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务局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2024-06-12

市水务局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共9篇)

篇1:市水务局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ⅩⅩ市水务局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保证水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依法实施,维护和监督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依据有关规定,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局属各执法机构(含内设机构)及其执法人员。

第三条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由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局水政法规处是局执法监督机构,代表局对局属各执法机构及其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是否合法、适当,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条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第五条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主要形式是实行定期检查和经常性检查。

第六条 定期检查,是指执法监督机构组织有关人员每年定期对各执法机构实施法律、法规、规章等情况所进行的全面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

(一)部门法律、法规、规章组织实施情况;

(二)行政执法责任制贯彻执行情况;

(三)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

(四)其他应检查内容。

第七条 定期检查原则上每年安排两次以上。上级部门指定的执法检查,可随时安排。

第八条 经常性检查,是指执法监督机构对各执法机构及其执法人员的执法情况所采取的随时检查或抽查的监督方式。

检查内容包括:

(一)执法机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

(二)是否有合同工、临时工参与或从事执法,执法证件的合法、有效情况;

(三)执法行为是否符合执法权限;

(四)适用执法依据是否准确、规范;

(五)执法程序是否合法;

(六)执法决定的内容是否合法、适当;

(七)执法文书使用是否规范,以及案卷质量情况;

(八)重大行政执法行为备案情况;

(九)文明执法情况;

(十)其他应监督的事项。

第九条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执法主体不合法的,予以纠正或撤销其执法决定;

(二)执法证件失效或非法的,暂扣或没收执法证件;

(三)适用执法依据违法或不当的,纠正或撤销具体行政行为;

(四)违反法定执法程序的,对其执法决定予以纠正或撤销;

(五)重大行政执法行为未按要求备案的,责令限期补备,并予以通报;

(六)对于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执法机构或执法人员,应责令限期履行职责。

在纠正执法行为的同时,对需要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的机构或人员,由执法监督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大连市水务局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追究执法责任。

第十条 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除第九条规定以外的其他问题,执法监督机构应加强研究,提出意见,制定措施,及时解决;或提出执法建议,向上级反映。

第十一条 执法监督机构对监督检查中所发现问题及对问题的处理意见,应制作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文书,及时送达被监督机构和人员。同时,留存备案,作为执法评议考核的依据。

第十二条 行政监督检查实行行政执法报告制度,局水政法规处要对局属各执法机构及其执法人员的执法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并于年底向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做

出书面报告。

第十三条 对区、市、县水行政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参照本制度实行。

第十四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篇2:市水务局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第一条 为强化依法行政工作,规范水行政执法行为,根据法律、法规及市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局属各执法机构。

第三条 局水政法规处负责对局属各执法机构行政执法情况进行汇总统计。

第四条 使用统一的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制作的《ⅩⅩ市实施行政许可统计报表》和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制作的《行政处罚统计报表》。

第五条 每半年作好行政许可实施情况的统计,内容包括:

(一)实施主体;

(二)实施数量;

(三)实施程序;

(四)重大许可备案;

(五)监督检查。

第六条 每半年作好行政处罚实施情况的统计,内容包括:

(一)实施行政处罚种类、数量、金额;

(二)适用处罚程序情况;

(三)处罚执行情况;

(四)重大处罚决定备案情况;

(五)听证、复议和行政诉讼情况;

(六)处罚监督情况。

第七条 每年统计行政执法人员数量。

第八条 每年统计行政执法人员参加法律法规培训人数、时间和内容。

第九条 每年统计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参加的人数、时间和内容。

第十条 半年报上报时间为每年7月10日前,年报上报时间为下一年1月10日前。

篇3:浅析我国行政法制监督制度

(一) 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

行政法制监督, 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系统外部的个人、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国家公务员行使行政职权行为和遵纪守法行为的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专门行政监督机关的监督等。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法制监督是一种对行政权力制约的手段。

(二) 行政法制监督的必要性

首先, 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注重行政权的行使, 忽视个人权利保障。其次, 从现实的行政实践来看, 政府机构的设置, 编制, 运作以及相互之间的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滥用行政权、越权行政, 怠于行政;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不清等。因此, 在加速政府体制改革, 必须加强行政法制监督。

二、我国行政法制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 权力机关监督存在的问题

人大作为我国的权力机关, 宪法赋予了其对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的权力。其在对行政机关的监督过程中, 往往容易忽视法律规定的程序, 超越权限, 直接插手行政事物,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权行使的困难。另外, 其监督表面独立性比较强, 但实际上被一些因素所左右, 仅仅能行使事后监督的权力。

(二) 行政机关监督存在的问题

行政机关的监督分为一般行政机关的监督和专门行政机关的监督, 在一般行政机关的监督中, 由于没有建立起双向的监督制约体制, 往往会出现下级在监督上级违法以及平级之间相互监督时显得无能为力。专门行政监督机关缺乏相对独立的地位和独立行使职权的方式, 使其在进行行政法制监督时总是受到某些方面的限制。由于监督客体与监督主体之间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所以会出现“吃政府的嘴软, 敢怒不敢言”的状况。

(三) 司法机关监督存在的问题

司法机关的行政法制监督, 包括人民法院的监督和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人民法院的行政法制监督是通过行政诉讼的形式进行的, 行政诉讼是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 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仅限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以内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而且还要依照行政机关指定的规范去处理行政案件。这无异于行政机关自己为自己设定标准, 来衡量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符合它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人民检察院所执行的行政法制监督实际上是一种事后监督, 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裁定, 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这种形式的监督范围和作用都是十分有限的。

三、完善行政法制监督的思路

(一) 充分发挥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

国家权力机关应当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几个层面, 运用其立法权以及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其他权力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进行全方位和多渠道的监督和制约:一是事前监督。权力机关通过制定法律, 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提供法律依据, 确定行政权的权限和范围, 保证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符合广大人民的意志。二是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和批准政府提出的规范性文件等等。运用宪法和《立法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于国务院颁发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常委会对地方政府规章是否违法, 行使审查和撤销的权力, 对行政权力行使进行监督。

