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2024-06-22

小学语文《牧童》教学设计(共12篇)

篇1:小学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陈晓丽 武夷山市崇安小学

【设计意图】: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除此之外,重点抓住描写动作和场景的关键字眼,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韵味和趣味,轻松理解诗意。《牧童》一诗,主要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以及诗人对远离喧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我运用“诵读法”、“情景教学法”、“重点字词剖析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教材解读】: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铺、弄、卧”在诗句中的妙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小故事。

【学习难点】:

体会诗人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牧童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准备】:

学生:收集吕岩资料,查找生字词。

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声画结合,引入诗境

1.牧童晚归图。背景音乐:欢乐的牧童。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深呼吸,放松每一根神经,每一块肌肉。放松。现在你置身于一片辽阔的原野上,那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几只蝴蝶在花丛里嬉戏,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听,哪来的笛声?真是悠扬又悦耳,欢快又调皮。是谁在那?请同学们缓缓地睁开眼睛。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牧童。(引出课题并板书)

3.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吕洞宾,也就是传说中的逍遥大仙。一位仙人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呢?期待吗?那就带着你的期待走进诗歌,自由地读一读。

二、初步感知,读出“趣”

1、自由读,要求读通诗句,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指名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去读。

3、跟读、齐读、分小组读。

三、深入理解,悟仙景、绘仙童、学仙文、话仙愿

1、悟仙景、绘诗童

师:刚才的朗读,同学们一次比一次进步。通过朗读,我们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用一个字来形容?

师:老师也感同身受,真是美如仙境,因美生爱。那它美在哪呢?请你们默读诗歌,思考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完成练习。

小组讨论:

①小组汇报,在第___1___句诗_草铺横野六七里 中描写了 无边无际的原野。

引导学生理解“六七里”“三四声”的虚指意味,理解“铺”所营造的意境 师:你从哪里看出原野的无边无际。师:这些数字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里”极言其多,突出了草地的茂盛和辽阔。三四声极言其少,突出了笛声时断时续,也衬托出了夜晚的寂静。师:“铺”字将草地全景式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绿色充满了整个画面。

②小组汇报,2、小组汇报,在第__2__句诗_笛弄晚风三四声 中描写了 ___________。师:你是从哪个字听到这样的笛声?“笛弄晚风”是笛子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师: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的特点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都表达出了。

③小组汇报,在第____句诗中归来饱饭黄昏后描写了 ___________。④小组汇报,在第____句诗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了 ___________。师: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脱蓑衣呢?

师:这是一个孩子最自然,最率真的表现呢。怎么想就怎么做,不去考虑细枝末节,跟着自己放松的心走,享受自己最自由的生活状态。师:什么是“卧”,把“坐”或“立”放到诗句里读一读,感觉如何? 师:一个卧字使牧童更具孩童的趣味,刻画出了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天性。总结:以地为床,以天为被,饿了就吃,困了就谁,真是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牧童。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歌。

2、话仙愿

师:如果你是诗人,会产生怎样的愿望呢?(检查预习,了解诗人)师:向往过这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请你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融入诗歌中再读一读。

3、学仙文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又经历了一次美的体验。这美是诗人将美的景物堆砌在一起就写就的吗?当然不是,这首诗经过了诗人反复地推敲琢磨才为我们营造出了美的意境。刚才我们就是抓住了一“铺”一“弄”来想象画面。我们今后在写话当中能不能学习学习呢?(写话练习)

四、小练笔

师:短短的28字我们就读出这么多的内容,可还是觉得读不够,说不完。那就请同学们把你读懂的、想象到的还未表达的,融入刚才的理解当中,把诗歌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五、总结: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副宁静悠闲的人间仙境图。刻画了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诗人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羡慕,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六:作业

搜集有关牧童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七、板书

仙景

仙童 仙 仙愿

仙文

篇2:小学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课文词语、句段、练习题)

