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2024-07-03

《静夜》教案设计-教学教案(共11篇)

篇1:《静夜》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江津市白沙镇三口中学教师:张焕珍

一、教材简析

《静夜》是初中三册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痛苦、苦闷。第一节写实,语言简练,对仗工整,琅琅上口,词句贴切,描绘了一幅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静夜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流露出淡淡的愁伤;第二节想象,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联想一幅凄婉动人的鮫人对月流珠的图景,抒发追寻情,表达了忧国情、爱国情。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丰富想象,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难点: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老师激情导入,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两手大母指按在太阳穴,闭上眼睛,静静地轻揉。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2.复习引入新课 问:《天上的街市》表现了作者追求怎么样的生活?(自由、幸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思?(光明的向往)板书:静夜

同学们能背一背与之近似的同名古诗吗?(《静夜思》)学生回答:能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齐读课题。3.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4.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老师纠正字音、重音、节奏。

附板书:模糊(mó)(hu), 鲛(jiāo),怕会有/鲛人在岸 5.学生自由朗读

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地学习,想想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生讨论归纳,板书 6.配乐范读,领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问: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③请同学们用散文笔法叙说书中的静夜景,(学生讨论、归纳: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忧愁,故乡的松林啊,依稀在梦中,点点落在笔下,可能身处他乡的缘故,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因此,这几句要念得充满了淡淡的忧愁)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 ④哪些诗句充满了迷惘、追求?(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凄婉的鲛人流珠。

讨论、归纳:异乡的月光令人思接万里,故乡的印象充满了淡淡的愁伤,为什么?诗人联想到那银亮壮观的天河被海雾笼罩、隔断、感到困惑、迷惘、追寻,这里的天河指银河吗?不,是诗人所热爱的美丽的祖国。祖国灾难深重,令诗人痛心忧伤,诗人怕祖国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雾似有泣——远远的海雾模糊,由此,又产生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想象——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⑤鲛人真的是指鱼吗?这泪为什么而流呢?

师生讨论、归纳:鲛人指的是诗人这类爱国青年,他们看到祖国的现实,天河的无处寻觅,只能遥望茫茫的大海,像伤心的鲛人伫立岸边,对月深思,思乡泪、爱国泪、忧心泪,化成一行行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这也可视为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投射吧?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读出联想的迷惘追求。7.学生范读,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学生领悟了诗的旋律,意境,张开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体会亲切,在反复的诵读中,欣赏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诗中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怎么说呢?(学生讨论、归纳)

板书: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8.全班齐读全诗,赏析写作特色

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揣摩作者的语言。叠韵词“淡淡”“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人流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诗人修辞的妙用,第二节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令人悬念在心,言尽而意未尽;诗人引用鲛人的典故,显得凄婉动人,真切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情。9.全班齐读第一节,领悟写景美

学生练习:模仿第一节写景,写一段《校园月色》,用比喻、拟人、对比、叠字等修辞手法,发挥想象、联想。

写作之前,老师范读《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是动态的,柔和的,朦胧的,花和叶笼罩在梦的意境中,杨柳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0.抽几个学生朗读自己的写作,师生共同点评。

五、作业:收集信息,拓展学习

让学生课外收集郭沫若的诗集,如《女神》、《星空》等;赏析他的《夕暮》;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孙莉的小说《荷花淀》,体会现代作品中写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笔。

六、板书处理 板书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高度概括,反映教学思路,突出教学重点,以文中的主要词句为点,文章脉络为线,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写景抒情,联想丰富,以求自身的情感体验去领会全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附板书: 月光 海雾

写实 松林 联想 天河 想象 表达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白云 鲛人 疏星

《静夜》教案设计

江津市白沙镇三口中学教师:张焕珍

一、教材简析

《静夜》是初中三册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痛苦、苦闷。第一节写实,语言简练,对仗工整,琅琅上口,词句贴切,描绘了一幅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静夜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流露出淡淡的愁伤;第二节想象,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联想一幅凄婉动人的鮫人对月流珠的图景,抒发追寻情,表达了忧国情、爱国情。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丰富想象,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难点: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老师激情导入,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两手大母指按在太阳穴,闭上眼睛,静静地轻揉。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2.复习引入新课 问:《天上的街市》表现了作者追求怎么样的生活?(自由、幸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思?(光明的向往)板书:静夜

