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成长三部曲

2024-06-24

我的青春成长三部曲(精选8篇)

篇1:我的青春成长三部曲

我的青春成长三部曲

青春是我们迎接挑战时那份桀骜的态度,有了青春,我们才有了义无反顾的资本。青春是我们努力奋斗时憧憬的希望,有了青春,我们才有了奋力前行的勇气。可是,当快要脱离青春的轨道时,我才发现自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总想着以后的以后会如何而忽略了眼下,正如席慕容说的: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而我的青春成长历程亦是迷茫过,追寻过,坚定过……

1、迷茫篇

当回忆变成散落的珍珠

2013,对我的意义不仅仅是已逝的一年,它既代表着学生时代的终结,又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开端。从九月份入厂已将近一年了,本该将高效高质完成工作当成第一目标的我却一直揣着关于校园生活的回忆舍不得放下。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希望次日一早睁开眼自己是在大学宿舍,可是每天清晨读不懂我心绪的闹铃都会不留情面的告诉我:今天不得不上班!几个月来我犹如陀螺一样被动,所有的行为都被时间推着按部就班的进行着,生活变得从未有过的乏味……

2013已然一去不复返,可是我却像懦夫一般,没有勇气跟曾经告别,我对过去的一切念着,恋着。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深知回忆再美终究已是过去,十六年的学生生活对我而言好似珍珠一般贵重无比,可时间的刻刀割断了串联珍珠的丝绳,所有校园生活的回忆珍珠般的散落一地,我拼命地想要抓住每一粒珠子,可是时间总是如此残酷,眼看着珠子跟手指碰触然后从指间滑落,而我却无能为力。也许每个人都有过想抓却如何也抓不住的东西,那个时候,心中填满了愤恨和无奈。

2014悄然来袭,对于一直对过去念念不忘的我来说,我并没有充足的准备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它,就在大家都兴致勃勃的谈论马年如何如何的时候,我感觉我的马年还没真正意义的到来,校园青春已逝,当回忆变成散落的珍珠,我的马年让我如何策马奔腾。

2、追寻篇

追寻青春转角

也许人的生活就像是一条正弦波,不可能一味的是高峰,也不可能永远在低谷停留,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的状态不停的在两者之间徘徊,青春才有了味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明白不是每个人的理想都能在所谓的第一时间实现。理想是驱动你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理想是维持你对生活美好向往的保鲜剂,即使你的理想没有在你预定的时间得以实现,可是你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程令你青春无悔。所以,当你觉着你眼前没有道路可走时,不要急于放弃前行,青春是你尝试另辟蹊径的勇气与资本,那么请你转弯,也许转弯后你会发现另有通幽曲径。

就是在寻找青春“转角”的过程中,我无意间的在网上看见了一篇关于xx运输部女劳模xx的文章,在云集了国内近千名焊工高手的比赛中,她是唯一一名女选手,却一路闯关杀进总决赛,她那焊工绝技以及接踵而至的荣誉让xx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谁言工人不耀眼,谁言工人不传奇,我为xx骄傲,我为xx人骄傲,同时又为自己初时幼稚的想法而羞愧。总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认为当一名工人根本满足不了我的野心与抱负,甚至一度认为体现不出我的价值。正是因为自己迟迟不肯端正思想,才导致我一直抓着已逝去的回忆不放。我不想一直活在曾经的美好里,我一路追寻我的转角直到看到xx的事迹报道,我被xx人的事迹激励着,被xx人的精神感染着,我和如此优秀的xx人身处同一个平台,人家是巾帼不让须眉,我有何资格一直怨天尤人?

