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历史复习高效课堂

2024-06-29

打造历史复习高效课堂(通用8篇)

篇1:打造历史复习高效课堂

打造历史高效课堂的途径

系统分类:教学反思

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怎样改革历史教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现在高考历史更加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一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二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三备教材,即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四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认真备课,了解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只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只有选择好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中学历史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浪花,古今中外,内容相当丰富,历史教材是整个历史过程的高度浓缩。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注意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力,要改变历史教学过程中那种按历史事件的时间、原因(背景)、经过、意义、影响、评价等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平铺直叙、全面出击,效率可想而知。教师应该“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即紧紧抓住教学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深入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述鸦片战争这一章节,要针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这两个重点,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状况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归纳、概括,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原因和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以鸦片战争开始为标志的。教师在课堂上的着重点是对课文重点的阐释,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高中文科学生的复习课,应讲求质量,尤其应切忌面面俱到。

四、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历史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培养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我们在大力推行课堂目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为学生服务的手段。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能力的训练。提问时多采用“为什么”,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而尽量不要问“是什么”。加强能力训练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篇2:打造历史复习高效课堂

一、专题研讨活动流程(片二)

课堂示范——做课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及复习经验介绍——集体评课互动交流——主任点评指导——学区总结引领

二、关于复习课(片三)

★概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某一阶段,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要任务的一种课型。

★特点:一是“理”,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知识网,从而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二是:“通”,就是融会贯通,弄清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加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意义: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把某一单元或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缺补漏,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教学是栽活一棵树,复习过程是育好一片林”。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复习的重要性。

★目的:温故而知新,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常见课型: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复习课类型:单元复习、期末复习、毕业复习(片四)★复习课的常见课堂结构:(片五)

一、确定目标

二、回忆知识

三、疏通整理

四、评价交流

五、练习提升

三、小学数学部分复习课教学现状(片六)★ 教师观:

1、复习课——先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做题训练,尽可能多地做题,做题越多效果越好。

2、复习课没有新鲜感、没法上、难上。(因为复习课跟新授课相比,它更缺少一种固定的结构,固定的内在逻辑。新授课因为有新的学习、探究内容,它有一种固定的内在逻辑存在着。比如,学习圆柱体侧面面积时,要通过运用转化的思想,把圆柱体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展开成一个长方形,这样就把曲面图形转化成了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探究圆柱体的高与转化成的长方形的宽,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与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的关系,最后根据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可见,这里的推导过程是用一步步联系紧密的探究活动很自然地把课堂教学串了起来,这就是新授课一种内在的结构和逻辑,所以,这样的新授课我们就很容易设计几个教学环节,把课上好。而复习课呢,它就缺乏一种教材本身知识结构存在的内在逻辑,所以都觉得复习课很难上。

3、复习课就是练习课,做题——讲评——再练习——再讲评。

4、无法体现教学水平,不愿别人听课。★学生观:

1、复习课——复习无非就是做题、做题、再做题,题海战术,没有新意。

2、复习课——会做的题、做过的题还得做,真没劲,真累……

尤其是我们现在的教学,受小考的影响,复习课难免就是把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搞面面俱到和题海战术。恐怕遗漏知识点,恐怕学生练得不够掌握不好,这样一来,复习课,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一点劲都没有,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学的累,教师教的累。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小学数学复习课存在的问题:(片七)

1、重知识整理,忽略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 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疏通知识点和知识的记忆技巧的训练掌握,而忽视梳理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单一。

★“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我们在教学中总是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角度依次变换,难度随之增加。采用练习-讲评-再练习-再讲评的教学方式,更有甚者,先安排半节课的独立作业,再组织半节课的讨论交流或批改讲评或干脆安排独立练习,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查阅参考书和整理收集习题讲解难题上,学生被重复枯燥的机械训练弄的疲惫不堪。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就失去了兴趣。

3、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够

★复习课上,老师往往表现得主观意识很强,过度发挥了主导作用,很少想到学生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会怎么做,学生想怎么学习等.课堂上不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中,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中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材的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4、忽视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渗透不足。

★复习课上往往重知识系统本身,老师罗列知识,以为学生听懂了,概念理清了会说了,就万事大捷,很少引导学生思考与系统有关的知识,学生不会应用,不能归纳与提升。即很少举一反三,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实现知识的迁移。不能把各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达到巩固提高、融会贯通的目的。

