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快速处置机制

2024-06-14

网络舆情快速处置机制(精选8篇)

篇1:网络舆情快速处置机制

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

为了切实提高金盆山学校网络舆情监控及应对能力,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掌握、引导舆情的主动权,最大程度地避免网络舆情事件对本单位造成的损害,减少负面影响,为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特制定本机制。

一、工作原则

网络舆情监控应对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基本办法是“专人巡查,提早发现,合理研判,积极应对,先入为主,科学处置,消除影响”。

二、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强化舆情信息管理,成立网络舆情监控与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对本辖区范围的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决策作用。

组长:刘锦玲

副组长:邱蔚余维兵

成员:吴小京郑吉林曾成柱钟朝斌邱礼辉林保华

张荣华王金宇

舆情应对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

办公室主任:邱蔚

成员:郑吉林林保华王金宇

重大舆情突发事件要成立新闻发布组,确定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信息发布内容口径。学校任何部门或个人均不得在当时和事后自行接受媒体采访或发布信

息。

三、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1、网络舆情监控

网络舆情监控平台 24 小时不间断采集,舆情监控工作人员设置监测主题和关键词,利用监控平台采集相关的舆情。及时对舆情监控平台采集到的负面网络舆情进行人工判读,对负面舆情做出准确判断。

发生突发事件时,组织人员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跟踪监控,及时、全面掌握舆情走向,为正确研判、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2.网络舆情的研判及预警

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监控到网络舆情时,监控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报网络舆情办公室,网络舆情办公室分析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及时监控关注该网络舆情的内容、成因、关注度、跟帖人数、热点指数等动态指标,做好记录、统计,以及目前舆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网络舆情办公室与网络舆情涉事单位保持紧密沟通,并按以下标准对网络舆情准确分类。

网络舆情分类:根据网络热度和网民关注度分为一般关注、重大和特别重大。一般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发表的对公司工作建议、问题反映、咨询质询、个人利益诉求等。重大网络舆情是指,该事件的网民点击率 1000-2999 人次,或跟帖评论100-499篇,或被5家以下主流网站报道转发的特殊时期网民关心、网媒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是指,该事件的网民点击率 3000 人次以上,或跟帖评论500篇以上,或被5家以上主流网站报道转发的,涉及公司的突发、公共、食品、卫生及自然灾害、生产质量、安全保密等事件或严重影响公司形象及社会稳定的网络热点、网民热议、网媒热炒等网络舆情事件。

四、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

(一)一般网络舆情

对于一般网络舆情,由网络舆情办公室做出研判,并将该舆情在 2 小时内转达相关业务科室查清事实真相,在 1 天内给出正面的解释或解决,并将结果反馈金盆山学校党支部。网络舆情办公室和相关业务科室密切监控该网络舆情的走向,同时对舆情进行正面引导、疏导,直至舆情消除。

若网络舆情不能消除或还有扩大迹象时,党支部要及时上报镇、县级舆情应对领导小组,按照重大舆情应对处置流程办理。

(二)重大、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对重大、特别重大网络舆情,舆情监控工作人员应立刻报告镇党委;镇党委立即汇报给县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并组织相关科室负责人调查事实真相,及时获取事件详细资料。

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迅速成立新闻发布组,确定新闻发言人。视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舆情突发事件的情况和应对方案。

新闻发布组根据舆情发展趋势,适时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事实真相以及处置结果;在县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运用主流网络媒体、网络评论员队伍,采用跟贴回贴、发表评论、微博声明等方式,对舆情进行正面引导、疏导,积极掌握舆情发展的主动权,镇党委实时跟踪该舆情走向,拟制报送《网络舆情通报》,直至网络舆情消除。

五、后期处置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结束后,舆情应对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应对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针对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本机制。

篇2:网络舆情快速处置机制

黔西南州委办公室:

为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工作,收到州委办字﹝2015﹞210号文件后,我局领导非常重视,一把手亲自抓,立即组织人员成立了国土资源工作的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组,明确了舆情收集、报送和处置工作的同志。工作汇报如下:

一、由信息科负责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工作组成员负责监督网站舆情,信息科宋军同志为联系人,负责报送和处置工作。

二、如发现相关舆情,必须立即组织进行研判、处置、重要、敏感的舆情必须在一个工作内将事件情况核查清楚,并将事件情况和处置情况上报州委办公室。

三、要对有可能出现的舆情隐患进行梳理,并于每月安排工作组成员轮流网上值班,发现情况并于每月10日前上报州委办公室。突发、重大舆情隐患要即时上报。

四、经州局研究决定,成立黔西南州国土资源局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组。

附件:黔西南州国土资源局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工作组通知

篇3:网络舆情快速处置机制

网络已经融入大学日常生活中, 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成为学生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网络信息的丰富多样以及信息传递的交互性, 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 甚至语言习惯,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旦突发事件产生, 有关事件信息以及各种评论也会通过网络影响学生日常的生活。但是由于网络的不可控性, 使得事件的缘由可能经过相互流通而变得失真, 甚至会出现歪曲信息的现象.各种敌对势力把互联网作为渗透、扇动和破坏的重要工具, 借助专门网站、网站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帖等多种方式, 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 攻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曲解信息发生的缘由, 蓄意扇动社会不满情绪, 破坏正常社会秩序。

