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2024-06-19

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研究会计毕业论文(精选9篇)

篇1: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针对小型企业而言,其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通常情况下,需要该信息的部门有两个,分别为银行以及税务部门。与大中型企业对比,小型企业本身并不具备较大的规模,所做业务难度不高,会计基础工作存在漏洞。《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提出使得小型企业会计的职业判断减少,也令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大幅降低。然而,因为两者立法机关同立法目的之间存在差异,使得两者之间仍然具有一定差异需要协调。小型企业只有通过两者的协调,才能使企业有所发展。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同《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

(一)永久性差异

所谓永久性差异,指因为《小企业会计准则》同《企业所得税法》于费用、损失以及收益方面的计算口径存在差异,使得某一会计期间,所形成的税前会计利润同应缴纳税额之间形成一定差距,且该类型差异只会产生于本期以内,并不会于之后某一会计期间转回,故而被称为永久性差异。《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所成的永久性差异可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确定收入方面的差异。确认收入共分为两部分内容:其一,免税收入。两种规定对部分项目的确定并不相同。针对部分项目而言,小型企业会计会将其定义为收入。但是,《企业所得税法》却并不将其纳入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当中。如小型企业通过购买国债所获取的利息。其二,会计准则认定某项目并非会计收入,然而该项目却被税法视为应纳税所得额。部分项目,小型企业会计在计算过程中并不确定收入或是冲减收入,然而《企业所得税法》却将其归类为应纳税所得额,并计入纳税当中。如会计准则认为小型企业处于建设中状态的工程,其试运转期间所生产的商品以及试车所获取的收入,均应冲减与工程成本当中,无需确认营业收入。然而税法却认为其应计入收入总额计税当中。第二,成本费用确定方面的差异。成本费用确定方面的差异分为如下两部分:其一,针对部分项目而言,会计准则认定其作为成本、费用或是损失。但是税法却并不将其认定为可以扣除的项目。如部分小型企业有一定几率出现工资薪金支出存在问题的现象,例如税收滞纳金、罚款以及部分财务经相关部门没收之后所造成的损失等,上述项目均被会计准则认定为成本,但税法并不承认。其二,《小企业会计准则》认定某项目并非属于会计成本费用,但《企业所得税法》却将其认定为可减除的项目。以为支持企业开发新型技术所提供的资金为例,《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该项目开发支出消耗费用经过研究之后,可进行扣除。

(二)时间性差异分析

所谓时间性差异,指企业计税之前,虽然计算会计利润同纳税所得所用的口径相同,但因为两者确定时间方面不同,而使得最终结果也出现一定差距。该类型差异与某一时段形成之后。会计需按照税法相关规定于该时段进行调整,该类型差异并非不可转回。会计应选取合适时段实施转回,从而令税前时间内,会计利润同纳税所得在纳税期内保持相等。事实上,会计准则已然最大限度的同《企业所得税法》保持相同,以减小时间差异性对计算接过的影响,但部分影响依旧无法避免。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方法

(一)资产核算的协调工作

第一,小型企业会计需统一使用历史成本计量这一方式。小型企业使用该计量方式计算资产,无需考虑资产减值对企业的影响,同时也无需进行相应的准备。《企业所得税法》具有确定性,即不承认处于持有时间内,市场价格变动对资产本身形成的影响,同时,不确认公允价格变动所形成的`损失或是收益。《企业所得税法》仅承认小型企业按照国务院财政以及税务主管部门有关要求获取的准备金,除此以外,会计在税前时间内不得取出任何减值准备。小型企业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方式进行计算,便不用对坏账、存货价格下跌以及固定资产价值下降进行准备,同时也不再按照自然公允价格对短时间内经济投资、长时间股权投资的账面所具备的价值进行调节。不仅如此,针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工作,小型企业应统一使用成本法进行计算,不得使用权益法,当获取实际的股利,应将其纳入本期的投资收益当中。小型企业通过如上方式,可避免之后进行纳税调整。

(二)将资产折旧的方式以及年限统一

会计准则中,小型企业自行建立的固有资产必须达到预计可使用的状态,方可认定为资本化完成。而如今,确定固定资产资本化的标准有所变动,以工程建造完毕为标准,即一旦工程完工,便将其认定为小型企业固定资产资本化完成,而这一标准与《企业所得税法》完全相同。小型企业需依照年限平均的方式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现今,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较快,使得固定资产的折旧速度不断加快,对会计计算技术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工作人员可使用两倍余额逐渐减小或是总计年数的方式进行折旧。小型企业会计应按照固定资产所具有的性质以及资产实际使用情况,同时结合税法有关规定,科学地计算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时间以及预计资产使用之后的剩余价值。不仅如此,同时规定折旧年限的最低值,且该值与《企业所得税法》完全相同。除国务院财政部门或是税务主管部门针对部分项目所制定的特殊规定之外,其余固有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以以下时间为标准:民用房屋以及企业建筑物的折旧年限最低为。至于机械设备以及相关生产用设备为。汽车、飞机以及轮船等用以运输的工具为4年。《小企业会计准则》认为小型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应于该资产使用寿命之内,按照年限平均的方式完成摊销。关于无形资产摊销时间的规定如下:从其可投入实际使用开始,直至其无法继续使用或是出售予其他企业终止。若法律规定或是签订合同,明确规定了无形资产的使用年限,小型企业可依照法律规定或是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进行摊销,但需要注意,摊销时间应高于10年,这一标准与《企业所得税法》基本相同。

结束语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协调,减轻了小型企业会计的工作难度,同时也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如今,《小企业会计准则》同《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尚存在一定区别,使得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存在差异,需要小型企业以及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调节,以便小型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展开,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妙成,郑开焰,袁玲.论《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No.11704:18-23.

[2]陈治敏.《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5:69-70.

[3]邓巧飞.《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趋同与差异―――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参照[J].会计之友,2012,No.41822:127-128.

[4]晏晓波,高建胜,赵平.《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差异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2:25-26.

