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2024-06-13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精选8篇)

篇1: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二)8.3 给、排水

8.3.1 森林公园给水工程,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消防用水的出供给。

8.3.2 森林公园给水方式,有条件的可采用集中管网给水,也可利用简易管线自流引水,或采用机井给水。8.3.3 给水水源可采用地下水或地表水,一般以地下水为主。水源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8.3.3.1 供水距离短,并有充足水量;

8.3.3.2 水质良好,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8.3.3.3 给水方便可靠,经济适用;

8.3.3.4 水源地应位于居民区和污染源的上游。

8.3.4 排水工程必须满足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雨水排放的需要。8.3.5 排水方式,宜采用暗管(渠)排放。

8.3.6 污水排放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生活、生产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排放,不得直接排入水体和洼地。8.3.7 给、排水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选定水源,确定给、排水方式,布设给、排水管网等。8.3.8给、排水工程设计,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8.4 供 电

8.4.1 森林公园的供电工程,应根据电源条件、用电负荷和供电方式,本着节约能源、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进行设计,做到安全适用,维护管理方便。

8.4.2 森林公园供电容量设计,应正确处理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做到以近期为主,适当考虑远期发展。8.4.3 供电电源应充分利用国家或地方现有电源。当无现有电源可以利用或利用现有电源不经济合理时,方可考虑自备电源。在水力或风力资源丰富地区,可优先考虑自建小型水力或风力发电站。8.4.4 供电方案应运行可靠,简单灵活,方便维修、技术先进、经济适用。

8.4.5 供电电压应以地区电压等级为准。自建电厂(站)时,必须采用国家标准电压等级。8.4.6 用电负荷计算,一般采用“单位指标法”和“需用系数法”。8.4.7 变(配)电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8.4.7.1 输电距离短,接近符合中心;

8.4.7.2 便于电压质量的提高和线路的引入、引出; 8.4.7.3 地质稳定安全的地区; 8.4.7.4 不受积水或洪水淹没的威胁; 8.4.7.5 不影响临近设施;

8.4.7.6 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公园景观。

8.4.8 用电符合较小而又分散的地区,宜采用独立变电所或杆上变压器。在变电所和变压器的周围,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8.4.9 当电力负荷所引起的电压波动值超过照明或其他用电设施电压质量要求时,应分别设置动力和照明变压器。

8.4.10 供电线路敷设,一般不应采用架空线路。必须采用时,线路应尽量沿路布设,避开中心景区和主要景点,尽可能不跨越建筑物或其他设施。高压线路不得穿越动物集中活动区。8.4.11 供电工程设计内容,包括用电负荷计算,供电等级、电源及供电方式确定,变(配)电所设置,供电线路布设等。

8.4.12 森林公园供电工程设计,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

8.5 供 热

8.5.1 森林公园的供热工程,应贯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节省投资、满足需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

8.5.2 森林公园的热源选择应首先考虑余热的利用。其供热方式应以区域集中供热为主,一般不采取分散供热的方式。

8.5.3 森林公园以及公共民用建筑的热负荷,一般采用热指标计算。当缺少有关资料时,可根据实地调查或比照类似的企业加以确定。

8.5.4 供热管网的敷设方式,应根据地形、土壤、地下水等各种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对于温度不超过120℃的热水采暖管网,应优先选用直埋敷设的方案。8.5.5 森林公园公用与民用建筑采暖热媒,应优先选用高温水或温水。

8.5.6 供热应优先选择热值高、污染小的燃料。集中供热锅炉产生的废渣、废水、烟尘,必须按工业“三废”排放标准进行处理和排放。

8.5.7 供热工程设计内容,包括热负荷计算,供热方案确定,热平面布置,锅炉房主要参数确定等。8.5.8 森林公园供热工程设计,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执行。8.6 通 信

8.6.1 通信包括电信和邮政两部分。森林公园的出通信工程,应根据其经营布局、用户数量、开发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统筹设计,组成完整、统一的通信网络。8.6.2 电信

8.6.2.1 森林公园的电信工程,应以有线为主,有线与无线相结合。8.6.2.2 电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森林公园电信系统必须与外部联网;

(2)电信网点的设置必须便于开发建设、旅游服务和保管管理等活动的开展;(3)设备选型应简易方便,功能可靠;(4)设施坚固适用,工程量小,投资少。8.6.3 邮政

8.6.3.1 森林公园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置邮政业务。8.6.3.2 邮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邮政网点的设置应方便职工生活,满足游客要求,便于邮递传送;(2)邮政设施宜起到点景、美景的作用;(3)邮政设施建设工程量小、投资少。

8.6.4 森林公园的通信应利用地方现有通信网络。园址宜根据通信业务量设邮电局(所)或通信中心,各功能分区、景区、景点可设邮筒和分机。

8.6.5 有线通信一般采用光缆或架空明线。临时性和防火通信,可采用无线通信。8.6.6 通信工程设计内容,包括方案选定,通信方式确定,线路布设、设施设备选型等。8.6.7 森林公园通信工程设计,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8.7 广播电视

8.7.1 森林公园的有线广播,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游人相对集中的地区。8.7.2 在当地电视覆盖不到或不能满意收看电视广播的地方,可考虑建立电视差转台。8.7.3 森林公园广播、电视工程设计,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8.8 燃 气

