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改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2024-06-18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改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共9篇)

篇1: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改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改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摘 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也就是说,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若想充分发挥地理的真正价值,就必须改掉以往简单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实际;问题情境;评价机制

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然而,以往简单的知识传授,只是加深了学生对地理是“副科”、“豆芽课”的认识,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越来越不重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地理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与生活有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河流和湖泊》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黄河、长江被严重污染的图片,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明确了这些污染源都是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在意的举动,让学生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我还让学生了解长江洪灾、黄河泛滥、凌汛、断流等带来的危害,从而,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并让地理知识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带来方便。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有人曾经说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初中生来说,该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所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探究地理的乐趣,挖掘地理的魅力。最终,让学生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例如,在教学《土地资源》时,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土地资源属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

(2)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哪几种类型?

(3)耕地、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完善评价机制,重拾学习信心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完善评价机制,要让地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间的自主评价,都要从优缺点两个方面展开,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从而,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以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更加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为高效地理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单力.关于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教师,(12).

[2]高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学周刊:A, (02).

篇2: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改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伴随着初中地理教学课堂的不断改革,虽然中学地理一直为“副科”,但由于学科内容主要是反映通俗易懂的生活实际,故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再加上济宁市的初中地理学科也被纳入结业考试之列中,所以对地理教师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受开课时数的限制,地理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时间不多,这就迫使教师想方设法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以最佳的策略在短短的45分钟内完成好师生互动,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本人在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方面

粗浅的做法是:

一、课前调研准备

本着课堂高效的原则,地理教师在无意之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上好地理课,课前教师应该了解的至少有班级学生资源、年级教师资源和社会新闻时事资源。

1、掌握学生的班级特点、区域特点。

不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同,教学终端的目标不同,教育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就算是同一所学校由于班科搭配的原因,班级学习风气,班级目标导向也有差异。因此不同的班级特点决定着不同的授课方式。再则,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学生感受的社会知识储备也有所不同。主城区的学生、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农村中学的学生三者之间因家庭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城市区域地理和乡村地理的感受各有侧重。教师在授课前务必掌握这一地理信息。

2、调查当地学生的主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同班级的群体有其主要的兴趣方向。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点后充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扩展深化这些兴趣点,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另外,教师有意识地以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地理教学方式让学生发现并建立一些兴趣点,这样,学生的稳固、长久的兴趣就上升为维系地理学习的长久动力。

3、调查不同的学科知识安排进度。在初中文化学科体系中在知识内容上有关联。特别是语文、政治、英语、历史、生物、物理这些学科和地理的局部联系较多。如果教师在地理课堂有意识地拓展同期学过的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这就既培养了学生的知识链接能力,又能反映地理综合学科的部分特色。

4、调查搜集当今的时事要闻。学生的学习积累中所得到的地理知识比例大体是这样的情况:地理课堂上的理性知识占80%,课外的感性知识占80%。而地理学习需要大量的感性知识作为支撑。我们这就需要让学生建立一个敏锐的大脑。学生通过上网、看电视、读报纸、看杂志等多种媒介了解社会时事要闻,扩充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进行点评。另外在课前三分钟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扩大影响,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也让广大学生关心生活中的地理,印证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地理的现象与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的道理。这样建立起开放性的课堂学习系统后,师生教学相长的准备工作就初步完成。

二、课前教学设计准备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学生上好地理课的关键,也是教师运用最佳策略的智慧结晶。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注意突破三点:

1、目标性——教师授课目标应清晰。在每堂地理课堂上师生需要完成哪些教学目标,怎样完成教学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吃透教材,考虑好每段小结,在学生每个阶段的活动之后能够给予学生一个简洁、精辟、深刻的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状态,利于教与学的稳定平衡。相反,如果教师事先不作认真的准备,对教学理解不深不透,讲述时则含混不清,层次不明,繁琐不切要害,使学生摸不着头脑,就会使教学过程偏离原定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系统趋向于不稳定状态,导致教学的混乱和失败。

2、针对性——首先教学内容是面向全体,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教师应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了解学生容易在什么地方出问题,对教学的这些关键点,教师应提前构思好教学方案,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渡过难关。当然这也是教师在学生以往反馈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什么一般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道理也就在这里。其次,教育全体学生,但要针对最大群体的学生,这样以牵前引后,扩大学生吸收面。我这样讲的最大原因是目前学校的班级建构人数的问题突出。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中,现在的初中每个班的人数大都超过了40人,30人的小班化教学出现比例很小。在教学人数比例过多的前提下,课堂40分钟的分配应突出学生整群中的最大群体。从初步实践来看,这样的收效最大。

