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督察管理办法

2024-07-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督察管理办法(精选6篇)

篇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督察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督察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12-05-21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行为,保障执法督察顺利实施,提高海事行政执法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海事管理机构对本级或下级海事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执法风纪情况的监督以及对督察人员的管理。

第三条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和有错必纠的原则,实行监督与教育相结合、检查与改进相结合,保障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严格依法行政,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督察人员管理

第四条 督察人员分甲、乙两级。

甲级督察人员可以监督全国海事系统的行政执法活动;乙级督察人员可以监督所属省级辖区的海事行政执法活动。第五条 督察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严守纪律。

(二)持有海事行政执法证,具有两个以上执法业务岗位工作经历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其中甲级督察人员应具有8年以上海事行政执法工作经历,乙级督察人员应具有5年以上海事行政执法工作经历。

(三)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法律专业知识、海事业务知识。

(四)经过专门培训合格。

第六条 符合甲级督察人员条件的,由各直属海事局或省级地

方海事局推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以下简称中国海事局)培训、考试合格,颁发甲级督察人员证件。

符合乙级督察人员条件的,由有关海事局或者有关海事局部门推荐,经各直属海事局或者省级地方海事局培训、考试合格,颁发乙级督察人员证件,并报中国海事局备案。

第七条 督察人员调离执法岗位或暂时不适合从事督察工作时,其督察证件由所在单位的督察部门收存,并报备中国海事局。

第八条 中国海事局、各直属海事局和省级地方海事局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适时组织督察人员的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第九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督察人员考核制度,建立督察人员管理档案,如实记录督察人员的相关情况,作为考核依据。

第三章 执法督察的组织管理

第十条 中国海事局成立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委员会,实行督察长负责制,对中国海事局常务副局长负责并报告工作,督察长由中国海事局分管督察工作的局领导担任。督察委员会由督察部门、业务部门、人事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全国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工作。

各直属海事局和省级地方海事局参照本办法,成立相应的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委员会,领导本单位的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工作,督察长由本级海事管理机构行政首长担任。

第十一条 中国海事局督察委员会负责审议和批准全国海事系统行政执法督察工作计划和执行情况报告,作出重大督察事项。

中国海事局督察部门承担全国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委员会办事机构职能,负责指导协调全国海事系统的行政执法督察工作,部署全国统一的督察任务。

第十二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的督察部门应当配备海事行政执法督察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执法督察活动的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制定督察计划,报本级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实施,将执法督察经费纳入本单位财务预算,确保督察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十四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执法督察工作制度和督察人员培训制度,为执法督察活动配备必要的装备,保障培训经费,并确保督察队伍的稳定,保证督察工作的有效进行。第十五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的督察部门组织执法督察时,应当调派持有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证件的人员参加,并综合考虑督察活动的规模、督察人员的专业特长以及回避制度等因素。第十六条 需要调派督察人员的,应当在督察方案确定后三日内,向督察人员所在单位发送书面通知。

督察人员应当服从调派,按时参加督察活动;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应当在收到通知后三日内回复。

第十七条 上级督察部门可以指令下级督察部门对特定执法事项进行督察。下级督察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完成督察任务,并上报督察结果。

第十八条 督察人员执行督察任务时,应当如实记录督察情况,不得干扰正常的执法活动。

第四章 执法督察的实施

第十九条 开展执法督察时,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由本级海事管理机构分管督察工作领导担任。

组长应当召开督察预备会议,明确督察的内容、重点、分工和要求,做好督察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十条 督察人员应当服从督察组长的工作分工,督察活动结束后,由督察组长根据督察人员的实际表现填写《督察人员考核表》(附件二),报督察活动组织单位或部门。

第二十一条 督察人员执行现场督察任务时不得少于两人,按照规定着海事制服并出示督察证件,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就有关督察事项询问执法人员;

(二)查阅、复制与督察事项相关的执法文书及资料;

(三)以音频、视频、照相等方式获取与督察事项有关的证据和信息材料。

第二十二条 督察人员在执行督察任务时,如发现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的,应当要求其立即纠正:

(一)未取得海事行政执法证执法;

(二)着装不符合规定;

(三)不遵守执法风纪。

第二十三条 督察人员在执行督察任务时,如发现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的,除应当要求其纠正外,还应通报所属海事管理机构:

(一)越权执法;

(二)适用法律法规明显错误;

(三)违反法定程序。

第二十四条 督察人员在督察活动中发现执法人员不作为的,应当要求其立即履行或限期履行。

第二十五条 督察人员在督察活动中发现行政管理相对人具有海事违法行为的,应当要求执法人员依法予以处理。

第二十六条 督察主要采取定期督察、不定期督察、专项督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察结束后,应当及时通报督察情况。第二十七条 定期督察的频次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监督管理规定》有关规定执行,一般在半、的时间节点开展。

定期督察的主要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监督管理规定》中的规定执行,并应以表格的形式明确督察的具体项目,具体海事执法行为的督察比例应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并在督察方案中明确督察比例或数量。第二十八条 实施定期督察或专项督察时,应当遵守以下程序:

(一)制定方案。督察方案应明确被督察对象、督察内容、督察方式、督察比例或数量、督察人员、督察组长和时间安排,填写《海事行政执法督察方案表》(附件三);

(二)报批公布。督察方案应报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后公

布;

(三)开展督察。督察人员按照方案实施执法督察,填写《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记录表》(附件四),由被督察部门的负责人签字确认;

(四)情况反馈。督察组长负责组织汇总督察情况,填写《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反馈表》(附件五),交被督察部门的负责人签字确认;

(五)编写通报。督察部门应当根据督察情况编写《督察通报》,准确描述督察内容、存在问题、整改要求和督察建议,经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后予以通报,并报上一级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六)整理归档。督察活动结束后,督察组应当及时将督察中的相关材料交督察工作主管部门整理归档。

第二十九条 不定期督察可以采取巡查、抽查、随访或暗访等方式。

以暗访形式开展督察时,应当制定督察方案,经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同意后实施。暗访时,督察人员应当采取录音、摄像等手段对重点督察过程进行记录。

第三十条 被督察对象对督察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五个工作日内向督察部门反馈。

督察部门对提出的异议,应当进行复核,并在五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第三十一条 被督察部门及其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领导或者个人的责任:

(一)妨碍或拒绝执法督察;

(二)拒绝执行督察处理意见;

(三)隐瞒事实真相,伪造或者隐匿、毁灭证据;

(四)包庇执法人员;

(五)打击、报复举报、投诉人和督察人员。

第三十二条 被督察对象应当按照要求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并将整改情况报督察部门,由督察部门实施验证。

第三十三条 直属海事局或省级地方海事局以及所属的海事管理机构每年开展的定期督察应当覆盖所属部门和单位以及全部海事行政执法业务。

第三十四条 对执法督察中发现的问题,依据《海事行政执法过错和错案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应当追究责任的,督察部门应当提出责任追究意见,填写《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责任追究建议表》(附件六),按照规定报批后实施。