8.8.1 森林公园的燃气工程,应本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节省投资、满足需要、方便生活、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8.8.2 森林公园的燃气气源,应因地制宜,可选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或人工煤气(煤制气、油制气)等。8.8.3 燃气供应方式,可根据实际条件采用管道供气或气瓶供气。

8.8.4 燃气工程设计内容,包括计算用气量,选定方案,确定气源及供气方式,布设管线等。8.8.5 森林公园燃气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城市煤气设计规范》(TJ28-**)的规定。设计文件组成 9.1 一般规定

9.1.1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文件,由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9.1.2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文件的编制,应符合本规范9.2、9.3、9.4的规定。9.2 设计说明书

9.2.1 森林公园设计说明书,包括总体设计说明书和单项工程设计说明书。9.2.2 总体设计说明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节 历史沿革

第四节 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第二章 森林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第一节 森林旅游资源评价 第二节 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第三章 总体设计依据和原则 第一节 总体设计依据 第二节 总体设计原则 第四章 总体布局 第一节 森林公园性质 第二节 森林公园范围 第三节 总体布局

第五章 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 第一节 环境容量 第二节 游客规模

第六章 景点与游览线路设计 第一节 景点设计 第二节 游览线路设计 第七章 植物景观设计 第一节 设计原则 第二节 植物景观设计 第八章 保护工程设计 第一节 设计原则 第二节 生物资源保护 第三节 景观资源保护 第四节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节 安全、卫生工程 第九章 旅游服务设施设计 第一节 餐饮 第二节 住宿 第三节 娱乐 第四节 购物 第五节 医疗 第六节 导游标志 第十章 基础设施工程设计 第一节 道路交通设计 第二节 给水工程设计 第三节 排水工程设计 第四节 供电工程设计 第五节 供热工程设计 第六节 通信工程设计 第七节 广播电视工程设计 第八节 燃气工程设计 第十一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第二节 组织机构 第三节 人员编制

第十二章 投资概算与开发建设顺序 第一节 概算依据 第二节 投资概算 第三节 资金筹措 第四节 开发建设顺序 第十三章 效益评价 第一节 经济效益评价 第二节 生态效益评价 第三节 社会效益评价

9.3 设计图纸 9.3.1 森林公园现状图

9.3.1.1 比例尺一般为1:10000~1:50000。

9.3.1.2 主要内容:森林公园境界、地理要素(山脉、水系、居民点、道路交通等)、森林植被类型及景观资源分布、已有景点景物、主要建(构)筑设施及基础设施等。9.3.2 森林公园总体布局图 9.3.2.1 比例尺一般为1:10000~1:50000。

9.3.2.2 主要内容:森林公园境界及四邻、内部功能分区、景区、景点,主要地理要素、道路、建(构)筑物、居民点等。9.3.3 景区景点设计图

9.3.3.1 比例尺一般为1:1000~1:10000。

9.3.3.2 景区景点设计图,其主要内容:游览区界、景区划分、景点景物平面布置、游览线路组织等。9.3.4 单项工程设计图

9.3.4.1 比例尺一般为1:500~1:10000。

9.3.4.2 主要内容应按有关专业标准、规范、规定执行。9.3.4.3 图种(1)植物景观设计图(2)保护工程设计图(3)道路交通设计图(4)给水工程设计图(5)排水工程设计图(6)供电工程设计图(7)供热工程设计图(8)通信工程设计图(9)广播电视工程设计图(10)燃气工程设计图(11)旅游服务设施工程设计图(12)其他

9.4 附 件

9.4.1 森林公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准文件; 9.4.2 有关会议纪要和协议文件; 9.4.3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附录A 术语解释 A.0.1 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A.0.2 森林旅游资源

森林旅游资源,系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与旅游功能,并能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包含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A.0.3 景观资源

指在森林公园范围内,可构成景观并具有观赏、文化、科考价值的一切资源。内含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A.0.4 景物

指具有观赏、科学文化价值的客观存在的物体。A.0.5 景素

指具有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并能吸引游人的景物、自然与社会现象或意境。是构成景观的基本要素。A.0.6 景观

指将景点按美学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画面,通过人的感官给予的美的感受。A.0.7 景点

指在一定空间,按照美学观点构成主题鲜明而完整的画面。可以是能够吸引游人的独立景物,也可以是由多个景观要素组成的综合体。A.0.8景区

为便于森林旅游管理和组织游览,根据风景特点与分布状况及使用功能而区划的地域空间。

A.0.9 指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可容纳游客的极限数量。单位为人次。A.0.10 完全游道

环行游道及进口与出口不在同一位置的非环行游道。A.0.11 不完全游道

进口与出口在同一位置的非环行游道。即游客游至终点,必须按原路返回。附录B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 B.1基本情况调查

B.1.1 在收集生产、科研、教学、管理等单位现有调查材料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分析,充分利用;对于不足部分,进行补充调查。B.1.2 自然资源调查

B.1.2.1 位置及面积:调查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总面积,所属山系、水系及大地貌区、中地貌范围等。B.1.2.2 地质:调查地质年代及地质形成期,大、中地貌生成形式,区域内特殊地貌及生成原因,古地貌遗址,母岩及对景物生成的影响,母岩对交通、旅游的影响,山体类型,平均坡度及最陡、最缓坡度。B.1.3 社会经济调查