坚韧——我对自己的第一评价,或许是我的适应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降低,又或许现在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可无论怎样,我都希望凭着自己的坚韧尽早跨过低谷期,并尽善尽美的规划好眼下的事情,尤其是我现在作为的本职工作。在今后的时间里,如果我不再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加以抱怨,不再对走出校门后需要做出的改变满腹牢骚,我相信我可以顺利通过转角,向着我的梦想继续前行。

同样作为一名xx人,我一定要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青工,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用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哪怕只当一颗螺丝钉,也要把自己打磨的锃光瓦亮,当一颗最有价值的螺丝钉。2015,我扬起风帆,放下过去,准备起航……

3、坚定篇

无悔青春 时间不会倒流,回忆再美也已然成为过去,2015年又是新的一年,25岁的我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无法预测我未来是什么模样,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牢牢的把握住现在,用自己的行动去印证我一直都构思于心的蓝图,去实现我愿为之拼搏奋斗的梦想。

如今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会发现自己曾经是如此的执拗与狭隘,总是拼命的想抓住已经逝去的东西,天真的以为只要不忘记,时间就不会过去,从拖着行李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我对未来的迷茫让我觉得消沉甚至有些无所依托。一路走来,才发现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他会让我自己去看清楚、想明白很多事,会去掉我的浮躁,让我沉淀下来面对真正的考验——生活!如今我早已褪去稚嫩,放手“掉落的珍珠”,顺利通过“转角”,成为一名机车电工,通过在xx运输部近两年的认真学习和努力实践,虽然谈不上成绩斐然,但也算是充实有序。

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不仅可以独立将各种仪表和电器元件进行检修,还兼职团支部书记,组织团日活动以丰富广大职工的生活。我每天上班都精神十足,班上的老师傅见了我就说:“年轻真好,每天跟装了小马达似的,看见你,我们觉得自己都变得精神了。”看着我的状态影响着他人,我觉得无比的开心。年轻的我本应该充满朝气与活力,青春的乐章上洋溢着快乐的音符,而我的青春正能量又能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也许就是青春的力量与魅力之所在,上一代的青春奋斗史激励下一代,一个人感染十个、百个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曾鼓舞着多少仁人志士,又曾让多少迷失方向的人重获新生。我自当以此为座右铭,拿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点燃青春的蜡烛,青春着实有限,纵使无复返,也要让有限的青春,绽放无尽的光彩。

篇2:我的青春成长三部曲

“山峰总有更高的一座,太阳明天还会照常升起,但正是那一段段‘在路上’的心情与志气,才拼接成一条旖旎而不可复制的记忆之河,任凭岁月翻滚,依然静水流深。”

――题记

最近看了这几篇帖子感触颇深,于是我也想把自己在求学路上的转变记录下来,也顿悟了个中道理。

一、“夹缝”中的风景

带着中考全市第二的名气进入重点高中之后,我一直是个问题人物。在我们那个山东的小县城里,学习成为了生活的全部。尖子班的学生可以不用去上体育课,我的schedule是一个星期只有礼拜天下午的第8节课可以出校门活动45分钟,一个月休息一天半,还要用自行车往家扛两趟才能把布置的作业所需要的书全部带回家。暑假顶多20天,过年也只是从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五。其他时间都是千篇 一律的早上7点早自习一直到晚上9点半的马不停蹄的学习,当然回到家还有作业。好在我不厌恶学习,但尖子班的高强度训练和勾心斗角攀比成绩的习气让我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每次大考小考完了我都要回家休息一段时间缓缓神。在我印象中我从来没有满意过考试成绩,甚至有一次生物测验考了我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倒数第一。父母一直对我寄予厚望,也曾想过既然离知名大学越来越远看看能不能利用钢琴这个特长捞个偏门,降分录取。或者凭借省三好学生的光环加个20分――礼金送得不到位,所以在青岛市平衡名额的时候把我刷了下来。

