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提问设置与指导策略

2024-06-10

幼儿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提问设置与指导策略(精选4篇)

篇1:幼儿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提问设置与指导策略

幼儿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提问设置与指导策略 * [摘 要] 教师在幼儿看图讲述活动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有描述性提问、判断性提问、分析性提问和推

想性提问。教师的设问应紧扣主题,简单明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能促进师幼积极互 动;应有机结合多种提问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关键词] 语言教育;看图讲述活动;教师提问

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它通过色彩鲜艳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情节和内

容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非常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教师在组织看图

讲述活动的过程中,通常会用提问贯穿始终,因此合理、恰当的设问对保证看图讲述活动的教育效果 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问方式

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师幼互动交流方式。在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提

问仍然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也直接关系到

教学活动的效果。[1]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一)描述性设问 描述性设问是教师针对画面内容设置的问题,主要有“是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样的?”“有

谁?”“在做什么?”“是什么表情?”等具体形式。它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出画面人物名称及角色主要

特征、动态等。描述性设问指向对整个画面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力和捕捉事物特

征的能力,主要用于看图讲述教学的开始部分。如在看图讲述活动“最大号的衣服”中,教师问:“图上

有谁?它们在干什么?你们看看它们脸上有什么表情?”这种提问可以引导幼儿描述出故事的开端:

“动物园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漂亮的‘衣服’,河马妹妹非常羡慕。”

(二)判断性设问

判断性设问是在分解画面的基础上要求幼儿进行综合判断而设置的问题,其提问形式主要有:

“是什么关系?”“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什么不一样?”“什么一样?”这种

提问方式一般也运用于教学活动的开始部分,目的在于启发幼儿的思考,引导幼儿就图画中事件发

生的背景、时间、过程等要素进行观察和回答。如看图讲述活动“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中,教师问:“这

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天气怎样?”幼儿需依据画面上的内容来判断回答:“这是一个好天气,一大早,兔妈妈送兔宝宝到幼儿园上学。”

(三)分析性设问

分析性设问是要求幼儿对画面进行分析而设置的问题,主要有“为什么?”“是什么道理?”“怎么

知道的?”等具体形式。它是对判断的追究,要求幼儿有依据地讲述。分析性设问一般用于故事的发

展部分,教师引导幼儿讲述出故事的原委或起因。[2]这种提问方式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

为幼儿认知思维发展水平还难以达到教师的问题预设水平,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增加相应的辅助

性提问或提示,通过引导幼儿关注图画中事件进展的关键性因素来启发幼儿思考,进而帮助幼儿得

出比较合理的答案。分析性设问是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对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

于小班幼儿思维具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和直观性,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差,所以分析性设问更宜在中 班和大班教学活动中使用。[3]

(四)推想性设问

推想性设问是为刺激幼儿对画面内容判断分析后进行推想而设置的问题,主要有“没有画出来的

有关系的内容是什么?”“之前会怎样?”“后面会怎样?”等具体形式。它可以激发幼儿的想像力,挖掘

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一般适用于故事的高潮或结尾,是开发幼儿想像力的一种重要发问方式。推想性设

问能为幼儿提供一个想像的空间,增强幼儿对画面的理解力,[4]也一般运用于故事情节的发展部分。

二、指导策略

传统的看图讲述教学常常会为孩子定下一个提问模式:“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图片上是什么时

间?在什么地方?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教学程序也有一个固定模式:教师出

示图片,根据图片设计问题;教师示范讲或请能力较强的幼儿讲,或由全班幼儿跟着老师一起讲;最

后概括图片内容并起名称。幼儿的思维被教师的问题框死了,教师成了活动的引领者、灌输者,幼儿

成了被动的学讲者、消极的记忆者,不能引发幼儿思考与想像。这需要教师作以下改变:

(一)设问应紧扣主题,简单明了

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方法之一。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艺术对幼儿观察、理

解、想像和表述构思均有重要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提问越多越好,相反,过多的提问容易分

散幼儿的注意力,只有恰当而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5]如在中班看图讲述活动

“兔子搬家”中,教师应主要围绕“兔子在雨天搬家该想什么办法避免淋雨”这一点来提问,并要求幼

儿学会正确使用动词“抱、背、顶、抬”等描述搬家的情节。教师就没有必要提与画面内容无关的问题,如时间、地点等。

(二)设问应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在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根据画

面提供的线索,大胆表述,层层深入,并要随时把握幼儿的思维动向。当幼儿在思维和讲述中出现断

裂或者模糊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简单的是否问题对幼儿进行提示,从而提高幼儿思维的清