篇2: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及类型

1.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是“兼并”、“合并”和“收购”的统称,既区别于企业重组、资产重组等概念,又区别于战略联盟。从本质上看,企业并购是指在市场经济的体制条件下,两个或更多的企业根据特定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程序合并为一个企业的行为。

2.企业并购的类型

企业并购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做不同的分类。按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按并购的实现方式,分为承担债务式、现金购买式和股份交易式并购;按照目标公司管理层是否合作,分为善意并购和敌意并购;按照并购的法律形式,分为吸收合并、创立合并和控股合并;按照企业合并的性质,分为购买性质的合并和股权联合性质的合并。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实施并购行为,往往存在以下动机:(1)获取企业发展机会的动机。企业发展一是通过企业内部积累,二是通过并购其它企业,来迅速扩大自己的生产能力。相比而言,并购方式比内部积累方式速度快,效率高,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取未来的发展机会。(2)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动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追求企业长期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根本宗旨。

三、企业并购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并购的会计方法包括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购买法将企业合并视为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或几个企业的行为,其基本特点是购买企业按取得成本记录被并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同时按取得成本与所取得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商誉,收益包括合并企业当年实现的收益和合并日后被并企业所实现的收益,因此企业留存收益可能因合并而减少但不会增加,被合并企业的留存收益不得转入实施合并的企业;权益结合法又称联营法,该法将企业合并视为参与合并各方所有者权益的结合,其主要特点是双方的资产负债均按原来的账面价值记录,不确认商誉,被并企业的留存收益全部并入其当年收益,并且继续被并企业利润。两种处理方法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在企业合并业务的会计处理中是否产生新的计价基础;是否确认购买成本和购买商誉;合并前收益及留存收益的处理;合并费用的处理。

四、企业并购的利弊分析

1.成功的企业并购的优点当两家或更多的公司合并时会产生协同效应,既合并后整体价值大于合并前两家公司价值之和从而产生1+1>2的效果。企业的并购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2)有助于企业以很快的速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确立或者巩固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3)有助于企业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4)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财务结构,提升企业价值。

2.企业并购可能带来的潜在危机和风险

尽管兼并和收购是推动公司增长的最快途径,兼并的优势也很多,但根据统计显示70%的并购案都是以失败告终,如洛阳春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企业并购潜在危机和风险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营运风险。即企业并购完成后,可能并不会产生协同效应,并购双方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互补,甚至会出现规模不经济。

(2)融资风险。企业并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如果企业筹资不当,就会对企业资本结构和财务杠杆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企业财务风险。

(3)反收购风险。如果企业并购演化成敌意收购,被并购方就会不惜代价设置障碍,从而增加企业收购成本,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收购失败。

五、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统筹安排资金,降低融资风险

并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设计,合理安排现金、债务、股权各方式的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应考虑买方支付现金能力的限度,力争达到一个较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收购后的巨大还贷压力。

2.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高支付能力

支付能力是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外在表现,而流动性的强弱源于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安排,所以必须通过资产负债相匹配,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财务风险。其中较为有效的途径是建立流动资产组合,在流动资产中,合理搭配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使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支付能力的同时也降低财务风险。

六、结论

篇3: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一、小企业的收入确认和税法与计量上相协调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企业的收入确认与计量必须要增加和企业所得税之间的协调关系, 收入确认方面通常采用收取款项和发出货物为标准, 减少了有关风险报酬转移的判断。通过以下几种常见的销售方式明确规定恶劣收入确认的方法:托收承付的方式需要在办理托收手续时做好收入确认工作;预收款凡是需要在企业发出货物时做好收入确认工作;销售的货物需要检验和安装的需要货物的购买方在货物检验和安装结束之后进行收入确认工作;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方式, 在购买方收到代销清单时做好收入确认工作。在《小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说明在采取分期收款销售和赊销方式如何进行收入确认, 但是根据准则, 收入确认可以按照企业发出货物之后取得货款权利或者取得货款之后进行。在收入计量上,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小企业必须遵循从购货方应收的合同、协议的价格或者已收的合同来确定本企业的业务收入金额, 这和《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相同。

在《企业所得税法》中还规定, 小企业和其它企业签订的协议或者合同包含提供劳务和销售货物时, 包含的内容能够单独计量和区分的部分, 可以将提供的劳务部分按照提供劳务处理, 销售货物的部分按照销售货物处理;如果不能故偶单独计量和区分的部分统一按照销售货物处理, 这和和《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对于混合销售的规定是相同的。

二、在利得确认和计量要与企业所得税相协调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可以得出, 离得就是指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以及和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无关而去的经济收入。利得分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直接计入企业所有者的利得。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有关利得的概念和处理措施, 统一将小企业的利得直接计入到企业的收入, 这样使得税法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盘盈的情况。必须要实现小企业会计处理和企业所得税相协调, 将利得计入到应税收入。《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盘盈固定资产也应该和企业所得税相协调。还有在《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小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信息处理统一使用成本法核算, 取消权益法核算, 通过这种规定可以实现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确认和企业所得税保持一致。

三、企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上要与企业所得税相协调

在小企业的资产处理的差异使得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和企业的利得、收入、损失和费用的确认计量是互相影响的, 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也会影响到递延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费用处理的确认计量。《小企业会计准则》充分意识到企业资产的确认必须和所得税法相协调, 减少资产处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小资产的计量必须依照所得税法的规定使用成本计量。例如依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的短期投资项目核算工作, 没有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值计量, 这样避免了小企业在报税过程中进行账目调整。对于没有使用《小企业会计准则》对投资资产一律使用成本计量相应的投资项目。企业所得税必须贯彻确定性的原则, 不需要考虑市场行情对企业自产的影响和公允值变化产生的损益。在小企业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使得企业所得税和企业内部的会计处理相协调。

2、省略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所有的税法几乎都不确认持有资产的简直是, 一般除了金融企业必须按照税务主管部门和国家财政的规定提取准备金之外, 所有的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小企业会计准则》也不要求小企业进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这也最大程度地和企业所得税相协调。例如,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应收账款质变为坏账时, 必须要将坏账作为损失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 冲销坏账的预收款项, 不需要进行计提坏账准备。

