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校园文化

2024-06-20

北大清华校园文化(精选8篇)

篇1:北大清华校园文化

北大、清华,如同两颗夺目的明珠,熠熠生辉;又如同并蒂莲花,同位于首都风景如画的西郊;它们声名远播,代表着中国大学的形象与荣誉„„。它们也常被相提并论,会被相较短长。

清华和北大,它们近在咫尺,在国内外几乎一样著名,却又似乎迥然不同。下面这个故事,就生动地展示了清华和北大风格的不同。

有两个人——一个北大学生和一个清华学生结伴到山里去露营。晚上睡觉的时候,清华人问北大人:“你看到什么了呀”北大人回答说:“我看到满天的星星,深深感觉到宇宙的浩瀚,造物者的伟大,我们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暂„„那你又看到了什么呢?”

清华人冷冷地回答道:“我看见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北大清华校园文化)

你们也许会问:“这两个人的看法哪个比较正确啊?”答案是:“两个人都对。”在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情况,尤其是困难的事情,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1)从“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从两校的历史看,北大是戊戌变法留下的“新政”之一,最初的目的是培养清帝国的高级官吏;清华则是靠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起家,最初的目的是培养“外向型人才”,充作留美预备学校。因此有人说最初的北大是“封建主义”的桥头堡;而最初的清华则是殖民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试管婴儿。直到今天,往往仍然可以从两校找到这两种不同力量的残余影响。

北大的革命是蔡元培所开创的。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前,北大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学生对读书毫无兴趣,整天打麻将、吃花酒,把上大学当成进身之阶;教师中也有不少人不学无术,得过且过。而蔡元培先生来北大后,逐步使北大发生了巨大的、质的变化。他首先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彻底改变了学生的观念;他延聘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优秀教师,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马叙伦、辜鸿铭等;他主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发起很多学会、研究会,使学生的精神爱好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正当的文体活动上来„„在蔡先生的主持下,民主、科学蔚然成风,北大名副其实地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以后,陈独秀与具有革新思想的北大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并继而通过“五四运动”,又创造了北大“直接行动,献身主义”的革命传统。“北大精神”从此逐渐形成。

清华的改革则是在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接手开始。照清华最初的制度和风气,西学在中学之上,美国教员在中国教员之上,职员在教员之上,这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在教育方面的反映。国民党政府接手后,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提倡所谓的“通才教育”,拨入大笔资金进行建设。罗家伦任校长时提出“四化”,即“学术化”、“民主化”、“革命化”、“纪律化”,前两“化”则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此后又实现了蔡元培曾提出的“教授治校”。校长梅贻琦也常说:“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校长的职务是率领职员为教授服务。”从此,清华大学也面目日新。

1928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北大、清华有互相学习融合的趋向,因此有所谓“北大清华化,清华北大化”之称。在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与南开一起,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此时,本科学生是共同的,但各自保持自己的基础教师队伍和行政组成,特别是研究所与研究生,学术上仍有自己的风格。因此抗日战争一结束,三校立即返回原址,重建校园。

第二次大的改变则是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清华的文、理、法各科并入北大,北大的工科并入清华。从此北大成为综合性大学的“排头兵”,而清华则成为“高等工业学校”的“龙头老大”。此时的北大、清华,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原有的校园文化精神却仍然保持。

(2)清华是现实主义的,北大是理想主义的

旧清华学生讲英语,多西装革履,而不像北大学生那样喜长袍,还照搬了许多美国常春藤大学的习惯。而北大则更多慷慨激昂的革命斗士,于政治情有独钟,成为历次学生运动的排头兵和承担责任者。因此,许多人认为,北大是理想主义的,清华是现实主义的;北大是人文的,清华是科学的;北大是追求浪漫的,清华是讲求实际的;„„甚至有人借用韦伯的概念,称北大是重价值理性的,而清华是重工具理性的,这些说法虽不尽符合事实,但却也不无道理。(北大清华校园文化)

漫步于北大和清华的校园,则明显地体会到喧闹与寂寥的两种不同人文景观。北大的校园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给人以历史的沉重感;清华的校园则是标准的棋盘式,规规矩矩,大多是西洋式建筑,给人以现实的明快感。在北大,感觉走到哪儿都有人;而在清华则有地广人稀的感觉,尤其是几乎很难见到女生。北大的体育场什么时候都热闹非凡,自习室则人满为患,甚至屡次发生“占座**”,而宿舍则或者成为热闹的休息娱乐场或者空无一人;清华的体育场平时空荡无人,而下午四点半以后则沸沸腾腾,一张一弛十分明显,自习室中人数不多,而宿舍中则纷纷埋头苦读,一片寂静。以至于许多北大学生极其羡慕清华的自习条件,暗叹若是两校交换一下,北大也就不会有自习座位危机了。

北大人与清华人的性格往往形成对照,北大人好动,清华人好静;北大人灵活,清华人踏实;北大人争强好胜,清华人谦虚谨慎„„这也许与学科差异不无关系,北大的校园人文气氛浓厚,荟萃了社会学科的精华,从而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广泛涉猎的思想风气,重个性,轻权威;重理想,轻现实;重理论,轻实践;往往充满自信,互不服输,平素滔滔不绝,堪称一批“侃”将。而清华的校园则科学气氛浓厚,集中了工业各学科,从而形成了一种“业有专攻”、无暇旁顾的思想风气,重权威,轻个性;重现实,轻理想;重实践,轻理论,互相尊重,但有时自尊,有时自卑,平素埋头苦干,堪称一批“干”将。

