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滚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2024-06-20

探索滚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2篇)

篇1:探索滚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探索滚动》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科学教案《探索滚动》含反思!

活动来源:

大班数学活动中,有认识圆柱体和球体的教学活动,我请幼儿从家里带一些形似圆柱体、球体的东西,幼儿带来了薯片筒、方便面筒、纸杯、茶叶筒、皮球等物品。课间活动的时候,孩子们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放在地上滚来滚去地玩儿,还有些幼儿互相比赛,有的说:“看,我的茶叶筒滚得比你的纸杯快!”有的说:“我的这个还会转圈圈呢!”大家玩得兴高采烈。《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一日活动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活动中随机生成,顺应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基于这一理论指导,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有趣的滚动。

设计意图:

既然幼儿对“滚动”有很大的兴趣,那我就设置情境让幼儿尽情地玩一玩滚动游戏,满足幼儿好奇、爱玩的天性。这些滚动游戏中,也蕴涵着许多科学现象,幼儿通过玩中观察、玩中发现、发现后尝试记录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物体滚动路线与其形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自主构建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这样做可以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护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探索滚动》含反思这篇文章共9394字。

篇2:探索滚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篇3:探索滚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一、切实激发幼儿记录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记录兴趣的培养,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科学的记录氛围,进而激发并保持学生记录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首先,教师可以在科学探索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记录的机会。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会为学生设置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区域活动、晨间活动以及户外游戏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学生会不可避免地被活动中的某些事物所吸引,但是幼儿的兴趣以及注意力会很容易被转移,当他们发现另外一个比较有趣的事物时,就会将先前的所见全部忘记,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置观察记录表或者是观察记录本, 当学生有所发现时,就可以及时地记录下来。其次,不断丰富幼儿的记录方法。 当前,记录大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个人记录、 小组记录以及具体记录等,它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为学生选择正确、科学的记录方法,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供适宜的记录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记录

有效的记录是新形势下大班幼儿教师教学的重点, 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必须提供适宜的记录表, 为此, 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针对不同的活动要采用不同的记录表。 如全封闭式的记录表就不应用于个别化的学习活动中,因为在全封闭的记录表中,学生根本得不到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时教师能够用到的就有全开放记录以及半开放的记录。 比如教师在讲授与“ 磁铁”有关的知识时, 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记录一下哪些物体有磁性, 那么学生的活动就会很快结束,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发现磁铁的更多有趣的现象。( 2) 针对不同的阶段,要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记录表。 众所周知,教师所选的不同的记录表有不同的用处,教师要做的就是对活动的各个层次进行分析,然后选择适合这个阶段的、能够实现学生发展的记录表。 ( 3) 记录的内容应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大班幼儿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操作摆弄的过程,这种由简到繁的记录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幼儿对枯燥的知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以及科学的学习态度, 最终提高并巩固学生的记录能力。

三、注重幼儿记录的全过程

在幼儿记录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记录,及时发现幼儿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确保幼儿记录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首先,教师要不断引导幼儿,帮助幼儿观察、感知并体验身边的事、 物,做到尊重幼儿的同时实现提问的开放性。 新时期,教师与学生的身份更多地倾向于平等, 这时教师就自然而然成为幼儿记录的支持者、合作者以及欣赏者,而不是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教学主导, 这既是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更高水平的要求, 也是教师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问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爆米花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等,让幼儿主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前提。 其次,不断鼓励幼儿,让幼儿学会创造性地记录信息。 记录信息的方法有很多, 但在学生记录的过程中如果仍旧采用传统陈旧的那种记录方式,就会降低学生记录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喜欢的、创新的方式去记录科学探索活动, 这种创造性的记录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幼儿观察时不同的内心感受以及想法,是学生独特思维的呈现。

一言以蔽之,大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记录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向学生介绍这些有效的记录方法, 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记录学习工作中, 这既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成长为高素质、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进而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等成为学校以及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因为大班幼儿会渐渐观察到事物或者事物之间的发展以及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目前大班幼儿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地帮助学生探究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4:大班科学活动《滚动的轮子》

