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将进酒》解读

2024-06-16

李白《将进酒》解读(通用8篇)

篇1:李白《将进酒》解读

李白《将进酒》解读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李白和他的两位朋友岑勋、元丹丘相聚于嵩山,煮酒论时世、谈人生,在酒酣耳热、胸胆开张之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将进酒》。

李白自称“酒中仙”,一生不仅爱喝酒,而且还写下了无数篇与酒有关的诗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既是“酒仙”,又是“诗仙”,不知是诗成就了李白的“酒名”,还是酒成就了李白的“诗名”,酒与诗,成了李白的生命。正因了这层特殊的关系,由李白写出的劝酒歌也就更加的非同凡响。

这一年,李白被“赐金放还”,远离政治中心已有八年多了。八年来,李白忧国忧民的心情一直未变,可是又无用武之地,52岁的他,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放浪于形骸之外。得朋友岑勋相邀,“登岭宴碧霄”,然席间“对酒忽思我”,不由得使诗人涕泪纵横、长啸嗟叹。时光流逝,功业无成,英雄老去,世多纷扰,于是李白借《将进酒》之调,吟出了这千古绝唱。

李诗开篇就写出了一个典型的意象:黄河之水。想起那滚滚滔滔的黄河水,历史不过是一个瞬间,人生也无非是浪花一朵。人生是渺小的,亦是短暂的。如何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有所作为,成为一个瞬间的永恒,使李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起句虽曰“天上来”,见其豪迈;但只那句“不复回”,便让人顿生苍凉之感,使人不由得悲从中来。紧接着李白就写出了第二个意象:镜中白发。历史是无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是每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人应该去做的。在这里,诗人并非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对时光匆匆流逝及人生短暂的哀叹惋惜,而是在更高层面上关注着自我存在的.价值。从25岁仗剑东游,至44岁“赐金放还”,到如今的满头白发、一脸皱纹而流离落拓,如何不让人嚎啕痛哭!一腔的抱负,满腹的才华,多年的漫游,半生的追逐,到如今才恍然惊醒,可叹,可叹!想起他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他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梁父吟》),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叫人如锥刺骨、痛入骨髓!但李白并没有停留在这痛楚与悲伤之中,人生的风雨中这点痛又算得了什么呢,谁见过流泪的李白?即使流泪也要流在心里,所以此时的他把笔墨转向了激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既是对朋友的劝勉,也是对自己的安慰,更是对那个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控诉!人生得意之时就尽情欢乐吧,莫让这杯中酒空对了一弯明月!更何况人生得意之时真是少之又少,千万不要辜负了这般美好的一刻啊!终于,李白在情感迂回百折之后,发出了这句振聋发聩的声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它是诗人自我价值的宣言,充分展示了自我深藏着的那颗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积极用世的痛苦心灵。其精神,何其乐观自信;其气概,何其慷慨激昂!然而在这乐观慷慨的背后,我们更深深地触摸到了他那颗痛苦的心:“必有用”正说明此时“无有用”,虽“天生我材”,又有何用?“还复来”正说明此时“未复来”,想李白年轻时“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接济之”(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轻财好施,豪荡使气,而现在呢,“千金散尽”,流离江湖,竟不知所以!岂不悲哉!还是不要去想这些“劳什子”吧,只管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暂且忘却政治人生的烦恼吧,索性在醉眼朦胧中纵情放歌,“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酒筵上劝酒的场面与话语,使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而放声高歌,又把诗情推入高潮,诗人终于找到了一个情感的出口,激情终于似火山喷发。李白醉矣!而此时的李白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真切的自我;而此时的言语才真是“掏肝掏肺”,无所避讳!“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自己是想“封侯拜相”,但并不是羡慕荣华、贪图富贵,而是想建功立业,“济苍生”、“安社稷”,而一旦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自己就宁愿长醉而永远不再醒来,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他面对国家命运和自身理想的无奈和悲哀时,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而这所有的一切,又有谁能理解呢?李白是寂寞的,可自古以来寂寞之人又何止李白一个?“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想想陈王的遭遇,不妨在有生之年喝个痛快!何必去想那些让人心痛又心碎的事呢?那样只会加重自己的痛苦!“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至读到“与尔同销万古愁”,真是让人肝胆欲裂!此语写尽了李白内心的痛楚,把一种绝望之感推向了极致!诗篇落脚一个“愁”字,把所有勃发之情都凝聚成“愁”了,这也正是李白对自己一生追求的一个真实写照。

《将进酒》本是汉乐府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虽用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身世的悲叹、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综观此诗,可见诗人在作疏狂语的同时,更有一种力透纸背的苍凉与悲愤,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忧愁与哀怨,使人读之,虽掩卷而久久难以释怀。