1 了解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主要方式

高校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从获取网络信息方式来讲有三种。

1.1 通过电脑网络获得网络信息

拥有电脑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说要么是家庭条件较好要么是专业特殊需要。他们大多时间是跟电脑打交道的, 而网络是能吸引他们的地方。他们是获取网络信息和发布信息最多的学生, 而且由于电脑上网的可操作性, 是最容易接收网络信息或受网络信息影响的群体。

1.2 通过手机获得网络信息

手机在我国已经大众化, 而走进社会潮流前端的大学生, 自己的手机拥有上网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通过手机方式上网的大学生占绝大多数。由于手机的可移动性, 方便携带性等特点, 大学生在课上或者课下基本上都不离身。虽然通过手机从网上获得的信息量没有电脑的丰富, 但是获得信息的速度要比电脑快, 范围比电脑广。

1.3 通过间接方式获得网络信息的学生。

不管是否拥有电脑、是否拥有手机、是否手机和电脑一样都没有, 都有可能成为这种群体。有句话说“人云亦云”, 这类学生会受到其他人的言语影响, 尤其是手机电脑都没有的学生, 而且这类学生中多数为贫困生。有些学生由于家庭贫困, 因此比较自卑内向, 有的还对社会抱有不满情绪, 一旦受到到歪曲事实的影响极有可能会把内心不满通过各种网络工具宣泄出去, 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2 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要及早发现不良网络信息的苗头, 做好对学生的舆论监控

根据以上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不同方式, 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控, 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能够及早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 以便在做好突发事件后续工作中有根有据。

2.1 进入学生比较集中的网站、微博和论坛BBS, 查看突发

事件的评价情况和回帖情况

网站、微博和论坛是学生校园内彼此交流最常用的交流平台, 多观察网站、论坛BBS和微博能够了解学生的谈话内容和对事件的个人看法。通过分析总结这些信息能够较准确的整体了解学生对事件的舆论方向。最明显的就是查看学生对事件评价的回帖情况。如果有事件回帖不多, 或者无过激语言, 那说明学生的对此事件比较理性。如若内容歪曲事实并出现“繁荣”景象, 那就要高度重视, 查找问题根源。

2.2 把查看学生QQ衍生的交流平台作为突发事件后每日的

常规工作

QQ已经成为学生日常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现代大学生平均每天至少登录一次QQ, 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再平常不过的习惯。因此一旦有什么想法都会从QQ衍生的各种平台中体现出来, 比如QQ聊天工具、QQ微博和QQ朋友网等。现在在校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85后、90后, 这两代人由于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 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感觉自己在生活上有孤独感。因此, 很多情绪以及观点无法通过交际表达, 就寻找一种方便且避开人群的表达方式——通过网络交流工具。由于QQ号码信息的可查性, 既通过QQ号码可以知道是该号码的拥有者, 这就决定了如果能够正确及时了解学生QQ内容就能为进行舆论分析和舆论监控提供教可靠的现实依据。

2.3 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干部及学生党员的思想引导, 通过

他们引导其他学生

学生干部是老师联系学生的桥梁, 党员队伍是老师进行学生工作的可靠帮手。他们作为学生比老师更接近学生更了解同学的网络习惯。通过他们对其身边的学生进行交流, 从而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反馈。这能够让老师在短时间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形成点线面的监控体系。

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 快速有效掌握网络舆情动向至关重要。通过融入到学生网络生活中, 能够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聆听学生心声, 从而有根据的引导他们不受歪曲不实信息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发, 而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在网络上出现的歪曲信息也时有发生, 为了防范不良网络舆情的扩散和演化, 有必要建立快速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通过对高校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方式进行分析, 从而构造出一套适合高校舆情信息监控预警机制。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京辉.校园网络舆情生成与应对机制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 2012, (9) .

篇4:网络舆情快速处置机制

基金项目: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程序法治视野中的刑事侦查权制衡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820074);2012年上海市检察官协会2012年重点研究课题《涉检网络舆情和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研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共计5.13亿。其中家庭电脑网民3.96亿,手机网民3.56亿,微博用户年增长率为296%。[1]近年来,虚拟网络已成为当前我国民众表达自身观点以及反映利益诉求的便捷渠道之一。但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复杂性易引发舆情危机,通常爆发突然,产生严重危害,造成恶劣影响。近来发生的“副检察长兼任‘打捞队长’”、“女检察官暴打小学生”等事件,无不揭示出网络舆情的复杂态势和对政法机关特别是检察机关的重大影响。如果没有及时应对、有效控制,很可能会造成关联性的连锁反应,诱发潜在危机,次生其他危害,产生社会不安因素。因而如何正确认识涉检舆情,利用网络舆情,因势利导,科学高效地引导与管理,借此提高各级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和司法水平,已成为当前急迫解决的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重要课题。

一、涉检网络舆情突发的现实基础

一般而言,涉检网络舆情多指以检察机关、检察人员为焦点的网络舆论。社会个体通过网络新闻评论、BBS论坛、微博等媒介,对涉及检察工作或者检察队伍的事件或行为,发布带有自身倾向性态度的言论,从而引起国内外网络媒体及普通民众的普遍关注,并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舆论导向。如不久前发生的“检察长开豪车”事件,社会生活中任何领域的任何一件事,在网络的强大推动下,都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