涉及到其他部门职能管理范围内的,督察部门应当移交其他部门处理。

第三十五条 督察中发现的问题,涉嫌违法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

第三十六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将执法督察结果作为执法人员及所在执法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七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将执法督察结果纳入海事行政执法考评。

第三十八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执法督察档案管理,督察活动中的相关记录材料、录音、录像、视听资料、督察通报以及验证材料均应整理归档备查。

第三十九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每年对执法督察情况进行总结,纳入本单位依法行政工作报告,报上一级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各直属海事局或者省级地方海事局应当每年将督察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汇总,填写《海事行政执法督察人员考核汇总表》,上报中国海事局。

第四十条 对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工作成绩突出的督察人员,各单位、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证件的式样,由中国海事局统一规定。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证件的有效期自签发之日起不超过5年。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附件一: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人员推荐表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照片 职 务

(职称)参加工作时间 所在

单位 推荐

类别 执法证号 本 人 简 历 所在 单位 推荐 意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上级 单位 意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发证

文化程度所学专业

单位 意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备 注

附件二: 督察人员考核表

姓 名 督察 证号

工作单位

类 别 甲级□ 乙级□ 督察时间及任务: 单项 评价

(一)是否依法履行督察职责; 是□ 否□

(二)是否有违法行使监督职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是□ 否□

(三)是否有涂改、转让、出借督察证件的行为; 是□ 否□

(四)是否服从督察组长分工,认真完成督察任务; 是□ 否□

(五)是否有利用督察身份及证件进行违法违纪活动或以权谋私的行为; 是□ 否□

组长 评语 结论

优秀□ 合格 □ 不合格□ 备注

注:有“□”处适用的打“a”。附件三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方案表

编号:X海督察【 】第 号 督察时间

被督察单位(部 门)督察人员 督察组长 督察主要内容 和督察方式 部门负责人 意 见 分管领导 审批意见

附件四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记录表

编号:X海督察【 】第 号

被督察部门: 方式: 期:

年 月

序号 工作类别 数量 督察事项具体描述 结论及处理建议

督察人员签字:

年 月 日 被督察对象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附件五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情况反馈表

督察对象 督察时间 督察人员 督察组长

督 察 情 况 及 意 见 反 馈 存在问题 整改建议

督察情况综述: 督察组长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督察对象负责人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附件六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责任追究建议表

编号:X海督察【 】第 号

被督察单位/人员

不合规行为的具体描述 有关证据

(可附页)违反的有关规定 责任处理依据 督察建议

附件七: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人员考核汇总表

年 月 日

号 姓名 督察证号 类别 所在单位 督察频次 考核结果 备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证 姓名:___ 性别:___

执法证号:___ 所在单位:___ 发证机关:___ 有效期:___

类别:

背面:

督 察 证

督察证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篇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督察管理办法

海法规〔2011〕186号

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 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监督管理

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海事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海事 局,各直属海事局:

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监督管理规定》印发你们,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2001年6月4日发布的《关于在全国海事系统开

展执法监督的通知》(海法规字【2001】315号)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海事行政执法监督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海事行政执法行为,促进海事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提高海事行政执法水平,保障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全面、正确和有效实施,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对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依法履责和遵守执法风纪等情况实施的监督活动。

第三条 海事行政执法监督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和有错必纠的原则,实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改进完善相结合,保障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严格依法行政,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以下简称中国海事局)统一管理全国海事系统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所属海事管理机构行政执法监督的实施。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法制部门(以下简称法制部门)负责行政执法监督的组织实施。

第五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第六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为行政执法监督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取证等设备和工具。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七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加强自身监督,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八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的法制部门按照本规定组织实施海事行政执法督察、案卷评查、执法考评和责任追究等工作。

第九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的业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对其主管的海事行政执法工作开展职能监督。

第十条 在海事行政执法监督过程中,被发现存在问题的海事管理机构或部门应当及时整改,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并由相关部门进行验证。

第十一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在执法监督过程中发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应当做出撤销、变更行政执法行为或者确认行政执法行为违法,以及责令重新做出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决定:

(一)认定的依据不足、材料不全;

(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

(三)违反法定程序;

(四)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

(五)行政执法行为明显不当;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对应当实施责任追究的,按照本规定实施责任追究。

第十二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或部门在实施执法监督时,应将执法监督开展的具体情况记录、归档。

第十三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实施政务公开,设立并公开举报电话、投诉信箱,接受海事行政管理相对人以及社会公众、媒体、有关单位和个人对海事管理机构的行政执法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的监督。

第十四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及时办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诉、投诉和举报,并为申诉、投诉、举报人保密。

第三章 监督内容

第十五条 海事行政执法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海事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情况;

(二)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对我国生效的国际条约的实施情况;

(三)海事管理机构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四)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资格、条件及管理情况;

(五)海事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报备、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行政调查、行政征收等具体海事行政执法行为的实施情况;

(六)海事行政复议以及行政应诉情况;

(七)罚缴分离制度的执行和罚没财物的管理与处置情况;

(八)上级海事管理机构做出的行政执法相关决定、命令的执行情况;

(九)海事管理机构职责分解和执法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情况;

(十)海事行政执法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

(十一)执法风纪遵守情况;

(十二)其他应当监督的事项。

第十六条 对海事规范性文件制定情况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制定主体是否超越职责、权限;

(二)内容是否符合上位法的规定;

(三)制定程序是否合法;

(四)是否按规定备案、评估;

(五)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承担或者参加制定、修订地方性海事法规、规章的,是否事先报备中国海事局。

第十七条 对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对我国生效的国际条约实施情况的监督主要包括宣传贯彻、执行、后评估及定期清理等情况。

第十八条 对海事管理机构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否具有合法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二)是否按照上级分级管理要求在权限内办理海事行政执法业务;

(三)海事管理机构所属内设机构、办事机构是否违规以其自身名义对外开展海事行政执法业务。

第十九条 对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资格、条件及管理情况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否依照中国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证件管理要求对执法人员实行培训、考试、资格审定、持证上岗和跟踪考核;

(二)是否存在未取得海事行政执法证件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情形;

(三)是否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执法技能的教育培训;

(四)是否按照规定配备执法人员。

第二十条 对海事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报备行为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设立是否合法;

(二)执行程序是否合法;

(三)使用文书是否规范;

(四)办结时限是否符合规定;

(五)重大海事行政许可审核、批准和备案是否符合规定程序。

第二十一条 对海事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为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实施海事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是否有法律、法规依据;

(二)认定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

(三)实施程序和使用文书是否合法、规范;

(四)海事行政处罚或行政强制决定是否适当。

第二十二条 对海事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报备、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以外的其他具体海事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设立是否合法;

(二)执法程序是否合法;