严羽评太白诗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严羽评本李太白诗集》)可喷出的,却是句句血,字字泪!不妨以四句诗对李白及其《将进酒》作一个小结,那便是:飘零一生东西南,总把世事看不穿;满腔豪情且化诗,不作圣贤作酒仙。

篇2:李白《将进酒》解读

一、将进酒

《现代汉语词典》:“将qiāng:愿;请:~进酒。”《辞源》:“将:3.qiāng。

(六)愿,请。《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辞源》:“进:

(四)奉上。《礼·曲礼上》:‘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进酒”本是“献酒”之义,引申为“饮酒”之义(参见“汉典”“进酒”条)。“将进酒”字面意思即“请饮酒”。(参拙文《“将进酒”字义诠解》)安旗《李白诗秘要》:“将(qiāng),请也。将进酒,即请饮酒。”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张厚感主编《高中古诗文导读》:“‘将’,请;‘进酒’,饮酒。”

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君”字在本诗中出现了五次,即两处“君不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径须沽取对君酌”。“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的“君”,显然是指岑夫子、丹丘生。“与君”,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解作“为你”,赵昌平《李白诗选评》、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解作“为你”。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勋、元丹丘二人。”“君”是对人的尊称,可以指某一个人,相当于“您”,也可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相当于“你们”。“与君”、“请君” 的“君”至少是指岑夫子、丹丘生两人,所以不能解作“您”或“你”,而应解作“你们”。李易《唐诗今译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译“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为:“嗨,我要歌唱了,你们仔细听。”这里“君不见”的“君”,是特指还是泛指?人民教育出版2001年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指岑夫子、丹丘生。”高教版中职教材《语文》(拓展模块):“君不见:您看见没有?君,泛指。”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君不见:你没有看见吗?是乐府体诗中提唱的常用语。君,此为泛指。”《注释做法唐诗三百首》:“人生得意二句,是一篇之主,篇中两提‘不见’,正是唤醒世人的警句。”《唐诗合解》:“通篇主意是劝人及时为乐、尽兴饮酒,连用两个‘君不见’,是提醒人语。”(见《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既是“唤醒世人”,是“是提醒人语”,则“君”应为泛指。

2.“君不见”的“不”不是今天表示否定的“不”。《辞海》:“不:①表否定。如:不是;不能;不好。③未;不到。《孟子·梁惠王上》:‘止步百步耳,是亦走也。’”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中学文言虚词手册》:“‘不’主要用作表示否定的副词,现代汉语仍是这种用法。但细审‘不’在句中的作用,除表示相反的意思外,还有‘毋’义,应解作‘不要’;‘未’义,应解作‘不曾’„„”按:本诗“君不见”的“不”应解作“未”、“不曾”、“没有”。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君不见: 你没有看见吗?”正是解作了“没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一百首》注“君不见”为“你不看见”,误。

3.“见

(二),犹闻也。„„更推而言之,凡诗中‘君不见’之‘见’字,有时亦应作‘闻’字解,非可泥于字面之为‘见’也。„„李白《梁甫吟》:“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唐诗鉴赏大典》翻译此二句为:“你可看到,奔腾的黄河水从天际奔流而下,流向东海再不回来;你可看到,高大的厅堂上,有人面对明亮的镜子悲叹自己的满头白发,说什么早上还是黑色的,到傍晚乍一看已是一片雪白了。”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诗选注》:“这两句借黄河水起兴,未必便是眼前所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鹤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虽然“未必便是眼前所见”,虽然“非肉眼可以穷极”,但这里的“君不见”之“见”,依然应解作“看见”。

4.“高堂”一词,一般注本多释为“高大的厅堂”,如中职教材《语文》:“高堂,此指高大的厅堂。”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一百首》的注释与此不同:“高堂:指的是父母。全句是说:你不看见上一辈的人因为从镜子里看见白发而悲伤?”据《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高堂”,敦煌残卷作“床头”,据此不宜解作“父母”。5.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青丝:形容黑发。”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诗选注》:“青:黑色。”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青丝:乌黑的头发。”此注误。“青”是“黑”,“青丝”就是“黑丝”,只是用以比喻(或形容)黑发。

6.此诗开头二句为反问句,句末应标问号或感叹号。有版本两处皆标句号,不当。

7.周啸天说:“诗篇开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扑面而来。„„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见上海此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自此说一出,诸多赏析性地文章都说此诗开篇运用了排比手法。比如高教版中职教材《语文》(基本模块下册)配套《教师参考书》:“强烈的节奏、对比和排比手法,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然而,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排比至少要有三项,而这里仅仅有两项,而且作为修辞手法的排比,各项的结构应该相近相似,而这里的两个句子结构相差较大,总之此诗开篇两个长句根本未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怎么理解周先生这里所谓的“排比”?《辞源》:“排比:依次排列,使相连比。”这就是说,“排比”本来是一个动词,类似“排列”、“并列”之意,作为修辞手法的“排比”应是由此引申而来,属于名词。周先生所谓的“排比”应理解为动词“排比”,而非作为修辞手法的“排比”。

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1.《现代汉语词典》:“人生:人的生存和生活。”另外,“人生”还有“人的一生”之意,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本诗中的“人生”是什么意思?