3、高效性——课堂45分钟时间里应高效地达到或接近目标。这就意味着要最大化地利用好时间成本。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们在想学的前提下,潜意识里计算着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消化最多的知识;或者是在知识一定的情况下,怎样利用最少的时间。这种时间利用的效用都体现着高效性。如果教师没有合理的安排,多出的时间他们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消费。所以,教师教学要想体现出高效性,关键在于如何扩充知识容量或者如何扩展思维的空间。在一般情况下,这两者应相互协调为宜。

三、实现思维的交融,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战场。而课堂也是师生思维火花的交融之地。

要实现思维的交融,首先教师要修炼精湛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从某种意义讲,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大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尽可能多的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还可以采用特殊地理语言,如地理谜语、谚语、成语、别称、诗歌、歌曲等。只有吸引了学生,知识流才能进入学生的头脑,思路才能打开。

其次,开展多种途径的教学方式,建立多形式的信息交换平台,学生思路才能通畅。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启发式谈话、自学、提问、师生讨论,要求学生回答或绘画地图,以及巡视课堂作业,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保证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信息交换的畅通;同时还包括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包括旧有知识,其它学科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知识等)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大脑中各子系统所储备的信息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学习进步是有重要意义的。

再则,提醒或强化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知识过手。由于地理评价目前只是笔试成绩,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好的记忆力也不如正确的笔记记得正确。所以教师应培养学具备在最短的时间记好笔记的能力。另外,在记笔记的基础上,调动五官刺激大脑,该用眼睛定位置的注意观察与比较;该用嘴巴大声读的做到朗朗上口,该用耳朵听的做到声声如耳的地步。在这种高要求之下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问,要求学生答疑,教师最后补充解答总结。特别是每堂课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进行放大,鼓励学生参与自评与相互评价。比如说学生的提问好在哪里,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受到同学的尊重与赞扬。这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培养了除笔试能力外最易被忽略的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了地理能准确完整地说的出来,这是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重点,也是真正意义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快捷方式。

四、课外实现创新与常规相结合。

创新思维要解决的是地理教学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常规性的思维解决的是重复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每节课都会留下个别遗憾,创造性地解决常规问题是对教师教育水平的考查。不论何种思维的训练都要针对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这样的群体。每个班都有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所以开展好异步目标教学也很关键。大胆尝试,在课外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任务,目的是让聪明的孩子更优秀,让普通的孩子更自信!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动力,他们往往能反馈出我们意料之外的成绩。如果这一目标能做好,也就能大致实现创新思维与常规性思维的结合。

五、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好多学生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

六、课后反思

篇3: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改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一、教材激趣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材激励法中应该重点坚持的原则之一。在初中地理教材中,许多内容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若能有效地讲教材的理论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那么将会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真正价值,提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理运动》一节中,可以将教材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提问: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白天和黑夜,那么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太阳、月亮会有东升西落的现象发生呢?我们的一年四季以及闰年又是怎么来的呢?”通过向学生提出这些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却又不能了解的问题,便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激趣课堂的效果。

二、设问激趣法

向学生设置问题也是一种有效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在初中地理知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矛盾之处,教师便可通过这些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开动脑筋。例如,青藏高原地处于高寒地带,但是什么阳光辐射还很强;新疆地区土地比较干旱,为什么水果却很大而且甜;为什么世界上最热的地区不是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北纬20°到30°之间呢?通过种种设问,学生不仅会积极动脑思考,还会养成善于发现和探索生活奥秘的良好习惯。

三、古诗激趣法

优美的诗句可以把人带到设定的意境中,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诗句来达到激趣课堂的目的,它的效果往往比枯燥的讲授和传统的板书所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例如,在讲解《地形对气候影响》一节中,教师可以使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作为教学开篇的引导,这样一来,学生便会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常识,进而进行深入思考。

四、歌曲激趣法

歌曲对来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对歌曲的热爱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通过播放歌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对青藏高原进行讲解时,教师可首先播放韩红的歌曲《青藏高原》,一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来也可以使学生通过歌词和旋律来感受青藏高原的独特魅力,在学生内心呈现出一幅蓝天、 白云、冰川、雪峰的壮阔美景,给学生以强烈的听觉冲击,进而调动学生的不同感觉器官参与互动和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变成一种乐趣,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五、谚语激趣法

谚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表达方式,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是具有一定趣味性和哲理性的语言。例如,教师在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时,可以引用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谚语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的知识点,进而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六、顺口溜激趣

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经常会有一些难以记忆的知识点,这种情况经常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扰,但若教师善于运用顺口溜教学便可以帮助学生缓解这种困扰,将难以记忆的知识点变成学习的兴趣点。例如,在对我国海港的讲解时, 由于我国优良港口较多,共有十四个城市,这不利于学生进行记忆,在此,教师可以将我国的优良港口城市编辑成顺口溜,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地理常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己进行地理知识顺口溜的创作热情。