5、教学目标不全面,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达成度低下。

★复习课上,教师重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以记忆为复习阶段的主要学习形式,以大量的机械训练作为知识巩固的主要手段和形式,这样,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和实践活动,脱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脱离了学生的主动建构,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三维目标也就难以全部实现。

6、因材施教原则性不强,人本主义理念落实不到位。★在复习课上常常看到的是所有的学生经历着同样的学习过程,同样的习题训练,统一的复习规划,不是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是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又再次拉回到同一起跑线进行学习,导致优等生止步不前,中等生原地踏步,困难生则迎难而退的效果。忽视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五、如何上好复习课(片八)

(一)了解学情,明确复习目标,做到以学定教。

科学合理制定复习目标,是上好一节复习课的前提。复习前,教师应将所教过的知识做一番综合整理,系统归类,纵横沟通,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易混易错之处。同时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和作业反馈,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做一个切实的估计,确定哪些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哪些知识需要重点复习。

(二)、选择设计复习策略。依据复习目标,设计一个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复习环境,合理地选择和安排重点知识的学习材料,设计学生能够自由开展的、充分合作交流的活动,书写教学设计。

(三)、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复习课题。

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具有鲜明时代背景的情境。

2、创设“大”问题情境。

所谓“大”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材料中包括复习内容的全部信息。

(四)梳理知识,构建网络。

小学数学知识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编排的,具有严密的系统性,知识的纵横之间有一根根无形的线把它们有机的串在一起。复习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复习,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构成网络,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并且把重点知识板书出来,给学生一个完整、清晰、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它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完整的印象。

传统复习课,教师往往把目标定位在“查缺补漏”上,因而呈现给学生的是支离破碎的题目。因而,要把复习课定位在“促进知识系统化”目标的实现上。

1、通过回忆与看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由于课题本身所容纳的知识点的不同,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因而要让学生通过回忆再现,同时结合读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清楚每一知识点的意义,这是梳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当学生不能完全回忆时,可以结合教材去搜索,教师及时板书,这样,学生通过思维的再现、记忆的提炼,有了初步的记忆表象,为课堂进一步系统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精神基础。

2、找准“探索点”——系统化整理。当学生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后,重要的首先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而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接着教师可以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根据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你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进行整理。

3、使用好必要的材料。一是教材。由于课题所包含的知识分散在教材中,学生主要通过教材搜集不能回忆的知识点,通过教材弄清各知识点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寻找各知识点的原始出处,能使学生回忆起当初学习时所用的数学思考方法。二是必要的学具材料,这是物质基础。

4、要让学生合作探索整理。复习课重在使“知识系统化”,而这种目标的实现.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学生在合作探索过程中,不只是获得一些知识性、肯定性的结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性、肯定性结论的获得,感受、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揭示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合作探索整理也由于课题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形式。

5、教师要巡视指导,体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活动的同时,还应成为数学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和认识数学。首先,教师应尽可能参与到各个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索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对学生探索活动和探索结果的认识,了解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对问题认识的不同,以便指导接下来的汇报交流活动。同时,参与小组合作探索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指导的过程,指导重在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具体方法:

1、利用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知识梳理。如果学生的整理结果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完全可以用学生的“作品”进行知识梳理。

2、教师引导梳理。当学生的“作品”还不能满足“形成知识系统”这一目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整理结果进行观察,建立起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不断补充与完善,形成稳定的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知识系统”,做到心中有数。

3、进行方法的总结。学生最终形成的知识系统,是群体智慧的结晶,隐藏在其中的是观察、归纳、抽象、概括、分类、集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对这些“隐性知识”亦应进行简要的总结梳理。同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体进行表扬鼓励,发挥评价作用。

(五)、汇报交流,评价反思。

在合作整理的基础上,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结果和思维过程。

1、充分估计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整理知识的不同结果,是汇报交流活动得以开展的保障。如果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整理结果不能充分估计,一旦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教师就不知如何处理,交流活动将无法进行。