(三)有办结时限要求的,是否按时限办结;

(四)是否收取有关费用,收费许可证是否有效,收费依据和单据是否合法;

(五)重大具体海事行政执法行为的实施是否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核、批准和备案;

(六)需做出行政决定的,事实认定是否充分、确凿,法律适用是否准确,行政决定是否适当,法律文书是否规范;

(七)实施过程中的其他行为是否合法、合理。第二十三条 对海事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否配设相应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人员;

(二)是否定期开展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的知识更新培训;

(三)是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做出行政复议决定;

(四)行政应诉人员是否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应诉。

第二十四条 对海事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就罚缴分离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做出罚款决定的海事管理机构是否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是否存在自行收缴罚款的情形;

(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是否有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是否向当事人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

(三)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是否在收缴罚款之日起二日内交至所属海事管理机构;在水上当场收缴的罚款,是否在抵岸之日起二日内交至所属海事管理机构;海事管理机构是否在二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第二十五条 对海事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依法没收财物的管理与处置情况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否向当事人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没票据;

(二)是否对没收的财物建立登记、验收、保管、交接、注销制度,是否对没收的贵重物品拍照存档;

(三)是否按规定将没收物品清单、有关图像资料以及处理结果上报;

(四)是否按照规定对没收的物品进行处理;

(五)是否存在擅自处理没收物品的情形;

(六)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将没收物品的变价款上缴。

第二十六条 对上级海事管理机构做出的行政执法相关决定、命令执行情况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否按要求及时、全面地执行上级海事管理机构做出的决定、命令;

(二)对要求将执行情况上报或反馈的,是否按照要求及时上报或反馈。

第二十七条 对海事管理机构职责分解和执法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情况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否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以及上级确定的行政管理职能,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所属执法机构或部门的执法职责、权限、管辖区域和相互关系;

(二)是否按照海事执法工作的性质合理设置执法岗位,对执法权力分解,明确岗位职责、人员资质、工作标准,确定相应的执法责任;

(三)是否采取适宜的方式将各项执法职责落实到相应的执法人员,明确具体的职权范围、应当履行的义务、执法行为的具体要求,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种类。

第二十八条 对海事行政执法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否按照政务公开的规定,及时编制、修订本单位的政务公开指南,公开有关事项;

(二)是否按照规定设置海事管理机构政务中心(大厅);

(三)是否按照政务公开评价考核规定开展考核工作;

第二十九条 对海事执法队伍执法风纪遵守情况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着装、仪容、风纪、举止、执法用语是否符合规范;

(二)办公场所是否整洁;

(三)是否遵守执法人员纪律要求。

第四章 执法督察

第三十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海事行政执法督察。

第三十一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设置海事行政执法督察管理岗位,配备足够、合格的海事行政执法督察人员(以下简称督察人员)。第三十二条 督察人员应当具备相关条件,通过专门培训及考试,取得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证件。

第三十三条 督察人员分为甲、乙两级:

甲级督察人员应当经中国海事局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证件,可监督全国海事系统的行政执法活动。

乙级督察人员应当经各直属海事局或者省级地方海事局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海事行政执法督察证件,可监督各直属海事局或者省级地方海事局及其下级海事管理机构的行政执法活动。

第三十四条 督察人员的任职条件和培训、考试、发证等具体管理规定,由中国海事局另行制定发布。

第三十五条 督察人员执行督察任务时不得少于两人,并携带督察证件。

第三十六条 督察人员在执行督察任务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就有关督察事项询问执法人员;

(二)查阅、复制与督察事项相关的执法文书及资料;

(三)以音频、视频、照相等方式获取与督察事项有关的证据和信息材料。

第三十七条 被督察机构、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应当自觉接受督察并主动配合。第三十八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可以采取巡查、抽查、随访、暗访等方式开展不定期海事行政执法督察。暗访时应当制定督察方案,并严格执行。

第三十九条 涉及下列情形的,海事管理机构可以开展专项督察:

(一)重大或专项的海事执法活动;

(二)重大交通事故和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三)导致重大行政复议、诉讼案件的具体行政执法行为;

(四)被检举、控告或投诉的执法活动。

第四十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开展定期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应当满足以下频次:

(一)中国海事局每两年至少组织1次全国海事系统的执法督察;

(二)各直属海事局或省级地方海事局每年至少组织1次对所属海事管理机构的执法督察,并覆盖本规定第十五条的内容;

(三)各直属海事局或省级地方海事局所属的海事管理机构每年至少组织2次对所属单位、执法部门的执法督察,并覆盖本规定第十五条的内容。

第四十一条 海事管理机构实施定期海事行政执法督察时,应当遵守以下程序:

(一)制定督察计划,确定督察对象、督察方式、督察内容、督察人员组成和时间安排;

(二)报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后通知被督察单位和人员;

(三)按照督察计划的安排实施督察,收集相关证据并做好督察记录;

(四)汇总督察情况,形成书面督察报告,经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后,及时反馈被督察单位,并报上一级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四十二条 督察结果应当纳入海事行政执法考评。

第五章 案卷评查

第四十三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对海事行政执法过程中产生的行政执法案卷实施评议与审查。

第四十四条 参加海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人员应持有海事行政执法证,并具有从事该项具体海事行政执法行为2年以上工作经历。与行政执法案卷制作人有利害关系,或有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人员,实施案卷评查时应当回避。

第四十五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在海事行政执法工作中应当客观、全面、详细地记录海事行政执法的事实、证据材料和决定,按照相关规定对海事行政执法过程中产生的材料立卷归档。

中国海事局对海事行政执法文书有统一规定的,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按照规定的要求统一使用并填写。

第四十六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开展海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应当满足以下频次:

(一)各直属海事局或省级地方海事局每年至少组织1次对所属海事管理机构海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

(二)各直属海事局或省级地方海事局所属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每年至少组织2次对所属单位、执法部门海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全年应对所有类别的海事行政执法行为全部覆盖;

海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可以与定期海事行政执法督察工作一并开展。

第四十七条 实施海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时,主要对具体案卷的以下内容评议与审查:

(一)执法过程中收集的证据材料是否齐全、充分,是否满足法定形式和要求;

(二)执法过程中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三)执法程序是否合法;

(四)执法时限是否合法;

(五)执法文书格式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完整;

(六)执法案卷整理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第四十八条 海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结束后,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及时反馈被评查的单位。评查结果应纳入海事行政执法考评。

第四十九条 海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标准和相关文书由中国海事局统一制定。

第六章 执法考评

第五十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每年开展执法考核与评议,评价行政执法工作情况、检验执法人员是否正确行使执法职权和全面履行法定义务。

第五十一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负责对所属海事管理机构海事行政执法工作进行考评,对所属海事管理机构海事行政执法考评工作给予监督与指导。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负责对所属单位、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海事行政执法工作进行考评。