第 一 课 时

读题激趣,导入新课

1.仔细观察老师板书课题。

2.朗读课题三遍,低声议论对课题的理解。

3.交流对课题的理解,激发兴趣引入课文学习。

自由读文,随机识字

1.第一遍: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并标上段落序号。

2.第二遍: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困难处多读几遍。

3.第三遍:同桌对读(逐段),针对音准句通相互评议纠正。

4.指名、集体认读生字新词。(屏幕或黑板出示)

戴嵩 价钱 购买 浓墨涂抹 和蔼

批评 翘起 驱赶牛蝇 惭愧 拱手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想想故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2.交流读后的感受。

字词检测,巩固认读

1.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2.用生字扩词。

3.读带生字的词语,再指名从课文中找出带这些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写字练习,练中识字

1.认读田字格中12个字并组词。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3.提出书写困难的字,老师有重点地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握笔姿势)

4.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师生评议,老师随机指导。

课外作业

1.把课文朗读给家人、邻居、小朋友听,并记录他们的评语。

2.阅读我知道,搜集名画家的故事或图片,与同学交流。

第 二 课 时

朗读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现在我们把课文再读一读,好吗?

分组朗读课文,比一比哪组读得好。

读词语,说句子

1.出示词语:购买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批评

和蔼 翘起 驱赶 惭愧

2.用多种方法认读词语。

3.学生自由选词语说句子。

自读感悟

1.自己默读或轻声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阅读感受。

预想反馈:

1.戴嵩画画本领高。

2.戴嵩十分谦虚。

3.牧童敢于批评大画家。(引导:坚持实事求是)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分类板书。

小组合作,品读课文

1.根据自己理解,选定品读的语段,自由组合。

a.读懂戴嵩的画技。(课文第1~4自然段)

b.读懂戴嵩谦虚品质。(课文第5~6自然段)

c.读懂牧童坚持实事求是。(课文第5~6自然段)

2.合作阅读,小组讨论: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戴嵩画技高、为人谦虚和蔼,牧童敢于说真话、实事求是?

3.自选交流的`方式,反馈对课文语句的理解、感悟。

感情朗读,运用积累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课文。

3.介绍自己搜集或了解到的画家优秀作品的图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篇3:小学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和狼》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中的第二则故事。这是一则耳熟能详的经典寓言,故事的情节学生早就熟知,寓言的寓意学生也早就理解。这不应该再是教学的重点,虽然教学参考书上认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这不仅是学情特点所确定的,也是语文学科本体性特点所决定的。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指出,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反映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语文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各门学科共同承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

有了以上的学情和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认识,笔者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点:

1.感情朗读故事、讲述故事,特别是能夸张式地读好牧童的喊话。

2.理解“短语式语言描写”能够表现牧童的情感和品质。

3.训练“短语式语言描写”,理解寓言的寓意和写法。

【教学理念】

立足语文本体性教学,按“认识—实践—迁移”的程序设计教学,强化语言表达,落实语言实践,形成语言技能。

【教学过程】

一、比较牧童的前后喊话,感情朗读故事、讲述故事

1.朗读。师: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则故事《牧童和狼》,谁来读好故事?

2.比较。师:故事的主角是牧童,伊索写了他的两次语言。比较一下,要读出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你想怎么读?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第一句要读出牧童表面慌张,实质在戏弄、欺骗村民,有种扬扬自得的感觉;第二句要读出牧童真的是害怕、慌张的语气。两句都可以采用夸张的语调读,第一句拉长语调、得意扬扬地读,第二句带着哭腔读。)

3.演读。师:请采用表演式的朗读,来讲一讲这则故事。

(设计理念:感情朗读是每篇课文共性的语文技能,就是语文本体性教学的共性内容。本则寓言的朗读训练是采用夸张式的语调表现人物情感,将体会牧童的内心情感渗透在感情朗读这一本体性教学内容之中。)

二、比较长句与短句,认识“短语式语言描写”方法

1.比较。师:我们再来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想想课文为什么不用第二句呢。

第一组: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好几次他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