3、企业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处理措施。

首先计提折旧的范围必须和企业所得税法相协调,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必须要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处理, 但是对于以下资产不需要进行计提折旧:建筑物、房屋和没有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通过租赁方式租借的固定资产;对于已计提折旧但是仍旧使用的固定资产。这样和以前企业所得税法相比, 需要交纳税金的范围和数量大大减少了。第二, 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必须和企业所得税法协调,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年限的最低年限为:房屋建筑的年限20年;机械生产设备的年限10年;和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器具等年限为5年;电子设备的年限5年。

四、结语

尽管《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的会计处理和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性大大增加, 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异也不能够完全消除, 其中的一些差异必将是所得税法和企业会计信息处理不可避免的, 这也是国家保护税收和体现税收鼓励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罗妙成等.论《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4

[2]王秀敏.浅析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J].财会月刊, 2011, 4

篇4: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税务方法;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统计数据

与其他企业相比,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具有核算期限长、核算业务种类多、核算涉及金额大以及核算内容复杂等特点,以上特点极易导致我国房地产企业统计数据不明确,从而,造成企业成本和费用计算不准确,实际费用支出与预计费用支出差距比较大;另一方面,房地产会计信息缺乏全面性,会计核算各项程序不规范,内部存在违规操作等行为,也将导致企业统计数据不明确,进而,导致房地产企业会计报表无法充分的反映出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绩效结果。

2.缺乏完善的会计信息风险披露机制

风险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而来,每一个具有生产经营过程的组织均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就房地产企业而言,其主要具有资本运行风险、工程质量风险、项目开发风险以及政策风险等,这些风险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其风险之所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缺乏完善的会计信息风险披露机制,部分房地产企业虽建立起完善的会计信息风险披露机制,但其得不到全面的落实,以至于有效的机制流于形式,无法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3.缺乏规范的费用资本化制度

房地产企业投资金额较大且资本运转周期较長,极易出现资金不足现象,房地产企业一旦形成资金不足现象将导致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难以顺利有序开展。该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必须依据费用资本化制度,结合企业债务资本状况进行筹集资金,就我国现行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而言,其土地中涵盖的借款未用不能够满足资本化的需求,因此,无法顺利运用费用资本化进行筹集资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我国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1.完善各项会计核算制度

完善的各项会计核算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战略性决策制定的基础,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房地产企业应进一步加快各项核算制度的建设步伐,一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各种需求特点,明确各会计人员的职责,制定健全的会计核算规划,不断调整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切实将各项会计核算制度落实到位;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不断健全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定期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会计相关技能和道德觉悟素养教育,构建高素质、高质量的会计核算队伍,从而,充分调动出各项会计核算制度应有的价值。

2.加大会计信息风险披露力度

我国房地产企业加大会计信息风险披露力度实质上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因此,这就需要不断拓展房地产企业信息披露内容,打破以往局限于信贷情况披露的不良现象,对企业实现土地储备量披露、现金流量披露以及质量保证金披露。即披露土地储备量有助于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披露现金流量有助于增强企业营运的有效性;披露企业质量保证金有助于降低房地产企业资金风险。

三、房地产企业税务处理的有效方法

税务与企业会计工作相辅相成、彼此影响,房地产企业通过完善和创新税务处理方法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增强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主要具有四种税务处理方法,包括计提资产减值、成本核算、收入核算、二级及以下科目设置,其中,以前两种税务处理方法最为常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计提资产减值

计提资产减值是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针对于我国房地产资产减值问题,常采用账龄分析法按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期末余额计取。同时,建立健全的售房款回收制度,该制度实施过程中,应定期对职工的工作绩效状况进行考核,切实保障各项工作的高效性,尽可能的降低房地产企业坏账、呆账现象。

2.成本核算

房地产企业为保证税务处理的准确性,应针对于不同项目、不同开发批次开展成本核算工作,企业依据科学合理的方法,分别对土地征用费、工程费、建筑安装费以及公共配套设施费等多种费用进行分摊,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税务处理。

四、加强我国房地产企业税务管理的措施

一方面是岗位设置。房地产企业加强税务职员的相关知识学习,使其能够重视起税务管理工作,确保每位税务职员均熟知有关税收法律法规政策,从而,依据其政策法律法规处理开展税务管理。同时,企业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在财务总监的领导下,组建专业、自身的财务人员承担税务管理工作,确保企业能够积极的交纳各项税款;另一方面是企业与税务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加强本企业员工与税收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其相互理解,同心协力做好税务管理工作。

股利和薪酬分配上加强税收管理分析。股利和薪酬是提高房地产员工整体福利的两大有效手段,房地产实现股利和薪酬分配将有助于充分调动相关职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股利分配方式。我国政府部门为推进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逐渐放宽对个人投资者出售上市公司股票获得的资本利得征税,但其上市公司下个人股东的现金股利仍需缴纳股利,这种情形下,上市公司股东为了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纷纷致力于使用股票回购政策。

薪酬分配方式上加强房地产企业税务管理分析。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我国房地产企业大多数资金均注入在房屋上,一旦房屋在短时间内销售不去,势必将导致我国房地产企业各项业务活动难以顺利有序开展,员工的附加福利也无法按期发放,此行为将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因此,这就需要我国房地产企业将闲置房屋赋予企业员工居住权,并对其职工降低房屋价格,积极鼓励更多的职工进行购房,以此,不仅缓解了员工附加福利发放难的问题,也一定程序上刺激了资金的回收,提高了房地产企业的收入。

加强税务对比分析。企业税务管理过程中,有很多涉税问题存在多种纳税选择,如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进行选择,最有效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多进行税务对比分析。根据前文描述,涉税分析应当按照前文所述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标准,四个原则,五个注意事项”的要求来进行,在税务对比分析中也同样如此。

在进行税务对比分析时,还要额外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对比方案的拟定,既要紧密结合本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又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使得分析方案既切合实际,又具备可操作性,又能够解决问题;还要考虑前瞻性和可拓展性,适当设置好分析的宽度和纬度。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可以设置成两方案对比分析、多方案对比分析、系列方案对比分析等多种对比方式;(2)在建模分析过程中,应准确考虑对分析变量或常量的数据赋值,必要的时候需要征求企业管理层或专家团队的意见后,确定相对准确的数值。一个分析模型是否符合企业管理实际,往往与各假设数据的准确性、假设前提设置的合理性等休戚相关;(3)对比分析结束时一定要出具倾向性结论,并提供相关管理建议,将复杂的定量分析回归到简洁明了并具备普遍性规律的定性分析上来。具体的对比分析方法可以适当参考本文的相关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其霞:浅析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J].商业经济,2010,(19).

