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2024-06-27

石家庄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通用6篇)

篇1:石家庄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石家庄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村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根据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主城区规划范围以外,村庄(指行政村,下同)、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建制镇的建设管理适用本办法。人口在2万人以下、建成区面积在2平方公里以下的一般建制镇的规划管理依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应当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有利于保护耕地、保护环境与发展乡镇企业、推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原则。

村镇建筑设计应当符合经济、适用、安全和美观的要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第四条 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加强对村民的规划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

第五条 市、县两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区域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和建制镇的建设管理工作。

一般建制镇的规划管理按有关规定执行。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并指导村民委员会开展本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协助乡级人民政府开展本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县(含县级市、矿区,下同)域村镇体系专项规划,并对村镇规划进行审批,实施监督检查。

第七条 村镇规划的编制,应当遵循国家标准和本省的有关技术规范,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域总体规划相衔接,并做到超前性、科学性、可行性相统一。

第八条 村镇规划的编制,应当由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一般建制镇、集镇和有条件的村庄,应邀请有关专家对村镇规划进行论证。

第九条 一般建制镇、集镇和村庄应按规定编制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

第十条 村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现有居民点与生产基地进行布局调整,明确各自在村镇体系中的地位;

(二)确定各个主要居民点与生产基地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明确它们在村镇体系中的职能分工;

(三)确定乡(镇)、村域及规划范围内主要居民点的人口发展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

(四)安排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热、燃气、电讯等基础设施,确定工程管网走向和技术选型等;

(五)安排卫生院、学校、文化站、商店、农业生产服务中心等对全乡(镇)、村域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公共建筑;

(六)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第十一条村镇建设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分析土地资源状况、建设用地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根据《村镇规划标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计算用地总量,再确定各项用地的构成比例和具体数量;

(二)进行用地布局,确定居住、公共建筑、生产、公用工程、道路交通系统、仓储、绿地等建筑与设施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做到联系方便、分工明确,划清各项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

(三)根据村镇总体规划提出的原则要求,对规划范围的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热、燃气、电讯等设施及其工程管线进行具体安排,按照各专业标准规定,确定空中线路地下管线的走向与布置,并进行综合协调;

(四)确定旧村镇改造和用地标准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五)对中心地区和其他重要地段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提出原则性的要求;

(六)确定道路红线宽度、断面形式和控制点坐标标高,进行竖向设计,保证地面排水顺利,尽量减少土石方量;

(七)综合安排环保和防灾等方面的设施;

(八)编制村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第十二条 乡(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村庄总体规划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查之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村镇规划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乡级人民政府予以公布。

村镇规划期满前应当续编。

第十三条 国家重点项目建设需要时,村镇规划应当作出适当调整。

第十四条 村镇各类建设应在规划区内进行,按有关程序报批。

一般建制镇、集镇和有利条件的村庄应集中建设住宅区、工业区、集贸市场,鼓励建设多层住宅。

严格控制分散建设和开设占道市场。严禁在村镇规划区外和擅自在道路两侧进行建设。

第十五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向村镇居(村)民推荐符合本区域经济、地方特色的建筑设计方案。

第十六条 有条件的村镇应当建设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经济适用的多层或别墅式住宅。

第十七条 施工单位和个体工匠必须保证工程质量,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施工,不得偷工减料,不得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配)件,保障施工安全。

第十八条 未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个体工匠,不得承建下列建筑:

(一)二层以上的住宅;

(二)垮度、垮径在九米以上或者高度在四点五米以上的厂房、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

第十九条 国家或集体投资的建设项目(投资额二十万以上或建筑面积五百万平方米以上),应当实行招投标。

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国家、集体投资或公建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的施工进行监督检查。项目竣工后须经建设单位和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

第二十条 村镇建设项目竣工后,施工单位或个体工匠应当及时清理平整施工现场。

第二十一条 临时用地不得兴建永久性建筑,临时用地使用期满后,应当及时拆除临时建(构)筑物,清理场地,恢复原貌。

因实施规划需要拆除未到期的临时建筑,应适当补偿;对到期的临时建筑应无偿拆除。第二十二条 村镇建设提倡搞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从事村镇建设综合开发的企业,必须取得资质证书。

第二十三条 在村镇规划确定改造的范围内,不得进行房屋新建、扩建、改建等活动。

村民申请易地建设住宅,须经批准并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拆除原旧住宅,村民委员会应收回其原宅基地。拒不拆除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仍不拆除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

第二十四条 乡级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单位和个人建设村镇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并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和饮用水源。

第二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制定村容村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并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并做到村容村貌整洁、美观。有条件的村镇应逐步做到:

(一)建立清扫保洁队伍或实行住户门前卫生责任制;

(二)建立封闭式垃圾箱和垃圾集运设施,并划定垃圾和柴草存放点;

(三)发展沼气,普及卫生厕所;

(四)圈养家禽家畜;

(五)主要街道硬化,亮化,街道、院落绿化、美化。

第二十六条 对在村镇规划区内,未按规划管理审批程序报批或者违反规划擅自进行建设的,由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一)影响村镇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相当建筑物、构建物、附着物和其他设施工程造价总额的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二)严重影响村镇规划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附着物和其他设施。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级人民政府责令停止侵害,可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并应当赔偿。

(一)损坏村镇的房屋、公共设施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二)乱堆粪便、垃圾、柴草,破坏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的,处以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在村镇规划区外和擅自在道路两侧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并处以一万元至三万元罚款。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的,由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处违法所得一倍至五倍的罚款。

第三十条 对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由乡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

第三十一条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情节 轻微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涉嫌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以下均含本数。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0年11月1日起生效。

篇2:石家庄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第七条 教育设施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并依据行政区划、人口居住分布状况、现有教育资源和中小学、幼儿园服务半径以及有关标准,确定教育设施的布局、用地范围、用地面积等内容。

第八条 市、县(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本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市区和县域教育设施专项规划。

第九条 教育设施规划报送审批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十条 教育设施规划应当报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

经批准的市区和县(市)城区教育设施规划应当纳入当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强制性内容管理。农村教育设施规划应当纳入乡(镇)规划或村庄规划。

第十一条 市、县(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教育设施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城乡规划、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教育设施规划实施评估情况等,及时对有缺陷或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教育设施规划进行修改。

第十二条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教育设施规划预留教育设施建设用地,并核定其区位和界线。

第十三条 预留的教育设施建设用地不得擅自变更,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确需变更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相同或者相近区域规划不少于原面积的教育设施建设用地。并征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 城市新建中小学、幼儿园设置规模和占地面积,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每十万人设置不少于一所普通高级中学,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二十五平方米,总用地面积不少于一百亩。

(二)每千人按三十九名初中生计算配建相应规模初级中学。每二万三千人至三万八千人设置不少于一所十八班至三十班初级中学,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十八平方米。

(三)每千人按七十八名小学生计算配建相应规模小学。每七千人至二万人设置不少于一所十二班至三十六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十六平方米。

