成比赛……我没有放弃!(我仍然每天去练剑,仿佛练剑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目的就是想得到妈妈的认可。

终于到比赛的那天了。两个月前妈妈说的高手们都来了,比赛前妈妈紧紧盯着我。但我第一次觉得,那不再是讥讽的目光了,而且充满了期待。甚至,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温暖。这是我的错觉吗?还是真的呢?是因为我确实努力了所以有信心了吗?无论如何,这些想法让我好像打了鸡血一样,上去打的时候就和项羽一样,感觉自己无比威猛,力大无穷。

比赛结束!我,获得冠军。妈妈虽然没有像我期待那样拥抱我,但我真切感到她眼神里的温暖。似乎她在擦眼泪。也许还是错觉吧……

不过,高冷的妈妈不再高冷了,讥讽的目光才是我心虚的错觉吧。我终于懂得,我的妈妈,是很爱我的。

在击剑馆,我仰起头,天花板还是那么的白,可是我的心再也不空了……因为,那里,有爱!3.小结:

素材毕竟只是作文的原始材料,要成为“题材”,还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这篇作文的原文,全文只写到妈妈讥讽的目光,让人啼笑皆非。该同学觉得自己的选材都是真实的,可是选材是真实并不是要把真实的事情原封不动的叙述出来,叙述的时候要有方法,要呈现艺术的真实。什么是艺术的真实,就要靠美好的语言,一些小小的技巧来实现了。

修改文就很好的运用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将真实的生活艺术的再现。作文的立意就从讥讽到温暖的升华,内容做到从无细节到有细节。因为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这种经历与体验刻骨铭心,所以写得格外真切,读来催人泪下。

六、结篇师语,总结提升。

综上所述,主题和题材是作文的两个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中心,材料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材料,中心就无所依附。所以,我们写作不仅要重视立意,还要重视素材的积累和题材的选择。“夫立言之要在有物”,是否“言之有物”正是评定作文档次的重要标准。

本节课作文的引导、示范和实训,按照由面到点,以点带面的写作指导写作复习指导思路,先授学生以渔,帮助其理性分析审题;然后穿针引线,帮助学生总结审题要点,掌握基本技法;引导学生在读题审题的基础上,师生同写同改习作。只有当我们帮助学生明确了怎样去写,体验到了写真情实感的乐趣,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他们的真情和才情。

最后,归纳一下本节课学到的技巧: 板书设计: 怎样选材

技巧一:直接间接,素材积累多元化 技巧二:苦练审题,突破难关精准化 技巧三:学习选材,取舍加工典型化 技巧四:全文写作,修改提升个性化 教学补充资料: 1.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经历,包括各类人、事、景、物等。作者对这类材料有切身感受,因而运用于写作时得心应手,更利于表达真情实感。例如《难忘那束温暖的目光》的原文,全文只写到妈妈讥讽的目光,让人啼笑皆非。小作者觉得自己的选材都是真实的,可是选材是真实不是说要把真实的事情原封不动的叙述出来,叙述的时候要有方法,要呈现艺术的真实。什么是艺术的真实,就要靠美好的语言,一些小小的技巧来实现了。

修改文就很好的运用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将真实的生活艺术的再现。作文的立意就从讥讽到温暖的升华,内容做到从无细节到有细节。因为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这种经历与体验刻骨铭心,所以写得格外真切,读来催人泪下。除了直接材料,我们还应学会运用间接材料。间接材料来自他人叙述、书报杂志、影视节目、博客空间等。这类材料广而杂,有利于丰富写作的素材。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文章写于贝多芬逝世一百多年后,作者在充分阅读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艺术地构思并呈现了客人对贝多芬的一次访问,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所选皆为间接材料,但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都是写作所需要的。2.从生活中取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生活中取材,首先要善于观察。法国作家莫泊桑初学写作时,一次想把听来的几个故事写成小说,就去请教老师福楼拜,福楼拜听后,劝他不要写听来的故事,出去转转,把所见所闻记下来。莫泊桑按老师所言,花了很多时间外出观察终于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善于观察,就要有观察的习惯并做到细致、深入。

其次,要用心感悟。莫怀戚与家人散步,体会到肩头的责任和使命感;冰心凝视雨中荷叶护莲,感悟到母爱的无私伟大;泰戈尔由金色花,联想到母爱的圣洁与人类天性的美好。用心感悟,就是在对生活的体验中,发掘人、事、景、物蕴含的深意,获得启迪。