(3)“从小事做起”与“从大处着眼” 北大人常常习惯于从大处着眼,却往往不肯从小处着手;相对来说,清华同学往往重视从小事做起。这从两校所提出的口号上又能看出,北大提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而清华则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虚一实,昭然若揭。

虽然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后,清华园中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成为了“单腿巨人”。但是在历经曲折、饱经风霜之后,两个校园内在的文化宿命似乎并没有改变。有人以牛津与剑桥、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来类比于北大与清华,虽然实力不如人,但是若真的拿历史上的学术与社会地位来与西方大学相较短长的话,中国拿得出来的恐怕只有这两校。

北大与清华,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颗夺目的明珠,仿佛如互相绕转的双星。他们之间的单纯比较往往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们更像一对兄弟或姊妹,互补互学,携手共建中国的文化和科学。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北大与清华将携手共进;在民族振兴的青史上,北大与清华,这两个名字将永远联在一起。

图书对人的诱惑力来源于人对知识的可持续性需求,而这种需求的动力首先来自于学校教育,来自于孩子一进学校就能品尝到读书的价值。总的来说,大部分中小学生是被多方逼迫在读着课本,从早到晚、十几年如一日地关注着课本,难以主动去读那些躺在图书馆中的图书。(北大清华校园文化)

老师鼓励孩子说“这是你们的第一本书,虽然没有书架上的书厚、字多,但你们经过努力,一定能写出更多的书。”

现在有六种版本的新课程标准第一册课本,没有一本有教孩子热爱图书馆的内容。我们是教孩子怎么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怎么举手回答问题;我们是带着孩子参观整个校园,让孩子热爱这个学校;我们是让孩子怎么拿铅笔来写字„„当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该要,但两种入学教育,两种观念,难道不会指向两种未来?

许多中小学都按照规定买了一定量的图书藏在图书馆里,而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把小型的图书馆、阅览室分开来建。如果能将两个机构合并成“读”书馆,让孩子一入学就能感悟到教室是读课本的地方,读书馆是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搜寻更多的信息的地方,他们就能自然而且主动地进入这块本应该属于他们的地方。所以,中小学图书馆不妨叫做读书馆,一字之差,人性化立现。“图书”是物,是静止的、被动的,仿佛在等待;“读书”是行动,是动态的、积极的,富有生命活力。(北大清华校园文化)

篇2:北大清华校园文化

北大清华是梦想,承载着我无限的想象;清华、北大是力量,给予我追梦的勇气;清华、北大是目标,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今年暑假,我终于得到了一个参观清华、北大的机会,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旅程。

第一站是北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大门”,它是北京大学最早的大门,古色古香又雄伟壮观,能让人感受到北大的庄严、肃穆。走过“西大门”就算进入了一个神圣的学术殿堂——“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一所带有浓厚古中国特色的大学,可也有“百年讲堂”这样现代化的建筑,大学里著名的景观当数“一塔湖图”。“一塔湖图”里的“塔”就是指“博雅塔”。“博雅塔”最早是为解决全校师生饮水而建造,后来有了自来水就弃用,它虽为水塔,但造型上有门有窗,有壁画有浮雕和真塔一样。“一塔湖图”的“湖”就是著名的“未名湖”,湖水碧绿,中间有一个湖心岛,桥把北岸和湖心岛相连,成为北大学子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北大清华文化)

篇3:打造职业教育的“清华北大”

■资讯

我国职业教育, 也要有自己的“清华”、“北大”。这是在沪举行的2011中国 (上海)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 与会代表反响最热烈的话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周汉民在《以职业教育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演讲中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深入发展, 我国要创办更多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 不仅要做大、做强, 而且要打造一批职业教育的“清华”、“北大”, 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不少与会者对打造职业教育的“清华”、“北大”这一说法很有好感, 也很振奋。但他们也清楚地知道, 这将是一个需要非常努力的长期过程。当下, 首先应当建立比较完整和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 将学历教育的高中 (中等职业学校) ——大专 (高等职业学校) ——本科 (职教本科) 以及作为非学历教育的职教培训系统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 再积极创办一批高质量的, 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 从而接近理想的目标。

篇4:北大清华校园文化

北大从2004年开始积极整合工作资源,创新教育方式,为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奖典礼等三大传统典礼注入了新活力。开学典礼上,北大合唱团教新生集体学唱《燕园情》。这首作于1952年的著名校园歌曲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北大人,让新生的爱校情感在合唱中得到升华。

北大还着重通过大规模的奖学金颁奖典礼激发学生的成长感恩、奉献社会的意识。设立奖学金的个人以及单位代表济济一堂,应邀出席隆重的奖学金颁奖典礼。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成功人士和著名企业的成功之道和奉献精神,加强获奖优秀学生成才报国、奉献社会的意识和信念。

在创新后的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以院系为单位分别走上典礼舞台,身着学位服,校领导和导师代表为每一名毕业生拨穗,祝贺他们顺利毕业。北大还选择教师代表和父母代表等,在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之际说出对他们的嘱托和祝福。

良师益友评选是清华树立教书育人典范、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的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已经坚持了10年。1998年,第一批良师益友由全校研究生投票选出。2008年3月,37位当选第十届良师益友的研究生导师在千余名师生面前接受隆重颁奖。10年中清华大学共评选出良师益友931人次,参与评选的研究生人数超过7万人次。