1、引导幼儿通过探索与实践,感知轮子是圆形的;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它会滚动。通过尝试、比较,体验轮子能省力,体会轮子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善于思考、操作、探究的能力,并会记录和讲述自己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3、通过操作探索,鼓励幼儿相互合作、积极交流,让幼儿感受探索、合作、分享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创设环境,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如各种各样带有轮子的玩具、实物;各种积木、物品(书)等。

2.投影仪、课件、相关图片。

3.幼儿操作材料:记录纸、斜板、瓶盖、彩笔、方形积木块等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向幼儿介绍玩具,引起幼儿兴趣,引出主题

(二)基本部分:

1、探索轮子基本特点活动。

①幼儿分散玩耍、探索带轮玩具,老师参与指导,引导小朋友相互之間交流。

②谈话活动: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

几个幼儿回答以后继续提问:你现在手上拿的玩具和他们的玩具有什么地方一样?有什么发现?

引导幼儿观察、讲述、总结,知道大家的玩具都是有轮子的玩具。

③幼儿再次玩玩具,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轮子的基本特点。

幼儿通过看、摸、玩,感知轮子是圆形的,五颜六色的,可以由塑料、金属、木头、橡胶等多种材料制成,会滚动。

2、轮子形状的探索活动

提问:有没有发现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呢?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呢?能不能做成其他的形状呢?

出示瓶盖、彩笔、方形积木块,请幼儿猜一猜谁从斜板上滚得最快?谁滚动的最慢?记录猜想结果。

幼儿操作,将瓶盖、彩笔、方形积木块从斜板上滑下,比较它们滚动的快慢,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张贴记录表,请幼儿讲述自己记录的结果。并引导幼儿从记录结果得出结论:圆形的物体没有棱角,比较光滑,所以滚动的最快。

4、轮子的用途探索活动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我这儿有许多书,我想请小朋友把这些书从教室的这边送到那边。小朋友可以想各种办法把书送过去,看谁想的、用的办法最多,你们可以自己去找朋友一起想办法送书。

幼儿进行送书游戏,分别体验用手拎、抱、抬和用车推的方法,感受用车推的舒服,体会轮子能省力的优点。

(1)先请小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刚才自己是如何送书的.

(2)提问: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用了哪些方法送书?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3)引伸谈话:轮子的作用很大,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启发幼儿讲述生活中所见的一些有轮子的东西。教师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许多物品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

(三)结束部分

篇5:探索滚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通过出示几幅运动图片让学生分类并归纳出滑动与滚动的概念。然后,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相关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加深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理解。为了引出探讨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向学生介绍古人是如何利用滚木将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让他们猜测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滚动摩擦力较小,但还是存在部分反对的声音。究竟真理是什么呢,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得出数据来证明。继而进入本堂课的重点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关系。在试验设计时学生只注意了变量,却忽视了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提醒学生关注仅仅通过一个因素的改变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变化。学生很快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控制变量。接下来提出问题:怎样根据现有的小车进行改变使其分别进行滑动和滚动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车的轮子固定住,小车运动时就是滑动摩擦了。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赞成。于是,每个小组都以此方案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得出了本节课的重要结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滑动摩擦大约是滚动摩擦的5倍。实验得到真知,同时也可以用此结论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常见现象,如:为什么刹车后很快会停下来,为什么工人在搬重物时要在底下垫几根管子等等。紧接着又给学生介绍自行车上的滚珠轴承,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因为内外圈间有滚珠,这样只有外圈转动,灵活轻便。在课堂结尾部分请同学思考:是不是在生活中人们都在减少摩擦力,有没有故意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更好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

篇6:探索滚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篇7:探索滚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物体会滚动的原因及特征。

2、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两个海洋球、一大一小圆柱体、方形、三角形积木各一);两大篮各种可滚动的物体。活动过程: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小朋友,请你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请你仔细看看这些东西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

3、讨论:“刚才玩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样啦?”(动起来了),“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幼儿讲述并上来演示)。幼儿滚动物体,探索会滚动物体的特征及原因。

1、幼儿讨论: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吗?(幼儿讨论,教师不做正面回答)。

2、请幼儿把筐子里每一样东西都滚动一下,相互交谈发现了什么?教师小结;有的东西会滚动,有的东西不会滚动。

3、幼儿讨论;那些物体对滚动,那些物体不会滚动?为什么?(幼儿讨论)

a、请幼儿分别摸一摸会滚动的物体和不会滚动的物体,比较它们的区别。

b、师生共同小结:原来圆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

讨论:你是怎么是圆物体滚动起来的?教师小结:我们用力推了一下,圆的物体就滚动起来了。幼儿继续操作试验,探索物体滚动时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滚动实验,探索不同物体同时滚动的速度差异。请小朋友左、右手各拿一件不同的物体,同时滚动发现了什么?