(一)司法活动已成为当前网络媒体关注的重要领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已取得长足进展,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业已基本形成,民众的法治意识普遍增强,司法活动以其公信力和权威性日益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一种基本手段。然而,我国尚处在转型期,社会矛盾尖锐、突发,司法事件所具有的生活性、故事性、新鲜性、重要性等新闻特性,使其成为网络媒体争相报道和关注的焦点。一大批法治栏目、法治电台、法治报刊、法治论坛等等纷纷涌现在民众面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自己的想法。但网络是把双刃剑,在成为“法治宣传广场”[1]的同时,也会给某些过激性言论和次生谣言提供广泛传播的空间,如不加以研判、控制和引导,极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其危害程度往往难以估量。

(二)检察机关承载着彰显法治建设的社会责任

检察机关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其工作代表和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法治社会的希望与理想。[2]可以说当前检察机关是国家政权架构与司法格局中存在的一条救济权利、稳定秩序的制度渠道,民众可以以此渠道有序地监督国家法律的实施,民众的合理诉求可以通过此渠道依法解决。如果该渠道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效,民众对检察工作的否定性评价,极易被网络媒介传播放大,演变为舆情危机,检察工作的公信力便受到挑战,进而可能导致长期培养的社会法治信仰被无情摧毁。

此外,检察机关同时也是担负着侦查和控诉职能的司法机关。其侦查案件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尤其是包括贪污贿赂型犯罪。在当前反腐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这些涉检案件更加容易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正如著名学者汪海燕所言,“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凡是涉及权力因素的事件,往往容易形成网络舆情甚至网络群体性事件,涉检更是如此。”[3]因此,检察机关正面对着当前严峻复杂的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承载着彰显法治建设的社会责任。

(三)普通民众期盼有参与社会事务的话语权利

话语权的实现是普通民众对参与公众事务和国家政治生活的迫切要求,它是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Web2.0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媒体线性的传播模式被彻底打破,话题的讨论不再只是精英阶层的专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评论、微博等方式参与话题的讨论。”[4]经调查表明,80%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涉及政法机关。[5]这不仅反映了民众对参与社会事务话语权的期盼,而且也标志着我国民众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然而网络的自由开放性、匿名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也存在着极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升公众话语权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进行必要的管理,使之合法、合理、有效、有序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涉检网络舆情应对的冲突与困境

正确涉检网络舆情应对的冲突与困境,是有效解决涉检网络舆情应对难题的前提。造成当前涉检网络舆情难以应对的原因十分复杂,从不同视角剖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检察机关为视角

1.危及认知感有待增强

涉检网络舆情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群众上访,真实客观,易引起检察机关重视而加以引导解决。而涉检网络舆情依托于网络媒介,具有网络自身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实践部门在相对封闭的现实工作环境中,往往难以对其的发生及时感知和有效把握,缺乏敏感性。且检察队伍接触的大多为实践业务培训,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对其影响范围、危害程度、扩散源和传播速度等都难以宏观把握,未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引导。通常是在其从虚拟转为现实,转化为现实危害结果后再加以解释和控制,结果坐失良机,适得其反,十分被动。

nlc202309031911

2.处置工作机制有待健全

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十分重视涉检网络舆情的发展,特别是相继出版了《涉检网络舆情》、《政法网络舆情》等杂志,但多集中在舆情收集和网络监督方面,涉及舆情处置的内容较少。笔者经过查询发现当前检察系统对如何应对和处置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尚未形成系统的指导对策和措施,既无统一的涉检网络舆情的处置规则也无相应的工作部门或工作队伍。?而工作方案和负责人员的缺失,会直接导致检察机关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决策迟缓、工作被动,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直接影响到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虽然在《检察机关新闻发布制度》的指导下,各级检察机关纷纷建立健全了新闻发布制度,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但依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有限、形式单一等问题,未能顺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潮流。

3.舆情处置技巧急需提升

就已发生的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来看,部分检察机关在处置舆情危机时,存在缺席、失语、妄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6]如“贫困县女检察长开百万豪车”事件中,面对网友诸多质疑,检察长回应“车是朋友的”,该事件是网友在无理诽谤。而其他领导也在记者调查中表态“不知情”予以回避[7],引发网络民愤掀起新一轮的口诛笔伐,不仅未能缓和矛盾,反而将事态进一步升级。该事件的处置即是一例反面典型,毫无处置方略和技巧可言,结果偷天换日却欲盖弥彰、南辕北辙,直至群情激愤,加剧了民众对检察机关的不信任。

(二)以网络媒体为视角

1.守门人角色弱化,网络舆情引导难度大

传播学把在信息传播途径上工作的新闻记者、编辑等称为守门人。“守门人”理论认为,一定的信息是否进入某种特定的渠道或是否继续流通,总是取决于传播者的意愿。[1]网络虽然有“守门人”,一般由网站管理员等担任,但与传统媒介相比,这种“守门人”的角色已经弱化,网民可以轻而易举地绕过各种障碍,发布或搜集自己想要的信息。检察机关不能再依赖于“删帖”、“屏蔽”等手段“平息事态”,这直接导致网络舆情引导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网络平台自由开放,真假信息传播速度快

网络作为开放式的交互平台,任何未经证实的信息都可以在这一载体上自由、迅速地予以传播。此外,由于网络信息发布尚未采用实名制,匿名发布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虚假信息的肆意扩散。网络聚合放大的效应,不仅使得虚假信息、次生谣言经网络载体被无限量放大,更容易形成舆论“泡沫”,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3.网络传播全球化,监控难度大