2.得意:有兴致的时候。(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赵昌平《李白诗选评》、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得意:即日子顺畅,心情如意。(葛景春《李白诗选》)得意:指快意高兴之时。(高教版中职教材《语文》)《现代汉语词典》:“得意: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辞海》:“得意:②称心如意。《韩非子·饰邪》:‘赵、代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齐。’后多指因成功而沾沾自喜。如:得意洋洋。”《辞源》:“得意:因如愿以偿而感到满意。《韩非子·饰邪》:‘赵、代先得意于燕,后得意于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上述诸种解释,除第一种之外,其余的几种基本相同,就是“称心如意”、“满意”、“高兴”的意思,这应该是“得意”的意思。第一种解释将“得意”解为“有兴致”,“兴致”就是“兴趣”,“有兴致”就是“有兴趣”,就是产生喜好的情绪,这种解释不准确。

3.莫使金樽空对月: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金樽空对月:在月光下任金樽空着而不饮酒。”《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莫使句意思说:切莫空着酒杯,辜负这月夜美景。”上海 古籍出版社《唐诗一百首》:“对着月夜美景,不要让酒杯空着。”依据这三书,“莫使金樽空对月”等于说“对月,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是人而非金樽,“空”是形容词,“空箱子”的“空”。少年儿童出版社《唐宋古体诗选讲》:“人生只要‘得意’,便应当纵情欢乐,千万不要让金樽空对明月。”据此,“对月”的是金樽而非人,“空”则有两种可能的理解。李易《唐诗今译集》:“莫使金杯空流月色,徒唤年华不再重来。”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切莫让,金杯白白对着明月夜。”据此,“对月”的是金樽而非人,且“空”是副词,“白白地”之意。按:“莫使金樽空对月”应是“对月,莫使金樽空”之意,意谓自己对月之时,不应使金樽空着而应满樽畅饮。这可以认为是状语后置句。(参王瑛《古典诗词特殊句法举隅》)

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材:④有才能的人。(《现代汉语词典》)材:③资质。《礼记·中庸》:“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④通“才1”。才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欲杀之,而爱其材。”【又】有才能的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有,而用楚材实多。”(《古代汉语词典》)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所附的参考译文:“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才,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任志鸿《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上天生下我这样的人才必然有用武之处„„”贵州人民出版社《唐诗三百首全译》:“天生成我这栋梁之才总会有用。”这都是将“我材”解作“我 这有才能的人”。“天生”二字,有的解作“老天造就”,有的解作“上天生下”,有的解作“天生成”,都是将它视为主谓结构。“生成我”讲不通,“造就”是意译,而上天又无法“生下”人,哪怕是作者这样的人才。“生”似乎应释为使动用法,即“使„„降生”、“让„„出生”。

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作“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天生吾徒有俊材”(按:“俊材”同“俊才”,卓越的才能),又“用”一作“开”(这里“开”应是发挥、施展出来之意)。(李琦注《李太白全集》)一作“我身必有材”。(见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集校注》)2.必:副词,必定,必然,“表示判断或推论的确凿或必然”(《《现代汉语词典》》)。由这个“必”字的使用可知,此二句是诗人对未来的推测,体现了作者的高度自信。

五、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1.且为乐:姑且作乐。(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且为乐:姑且作乐,意谓暂时把不愉快的事丢开不想。(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且”是副词,姑且,暂且。“且”字与“必”字照应。因为“必”有用,所以“且”抛开烦恼而尽情“为乐”。

2.《辞海》:“会须:犹言会当,该当。本句云云。”《辞源》:“会须:犹该当。本句云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 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释“会须”为“应该”。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之江蓝生、曹广顺编著《唐五代语言词典》、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之陈树昆编《文言虚字联绵词典》、《唐诗百科大辞典》释为“应当”。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会须: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会,犹当也;应也。有时含有将然语气。„„有作会须者。李白《将进酒》云云。此犹云应须。”“须,应也;必也。”所谓“应须”,实即应该、应当之意。《唐诗一百首》:“会须:正应该。”中职教材《语文》:“会须:正应当。” “会”、“须”皆有“应该”、“应当”之义。“正应该”、“正应当”的“正”字,不知何所依据,似当删。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此“会须”为助动词,“会”“须”同义,“表示须要如此。可译为‘必须’、‘定要’等”。

