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历史复习

2024-06-15

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精选6篇)

篇1:江苏高考历史复习

高考中与江苏历史相关知识点的复习

――备战2007年江苏高考历史的一点建议

2005年高考早已尘埃落定。但2005年江苏高考历史卷作为江苏地区高考单独命题的第一次,其明显的江苏特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试卷整体上重视基础,回归课本,但又突出能力,以确保江苏高考3+X模式下选修历史的同学不会“吃亏”;其次是重视与江苏相关历史知识的考查。试题第11、26、30题都考到了与江苏相关的内容。这就给我们备战2005年高考历史以明显的导向:必须重视与江苏相关史实的复习与整合。本文将就此提出一点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不当之处,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有关江苏的历史知识一览表:

1、江南地区的开发和重心南移问题(魏晋南北朝、唐朝、五代十国(阅读)、南宋)

2、民族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

3、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就开凿了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隋炀帝在此基础上,开通大运河,大运河流经江苏许多地区

4、春秋时期属于五霸之一的吴,三国时期属于吴统治区域(阅读);元朝时期以长江为界分别属于江浙、河南江北行省,清朝时期属于两江总督辖地

5、两汉时期江淮、江汉之间修天然陂池为主(阅读)

6、隋唐时期江南兴修的水利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7、北宋时江南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

8、棉花种植:元朝时遍及南方(阅读),明朝时从江南推向江北

9、明清时期,江浙以工商业著名的市镇兴起

10、太平天国运动中,曾两次破江南、江北大营,李秀成东征苏南11、1913年二次革命中,江苏紧随江西后独立12、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江苏也发生了大屠杀

13、抗日战争中,江南农民暴动,消灭了日伪军的征粮队14、1948-1949年淮海战役15、1949年渡江战役东到江苏江阴

16、改革开放后,长江三角洲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

南京

1、六朝古都(三国时的吴、东晋、宋、齐、梁、陈)(阅读)、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帝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康城(南京)建有四市,店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

兴盛

3、五代十国时金陵是全国最大的印刷业中心(阅读)

4、清朝时两江总督府设立于此

5、《南京条约》、南京开辟为通商口岸――《天津条约》

6、太平天国定都于此、天京变乱、天京保卫战

7、江南大营设立于孝陵卫、两次被攻陷8、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于此9、1913年二次革命中南京是主战场之一10、1927年北伐军占领南京,二期北伐中从南京北上的北伐军占领徐州1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宁汉合流(阅读)

12、1937年南京大屠杀13、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14、抗战结束后,日本在中国战区投降仪式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举行15、1947年春,蒋介石限令中共撤销驻南京等地的代表,标志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16、文革时期南京长江大桥建成苏州

1、郑和下西洋从苏州刘家港出发

2、明朝中期后,在此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就是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清朝时江苏省府设立于此

无锡

1、大运河经过无锡

2、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的代表人物荣氏兄弟出生于此

3、太平军用俘获的英国兵船“飞而复来”号在无锡同清军作战

4、博古、张闻天是无锡人

扬州

1、大运河经过扬州

2、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从扬州出发

3、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天下之盛,扬为首”,“扬一益二”

4、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江北大营设立于此

徐州

1、汉高祖刘邦出生于徐州沛县,许多汉文物出土于此2、1948年蒋介石被迫重点防御时,华东“剿总”总司令部设在徐州

3、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打响

常州

南通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是常州人,与恽代英、张太雷并称常州三杰

1、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张謇是南通人

2、改革开放后,南通是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

盐城

1941年皖南事变后重建的新四军军部设在盐城

二、建议和说明:

1、高考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一个永恒的重点。江南经济的开发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该知识点已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多次反映。考虑到2004年江苏高考卷古代史问答题已经从政治的角度考查了春秋、战国、秦朝政治发展特点和历史发展趋势,因此,近几年高考从经济角度命题的余地极大,我们不仅要着重掌握关于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结果和影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及时归纳促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更要从历史地理变化的角度来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并及时得出启示以指导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我们再选取与江南经济发展及重心南移的某一典型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等)与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或与近代史上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及发展、现代史上改革开放后江南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等相联系进行命题,角度新颖,设问巧妙,肯定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大运河一直以来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大运河的开凿已多次命题可谓长考不衰。考虑到近几年高考历史卷图文题比例的上升,特别是2004年江苏高考卷29题也出现了运用地图考查学生识图能力,我们更加要重视与地图相关的一些知识。而大运河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要重点掌握大运河开凿的条件(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可用数字记忆法巧记有关大运河的基础知识:“123456(一个中心、两个终点、三项作用、四段河道、五大水系、流经六省)”。同时要结合地图掌握相关的知识,特别是与江苏相关的扬州、无锡等地的情况。此外还可以大运河为切入点,考查隋朝的建设、隋炀帝的政略举措、隋朝的暴政及启示隋唐的经济等等。

3、民族资本主义萌芽和进一步发展也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但近几年几乎全部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拓展后(在原有基础上单独成为一节),2003年才第一次列入高考,命题余地较大,既可以考查考生对于民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萎缩、毁灭性打击、调整、改造这一系列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几乎同一时期出现的外国资本主义萌芽相比,分析外国资本主义能够“发芽”而且茁壮成长,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却被扼杀的原因,深刻理解中国资本主义具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中国现在的工业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等。既考查了考生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与世界史相联系的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特别是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太平天国、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众多事件的见证地,可模仿2004年上海高考卷第31题徐家汇题,选取与南京相关的图片从不同角度既可考查与南京相关的知识,又可考查从图片中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当然,南京也曾经历过人类历史上的惨剧――南京大屠杀,而2005年恰巧又是抗战胜利60周年,人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因此既可以联系中国近代史上的抗日战争进行考查,又可以联系世界史上的二战进行考查,更可以结合日本朝野对中日战争的态度和朝拜靖国神社的行为进行考查,既考查了热点问题――中日关系、抗战胜利、二战胜利等,又体现了江苏特色,可谓一举数得。

5、要加强对上海高考试卷的研究,因为其现代化的命题理念、新颖的命题角度、成熟的命题技巧乃至于命题的知识载体都起到了引领全国高考与中学学科教学的潮流,其中历史卷更为明显。2003年全国文综卷40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战场的开辟题)借鉴了2000年上海卷42题(世界大战的形势与中美关系变化题),37题(长城题)借鉴了2001年上海卷第37题(燕王夫人墓题)和2002年上海卷第28题(秦·砖,汉·瓦与东汉·画像石题)。而且,上海卷对地方史考查的不遗余力(2004年上海卷第1、16、28、31题均考到与上海相关的知识),很可能成为刚刚起步的江苏高考卷命题的榜样,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就要引导对学生与江苏相关历史的重视,有意识地进行多角度命题,注重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与世界史相结合进行解题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中胜出。

篇2:江苏高考历史复习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3课时 自由放任的美国及罗斯福新政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江苏宿迁调研)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 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解析

结合题干关键信息“1933年”,当时的经济危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答案 C 2.罗斯福在1933年3月对公众的讲演中说:“我们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中 有个比货币、比黄金都要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公众的信心。你们必须坚定信念,不能被传言和猜疑打垮„„。”其中人们的“猜疑”主要是 A.新政府自由放任能否摆脱金融困境 B.国家以工代赈是否能够刺激消费和生产 C.国家实行金本位制可否刺激出口 D.国家整顿银行能否恢复银行信用

解析

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自由放任,所

()。

()。

以排除A;“猜疑”应是针对“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所以B项也不符合题意,C项与罗斯福新政的做法相反,新政在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中实行的是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只有D项与题干要求相符。答案 D 3.(2013·淮北模拟)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 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任。„„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

解析

罗斯福认为:英国在欧洲的利益多,因此英国在欧洲战后重建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也就是说“享受利益就应该承担责任”。因此,本题应选D项。答案 D 4.(2013·湖南长郡中学月考)“人无信不立,事无心不成,业无信不兴。” 现 代社会无论是个人、公司、政党乃至国家,诚信对于经济行为和运行极其重要。在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整顿金融 C.调整农业政策