(二) 健全行政内部监督机制

首先, 健全行政复议制度。将复议标的扩大到所有行政行为, 并且加强复议机构建设, 在行政权内部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够做到中立、客观、公正地处理行政复议案件的行政复议机构。其次, 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将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直接隶属于人大常委会, 只对人大负责, 真正做到监察独立和审计独立, 明确其监督权责, 建立监督责任制。

(三) 充分发挥司法审查制度的功能

“在监督行政活动的各种方式中, 司法审查是最主要的监督方式, 因为它是一种经常的、局外的、有严格程序保障的、具有权威性的监督”。强化司法审查机关的独立性, 理顺法院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改革行政诉讼管辖制度, 深化法官的任免制度、管理制度、保障制度改革, 司法机关及其司法官员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活动中发表的言论和行为不受追究, 努力营造法院和法官独立审判的条件和环境。

总之, 我们应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自觉树立对公共权力进行民主监督的责任、义务意识, 从而自觉提高监督的信心和积极性。行政法制监督的完善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 它会不断完善, 并起到应有的、监督制约行政权力的作用。

摘要:现代法制国家强调对行政的法制监督。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虽然庞大, 但是存在很明显的缺陷和漏洞, 文章通过对我国现行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的分析,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 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提出对策, 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 将行政主体的活动置于社会的有效监督之下, 从而建立一个真正民主法治的政府。

关键词:行政法制监督,依法行政,专门行政监督,司法监督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汤唯, 孙季萍.法律监督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567.

篇4:市水务局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内容摘要: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其对行政执法的监督遵循了法治规律,体现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和监督。但是当前我国行政执法还存在较多的弊端,本文以基层行政拘留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在当前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历史背景下,需加强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的法律监督,从而构建起科学完善的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制度。

关键词:行政执法检察监督 法治化 制度设计

一、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必要性

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法律监督,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加强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其价值意义和现实需要在不断突显。

(一)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符合国际法治潮流

从不少国家的立法来看,将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已成为国际法治潮流。例如,在英美法系国家,法院对行政法义务违反者判处的刑罚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法院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对违反者判处的刑罚,另一种是法院按照《刑事诉讼法》以外的简易程序判处的,刑法典以外的其他法律规定的较轻的刑罚。[1]可见,英美法系国家对限制人身自由处罚的“轻罪”(类似于我国行政拘留)是由法院作出的,是一种司法权的监督。检察机关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符合司法权监督行政权的潮流。[2]

(二)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是国家治理法治化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强调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社会,更加鲜明地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执政理念和法治理论深刻揭示出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行政机关和行政主体而言,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要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治理实践中,逐步形成依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依法化解矛盾冲突的良好法治习惯。在推进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大历史背景下,强调要完善对涉及公民人身、财产权益的行政强制措施实行司法监督制度。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不行使职权的行为,应督促其纠正,即要通过强化检察监督来助推国家治理法治化。

(三)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是人权保障的重要途径

行政拘留是最严厉的一种行政处罚,对其加强监督非常必要。一是基于行政拘留属性的考量。有学者指出,任何剥夺人身自由的监禁处罚(如行政拘留、劳动教养等)其本身就带有刑罚的性质。行政拘留是一种行政处罚行为,可以剥夺公民15日(合并执行时可达20日)以下的人身自由,其本质上具有准刑罚性和人身强制性。由于行政拘留适用的广泛性、较大的裁量尺度和监督的缺乏性,再加上适用主体即公安机关相对于公民的优势地位,其适用不当非常容易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因此,必须将行政拘留的决定、执行、救济等所有程序纳入法律监督的范围,保证行政拘留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二是基于劳动教养废除后行政拘留权可能大幅扩张的考量。201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劳动教养制度废除后,对于原来可以适用劳动教养的对象和行为如何处理,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均有不同意见,有观点认为,可直接用“教育矫治制度”代替劳教制度,也有观点认为,应将劳教行为分流到《行政法》、《刑法》两个领域后分别依法调整。[3]后一种观点已逐渐成为主流观点,根据这一思路,保守预计每年可能有30%-40%的原劳动教养行为将纳入治安管理处罚的范围,而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可以适用行政拘留的条款高达84项,占处罚总项的66%。因此,从可能性上,预计今后有约20%-26%的原劳动教养行为将分流至行政拘留范围内,导致行政拘留越来越多、行政拘留权越来越扩张。在这一大趋势下,规范和监督行政拘留权将不断突显其必要性。

(四)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是具有较大优势的司法型监督

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既不同于行政执法的内部监督,也不同于法院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其性质定位应是一种优势性较强的“司法型监督”。司法权具有注重权力过程的形式性、中立性、交涉性、价值取向的公平优先性、稳定性、专属性等特征。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的法律监督,充分体现了司法权的上述特性,这种监督以制定法既定规则为标准,通过启动相对超脱于社会具体生活的固定程序,对某一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作出相对合理的权衡,具有司法权的判断性和行使权力过程的形式性,这种监督具有司法权的公平优先性。与行政机关内部、法院对行政执法的监督相比,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在监督方式、监督效果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二、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基层行政拘留为例

(一)行政拘留适用范围很广,但自由裁量权过大

据统计,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章“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共计54条,只有3个条文未设行政拘留。另外,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处罚设定的具体的条、款、项来看,共计127项(上述54条计算在内),可直接适用行政拘留(含单处拘留和可以直接选择拘留)的高达84项,占处罚总项的66%,行政拘留是治安管理处罚的主要处罚种类。同时,行政拘留的自由裁量权有过大之嫌。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行政拘留期限为1日以上15日以下,合并执行不得超过20日。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处罚设定的规定方面,几乎在每个条文中都规定视不同的情节轻重采用不同的处罚种类和幅度,但对于情节轻重的具体判断标准,则由行政执法人员自由把握。

(二)行政拘留全程监督制度缺位

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对行政拘留的监督和控制只有三种方式:一是处罚决定权的层级控制,即行政拘留处罚只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派出所没有作出行政拘留的决定权。二是被处罚人有权对行政拘留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三是被处罚人有权对行政拘留申请暂缓执行。但是,第一种监督方式主要体现的是行政拘留决定权的分配,属于公安机关内部的监督。第二种和第三种监督方式基本上是事后救济和事后监督,且申请暂缓执行是附条件的(要求在符合一定条件下提供人保或交保证金)。特别是法院对行政拘留的审查,只是事后对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拘留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属于事后监督、有限监督的范畴,与国际上通行的事先司法审查做法相去甚远。因此,目前我国对行政拘留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机制缺乏问题较突出。