[2]祝晓辉: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财经界(学术版),2011,(09).

[3]刘曙光: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会计核算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2,(02) .

[4]刘东波: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探析[J].财会通讯, 2011,(02).

[5]蒋立君:新税务体制下的房地产企业投资与销售的纳税筹划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 2010,(12).

篇5: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毕业论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保护企业资产安全、稳定与完善,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等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程序和方法体系。随着企业制度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

1.货币资金控制。货币资金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它要求企业应保证收入环节的货币能够得到充分回收,货币资金的收入与支出应按照起初的预算进行支出,各种款项的记录必须准确无误。它是企业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条件。

2.成本费用控制。企业的发展,要求以较少的成本支出换取较高的利润,成本费用控制就是要把握好企业的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加强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有利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3.销售与收款控制。无论是生产型还是技术型的企业,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销售与收款的过程,为确保此过程正常运营,就要制定出合理的商品市场价格,采取各项措施充分调动企业成员积极性,加强销售与收款的控制管理,避免坏账损失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

4.筹资与对外投资控制。企业筹资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准备足够的运作资本,为了降低筹资可能带给企业带来的各种风险,企业应加强筹资活动中的会计控制,使筹借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对外投资的控制更应小心谨慎,尽量减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

5.实物资产控制。实物资产是企业资产中占比最大的一项,主要包括存货和固定资产。相对于固定资产,存货的流动性较强,易发生产品错记、漏记,因此应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可以保证企业良好运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6.工程项目控制。工程项目的特点是工期长、专业技术性较强,因此在工程项目的控制管理中,要注意加强预算执行能力,增强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保证各项支出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工程项目的风险。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深刻认识。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认识不足,导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弱化。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领导者普遍认为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这样的耗费带来的具体经济效益却难以确定,因此,企业领导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领导甚至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完全没有认识,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完全是多余的。由于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重视不够,使得企业财会人员也对内部会计控制不加在意,这些原因的存在弱化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

2.对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运行缺乏有效监督。完全依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是很难充分发挥其管理效能的,只有扎实推进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办事,在实际操作中适时审计、评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能的目的,确保内部会计控制有效。但现实中大部分企业虽有各种不同的财经制度,却无严格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制度顺利实施,使得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有少数企业只侧重事后监督,弱化事中控制,事前控制制度建设滞后;还有的企业将一般性工作差错的查漏纠错取代对内部会计控制机制运行监督,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使内部会计控制措施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3.企业文化建设落后,内部会计控制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贯彻实施需要企业文化建设的维护与支持。企业文化是培养诚信、勤勉尽责、忠于职守的制度约束,可大部分企业却无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人员雇佣方面也没有严格的考核,致使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即使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会因为执行者能力不够而达不到应有的成效。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措施

(1)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宣传力度和培训工作。为提高企业领导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视程度,首先,应该加大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宣传力度,使企业人员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培训工作,使得企业员工全面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具体作用,为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都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让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了正确认识,才能使其在具体工作中起到带头执行的作用。

(2)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为了促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对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首先,企业内部应进行内部会计控制自我评估。企业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由管理部门对自己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进行评估,并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考察,使之更好地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其次,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监督内部会计控制中各环节的主要力量。针对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薄弱环节,企业领导应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最后,内部会计控制不仅需要对企业常规事项进行设计,而且还需重视例外事项,从而设定具有针对性的目标,以此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篇6:企业会计的毕业论文会计毕业论文

1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性

1.1会计业务能力可以促进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想要将会计工作做好,会计人员一定要具备非常强的业务能力,假如会计人员不具有此方面的能力,会计工作就很难做好。而会计工作又是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通常会计工作会通过收集、处理以及应用一些信息来监督财务管理工作。[1]倘若会计业务能力不合格,就不能做好财务的本职工作,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1.2会计业务能力可以维护会计工作的秩序

想要熟练有序地开展会计工作需要会计能力的支持。假如会计工作毫无秩序可言,工作人员就不会有非常强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积极性,阻碍会计工作的开展,进而导致会计不能将自己的作用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发挥出来。因此会计业务能力对会计工作的秩序具有良好的保障作用。

1.3会计业务能力可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好财务工作。通常经营管理工作可以从财务工作中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非常强的业务能力。这样才可以获得到可靠的会计信息、准确的数据,使社会以及企业的经济秩序可以保持稳定。

2财务管理与会计业务能力之间的联系

2.1会计业务能力可以使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企业财务管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关系着员工管理、合同签订以及购置设施等工作。[2]当前我们生活在数字信息化的时代,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发挥其自身的业务能力,因此会计业务能力能够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会计业务能力的强弱与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只要会计能力非常强,财务管理工作就会更加合理和规范,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很好的保证,顺利完成每一项财务管理工作。所以会计能力可谓是促进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一种重要方式。

2.2会计能力的主要目标就是促使企业实现高水平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好坏与企业形象以及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寻找一个可行的财务管理方案是所有员工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会计能力作为财务管理之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它的主要目标就是使财务管理质量可以得到保障。只有科学的进行财务管理,企业的形象才会得到提高,才能够被外部以及内部人员所认可。所以,企业想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一定要提升会计业务能力,进而推动企业稳定快速的向前发展。[3]