(四)每千人按三十九名学龄前儿童计算配建相应规模幼儿园。每四千六百人至九千二百人设置不少于一所六班至十二班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十四平方米。

寄宿制学校每名寄宿生生均占地面积应当增加十平方米。九年一贯制学校规划占地面积不小于相应小学和初级中学分别占地面积之和。因用地形状不规则而无法满足总平面布局要求的学校,应当适当增加占地面积。

第十五条 现有城市中小学、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未达到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标准的,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教育设施规划,在城镇建设改造时优先解决。

第十六条 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合理确定农村地区初级中学、小学(含教学点)和幼儿园布局。

农村地区每个乡(镇)应至少设置一所初级中学,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应至少设置一所小学或教学点,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应至少设置一所公办幼儿园。

山区县应在县城所在地规划建设寄宿制初级中学,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者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的行政村规划建设寄宿制小学,统筹解决深山区农村适龄学生入学问题。

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的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

第三章 教育设施用地保障

第十七条 公办学校、幼儿园的建设用地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划拨。民办学校、幼儿园的建设用地按照公益事业用地的有关规定执行。

学校、幼儿园终止办学的,按照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由政府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十八条 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学校申请对现有教育设施用地进行地界勘验测绘、土地登记、核发证书。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教育设施用地。

现有或者预留教育设施用地范围内不得兴建住宅、商业用房和其他与教育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他设施。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转让、出租、出借、抵押教育设施及用地或者以其他方式改变其用途。

第二十一条 对有权属争议的教育设施用地,在争议解决前,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改变土地使用现状。

第二十二条 严格控制征收学校、幼儿园的校舍和场地。因公共利益确需征收的,应当征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按照规划重新建设。重新建设的学校、幼儿园的校舍和场地不得少于原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原学校、幼儿园的占地面积低于本条例规定标准的,重建时应当达到规定标准。

篇3:石家庄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 柳州市委、市政府继续提出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的战略决策, 这一重大决策既赋予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新的内涵, 也对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柳州市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战略部署, 充分发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提高柳州市村镇规划建设水平, 引导农民规范建房, 切实改善农村面貌和环境, 结合赴浙江、江西等地考察学习以及与柳州市国土、规划等部门进行座谈交流的成果, 特提出柳州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几点工作思路。

一、柳州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 柳州市切实加大对全市范围内村镇规划建设的扶持力度, 通过开展村镇规划集中行动、“美丽柳州·清洁乡村”活动以及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等一批项目, 使柳州市村镇的规划布局逐步趋于合理,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完善, 中心集镇吸引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逐步提升加强, 村镇面貌焕然一新。然而, 在柳州市村镇建设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看到, 由于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机构和机制不健全等原因, 造成柳州市农村房屋建设缺乏有效管理, 普遍存在村庄不按规划建设, 农民无序建房、乱建房, 新建成的房屋毫无特色甚至破坏村庄景观等现象, 直接影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村庄规划方案操作性不强, 不按规划开展建设。

目前, 柳州市大部分村镇 (50户以上) 均编制有相关规划设计方案, 但部分规划方案未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在考虑如何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方面还有所欠缺, 造成在实际建设过程中, 相关规划设计方案未能很好地发挥指导性作用, 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出现方案华而不实的情况。同时, 部分乡镇对规划重要性认识不足, 存在随意变更规划设计, 不按规划开展村庄建设, 使规划失去了应有的引领作用。

_在村庄发展日趋分散化与去集体化的背景下, 村庄规划的核心在于找回农村传统的集体主义、培养村民的自组织能力, 让村民持久受益。图为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上等村河尾屯。 (黄杰斌/摄)

(二) 村庄建设未能因地制宜, 水平及品味普遍偏低。

由于建设无序, 许多村庄“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或者“只见新村、不见新貌”, 部分村民建新不拆旧, 废弃地、闲置地及空置房屋不断增多。多数村庄没能很好地结合自身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历史人文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开展建设, 村内道路街景、建筑物式样、绿化景观等方面都非常接近, 缺乏个性特征, 造成村镇风貌过于统一、千村一面, 建设水平及品位普遍偏低。

(三) 村庄基础建设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屯内道路硬化率等指标相对较低。尽管近年来柳州市实施了新农村建设试点“三项会战” (主要内容为修建道路、排水、垃圾池) 、风貌改造村屯综合整治等项目, 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但截至2014年底, 全市7665个自然村屯中, 屯内道路没有硬化的自然屯仍有3099个, 而屯内道路全部硬化的自然屯仅有1532个, 部分硬化的自然屯为3034个。

(四) 农民建房缺乏有效引导, 房屋缺少地方特色。

虽然柳州市是多民族聚居地区, 但除了部分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庄和民居还保留着民族特色, 部分村庄特色正在遭到破坏或逐渐消失。随着原有特色民居的拆除, 新建房屋普遍是砖混结构的两三层“小洋楼”, 由于缺少建房图纸, 工匠水平不高, 房屋外立面千篇一律, 或者干脆不抹灰使外墙裸露, 破坏了村庄整体景观。

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柳州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难以实施、农村建设分散零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历史与现实交织, 主观和客观并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柳州市部分村镇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村镇经济发展较慢, 没有相关产业作为支撑, 村民的收入及生产生活水平较低, 村镇缺乏相应规划建设资金, 无法及时开展村庄规划和集镇规划修编工作, 也无力承担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费用, 这是造成柳州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功能不齐的根本原因。例如, 在要求村民按规划集中建设、提高建房标准、实施整村改造的过程中, 各县区虽然做了一些探索, 但因村民本身收入较低且集中规划建设需要进行拆迁及土地平整工作, 同时还需要配套建设交通、水电、通讯、文体、医疗卫生等设施, 所需的建设资金巨大, 县乡两级政府均无力承担上述费用。

(二)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缺失。

一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大部分乡镇在机构改革后没有设立一个协调统一的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少数设置了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 工作人员通常只有1~2名, 无法满足日常监管需要。绝大部分乡镇存在人员无编制、经费无保障的问题。二是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乡镇懂管理、懂技术的规划建设人才缺乏, 而且人员岗位变动快, 难以实施长期有效的管理。三是管理不到位。县、乡镇、村三级规划建设管理巡查执法监督网络不健全, 有的乡镇依法管理意识不强, 存在管理真空、疏于管理或以罚代管问题, 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乱批乱建等违法现象严重。

(三) 农村土地政策约束。

存在建设用地调换难的问题。目前, 柳州市农村耕地、山林等土地均分配到农户, 导致村镇规划用地不能有效流转整合, 农村集体土地按照统一规划建设落实到位较难。此外, 村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不到位, 许多村民建房不能同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 导致规划无法实施。

