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花开的声音教学心得体会

2024-07-01

倾听花开的声音教学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倾听花开的声音教学心得体会

倾听花开的声音-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浅探

新课程提出:“一切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因此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一些老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那些不出彩的字词教学,那些中考不再涉及的语法、文体、修辞等内容慢慢地淡出了语文课堂。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新奇的教学设计,越来越精美的教学课件,越来越热闹的小组讨论。但这些“繁华”过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花枝招展”的课堂设计很难让学生静下心来,对文本进行潜心解读,更谈不上心灵的触动,精神的对话。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方法。

一、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抓住学生的心,教出兴趣,教出味来,还需要教师以自己本身独特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 受。

比如在学习了蒲松龄的《狼》一文时,在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了狼的“狡黠”的形象。临近下课时我启发学生:除此之外,狼是否还有正面的形象,值得肯定的形象?第二节课伊始,一位学生找到了一篇名为《母狼的智慧》的文章,文中写了一头母狼为了保护自己的幼子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而另一位学生则找了名为《狼与鹿》的故事,人们为了保护鹿杀死了那里的狼,结果因为人类破坏了生物链反而使鹿减少了许多。这样的语文课堂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了一方快乐天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二、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

“语文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对话实践活动。”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有教师的独白,还应该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其中最本质的、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堂好课,需要学生的活跃,但“课堂活跃”不一定是一堂好课,有效的课堂教学并不在于课堂是否活跃。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好的情感积淀,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学语文、用语文,教会他们学语文的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常言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素材,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就语文教学来说,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领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用看幻灯片、放录像、听音乐等等就会脱离忽略了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 因此,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挖掘文本的情感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径。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怎么才能使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体验呢?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当精心设计,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父亲在文中讲了五句话儿,那么‘我’讲了几句话?”这个问题一针见血,使学生感到震惊与羞愧!原来“我”对父亲说:“爸爸,你走吧。”有位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的自作聪明,不理解父亲,才体会不出父亲的爱子情深。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爸爸是个普通的农民,长得矮胖,每次他来学校的时候,我都让他在校园偏僻的角落等我,我担心不愿同学知道他是我父亲会嘲笑我。我……”说着他哭了,一切已尽在不言之中。课后,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的读后感,高质量完成了习作《_______的父亲》。学生有感而发,一篇篇虽稚嫩但充满感念与激情的习作,打消了我原先担心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为凑字数而作文亦或是虚构为文的顾虑。

三、注重个性化阅读,走出课堂阅读的空间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想让学生做到这些,就必须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形成独立的见解,使学生在走进文本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熏陶和真实体验,从而真正完成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接受美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就是在期待视界的观照下,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在解读中实现自我意识的表达。

传统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关注实质是指一种对文本认识的简介阅读经验的积累,是对文本的被动感受。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世事”“人情”就是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自然环境,就是语文的活教材,它们为语文教学生态化提供了广泛的内容和广阔的舞台。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像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科技发展升学就业等等。把学生引入社会生活大课堂,经风雨,见世事,体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态。只有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和抒发真实的深厚的情思。

生活世界的亲历性、主动性,必然会激发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我表达的欲望,以开放的心灵与思想空间来接纳文本,创生和建构起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意识,养成和提高审美观念和批判意识。创生的脚步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更需要走出课堂的空间,实现学习的正迁移。我们既要反对任意的所谓创生,也要让学生的不同价值观和谐共存于课堂中,在一中开放的氛围中,张扬学生的独特个性,表达学生自己的精神诉求。

四、把天空还给学生,让课堂教学更加丰满

很久以来,语文课为什么变得枯燥无味了?事实上,是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语文就有趣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做讲台的“霸主”,大量挤占原本属于学生的空间和时间,好像讲台是专为我们设计似的.,课堂上总希望学生接受我们的一切。当然,公开课上我们都做得很好,一到随堂课,我们常常身不由己的讲得多。结果,死记硬背多抄写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上去了,但能力是否上去了?我却不敢恭维。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其次才是学习的指导者。在语文课程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言语自然禀性和自我选择,使他们得以有个性的发展,认识自己的言语潜质,遵从内在的生命意志,情发于中而形于言,身心愉悦,生命蓬勃发展。