2、幼儿第二次滚动实验。探索相同物体同时滚动时的速度差异。请幼儿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体,同时滚动,观察有什么发现。

3、幼儿相互交谈自己的发现(幼儿自由讨论)

4、别幼儿讲述并操作自己的发现。(幼儿发言并行操作)

5、小结:同时滚动不同物体,它们的速度不一样;同时滚动相同物体时,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滚动速度越慢。

延伸活动:

探索会滚动物体的其他特征。

教学反思: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是科学探索活动。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有幼儿自身的经验储备中以亲身例证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动手活动又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所以,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比较浓厚。指南中指出:“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分享交流。”在这几点上做的还不够好,不够到位,也存在着很多教学的困惑。

1.语言的表达。对于科学活动,总结性的话语在活动中起着重要性的作用。特别是具有科学性的。在活动中,“有圆面的物体会滚动,没有圆面的物体不会滚动。”是整个活动的重点,也为幼儿找出会滚物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话语中,也要切合幼儿的实际,不能太过于深奥要更符合幼儿语言直白,在讲述的时候动作语言和口头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也带动幼儿的理解。因此,科学活动中语言的表达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2.合作的意识。在活动中,在这个活动我请幼儿用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但在活动中幼儿往往自我操作的居多,在合作性上比较缺乏。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在请幼儿操作的时候,所说的要求可能还不够清晰。其次,也要加强幼儿合作的意识。游戏方式或者其他形式让幼儿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我们班的幼儿还是比较欠缺。

3.记录的方式。操作单是科学活动中有时候必不可少的。但操作单的形式我觉得在活动中还缺乏了一点心意,比较单一。在这一方面,在操作单的制作中还需要多用心去斟酌。怎样的形式更方便幼儿操作也便于我们去做教学前准备。

科学活动,也对我们教学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我们更好的用心去设计、科学的解答让幼儿获得更多科学性的知识。

篇8:探索滚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一、从生活中寻材———生成

科学的魅力在于实证, 科学领域的学习为幼儿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有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 客观地认识周围世界。我园教师以儿歌、故事、游戏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幼儿去关注生活中和身边的科学, 并注重从幼儿生活中挖掘科学教育的内容, 生成科学教育活动。大班科学活动“扑克建筑师”就源于幼儿的一次搭建游戏, 请看贝贝老师的记录:

在一次“造楼房”观察活动中, 我注意到很多幼儿搭房子搭到一半就倒了。一些幼儿问我:“老师, 为什么房子总是会倒呢?”由于我自身对影响结构稳固的因素并不是很了解, 因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 得出了三个因素:改变形状, 增大支撑面, 重心。可是, 怎样以一种新颖有趣的方式让幼儿了解影响结构稳固的这三个因素呢?在网上查阅资料的过程中, 我看到一则新闻:美国建筑师布赖恩用普通扑克牌搭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扑克建筑。这使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幼儿是否也能用一张张普通的扑克牌搭建出高楼来呢?这种特殊的搭建游戏能帮助幼儿获得哪些有益的经验和发展呢?”于是, 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设计了“扑克建筑师”的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以扑克纸牌为载体, 旨在让幼儿在想一想、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中初步感知“通过改变纸牌的形状、增大支撑面来增强结构的稳固性”这一科学现象。

生活中的一次观察和幼儿的疑问生成了大班科学活动“扑克建筑师”, 并在全园大班中开展了起来。

二、在操作中觅秘———探究

1. 循序渐进地操作

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 应该是幼儿在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指引下, 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地和周围的环境、材料等发生互动的过程。因此, 在本次活动中, 我园为幼儿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力求幼儿最大程度地参与和投入其中, 使学习过程成为幼儿发现和探究的过程, 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