意料之中的落榜把我送到了一个不入流的大学学了龙头专业。尽管自己也曾经很好高骛远的背地里骂过母校无数次,现在想想,还蛮充满戏剧性的。我的高考分数比班里第二名高出一大截,因为我们学校基本都是北京学生,加之是设计专业,所以高中的那套学习方法完全不顶用。设计这东西不是你寒窗苦读就能读出来的,有时候看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已经在前被山东的教育抹杀得一干二净,我也只能甘愿把top 1的位置让给那些充满灵气的北京学生。那时的我,生活很畸形,在高中同学的圈子里,很不招人待见,因为上的不是名校;在大学同学的圈子里,更是异类,从穷乡僻壤来的土小子懂什么设计。用我朋友的一句话形容我那五年的本科生活再恰当不过了:“你也只能在学美术的人面前卖弄数学,在学数学的人面前卖弄美术了。”

纵然这种“夹缝”中的生活有它的孤独,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学设计。五年迥然不同的生活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个设计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这一点也是不需要任何天赋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没有什么设计不是以人为本的,一个称职的设计师是能够洞察生活的点点滴滴,真正地融入生活去感受去奋斗的。于是,我渐渐学会了丰富生活,发展成了一个伪文青。

纵然这种“夹缝”中的生活有它的孤独,但是我仍然感谢我的母校。这种充满都市孩子的颐指气使的学校,从小县城来的我作为异类的同时也带着一份朴实和真诚。都说大学里面拔尖的是山东人,垫底的还是山东人,因为努力上进的依然很上进,有的到了大城市稍微有了点诱惑就立马放浪形骸之外了。可能在学术上我没有多少积累,但在这样的环境里,特别是我们这种打分不考试纯看老师脸色的学科,让我更多地认识了真实的世界。

就这样,毕业大家坐在一起,都说我从大一到大五的变化最大――从刚进校门还留着两撇小胡子的懵懂哥发展成了追求精致的犀利哥。

二、“太傻”后的飞跃

现在来说说留学。我很爱学英语,当时什么雅思托福GRE都想去试试。用考试来督促自己学习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所以新东方大大小小的辅导班报了五六个。新东方的老师们又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留学。上过新东方的都知道,上课不光是学英语,很多老师都很有人格魅力,扯淡的内容都很让人回味。加之自己也想深造那何不去学术氛围最好的国家呢?这时候,人生的转机来了,我接触了国内最大的留学生网络社区“太傻”.

4个月的完全脱产复习GRE,期间还看了《太傻十日谈》,对我的冲击很大。在学校没有人跟我一起努力,我需要找个伴互相鼓励。于是我通过太傻认识了很多Gter.一开始是在给G版填空贴答疑,之后13篇精华帖和GRE作文以及GRE考试双版版主把我从太傻推到了顶峰。然而我虽不至于是纯粹的拿来主义,也不是一个真正有奉献精神的人。我记得当初帮Como整理所有的GRE作文机经,自己很兴奋,全国要考G的人人手一份的机经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啊!虚荣心的隐去使我厌烦了,我也有着国人普遍的浮躁心态,好大喜功,没耐心。“太傻”给了我两点收获,第一是让我结识了很多牛人,更让我知道了成才背后的艰辛,那真的是破茧成蝶的力量;第二是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燃烧着心中不灭的光,让所有远方为我发烫,成长的路上偶尔很慌,别把梦弄脏,向前冲就是希望”.于是我也真正开始了奋斗之路。边上课边实习边准备考托福的生活很痛苦,也让我的申请大打折扣。我承认每次在人生的岔路口我都没有站稳,托福成绩的巨大差距也让我自己产生了怀疑,更是让我的名校梦折翼。直到现在我还有一个名校梦,可能是因为高考的失利;可能是因为眼红同期奋斗的各位都拿到了名校录取;更有可能就是自己不够自信,想通过这样的肯定来证明自己。

如此残缺的我就这样拿着仅有的一张美国Top50学校的录取踏上了美利坚的国土。

三、“偶蹄”观的转变

“偶蹄类动物”是牛人的谐称,我也是翻着一大堆前辈的励志贴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最经常思考的一个哲思性问题就是:我将要成为什么,我要到哪里去。我也不例外。曾经我很崇拜学术大牛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呼风唤雨,也羡慕某些红贵富二代能够在任何一个朋友圈子左右逢源。人,要么有背景,要么有能力。