七、情境激趣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要想学会某一知识点就应该首先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进行感受,因而,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进行情景的创设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将地理书本中较为死板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和直观,进而有效激励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空气饱和”时,我将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海绵和一本水来向学生们进行演示,创设必要的情景,以使学生了解空气饱和的概念。首先,我将拿出一块干燥的海绵向学生们展示,以确定其中没有一滴水;其次,我将准备好的水向海绵中注入,并引导学生观察海绵的变化。学生认真观察后发现海绵随着水原来越多,颜色也逐渐变深;再次,当海绵中的每一个空隙都被水渗满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进行观察,若再向海绵中倒水会发生什么现象。随后,我继续将水倒向海绵中,水则立刻流了出来。通过这次情景的设定, 可以向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海绵对于水的吸收能力与空气对于水汽的吸收能力大致相同,当空气像海绵一样不能够再容纳更多的水汽时,这样的空气就称之为饱和空气。通过这种直观的情景设定,学生可以在轻松的实验环节中掌握“饱和空气”这一概念。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中,激趣课堂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等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在激趣课堂的过程中,不论是什么方式,都可以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摘要:本文以初中地理课堂为研究对象,对激趣课堂的方式进行了深入探究,主要包括教材激趣法、设问激趣法、古诗激趣法、歌曲激趣法、谚语激趣法、顺口溜激趣法等等,旨在为初中地理教师提供教学方面的相关借鉴。

篇4: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改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地理;激趣;课堂

兴趣,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指一个人愿意参加某种活动的诉求,一旦人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便会出现积极的态度,想要主动去探求该件事的奥秘。若初中地理教师善于掌握这一点,便可以有效激趣课堂,产生不一样的课堂效果。

一、教材激趣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材激励法中应该重点坚持的原则之一。在初中地理教材中,许多内容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若能有效地讲教材的理论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那么将会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真正价值,提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理运动》一节中,可以将教材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提问:“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白天和黑夜,那么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太阳、月亮会有东升西落的现象发生呢?我们的一年四季以及闰年又是怎么来的呢?”通过向学生提出这些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却又不能了解的问题,便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激趣课堂的效果。

二、设问激趣法

向学生设置问题也是一种有效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在初中地理知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矛盾之处,教师便可通过这些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开动脑筋。例如,青藏高原地处于高寒地带,但是什么阳光辐射还很强;新疆地区土地比较干旱,为什么水果却很大而且甜;为什么世界上最热的地区不是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北纬20°到30°之间呢?通过种种设问,学生不仅会积极动脑思考,还会养成善于发现和探索生活奥秘的良好习惯。

三、古诗激趣法

优美的诗句可以把人带到设定的意境中,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诗句来达到激趣课堂的目的,它的效果往往比枯燥的讲授和传统的板书所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例如,在讲解《地形对气候影响》一节中,教师可以使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作为教学开篇的引导,这样一来,学生便会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常识,进而进行深入思考。

四、歌曲激趣法

歌曲对来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对歌曲的热爱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通过播放歌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对青藏高原进行讲解时,教师可首先播放韩红的歌曲《青藏高原》,一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来也可以使学生通过歌词和旋律来感受青藏高原的独特魅力,在学生内心呈现出一幅蓝天、白云、冰川、雪峰的壮阔美景,给学生以强烈的听觉冲击,进而调动学生的不同感觉器官参与互动和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变成一种乐趣,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五、谚语激趣法

谚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表达方式,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是具有一定趣味性和哲理性的语言。例如,教师在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时,可以引用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谚语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的知识点,进而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六、顺口溜激趣

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经常会有一些难以记忆的知识点,这种情况经常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扰,但若教师善于运用顺口溜教学便可以帮助学生缓解这种困扰,将难以记忆的知识点变成学习的兴趣点。例如,在对我国海港的讲解时,由于我国优良港口较多,共有十四个城市,这不利于学生进行记忆,在此,教师可以将我国的优良港口城市编辑成顺口溜,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地理常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己进行地理知识顺口溜的创作热情。