晰度,引导幼儿讲得清楚、连贯、完整、有条理,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画

面景物的远近、人物出现的先后、事件发生的前后来设问。首先,设问要从易到难。教师必须逐步增加

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一个问题,就让幼儿望而生畏、失去自信心;其次,设问

应由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这样才能紧扣主题,同时也为幼儿掌握故事情节提供条

件;第三,设问应由具体到抽象。任何一项针对幼儿的教学活动都应该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来进行,对幼儿进行提问尤其应注意这一点。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提问时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具体的事物、事件发展上,但同时也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性问题,不仅局限于具体事物上。随着 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要有意识地逐步锻炼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向他们提一些需要抽象思维才能 解决的问题。

(三)设问应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师幼之间的积极互动

幼儿观察图片一般比较粗略,容易看到外部明显的动作和表情,而常常忽略图画内容内在的联

系,这就影响了其对图意的表达,所以教师的设问必须具有启发性,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就图画内容的

内在联系进行思考,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6]如在看图讲述活动“猴子学样”中,教师可设计以下

几个连续性问题:“这群猴子戴草帽是为了遮太阳吗?它们都对老公公伸出双手,是问老公公要东西

吗?它们为什么也在搔脑袋,老公公为什么把帽子送到箩筐里?”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幼儿积极思维,进

一步领会猴子学样的滑稽、幽默之处。教师应避免提那些包含答案在内的选择性问题,对这样的提

问,幼儿只是机械地回答“是”或“不是”,是不利于其积极动脑的。

(四)设问应有机结合多种形式,融汇贯通

教师在看图讲述活动中的设问主要是运用描述性设问、判断性设问、分析性设问和推想性设问,但 要进一步引导幼儿挖掘画面的内涵,或对画面进行全面的综合、判断、剖析,还需将各种设问有机地结

合起来。帕林斯卡就曾谈到,教师应帮助幼儿就内容的理解展开讨论,而不是只做字句上的重复;应灵

活地利用幼儿的理解,使之与新知识联系起来。[7]如将推想性设问与分析性设问相结合、描述性设问与

判断性设问相结合,做到融汇贯通,有机搭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幼儿思维水平的发展。

总之,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整合能力和运用能力。讲述活动的形式也是多

种多样的,除看图讲述、排图讲述等主要以图片为依托的讲述活动外,还有情境讲述以及日常生活中

教师有意识安排的一些谈话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利用积极、有效的提问,努力促使幼儿想

说、会说,在注意问题的简单明了、层层深入的同时,还要注意问题应紧扣主题、循序渐进,以促进幼

儿在原有讲述水平上有所提高,并逐渐具有比较自如、灵活的驾御语言的能力。

篇2:幼儿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提问设置与指导策略

两厂幼儿园

魏念萍

看图讲述是教师借助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幼儿能理解的图片,启发幼儿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图意从中接受教育的一种语言教育形式,是幼儿讲述活动中的一种主要类型。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幼儿学习的重点不是几个词或某一句、某一段话,而是学习讲述的思路以及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

在语言教育实践中,一谈到看图讲述,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幅图片,教师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图片,看懂画的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和什么事件等,由此形成了一个教学模式:逐幅有顺序地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及具体细节——请幼儿用简短语句讲述观察到的某一情境——请幼儿用连贯语言讲述多幅图片内容——了解图片的教育意义,其中教师会力图让幼儿相互学习优美的词汇及语句,并把教案中的讲述方式传递给幼儿。长期以来,由于过于注重看“图”“讲”述,造成此类活动所追求的评价结果是:幼儿把图片的内容编成故事了吗?故事里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吗?故事有名字吗?看图讲述活动逐渐走人“模式化”误区。即:注重教师的显性指导,忽略幼儿的主动观察;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学,忽略幼儿的自发关注点;注重按四要素的顺序讲述,忽略趣味性、幽默感;注重结果的评价,忽略过程的评价。

我在实践中尝试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指导策略,以更好地促进每个幼儿独立讲述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看图讲述活动一般都以集体教学活动的形式开展,但是集体教学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例如幼儿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积极性不高,无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幼儿的自由讲述、表演,都是相同的任务、共同的步骤,对幼儿的要求相同,幼儿接收的教学内容也一样,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整齐划一的结果造成有的幼儿吃不饱、有的幼儿吃不下等情况。针对这些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在组织看图讲述活动时,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如将常用的集体教学改为小组教学,每次活动我只需和一半的幼儿发生交互关系,增加师幼互动的效率。幼儿人数减少了,师幼互动的频率自然就加大了。幼儿人数的减少,不仅让教师在高频率的互动中清楚地发现了幼儿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也让幼儿获得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创设了把内心语言变为外部语言的条件。

