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镇人大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4-06-30

浅谈乡镇人大工作的几点思考(共8篇)

篇1:浅谈乡镇人大工作的几点思考

浅谈乡镇人大工作的几点思考

记者李学成乡镇人大工作是最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前沿阵地,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权利机关,是人民代表会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就如何做好乡镇人大工作,笔者浅谈以下几点:

一是始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反映群众的心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利,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是要积极融洽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因为乡镇人大工作与乡党委、政府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是乡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向乡镇党委请示汇报工作,争取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充分理解党委的工作意图,准确地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乡镇人大与乡镇政府是决定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在工作中乡镇人大要做到坚持依法办事,坚持监督大事,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在人大职权范围内选择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开展工作监督,帮助政府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是认真积极宣传地方组织法,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这是法律赋予乡镇人大的权

利和职责。乡镇人大作为国家基层权力机关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在工作中,要善于把好度,要着眼全局,从整体利益出发,不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认真履行各项职权,保证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的顺利实施。要牢固树立“民本”思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道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做到权为民所用,使人大工作更加贴近基层,更贴近民主,更贴近实际,更好地服务群众。四是要做好乡镇人大工作,乡镇人大工作主要体现在代表工作。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乡镇人大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的纽带,也是人民群众反映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因此,乡镇人大要极力为代表履行职责服好务。一方面,要加强与代表的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代表的意见、建议,维护代表权益,支持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同时要加强与选民的联系,经常与代表到选民中去倾听呼声,情系选民,反映民声,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代表开展闭会期间的活动。要经常组织代表参加视察、考察、培训活动拓宽代表视野,不断提高代表素质和履职能力;要组织好代表争先创优活动,调动代表履行职责的积极性,让代表在各自的领域争先创优,成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要通过为代表服务,提高代表履职能力,扩大代表影响力、辐射力等有效途径,有力地推进基层民主,发挥乡镇人大应有的作用。

五是要行使好监督职权,不断提高监督实效。监督权是宪法和法

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求真务实是乡镇人大行使监督权的生命线,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乡镇人大要把项目建设、培植产业和切实改善民生三大主要内容作为视察、调研、监督的重点,着重关注惠及三农、医药卫生、文化教育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不能高唱赞歌,纸上谈兵,要把解决问题落到实处,使人民群众满意。

六是要强化自身建设,创新各项制度。乡镇人大工作要紧密结合乡镇工作的特点,提高依法履职能力。认真学习宪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政治责任感;努力提高议事质量,抓好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决定和意见建议的落实工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应新时代乡镇人大工作的方式,行使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做到勤于履职,勇于履职,善于履职,履职为民;努力实现乡镇人大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开拓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实效。

篇2:浅谈乡镇人大工作的几点思考

扬中市三茅镇人民政府 翟德智

发布时间:2010-06-13 10:51:28.0 字体:【大 中 小】

审计工作作为对行政工作的综合监督,在促进经济建设、推动反腐倡廉深入开展的同时,其自身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乡镇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前沿末梢,正是在这样的良好形势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一、加强乡镇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无论是举国关注的“审计风暴”,还是对各项重大工程的专项审计,审计工作在全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被大家感受到,也越来越被群众认可。但是作为基层政府的乡镇,审计工作还是处于刚刚起步状态。强化乡镇审计,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三个需要。

1.是基于审计工作网络下延的自身需要。审计工作不能有效覆盖各级组织,就说明我们的工作网络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基层网络不能有效延伸覆盖,就说明工作的基础还不够扎实,对源头性的问题、基础性的问题就不可能采取治本之策。强化审计工作的综合监督,当前,强化审计在基层的基础网络建设,实现审计对基层的有效覆盖是当务之急。

2.是基于乡镇管理的内在需要。虽然乡镇是最基层的组织,但是作为一级政府,他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职能。乡镇经济由乡镇政府所属的各个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村级经济组织等不同性质的单位组成,涉及监管面广泛,单位数量大,经济类型复杂。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乡镇经济发展也不断加快,乡镇集体经济、村级经济、私营经济竞相发展并迅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产权关系、经营关系和利益关系,监管难度不断加大。但是恰恰是这个层面的政府监督管理基础薄弱,与这样的形势不相适应,强化乡镇审计工作势成必然。

3.是构建完善监督网络,强化政府监管职能的需要。目前,乡镇已经普遍对村级组织实施了村账镇管,财务监管向下延伸,但是,在具体经济活动中,还有很多诸如产权改革、重大工程建设、新农村各项涉农政策和投入、对镇属单位和村级组织的任期综合绩效考评等工作远不是财务监管所能涉及,纪检监察又只能解决违法违纪等行为的救济型监管,乡镇工作的监督管理网络需要强化乡镇审计来有效填补空白地带。

二、乡镇审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作为苏南发达地区组成部分,乡镇基层审计工作已经有了加快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突出表现在“三有”。一是有了队伍,乡镇在机构改革过程中普遍设立了审计助理岗位,普遍建立了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解决了有人做事的问题,为乡镇审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有了职能,三定方案明确了乡镇审计部门的岗位职责,在乡镇审计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乡镇审计部门在重点财务审计、工程审计、基层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方面已经很好地履责,发挥了作用。三是有了氛围,乡镇审计工作越来越得到基层的理解、认可、支持,乡镇审计一般都由乡镇行政一把手分管,乡镇审计领导小组在审计力量调配、审计项目推进、审计问题清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扩大了审计工作的绩效。大事必审、离任必审已经在基层领导干部的观念中深入扎根。