B1.3.1 当地社会经济简况:调查所属市(地)、县(市)和相邻乡(镇)的人口、经营主业、人均收入等情况及其特点。

B.1.3.2 经营状况:调查森林公园(原林场、自然保护区)组织机构、人员结构、固定资产与林木资产、经营内容、年总产值、利润、税收、职工年平均收入等。

B.1.3.3 旅游概况:调查森林旅游已开放的景区(景点)、旅游项目、游人结构、人次、时间、季节与消费水平等。

B.1.4 旅游气候资源调查

B.1.4.1 温度:调查年平均气温,旅游季节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及其出现的时间,河、湖、海结冰期及冰层厚度,区域内小气候特征,可供疗养和避暑的季节等。

B.1.4.2 光照:调查各季节昼夜时数,光照最长、最短时间出现的日期及热量,常见的自然光学特异现象及出现的时期等。

B.1.4.3 湿度:调查森林公园内不同局部的湿度分布及年湿度最大、最小的月、旬、日等。

B.1.4.4 降水:调查多年平均降水量,各月降水频率(天数)和降水量,暴雨频率及多发月、旬,旱期,水体结冰,降雪情况,霜期及对景观的影响等。

B.1.4.5 风:调查主要风向,年平均风力,五级以上、八级以上大风日数及出现的月、旬频率。B.1.4.6 调查特殊的天气气候现象。调查年均舒适旅游期日数。B.1.5 植物资源调查

B.1.5.1 植被:调查植物种类,区系特点,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布以及森林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B.1.5.2 观赏植物:调查记载种类、分布范围及数量,花期、果期、观赏部位(花、果、叶、根、皮)。B.1.5.3古树名木:调查记载所处位置、生境、树种、年龄、树高、胸径、冠幅、冠形及分布特点,编撰古树名木资源一览表。B.1.6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调查森林公园境内的动物种类、栖息环境、活动规律等。B.1.7 环境质量调查

B.1.7.1 大气质量:监测方法应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监测指标应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的规定。

B.1.7.2 地表水:监测方法应按《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监测指标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规定。B.1.8 旅游基础设施调查

B.1.8.1 交通:调查森林公园与周围大、中城市及相邻风景名胜区或森林公园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交通现状,公园内部交通状况,记载其里程及技术等级。B.1.8.2 通信:调查通信设施种类、拥有量、便捷程度等。

B.1.8.3 供电:调查森林公园内的电源,现有输(变)电线路及供电设备,扩大供电的可能性及电力发展规划等情况。

B.1.8.4 给排水:调查森林公园内的水源、供水设备、扩大供水的可能性及发展规划;调查排水及防洪设施情况等。

B.1.8.5 旅游接待设施:调查现有宾馆、招待所、旅社分布情况,接待能力(高、中、低档床位数)、床位利用率、分档次的效益,饮食及商品零售网点的现状以及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等情况。B.1.9 旅游市场(客源)调查

B.1.9.1 调查森林公园主要客源所在地的有关资料。

B.1.9.2 调查各节、假日到森林公园旅游的人数、组成、居住时间及消费水平。B.1.9.3 调查较长时间在本区内休养、疗养、度假人数,居住时间及消费水平。B.1.9.4 调查宗教朝拜的时间、人数及消费水平。

B.1.9.5 调查港、澳、台、华侨和外国游客来本区的情况及发展前景。B.1.10 障碍因素调查

B.1.10.1 多发性气候灾害:调查暴雨、冰雹、山洪、强风暴、沙暴、尘暴、雪暴等气候灾害出现的季节、月份、频率、强度及对旅游、交通、居住的危害程度;历史上发生的重灾例、频率、灾情及其发生原因等。B.1.10.2 突发性灾害:调查强烈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出现的季节、月份、频率、强度及对旅游、交通、居住的危害程度;历史上发生的重灾例、频率、灾情及其发生原因等。B.1.10.3 其他:调查森林公园及其附近恶性传染病的病源、传播蔓延情况。调查不利于开展森林旅游的地方、民族风俗习惯及其他社会因素。B.2 一般林业调查

B.2.1 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可利用现有的二类调查数据。若二类调查年代已久,可结合景观资源调查,进行森林资源调查;也可利用资料档案重新修订森林资源数据。

B.2.2 林特、林副产品资源调查:可利用现有资料。对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应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B.3 景观资源调查

B.3.1景观资源调查,采用路线调查、典型调查、查阅文献、座谈访问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B.3.2 景观资源外业调查,应以1:50000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可利用航空摄象片辅助判读,将景观要素位置或范围调绘在工作底图上。B.3.3 自然景观资源调查 B.3.3.1 森林景观

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林分,调查记载森林景观特征,规模(面积),建群种以及观赏树种外观特点,叶形、叶色、花期、花形、花色、果形、果色、果实等观赏利用价值。B.3.3.2 地貌景观