2、有序开展汇报交流活动。所谓“有序”,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探索情况的前提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3、展示思维活动过程。对数学问题的完全理解,不应只是显性的知识结论,还应有隐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展示学生思维活动过程,重要的不只是让学生说出“是怎么做的”,而是“是怎样想到要这么做的”。

4、反思评价学习活动。首先,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要让学生从被评价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成为评价者。其次,评价要从不同侧面展开,既可以是对整理结果的评价,还可以是对整理形式的评价,还可以对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另外,评价目标不能定位在办法“好”与“不好”上,要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和“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最后,评价要能引发学生的反思行为,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理念。

(六)注重练习环节,提高复习课堂教学效率(片九)

复习课离不开必要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练习。复习课的功能要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之上,包括数学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等,因而,练习除有一定量的要求之外,更应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还要有一定的层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与发展。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题型:

1、基础性练习.2、综合性练习。复习课更注重考查学生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让学生能通过综合性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搜寻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将这些知识点灵活组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能通过题目的解答,建立起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能力。

3、探索性练习。这类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第二节课)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都相等,这个学生都知道。课上老师反问了一句:如果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就一定等底等高吗?学生通过举例、推理等思考判断,得出了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不一定等底等高,打破了思维的定势,拓宽了思维的宽度与深度。

4、开放性练习。开放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都能得到训练。传统复习课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封闭性题目,思考空间小,思路狭窄,设置开放性练习,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5、针对性练习。在理解知识,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要针对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设计有针对性地,多种形式的习题。

6、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练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题目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合理选择信息、抽取问题实质的能力。

篇3:如何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目前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 只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历史学科而言,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除了要注重学科价值和学科特点外, 还必须关注以下几点。

一、紧扣课标, 注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课程标准是组织教学和中考命题的指挥棒。因此, 只有紧扣课标, 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真正地做到将三维目标与历史学科的体系和特点充分地结合起来, 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去阐释这三维目标。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充分的保证。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动力

俗话说:“好的开头, 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 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 平铺直叙, 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甚至成为催眠曲, 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 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三、牢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上课时, 教师切忌唱独角戏, 留恋了高高的讲台, 无论你语言多么生动、精彩、妙趣横生, 分析多么深刻、精辟, 旁征博引, 只要不互动, 教师就是顶着被窝唱戏———费了力, 不好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 要注重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因此, 教学过程中, 我时时注意防止“注入式”教学方式, 注意把自己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 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 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历史”, 用“历史”的情境, 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四、循循善诱, 准确把握教师的主导性

当然,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地位的下降, 也不意味着教师的放任自流, 这只是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打造优质高效历史课堂中, 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可缺失的。教师积极合理的引导, 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别开生面, 精心设计了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 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 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

五、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 以其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 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 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 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 为教学锦上添花, 不能喧宾夺主, 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 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篇4:打造历史复习高效课堂

一、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历史课堂教学的功能也有了相应地转变,历史复习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真正的参与到高效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只有学生真正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才会真正地参与到历史复习课之中,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学生的历史复习不能是盲目的、没有计划的,这样的复习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明确历史中考复习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并且监督学生的计划落实情况。教师在历史复习课堂上,对历史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一体化的强化,对于专项热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加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问题的联系。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中考历史复习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教材梳理阶段、专题训练阶段、模拟测试阶段以及考前指导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复习是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整体来说,历史基础知识还是一切考试的重点,必须要在基础知识上多下工夫。将中考历史的考点细化,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结合,多角度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实际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应试能力

教师要在历史复习课堂上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考试、答题能力,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应试能力。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注意合理地安排时间,用时均匀,加强定时训练的效果,对于材料题和问答题还要注意答题的准确性、简要性。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加强对学生应试技巧和应试能力的培训,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在真正考试时候不必要的失误。

历史课程是中考的主要科目之一,历史教学的复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复习课堂成为学生历史复习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也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教师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定,只有与学生实际学习相适应、被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复习课堂的教学质量。