良师益友评选不仅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个推进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

中国农大重点扶持品牌社团,通过树立典型人物,激励广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

学生社团峰云社在成立5年的时间里,多次成功攀登境内外高峰。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在珠峰点燃时,在峰云社中磨炼成长的汉族学生黄春贵,在珠峰火炬手选拔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登顶地球之巅,照亮全世界”的历史时刻。

篇5:北大、清华大学励志校园游

清华大学,诞生于1911年,占地面积8000多亩,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北大清华励志校园游)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

清华四大建筑:

1、老礼堂

2、西体育馆

3、老图书馆

4、老科学馆 清华四大导师:

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戊戌变法。9个子女,3个院士,长子梁思成,老婆林徽因。

2、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夫人唐篔,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时年37岁。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清华大学励志校园游)

3、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 晏殊《蝶恋花》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 柳永《凤栖梧》。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清华景观  清华路

清华路是清华大学的两条主干道之一,笔直的大道从清华西门一直延伸到学校的最东部,将校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贯穿学校东西方向的清华路连接着学校教师生活区、行政办公区和教学区,连接着校园东西部,连接着清华几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也连接着传统与现代。从西门沿着清华路前行,沿途可见标志性建筑二校门,从二校门可遥望大礼堂、日晷草坪和清华学堂,穿过清华路和学堂路两条主干道交汇处,路左侧便是新清华学堂、音乐厅和校史馆几个百年校庆标志性建筑,经过东主楼,就可到达主楼广场。清华路两侧种植着银杏树和法国梧桐,校河从南侧蜿蜒而过。秋日的清华路,金灿灿的银杏叶在路两旁随风摇动,为清华园增添了一份秋日的浪漫。满地的落叶,如同在路上铺了一条金黄色的毯子,漫步其中,更可感受校园的美丽与宁静。近春园

近春园景点的核心景观是被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及其包围着的一座岛,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此岛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每到夏天,便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寻找“荷塘月色”的胜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在默念着朱自清的名句时,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在此写下的名篇《荷塘月色》而建的 “荷塘月色亭”。(北大清华励志校园游)

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原为康熙皇帝熙春园的中心地带。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  工字厅

工字厅原名工字殿,是建校前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得名。共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庭院中既有曲廊萦回、雕甍绣槛之景,又有水磨砖墙、清瓦花堵之姿。朱栏画栋之内,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相互勾连,水杉、石榴、海棠、樱花、松柏等一干花草林木欣欣向荣,禽鸟穿梭其间,相映成趣,令人更觉清幽异常。2005年,工字厅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工字厅为清代康熙帝的长子所建,在乾隆时期为皇帝御园。后道光皇帝将其赐给他的第五个儿子,是称“小五爷园”。工字厅大门上面悬挂一匾额,上书“清华园”,乃咸丰皇帝御笔。而清华园也由此得名。作为一座有近400年历史的古建筑,工字厅见证了清华的百年历史。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即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仪式。无论在“清华学堂”、“清华学校”还是“清华大学”,工字厅都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就曾在这里下榻。

古月堂

古月堂为清华园古建庭院之一,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这处独立的小庭院总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门前两只白色石狮,最具特色的垂花门至今保存完好。古月堂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清华大学建校后成为教师宿舍。院内宁静幽雅,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1928年,清华初招女生,古月堂被辟为清华女生宿舍。汪健君先生有诗记曰:“古月堂前几变更,昔年济济聚群英。一从女禁开黉畲,两度繁花共月明。”古月堂目前为学校总务机关与外事部门办公所在地。

清华学堂

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本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1909至1911年,游美学务处先后选派了三批直接留美生,共180人,其中有梅贻琦、张子高、赵元任、胡适、张彭春、庄俊等。清华学堂带着浓郁的德国古典风格,在工字厅东边落成,清朝军机大臣那桐为之手书匾额。1911年4月29号,学堂里传来第一阵读书声,清华的历史从此发端。按照美国方式,清华校庆安排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后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但办学方针依然照搬美国。清华学校还是一个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到这里来,主要是念英文,然后念一些欧美的文化,学生在校学习8年,毕业后公费送美留学,进美国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1925年,清华设立了新制大学部,开始招收大学一年级学生,并创建了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曾在此任教。1928年8月,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这一时期的清华学子有竺可桢、侯德榜、茅以升、金岳霖、吴宓、叶企孙、周培元、张钰哲、闻一多、潘光旦、马寅初、杨廷宝、梁思成、顾毓琇、贺麟、王力等。(北大清华励志校园游)综合体育馆

综合体育馆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区,沿主楼中轴线上,与东大操场围合成一个体育中心区。综合体育馆是一座集体育比赛、训练、教学、会议、演出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比赛场地最大55m×35m。座席由固定座席和活动座席组成共5000座,设有主席台和裁判席,一层设有运动员训练房、贵客室等辅助房。比赛大厅结构上采用110 m跨度钢筋混凝土大拱,悬挂轻型屋面,体现体育建筑的力量美。两拱之间为采光天窗,充分利用自然光线进行平时的训练及教学。综体荣获2003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评选建筑设计二等奖、2004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气象台