_可持续的乡村建设, 需要有原生居民的持续居住、原住民的日常生活, 带有深深的田园肌理的痕迹是乡愁不能抹掉的部分。图为融水县香粉乡雨卜村。

(四) 农民观念需要改变。

大多数村民受传统生活方式及民族文化的影响, 习惯根据吉时方位, 选择他们认为风水较好的地段及朝向建造房屋, 导致农村建房管理难、拆迁难、集聚安置难。部分村庄划设置的村内道路、配套设施及绿地等方位也难以得到村民的认同, 造成规划无法得到落实。

三、加强柳州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任务, 必须找准突破口, 突出重点, 逐步推进。针对柳州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存在问题,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同时借鉴浙江、江西等地的先进经验, 建议通过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充实管理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管理机制等措施, 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重点考虑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 梳理和完善村庄规划, 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按照“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各具特色”的原则, 由各县区规划部门对已完成的村庄规划进行梳理, 对一些操作性不强的规划进行修编和完善, 重点解决村庄规划雷同或类似、缺乏特色、建设品位不高的问题。同时, 在编制和修编规划的过程中, 要充分征求村民意见, 规划成果要在村内进行公示。切实使规划符合村庄实际, 满足村庄需求, 让村民容易接受, 更具备可操作性。

(二) 构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强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县是主体, 镇 (乡) 、村是关键, 要建立县—镇 (乡) —村—村庄建设管理员四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一是考虑在县住房城乡建设局下设二层局县城乡规划局, 负责组织全县村镇规划编制及指导规划执行工作, 强化对各乡镇的规划管理。二是扩充乡镇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 充实工作人员, 除了受理村民建房报建等业务外, 还要组建一支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执法队伍, 对违法违规建筑、违法用地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查处, 遏制村镇违法、违章建设。三是村“两委”负责本村建设活动的巡查工作, 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建设。同时在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建设管理员 (联络员) , 负责帮助和指导村民建房。

_三江县丹洲镇丹洲村一隅。 (覃荣益/摄)

_雒容镇容庆路城乡风貌改造后立面效果。 (廖海华/摄)

(三) 编制农村建房通用图集, 引导村民规范建房。

一方面, 由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组织设计单位编制一套具有柳州市辖各县区地域特色, 适合在柳州市农村使用的建房通用图集, 提供给各县区及乡镇。图集中的房屋建设方案应坚持经济、实用、保持乡土特色等原则。在农民申请建房时, 免费向其提供建房图集, 引导村民按规范建房。另一方面, 县区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工匠的培训, 结合建房图集开展培训, 提升建筑工匠的专业技能, 规范农村建筑市场。通过上述措施, 引导农民选择合适的房型及房屋外立面, 并交由熟悉各类建房图集的工匠进行施工, 有效规范农村新增房屋建设。

(四) 建立规范建设奖惩机制, 推进村镇建设管理工作。

一方面, 建议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 按照“先建后补”的原则对农村建房户进行补助。如对采用图集推荐户型对房屋进行改造的农户, 在改造完成之后, 给予每户1万~2万元的奖励;对采用图集推荐户型建房并及时拆除旧房的农户, 在房屋竣工之后, 给予每户2万~3万元的奖励。另一方面, 对县区建立相应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考核机制。如辖区一年内每出现一起违章建筑, 扣发县区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及乡镇的绩效奖金。若出现多起违章建筑, 则按规定实行责任追究。若全年没有一起违章建筑, 对相关的县、镇、村进行一定的奖励。此外, 还可以借鉴江西省吉安市的做法, 凡在管辖行政区域内发生违法违规建房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违法违规建房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的;在村镇建房审批与管理工作中失职渎职的, 将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采取通报约谈或就地免职等措施切实加强责任监管, 对于情节严重的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 开展规范建设管理试点, 积累经验出台管理办法。

在全市各县区选择条件成熟的重点景区、乡镇或者村屯作为示范点,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及“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乡土特色建设示范项目、农业 (核心) 示范区建设等, 通过整合资源, 形成工作合力, 开展规范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试点, 努力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设施配套、交通便利、环境整洁的示范村镇。如通过开展乡土特色建设示范项目, 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 分层次推进柳州市乡土特色示范县、示范区和示范村建设, 着力解决农村房屋缺少特色风格、传统文化缺少表现形式等现状。结合柳江县进德镇龙新村的生态乡村建设, 选择示范户开展农村规范建房“拆旧建新”试点, 鼓励村民拆除危旧住房, 按通用图集建设新房。在开展各类试点的同时, 认真总结经验, 研究和解决存在问题, 提出解决办法, 为出台柳州市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相关管理办法奠定基础。

_鹿寨县中渡镇马安屯。 (刘克林/摄)

(六) 多渠道扶持村镇建设, 努力突破资金瓶颈。

篇4:石家庄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关键词】农村村镇;规划建设;重要性;管理措施;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1.做好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可抗拒,也不能阻止,然而只有通过科学的村镇建设管理,引导调控农村建设,才能保证农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从当前部分县区农村实际看,一些地方的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农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有新房无新村、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规划管理存在薄弱地带和薄弱环节,农村违法、违章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控现象。现阶段农村大部分房屋已经进入高标准翻建时期,这就要求我们的村镇建设管理工作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满足农村群众高层次的建设和审美要求,努力为群众创造舒适、惬意、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果我们的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势必出现村镇建设上的杂乱无章和重重建设,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延缓小康建设进程,损坏农村形象。

2.农村村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区大多建立在比较偏僻的地方,离农村比较近,影响着农村的自然环境,同时,这样的环境压力抑制了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我国任何一个地方,这种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空气质量下降、固体粉尘污染、水体污染等现象都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不利于农村居民生活生产以及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2)复杂地形使得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十分分散,缩减了村庄规模,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村建设得到了发展,但是居民分布比较零散,人口稀薄,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抑制和谐社会的形成。同时,村庄规模很小,居民点相隔太远,土地资源会遭到严重的浪费,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共享就会受到制约,从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和干扰。

(3)规划层次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不论人口规模的大小,要根据独立的居民点、远离核心区域这个基本要点,从宏观到微观设计一个具体的规划。在宏观层面,村庄(域)的产业发展、村庄居民点体系的空间布局以及交通、基础与社会配套设施的建设等方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微观层面,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村庄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市政设施配套以及环保环卫、道路交通系统建设、综合防灾等方面就是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4)建设资金短缺。

目前大部分乡(镇)、村庄的集体经济薄弱,能够投入村镇建设的资金是杯水车薪。不仅村镇财政困难,而且筹资渠道狭小,社会资金难以有效投入,小城镇建设和村庄建设资金困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加上村镇基础设施投入历史欠账多,城镇建设整体水平难以提高。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庄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我们要认真反思传统的村镇建设管理模式与做法,改变过去单一、分散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坚持用生态观念和精品意识指导村镇建设,使村庄及小城镇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农村村镇合理规划的管理措施

搞好村镇建设规划,是农村改善村容村貌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建设发展目标之一,在具体工作上要做到“六个到位”:

一是重视程度到位。在村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上,主要领导要亲自谋划,主管副职要亲自参与。对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协调,妥善解决。同时要把规划管理工作列入乡(镇)年终考核目标,列入乡(镇)主要领导任期目标,严格考核,严格奖惩。