第二组:

(1)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大家快来帮忙啊,狼真的在吃羊了。”

(第二句一是没有用“!”,二是都是长句子,不能很好地表现牧童的情感。)

2.小结。师:在人物语言描写中,为了表达急切、害怕、慌张等情感,要用短句和感叹号,不该用长句。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让学生读读、议议,认识到“短语式语言描写”能表达急切、慌张等现场情感,但学生形成的还只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三、比较原文与改写,练习“短语式语言描写”,理解寓意和写法

1.练习描写。师:故事中没有村民的语言描写,我们来试着描写村民的两次语言,写在课文合适的地方。想一想,你想表达出村民怎样的内心,采用长句还是短句,还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

2.交流表达。

出示学生的描写:

(1)好几次村民们都互相大喊:“快打狼!快打狼!”

(2)村民们听了,摇了摇头说:“又在说谎!又在说谎!真是个一贯说谎的孩子,谁还相信他呢?”

(通过“短语式语言描写”, 第一句表现出村民的急切、果断,第二句表现出村民的无奈、气愤。)

3. 理解寓意。师:最后,牧童明明说的是真话,村民们为什么还这样说呢?(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4.比较写法。师:再比较一下,伊索为什么不写出村民的语言,这样不是更具体些吗?(“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情节紧凑,出现村民们的语言描写就不符合特点了;再说,村民们不是故事的主角,写了就不能更好地突出牧童。看来,还是请同学们擦去刚才村民们的语言描写为好。)

(设计理念:在上个环节学生获得“短语式语言描写”的概念后,通过仿写村民语言的实践运用,对“短语式语言描写”的认识变得更为清晰具体,这才可能转化为语文技能。并在实践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了寓言的寓意理解。)

四、作业

师: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请你仿照《牧童和狼》的写法,也来写一个故事,可以是编的寓言故事,也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做到短小精悍、突出语言描写、点出道理。

篇4:《牧童》教学设计

【关键词】语文;小学;牧童;教学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

有感情的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学生读导读部分,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以及学习方法)

1.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①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②、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③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牧童,看看他在做什么?

2.自读自悟,感知诗词大意

①自由读三首古诗词,借助拼音读准诗句。

②认读生字。

③边读边想,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意。可按以作提示:这首诗写了谁?他在做什么?从哪句中知道的?

3.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①欣赏美丽原野:

出示第一句诗:草铺横野六七里

A.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原野?

从那里看出来的?指导理解“铺”字

(一个“铺”字, 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B.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②倾听悠扬笛声:

A.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B.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C.播放悠扬的笛音。

D.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出示第二句诗)

E.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③体会自由生活:

A.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B.出示后两句古诗

C.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用词的准确和精妙所在)

E.情感朗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 )的牧童?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

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创设情境,学生更能入情入景地读,比老师说要怎样读,更能走进诗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儿)

④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A.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B.介绍吕岩,知道原因。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⑤改写短文

A.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的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B.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五、板书设计

牧 童

铺 弄 卧

悠闲自在 纯真烂漫

参考文献

[1]成桂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都市家教,2011(10).

[2]鲁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新思路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2012(2).

教育学知识

思维的概括性

篇5:小学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1.通过学习,掌握本课生字。

2.了解牧童的聪明回答。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3.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读出感情。

4.通过《聪明的牧童》的学习,在感悟智慧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提问,学习回答。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本课生字。

2.学习第一节的一句句子,并能运用“因而”一词写句。教学难点:

1.学习牧童的三次回答,感悟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2.学以致用,学习提问,学习回答。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 揭示问题、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聪明人的故事,他们的聪明才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知道的聪明人有哪些吗?今天我们了解的可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格林兄弟笔下的一个小牧童,他到底有多聪明呢,小朋友读了课文就知道了.(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回答问题:

1、朗读第一小节,解决:为什么叫他“聪明的牧童”? 句式训练:因为„„所以„„ 无论„„都„„(穿插课后练习)

2、学习第二小节:找出三次问答的内容。(1)小朋友自由朗读第2小节

(2)用直线划出国王说的话,用浪线画出牧童说的话。

(3)国王出了哪几个问题?请用“——” 划出来,牧童又是怎么回答的?请 “~~”划出来。思考牧童聪明在哪里?