七、情境激趣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要想学会某一知识点就应该首先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进行感受,因而,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进行情景的创设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将地理书本中较为死板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和直观,进而有效激励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空气饱和”时,我将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海绵和一本水来向学生们进行演示,创设必要的情景,以使学生了解空气饱和的概念。首先,我将拿出一块干燥的海绵向学生们展示,以确定其中没有一滴水;其次,我将准备好的水向海绵中注入,并引导学生观察海绵的变化。学生认真观察后发现海绵随着水原来越多,颜色也逐渐变深;再次,当海绵中的每一个空隙都被水渗满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进行观察,若再向海绵中倒水会发生什么现象。随后,我继续将水倒向海绵中,水则立刻流了出来。通过这次情景的设定,可以向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海绵对于水的吸收能力与空气对于水汽的吸收能力大致相同,当空气像海绵一样不能够再容纳更多的水汽时,这样的空气就称之为饱和空气。通过这种直观的情景设定,学生可以在轻松的实验环节中掌握“饱和空气”这一概念。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中,激趣课堂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等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在激趣课堂的过程中,不论是什么方式,都可以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振国.初中地理教学方法之我见[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08:8

[2]张国清.初中地理激趣教学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210-211

篇5: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改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

——初探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要求“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要打造高效课堂,应当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学生学习规律;又关注老师怎样引导、怎样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形成对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整理和创新能力。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常态课堂的优质高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依据。打造高效课堂提出的改革理念: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达成目标、当堂检测、堂堂清。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和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好准备。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要想提高初中化学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打造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高效课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在初中化学教学改革中的探索,谈一些对构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高效课堂的个人体会:

一、教师要明确高效课堂的概念以及对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一)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根据高效课堂的有关理论,“高效课堂”必须达到以下三个要求:

1、教师的情绪,要平和,不能过分激昂和低落,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形成互动。

2、融洽,指整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3、在课堂45分钟时间内研究如何提高效率,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就是高效。也就是说,“高效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和灵魂。

二、教师要掌握一些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营造强势学习文化。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并达成目标,进行当堂检测并做到堂堂清。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角色的自觉进入者和学习乐趣的主动享有者,这样就会形成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为高效的课堂打下了基础。

其次,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新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具体做法如下:

(一)、集体备课。

整合教学内容,实施单元教学设计。形成“(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延伸拓展”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文本。

(二)、按照不同教学内容确定不同课型。

可以按“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展示反馈,解决疑惑---随堂练习,课堂检测”的基本流程设计一课时教学环节,也可以按基本流程设计单元教学。

(三)、强化学生自主预习。

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自习一律不准上课和讲评。加大学生课内外预习自学的支配度,逐步过渡到将预习自学纳入正课环节,做到有预习提纲,有目标设计,有预习检测,有预习反馈。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己去阅读、实验、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质疑。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认真督察,对于不善于自学的学生,要加以方法的指导;对于自学自觉性不高的学生,要批评教育;对于自学认真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从而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另外,教师应到学生中去,做过细的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中差生,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抓到手,并整理归类,个别问题随时解决,典型问题在“后教”中评讲。

(四)、实行合作学习形式。

通过合理运用化学合作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实行小组学习形式,以平日学习成绩均衡搭配,合理分组,合理分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实行结对子学习形式,将较强和较弱学生调为同桌,一帮一结成对子。

(五)、指导学生课堂练习,课堂检测堂堂清。

课堂上充分地让学生交流,交流预习课中的学习内容,以及做题过程中的一些疑难等,找出本节课中的学习目标。交流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拓展和注重交流的方式。重视课堂动手习惯的培养,即随堂笔记、随堂练习、课堂检测等。

(六)、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具体做法:一节课教师讲授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含质疑问难),学生自主学习(含合作交流、反馈练习)时间不少于20分钟,课堂检测、反馈时间10到15分钟。

(七)、强化反馈矫正和落实力度。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分配学习的任务,并及时为学生提供有区别的帮助和适度的反馈。教师要及时展示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抓好纠错、改错。

(八)、突出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化学实验直观性强,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开足开齐化学实验,增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注重化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化学思想、观念思考问题。

(九)、适当的激励机制。

《新课程标准》不光提出了教学方面的要求,还对改革课堂评价体系提出了要求: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十)、加强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手段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假如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课后反思是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通过课后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误的原因,避免今后出现更多的失误。思考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找出学生困惑的原因,再选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提高课堂效率。

篇6: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改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孙清滨

作为教师最本质的工作职责就是以最大效率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思考,生成知识,使学生不断丰富成长起来。那么,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做到“高效”呢?