(三)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衔接错位

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均可暂时剥夺人身自由,但两者在法律性质、法律适用和法律后果等方面截然不同。从实践来看,目前关于两者之间的衔接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以罚代刑”问题。有的公安机关在对行政相对人决定行政拘留或执行过程中,发现其可能涉嫌犯罪,却由于某种原因并不移送侦查部门立案,而是简单“以罚代刑”了事。二是随意转换问题。由于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的决定权都掌握在公安机关手里,个别公安执法人员并不严格遵守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的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而对两者随意转换,导致行政处罚措施和刑事强制措施错位。

三、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制度设计

(一)确立行政执法平衡原则

为解决行政拘留处罚过程中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我国应确立行政执法的平衡原则。《行政法》意义上的平衡原则,又称比例原则或必要性原则,指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行为的强度必须与被执行人违反法律的严重性相适应,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确立和实施比例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酌情处以适当的行政拘留,并对“情节严重”合理把握,可以解决实践中有的公安机关把15天的最长行政拘留期限“全部用满”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各地公安机关“同案不同罚”的行政处罚不平衡问题。确立行政执法平衡原则为检察监督提供了监督标准。

(二)建立行政执法司法型监督制度

就具体设计而言,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拟分“两步走”:第一步,在目前法治条件下建立“备案制”司法型监督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保障检察机关对行政拘留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要求公安机关在一定期限内,将行政拘留的台账报送同级检察机关,并附简要案情,从而将全部行政拘留活动纳入检察监督的视野,破解检察机关对行政拘留信息“知情难”这一难题,而后检察机关全面审查行政拘留的合法性,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监督纠正。第二步,在我国法治进程推进到较高水平后,可建立由检察机关主导的“许可制”司法型监督制度,即在一般情况下,公安机关采取行政拘留前,须事先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请,由检察机关审查该行政拘留是否具备“正当和充分的理由”,并作出是否准许的决定。但在紧急情况下,如为阻止犯罪或危害的发生、避免紧迫的危险,公安机关可以先行对行为人予以拘留,于事后一定期限内向检察机关补交申请,检察机关对不合法的行政拘留立即撤销。

(三)明确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重点和方式

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行为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核心是对行政执法进行合法性审查。以行政拘留为例,其监督的重点和方式可设计如下:一是重点监督实体违法行为,二是重点监督程序违法行为,三是重点监督“以罚代刑”和“利用职务插手经济纠纷”的行为,四是重点监督渎职、违纪等行为,五是重点监督诉讼行为。对法院作出的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拘留诉讼判决和裁定,发现在实体或程序上存在违法的,检察机关按照审判监督程序依法予以监督。

(四)建立“司法化”听证机制

在行政拘留司法型监督制度正式确立之前,建立“司法化”听证程序是加强司法监督的最低标准。在行政拘留决定前增加听证程序,一是有利于查明案件的实体真实,在依职权调取的证据之外,公安机关可通过当事人参与听证掌握更多查明违法事实成立与否的证据。二是有利于提升执法公信力,体现了行政处罚的公正和透明。三是有利于加强司法机关对行政拘留的监督,司法机关可通过听证就实体和程序方面加强对行政拘留的监督。在当前国情下,可建立检察机关参与并主持的“司法化”听证程序,即在行政拘留中引入相对中立的检察机关作为主持者,通过采取一种当事人主义的构造方式,保障行政相对人申诉权和程序参与权,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拘留行为或决定进行理性的辩论或协商,保证行政拘留权始终在民主和法治的框架内行使,保障当事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和程序性权利。

(五)加强检察机关对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衔接的监督

针对当前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活动之间的错位现象,检察机关应发挥检察职能,切实加强法律监督。一方面,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在国务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等一系列行刑衔接规定的基础上,检察机关应坚持“不枉不纵”原则,强化立案监督职能,加强与当地公安、法院等司法机关的联系沟通,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对行政拘留中发现被拘留人已涉嫌犯罪的,督促公安机关依法移送犯罪线索,以解决“以罚代刑”问题。另一方面,可建立拘留复查制度。对于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之间转换的,公安机关应及时报送检察机关复查,检察机关也可依职权主动复查已转换的拘留行为。同时,应赋予被拘留人对拘留的复查申请权,被拘留人对拘留不服的,可向检察机关提出复查申请。检察机关经复查,认为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之间转换无法定依据、证据不充分或转换不当的,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和建议,并视情形追究有关人员的相关责任。

注释:

[1]参见张文显:《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载《中国法学》2014年第4期。

[2]参见岳礼玲:《从规范性质看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载《法学》2013年第2期。

篇5:市水务局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

第一条 为强化依法行政工作,规范水行政行为,促进依法管水,根据法律、法规及市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局属各执法机构及其执法人员。

第三条 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局属各执法机构行政执法情况进行评议考核。

局属各执法机构负责对本机构执法人员行政执法情况进行评议考核。

第四条 各执法机构必须按要求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把相关职权、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将执法责任追究、执法公示、法制学习和培训、文明执法等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结合起来,设立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组织并负责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

第五条 评议考核内容如下:

(一)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

(二)行政执法行为是否符合执法权限;

(三)适用执法依据是否准确、规范;

(四)行政执法程序是否合法;

(五)行政处罚决定的内容是否合法、适当;

(六)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情况;

(七)案卷质量情况;

(八)法制学习、培训情况;

(九)文明执法、依法办案有无投诉情况;

(十)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情况;

(十一)其他情况。

第六条 行政执法考核采取日常监督考核(30分)与集中综合考核评定(70分)相结合,满分为100分的考核标准。

(一)考核标准由局水政法规处制定;

(二)日常考核主要是根据平日的工作交流情况、报送备案资料、上报工作信息、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工作记载、统计和考核的情况,对照考核标准赋分;