与乡镇审计的长足发展相比,乡镇审计同样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当前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1.队伍建设不相适应。乡镇审计机构一般只有1-2人,面对面广量大的审计任务显得心有余力不足。因为历史原因,乡镇审计干部绝大多数是从财务岗位上转岗而来,因为其自身知识能力背景所限,审计往往是就账查账,就事论事,对被审计对象的政策执行的水平判断,工作的绩效评估缺少能力,审计深度存有不足,乃至于一些隐蔽性较强的财务问题也难以敏锐地发现,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根据中央部署,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又将进行,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一部分与乡镇职能不相吻合的机构将被调整,但是,乡镇审计部门是否会被进一步强化尚未可知。

2.审计方法手段不相适应。基层组织财务基础工作规范性水平不高,账目管理、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制度执行不到位时有发生,面对这些问题,乡镇审计往往囿于能力、精力所限,就账论账,不能全面看出问题。在方法上,很少采用走访座谈、谈话记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在手段力度上,因为乡镇审计是内部审计,一般执法手段都无法运用。这些制约与现在基层违法乱纪行为的苗头势头严重不相适应。

3.制度建设不相适应。乡镇审计目前定位于内部审计,不具备执法能力。因为审计基础等原因,现在对基层各项政策执行、动态性的面上审计等都停留在领导重视交办,没有建立制度性的保障,所以,领导重视了,审计队伍就忙得不可开交,领导忽视了,审计部门往往就被遗忘。同时,乡镇重大事项、重点建设审计还没有象财政预决算一样纳入人代会报告事项,对干部离任审计的评价在干部任用中的作用也有待重视和提高。

三、加强镇审计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强化乡镇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业务素质。要加强对乡镇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坚持岗前培训、集中培训、以审代训等形式,推行审计人员业务资格认证,开展定期轮训和持证上岗制度,通过系列措施,大力度提高乡镇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审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建立审计部门与乡镇主要领导定期沟通业务工作机制,对乡镇的重大审计项目,上级部门要给予有效的业务支持,使乡镇审计在重点工作重要领域实现更大作为。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上级审计部门要充分行使建议职能,保障乡镇审计部门的职能定位准确、机构人员到位、作用发挥有力。

2.进一步加强乡镇审计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提高审计绩效。制度化、规范化问题是当前影响乡镇审计工作力度和质量的主要问题。当前,乡镇要在上级审计主管部门指导下,认真研究参照国家审计准则,结合乡镇审计实际,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内部审计规范,进一步规范农村审计程序操作制度,比如结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审计管理的实际,组织制定一整套操作规程、要点和办法,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操作要点》、《离任审计操作要点》、《信息技术化审计监督规程》、《内部风险审计及控制评估操作规程》以及《内部审计工作考核评价办法》等,使农村审计监督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以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通过不断的制度完善,使乡镇的重要工作重点事项有效纳入审计工作视野,逐步推进建立人大定期听取审计项目汇报制度和审计结果的法定公开制度。

3.进一步转换乡镇审计工作的理念,提高审计服务水平。审计是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乡镇审计是随着乡镇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乡镇经济领域的弊端逐步暴露,迫切需要加强审计监督的情况下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对经济活动实行审计监督,是乡镇审计部门的基本职责。但是,审计监督的最终目的是为发展经济服务的。审计的过程,也就是服务的过程。审计不能为监督而监督,监督只是手段,为经济建设服务才是根本目的。乡镇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审计的服务性寓于监督之中,如果把监督同服务对立起来,离开审计监督是为经济建设和改革服务,那将是南其辕而北其辙。乡镇审计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为乡镇政府决策服务,通过对乡镇国有、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廉政建设保证改革措施的落实,促进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乡镇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同时,乡镇审计还对一些重要的财经问题和带来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专题审计调查研究,向乡镇政府和上级部门反映真实情况,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在具体审计行为中,要充分发挥“一审二帮三促进”作用,服务于经济建设。在审计实践中,要结合审计活动,帮助财会人员尤其是村级财会人员理顺会计业务,建章建制,帮助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实施乡镇审计的职能转型,从“监督型”逐步转向“服务型”,乡镇审计还要将审计领域由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逐步扩展到绩效审计、审计咨询,评价乡镇政府和所辖各级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决策的科学性,评价资源利用的效率与效果,评价过去经济活动的效益优劣,评价项目投资的可行性等都应成为乡镇审计的重要内容。

4.进一步浓厚乡镇审计工作的环境氛围,提高审计工作影响力。要充分发挥乡镇审计作用,就要努力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为乡镇审计工作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上级部门要高度重视基层审计,加快乡镇审计立法工作,理顺关系,明确职责,赋予权力;乡镇政府应保证审计经费,确保乡镇审计人员没有经费的后顾之忧,实现审计的超脱性、独立性;乡镇审计的主管部门除了在审计业务指导上、专业知识培训上花大功夫,下大力气,培训、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形势的多方面,高层次的审计人才,还要通过乡镇长审计培训班、党政领导审计论坛等形式,提高乡镇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识水平,浓厚乡镇审计工作的氛围,为乡镇审计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关闭窗口]