出示问答一,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用换词法理解“到底”。出示问答二,指导朗读。个别读、男女生读。

出示问答三,指导朗读。个别读、同桌读、打擂台读。分角色朗读。

3、交流

“究竟”(“到底”)。

“永恒”(即“永远不变”。)(1)师:牧童的回答巧妙在哪里?我们再来看看这三个答案(2)师生合作朗读相关内容

(3)媒体出示课文中牧童的三个回答,分别请三位学生读一读。

4、思考,小结:以“无解之答应无解之问”、“以彼人之道还置彼人之身”

5、师:牧童的回答令国王折服,齐读最后一节。(指导朗读“妙,妙极了!”)6.师:对牧童的回答你满意吗?你还有什么奇妙的答案?

7、自学生字:滴 恒 秒 尼 亚 磨 肩(强调:“恒” “肩” 的读音)

8、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9 小组比赛读课文。

10、相关练习:(1):选词填空

一()水 一()白纸 一()金刚石山 一()鸟 一()牧童 一()聪明的回答(2)填上合适的词: 在 再

a请您下令把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堵起来,不()让一滴水流到海洋里去。b牧童要了一张纸()上面画了密密麻麻的小黑点。c老师请小刚把作业()做一遍。

d你()干什么呢?()不走就要迟到了。三.课外延伸、学以致用

1、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问你们的伙伴呢?

2.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聪明人的故事。(拓展学习)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主线,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思”,使学生从读对、读懂逐步走向读活,从而实现读出意思,读出智慧的教学构想。学生在一次次独立的读文中,细细咀嚼着语言文字,品评感悟着其中的内涵,并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到牧童回答之巧妙所在。

篇6:小学语文古诗《牧童》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 “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牧 童

铺 自由

弄 自在 文化

卧 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篇7:小学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施云芬 浙江省湖州市和孚镇长超小学

邮编:313017 电话:3731380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通过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想像中体会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3、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暇和美好。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古诗 课件 设计理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千百年前的古诗,如今读来同样让我们感动。吟诵是古诗词与学生学习的桥梁,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一、创设情景,回顾引入

(一)出示“牧童骑黄牛,边吹边走”的动画,并配以古诗《所见》的文字、声音。指导学生跟着吟诵。

(二)你想说什么?这样童趣的古诗我们还学过很多,谁能说一首。

(三)是呀,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优美的诗。用心去揣摩童年这首诗,你能读出美好的韵味。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一个中国人,肚子里应该有几首古诗。且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学习《牧童》

(一)大声诵读,亲近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学生读,从字音与节奏上去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读准确、读清楚、读得有节奏就是一种美。同时指导书写“蓑”

3、学生比着读,听听谁把古诗读得美。

4、就近找个伙伴合作读,读整齐、响亮,读得有节奏,读出味道。

5、齐声诵读

(古诗是一种经典,千百年前的作品,我们如今读来,依然让我们感动,引起我们的共鸣,就像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宝贵财产。如何亲近经典,诵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不断的回旋往复的朗读中,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下,多次反复地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了祖国言语与文字的音韵。)

(二)品读想像,理解诗意:

1、小声读,沉下心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所想,有所悟。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生活趣事„„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2、交流,同时结合学习(1)“草铺横野六七里”

A、重点理解“铺”:从“铺”让你感受到什么?

