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医学阴阳学说论文

2024-06-12

初探中医学阴阳学说论文(共8篇)

篇1:初探中医学阴阳学说论文

初探中医学阴阳学说论文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中国古代哲学将它作为认识自然的方法论,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古人用阴阳学说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同时它涉及到医学、农学、历法、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当中。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框架中阴阳学说运用的广泛性,也是最为成功的。

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认为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它的思想范畴属于中国古代的唯物论思想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朴素主义对立统一的基本理论。阴阳学说能够明确体现中华民族的辩证思维方式。阴阳学说指出:世界万物不仅是单一的内在存在对立统一或是外在存在对立统一,而是物质性的整体,是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仅存在内在的阴阳对立统一,阴与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来体现宇宙万物的发展、发生和变化。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认为,气乃世界之本原物质,气为一物两体,即阴气和阳气。气的运动变化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

一、中医学“阴阳”的产生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古人认为思想认识的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和实践。《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是生成万物的道,宇宙以生成万物作为它的最大成就。世上有一物生成,必定有生成的物质和依据,物质是一物生成的被动因素,依据是一物生成的主动因素。被动因素是阴,主动因素是阳,万物生成需要阴阳两个因素的互相作用,因此,“一阴一阳之谓道。”在《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之源,在宇宙不断运动之中产生阴阳,阴阳的不断运动而产生了世界万物。中医学角度来讲,中医学离不开阴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也就是说人体是阴阳二气组成,上下表里、藏象经络也都是与阴阳二气息息相关。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阐述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阴阳平衡状态下是健康的状态,阴阳失调、阴阳偏盛如:阴虚、阳虚,就说明会生病,中医诊断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分清楚阴阳,准确辨别阴阳就可以辩证。是疾病的防治和诊断的根本规律。

二、阴阳对立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阴阳系日月”。宇宙万物由阴阳组成,每一样事物都可以从一个意义上说是阴,另一个意义上讲是阳,取决于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某种意义上讲阴阳为相互对立的,如世间万物凡是向上、向外、无形、光亮、兴奋、热、功能方面等都属阳,而向下、向里、有质、阴暗、抑制、寒、物质方面等属阴。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是阴阳的属性,如表与里、寒与热、明与暗等等,因此阴阳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万物同样具有这一不同性质,人体的功能和形体实质分别属于阳和阴。阴阳两者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结果统一后,万物得到动态平衡,事物就会正常发展人体得到生理平衡,人体不容易发生疾病,相反则会遭到破坏。

王叔和说:“桂枝下咽,阴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桂枝汤辛温属阳,承气汤苦寒属阴。站在哲学的角度来讲,承气汤之阴与桂枝汤之阳是相互对立的,两者也不在统一体中。事物属阴、属阳是绝对的,宇宙万物的阴阳师相对独立,不可改变。阴阳不是统一的,是对立的哲学关系。

三、阴阳互根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概括机体生理功能的阴阳,在此可以看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同体,阴阳互相牵制,互相交和。王冰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阴阳两者相互为生,互相依靠着,相互为用。阴阳都无法独自生长,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根基,如人体内的气血是相通的`,血为阴,气为阳,血是气的基础,有血方有气。阴阳分为异体,处于相互对立而存在,阴阳合则一体,阳为阴之根,阴为阳之本,相互滋养。如人体也是阴阳交合,阴阳平衡的状态下人方不会生病,若是阴阳受损一方也而不致生病,原因是由于阴阳可以互相补养、助对方恢复平衡;阴若受损,阳可生阴并助其恢复,阳若受损,阴同样可以帮助身体补阳,阴阳得以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

中医说滋阴者,先补阳;若补阳者,必助其阴。阳虚怕冷,阴虚怕热。也就是说,中医中治疗阴虚患者,在药方中会开一些助阳的药物,利用阳气和阴气的运动来补充阴气,阴阳平衡的运动状态,是体内的阴阳二气能够相互滋补。张景岳曾经说过:“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里可以看出中医学中,阴阳不可混,阴阳不可离,互相融合,互为根本,因此,阴阳相生、互根。

四、阴阳转化

阴阳在相互对立的一定情况下会产生相互转化成为对立的两面。阴阳转化与阴阳消长的关系密切,我们可通过一年中的四季寒热为例了解消长与转化的现象,春暖花开寓意着春天的到来,春暖到夏热,阳长而阴消也就是阴在逐渐转化为阳,阳发展到了极点的时候也就变为阴,热到达极点的时候也就慢慢走向寒,这个时候也就是寒的起点,秋天慢慢到来,在经过阳消而阴长的不断发展过程到达了寒冷的冬天,阴到达极点后又慢慢转化为阳,使天气不断变暖,变得春意盎然,再到夏季,这样年复一年的不断转化过程就是阴阳转化的过程。中医学中阴阳的转化也是如此,中医说人体内的脏腑也各数阴阳,人体阴阳转化就是分辨健康与否,中医常说滋阴补阳,滋阴的同时就可以通过滋养阴来养阳,通过药物滋补体内的阴,促使阴增多后转化为阳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这就是阴转化为阳得现象。

五、阴阳运动

宇宙万物是由阴阳运动产生的,阴阳运动是升降以及出入的运动过程,升与出为阳,正如人体的阳是位居上与表的;降与入为阴,人体的阴是位居下和里的。阴阳运动过程是向相反方向运动,即阴向上向外运动,此时阴则养阳;而阳向下向内运动,此时阳则滋阴。阴阳运动是按照“反其道而行之”的运动方式,阴阳互根,相互滋生也是阴阳运动的一种方式。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宇宙万物的运动是相互作用下通过漫长的岁月不断地演变的过程,阴阳通过日月不断循环,吸收阴阳,由大到小、由外至内不断运动的影响,使得万物不断呈现阴阳的功能、状态而运动。

中医说人体内阴阳的不断运动体现不同表象,阴阳平衡的运动人体表象是正常的,当阴阳运动过程中,阴阳出现量的变化,阴会不断增多、阳便不断减少的现象,或者阳运动中不断增加、阴不断减少,就会产生 “物极必反”的现象。这种极致的变化也在人体疾病的产生过程中出现,阳证突变阴证或阴证突变阳证。人在发热病期,会出现高热、面赤、口渴,经过一段时间会产生怕冷、面色苍白等证,这就是明显的阳证突变阴证的表象。

阴阳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体现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对立和阴阳转化。中医学将人体内阴阳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表象,作为阐述人体经络、防治疾病、病因病机、辨证等理论。

总之,阴阳学说与中医学是息息相关的,在中医学中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气,人体之气也可分为阴阳两类,人体之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是人体生命运动的根本规律。健康生命体内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是由于阴阳理论对机体自我调节与和谐的一种本能的高度概括。阴阳之间相互转换、对立、支持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体现中医学独特的一面。

篇2:初探中医学阴阳学说论文

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对于构建中医研究纲领的硬核,促进中医生长,点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医理论的.直观性、模糊性和超稳定性,这些特点阻碍了近代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的出路在于保存阴阳五行理论的整体性、辩证性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走出阴阳五行哲学怀抱,走现代化之路.