二、分层制订教学目标

幼儿语言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幼儿的语言发展,但是教师在日常的语言教育中,总会发现有几个或优秀或较差的幼儿,以往制订目标时总是去头尾保中间,致使在教学中两头的幼儿很难得到发展。面对幼儿讲述水平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分层设置目标,即针对不同讲述水平的幼儿设计不同的目标。有了不同层次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不用再为两头的幼儿发愁,而能根据分层的内容设置合理的提问与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把层次的发展目标作为整个讲述活动的重点贯穿始终,看图讲述活动也就摒弃了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例如,看图讲述活动“月亮姑娘做衣裳”目标设置就可以分为下列三个层次:层次一,根据自己对语言的理解,辨别相似场景;层次二,借助他人的语言提示,辨别相似场景;层次三,在成人的具体指导下,找出相应的场景。

三、教学内容序列化

看图讲述活动中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为其目标服务的。不同目标下,看图讲述教学过程的重点会发生变化,如果不看目标只看内容,就会出现以单一的程序代替所有的看图讲述活动的模式化现象。因为幼儿根据新图片进行讲述时,需要综合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如果幼儿的观察力不强,讲述中就会以小画面为背景,角色涵盖不全,缺乏整体感;如果幼儿分析力不强,就会停留在形象、动作中进行表述;如果幼儿的想象力不强,则讲述的故事通常平淡无味,缺乏有趣的情节;如果幼儿的表述力不强,则图片讲述断断续续,短句多,简单复句多,冗长无味。

因此,在讲述活动中,为了培养幼儿独立讲述所需的各方面能力,应该让教学内容序列化。如从形象性描述开始,第一层次主要是以人物或物体形象为主的描述,重在培养幼儿的视觉辨别力;第二层次是动作性描述,即以角色动作变化为主的描述,重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第三层次是过程性描述,即以四要素为顺序进行的描述,主要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第四层次是情境性描述,即场景和角色相关联的描述,重在培养幼儿的分析能力;第五层次是想象性描述,即以角色和场景为大部分依托的讲述,这需要幼儿发挥想象力;第六层次是独创性描述,是既包括图片角色、场景,又不受约束的趣味性讲述,可以让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充分的发挥。有了以上的划分,教师在准备活动时选择教学内容就有了依据,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图片,而不受原有教材的束缚,使幼儿的看图讲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采用多种应变策略

经过形象性、动作性和过程性三个层次有目的地讲述指导后,从第四层次开始,幼儿的想象力异常活跃,面对相同的图片,会想象出不同的情节、内容。对此,教师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仔细揣摩各角色的特点与场景的关联,拟好各种可能出现的故事情节,以便在教学中灵活指导。在幼儿园中,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让性格不一的教师同时分析一组图片,各拟一个具有情趣性、幽默感的情节,然后相互交流,并探讨如何恰当地回应幼儿的想象性讲述和独创性讲述,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看图讲述能力的发展。

五、学会“顺藤摸瓜”

看图讲述活动不同于艺术、数学等活动,没有成品供教师事后思考、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随时注意幼儿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计划与策略。如有的幼儿讲述时不是事先想好全过程,而是想好开头就讲,结果开头两句精彩,后面就卡壳,如果这时让他结束,他就会养成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习惯,缺乏整体观察、综合分析的习惯。因此,教师应学会“顺藤摸瓜”,善于沿着幼儿的思路指导下去,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完整讲述。

篇3:幼儿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提问设置与指导策略

一、选材的策略

看图讲述顾名思义就是使用图片来帮助幼儿讲述。这类凭借物体表现静止瞬间的暂停形象, 需要帮助幼儿联想静止之外活动的形象和链接的情节。图片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和事件的再现, 具有一定的直观性, 它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情节简明, 能引起幼儿的联想和想象, 而观察、联想的结果, 必然产生表达的愿望。图片既是教具, 又是具体形象化的教材, 更是幼儿讲述的依据。

进行看图讲述教学, 首先要对图片中内容进行认真分析, 思考什么样的图片更适合组织看图讲述活动?首先, 选择的图片在内容上应该是图像丰富、主次分明的, 图与图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要有让幼儿有充分想象与讲述的空间;其次, 形式上应该是体现体现多样性 (漫画、动画、课件等) ;最后, 呈现方式上应该是根据图意可以逐幅依次出示, 逐步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理解图意。也可以一次性地把几幅图展示出来, 让幼儿对画面内容有一个概括的印象, 再让他们逐幅图地仔细观察。对于情节较紧张, 扣人心弦, 能引起学生悬念的多幅图可分批出示或对比。