首先, 我园教师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领域目标确立了活动目标:

(1) 初步感知通过改变纸牌的形状、增大支撑面来造稳固的高楼。

(2) 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3) 在探究中, 体验操作活动带来的乐趣。

其次, 根据目标我们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两个环节, 来帮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影响结构稳固的因素:改变形状, 增大支撑面。

第一环节:纸牌变形 (这个环节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教师开门见山地出示纸牌, 请幼儿想办法让纸牌不靠辅助物就能站在桌子上, 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出现成功者之后, 教师请成功者来谈谈怎样让纸牌站起来的, 给予幼儿以启发和引导。第二个部分是让其他幼儿一起再来试一试, 并提出尝试更多的方法让纸牌站起来, 主要达成活动的第一个目标并拓展幼儿的思维。第三个部分是让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并且到前面来演示, 师幼共同梳理操作经验。显然, 该环节解决了一个如何让纸牌站立的问题———通过改变形状来感受影响结构稳固的因素。

第二环节:纸牌建构 (这个环节分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四张纸牌建构。教师鼓励幼儿用四张纸牌大胆建构, 并运用现场拍照的方式记录幼儿的作品。随后的讲评环节让幼儿对两幅具有对比性的高楼作品进行猜想和点评, 从而引出幼儿对该环节的知识点的关注, 思考怎样让高楼稳固。在幼儿猜想表述后,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在形象的画面中初步了解支撑面这一概念, 并初步感知增大物体的支撑面可以使结构变得稳固。

第二个部分:多张纸牌建构。该部分是在幼儿已经有了改变纸牌形状的方法和增大支撑面造高楼的经验下展开的。教师让幼儿用更多的纸牌进行搭建, 要求又稳又高。在幼儿基本操作完后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围绕一圈的参观, 让幼儿更加近距离地欣赏其他小伙伴的作品, 给予幼儿强烈的成功感, 充分享受科学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2. 形式多样的交流

可以说, 每一个科学活动都离不开交流讨论。事实上, 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表达内容。我园教师以各种方式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发现和疑惑、问题和回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以帮助幼儿获得系统的科学经验。

(1) 启发式交流———引导

为了让幼儿的操作更具价值性, 我园教师会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展开一些提问和追问。在这种启发式的交流中, 不断地帮助幼儿梳理操作经验, 同时也不断地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例:

●“你们觉得这幢房子稳固吗? (出示下一张作品) 这一幢稳固吗?前一幢和这一幢哪一个更加稳固?谁来说说为什么?”

●“请小朋友们想一想, 搭建扑克楼房时怎样让房子的支撑面变大呢?”

(2) 自由式交流———分享

在探究过程中幼儿喜欢操作也喜欢表达, 这时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交流。因为在和别人的交流中, 幼儿不但分享到了别人的经验, 而且也在无意间解决一些先前不明白的问题。例:

●“时间到, 请你们轻轻地起立, 跟着老师的小火车一起去参观一下别人的高楼吧。大家边看边自由交流, 别忘了介绍自已的成功经验哦!”

科学过程的核心在于探究, 而在一次次的操作探究中, 我们看到了幼儿不断地努力探究, 不断地试误和调整。

三、在拓展中持续———建构

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科学不仅是知识和过程, 更是一种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态度。科学集体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 但科学活动的内容是无限的, 我们不但要注意在活动中给幼儿足够的探究空间, 还要注意在活动结束时激发幼儿更高的兴趣和更广的探究空间。请看我园教师在此次活动结束时所留下的悬念:小建筑师们, 今天你们用纸牌造了那么多漂亮的房子, 真不错!不过老师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有的小朋友搭的房子虽然支撑面很小, 但是也很稳固。还有我们生活中的建筑:中国馆的支撑面比上面要小。那是什么原因呢?其实, 这些稳固的建筑里还藏着一个小秘密, 我们下一次再来探索好吗?