同学们能背一背与之近似的同名古诗吗?(《静夜思》)学生回答:能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齐读课题。3.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4.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老师纠正字音、重音、节奏。

附板书:模糊(mó)(hu), 鲛(jiāo),怕会有/鲛人在岸 5.学生自由朗读

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地学习,想想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生讨论归纳,板书 6.配乐范读,领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篇2:《静夜》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刘成玉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二、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三、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教具:

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ppt1)月色图导入入,感受情境美。

2、(ppt2)猜谜语,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ppt3)读通、读顺全诗,注意停顿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ppt4)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习第一句和第二句。(1)“疑”是什么意思?(2)说第一行诗意。

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3)(ppt6)观察“明月”与霜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老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学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句和第四句。(1)读诗。

(2)(PPT7)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4)朗读、引导。

(PPT8)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5)(PPT9)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学生自己吟诵,划节奏。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第二课时

一.(ppt10--ppt20)先观察,在田字格中写字。二.(ppt21--ppt25)拓展练习。板书设计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霜:白,冷(先看后想)

望-------思:思念家乡和亲人 作业设计

背诵《静夜思》给家人听,并作简单讲解。

篇3:《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语言凝练, 感情真挚, 意境深远, 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 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 低头沉思, 俯仰之间, 神驰万里,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二、设计理念

结合古诗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诵情境, 教学始终把握住以读为主,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读中感悟。同时,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思考和感受的空间,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力求给学生展示自我。

三、学习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 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 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四、课前准备

课件、录音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 出示谜语:有时像个圆盘, 有时像把镰刀。 (打一星体)

(2) 学生回答。

(3) 出示课件, 月深人静, 看到明月高照, 你会想到什么?

(4) 学生发言。

(5) 诗人李白, 看到天上的月亮, 产生了无限的思念, 他思念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6) 导入新课:静夜思 (板书) 。

2. 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 认读生字

(1) 初读古诗。

(1) 学生自由读古诗, 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听录音朗读古诗; (3) 教师范读指导。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 出示课件, 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纠正读音; (2) 指导读准后鼻音, 如“静、床、霜、望、乡”; (3) 指名读, 评议; (4) 小组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夜”——“亠”, 认识“亠”。

“故”——“古”“攵”, 认识“古”“攵”。

(3) 游戏:“摘苹果”。

(1) 出示课件——把“苹果”摘回家; (2) 学生认读苹果上的字。

3. 诵读古诗, 体会情感

(1) 学生自主读古诗, 小组讨论, 交流自己的感受。

(2) 全班交流。

(3) 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的情感。

(1) 指名学生朗读、评议。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如: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 配乐朗读; (3) 师生共同背诵。指名学生上台背诵, 小组背诵, 全班背诵 (配乐) 。

4. 指导写字

(1) 观察田字格中的字。

(1) 观察“目”、“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注意这两个字的宽度; (2) 指名学生书空; (3) 学生书写后展示, 评议。

(2) 学生观察“头”、“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头”的最后两笔是“丿丶”, 写时要注意“丶”的上尖下圆, 及最后两笔的呼应。

(3) 学生书空、书写、展示, 学生评议。

5. 拓展活动

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古诗。

篇4:精心设计教案 重构教学内容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教学的灵魂和归宿。它设定得恰当与否是判断一节课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王荣生教授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为一堂好课列出了九条标准,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是否一致”。对此,他还作了专门的阐述:一堂好课目标的设定,必须基于教材、基于课标、基于学生,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并在课堂中很好地落实,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走进当前许多语文课堂,在新课程“三维目标”理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搞不清“三维目标”只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要求,与一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在一堂课的目标设置上不懂得进行取舍,动不动就是“三维目标”一齐上,这样,经常造成课堂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的落空。再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学参考用书,而根本不去考虑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经常造成目标设置不当的问题。比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选了当代散文作家梁衡的写景抒情散文《夏》,关于该篇课文,教参给出了如下三条教学目标:1.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2.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的描述。于是,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把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欣赏文本的语言美,以及教学生如何学习用精美的语言表达美上,而忽视了对梁衡散文内在的情感美、哲思美的领悟,以及对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的品味与欣赏。这就造成了对该篇课文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这样的目标定位其实就是割裂了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实际的联系,是我们必须避免的。