篇5:用心设计问题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新的课程观强调在课堂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通过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从填鸭式转为问题探究式,从教师的一言堂转为师生的合作互动。问题探究式最大的特点是通过问题的解决逐步完成教与学的目标。那么应该怎样设计这些问题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下面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导入新课时问题应该引人入胜,把学生带进历史的瞬间。这样的问题需要结合生动的史料,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述古代中国商业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电视剧《走西口》中田青成立山西会馆的视频片段,然后提问,这段视频反映了什么现象?(商帮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问题?(商业经济的发展),这样自然地引入新课。除了视频材料外。导入新课时,还可以用生动的故事,经典的语言,总之,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与学的指南,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学中必须要完成目标。无论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这一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为此我设计以下问题:(1)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2)分析说明宋代“市”的的特点;(3)列举汉、唐、宋、明清著名的商业大都会。(4)从宋代以后“市”的变化中你有哪些认识?(5)面对商业发展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6)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这些问题基本上包括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三、问题的设计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易到难:本课内容距离现实很远,学生又没有什么基础,所以要先设计一些基础问题(围绕教材基本史实进行设问)然后在再设计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通过对教材的进一步分析和理解而设计一些深度探究问题),本课中所设计的问题,(1)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3)列举汉、唐、宋、明清著名的商业大都会,就属于基础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在教材中很容易能够找到。问题(2)分析说明宋代“市”的的特点;(4)从宋代以后“市”的变化中你有哪些认识?(5)面对商业发展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6)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这些就是有深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必须依据材料结合前面几道问题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得出答案。通过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再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四、问题的设计还应注重材料的运用。材料可以是一段文字,也可以是一张图片,也可以是一段视频。文字材料较为理性,图片材料比较直观,视频材料则有一定的震撼力。这样才能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目标。导入新课时我用的是视频材料。问题1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我引用了以下文字材料:

材料

一、长安市有九,各方;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三辅黄图》

材料

二、(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的官。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

——《汉书•食货志》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以及教材,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1)涌现出众多的商业都市;(2)商业活动有严格的区域限制;(3)官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问题(2)分析说明宋代“市”的的特点;我引用了这样几段文字材料 材料

一、北宋时东京出现了“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的现象 材料

二、东京城“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 材料

三、陆游的诗句“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楼上酒楼。”.材料

四、(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售农用》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很容易总结出以下特点:宋代的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在问题(3)列举汉、唐、宋、明清著名的商业大都会时,我向学生出示的是一些历史的图片。特别是《清明上河图》向学生展示了宋代汴京的繁华景象。总之,材料的运用是历史课堂问题设计很重要的依托,也是让问题生动起来的有力武器,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问题的设计还应注重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中教师借助材料创设有意义的历史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并感受历史。例如问题5面对商业发展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明代的一位商人,经营者一个专卖丝制品的商铺,赚钱以后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学生的兴致一下子提高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去吃喝玩乐,也有的说去买田置地,建造华舍„„,我时刻提醒着他们是生活在明代。这样通过他们的充分讨论,再加上我的适时点拨,学生明白最想做的不是扩大商铺而是买田置地,是因为受当时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从而可以得出封建统治者一直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六、问题的设计还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拓展性、和综合性。这指的是通过这样的设问,全面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如本课中的问题(4)从宋代以后“市”的变化中你有哪些认识?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并不需要固定的标准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问题(6)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这个问题就是一个综合性的的问题,相当于对本课的总结。需要学生结合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本节课所学内容全面予以总结(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并且在不断地发展;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七、问题的设计还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这指的是在完成所设计的问题时,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来提出问题,从而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而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并提出问题。进而掌握历史学习的一般方法。我一般给学生的时间是十分钟。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来思考并提出问题,五分钟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在本课内容结束后,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代政府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可是从本课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商业不仅没能抑制住,反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甚至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是为什么呢?看来学生是认真思考了,它实际上是提出了商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点本课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其他同学踊跃发言,非常完满的解决了问题。

篇6:打造历史复习高效课堂

甘肃临泽三中 蒋丽娟

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线教师最欠缺的并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责任心、爱心等,而是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因此,历史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研究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成为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必做的功课。“教学案”情景下的小组合作教学成为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的载体。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制“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性活动,它不是原有教案的翻版,而是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希腊人普鲁塔戈在3000年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让我们点燃这个火把,给历史课堂注入“活水”,让沉闷的课堂变的更加鲜活四溢。我们实验中学就是在这次课改中崭露头角,探索出了高效的课堂模式——以“教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一、端正思想,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