3.上文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这里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表明作者此时是“得意”的,所以他要“尽欢”,要“一饮三百杯”。那么作者的“得意”之处何在呢?换言之,作者对什么感到“得意”而能令他决心“一饮三百杯”呢? 齐豫生、夏于全主编《唐诗鉴赏大典》:“那什么是‘得意’之时呢?一定要腰缠千金,气凌万人才叫得意吗?其实,所谓‘得意’的状态,泛指任何可放开胸怀的时候,比如,一天劳作后的短暂休息,长途跋涉中的稍作停憩,这都是‘得意’之时。”这是认为“得意”是泛指人的一生之中所有的满意、高兴,没有具体指 出诗人当下因何得意而欲畅饮“尽欢”。

周啸天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时失望和愤慨。但就此消沉吗?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这是认为诗人的“得意”是特指自己将来政治上、事业上的顺心如意,相当于将“得意”解作“得志”。

人民教育出版2001年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 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做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人生’一联为入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第一个高潮蓄势。”张厚感主编《高中古诗文导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李白„„当时是最失意的。这里所谓‘得意’,只不过是几个老友相聚,纵酒狂歌,互诉衷肠,暂时适性快意罢了。”余恕诚分析说:“既然人生短暂,功业未成,有无限悲感压在心头,那么遇有得意之时,就应当努力派遣,尽情欢乐。这里所谓得意,乃是适性快意,指像下文点出的遇到岑夫子(勋)、丹丘生(元丹丘)那样的好友,言谈和思想活动都比较自由解放的状态。遇有这种适性快意的场合,便可把苦恼暂时抛在一边,借助酒力,在‘得意’中舒展一下身心。两句中,前面用‘须’,从正面可定、强调,紧接着通过‘莫使„„空„„’构成双重否定,再进一步加重,把诗人要饮酒、要尽欢的欲望,表现得极其强烈。”(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之王洪、田军主编《唐诗百科大辞典》:“所谓‘人生得意’,并非世俗所指的高官厚禄,而是指人生的适性快意,也 就是‘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欢情。但是诗人真的愿遁入醉乡、游戏人生么?否,诗人实不得意(已?)而为之,为的是想摆脱现实中人生的痛苦,并非真的颓唐不振,其内心深处还是向往着功名与理想。所以接着高唱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的额乐观信念,肯定自我价值„„”这都是认为所谓诗人的“得意”是特指此次自己与朋友的相聚。

2.犹得志。《管子·小匡》:“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於天下;在晋,则晋得意於天下,在狄,则狄得意於天下。”《史记·六国年表》:“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东巡泰山,奏功皇天,具著显庸,明示得意。”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天子方举西巡狩之典,幸五臺,示得意。”刘绍棠《乡土与创作》:“后来少年得意,一帆风顺。”

3.称心,满意。今亦指骄傲自满,沾沾自喜。汉刘向《列女传·黎庄夫人》:“黎庄夫人者,卫侯之女,黎庄公之夫人也。既往而不同欲,所务者异,未尝得见,甚不得意。”《新唐书·柳公权传》:“尝书京兆西明寺《金刚经》,有钟、王、欧、虞、褚、陆诸家法,自为得意。”宋苏轼《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诗之二:“得意诗酒社,终身鱼稻乡,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西游记》第三一回:“你凡事攛唆,是他个 得意的好徒弟,你不救他,又寻老孙怎的?”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十二:“﹝小芹﹞过门之后,小两口都十分得意,邻居们都说是村里第一对好夫妻。”魏巍《东方》第六部第十三章:“陆希荣得意地笑了笑,说:‘不瞒你说,我现在是西北潘记皮毛公司的副总经理。’”

【“得意”到底是特指还是泛指,这与对此诗的层次分析有关。认为是特指的,是把“人生得意”二句属下,认为是泛指者是将此二句属上。开篇四句(韵律句)本意在于讲人生短暂,而其意又在引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人生态度,即应该及时行乐。从“天生”句至“会须一饮三百杯”是第二小层,是在前一层泛论人生的基础上回到眼前。所以,这里的“得意”应该是泛指。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本诗可分三段:‘君不见——对月’为第一段,是用黄河之水奔流到海比喻人生的寿命也是去而不返,应该及时行乐,莫辜负光阴。‘天生——其名’为第二段„„”詹锳《李白全集汇释集评》:“第一段,朱云;‘言黄河之水自天而来,奔流到海,无有回波,岂为(唯?)河水为然哉!人生岁月与彼河水何以异哉!人生易老如此,安可不及时为欢乎?当得意之时,或遇良朋而逢美景,须饮酒以相乐,不可使金樽空对乎明月也。’”这明显是将前六句归为一层。第一小层得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结论,接下来作者说自己要“会须一饮三百杯”,也就是说自己现在不想“使金 樽空对月”。那么,作者肯定是“得意”了。这里所谓“得意”当然不是泛指,而是特指。作者“得意”的又是特指什么呢?是“朋友间的聚会”,还是“将来自己政治上、事业上的顺心得意”?其实,第二小层并没有明言自己的“得意”为何。“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虽的确反映了自己对未来的信心,但重点不在表白自己的事业必将“得意”。“天生我材必有用”和“千金散尽还复来”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千金散尽还复来”,句子的重点在后者。而说“千金散尽还复来”又是为了说应该“会须一饮三百杯”,因为“会须一饮三百杯”是需要“千金”的。】