作 者:张宗明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江苏南京210029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年,卷(期):21(1)分类号:N031关键词:阴阳五行 中医理论 硬核 生长点

篇3:初探中医学阴阳学说论文

基因是生物体内信息可遗传的储存单元,基因的活动是涉及基因组中一群基因,形成大小网络协同活动、程序化表达,从而使细胞处于稳定状态,使生命正常进行。如果失去了正常表达,则不能维持机体的平衡而发生各种疾病,其中癌症便是。现代分子生物学认为:癌变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多途径、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同时也是遗传学改变的结果。通过大量病毒癌基因、人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发现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我们认识到癌症是一种遗传学疾病,原癌基因的活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在癌变过程中起着中心的生物学作用。中医学认为,这是由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下人的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造成的。

2 癌变途径的影响或修饰因素

目前认为癌细胞的本质特征有:对终止增殖以及维持分化的信号不敏感、细胞凋亡抑制、增殖信号自给和无限制的增殖潜能、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等,其中细胞增殖的失控与凋亡抑制相结合,构成了恶性演进的基础平台[1~4]。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癌变过程中它们成为遗传学事件的基本靶基因。通常,原癌基因使细胞倾向于增

力生机。总之,医疗卫生事业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时代呼唤一批卫生管理素质高、能力强,进取和敬业的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加强“十一五”期间卫生人才队伍

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h.gov.cn,2006-12-

[2]石小燕,马燕,申光.浅谈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J].中华现

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3(2):104~107.

[3]张正华,王建平.卫生管理队伍职业化探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

殖和延长生存,而抑癌基因则倾向于控制细胞的生长与存活。在正常发育和生存过程中,细胞的自稳性需要这两类过程的平衡,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活性受到精确调控,正如中医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即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状态。它们在个体发育或细胞周期的某个阶段中,若出现异常表达,即阴阳失去了平衡就有可能发生癌变。

常见的遗传学改变有基因突变、缺失、扩增和染色体重排等,这些对癌变过程有着原发和关键效应的基因改变,以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就构成了癌变或癌的遗传学途径。由于发生上述事件基因的种类、数量、时机和组合的不同,就存在多种可替代的癌变遗传学途径,这不仅使不同类型的癌,还使不同个体所患相似类型的癌,甚至同一个体不同癌灶间可能有不同的遗传学途径,从而使它们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并构成了可望预测肿瘤临床行为的分子特征谱[1,3,5]。同时也为中医学“辩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治癌原则和思路提供了依据。

原癌基因获能的遗传学事件以往多称癌基因的活化或激活,目前已发现的癌基因超过100种[1,6,7],它们在人类正常细胞中的同源序列称为原癌基因,若发生了癌变途径中的遗传学事件,原

[4]周健,熊志玲.职业化卫生管理队伍建设探讨[J].中国医院,2005,9(3):

[5]李鲁,梁万年,杨敬,等.卫生管理干部职业化培养途径的对策建

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9):529~531.

[6]黄圣排.试论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

癌基因异常表达,就使细胞获得了转化或致癌的潜能(获能),原癌基因的活化形式称为癌基因[1]。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的控制,是通过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等与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进而诱发一系列的信号传导,最终在核内引起相应基因的活化或抑制而实现的。原癌基因产物正是在这些途径的关键步骤上,如细胞外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跨膜的生长因子受体、从细胞质向核内传递信号的各类蛋白质,以及在核内作为转入因子和调控DNA复制的蛋白质等发生了改变。目前将癌基因分成两种类型:一类癌基因能使细胞避免衰老和凋亡,起永生化的作用;另一类癌基因降低对生长因子的需求,诱发细胞形态的改变,使细胞增殖失控、持续生长并能转移[2]。肿瘤抑制基因失能的遗传学事件关系到肿瘤抑制基因,以往多称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在家族性癌综合征应用连锁分析和定位克隆技术,已发现约30种肿瘤抑制基因。总体上决定肿瘤遗传易感性的失能遗传学事件远多于获能的遗传学事件,这可能是由于肿瘤抑制基因的作用是隐性的,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失能后,余下的一个正常的等位基因仍可能维持发育过程;如是获能的促癌遗传学事件,则可能是致死性的。总结癌变途径中获能和失能的遗传学事件,这些内外因致病因素,最终都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它与中医阴阳学说本质上相似,内外致病因素致使机体阴阳失衡,导致某些细胞疯长,而机体正气无法控制其生长形成了肿瘤,其中“正不胜邪”是主要病机。

3 调节阴阳平衡是治癌的关键

中医的阴阳学说,是运用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论述医学科学的具体问题,揭示人体正常和异常生命活动规律,指导养生保健、疾病诊治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基础。中医认为,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生存的基础。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本质。在疾病过程中,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热证可以转化为寒证,实证可以转化为虚证,表证可以转化为里证等,根据这一阴阳转化理论,正常细胞可以转化为癌细胞,癌细胞也可以转化为正常细胞,因此用阴阳平衡的方法来治疗癌症,促使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尽管阴阳平衡是相对的,对立制约是绝对的,但人体为了某种目的和需要还是维持这种平衡。中医学家的最终任务是千方百计地恢复和稳定这种“平衡”,以达到健康和延长寿命的目的,如果不能恢复和维持人体的这种平衡,就只有看着疾病的不可挽回和死亡的到来。阴阳学说作为中医理论核心,认为人体存在的两种对立生命过程统一性的维持或破坏,是健康、亚健康甚或发生疾病的关键,而大量基因组学和蛋白质学研究的结果,虽然说法不同,但支持和验证了中医的这种论点。从治疗学上看,基因组学所说的基因调控,与中医阴阳学说中的阴阳调节,虽然使用方法和手段有中西医药之别,但是,其目的和结果,都是促使机体从失衡的病理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平衡状态,即从调节阴阳入手,达到基因调控的效果。因此,调节阴阳是中医学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则。