或许之前我活得不够潇洒,依然在名利场挣扎。现在我可能更倾向于云淡风轻之后的那一片自留地。之前看过一篇生活心理学的文章,里面说如果你的前半辈子活在别人的认同里,那么请你一定要在后半辈子回归本心。生命的动力不应该来自远方的目标,而是你的内心开始。人生不是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不是来自于别人对你的认可,真正的动力来自于你对自己的认可。假如我是一颗萝卜种子,就应该努力自由生长成为一颗我所能长成的最好的萝卜,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萝卜,更不是白菜或者参天大树。

于是,生命的图卷从自我认同开始。这一点也跟港大女孩爱伯克利有异曲同工之处。唯有找到自我,才能实现真正的快乐。我们都风风火火的忙于赶路,却很少会有人停下来聆听自己的内心;我们都翘首企盼着自己能够成为心目中的偶像的模样,却很少有人意识到经历不可复制,更何况人生。学术大牛又如何,红贵富豪又如何?为了达到那个或遥远或高高在上的目标,我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牺牲自己的心灵,甚至牺牲某些人性。就算随波逐流已经成为习惯,我们每个人心底最真诚的那一部分――对自己自由灵魂的渴望永远不会变。直到现在,我也才明白了着名影片《The hours》面的女主角为何要放弃幸福的三口之家孤独一人的选择。

不过,我还是想去名校,但是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提高自己思想的高度。至今我还无法明白那个港大女生在伯克利体会傲骨的心情,我想要去看一看更加宽广的世界。

“时隔多年,终于绕回了我非常欣赏的那句印度哲人的话――最远的行程是原地踏步。”

――后记

篇3:成长三部曲

从小爸爸妈妈便外出打工, 我和奶奶相依为命, 奶奶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在我心目中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为我遮挡风雨, 也为我撑起一片天。我才六个月大就跟着奶奶, 奶奶除了要应付繁忙的家务还要干农活, 每天背着我早出晚归。我六岁的时候就学着做饭, 我希望能用我稚嫩的肩膀尽量给奶奶分担一份负担。但在我十岁的时候, 奶奶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了, 病魔就像梦魇一样缠绕着她, 我心中的大树轰然倒地, 无尽的难受和泪水接踵而来, 小小的心灵陷入了迷惘。

爸爸妈妈闻讯赶回家, 为了给奶奶治病, 他们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但依然不见好转, 这让他们一筹莫展, 最后只能四处张罗着向亲戚朋友借钱。几个月之后奶奶终于能下床走路, 爸爸妈妈又出去打工了, 但这一场病又给奶奶落下病根, 每到天气变化时就会犯病, 不犯病的时候倒也神态自若, 我心里又有了依靠。每当看到奶奶躺在椅子里看夕阳西下的时候, 此番风景, 让我多了几份豁达, 重拾了久违的安宁。

青春时期, 风华正茂的黄金时代, 步入中学, 我们也开始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论梦想是希望成为老师、作者, 抑或是商人、企业家, 一旦选择了目标, 就要像奥运赛场上拥有坚持不懈、全力以赴的拼搏精神的健儿们那样, 勇敢地面对克服一切困难、挫折。我曾经到过舞蹈教室体验过, 在那里, 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都有, 他们每天做着一件共同的事———那就是坚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舞者, 不仅需要对舞蹈抱着热忱之心, 还需要一份执著的信念。在这艰辛的训练过程中, 光是基本的练习就让我叹为观止, 他们要忍受各种拉伸带来的剧烈疼痛, 每一个动作都力求完美的同时还要保持完美的笑容。我们做任何事何尝不需要这样的毅力?于是, 在这种信念的感染下, 我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之路。

篇4:教师成长三部曲

【关键词】生本;磨课;发展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一个生命唤醒另一生命,一个思想点燃另一个思想,一个智慧激活另一个智慧!教育永远的着眼点是人。在新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绩的今天,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生本课堂。本着对新理念的解读,本人十多年来坚守着心系学生、坚持磨课和不断学习这三大基石。

一、心系学生——教师成长的基础

(一)备课——心里装着学生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领悟课程标准、单元导航和文本。但最重要的还是问一问学生,我们精心准备的教学大餐,喜欢吗?