2.3会计能力与财务管理之间存在的联系

会计能力追求的目标就是使财务管理具备非常高的质量,而财务管理可以实现预期效果主要依靠良好的会计能力。所以,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主要就是:通过会计能力促使每一个财务管理环节都可以得到有效落实,并实现良好的.管理效益。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也能帮助会计将自身所具有的作用发挥出来,有效锻炼会计能力,使其变得更强。这充分的证实了财务管理与企业会计能力是不能割裂、无法分离的整体。

3对会计能力造成影响的因素

3.1频频出现纰漏的会计来源会对会计能力产生影响

会计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因此企业应该引进业务能力较强的会计人员。在现实工作中,会计从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甚至都不具备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没有非常高的业务水平,严重阻碍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企业聘用此种类型的会计人员,很容易将一些不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员引入到企业当中,这样不但企业的会计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就连基本的财务管理工作也会受到影响。[4]

3.2受资金投入的限制,会计业务能力无法得到保障

在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的大背景下,企业当中的任何一项管理都需要培训,有效的培训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可是,大多数领导都不想在此方面投入资金,认为这种行为不但浪费时间,还浪费了金钱。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想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需要资金的支持,假如不具备这方面的支持,会计人员就很难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3.3不能合理运用会计能力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有时会计人员会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来进行一些违法行为(例如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而企业针对此种行为不能进行严厉的处罚,导致会计能力不能将其正面作用发挥出来,使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契机。还有很多企业会对这些虚假的财务信息进行利用,希望可以获得银行部门或者是同行的帮助,这些都将导致会计能力不能够正常的发挥。[5]

4促进会计业务能力提升的方法

4.1重视对会计人员的聘用工作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大企业不断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这样会计人员所具有的业务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企业一定要重视会计人员的招聘工作,严格监管此项工作。首先,企业在开展招聘工作前,企业领导可以联合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开展商讨会议,对招聘事宜进行分析,将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全面的考虑招聘工作,并让有关人员记录下商讨结果,然后把每一次商讨记录都存放到档案室中,方便企业以后分析其内部需求。[6]其次,在招聘之后,领导应该带领招聘者对招聘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对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企业外部的发展环境进行剖析,让所有工作人员都可以了解到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最后,当新员工在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后,企业管理层需要客观的评价新员工的工作表现,以判断员工与当前岗位要求是否匹配,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岗位,进而使会计人员与当前岗位具有更高的契合度,推动企业更好的向前发展。

4.2对会计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

首先,企业应该分析自身的发展情况,然后根据企业的经营理念制定企业文化,一套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和会计人员间增加凝聚力,使员工增强责任感,进而积极主动的进行工作,让他们对企业的行为加以认同,并将自身能力发挥出来,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其次,企业要向会计人员灌输创新意识,让他们可以在工作当中不断地发扬创新精神,对工作方法进行优化,使会计工作机制得到革新,进而促使企业顺利地开展财务管理活动。

4.3对优秀的会计人才进行培养

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应该把机会留给具有工作热情的会计人员,当然,这也需要企业投入资金,对优秀的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这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培训效果。[7]培训过后,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且具备更高的职业操守,进而全心全意地为企业服务。

5结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对与自身经营情况相符合的财务管理方法进行探究,提升会计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会计业务能力加强重视,以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罗桂波 单位:北京普天太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桂澜.谈ERP环境下的会计业务工作流程重组[J].商业时代,(25):108-109.

[2]安国利.基于计算机辅助进行会计业务下的部队会计创新[J].商业会计,2013(9):129.

[3]徐莲.浅析云南农信会计业务条线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1):147-148.

[4]王勇.浅析ERP系统采购收货、物资发货和发票校验对会计业务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2014(5):62-63.

[5]陈玉静.会计业务中公允价值的相关问题与应对方法解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3):211.

[6]彭旭.财产保险公司会计业务规划与公司战略的适应性探析[J].经济视野,2013(23):297-298.

篇7: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核算作为一种会计管理的工具,它是向许多不同种类的报表使用的人来提供他所需要的财务信息的,可以说它的管理主要是满足这个系统运行当中的内部管理需要的。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新的会计准则对于核算的方法和具体的管理事项有了一定的改变。会计核算是以原有的一些历史的成本为基础的,这也就使得在工作交接的时候容易出现断层。那么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当中大大地简化了核算的方法,而且也取消了一些待摊费用。况且之前那种没有对于短期投资之内跌价做好适当准备的行为以及存货出现缺少的状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核算的成本和开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这些方面都系统地给出了谨慎及时性原则的规定,可以说对于管理当中的衔接转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许多的企业会计部门也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的日常运转来设置相应的资金核算的项目。这样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况且由于计算机高科技技术的辅助作用,使得核算过程更加的高效便利。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细化和彻底整理各项资产以及一些负债问题,对于这些都有了系统化的管理措施,在这种机制的运行过程当中由于工作管理、衔接的紧密性和细化,都大大减少了核算当中出现的错误和成本。

2.2 促进核算走向管理型

核算可以说是对于企业财务进行系统管理和核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管理人员或者是设备的落后使得核算过程烦琐。而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当中明确细化了核算的具体内容,严格确定了核算的运转流程。而这些规定可以说是能够在信息系统的更新和输出方面促进会计内部管理运行的。而且由于核算过程当中对于那些更加复杂的需要较多信息的部门来说,规定具体的核算方向并且调整信息系统及时更新都是能够促进核算走向管理型的。况且核算本身就是偏于信息的整理和系统化管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信息方面的管理是更加明确具体的。它以实际运转当中的经济业务的数据和资料为基础,严格地做出准确的符合实际的记录报告。在这个运转的过程当中既将新企业准则当中的一些可靠性、可理解性以及重要性原则引入了,也将核算确认和报告行为如实地反映了出来。因而新的会计准则当中的具体规定指导会计核算从烦杂的核算方式走向了系统的管理型的发展。