如我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找出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情节。学生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文本做个性化解读,其情感完全沉浸到课本的情境中。如果我再按预设方案继续下去,就会遏制学生的情感,使课堂陷入僵局。在学生发言之际,我觉察到学生们对生命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只有感性的体察,没有理性的面对。我灵机一变,临时增设了一个环节:“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无法避开命运突如其来的安排,但我们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逃避,选择脆弱,也可以选择镇定,选择坚强。读了这篇文章,面对自己的成长,请谈谈更高的境界,理性的看待成长。

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促进专业成长

课堂教学是核心,是传授知识的中心环节。及时总结反思,是教学中的宝贵财富。在反思中探究,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 课堂上充满闹哄哄的分组讨论、填表……“读书”则被忽略了,文本解读被忽略了,“对话”被忽略了。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也学会了一套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一些早已植根于口头言表的时令词语,轻飘飘地置于任何“讨论”的场合。教师实际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只是一种莫测高深的故作姿态和不切实际的媚俗话语。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才能增加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考试评价真正成为全面、正确、有效地检测手段的时候,语文的教学方法自然就会变革,语文的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增强,语文素养就会得到真正的、全面的提升。

注释: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 2002、05

2、王凤兰 《课堂因争辩而精彩》《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09

3、王荣生 《新课标语“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4、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语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5、潘新和 《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学生》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01

6、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10、09

陈书强

★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浅谈

★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流程优化实践谈

★ 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反思

★ “质疑导读法”浅探

★ 语文活动教学浅探

★ 汉语拼音教学浅探论文

篇2:倾听花开的声音教学心得体会

建华区建设路小学

因为阳光,兰香更为浓郁;因为兰香,阳光也变得香甜。我的心情,便如这兰香一样,清爽、幽雅而甜蜜。尽管学校工作纷繁复杂,紧张忙碌。但是每个学期必须进行的教学赛讲工作仍旧如期举行了。对于我们这样的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老师们视野比较狭隘,有时候会对工作产生懈怠的情绪。针对这些现状,我对教学赛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让我收获了一份份感动。

上个学期,我们在全区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观课议课”及“同课异构”活动,全体教师收益良多。在干训学习班我自己也亲身体验到了它的甜头。因此本学期我在学校教学赛课活动中,也采用了这种形式,发挥教师研修团队的力量,促进教师互相学习和激励。

在比赛前我认真筹划了方案并汲取了学校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将全体教师分为五个研修团队,即高年级、低年级、英语组、艺体组和综合组。课前这些老师在一起集体备课、研究教法学法,上课时团队教师又集体上阵观课并参与打分。课后团队教师又一起议课,共同探讨收获、不足及改进建议。

说心里话,在筹划过程中我顾虑重重,这样安排活动会让老师们牺牲很多自己的个人休息时间,花费很多精力。老师们会乐意参与这样的活动吗?他们会不会觉得新校长在搞花架子?活动的效果会如何呢?箭在弦上,必须得击中靶心。带着这样的决心,活动拉开了帷幕。

第一节是我校陈桂玲老师的语文课《明珠回归》,陈老师是我校年龄最大的班主任,今年49岁。我看到她准备的十分充分,还亲自制作了课

件。高年级团队所有教师都早早来到教室认真听课、记录、打分。利用集体备课和下班后的时间,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在交流中老师们常会因为就一个问题争论的面红耳赤,你有你的思想,我有我的观点。大家一致认为祁永贞老师虽然48岁了,可是语文课上得仍然是激情四射,极具感染力,被评为团队的“魅力教师”。

她还非常诚恳的对年轻教师提出了建议,感动着我和所有的教师。

我真的不敢想,这次活动会收到这样的效果。每位教师既是教者又是评价者,充分调动了每个教师的积极性,更使得这项活动公开、公平、公正。更重要的是每位老师在活动中教学理念发生了蜕变,教学的方法更灵活,老教师宝贵的经验拿出来与年轻教师分享,年轻教师的活力绽放着迷人的魅力。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在学校形成了浓浓的教研氛围。