二是工作人员到位。乡(镇)及有关部门要抽调业务精、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正式人员组成规划编制队伍。所抽调人员的工作都必须与原单位脱钩,不得兼顾其他工作,垒身心投入规划编制工作,以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是业务培训到位。为保证村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建设部门要组织好规划业务知识培训,重点搞好政策法规、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的业务学习,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

四是政策宣传到位。要利用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村镇规划政策法规宣传工作,切实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规划意识和依法建设意识,使《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政策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五是责任落实到位。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协调联动.搞好配合。在具体工作上,乡(镇)重点负责做好规划经费的筹措,规划方案的编制、专家评审、技术论证、按程序报批、公示以及规划人员的办公用品购置等工作,建设部门要在乡(镇)规划经费到位的情况下,负责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提供、规划方案的技术指导、村镇规划测量、规划成果上报备案等工作。土管部门要负责提供乡域和分村土地利用规划图纸等有关资料,提前做好规划建设用地和企业占地的划界定桩工作。

六是资金投入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对农村投入增长的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重在“多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自治区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应当以县域为单位对农业政府性投资进行整合。积极开展以县域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实行项目资金到县一级的统筹使用和统一管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整合资金,明确鼓励、支持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当地實际,积极稳妥推进项目建设,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村镇规划建设要从“人治”走向“法治”。要以《城乡规划法》、《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做为村镇规划建设的依据,以规划立法的形式来确认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严肃性,确定村镇规划的制定主体投其相应的权力责任体系,保障村镇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随意性。强化政府的村镇建设管理职责,增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为农村建设决策提供可靠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彭卫兵,张晓敏.农村土地流转的再审视.中国土地科学,2012.

[2]范德种.新农村建设中中心村建设存在问题、模式及对策[J].小城镇建设,2013(11).

[3]郑晔,佘欢.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现实选择[J].社会科学研究,2012(06).

篇5: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村镇规划的编制,提高村镇规划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村庄、集镇,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可以按照本办法执行。第三条 编制村镇规划一般分为村镇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两个阶段。

第四条 村镇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五条 承担编制村镇规划任务的单位,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资格。

第六条 编制村镇规划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确定的规划原则,符合《村镇规划标准》等有关技术规定。

第二章 现状分析图的绘制

第七条 现状分析图是用图的形式表示规划范围内村镇建设的现状,分为乡(镇)域、镇区和村庄现状分析图。

绘制现状分析图应当以适当比例的地形图为底图。

第八条 规划人员在绘制现状分析图前,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支持规划编制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并组织有关部门提供编制村镇规划所需要的基础资料。调查研究的范围应当包括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情况、用地和各类设施现状、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沿革等。

第九条 乡(镇)域现状分析图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乡(镇)域行政辖区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农业、水利设施、工矿生产基地、仓储用地以及河湖水系、绿化等的分布; ⒉行政区划,各居民点的位置及其用地范围和人口规模;

⒊道路交通组织、给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的管线、走向,以及客货车站、码头、水源、水厂、变电所、邮政所等的位置; ⒋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规模及其服务范围; ⒌防洪设施、环保设施的现状情况; ⒍其他需要在现状分析图上表示的内容。现状分析图上还应当附有存在的问题。第十条 镇区现状分析图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行政区和建成区界线,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与布局; ⒉各类建筑的分布和质量分析;

⒊道路走向、宽度,对外交通以及客货站、码头等的位置; ⒋水厂、给排水系统,水源地位置及保护范围; ⒌电力、电讯及其他基础设施; ⒍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与规模;

⒎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设施的位置、占地范围; ⒏其他对建设规划有影响的,需要在图纸上表示的内容。现状分析图还应当附有存在的问题。

第十一条 村庄现状分析图的内容可参照第十条适当简化。

第三章 村镇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十二条 村镇总体规划是对乡(镇)域范围内村镇体系及重要建设项目的整体部署。

第十三条 在编制村镇总体规划前可以先制定村镇总体规划纲要,作为编制村镇总体规划的依据。

第十四条 村镇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根据县(市)域规划,特别是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所提出的要求,确定乡(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⒉根据对乡(镇)本身发展优势、潜力与局限性的分析,评价其发展条件,明确长远发展目标;

⒊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调整村庄布局的建议,原则确定村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⒋预测人口的规模与结构变化,重点是农业富余劳动力空间转移的速度、流向与城镇化水平;⒌提出各项基础设施与主要公共建筑的配置建议; ⒍原则确定建设用地标准与主要用地指标,选择建设发展用地,提出镇区的规划范围和用地的大体布局。

第十五条 村镇总体规划纲要应当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作为编制村镇总体规划的依据。

第十六条 村镇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综合评价乡(镇)发展条件;确定乡(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乡(镇)行政区域内的人口规模和结构;拟定所辖各村镇的性质与规模;布置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指导镇区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

第十七条 村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对现有居民点与生产基地进行布局调整,明确各自在村镇体系中的地位; ⒉确定各个主要居民点与生产基地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明确它们在村镇体系中的职能分工;

⒊确定乡(镇)域及规划范围内主要居民点的人口发展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 人口发展规模的确定:用人口的自然增长加机械增长的方法计算出规划期末乡(镇)域的总人口。在计算人口的机械增长时,应当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分别计算出从事一、二、三产业所需要的人口数,估算规划期内有可能进入和迁出规划范围的人口数,预测人口的空间分布。

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根据现状用地分析,土地资源总量以及建设发展的需要,按照《村镇规划标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结合人口的空间分布,确定各主要居民点与生产基地的用地规模和大致范围。

⒋安排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电讯等基础设施,确定工程管网走向和技术选型等;

⒌安排卫生院、学校、文化站、商店、农业生产服务中心等对全乡(镇)域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公共建筑; ⒍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第十八条 村镇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十年至二十年。

第十九条 村镇总体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图纸与文字资料两部分。图纸应当包括:

⑴乡(镇)域现状分析图(比例尺1:10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5000-1:25000之间选择);

⑵村镇总体规划图(比例尺必须与乡(镇)域现状分析图一致)文字资料应当包括:

⑴规划文本,主要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 ⑵经批准的规划纲要;

⑶规划说明书,主要说明规划的指导思想、内容、重要指标选取的依据,以及在实施中要注意的事项; ⑷基础资料汇编。

第四章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

第二十条 村镇建设规划是在村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镇区或村庄建设进行的具体安排,分为镇区建设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第二十一条 村镇建设规划的任务是:以村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镇区或村庄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和用地规模、结构,进行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安排主要建设项目的时间顺序,并具体落实近期建设项目。

第二十二条 镇区建设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在分析土地资源状况、建设用地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根据《村镇规划标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计算用地总量,再确定各项用地的构成比例和具体数量;