1.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课堂上最大的实际是学情(把握学生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情出发。学情就是命令,教情要服从于学情,即“每一颗子弹要在没有死的敌人头上开枪”。要想把握学情老师就要走到学生中去,课前预习,是传统教学的产物,要取消,应把预习用在课堂上。让学生自我探究、自己解决,使学生暴露真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情。

2.使用问题教学论(教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教)。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抓手,培养学生能力,没有问题的课堂是问题最大的课堂,很顺畅的课堂是问题最大的课堂,学生的问题错误是教学的最好资源,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学会踢球,教师要学会让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兵教兵)。如:我在教《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课时,学生在回答“维新派要求“变”的是什么?”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是:“变的是救国的方法”。我对学生的回答并没有反驳,而是给其他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在争论中,通过比较,巧妙的给出了答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教师要做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最好的教法就是不教”,这与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是一致的: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少。老师全过程在导,学生在全过程学,自然讲的时间就少,内容就精,学生实践的机会就越多,能力自然就越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靠相信学生,放手给学生,挖掘学生潜能。在教学中不让学生犯错是教师的错,不发现学生的错是教师的错、不用学生的错是教师的错、不引导学生有效解决学生的错还是老师的错,总之,不面对学生错误就是老师的错。

3.大胆使用学生尝试论(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不能扼杀)。

每个人都有尝识的意识,怎样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尝试学生才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中国学生模仿力强而外国学生创新力强。愿意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尝试,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探究、自我解脱、自己读有自己的感悟,因此,我们要把读书权还给学生、把实践权还给学生、把尝试权还给学生。

二、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

在历史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就是要改变课堂上不和谐的因素,让课堂变得和谐起来,变“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一言以蔽之,就是使我们的课堂“高效”起来。

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紧紧围绕着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按照教师最有效的“自学指导”所进行的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所谓“后教”,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在“先学”基础上,就不会的问题所进行的相互探究、相互实践、相互学习;所谓“当堂训练”,就是在课堂上,学生为了全面检测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情况,按照教师的训练指导要求所进行的进一步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像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在编写学案时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课上检查。从而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史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创新空间是很大的,比如探究题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如在《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1.为什么有那么多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绝《马关条约》的同时要求变法?他们要求“变”的是什么? 2.依据内容,逐条分析变法的影响。变法有利于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变法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同时又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3.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何“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4.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为什么还会失败?

以上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的形式完成。所谓小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讨论的过程又重在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变“势单力薄”为“人多智广”。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最多不超过三个问题。处理这部分,一般是老师提供相关问题的情景材料、图片等,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找出代表展示交流成果。

当堂训练: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它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解析等。训练题的设计,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是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检查。选做题属于拓展延伸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选做,注意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在完成这一部分时,注意异组间的交换批阅,小组长收发学案,公布所批学案的等级,并发动组员对错误进行纠正改错,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作弊的现象,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三、高效、紧张、有序是和谐课堂三个基本特征 和谐课堂必然是高效的,高效是和谐课堂的目标。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呢?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津津乐道,学生昏昏欲睡,教师竭尽全力,学生纹丝不动,教师尽情表演,学生无意观赏,显然,这样的课堂是不可能高效的。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不主动,不积极,欠自觉,不发自内心求索,没有了自己个性的张扬,没有学习目标的限制,没有方法的指点,可听可不听,可看可不看,效果自然不佳。相反,如果课堂上能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反复实践,也就是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能主动自觉学习的课堂,能够使学生学习高度投入,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质量。也就是要创设一个“紧张”的,课堂,只有真正“紧张”的课堂才能“高效”。紧张,不等于慌张,不是畏惧、害怕、胆怯,而是为了完成某个使命而不懈的努力,即全力以赴,心无旁鹜,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用心求学,主动求索。只有这样,学业才精,德行才成。而这种“紧张”求学的过程,可能是枯燥的,烦闷的,痛苦的。但,事实上,如果不“紧张”,就不经历可能经历对事情的认知过程,就不可能取得成绩的。我们认为,“没有课堂的紧张,哪里会有课后的轻松?”有序不是次序,而是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的序。不是“先—再—接着—最后”,不是一般的次序,而是精心安排、深思熟虑的结果:谁先出场,谁先回答,谁先干什么,都需要策划。长期以来的“先教后练”的教学模式是严重违背人们认识规律,这种教学就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就是逼着我们的学生跟着老师转,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就是一切听“老师”的,就是“唯师独尊”,就是不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没有了自己的主见,让学生做听众,做看客,就是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教学,而不是为达成目标而教学,就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而与之相反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这样学生在整个课堂中是忙碌的,不停地再现知识,不停地书写、不停地讨论、不停的思考、不停地…,学生在紧张、忙碌中利用了每一分没一秒,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也必定是高效的课堂,它达到了思维的高效,达成目标的高效。