其次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师引领学生向教学目标迈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所以,教学活动必须紧扣目标和内容展开。研读余映潮老师的课例,我们会发现余老师的课堂基本都是通过精心的活动设计来推进教学的。比如,余映潮老师执教《济南的冬天》一课,全课只精心设计了两次学生的活动。第一次活动:阅读课文,看“温晴”“宝地”“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的”“理想的境界”这六个词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第二次活动:美段细读——品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教师共设计了5道题。1道必做题:说说你发现的这段在上的一个美妙之处。4道选择题:1.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2.画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3.说说“顶”“镶”为什么用得好。4.品析“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一堂课,通过两次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总体上把握了文意,理解了老舍笔下济南冬天“温晴”的特征,领会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更突出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审美、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达到了他所提出的“教学思路清晰,提问精萃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语文课堂的完美境界。研读余老师《济南的冬天》这一课例,我们不难发现余老师在其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之中,把整体感知文本、理解文章大意、品味欣赏老舍散文优美的语言及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与重构,选择确定的教学内容不仅重点突出,目标达成率高,更凸显了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注。

第三是寻找和确定“视觉临界点”内容。南开大学徐江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把当前语文课堂所教内容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教师所教本身就是错的,以非为是;第二类是教师所教虽是对的,但却是无用的;第三类是教师所教是对的,也是有用的,但学生自学即明,无需教师所教的;第四类是教师所教是对的,也是有用的,是学生发展需要的,学生自学不会,必须教师教的。而这四种类型,前三类充斥着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而第四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上述的说法或许有些偏激,但道出的一个基本事实却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当前我们许多语文课堂在教学起点的设置上都出了比较大的问题。一堂课教学是否有效,教学效果如何,能否寻找到合宜的起点非常重要。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有一个“冰山理论”,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我们在寻找和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过程中,也可遵循这一理论。即在制定教学起点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弄清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能够看到“冰山”的哪些部分,哪些部分是学生视觉的临界点,哪些部分则是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一起潜入水底才能有更多、更新发现。真正有效的教学就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从学生的“视觉临界点”出发,不断向水下未知的领域去探索、去发现的过程。而学生的那个“视觉临界点”就是我们要制定的合宜的教学起点。找准了这个起点,我们的教学才是学生需要的,才是学生在教师教之后才能明白和掌握的,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高效的。

篇5:大班古诗教案《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本册教材中第二次出现古诗。该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描绘的情境。

学生特点:

《静夜思》是首家喻户晓的古诗,学龄前的儿童就应该有所接触,可是字音咬不准。他们对月亮很感兴趣,却不知道对月思人的情怀。教师要立足于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读准字音,读中悟情。在识字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重要的是要给他们机会去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猜一自然景物(月亮)。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与月亮又关,让我们把书翻开,说说图上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

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释题意。“思”是思念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圈出生字,边圈边读,加深印象。

3、小老师带读生字,齐读生字。

4、去掉拼音抽读生字。

5、六人小组讨论:用老师教给你的识字方法,你认识了哪几个字?说给同学听一听。

6、全班交流:用了什么方法记字?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换一换、猜字谜)

四、生字回文,细读古诗

1、生字回到文章中,你还认识吗?找小伙伴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教师倾听,多肯定,多鼓励)

2、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带着问题读读古诗。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说说夜空,朗读感悟

让我们站起来,当一回李白!请你们想像一下,如果你就是此时此刻的诗人,看着一轮明月,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感受到李白那强烈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情感,同时学习有语气朗诵古诗的方法——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

五、自我展示,当堂背诵

多种方式熟读成诵。(男女赛读,分行读,分组读)

六、学写生字

1、观察笔顺,小老师带领同学书空

2、观察范字与田字格的关系

教师提示: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耳”上横短,下横长,有一横在横中线上。“头”的第五笔是长点而不是捺,写得上尖下圆。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写

注意学生的坐姿与握笔姿势,即使提醒纠正。(上身正,脊背直,下巴低„„)