第五十二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在开展执法考评前应当委托第三方组织行政执法社会满意度测评。

海事行政执法社会满意度测评结果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测评结果应纳入海事行政执法考评。

第五十三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对所属海事管理机构进行考评,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各项海事行政执法、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执法考评制度的建立、落实情况;

(二)法定职权的分类整理、分解落实、定岗定责和部门及其内设机构、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权限、责任和工作目标的落实情况;

(三)法定行政执法职权的履行情况和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规范情况;

(四)行政执法决定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结果及履行情况;

(五)对执法人员违法执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责任追究情况;

(六)海事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情况;

(七)海事行政管理相对人和社会各界对其评价和意见;

(八)其他需要考评的内容。

第五十四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对所属单位、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进行考评,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秉公执法、文明执法情况;

(二)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报备情况;

(三)行政处罚实施情况;

(四)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情况;

(五)行政检查、行政调查、行政征收等情况;

(六)对行政执法行为提出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诉讼情况;

(七)其他需要考评的内容。

第五十五条 实施行政执法考评时,可以采取听取汇报、随机抽查案卷、查阅执法档案、查阅投诉举报处理记录、发放调查问卷、现场检查、走访海事行政管理相对人和业务测试等方式进行,并综合考虑执法督察、案卷评查和社会满意度测评等情况,被考评单位及其所属部门和人员应当积极配合并如实提供相关材料。

第五十六条 对考评中发现的问题,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及其所属单位、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应当及时整改。

第五十七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一级海事管理机构给予通报批评,责令改正:

(一)未建立和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的;

(二)未建立和实施行政执法考评制度的;

(三)拒不接受监督检查和考核评议的;

(四)在行政执法考评工作中弄虚作假的。

第五十八条 海事行政执法考评应当纳入各级海事管理机构的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对执法人员的考评应当作为海事行政执法证的审验的重要内容。

海事行政执法考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对考评不合格的,不得参与各类评优或评先。第五十九条 海事行政执法具体考评标准由中国海事局另行制定发布。

第七章 海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

第六十条 海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是指对做出违法、不当的海事行政执法行为、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以及违反海事行政执法行为规范的海事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进行调查认定、确定责任、实施处理的活动。

第六十一条 海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具体种类、适用、情形、程序、实施等,应按照交通运输部、中国海事局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二条 海事行政执法责任应按照下列原则划分:

(一)当事执法人员独自行使职权,在执法活动中做出处理决定造成错案的,由该执法人员承担全部责任;

(二)当事执法人员二人及以上共同行使职权,在执法活动中做出处理决定造成错案的,由主办人员负主要责任,其他人员负次要责任;

(三)由于当事执法人员对事实、证据等认定错误,导致审核、批准领导失误造成错案的,当事执法人员承担主要责任,审核、批准领导承担次要责任;

(四)当事执法人员对事实、证据等认定准确,但经有关领导审核后改变决定造成错案的,审核、批准的领导负主要责任,当事执法人员负次要责任;当事执法人员提出合理意见,领导拒不接受造成错案的,审核、批准的领导负全部责任;

(五)由于当事执法人员故意隐瞒事实,导致审核、批准领导失误造成错案的,当事执法人员承担全部责任;

(六)经执法部门、机构领导集体研究做出的处理决定造成错案的,主持研究的领导负主要责任,其他参与研究的领导和当事执法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七)当事执法人员因擅自改变经领导审核、批准的处理决定造成错案的,由该当事执法人员负全部责任。

(八)尽管有上述各项原则,若由于执法错案造成重大及以上事故或者构成重大或以上事故主要原因之一的,当事执法人员所在执法部门的第一负责人应当承担重要责任,所在海事管理机构的第一负责人应当承担领导责任。

第六十三条 海事行政执法监督部门发现执法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其情节暂扣或吊销其海事行政执法证,并由相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使用无效行政执法文书的;

(二)使用私印、伪造、变造行政执法文书或执法证件的;

(三)未出具统一制发的专用票据的;

(四)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的;

(五)非法、违法收费或者截留、坐支、私分海事监管费收、罚没财物的;

(六)违规使用执法车船、示警装置的;

(七)在工作时间内饮酒或酒后执法的;

(八)非公务需要穿执法制服在酒店、娱乐场所消费的;

(九)徇私枉法、索贿受贿,或者采取其他手段侵犯海事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十)对申诉人、举报人、投诉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十四条 海事行政执法责任行为导致行政赔偿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追偿。

第六十五条 被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的海事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应当执行责任追究决定,拒不执行的,责任追究机构或上级有权责令其执行并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和依法追究该行政执法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第六十六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未按照本规定履行执法监督、考核评议和责任追究职责的,由上一级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或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六十七条 督察人员应当自觉接受海事机构及其海事行政执法人员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

督察人员违反相关规定或在督察工作中违法违纪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和纪律的规定追究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八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对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六十九条 各直属海事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海事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海事局应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七十条 本规定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中国海事局2001年6月4日发布的《关于在全国海事系统开展执法监督的通知》(海法规字[2001]315号)同时废止。

篇3:浅析海事行政执法的风险及对策

一、海事行政执法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海事执法风险产生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来源于外部的执法风险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保护,地方通过行政手段过度对海事行政执法工作进行违法干预,致使海事部门在监管上被动缺位。二是行政相对人对海事监管工作的不理解,抗拒海事执法,致使双方产生激烈的冲突,有时甚至会危及行政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且此风险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三是少数外界执法监督部门及舆论媒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海事执法行为的不正常关注,对海事部门执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四是随着海事监管中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海事行政立法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海事执法人员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风险的承担者。

来源于内部的执法风险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海事执法人员因业务不精,违反执法程序或误用执法依据等导致的执法风险,这是基层海事执法中最常见的一种风险。一些基层海事执法人员由于平时疏于对海事监管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在日常执法过程中,凭借自身以往的一些执法经验,随意执法、越权执法及盲目执法,致使其自身承担了不必要的执法风险。二是由于执法人员自身执法意识和廉洁意志薄弱,出于错误的执法目的,如违规收费,查人情案,吃拿卡要等,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而导致的执法风险。

二、海事行政执法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分析

“依法治国”是我们当前必须坚持的治国方略,那么“依法行政”也就是现在及将来海事工作中必须贯彻的基本方针。因此,执法风险意识是目前海事执法人员必须提高的素质之一。从行政执法过程中内外因素来分析,能给海事工作带来执法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执法主体的素质、行政相对人的素质、执法依据及执法环境。这些因素可以单个也可以多个组合对海事执法产生风险,本文笔者对上述因素就单个角度进行逐项分析探讨其产生执法风险的可能性:

1. 执法主体素质高低是产生海事执法风险的潜在因素

海事执法人员素质层次不齐。第一,由于部分执法人员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深入学习和钻研海事业务,造成其自身对海事业务不熟,在执法过程中凭感觉、凭经验执法,不懂装懂,从而违反执法程序及依据,造成执法风险。第二,执法人员对海事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够透彻,在执法过程中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法规条文错误,不注意执法证据的搜集与整理,导致执法质量不高带来执法风险。第三,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没有遵循一定的执法规范而导致的风险,如现场执法时未出示执法证或只有单人执法。第四,由于监管意识不强,执法人员的“不作为”带来的执法风险。第五,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乱作为”带来的风险。

2. 行政相对人的过度自我保护使海事执法风险实现成为可能

如果说执法人员的素质是造成潜在执法风险的内因的话,那么,行政相对人的法律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自我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自身权益的过度保护使潜在的执法风险有了变为现实的可能。在我国的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的相关法律条文中存在着不告不理这一原则规定,这就使得执法风险是否成为现实,还要取决于行政相对人的态度。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建立健全,人们的法制意识正在逐步建立,法律保护正当权益的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行政相对人的素质和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从而也使得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风险也随之提高。

3. 不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复杂的执法环境带来的风险

虽然交通部海事局为了规范、监督和制约海事执法行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执法人员和行为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各海事局还结合本辖区的实际制定制约和监管办法,对规范海事执法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些监督制约机制也有欠缺的地方,并且与制约和监督机制并行的激励和救济机制未能得到建立和完善,使得执法人员在执法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挫伤,执法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被削弱,执法观念逐渐弱化,执法工作的风险也因此增加。

三、规避海事执法风险的主要对策

就降低和规避行政执法风险而言,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正确使用人民所赋予我们的权利,做到严格监管与优质服务并行,到位不越位,补位不缺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海事行政执法风险降到最低。

1. 要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提高规避风险的意识

第一,必须树立和强化依法行政观。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海事监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海事工作的方针和基础,执法人员必须时刻紧紧牢记。第二,必须树立正确的海事服务观,推进严格监管与优质服务并行,提倡优质服务必须以严格监管为前提,不能因盲目服务相对人而违反海事法律法规。第三,必须树立现代海事管理观,按照海事工作的“监管立体化、反应快速化、执法规范化、管理信息化”的目标要求,实现科技强局与规范管理的有机统一。

2. 不断提升海事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降低海事执法风险

这就要求海事执法人员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职业操守,并能始终以“以人为本,依法行政”为其工作指导思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次还要通过制度化的学习使行政执法人员熟悉工作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系统地掌握执法的范围、对象、权限和手段,提高实际执法能力,培养其对法律的忠诚与对人民的忠诚。只有这样执法人员才能承受和抵御住各方面的压力和诱惑,这样的执法队伍才能“拉得出、打得响“,才能有效地降低海事执法风险。

3. 建立和完善执法程序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首先,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现行的海事执法程序制度,提高制度和程序的可操作性,从制度程序上对执法行为加以规范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其次,要建立海事行政执法全程监督机制。执法的程序制度要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使执法行为的每一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防止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机制,拓宽外部监督渠道。再次,海事部门要在监管工作中引入问责制,严格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廉政措施,加大纪律处分力度,强化执法人员的落实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执法行为。

4. 要强化海事法律法规宣传,打造“阳光”海事形象

我们在海事执法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广大行政相对人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的话,那样我们的执法工作的效率必然得到提升,产生执法风险的几率就能进一步降低。要达成以上的工作效果,海事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提高执法者素质和规范执法程序的同时,还应做好海事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争取包括行政相对人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海事工作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加快海事行政执法工作向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转变,向以人为本、高效便捷、公开透明的转变,从而向着实现构建“阳光海事”的目标大步迈进。

面对崭新局面,海事行政执法任重而道远,海事执法工作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执法过程中不断规范和完善执法行为,时刻牢记依法行政的理念,严格监管,优质服务,不断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海事执法工作的新方式、探索海事执法规范化、科学化的新路径,以此适应新时期海事执法工作的需要,最终才能将与执法行为并行的执法风险减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尹磊.海事行政执法的主要风险形式及规避对策[J].中国海事,2009,(04)

[2]周丹书.海事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12)[3]费中强.行政不作为及其防范对策[J].中国海事,2007,(02)

[3]李洪杰.浅谈海事行政执法监督[J].中国水运,2009,(08)

篇4:海事执法人员胜任力模型设计

【关键词】海事管理;执法人员;胜任力模型;人力资源

目前,我国海事系统已建立起一支近2万人的海事行政执法队伍,然而,对提高海事执法人员整体素质的认识仅停留在意识表层,理论研究不足,具体解决策略的可操作性不强。要提高海事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海事执法人员从数量的增加到质量的飞跃,首先要对海事执法人员的素质有一个系统规范的标准。

公共人员胜任力测评、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共部门人才选拔等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但针对海事执法人员素质要求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江苏海事局张同斌[1]认为,高素质的海事执法人员应该具备:5个基础,即海事管理专业综合理论知识、法律知识、外语、信息学知识和政治思想基础;6项能力,即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总结与提高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交能力。广西海事局彭信发[2]认为,合格的海事执法人员应该具备8项素质: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法律素质、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实操技艺、自律意识和创新精神。但这些具体内容和评估标准都比较笼统。

总体而言,海事执法人员的素质要求体系并未形成。根据胜任力相关理论,目前对海事执法人员的素质要求注重的是行为、知识和技能方面,忽略了其潜在能力,而恰恰潜在能力才是执法人员取得高绩效的关键。胜任力模型是多项工作的基础,其在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海事执法人员的胜任力模型是提高我国海事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的迫切需要。

1胜任力冰山模型

胜任力(competence或competency),也被称作胜任特征、胜任素质、胜任能力或胜任资质等。胜任力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哈佛大学MCCLELLAND博士于1973年提出[3],但对胜任力的定义至今尚未统一,国内引用较多的定义为:胜任力是驱动个体产生优秀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个体人的知识、技能、个性和内驱力等。胜任力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4]是被普遍认可的胜任力冰山模型。[5]

胜任力冰山模型说明,人的能力结构就像浮在大海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是一个人的行为、知识和技能等外在特征,处于海面以下的部分是指人的潜在特征,如社会角色、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个性和品质、动机等,从上到下的深度不同表示被挖掘与感知的难易程度不同,向下越深越不容易被挖掘与感知。其中,动机是推动个人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其推动和指导个人行为的选择朝着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方向前进,并防止偏离;品质是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一贯反应;品质和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指个人自我认知的结果,作为动机的反应,可以预测短期内有监督条件下的行为方式;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事实表明,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在工作中做出突出绩效的,并不是其知识和技能等表象因素,而是潜在的个人特征。

2海事执法人员胜任力模型设计

2.1设计原则

(1)战略导向原则。构建胜任力模型必须关注组织的战略和核心价值观,使素质描述体现组织的个性特点。胜任力模型是在明确组织使命、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探索、设计和运用的,这就要求组织在确定某一职位的胜任力模型时,从上至下进行分解,由“组织使命”确定“核心战略胜任力”,再确定“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胜任力”。海事执法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应充分体现海事部门的特点和整体战略。