B.以工代赈 D.实行计划经济

()。

()。

解析

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相关措施。整顿金融的措施中,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是为了恢复银行的信用,稳定金融秩序,是其他新政措施顺利实行的保证。本题答案是A项。答案 A 5.(改编题)《美国通史》:“农业调整局还运用它的巨大权力以其他方式限 制生产与提高价格。除为1934年主要农作物规定生产指标,并派出10万代表去说服农民签订合同外,还于1933年10月18日设立商品信贷公司,使棉花与玉米生产者可以用他们收成作担保贷款,并将收成储存起来以待善价。”这些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

①调整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②克服生产的相对过剩 ③提高农产品的

价格 ④保障农民的最低生活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价格”“指标”“善价”,由此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生产、农产品价格等方面都进行了国家干预,故①②③正确,答案选A。材料中没有对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作出规定,排除含有④的选项B、C、D三项。答案 A 6.(2013·苏南四校检测)伯顿W·小福尔索姆(Burton Folsom·Jr.)在其新作《罗 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新政“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 A.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B.美元贬值,加剧邻国危机 C.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解析

本题实际要求回答罗斯福新政的负面影响,D项是罗斯福新政的积极影响。答案 D 7.(2013·潮州模拟)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 义的改革,它们都

()。

()。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解析

两场改革都体现了国家运用政权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故选D项。A项两场改革都不符合,B项不符合中国改革开放,C项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答案 D 8.(2013·江苏如东联考)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逊曾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 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

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对以上评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A.罗斯福改变了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 B.罗斯福使美国率先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本质变化 D.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解析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因此不会使政治制度发生本质变化。答案 C 9.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对 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有

()。

()。

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 ③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 ④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整顿银行的措施、处理生产和销售的关系、以及加大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借鉴意义。答案 D 10.(2013·盐城模拟)1939年6月,美国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请公众指出罗 斯福新政以来的“最大成就”以及“最差表现”,28%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大成就”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23%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差表现”也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下列对新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主要指实施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②新政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争议

③争议源于不同阶层自身的利益和认知水平④新政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罗斯福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不能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④表述不正确,排除④,故选A。答案 A 11.(2013·盐城摸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纽约时报100年》 中记载,“有时他(指罗斯福总统)又像社会改革家,甚至像一个工人鼓动家,告诉煤商们,如果他们不将自己的企业打理得井然有序,那么共产主义就会将一个‘日益衰弱’的工业所剩下的一切都摧毁掉。”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罗斯福代表工人阶级利益 B.苏联在美苏对抗中处于优势

C.盲目竞争和劳资纠纷危及资本主义发展 D.新政严重侵害垄断资本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罗斯福主张盲目竞争和劳资纠纷会危及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会被共产主义“摧毁”掉。答案 C 12.(2013·南阳市高三期终质量评估)我国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 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扩大内需

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解析

二者的共同之处,应该都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增长,同时中国还以此来改善民生。A、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B项并没有放弃市场机制。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3·江苏联考)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到:“农业:加工、制造业 的基础”,全美仅有2.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却是美国在世界上最

()。

()。

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1929年,农业人口收入只有273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750美元,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9年的16%下降到10年后的8.8%。……除黑人劳工外,没有人比农场主在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更大。农场主在1932年实现的净收入比1929年少了1/3;农产品的价格跌落了50%。

二十世纪早期,政治上提倡小政府、经济上主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上反对极权政治的传统保守主义盛行,……把农业放到了与工业同等竞争的位置,把粮食生产当成是农场主、农民个人的事,而把农业的特殊性、尤其是美国农业的特殊性置于不顾,政府的措施收效甚微。到大萧条时期,农业问题雪上加霜,农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终止实施该法。