篇3:倾听花开的声音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的语言清晰、准确、精练, 幼儿便可沿着教师语言所启发的思路去开展积极的思维。教师的语言简练, 富有逻辑性, 有利于幼儿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流畅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在童话故事在《小猴卖“○”》活动中, 我和幼儿一同游戏, 遇到问题一起讨论如何解决, 我真实地感受到孩子们确实很能干, 他们会互相学习, 并不断创新。在整个活动中, 教师准确精练的语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第四个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围绕动物形象创编出了许多有趣的儿歌, 我把这些儿歌记录下来, 用它在教室墙面上布置出儿歌创编展示板。另外, 使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引导幼儿围绕动物创编儿歌, 首先从幼儿所喜爱、熟悉的动物外形特征说起, 这便于幼儿理解并掌握创编儿歌的方法。在此次活动中我注意引导的循序渐进,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说明幼儿的创新思维要得到顺利的、深入的开展, 需要教师适时、适宜的点拨。教师是孩子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当孩子在某个问题上, 徒费力气且活动难以朝深度及广度进展时, 教师应适当以精练的语言给予引导, 帮助幼儿聚焦问题的关键点或难点, 引发幼儿更有价值的学习。

二、教师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激起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 是指教学语言的审美语感和直观性声情并茂, 娓娓动听, 妙趣横生。既活泼逼真, 又浅显易懂, 使幼儿有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的感觉, 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激情, 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讲究语法,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使教学语言形象化、拟人化, 以增强其感染力。其次要讲究语调的变换, 做到不同的场景采用不同的语气。语气变换的目的是使教学语言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对象, 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再次, 要有恰到好处的幽默感。教学幽默是运用多种技巧的引人发笑的出人意料的语言、动作、表情, 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引起幼儿积极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一次, 在带领幼儿一起欣赏了故事《瓜瓜吃瓜》后, 我又创编了一个小故事, 教育幼儿不乱扔果皮、纸屑:有个小朋友坐在公园的假山旁吃西瓜, 他吃完了一块, 顺手把瓜皮扔到假山那边。正想吃第二块时, 突然从假山那边也扔过来一块西瓜皮, 正好打在他的头上。他非常气愤, 爬上假山一看, 原来有只猴子也在吃西瓜呢。小朋友们听了哈哈大笑, 他们笑猴子的行为滑稽, 也懂得了不该乱扔果皮的道理。实践证明, 幽默不仅能帮助幼儿沟通知识, 激发联想, 发展思维,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调节课堂情绪, 以消除学习中的疲劳,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 发展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功能, 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幼儿勤于思考, 善于动脑, 培养其思维能力。在幼儿思维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提问或者是已经把答案说出来的问题或者是答案只有一个的封闭式的提问。如, 在欣赏了散文诗《秋天的落叶》后, 在延伸活动中我和幼儿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 请幼儿开展以前树叶粘贴活动, 在以前树叶粘贴活动中, 我会问幼儿:咱们用捡来的树叶装饰教室好不好?看看秋天的树叶是不是都变成红色或黄色的呢?孩子们在这种提问的情景下, 不用动脑筋就能说出答案。看似师生互动的提问实际上并没有起到调动幼儿积极思考问题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我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方法, 在树叶粘贴画的教学活动中, 我把提问的方式换成了开放式的提问, 给幼儿留下思考的空间。当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捡来树叶后, 我就趁势问他们:“孩子们, 开动脑筋想一想, 你们想用捡来的落叶做什么呢?”有的孩子说用树叶拼贴成一幅美丽的画;有的说把树叶放在纸的上面用油画棒画下来;有的说可以用剪刀剪;有的说用来做书签……一个问题引发了孩子们那么多的想法。正是在这样的开放式的提问情景下, 孩子们可以自由想象、积极思考与别人不同的答案, 才得以使我聆听到众多小朋友的心声, 培养了幼儿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也正是体现了教师尊重幼儿的思维、重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四、教师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 让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到升华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充满乐趣、舒适、精神放松的状态下, 幼儿的记忆力最强, 思维处于最佳水平。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学论的意思是指教学的艺术。”这样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我认为, “这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 如果贯穿在整个集体教学活动中则包括趣味盎然的开场白, 生动干练的结束语, 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 引人入胜的设问, 画龙点睛的概括, 简明美观的图加文 (书面语言) , 这些都是教学语言鲜明感情色彩的体现。