篇3:对乡镇财政工作的几点思考

目前,乡镇财政管理模式有三种,一是乡镇财政所直接受县财政局领导,属于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第二种是乡镇财政所归属乡镇政府领导,与上级财政部门只是业务指导关系。第三种是受上级财政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双重领导。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乡镇财政工作的侧重点都不尽相同。太白县是属于第三种,受上级财政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双重领导。具体来说,乡镇财政目前主要工作是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管,涉农补贴资金的发放,镇村财务的核算。归纳起来,乡镇财政职能主要有以下几项:

职能一:涉农补贴发放。

2003年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提出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出台了11个“一号文件”,先后出台实施了以“四减免”、“四补贴”为主要内容的支农惠农政策。2013年,咀头镇以“一卡通”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的各种补贴、补助资金共20多种约1440万元,平均到4 035户农户,平均每户约领取国家补贴补助资金3 500元左右,也就是说,就各种补贴补助等转移性收入一项就为每户增加了3 500元收入。在涉农补贴政策实施前,农民家庭收入中是没有转移性收入。通过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最终解决的是三农问题当中的农民收入低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国家想要通过支农惠农政策实现的一个目标,因此也显现出乡镇财政涉农补贴发放职能的重要性。

职能二:涉农资金监管。

近十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三农”支出超过6万亿元,而这些资金中的三分之一,是安排到基层财政部门进行管理落实的。我们曾做过一个统计,2003年,太白县实行村财镇管时,咀头镇核算的乡镇财政资金和村级资金总量约300万元。主要是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和运转经费。2006年,镇全年乡镇财政核算资金总量是600万元,主要包括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和运转经费,以及很少的新农村建设资金、通村水泥路建设资金、扶贫重点村建设资金。到2013年,镇乡镇财政核算的各种财政补助资金、涉农专项资金、村级自有资金等资金总流量已经超过9 000万元。这种数量的变化也恰恰是国家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出台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在基层的一个真实的反映。因此也显现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职能的重要性。

职能三:镇村财务核算。

太白县2003年成立乡镇财务管理中心,与乡镇财政所是两套机构一套人马,合署办公。对镇属各单位及各行政村的财务,在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情况下,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运作流程,来实现“代理记账、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规范服务”的目的。2007年年底,通过前期调研、加强探讨、学习考察、不断完善等阶段,重新出台了县《镇村两级财务集中管理办法和运作流程》,从规范专用票据,规范运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统一账务核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更有利于镇村财务集中核算中的开展。运行十年来,在规范镇村财务,促进涉农专项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建立多元化监督体系、加强村级财务公开、提升镇村财务管理水平、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

职能四:预算编制管理。

目前,在“乡财乡用县监管”体制下,乡镇财政独立行使预算管理的职能削弱了,但作为乡镇财政其预算管理法定主体的地位仍未改变。因此,乡镇财政仍应在县级财政的统一监管下在预算编制、管理与执行中发挥主体作用,保证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职能五:固定资产管理。

按照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乡镇财政具有管理乡镇单位国有资产的职能,对镇政府及镇属单位的资产购置、登记、处置进行管理。按照县《镇村两级财务集中管理办法》的规定,要对村级固定资产进行监管,要求各村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对固定资产进行实物管理,乡镇财务管理中心建立会计账套对固定资产进行价值核算,并实现实物核算和价值核算的定期核对,确保固定资产发挥效益。

职能六:镇村债务监管。

对镇村债权债务实施监督管理。

二、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现状

乡镇财政干部队伍状况决定着乡镇财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关系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贯彻落实的质量。特别是十八大召开以后,国家支持三农力度不断加大,惠农补贴越来越多,涉农资金越来越多,乡镇财政工作也越发显得重要,这就对乡镇财政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县财政局党组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狠抓乡镇财政所干部队伍建设。7个乡镇财政所与乡镇财务管理中心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实行以县财政局管理为主,乡镇党委政府管理为辅的双重管理体制。2007年,通过设立副科级机构,在全县公开招考乡镇财务管理中心主任,解决基层财政所所长的待遇,稳定了队伍,促进了工作,带动了基层财政干部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但是目前,县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乡镇财政普遍人员偏少,不能满足会计工作的岗位设置需要;年龄偏大,无法及时全面掌握新型工作技能;知识老化,学习培训少,知识更新慢;缺乏新生力量和新鲜血液,工作没有创新队伍没有活力。在乡镇财政人员中临时聘用人员占比较高,工资待遇低,财政给予这些人的医疗、养老、保障能力也低,所以这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相对欠缺。

三、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前些年,我们乡镇财政所普遍是基础设施落后,办公设备陈旧,工作环境差,造成工作人员思想不稳定,工作不安心,各类信息传递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全省开展标准化财政所建设活动后,县乡镇财政基础设施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财政所通过新建或者改造,及办公设备的购置,硬件设施统一得到了改善和提升。设立便民服务大厅,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更好的为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和镇村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以说,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活动,为加强乡镇财政工作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但是,一切问题的关键因素都是人的因素。如果说,标准化财政所建设活动的开展,为乡镇财政工作的外围硬环境提供了保障,那么,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乡镇财政工作的“软环境”,也就是队伍建设的问题。面对队伍建设中的问题,我们要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建立乡镇财政合理有效的用人机制,为基层财政干部队伍配备新鲜血液和年轻力量,增强基层财政干部队伍活力;建立有效合理的基层财政干部激励机制,加强交流,加快基层财政干部轮换和岗位调整,增进工作热情和新鲜感,也有利于工作的创新和各项资金的安全规范运转。