4、展示佳作

挑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字给同桌看,说说自己怎么写好它的。

篇6:《静夜》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生字卡等。设计理念: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设计意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 “静、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设计意图:指导方法,重视落实,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放在字卡上,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静、床、光、望、乡 ” 5张生字卡片,开火车一条龙读后鼻音的字。

3.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4.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2)读后正音。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部分学生对诗歌已耳熟能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孩子自己识字,互帮互学。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生字多次复现,加以巩固。在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 5.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但不是用分析的办法,而是利用诗意的画面和故事,用播放音乐和有感情地朗读的办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这样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农村里百分之九十多的留守儿童感受得会更深,这首诗很短,含义又及深,很难让一年级的学生全面理解,这里只是让学生有初步的感受,今后每一位学生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这首诗。]

五、写字练习,学写4个生字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小养成写规范字的好习惯。]。

六、课外作业

课外继续收集和阅读: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还有描写夜空或介绍有关星体的科学知识的一些课外读物。把收集到的和读过的带到班里,向同学介绍或互相借阅。

七、板书设计

6、静夜思

目 耳 头 米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课前准备:

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设计理念: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设计意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 “静、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设计意图:指导方法,重视落实,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妹妹后面藏着一个字,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3.出示:“静、床、光、望、乡 ” 5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读正确后互相说:“合作愉快!”

4.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5.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2)读后正音。[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部分学生对诗歌已耳熟能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孩子自己识字,互帮互学。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生字多次复现,加以巩固。在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预设)生: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 师: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

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7.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8.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但不是用分析的办法,而是利用诗意的画面和故事,用播放音乐和有感情地朗读的办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这样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农村里百分之九十多的留守儿童感受得会更深,这首诗很短,含义又及深,很难让一年级的学生全面理解,这里只是让学生有初步的感受,今后每一位学生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这首诗。]

五、写字练习,学写4个生字

(一)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1.你发现了什么

第五单元 时、分、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和几时半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能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还能识别钟面上的整时刚过或不到整时的时间,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可利用的资源。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来认识计量很短的时间单位---秒。认识秒以后让学生把时、分、秒结合起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能够灵活的换算时分秒。运用学生自身的实际让他们自己体验一分钟到底有多久?一小时到底有多久?由于1小时的时间比较长,一节课的时间还不足1小时,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分”来体验“时”。另外,认识钟面上的非整时时刻以及时间的计算,需要综合应用时和分的知识。第一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二、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系红领巾大约20()煮饭大约30()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金色的草地》教案

一、预设目标:

1、理解词语和句子,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2、结合课文理解,学习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外国文学《金色的草地》,齐读。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自由读一读课文。(读之前让学生相互提提初读课文的要求。)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或自己进行指导。

3、再读一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或是你想说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了解蒲公英:出示蒲公英的花和种子图,说说你看到过哪种蒲公英,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补充,在认识蒲公英种子时相机学习生字“绒”。)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草地会是金黄色的?

(1)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2)看满地盛开蒲公英花的图理解草地是金黄色的,结合感受读一读句子。第二自然段

1、同桌齐读,感受文中的哥弟俩是怎么玩的。

2、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像他们这样玩一玩,一名学生上台帮忙读一读文本。课件播放蒲公英四处飘散的样子。

3、师生评一评,相机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几个词语。

4、再指导读第二自然段,请两位学生上台演一演,一生帮忙读。

5、一起来玩一玩,体会玩蒲公英带来的乐趣。(课件播放无数蒲公英飘散远去的情景。)

6、一起在读一读本段最后一句,理解“引人注目”一词。第三自然段

1、指名一生朗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自由说。

2、出示填空题: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早晨,花朵--------,是-------,草地是----------。中午,花朵--------,是-------,草地是----------。傍晚,花朵---------,是-------,草地是---------。(1)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一说,加上动作说一说,不看提示说一说。

3、齐读本段。第四自然段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又发现了什么或新的想法?(理解最后一句话,为什么一起起床,一起睡觉?)

四、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你能说说你理解的这是一片怎样的草地啊?