(1)调查悬崖、陡壁、奇峰、怪石、雪山、溶洞等,记载山名(当地名)、海拔高度、母岩性质、坡度、相对高差、山势走向等。

对特异山(石)景,还应记载奇峰、怪石的位置、体态大小、生成原因、数量、分布特点(群状、零星或孤立景物或广布)。

调查溶(山)洞的入口形状、位置、形成原因、深度、广度、洞内景物等。

调查雪山位置、面积、坡度、海拔高度、常年积雪或季节性积雪(起止日)、积雪厚度等。

(2)对可远眺海、湖、河流、原野、林海、沙漠、日出、日落、云海、雾海等的位置及时间,也应调查记载。

B.3.3.3 水文景观

(1)海湾、湖泊:调查位置、湖泊海拔、形成原因、当地名称、水面涨、落时面积及水深(最深、最浅、一般)、水源、水质及可用性,季节变化,沉积物、水周边、岸水色,形成景观及游憩价值。

(2)河、滩:调查位置、形状、组成物质与滩面环境,滩底岩性及坡度(最大、平均)、坡向、海拔高度、相对高差、滩面面积与季节性变化,洪水及枯水期,游憩价值。

(3)瀑布:调查位置、母岩、成因、海拔高度、相对高差、水量及厚度(整体,断段),水源及季节变化,景观特点等。

(4)溪流:调查位置、长度、发源地、坡降、所属水系、流量、季节水量变化,水质可否饮用及开发方式与价值。

(5)泉水:调查位置、年流量、水量季节变化、水质(成分,水温)及效用(饮用矿泉,医疗矿泉),可否作一般浴泳温泉和疗养温泉。B.3.3.4 气象景观

调查云、雾、雾凇、雪凇、日出、日落及佛光等气象景观的出现季节,持续时间、形状、观赏位置等。B.3.3.5 特异性

调查景观或景点、景物的知名度。B.3.4 人文景观资源调查 B.3.4.1 名胜古迹

调查古建筑种类、建筑风格及艺术价值,建筑年代,历史及建筑状况,建筑物数量、分布情况及占地面积,有关建筑物的传说、故事及目前吸引游人情况,存在问题及有关建议等。B.3.4.2 宗教文化

调查宗教种类(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宗教建筑、影响范围及历史。B.3.4.3革命纪念地

调查革命纪念地的文献记载、革命活动的文物位置、保护现状。B.3.4.4 民俗风情

调查一切具体固定物象或附着于固定物象的人文景物,作为拟景素。调查当地各族民风民俗。(1)收集现成的神话、传说、故事材料。

(2)调查询问、整理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故事等。(3)调查历史文化名人的情况。

(4)调查与旅游有关的居民情况,如民族及服饰,村寨建筑风格,传统食品等。(5)调查婚丧嫁娶及各种禁忌礼仪等风俗习惯。B.3.4.5 名人故居

调查历史名人故居位置、保护现状及有关情况。B.3.5 可借景物调查

调查不在森林公园境内,但具备观赏条件,对公园具有影响力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记载可借景物的种类、名称、距离、景观价值及在本区域内可能吸引游人的数量等。

B.3.6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结束后,应分别编制专题和综合调查报告,作为总体设计的依据。

篇2: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3.1 一般规定

3.1.1 高速铁路设计应统一规划、整体构思、逐步深化,以总体设计统筹专业设计,科学合理地实现建设意图。

3.1.2 高速铁路总体设计应在充分研究项目需求和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选定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和建设方案;确定系统构成并选定系统集成方案;确定工期、投资和其他控制目标。

3.1.3 高速铁路总体设计应满足旅行时间与最高运行速度、旅客舒适度、节能与环保、安全与防灾、旅客列车开行原则与开行方案等目标要求。

3.2 主要技术标准

3.2.1 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应根据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沿线地形、地质条件、输送能力和运输需求等,在设计中按系统优化的原则经综合比选确定。

高速铁路设计应包含以下主要技术标准: ——设计速度; ——正线线间距; ——最小平面曲线半径; ——最大坡度; ——到发线有效长度; ——动车组类型; ——列车运行控制方式; ——行车指挥方式; ——最小行车间隔。

3.2.2 设计速度应根据项目在铁路快速客运网中的作用、运输需求、工程条件,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应满足旅行时间目标值的要求。

3.2.3 高速铁路应按一次建成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正线应按双方向行车设计。

3.2.4 正线线间距、最小平面曲线半径、最大坡度应根据设计行车速度、运输组织模式、安全和舒适度要求等因素确定。

3.2.5 到发线有效长度应采用650m。

3.2.6 动车组类型应与旅客列车行车速度相适应。

3.2.7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应采用基于轨道电路传输的CTCS-2级列控系统或基于GSM-R无线通信传输的CTCS-3级列控系统。当采用CTCS-3级列控系统时,CTCS-2级列控系统作为后备模式。

时速250km/h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方式采用CTCS-2级列控系统。3.2.8 行车指挥方式应采用调度集中控制系统。

3.2.9 最小行车间隔按照运输需求研究确定,宜采用3~4min。3.2.10 设计速度、线间距、线路平面和线路纵断面等标准应系统设计、协调匹配。

3.3 系统集成设计

3.3.1 高速铁路系统应由土建工程、牵引供电、列车运行控制、高速列车、运营调度、客运服务六个子系统构成。

3.3.2 高速铁路系统集成应注重各系统间标准匹配协调、接口设计协调、固定和移动设施匹配兼容,实现系统优化。

3.3.3 高速铁路接口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注重土建工程之间设计的协调。路基、桥涵及隧道等各类结构物的设计应注意各结构物间变形协调,应尽量避免不同结构物间的频繁过渡,应重视轨道刚度均匀性和不同轨道结构间的刚度过渡。注重土建工程与其他专业之间设计的协调。路基、桥涵和隧道附属工程设计应满足电缆槽、接触网、声屏障、综合接地线、线路标志、站区过轨管线,以及牵引变电、电力、通信、信号电缆过轨等设备设置要求。注重项目各设计阶段之间、分段设计的项目各段之间、项目与外部相关工程之间以及与相邻铁路之间的接口协调。3.4 综合选线