(三)集中考核采取集中听取汇报,查阅相关文件、资料记录、行政执法卷宗材料等对照考核标准赋分。

第七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还应征求外部意见,包括召开座谈会、发放执法评议卡、设立公众意见箱、开通执法评议电话、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社会监督员、举行民意测验和征求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意见等。

第八条 对执法工作卓有成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应在评议考核结果中适当加分。

(一)行政执法工作被水利部、省水利厅、市政府等上级部门评为先进的,加5分;

(二)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查处重大案件,在全市有重大影

响的,且成绩较突出的,加5分;

(三)落实依法行政工作扎实,有创意,且有典型经验,被上级机关推广的,加5分。

第九条 行政执法年终评议考核由局水政法规处组织实施。

第十条 行政执法考核将分为四个等级:

(一)优秀:综合得分90分以上;

(二)良好:综合得分80—89分;

(三)及格:综合得分70—79分;

(四)不及格:综合得分低于70分。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考核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由水政法规处组织被考核机构负责人深入被考核机构现场进行;

(二)填写评议考核表,形成评议考核意见;

(三)向被考核机构反馈初步评议考核意见;若被考核机构对有关考核分值有异议,请书面申诉函告局水政法规处;

(四)水政法规处形成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情况报告,报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

第十二条 考核为优秀的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由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给予表彰;考核为不及格的,给予通报批评。

第十三条 凡是考核为不及格的执法机构,一律不得评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和精神文明单位。

篇6:市水务局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2009年,我局为充分调动全局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心,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根据我市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要求,干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和完善了《XX市商务局行政效能建设制度》。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健全了限时办结制

(一)局党组交办的工作任务和局务会议决定的事项,有明确的时限要求的,要采取措施按时办结,不得推诿和延误。

(二)服务对象来局机关办事时,对符合规定、手续齐全的,承办人要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及时办理;因故不能及时办结的要说明原因。

(三)凡法规已明确办理时限的,能提前办结的,应尽量提前;难以提前办结的,必须保证在规定办理时限内办结。

(四)局机关对外明确承诺了办结时限的,必须在承诺时限内办结。

(五)凡尚未明确办事时限的事项,承办科室应及时补充明确,以便监督检查。无故超过承诺服务时限的,追究相关人员及科室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二、健全了效能告诫制

行政效能告诫是指按照一定程序对局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批评教育,诫勉的一种方式。局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尚未构成党纪政纪处分的,应给予行政效能告诫。

1、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给予行政效能告诫:

(1)对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的事项应该办理,无正当理由而拖延不办理,政令不畅通的。

(2)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故意制造、纵容、庇护不正当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

(3)利用管理和审批权限“索、拿、卡、要”的。

(4)执法行为和处罚行为不规范、不公平、不公平、违法规定乱执法、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

(5)工作作风生硬,态度蛮横粗暴,办事故意叼难,推诿拖拉和不负责任贻误办事、造成不良影响的。

(6)对行政相对人存在巧立名目收费和增加企业和群众负担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派人及时调查处理的。

(7)为了部门利益存在重复检查和交叉检查的。

(8)在执法中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行政相对人财物的。

(9)刁难、打击报复举报人的。

(10)生活作风腐败堕落的。

(11)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妨碍机关效能监察的。

2、对需要给予行政告诫的,由考核组报局党组作出决定,并制作《行政效能告诫书》与被效能告诫的对象谈话时,应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发给《行政效能告诫书》。

3、本局工作人员一年内被效能告诫一次的,考核不能评为优秀;被效能告诫两次的或跨累计被效能告诫三次的,考核应评为不称职,并调整其工作岗位;一年内被效能告诫三次以上(含三次)的或因效能告诫原因调整岗位后又被效能告诫一次的,考核评定为不称职或不合格。

三、健全了绩效考核制

为了加强机关建设,促进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依法行政的水平,制定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办法。

1、组织领导

(1)设立局考评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

(2)设立考核工作小组,由纪检组长任组长,考核工作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

2、考核办法

(1)采取百分制,政治工作20分,业务工作60分、行政管理工作10分、局领导考评10分。

(2)采取分项考核的办法,各项考核累计扣分不超过该项分值。

(3)以月度考核为主,集中考核为辅。办公室日常分别考核相关内容,并按月通报考核情况和考核结果,年底由办公室汇总。

3、考核结果的应用

篇7:市城管局行政执法监督管理制度

一、行政执法责任制

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

三、执法责任人制度

四、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规定

五、公务活动中严禁饮酒的规定

六、执法服装着装规定

平湖市城市管理局行政执法责任制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深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的效能,保证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根据《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浙江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条例》、《浙江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指各行政执法主体按照行政法治要求,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执法职责逐级分解到执法岗位、落实到执法人员,并进行监督、考评的制度。

第三条 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应当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第二章

行政执法目标

第四条 行政执法以保证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促进依法行政为目标。第五条 依法行政,正确行使行政管理职权,依法制订行政管理措施,规范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执法检查等行政行为,纠正各种违法行为,及时查处各类违法案件。

第六条 行政执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合法、合理、高效的原则。加强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其他国家机关的配合和协调。

行政执法活动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应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第三章 行政执法责任

第七条 对主管实施或配合有关部门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负有学习、宣传、执行的责任,行政首长对行政执法工作负领导责任。

第八条 有计划地组织所属行政执法人员学习法律、法规、规章,开展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本行政执法主体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九条 做好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经常性的法制宣 传教育。

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及行政措施,应在颁布实施后的一个月内,组织制定宣传方案并实施宣传。

第十条 对所属行政执法人员负有教育管理的责任,应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的教育和管理。

第十一条 对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应当全面、正确地执行,不得断章取义、曲解法律,不得以任何借口或方式推诿执法。

第十二条 在实施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及行政执行等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权限进行,不得失职、越权或滥用职权。

第十三条 应当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公开办理各项申请事项的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期限及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对属于本行政执法主体职权范围内且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事项,应当及时办理;对不属于本行政执法主体职权范围内或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情况或移送有关部门办理。