五、机动:摘抄好句子。

《金色的草地》 教学反思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情境渲染,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绿茵茵的草地,旨在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捕捉孩子兴趣的着力点,让学生快速地走进文本。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例如:我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兄弟俩在尽情玩耍的情景,深刻地体会童真童趣。我特意指导学生进行表演。“现在我想给大家创设一次当演员的机会,高兴吗?”同学们顿时雀跃起来。“首先应该明确,我们表演课本剧是不是为了痛快地玩一会儿?”同学们的头摇得像拨浪鼓。“我们表演为的是走进文中,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情感。要想当好演员,首先要记住台词……”于是我就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感知,使其对整个故事情节达到能复述的程度。然后让学生讨论两个孩子的情感变化,让学生认真地研读“剧本”,探究“角色”,让四个人小组合作,自主地选择角色、进行排练,要求学生能投入剧本,进入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理解、情感。

揭示草地变化原因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带着疑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课文中去寻找案……边找边勾画出草地变化的原因,最后请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来,分别画出早晨、中午、傍晚的草地及蒲公英的花开放和合拢时的情景,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的权利回归给学生,同时我能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习氛围,着力培养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做到尊重学生,我始终用我的微笑来感染着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这节课我至始至终与学生进行积极地互动,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去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同时我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更容易实现,从而去体会那份成功的喜悦。

《金色的草地》教学随笔

篇7:《静夜思》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成功地表达了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课前准备

1.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及本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导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2.多媒体课件出示: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3.课件展示月下美景图,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入并揭示课题: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照着沉睡的小山村,照着苍茫的大山,照着宁静的港湾,照着我们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望着月亮,许多人都会思绪万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等。

(1)指名试读课题。

(2)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篇8:浅谈生物教学教案与教学设计

一、现代生物教学设计

1. 生物学教案与教学设计

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案, 是教者实施教学的蓝本, 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编写是依据教学大纲,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教学设计也被称作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 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 确定目标, 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 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 评价其结果, 从而优化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 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整个教学设计大体应当包括这样三个基本程序:“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怎么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2. 根据主体和对象完成生物教学设计与教案

任何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为学习者的学习而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学习者为中心, 这是现代教学设计最本质、也是最显著的特征。生物教学设计在注重教师的教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的学, 想法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空, 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核心目标。而教育工作者要更多体现为控制者、解疑者和传递者, 居于课堂的主导地位, 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 传授教学方法。

3. 生物学教案与教学设计是不同层次

生物学教案就是辅助教育工作者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育者把某一个课题或课时作对象编写的, 范围比较集中, 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教案是不同的层次关系。生物学教案属微观教学设计。目前生物学教学组织以课堂教学为主, 是教学设计中运用的最多的一个层次。虽然生物学教案在教学设计中使用最多, 但是生物学教学设计的对应范围远远大于生物学教案。

4. 生物教学设计与教案结构与内容不同

生物学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等因素构成, 包含了组织教学、练习、复习、新授、巩固、布置作业等环节, 体现了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生物学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分析和制定、学情的有关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媒体的运用、教学的评价等构成元素。在日常生物学教学中, 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代表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程序, 是讨论最多的主要构成元素。

二、生物教学设计的优化

在生物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生物教学目标设计要具有准确性和可量性。少用课标中高水平要求的目标动词, 不用课标中未列出的目标动词。二是生物教学过程设计要衔接和完善, 导入、展开、总结环节各得其所并有机衔接。三是生物教学策略设计要开放和多选择性。生物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一个预设, 真正的生物教学课堂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做到与学生相结合, 与实际相结合。四是生物教学媒体的使用和选择要先进性和组合性。五是在生物教学设计中, 彰显个性特色, 每个教授者都不一样, 每个班级的学生也不同, 生物教学设计的编写, 应该结合各个方面, 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生物课堂教学。

三、生物教学设计的进展

通过对生物学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分析, 区别两者的不同, 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现代生物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 在进行生物学备课与教学的时不会混淆二者。对于教学设计的认识, 要不局限于生物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 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 为学生的学习生物学知识创造真实的课堂情境, 把所学生物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 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 既教给了学生生物学基本知识, 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生物学课程。同样, 在新的生物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生物学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可以发现现代生物教学设计更加完善、更加合理, 在强调目标实现的生物教学过程,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更符合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7.