四、优化评价机制,使小组学习和谐发展

看看我们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好像都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但看看我们的小组合作,还有很多的问题:一是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刚提出问题宣布小组讨论,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前排学生立即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4——6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学生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二是小组内缺乏分工,更缺乏对小组个人任务完成情况的加工,缺乏对共同活动成效的评估,学生之间还缺乏真正的交流与互动。三是小组内只是优等生在发言,学困生被忽视了……我们已经经过自己的思考,为了保证评价措施的有效性,我把学科教学评价纳入了班规。上课积极思考,能够提出问题或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在班级评估中加分奖励,平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包括任课老师对学生课堂表现、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分值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等,以月为单位进行汇总评比,选出月度优胜小组和个人,把优胜小组和个人的照片张贴上墙,以激励先进鼓励后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进行科学的分组。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讨论小组构成上,要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还有性格互补。为了增强小组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我每次带一个新的班级,总会让他们先为自己的小组起个个性化的组名,希望在组名的感召和激励下,能够吸引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几年来,我的每届学生都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别具特色的组名,使小组成员首先有了共同的期望和目标,也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当然,组内成员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也是至关重要的。我的策略是: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检查员等,并采用角色定期互换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责任,每个小组间实力要相当,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平等、有效的竞争机制。我采用按学习成绩编号的形式,教师随机抽查,抽查到的学生成绩就代表整个小组的成绩,这样就会激发学生传帮带的作用,课堂学习效果与班级量化评价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组内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小组内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之风愈演愈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历史水平。

篇7:打造历史复习高效课堂

江苏 徐州市贾汪区英才中学 王博

【摘要】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教与学的高效性,是许许多多老师苦思冥想的话题。本文从实践出发,提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巧妙地利用一切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开始的导入、在课堂中间的体验、在课堂结束的设计等时段,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使学生想学、乐学,并有众多的收获,从而打造出一节节高效的初中历史课。

【关键词】教学情境 高效 初中历史课堂

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教与学的高效性,是许许多多老师苦思冥想的话题,实践证明: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强烈求知、探究欲望,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境界,最有效的教学目的,完成一节高效课堂的打造。本文主要谈自己的做法。

一、预设诱因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导入新课,这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新课前,应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通过对某一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或利用教材里现成的以及教师自己设计的导语,如用歌曲、成语典故、诗词、笑话或故事等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后面的学习。

如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导入是这样来展示的: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中外有许多神话传说。西方有上帝制造亚当、夏娃的故事。亚当是世界上第一个男人,夏娃是第一个女人,从此就有了人类。我国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一位名叫女娲的神,用水和黄泥造出许多男人和女人,天地之间就有了人类。为了拯救人类,她还炼五色石补天。当然,这些只是神话传说。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里?下面你就能学到这些内容?”。这样精彩的导语设计,上课伊始一下子就抓住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从而激发学生浓厚而强烈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历史探究的情境中去。

二、过程强化体验设计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将外部刺激内化为主体感受的心理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兴趣及意志情感,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情境与教材的互相渗透,重叠组合,使教材的知识序列与学生的情绪序列得以互为影响,贯穿始终。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能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体感受。

1、以“图像”创设情境

图像类情境包括各种地图、历史电视录像、历史图表、历史漫画、历史卡通等。图像系统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题鲜明、生动精美,使用得当,便可再现所需情境,也可化解教材中用文字难以说明的难点内容,极易为学生所接受。通过历史图像,教师可把学生注意力或思维带到具体的历史场境中。