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七、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一作“钟鼎玉帛岂足贵”。何晏《论语注》:“馔,饮食也。”左思《五都赋》:“矜其宴居,则珠服玉馔。”李周翰注:“玉馔,言珍美可比于玉。”(李琦注《李太白全集》)钟鼓馔玉:古时富贵人家有钟鼓以供享乐。馔:饮食。馔玉:形容食物像玉一般精美。钟鼓馔玉:指富贵。(人民文学出版社《李白诗选》)钟鼓馔玉:这里用作功名富贵的代称。钟鼓,指权贵人家的音乐。馔玉,以玉为馔,形容饮食精美侈豪。梁戴暠《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赵 昌平《李白诗选评》)

钟鼓馔玉:功名富贵的代称。(以上见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钟鼓馔玉:这里用作功名富贵的代称。馔,饮食。“馔玉”是“玉馔”的倒文。(马茂元《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钟鼓馔玉:指富贵。”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汪艳菊编著《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李白》说“钟鼓馔玉”四字“这里借指达官贵人”。

安旗《李白诗秘要》:“鼓,敲也。馔,烹。二字皆作动词用。玉,代指佳肴。古时贵族宴饮之际,多以钟鼓为乐。”

但愿长醉不用醒:“用”一作“复”,萧本作“愿”。(李琦注《李太白全集》)

(钟鼎玉帛岂足贵,)一作“钟鼓馔玉不足贵”。钟鼎,古代贵族进食要鸣奏钟磬之乐,用鼎盛食物,这里泛指功名。玉帛,美玉与丝绸,这里哦泛指财富。(葛兆光《唐诗选注》)

八、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诗选注》:“圣贤——指德才极高的人。寂寞——不被人记起。”

寂寞:谓不为世所用。(葛景春《李白诗选》)

九、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十、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径须:直须,毫不犹豫。” 十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万古愁:形容愁思的深广。”

上海古籍出版社《李白诗选注》:“尔——你,你们。销——解除。万古愁——指无限久远的忧愁。” 儿:当指侍童。(葛景春《李白诗选》)

李白在他的名篇《将进酒》中把及时行乐与建功立业的意思结合了起来,诗曰:„„

这诗把李白的豪迈气概发挥尽致。诗中提出:酒之可贵,就在能“销万古愁”。为什么“万古”皆“愁”呢?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可知儒家中的大圣大贤都不在他的眼下,因为他们的事迹太平实了,因而引不起他的兴趣。时光如驶,瞬息千古,人生苦短,因此“得意”之时须“尽欢”。李白确是沉湎于酒,但他对于自己的“材”一直充满自信,以为有朝一日总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天生我材必有用”,可谓全诗振起,诗中有此一句,遂使全诗不陷于衰飒。后人读此诗者,无不受其感动。此诗之可贵在此。(周勋初《李白评传》)诗分三层。“君不见”起至 “会需要一饮三百杯”凡十句为第一层,抒情放言人生苦短,当明否极泰来、自然任运之理而及时行乐,醉以全真。“岑夫子,丹丘生”起至“径须沽取对君酌”十四句为第二层,是诗人直接对岑勋、丹丘生而发的一曲酒的礼赞

篇3:李白《将进酒》解读

“十载客梁园”期间, 李白与友人岑勋、元丹丘三人曾登高饮宴, 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 满腔不合时宜之情, 酒催诗生, 得到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留下了千古名篇——《将进酒》。“狂歌痛饮”的豪放外表下掩藏不住愤激之情, 绽放出“豪而悲、豪而狂、豪而怒”的独特浪漫主义风格。

豪放飘逸作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 使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使诗歌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 “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啸傲凌沧州”,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从《将进酒》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中我们可以探析出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和歌唱, 自我意识的积极表现

李白一生都在追求功业, 渴望为世所用。在人生外在的物质财富与个人内在价值的抉择上, 他首先肯定后者。早年漫游扬州时, 轻财好施, 不到一年, 散尽家财, 在他看来,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在长安积极用世, 但他“不屈己, 不干人”的生活信条, 又使得他与现实格格不入。“岂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性格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苦闷忧愁的折磨, 最终落得赐金还乡的下场。因此, 他在饮酒中寻求解脱和自遣, 在放浪形骸中寄托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荣华富贵的藐视——“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将进酒》) 。抨击王侯、追求自由光明的情愫交织在一起, 这种置身现实而又企图征服现实的态度, 正是积极浪漫主义所显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跳跃、跌宕、大起大落的诗情