因为在影响结构稳固的因素中还存在重心的问题, 所以我园教师在今天探究的基础上又抛出了新的问题, 一方面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 使幼儿的的科学建构活动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篇9:探索滚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物体会滚动的原因及特征。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培养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两个海洋球、一大一小圆柱体、方形、三角形积木各一);两大篮各种可滚动的物体。

活动过程:

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小朋友,请你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请你仔细看看这些东西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

3、讨论:“刚才玩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样啦?”(动起来了),“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幼儿讲述并上来演示)。

幼儿滚动物体,探索会滚动物体的特征及原因。

1、幼儿讨论: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吗?(幼儿讨论,教师不做正面回答)。

2、请幼儿把筐子里每一样东西都滚动一下,相互交谈发现了什么?教师小结;有的东西会滚动,有的东西不会滚动。

3、幼儿讨论;那些物体对滚动,那些物体不会滚动?;.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为什么?(幼儿讨论)

a、请幼儿分别摸一摸会滚动的物体和不会滚动的物体,比较它们的区别。

b、师生共同小结:原来圆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讨论:你是怎么是圆物体滚动起来的?教师小结:我们用力推了一下,圆的物体就滚动起来了。

幼儿继续操作试验,探索物体滚动时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滚动实验,探索不同物体同时滚动的速度差异。请小朋友左、右手各拿一件不同的物体,同时滚动发现了什么?

2、幼儿第二次滚动实验。探索相同物体同时滚动时的速度差异。请幼儿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体,同时滚动,观察有什么发现。

3、幼儿相互交谈自己的发现(幼儿自由讨论)

4、别幼儿讲述并操作自己的发现。(幼儿发言并行操作)

5、小结:同时滚动不同物体,它们的速度不一样;同时滚动相同物体时,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滚动速度越慢。

延伸活动——探索会滚动物体的其他特征。

教学反思: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是科学探索活动。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有幼儿自身的经验储备中以亲身例证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动手活动又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所以,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比较浓厚。指南中指出:“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分享交流。”在这几点上做的还不够好,不够到位,也存在着很多教学的困惑。

1.语言的表达。对于科学活动,总结性的话语在活动中起着重要性的作用。特别是具有科学性的。在活动中,“有圆面的物体会滚动,没有圆面的物体不会滚动。”是整个活动的重点,也为幼儿找出会滚物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话语中,也要切合幼儿的实际,不能太过于深奥要更符合幼儿语言直白,在讲述的时候动作语言和口头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也带动幼儿的理解。因此,科学活动中语言的表达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2.合作的意识。在活动中,在这个活动我请幼儿用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但在活动中幼儿往往自我操作的居多,在合作性上比较缺乏。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在请幼儿操作的时候,所说的要求可能还不够清晰。其次,也要加强幼儿合作的意识。游戏方式或者其他形式让幼儿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我们班的幼儿还是比较欠缺。

3.记录的方式。操作单是科学活动中有时候必不可少的。但操作单的形式我觉得在活动中还缺乏了一点心意,比较单一。在这一方面,在操作单的制作中还需要多用心去斟酌。怎样的形式更方便幼儿操作也便于我们去做教学前准备。

科学活动,也对我们教学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我们更好的用心去设计、科学的解答让幼儿获得更多科学性的知识。

篇10: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滚动的轮子》

活动名称:

滚动的轮子

活动背景:

我班幼儿男孩子较多,对交通工具很感兴趣,对于圆头圆脑的轮子更是有无穷尽的探索乐趣,每次活动后,都围着我嘁嘁嚓嚓,意犹未尽。我便由此想出再让孩子对于轮子有进一步的探索。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有各种轮子。他们大小不同,所用的材料各异,但都有相同的形状,使得轮子能滚动,并能使物体移动。

2、学习测量技能,发展幼儿观察、操作能力,扩展幼儿的思路,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每一个幼儿带一个轮子或有轮子的玩具。

2、教师准备有轮子和缺一个或二个轮子的玩具几个,短绳子若干条。

活动过程:

教师:“请你们把带来的轮子或玩具在桌上或地上移动,然后告诉我,是什么使你们的玩具移动的?”

幼儿:“轮子”

教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轮子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允许幼儿互相观察玩具。

教师:“你们还可以用小绳子量量它有多长。”

教师示范用绳子量轮子的大小,讲述量的方法,允许幼儿相互测量玩具。

教师小结:“有的轮子大,有的轮子小,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有的用橡胶做的,它们做的材料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圆形的。”

教师:“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呢?”