一问:设计的教学问题,是否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因此,只要我们的教学问题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他们就能投到对文本的学习中来。对学生喜欢的科普说明文,许多老师往往不喜欢上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不喜欢教师的设计问题。

二问:我们的教学提升,他们是否感兴趣?

生本课堂对教材要进行“二次开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做文章。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常常整合课外内容,试问这些整合资料的选取学生感兴趣吗?

(二)课堂——时刻让着学生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殿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关爱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生学有所收获。或获得知识习得方法,或触动情感、提升人格。

1.营造氛围 以学定教

生本课堂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新课程倡导难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为此教师要转变角色,要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究,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奇特的想法,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地放飞。

2.方法渗透 学会学习

郭思乐教授曾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这一全新的教育主张,使我们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关系。生本课堂的真谛,不仅在于学生的“学会”,更在于实现学生的“会学”。叶圣陶老先生所谈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至理便在与学生要“学会学习”,最终能自己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如何把“教”转化为“导学”,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思考,最后自己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而教师只是在一旁作一些必要的穿针引线,点拨融通而已。还“学”于生,一颦一笑为学生、一言一语为学生、一举一动为学生、一心一意为学生,相信我们的课堂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多元评价 关注差异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大致有两种,一种激励,一种是指导。通过我们的课堂评价,学生收获的应该是信心,是方法。鼓励性评价是教育的法宝,它们对于学生有着无穷的诱惑力,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一剂兴奋剂,有了这种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但是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情绪。为此,我们也要适时运用否定评价。否定是一种艺术,艺术的否定同样也会有激励的作用。

二、坚持磨课——教师成长的关键

磨课,就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课。记得李振村教授说过:磨课是一种发现。在磨课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发现盲点,当然也不断发现教育教学的规律,不断发现知识特征和知识的美,不断发现教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断发现学生的个性……这种发现不断为我们打开一个又一个新的天地,吸引我们前行。磨课是一种带着发现的重新出发。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主要教师自主打磨和组内打磨两种形式进行。在磨课中不断成长。

三、不断学习——教师成长的动力

(一)博览群书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是简单重复的机械式运动。沉重的工作日复一日,只有到了下班,我才属于我自己。《读者》、《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学》都是我生活的必需。在有阳光的午后,在春雨绵绵的假日,在万籁俱寂的夜晚,读书的日子会很宁静,也会很浪漫。与大师平等对话,与另一个自我赤诚相见,你的眼光会变得平和,你的内心会变得坦然,你的生活会更加丰满,你的思想会更加成熟。与此同时我们还和孩子们一起读儿童经典,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一起阅读童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建立起了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中人物的人格特质与道德勇气,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长大后,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拿出勇气去面对世界的挑战。

(二)多元反思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教师如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只有不断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不仅能逐渐培养起随时开展教学反思的习惯,更能使我们逐渐向专家型教师靠拢。

篇5:新人成长三部曲

设立选人标准,挑选基本符合要求的员工进入公司。

一、新员工入职培训

此过程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培训目的

1,促新进人员了解公司概况以及规章制度,认识并认同企业文化 2,使新员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尽快进位角色

培训内容

1、破冰,做些小游戏,增加了解,培养默契

2、企业概况:公司发展史,企业现状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同行竞对情况、发展目标、组织架构、各部门的功能和企业经营业务。

3、企业管理制度:薪酬福利制度、企业奖惩制度、员工行为规范等。

4、专业知识培训

5、进行谈单模拟,看专业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对谈单思路有个基础的了解。并可以让其尝试约客户,跟随老员工拜访客户几次。