(二)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乡镇财政贯彻落实的支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监管的涉农专项资金越来越多,对于这些惠农政策的管理规定,对于涉农专项资金的运作流程,我们都要通过学习来了解,而且信息化建设、金财工程的实施,要求乡镇财政干部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操作技能,这也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必要手段,这就需要通过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干部培训机制,以思想意识教育为核心,以财政业务技能培训、岗位培训、更新知识培训为重点,分期分批对乡镇财政干部进行轮训,这不仅会促进乡镇财政工作的横向纵向交流,也有助于工作技能的提升和工作思维的创新。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农村综合改革阶段,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原来的“收钱”变成现在的“发钱”。我们要让广大的农民群众感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及国家支持三农的力度,并切实受益。比如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涉农补贴的公示、涉农项目资金的进展情况的督查、涉农补助资金和涉农项目资金的抽查巡查机制的落实等等,都需要我们走出财政所,走村入户进行。所以必要的纸张、打印等办公开支、下乡入户的油料费等等,都需要经费的保障。

虽然乡镇财政所的经费纳入县财政局的部门预算,实行集中支付,但是这并不能满足乡镇财政工作的需要。所以,建议建立基乡镇财政所经费保障机制,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乡镇财政所年财政资金核算流量、服务涉农对象人口数量、服务地域面积等因素,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以保证各项资金的规范管理和涉农补贴的正常发放。

(四)加强资金监管职能

目前,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已经成为乡镇财政的重要职能,而且从中央到省市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政策,来促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但从实际工作情况看,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明确职责。

财政部近几年下发了很多关于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文件,各地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流程和管理办法。在乡镇财政资金管理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财政部门和上级部门,明确相应的监管职责和相应的监管要求。到底怎么管,在哪个环节管,按什么要求管,要有一个文件依据,这样才能保证监管的成效。另一个方面,各地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一部分地区是安排到乡镇及乡镇以下的所有财政资金(包括补贴补助资金和项目资金),直接拨付到乡镇财政专项资金账户,然后由乡镇财政、乡镇政府和县级相关主管部门共同按照项目实施情况和进度拨付到项目实施村,乡镇财政参与资金申请、拨付、报账的流程。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有部分涉农补贴补助资金下拨到乡镇财政,专项资金一律不到乡镇财政账户,直接由县级相关主管部门和县级财政部门共同管理项目实施和项目资金,乡镇财政不参与项目资金管理过程。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项目资金和一部分补贴补助资金下拨到乡镇财政,由乡镇财政、乡镇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共同管理项目的实施,或者补贴的发放。太白县是属于第一种情况,因此资金监管职能也更加凸显。所以,要建立这样一个非常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一个细则,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探索和尝试,也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我们就某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补助费来说,涉及县财政局教科文股室、县科技文化局、县相关银行、相关乡镇财政所(镇村财务管理中心)等四个部门,那么我们就要从制度来规定,在这笔资金拨付到各村使用的过程中,这四个部门各自的职责是什么,要做什么。所以说明确职责是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基础。我们要从制度方面不断探讨完善,从整个资金监管的流程进行全面的细化,包括相关部门以及银行,以及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传达等等,都要作为制度的条款明确下来,这才有利于乡镇财政的资金监管工作开展。

二是增强监督意识。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涉农专项资金和各项补贴越来越多,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任务不断增大。拿咀头镇财政所来说,2013年核算的乡镇财政资金总流量是2003年核算资金总量的30倍,那么乡镇财政干部的资金监管意识也要跟着翻倍。但是,我们乡镇财政干部的资金监管意识并没有同步增强,很多人觉得上级要求我们怎么管我们就怎么管,能管到什么程度就管到什么程度,没有资金监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动接受资金监管工作的安排,因此不能发现工作中问题不足,也不善于反应和上报不足,不利于我们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

三是完善监管制度,明确职责。

对于同一项资金,上级财政部门或者相关上级主管部门,与乡镇财政所在资金监管过程中不能同步,特别是一些项目和资金分开管理的财政专项资金,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要求不一致,判断有误差,因此落实的效果上就存在差异。另外一个方面,由于信息通达机制的不完善,资金管理信息不畅通,导致政策执行的相关进度、数据等信息滞后,不能及时传递到乡镇去,乡镇监管无从谈起。其实这种问题的存在根源还是各级财政部门和相关项目资金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不明确造成的。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漏洞,应完善监管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明确各级财政、各部门的职责,强化各自在资金监管过程中的责任,加强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作,调动多个部门共同监管乡镇财政资金的积极性,形成监管合力。乡镇财政也要勤汇报,争取领导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加强自身资金监管的意识,及时向上级财政部门反馈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中的问题,以更好的促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

(五)镇村资产管理问题

篇4:对加强乡镇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现有乡镇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依然严重不足。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区文体专项支出分别为10.7万元、12.1万元、13.8万元,分别占年度财政总支出的0.65‰、0.62‰、0.63‰。从以上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特别是近几年,文化硬件建设和经济发展相比,文化的投入严重不足,而且增长幅度比较缓慢。到目前为止,全区尚没有一个图书馆。因为投入不足,很多工作看到了,想到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经费、人员、设备等问题的严重制约,已经没有多大能力全力顾及农村,影响到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乡镇文化专干基本 “干而不专”。洛江区各乡镇长期配备的专职文化干部仅两人,且经常更换。镇级的文化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专职不专用、待遇不到位等问题在这几年都普遍存在。文化专干一年四季基本不“专”,大多数时间被分摊到抓硬指标方面去了。因为不少领导对社会事业的价值估计不足,认为文化活动是务虚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引不起重视。文化专干就是想过问,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从下手,一切只能服从当地党委政府的安排,或者应付一下面上的工作,时间、精力基本“专”不了。群众文化工作要靠人去组织,镇、村文化网络不健全,队伍不稳定,工作就难以落实。至于村落、社区的文化干部队伍就更为薄弱。