天文台的前身是建成于1931年夏的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为了提供最好的研究条件,办出一流的气象学,学校投资三万三千余元修建了此气象台,并按照国际标准条例配置仪器、设备。当时在华北地区,清华大学气象系的资料是最完整、最准确、最全面、最可靠的,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营造建设单位常到清华气象系收集资料,咨询问题。遗憾的是,到了1952年,随着清华的院系调整,气象系被并入北京大学。由于长时间的无人照看、维修,气象台越来越破旧。直到1997年,清华大学才改变了“无法无天”(法律和天文)的状况,随着天体物理学科的逐步建成,气象台也更名为天文台。新天文台的外观设计是由建筑系的关肇邺院士组织,为使其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在天文圆顶下面、原气象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几年来,从这座白色八角形的塔中走出了哈佛、MIT等美国超一流大学的博士生及博士后十几名,短短的几年间,清华天体物理在评估中胜过了许多天文学研究历史悠久的学校,名列前茅。天文台的建筑也被注入了水晶的纪念碑,向世人昭示“清华速度”。

在过去激荡的百年中,清华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而这座曾经的气象台也在白昼交替、春去秋回中见证了清华的发展、困阻、屈辱以及振兴。它如同一个白色的巨人,坚挺地站在那里,历经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沉默、坚忍,又充满了耐人回味的故事。 闻亭钟声

闻亭位于大礼堂西侧的一座土山上,是一座古式六角亭。闻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钟声清脆,远及海淀。七七事变后,清华园落入日寇之手,校园惨遭破坏,钟亭被毁,亭内大钟及亭下铜炮被日寇掠走,至今下落 六教

第六教学楼位于清华大学主楼西北侧,为综合教学科研设施。第六教学楼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建筑规模34045平方米,2003年竣工。六教建筑布局结合校园规划与本区域北高南低的自然条件,结合教学模式和使用者的环境行为,将建筑分为相对独立的A、B、C(即中、小、大)三个教室区,各区围绕中心广场布置;将C区设计为1/4圆型,既与其使用功能相契合,同时也巧妙地保留了地段内五棵古松,营造出颇具校园文化气息的主题环境;通过轴向室外广场和中心下沉广场的设置,形成了多向视线通廊和内外空间的渗透。设计以最佳的教学科研单元体为核心,完善公共服务空间,营造交流空间;所有功能用房单廊布置,中间设置中庭并可自动开启其顶侧窗,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该建筑风格质朴典雅,体现了校园建筑内在的文化特质。六教荣获第十届首都规划建筑设计汇报展“十佳设计方案奖”及“公共建筑优秀设计方案奖”、2005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

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位于工字厅北侧,常被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水木清华”一带的景色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夏季荷花盛开,一片葱郁之色;冬季白雪落于池面,周围琼枝环绕,别有一番景致。荷塘南侧之畔垂杨掩映着的秀雅古建筑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为“水木清华”正廊,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有记载说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荷塘西侧可见一瀑布,四季流水不断,远远可闻水声,令人心旷神怡。因其幽雅的环境,水木清华常被清华学子选为读书学习和小憩之地。(北大清华励志校园游)

科学馆

科学馆位于大礼堂西南,与同方部遥相对应,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之一。科学馆始建于1917年4月,落成于1919年9月。由公顺记(Kung Sung Kee)承建,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H.K.Murphy)设计。科学馆主体为三层建筑,总面积约3550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结构先进,材料质地坚固。立面分为三段,并点缀石柱,暗红砖墙,灰色坡顶,黄铜大门,青瓦钢窗,门额上镌有铁铸的汉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体拼写),端庄古朴,精雕的梁柱、恢宏的穹拱等欧式古典建筑的元素尽含其中。建馆之初,这里是学校理科教学和实验的场所,从1926年物理系建系,特别是1929年清华理学院建院以后,直到 1999年新理学大楼建成,科学馆一直被作为物理系馆。如今,完好如初的科学馆已作为杨振宁和林家翘两教授回国工作后创建的两个研究中心(即高等研究中心)及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办公基地,仍然屹立在校园中心大草坪西侧。科学馆是全国有志于科学报国的优秀青年心目中的圣殿。这儿保存下清华理科最古老的记忆,也成为了后来清华理科辉煌的发源地。一大批中国现代科学家由科学馆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单是成为国内外科学界精英和科学院院士的就不下六七十人,在1999年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9位是清华物理系的本科毕业生。从这些闪光的名字中可以看到,科学馆不愧是中国现代科学的摇篮。

紫荆公寓区

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区位于校园北部,总占地28.4公顷,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学生公寓。公寓区的主体建筑为徽派建筑,分为本科生区、研究生区、留学生区和继续教育学员区,其中博士生公寓楼因排列为英文字母“W”形,而被学生称为W楼。公寓区内的花园绿地之中,紫荆亭亭玉立,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体系,新颖、现代又不失活泼。公寓区内配有紫荆园和桃李园两座现代化学生餐厅、超市、学生服务楼、紫荆操场,网球场、报亭等设施,为学生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由新馆和老馆两部分组成,整个图书馆的建成共分三期工程进行,时间跨度长达75年。一期工程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设计,1916年4月始建,1919年3月完工,建成的老馆东部是建校初期“四大建筑”中最先动工和建成者,当时的馆舍面积仅有2114平方米。二期工程始于30年代初,因学校发展需要,在有“南杨北梁(梁思成)”之称的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主持下,建成了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馆舍面积扩建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三期工程(新馆)开始于九十年代初,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关肇业院士设计,1991年9月建成。新馆既保持了同老馆风格上的一致,同时又在许多细节上有所创新,因而获得了1993年“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至此,清华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已经达到2.8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800余席,馆藏总量已经超过400万册(件),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逾25000种。(北大清华励志校园游)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把清华园的建筑当成一首曲调优美、旋律高昂的乐曲,图书馆无疑是这首乐曲中最动听的音符之一。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无论旭日东升还是红轮西坠,每当你走进清华大学图书馆,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书香,映入眼帘的是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身影。这里是知识的海洋,这里是求知的天地,这里是通向彼岸的精神家园,这里是走向辉煌的成功之路„„ 