6、组织几个老员工对去专业知识和谈单情况进行评分,评分及格才可以独立去谈客户。

二、接下来考验新人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设置基础考核任务。

这个过程大约一个月。此时新人状态相对不稳定,要多留意观察。

师徒制或者老带新的方式去跑客户。师徒制,老师带出新员工可以列为储备干部,老带新可以给老员工一些业绩提成,设置好奖励机制,激发老员工的激情和责任心。每周两到三次新人系统答疑,把遇到的问题系统的归纳解决,做成员工手册,并不定期组织谈单模拟,扫除专业盲点和谈单盲点。

一个月是否能有一个清晰的谈单思路,跟近客户详细流程。在这期间时刻关注新人状态,有问题及时疏导,避免人才流失。尽力帮助其成长,渡过考核期。如果不在工作状态或者能力问题,可以进入优化环节,进入观察期。分析新人具体原因,如果态度端正,工作积极可以准许延迟一段时间,否则优化。

三、设置正常考核环节,看其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测其抗压能力。

此过程大约一个月。此时新人状态相对稳定

接下来一个月给新员工设置正常考核目标,看能否独立完成任务,测试其抗压能力,如果通过层层测试,最终坚持过来,公司可以切斜部分资源,予以支持。新人是否能调动身边公司资源,为期服务,帮助其完成目标。如果不能胜任,评估新人是否有成长空间,如有可以保留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就优化。

篇6:成长三部曲作文

曾经的无忧

穿上巴掌大的鞋子,背上小小的书包,那时我们天真烂漫满脸稚气。幼儿园的我们每天无忧无虑,孩子们之间没有竞争,回忆起来那是最幸福的时代。但在我们小小的心中早已种下了一颗种子――成长,我们在心中呼喊,我们要长大,我们要像大人一样自立,有时候我们甚至会为谁比谁年龄大而吵个不停,我们也会模仿哥哥姐姐在纸上画下一连串的“小蚯蚓”,却为此深感骄傲。我们会每天捧着老师剪的小红花跑来跑去。见到别人就炫耀几句,仿佛得到整个世界!在我心里,那是身边好像处处是彩虹,但现在,我会笑着对那时说:“再见,天真的我。”

后来的成长

终于,我们成为了小学生,还记得留过的第一次作业让我感觉,自己长大了。我们会像个画家精心完成作业,不让它有一点瑕疵,我们还收起顽皮,变得懂事。我们没有了小红花,但我们有了奖状,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还记得一年级,我有幸成为了少先队员,当老师给我戴上红领巾时,我感到自己责任重大,要给他们做榜样。谁知那天我竟然没有带作业,于是红领巾被扣除,在随后的音乐课,老师让少先队员来唱国歌。当他们用惊奇的眼光看着我时,我再也忍不住泪水,呜咽起来……那是我的第一次失败。它也告诫我许多道理。我们在毕业那天撕掉了平日里视如珍宝的习卷,碎片与六年时间飞逝去了,回忆起来我们都会为自己干过的“傻事”而淡淡一笑。“再见,无忧的我。”我说。

如今的改变

步入初中,我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成绩背后有多少努力和艰辛?老师的教导和家长的期待。看他们春风满面的脸,我慢慢吧幼儿园的天真、小学的自信全忘记了,我变的失落、自卑、迷茫,连续的失败让我绝望……这时我的朋友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不要为一次两次的失败而悲伤,自信点,你忘了你成功的时刻了吗?”是啊,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一直沉浸在失败的悲伤中,哪儿还有动力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战?我止住了哭泣,送给“现在”一个大大的笑脸。“准备好了吗?现在,我将不畏失败,勇于挑战!”