⒉进行用地布局,确定居住、公共建筑、生产、公用工程、道路交通系统、仓储、绿地等建筑与设施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做到联系方便、分工明确,划清各项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

⒊根据村镇总体规划提出的原则要求,对规划范围的供水、排水、供热、供电、电讯、燃气等设施及其工程管线进行具体安排,按照各专业标准规定,确定空中线路、地下管线的走向与布置,并进行综合协调; ⒋确定旧镇区改造和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⒌对中心地区和其他重要地段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提出原则性要求; ⒍确定道路红线宽度、断面形式和控制点坐标标高,进行竖向设计,保证地面排水顺利,尽量减少土石方量; ⒎综合安排环保和防灾等方面和设施; ⒏编制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第二十三条 镇区近期建设规划要达到直接指导建设或工程设计的深度。建设项目应当落实到指定范围,有四角坐标、控制标高,示意性平面;道路或公用工程设施要标有控制点坐标、标高,并说明各项目的规划要求。

第二十四条 村镇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十年至二十年,宜与总体规划一致。村镇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三年至五年。第二十五条 镇区建设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图纸与文字资料两部分。图纸应当包括:

⑴镇区现状分析图(比例尺1:2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1000-1:5000之间选择);

⑵镇区建设规划图(比例尺必须与现状分析图一致); ⑶镇区工程规划图(比例尺必须与现状分析图一致);

⑷镇区近期建设规划图(可与建设规划图合并,单独绘制时比例尺采用1:200-1:1000)。

文字资料应当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基础资料三部分。镇区建设规划与村镇总体规划同时报批时,其文字资料可以合并。

第二十六条 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和成果可以分别参照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简化。

村庄建设规划可以在村镇总体规划和镇区建设规划批准后逐步编制。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农场、林场的各基层居民点的规划亦可以参照本办法编制。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

第一章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根据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1.2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不含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1.3 编制主体

村庄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技术指导。有条件的乡镇应委托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在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制。1.4 基本任务

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乡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建设(含新建、改建、撤并、保护)的数量、职能和规模,界定村庄建设范围,确定规划目标和建设标准,安排村民建房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确近期建设重点和环境整治要求,为农民提供切合实际,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1.5 规划依据

1.5.1 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及其村庄布点规划; 1.5.2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5.3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5.4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1.6 规划原则

1.6.1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类指导,分步骤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建设。

1.6.2 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丘陵、岗地、缓坡和非耕地进行建设,并积极引导散居农户和村落向集镇或中心村集中。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坚持“一户一宅”的基本政策,对一户多宅、空置老宅形成的“空心村”应整治、改造或拆除。

1.6.3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合理规划配套各类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通过规划引导,为农民创造有利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1.6.4 延续特色,保护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体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因地制宜,灵活布置,保持田园风光,突出地方特色。

1.6.5 尊重民意、科学决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1.7村庄规划分类

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村民的生活习俗、现有建设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村庄规划分为新建型、改造型和保护型三大类。

1.7.1新建型村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规划建设的新村庄,如移民建村、迁村并点及其他有利于村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而新建的村庄。新建型村庄应做到选址科学,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清新优美,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乡风民情和时代特征。

1.7.2 改造型村庄: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具有较好的对外交通条件,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可以实施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改造型村庄的规划,应首先对现状地物、建筑、树木及基础设施等进行实地调查并绘制现状图,注重建设用地的调整,注重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的配置,突出村庄建设与“六改四普及”整治应达到的效果。

1.7.3 保护型村庄:对历史文化名村、拥有值得保护利用的自然或文化资源的村落、具有独特村庄布局或浓郁地域民俗特色的村庄,加以保护性修缮和开发利用。对于格局完整、建筑风格统一的古村,划定保护范围,维修破损严重的古建筑,在不影响古村格局和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完善村庄;对于布局分散、建筑风格杂乱的古村,规划中应注重保留村庄文脉,并对具有传统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古祠堂和纪念性建筑等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其他新建、改建建筑物应统一规划建设,注重传承古村建筑文化。1.8 规划期限及审批

1.8.1 村庄建设规划期限为5至10年。对规划期限已过或已明显不适应建设的村庄规划应进行调整和续编。

1.8.2 村庄建设规划应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批准后应进行公示。

第二章 村庄布局 2.1 村庄建设用地选择

2.1.1村庄规划应对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及建设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并结合实际情况和规划目标,因地制宜地采取规划对策。

2.1.2村庄建设用地宜选择自然环境良好,符合安全、卫生要求,适宜建设的荒山、岗地、坡地及其他非耕地。

2.1.3 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避开各类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

2.1.4 村庄应与生产作业区联系方便,村民出行交通便捷,村庄对外有两个以上出口,避免被铁路、过境公路、高压输电线路穿越,避免沿过境道路展开布局。靠近铁路、公路、堤防建设的村庄,应按相关规定后退防护距离。

2.1.5 根据当地实际,全面综合协调安排村庄各类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原则上应集中紧凑布局,适当预留发展用地,避免无序扩张。尽量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不刻意裁弯取直道路。

2.2 村庄规模

2.2.1 根据国家《村镇规划标准》,村庄人口规模按其不同层次及常住人口的数量进行划分,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两个层次。

中心村: 大型 中型 小型

>1000人 300—1000人 <300人

基层村: 大型 中型 小型

>300人 100—300人 <100人

2.2.2 新建型村庄应尽可能超过100人,对原有100人以下和交通不便、自然条件不好的基层村要按照村庄布点规划逐步引导撤并。2.3 村庄用地标准

2.3.1 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村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按以下要求控制:以非耕地为主建设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80-120平方米;以占用耕地建设为主或人均耕地面积0.7亩以下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60-80平方米。

2.3.2 建设用地构成及比例。村庄建设用地的四大主要功能用地的比例宜控制为:居住建筑用地占60-75%;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5-10%;道路和活动场地用地占8-15%;绿化用地占4-6%。

第三章 公共设施

3.1 公共设施分为公益型公共设施、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和生产服务型公共设施。公共设施配套指标按每千人1000—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置。

3.2应根据村庄的规模,合理配置村委会、文化中心(站、室),中小学(根据布点规划或实际需要设置)、幼托、医疗室、商业服务网点等公共设施和村民进行体育活动、休闲与社交活动的场所,并与村庄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

3.3 应根据需要为村民生产劳动配置作业场地,包括晒场、打谷场、堆场及集中养殖区等,满足既方便使用,又符合环保、卫生、安全生产等要求。集中养殖区的选址应远离饮用水源地,并选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与村民生活区有适当的卫生防护距离。第四章 住宅 4.1 住宅规划设计原则

4.1.1 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新建住宅应建二至三层为主,提倡建设双拼式、联排式住宅,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少建独立式住宅和单层建筑。

4.1.2 住宅组团应避免单

一、呆板的布局方式。应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户型设计多样。

4.1.3 住宅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节能的原则,积极推广新型农房设计标准图、通用图,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农村适用技术,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