在过去几年的教学中我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教学,起初从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到精心教学环节的设计等一系列的尝试,收效甚微,互相听课学习,我发现很多老师也在做着不同形式的尝试,但都是微观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而且在教学中都存在共性的问题,那就是整节课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心准备,内容很丰富,环节很紧凑,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的提出,学生们都在动,手动、脑动忙的不亦乐乎,这些都很好,只是到了一节课的最后却是草草结束,甚至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这样的课在设计上讲求多学多讲多练,课堂容量很大,好像学生很忙,可是学生的思维运动有收获么,学生的思维一直是被动的,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学生还在忙着解决老师布置的问题,表面上好想学会了很多,实际上不然,过于紧密的结构设计,让一节课看似丰满却忽视了我们的教育主体——学生,他们能够吸收多少呢?有什么时间是用来思考的呢?没有。就相当于一股脑地让学生做完了十道题,却不知会了几道,就算都会了,也只是这十道,一换题目又不会了,我想不如让学生做五道类型题,做完后自己去思考如何得到的结论,进而掌握题型举一反三,学会方法,学会总结,学会学习。总之,一句话,打造高效课

堂,首先要优化课堂结构。

我认为我校的“八环节”高效和谐课堂就是结合新课标、新理念的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八环节教学: 创境导入、展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尝试练习、精讲点拨、当堂训练、课堂小结、指导作业,最重要是自学指导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先主动的搜索知识,有目标的去学习。老师的讲解也是对重难点知识的解,特别是难点的讲解。这样就克服了过去的老师为主体,老师牵着学生在课堂学,学生总是被动,手忙脚乱的现象。

宏观上看,一堂高效课,第一环节创境导入,首先要懂得在课堂的伊始设计引发思考、导入主题。第二环节展示学习目标,即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把本节课须掌握的知识目标告诉同学们,让每一学生都知道这一节课该学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第三环节自学指导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自学课本哪些知识,把学生应该的知识、重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后带着问题自学。应该说,80%的学生应通过自学能掌握80%的知识。第四环节尝试练习,把本节课单一知识点,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通过这一环节加以测试与巩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注意,这一环节的题目要让所有学生能通过看书就会做,不能太难。第五环节精讲点拨就是把这一节课中重难点知识及较综合的题目进行讲解。通过八环节模式的应用,完全克服了老师上课唱独角戏的毛病,让学生完全掌握了课堂,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师只是进行点拨。课堂效果自然很好。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也确实如此。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留出5分钟时间思考,本节课你的结论如何得到的?你有什么收获?你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这样做得到的知识、技能、思考方法必定是高效的。这样做就很自然的避免了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头重脚轻或是虎头蛇尾,使课堂既环环相扣又疏密结合,所以一堂高效课必须在结构上一张一弛的,节奏快慢结合,就像一首歌,要高低音结合才会有跌宕起伏的感觉,才是一首优美的音乐,让人余音绕梁。另外,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在微观细节上,一个活动的设计也是如此,动静结合,在动手动脑过后,引发思考,从中得到些什么,才能使每个活动是高效的,当一节课的每个环节都是高效的,那么这堂课从结构上又是优化的,那又岂能不是高效课堂!

篇7: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改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这些年我校英语教学成绩一直不尽人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长期被这样的现状所困扰:学生早出晚归,英语学习时间少,复习巩固不及时;到初二,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业靠抄, 作业出现的错误不闻不问,长此以往学生越学越费劲,并逐渐失去了信心和动力,最终选择了放弃。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要你学”转为“我想学”,“我会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成了我校英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改革的春风沐浴着翠屏大地,我校也及时的坐上了这趟列车。上期我校组织我们到李端中学参观学习,体会了邱学华老先生的尝试教学理念,了解了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载体,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主人的教学方式。通过听课和学习理论,我对尝试教学理念以及该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也有了自己的几点认识。

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这种教学方法的推广和运用,不仅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功课负担,使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

结合邱老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和出去所见所看的内容,我认为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遵循以下步骤,即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小组讨论尝试练习——学生展示——教师评价——当堂测试。

第一步,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干个什么。例如我们现在所学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3 section A可以设定三个学习目标1.复习回忆动词的现在分词2.会用进行时表将来3.学会谈论将来的计划和打算。使同学们一目了然,非常清楚本节课要干什么。第二步,出示尝试问题。尝试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设计的,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尝试题的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第三步,自学课本。带问题阅读课本材料或对话。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因为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四步,小组讨论,尝试练习。尝试练习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同时可以进行组内或组外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第五步,学生展示。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一步骤是让学生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或者是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他们存在的困惑,教师点拨纠正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如刚才提到的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3 section A,学生在小组内运用进行时讨论完未来计划后,就应该向全班展示学生所掌握情况,及时反馈看看是否遗忘Be动词等等知识。第六步,教师评价。教师点评是确保知识是否正确的重要环节,教师表扬和鼓励更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第七步,当堂训练。让学生及时训练,加强记忆,巩固延伸。

从李端中学回来以后,我们如火如荼地按照我们总结出的理论进行着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一开始,我校师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效果显著。可是一学期实践以后,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1、学案流于形式,俨然就是练习题。我们在编写学案时,有时为了节约时间,有时甚至为了偷懒,随意从网上下载,有的内容适合我们的学生,可有的却不切合我们农村学生实际,甚至有的学案简直就是一篇练习题,仅仅只起到课后练习的作用。所以这样的学案只能流于形式,根本没有改变课堂模式,提高我们的效率。