篇7:优秀教师成长三部曲

——优秀教师成长三部曲

江永职业中专

王彬

受父亲的影响加入教师的行 列已有十多年。十多年间,聆听了许多老教师的教诲,也见证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结合他人与自己的切身体会,我越来越感觉那些优秀教师的成长都与磨课、读书、写作的良好习惯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宝剑锋从磨砺出”

“磨课”即指老师们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复复的修改斟酌和耗费教师的大量汗水。不过,这磨课的“磨”字就如侠客十年磨一剑、修炼得道一样,道出了一节成功好课的艰辛和不易。

教育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这种实践智慧你要掌握它,仅仅靠先知前贤们的告知是不够的。我们今天讲的许多教育理念,比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等,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说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陶行知说过,我们老师人人都耳熟能详,但为什么依然不会做或者做不好?因为它是一种实践智慧,你不在课堂上去实践,你是悟不到它的真谛的。磨课就是把这些先知前贤已经得出的教育真谛通过实践内化为你自己的智慧。你不磨,就悟不到真谛;你不磨,就不会有那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比如为了参加教学比武,我把同一篇课文《三峡》上了八次,八个

班不同的学生,八次不同的磨课,让我深深体会到真正了解学生并不容易,“因材施教”这简单的四个字需要我们用一生去领悟。所以,磨课是对教育智慧的一种内化。

磨课,就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课。在磨课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发现盲点,当然也不断发现教育教学的规律,不断发现知识特征和知识的美,不断发现教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断发现学生的个性„„这种发现不断为我们打开一个又一个新的天地,它让我们的智慧和才华汇聚到这里,让我们产生一种成就感、价值感。

当然磨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永远是一个过程。不能说磨一节课、几节课或磨一年课就完成了我们的专业成长,它应该是我们伴随职业生涯始终的长久过程。因此,一位教师想要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从卓越走向教育家,磨课是其必备的素质。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史告诉人们: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无法相比的。人类离不开书籍,离不开知识,书是人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在各个领域都至关重要,在我们教育领域里更是如此,人们常说:“校园是知识的摇篮”“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而人才基地除了要有好学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师资雄厚的知识传播者和人才培养师。也许大多数人都认为“认真读书”是学生们身上的专用词,而教师则只需照本宣科即可。可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有这种思想的人往往会被社会无情的淘汰。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呢?我认为:“只有知识型的教师才更受学生、学校、社会的肯定”,而读书,就是取得知识的最好途径。

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引路人,我们是不是该尽最大努力地追寻胸罗万象呢?没有书籍的滋润,何来深厚的学养,何来传道授业解惑。“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的是一条流动的河流”。让我们用读书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吧,一本书、一支粉笔,远离喧嚣和浮躁,静静的回归自我,体验烦躁背后的冷静,繁华落尽后的从容,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以读书为支撑,教师可以立足课堂,从从容容播种传道,以读书为信仰,教师可以积极坦然而宁静,明朗的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教师可涵养自己的丰富的感情、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和不竭的创造力,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读书为己任,可使教师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的润泽学生也悄悄的葱茏自己。

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写作是思想的积淀,是成长的记录,是智慧的反思。一个优秀的教师要用研究的眼光与态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不断地阅读与思考,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养成及时写作的习惯,因为写作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

首先,写作会使你更加用心地去品味生活,洞明世事,去捕捉工作中、生活中有意味的现象和信息,会自觉地去积累学识和经验。

其次,写作会帮助你梳理思绪。培根说:“写作使人精确”,写作是非常有效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它能使你的头脑变得井井有条,使个体经验概念化。

再次,写作会帮助你深化认识。如果你不就某个具体的问题写成文章,你的认识可能是一星半点或者是肤浅的,而写作会迫使你对问题作彻底的思考,从而深化和丰富认识。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并把这付诸于行动。他的日记是他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刚刚踏进校门,开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开始记的。正是有了这些第一手材料,经过不断的写作——反思——写作,他找到一系列的教育教学规律,并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最终成为一代大家。

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教师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教学实践,写作的题材十分广泛,诸如某一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备课札记、教法改革等都在可写