如在学习《秦的统一》时,教材中有一个关于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难点,因初一学生抽象思维不够成熟,而用图表展示,不仅让学生了解皇帝制度内容,而且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形象又直观。通过展示秦朝的半两铜钱、秦朝各地的不同的度、量、衡以及不同的文字图片,不仅让学生更形象了解秦朝的货币、度、量、衡、文字,尤其能够更好地理解秦朝采取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的措施。

2、以“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类情境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各种动手实验(教具、模型演示、动手制作)。创设实验情境,旨在引起学生的注意,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知若渴的学习心向,更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如在学习“闭关锁国政策”时,为让学生正确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于是老师演示一下,走向教室门前,慢慢地、轻轻地把门虚掩,并说这个“缝”就是广东十三行。这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学习“古代文化”时,让学生找块骨头或龟甲刻上自己想象的文字或图形;或让学生做一竹简刻上自己喜爱的诗句;或根据课后活动建议中的汉代造纸工序,以班或组为单位办一个“造纸厂”。这比任何语言都形象,易于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既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有利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3、以“角色”创设情境

角色类情境指由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历史学习活动情境,一般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以增加对课文内容或角色的亲切感,加深内心体验。

如在表现清朝皇帝及官员的心态时,有一个班的一个组在我刚提出问题时,就迫不及待地走上台表演起来。一个演乾隆,一个演和珅,几个演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及使团。他们是这样设计的:

使团代表:我是大英帝国委派的特使,非常宠幸地受到皇帝陛下的接见。(行礼)

乾隆:朕听说尔等蛮夷小国远隔千山万水,是不是受我大清天朝恩泽,不远万里朝贡了? 和坤:(斥责)大胆蛮夷刁民,为何见我大清皇帝不跪!皇帝:和爱卿,他们是蛮夷小国,没有文明开化,不懂礼仪,怎能和我天朝大国相提并论,朕不怪罪他们„尔等有事吗?

使团代表:我们大英帝国女王听说皇帝陛下寿诞,特命我等给陛下献上最先进的钟表、火枪、速射炮、望远镜等物品,以示友好,同时希望两国友好,互相通商„

皇帝:尔等先进东西都是奇技淫巧之物,我堂堂天朝物产丰富何物没有,何须通商!朕今儿降恩留下你们的朝贡„和爱卿,等他们走时,多送一些丝绸、茶叶、银两。

和坤:是,退„朝。

使团代表: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愚昧,„无知!“太精彩了!”我发出一声感叹,同学们都看迷了。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体味出清朝统治者的夜郎自大、闭目塞听、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心态,有利于对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得到相互交流,使新的知识顺畅融入学生的头脑,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唤起他们的热情与激情,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认同感。

4、以“语音“创设情境

语音类情境包括生动的历史故事、诗歌、歌曲、历史成语等,若在教学中巧妙使用,则能够形成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学习《春秋争霸》时,引导学生讲卧薪尝胆、退避三舍、一鸣惊人、管鲍之交等历史成语故事。在学生们享受这些故事时,也就学会和掌握了“春秋五霸”称霸的历史知识,同时,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唐诗与宋词”时,播放北宋词人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后再配上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感伤而深情的曲调,悦耳又优美的反复吟唱,我和同学们都陶醉了,仿佛看到了皎皎圆月下诗人反复吟诵,体会出诗人思念家人、感慨人生、向往美好的生活之情。许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跟着吟唱…,随着歌声我们转入了“宋词”的探究,诗与词的区别、苏轼对词的贡献有哪些等,气氛浓烈,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用苏轼的词及王菲的歌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对词进一步了解,而且良好的情境氛围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同时实现了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意想不到的结束设计 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教师巧妙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精神一振,进入下一个环节,同时起到画龙点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好习惯。如在《秦朝的统一》一课中,对该课采用的是歌谣的形式总结“公元前二二一,秦王嬴政大统一;定都咸阳称皇帝,御史大夫辅皇帝; 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统一货币度量衡,小篆成为规范字。”学生一读兴致顿时高涨,都积极参与,学生都说想不到历史这么有趣,以前念不少遍都不会,就这样两遍就熟练了。还有同样是练习题,然而通过巧妙的设计就不同了,如在《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一课中,用几种物体的组合画面:如冰激凌、蛋糕、小鸟、牛奶等分别链接不同的练习题,加上在幻灯片提示“我喜欢我选择”,学生疲惫的情绪一扫而光,争先恐后地去选择去表演。就这样在结尾巧妙创设情境,虽然学生已疲惫,然又迸发出学习、探究的热情,达到高效的结果。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如果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会变得高度有效。”在课堂上进行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不仅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目的,也符合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想学、乐学,并有众多的收获,切实落实“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从而打造出一节节高效的初中历史课。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2〕川教版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下)〔3〕《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4〕《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