再次,要学会筛选。身边的人谁更有特点,哪件事最使你难忘,生活的地方哪处风景最独特,生活中入眼入耳入心的东西很多,要在脑海中过滤,从中选取印象清晰、感受深刻、触动心灵的片段写进文章,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3.围绕中心送行选择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需要通过材料支撑与表现。围绕中心选材,就要选取最能突出中心的典型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例如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前半部分选取修改文章、送客、复信等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特人宽厚的美德;后半部分则从作文与做人两方面取材表现其严于律己的品质;选材很好地突出了中心。文章的中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也决定着详略的安排。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要详写,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材料应略写。如魏巍《我的老师》,文章共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从“面”上略写;后两件事,给“我”印象最深,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与依恋,从“点”上详写;点面结合,有详有略,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文章结构疏密有间。

此外,围绕中心选材,还要注意材料使用的切入角度。明代画家董其昌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取材入画如此,选材成文亦然。

4.注意材料的真实与新颖

中学生写作,取材强调亲历,以突出真实性。马克·吐温说真实的事情不必考虑其可能性,因而有时候比虚构的故事更稀奇;冈察洛夫主张,写作要“写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契科夫认为,扯谎在写作里比在谈活里还要乏味得多。这些都强调真实对材料的重要性。道听途说或无中生有,多催生虚情假意,并让写作变成一种粗制滥造。

篇3:部编七下语文教学计划

一、减少课文数量,加强课外阅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编写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课文的数量减少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共有20篇,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只有14篇,但是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在第一单元中增加了“快乐读书吧”栏目,阅读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给出了第一、二、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实施意见。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读一本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部编本”语文教材减少课文数量、增加“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栏目,目的就是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材,增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课外阅读的意识,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努力建构一个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大语文课程体系,并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活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组织好“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新栏目的教学,避免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这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使用中显得尤为重要。

“和大人一起读”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共安排了八次,编排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之中。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活动?首先,要落实“和大人一起读”中“读”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兔子乖乖》《剪窗花》等儿歌、童谣、儿童诗、儿童故事,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情,采用“1+X”的方式,用一篇带多篇,适当拓展课外阅读材料。其次,要明确“和大人一起读”中“大人”的概念,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邻居的大哥哥大姐姐等,泛指一切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的人。再次,要把握“和大人一起读”中“一起读”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给学生听,还可以是大人和学生共同读。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教材中的内容,教给学生朗读、诵读、对读、表演读等各种“一起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外用教师教的方法“和大人一起读”。当然,“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也可以和课文教学进行整合。如教学课文《秋天》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本单元“和大人一起读”中的阅读材料《小松鼠找花生》,体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快乐读书吧”编排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的是通过此栏目学习,拉开本学期课外阅读的序幕。一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呈现了“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故事书”“和同学们一起讲故事”“周末在书店里看图画书”“学了拼音可以读更多的书”四幅插图,很好地体现了“读书真快乐”的阅读主题。建议教师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四幅图,交流课外读过的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读书的内容,可以是故事书,可以是图画书,也可以是课文拓展类的书,如学习课文《青蛙写诗》后引导学生读作者张秋生写的童书;图书的来源,可以是学校图书室里的书,也可以动员学生买一本书来进行图书漂流活动;读书的时间,可以每个月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也可以和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进行适当整合;读书的成果,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读等比赛活动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读书存折”等档案记录方式进行呈现。总之,“快乐读书吧”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读起书来,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放在首位。

二、更新课文内容,关注儿童生活

翻阅“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目录,就会发现课文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年级上册14篇课文中,保留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的船》《四季》《影子》《比尾巴》《雨点儿》《雪地里的小画家》六篇课文,把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乌鸦喝水》提前到现“部编本”的一年级上册,新增加了《秋天》《江南》《青蛙写诗》《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小蜗牛》七篇课文,新选课文占全册课文的50%。

从新选课文的内容来看,“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的“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比如,用汉乐府《江南》替代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静夜思》。从教材试用的情况看,《江南》一诗中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清新优美的意境,更受学生喜欢。特别是第七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都是新选课文,《明天要远足》写出了孩子们远足前一晚上睡不着觉的激动期待之情,《大还是小》写出了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的真实想法,《项链》写出了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游玩的快乐场景,它们的时代性、生活性非常强,既体现了教材选文“以生为本”的编写思想,又体现了从课文阅读向学生生活延伸的教学理念。