3.4.1 高速铁路选线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符合铁路网总体规划。提高工程质量和运输效率,降低维护成本。3 行经主要城市吸引客流、方便旅客出行。与城市总体规划、地方交通、农田水利和其它工程建设相协调,做到布局合理。铁路选线和总体设计应从系统工程角度统筹考虑边坡防护及防排水工程,优化线路平、纵断面,做好工程方案比较,合理确定工程类型。应绕避各类不良地质体,对于难以绕避的不良地质体应在详细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做好工程整治措施,确保运营安全。路基工程应避免高填、深挖和长路堑,特殊岩土、不良地质区段应严格控制路基填挖高度。复杂地形地貌、地质不良条件下的深切冲沟地段,线路平、纵断面应满足桥梁或涵洞设置要求。满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土地节约及文物保护的要求。3.4.2 引入铁路枢纽及大型城市客运站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结合城市及铁路枢纽总体规划,逐步形成“客货分线、客内货外”的总格局。综合研究确定客运站数量。客运站站址选择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引入方向,形成综合交通枢纽。统筹考虑动车段(所)的设置向集中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有多条线路引入的大型客运站根据运输需要,按主要线路疏解、次要线路换乘的原则设置联络线。

3.4.3 高速铁路定线设计应结合自然与工程条件,并遵循以下原则: 1 线路空间曲线按列车运行速度及速差设计。车站分布应满足沿线客流分布及城镇居民的旅行需要、优化开行方案的需要、设计能力并考虑养护维修的需要,以及大中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和旅游胜地等旅客出行的需要。路基、桥涵及隧道等工程分布等应综合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4 轨道的结构型式应根据线下工程、环境条件等具体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选择。选线设计应考虑钢轨伸缩调节器与桥梁孔跨、结构的关系。6 应综合布置动车段(所)、综合维修设施。

3.5 其他

3.5.1 高速铁路设计应注重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保和科技创新的综合优化。

3.5.2 高速铁路应建立勘测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三网合一的精密测量网。

3.5.3 高速铁路勘察设计应加强地质调绘和勘探、试验工作,地质勘察工作应满足路基、桥梁、隧道、建筑等主体结构沉降计算要求,必要时开展区域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工程影响及对策研究。

3.5.4 高速铁路应加强安全性设计,应将安全设计、安全评估贯穿于设计全过程。

3.5.5 高速铁路特殊结构设计应进行车、线、桥(或路基、隧道)动力仿真计算,使车、线、桥(或路基、隧道)耦合动力响应符合行车安全性和乘坐舒适度要求。

3.5.6 路基、桥涵及隧道等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无砟轨道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60年。

3.5.7 高速铁路设计应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敏感区、湿地的保护和防灾减灾及污染防治工作。

3.5.8 工期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突出高速铁路建设技术标准高、系统复杂的特点,抓住精密测量、线形控制及沉降变形观测、无砟轨道、系统集成、联调联试及试运行等影响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系统规划,统筹安排,满足各项技术要求。立足于现有铁路施工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发展水平,并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体现社会平均先进水平。突出施工准备、路基桥梁隧道等线下工程、箱梁架设、轨道工程、大型站房、站后配套工程、联调联试及试运行等控制工期的关键工程,满足各主要工程间技术和接口要求。贯彻对劳动力、大型专有设备、周转性材料等施工资源进行综合优化的原则,并应满足动态设计的要求及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3.5.9 加强轮轨系统噪声、弓网系统噪声、机电系统噪声、空气动力学噪声等减震降噪设计,并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

篇3: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1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概念

森林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森林景观。城郊型森林公园就是位于城市郊区的森林公园。随着城市建设理念的发展变化, 城郊型森林公园在城市中的地位和性质也随之有了大的改变, 由相对独立的森林生态景观功能区演变为兼具城市公园性质, 并具有把森林引入城市, 扩散森林景观和森林生态物质信息, 形成景观廊道, 构筑森林城市的作用。

2 城郊型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的原则

2.1 系统性

森林公园规划必须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城郊型森林公园介于森林公园与城市公园之间, 在规划中有较强的人为因素, 规划中一定要从宏观角度出发, 不能够简单地用相互叠加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 而应该从多重复合配置景观和植物着手, 突出本地森林资源的系统性, 构建以原生态为主, 兼具景观、环境、树种多样性的开放式公园。

2.2 生态价值

城郊型森林公园应该是生态、社会、经济相互融合的产物, 其必须以生态为基础、森林为主题。公园的建设一定要遵循生态规律, 以生态价值作为重要目标, 以生态需求为依据, 将保持和维护周围环境为规划的关键, 生态价值突出, 又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3 人文需求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游客绝大多数都是城市居民, 不同的城市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特征, 将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森林景观与环境结合起来, 从而让居民在一个熟悉的文化氛围内缓解劳累, 舒缓心情。