调整和重建机体的阴阳平衡,对于治疗癌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的阴阳学说与肿瘤遗传学、肿瘤基因组学的密切结合不仅增加了对癌变机制的理解,而且提供了肿瘤治疗和预防的许多新的观点,为中医肿瘤学、肿瘤遗传学、基因组学和个体化治疗展示了诱人的前景[5]。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西医的基因组学与中医的阴阳学说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竟然表现出越来越多“接轨”的现象。通过大量病毒癌基因、人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发现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癌症是一种遗传学疾病,原癌基因的活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在癌变过程中起着中心的生物学作用。中医学认为,这是由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下人的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造成的。中医的阴阳学说作为中医理论核心,认为人体存在的两种对立生命过程统一性的维持或破坏,是健康、亚健康甚或发生疾病的关键,而大量基因组学和蛋白质学研究的结果,虽然说法不同,但支持和验证了中医的这种论点。调整和重建机体的阴阳平衡,对于治疗癌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遗传学行为,阴阳平衡学说,平衡治癌法

参考文献

[1]Ponder BAJ.Cancer genetics[J].Nature,2001,411:336~371.

[2]Hemminki K,Mutanen P.Genetic epidemiology of multistage carcinogenesis[J].Mutation Res,2001,473:11~21.

[3]Ilyas M,Stroub J,Tomlinson IPM,et al.Genetic pathways in colorectal and other cancer[J].Eur j Cancer,1999,35:335~351.

[4]Evon G1,Vousden KH.Proliferation,cell and apoptosis[J].Nature,2001,411:342~348.

[5]薛开先.肿瘤分子和基因组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25:185~188.

[6]Andrew P,Kasprzyk A,Bimey E,et al.Cancer and genomics[J].Nature,2001,409:850~852

篇4:浅谈用阴阳学说的观点指导临床

【关键词】阴阳学说;临床

【中图分类号】R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067-02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观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并用这种理论观点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阴阳学说最基本的理论,是既对立又统一,阴阳处于对立统一之中,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阴阳两方面出现偏盛偏衰的现象,失去了相对平衡,这就是病变。因此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虽有干变万化,不外乎阴阳失调,其机理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阴阳学说用阴阳失调的观点,认识疾病发发展过程,具体所指有以下两个方而,既有阴盛和阳盛,也有阴衰和阳衰。如疾病进一步发展,阴胜导致阳衰,阳盛导致阴衰,阴衰导致阳盛,阳衰导致阴盛。由于阴阳互根,其病理变化,可以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所以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均可出现阴损及阳,乃致阴阳两虚。在疾病复杂变化中,既可基于阴阳格拒出现“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也可由于阴阳至极而互相转化。在疾病的严重阶段,还可出现阴竭阳脱,而为亡阴亡阳。

1阳胜与阴胜

阳胜,即阳气偏胜,阳邪致病,可使阳气偏胜。阴胜,即阴气偏胜,阴邪致病,可使阴气偏盛。阳气偏胜则为阳热太过而出现实热证。阴气偏盛则为阴寒太甚而出现实寒证。实热证者,如阳明病,不论其经证还是腑证,都是阳胜的结果。若邪热燔炽在经,出现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症者,治以辛寒清热,用白虎汤。若邪热结聚在腑,出现潮热、谵语、腹满痛,大便秘结或不大便者,治以苦寒攻下,依其轻重缓急,选用三承气汤。又如外感温病邪热壅肺,出现发热,出汗,喘咳,口渴,脉数等症状者,治以宣泄肺热,用麻杏石甘汤。凡诸实热证,证见壮热,烦渴神昏、谵语、腹胀拒按、喘喝气粗、便秘溲赤:苔黄脉数者,省属阳胜病变。治以清泄阳热。

实寒证者,如寒实结胸证,自胸肋至心下硬满,疼痛而拒按,便秘、呼吸不利、不发热、口不渴、舌苔白淆、脉沉迟者,治以温寒破结,用三物白散。又如寒积腹痛,其痛喜温,畏寒口不渴,苔自脉弦紧者,治以散寒理气,用良附丸之类。如果阴寒凝聚在里,出现腹冷痛,大便或秘或泄,畏寒肢冷,苔白脉沉迟者,治以温通法,用温脾汤之类。凡诸实寒证,证见恶寒肢冷,口淡不渴,腹胀冷痛,或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苔白厚腻,脉有力者,皆属阴胜病,治宜温散阴寒。实践证明,阴胜和阳胜,临床上具体所指就是实热证,实寒证,其施治的法则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阴虚和阳虚

阴盘与阳虚,就是阴阳亏损,正气虚衰,正听谓“精气守则虚”。分别言之,阴虚,泛指人体精血津液的亏损,阳虚,泛指人体阳气功能活动虚衰。阴虚证,多表现形瘦体弱,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或细数,以及潮热盗汗等症。治之之法,不外乎填精,补血,生津润燥等,如补血用四物汤;补液用增液汤;心阴虚者,用天王补心丹;肺阴虚者,用百合固金汤;肝阴虚者,用一贯煎;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丸;脾胃阴虚者,用益胃汤:阳虚证,多表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嗜睡蜷卧。自汗畏冷,脉微无力以及舌淡面白,肢冷便溏等症。治之之法,不外乎益气,固表、温中,补火等。如中气不足或中气下陷,出现各种变证,用补中益气汤;卫外阳虚,易感外邪,用玉屏风散;伤寒中风,表虚白汗,用桂枝汤;又如心阳虚者,治以保元汤;脾阳虚者,治以理中汤;肾阳虚者,治以金匮肾气丸。