“计算机辅助的传播媒体的出现,使网络成为强有力的、几乎无法控制的跨国界、跨文化交流的手段。”[2]网络已成为各种力量争夺话语权的“竞技场”[3],尽管政府可以对国内网站和网民拥有一定的控制权,但对国外网站和网民发布涉华负面新闻、虚假信息或国内网民查询国外网站的负面信息则显得有心无力了。此外,随着网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经济形态[4],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网络水军”、网络炒作等现象滋生,无疑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和控制增加了难度。

(三)以民众心态为视角

1.个体责任意识淡薄,易引发网络舆论暴力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不可避免地滋生更多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网民往往不计后果地把网络当成一个情感宣泄的地方,引发诸如“人肉搜索”“网络水军”等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将当事人和检察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负面信息、个人隐私等公布于众,将虚拟的网络转移到现实,助长舆情向不可控性发展,严重影响检察机关及检察官的公信力,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2.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独立判断能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学历结构为:小学及以下8.5%;初中35.7%;高中33.3%;大专10.5%;大学本科及以上仅为11.9%。“中国大多数网民对公共政策态度的特征以情绪和情感占主导,理性判断较为欠缺。”[5]网民借助于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可以在博客、论坛或微博上“吐槽”,而这些信息和话语很多都是只言片语,伴随着情绪化既无法做到深刻,也无法做到理性。很多网民在不确认网上信息真伪的情况下,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极易导致信息的扩大化或次生谣言,以讹传讹。

3.法治信仰缺失,缺乏基本信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指出,现在的中国宛如“怨妇社会”,人们对国家体系心存不满,事事不论对错都埋怨。[6]在矛盾突出尖锐、多发的转型期,司法活动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一种基本手段的同时却又饱受质疑。在此环境下,“豪车检察长事件”、“长沙检察机关选任涉嫌违法人员担任人民监督员事件”、“女检察官暴打小学生事件”等等在网络的公开、夸大宣传下,使得检察机关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开始动摇,即使合理的政策出台也可能在此情境下被民众“误读”。如不把握主动权,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的重视,提前加以检测和正确引导,极易被国内外反华敌对势力所利用,增添众多不和谐因素,积羽沉舟,后果难以想象。

三、涉检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建构与抉择

民众通过网络获得更多地参与社会事务的话语权是现代网络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而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即是伴随着这个趋势发展而来的,其原因复杂而深刻,如不及时、准确地加以处置,势必会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及形象产生严重的影响,并涉及到检察机关工作开展和检察队伍建设,甚至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因而,现阶段构建一个集预警、研判、处置、预防为一体的积极、慎重、稳妥的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已然是燃眉之急。

(一)预警机制

建立舆情危机预警机制是及时认识、快速反应和处置涉检网络舆情的前提。通过日常性和持续性的检测,在涉检网络舆情产生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可参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处置的四级预警机制。并将其分为四级预警,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nlc202309031911

具体等级划分,可以如下标准作为参考:“一般”是指民众通过一般网络途径如新闻评论、微博等发表的涉检负面言论影响范围较少或转发量不大的。对一般等级预警,预警人员应在24小时内通报本级检察机关或事件相关检察机关负责人,做好备案并密切关注舆情发展动态。“较大”是指民众通过撰写网络博客、微博、发帖等形式发表的大量涉检负面言论影响范围较大,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致使大量网民支持或发表相关言论或引发网络新闻媒体报道的。对较大等级预警,预警人员应在12小时内向本级及上一级检察机关负责人报告,并通报事件辖区内的政府机关。“重大”是指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已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产生重大的社会现实影响,并有三家以上国内知名媒体报道的。“特别重大”是指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已在国内外新闻媒介报道,并产生广泛影响或经可靠证据显示,有境内外分裂势力或反华势力参与的。特别重大或者重大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预警人员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四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涉检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检察机关或者政府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舆情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二)研判机制

研判机制是指检察机关通过建立涉检网络舆情研判队伍和软硬件设施,对已发现的涉检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快速识别和追踪,进而对舆情的性质与趋向做出精准的判断。网络信息十分庞杂,来源广泛且日新月异,实践中预警人员在对搜集到的涉检网络舆情信息难以准确地作出判断,所以预警与研判在实际操作中是交叉进行的。检察机关一方面应加强内部培训,培养专业的富有经验的舆情研判、处置队伍;另一方面还应开发和利用先进的涉检舆情监测软件系统,建立网络舆情来源和处置信息库,以便更高效、便捷地研判、处置舆情信息。

(三)处置方略

成功在于谋略。涉检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处置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深入探究其规律,超前思考运用谋略,才能指挥有力,处置得当,转危为安。

1.尊重民众合法权利,理性对待

涉检网络舆情既有正面的舆情信息,亦有负面的舆情信息,负面的舆情信息固然会破坏检察机关在民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处置不当的危害性远远大于负面舆情信息对检察机关形象的影响,甚至波及社会治安。因此,检察机关及其检察队伍要充分认识到涉检网络舆情的本质,尊重民众依法享有的知情权、监督权等合法权利,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科学分析、理性对待。

2.及时发布信息,赢得主动

网络信息鱼目混杂,但不明真相缺乏判断力的民众往往会先入为主。“持有相同或相似偏激观点的人通过网上交流,很容易产生一种‘群体认同感’,出现‘镜式知觉’和‘假一致’等认知偏差,一些极端的、不受理智约束的偏激言论极易扩大发展。”[1]因此及时查明事实真相,借助新闻发言人或新闻媒体发布官方信息赢得主动十分重要。检察机关应根据网络舆情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查明事实、发布信息、果断处置原发事件化解危机,保证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