材料三 1936年2月29日在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拔专款支付租金。

材料四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新的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1)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农业危机和大萧条之间的关系。(4分)(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分析其原因。(6分)(3)依据材料二、三和四,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为什么说1938年制定的《农业调整法》更加成熟?(6分)(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新政时期调整农业政策的特点。(4分)解析 第(1)问,从“慢性危机”、“遭受的打击更大”来总结两者的相互关系。第(2)问,材料二的农业政策是“限额耕种”,材料三则增加了“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可看出其变化,组织语言进行作答。第(3)问,从信息“补贴”“差价”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对价格的控制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原因从材料可知跟当时解决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有关。从这个角度作答即可。第(4)问,特点从其政策、手段的变化角度来思考总结。

答案(1)关系:农业慢性危机是大萧条出现的因素之一,大萧条加剧了美国的农业危机。

(2)变化:从单纯限制生产转向限制生产和保护环境相结合。原因: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

(3)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原因:①限制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过剩农产品产量;②干预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常平仓,稳定农产品价格。

(4)特点:从自由放任转向全面干预;通过国家立法干预;从干预农业生产领域扩展到农产品流通市场领域;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四点任答二点)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签署了重要的反危机法案,该法案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33年,美国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首批招募青年25万人,主要工作是植树造林、防止土地侵蚀、建立国家公园、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到1942年解散时,共有275万青年在队里劳动过。美国历史上全部造林成果,一半以上出自他们之手。

——选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三 一些史学家指出,罗斯福在国内努力实行“新政”的同时,在国外,他积极与苏联建交以牵制德日,并执行“睦邻政策”以巩固后院,并且,他还“背着公众策划各种计谋对侵略者施加战争以外的各种压力,并武装潜在的受害者”。

——选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四 《美国总统制起源与发展》一书写道:富兰克林·罗斯福已经永久地改变了美国政治,并且在他指导下,现在美国人希望联邦政府在国内和全球事务中采取积极的态度,而在政府的宪法框架内,总统应该起主导作用。(1)材料一中所说的“反危机法案”具体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归纳该法案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6分)(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罗斯福新政涉及到哪些方面的调整?(6分)(3)结合美国的相关史实,请你谈谈大危机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8分)答案(1)《全国工业复兴法》。内容:一是由国家调节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国家出面调整劳资关系;三是国家举办公共工程。

篇3:江苏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建议

一、明确二十道选择题的结构布局

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选择题结构布局如下:1—4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知识, 5—9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知识, 1 0—1 2题考查中国现代史知识, 13题考查世界古代史知识, 14—18题考查世界近代史知识, 19—20题考查世界现代史知识。其中有1 2道中国史知识题, 8道世界史知识题。

201 0年布局有所调整, 中国古代史知识题调整为5道, 中国近代史知识题调整为7道, 中国现代史知识题调整为1道, 世界古代史知识题仍然为1道, 世界近代史知识题调整为5道, 世界现代史知识题调整为1道。

二、根据近两年选择题所涉及知识点 (主要依据人教版教材) , 判断今后选择题的走向

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选择题考查必修一的试题总共有7道 (1, 2, 5, 7, 8, 11, 1 3) , 考查必修二的试题总共有9道 (4, 6, 1 0, 1 2, 1 4, 1 7, 1 8, 1 9, 20) , 考查必修三的试题总共有4道 (3, 9, 15, 16) 。

201 0变化较大, 政治文明史增加到9道, 适度降低经济发展史所占比重, 但仍有9道, 文化史试题调整为3道。

由此可见, 今后高考必修一和必修二都将维持8题左右的格局, 必修三仍维持3—4题的格局。

三、分析近两年选择题的题型特征从而把握解题技巧

近两年选择题的题型不断创新, 已经出现如下五种类型:直选型 (未经包装的裸题) ;新材料理解型;图表资料型;复式组合型;重要知识点比较型。

命题者尽可能提供新材料, 设计新情境, 突出创新思维考查已是大势所趋, 未经包装的裸题相当少, 绝大部分是通过考生较生疏的材料, 呈现新的情景, 智慧含量高。死记硬背的考生难以应付, 束手无计。对此提出以下几点供考生参考:

1. 平时尤其是临考前, 进一步梳理教材, 强化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搞清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更加突出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的把握, 做到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2. 需要特别提醒广大考生, 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可以说每一道选择题都有其知识依据, 也就是我们的书本。因此我们在审题的同时应尽量往书本知识上靠。当我们无法正确抉择, 感到困惑时, 我们应思考命题者到底想考查我们什么知识点, 书本是如何表达的, 这个知识点我们应理解把握什么等等。关键时刻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4:江苏高考历史复习

关键词:高考历史;江苏;命题趋势;复习策略

素质教育背景下,江苏高考历史学科的命题逐渐向着开放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题目设计更灵活、题目形式更多样、更注重人文素养、更紧密联系实际成为近年来江苏高考历史卷命题的重要特点,对此教师应认真分析,并指导学生在高考复习中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江苏高考历史卷命题的主要趋势

1.1强调基础,灵活设计

高考历史江苏卷首先强调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是否牢固,是否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仍然比较高。而近几年来,高考历史命题趋于灵活、新颖,例如有较多的主观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熟练运用课本上学过的基础知识,并逐步整合、加工,这不但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行了充分考察 也通过更加灵活多变的题目设计考查了学生的横向、纵向思维能力。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3题,给出了四个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政治变革的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完成四个问题。英国史是高中历史中的基础知识,是近几年的热门考点,该问题不但考察了学生对英国史的掌握情况更考察了其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1.2图片命题,注重兴趣

高考历史江苏卷命题越来越强调图片的比重,如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七题: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

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 出男尊女卑的观念。2012年的试题中提供图片的题目数量进一步增加,仅仅选择题就有3、5、14、20四道题目给出了图片作为材料。

1.3注重人文,强调地方

高考历史江苏卷命题的难度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考察的内容不仅要联系课本,而且要求学生对人文素养都要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更要联系地方的风土人情,学习地域文化。这种命题方式增加了历史学科的趣味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热情。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4题提供了两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要求学生对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相关问题及解释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以南京大屠杀为切入点,使这道题目带有浓厚的江苏地方史特色,而这道题目在考察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人文素质进行了充分的考察。

1.4古为今用,结合实际

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在命题过程中,始终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这种创新式的命题方法避免了命题问题的老套,同时又加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丰富的时代气息。例如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1题提供了三个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材料,这道题目不但要求学生回答关于这些选官制度的问题,还要求学生说明科举制度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也就是从历史事件中总结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除此之外,时事题目的出现也是高考历史越来越贴近实际的重要表现之一,如江苏高考历史卷2011年第19题为:“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由此被铲除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这类题目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对学生的事件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进行了更深一步的考察。

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2.1夯实基础

无论高考如何改革,高考历史卷的出题趋势如何变化,高考都是以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能力为主。因而无论在何种高考形势下,做好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是第一位的。而就高中历史来说,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而高考复习阶段想要牢固掌握所有知识点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梳理好高中历史的主干知识和最基础的知识,并要求学生理解和牢记,因而高考卷虽然涉及诸多知识点,但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仍然是考察重点。

2.2注重分析与比较

近年来,江苏高考历史卷的题目设计更加灵活、开放,單独考察一个知识点的题目越来越少,考察学生历史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的题目越来越多,因而在高考复习阶段不但要提升学生对图片、文字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还要强化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不但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弄清重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要将相似的时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挖掘其中的联系和区别。例如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4题B选题,比较邓小平和毛泽东各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社会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的。又如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4题B选题考查孔子和柏拉图在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相似性观点和不同的社会背景比较。

2.3关注时事,结合实际

学习历史应该关注现实,时事热点在近年来的高考考卷中常有所体现,江苏高考历史卷题目日趋贴近生活和联系实际,高考历史卷中出现时事热点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需要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且能够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事实进行合理、全面的分析,无疑提升了题目的综合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在指导学生高考复习的过程中,要将几年来发生的重要事实进行汇总、分析,并且要在平时的练习题中穿插对时事题目的联系,并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思路。