篇8:小鼓手成长三部曲

第一部曲:初尝军鼓滋味

军鼓演奏是韵律活动和动作发展的有机结合。演奏的过程,是幼儿的身体与音乐呼应和谐的过程,也是幼儿的一次艺术表现,更是快乐和勇气的结合。

1. 从观看到观察

中班末期的幼儿,满怀羡慕地观看哥哥姐姐军鼓队的活动,他们悄悄地在问:“怎样能学会打鼓呢?”由此产生了学习的动机。

“我们先看看,学习一下哦!”“看了会忘记,怎么办?”这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做的事记录下来,激发幼儿做小鼓手的愿望。

“赶快记下来”“我们学会了很多记录的方法呢!”幼儿因此有了学习成功的喜悦。

2. 从旁观到尝试

敲鼓是关键的一步,鼓槌该怎么拿?什么样的声音既好听又响亮?什么样的节奏最有力?在这些共同的困惑中,幼儿开始一起进行练习。他们先选择了用筷子代替鼓槌,练习节奏,再迁移经验用鼓槌打军鼓,尝试在练习中说出自己的“困难”,并一个一个地解决。

当把小鼓放在幼儿面前时,他们既紧张又快乐,“我要背上小鼓了,真高兴。”可他们很快发现了困难:“背鼓的带子在后面,怎么办?”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迅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我们相互帮助吧!”“下面该我帮你了!”幼儿尝试与同伴合作,把鼓背了起来,在练习中他们感受到了相互帮助的快乐。

3. 从羡慕到亲历

幼儿在尝试中渐渐增强了自信,虽然幼儿使用的是筷子,但从他们的脸上,我们看到了掌握要领时的喜悦,就像他们已经自信地握着小鼓槌了。他们觉得通过自己的尝试,能收获成功:“我学会了鼓的最简单的节奏:咚哒哒、咚哒哒、咚咚咚。”“什么时候才能打鼓呀?”当小鼓送到每个孩子的手中时,他们既爱惜又兴奋,有模有样地敲打着小鼓,好像在和小伙伴说着话。

第二部曲:感受节奏鲜明的军鼓乐

军鼓演奏是有规则、有秩序、有节奏的,音乐的选择也具有它的独特性———节奏清晰、结构工整。可从两点来考虑:一是旋律优美,能引起幼儿的好感,激发他们表演的欲望;二是音乐可以不限性质和风格,但要十分注意力度和速度,具备适合军鼓表演队形变化的有力节奏。

选好了音乐后,教师会引导幼儿去欣赏音乐的旋律,拓展幼儿的音乐眼界,提高他们对音乐做出反应的能力,并提升其迁移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随音乐进行队列变化奠定基础。

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会伴随着幼儿进行军鼓队列表演的整个过程,最初是倾听和欣赏音乐;接着是熟悉音乐节奏与段落;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幼儿会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融入他们的军鼓队列演奏中去。

第三部曲:创编队列,律动合一

军鼓队的队列展示是这项活动的特色,更是最具魅力之处。对于幼儿来说,最具挑战的学习就是编排和学习这些变化多样的队列。

队列的变换为幼儿创造了更多的想象创造机会,队列变化中的分工合作也为幼儿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交往水平,让其享受交往的愉快。

1.观察与记录

教师会带领着幼儿一起观察别的班级的队列变化,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幼儿发现队列有横有竖,而且可以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引起了幼儿的好奇,激发了他们自己也想变一变的愿望。

2.探索与练习

幼儿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他们发现:“要变队形呢!有点难哦!”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学会了看图排队列,运用看图的经验感受军鼓队的队型,尝试在练习中发现怎样将六路纵队变成三个圆形队伍,怎样将四列变为“二龙戏珠“,怎样让队列排得很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队列呈现出来。他们从探索中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在练习中体验着变化的快乐。

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不仅是热爱演奏音乐的“小鼓手”,更是积极的、充满自信的儿童。

上一篇: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理解下一篇:中美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