3阴胜导致阳衰与阳胜导致阴衰

由于病邪有阴阳之分,邪气伤人,在人体则有伤阴伤阳之别。如果阴寒太盛,必然耗伤阳气,成为阴盛导致阳衰。如果阳热太过,必然耗伤阴精,生现阳胜导致阴衰。比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三阴病变为阴盛伤阳,其治疗立足于扶阳而抑阴。若证觅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背恶寒者,或见腹满而吐,自利不渴者,均属阴胜导致阳衰,用四逆汤,冀子理中汤之类。论实热病变则着眼于阳盛伤阴,其治疗立足于清热存津,根据热邪燔炽,结聚和损伤阴津的不同证候,或用大承气汤急下以存阴,或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以生津。在外感热病中,由于阳胜而导致阴衰的病变,临床最是多见,于温热病,多以津液的存亡作为取决预后的关键,谓“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在温病的辨证施治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滋阴这个根本治则,运用清气、清营、熄风、滋阴等一系列不同的方法,达到清热保阴的目的,如滋阴解表用加减葳蕤汤;滋阴清热用加减玉女煎;滋阴通下用增液承气汤;滋阴增液用加减复脉汤等。都是阳胜导致阴衰的证治实例。

4阴虚导致阳胜与阳虚导致阴胜

凡阴阳偏衰者,不仅阴阳本身出现阴虚,阳虚两种病变,而且阴虚必液少,阳虚必火衰。阴虚不能治其阳,从而火热内生,虚阳内扰;阳虚不能制其阴,乃致阴寒内盛,水液不化。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比如《伤寒论》少阴病热化证,症见心烦不眠,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治以育阴清热,用黄连阿胶汤。又如温病后期,真阴欲竭,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症见手足蠕动,肢厥神倦,舌干绛少苔,脉虚细者,治以滋阴潜阳熄风,用大定风珠;肾阴不足,相火偏亢,症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汁,舌红,脉细数者,治以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阳虚不能制阴,常表现阳虚阴盛的虚寒证。比如《伤寒论》少阴病,阳虚水泛证,症见心下悸,头眩,身调动,振振欲僻地者,治以温阳化气行水,用真武汤。又如心阳虚衰,水饮不化,以致水停心下,出现心下悸,口不渴,四肢不温,或小便不利,或水肿者,治以通阳利水,用茯苓甘草汤。或自心阳虚衰,寒气乘虚上冲发为奔豚者,治以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用桂枝加桂汤。

5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临床上有许多慢性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或由阳气虚衰而累及阴精的化生不足,或由阴精亏损导致阳气的生化无源。比如消渴证,迁延曰久,可见气阴两伤,阴损及阳,出现小便频数量多,或饮一溲一尿如膏脂,面容憔悴,耳轮干枯,形寒肢冷,阳痿,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宜滋阴温阳,用金匮肾气丸,或鹿茸丸。

6阴阳格拒与阴阳转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些论点,概括地说明了阴阳在病理上的转化规律。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进一步认识到阴盛可以格阳,阳盛可以格阴,阴极可以转阳,阳极可以转阴。所谓阴盛格阳,是指真寒在内,外见假热的症状,即真寒假热证,是由于阴寒盛于内,阳气逼拒于外所致。所谓阳盛格阴,是内有真热外见假寒的症状,即真热假寒证,是由于内热过甚,阳气郁闭不得发越布达所致。此外,阴阳两个方面,当发展到“极”的阶段,还可以互相转化。如在急性热病中,往往在持续高热之后,突然出现四肢厥逆,面白身冷,脉微欲绝等等一派阴寒险象,这科证挟。就是“热极生寒”阳极转阴的变化暑温,痢疾,发展到一定阶段,每有此变。又如伤寒厥阴病,每以阴阳的消长情况;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如果阳气渐复,厥少热多,则病向愈,相反,厥多热少,则病势增剧,进一步证实了“寒极生热”,阴极转阳的规律。

7亡阴与亡阳

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赖乎阴阳二气,阴阳相互依存,互为其根,不可离。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如果阴竭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阳衰则阴精无以化生而绝竭。这便是《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阴阳离决,气乃竭”。亡阴亡阳危候,多发生在温热病的高热大汗之后;或发生在吐血、便血、立、崩血,外伤以及产后等造成失血之后;或发生在暴吐、暴泻,津液爱之后,或发生在大病、久病,元气衰竭之后。其临床表现,不论是亡阴或者亡阳,均出现大汗淋漓。辨证施治:亡阴证则汗出身热,手足温,差喜冷饮,脉细数。无力,口干舌焦黑等阴液欲竭之症。治以敛阴益气,用生脉散。亡阳证则汗出身凉,手足逆冷,口不渴,喜热饮,脉微欲绝,舌润而白等阳气将亡之症。治以回阳固脱,用参附汤。亡阴与亡阳,在临床表现上,其病势甚危,变化甚速,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往往以亡阴开始,以亡阳告终。

8结语

由于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阴阳学说正是围绕这个整体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说明人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因此,病变的机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局限于阴阳胜衰的某一个方面。其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阴阳两个方面,总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因此,在临床中,必须根据不同症状的变化,分辨其胜衰的机制,进行辨证施治。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察习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篇5:初探中医学阴阳学说论文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由阴阳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而各个组织构成,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的部位、机能特点来划分其阴阳属性。

确定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依据解剖的大体部位。二是依据其生理活动的相对属性。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无论就其整体还是其部分而言,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阴阳还常用来区分人体内各种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物质,如把具有固护、温煦肌表作用的“卫气”叫作“卫阳”;把能化生血液、具有濡养作用的“营气”称之为“营阴”。营卫和谐则正常,营卫不和则病。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到人体的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对病邪的抵抗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损伤组织有修复能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而这些又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1.阴阳偏胜(盛)“胜”是指邪气盛在。阴阳偏胜,即指阴邪或阳邪偏盛,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2.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色泽、声息、症状、脉象和病变部位的阴阳属性

2.辨别症候的阴阳属性 在辨证中,一般首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而在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率表里、寒热、虚实。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孤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

1.指导养生 注重养生是保持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养生最根本的就是善于调理阴阳。

2.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就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

篇6:初探中医学阴阳学说论文

(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

二、阴阳互根。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

二、合二而

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秋冬,阴多而阳少。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

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阴和阳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处于一个匀平状态。在哲学上称之为

一、也称之为均,也称之为匀。在阴阳消长过程中,处于这种状态下,对事物,意味着处于正常状态;对人体,意味着处于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才讲“阴阳匀平,命曰平人”,张景岳说,“阴阳合和,命曰平人”。这个