美术学院

2004年3月奠基动工,2005年8月投入使用的美术学院新教学楼位于主校区东区,中央主楼东南方向,建筑总面积62,000平方米,占地15,000平方米,由美国帕金斯威尔公司设计。新教学楼主要包括教学区、实习区、科研图书区、教学管理区及公共空间等。

新教学楼按照交流与融合的理念,集行政、教学与工艺美术创作于一体,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体现了面向21世纪的艺术教育理念和特色。其建筑的复杂性、功能的综合性、工艺的特殊性,以及施工的难度和紧迫性为近年来清华基建工程所未遇。工程建设的一大难点是工艺十分复杂。不但建筑空间异乎寻常,而且玻璃、陶瓷、金工、版画等28个专业系、所对应的工房,对消防、通风、动力、给排水等系统都提出了与众不同的需求。投入使用后,美院大楼前经常举办毕业生作品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各类 雕塑展等艺术活动,将行政教学与艺术生活完美结合。 理学院楼

理学院楼是理学院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由我校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设计,国庆50周年前夕落成使用。它占地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是理学院建筑群中最大的一座楼。全楼整体采用西洋古典建筑形式,并具有现代化气息,建筑周围有大片绿地,环境幽静,建筑典雅,是校园建筑的又一佳作。楼内共设5个机构:理学院院部、物理系馆、数学系馆、高等研究中心和化学系分析中心实验室。长期驻守在理学院楼里的理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业绩。(北大清华励志校园游)

篇6:北大清华校园文化

北大招办主任秦春华清华招办主任于涵

自主招生是如今高考招生体制下的一种特殊类型招生方式,而经过数年的发展,自主招生也逐渐细化出其中更为特殊的招生方式,其中就以北京大学的“校长推荐制”和清华的“新百年计划”为代表。在今年的自主招生政策还没有正式出台前,两所国内知名院校率先发布这些特殊类型招生办法。虽然这些政策覆盖的只是极为少数的拔尖人群,但是大家都将之视为高考改革的实验田,期待由此看出未来改革的方向。随着几日前人大推出了相似的“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将着手类似试点。

政策对比

共同点

北大和清华作为国内两所顶尖大学,在自主招生的探索上走着不同的道路,但是归根结底,都是在现有体制上不断尝试各种新的可能。

去年国家发布的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对于高考改革的部分,明确提出“推荐”等新的招生方式和“高水平大学联考”的招生新模式,这些概念其实都在北大和清华这几年的自主招生改革中有了体现。

这几年,两校在特殊类型招生的覆盖面拓宽,优惠幅度也在逐年增加,在现有体制的限制下,一步步扩宽“自主”的空间。

不同点

覆盖面

北大:全部“校长实名推荐”清华:偏才、全才、寒门子弟各有针对

北京大学一直坚持通过“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方式,选拔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免去笔试环节,打破传统的“唯分数论”。同样,今年北大最新的自主招生特殊政策,不管是提出“不孝顺”等不能被录取的条件,还是调整录取的优惠程度,甚至是即将在下一次的自主招生中引入高中阶段的过程评价,全部是“校长实名推荐”这一个制度的完善和延展。

而清华的自主招生特殊类型政策内涵更为丰富。今年清华将这些政策取了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新清华计划”,然后在其下分别针对全才、偏才和寒门子弟制订了相应的“领军计划”、“拔尖计划”和“自强计划”,其中“自强计划”面向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该政策将覆盖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些国家级贫困县中学最多推荐一名学生。

优惠度

北大:降至当地一本线清华:最高降分60分

今年,北京大学虽然整体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变化不大,但在优惠程度上做出调整。北大首先在今年6月发布消息,规定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京大学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录取的优惠政策。据记者统计,北大在各地的录取线都要高出当地一本线100分以上,所以这样的优惠政策可以说将是国内一流院校给出的最大优惠额度。而在近日发布的操作细则中,更是在此基础上加大优惠覆盖:面试未通过的学生,经进一步的考核合格后可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在当地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优惠。

清华虽然没有加大优惠幅度,但是扩大了60分这个清华最好加分档的覆盖度,即通过“领航计划”选拔的学生都能获得降60分的优惠;通过“拔尖计划”选拔的学生可以获得在限定专业内给予降30分至60分的录取优惠;通过“自强计划”选拔的学生可以获得30至60分加分投档的优惠政策。

着力点

北大:侧重对基础教育引导清华:侧重未来针对性培养

在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中,北大招办一直强调“引导”的意义,希望通过北大的招生理念影响中国目前基础教育“唯分数论”的局面,将中学从“应试”和“素质”的矛盾中解放出来。北大希望在招生中体现对于学生全方面素质,如文体、理想、责任感、价值观、领导力等多方面的考量,而这些素质的养成,需要基础教育阶段长时间的培养。