在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时,建议教师把课文阅读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在读课文学字词中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要求识字300个,其中课文中识字147个。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是低年级课文教学的重要策略。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结合生活识字是重要的识字方法。如教学《秋天》一课中的生字“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秋天的景色,结合高粱红了、庄稼丰收等生活场景,更加形象而有意义地识记“秋”字。

其次,在课文内容理解中联系学生生活。“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已经提示了阅读理解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的要求,如《明天要远足》的课后练习是“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大还是小》的课后练习是“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等。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用好这些课后练习,在课文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改进课后练习,聚焦语文要素

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练习的要求变得更加明确,语文的实践性、语用性更强。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识字、写字、朗读三项基本练习,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练习,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如《秋天》一课,识字中除了呈现要求认读的“秋、气、了、树、叶”等10个生字外,还在生字上面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偏旁——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写字中除了呈现要求书写的“了、子”等4个汉字外,还在“了”字的左边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笔画———横撇;朗读中除了要求“朗读课文”外,还提示了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方式,一条是“内容主题”线,但不像原人教版语文教材那样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人文主题,内容主题相对来说比较宽泛;另一条是“语文要素”线,就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因素分成若干个“点”(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语或课后练习之中,并有梯度地螺旋上升。这样编写教材的最大好处是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学科性质,突显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便于一线教师把握课文教学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教师在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时,要从“人文主题”的思维中走出来,抓住课文后面的练习认真研究课文教学中的“语文要素”。

首先,要把握好同一篇课文在现“部编本”语文教材和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教学要求的区别。如《小小的船》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的要求是“我会说:弯弯的月亮像。蓝蓝的天空像”,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船(小小的船)、月儿(弯弯的月儿)”,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目标。再如《比尾巴》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

其次,要把握好同一目标在不同课文中呈现出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如朗读课文,这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都是千篇一律的“朗读课文”四个字,看不出教学层次的变化。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将“朗读课文”这个要求细化成三个教学层次:第1课《秋天》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第5课《影子》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第8课《雨点儿》的课后练习要求是“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些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从“读准字音”到“读好停顿”再到“角色朗读”的教学梯度。

再次,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非常重视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如《青蛙写诗》的课后练习“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项链》的课后练习“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课后练习“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的课后练习“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着水的”,从提取单个信息到提取多个信息,从提取明显的信息到提取隐含的信息,从直接提取信息解释到灵活选择信息解释,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圈画关键词句等习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简单推论的分析能力,为后续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等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

四、美化课文插图,提升教育价值

“部编本”语文教材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从原来的小开本变成了大开本,大课本、大汉字、大插图,显得特别大气优雅。“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江南》等很多课文的插图,用的都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科书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并绘制的,对帮助学生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仅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增添了儿童的情趣,如《小小的船》和《四季》的课文插图中隐藏着带有笑脸的星星、荷叶等细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特别是第14课《小蜗牛》没有全文注音,和第1至13课不一样,课文中只有个别难读的字注音。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采用了连环画式的插图绘制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猜字读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因此,在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掘课文插图的教育价值。

首先,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识字阅读。如教学《小蜗牛》一课,根据本课是连环画插图的特点,可以先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课文,打乱课文中四幅插图的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明白课文主要写的是小树林里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接着让学生图文对照学课文,在欣赏每一个季节的美景时,在图画的帮助下猜读不会认的字,如“蜗牛”的“蜗”、“发芽”的“芽”,“草莓”的“莓”等生字;最后图文对照用课文,借助图画,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景色。

其次,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如教学《明天要远足》一课,除了课文中说到的“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颜色吗”和“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之外,借助课文第2幅插图(高大的椰树、金黄的沙滩、漂亮的贝壳……),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美景也会让你睡不着?并进行说话练习:“那地方的__,真的像__说的,那么__吗?”使学生在看图观察、语言实践、移情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主人公激动期待的心情。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部编本”语文教材有很多创新之处,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科书编者的编写意图,才能用好新教材,探索新教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

篇4:部编七下语文教学计划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情境;问题;续写

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引起教学界不同的思考和争论,引起教师探讨。新版牛津英语七年级下册的Unit 6 Reading Down the rabbit hole节选自美国卡罗尔的童话故事《爱丽丝漫游仙境》,故事情节曲折,语言具有趣味性,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借助于故事背景的介绍、情境的引导、启发性的问题等进行教学,以激发兴趣为目的、培养乐学为宗旨,以想象、续写为拓展学习方式,以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介绍故事背景

展示Walt Disney的图片,让学生回忆他的作品有哪些?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Bambi、Sleeping Beauty...