一、匀、均,是属于常态,属于生理状态,属于健康状态。中医所说的健康,用阴阳学说来解释,是指人机体内部通过阴阳的消长变化,达到阴阳匀平的状态,机体与环境之间,通过消长的变化达到匀平状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处于阴阳匀平的状态,意味着健康,属于正常的生命过程。

二、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疾病的运动规律。阴阳匀平属于常,而阴阳不匀平我们称之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有盛衰的变化,通常称之为偏、异、变,变、偏意味着阴阳消长的结果不能够使机体处于匀平状态,于是从健康状态转化为疾病状态。这就是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在我们医学上它的重要意义。一言以蔽之,中医学用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建立起通过动态量变这样一个观点去看待阴阳的运动,来看待事物和生命的运动变化。

第四、阴阳转化。

一、讲阴阳转化的含义。转化是指转换和变化,是指事物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而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就是互相转变,互相变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如果说阴阳消长属于阴阳之间量的变化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就)属于阴阳之间的质变。如果说阴阳消长属于阴阳之间变化之渐变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就属于阴阳之间的突变。

二、讲讲阴阳转化的条件。我们前面讲阴阳转化是强调阴阳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方可以互相转化,舍此条件,阴阳不能够互相转化。在咱们中医学里面也好,中国古代哲学也好,这个转化条件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重”或者“极”。“重”和“极”,大家都知道咱们成语里有一个物极必反。物极必反(强调)那个“极”。咱们中医学里面还有个“重”,《内经》里提出“重”作为一个条件。《内经》提出了,“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用“重”和“极”作为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阴阳之间是不能够互相转化的。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说明自然界和人体的运动变化。比如,春夏秋冬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那么春夏秋冬在二至的时候,就是阴阳在二至这样的条件下,阴阳互相转化的。到夏至,阳之极,阳极一阴生,由阳转化为阴;冬至阴极而转化为阳,阴极一阳生,冬至一阳生。昼夜也是如此,中午,日中称之为重阳,而夜半称之为重阴,由夜半再往前走,时间就进入昼,那么日中再往下走就进入到夜,这个时间范畴,也表现为阴阳在这两个点上,日中这个点、夜半这个点是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在这个条件下就开始转化。作为人体来说,比如,正常状态下的气化过程,化气成形这对矛盾,由形到气,由有形到无形,要互相转化。因为阴阳具有转化这样一个条件,这样一个原理,用阴阳来解释。那么阳化气,阴成形,体现化气与成形之间的相互转化,用它来解释阴阳的转化这个原理,来解释气化的过程。至于说气化过程有物质,有功能,有物质和功能之间相互转化,后面在具体的章节中再具体讲。

这里面,我们从阴阳学说的角度,从气化的基本形式,形、气之间和形、气的转化,用阴阳学说,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阐述这样一个基本原理。比如,在异常生命过程中的疾病过程,病性的转化,寒和热之间的转化,机体受病因的作用以后,通过邪正交争,以病理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那么这些病理变化用阴阳学说来分析,它有寒性的病理变化,也有热性的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在病理状态下这个寒性的病理变化和热性的病理变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寒性可转化为热性,热性也可以转化为寒性。这样一个观点,病理性质的寒热的不断变化,用动态的观点看它是不断地变化的,这一个观点和西医学是不同的。比如说,西医大叶性肺炎,中医看大叶性肺炎整个病理过程,疾病的性质,寒和热可以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初期可以是始于热证,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的人他就表现为寒证。有的人初期表现为寒证,那么在一定条件下他又会表现为热证。这是中医认识疾病过程中,用阴阳转化的观点看待疾病性质的变化,体现出来辨证论治的思想。它和西医不同,西医一旦这个疾病定下来以后,那么病因找出来,治疗从开始一直到最后,基本治疗方针是不变的。这就是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看待疾病过程,看疾病病变性质的变化。证候是中医病理学的一个特有的概念,中医认识疾病的过程以证候为中心,来认识、考察疾病的运动状态。那么证候的性质也在一定的条件下,阳证和阴证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在疾病过程中,中医学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说明疾病属性的改变,证候属性的改变。也就是说用动态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异常的生命过程与疾病过程病性的变(化)和证候的变化。

三、我们讲一讲阴阳转化的意义。中医的阴阳学说里面,阴阳转化这样一个原理,它有什么意义呢?在中医学里面它有什么意义呢?其

一、它奠定了中医学看待事物始终是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不是用静止的观点,而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自然,认识生命,来处理健康、疾病的各种问题。

二、这种变化是质变和突变,也就是说,一旦阴阳发生转化的时候,事物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比如,病性原来是寒,那么现在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热,那么寒和热之间两者有质的区别,热可以转化为寒。不仅是运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寒和热之间的关系,而且一旦两者发生转化,两者的属性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总之,阴阳转化的意义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用阴阳动态变化的观点来把握事物,把握生命的运动过程,来把握异常生命过程,来认识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

到此为止,我们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完了。它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其中,阴阳对立、互根是最基本的内容。如果阴阳对立、互根,我们用现代术语表达,那就是阴阳的矛盾统一。阴阳对立强调是阴阳的一分为

二、相互对待,而阴阳互根强调的是阴阳之间的不可分离性,也就是它的统一性。正因为事物的阴阳在对立、互根的运动状态下,它具体表现的形式,表现为量的变化,称之为阴阳消长。在一定的条件下,由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称之为阴阳转化。实际上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它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对立、互根的结果。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讲,分为科学观和方法论。

二、论述中医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教科书所举的一些具体问题,那都是举例,用阴阳学说如何阐述医学的具体问题。

其一、阴阳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正确的科学观。这个科学观包括三个方面,一、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阴阳之道,同气相感”,这句话表述了阴阳之间的普遍联系。那么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强调的是整体的普遍联系。中医学就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建立起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这样一个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运动变化的观点。通过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表达了事物的阴阳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用中医的术语说,这种运动变化称之为阴阳相错,或者叫上下相临,或者叫动静相召。动静也是阴阳的代名词,动为阳,静为阴,动静相召,就是阴阳相召。上为阳,下为阴,上下相邻实际上就是阴阳相临,阴阳相错。它们都是同义语。阴阳相错,上下相临,动静相召,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变由生”。这样的运动变化的结果,事物才能够发生、发展和变化。第三、朴素的辩证观。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分为