二、提问的策略

图片讲述有很多技巧, 图片也包含较多的寓意, 如何正确把握好图片讲述活动中的重点和解决难点就显得尤为突出。对于问题的提出, 什么时候提出, 如何解决问题, 怎样体现图片中的教育意义都是很关键的。

提问是教师、幼儿和活动内容三者间互动的途径, 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 好的提问, 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幼儿的思维, 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则激不起幼儿探询的愿望, 压制了幼儿质疑的冲动。因而, 在看图讲述活动中, 提高教师提问行为的有效性, 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教师提问行为的有效性?

1. 开始时的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 简单明了, 激发兴趣, 使幼儿“想说”。

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主要技术之一。在“看图讲述”活动中, 教师呈现图片后, 可采用直接提问, 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获取画面提供的显性信息, 为讲述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如讲述活动《天鹅蛋》, 出示第一幅图片后, 单刀直入地发问:看看有谁?来到了什么地方?它们发现了什么?使幼儿在观察图片时, 有比较明确的目标, 能抓住主题线索, 展开积极的观察和思维。因为孩子们有直观的感知, 所以在讲述时, 他们都能积极参与, 对口语的训练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 过程中的提问要层层深入,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使幼儿“会说”。

在活动中, 教师要把握教育契机, 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 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 引导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 层层深入, 大胆表述, 并要随时把握幼儿的思维动向, 引导幼儿讲得清楚、连贯、完整、有条理, 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 结束时提问要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鼓励幼儿“还想说”。

幼儿期是思维异常活跃, 求知欲最旺的时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 教师的提问应有启发性, 启发幼儿联想, 引起想象, 让幼儿有选择地运用现有知识进行分析和重新组合。如:在《小兔子找朋友》活动中画一个圆, 提出问题“小兔子有可能遇到了谁?”给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

如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 它所展示的是一只大象智救小兔的故事, 图意清晰, 主题明确, 既表现了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又表扬了大象聪明机智的行为, 具有双重的教育作用。这个活动的语言呈现连锁式, 提的问题需层层紧扣。在第一幅图中, 通过提问“这是在什么地方?”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词汇形容看到的背景图。接着提问: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打老虎见到小兔子会怎么说?小兔子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会怎么说?帮助幼儿了解了故事的人物和地点。然后继续提问:最后怎样了?老虎吃掉小兔子了吗?谁帮助它?怎样帮助的?引导幼儿想象并说出兔子请大象帮忙时会怎么说?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 想出各种可能。

“如果是你, 你会有什么样的方法来救兔子?”利用角色置换法, 使幼儿进入这样一个语言环境, 发挥想象力, 讲出自己所能想得到的办法来帮助兔子。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 引导幼儿生成新的问题, 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在这些活动中, 教师要利用积极、有效的提问, 努力促使幼儿想说、会说。在注意问题的开放性的和挑战性的同时, 还要注意问题的适宜性, 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同时, 提高幼儿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引导幼儿形成好问、自信、自主探究的良好品质, 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三、选择教学方法的策略

长期以来, 看图讲述教学陷入模式化的误区, 教师注重显性指导, 忽视幼儿的主动观察;注重按教案流程教, 忽视幼儿的自发关注点;注重按四要素顺序讲述, 忽视趣味性;注重结果的评价, 忽视过程的评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采取了一些策略。

提倡多种讲述, 促进创新。传统的看图讲述教学, 教师大都要求幼儿按照图片内容原本复述, 其结果讲述内容单一, 难以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我们尝试灵活运用多种讲述方法, 不仅能丰富幼儿的口语, 而且能发展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思维水平, 培养创新意识。

1. 概括式讲述。

概括能力的发展是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 我们在幼儿观察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概括图片大意, 开始先由老师按图片中故事发展顺序提出一组具体问题, 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 借助顺序性的问题进行讲述, 再将具体问题变成概括性问题, 概括之中幼儿经过不断思考, 重新组织语言, 学会提炼图片的主要情节, 创造性地讲述图片大意。

2. 创编式讲述。

幼儿喜欢为主人公创造出新的生活情景, 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鼓励并指导幼儿在讲述时加入自己续编的内容。

3. 表演式讲述。

表演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形式, 能满足幼儿好动、好表现的心理需求。幼儿在表演中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用艺术化的声音、动作表现角色的心理特征。