2、学生缺乏预习方法,无法完成尝试练习,不能达到预习效果。我们的孩子身处农村,绝大部分家里条件有限,家长无法辅导孩子的英语学习,同时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也较差,并欠缺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导致小组合作无法顺畅进行。

3、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机制单

一、滞后,不能持续保持学生小组学习的积极性。

4、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舍,探讨的问题甚至与课堂无关。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针对以上问题,本学期我结合自己的课堂和我校七年级开展的小组学习实践,总结了一些改进的体会。

第一,同年级教师要共同参与分章节,分课时,分类别认真编写好导学案,这是实现英语高效课堂的前提。

高效课堂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编写好导学案。若要真正让我们的英语课做到高效,就要求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而且对知识点重新整合,编写好导学案,因为只有教师编写好了导学稿,学生才能按照导学稿上的学习目标、语言点导学以及预习作业去认真预习课本,学生的预习有了目的性,预习就不会盲目。根据学习目标学生可以知道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以及重难点是什么;结合语言点导学,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以及对学、小组讨论,可以理解课文中的大部分内容;然后通过预习作业来检测预习的效果,可以发现在预习中还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及时解决,或是反馈给老师,在课堂中解决。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查阅资料,要确保导学稿有利于学生的预习,要让学生真的能结合导学稿充分预习好课本内容,从而保证不会因为预习不充分而影响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

第二,指导学生认真预习,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和家长共同配合落实好预习环节,这是实现英语高效课堂的基础。

有了有利于学生预习的导学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督促学生认真预习了。只有让每一个学生认真预习好,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高效。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呢?

首先,让学生明确预习任务,自主预习课本内容。

由于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要求,我们一定要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指导好学生预习,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在预习课本时,一定要认真把课本中的内容阅读两遍,同时结合导学稿上的学习目标,了解本课主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结合音标试读本课生词,并且尽量在预习时就做到会读会写本课的单词;在掌握了单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结合导学案上的知识点试着理解课文;且学会翻译文章。在学生自学了单词和课文之后,让他们结合预习作业中的问题,检测自己预习的效果。

其次,指导学生对学、群学,解决自主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个人自学能力毕竟有限,在学生自主预习之后,对于单词的读音和课文内容的理解,一定还会有问题,所以对于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指导学生对学、群学。对学是指导学生结对学习,群学是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学、群学解决自主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如单词的读音不会或是课文中某个知识点不理解都可以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加深了,更有利于课堂教学。

再次,要加强小组建设,充分发挥学习组长的作用,指导检查督促学生预习。

无论是学生自主预习还是对学、群学,教师可以指导的时间毕竟有限,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学习组长的作用,让学习组长以及科带表对预习的各个阶段进行指导,并及时检查督促本组成员的预习、导学案的完成以及预习笔记,尤其是对于本组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组长在预习时也要给予充分的指导帮助,让他们能读好、写好本课的单词,并能理解课文中一些简单的知识点,保证本组每一个成员都能充分进行预习。

第三,做到适当拓展延伸,不断完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是实现英语高效课堂的动力。课内大部分知识都体现在导学案中,这符合大部分同学的认知水平,但还有少数学生会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要想培养优生,还必须有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这可以让优生有更多的吸收新知识的机会,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要使得英语课堂教学高效,完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后,在课堂大胆展示后,教师要给以及时的评价,多给学生以鼓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评价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对导学案预习的评价,对小组讨论、表演的评价,对课堂展示的评价,对课本知识提出质疑的鼓励,对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纠正错误的奖励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以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预习、主动展示、认真听课、积极完成作业,而把这些都做好了之后,一定会对课堂教学有利,使得我们的英语课堂更加高效。

第四,加强合作学习过程指导和管理,这是实现英语高效课堂的保证。合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效率,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会倾听,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篇8:转变教学方式打造物理高效课堂