篇9:《静夜》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活动教学  教案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74-01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活动教案的设计,这不但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要求,而且也是保障思想品德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分析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教案设计的策略,对于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教案设计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对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教案的时候,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但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理解能力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而且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

例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的教学教案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设计中,认真听取学生创造性的设计意见,围绕着学生熟悉的QQ、微信和陌陌等网络交往平台和软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教案。

活动主题设计:班级调查——“你在享受健康网络吗?”

教学活动环节:

环节1:针对初中生沉迷网络游戏,容易受到网络暴力和网络色情不利影响等问题,让学生互动交流,讨论“你应该怎样避免沉迷网络游戏,不受到网络暴力与色情的影响?”

讨论的结果总结:①合理安排学习和网络游戏时间,遵守正常的作息时间;②坚持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遇到事情需要冷静对待,不满目模仿网络暴力行为;③不浏览网络色情网站,不观看色情图片,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网络邀请,不加入发布黄色信息和图片的QQ群、陌陌群和微信群。

环节2:对于网络谣言和恶搞事件等问题的看法。

讨论问题:

(1)如果你是网络谣言的受害者,你希望网友应该怎么做?

讨论结果总结:①希望网友了解事实真相,不以讹传讹,不随意进行人身攻击;②希望网友不要进行人肉搜索,不要将事情扩大化,避免对受害者造成更大的伤害;③希望网友可以尽快淡化此事,不要总是抓住事情不放,让事情热度尽快冷取下来。

(2)如果遇到恶搞事件,你会主动参与其中吗?

讨论结果总结:①如果不存在主观恶意行为,参与一下也无妨,网络就是娱乐大众;②如果对恶搞主角造成了不利影响,不会主动参与其中;③平静心看待恶搞事件,不跟风参与,也不刻意回避。

(3)你认为健康的网络环境应该是什么样?

讨论结果总结:①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②没有不良信息和网络暴力,可以放心共享资源;③可以自由的浏览网页,进行网络交易;④可以任意宣泄自己的情感,不会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

2.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教案设计需要注重开放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关注社会问题是将理论联系生活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教案的时候,需要注重教案设计的开放性。一方面,既要注重教案设计的灵活性,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为教学提提供丰富的资源,又要注重教案设计的有效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学生从分析问题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教案设计需要体现趣味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理论性内容较多,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课堂教学陷入枯燥无味的境地,学生也会对课堂教学活动失去兴趣。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活动教学教案的时候,需要体现其趣味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教案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模拟法庭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法官、原告、被告、书记员、原告律师、被告律师和书记员等,借鉴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法律知识的运用,这样既可以增加教案设计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将法律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认识到活动教学教案设计的重要性,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教案设计的开放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孙刘华.在活动中感悟与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的探索[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3:13-16.

[2]葛军春. 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教案的设计[J]. 新课程(上),2014,09:88-89.

篇10:《静夜》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教材与学情分析: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这首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2.会认“静、夜、思”等十个生字,会写“乡、头、是”三个字,理解本诗的大致意思。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2、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初识平仄(zè),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律试读古诗,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课前活动 成语接龙

教学流程:

1、猜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出一个谜语,同学们猜猜是什么?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生:月亮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

【设计理念】 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轻声读诗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初认平仄[zè]

师:古时候没有声调,古时候的声调看老师写(老师板书平声和仄[zè]声)一起念!

师:现在的声调和古时候的声调是有联系的,现在的一、二声就是古时候的“平声”,会倾听的孩子学得好,三、四声就是“仄声”。

师:为了好记一点,平声用“一”表示,仄声用“I”表示,平声字念得时候要长一点,仄声念得时候要短一点,这个规律就叫平长仄[zè]短。大家跟老师念。

生:平长仄短。

3.生拿起笔给诗词标上平仄声

4.根据平声长仄声短的规律试读古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设计理念】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古诗本身固有的节奏美,非常适合“美读”训练。

三、读拼音,写生字,我能行。

shì xiāng tóu

四、指导书写,比一比,看谁写的生字最漂(piào)亮 (liàng),强调 “头” 的最后一笔是点而不是捺。

五、读词语,我最棒。

床前 明月 低头 故乡 举头 (卡片)

六、再读古诗,感受诗意,深化情感。

1、学习第一行,“明月光”是的指怎样的月光?(明亮的月光)