3 城郊型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的要点

3.1 空间布局

城郊型森林公园同城市布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在用地规划、结构划分和功能布局上都有一定的要求, 并与城市产生较强的互动。合理的空间布局是能够做到科学节约投资, 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 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及居民安置点等相关内容最好布置在城区与公园的结合处。然后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对景观进行深入打造, 最后实现森林景观和城市景观相融合。

3.2 交通规划

交通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郊型森林规划设计中必须充分借助或利用交通实现森林公园的价值。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出入口应该与城市道路相衔接, 局部主干道作为城市道路的延伸;次干道设计在满足交通的同时, 也为游客提供了宽阔的休憩场所。针对目前户外自由行的流行, 需要对覆盖各个景点的支路进行丰富的设计, 包括路面的形式及材质, 危险地段必须有阻隔和警示, 注重各个景点的景观差异性, 使游览具有丰富性和趣味性, 从而为游客带来多样化的感受。

3.3 强化生态旅游

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森林资源, 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侧重点也有所差异, 但是都离不开生态。城郊型森林公园就是为了使居民能够拥有一个亲近自然、日常休憩的场所, 所以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调查, 充分了解当地的森林植物景观和生态环境, 并根据景观资源现状营造游览景点。

3.4 居民安置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居民安置问题, 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居民安置考虑在内。就地安置, 对居民进行产业转移, 和森林公园统筹建设安置点;异地安置, 根据居民生产特点对居民进行异地安置, 帮助居民恢复生产条件, 保证居民生产生活改善。不管采用哪种方式, 都应该是既要满足居民生活要求又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

4 结语

城郊型森林公园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生态系统, 它的功能性和城市公园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并且在森林生态上有不同程度的延伸。在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中需要平衡其旅游功能和生态价值的关系, 同时综合考虑交通规划、空间布局、居民统筹安置等一系列因素, 营造具有生态和经济价值相统一的新型模式, 使城郊型森林公园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摘要:本文根据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普遍发展现状, 介绍了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成因以及其发展趋势。依据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交通服务、空间布局、建设用地等一系列影响因素, 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总体规划设计要点, 为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杨波.解析城郊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要点[J].科技与企业, 2013, 6 (21) :45.

[2]陈丹.城郊型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要点[J].林产工业, 2013, 12 (1) :64-66.

[3]金晓雯, 夏云.新型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 2011, 37 (33) :182-183.

篇4: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摘 要 镇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要注重充分挖掘森林风景资源潜力,合理设计“小而精”的森林游憩景点,并注重进行植被改造工作,不断提升森林风景资源质量。

关键词 陂面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广东省阳春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自然环境为依托,具有优美的环境和科学教育、游览休息价值的地域,经科学保护和适度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息和科学文化活动的特定场所[1]。广东省林地面积1 096.25万hm2,森林覆盖率58.69%,具有建设森林公园的资源优势。镇级森林公园是广东省森林公园体系中的基础部分。要使森林资源得以保护并合理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2]。本文以阳春市陂面森林公园为例,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总体规划设计突出镇级森林公园的资源特点与功能特色,使其如何更好地发挥各项效益。

1 项目概况

陂面森林公园位于广东省阳春市陂面镇,总面积37.2 hm2(合558.0亩)。公园由黄牛岗山及近邻的三座那雄石山组成,山体最高海拔172 m。植被类型以常绿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为主。公园内有茂密的森林、俊秀的黄牛岗山体、奇特的那雄石山、临山流过的西山河等风景资源。

2 规划内容

2.1 功能分区

考虑公园森林风景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构,将公园规划为管理服务区、密林游览区、休闲观光区和石山观赏区。每个功能区具有不同的森林游憩服务功能,详见表1。

2.2 景点规划

2.2.1 密林游览区

密林游览区位于黄牛岗西面。植被以马尾松林、相思林为主,视野开阔,规划“森林氧吧”“登山健身径”“翠雅轩”等景点。

2.2.1.1 森林氧吧

在黄牛岗西面安置木桌椅,秋千,吊环和点缀景观小品。通过林分改造种植樟树、阴香、大叶樟(黄樟)、八角等分泌各种杀菌物质的树种,供游客沐浴身心,锻炼身体。

2.2.1.2 登山健身径

自公园北部山脚到南面山腰。两侧种植能分泌杀菌物质的树种及芬芳植物,如柠檬桉、樟树和鹅掌楸等,增强保健效果。

2.2.1.3 翠雅轩

位于山腰处,规划占地面积为30m2,亭子采用四柱四角单檐式,是游客消闲静摄的颐养之地。

2.2.2 休闲观光区

位于黄牛岗东部,种植了大面积的木棉、小叶榄仁等树种。规划修建“木棉园”“舒澜亭”和“疏林草地”等景点。

2.2.2.1 木棉园

位于该区北部山腰,对原有的木棉林进行保育与改造。种植其他不同品种、不同色系的木棉,形成片状的木棉景观。

2.2.2.2 舒澜亭

修建在该区东侧山顶,规划占地面积20 m2。建成田园风光方向的观景点。

2.2.2.3 疏林草地

按照原有地形,点缀吊床区、烧烤场、草亭、花廊和景石等景观小品,供游客休息、健身。

2.2.3 石山观赏区

石山观赏区为喀斯特地貌,有三座山峰相连,怪石嶙峋,形状独特。规划“环山教育径”,“一线天”。

2.2.3.1 环山教育径

环石山修建游览步道并配置展示牌,介绍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形成原因和过程等自然知识。