“现在你们可以再玩玩,观察你的玩具,或者拿一个其他形状的东西来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

小结:“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的、方的积木不会滚动,有轮子的玩具移动省力。”

“你们在幼儿园、家里、街上还看到过有哪些东西有轮子?”

“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将会怎样?轮子坏了又会怎样?”

篇11:探索滚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磁铁可以吸什么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了解区分磁铁可以吸的物质,感知磁铁特性。

2、了解磁化现象。

活动过程:

1、课前让幼儿了解磁铁可以吸什么,再让幼儿相互自己已知的哪些物体可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行。引导幼儿进行分类。

2、组织幼儿讨论:这些不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

3、让幼儿在活动室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

4、磁铁不能放在什么地方?了解磁化现象。

磁力可以穿过什么

活动目标:

让幼儿操作、探索、发现磁力具有穿透性的现象。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猜想磁力可以穿过什么,并在活动室里寻找磁力可以穿过的物品。

2、幼儿分类验证材料:纸、木头、玻璃、布、瓷、植物叶子、橡胶等。

3、教师小结:磁力具有穿透性。

磁力的大小

活动目标:

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磁力的大小。

活动过程:

1、准备布、被子带领幼儿观察实验:磁铁能穿过布,但不能穿过被子。

2、引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磁力可以穿过布穿那不过被子?

3、师生再次实验:用磁铁透过木盒盖使别针动起来,引导幼儿认识到,随木盒盖的加厚,磁力最终动不了别针。

4、幼儿自己做实验并记录:

为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磁铁和别针,让幼儿记录大小磁铁一次分别可吸多少别针。

好玩的电动玩具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电动玩具,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2、让幼儿了解电池的正负极会影响玩具的启动或静止。

活动过程:

1、准备一些电动玩具先让幼儿玩,并让幼儿思考:电动玩具为什么会动起来?

2、师幼共同探索。装反电池的正负极,启发:“老师这里的玩具也有电池,谁来试试电动玩具能动起来吗?”

3、教师总结:电池的正负极的不同,会影响玩具的动或静。

4、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玩具里面装的节数也不一样。

好玩的摩擦起电

活动目标:

1、探索什么东西能摩擦起电。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过程:

1、指导幼儿用尺在丝绸、皮毛、头发上做摩擦起电的实验。

2、提出问题:尺在别的地方能摩擦起电吗?

3、幼儿自由实验。

4、小结。

分散和聚集

活动目标:

1、知道颜色聚在一起深,扩散开来淡。

2、培养幼儿爱做实验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出示滴管,介绍滴管的用法。

2、提出问题:如果用滴管吸一滴红墨水滴到餐巾纸上,会发生什么情况、3、幼儿做实验。

4、小结:当红墨水聚在一起时颜色很深,当红墨水慢慢扩大,它的颜色就淡了。

探索各种声音

活动目标:

1、知道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

2、通过操作各种材料,体验声音的产生。

活动过程:

1、课前做实验“会跳舞的娃娃”,交代任务。

2、幼儿自由操作,体验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的现象。

3、用多种材料尝试,体验它们发出的不同声音。

4、师小结。

玩镜子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观察、探索,知道各类镜子的特点及作用。

2、发展幼儿观察力,提高求知欲。

活动过程:

1、交代任务:玩有趣的镜子,提醒大家要爱护这些镜子。

2、操作一:每个幼儿自选一种镜子,探索怎样玩的有趣。讨论:各自玩时,发现了什么?

操作二:幼儿另选几种镜子,观察照出的物体发生的变化。讨论:各自玩了哪些镜子?照出来的物体是怎样的?

操作三:根据不同的镜子照出物体的不同变化,让幼儿寻求答案。讨论:为什么镜子不同,照出的物体和原来的不同?