b、播放大草原的画面,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草场? c、如果你身在其中,你会怎样?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2)“笛弄晚风三四声" a、结合注解理解“弄”

b、从笛声中你听出了什么或感受到什么? c、结合指导朗读

(3)“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a、“不脱蓑衣卧月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那是因为 c、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适时地朗诵古诗中的句子,读出自己体会到的诗韵。d、天为床,地为席,在清风、明月中,和衣而卧,那是何等地自在,何等惬意。一起诵读此诗,能背的背。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这么悠闲的童年生活,出自诗人吕岩的笔下。介绍作者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吕岩就是“吕洞宾”,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吕洞宾到底成不成神仙我们不知道,但《牧童》的意境就像仙境一般。

4、再次齐诵古诗。

过渡:过着世外桃源般生活的牧童在月夜下很惬意,下面我们把目光转向船上的两位儿童又在干什么有趣的事,我们来学习杨万里的《舟过安仁》

三、学习《舟过安仁》

(一)解题:安仁

(二)自学诗歌

1、自由读通诗歌

2、思考:两名儿童在船上干什么有趣的事?理解有关诗句

(三)检查、交流

1、指名读诗(重点指导朗读“篙”、“棹”)

2、两名儿童在船上让你觉得有趣的是什么?读有关的诗句,说说理解 怪生无雨都张伞,那是为了

3、结合想象:两名儿童在船上他们在说些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感受?

四、整合朗读

(一)配乐引读:牧童的童年是惬意的,他(学生诵读第一首古诗);两小童的童年是充满趣味的,他们(学生诵读第二首古诗);他们的童言童语、童思童想,也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二)你想说什么?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在美美的诵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拓展

桑茶坑道中(宋 杨万里)

晴明风日鱼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一)自由读读古诗,说说古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二)诵读积累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根据教材的导向,在学习中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料,丰富学生的积累。长此以往,可让学生受益良多。)

六、作业:

(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二)默写《牧童》。

篇8:小学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墨水效应指犹如一滴浓浓的墨水, 滴入一杯纯净的水中, 渐渐地从这一原点化散开去, 慢慢地这滴墨水在杯中融合成一杯新墨水。如果将课文的古诗作为原点, 通过课堂教学, 将这个原点滴入学生的知识海洋中, 通过教师的墨化, 可形成一片崭新的富有生机的海域。

一滴墨入杯

滴墨入杯, 即将吕岩的《牧童》作为墨汁, 放入教学这杯纯净水中去。

选取一滴适合的墨汁, 是至关重要且首要的条件。如果墨汁淡了, 就看不出水的变化;如果墨汁浓了, 就会看不出原点的变化。因此, 教师不能过于心急, 要循序渐进。首先教师从主线出发, 抓住吕岩《牧童》诗中的四个关键性动词“铺”、“弄”、“归”、“卧”。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从“边读边想, 划出激活你想象的词”的问题中引出这四个关键词。通过对这四个关键性的动词的讲解作为点, 从点、线、面的三个步骤将课文主要内容串联起来。

其次, 这首诗的选择, 在意象, 情感的表达上是相得益彰。就唐代诗人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放了一天牛, 回来后饱餐一顿, 累得顾不上脱去蓑衣就在月光下酣然入睡, 多么无忧无虑, 多么天真无邪!引用的唐代诗人栖蟾学的一首《牧童》:“牛得自由骑, 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 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 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 无是亦无非。”这首诗中的春风、细雨、青草和牧童、短笛、老牛和谐地融为一体, 景色自然怡人, 牧童悠然自得。最后两句抒发心态, 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二原点墨化

原点墨化, 即通过对吕岩的《牧童》和栖蟾的《牧童》对比教学, 提炼出古诗“牧童”的主题形象。

在古代, 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 牛是生产劳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牛性情温顺, 吃苦耐劳, 也是孩童的忠实伴侣。在文人墨客眼中, 牧童是一个极好的题材, 常被写入诗文, 画入画中。这时的牧童已不再是单纯的现实再现, 而是成了诗人理想的化身。在古诗词中, 牧童、短笛、老牛, 三者完美地组成了一幅清新悠闲的画面。牧童纯朴率真、无忧无虑的恬然与现实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牧童成了诗人们追忆快乐童年和憧憬美好未来的寄托, 成了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文学意象。