而清华则是把高招的政策延伸到“未来”,今年“新百年计划”很大的亮点就是将招生和培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比如“领军计划”录取的学生,将被优先推荐参加清华大学学生骨干培养项目,赴海外知名大学交换学习,参加社会工作、社会实践、社团组织和公益志愿等活动及锻炼等。“拔尖计划”录取的学生将有名师作为学生导师;可加入清华大学学术科技创新团队,获得指导教师、创新经费、活动场地、实习机会等全方位支持;可优先获推荐参加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具体内容包括学术交流、高新技术产业调研、海外一流大学或科研单位研修、自主立项创新等。而“自强计划”的学生入校后,学校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开通入学“绿色通道”,提供助学贷款和生活必需品,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资助全部基本求学费用,还会在校期间安排勤工助学岗位,为他们优先推荐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参观、校友交流等活动和锻炼的机会。

对话招办主任

北大招办主任秦春华

让中学培养人才多关注分数以外的东西

记者:你认为对北大来说现在高考体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秦春华:在现在的体制下,分数线是一道死坎。高于这条线,即使不适合北大的学生,你也必须招进学校;而如果是低于这条分数线一分,即使综合素质再优秀,再适合北大,按照现在的体制也只能失之交臂。

记者:校长推荐制希望对中国的基础教育起到引导作用,这体现在哪里?

秦春华:其实我现在每天做的事就是为了让我的孩子将来读书时能有更快乐的生活,在高考唯分数论的指引下基础教育围绕着分数转,所有学习的东西都是对考试有用的。其实中学也处于“应试”和“素质”两难的境地,如果不改变选材的价值观,那基础教育阶段很难有动力去改革。现在北大通过“校长实名推荐制”提出了分数以外的选材价值观,可以让中学在人才培养时关注分数以外的东西。

记者:两年多前,校长推荐制提出时引起社会轩然大波,北大为什么坚持做下去,是否真招收到了北大需要的人才?

秦春华:当时提出校长实名推荐,社会上认为校长会乱推,在强大的监督下,事实也证明了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都很靠谱。

这时候,大家又认为校长推荐的都是分数优秀的学生,并不能起到校推的效果。我认为第一年校长往往都不知道该怎么做,再加上社会高度关注,为了公平往往就只推荐成绩最好的。但是做下去,等社会都信任校长,校长慢慢有信心后,就会在推荐时更多考虑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所以当时北大保持低调的态度,坚持让这件事做下去,只要做下去,就一定会有效果出来。在校长推荐制上,我们已经把优惠程度放宽到了一本线,所以成绩真的不是我们在乎的,但是成绩好也并不意味着只会死读书,校长推荐制中很多学生都是品学兼优、多元发展的。

记者:校长推荐制推出后,北大在自主招生的探索也只限于校长推荐中,为什么没有拓宽范围?

秦春华:因为自主招生的改革是一种探索,谁也不知道改革会不会成功,所以我们每一年也就是在校长推荐的范围内一步步进展,比如慢慢扩大资格中学的数量和推荐学生的名额,增加优惠幅度等,还有即将在明年校长推荐学生评审时加入的过程评价等。

这么做的话,一旦改革失败了,那么影响的范围也不算太大,我们也可以收得回来重新开始。

记者:现在你们推出过程性的考查,但是这种自述性的材料是否真的能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是否会变成一项中学生额外的作业压力?

秦春华:这些改革到底能不能成功,现在都言之过早,但是我只能说这些改革,改总比不改好,试一试总是好的。

清华招办主任于涵

制定中学资格表未参考北大榜单

问:北大推出校推生的中学榜后,清华也推出了领军计划的资格中学榜。我们注意到有的中学没上北大榜,但上了清华榜,比如北京东城的3所中学,请问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

答:我们在制定中学资格表的时候,并没有参考北大的榜单。北大是使用申请审核的办法,而清华主要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客观看各所中学给清华输送学生的质量和数量来确定的`。当然,北大和清华榜单上很多学校重合,这很正常,但也有很多差别。比如哈三中在北大榜上有6个名额,但是根据该校学生进入清华的数量和进校后的表现,我们给了一个名额。北大和清华榜单的区别是两所学校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考量内容确定的,我认为没有必要刻意扩大其中的差别。

问:清华榜把名额尽量覆盖到更多的中学,大部分中学只给了一个名额,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答:招生是一项兼顾效率和公平的事情。在领军计划的中学推荐中,是突出效率的选材方式,保证好的学生能够很有效率地被推出来。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让有限的资源覆盖更大的面,让更多学校的学生可以有机会。所以我们最多只给了学校三个名额,而2/3以上的学校只给了一个名额。我们不希望用名额把中学分出三六九等,更不建议这成为大学向中学争夺生源的砝码。

同样,并不是说同样指标的就是同样的水平,比如江苏我们给了19个中学每个中学一个名额,这并不是说这些学校是同样水平。又比如乌鲁木齐一中作为全国5所获得3个推荐名额的中学之一,是考虑到对民族地区的倾斜,所以其中一个名额我们是指定给少数民族学生的。

问:在北京的中学中,只有人大附中得到了3个推荐名额,和人大附中这些年年年出状元有关吗?