3.灵活机动处置,转移视线

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应根据舆情危机的等级灵活机动处置,转移民众视线。应对“一般”和“较大”等级舆情时,在及时通报相关部门责任人后,一方面应迅速查明案件事实处置好原发事件,另一方面在不增加舆情信息点击量、转发量扩大影响范围的前提下适当组织专业人员予以踩帖,减少其被大量传播的可能性,待妥善处置原发事件后第一时间公布正面信息予以澄清;应对“重大”和“特别重大”等级舆情时,在及时通报相关部门责任人后,除积极妥善处置原发案件及时公布事实真相外,还应虚实结合,组织专业人员对舆情信息加以正面评论、质疑信息真实性或澄清事实真相,同时可采取一定的发新帖删就帖的手段,发布其他公众信息,以吸引民众眼球弱化舆情信息的关注度,使其降温,冷静处理。

4.建立联动机制,正确引导

主要是指加强与政府其他部门、社会组织之间在信息、平台和网络资源等方面的配合协调机制,全方位地对涉检网络舆情予以检测和引导,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把握话语权。网络平台力量混杂深不可测,在爆发较为严重的舆情危机时,单靠检察机关一方的力量难以舌战群儒。因而需要建立联动机制,汇集多方力量。在处置较为严重的舆情危机时,一方面可借助其他政府机关的网络信息平台、新闻发言人制度或网络人才全力应对,另一反面可以借助社会媒体,加以正面报道,澄清事实真相或组织在日常社会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利用大众媒体栏目进行专访,以正确引导舆论。

(四)防控体系

构建涉检网络舆情处置机制,不仅要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和分析,还要在深层次探索网络舆情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危机防控体系,防患于未然。

1.妥善处理信访、举报案件工作

涉检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但并非毫无征兆,大部分舆情中的“民怨”源于当事人对检察工作负面评价得不到重视,信访举报无望、无果而借助于网络的影响力希望得到广泛的关注。因而检察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应敢于接受、乐于接受民众的批评和建议,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信访、举报案件工作,对民众的不满意见加以重视,正确疏导民愤民怨,从源头上预防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2.深化检务公开,创新公开形式

网络既是民众争取话语权的媒介,更应是检察机关检务公开的新媒介。Web2.0时代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检察机关应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在完善新闻人发言制度,保证信息权威性的基础上,创新信息公开形式。如建立基层检察院官方微博等形式,及时、客观、动态发布检务公开信息,使公众能够得到比较权威的信息,更深层次地了解认识检察机关和检察工作,营造出检察机关即在民众身边的氛围,不仅能有效遏制谣言的流传,而且可以增加检察机关的影响力和亲和力,提高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

3.制定舆情处置预案,科学演练

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防控与处置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效处置涉检网络舆情,各级检察机关和相关部门应当深入研究网络舆情发展的内在规律,既应根据预警等级制定及时、立体、高效的舆情应急处置预案,还应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预案进行科学演练。

就目前而言,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如何做好舆情的研判与应对工作,依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众多的冲突与抉择,需要运用全球性的眼光和战略性的思维不断地调整处置方略。但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法治建设步伐,加强和提高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努力减少执法工作中的失误,正确引导民众合理、有序地利用网络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才是从源头上预防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有待于政府、人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篇5:网络舆情应对处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的功能的拓展,人人都成为互联网中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网络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也数量级倍数的扩展。而目前互联网的自由性使得人们在发布自己的诉求和言论时无所顾忌,大多数人们在参与过程中无法认清信息的真实性,更多的仅仅是盲目的跟风和起哄,随着更多网民的加入,这种信息的传播面将更广、引起的后果将更严重,甚至能达到失控的局面。监狱的管理性质决定了大多数信息无法及时公布公开,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及时,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有关于监狱的舆情信息。如何能在网络舆情爆发前采取适当的措施,将舆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一、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网络舆情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隐密性的特点,在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网络事件发表言论、表明态度、参与争辩,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呈现出载体的多样化,最常见的

有网络新闻评论(跟帖、转帖)、论坛、个人博客、播客、微博、QQ 群、微信等,同时,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还不断涌现,网络舆情传播表现出“海量、迅猛、不可预料”的特点,所以,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和应对网络舆情是从更高层次上减少负面信息的关键,要积极收集舆情,正视问题,理性应对,在网络舆情即将成为众多网民热议的焦点时,必须掌握相关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启动网络舆情应对程序。

为了保证对涉检网络舆情研判的全面、准确、及时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设置网络监督员。在互联网上设置网络监督员,不断培养熟知网络、技术专业、经验丰富的监督员队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

二是发动群众。在一些行业或者社会上聘请兼职的网评员,搜集、整理与监狱机关工作相关的网络舆情,定期汇报网络舆情信息。

三是与有影响网站的管理机构或管理员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联系有影响的重点网站的管理员,定期召集开会,加强沟通,保证事件发生后,对一些网站的帖子能做到及时应对、妥善处理。

四是建设网络舆情搜集平台,通过论坛、电子信箱、微博、微信等方式让群众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过来,尽量不要将其扩散到社会上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五是强化与各主流网络媒体和公安、监察院网监等的交流沟通,建立起信息共享互通机制,以协作互补。

六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特别是应该将监测的重点放在本地网站和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涉及本地的相关信息上。

七是要对舆情统筹全局、综合考虑,全面了解舆情发生的大背景和深层次原因,从而形成对舆情的预判,同时与舆情直接关联人加强沟通,全面掌握舆情详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对舆情的实际察知。