二、合二而一。阴阳对立强调的是一分为

二、阴阳互根叫合二而一。对立与统一用中国的哲学术语叫一分为

二、合二而

一、也就是一两

一、古代哲学叫

一、两。大写的两,斤两的两,或者是大写的那个二。一、二、一、这样一个关系,用这几个字来表述阴阳这个朴素的辩证观点。既要对立,又要统一、又要运动,又要变化,又要联系,这就是辩证的观点。那么阴阳学说为中医学建立了联系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构成了中医学的医学观。中医学就是用联系的,变化的,运动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去看待生命的运动。第二、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也就是说建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一、奠定了中医学的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我们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朴素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用阴阳学说来确立自己的思维方式,突出地表现为辩证的思维方式,一分为

二、合二而

一、运动变化,普遍联系。它突出的贡献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朴素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强调是辩证地看,辩证要联系,要运动,要变化,突出强调一分为

二、合二而

一、用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称之为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在阴阳学说表现得最为突出。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鲜明特征,也构成了中医学科学思维最鲜明的特征。

二、为中医学建立了阴阳二分的分类方法。中医学,一、强调所有的事物和事物的属性,事物运动的趋向和状态,它们是属阴还是属阳,是相比较而言的,是要有条件的,所以说,所指无定在。

二、这种划分的标准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条件的转移,它是可以变化的,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标准,就是划分事物阴阳不是一次划分结束,这一相互联系的一对事物,第一(次)划分属阳属阴以后,它这个性质永远如此,不是这样的。划分的标准可变,表现为阴阳的相对性,体现(了)阴阳划分的无限可分性。就物质和功能而言,我们规定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但并不意味着物质永远属阴,唯有属阴,功能永远属阳,唯有属阳,不是的。那么由于这个划分标准是可变的,同样是物质,物质还可以分为阴阳,功能还可以分为阴阳,它体现了中医的辩证思维方式,在运动变化中考察。就是阴阳分类,不是这一次用阴阳这个分类方法,所有的事物一分到底,但是每个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是发生变化的。

三、论证中医学的基本问题,医学问题。第一、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讲他的形体。比如,一、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物质性。我们前面讲阴阳的时候,阴阳的定义,一是指气的一分为

二、指阴气阳气而言,中医讲“生之本,本于阴阳”,这个阴阳是指阴气和阳气,气是生命的本源,气一分为

二、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的对立统一斗争,结果,构成了生命和人体,所以人体就是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体。就这个意义讲,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它旨在从阴阳学说,从阴阳二气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人的物质性。生命的本源,本源于物质,人体是物质的。

二、用它来划分人体的组织结构,按照人体的部位不同,大致规定它的属性,属阴属阳。这就是我们前面讲那个两分法,阴阳的两分法。比如,把人体以腰为界分为上部下部,我们就规定它上为阳,下为阴;从表里来看呢,是体表和体内,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而体内有背腹和四肢,那么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内外,外为阳,内为阴;体内有脏腑,脏腑有(五脏六腑),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而五脏当中还可以继续分为阴阳,那么我们说,规定它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经络分阳经和阴经,就十二经而言,循行于四肢外侧的我们规定它属阳,而循行于四肢内侧的规定它属阴;生命的两大物质系统,气血,我们规定气属阳,血属阴。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的物质性,何者属阴?何者属阳?它体现了阴阳学说分析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第二、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一、用它来定义健康。阴阳匀平,命曰平人。就是阴阳处于两者之间,通过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这样运动变化的结果,达到阴阳匀平。就是阴与阳之间处于一个和谐状态,这个状态中医学定义为平人,我们今天解释就是健康人。《内经》讲,不病谓之平人,不病就是健康,不病就是没有阴阳失调,没有阴阳失调另外的含义就是指阴阳匀平。第二、用阴阳学说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过程,就是气化运动过程。

一、用它来解释形神的关系,强调形神合一、形气统一。在中医学里面,形神这个概念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从哲学上讲物质和运动的一般规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讲形和神的关系。那么物质和运动,运动谓之神,物质谓之形。从这一般意义上来讲,是讲包括了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二、具体说来,还包括机体和功能的关系,就是形和神,就是机体的形态结构,形体和形体所反映出来的生理功能,这两者的关系称为形神关系。

三、最狭义的是指肉体和精神的关系。在中医学里面,肉体谓之形,精神谓之神。包括这种从物质运动最一般的概念,逐渐地外延缩小,那么机体和功能的关系,就是物质和运动下(位)的概念,而肉体和精神的关系,它的层次又比机体功能外延又缩小。这三层意思,表达了中医学的形神关系。用阴阳学说来看,说形为阴,神为阳。“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阴阳和谐谓之健康。那么形神合一、用阴阳学说来说,健康意味着形和神的匀平。用形气来表示,形气合一、形气统一。用形属阴,气属阳,那么阴阳统一、阴阳合一、意味着阴阳匀平。用阴阳学说来表达形和神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形神合一、形气统一。用阴阳学说来说,就是阴阳匀平。

二、说明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叫质和能的关系。那么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物质为阴,功能为阳,两者既对立又互根,在消长转化的过程中达到匀平,意味着生命过程是正常的。一旦失去了匀平,意味着发生了异常的生命过程。

三、用阴阳的观点来解释运动的状态。运动的状态分为动和静,动为阳,静为阴,动静互涵,动静统一、动和静达到和谐状态,用阴阳学说来表达,就是阴阳匀平。那么通过气化运动的结果,使机体达到形神合一、形气统一。用阴阳学说来阐述形神、质能、运动的关系,论证了人体气化过程的正常状态,健康状态。最后归结为,用《内经》的话说,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中医学里面,用阴阳学说这些基本原理来论述生命,论述健康,从不同角度来论证健康,论述人体的生理状态。