第十四条 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投诉制度,对各类投 诉及时组织查处。

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以及政务督查事项,注重办理时效,提高办理质量。

依法处理各类来信来访,认真解答群众咨询,热情为群众办实事。

第十五条 不得违法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履行义务;不得对行政执法人员规定罚没指标;不得将罚没收入与下属执法单位及其执法人员的经费和奖金挂钩。

第十六条 在行政执法时,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并使用规范的法律文书。

第十七条 在查处行政违法案件时,发现涉嫌犯罪的,应将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第十八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由几个行政执法主体共同负责组织实施的,应明确分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行政执法工作。

第十九条 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章的责任分解制度。实行执法岗位责任制,根据行政执法工作实际需要,合理定岗、定员,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执法工作标准、办理程序等制度。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违法执法的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

第二十条 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处罚案件、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统计结果及分析材料等上报备案工作。

第四章 行政执法人员

第二十一条 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执法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执法机构、法制监督机构,配备相应的执法人员和法制监督人员。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秉公执法、文明执法、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严格依法办事。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资格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执法。

第二十四条 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必须取得行政执法证件,未取得行政执法证件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

第二十五条 申领行政执法证件的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在行政执法岗位执行职务;

(二)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

(三)熟悉本部门、本岗位业务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四)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秉公执法;

(五)依据《浙江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取得行政执法资格。

第二十六条 下列人员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一)曾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等治安处罚的人员;

(二)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

(三)行政执法主体自行聘用的合同工、临时工;

(四)其他不适宜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第二十七条 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必须出示由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或浙江省人民政府统一制发的《行政执法证》,并按规定着装或佩戴证章标志。

第二十八条 行政执法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散布有损于国家声誉和法律尊严的言论;

(二)贪污受贿,徇私枉法;

(三)隐瞒或伪造证据;

(四)滥用职权,打骂、刁难群众,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

(六)其他违法乱纪行为。

第五章

第二十九条 对行政执法责任制执行不力或拒不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令改正,并追究当事人的行政责任。

第三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有本规定第三十三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第三十一条 本制度由平湖市城市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监督,确保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权,预防和减少行政执法错案和执法过错的发生,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应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执法中的过错是指城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中,因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上级机关规范性文件中有关的程序和实体的规定,经上级机关、复议机关和行政诉讼撤消或纠正的全部或部分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四条 行政执法中的过错责任追究应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在行政执法中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索贿受贿,造成过错责任的应从重处罚。

第五条 市城管办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领导执法中过错责任追究工作。法制机构为过错责任追究的工作机构,负 责处理日常事务。过错责任追究处理决定由办公室具体执行。

第二章 过错责任范围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即视为承担过错责任: ⒈ 经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裁定撤消或变更的具体行政行为;

⒉ 经上级行政机关、复议机关撤消或纠正的行政行为; ⒊ 违反规定管辖,不应管辖而管辖的;

⒋ 违反规定应当立案受理而不予立案或者不应受理而立案受理,造成后果的;

⒌ 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

⒍ 利用职务之便,涂改、隐慝、销毁证据或指使他人做伪证的;

⒎ 利用职务之便,擅自制作、提供虚假文书,造成不良影响及后果的;

⒏ 未经批准,超越案件审理时限的;

⒐ 违法实施检查措施和执行措施,或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 ⒑ 擅自使用或者损毁扣押财物的;

⒒ 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处理结果显失公正的;

⒓ 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或依法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

⒔ 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索贿受贿的;

⒕ 因其他原因给当事人造成重大损失或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七条 被确认的执法中的过错案件由法制机构制作《过错案件确认通知书》,经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负责人签署意见后,交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办理。

第八条 城管办对科、所队行政执法中的过错案件有确认权。

第三章 过错责任划分

第九条 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不论是主观故意或过失造成行政执法中的过错的,均应承担责任。

第十条 由于承办人员隐慝证据、提供虚假证据,不按规定程序办理,导致行政首长或上级行政机关决策失误,造 成过错的案件,由案件承办人员承担全部责任。

第十一条 科、所、队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过错的由科、所、队长负主要责任,有关人员负次要责任。

第十二条 科、所、队提出的处理意见被上级机关改变后造成过错的,改变意见的上级机关领导负主要责任,有关人员负次要责任。

第十三条 科、所、队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上级机关部分改变而造成过错的,由改变具体行政行为的上级机关承担被改变部分的责任。

第十四条 应当经过审批而不经审批作出的行政行为,造成过错的,由直接责任人员承担全部责任。

第十五条 经审批的案件造成过错的,由审批人员或审批机关承担主要责任。

第十六条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造成过错的,由复议机关承担被改变部分的责任。

第四章 过错责任追究方式

第十七条 对过错责任人,视情节轻重给予下列处理: ⒈ 批评教育; ⒉ 责令写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 ⒊ 限期改正; ⒋ 扣发奖金;

⒌ 取消当年评先资格; ⒍ 构成违法的给予纪律处分; ⒎ 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属本办法第六条第⒈ ⒉ 项所指情形的,责令写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扣发三个月奖金。

属本办法第六条第⒊项所指情形的,责令写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扣发一个月奖金。

属本办法第六条第⒋ ⒌ ⒏项所指情形的,责令写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扣发二个月奖金。

属本办法第六条第⒍项所指情形的,通报批评,扣发直接责任人六个月奖金,取消当年评先资格,对主管领导扣发一至三个月奖金。

属本办法第六条第⒎项所指情形的,通报批评,扣发直接责任人全年奖金,取消评先资格,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 分。

属本办法第六条第⒐ ⒑项所指情形的,通报批评,扣发直接责任人全年奖金,取消当年评先资格,对主管领导扣发一至三个月奖金。

属本办法第六条第⒒ ⒓项所指情形的,通报批评,限期改正,扣发直接责任人三至六个月奖金。

第十九条 对于因玩忽职守造成过错的,取消当年评先资格,扣发九个月奖金,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对于因徇私枉法,索贿受贿造成过错的,扣发全年奖金,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对于因业务素质不高造成过错的,可比照第十八条责任追究规定,从轻减轻处罚,年度考核不称职的,调离工作岗位。