篇8:打造历史复习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有效构建,激励机制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的教学目标较高,教学效果较好,并且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高效课堂是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谈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以供广大同仁批评和指正。

一、初中历史教师备课要充分

课堂中,想要做到放手,这就要求课前的准备工作到位。对新课标要熟悉,还要做好每课的教学设计,认真完成每课的教学任务,每节课的组织教学也要有相应的组织目标。如果不能设置有效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没有方向,就是一盘散沙,没有主线,整堂课将会被无效分解,导致教学无效。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尤为重要。首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我们要从新课标出发,根据初中历史课标总体教学要求、教材章节安排,同时具体到每一节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其次,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层次性,面向全体学生。就跟爬高一样,太高了再怎么努力也爬不上去,那么就会丧失了信心;而如果太低的话,就会轻而易举地爬上去,当然也就没有挑战困难的胜利感。

二、课堂教学中难点部分,要体现教师的“导”

课前, 教师要求初中生积极自主预习, 完成每天的课前预习。上课前,我们还要看初中生预习情况,再决定教法。如果完成较好,就可以进入下阶段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导”,引导初中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一起参与问题的思考并加以解决,有效解疑释疑。接下来指导初中生做巩固练习中的相关练习。这样,课堂中“讲”的内容就少了,与初中生的“互动”就多了,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教学目标也就有效实现了。

三、做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的培训工作

一名优秀的组长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灵魂, 既是小组的领导者,又是小组学习的组织者,更是我们的小助手。小组长在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只有先明确各小组组长的职责, 并在组内进行有效培训, 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良好实施。所以,为有效发挥组长的作用,对组长的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并在平时加强对组长的工作的指导,就像开周会一样,每周组织组长开小会,针对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解决, 帮助组长建立比较有效的组规,构建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组风。

四、给初中生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在课堂上,我们既然把主动权给了初中生,就一定要给予初中生足够的空间。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初中生以时间,让他们真正利用起课堂45分钟,真正用读、用写和用思考走入学习中,积极思维。课堂教学开始时,难以支配,但久而久之,初中生养成一定的自学习惯,效率就会就显著提高。值得肯定的是小组合作教学能够有效激励, 初中生的探索学习需要有一个过程, 初中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说得和表现得很好。也许会答非所问,也许会表达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激励初中生展开讨论或辩论,然后因势就导,将他们的讨论引向正途。当然,初中生开始时必然会摸不着头脑,成绩下降;但是,我们要坚信,时间长了初中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成绩也会显著提高。因为高效课堂毕竟是以培养初中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主,让他们学会学习,积极自学,学会探究和创新。

五、积极打造活跃的课堂

只要能让初中生的思维保持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究新知,并使新知转化为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成功的课堂。

我们要善于根据初中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初中生创造能力的挖掘者;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我们要牢记初中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选择能调动初中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高效, 只有通过初中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获得新知,才是最好学习途径。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彻底改变“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由“演讲者”转变为课堂“导演”,创设一种使初中生能真正相融的情境,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学习新知和探究问题。当然,教师不仅要关注初中生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初中生学习的信心,促进目标的高效实现。

六、适当的激励机制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初中生, 培优补差工作并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实践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没有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中的培优补差工作, 特别是対补差工作, 我们要特殊重视。补差,首先是“预懒”,学困生成为特困生的原因首先是一个字“懒”,有思维上的懒,也有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主要表现为思考过程中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中速度慢,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施之有效措施,在课堂中加大提问密度,分层设计问题,将一些简单的问题交给学困生回答,让他们重建自信心;二是给学生展现板书的机会,让他们养成科学的练习习惯;三是不能让学生有作业拖拉的毛病,只要发现,就要及时批评和处理。科学有效的激励,正是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的必要准备。

上一篇:护校安园自查报告下一篇:九色鹿听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