八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咨询团,共同参与舆情研判,确保对舆情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二、完善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制度

(一)建立网络舆情值班制度。

1、监狱信息化管理部门设置专人(网络管理员)值班,及时捕捉信息,分析研判汇总。

2、在工作时间每天浏览查看与监狱相关的监控网站至少三次以上,并做好有害信息的记录情况。记录应包括:有害信息的网址、主题、发布时间、发现时间、上报时间、处理结果等相关信息。

3、建设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实时搜集网络信息,并定期编写舆情报告,制定舆情疏导方案。

(二)建立网络舆情报告制度。

网络管理员要认真整理各类舆情,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备份,并报宣传部门处理。特殊情况,直接向分管领导汇报。如发现包含以下内容信息的,及时报告;违反法律规定的,应及时上报公安机关。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2、损害国家机关声誉的;

3、煽动分裂国家、破环国家统一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6、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教唆犯罪的;

7、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恶意攻击他人的;

8、损害党委政府声誉,影响我县安全稳定的;

9、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三)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制度。

1、通过新闻发布、狱务公开、调查处理等方式引导其舆情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2、做好网络舆情疏导工作,利用网络管理员和宣传部门作为网络“写手”,将舆论向有利于我方的方向疏导,同时积极与相关网站联系进行删除或冷处理。

(四)建立网络舆情协作制度。

1、信息化部门和宣传部门负责搜集舆情信息,由宣传部门进行处理。

2、固定管理人员,培训网络“写手”。

3、做好信息备份,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4、对违反网络安全法规或传播有害信息的人员,情节严重的交予公安部门查处。

(五)建立网络保密制度,预防内部信息泄露。

1、内外网必须进行物理隔离。

2、内外网U盘必须分开使用,不得将内网文件在互联网计算机上尽心处理。

3、内外网计算机必须安装杀毒、防木马软件。

4、内网禁止使用无线设备。

5、网络管理员必须定期对内网服务器进行安全漏洞检测,升级服务器系统,安装必要的系统补丁,预防网络安全漏洞。

篇6:网络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

为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学校舆论环境,根据我园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准确把握、快速反应

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二)加强引导、注重效果

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学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三)讲究方法、提高效能

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四)严格制度、明确职责 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工作方法

1.加大学校网站建设力度,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加强对校内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部门采写的信息,在部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各单位网络信息员通过学校网络信息处理平台报送,党总支进行文字审核,对涉密信息和重大信息还须同时报校保密办、党办、校办审核。

3.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在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以及互动类网站等,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对涉及本校工作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论坛贴文的形式主动进行引导,消除负面影响。

4.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校园网上主动导贴,积极跟贴,适时结贴。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5.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贴,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三、应对机制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学校应根据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部门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审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决定新闻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发布、审定新闻发布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进行处置。遵纪依法对当事人、责任人提出处理和责任追究意见建议,并按有关程序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具体应对机制如下:

1.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信息员机制。应确定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反映机敏、熟悉网络的几名教师担任网络舆情监控信息员,对涉及我校的网络舆情实行监控和引导,特殊时期安排专人24小时监控,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和应对。重点加强对学生、家长关心、群众关注的重点论坛的实时监控,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监测舆情发展动向。

2.建立快速报告机制。舆情监控信息员发现有关学校的不良舆情信息后要立即向校级领导汇报,经批准后,根据事件进展情况适时采取应对措施。

3.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要通过跟踪分析,把握舆论发展走向,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议。校级领导和相关负责部门对汇总上报的事件进行初步分析,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开会议和向上级领导部门汇报。

4.建立快速查核机制。对网络反映的情况,需要调查的,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调查,与网络抢时间,并注重周密谋划,妥善处置、严控因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经查证属实,并构成违纪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与事实不符或者出入较大的,及时予以澄清。对恶意造谣、干扰学校正常学习生活开展的,依法送交有关部门处理。

5.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加大在学校网站有关热点事件的进展情况,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形成权威、畅通的信息发布渠道。如发生舆情突发事件,校级领导同校办及相关部门迅速拟定新闻发布内容和方案,经领导小组审定后,按照统一的口径,选择合适的时机发布,并组织媒体进行报道,让正面信息先声夺人,为网民提供权威声音,营造有利舆论。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不论是网络舆情初步形成,还是网络舆论已成热点,都主动澄清事实真相,争取网民理解支持。

6.建立舆论引导、疏导机制。抢占网络“沙发”,主导舆论发展,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在网上及时跟帖、发帖,运用网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引导网上热点,努力掌握网上舆论的话语权;必要时邀请相关领导、新闻记者撰写评论文章,进行专家解答,以权威的、专业的信息赢取网民的信任。

7.学校档案要做好舆情突发事件的全程处置工作的文字材料、声音、影像的记录和保存保管工作。

篇7: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精选)

一、适用范围。

本计划适用于本县各种医疗保障敏感网络舆论的处置。

二、工作原则。

(一)土地管理,各自负责。各级医疗经营机构对当地医疗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负主要责任。根据土地管理、等级负责和谁负责的原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2)迅速反应,妥善处理。首先要发现、研究、判断和处置网络舆论。坚持双处理,即在线同步处理,在线治本,在线治标,积极解决自己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妥善应对社会舆论水平。

(3)分级响应,有序响应。根据网络舆论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大小,对不同等级的舆论,坚持等级应对原则,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提高效率,重视效果。