3、组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严重不足。特别是健康向上的经常性文化活动很少,尤其在农村,更是普遍现象。“三下乡”活动没有专项经费,因而每年只能进行1-2次,并且还不能保证每个乡镇都走到。洛江区共辖6个乡镇(社区),一年最多到2/3个乡镇(社区),而已有的活动阵地、活动方式,由于运作机制、保障机制没有建立或健全,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少数。这直接导致 “六合彩”等赌博活动十分盛行。

4、农村人口构成复杂,基础文化底蕴较差,缺乏较好的文化融合途径和方法。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大量的涌入,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和冲突。其中包括不健康的一些文化的侵入和滋生,对本土原本就脆弱的文明健康的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5、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形式多样的、能满足各种层次的群众需求的文化娱乐活动。到目前为止,全区尚没有一家电影院,一年也只有一至两场电影下乡。每年有组织的大型文艺演出极为少见,这些直接或间接造成封建迷信活动盛行,除烧香拜佛外,借机吃喝,酒后闹事,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二、主要工作措施和建议

认真贯彻落实群众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关键。各级领导应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宗旨。按照以下原则全面规划乡镇文化工作:

1、群众文化工作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大力开展那些配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人民进行宣传教育的群众文化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个时期的任务;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宣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宣传光荣的革命传统;表扬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批判落后和消极事物;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

2、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应当与生产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要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节约”的原则。要因地制宜,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艺活动。“业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根本特点。群众文化活动的参加者主要是工农劳动大众。他们的“业”是搞好工农业生产。他们的文化活动应该在业余时间进行。违背了“业余”原则,必然妨碍生产,损害群众的利益,遭到群众的抵制和反对。因此,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一定不能妨碍生产。在农村,更要注意适应农事季节性的规律,农闲多搞一点,农忙少搞一点,平时分散活动,节假日适当搞些集中活动。有的地方对“小型”原则有不同看法或提出异议。我们认为,“小型”是与“业余”的特点相适应的,又是受“业余”制约的,因为工农群众搞文艺活动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而业余时间是有限的,在业余时间开展小型活动,具有活动准备时间较少、灵活性高、经济负担低等特点,能达到少花钱多办事,比较切实可行。“小型”又是与“多样”相联系的,“小型”容易“多样”。这也符合群众对文化活动多种多样的需要和爱好。因此,需要提倡小型。但是,并不排除在有条件的地方,于农闲期间和节假日适当搞些中型或大型活动。对于有创作才能的业余作者创作中型或大型的文艺作品,也应予以支持。

3、乡镇所在地逐步建设成农村文化中心。现在大多数乡镇经济尚不发达,村材收入极为有限,农村文化中心的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镇、村兴办各项文化设施,应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筹安排,互相支持,所得经济收入除必要的开支外,应用于发展乡镇文化事业,有步骤地、因陋就简地建设一些影剧场、图书室、展览室、文娱活动室、体育场等。对原有的一些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娱乐设施等加强管理,应以积极态度支持诸如南音、曲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活动,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政府应重视乡镇文化干部的配备管理和待遇的落实。加大投入力度,力争把镇所在地逐步建设成农村文化中心。

4、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乡镇要加快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拓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重点支持村基层服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建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实施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出版工程,市属出版单位选题规划要向农村倾斜,政府要有意识地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服务“三农”为主的出版单位,增加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的品种和数量。发展农民书社等农民自助读书组织,为乡镇农民群众读书提供方便。继续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以政府采购形式,每年集中招标采购一批适用于农村的图书,直接配送到各村文化站(室),方便农民群众阅读。改进报刊订阅发行工作,缩短发送时间,使农民群众及时看到报刊。

5、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针对各乡镇的具体情况,着力发掘具有自己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并加以整理、保护,努力传承。积极支持诸如南音社、青少年篮球队、老人健身活动队等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队伍,并适时组织一些比赛,以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加大投入,是当前农村文化阵地能够得到巩固和发展,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不断丰富和满足的迫切要求。

篇5:对乡镇契税征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 要】

现在许多地方的乡镇财政普遍面临困难,但是预算外资金管理松驰,没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没有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在基层部门的契税征管经验,对目前契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乡镇财政要走出困境就必须以新的视野去观察、去分析,去探索新的出路。

【关键词】

乡镇契税 征管工作 乡镇经济

如今,许多乡镇财政普遍面临困难,但是预算外资金管理松驰,没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没有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极少数乡镇虽然在账面上有一定反映,但也只是到有关单位抄一抄数字,没有真正管理起来。同时,乡镇财政的基础工作也有待加强,如记账不规范、财务制度执行不严、税票随意填开、财务处理不及时、会计档案保存不全等现象普遍存在、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任重而道远。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在基层部门的契税征管经验,对目前契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乡镇财政要走出困境就必须以新的视野去观察、去分析,去探索新的出路。