4.1.4 住宅建筑风格应适合农村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4.2 住宅建筑标准

4.2.1 宅基地标准:占用耕地建住宅的,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20平方米;占用原有宅基地或村内空闲地的,每户不得超过180平方米;因地形条件限制、占用荒山荒坡地的,每户不得超过240平方米。以上标准作为控制上限,市、县人民政府已制定具体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面积标准的,从其规定执行。

4.2.2 住宅主楼基底面积不宜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4.2.3住宅日照间距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尽可能安排南北朝向,避免东西向布置。房屋间距旧村改造不宜小于南侧建房高度的0.9倍;新村建房不宜小于南侧建房高度的1.1倍。山墙之间的距离(除消防通道外)不得小于2米。

4.2.4 住宅层高不宜超过3米,其中底层层高可酌情增加,但不宜超过3.6米。4.2.5 住宅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低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30%,容积率不宜高于0.8;多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25%,容积率不宜高于1.5。4.3 住宅平面设计

4.3.1 住宅平面功能应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布局合理。

4.3.2 各功能空间应减少干扰,分区明确,实现“三分离”:即寝居分离、食寝分离、人畜分离。

4.3.3 应为住户设置生活服务阳台,提供适宜的室外生活空间,根据需要可设晒台。4.4 住宅立面设计

4.4.1 住宅立面应统一协调,突出地方民居特色。力求造型简洁大方、比例协调、形式美观、风格统一,防止照搬照套和千篇一律。

4.4.2 外墙等建筑材料立足于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合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达到节能、安全耐用、施工简便、造价低廉的效果。

4.4.3 色彩应与当地环境相协调,力求色彩淡雅,色调一致,体现乡村风貌。4.4.4 结合村庄整治,对原有住宅立面进行必要的改造。第五章 基础设施 5.1 道路交通规划

5.1.1 道路等级与宽度

村庄道路可按三级布置,即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入户道路。

主要道路:路面宽度4.5-6米;

次要道路:路面宽度3-4.5米;

入户道路:1-2米。

应根据村庄不同的规模,适当选择道路等级和路面宽度,路面材料以水泥、沥青为主,非机动车道路也可利用石板、鹅卵石、红石等地方石材资源。改造型村庄,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

5.1.2 道路照明:村庄道路有条件时应设置照明设施。

5.1.3 停车场: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酌情布置,新建村庄应考虑配置农用车辆和大型农机具停放场所。5.2 给水工程规划

5.2.1 给水工程规划包括用水量预测、水质标准、供水水源、输配水管网布置等。综合用水指标选取100-200升/人·日。供水水源应与区域供水、农村改水相结合,有条件的村庄提倡建集中供水设施。

5.2.2 建立安全、卫生、方便的供水系统。村庄供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85749)》的规定,并做好水源地卫生防护、水质检验及供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5.2.3 应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对分散式水源(水井、手压机井等)的卫生防护,水源周围30米范围内不得有污染源,对非新建型村庄应清除污染源(粪坑、渗水厕所、垃圾堆、牲畜圈等),并综合整治环境卫生。

5.2.4 在水量保证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水塘等自然水体作为村庄的消防用水,或设置消防水池安排消防用水。5.3 排水工程规划

5.3.1 排水工程规划包括确定排水体制、排水量预测、排水系统布置、污水处理方式等。排水体制一般采用雨污合流制,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分流制。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80%计算。雨水量参考附近城镇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5.3.2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径流和沟渠排放;污水应通过管沟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管(渠)应按重力流设计。污水在排入自然水体之前应采取集中式(生物工程)设施或分散式(沼气池、三格化粪池)等污水净化设施进行处理。5.4 供电工程规划

5.4.1 供电工程规划包括确定用电指标,预测用电负荷水平,确定供电电源位置、主变容量、电压等级及供电范围;确定村庄的配电电压等级、层次及配网接线方式,预留配电站的位置,确定规模容量;确定中低压电力线路敷设方式、线路走向及位置。

5.4.2 配电设施应保障村庄居住用电、道路照明、公共设施照明和夜间应急照明的需求。

5.5.电信工程规划

电信工程规划包括确定固定电话、网络主线需求量及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安排邮政、通讯服务网点和建设移动基站的位置;确定村庄内通信管道的走向、管位、管孔数、管材等。5.6 广电工程规划

有线电视、广播网根据村庄建设的要求应尽量全面覆盖。有线广播电视管线原则上与村庄通信管道统一规划、联合建设。

有条件的地方电力、电信等线路提倡地埋敷设。5.7 能源利用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实行多种能源并举,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和其他清洁型能源,逐步取代燃烧柴草与煤炭,减少对空气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资源的破坏。

5.8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5.8.1 村庄垃圾处理应坚持“分类收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集中处理”的原则,要配置垃圾收集点,确定生活垃圾处置方式。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米。积极鼓励农户利用有机垃圾作为有机肥料,逐步实现有机垃圾资源化。有条件的村庄应指定专人定期清扫、收集垃圾,集中堆放和处理。城镇近郊的村庄可设置垃圾池或垃圾中转设施,由城镇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应做到防渗、防漏、防污,相对隐蔽,并与村容村貌相协调。

5.8.2 结合农村改水改厕,逐步提高无害化卫生厕所的覆盖率。村内和村民集中活动的地方要设置公共厕所,每厕最小建筑面积不应低于30平方米。有条件的村庄可规划建设水冲式卫生公厕。5.9 防灾减灾 5.9.1 消防规划

村庄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主要建筑物、公共场所应设置消防设施。村庄内不得设置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5.9.2 防洪规划

原则上宜按照二十年一遇的标准,安排各类防洪工程设施。5.9.3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地处滑坡、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村庄,在用地布局上,应避开可能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区,并提出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措施。5.9.4 地震灾害防治规划

根据当地地震设防标准与防御目标,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和工程抗震措施。5.10 竖向规划

5.10.1村庄的竖向规划包括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建筑室外地坪规划标高等内容。竖向 11 规划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努力保留原有绿地和水面,尽量少占或不占良田,要综合优化排水、防涝、道路等工程方案,合理解决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防洪堤、排水管出口,桥梁、道路交叉口等设计控制高程),减少土石方量,降低工程造价。

5.10.2 道路及各种场地的适宜坡度:道路纵坡一般不小于3‰、不大于6%,地形复杂地方不大于8%;地面排水的最佳坡度为0.5-1.0%,不小于0.3%、不超过4%;当地形自然地形坡度大于4%时,应做成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5.10.3 满足排水管沟的设置要求。5.10.4 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5.10.5 建筑物标高应与道路标高相协调,建筑物室外标高一般应高于或等于邻近道路的中心标高。