三、组织机构。

成立全县医疗保障局网络舆论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县医疗保障局主要负责人组长、分管负责人副组长、局各股室、医疗保险中心负责人成员,统一开展医疗保障网络舆论处理工作的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医疗保障局综合股,具体负责医疗保障网络舆论的监测、收集、研究,提出处置建议。

四、处理程序和方法。

(1)重点监视。

各级经营机构应配备舆论信息员,监测医疗保障敏感舆论,确保首先发现舆论,实时监测舆论发展动向,负责舆论信息采集报告。

(二)研究判断警告。

对于发现的网络舆论,各级医疗保险经营机构应迅速评估舆论趋势、风险水平,报告的舆论应及时报告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同级应急管理部门。特别是重大舆论在1小时内报告,重大舆论在2小时内报告,大小和一般舆论适当报告。

(3)分级处理。

1.一般的网络舆论。是指网民在网络论坛、社区、推特、维权网站等平台上询问某个医疗保险政策和某种医疗保险问题,提出疑问,表达诉求,只有少量观众的舆论,没有主流媒体(电视、报纸)介入报道,评论量分散。这种舆论由有关人员立即解决网民的诉求,应对网民的关注。

2.大型网络舆论。指有损医疗保险部门形象的敏感信息出现在不同的网站上,负面声音上升,发酵趋势明显的舆论。这种舆论受到有关人员的关注,立即调查验证,立即应对投稿,妥善处理。

3.重大的网络舆论。指医疗保险领域的敏感信息迅速发酵,或者主流媒体(电视、报纸等)介入报道,有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舆论。这种舆论由有关人员立即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要求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舆论处理方案,组织在线实施,立即有效解决网上危机。

4.特别是重大的网络舆论。是指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严重负面影响的医疗保险舆论。发现这种舆论后,立即按规定报告,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向县应急管理部门报告,发挥医疗保险系统的力量,充分利用应急和网络监督等部门的力量,及时有效处理。

(4)处理方法。

篇8: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与处置对策

一、网络舆情概念

目前学术界通常采用的定义是: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 (RSS) 、微博等。

二、网络舆情的基本情况、特点和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 一个事件能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 聚集网络舆情焦点, 主要是该事件刺激了网民乃至社会公众“最紧绷的那根神经”。[2]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中国互联网舆情发展经过了两大高峰:2003年是网络媒体元年, 第二个高峰期是2007年, 这一时期, 网络已经变成独立的重要新闻的源头, 甚至成为传统媒体寻找新闻线索的源头。2008年到2012年, 网络舆情进入到了大事频发, 波澜起伏的阶段。具体说来, 网络舆情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 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 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从信息传播的发展史中可以得出, 每一种新媒体的诞生, 都会进一步放宽人们发表言论和信息传播的自由度。同时, 网络舆情也是可控的。正如德国批判学派学者哈贝马斯说:“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身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 即统治的合理性。”[3]

(二) 网络舆情的交互性和及时性。

网络是一种双向信息互通的传播方式, 提供了主体和客体的交流平台。保罗·萨福等学者由此认为, “同其他人发生联系”———进行跨越时空的互动交往, 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质特征。[4]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 相互探讨、争论, 相互交汇, 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 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地反映观念和情绪心态。

(三) 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 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 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随时在网上发布言论, 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不同的意识形态网络言论渗透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

(四) 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些网络言论相对缺乏理性, 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互联网被一些网民当作发泄情绪的场所。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 可能发展成为有害舆论。

(五)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当某一事件发生时, 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 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 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 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三、网络舆情发展的新趋势

目前, 网络舆情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深圳考察期间, 当地很多网民对总书记进行直播, 而且着重于细节的报道。仅仅深圳的一个网友传播的信息通过南方日报的再传播, 就得到了8.5万的转发量。这应该算是互联网管理发展的一个新变化。互联网带来的大众麦克风时代, 不但在民间引发巨大的反应, 而且现在在中央层面也被认可了这种人人都是报导者, 人人都可以传播的新格局。中国客观上已经产生一个“压力集团”———网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 中国网名已经有5.64亿。[5]数量庞大的网民正通过互联网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参与和推动着国家政治经济各方面改革的进程。在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上, 新闻跟帖是最为草根化、大众化的形式, BBS是网络舆论形成和发酵的主要推手, 3亿网民开博客, 网上意见领袖的博客是“权重”最高的网络舆论。传统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在网上的影响力得到延伸, 草根阶层、草根新锐也进一步崛起, 在互联网时代成了“影响力明星”。

(一) 微博成为社会舆论发动机。

目前微博升温, 成为了社会舆论的发动机。微博开通伊始, 很多人都把它当成是一个宣传和拓展的方式。但是, 微博的互动性和实效性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具有的。在微博时代, 通过微博去参与一些突发事件, 能起到快速传递正能量、及时辟谣和引导民意的作用。人民日报的法人微博的开设拓展了官民互动渠道,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自2012年7月份上线至2013年3月底, 短短八个月“粉丝”量就迅速达到1, 058万, 成为中国第一个千万级的媒体微博账号, 已经大大超越了人民日报现在的实际发行量———280万。很多政府微博、媒体微博也相继开通, 在平息网络谣言、引导舆论方面,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 网络反腐力度加大。

反腐是一个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问题。实名化举报是近期网络反腐的一个新变化。重庆北碚区区委书记、山东农业厅副厅长被举报后不到24小时就面临免职、双规的命运, 速度之快是以前难以想象的, 这也是十八大以来出现的网络反腐新格局。