接着呈现“爱丽丝漫游仙境”图片,以What is story about?而引导学生说出:It is Alice In Wonderland.

继续呈现图片,并以单词、短语的呈现方式呈现故事发生发展的经过:pass by,run across,jump down,get away,fall,hit,locked等简单介绍故事情节,为阅读课文降低了难度,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快速阅读,抓住关键词

呈现以下体现文章脉络的词语,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而画出以下单词和短语,以连线的方式加以复习巩固这些反映故事情节的单词和短语。

1.take a watch     A.down a hole

2.Run         B.out of his pocket

3.Jump       C.through a door

4.Find oneself alone  D.across a field

5.Go        E.in a long、low hall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通过找这些信息词,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阅读课文,捕捉主要信息

1.提出问题,促其读思结合

问题教学法一直是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但局限于教师提出问题,如:What is the main charactor of the story?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后,找到答案并回答。

新课改下,教师可把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文章的内容而设计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小组内相互提问、共同思考和回答,通过互问、互答训练学生的口语和语言运用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T/F练习,检测课文把握情况

呈现一些句子,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判断正确与否。如:

(1)It is a sunny day.

(2)Alice saw a rabbit in a coat passing by.

对于判断题,可以进行层次性教学,成绩稍差的学生,只需要能判断出正确与否,而对优生来说,除了进行F/T练习,还要让他们说出判断的依据,并进行修改。

3.快速浏览,把握文章结构

英语教学中,探究文章的结构,有利于学生在书面表达时,注意文章的谋篇布局。

对于这篇文章,故事性比较强,容易分析文章的结构。

Part One:Para.1&2

Part One:Para.3

Part One:Para.4&5

当然,这个环节还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大意,训练提取关键词和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高度概括的能力。

四、拓展想象,读写结合

走出阅读教学的常态,抓住某一个句子或者词语,引发学生想象或者思维,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篇童话故事,引导学生对某一个情节进行创新想象,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如对于down to the hole,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兔子洞很深,掉下去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有的学生感到诧异,有的兴趣倍增,诸如saw many beautiful things,saw some cakes and milk,She got hungry,feel tired,sleep for a while...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在课堂上绽放。与此同时,可以启发他们写下来,以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更加精彩,扩写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创作的刺激和兴趣。

除了对文章进行扩写,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的故事合理想象给出结尾,即对文章进行续写。这时教师的问题引导不可忽视。教师可提出问题:Could Alice go through the door?If she could,how did she do that?Who might help her?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之后,教师可以借此升华教学的主题:Distant dreams are not real,but our heart is true.If we really want,nothing can stop us.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can make our life more beautiful and colourful.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习意识的强化、创新思维的激发、读写结合的课堂模式的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以新课标为准绳,以新课改为理念,以学进去、讲出来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王利荣.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J].校园英语:下旬,2014(06).

[2]李莉.交互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校园英语,2015(01).

篇5: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作家作品汇总

1.《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作者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邓稼先是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描写、评价是,突出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让读者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作者臧克家,诗人。他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闻一多,本名闻家骅,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本文通过对闻一多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这两方面事迹的记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3.《回忆鲁迅先生》选自《萧红全集》,作者萧红,原名张迺莹,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本文作者以记实的笔法,对她所知道的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写,借以向世人展现一个与人们眼中的形象不同的,更随和、更真实的鲁迅,并借此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4.《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本文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5.《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作者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6.《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本文是以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创作的。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7.《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标题的意思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亡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抒发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8.《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勤劳朴实、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爱功名、不慕富贵的高深品德。汉乐府中的“双璧”指的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9.《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著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热风》《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三闲集》《门外文谈》《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夜记》。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本文中,作者通过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勾勒出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长妈妈,通过写阿长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10.《老王》选自《杨绛散文》,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钱钟书之妻,女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本文以平静似水的笔调,通过记叙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尤其是与“我”家的交往,热情地讴歌了老王不畏艰辛、待人忠厚的金子般的心,寄托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热爱之情。