2.3 促进核算的规范化

在以往的会计管理核算当中由于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的缺乏和领导对于这方面的忽视使得会计核算长期处于一种散乱的管理状态,使得它本身应该起到的对于其他部门决策的预测和反馈的作用不能够很好的发挥,而使得这些都仅仅处于一种独立的地位,不能够和其他的部门协调运转。而在新的会计准则当中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了会计管理当中各部门的职责,而且对于核算的监督机制也有一定的规定,因而也促使企业管理在会计核算当中的信息收集、记录、管理行之有效地运转。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从管理者的素质开始再到实际运转当中的具体步骤以及核算之后对于其他部门决策的借鉴方面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因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会计核算的规范化运转。

3 结 论

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对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理解以及对于会计核算运转过程的了解具体论述了新企业会计规则的两大亮点:公允价值规定、具体原则的阐释方面的一些细致的部分。此外又具体阐释了三个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降低核算成本、促进核算走向管理型、促进核算的规范化。笔者是从新企业会计规则的亮点出发来有针对性的分析它对于会计准则带来的影响的,因而还是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的。然而由于不能够全面论述这一问题,仅希望有一点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学新.公允价值计量对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影响[J].财会月刊,(3).

篇8: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新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小准则) , 在资产、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相关规定与处理上, 实现了与企业所得税法 (以下简称税法) 的高度协调, 逐步减少税会差异与纳税调整量, 从而进一步简化了小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工作。但是, 由于两者的颁布实施的主体、适用范围与目标等存在差异, 决定了两者不可能实现完全同一, 在资产、收入、费用等方面, 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二、税会在资产方面的差异研究

总体而言, 小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之间, 针对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短期投资不采用金融资产等方面实现了趋同, 但是, 两者还存在显著的税会差异:

(一) 固定资产方面的差异

在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成本计量和后续折旧等方面, 小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比较统一, 小准则遵循税法的基本要求。但是, 针对小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这一会计事项, 则存在较为明显的税会差异。

基于小准则的要求, 小企业通过自行建造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 其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在竣工决算前发生的支出 (含相关的借款费用) 构成。但是,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则规定, 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 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同时, 小准则规定:针对小企业在建工程而言, 如果在固定资产试运转过程中, 形成了相关的产成品、副产品收入, 或者在试运行过程中取得额外收入, 则可以该收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后的净额入账。而税法规定, 企业在建工程发生的试运行收入, 应并入总收入予以征税, 而不能直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 不会调低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

由此可见, 税务为了防范企业偷逃税款, 税法规定的计税收入总额, 要比会计规定的收入总额更加严谨, 在确认资产的时间点上, 税法比会计要求也更加精确, 从而产生了暂时性的税会差异。

(二) 存货方面的差异

小准则和税法在存货处理上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存货的取得上, 小企业准则规定:企业对于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 应当按照评估价值确定。而税法则规定, 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存货, 以该存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由于税法和会计所用的核算方法不同, 产生了以上差异, 这些差异不是由于税法的强制规定而形成的。所以, 可以参照税法的相关规定处理, 以此减少税会差异。

(三) 短期投资方面的差异

短期投资的税会差异主要表现在:小准则规定, 小企业进行短期投资, 实际支付的价款包含已宣告但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会计上应该单独确认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而税法则规定, 现金股利和债券利息应计入初始投资成本。

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对于债券利息、现金股利计量要求的差异, 不仅会导致短期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不同, 也会导致后续处置时的税会差异。但是, 由于小准则在所得税费用的核算上, 采用的是应付税款法, 所以, 企业不必考虑因税会差异造成的暂时性差异, 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直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当期的应纳税额即可。

综上所述, 小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 在关于资产的界定方面基本实现一致。但是, 两者在核算成本和方法上, 还存在一些显著差异, 从而制约了会计核算与税务的效率。企业所得税法对小企业相关资产确认与计量、资产成本的核算等方面, 要更加严格、规范。所以, 小企业须按照税法的要求, 进一步优化会计核算工作, 实现小准则与税法的协调一致, 以便减少纳税申报时税会差异的纳税调整量。

三、税会在收入方面的差异研究

小准则和税法在收入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收入确认方面的差异

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的收入, 比小准则中规定的收入的内容更加广泛, 既包括了会计核算上的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 还包括了会计核算上未做收入处理的视同销售收入。小准则规定:小企业如果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 在采用成本模式核算时, 换出的资产并不视同销售, 即不确认损益, 而是直接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结转, 并且以此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基础;而税法则要求, 视同销售计算转让所得。

同时, 在税收实务中, 税法明确规范并列举了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等内容, 而小准则中则没有相关的规范, 所以, 产生了会计核算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二) 销售折扣、折让和退回业务方面的差异

针对销售折扣、折让和退回等特殊销售业务的处理, 小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也存在较大差异, 总体而言, 税法对于收入的抵减更为谨慎。如涉及商业折扣时, 小准则的规定基于实质性原则, 以抵减折扣额后的净额确认收入;税法则更为强调折扣额的实现形式与受益主体, 把销售额与折扣额是否在同一发票上, 作为销售收入确认的关键要件。

(三) 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商品销售收入方面的差异

对于特殊的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商品, 小准则规定收入实现的确认, 往往是在购买方接受交货并安装检验完毕之后, 这体现了会计收入确认的谨慎性, 除非安装程序较为简便, 或检验是为确定最终合同或协议价格。而税法对于此项规定, 在时间点上并没有过于强调此原则。

综上所述, 在收入确认、计量等方面, 小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存在较大差异, 从而出现较多的纳税调整。小准则对于收入的规范, 更多地基于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 考虑小企业财务与盈利能力的可靠性、稳健性与可持续性, 而企业所得税法则更多地居于小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 并通过法定优惠的形式, 参与小企业经济利益的再分配。