一、精准备课, 打造高效课堂

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起点是对教学内容和学情的精准把握, 以及在此前提下有效课前准备。在备课过程中包涵着对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以及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由于高中生思维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和物理的学科特点, 高中物理过于抽象的内容或需要实验诠释的内容在备课这一环节中,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 从而在课前做必要的准备, 化抽象为具体, 使知识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为学生自主学习铺平道路。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绝不是简单的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手段, 是教师追求教学艺术的途径;对内容的分析, 首先是要把教材上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组, 把物理学中学生难以接受的抽象知识转变为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的知识, 化抽象为具体。高中物理教学要实现高效课堂, 教师必须不惜下足课前工夫, 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仔细分析教材、理解教材;认真钻研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 有所侧重。另外, 在备好教材的同时, 还要备学生。教师要认真考虑如何吸引学生踊跃参与,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任务宜多样化, 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为实现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要破除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念: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且, 在平时因为存在摩擦阻力, 一个物体如果不用力推也不用力拉, 物体滑行一段肯定会停下来, 所以, 学生普遍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备课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要精准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的完美展示, 从而达到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让物理规律正确呈现的目的;同时也能使学生深刻领悟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 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 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以后看待问题提供一个好的思考方法。所以在备课中不仅包涵对教材内容的认识, 也包涵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具体落实方法的个性化设计;所以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

二、精心设计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物理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再现物理情境或创设物理情境, 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 掌握物理知识, 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 激起积极的情感, 进而达到培养物理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以语言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教师以语言描述具体的事件或问题,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这些事实或问题, 可以是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 讲为什么车子轮胎有花纹;为什么越重的箱子推动越费力来创设问题情境;以实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其他教具, 创设问题情境。无数教育教学事实证明:激趣设疑, 疑能生趣。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 都离不开对问题的认识, 总是以问题的提出开始, 以问题的解决结束。整个教学过程要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积累知识的目标。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有许多摸不着、看不到的现象, 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 很难理解和掌握, 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而物理教学中大量的内容又是实验无法直接向学生提供的。例如:天体运动、大型船闸、航天发射、磁场、电流方向等, 这些学生都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教学内容。可利用电视录像或多媒体课件,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把所讲的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 从而把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通过多媒体变成看得见、看得清, 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 遥远的东西变成眼前的, 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付诸于学生感官, 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和时空环境, 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观其色,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形成映像, 深刻地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 使教学难点得到了较好的突破。

三、合作探究, 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包括两个方面:小组建设以及导学案的编写。体现三高:高效量、高效益、高效率。从几位教学明星的课堂教学折射出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首先, 教室无讲台、无讲桌, 教师时而站在前面, 时而站在中间, 穿梭于学生之间, 走进每个小组, 融入小组内, 充当学生的好朋友, 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 处于平等地位;第二, 班级文化建设。教室里有三块大黑板, 就是学生展示的地方, 学生在此展示他们探究的成果, 也是学生表演的舞台, 看不到老师在黑板上的书写。教室内还有一个详细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专栏, 记录每组每天学生探究问题的情况统计。第三,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变善学为乐学, 变被动为主动, 变“控制”为“放手”。通过“自学╳展示╳反馈”的方法, 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自学, 二人组对学, 小组群学, 交流解决问题。组内所以成员把探究知识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先后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每人都发言) , 其余组进行成果互动、辩论, 教师加以点拨, 提升和构建知识结构。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 学案辅助教学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条捷径。一方面, 高效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堂参与度, 学案恰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参与度, 体现学生的学习理念;另一方面我们所使用的课改版教材过于强调发现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学习, 缺少可读性, 在这种情况下, 学案作为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不足。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笔者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来获取物理知识, 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和质疑, 培养探究意识。让学生改变在课堂上“听”和“记”的学习方式, 让他们成为把课堂的主角, 开发教材信息, 挖掘教材的内涵。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 提出问题、探究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物理高二选修3-1第二章第五节《焦耳定律》时, 可以这样设计:

1. 观察、质疑:有些用电器通电后为什么会发热呢?

2. 思考、猜想:电流所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3. 探究、验证:学生自己设计探究实验。

4.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的结论是什么?

5. 总结:什么与热量有关呢?其关系式是怎样的?

篇9:改变教学方式,创建高效课堂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人的课程目标。有老师私下议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教学质量搞题海、多练、多考以记住知识,现在我们是不敢、不想让学生多练多考。”不敢,是因为怕“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想,可能是因为在“减负”了学生的同时,也“减负”了自己。然而,现今笔者看到随着练习的大幅下降,某些教学的质量出现了负增长,其现象堪忧。在此,笔者尝试将“以练促学”的教学模式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发现了不少值得反思的教学片断,以下仅就《人体的自我调节》中的教学活动为案例加以分析,以期对之后的教学有所裨益。

一、温情情境,导入主题练习

英国的哲学家马辛说:“阳光太强,使人眼瞎。”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太强势则学生常常成了被支配的教学附庸品。本章的导言中,笔者设置了一个较温和的学习情境:师生做一个简单互动,即“老师说出一串体育术语,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完成与术语相反的肢体动作”,如老师说“向左转”则这位学生要做“向右转”的动作。在互动其间课堂内欢声笑语,师生在笑声中打成一片、融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机整体。如此两次到三次,务必是老师与一位学生间的互动,这样才能体现老师的“童趣”与“亲民”的温情,使学生感受到老师身上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