第三、用阴阳学说来论述人体病理变化。用中医学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无非,一、病因,二、发病,三、病机,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的。那么第一个,病因,中医学将病因分为阴和阳。《内经》里面有外感和内伤,规定外感为阳邪,内伤为阴邪,就是外感病邪和内伤病邪相比较而言,规定一方属阳,一方属阴。那么六淫和内伤相比较而言,它应该属于阳的范畴。但是六淫还可以分阴阳,比如,风、暑、燥、热,我们规定它属阳邪,而寒、湿属阴邪。第二、病理上的阴阳失调。在这一章里面仅仅介绍阴阳失调的基本规律,一般的规律,而具体的规律和变化,在病机一章作专门论述。阴阳失调,就是阴阳匀平在一定的条件下失去了和谐的状态,通称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表现形式可以是阴阳偏盛,也可以是阴阳偏衰。

一、阴阳偏盛。阴阳偏盛包括阴盛和阳盛。阴盛表现出的病理变化,阴盛则寒,所以它表现出的证候的属性叫寒实证。而阳盛,阳盛则热,它表现的病理变化,证候的属性叫实热证。那么再用一分为

二、用阴阳对立的观点,用阴阳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判定,说阴偏盛,阳偏盛。那么阴盛和阳盛,阴和阳之间,它们是互根的,是有联系的,所以阴盛的同时,说阴盛则阳病,它必然要损伤人体的阳气。那么机体在阴盛的同时,还会表现出某些类似阳虚的改变。仅仅是以寒实为主,还是以阳虚为主的问题。称之为实寒,称之为阴盛,意味着病理变化的主要矛盾是阴寒内盛。虽然寒盛则伤阳,但是没有达到阳虚的程度,也没构成阳虚和阴盛平分秋色,没达到那个程度。在这种条件下,这个病理状态定为实寒。同理,阳盛的状态下,阳盛则阴病,阳盛必损阴。这个结论是根据阴阳互根,阴阳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可分离性所决定的。只要阳盛,那必然要损伤阴气,那损伤阴气的结果,必然要伤及人体的阴(液),就会出现类似阴虚的病理改变,但没达到阴虚的程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规定它属于阳盛则热那个实热证的属性。虽然它兼有阴虚,没有达到阳盛阴虚并在,乃至阴虚的程度。这样一个观点,这些思想,是用阴阳学说解释病理变化这些基本观点,它既体现了阴阳对立,也体现了阴阳互根,也体现出来了阴阳消长这样一个思想。集中起来,阴阳既要对立,要互根,要互相联系。再简单地说,体现了阴阳的对立性,阴阳的不可分离性,这两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有一个消长变化的过程。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这两个原理体现了阴阳消长的思想,它们既不可分离,互相制约,那么又表现了量的改变。说它是实寒,它是实热,虽然(兼)伤阳,虽然(兼)伤阴,但是并没有达到阴虚和阳虚的程度。那体现了这个量的变化还没达到质变的程度,但它也是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第二、阴阳偏衰。阴阳偏衰,阴衰和阳衰。阴衰,阴虚,叫阴虚则热,它表现出的证候属性叫虚热证。

二、阳衰,阳衰就是阳虚,那么阳虚则寒,它表现出证候属性叫虚寒证。但是根据阴阳之间的不可分离性,特别是阴阳互根的理论,具体病理变化里有个阴阳互损。根据这样一个原理,阴阳互根在病理状态下的阴阳互损,那么阴虚的时候,阴损可以引起阳虚,可以损阳;那么阳损也可以及阴,损及阴,引起阴虚。就是单纯的阴虚,有单纯的阳虚,那么阴虚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必然要损伤阳,导致阳损及阴,就是由阴虚不能生阳而引起阳虚;阳虚不能制阴,不能生阴,也会引起阴虚,出现了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这样两种病理结果。那就是说,阴阳偏衰包括四种表现形式,一、单纯的阴虚,二、单纯的阳虚,三、由阴损及阳,四、由阳损及阴,这样不同的病理表现形式。这个示意图自己看一看就可以了,用这个示意图来表达我们上述讲述的阴阳学说在病理上的应用。在这一章只要求同学们掌握用阴阳学说来说明病理变化,来初步理解什么是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包括哪些内容?就是阴阳偏盛和偏衰。偏盛要求掌握阴盛和阳盛,偏衰要求掌握阴虚和阳虚,这是最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就是说,阴盛的时候,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而阳盛的时候,也必然要损伤人体的阴气,那么又派生出两种类型、表现形式。结论是,在阴盛和阳盛的时候,它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或者阴气。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也要想到,要人体的阴气和阳气要受到损伤,仅仅是没有达到偏衰的程度。偏衰要求掌握最基本的是阴衰和阳衰,就是阴虚和阳虚。在此基础上,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掌握阴衰和阳衰的时候两者可以互损,表现为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这样一种病理状态。

篇7:阴阳学说课件

概述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概念的起源很早,它萌生于夏商,理论成熟于战国与秦汉时期,是古人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并加以归纳、抽象的产物。《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确立了阴阳理论。

阴阳学说含有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思想和方法论内容,是古贤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对立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及其规律。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分析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决定着中医家们的思维模式,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

一、阴阳的概念与特征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观念。阴阳学说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明暗、温凉、动静等运动变化,都是由构成万物的气,在运动过程中一分为二而来。

阴阳最初的涵义及引申:(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而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遇到种种既相互关联,又属性相对的事物或现象,如寒热、明暗、昼夜等,就以日光的向背加以引申:向日的地方光明,温暖;背日的地方黑暗、寒冷。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在此基础上,取象比类,把向日所具有的种种现象与特征抽象出来,归属于阳;把背日所具有的种种现象与特征抽象出来,归属于阴。于是天地、日月、昼夜、水火、上下、升降、内外、动静等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都以阴阳来加以概括)

而阴阳的概念则导源于易卦,易卦由阳爻(—)和阴爻(--)组成。“—”标示阳,“--”标示阴。

(二)阴阳的属性及基本特征

1.阴阳属性的划分 阴阳属性的划分主要还是从日光的向背加以引申,阳,是具有向阳特征的事物或现象;阴,是具有背日特征的事物或现象。可归纳于下:

阴阳属性分类表

例:(以寒温而言,炎热、温暖为阳,寒冷、凉爽为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清轻上升为阳,地气重浊下降为阴。