《将进酒》在尽情地驰骋豪放不羁、奇情伟志的实践中, 表现出一种挥洒自如的幅度、极大地诗情诗意的跌宕。这种大起大落, 流动跳跃的内在韵律, 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抒情的歌唱。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以黄河起兴, 联想到人生青春易逝难返, 是大起大落之笔;“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等场景简直就是目中无人, 喧宾夺主, 快人快语之情态, 极尽狂放洒脱;诗末以“万古愁”作结照应“悲白发”, 大开大合, 诗人的感情像江涛海浪般奔流澎湃, 诗情忽张忽弛, 忽悲忽喜, 可谓行云流水。

三、高度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 夸张是文艺创作中人人都能用到的手法。但是强烈的、高度的夸张才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重要特征。李白的夸张近似“无理”, 但正是这“无理之理”才显示了他独特的审美个性。

《将进酒》大量运用了大胆奇特的夸张, 借以表达用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的激情, 造成了喷薄而出, 一泻千里的震撼人心的效果。诗歌的开头借助想象写黄河从天而降, 东走大海, 势不可回的气势, 从空间上放大。黄河之水再高, 也高不到天上去,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极度的夸张, 才使得黄河一泻千里、排山倒海的气势宛然在目, 给人以横空出世之感。它那狂奔不羁的性格与诗人的个性得到了完美的契合。紧接着, 诗人又将人生易老, 光阴易逝的感觉从时间上极力压缩, 把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是朝暮间的事, 把本来短暂的事物说得更短, 浪漫色彩极浓。两相对比、极度夸张, 显示了独特的审美个性。

诗中还屡用巨额数字——“千金裘”、“三百杯”、“斗酒十千恣欢虐”、“万古愁”——表现了狂放的豪迈诗情。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 那潜在酒席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闷情绪, 让人震撼又不觉一点空洞浮夸, 显得合情合理。这种夸张在他的其他诗篇中屡屡可见, 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黄河捧土犹可塞, 北风雨雪恨难裁”。

四、“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是李白语言最大的特色

李白的语言和他那自由豪放的个性也特别适应, 诗句完全是根据情感的需要而设置的, 好像根本没有受到诗歌清规戒律的限制, 但那正是炉火纯青艺术造诣的体现。《将进酒》全诗以七言为主, 而以三、四、五、十言句破之, 句式参差错落, 长短不一, 随心所欲, 出口成章。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 (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 , 节奏疾徐变化、奔放洒脱, 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感受, 极大地表现了李白豪放的诗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篇4:李白《将进酒》赏析

【注解】:

1、将(qiāng):请。

2、会须:正应当。

3、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李集中提到元丹丘的有多处。他也是一个学道谈玄的人,李白称之为“逸人”,并有“吾将(与)元夫子,异姓为天伦”(《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及“故交深情,出处无间”(《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之语,可见李白和他的友好。

4、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梁戴嵩《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馔:吃喝。

5、陈王:三国魏曹植,曾被封为陈王。

6、平乐:平乐观。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为“劝酒歌”。这首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当时,李白与岑勋在嵩山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饮宴。当时,作者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借酒抒情,进行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诗人李白和朋友相聚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于是借黄河水起兴。“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晚上已变得如雪一般。”可以说,前四句诗人满怀深情地写岁月流逝,用最好的表现形象和最适宜的放歌节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水流逝表示时间的流逝。这两句写景,描绘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显然是隐用其意,仿佛是诗人狂放性格的写照。同时又是起兴,以“不复回”象征岁月易逝。想到人的生命也像水一样流逝了,再不会回来。滔滔河水,横贯大野,源头直接天际,有似从天而降,向大海流去,这形象特别加强了奔腾迅疾和一去不返之感。诗人寓目生心,驰骋想象,自由创造能够酣畅抒情的形象。这两句起势猛疾,神采飞动。后两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强烈的对比,强烈的夸张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喟叹推向极限,以至诗人自知无法经受这销金蚀骨般的无奈,油然抛出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但是,诗人的情感陡转急迴,立刻从那种消极无奈中挣脱出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极其强烈的反差简直令人受不了,刚才还是那般无奈,现在却猛地将调向下一拖万丈。了解李白的经历和心情的人却不得不为这句诗拍案叫绝,这正是李白的傲骨精神最潜在、最自然的表现,显现出一种瑰伟雄奇的奇崛美。胸怀大志的李白,由于受权贵的排挤,今天却落到如此光景,白发令人凄凉,那是历史无奈的见证,孤傲的心理使诗人不悲反笑,进而狂歌:“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那种狂傲放肆的形象在这句诗中表达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诗人的狂放之情趋于高潮,“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酒筵上劝酒的场面与话语,使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而放声高歌,又把诗情推入高潮,诗人终于找到了一个情感的出口,激情终于似火山喷发。醉矣!此时的李白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此时的言语才是真正的“肺腑之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期盼“封侯拜相”,但并不是贪图荣华富贵,而是想建功立业,“济苍生”、“安社稷”。而一旦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宁愿长醉不醒。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面对国家命运和理想时,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而这所有的一切,又有谁能理解呢?李白是寂寞的,可自古以来寂寞之人又何止李白一个?“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想想陈王的遭遇,不妨在有生之年喝个痛快!何必去想那些让人心痛又心碎的事呢?那样只会加重自己的痛苦!“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读到此处,真是让人肝胆欲裂!此语写尽了李白内心的痛楚,把一种绝望之感推向了极致!诗篇落脚一个“愁”字,把所有勃发之情都凝聚成“愁”了,这也正是李白对自己一生追求的一个真实反映。