一、乡镇契税征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首先,在农村许多乡镇对契税的宣传形式单调,重点不突出,往往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不注意宣传效果。长期以来,基层财政在税收征管中只注重宣传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许多农村干部本身对契税了解不多。致使群众对契税的政策认识模糊,纳税意识淡薄,房地产私下交易现象严重,因此,不少纳税人在买卖房屋,办理房产过户时,对交纳契税一事不堪,一手交钱,一手交钥匙,仅凭一张白条就私下完成了一桩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房屋买卖交易,缴纳契税意识淡薄。其次,乡镇一些部门协调配合不够,措施不得力。一直以来,有关部门既没严格按照契税暂行条例规定,进行集中受理、联合办公制度,又不坚持“先税后证”的原则,积极主动的配合财政部门做好税源的收集与管理工作。这样给财政部门的契税征收增加了难度,致使偷税漏税款现象较为严重。此外,征管员既担负着征管工作,还肩负着稽查、监督的职责,顾此失彼。在加上实际工作中只重视征收税款,管理和稽查监督工作滞后。加上征管机构设置不健全,对日常管理确缺少必要的稽查监督。目前,乡镇财政不是征收主体,而县(区)财政专治从事契税征管的人员较少,从而导致征收效果不明显,再加上在征收过程中,对一些“钉子户”执法手段软弱乏力,税源流失,漏征漏管现象较为严重,显然达不到规范管理的目的。

二、乡镇在征收契税中的对策

1.要以宣传为带动,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

借契税征管职能转变之机,加强政策宣传的力度,并将其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加大宣传力度,使契税政策、法规家喻户晓,理顺、沟通征纳关系,从而提高群众的依法纳税意识,使契税征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抓好源头。

抓好契税源头管理工作,是做好征管的先决条件。准确掌握纳税人实际出让买卖价格,是征收机关开展契税征管业务最关键的基础工作。要把这一基础工作做好做扎实,有必要对乡镇辖区范围内房屋买卖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和清查,深入群众和房产交易户,扎实细致地逐住户开展普查,做到户数明、底子清。通过普查,将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加工整理,分门别类,建立契税台账。档案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可以使征管工作更趋主动,征管效率得到快速提升,而且可以更为动态直观地及时掌握征缴情况。

3.要以部门协作为手段,提升征管质效。

可以借助行政服务中心平台,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在与房管、国土协作的原有基础上,对职能转变以后出现的问题,共同协商,加以解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实行跨部门流程再造的关键,对下阶段的工作重点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建立有效的联席机制,利用房管部门系统实现网上签约机会,依托这一优势,加速与其联网,实现信息全面共享,及时掌握最新的房产信息,对征管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4.要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规范管理。

随着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乡镇各项征收管理工作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乡镇一级要加快电子征管系统的开发和信息网络建设的步伐,建立有效的控管机制,尽快沟通与房管、土管等部门信息渠道,构建信息共享、协助控管乡镇财政的网络监控体系。

三、乡镇在征收契税中的几点建议

1、建议通过多种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契税征管政策,可在集市或街头进行税法咨询,像他们讲解契税征收政策,真正让群众知道和理解契税征管的意义和作用,为契税征收工作创造良好的纳税氛围。

2、建议严格执行“先税后证”制度,土地、房产、城建等部门应积极配合当地的财政部门做好契税的征收工作。同时要按照“先税后证”的契税管理程序办理有关手续。财政部门理应主动加强与土地、房产、城建等部门经常联系和沟通,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取得相关信息,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流、建立完善的契税税源资料库,协调运作,确保纳税人足额缴纳理应缴纳的契税,以此来推动综合治税,杜绝税收的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篇6:浅谈乡镇人大工作的几点思考

仙河镇人大主席朱代富

在县人大的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地方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第四期培训班,在全国人大培训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受益颇多。尤其是对基层人大如何履行好法定的监督职责有了更新的认识。

监督本级政府工作是宪法赋予乡镇人大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规范政府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一种具体形式。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是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党把自己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和人民的行动。乡镇人大代表小组的各项工作、重大活动、重要的监督工作事项都要及时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争得党委的同意和支持,确保地方人大工作的政治方向。人大监督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监督工作也才能取得实效。

二是要突出监督重点。人大监督要切实关注民生,直面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代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言献策,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为民办事。要把那些事关国计民生,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百姓普遍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焦点、热点问题作为人大监督的重点。要保持农村安定团结的局面,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化解消极情绪,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增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凝聚力。要围绕镇政府重点工作开展监督。在人大开展监督工作时,要做到年初工作安排有重点,开展活动有重点,执法检查有重点,调查视察有重点,要增强针对性。要坚持抓大事、抓重点、抓要害,着眼于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和主要矛盾,防止胡子眉毛一把抓,要通过监督,有力的推动中心工作。

三是要坚持依法监督。镇人大的职权是法定的,职权行使的程序也

是法定的。所以镇人大必须坚持科学监政、民主监政和依法监政;坚持人大监督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代表的主体监督作用;积极行使好人大和代表的依法监政的职权。监督本级政府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构建和谐法治民主社会工作,才能形成促进全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和谐法治民主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做到发展靠人民、发展为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全面小康和谐法治的民主社会。