我在教学儿歌《我去台湾岛》巧解“骑”动词时, 我一边演示着活动教具, 一边问:“船儿怎么跑的?”“船儿骑着浪花跑。”我问:“还可以‘骑’什么呢?”“骑马”“骑虎”“骑牛”“骑鹅”“骑自行车”, 甚至有的幼儿说:“骑舒克。”“我们儿歌里怎么说船骑浪花呢?这儿为什么用‘骑’字呢?”孩子们都愣住了。我启发道:“小朋友, 想一想马儿跑起来是快还是慢?小朋友去台湾岛的心情是想慢还是想快?”哦, 他们明白了:小朋友想快点去到台湾岛呀, 可小木船多慢呀, 她多希望小船像马儿跑得那样快, “波浪啪啪地打着船儿, 小船一颠一颠的就好像骑着马儿”。我让小朋友用小椅子做小木船, 一起骑着浪花去“台湾岛”。孩子们兴奋地“骑”着“浪花”跑来跑去, 快活极了, 有的小嘴里还嘟囔着:“小木船呀你快快漂, 浪花儿呀你快快跑, 我要‘骑’着你, 快快去到台湾岛。”的确, 孩子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骑”字并且理解了它在儿歌中的感情色彩。同时,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教师的不佳语言, 如大声呵斥“难道你是个木头?”“有毛病啊!”这样的语言是绝对不会激起幼儿思维火花的。缺乏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 对幼儿的心灵创伤是非常深重的, 类似尖酸刻薄的语言, 又如何谈得上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呢?

综上所述,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教学语言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从形式上讲, 教学语言应是生动风趣的;从内容上看应是准确精练的;从作用上看应是能教育人、感染人、陶冶人之情操, 富有启发性的;从对象上看就是有感情色彩的。这样才能达到教学语言与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完善和谐的统一。教师的教学语言有什么要求, 它对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有什么作用, 通过拙作一定会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有一定的启示吧!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藏勤主编.观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1.

篇4:倾听花开的声音

一、走下讲台,融入学生

工作伊始,语文指导老师语重心长告诫笔者:面对学生一定要严肃,这样才能镇住学生。对此,笔者深信不疑,每天按部就班地守在三尺见方的讲台上,不敢越雷池半步。事实上,学生对老师怀有一种害怕心理,不敢亲近老师,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在一次提问中,笔者竟然听到学生由于害怕而发出的颤音。看着学生与其他老师的亲热劲,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笔者经常在思考是不是自己的课出了什么问题,后来,偶然一次与学生进行交流才发现了问题。当时学生说:“老师,您上课太严肃了,你总是那么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审视着我们,我们都怕回答错问题,怕你责怪。”这时,笔者才猛然醒悟,要想与学生产生心与心的交流,必须忘掉自己是老师,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参与他们的探索和研究,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更生动、更有效。著名特级教师李烈说:“老师要下到学生们中间,忘掉老师身份,心理和学生完全兼容,建立全方位师生之间的信任。”在名师的指引下,笔者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声音,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对话和互动,让学生细心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慢慢感悟语文课堂的精彩。

记得在教学《七子之歌》时,笔者站在学生们中间,与学生们共唱《澳门》这首歌,并深情地介绍:《七子之歌》是著名作曲家李海鹰先生饱含着深情在一夜之间完成的。这样就创设了情境,把学生们带入一个悲壮境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急于了解课文。从小序中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写作缘由后,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读,然后介绍背景资料。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国家浩劫、民族罹难的象征,它警示国人:国弱民受辱,落后要挨打。在不断渲染和酝酿下,学生们渐渐融入了情境。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笔者明显看到了他脸上的泪花。就这样,在师生心灵不断沟通和撞击之下,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坚定了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强盛而勤奋读书的信念。课后,笔者还请学生自由组合,通过小组的形式多角度、多方位进行配乐朗读,释放情怀。总体来说,这一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聆听学生,善待错误

