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数学的教学反思

2024-06-30

第九单元数学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第九单元数学的教学反思

《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创设了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九单元数学的教学反思。在引入部分,我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小羊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小羊图提出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算法多样化。虽然学生还没有正式学过进位加法,但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肯定会有好多小朋友能正确地算出得数。在学生列出9+3=12时,我就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是记大数,再接着数小数的;有的是从3只小羊中拿来一只,和9只合起来是10只,再加2只是12只;有的说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上完了这节课,我觉得需要在下次上课时要注意的地方是:优化算法不应太早,应该暴露不同方法的弱点,使学生对方法的优劣有切实的体会,作出自己的选择,真切地体会到“凑十法”的优越性。

《9加几》教学反思

9加几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一年级儿童认知结构里具体思维是主要特点,他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运用自如,迁移到8加几、7加几、6加几等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教学反思《第九单元数学的教学反思》。这节课中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学中材料的提供应更开放,不要过度的强调凑十法,该放手时就放手,该点拨时要及时重点点拨,不能一带而过。在根据学生列的各种算式,找规律这一部分我的点拨不够到位,这里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和的十位上都是1,1就是10。还要让学生明白第二个加数给9一个变成10,和的个位上少1,例如5变成4等。在原有的教案中我也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在教学中由于我的课堂掌控能力还欠火候,没能处理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的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每一个环节处理得更加到位。

《8、7、6加几》教学反思

到了教学8、7、6加几的时候,我还是利用课件让他们从图中发现信息,列出了算式:8+5,自己想方法计算。我以为9加几教学效果还不错。到了汇报的时候,令我大吃一惊:很多学生都告诉我8+1=9,9+4=13。看来9加几的教学也挺深刻的,他们都以为凑十法就是加1,说明他们还不理解什么是“凑十”,于是我又作出引导了:在9加几的时候,9+(?)=10,答案是1,9和1一起就凑成了10,我边讲边用小棒演示。而现在是8加几,不是9加几,我们先想,8和几能凑成10呢?它要问5借几呢?大部分学生还是聪明的,经过引导,他们都明白了8+2=10,10+3=13,并且用小棒摆出了计算过程。同一内容,不同学生,由于人的领悟力不一样,因此,需要的引导也不一样,也就是教学方法不一样了,同一个教案,也要作出修改。

《5、4、3、2加几》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是有潜力的,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这节课是在9加几,8加几的基础上设置的,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凑十法”,所以,整堂课不像前面那样教学怎样去凑十,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讨论,在学生反馈时,方法有6种,这是我意想不到的结果,想减法算加法,退位减法还没有教都会了,还用到平移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这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成就感,拜学生为师,向学生学习,师生共同成长。“你们能指点我一下吗”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带出许多独到的见解,留给教师惊喜的发现。能者为师,教师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

篇2:第九单元数学的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搭配食物”创设情境,引出搭配问题,并以此理解搭配的数学思想。接着,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整个数学化的过程,来解决“两件上衣与三条裤子的搭配问题”,渗透组合思想,发展符号感,并使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有效地提升。在排列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比较有序排列与无序排列,使学生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本单元学生都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本单元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设计时,应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学生合作探究前,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合作探究后,教师还应及时、正确的给予评价。

篇3:“人民币”单元的教学困惑与反思

《认识人民币》是新课程标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 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 使学生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的过程, 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 学会简单的购物, 获得一些购物的经验;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人民币的应用价值。

3. 使学生在购物或模拟购物等活动中, 获得学习成功的经验, 树立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爱护人民币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具体地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认识面值是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第二段认识面值大于1元的人民币, 最后还安排了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以上摘自新课程标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二、教学困惑