以昼夜而言,白昼光明为阳,夜晚黑暗为阴。

以水火而言,火性炎热而上腾为阳,水性寒凉而滋润下行为阴。

以内外而言,外部易显于阳光为阳,内部难见阳光为阴。

以功能与物质而言,功能无形而外显为阳,物质有形而内守为阴。

以物质的形态而言,气态无形为阳,固态、液态有形为阴;此即“阳化气,阴成形”。 阴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即是将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及特征的事物与现象,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及特征的事物与现象统属于阴。)

阴阳,在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如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明与暗等的同时,也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如人体内部的气和血、脏与腑、阳经与阴经等。

2.阴阳的普遍性 是指凡属于相互关联的万事万物,或同一事物的内部相关联的内容,都可以用阴阳的属性加以归类与分析。此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之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词义:

纲纪:总的为纲,分支为纪。总的来说,有纲领的意思。

变化之父母:即变化之起源。

本始:有根本的意思。

神明:是指人的神态、知觉、精神活动。

释义:阴阳是宇宙之中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千变

万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对于人体来说,它是精神活

动的大本营。

3.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为

三个方面:

一是阴阳 具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中复有阴阳。例:昼为阳,夜为阴,而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阳的特征不断增加,故为阳中之阳,下午太阳西斜,阳的特征渐减,故为阳中之阴;黑夜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阴的特征渐增,为阴中之阴,后半夜阴的特征渐减,为阴中之阳。此即《类经·阴阳类》所说的:“阴阳者,

一分为二也”。) 二是相比较而分阴阳的:单一的事物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是难以辨其阴阳的, 阴阳的属性只有在相比较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例如60℃的水,同10℃的水相比,较温热

而属阳;但当60℃的水与100℃的水相比,则较寒凉而当属于阴了。

三是阴阳 具相互转化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

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

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普遍性),而每一事物内部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相对性)。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故《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经文释义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

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出处:《素问·阴阳离合论》

释义:阴阳是有名无形的,它的变化是无穷的,由一可数到

十,由十又可分到百,由百可散为千,由千又可推到万,由万再推演下去,是数不尽的。但它的根本规律只有一个。

因此,以阴阳的相互作用可以概括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篇8:现代医学视角下的中医阴阳学说

关键词:阴阳学说,系统论,调节机制,控制系统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对中医临床与研究有着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确立,越来越多人认识到阴阳学说中存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落后性。更有甚者,以此中存在的部分落后性,否定中医的科学性,甚至妄图全盘否定中医学。因此,在当代视野下,现代铁杆中医应该如何认识中医阴阳学说,如何将传统中医学所描述的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成果相互联系、相互印证、相互促进,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1 传统阴阳学说概述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关于对立统一理念的朴素哲学。《类经·阴阳类》曰:“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即是基础与运用相结合的理论学说。阴阳代表对立事物的矛盾性,同时也代表了此两类事物间的相互对立、制约、排斥、互根、互用、互藏、交感、消长、转化、自和等运动规律和形式,并依此推演出了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等众多内涵,表现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相互制约而又依存,相互排斥而又相互交感的复杂关系。

2现代医学视野下的阴阳学说

带着阴阳学说的思想内核反观现代医学可发现,现代医学从机体、系统到器官、组织、细胞,甚至基因,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对立制约又关联的关系。

2.1基因层面存在的阴阳学说

随着基因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研究成果体现出阴阳学说思想。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与肿瘤相关的两类基因。其中原癌基因与细胞增殖相关,当其结构改变或过度表达时,可能导致细胞癌变。抑癌基因则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存在负调节作用。两者存在对立制约的关系。原癌基因存在过度表达的特性,可以认为其性属阳;同理,抑癌基因则属阴。这两类基因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以达到阴阳平衡状态,则机体健康不会患肿瘤疾病。同时,抑癌基因存在变异构成共同致癌途径的潜力,表现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相对性,以及阴阳转化、交感互藏的趋势。可见,运用阴阳学说,可以阐释基因层次的一些复杂关系。

2.2激素层面存在的阴阳学说

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存在的拮抗和协同的作用也体现了阴阳学说。如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其性似阴;胰高血糖素则升高血糖浓度,促进能量动员,性为阳。两者作用相反,共同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相互对立制约而又相互联系。两者又同出于胰腺,互根互用,胰高血糖素通过升高血糖,又可间接引起胰岛素分泌,表现出“阴阳皆长”;其他的,比如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共同控制细胞分裂,降钙素和PTH共同调节钙代谢、下丘脑GHRH和GHRIH对生长素分泌的双重调节等都是阴阳学说的体现。以上皆是两种激素作用相对,却能共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这也是“阴阳自和与平衡”。

2.3细胞层面存在的阴阳学说

血小板具有黏附、聚集、释放作用,特别其表面的凝血因子有良好的凝血功能。与之对应的,小血管内皮细胞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则具有抑制凝血的功能,两者在细胞层次对立制约,两者的消长动态变化达到的自和与平衡状态则是凝血功能正常的保证。

2.4系统层面存在的阴阳学说

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对人的整体功能有重要调节意义。交感神经能加快心跳、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促进糖原分解、肾上腺素分泌等,主要起促进作用,性趋于阳;副交感神经减慢心跳、舒张血管、降低血压、促进胰岛素分泌,主要起抑制的作用,性趋于阴。两者对立制约,互为消长。然而,对于消化系统,交感神经主要起抑制作用,副交感神经则起兴奋作用,两者表现出阴阳转化、互藏的特性。在某些外周效应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作用一致,如两者皆促进唾液分泌,相互统一,互为所用。从支配效应器官而言,两者相互拮抗,对立制约;从整体功能而言,两者又相互协同统一,共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符合阴阳之间对立又统一,制约又依存,排斥又交感的复杂关系。

3结论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可见阴阳可以无限细分,阴阳学说一分为二的观点、普遍性的观点、统一性的观点,广泛存在于机体中。机体不同层次存在的各种相互作用与调节,维持了机体内环境及生理功能平衡和稳定,与阴阳平衡的中医整体观念是高度一致的。中医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就是包括了各个部分的全息性和部分之间的联系性,即每个部分的阴阳特性汇总为人体总的阴阳特性。总之,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因此,在当代医学研究进展视野下我们可以发现,阴阳学说是机体生理病理在宏观微观中广泛存在的拮抗、反馈机制的哲学概括。

参考文献

[1]徐志伟,罗荣敬.中西医结合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04-309.

上一篇:把心儿打开作文850字下一篇:施工企业保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