第二十二条 对于因主观臆断办案造成过错的,可比照第十八条责任追究规定,从重处罚。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二条各项规定,可单处也可并处。

第二十四条 对于上述情况造成过错的,除对直接责任 人进行处理外,还须扣除所在单位执法责任制考核的相应分数,造成损失时,由办先行赔偿后,责令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人承担部分或全部费用。

第二十五条 过错责任人员在处分决定前已获得本年奖励、奖金的,应按处分决定的处理取消和追回。单位一年内过错案件达到百分之三的,取消单位当年评先资格。

第二十六条 依据本办法需给予纪律处分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

第二十七条 被追究过错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对认定的过错和处分有异议的,可在接到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天内向作出处分的机关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关应在十五天内作出答复。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城管办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执法责任人制度

一、为促使执法人员严格履行职责,提高综合执法的能力,保证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依据《平湖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的规定,结合本办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制定本制度。

二、执法责任人指本单位在执法活动中的负责执法人员。

三、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中,实行地段分片责任制,由执法责任人负责辖区内的综合执法工作;在案件处理的过程中,案件调查人员、案件审查人员、案件审批人员均为该案件的执法责任人。

四、案件的执法责任人有如下责任:

(一)调查人员:

⒈ 全面详细勘查现场和询问案件有关人员,并如实客观地制作笔录;

⒉ 向案件当事人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⒊ 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直接进行行政处罚,并在规定时限内报所在机关备案;对现场收缴的罚款进行收缴并 按规定及时上缴;

⒋ 对适用一般程序的案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并在规定期限内呈报审查和审批;

⒌ 做好证据的收集和保存工作; ⒍ 按照规定使用统一执法文书;

⒎ 与案件当事人 有利害关系时应主动申请回避。

(二)审查人员:

⒈ 审查案件超越权限范围;

⒉ 审查案件适用程序和法律法规是否正确; ⒊ 审查案件证据是否齐全,事实认定是否清楚,必要时应进行复核;

⒋ 审查案件处理过程中执法工作是否符合城管办有关规定要求;

⒌ 提出案件审查意见,并在规定期限内上报审批; ⒍ 与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时应主动申请回避。

(三)审批人员:

⒈ 严格按审批权限进行审批;

⒉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案件进行处罚时,应提交集体讨论决定;

⒊ 与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时应主动申请回避。

五、区域的执法责任人有如下责任:

(一)每天坚持对区域内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各种违法行为,并责令立即改正、限期改正或停止违法行为;

(二)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直接进行行政处罚,并在规定时限内报所在机关备案;对现场收缴的罚款进行收缴并按规定及时上缴。

(三)对一般程序的案件,及时进行现场勘查并制作笔录,并将调查情况报所在大队,由所在大队立案调查处理。

(四)按照规定使用统一执法文书。

六、按照城管办《考核评比制度》对执法责任人的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对成绩突出的执法责任人进行通报表彰。

七、对执法责任人在执法过程中的过错责任按《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进行追究。

八、本制度由市城管办负责解释。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规定

为树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规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行为,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特制订本规定:

一、行政执法人员应严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公正执法,切实做到:

⒈ 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及《建设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的规定办理行政案件;

⒉ 必须严格遵守办案原则:即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引用法律法规准确,内容恰当,程序合法,文书规范;

⒊ 对案件的办理应合法合理,不得任意提高或降低处罚幅度;

⒋ 办案中对行政相对人进行法制宣传,做到热情服务,不以言代法,不随意许诺;

⒌ 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发现案情,主动出击,及时查处;

⒍ 不得为行政相对人出谋划策,通风报信,说情为之开脱责任,包庇、纵容违法行为,并为举报单位和个人严格保密;

⒎ 注意办案过程中的保密性,内部讨论情况不得向外 泄露。

二、行政执法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有关廉政建设方面的规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形象,应做到:

⒈ 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得以权谋私、徇情枉法; ⒉ 不得利用职权或执行公务之便索取或接受行政相对人钱物、服务,宴请及参加娱乐性活动;

⒊ 不准截留、短缺、挪用、私分,擅自处理罚没财物; ⒋ 不准对行政相对人刁难或打击报复。

三、城市管理监督行政执法人员要热情为社会服务,热情接待群众 来信、来访、投诉,文明礼貌,办事公正,认真负责,不得拖诿,刁难拖拉。

在公务活动中严禁饮酒的规定

为体现城市管理部门“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规范公务工作行为,经研究,禁止本单位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饮酒,具体规定如下:

一、严禁在工作日中午饮酒;

二、严禁在执行公务和值班时饮酒;

三、严禁在公务活动中与管理对象或工作对象饮酒;

四、严禁着制服在歌厅、舞厅、夜总会等娱乐场饮酒;

五、严禁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法公务的饮酒;

六、严禁与社会上有损城管形象的人员饮酒;

七、严禁在任何情况下酗酒。

以上规定自即日起实行,希各科室,队、所遵照执行。

执法服装着装规定

为体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公正、严肃的行政执法形象,促进城管执法人员素质的提高,结合城管办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着装必须衣帽整齐清洁,帽徽、肩章、领花、胸徽、臂章应按规定佩带,执法制服不得与便服混穿。

二、着装必须做到仪表端正,男同志不准蓄胡子,留长发,女同志不准沈妆艳抹,不准佩戴耳环、项链等外露饰品。

三、执法制服不准自行裁改,以保证执法制服的统一规范。

四、城市管理执法制服不准私自转借,帽徽、肩章、领花、胸徽、臂章,凡退休或调离本局时,必须上交办公室。

篇8:建立健全行政立法的程序监督制度

所谓行政立法规划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实际需要, 对行政立法的时间、步骤、人力、物力等做出的预先安排和整体部署。根据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和现行行政立法的实践, 行政立法规划分为五年规划和年度规划。“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在一定时期里行政法规、规章的拟定、修改、补充、清理等各项工作。”[1]