(2)独立性原则。胜任力因子应相对独立,彼此之间尽量减少交叉,以保证胜任力因子的严密性,从而避免产生歧义,减少胜任力测评时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

(3)简便易行原则。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应以可操作性原则为导向,紧密结合人员选拔、培训和绩效考核标准进行设计;胜任力因子应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方便具体应用。

2.2设计方法

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方法一般有3种。[6](1)归纳法。应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被访问者的行为特质,然后对这些原始素材进行筛选、编码和分级等加工,最终形成胜任力模型。理论基础为假设每个岗位都有高绩效者,其具备一般人缺乏的某些特质,比较其与绩效平平者的差异可以发现导致高绩效的那些特质。(2)演绎法。从组织使命、愿景、战略以及价值观中推导出特定人员群体所需的高绩效特质的方法,其不仅需要被访谈对象参与,还需要其他了解情况的相关人员参加。(3)限定选项法。由专家顾问根据对组织的了解提出胜任力项目,再由相关人员集体讨论进行商榷、确定的一种简便方法。

基于海事工作的特殊性和构建胜任力模型的现实可能性,结合以上3种方法,设计具体程序为:(1)以海事部门总体战略为引导,借助规范的职位说明书,借鉴相关已有研究成果中对人员通用素质的界定等,由专家组设计初步的胜任力模型;(2)应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被访问者的行为特质,同时征求被访谈者对初步胜任力因子的意见和建议,对胜任力模型进行增、删、改等,使胜任力模型得以修正和完善;(3)对胜任力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并进一步优化,形成海事执法人员胜任力模型;(4)根据海事事务情景的变化,对胜任力模型作出相应变动,从而在不断的实践检验中优化胜任力模型。

2.3设计依据

(1)海事执法人员通用素质要求。海事执法人员的录用是参考国家公务员考试进行的,即其通用素质应与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一致。根据2008年10月23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对公务员通用能力的要求,海事执法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9项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7] 因此,可将这9个方面的能力纳入海事执法人员胜任力因子中,并赋予工作描述以具体含义。

(2)海事执法人员职位说明书中的能力要求。根据海事执法人员职位说明书对海事执法人员各职位的职务范围、任职资格、能力要求等说明,船舶安全员、危管防污员和助理海事调查官的能力素质要求包括业务技术能力、理解执行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其中,调查研究能力对船舶安全员和危管防污员的要求,指能够结合实际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效建议,并草拟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海事调查官的要求,指能够结合事故进行取证、综合分析,对事故成因分析准确,草拟事故调查报告;理解执行能力指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上级决策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履行法律、行政服务职能和执行决策的能力,包含公务员通用能力中的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因此,可将以上6项能力归纳到海事执法人员的胜任力因子中。

(3)海事执法工作性质对个性、态度和动机的要求。海事执法人员是海事监管工作的核心力量,直接对所管辖水域的安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根据对某海事局的调查研究,胜任岗位要求的海事执法人员具有独立性、有恒性、稳定性、乐群性、主动性、成就导向和影响力强等特点,其个性、态度和动机使之追求工作的挑战性和相应的价值回报,如领导和同事的认可等。因此,可将以上7项归纳到海事执法人员的胜任力因子中。

2.4胜任力模型

综上所述,以胜任力冰山模型为理论基础,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中的相关胜任力因子与海事执法人员职位说明书中的能力要求相结合,同时考虑海事执法工作性质对个性、态度和动机的要求,结合行为事件访谈法整理相关信息,形成海事执法人员的胜任力模型。

根据胜任力冰山模型,选取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人格特质3个要素。知识素质是海事执法人员胜任岗位的基础,包括海事相关专业知识、法律知识、英语知识、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等,是海事执法人才选拔的依据之一。能力素质包括业务技术能力、理解执行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其中,业务技术能力要根据具体工作的内容和任务进行分解细化。个性特质属于潜在特征,是胜任力设计的重点,个性如独立性、有恒性、稳定性、乐群性和主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业务执法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调查表明,业务执法人员的这几个维度与绩效正相关。成就导向、影响力是优秀业务执法人员最突出的素质特征之一,业务执法人员的影响力主要建立在业务执法技术能力的载体之上,他人对其权威性的认同感也是围绕业务执法效率而产生的。

3海事执法人员胜任力模型应用

海事执法人员胜任力模型在人才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估及人岗匹配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使用经过验证的胜任力模型,以预测工作成功的具体标准为基础,有利于聘用决策;胜任力模型的具体行为描述能够展示与绩效最相关的行为,有助于找到人员素质的短板,进行针对性培训;胜任力模型有助于制定工作绩效要素和标准,提高绩效评估的有效性;此外,胜任力模型也是衡量人岗是否匹配的基础,有利于组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胜任力模型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1)只有合理地利用胜任力模型,结合科学的人才测评技术,才能发挥其价值。比如,在人才选拔时,如果仅仅通过面谈和观察就对照胜任力模型给一个人打分,认为得分高的就更适合,往往会造成选人的片面性和用人失误。(2)胜任力模型是面向所有海事执法人员进行设计的,但不同的执法岗位胜任力要求有所不同。如海事调查官在调查研究能力方面表现应更为突出;危管防污员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方面应更加突出;安全检查员则应在心理调适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更胜一筹,这就要求对不同的执法岗位设计相应的胜任力权重。此外,胜任力模型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修正。对优秀组和普通组的每一胜任特征平均分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剔除差异不显著的胜任特征,分析哪些胜任特征可以区分高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人员,从而对胜任力模型进行调整和检验。胜任力模型的验证还需要研究其与相关绩效标准的关系,进行长时间的数据收集与观察,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同斌.关于海事执法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J].世界海运,2002,25(3):13-15.

[2] 彭信发.论海事执法人员的素质教育[J].珠江水运,2006,(S1):70-71.

[3] 胡艳曦,官志华.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31):248-250.

[4] 方少华,方泓亮.胜任力咨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9.

[5] 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

[6] 李明斐,卢小君.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25(1):28-32.