四是要坚持监督与支持并举。镇人大与政府尽管分工不同,两者的关系是决定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两者的根本目标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一方面要依法组织好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乡镇政府日常工作比较繁忙的实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人大监督工作应考虑其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承受能力,因客观条件限制对有些比较复杂,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能操之过急,要统筹规划,精心实施,经过不懈努力,实现监督的目标,否则,容易造成监督的对立性,影响监督实效。对看准了的问题,要标准不降,要求不减,锲而不舍,一抓到底,直到抓出成效。同时,要发挥人大优势,从发展民主和加强法制等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尽力创造一个齐心、稳定的社会氛围,积极支持和协助政府推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监督、支持和帮助的作用。

五要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镇人大代表是乡镇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体,在人大开展的监督工作中,既要借助外力作用,更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要积极组织代表开展评议、调查、视察、执法检查等活动,选准监督主题,不搞形式、走过场,讲求监督实效。要重视乡镇人大代表议案、意见、建议的督办工作。要切实维护代表权益,提供知情知政的渠道,支持代表依法行使职权,为代表履职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要加强代表素质培训,通过有关法律、法规及人大业务知识的学习,增强代表监督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监督水平。

篇7:关于乡镇政府采购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乡镇政府采购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进程加快,政府采购工作面临的形势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主要表现政府采购的环境、目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及要求等五个方面:即政府采购工作由试点阶段转变到

全面推广阶段;由实行之初的单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转变到作为反腐倡廉“源头治理工程”、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制度创新的重要措施;由探索阶段转变到规范制度化管理阶段;由过去的管钱管物转变到按规范的招标程序为部门和单位提供服务;由起步之初倍受关爱转变到迫切希望这项工作出成绩、出效果。基于上述的变化,影响和制约着当前乡镇级政府采购工作的一些具体问题也就显现出来,如对政府采购的认识、政府采购与其他财政改革配套、政府采购规模和区域性大市场建设、政府采购促进经济发展等问题。

一、政府采购的认识问题

政府采购己成为当今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本身就是分配形式的改革,是制度的创新,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因此,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如何正确认识政府采购工作。

第一、政府采购不是可有可无。从政治意义上讲,实行政行采购己是大势所趋。江总书记在亚太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外承诺,中国将在2010年对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己列入了“十五”计划纲要”。加快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构筑财政收支全新体系的三大措施之一。

第二、政府采购不是一般的采购。政府采购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简单购物活动。政府采购是政府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高级采购。政府采购的特点可概括为:一是按政府采购预算安排有组织、计划的采购,采购的主体是各级政府;不是盲目的、无计划的,采购主体不是单位,不是个人,不是“采购员”。二是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效益及维护公共利益的原则,按有关法规,采用规范的采购方和采购程序运作,集中采购,统一招标,整个招投标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阳光”采购;不是“暗箱”操作。三是政府采购全方位接受社会的监督,有效地抑制了采购活动中的腐败行为;没有“油水”、“回扣”之说,也不存在讨价还价。四是政府采购的中标是由社会评委决定的,评委是从数百名经济、技术、法律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政府采购“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整个评委过程和定标结果接受管理部门和公正人员的监督;不是政府采购管理机关工作人员、政府采购中心或中介机构、政府采购单位等决定是否中标。

第三、政府采购不同于一般招标。政府采购是一种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管理手段,是各级政府和法律规定的其它实体以法定的方式向社会采购物资、工程和服务,并对采购过程进行管理的一种控制系统。

政府采购与招标有着紧密的联系,政府采购最主要的采购方式就是招标也就是通过招标的方式,公开采购信息,广招供应商以形成公开竞争,从而取得质优价廉的物品或服务。因此,政府采购与招标仍有着很大的区别:

1、政府采购所规范的是各级政府部门和法律规定的其它实体用于自身消费或公共事业的采购,而招标则不对使用人进行特别限定,任何企业、组织机构都可以采取这种采购方式。

2、招标只是政府采购的形式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形式。政府采购可以公开招标、有限竞标询价采购、直接采购等采购方式中按照最经济有效的原则任选其一。

3、政府采购管理的范围更广,它不仅包括了以招标为重要形式的采购程序操作,而且包含管理采购计划的开始,通过采购计划的审批、合同条件的审查、采购方式的确定,最终对采购结果的审查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活动。

因此,政府采购与招标不矛盾,工作不冲突。招标是政府采购的一种形式,政府采购可以委托代理或中介机构包括工程招标在内进行执行,但招标不可能、也不能取代政府采购。

4、府采购的节支额不归单位。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规范采购行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政府采购队伍建设问题

政府采购工作是新生事物,是令社会瞩目的全新工作,涉及经济学科、自然学科等多学科知识,更关系到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和反腐倡廉。因此,从事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素质必须适应,不仅熟悉财政业务,还应掌握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商品性能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如果素质跟不上,就会出问题,就会影响政府采购形象。

从客观上讲,乡镇级政府采购工作起步比较晚,政府采购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过去没有接触过政府采购的具体事务。所以,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政府采购队伍建设,就是当前政府采购工作上台阶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笔者认

为,当前政府采购队伍建设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政府采购机构应狠抓内部管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人为本,坚持“两手抓”,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用文明创建促工作。

第二、应用制度管人,完善内部工作规程、制度和办法,在程序上做到滴水不漏;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廉政建设规定和工作纪律,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自励,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监督,自觉维护政府采购形象。