3、老师总结。

玩磁针

活动目标:

1、了解磁针转动的原理--指南针。

2、培养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

活动过程:

1、交代任务:玩磁针,并提出要求。

2、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3、老师小结。

使球停在斜坡上

活动目标:

1、探索使物体停在斜坡上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合作性,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1、提供多种材料,让小朋友自由探索。

2、小朋友相互讨论探索结果。

3、再次操作。

4、师生共同讨论探索方法、结果。

好玩的多面镜

活动目标:

在了解两面镜夹角变化与物体数量变化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三角镜夹角变化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玩两面镜,并引出如何制作三面镜。

2、幼儿对三面镜进行探索,了解三面镜的夹角变化与物体成像的规律。

3、玩万花筒,进一步了解物体与两面镜、三面镜成像的规律。

搭纸桥

活动目标:

1、了解纸的形状与纸的承受力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搭桥,并试一试桥的承受力,引出如何让桥变结实。

2、幼儿尝试改变纸的形状和结构,增加纸的承受力。

3、幼儿相互讨论,并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

玩斜坡(一)

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尝试,了解同一种形状、大小、材料的球在斜坡上滚动的速度与斜坡的高度、曲直有关。

活动过程:

1、幼儿比较高度不同的斜坡、曲直不同的斜坡。

2、先猜测物体滚动的速度,再动手实验,观察并讨论物体滚动时的速度与什么有关。

3、教师小结:同一种物体在高的斜坡、直的斜坡上滚动的速度快。

玩斜坡(二)

活动目标:

比较同一高度、同一曲直的斜坡上,不同大小、不同重轻的物体在斜坡上滚动时速度的快慢。

活动过程:

1、分别出示两组斜坡:一组是同一高度的直斜坡;另一组是同一高度的弯斜坡。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在两组斜坡上尝试。

2、提出问题:在同样的斜坡上,什么东西滚下来最快?什么东西滚下来最慢?为什么?幼儿相互讨论。

3、教师小结:在同样的斜坡上,轻的、体积大的物体滚下来速度快,反之依然。

瓶中吸物

活动目标:

1、体验磁铁隔瓶吸物的乐趣。

2、探索瓶中物体运动与大气压力的关系。

活动过程:

1、出示瓶子,放入一些铁制小东西,问:不把瓶口朝下,怎样取出这些小东西?引导幼儿运用磁铁的吸铁功能,把瓶中物体吸出。

2、幼儿操作,并讨论:瓶口用盖子盖好时与没有瓶盖着两种情况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有盖子时容易吸,反之难吸,为什么?幼儿讨论。

3、教师小结。

神奇的吸管

活动目标:

通过吸乒乓球的尝试,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幼儿用吸管吸乒乓球。

2、吸管除了可以吸动乒乓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让乒乓球滚到你所想的位置?幼儿讨论(用吸管吹乒乓球)3、幼儿尝试吸动或吹动其他物体,并交流各自的感受,交换各自的经验。

跳舞的纸屑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

2、激发幼儿探索物体更多的有趣现象。

活动过程:

一、启发性谈话,激起幼儿探索兴趣。

1、谁来想个办法,使纸屑吸起来?

2、幼儿相互结伴探索。

3、请幼儿说一说探索结果。

二、比较纸摩擦和毛皮摩擦后吸纸屑的不同现象。

幼儿探索,相互交流。

三、整理好操作材料。

四、鼓励幼儿探索更多的物体,找一找什么东西也会吸起来?

探索飞机模型

活动目标:

1、了解制造飞机的简单材料和过程。

2、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谈话:“除了鸟儿,还有谁能在天上飞?”“屈,老师.教案,网出,处!”飞机是什么样的?"

二、看飞机模型,了解飞机的好处。

1、你们知道飞机有哪些用途吗?

2、向幼儿介绍各种飞机的外形特征和功用。

3、飞机是谁制造的?他们是怎样制造的?

三、了解造飞机的简单材料和过程。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四、回班级选择材料制造飞机。

教学反思:

1、材料的准备可更加科学性与严谨性。比如每个杯子里的盐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误;再是提供给孩子们操作的水杯,可贴上标记,这样孩子们更加容易发现水的多少与加入盐的多少的关系。

2、在交流与讨论环节可更加深入,以便让孩子们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篇12:提高大班幼儿主动探索的策略研究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科学活动开展的成败, 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幼儿生活在信息、网络高速发达的时代, 周围世界充满了让幼儿探索和学习的内容。而在如此之多的教育内容中, 怎样选择才能满足好奇、好问的幼儿, 并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呢?