篇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督察管理办法

海通航[2007]629号 2007年11月27日

第一条 为使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科学化、规范、程序化,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水上活动对通航安全的影响,维护通航秩序,保护通航资源,保障航行安全,促进水运经济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通航安全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海域、内河通航水域内,对通航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而开展的通航安全技术评估工作。

第三条 下列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项目对通航安全有重大影响时需要进行通航安全评估:

(一)建设桥梁、索道、架空电缆等跨越类建筑物;

(二)建设码头、船坞、船台等港口类建筑物;

(三)建设船闸、水闸、坝、浮桥等拦海(河)类水工建筑物;

(四)建设水下电缆、管道、隧道等穿越类水工建筑物

(五)设置海上平台、系船浮筒单(多)点系泊、养殖网架、人工岛、鱼礁、导管架等孤立类水工建筑物;

(六)设置、构筑水下丁坝、潜坝、护滩带、抛石护岸等航道、河道整治建筑物;

(七)建设取水口、滑道、下河坡道等设施和构筑物;

(八)航道疏浚、航标、锚地、泊区等港口类建设;

(九)沉船沉物打捞;

(十)其他影响通航水域交通安全或对通航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水上水下活动。

第四条 海事管理机构依据管理职责对通航安全评估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负责全国通航安全评估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由交通部批准或核准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或国务院及以化上有关部门批准的跨国、跨省以及特大型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项目的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组织、主持《通航安全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议。

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所辖区域通航安全评估工作。具体负责由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指定管辖的建设项目以及辖区内对通航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水下施工作业项目的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组织、主持《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议,并负责为本条第一款项目进行评审的前期准备工作。

其他海事管理机构按照直属及地方省级海事机构的有关规定负责所辖区域内除本条第二、三款以外的,对通航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水下施工作业项目的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组织、主持《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议;负责为本条第二款项目进行评审的前期准备工作;负责所有《报告》审核申请的受理工作,及时按工作程序处理。

第五条 水上水下工程的业主或建设单位应于工可阶段或初步设计之前、举办水上大型体育赛事等活动组织单位应在活动筹划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报告》。

第六条 海事管理机构组织专家对业主或建设单位委托通航安全评估单位编制的《报告》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应得出确定性结论,对于不符合通航安全的项目,应予否决,并要求业主或施工单位采取相应措施,使之符合安全要求。

第七条 专家论证结论及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的《报告》可作为海事行政主管部门对水上水下工程涉及岸线安全性使用、码头安全靠泊条件核准、通航水域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通航水域内沉船沉物打捞作业审批、通航水域禁航区、航道(路)、交通管制区、锚地和安全作业区划定审批等通航安全管理行政许可的重要依据。

第八条 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程序

(一)申请:《报告》编写完成后,由业主单位或建设单位向项目所在地的海事主管部门提出审核申请。申请时,须提交申请报告、设计文件等资料和图纸(包括电子文档)。

(二)初步审查:海事管理机构按照职权,对《报告》进行初步审查,提出初步审查意见,认为明显不符合评估要求的,退回申请单位重新编写。

(三)召开评审会:海事管理机构认为申请单位递交的《报告》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的,应及时组织专家会议进行评审。专家会议至少由5名专家组成。由一名资深专家为专家审查小组组长,主持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查,编写专家意见。

专家审查意见要明确《报告》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和本办法要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修改建议。

(四)完善补充:《报告》编制单位应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完善。

第九条 评估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设计规范;

(二)符合通航参数和安全系数要求;

(三)符合远期船型航行要求;

(四)符合港口发展和长期规划的要求;

(五)不存在隐患性影响,或存在隐患性影响但已采取措施消除或缓解;

(六)具备安全监管设施,并处于随时可用状态;

(七)具备系统性的安全保障条件;

(八)船舶操作技术和通航环境符合安全要求;

(九)满足其它必要条件。

第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负责全国通航安全技术专家库建立和管理。专家库人员应由航海、引航、设计、港口及航道工程的技术专家,工程咨询部门人员,航海院校、科研部门、航海学会以及海事管理机构的人员构成。

第十一条 承担《报告》编制的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相应的资质,具有充足的技术力量,并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编制单位采集的数据资料应真实有效,按照附录的要求认真编写,报告结论可信,具有追溯性。

设计单位不得对自行设计的项目进行通航安全评估。

第十二条 《报告》的编制小组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编制小组由3人以上组成;

(二)本编制单位人员不少于80%;

(三)高级职称人员不少于60%,其他人员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大学文化以上学历,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

(四)《报告》的编制负责人应是部门负责人或十年及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报告》的扉页应列明全部编写人员的姓名、职称、职务、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和编制责任等资料。

第十三条 业主或建设单位应从海事管理机构备案的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编制单位库中选取评估报告编制单位。

第十四条 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和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每年年底对备案的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编制单位进行综合评价、更新、确认,并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备案。

第十五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及其所属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参加与通航安全评估工作有关的商业活动,不得干扰或要求业主或建设单位选择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编制单位。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人员,由海事管理机构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七条 海事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交通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解释。

篇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行政执法督察管理办法

海通航[2007]629号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通航安全评估工作,促进水运经济科学发展,我局研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通航安全评估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通航安全评估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使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水上活动对通航安全的影响,维护通航秩序,保护通航资源,保障航行安全,促进水运经济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通航安全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海域、内河通航水域内,对通航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而开展的通航安全技术评估工作。

第三条 下列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项目对通航安全有重大影响时需要进行通航安全评估:

(一)建设桥梁、索道、架空电缆等跨越类建筑物;

(二)建设码头、船坞、船台等港口类建筑物;

(三)建设船闸、水闸、坝、浮桥等拦海(河)类水工建筑物;

(四)建设水下电缆、管道、隧道等穿越类水工建筑物;

(五)设置海上平台、系船浮简单(多)点系泊、养殖网架、人工岛、鱼礁、导管架等孤立类水工建筑物;

(六)设置、构筑水下丁坝、潜坝、护滩带、抛石护岸等航道、河道整治建筑物;

(七)建设取水口、滑道、下河坡道等设施和构筑物;

(八)航道疏浚、航标、锚地、泊区等港口类建设;

(九)沉船沉物打捞;

(十)其他影响通航水域交通安全或对通航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水上水下活动。

第四条 海事管理机构依据管理职责对通航安全评估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负责全国通航安全评估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由交通部批准或核准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或国务院及以上有关部门批准的跨国、跨省以及特大型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项目的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组织、主持《通航安全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议。

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所辖区域通航安全评估工作。具体负责由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指定管辖的建设项目以及辖区内对通航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水下施工作业项目的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组织、主持《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议,并负责为本条第一款项目进行评审的前期准备工作。

其他海事管理机构按照直属及地方省级海事机构的有关规定负责所辖区域内除本条第二、三款以外的,对通航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水下施工作业项目的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组织、主持《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议;负责为本条第二款项目进行评审的前期准备工作;负责所有《报告》审核申请的受理工作,及时按工作程序处理。

第五条 水上水下工程的业主或建设单位应于工可阶段或初步设计之前、举办水上大型体育赛事等活动组织单位应在活动筹划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报告》。

第六条 海事管理机构组织专家对业主或建设单位委托通航安全评估单位编制的《报告》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应得出确定性结论,对于不符合通航安全的项目,应予否决,并要求业主或施工单位采取相应措施,使之符合安全要求。

第七条 专家论证结论及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的《报告》可作为海事行政主管部门对水上水下工程涉及