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可是这样的一个常见的、看似简单的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中却遇到了极大的障碍。第一个教学目标还不难实现, 但是对于第二个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起来却显得力不从心, 笔者用了多种方法, 如模拟购物情境、实地购物;教师指导、学生互帮互助、家长辅导……将原本仅仅3课时的内容用9课时来讲解, 效果依然不那么好。原本以为这可能是学生个体差异所致, 可问问其他学校的同行, 所遇情况如出一辙。查阅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数学实验教材2004级、2005级一年级 (下册) 样本班学生期末学习水平调查报告, 也同样发现了类似的情况。2004级期末试卷填空题中涉及人民币内容的共有2道题目, 分别是第 (3) 题:一张10元的纸币和一枚1元的硬币及2枚一角的硬币合起来是几元几角、6枚5角的硬币是几元;第 (4) 题:买一辆13元的玩具汽车, 应该付下面哪两张人民币 (1元、5元、10元) 。所要考察的内容, 一题是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另一题是解决有关人民币的实际问题, 它们的正确率分别是87.2%和89.4%。单从数据上看, 这样的正确率不算低, 但相比较平均正确率95.4%而言, 这样的正确率就不够理想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所有的试题中正确率低于90%的就是这两题。2005级期末试卷中的情况差不多, 有关人民币题目是:10元、1元、5角面值的人民币各一张合起来是几元几角、12枚1角的硬币合起来是几元几角, 它们的正确率是81.7%, 而平均正确率是92.6% (以上摘自《小学数学教学》 (增刊)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通讯2006第1期和2007第1期) 。从这两次样本班的情况来看, 人民币单元的知识掌握没有能达到总体的平均水平, 而且还相距甚远;从题型看, 出现最多的是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仅有一题是付币的问题, 而最使学生头疼的“换币”等问题没有出现。

三、教学思考

为什么这样一个生活实际中大量出现的、学生也时有所用的知识反而掌握得不够理想呢?这其中是否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呢?对此, 笔者做了一些思考, 觉得是以下一些因素导致了以上现象的出现。

1. 纸币价值的抽象性特点和低年级学生认知的形象性特点相矛盾。

众所周知, 货币在人类历史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先是由贝壳等充当一般等价物, 然后慢慢出现了金银材质的铸币, 而纸币的诞生在货币史中较晚, 直到宋代才出现了正式的纸币——交子。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它仅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而缺乏价值尺度的职能。没有了沉甸甸感觉的纸币它所代表的价值就具有了极高的抽象性。让一个孩子——七八岁的孩子, 一个在思维上还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并且这种抽象思维在极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孩子, 去理解那么抽象的的东西:用一张稍大一点的纸 (比如面值100元) 可以换10张稍小一点的纸 (比如面值10元) , 可想而知是多么困难。

2. 生活经验的局限性所致。

不容否认, 在学生以往的生活中一定经常能接触到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或是过年时长辈所给的压岁钱, 或是跟随过父母使用过人民币, 或是自己有过买东西的经历……在生活中,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人民币的经验, 这就不难理解学生为什么容易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但在关注学生经验的时候, 却不能以偏概全, 不能漠视此种经验的局限性。低年级学生或许有过购物的经历, 但这种经历绝大部分却是局限于10元以下的购物, 相对于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如50元、100元) , 其使用的经验少之又少。而仅有的那么一点经验通常也只是在“付币”和“找币”, 对于“换币”或有目的地“取币”更是鲜少涉及, 并且即使是“付币”和“找币”也经常是在他人的指导下进行的, 缺少主体意识的参与, 还远没能达到自主的程度。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 也就不难理解学生为什么对下面的问题犯难了:一张50元的纸币可以换几张20元的纸币和几张10元的纸币?一盏台灯52元, 买一盏台灯可以怎样付钱?学生的表现要么是束手无策, 要么是方法单一。生活经验的局限性直接导致了第二个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的过程, 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 学会简单的购物, 获得一些购物的经验;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人民币的应用价值”难以实现。