(三) 社会问题非政治化。

研究表明, 近年来很多地方的突发公共事件, 包括群体性事件, 当事人和围观民众的诉求都是地区性和行业性利益问题。互联网发展到今日, 人人可以参与, 人人可以围观, 对公众议题的把握得到了放大, 从而使以前不会成为问题的一些建设性项目得到了空前的质疑。如民生问题, PX项目问题等。

四、镇江市网络舆情成功处置的实例分析

在江苏省乃至全国, 镇江互联网称得上非常活跃, 镇江, 是策划出来的网络名城, 在全国互联网管理中独树一帜。截至2010年底, 镇江市网民数为138.77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2%, 比江苏省互联网普及率高2.4%。镇江IPv4地址总数为551, 028个;镇江域名总数达到71, 351个, 镇江市活跃网站数为15, 631个。[6]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1年11月28日在江苏镇江考察互联网建设管理工作时对该市在互联网管理工作的经验予以充分肯定, 称镇江的做法和经验说明, 互联网管理应当推广到地市这一级。新华社、光明日报、江苏卫视等媒体集中发了《民间“网络保洁员”保障网络清洁》、《江苏网络公益方兴未艾, 互联网连起爱的大本营》等稿件, 报道镇江市网络爱心群体用网络文化活动营造网上正能量。镇江在网络舆情处置方面也创造了经验。近年来, 镇江市委、市政府及其部门逐渐把网络作为日益强盛的新兴媒体来对待, 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 在全国互联网管理方面走在了前列。据统计, 镇江本地各类论坛每天产生网贴多达42万条, 微博日均发布90多万篇。在处理网络舆情方面, 也有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镇江市在处理网络舆情的方面的做法有:

(一) 镇江市网络信息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

在舆情高发时期, 镇江市网信办每天24小时实施监控监督。在2013年上半年, 舆情热点分为三类:重点工程的舆情 (中山西路最贵路灯事件) 、二院天价电柜事件、强制拆违舆情。这一时期, 镇江市集中进行“7+1”旧城改造, 开展市区“四大行动计划” (绩效管理行动, 提升机关执行力、品牌创新行动;满意度品牌创新行动, 提高服务满意度;助企惠民行动, 规范行政服务行为;提速增效行动, 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 网络舆情高发。镇江市在以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为首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 遵循规律, 同心协力地对这些网络舆情进行了处置,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涉情部门态度主动积极, 方法科学合理, 做到信息公开, 沟通协商, 网上引导和网下处理相结合, 对可能发生的舆情提前沟通, 让很多有肯能出现的状况在化解于萌芽阶段。镇江市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了成功处理网络舆情的“镇江经验”。

(二) 镇江金山网推出舆情服务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

镇江金山网为国家级一类新闻网站, 是镇江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新媒体。金山网设立了舆情分析与控制系统。该系统监控覆盖面广, 可以对论坛、新闻、微博、博客、QQ群等实时监控。各地、各部门可根据需求, 通过设置关键词库, 对涉及本地、本系统的舆情信息进行搜索监控, 并具备预警、监测、跟踪、分析、评估、判定等功能, 帮助各地、各部门实现由被动防堵、被动应付, 转变为主动发现、前期介入、及时化解。该系统分为系统自动预警和人工预警服务、互联网舆情监测平台、手机舆情监测终端、微博检测展示平台中均设置了舆情危机预警功能, 可以根据当前舆情的热点和突发事件进行监测, 自动对比分析识别舆情中违纪信息, 并进行预警级别的判定, 确保第一时间对舆情信息进行预警提示。对于重大舆情危机, 还启动人工预警服务。金山网的专业人员可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热线电话以及舆情专报等四种方式进行人工舆情预警。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预警是对系统自动预警的有效补充, 可有效避免遗漏舆情危机信息。镇江金山网在禽流感事件、精神病患者策划攻击小学生谣言等多个事件上, 冲锋在前, 官方发布, 效果显著。

(三) 本着公开的原则处理网络舆情中涉及的事件。

速报事实, 慎报原因, 续报进展, 依法处理。公开不仅是政务公开的要求, 也是网络舆情处置的法宝。网络时代信息发布和获取渠道多, 突发事件后, 各种小道消息迅速传播。人们需要一个权威的声音来“以正视听”。“镇江孕妇感染禽流感”、“押运员爆头自杀”等消息, 都是因为信息公开及时权威, 才有效遏制了舆情的炒作。镇江金山网各大热点部门的网络发言人, 已成为部门的形象代言人和沟通网民的联络人。在工作, 总结出了“五个一定”:社会热点一定要引, 内部矛盾一定要通, 突发事件一定要说, 重大舆情一定要报, 网络谣言一定要扑。利用官方微博、网络发言人、新闻发布会和本地网媒金山网发声, 更具公信力。在事件发生的黄金四小时内, 如实发布确定的信息, 用真相来迅速稳定人心, 不给谣言滋生提供温床。在工作中, 谨慎由权威部门和专家定性事件原因;及时公布事情进展、政府举措和公众防范措施, 及时回应社会的关切;依法办事, 因情施策, 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政策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 .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18) :79~82

[2] .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 2009

[3] .喻国明.微博是个好东西[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

[4] .陈学明.哈贝马斯交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

[5] .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6] .http://news.xinhuanet.com/yzyd/local/20130116/c_114388536.htm

上一篇:中学生美文句子摘抄下一篇:猴年给公司拜年的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