篇5:将进酒 李白教案

李白

教学目标:

1、诗歌鉴赏如何从语言角度出题并作答。

2、背诵《将进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位同学课前演讲,题目分别为《我心中的李白》《李白的诗歌》,他们分别从诗人和诗歌的角度来讲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和他的《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

请同学自由诵读2分钟。

三、探究本诗(高考诗歌鉴赏语言角度)

1、炼字类考查

问: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诗眼为“悲”,悲愤之意。(步骤一)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似在朝暮间,时光易逝,此一悲;官场黑暗,空有抱负,不能实现,此二悲;联想到历史上与自己命运相同的前贤,且这种“寂寞”古代有,今天有,将来也还会有,哀叹之声回旋在历史长廊,此三悲。(步骤二)这一个字将诗人的满腔不合时宜,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步骤三)易犯错误:

①、注意答题步骤:释字+释句+析情

②、表述要正确,不要出现错字、病句。

③、没有突出的表达技巧,不必刻意写出,反而画蛇添足。

④、不要只侧重于词语本身所描述的意义,要紧扣诗歌的情感作答。

2、赏句类考查

问:请结合全诗对本诗的前两组句子进行赏析。

答:黄河从天而降,势不可挡。人的生命却是如此短暂,朝暮间青丝变白发。(步骤一)这两句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步骤二)为全诗奠定了悲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步骤三)

问:本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名句,请结合全诗简析。答:自己的才能终将得到发挥,即使散去千金也会重新回来。(步骤一)“有用”而“必”,何等自信。诗人尽管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对自己充满信心,在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步骤二)为全诗注入了豪放的情感。(步骤三)

问:如何理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一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美好的宝器和华美的金玉都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只求长醉再不愿醒来。(步骤一)诗人用“钟鼓馔玉”借代“权贵”,曲折地表达了对达官贵人生活的不满和对权贵的蔑视。(步骤二)诗人的情感也由狂放转向了愤慨。(步骤三)

问:有人认为“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一句流露出诗人消极的一面,你如何认识?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陈王曹植侍于两朝,但备受猜忌,有志难展,只能借酒浇自己块垒。(步骤一)诗人借用这一典故,表达自己抱用世之才而不被重用的忧愤,其内心还是希望能够受到重用,并没有消极避世。(步骤二)这一句含蓄委婉,辞近旨远,悲而不伤,悲而能壮。(步骤三)易犯错误:

①、牢记答题步骤:释句子+析手法+抒情感

②、诗句的赏析不能脱离诗歌的情感。

③、如本句有明显的表达技巧,要指出并分析其效果。

3、语言风格类考查

问:请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本诗的语言有豪放飘逸之美。(步骤一)诗人屡用“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巨额数次,衬托豪迈之情。不惜“钟鼓馔玉”这种超凡脱俗的独立精神也使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步骤二)既有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有乐观通达的情怀。(步骤三)易犯错误:

①、明确答题步骤:明特色+列例证+析感情

②、诗歌风格不仅要从大处来论,更要从小处来谈;不仅论及技巧,更要顾及情感。

4、首联、尾联的作用考查

问:诗歌的前两组句子在本诗中有何作用?

答:诗的发端用两组设问句,为全诗营造了开阔的气势;同时夸张地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易逝的悲叹,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悲而不伤的基调。

问:本诗的最后一句有何作用?