3.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高考复习时应首先对高考历史学科命题趋势准确把握。高中历史知识的复习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因而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高考命题趋势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必闩.高考历史历史复习思路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0(1):82

[2]杨德志.高考历史历史学习需要四个“理解”.[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23):51-53

[3]李先斌.江苏历史高考历史主管题型与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2012(26):15-16

篇5:江苏高考历史复习

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训练目标] 1.五四运动的原因、初步发展、意义;五四精神。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的中心任务;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纲领。

小题精练

1.20世纪上海闸北一家虫鸟店曾经贴过一副对联:“三鸟害人,鸦雀鸨;一群卖国,鹿獐螬”。此对联应写于()A.太平天国运动时 C.新文化运动时

B.义和团运动时 D.五四运动时

2.“废除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这是北京的大学生在某次爱国运动中喊出的口号。这次爱国运动是()A.维新变法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B.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3.(2017·扬州月考)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4.(2016·南京、盐城二模)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会建立“讲习团”,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这些现象反映出()A.南方学运注意与工运相结合 B.五四运动实际是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 D.五四运动呼唤了共产党诞生

5.(2016·淮安二模)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主要是因为()A.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 B.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 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6.(2016·南京三模)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7.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8.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评价为“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一些学者认为这次大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这次会议()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探索 B.提出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纲领 C.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武装斗争的道路 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大题优练

9.(2016·徐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意识到,中国势必在战后提出山东问题,遂抓紧进行秘密外交,寻求霸占山东的法理依据。英法希望日本向地中海派遣舰队护航,日本趁机要求英法保证,在将来的媾和会议上,支持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以及占领南洋德属诸岛;英国提出,日本应以同样精神支持英国对赤道以南德国各岛屿的领土要求,两国一拍即合,达成密约。随后,日本以类似手段,与法、俄、意签订了有关山东问题的密约。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 美总统与英法等对于意国之出会已极感其困难,今见日本态度如此,则和会殆有动摇之虞,山东问题或将因此而生极大之变化。明知日本利用机会,而三国不能不有所踌躇。至日本最近所藉口者,为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中日间二十一款及去年九月之中日协定,此种条 约如不废除,日本即永远据为外交口实。一方又有可惊之消息,英法因山东问题其先亦与日本订有密约,故英法虽明知日本之野心欲对我国有所尽力,然为条约所束缚,亦甚难于为力。我国代表奔走呼号,请求各国支持正道,亦已力竭声嘶。国内若再无一致之精神以对外,则此次外交之失败殆足以亡国云。

——1919年5月1日天津《大公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妄图侵占中国山东的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公报》对“山东问题”的报道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精析

1.D [“鹿獐螬”分别谐音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三个卖国贼的姓,由此可知答案为D。] 2.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废除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北京的大学生喊出的口号。故选B项。] 3.D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并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D项正确。] 4.C [南方学运注意与工运相结合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实际是新文化运动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可见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呼唤了共产党诞生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5.A [根据时间“五四运动”可知,五四运动爆发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依然是中国的主要矛盾,故A项正确。] 6.A [材料“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和材料“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A项正确。] 7.C [中共二大制定了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解决了中国革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道路,故C项正确。] 8.B [中共七大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探索,故A项错误;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故B项正确;井冈山的斗争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武装斗争的道路,故C项错误;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故D项错误。] 9.(1)因素:日与英法俄意订有密约;意大利态度的变化;日本的要挟;英法美态度的转变;日本的所谓借口。

篇6:江苏2010高考历史精练题

南京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南京一中高级教师 郭东辉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

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

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

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

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

方视听,希其风采。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五据外国学者柯睿格(E.A.Kracke)对南宋两份进士题名录的研究,非

官员家族的进士1148年占56.3%,1256年占57.9%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何种制度?指出其主要弊端。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我国古代哪些选官制度?并指出这些制度选官主

要标准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四、五,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扼要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如何不断发展完