11.《台阶》选自小说集《台阶》,作者李森祥,当代小说家。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忍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与怜悯之情。“台阶”好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奋斗的过程。12.《卖油翁》选自《归田录》,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记叙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13.《竹里馆》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14.《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15.《逢入京使》作者岑参,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16.《晚春》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7.《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自《读书》,作者张中行,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叶圣陶,本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本文通过记叙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几件小事,重点塑造了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的两种过人品行,突出了其宽厚与认真,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18.《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驿路梨花》,长篇小说《鹿衔草》,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芦笙恋歌》等。本文以“我”和老余为线索人物,通过发现小屋、投宿小屋、偶遇瑶族老人、准备修葺小屋、听梨花之妹讲述小屋的来历几件事,赞美了梨花等人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显示了雷锋精神的深入人心。19.《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本文论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20.《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24.《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代表人。北宋哲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本文借赞美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现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中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5.《泊秦淮》选自《樊川诗集注》,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26.《贾生》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作者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并称“小李杜”。2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选自《杨万里集笺校》,作者杨万里,字廷秀,世称“诚斋先生”,南宋诗人。

28.《约客》选《清苑斋集》,作者赵师秀,南宋诗人。29.《紫藤萝瀑布》选自《铁萧人语》,作者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非、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散文集《丁香结》等。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本文以“紫藤萝花”为线索,按照“赏花”“忆花”的顺序行文。作者通过描述紫藤萝花,赞美了生命的顽强,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30.《一棵小桃树》选自《平凹散文》,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满月儿》《腊月·正月》《商州》《浮躁》《白夜》《废都》《秦腔》《古炉》《怀念狼》等。本文叙述了小桃树的来由、发芽、生长、开花以及横遭风雨的坎坷经历,暗写了作者自己的经历。文章赞颂了小桃树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揭示了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未来的生活哲理。

3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普希金,俄国诗人。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本诗以劝告的口吻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临挫折时要正确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32.《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作者弗罗斯特,美国诗人。本诗借写对自然界的道路的选择,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以此启迪读者:人生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所以必须慎重。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随波逐流,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33.《登幽州台歌》选自《陈子昂集》,作者陈子昂,唐代文学家。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古吊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34.《望岳》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诗人,有“诗圣”之美誉,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本诗通过描绘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35.《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古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以及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36.《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校注》,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本诗以一个“游”字作为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37.《己亥杂诗》(其五)选自《龚自珍全集》,作者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感受:既有解甲归田的惆怅,又有继续为国效力的信念。本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传达从“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38.《伟大的悲剧》节选自《夺取南极的斗争》,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本文通过叙述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及其四名伙伴在第二到达南极点后的返回途中先后死去的故事,颂扬了斯科特一行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39.《太空一日》选自《天地九重》,作者杨利伟,他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表现了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篇6:部编七下语文教学计划

《木兰诗》

1、《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是:,。

2、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3、《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两句:。

4、《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5、《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

6、《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经历了长期战斗岁月而木兰最终英雄般凯旋的句子是(共10字):。《竹里馆》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春夜洛城闻笛》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3、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

《逢入京使》

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的是的两句是:。

3、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的是,《晚春》

1、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

2、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

3、(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

《陋室铭》

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

4、《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

5、《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爱莲说》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6、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

《登幽州台歌》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望岳》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登飞来峰》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游山西村》

1、《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己亥杂诗》

1、《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抒情议论相结合,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

2、《己亥杂诗》写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以落花为喻,自然的融入心志的诗句是:。

3、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所说的:

《泊秦淮》

1.《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

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

3、《泊秦淮》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贾生》

1、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

2、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的句子是:。《约客》

1、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可爱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

2、赵师秀《约客》一诗中,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是:。

文言文诗词填空参考答案

《木兰诗》汉乐府

1、《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3、《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两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6、《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经历了长期战斗岁月而木兰最终英雄般凯旋的句子是(共10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竹里馆》王维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岑参

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的是的两句是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的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晚春》韩愈

1、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字斗芳菲。

2、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陋室铭》刘禹锡

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 “何陋之有?”。

《爱莲说》周敦颐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6、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 杜甫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游山西村》 陆游

1、《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己亥杂诗》 龚自珍

1、《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抒情议论相结合,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己亥杂诗》写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以落花为喻,自然的融入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所说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泊秦淮》(杜牧)

1.《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3、《泊秦淮》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贾生》李商隐

1、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2、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的句子是: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约客》(赵师秀)

1、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可爱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上一篇:个人借款借据1下一篇:致敬抗美援朝71周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