2.2.3.2 一线天

石山东侧绝壁处裂开一缝,仰望洞上,一线蓝天,故此为“一线天”。在此处规划修建通向石缝的台阶。

2.2.4 管理服务区

位于森林公园的西南部,用于接待游客与公园管理。修建公园大门、入口广场及生态停车场等设施。

2.3 植物景观规划

植被景观是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加强植被景观的利用[3]。

2.3.1 观赏性植物景观

在休闲观光区及密林游览区等游憩区域,通过丛植、孤植和片植荷花玉兰、白兰、黄兰、观光木、盆架子和火焰花等树种,形成优美的游憩环境。

2.3.2 功能性植物景观

选用枝、叶、花香气的挥发性强的芳香类树种,如樟树、阴香、大叶樟(黄樟)、八角、绒毛润楠、半枫荷、三叉苦和土沉香等树种进行植被改造,营建具有保健作用的森林环境。

2.4 道路规划

公园道路建设不仅要满足交通需求,更要融合生态与景观环境。规划中要尽量采用游览环路,避免走回头路,险要地段加设护栏。公园规划主游览步道和次游览步道两级。主游览步道连通各个功能区,长3.6 km,宽4.0 m。次游览步道连通各景点,长1.4 km,宽2.0 m。

3 结语

镇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需注重挖掘森林风景资源潜力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景点设计则体现“小而精”的特色,满足森林游憩需求。同时,大力开展植被改造工作,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植被景观,从而不断提升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更好地发挥镇级森林公园的生态功能与游憩功能。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3-4.

[2]张倩,王中华,李春友,等.承德五指山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初探[J].河北林果研究,2015(12):394-397.

[3]杨兰.植被景观在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有效运用[J].福建农业,2015(8):263.

篇5: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工作会议总结

11月4日,云溪区清溪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征求意见会在云溪区召开,省林业厅国有林和森林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可安、副调研员付德保,该区领导聂金华、刘庆雄,区林业局负责人徐剑平以及区发改、规划、国土、交通、环保等12个部门分管副职参加。

云溪区清溪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由中南林科大设计团队主持编制,历时10个多月,现已完成初稿。与会领导和代表一致认为该规划定位准确实在、内容全面、质量较高,同时结合实际就公园入口选址、道路建设、功能分区、项目开发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合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设计团队将根据这些意见建议对规划初稿予以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的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将在今年12月份交省林业厅进行评审。

篇6: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座谈会会议总结

3月12日,湖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黄教授一行来到沅陵县杜家坪乡,就湖南沅陵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编制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沅陵县林业局申报办、齐眉界林场、杜家坪乡政府等单位负责人及部分相关村组干部和村民参加座谈。

座谈会上,大家围绕森林公园的总规编制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针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地方特色文化挖掘以及如何让群众受益等方面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参会单位表示,将严格按照常务副县长易中华同志提出的“起点要高、理念要新、定位要准、结合要深、预留要足、纳谏要广、实施要严”二十八字总体方针,全力配合做好设计编制工作。

篇7: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调度会会议总结

会议就沅陵国家森林公园的主题元素、总规编制的规划设想、编制细节、时间节点等进行了充分讨论。

会议认为,沅陵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森林康养的重要载体、林下经济的重要平台,保护森林的重要阵地。景区规划要整体统一,各具特色。

易中华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抓紧时间,早出成果;二是全力配合,作好沟通,各负其责,最大限度地满足规划要求,既要符合沅陵的实际,又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并对总规编制提出了七个建议:一是起点要高;二是理念要新;三是定位要准;四是结合要深;五是预留要足;六是纳谏要广;七是实施要严。

篇8:邯郸市龙湖公园总体规划设计

1 公园概况

邯郸市龙湖公园位于市区东部,南临人民路,东临滏东街,北依丛台路,西靠滏阳河,面积41.7 hm2,是一座以植物造景为主、体现自然园林景观、具有现代风格、集休闲娱乐为一体、以“水林景色”为特色的开放式生态休憩公园。

龙湖公园规划设计在延续邯郸市历史文脉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思想,并充分考虑了民众的休闲娱乐空间,将各种水体景观的组合作为公园最突出的特色,力求通过绿化与水体的有机融合,使水体景观与园林艺术交相辉映,并结合沿河自然景观和园林小品、建筑,形成水林相映、林景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园林景观。

2 规划原则

2.1 营造适地景观原则

将自然优势资源融入设计中,充分利用滏阳河与城市中水网资源和原有的植物为元素,通过一系列的挖湖和地形堆坡,建造大型湖滨绿地亲水平台,体现北方城市自然疏朗的景观[1]。

2.2 人工与自然结合原则

将硬质铺地这一人工景观要素与草坪、花境、花坛、水体等自然景观要素相融合,既满足了各个活动空间的人流集散功能,又营造自然飘逸的生态环境。地形的处理也贯彻人工与自然结合的原则,采用人工堆土与自然驳岸相结合[2]。