第六章 绿化与景观环境 6.1 规划设计原则

应合理利用地形,保持田园风光,结合民俗民风,展示地方文化,体现乡土气息,形成地方特色。

6.2建筑风貌规划

根据村庄整体风格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因素,确定建筑风格及建筑群组合方式。村庄建筑风格应整体协调统一,并能体现地方特色。住宅应以坡屋顶为主,尽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形成较鲜明的地方特色。6.3 绿化景观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基础,尽量在劣地、坡地、洼地布置绿化,植物配置宜选用具有地方特色、易生长、抗病害、生态效应好的品种。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绿地建设宜结合村口、公共中心及沿主要道路布置。有条件的村庄集中绿地应适当布置桌椅、儿童活动设施、健身设施、小品建筑等,丰富农民生活。

村庄绿化应以种植树木为主,少植草皮,按照适地适树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可种树、植竹、栽果,注重环境协调和方便日常维护管理。同时要充分做好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的绿化,不留死角,增加绿化数量和类型,防止水土流失。对宅院及宅间空地要以种植经济植物、果树为主,兼顾观赏、遮荫等功能。第七章 主要技术指标

村庄建设规划主要技术指标的汇总及其计量单位应符合表

7.1、7.2规定。

表7.1 村庄建设用地汇总表

项 目 计量单位 面积 比重(%)人均面积(m2/人)村庄总建设用地 公顷

1、居住建筑用地 公顷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顷

3、道路活动场地用地 公顷

4、绿化用地 公顷

合 计 公顷

表7.2 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

项 目 计量单位 数值

居住户数 户

户均占地面积 m2/户

居住人数 人

户均人口 人/户

总建筑面积 万m2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 万m2 公共建筑面积 万m2 户均住宅建筑面积 m2 建筑密度 % 绿地率 % 容积率-投资估算 万元

第八章 附 则

8.1 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按有关规定编制。

8.2各设区市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导则》制定实施细则。8.3 本《导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8.4 本《导则》由江西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附件:

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基础资料收集及规划成果要求

一、基础资料收集

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应对村庄的现状和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规划需收集以下基础资料:

1、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及其村庄布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对本规划的要求;

2、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

3、现状人口和规划人口规模;

4、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

5、公共设施规模和生产服务设施分布;

6、基础设施及管网现状;

7、历史文化、建筑特色、风景名胜等资料;

8、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

9、建设工程造价资料;

10、乡镇行政区域图(比例为1:5000~1:10000)、村庄地形图(比例为1:500~1:1000)。

二、规划成果要求

村庄建设规划一般宜以行政村为单元,对行政村范围内的村庄整体统一编制规划。也可对行政村区域内近期不撤并的中心村、基层村单独编制规划。规划成果主要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图纸两部分。

(一)规划说明书

1、前言

规划工作背景与过程简述,委托单位,规划范围与目标,规划工作重点、规划设计意图和规划的组织实施。

2、概述

(1)规划依据,说明乡镇总体规划及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对村庄规模和发展目标的要求。

(2)村庄历史沿革,说明村庄的发展历程。

(3)现状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行政区划、地理位置、人口与面积、产业特点、社会经济状况、与周围村镇的关系、地形地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风景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与民俗风情、对外交通联系、村庄建设情况等。

(4)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3、规划内容

(1)基本原则

(2)村庄建设环境与场地分析

——分析村庄自然环境条件、建设条件、确定编制规划的主要制约因素,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

——村庄建设用地的评价

——建设用地选择

(3)村庄建筑质量评价

确定保护、保留、整治、改造、拆除的建筑。

(4)规划总则

——规划目标

——规划范围

——人口与用地发展指标选择和规模预测

(5)规划布局

对居住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和活动场地用地和绿化用地等进行合理布局。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按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的有关规定、乡镇总体规划、本《导则》的要求,确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模及用地安排。

(7)基础设施规划

确定道路交通系统、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防灾减灾规划及竖向规划。

(8)绿化与景观环境规划

(9)主要技术指标(详见前附表内容)

不同规模、不同建设类型的村庄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以上规划说明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

4、相关基础资料。

(二)规划图纸

1、村庄区域图

比例为1:5000-1:10000,以行政区域图为依据,标明整个行政村在乡镇域的位置、范围,各自然村的位置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确定各村庄的人口规模、对外交通联系,提出村庄规划保留或撤并意见。

2、村庄现状分析图

比例为1:500-1:1000,标明规划范围、现状地物要素的空间分布关系,标明地形地貌、道路、工程管线及各类建筑的性质及范围。旧村改造型规划宜做现状建筑质量分析图。

3、村庄建设规划图

比例尺为1:500-1:1000,含用地布局、主要社会服务设施及公共绿地的配置等,标明规划建筑(含层数)、绿地、道路、活动场地、停车场、河湖水面等位置和范围,确定各类用地性质、范围。

4、道路交通竖向规划及工程管线规划图

比例尺为1:500-1:1000,标明道路的走向、红线位置、横断面、道路交叉点座标、标高,标明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用地界限;标明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及管线的走向、管径、主要控制点标高,以及有关设施和构筑物位置、规模。

5、除以上图纸外,有条件的村庄可根据需要增加以下图纸:

(1)建筑质量评价图

确定保护、整治、改造建筑及有关现状建筑单体的改造方案。

(2)绿化与景观环境规划图

标明绿地的位置与用地界限、植物配置,住宅院落绿化布置,公共活动空间、环境小品等景观设计意向等。

(3)住宅及主要建筑设计方案图

比例尺为1:100-1:200,选用适合当地特点的标准通用图集,或设计新建村民住宅、主要公共建筑单体、公共绿地(活动场地)的平、立、剖面图。改造型规划,对现有住宅、主要公共建筑单体整治改造的建筑方案图。

(4)其他专项规划图纸。

三、其他要求

1、以行政村为单元编制的村庄建设规划成果至少应包括:(1)规划说明书;(2)村庄区域图;(3)村庄现状分析图;(4)村庄建设规划图;(5)道路交通竖向规划及工程管线规划图;(6)其他。其中(3)、(4)、(5)以行政村范围内的自然村为单元编制;规划说明书中相同的部分自然村可共用,不同的部分各自然村应分别撰写。

2、以自然村为单元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中心村和基层村建设规划应分别包括以下规划成果:

中心村的建设规划成果至少应包括:(1)规划说明书;(2)村庄现状分析图;(3)村庄建设规划图;(4)道路交通竖向规划及工程管线规划图;(5)其他。

基层村的建设规划成果至少应包括(1)规划说明书;(2)村庄现状分析图;(3)村庄建设规划图(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工程管线等内容应在村庄建设规划图中作说明);(4)其他。

3、历史文化名村应按《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暂行办法》的要求编制保护规划。

4、对计划近期内进行整治的村庄,应按建设部和省委2006年1号文件提出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编制《村庄整治规划与行动计划》。

篇6: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人民政府(颁布单位)19901115(颁布时间)19901115(实施时间)19940822(失效时间)黔府[1990]80号(文号)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集镇规划建设 第三章 村寨规划建设 第四章 村镇管理

第五章 村镇建设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促进村镇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除县城规划区以外的集镇和村寨(包括国营和集体农、林、牧、渔场场部,不含工矿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三条 村镇规划建设必须遵照因地制宜、远近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编制规划;按照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逐步建设的方针进行建设。