在吕岩《牧童》的教学目标完成后, 教师把插入的诗句合成起来, 揭开谜底, 原来这是同为唐代的栖蟾《牧童》。让学生读一读, 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学生深化对“牧童”式诗歌的理解。

这两首诗共同点的认识, 有利于“牧童”诗歌中“笛子”“蓑衣”“黄昏”等意象的提取, 为牧童式诗歌主题的学习埋下铺垫。不同点的认识, 让学生从不同格式、不同表达方式中看“牧童”式诗歌。从这两首诗的异同点中, 学生可以更全面的, 更深入地看“牧童”式诗歌。

这样, 教师就把吕岩《牧童》这一点墨汁, 渐渐地墨化开来, 成了“牧童”式教学。

三崭新墨水

崭新墨水, 即通过“牧童”式主题式教学, 让学生更好地拓展教学认识, 形成新的知识域。

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 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 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 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非常重视, 不但单辟一节谈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还在其他方面都有涉及, 如在“教学建议”中, 就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 教师播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歌中包含着“牧童”“笛子”“老牛”“黄昏”的意象, 同时又有“牧童”式诗歌中所要表达的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感, 将学生带入古代社会生活的意境, 加深对“牧童”式古诗的理解。

最后, 布置课后作业, 让学生收集“牧童”式诗歌, 可以说在这时, 这杯师生共同调制的崭新的墨水成功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9:小学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 “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

篇10:小学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又要谦虚谨慎。

4、培养收集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生字卡片。

2、老师准备戴嵩的《三牛图》和《归牧图》。

3、学生搜集我国画动物的著名画家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作品,导入新课

(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小朋友,老师给大家欣赏两幅名画,一幅叫三牛图,一幅叫归牧图。看了这两幅画,你想说什么呢?

(学生交流)

这两幅名画是我国唐朝一位叫戴嵩的画家画的。

(板书:戴嵩,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强调嵩与高读音区别)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讲他和牧童的故事。

(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读通课文中每一句话。

2、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认读课文中生字、新词,结合正音。

(朗读困难处,老师范读)

3、引导合作朗读。在小组内把自己读得最棒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互相评价。把自己读得还不够好的段落请同学帮一帮。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了课文,你能简单说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吗?

2、学生交流。

(老师适时引导,主要是正音)

3、口头填空:戴嵩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初步感悟到:戴嵩是唐朝一个著名的画家;戴嵩是一个非常虚心的画家)

四、朗读感悟,品味语言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来读读课文,课文的哪些语句写出了戴嵩是也是一个虚心的画家呢?请你画出来。

⑴ 学生独立读文,画出有关语句。

⑵ 四人小组交流,派出代表在全班发言。

⑶ 学生交流,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① 朗读感悟戴嵩是一个虚心的画家:

A、学生交流后,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读出戴嵩和蔼的语气)

多谢你的指教。

(读出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语气,并用动作表演来理解拱手这个

词语)

B、分角色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② 朗读感悟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学生交流后,随机指导朗读感悟。

A、读好下面两个句子,并引导用此句式说话: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B、分角色读好下面的内容: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同时引导学生积累称赞、夸赞、赞扬、绝妙等词语)

五、齐读全文,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戴嵩虚心地接受了牧童的意见,从此,他更加注意观察牛的生活习性,在他画笔下的牛,更加栩栩如生了。

(再次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让学生欣赏)

六、布置作业

自读我知道、并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美读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家和牧童》这个故事,深深地为大画家戴嵩的虚心好学所感动。现在,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1、老师有激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二、巩固生字,积累语言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去掉拼音),用各种方式检查学生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2、这些生字、词语你还在哪里见过?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3、在这篇课文中你又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

(并结合完成课后读读写写作业)