答:全篇大起大落,最后归于“万古愁”,总结全篇,卒章显志。表现了诗人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易犯错误:

①、首、尾两联的作用要结合诗本身来分析,不能只罗列作用。(首联作用:领起下文、点明时令地点、为下文做铺垫、奠定全诗基调、照应题目、比兴手法、营造某种氛围等;尾联作用:总结全诗、深化主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使人回味无穷等。)

②、结合诗歌具体分析,不能为求全强拉硬扯。

③、分析首尾两联的作用,不能答成对首尾两联的赏析,要注意表述方式。

四、课堂小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悲”字,作者因悲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悲而纵酒作乐,因悲而慷慨愤激,也因悲而狂放失态。

1、请一名同学背诵《将进酒》,同学们感受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

2、高考诗歌鉴赏考点说明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物象、意象)*语言(炼字、诗眼、语言风格)

*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

考点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内容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节课,我们围绕这首诗歌解析高考诗歌鉴赏语言角度的考点,同学们能从语言角度出题,并根据答题步骤来解题,并领略了李白和他的《将进酒》的魅力。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篇6:李白——《将进酒》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析:

今朝有酒今朝醉固不可取,乐观自信却自古皆然。

然而在那潇洒豪逸痛快淋漓之中,也掩不住对现实

的哀愁:流水不复,青丝难再,建功无望,抱负难酬。虽

则天生我才必有,但我的才用难道仅仅是赋诗饮酒?豪放

篇7:李白诗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注释:

1.君不见:你没有看见吗?这是乐府体诗中提唱的常用语。君:你,此为泛指。

2.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3.高堂:在高堂上。另译为父母。朝:早晨。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

4.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须:应当。尽欢:纵情欢乐。千金:大量钱财。还复来:还会再来。

5.且为乐:姑且作乐。会须:应当。

6.岑(cén)夫子:指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7.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倾耳听:一作“侧耳听”。倾耳:表示注意去听。

8.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食物。玉,像玉一般美好。

9.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10.圣贤:一般指圣人贤士,又另指古时的酒名。

11.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平乐观,宫殿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 恣(zì):放纵,无拘无束。谑(xuè):玩笑 。

12.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径须:干脆,只管,尽管。沽(gū):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13.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千金裘:价值千金的皮衣。

篇8:李白《将进酒》解读

查阅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的《国学经典文库系列光盘——唐诗备览》一书, 李白的《将进酒》共出现两处:《全唐诗》卷017_021.【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将进酒】 (李白) 中该句为“但愿长醉不复醒”。卷162_008.【将进酒】 (李白) 中为“但愿长醉不愿醒”。这两种版本皆没有“不用”一说。

崇文书局 (2005年1月第一版) 出版的《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一书中《将进酒》原文为:“但愿长醉不复醒” (唐诗篇p71)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一书选《四部丛刊》影明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三中该句为“但愿长醉不愿醒”。朱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是目前大学中文系普遍采用的教材, 具有普遍的权威性。

另外一些版本考证中也都只有“但愿长醉不复醒”和“但愿长醉不愿醒”两种版本, 而绝无“但愿长醉不用醒”一说。

从诗词的意义角度来讲, “不复”是指“不再”、“没有第二次”等意。“不愿”是主观情感上不愿意, 不想。“但愿长醉不复醒”是强调一种客观的结果, 并且前面有“但愿”二字, 可见诗人是希望自己就此醉去不再醒来成为一种事实, 与全诗的意境浑然一体, 表达极为准确, 也符合诗词语言讲究凝练的特点, 并且“不复”在李白的其他诗中也有体现。意义均与“但愿长醉不复醒”句相似, 例如, 《杂曲歌辞·北风行》:“箭空在, 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 焚之已成灰。”《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等。此外“不复”在李白诗中别无他意。

“但愿长醉不愿醒”, 显然“但愿”与“不愿”都表示主观意愿, 前一个“但愿”的目的是为了后面的“不愿”, 两个“愿”字相呼应, 从而在情感上加重了“不愿醒”的程度, 也有希望自己的愿望成为客观现实的含义在里面。李白在《舞曲歌辞·白鸠辞》中:“凤凰虽大圣, 不愿以为臣”。表示自己不想为官作臣, 摧眉折腰, 只想“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志向, 所以“不愿”倒也贴切。

而“不用”一词在唐朝诗人的诗词中也出现较多, 但是多指“不需要”、“没必要”。例如, 李白《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玉山自倒非人推。”武则天《早春夜宴》:“送酒惟须满, 流杯不用稀。”顾朝阳《相和歌辞·王昭君》:“莫将铅粉匣, 不用镜花光。”张籍《杂曲歌辞·春日行》:“不用积金著青天, 不用服药求神仙。”

既然“不用”是“不需要, 没必要”之意, 那么是否就可以这样理解, 诗人认为, 自己没有醒来的必要, 反正自己没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 就此醉过去就算了。这显然带有埋怨和不满的情绪在里面, 有报国无门, 以酒解愁的无奈在里面。结合当时作者写作的背景来看,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保十一年 (公元752年) , 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在这八年里, 作者游历祖国山水, 早已洗脱红尘俗念, 对官场早已看透, 了无尘心, 并且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 全诗抒发的也是诗人洒脱不羁的个性情怀, 毫无悲观失望之意, 用“不用”不能体现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那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豪迈情怀, 反而带有一点郁郁不得志的无奈。

上一篇:走进小人国读书心得下一篇:读论语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