篇4:幼儿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提问设置与指导策略

激发幼儿看书的愿望,让他们喜欢看书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换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所以组织幼儿阅读时,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中班幼儿,我常常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在给孩子讲《小公鸡借耳朵》的故事时候,讲到最精彩处嘎然而止,“小公鸡没借到耳朵,那它该怎么办呢?”“最后小公鸡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了呢?”用悬念的方法引导孩子关注图书中的故事情节,让孩子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寻求答案。渐渐的我们的“爱书吧”热闹起来了,孩子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体验到了图书的奥秘。同时我还引导幼儿用表演、游戏的方式来表达对图书内容的理解,巩固阅读兴趣。如:在阅读《三只蝴蝶》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扮演小蝴蝶,通过讲述和表演,让孩子体验三只蝴蝶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情感。

交互阅读

从孩子的年龄特征看,我们发现他们阅读的理解力有限,而且持久性较差,这就决定了快乐阅读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阅读,不是单一的个体行动,需要成人和同伴的扶持。所以我们老师要参与幼儿的阅读,并随时给予指导,通过与幼儿共同阅读,从而为幼儿树立一个正确看书、认真看书的榜样。及时鼓励认真看书的幼儿,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同时,我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结伴阅读。能力强的幼儿一起阅读,老师为他们提供感兴趣的图书,阅读前,给他们提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能力弱的孩子一起阅读,老师为他们提供平时比较熟悉的幼儿用书,为他们的阅读降低难度,同时我常常参与他们的阅读并进行随机指导。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这种交互式阅读的方式也不断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孩子们的自主阅读成分逐渐增加,逐步过渡到了以孩子为主的阅读活动。

启发幼儿思考,在阅读过程中,要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动脑筋思考

促使幼儿对书中的故事进行思考和提问,这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和语言。如:在集体阅读《会动的房子》时,我及时向孩子提问,“小松鼠的房子为什么会动呢?这是什么原因呢?”指导幼儿边看边想,启发他们合理想象,从画面上的动物的神态、表情去了解其内心活动。如:阅读《大灰狼该不该救》时,我就对幼儿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认为大灰狼该不该救呢?为什么?”引导幼儿进行分析思考,点出故事的主要思想,使幼儿能围绕主题概括出图书的主要内容,使他们感到会看懂图书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当幼儿读完一本书时,应与幼儿交流读后感

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的阅读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的思想感受,让孩子通过阅读得到情感的培养。如:在集体阅读《三只蝴蝶》时,幼儿体验到了朋友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快乐,有了要交朋友的愿望。于是阅读时我就让幼儿带着任务去看书,幼儿看完一个故事后请幼儿讲给小伙伴听。无论讲得是好是坏,我们都要鼓励幼儿,得到大家的赞许与肯定,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运用生活经验理解画面的信息,以此拓展幼儿的经验

如:在阅读《三只蝴蝶》时,幼儿在看到三只蝴蝶在风雨中,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时,我能及时运用幼儿生活经验让孩子讨论:“如果你是三只蝴蝶里的一只蝴蝶你会怎么做呢?”,让幼儿在阅读中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在阅读《动物尾巴的功能》时,幼儿发现小动物的尾巴有不同的作用,谁也不能缺少自己的尾巴。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不仅能从画面上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还会运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去保护小动物。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阅读的分享过程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活动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认识书时我以充满童趣的话语告诉幼儿书的封面是宫殿大门,封底是宫殿的后门,每一页是宫殿里的房间,里面装着许多故事和字宝宝,既生动又有趣;给每个幼儿的右手食指贴上小红点表示火车头,用开小火车的游戏练习阅读划指法,幼儿很喜欢;学动词时看字做相应动作,看到动物字词时则模仿动物形态表演。活动后,我又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开始了表演游戏,当孩子们戴上头饰,拿上道具表演故事时,台上台下相互呼应,时而全神贯注,时而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幼儿对这些游戏的浓厚兴趣,不知不觉中也有效地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

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家庭,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早期阅读教育兴趣的培养也需要家庭环境中进行。为了更好地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分层次地选择一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讲给幼儿听,这样不仅密切了亲子关系,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第二,孩子故事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慢慢地就有了自编故事的欲望。这时家长应耐心地听孩子讲述他的小故事,而且也别忘了对他进步的肯定;家长讲完一个故事后,也可同孩子交流一下读后感,家长要注意倾听,及时帮助孩子引导话题,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第三,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家长应以游戏方式、玩具性质引导幼儿自由地去阅读书籍,并适当地进行复述故事,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背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等手段来帮助幼儿获得阅读的快乐,提高阅读兴趣。

上一篇:2015年注册会计师《审计》预习:人力资源每日一练(9月7日)下一篇:机关楼道文化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