三、指导写字

1、认读要写的12个字,并用这些字组成词语。

2、观察字形特点,按结构、偏旁归类。

(如兄呆都是上下结构,口字旁;抹挤拱批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它们都有提手旁,字义与手有关)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提示:商的同字框里不是横长,下横短;批右边的两个匕,大小不同。范写钱购二字)

5、学生书写。

(注意写字姿势,老师随机指导,组织评议)

四、展示、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

1、小组内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2、派代表在班内交流。

五、课外语文活动

收集中外名人虚心好学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教学后记】

篇11:小学四年级音乐《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牧童》是四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地球,我们共同的家》里的第一首演唱歌曲,由王健词、士心曲。曲风欢快,其调式为C大调,由“起承转合”关系的4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结构。起句音区较低,旋律以级进为主,结构上一气呵成,不可划分。教学对象分析: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能力,对音符的时值和附点音符等一些基本知识有了了解和最初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对音乐很感兴趣,他们很喜欢上音乐课,对新的知识掌握也很快。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音乐素质上存在着各别差异,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层层相扣。在教学本课时,我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通过不同方式的听辨,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以及歌词的内容和特点,在此基础上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歌曲旋律,唱准歌曲中四、五度旋律音程;在演唱歌曲中注意乐句间的换气地方。因此我的教法中体现:(1)审美体验价值(2)音乐中加强群体意识(3)变难为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分组合作、质疑探究来突破难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基本目标: 通过听唱法学唱歌曲,并知道它是捷克斯洛伐克民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采用听唱法由浅入深的教学环节,且层层相扣。力求从听、辨、感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用明亮,清脆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演唱技巧在表达音乐情感中的作用,感受歌曲情绪的细微变化,让学生正确运用音乐表现要素的变化,表达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并用明亮、清脆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歌曲中切分节奏的掌握X X X 2,歌曲中3段歌词中,不同歌词的高音演唱方法

【教具准备】: 钢琴、画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走进教室 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1,连音练习

【设计意图:为歌曲中较长乐句的表达做气息准备】 1 2 | 3 4 | 5 4 | 3 2 | 1 —|| Yi a yi a yi a yi a yi 注意:气息下沉,声音连贯,注意音准,2,跳音练习5 3 1 | 5 3 1 || Mi mi mi ma ma ma 注意: 声音断开,并富有弹性。3,边做手势,边唱音阶 1 2 |3 4 |5 6 |7 1 |1 7 |6 5 |4 3 |2 1 ||

三、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语: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播放《牧歌》)

四,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主观想象,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答:„„

五,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点题:师——猜猜看,小羊儿是谁赶来的? 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六,学唱歌曲 【设计意图: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从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着重培养听的能力;为用明亮,清脆的歌声表现歌曲做了铺垫。】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播放《牧童》)一会我们在听的时候请你感受一下歌曲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的 生答:活泼,欢快的

2、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遍老师又有了一个新问题,听一听歌曲是用什么拍子来唱的 生答:2/4拍(区分2/4和3/4)

3、我们以前曾经学过哪些歌曲的演唱形式啊? 生答:独唱,合唱,齐唱,领唱,二重唱,轮唱。。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那么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都运用了那些演唱形式来演唱的。生答:领唱,二重唱,齐唱,轮唱

4、按照节奏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通过按照节奏朗读歌词,让学生更深入的熟悉歌曲节奏,为进一步学唱歌曲做准备。】 首先,先来看一看,什么调的?再看一下它是哪个国家的民歌? 生答:C 调,捷克斯洛伐克民歌

A,查看歌谱中出现的新节奏: X X X 切分音 sing co pa | || | B ,读切分音的部分歌词时应强调其节奏感

C ,注意读歌词的时候,要主动用力的咬字,将每一个字的读音读清楚,清晰即咬字清晰

D ,读歌词的时候要区分开:XX X 和 X X X

5,老师进行范唱,请你小声的哼唱,不太会的地方,我们一会进行解决

6,齐唱歌曲并进行歌曲处理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所熟知的中文发音方式来解决本课时重难点。】 A,唱的时候,注意面带微笑,将笑肌提起,这样声音才会圆润的出来 B,“撒满了”的满,一定要像读拼音一样 “M--AN” “我跟着”的跟,一定要读“G—EN” “明朗的”的朗,要抬起上口盖,把声音放出