第二章 集镇规划建设

第四条 村镇总体规划应以县域规划、农业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和环状为依据,对辖区范围内的集镇和村寨进行合理布局,为集镇和村寨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城市和县城的近郊区的集镇和村寨建设规划,要与城镇规划相协调。第五条 集镇建设规划是以村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对集镇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安排。集镇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十年至二十年。近期建设的安排为三年至五年。

第六条 集镇建设规划,由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经区公所审查,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国营和集体农、林、牧、渔场场部的建设规划。自行组织编制,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七条 集镇建设规划一经批准即作为指导和管理集镇建设的法定文件,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在规划区内安排建设部必须符合规划要求。如确需变更或修改规划,应报原批准机关核准。

第八条 在集镇建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服从当地人民政府根据集镇建设规划作出的用地决定。如因征地或拆迁造成损失的,按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九条 集镇居民、农民新建、扩建、改建住宅均按下列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一)建房者向所在的村镇建设管理所提交由村(居)民委员会同意,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提出意见的建房定点申请书。干部需要建房时,还须按干部管理权限报送主管部门批准。

(二)由村镇建设管理所根据规划要求和建房户的条件,核准建设用地位置和界限,报区公所批准,发给《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用地许可证》。

(三)建房者持村镇规划建设用地许可证,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用地申请,领取建设用地许可证。

(四)持建设用地许可证和批准文件,到村镇建设管理办理《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准建证》并同时缴纳管理费。

(五)在施工放线时,必须经过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到现场校验无误并签字后,方可动工。

第十条 集镇的生产建筑、公共建筑、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的建设,应持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和设计任务书向所在的村镇建设管理所提交选址、定点申请书,征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同意后,按第八条第(二)、(三)、(四)、(五)项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 集镇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标准、竣工验收标准等,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集镇建设应由持有资格审查级别证书并被工商行政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管理部门核准的有证施工单位施工。

第十二条 村镇建设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推广农村建房适用技术,采用经过审查批准的设计文件、通用设计等,要执行国家有关勘察设计的规范、规程和标准。

第十三条 集镇建设要逐步实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或由县人民政府村镇建设主管部门会同乡(镇)人民政府按照规划组织居民集资统建。

第十四条 要贯彻人民集镇人民建的方针,集镇的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发展经济、自筹解决,实行由国家、地方、集体、单位和个人共同筹资;也可适当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集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主要用于集镇的维护和建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收取的市场管理费要适当安排用于市场建设。公益事业的建设遵循谁投资、谁受益,大家投资、大家受益的原则。

第十五条 在集镇承担建设项目的施工企业和个体建筑户,必须持有关的证件到工程项目所在的村镇建设管理所办理审查登记手续,并接受监督和检查。第三章 村寨规划建设

第十六条 村寨建设规划是以村镇总体规划为依据,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用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根据当地条件和今后发展的情况,合理布局和安排村民建房,村寨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三年至五年。

第十七条 有条件的村寨都应进行规划,村寨建设规划由村民委员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组织编制,经乡人民政府批准。报区公所备案。

第十八条 村民新建、扩建、改建住宅按下列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一)建房者向村镇建设管理所提交经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建屋申请书。

(二)由村镇建设管理所审查后报乡(镇)人民政府。

(三)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由村镇建设管理所发给《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准建证》,方能动工建设。在领取准建证时,必须按规定缴纳管理费。

村民建住宅的用地标准和申请审批,按有关土地管理的规定办理。第四章 村镇管理

第十九条 村镇管理包括:集镇和村寨规划区内的给排水、电力通讯、道路、环卫、绿化、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管理维护及村容镇貌的管理。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对村镇内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造成损坏的,由有关部门按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一条 村镇应搞好“四旁(路旁、水旁、宅旁、公共建筑旁)的绿化,集镇应按规划的要求,逐步达到绿化标准。

第二十二条 在村镇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矿企业和乡镇工业),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法规的规定,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要保护好村镇饮水水源。

对村镇内有价值的风景资源,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要按有关规定划定范围进行保护。

第二十三条 集镇应按城管、邮电、工商、卫生等有关规定,建立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健全各项制度,以道路、公共场所、农贸市场、公厕为重点,逐步配套建设,改善集镇环境。

第二十四条 集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由集镇负责组织管理和养护,企事业单位专用的设施由其单位管理养护。

第二十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集镇农贸市场的管理,建设文明集市,应当根据集镇的设施条件及交通路线,划行归市,便于交易,方便交通,保证车辆畅通。

第二十六条 村镇建设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要求建立村镇建设档案。文件资料、规划图纸、设计施工等基础资料要及时清理归档备查。

第二十七条 建设文明村镇是村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当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制定乡规民约,共同遵守,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建镇建村。第五章 村镇建设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二十八条 各级城乡建设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的村镇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的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村镇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定,拟定贯彻措施,并指导村镇建设发展。

(二)组织协调辖区范围内的村镇规划建设。

(三)为村镇建设做好服务工作。

第二十九条 县(市、特区、区)、区(或不设区的乡镇)两级分别建立村镇建设管理站、所,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国家和省有关村镇建设的方针和政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具体组织乡(镇)的村镇规划的编制、审核、报批,并组织实施规划。

(三)按规定做好收缴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费,并做好服务工作。

(四)负责办理本行政区域内建房的申请、审查、发证等工作。

(五)检查、督促各项村镇建设,依法处理违章建筑。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条 村镇、村(居)民和单位都有遵守本办法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告,认真执行本办法成绩显著的,或在执行本办法中和违法行为斗争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分别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八条的规定,未编制规划或规划未经批准和未按程序办理审批手续的,责令其限期拆除违章建筑,逾期不拆除者,视其情节轻重,可对当事人处以五十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三十至一百五十元的罚款,并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下人民政府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者或单位领导人,给予行政处分或批评教育,造成损失者应负责赔偿,构成犯罪者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造成村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损坏,逾期不修复的,由受损单位代修复,费用由责任者支付。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规定拆除违章建筑和罚款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上人民政府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决定。各级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应按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申办《贵州省收缴罚没财物许可证》,并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贵州省收缴罚没财物收据》方可处罚。处罚收入按照有关罚没收入管理的规定执行,上交同级财政。

第三十五条 妨碍、阻挠村镇建设管理人员执行职务或对检举揭发、控告违反本办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打击报复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视其情节轻重,分别对有关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村镇建设管理人员中,有玩忽职守、索贿受贿、徇私枉法、贪污行为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或行政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七条 受处罚单位或个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村镇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或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在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两侧新建的永久性筑物和沿河岸的村镇规划建设,应当符合有关公路和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规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规章。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城乡建设保护厅解释。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7年12月12日国务院法制局记录备案(来源)地方规章(类别)Y(采用标识)1(级别)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上一篇:班主任评语高中50字下一篇:我与历史人物比本领阶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