3. 在人民币的应用中需要具备一定的乘法知识, 积累一定的数感。

乘法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计算, 它是在对加法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上进行教学的。在人民币的应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几个几”的情况, 比如2005级期末试卷中“12枚1角的硬币合起来是几元几角”、2004级期末试卷中“6枚5角的硬币是几元”以及书本上“一张10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0元的人民币”等题目。倘若说这样的题目, 学生还可以用几个几个的数或依次加的方法来解决的话, 那么像“一张10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0元的人民币和几张20元的人民币”、“寄往外地的信要买8角邮票, 从若干张一角、二角、五角的人民币中怎样付出8角钱”这样的题目, 用数或加的方法显然是繁琐的,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当学生的数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对几个几是多少熟知了, 解决起这样的问题来才会驾轻就熟。可乘法的知识要等到二年级才能学得, 现在就让一年级的学生来解答这样的题目, 无疑有点强人所难的感觉了。

四、教学建议

篇4:第九单元数学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题组反思式教学;初中数学;单元复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34-01

引言: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基于此,教师及时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发展就成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条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现就此展开讨论分析:

一、在初中数学单元复习中应用题组反思式教学的意义

1、突破重点难点

进行单元复习的最终目的是以教材为出发点,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和思路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但教师并不能将单元复习与单一的题目练习划上等号,而是需要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添加、创新和完善,达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知的效果。

2、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及严谨性,但是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主要功效的能力尚且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对于他们进行数学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具象的思维,基于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就成为了当代初中数学教师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合理运用题组反思式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3、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的初中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缺乏最基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应用题组反思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纠错反思、归纳反思、评价反思以及课后反思四个阶段中题组的合理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在初中数学单元复习中应用题组反思式教学的步骤

1、课前预习

当学生在课下对即将进行单元复习的题目进行解答后,教师可以下发相关问题的正确答案及解题步骤,让学生通过对正确解题思路以及自己解题思路进行对比,发现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上,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反馈,教师则可以通过对反馈进行归纳整合,达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具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的效果,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复习课堂上需要应用的题组进行设计和完善。

2、纠错反思——基础题组

教师所设计的基础题组大多来源于学生的课下练习,教师应当对在课堂上针对基础题组进行练习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把握,通常情况下该阶段的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在学生解答基础题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巡视和批改,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而针对非典型的问题,教师则可以进行单独辅导,达到使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透彻理解的目的。当全班同学对基础题组解答完毕,并且针对解题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讲解也告一段落后,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针对每一道题目在解答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知识点进行回答,达到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

3、归纳反思——典型题组

作为进行单元复习的重点,教师在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典型题组时,应当使题组在综合性以及难度上略高于对知识进行讲解时的内容,一组富有创意的复习应用题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期待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反思是反思式教学最重要的中心环节,教师可以针需要进行复习的知识创设相关的情景,并且在学生独立对题组进行解答后,引导让学生进行相关讨论,由此过渡到开展归纳反思的步骤上来。学生通过反思,可以达到对典型题组的重要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的目的,并且对解决该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及步骤具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4、评价反思——变式题组

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掌握是数学教学的初始阶段,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灵活运用解决相关问题。因此,在针对评价反思进行题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运用例如变换问题类型、改编题目背景或是变换出题角度等方式,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扩展和深入。而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层层递进的阶梯式变式题组,使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后,针对自身的解题思路、解题过程或其他方面进行评价反思。

5、课后复习

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应用到的题组内容需要贯穿整节数学课,教师在设计课后复习题组时,一方面需要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解题过程中极易产生错误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列举,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解题失误的题组、解题速度较慢的题组以及难以产生解题思路的题组进行有效整合,使学生通过对课后复习题组的解答,全面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需要教师尤为注意的是,单元复习不是单纯的将学生学习过的内容进行重复再现,而是要通过对知识的整理,设计全新的题组内容,学生则可以通过在解题过程中进行反思,达到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的最终目的。

结论: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逐渐取代应试教育主体地位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单元复习的过程中,就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黄亚新.高三数学复习中的“题组教学”及其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 扈希峰.高三数学复习课“题组导学”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篇5:第九单元数学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完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了这个以游戏形式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通过本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本人在该节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上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深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概括”四个阶段,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了知识。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数学学习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获得数学知识,在学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篇6:第九单元数学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教学目标设计为: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分为“感受规律→认识规律→创编规律→自主总结”四大环节。

上一篇:高二学生作文幸福下一篇:小学观察小金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