通过行政立法规划制度, 可以协调各立法主体之间的关系, 促进我国的法制统一, 解决行政立法冲突、重复立法等问题。

为了克服在立法规划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在编制立法规划时, 行政立法部门应当在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尽可能科学合理地确定立法项目, 严格规划制定程序。因此在建立行政立法规划制度时,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对需要编入立法规划的项目进行严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第二, 行政立法规划的调整和变更要程序化。如果没有特殊情况, 对已经列入行政立法规划的项目不得随意的调整和变更, 确需调整和变更的, 应按照严格的程序来进行;第三, 行政立法规划应公之于众。

2 完善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

2.1 扩大行政立法动议主体的范围

我国《立法法》规定的行政立法动议主体的范围过窄, 仅限于行政机关, 这与行政立法的民主性原则相悖, 不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也不符合行政立法动议主体多元化的世界潮流。为保证行政立法的民主性, 保障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立法的权利, 笔者主张应赋予更多的主体特别是行政相对人享有行政立法动议权, 建议在《立法法》第57条中增加“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可以向国务院提出制定行政法规的建议, 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作出答复并说明理由”的内容。

2.2 建立听证制度

《立法法》规定, 起草行政法规应当广泛听取意见包括有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 并将听证会引入行政立法程序,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遗憾的是, 《立法法》规定:“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使用“可以”一词, 而不是“应当”, 这种过于宽松的语言, 难以确保民主立法原则的贯彻落实, 使行政法规立法的民主性大打折扣。而且《立法法》没有规定制定行政法规应当如何组织听证会, 未就行政立法听证程序做出具体规定, 这样在实践中听证成为一般性的征求公众意见的一种形式, 可由立法主体根据情况自行决定, 无论是否采取均不影响立法活动的效力。因此, 有必要在《立法法》中规定行政立法听证制度, 其应包含听证参加人、听证主持人、听证内容及听证程序规则, 职能分离制度、回避制度、案卷排它性原则等内容。

2.3 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

由于现代行政立法所遭遇的议题日益向复杂化、专业化、高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只有普通民众参与立法程序已不能确保现代行政立法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因此有必要由掌握专业技术的专家参与行政立法一边更好地解决问题。这种利用专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立法决策合理化、公正化、科学化的制度, 称之为专家立法制度。[2]根据我国立法法及两个条例的规定和目前的行政立法实践, 我国行政立法的专家参与制度, 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座谈会, 二是专家立法组织。行政立法中的专家座谈会, 是指在行政立法过程中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座谈, 对法案发表意见的一种程序。[3]座谈会没有固定的程序规则, 专家意见对行政机关而言仅起参考作用不具有约束力。实践中, 当行政立法需要专家参与时, 就听取专家意见, 或交由专家起草。而一旦不需要, 专家组织就不存在, 专家的召集始终是临时性的。显然, 这种状况并不能使专家真正地参与到行政立法活动中。因此, 笔者认为, 可以总结我国一些地方在这一领域的成功经验[4], 从专家论证会的组成、职权、程序性要求等方面来构建我国的行政立法专家咨询论证制度, 为专家参与行政立法提供制度化的途径。

因此, 在我国应建立专门的常设性的专家立法组织。这个组织应有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多个部门法的专家学者组成, 同时还要吸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参与。同时要处理好行政立法决策与专家咨询论证的关系。一方面, 涉及行政立法中的重大专业性问题, 行政机关要全面地听取专家的意见, 包括肯定性的意见和否定性的意见, 综合分析, 全盘考虑, 才能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另一方面, 行政立法机关要始终掌握行政立法的决策权, 不能完全为专家意见所左右。一旦出现专家权威与行政权力相结合, 就有可能导致专家专断和行政武断。

3 建立和完善行政立法公开制度

德国十九世纪自由主义学者沃尔卡在其著作中论述国家行为公开原则时指出:“国家行为的公开与权力分立, 是民主政治中两大不可或缺的防止国家权力腐败、政府专制的原则。”[5]行政立法公开是与民主参与制度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制度, 如果丧失了公开性, 则参与的基本通道便被堵塞, 民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行政立法公开制度应包括:

3.1 草案公告制度。

是指在行政立法草案成型后即让公众了解其内容, 在此基础上置于社会之中进行评议, 使民意舆情得以尽早的融入立法过程。在我国, 国务院在其网站上设立了行政法规规章草案意见征集系统, 成为公众提出建议的官方渠道。

3.2 立法背景公告制度。

即向社会公告立法目的和意义, 防止公众在面对政府公布的立法文本时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造成无法合理、客观的进行评议。

3.3 完善公布方式, 应明确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公布等级, 避免行政立法机关规避公布或者缩减公布范围的情况的发生。

在现有的公布制度基础上, 发挥网络便捷、低成本的优势, 行政立法机关在其网站上及时公布相应的行政立法内容。

综上, 在民主政治之下, 任何权力的行使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规则, 因为“程序本身就是权力的规范化的运作方式, 程序的设置和运作都要反映对权力的规范与制约。……权力只有化解到程序之中, 化解到具体的步骤、过程之中, 才能成为有明确界限、有标准可资奉行的权力。”[6]因此, 我们应通过完善行政立法程序以规范行政立法权的合法行使。

参考文献

[1]石佑启, 陈俊.WTO对我国行政立法的影响[J].当代法学, 2001, (7) :10.

[2]刘莘.行政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135.

[3]刘莘.行政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136.

[4]汪全胜.论立法制度资源的合理配置[J].载《立法研究》第3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258.

[5]刘莘.行政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155.