善的。

2.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

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

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

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

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三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

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四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 “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年来无数大大小小的哲人都曾告诫过我们:城市的水泥丛林使人疏离了自然的美好;城市的废气、噪音和污水侵蚀了人的健康;城市的尔虞我诈污染了人的心灵„„所有这些沉重的代价,只不过为我们换来了表面上看似富足一点的物质生活而已。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讴歌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可谓不计其数,而要找到哪怕一两首赞美城市的诗歌,恐怕都是十分不易的。

——陈季冰《城市真的能够让生活更美好吗》2010年4月29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过,21世纪将会有两件大事影响人类的进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对于城市化,人们一向爱恨交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世博会确定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不仅适应全球时代发展的趋势,更呼应了我国当前严峻的城市化进程。

“只有更好的城市,才会有更好的生活”——这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外文翻译,也更进一步诠释了主题的含义:相对于礼赞城市来说,我们更需要对城市现状进行反思,对城市未来进行探索。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2010-05-06 0《光明日报》

材料三(城市化)本质上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过程。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并不是到处出现城市,而是要使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并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即:实现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产业的融合、就业的融合、环境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社会保障的融合、制度的融合等,以期真正实现城市和农村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扼要指出200年来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概况及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对于城市化,人们一向爱恨交织”。

(3)概括材料三关于城市化的基本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或上海市博会主题的认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7世纪初,它是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为了融资,他们发行股票,不过不是现代意义的股票。人们来到公司的办公室,在本子上记下自己借出了钱,公司承诺对这些股票分红,这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筹集资金的方法。东印度公司的特权是可以协商签订条约,发动战争,这样它就成了在亚洲的独立主权个体,或者说从南非到日本的整个地区,它都可以像一个国家那样运作。

——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教授维姆·范登德尔《大国崛起》 材料二:标准石油公司的市场规模很大,它的单位成本,以每加仑计量的单位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具有竞争优势。由于采购量很大,标准石油公司还能够控制石油生产商,决定采购价格。而在与运输石油的铁路公司打交道时,标准石油公司可以保证其他竞争对手无法达到的运输量,因此能够和铁路公司讨价还价,拿到它愿意支付的运费标准。

在相继完成对炼油区、运输线和产油地的三步控制之后,洛克菲勒雄心勃勃地向垄断全美石油工业的霸主地位挺进。洛克菲勒的石油托拉斯连续吞并了美国近百家石油企业。到1890年,这位石油大王已经掌握了全美90%的石油提炼。

——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标准石油公司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跨国公司在90年代发展的特点及材料三、四所反映的史实之间的相互关系。

(4)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公司制度不断发展,指出发展趋势,分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

1.(1)世袭制;没有激励作用,贵族子弟普遍不求进取。

(2)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变化:由以德行为主要标准,到以门第为主要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

(3)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提供了进入社会上层的机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古代诗词的发展。

(4)选择范围不断扩大,选择主要标准趋于相对公平、公正,由比较片面趋于全面,激励作用不断增强;选择权由地方逐步集中到中央。

2.(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2)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第一次国共合作。

(3)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4)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5)“文化大革命”。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1)近200年世界城市化发展迅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乃至信息化社会转变。

(2)城市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利与弊都很显著: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城市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化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言之成理、符合事实,酌情给分)。弊:环境污染损害健康;功利主义和商业气息浓厚,淡漠了人的感情。

(3)城市化不是到处出现城市(城市化不在于形式),城市化的本质是要使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消灭城乡差别。

(4)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趋利避害,特别是要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要让全体国民共同享受城市化成果。我们要认真吸取和借鉴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与教训,建设好城市,使城市生活更美好。

4.(4)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公司制度不断发展,指出发展趋势,分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1)特点:殖民垄断贸易公司。

(2)特点:垄断一个或几个行业的生产、销售,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赚取垄断利润的托拉斯。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3)特点:跨国公司兼并激烈,发展快。相互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使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加快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上一篇: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规范下一篇:股票软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