四、税会在费用及其扣除方面的差异研究

由于政策导向和执行目标存在实质性差异, 针对费用确认及其扣除核算的规定, 小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存在显著差异。税法明确规定, 企业会计处理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特定费用, 不允许税前全部或部分扣除, 由此又产生了新的税会差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工资薪金支出方面的差异

首先, 针对工资薪金的概念存在税会差异。小准则中的薪金工资, 主要是与接受职工劳务相关的各种相关支出, 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 并不强调工资支付的对象与时间点。而税法针对工资薪金的规定, 强调会计年度内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的劳务报酬, 包括工资、奖金、年终加薪、加班补贴等多种内容, 更为关注工资支付的对象与时间点。

其次, 工资薪金支出的对象和范围存在税会差异。由于小准则并不强调支付的对象及其性质, 故工资的核算范围较广, 包括支付给基本职工、兼职人员、临时职工、尚未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管理层等报酬。而税法更强调支付对象的性质, 与劳动合同或类似协议为标准, 划分了工资性质的支付和非工资性质的支付, 对兼职人员、临时职工的支付, 并不是工资的组成内容。除此之外, 在职工薪酬的项目与扣除标准上, 税法的规范也更为严格, 不同于小准则中费用扣除的“一刀切”, 由此产生了较多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二) 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等方面的差异

由于广告宣传费和业务招待费的滥用扣除, 往往容易成为企业舞弊的重要手段, 因此, 费用扣除税会差异的明晰, 对于税务检查, 防范小企业偷逃税款, 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所得税法中, 严格规定了上述费用的扣除限额, 打破了小准则规定中可以据实扣除的监管弊端。具体而言, 小准则对于上述费用的扣除, 遵循实质性发生原则, 实际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上述费用, 可计入当期营业费用, 作为期间费用在所得税核算前全额扣除。而税法不仅考虑了费用的实质性发生, 还考虑了该费用对于企业经营收入的作用, 规定业务招待费可扣除发生额的60%, 但是最高不得高于本年度销售收入的0.5%, 广告宣传费则不得高于本年度销售收入15%, 超过部分留抵以后年度扣除。同时, 以上差异必须在年度汇算清缴时调整, 以此保持税会的一致性。

(三) 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方面的差异

针对职工福利的核算, 小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扣除标准, 也存在显著差异, 即会计核算时全额扣除, 税法则按比例扣除。具体而言, 小企业会计根据受益对象, 将上述三费计入相关的成本或费用, 在计算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而税法则根据上述三费的性质、功能, 分别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4%、2.5%和2%给予扣除, 并根据职工教育经费的特殊性, 设定超过部分留抵以后年度扣除的准定。

(四) 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的差异

根据实质性发生原则, 企业在做会计核算时, 对于发生的相关捐赠支出, 统分为企业的营业外支出, 按规定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则税法在处理捐赠时, 既考虑了捐赠的性质, 又考虑了捐赠的可持续性及其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故设定了公益性捐赠和12%的标准, 公益性捐赠不得超过本年度利润总额的12%, 超过部分不允许在本年度扣除, 非公益性捐赠则不在可扣除之列。

(五)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差异

对于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相关费用, 会计核算遵循实际发生原则, 据实扣除相关研发费用或确认入账价值, 不存在加计扣除的会计处理。而税法则为了响应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鼓励, 规定了50%扣除和150%摊销的标准, 即未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实际发生费用的50%加计扣除, 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实际发生成本的150%在以后存续期间摊销。

由此可见, 针对费用的扣除规定, 小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存在异同。但是, 为了规范小企业的税收征管, 防止小企业偷逃税款以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 税法对于费用扣除标准的规定更为严格一些。放眼来看, 这类税会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必须要进行相关的纳税调整才能实现税会的协调统一。

五、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 小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 对于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与纳税, 具有不可或缺的职能, 但由于两者存在的差异, 造成了会计核算与税收缴纳的差异, 这些差异具有永久性的、也有暂时性的, 特别是暂时性的差异, 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 进行纳税调整的主要原因, 从资产、收入、费用等方面系统梳理小企业税会差异, 对于进一步完善小企业会计核算与税收实务工作, 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 有利于简化小企业会计的核算工作。同时, 充分考虑了税务部门会计信息使用的需求, 进一步增强了会计核算与税务的协调, 逐步简化小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但是, 由于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的差异, 会对会计核算与税务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基于《小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及其与税收实务差异的背景, 深刻列举并分析了两者在资产、收入、费用等具体类别规定的差异, 以期对会计核算与税务差异的协调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税会差异,企业所得税,小准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准则[M].上海:立信出版社, 2012.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5.

[3]陈柯任.小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及纳税调整[J].财会月刊, 2012 (31) .

篇9: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关键词】新三板;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财务风险

国务院自2013年12月14日发布《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以来,全国股转系统(以下简称“新三板”)的市场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其支持中小微企業发展的积极效应也得到市场各方的认可。截至2016年6月31日,挂牌企业已达6368家,挂牌新三板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的主流选择,也给国内的新三板审计市场带来了巨大机遇。因此,关注新三板市场的审计工作,加强审计工作的力度和完善审计流程也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文从实务操作角度出发,对新三板企业审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展开论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对策,为新三板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新三板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不够高是现阶段新三板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又一比较普遍的问题,一些公司不按照有关法规或上市规则披露其发生的关联交易,或声称并非重大关联交易,实则删繁就简,有意回避对关联交易的披露。一些公司在披露其与关联企业间商品购销交易时,只披露交易金额及其所占的相应比例,却没有说明配套的原理和方法,即便有说明也是笼统的,对于具体的差异和变化并没有给予详细的说明。此外,一些公司在披露其关联企业的资金融通关系时,只是披露所提供或接受的资金,却没有对资金使用的期间以及相关的标准等具体内容进行说明。披露的规范性不足,导致广大投资者对企业信息的理解产生偏差,进而给投资者带来错误的投资决策。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不够直接为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行为创造了良机,而利益受损的往往是中小投资者。据调查,目前,一些新三板企业在进行重大事件披露时往往是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来决定信息披露的时间,甚至与庄家勾结,配合其操纵市场行为而择机披露。一些公司在进行自我披露时,往往是报喜不报忧,夸大自己的盈利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预测盈利水平时采用不恰当的测试基础,对于公司未来收益的估算过于乐观,不切实际;第二,一些公司会采用虚构交易的方法来夸大自己的盈利能力,由于在编制公司的盈利预测报表时往往以签订的合同作为根本的依据,所以一些公司就会在编制盈利预算报表时虚构一些签订的合同,但是交易合同的账款被发现并没有实际发生时,这些合同又会以种种原因为由取消,达成虚构未来交易的目标;第三,一些公司采用不正确的盈利预测方法来作为盈利预测依据,即在预测报表内将一些销售量、销售价格等因素作为预测的依据,具有主观随意性,而披露人员又很难判断这种预测方法是否真实可靠,进而影响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