7,将学生分为三组,并分别进行演唱(一组唱的时侯另外两组认真听,听一听他们有没有按照演唱方法来唱,比如:歌词的咬字啊,音准,高音等,给他们评价一下)唱毕 生来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相互评价的能力。】

篇12:小学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画家和牧童》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 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故事。文章寓优秀的思想品质于生动的故事中, 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描写, 又有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因此, 教学应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读中认识生字, 在读中理解内容, 在读中积累语言, 学习画家戴嵩在牧童面前表现出的“一画之师”的谦虚品质, 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 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 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通过朗读,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 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流程:

一、赏画激趣, 导入新课

师: (出示三幅戴嵩的画, 配乐缓缓展示) 看了这三幅画, 你想说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著名画画家家的的画画是是否否都都是是完完美美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和牧童》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主识字

1.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中的每一句话。

2.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倾听读音是否准确, 读完由学生简短评价。

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在小组内把自己读得最棒的段落读给组员听一听, 同学之间互评, 自己觉得读得不够好的段落请同学帮一帮。

师:读了课文之后, 你觉得画家和牧童各是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交流。)

口头填空:戴嵩是一个_______。牧童是一个_________。

四、朗读感悟, 品味语言

师:课文用很美的语言给我们讲故事, 无论是写人的对话, 还是描写人的动作, 都很生动。请小朋友们再轻声读课文, 想一想:你喜欢课文中的一家还是牧童, 为什么?请在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 用“———”画下来。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 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并读一读勾画的句子。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预设答案, 在学生交流时适时引导。)

喜欢戴嵩———

1. 戴嵩擅长画画, 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课件出示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 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谁能用自己的感受, 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全班带着佩服戴嵩的感受来读这个句子。)

师:用“一……就……”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 一会儿轻笔细描, 很快就画好了。

师 (在学生读句子后) :什么是浓墨涂抹?什么是轻笔细描?观看录像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

用“一会儿……一会儿……”说一句话。

2. 戴嵩的画画得这么快, 这么好!围观的人都一致夸赞戴嵩。

师: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夸赞戴嵩的句子, 学着他们的语气, 夸一夸戴嵩。

师 (出示《斗牛图》) :看着这幅画, 谁来学着商人的语气夸一夸, 再学着教书先生的语气夸一夸?还有哪些围观的人, 他们会怎样夸赞戴嵩?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夸一夸, 推荐几位同学在全班交流。)

师:戴嵩还是一位虚心的画家。我们可以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

(学生讨论并勾画相关句子。)

喜欢小牧童——

1.因为他很勇敢。

(学生交流: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2.因为小牧童观察得非常仔细, 勇于指出画家的错误。

(学生交流: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师:你想对戴嵩和小牧童各说一句什么话?

(课件出示) 我想对戴嵩说:。我想对小牧童说:。

五、感情朗读, 总结课文

1. 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示:可以分角色朗读, 也可以一人朗读一段。)

2. 想一想:著名画家画的画是否都是完美的?从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 教师归纳:无论什么样的人, 都会出现失误。我们要留心观察生活, 实事求是, 既要勇于指出别人的错误, 又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六、拓展延伸, 升华认识

1. 除了唐朝画家戴嵩画的牛, 我国还有许多以画动物闻名的大画家,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他们的作品。

2. 课件出示:齐白石画的虾, 徐悲鸿画的马, 李苦禅画的鹰。

3. 请在三幅图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作品, 为它配上你想说的话,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七、课后作业

上一篇:个人工作总结(维修工段)下一篇:文言虚词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