答:在榜单中能够得到2个或3个名额的学校,每年能进入清华的学生都不少。人大附中培养的人才很多元,从进入清华以后的表现来看也很突出,说明他们不仅仅只能出状元。我们在考虑分配给各个中学的名额并不是只看高考表现,人大附中这些年是出了不少状元,但是说实话这些状元也没有都来清华,我们看重的是各类的优秀人才。

篇7:北大清华参观游学

清华大学:理科楼、图书馆、大礼堂、同方部、清华学堂、水利实验馆、土木工程馆、世纪鼎、日晷、二校门、闻一多像、清华池、水木清华、工字厅、古月堂、荷塘月色、近春园遗址公园。(北大清华参观游学)

清华主楼:1966年5月落成,建筑总面积近8万平方米,是由清华大学有关专业的师生结合毕业设计而自行设计的校园杰作之一。由“西主楼”、“东主楼”和“中央主楼”三部分组成,并以四个“过街楼”联成一个整体。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浑然一体,是清华校园中规模最宏大的建筑群,体现了清华师生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清华主楼不仅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是学校举办重大活动、接待重要来宾的主要场所

日晷:位于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下部底座镌刻着1920级的铭言“行胜于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译文,“行胜于言”从此成为了清华的校风。这种校风使清华培养了一大批脚踏实地、报国奉献的优秀人物。

水木清华:水木清华是清华园里最幽静之处,是学生晨读和休息的好去处。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两旁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自清亭:自清亭原名“迤东亭”,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朱自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曾任清华大学文学系主任。他的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字秀丽著称于世。如“荷塘月色”一文,以清华园景物为描写对象,已成为传世美文,为一代代中学生之国学范文。1948年,他因拒领美国救济粮在贫病中逝世,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1978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将此亭命名为“自清亭”。(北大清华参观游学)闻亭:它是一座古式六角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钟声清脆,远及海淀。闻一多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有相当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他目睹国内反民主的独裁政治,拍案而起,1946在昆明被暗杀。为了纪念在昆明遇害的闻一多先生,将该处 命名为“闻亭”,亭内匾额由闻一多先生1921年的同级同学集资建成,“闻亭”二字由著名优生学家潘光旦教授所书。1986年清华师生在闻一多先生逝世40周年之际,修建了闻一多雕像,使“闻亭”景观益显庄严美观。二校门: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因1933年至1934年间校园扩建有了新的大门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了。它一直是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新竹清华也有同样的建筑模型。作为清华象征的二校门,见证了清华大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飞跃;它历春夏秋冬,经风吹雨打,默默地迎来送往每一位清华人。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文化大革命”中曾被毁,后恢复重建。

这个建筑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了,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此合影留恋,在这我们也能感受到清华大学所蕴育的独特的精神魅力。

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走进北大,一直是我多年的愿望,因为北大是所有学生的梦想天堂,能在那里学习,可以让自己的未来更加辉煌,让生命之书添上光辉的一笔!终于,我来到了北大,看到了这所我梦寐以求得大学,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看到了北大的校门,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北大清华参观游学)

北大体育馆:体育馆位于北京大学校内东南区,是2008年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专用馆。2004年4月至6月,该项目业主单位北京大学向国内外公开征集设计单位,并从6家应征单位中选中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方案。同年7月,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节俭办奥运的精神,对总体设计、场馆功能、规模控制、材料选用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最终方案。体育馆“中国脊”的设计构思,充分展现了北京大学人文环境的造型理念和乒乓球运动的精神内涵。在功能定位上,本着“综合利用、服务学校、兼顾社会”的原则,在满足2008年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同时,还设置多项体育场地和设施。不仅能满足学校教学、训练、娱乐等功能服务,还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体育活动场所,并能举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比赛和其它大型活动。

博雅塔:

博雅塔,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建筑杰作。它在未名湖中的倩影深印在北大莘莘学子的心中。博雅塔位于未名湖东南的小丘上,是仿通州燃灯古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它原是校园供水水塔,其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乃燕园构建的神来之笔。巍峨的博雅塔和它周围的松柏以及波光荡漾的未名湖构成燕园的一大景观。由于建筑位置的巧妙,在北大内外,从梁柱、古树之间,时见它的身影,更增几分秀丽神奇 未名湖:

未名湖之于北大的意义,似乎汉唐之于中国一样,除了它本身所固有的美丽之外,更多的已经凝结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象征。未名湖是北大的灵魂,作为一种表征北大的意象而深入人们的脑海之中。未名湖很静。她安然地躺在燕园之中,周围起伏的地势与湖岸交接形成的流畅的线条,将未名湖勾勒得如同一块温润的软玉。湖畔杨柳依依、曲径通幽,则使她显得更加淡泊宁静。未名湖被未名北路和未名南路合抱,沿北路东去,漫步湖边,可以体验到未名湖美丽的神韵。风过无痕,水面上却泛起粼粼波光,湖周围树木葱茏,春天鹅黄、夏日浓密、秋季金黄灿烂,季季各有不同,但未名湖的神韵却不会变。到了冬季,未名湖上坚冰成型,湖面上就是滑冰人的天下了。每天下午,无数校内校外的滑冰爱好者齐聚湖面,偶尔会排成长队,也间或会撞成一团,一时间欢笑声、尖叫声齐齐响起,那青春飞扬的景象,哪还有半点冬日的寒意。

北大的山水之间,群楼之处,就是北京大学的图书馆了,这座建筑隐约透着一种迷人的古典气息,这所图书馆是全亚洲最大的图书馆,藏书最多的图书馆,约有五千多册图书,在这书的海洋中,我们是快乐的,生活是充实的,知识是丰富的,这也是北京大学最吸引人的地方。(北大清华参观游学)