关注学生发展,必须从学生的一句简单的话语、一闪而过的表情、一个细微的动作等细节开始,体味学生内心情感的变化,了解学生真正的兴趣。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在课堂上,学生经历感知、知晓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而拓宽知识面,加深自己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的理解,如果教师能认真聆听学生的错误理解,善待学生的问题,并抓住这个错误理解认真分析解决,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分析《故乡》中的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时,说是社会造成了她那样一个小市民的性格习气,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疑问:杨二嫂年轻时被称为“豆腐西施”,说明她有几分姿色,而现在瘦骨伶仃,像“圆规”,说明她已年老色衰,她的性格习气是不是跟她的不再漂亮有关?这时,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这是多么有意思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的生理和心理,且不无道理。又如,在讲解《感受优雅》时,笔者让学生们先谈谈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优雅,一个调皮的男生说:“有一次看到一位穿着艳丽的有钱妇女喝着咖啡的动作是优雅。”他的回答立刻遭到了全班学生的质疑,这是他误解了优雅的内涵。我笑着更正了他解答,并举了许多表示优雅的例子。而另一个男生的回答令我大跌眼镜:“我的周围都是混蛋。”这样的回答激起了周围同学的指责。对此,笔者地给他讲了《读者》上的一篇文章,告诉他说:“孩子,当心中充满邪恶,整个世界都会跟你作对。只要心中有佛,那眼前都是佛了。”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教育是最心灵化的。学习语文就是通过不断学习“经典”,感悟现实生活,培养一颗善良的心,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三、关注个性,促进发展

教育界有句行话:备课备两头,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换句话说,语文教师备课既要钻研语文教材,又要充分研究学生。我们学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外地,本地的大多也是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管教的。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每位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都有所不同,在情感、能力、认知方面也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针对学生,让教学目标个性化。这里的目标不仅指基础性的目标,而且还指发展性目标,这样的目标划定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其目标只限于对诗句的初步理解、背诵,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通过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轻轻的”、“悄悄的”叠词使用的作用。此外,要求所有学生抓住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通过配乐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用徐志摩的眼睛看康桥的美,让学生走进一个诗意的世界。

再如,当教学作家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笔者在学生找到中心点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们迷茫的眼神,笔者立即知道问题难了。于是,笔者立刻接着提问: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呢?这样提问,学生马上能够理解问题,并找到了答案,即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然后笔者进一步提问:概括所举事例,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这样一来问题就简单化了。正如教育家爱默森所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是啊,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将获得教育上巨大成功。

此外,在每周的摘抄本上,笔者经常建议学生多写随笔,多写身边人、身边事,多针对一些现象发表看法。在批改时,除了打等级分之外,笔者还会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写上一两句温馨评语。通过书面交流,让学生感知老师的关注。

作为教师,不仅要用广博的知识去影响学生,以科学的思想武装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去熏陶学生,而且要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学生,以真诚的微笑鼓励感染学生,最重要的是从细节入手去关注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从细节入手,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更灵动,使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坛的守望与历练中,我们务必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发展,让教育更温暖,让生命更精彩。

篇5:倾听花开的声音

------倾听孩子,共同成长

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那么每个人都固执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自己永远对而别人总是错误的。

-------《卡尔威特的教育》

倾听的艺术

记得一篇文章中说过:“倾听花开的声音,我们能读懂花儿的心思;倾听溪水的歌声,我们能读懂山林的呼唤;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我是一名转岗教师,之前对幼儿园的工作是一片茫然,无所适从。回顾当初,我刚到幼儿园,园长给我安排了小班的工作,孰不知,小班的工作比登山还难。开学第一周,由于孩子们初次离开父母,离开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幼儿园,从幼儿园大门关上的那一刻起,孩子们的哭声能 “惊天地,泣鬼神”,真是肝肠寸断,令人头痛欲裂,炉火中烧。我吼得嗓子发炎,仍然无济于事。后来,我慢慢地观察小班的每一个孩子,终于找到一点窍门: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小班有一个叫吴北的孩子,每天就属他哭的最厉害,我发现每次只要我说到他们家的羊和他的爷爷,他就破涕为笑。以后只要他开哭的时候,我就笑眯眯的走到他身边,蹲下来握住他的小手,说:“吴北,你刚刚听到了没,爷爷给老师打电话了,还让老师告诉吴北家里的小羊表现可棒了,草吃得津津有味,还啥时候都在哼歌。”我的话还没说完,吴北一边大笑,一边说道:“是真的吗?”我有板有眼地回复:“当然是真的啦!”吴北看着我不像是在撒谎,立刻很安静的坐好了。我马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糖果奖给了吴北,其他孩子看到我手中变魔术般取出的礼物,哭声也慢慢停止了,其中一个孩子小声嘟囔道:“老师我也要糖果。” 我乘机说道:“老师觉得,爱哭的小花猫是不能得到老师的礼物的。”立即,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喊道:“老师,我们再也不哭了。”看到他们染花了的脸,听着他们充满稚气的声音,我暗暗松了一口气。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我让他们玩玩具的时候,孩子们总是争着抢着,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弄坏了许多玩具。介于此,我假装大声哭了,孩子们一下子静下来了,我用手蒙住眼睛一会走到少了一只耳朵的兔子跟前说:“我的耳朵没了,我以后听不到任何声音了。”一会又走到少了一条腿的小熊跟前说:“我的腿没了,我再也不能参加运动会了。”我一边自言自语的说着,一边偷偷的看孩子们的表情,他们个个面面相觑,一副做了错事,羞于见人的样子。我知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慢慢取开眼睛,看着他们说道:“这可怎么办呢?”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时,我听到盼盼说:“博博,我再也不抢了,来你拿着我把兔子的耳朵修好。”不一会,孩子们小声商议着怎么修好弄坏的玩具,心平气和的说着话,刚才的剑拔弩张不见了。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工作,有时,真的是缺乏耐心,而未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良好的教育能够培养起人光明的内心世界,能够树立起孩子的信心,并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再聪明的孩子,如果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那只能是一个“孤家寡人”式的神童。这种孩子不可能在将来有所作为,即便他是个所谓的神童,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因此,作为一线的幼教工作者,我们要时刻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他们学会与人交际,遇事能够相互理解。