岸线安全性使用、码头安全靠泊条件核准、通航水域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通航水域内沉船沉物打捞作业审批、通航水域禁航区、航道(路)、交通管制区、锚地和安全作业区划定审批等通航安全管理行政许可的重要依据。

第八条 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程序

(一)申请;《报告》编写完成后,由业主单位或建设单位向项目所在地的海事主管部门提出审核申请。申请时,须提交申请报告、设计文件等资料和图纸(包括电子文档)。

(二)初步审查,海事管理机构按照职权,对《报告》进行初步审查,提出初步审查意见,认为明显不符合评估要求的,退回申请单位重新编写。

(三)召开评审会:海事管理机构认为申请单位递交的《报告》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的,应及时组织专家会议进行评审。专家会议至少由5名专家组成。由一名资深专家为专家审查小组组长,主持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查,编写专家意见。

专家审查意见要明确《报告》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和本办法要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修改建议。

(四)完善补充:《报告》编制单位应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完善。

第九条 评估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设计规范;

(二)符合通航参数和安全系数要求;

(三)符合远期船型航行要求;

(四)符合港口发展和长期规划的要求;

(五)不存在隐患性影响,或存在隐患性影响但已采取措施消除或缓解;

(六)具备安全监管设施,并处于随时可用状态;

(七)具备系统性的安全保障条件;

(八)船舶操作技术和通航环境符合安全要求;

(九)满足其它必要条件。

第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负责全国通航安全技术专家库建立和管理。专家库人员应由航海、引航、设计、港口及航道工程的技术专家,工程咨询部门人员,航海院校、科研部门、航海学会以及海事管理机构的人员构成。

第十一条 承担《报告》编制的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相应的资质,具有充足的技术力量,并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编制单位采集的数据资料应真实有效,按照附录的要求认真编写,报告结论可信,具有追溯性。设计单位不得对自行设计的项目进行通航安全评估。

第十二条 《报告》的编制小组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编制小组由3人以上组成;

(二)本编制单位人员不少于80%;

(三)高级职称人员不少于60%,其他人员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大学文化以上学历,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

(四)《报告》的编制负责人应是部门负责人或十年及以上相关专业工作经历、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报告》的扉页应列明全部编写人员的姓名、职称、职务、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和编制责任等资料。第十三条 业主或建设单位应从海事管理机构备案的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编制单位库中选取评估报告编制单位。

第十四条 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和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每年年底对备案的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编制单位进行综合评价、更新、确认,并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备案。

第十五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及其所属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参加与通航安全评估工作有关的商业活动,不得干扰或要求业主或建设单位选择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编制单位。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人员,由海事管理机构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七条 海事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交通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07年12月1日起实行。

附录: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编制格式

《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编制格式

第一条 《通航安全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编写的主体内容应符合通航评估大纲的要求,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满足保障通航安全的要求,促使建设方案的优化,提出通航安全保障措施。

第二条 《报告》应按照通航安全评估大纲的要求,以章节形式论述,根据评估内容的需要,对具体章节进行编排,基本格式如下:

扉页一: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编制单位资质证书;

扉页二;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编制单位名称(加盖公章),项目负责人、参加编写人员名单和职称;第一部分:概述(包括前言和评估依据);

第二部分:基础内容(按照基础大纲);

第三部分:评估论证内容;

第四部分,存在问题内容;

第五部分:安全建议及保障措施内容;

第六部分:评估结论内容。

附页一:涉及岸线和水域的有关位置图、布置图、设计图、规划图等;

附页二:涉及拟建工程项目的各类批文等。

第三条 《报告》大纲内容

基础大纲:

(一)水域的水文气象状况;

(二)水域、航道、岸线规划、港口和海洋功能区划;

(三)通航环境现状;

(四)安全保障设施现状;

(五)相关管理规定及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情况;

(六)拟建工程的设计概要;

(七)有关通航安全参数。

通航安全评估大纲:

(一)选址和平面布置、通航标准的规范性论证;

(二)拟建工程对通航环境影响分析;

(三)拟建工程本身通航安全评估;

(四)自然条件对拟建工程项目的影响评估。

施工期间通航安全评估大纲:

(一)施工方案简述(与通航安全有关部分);

(二)施工工艺流程与通航的关系;

(三)施工对通航安全和环境的影响评估。

安全建议及保障措施大纲:

(一)影响通航秩序情况;

(二)减小碍航程度的安全保障措施;

(三)管理需求论证和安全监管设施配备方案;

(四)施工期间现场维护需求分析;

(五)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模式和策略;

(六)施工期间的安全保障措施;

(七)其他安全问题及分析;

(八)安全建议。

第四条 桥梁、索道、架空电缆等跨越类建筑物的评估,除完成第三条规定的大纲以外,还应包括:

(一)桥墩或水中支架布置评估;

(二)跨越河段的航道、港口发展规划和船型发展趋势论证;

(三)桥梁通航尺度;

(四)助航标志配置分析。

第五条 码头、船坞、船台等港口类建筑物的评估,除完成第四条规定的大纲以外,还应包括:

(一)配套的航道、锚地、港池、调头区、助航标志配置论证;

(二)拟靠泊船舶的船型论证;

(三)船舶安全靠泊操作技术论证;

(四)危险性分析和风险控制策略(危险品码头)。

第六条 船闸、水闸、坝、浮桥等拦海(河)类水工建筑物的评估,除完成第四条规定的大纲以外,还应包括:

(一)河道、港口发展规划和船型发展趋势论证;

(二)助航标志配置论证。

第七条 水下电缆、管道、隧道等穿越类建筑物的评估,除完成第四条规定的大纲以外,还应包括:

(一)穿越水域的航道、港口发展规划;

(二)航道中及航道外埋设深度等埋深标准论证;

(三)警示标志配置论证。

第八条 海上平台、系船浮筒、单(多)点系泊等孤立类建筑物的评估,除完成第四条规定的大纲以外,还应包括:

(一)拟靠泊船舶的船型论证;

(二)航线选择和助航需求论证;

(三)船舶安全靠泊操作技术论证;

(四)危险程度分析和风险控制论证(危险品作业)。

第九条 航道建设的评估,除完成第四条规定的大纲以外,还应包括;

(一)航道建设与水底管线、船闸、水闸等有关因素的关系分析;

(二)通航船型论证;

(三)港口发展规划与航道适应性论证;

(四)航道轴向、边线、底宽、转点、边坡比等航道要素与通航安全的关系论证;

(五)助航标志配置需求论证。

第十条 锚地、泊区建设的评估,除完成第四条规定的大纲以外,还应包括:

(一)选址的安全性分析;

(二)锚地、泊位功能与环境适应性分析。

第十一条 对未具体列出通航安全评估大纲的体育赛事等其他水上活动的评估,应根据其对通航安全影响的性质和类型,参照本附录列出的大纲开展评估工作。

上一篇:《尊严》测试题下一篇:社会工作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