随之,笔者以此为契机导入一个问题:“在这过程中,怎样的调节方式才能使这位同学在如此紧张、短暂的时间完成了一连串复杂的反应?”提问声中,学生开始由“动”入“静”的沉思。这时笔者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走进新课主题,即“人体的自我调节中,最主要的方式是神经系统的调节”;随即,笔者让学生在预先备有的导学案上填上“自己”发现的这个重要的知识,“人体调节的主要方式是:神经调节”。

此种导入方式的优点在于:第一,老师与学生间实现温情式的情感互动;第二,学生在笑声中快乐的走进学习情境中;第三,学生自己“发现”了知识并“体验”了知识在生活的实践运用;第四,学生在填写导学案填空的“练习”后对下一个学习环节留下记忆印痕,达到“以练促学”的高效教学。

二、短时记忆,识记图解练习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谈到,“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每当读到这里,笔者总不禁反思执教的每一堂课是否真正达到或接近了这句话。

在《人体的自我调节》这个章节中,当课堂环节进行到“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和“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的环节时,教学要求是学生能识别“人体神经系统主要部分”和“神经元模式图”两张生物图。以往笔者一般是“一张挂图、一支教鞭”轻描淡写地完成这两张生物图的结构与功能的讲解,由此学生也就在波澜不惊的教学活动中度过了这一环节。如此教学方式可谓是四平八稳,然而学生对此只能在脑中留下了一味不咸不淡的识图印象。

现在,笔者试着改变成由学生为主体来完成知识的自我生成性过程,放手让学生“练习”自主先行识别生物图。笔者的教学流程是:其一,在两分钟内识记一张生物结构图与功能;其二,时间一到后由老师抽查识记的成果。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中时时感受到来自自我的记忆挑战,这也是学生自我能力与风采展现的机会。这种“训练”往往带有竞争与比赛的火药味,恰恰是这样的氛围迎合了中学生爱出风头、爱争抢的心理期特点,这也是为何竞赛方式在任何学科中的运用大多是屡试必爽、大受学生欢迎的原故。经此“练习”后,学生对神经系统图与神经元图的结构记忆真可谓深刻。笔者由此对赞科夫的话又加深了体会,同时也深感适度的“练”对学生的“学”具有强烈的影响力。

三、层层递进,小组比赛练习

地球人都知道: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十个中国人是十条虫。恰恰是合作精神的缺失,直接引发了新课程要求中特别提出“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合作的学习方式”。

当笔者在《人体的自我调节》进行到第三个环节时,笔者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强化学生的合作行为。教学活动中的合作有体力合作与脑力合作之分,比如其一是,测试“握手-握手”反应要用多少时间;其二是,小组讨论活动中的1-4四个问题。其一合作的测试活动是最好的体力合作培养方式。每个班进行到这一环节时,笔者总能看到每一小组成员眼中露出“快快快”的眼神、脸上写满既紧张又凝重的表情,最后总有好多小组的学生央求“让我们再测一次吧”、“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吧”。其二的合作是小组内讨论,这则是智力合作的类型,也是小组集体脑力劳动的合作成果,在其成果交流中学生总是有说不完的要点。

四、巩固小结,应用拓展练习

俗话说,任何一种知识,不交流、不应用只是一堆枯燥的符号、图像,只有交流、应用才能使它们成为有生命力、有价值的东西。

当学生掌握了一大堆符号、图像之后,是让其感到背着一堆堆枯燥的废物而苦闷,还是使其认为拥有一大笔珍贵的财富而喜悦?笔者通过一些小小的练习解决了这一问题:方式一,让学生当堂“练习“表达知识、相互交流心得。比如有些学生的识图能力特别好,让其说说识别神经系统和神经元两个结构图的小窍门;有些学生的逻辑能力特别强,让其谈谈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还有的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非常突出,让其侃侃本节的知识要点等等;方式二,从生活中找出该知识的应用实例,比如让学生分析三国的曹操的“闻梅止渴”典故中的感受器、效应器是什么;或者,让学生揭开“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不能成形的秘密;还可以让学生谈谈蚊子叮了会出现什么反应等,这些生活事例的解答正好是《人体的自我调节》的知识范畴,笔者让学生先“练习”着分析与解说,然后再指导和补充,其效果比老师“一言堂”好得多。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无法放四海而皆准,笔者尝试的“以练促学”这种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它适用于《人体的自我调节》这一章节,但是同样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章节。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的,“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要周密地考虑,他所讲授的知识将在学生的头脑里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来挑选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刘恩山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3版。

上一篇:赞美的诗歌下一篇:悲惨世界读书笔记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