给孩子一方净土:保护孩子的天真

我愿我能在我孩子自己的世界中心,占一角清净地。

------泰戈尔《新月集》

都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一百个孩子就是一百张白纸。作为父母老师应该在这张白纸上留下怎样的一笔呢?记得有一次,我拿着一袋子大米去楼底下炸爆米花,刚去时有两个小孩子也在那等着炸爆米花,转眼间,她们的爆米花好了,其中一个小女孩从兜兜里掏出了二十元钱交给了炸爆米花的老人,老人顺手接过,给孩子找了零钱。那两个小女孩就提着袋子急匆匆地走了。可是,一会儿,那两个孩子又回来了,并且,刚才给钱的那个小女孩还哭得特别伤心。我正纳闷,心里想:难道钱少找了。然而,那个小女孩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老爷爷,对不起,刚刚我妈妈给我的是假钱,我的爆米花不要了,你把假钱给我吧,还有给你刚找个我的零钱。”说完那个小女孩就跑开了,远处隐隐传来小女孩的啜泣声,当时,我心里特别难受,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油然而生。为人父母,我们应该教给孩子自尊、自爱,怎么能在孩子的人生中画上这样一笔呢?

一花一世界,一心一天堂。给孩子一泓清泉,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我们为人师,为人母毕生的信条。

蓝天因为有了白云的依偎才不会寂寞;高山因为有了山花的依恋才不会孤独;碧海因为有了鱼儿在她心里嬉戏,才会这样生机盎然;而我,因为做了幼儿教师,才拥有了可爱的孩子们,才真正拥有了最美丽、最可爱宝贵的人生。我告诫自己我必须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与他们一起成长。

篇6:倾听花开的声音

――题记

成长的旅途,在我们懵懂无知,彷徨失措中已走过13载,的花开花谢,已预示着我不再什么都不知道,于是我不禁思索……

“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开“是自然的规律,”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是成长的规律,我想花应该是会遵守对自然许下的诺言,而我们,是否又会遵守对成长许下的誓言呢?走在田间小路上,我曾经这样想过,也许吧……

我明白,诺言需要遵守,誓言更需要行动;于是我去问花朵:”你们的诺言是什么?”兰花说:高雅足矣。荷花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才是我。我听见了菊花的心声:凌霜开放,与逆境抗争。腊梅在一旁低声说道:迎风傲雪,坚贞不屈正是我。

我听后在心里想到,是啊,花儿们都许下了自己的诺言,而我,从来都是碌碌无为,从不知道,也从不想知道我的诺言是什么,只会一天天玩耍,一天天虚度……不,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那天,我对着风许下自己的誓言:珍惜时间,不浪费,不虚度年华。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倾听花开的声音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倾听花开的声音05-31

倾听花开的声音范文06-15

倾听花开的声音106-12

那一次我倾听花开的声音作文04-26

耐心等待倾听花开07-10

倾听的声音05-04

倾听的声音范文05-21

倾听中国的声音06-18

倾听幸福的声音05-24

倾听自己的声音范文06-14

上一篇: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下一篇:噪声污染控制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