篇9:市水务局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度;行政监督;内部监督;外部监督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008—02

一、行政问责制与行政监督的内涵界定

(一)行政问责的涵义界定

行政问责制是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规范。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行政问责的主体。按照问责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责主体一般划分为同体问责主体与异体问责主体。同体问责主体是指能对本系统的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问责的内部机构; 异体问责主体主要是指能对外部系统的领导机关和领导进行问责的各种机构、团体及个人。

(二)行政监督的涵义界定

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泛指执政党、国家权利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二、中国行政监督的现状

中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后,从行政监督体系分类可将其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大体系。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政党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人民群众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内部监督包括审计监督及上下级监督或同级之间的监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构建行政监督体系,完善行政监督制度,以防止行政主体滥用职权、违法行政。经过多年探索,中国已形成多元行政监督体系,行政监督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行政监督的作用也日益彰显出来。但是在中国行政监督机制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还难以完全扼制转型期腐败事件高发的态势及不法行政行为及违规行为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对行政监督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以找出提升行政监督效能的相关因素,完善中国行政监督。

三、中国行政问责制度与行政监督机制的不足分析

(一)从中国行政问责制度与行政监督体制的实施方面看

1.问责程序与行政监督不够规范。从现行问责制实施与监督机制上看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公众与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有可能进行暗箱操作;另一方面,在进行内部评价时,带有个人主观偏见。如果不能在程序上进行规范,那么行政问责的公正性也就很难保证。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乏力,要推行政府问责制必须有一套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与之相配套,而目前的监督现况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内部监督由于部门利益,往往“相互礼让”;外部监督因为主体众多难以形成合力;专门监督虽制度不少,但实施起来步履艰难。

2.重同体问责,轻异体问责。目前的问责制是行政机关的一种内部监督,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由政府进行责任追究。问责制有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两种类型。同体问责是执政党系统对其党员干部的问责,或者行政系统对其行政官员的问责。异体问责是人大代表、民主党派、新闻媒体、司法机关和社会公众对于执政党组织和政府的问责。从问责制的长远发展看,必须实现对行政官员责任追究制从内部问责向外部监督方向发展,即以异体问责为重点,同体和异体问责相结合。

(二)从中国行政监督自身机制方面看

1.行政监督内部协调机制不健全。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已形成了多元化的监督主体,但各种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完全理顺。多个监督主体均有权对同一起违纪案件进行监督检查过程中,分工不明确。运行机制上缺乏沟通和协调,致使监督主体之间互相推诿或重复监督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果造成“漏监”,有关的违纪、违法案件得不到及时查处,从而影响了行政监督的效能。在行政监督实践中,很难做到按照监督对象的身份和违纪违法严重程度来确定监督机关,因此造成有的问题多方插手,有的事情无人过问,有时还导致在案件处理上的冲突和矛盾。

2.行政监督主体缺乏独立性、权威性。“任何权力制约机制的有效运行都毫无例外地取决于其地位的独立,独立性是行政监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从目前各行政监督主体的实际情况看,它们大多处于附属地位而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如在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中,设置在政府内部的行政监察机关,受本级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监察业务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在双重领导体制下,上级监察机关没有人、财、物的实权,无法对下级监察机关进行实质性的领导,而同级政府的领导能够直接或间接干预监察机关的工作。

3.行政监督法规不完善,监督缺乏可操作性。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健全的法律监督体系是保证行政监督效能充分发挥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监督立法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仍不完善。一是一些重要的监督法律法规空缺,使监督活动缺乏法律依据;二是一些现有的监督方面的法律缺乏程序性规定,尤其是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很难操作。就公民监督而言,中国宪法中规定的有关公民的监督权利还没有完全通过法律加以具体规定,权利的行使还缺乏法律设定的可操作性程序。立法的滞后使得监督机构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缺乏法律依据,这极大地影响了行政监督的效果。

四、对完善中国行政问责制的行政监督机制的建议

(一)从中国行政问责制度与行政监督的实施方面看

1.强化行政问责制度中的行政监督机制。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各种监督主体对政府监督约束容易由于知情权和参与权的缺失而变得脆弱无力,政府的责任性就难以维系,对政府工作问责乏力也就势在必然。这就使得对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监督成为政府问责制建构的重中之重。内部监督方面要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监督体制;专门监督中监察、审计机关要切实地发挥监督作用,应加强专门监督部门的权力和独立性;对于外部监督,人大监督是根本,应加强人大的依法监督、违宪审查职能。强化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在公民参与方面,行政监督应当成为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契机与制度平台。

2.进一步强化对行政权的全方位监督机制,形成问责合力。要健全司法机关监督问责,进一步加强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力度,扩大司法机关的受案范围;完善行政侵权赔偿制度,加大法院对政府的侵权赔偿责任的惩处;将行政问责与司法追究结合起来,由司法介入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完善审计部门将审计结果向人大直接报告的制度,完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的制度以及绩效评估与考核制度。建立多渠道、高效率的公众投诉体系,使民情民意能尽快进入监督机构的视听范围。

(二)从中国行政监督自身体制方面看

1.树立中国行政监督法制观念,强调其独立性。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实践,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崇尚法治、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接受和配合行政监督,形成新的法观念和法行为模式。另一方面,调整、充实行政监督队伍,同时通过提高纪委、监察机关、法院、检察院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来提高行政问责监督效能。提高行政问责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是提高监督效能的前提,使机构由现在的双重领导机制变为垂直领导机制,在人事任免和财政支持上彻底摆脱地方限制,由中央直接安排。

2.完善中国行政监督体系。行政监督体系的完善要以下角度出发,首先,人大监督要体现权威性,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监督和支持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实施监督。其次,层级监督要增强严肃性,要完善行政复议监督机制,在实现复议救济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复议的监督功能。最后,专门监督要注意针对性。专门监督中的行政监察要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执法效能监察,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监督所特有的案件查处职能,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

同时扩大社会监督的覆盖面。首先,扩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使大家能够监督;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群众参政议政,使大家便于监督。其次,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发挥网络直接互动的优势,利用公众参与的动力推进机制更大范围起到监督作用。

行政监督自身体制的改革和规范化对健全行政问责制度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和规范行政问责与监督的主体及其权限,解决由谁来问责、谁来监督的问题;规范其客体及其职责,明确责任种类及行政责任追究方式;规范它们的事由和情形,明确哪些行为应当问责,哪些行为可以免责;规范行政问责与监督体系的程序,实现行政问责制度与行政监督机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行政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沈亚平.关于行政监督的理论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1998,(2).

[3]卢家骥.完善中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4).

[4]谭世贵.中国人大监督制度的改革与重构[J].海南大学学报,1999,(1).

[5]喻希来.行政问责制与民主问责制[J].领导文萃,2004,(7).

[6]郭道辉.政治责任与责任政治[J].学习,1995,(7).

[7]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8]王乐天.公共行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商标续展流程及提交材料下一篇:原来我也很能干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