二、新三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通常情况下,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企业故意为之,当出现了不利于企业股转系统价格的事件时,按照会计信息披露原则理应在规定时间内发布公告,通知投资者,但这样会引起价格的下跌,影响企业估值,因此企业选择隐瞒,在事件结束后才进行公布,造成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这是一种故意误导公众的行为,应当受到严厉的惩戒。其二并非是企业故意推迟信息披露时间,而是由于客观因素或者企业的失误导致披露不及时,比如审计工作未按时完成、错过了披露时间等。这种情况一般说来并不是很严重,会在发现的第一时间及时补救,但是也侧面暴露了企业的相关人员对于信息披露的不重视。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仔细查看股转系统中披露的公告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公司会发布更正公告,这就意味着之前的公告是存在问题的。有些问题涉及数据错误,有些问题涉及补充信息,或者是披露信息不准确而加以再补充,例如财务报表中的成本数据有误,附注缺少说明等。有一些临时报告出现披露内容不规范,还会出现基本要素不全面、数字和日期或者是排序错误等低级错误。这些问题有可能并不是企业故意为之,尽管公司也及时进行了更正,但反映了企业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态度是不重视的,工作上是不严谨的。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完全

会计信息披露不完全包括未按规定履行会计信息披露义务以及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是对投资者的一种错误指引,增强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是非常严重的违规行为。从股转系统发布的最新的《自律监管措施信息表》统计的数据来看,主要的违规问题之一就是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出现严重遗漏错误。2015年度监管涉及的公司中:安普能对3起重大涉诉事项未及时履行披露义务;三信股份对关联方资金拆借事项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巨灵信息、青鹰股份、河源富马、中科股份、三合盛、龙蛙农业、金科环保、垦丰种业、中天管桩等在2014年度年报披露过程中未披露财务报表附注,出现重大遗漏;中润油披露的2015年度的第一季度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违规。2016年截至3月监管涉及的公司中,仁新科技出现公开转让说明与审计报告附注多处信息披露不一致;聚融集团在挂牌后多项对外投资、关联交易、关联担保事项的相关信息未在2014年年报与2015年度半年报中进行准确、完整披露,等等。从披露出现的问题来看,挂牌企业从根本上没有重视会计信息披露,也侧面说明了挂牌企业的财务信息水平的薄弱。如此的不完整信息披露,导致了投资者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侵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三、完善新三板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挂牌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既然选择在新三板挂牌进入资本市场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成本和义务。挂牌企业有许多新兴公司、家族企业或者是一人独大的情形,这样不完善的治理结构会降低公司的管理效率,对公司决策有超越董事会、股东会的弊端。合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实现最佳经营业绩、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形成的相互制衡的基础和保障。当企业有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后,按照规定进行信息披露,将会使企业取得投资者的信任,获得投资者的支持并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监管机构加强监管及惩罚力度

诚如前文所说,由于信息披露问题所造成的对企业、对中介的惩罚力度太小、成本太低,导致企业和中介机构的新三板公司信息披露即使出了问题,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想法。在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是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中介机构起着协助监管机构监管企业的职责。主板市场的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同样需要适用于新三板市场的企业。尽管监管的方向是从事前监管转向事中和事后监管,但是并不意味着对监管的放松,恰恰相反是需要企业增强信息披露意识,同时证监会以及股转公司应加强监督新三板挂牌企业,对于犯了信息披露错误,特别是故意隐瞒披露、舞弊欺诈等恶劣行为的企业严加惩罚并明文规定对应的惩罚措施等,犯错成本的上升和明确的惩罚列示才会对企业有足够的警示作用,对市场的规范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主办券商等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于惩罚的措施要不仅限于约见谈话,而是应该参照主板上市公司的涉案中介的处罚措施,那样才会对中介机构有足够的约束力。对于主办券商的持续督导要加强监管,给主办券商打分,并与券商的后续承办和申报项目进行一定程度的挂钩,以达到多方面多层次监管的目的。

(三)监管机构完善会计信息披露规则

目前新三板挂的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不够清晰,内容、格式也无统一的规定,例如规定2015年度的年报中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关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况的专項说明,但是股转系统对该专项说明并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定格式,使得新三板企业有了不完全披露的借口。监管机构需要对定期披露的报告等进行规定和要求上的完善。2014年12月,股转系统颁布了新三板分层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并在年底前将征求意见汇总。从征求意见稿中不难看出,主要分为两层:创新层和基础层,对该两层的公司的监管方案和力度也不同,对于不同层级的公司进行不同的监管、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则也有所不同,这样可以降低监管层的监管成本、加强对创新层公司的监管力度,在监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分层后的新三板挂牌企业的信息披露规则。那么这样大方向定下来了之后,披露规则的细节是需要考虑了:是不是针对不同的行业,着重披露的侧重点也需要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盈利模式,相关的会计科目的披露需要有所不同,等等。规则的细化需要在制订的框框中完善并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苗杰.基于投资者保护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4(9).

[2]汪玉聪.财务信息披露及其声誉机制分析[J].财会通讯,2015(9).

上一篇:成人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下一篇:留守儿童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