首先, 了解幼儿兴趣点的所在, 幼儿的兴趣点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动机力量, 只有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育活动的内容, 才能让幼儿进入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 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观察幼儿, 当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某种科学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 教师就应当及时发现, 并把此内容及时地生成科学教育活动, 便可事半功倍。

其次, 科学活动的内容要生活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 幼儿越是熟悉的东西, 他们就会更感兴趣。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东西, 幼儿就会感到亲切, 从而能够大胆地进行探索。因此, 幼儿的科学更多的是一种随机生成, 或散步, 或游戏, 或午餐后, 等等。所以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应该敏锐地意识到, 不时出现在孩子的兴趣和关注的事情, 往往那些能产生有意义的探索。

二、教学环境的优化

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一个好的探索环境能够让幼儿自发地、主动地去探索身边的事物, 让孩子有更良好的愿望去了解它、学习它。创造良好的探索环境是一把开启幼儿主动探索的金钥匙。所以教师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学习环境, 让幼儿在丰富多彩、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自主地进行探索学习。

影响幼儿主动探索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1.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的丰富与否在于材料的投放和选择, 关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的选择在施燕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科学教育活动的材料应具有趣味性、典型性, 必须紧扣具体活动目标, 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只有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 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使他们迷上科学。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原有经验选择并投放材料, 大班幼儿创造欲望比较强烈, 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 双手的灵巧, 使儿童操作物体的能力大大加强, 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创造欲望的各种多变性的玩具。

另外, 环境材料还要含有一定的教育价值。环境材料需要能够引起孩子的渴望参与游戏, 一旦孩子们感兴趣将寻找原因。所以环境材料必须包含一定的教育价值、教育价值。只重利益缺乏教育的价值环境材料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 环境材料具有可操作性。一些老师只在创建环境, 材料以美观为主, 忽略了孩子的可操作性, 甚至禁止孩子操作, 怕孩子损坏

第三, 材料是最能反应孩子们的参与性。环境材料如果都是教师为儿童准备, 孩子们将在一个被动的状态, 无法反映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如果让孩子参与收集材料, 他们的热情会更高, 从而提高幼儿科学的影响。因为他们在收集材料, 实际上有一些知识的特点, 以获得科学知识。

2.创造安全、和谐、自由的心理环境。心理上安全的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活动的前提, 没有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 主动探索和学习就是不可能的。

《纲要》指出:“为孩子的调查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 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加, 支持和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提供不同的意见, 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因此探索创建简单和安全活动学习氛围是孩子和探索的基本前提条件。

大班幼儿较中、小班幼儿看问题、想问题更加深入, 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这就源于大班幼儿好奇心、求知欲强,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性的初具雏形, 而相对来说, 大班幼儿的心理、性格更加的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或开朗, 或勇敢, 或胆小, 或内向。因此在探索环境上, 教师应给予和谐、民主、宽松的探索环境, 这有利于大班幼儿积极探索。

3.教师要学会提问与应答的艺术

在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怎样用指导语, 怎样提问, 怎样回答都会给幼儿带来一定的影响。幼儿往往会从老师的提问中去猜测、揣摩。并且, 如果幼儿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想寻找答案的愿望, 他就会进入到主动探索的状态。

问题和答案是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提高其有效性的关键是:教师要指导儿童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的问题, 应对孩子们的回答, 它将帮助孩子们去探索。孩子们好奇, 但在5岁以上孩子的好奇心和以前不同。他不再是内容要理解表面的现象。5岁以上的孩子保持活跃不是主要体育活动, 而是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的性能。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兴趣的理解。这个年龄的孩子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不是和我以前一样问“是什么”, 而是没完没了的提出“为什么”。所以老师必须考虑设计问题和答案时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 提问和回答。

参考文献

[1]邹炳新.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现状探析.学前教育研究, 2006, (2) .

[2]简.约翰斯顿.儿童早期的科学探索.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8, 12.

[3]张俊.近十年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研究综述.早期教育, 2006, (8) .

上一篇:蚂蚁传递信息下一篇:信息处理技术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