篇8:北大清华校园文化

一、语文高考要遵循一个指导原则

语文高考要遵循一个指导原则, 即与新课程标准融为一体, 处处体现新课改精神。

新课程标准是高考方案制订的依据, 语文高考方案要处处体现新课改精神, 切实把语文高考与新课程标准融为一体, 让语文高考成为语文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师生真正感受到语文新课程实验所带来的无穷益处。如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语文试卷中第二部分是将杜甫的《旅夜书怀》译成外语, 还要解释背景。再有一题:《汉书·艺文志》“小说家流, 盖处于稗官, 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之所造也……”先用中文释义, 再用英文概括大意, 并作评论。

语文高考如何做到中外文的融合, 对名人诗词和名篇是否深入理解, 能否对其背景作出合理解读, 并对其意义作出妥当的评价, 并把母语和外语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正是新课程的精髓之所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语文试题能有效检验一名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

二、语文高考内容突出“大语文”

高中生学语文一定要拓宽视野, 不可拘泥于语文的小圈子里, 那么语文高考须考“大语文”。

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语文试卷第一部分是解释40个名词, 其中涵盖历史、政治、经济、文学等各个方面。比如文曲星, 它所指的是重要的文职官员及文才盖世的人, 是电子词典的品牌, 还是北斗七星之一, 有文曲星下凡的意义。

众所周知, 高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根据我国国情, 虽然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新举措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是一种积极挑战, 它有利于国家发现和培养特殊人才。但目前还无法避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高考对于每位考生、每个家庭可谓举足轻重, 它直接引导学生如何去学, 也引导教师如何去教, 它有一个很强的导向作用。如果高考都无法体现新课程思想, 那么新课程标准在实际教学中将会变成一纸空文, 新课程改革也将会失败。所以高考的导向性真的非常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学生的知识面要宽, 不可局限于狭窄的“小语文”知识圈里。要学习“大语文”, 即不是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 而是把“世界”变成学生的“课本”。只有“大语文”才能“活”起来、“新”起来, 也只有“大语文”才能使学生笃信“语文大”, 从而把语文作为一门终生必修课, 常学常新。

三、改变语文高考的设计形式, 考母语精华, 测能力素养

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语文试卷中第三部分是通过选自《论语》《孟子》和《荀子》中的多段语录 (所引古文没有标点) , 要求考生以“权威与个人”为题, 不限文体和篇幅, 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高中语文新课标实行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这在高考试卷的结构上必须有所体现。根据这一点, 可以改变高考语文的设计形式, 把高考语文的结构分成两部分, 即必做题部分和选做题部分。必做题设置是依据必修课的内容选定, 是高中语文重要的必须掌握的知识, 是母语的精华之所在, 而选做题则是依据自己的喜好在选了自己喜爱的课程之后, 选择自己拿手的题目, 扬己之所长, 易显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这最能体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帮助学生有选择、有个性地发展这一高中新课程指导思想。这样就很好地通过试卷结构的安排兼顾必修和选修两个方面。这样高考的导向性是不容忽视的。上述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试题是这方面思想的体现。

四、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既要慎重, 还须灵活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方向是很明确的, 就是要体现新课改思想, 更好地为国家选拔人才。命题的重点必须围绕学生的语文素养, 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不搞所谓的标准答案, 不去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清华、北大自主招生的举措实际反映出这一规律。如北大自主招生语文试题第一题:想出两个曲解成语的例子, 例如“度日如年”, 有的曲解成日子过得太舒服, 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另一题, 上联“博雅塔下人博雅”, 要求对出下联。2004年全国有8份高考语文试卷考到了对联, 古代的科考中也频繁出现。对对联也可测试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北大自主招生的作文题:驳斥“腐败有益论”, 须恰当运用5个古诗词句。

一道试题的命制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只要能体现语文的素养, 合情合理地解决就可以。上述北大自主招生语文试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这样考可以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尽情地展示自己, 尽情地享受语文, 享受生活, 这或许是对新课程思想的最好诠释。高考语文究竟如何改, 语文新课标的实施, 高考试卷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华、北大自主招生语文考试也给我们发出很多信息, 并带给我们诸多思考。

总之, 只记住一个答案与之不同就没分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 这不仅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我们语文教师也是一个考验, 需要我们语文阅卷教师提升整体素质, 真正融入学生的答题思想中去和学生产生思想共鸣,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发现学生身上的语文素养, 作出全方位客观公正的评价, 作出能够体现新课程思想的评价。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师生在实施新课程中共同成长。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 语文高考方案从其原则、导向、形式、命题及阅卷各个方面都必须进行彻底改革。但我们必须明确, 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有它的特殊性, 也显示出一些偏颇, 它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选拔一些拔尖人才或某些方面的特殊人才, 尚缺乏普通高考的一般性。要将清华、北大自主招生的理念渗透到语文高考中, 让清华、北大自主招生的做法有机地整合在语文高考中, 成为语文高考的补充, 但切忌照搬或机械模仿, 那将会适得其反。

摘要:现行的高考制度必须改革, 如果沿用原有的高考模式将阻碍新课程的实施。从清华、北大自主招生发出的相关信息和考试形式, 我们认为语文高考应借鉴其思想, 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完善。语文高考要遵循一个指导原则;语文高考内容突出“大语文”;要改变语文高考的设计形式, 考母语精华, 测能力素养;语文高考试题的命制既要慎重, 还须更加灵活。

上一篇:3C认证扩型号流程及所需资料下一篇:PEP四年级下册英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