2.3 水景与绿化结合原则

通过营造水景,突出公园的亲水性,体现城市公园的生态效应;通过植物绿化,营造邯郸市独特气候条件下的北方植物景观形象;通过绿化与水景互相穿插、互相组合,形成多重的视觉效果,体现现代园林生态与景观双重效益互相兼顾的特色[3]。

2.4 创造城市绿地景观原则

在邯郸市中心创造出一个靓丽的城市“绿心”,使景观观赏效果、休闲活动功能、绿化生态效应三方面都获得提升。

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充分考虑滏阳河的功能,利用河水和中水,确保行洪安全排放,运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利用地方树种,强调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与保养[4,5]。

3 规划分区

龙湖公园的景观结构为“一轴一环”与放射视觉通道相结合,“一轴”为自南端人民路南入口到北侧入口的轴线,中间联系了星月湾、喷泉、水幕电影、日晕广场、大草坪等主要景点。“一环”为景观环道,环道上有绿化和休憩等设施,并且连通了多处景点和景观建筑。

龙湖公园规划了入口广场区、景观湖区、市民休闲区、滨河景观区、休闲运动区、中心广场区、特色植物区、儿童游乐区、公园管理区9个功能分区。

(1)入口广场区。龙湖公园共有东、南、北3个入口,建有东门广场、南门广场、北门广场3个入口广场。南门为公园主入口,面向人民路,广场上有24根逾6 m高的灯光石柱,4排6列,高高耸立,蔚为壮观,24根石柱寓意着24个节气,预祝国家风调雨顺、国富民强。东门面向滏东大街,东门广场主景为“龙吟”雕塑,该雕塑组总长36 m,整组雕塑由中央3条大龙和四周的4条小龙组成,进一步展现了龙湖公园的文化内涵。北门北靠丛台路,门区建有富有现代气息的钢结构框架,入口花坛安放景石,广场与儿童游乐区相连。

(2)景观湖区。龙湖公园湖面较广,水面近8.2 hm2,占公园总面积的20%,湖水主要来源为滏阳河、东污水处理厂的中水,用中水补充湖面是邯郸市在中水利用上的重大举措,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体现。龙湖公园水面有1个主湖、3个子湖,主湖居中,3个子湖分别在公园的东北、西北、西南3个方位。主湖是公园最大的水景区,主要进行水景景观表演、划船等活动。水景景观表演由大型音乐喷泉、水幕电影、激光三部分组成,以打造龙的文化、弘扬龙的精神、光裕龙的传人为理念,以邯郸市十大文化脉系为线索,承载古城绵厚悠长的历史文脉,颂扬邯郸市团结发展的时代风貌,用音乐喷泉、水幕电影、激光体现先进文化、时代精神和高科技,用声、光、水、影像、多媒体表现龙形、龙威、龙魄、龙魂。公园的景观建筑大多沿着湖岸放置,在主湖西岸有“对影亭”,在湖东岸与其隔湖相望的是“沐光亭”,均为2层现代亭,站在亭上临风赏景,令人心旷神怡。

(3)市民休闲区。休闲区位于公园东门广场区北侧,主要用于游人健身、休闲、赏景、纳凉,保留原有高大的杨树,设置了许多休闲座凳,同时建设门球场,便于老年人健身活动。

(4)滨河景观区。滨河景观区位于公园西侧,与滏阳河驳岸景观连成一体。主要为公园西侧居住区的市民提供休闲、散步、健身的场所,同时也是滏阳河绿化景观带的延续。

(5)休闲运动区。休闲运动区位于公园的西南侧,主要功能定位为提供年轻人体育运动的场所,内设山地自行车道、健身广场、景观长廊、滨水观演台等活动空间。

(6)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区位于公园的中心位置,包括了日晕广场以及广场北侧的休闲大草坪。日晕广场如同半岛伸入湖中,广场为圆形,三面临水,南与星月湾遥相呼应,东与卧波曲桥相连,西连长廊,北靠大草坪,面积约1.4hm2,是公园举行各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大草坪为缓坡地形,由于夹在东、西两侧水面间,使用疏林草坪景观,既增加了大面积的休闲空间,也使东西向的景观得到连续[6]。

(7)特色植物区。特色植物区位于公园的西北角。通过人造山坡与溪谷营造多种植物景观区,如水生植物、色叶植物、山地植物等。并且在溪边建立温室植物馆,引入热带、亚热带珍稀品种,供人观赏。

(8)儿童游乐区。儿童游乐区位于公园的东北角,是专门设计为儿童提供服务的综合性场所,可开展卡丁车等各种器械型游乐活动。

(9)公园管理区。管理区位于公园西南滏阳河畔,滨河景观区南侧,可便捷到达公园南侧的停车场出入口处。管理用房为一组围合式的建筑。

4 结语

龙湖公园的建成弥补了邯郸市东部区域无大型公园的缺憾,有效地改善了周边地区的环境,增加了城市绿量,形成市区东部区域放大的“绿肺”,提升了城市品位,提高了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刘少宗.风景园林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赵世伟.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与应用[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5]张建和,王小德,骆芳,等.城市公园绿地植物造景特色与功能[J].浙江林业科技,2002,22(3):48-51.

上一篇:模拟企业创业实训报告下一篇: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