说第一行诗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2、学习第二行诗,互相交流,并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

尝试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3、学习第三行,理解“举头”的意思(做动作)

说说诗人在干什么?(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学习第四行,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的意思。

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设计理念】 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但不是用分析的办法,而是利用诗意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的办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这样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农村里留守儿童感受得会更深。

七、课堂巩固

① 、一字开花,我能行。

② 、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

静 夜 思

( )前( )( ) 光,

疑( )地 ( ) 霜。

举( )望( )( ),

低( ) 思 故 ( )。

③、我能用歌声 唱出来

篇11:静夜--教案及反思

静夜

学习目标:

能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 学习过程:

导入:

配着调唱“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同学们,这是谁的诗歌?(李白的《静夜思》)题目是什么意思?(在安静的夜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新的诗歌是《静夜》(书写课题),那么郭沫若的这首诗“思”了吗?如果”思“了,那么都思了什么呢?换句话说“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好,一起来诵读„„ 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尝试着怎样读,用何种语气会更好?

反思: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准了字音,就算过关。语气上自由把握。开始很多同学气势高昂的读“月光淡淡”,我立即喊停,问道:“题目是什么呀?” “静夜”“什么意思?”“安静的夜”“如此安静,你刚才是怎么读的?”

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在读的时候,声音轻了下来。再找其他同学单独读的时候,都能够自觉的找“静、轻”了。

再读诗歌,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描述的内容。我还设计了第二步:

“闭着眼睛想象,你现在处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边回顾诗歌原句,边说你都看见了什么?可以将其丰富起来,加入自己的合理的想象。”

学生开始闭上眼睛,投入的想象起来,一会儿我叫一位女生站起来说她都看见了什么,她描述的特别美:“„„有一轮似圆非圆的月,原因是云不时地会遮住她的部分,在云中还露出了几个探头探脑的星星,煞是可爱„„”

品诗:

在前面环节学生说完,我就讲道:“描述的这么好,你能为第一小节诗歌起个题目吗?并且说说你看到这个情景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第二个小节中你最想欣赏哪个词语,哪句诗?把理解批注在课本上。

等学生接下来说出自己的理解时,我就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如此美好的、静谧的、安详的乡村美景却被破坏了,‘说背景’,作者有了发问‘天河何处?’以至于眼前一片‘模糊’,鲛人在岸,却又‘对月泣珠’,此刻,你就是作者,你在想些什么?请说一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 板书:

课题:静夜

郭沫若

图画: 静谧月夜图

感觉: 美好

宁静

模糊:(透出了)失望(情绪)

流露:对祖国 家乡 亲人

¦¦

情感:

思念 悟诗:

根据我们做出的思路,你能总结出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吗?(我指引着学生根据板书自己去总结,‘作者通过描绘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对时代的失望情绪,隐隐地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学反思:

我的课上的很啰嗦,有些拖泥带水,总是时间不够,我想或许是每一个学生举手了我都想让他们说,但很多学生的观点语言有时候都是重复的,好像是为了发言而发言,本来说学生发言锻炼自己是好事,但若是总重复的东西一遍遍说也是很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的,这点我要注意并引导他们做有效的发言。

第13课时 秋景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仿写歌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人。

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是一个失落的忧郁的季节,清代女诗人秋瑾就有“秋风秋雨秋煞人”的名句,但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眼里,秋天却是胜过春天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将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去领略诗人笔下的浓浓秋意。(板书课题)

二、师配乐范读诗歌,指导朗读,生扫清障碍。

[要求]

a.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 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四、精读诗歌,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明确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秋天》。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七、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八、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未选择的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以回顾写“路”的句子或文导入

二、了解作者

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2、教师明确要点

三、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2、思考: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

①伫立(思索)

②决定(选择)

③选择后的惆怅

④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讨论: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追问:试写出以下事物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是比较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小草——

粉笔——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 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 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

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四、合作探究,交流领悟。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也因为 “ 人迹更少 ”,需要人们 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 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 生态度。、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 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

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我们应怎样选好我们的人生道路。试列举你曾作出的一次选择。

2、读了这两首诗后,请回答,你最喜欢那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3、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上一篇:企业狗年新春祝词下一篇: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