篇8:对衡阳市乡镇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主要成效

2015 年3 月, 衡阳市根据国、省有关文件精神并借鉴其他先进省市的成功经验, 研究制定并出台了《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镇工作的意见》 (衡发〔2015〕7 号) 。 文件自下发以来, 各县市区非常重视, 组织专题学习, 研究部署做好乡镇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1. 土地流转扎实推进。 通过加大奖励力度、培育新型主体、强化社会服务, 着力推进“一流转五服务”。 截至目前, 全市已启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农村共流转土地501.66 万亩, 其中耕地284.3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51.83%, 65%以上的农户参与了耕地流转, 共签订流转合同80.6 万份, 有效遏制了抛荒。

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如衡东县、雁峰区、耒阳市推动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重点扶持和发展种养大户。 珠晖区通过“股田”制、集中租赁、企业带动等模式, 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村土地经营正在逐步由单一家庭经营向多元主体经营转变。

3.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目前耒阳市、常宁市、衡南县、南岳区等4 家农信社成功改制组建农商行。石鼓区在城区率先成立“四中心一协会”, 搭建了区级融资平台。 金融服务“三农”力度不断加大, 截止2015 年10 月底全市涉农村贷款余额达747.28 亿元, 增长13.04%, 较年初净增加42.28 亿元。

(二) 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1. 机构整合有试点。 衡阳市已开始谋划“一办五中心”整合工作, 并在衡阳县、耒阳市、常宁市、石鼓区启动了试点工作。

2. “四权”下放有动作。 进一步简政放权, 规范清理行政审批和非行政审批事项, 把能委托给乡镇办理的事项下放到乡镇。 如衡东县把办理低保户、农村补贴等20 余项管理权限解绑下放。 衡阳县逐步将38 项便民服务事项下放到乡镇。 南岳区把乡村规划许可审批权限全部委托给乡镇办理。

3. 村级管理有突破。 狠抓基层民主建设, 强化村级科学管理, 在农村大力推行“135”治理模式, 并积极建立完善以村级监督为重点的村务监督机制。 如雁峰区、南岳区等大部分村已普及“村账乡代管”, 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和党风廉政监督员, 村级财务不断规范。

4. 合村并乡有推进。 衡阳县率先启动和完成合村工作, 由原来的892 个村撤合并为现在的514 个村, 撤并率为42%, 村干部精简率为37%。 祁东县并乡 (镇) 工作进展顺利, 合村工作同步进行。 衡阳市将按照全省统一部署, 2016 年春节前完成合村并乡 (镇) 工作。

(三) 干部管理进一步加强

1. 队伍结构逐步优化。 通过公开招录选调生、乡镇公务员、大学生村官等方式, 不断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 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 干部队伍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同时, “重视基层、注重实效”的用人导向进一步凸显, 在调整直属单位主要领导职务时优先考虑具有乡镇工作经历的干部。

2. 干部素质不断提升。 通过集中轮训、上派下挂、交流学习、远程教育、微信平台等教育模式, 扩大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覆盖面, 基层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如衡东县近两年先后选派24 名乡镇干部赴浙江兰溪进行挂职锻炼。 石鼓区今年组织52 名乡、村干部赴常德、深圳、郴州等地学习考察新农村建设、 城乡一体化经验。

3. 干部作风明显好转。 2014 年以来, 针对乡镇干部 “走读”现象开展了专项督查。 南岳区建立了区委巡查工作制度, 对全区基层领导班子成员履职履责情况进行巡查。 常宁市群众评议干部的做法已形成长效机制。珠晖区、雁峰区推行指纹打卡考勤制和村干部坐班制。 石鼓区实行乡、村两级干部挂牌上岗制度, 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衡山东县通过《聚集政风》栏目对店门镇、福田铺乡两个乡镇进行了电视问政, 推动乡镇干部作风明显好转。

(四) 基层党建进一步的夯实

1. 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 衡东县、衡山县、衡阳县、珠晖区等下发了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文件, 对摸排出来的软弱涣散村 (社区) 党组织, 建立动态管理台账。每个软弱涣散村 (社区) 明确一名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一名乡镇 (街道) 领导干部进行挂点指导, 并选派一名“第一书记”进行驻点帮扶。

2. 切实落实党建工作责任。 对乡镇党委书记及村党支部书记实行党建工作“ 双述双评” 制度, 签订党建工作责任状, 南岳区推行了“三簿三督一点评”工作模式; 珠晖区制定了党建工作问题清单, 明确党建任务书、时间表, 层层传导压力, 层层落实责任。

二、存在问题

在乡镇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机构整合进展缓慢

1. 思想上有顾虑。 对 “一办五中心”的整合, 上级部门没有出台可操作性的具体文件, 没有统一的整合模式可复制, 大部分县市区对机构的整合有畏难情绪, 有的还担心与市县机构改革相冲突, 都在观望等待。 目前, 全市除衡阳县渣江镇, 常宁市塔山乡, 耒阳市三都镇、上架乡, 石鼓区松木乡、角山乡开展了 “一办五中心”整合工作外, 其他乡镇仍然是按2012 年乡镇机构改革后的机构设置、 人员编制模式运行。

2. 认识上有误区。 基层大部分干部认为, 如果要设立“一办五中心”, 就必须改革财政体制, 因为按照 (衡发〔2015〕7号) 文件的要求, “五中心”的“四权”即人、财、物、事由乡镇党委、政府管理, 而乡镇各事业站所财政供养方式不同, 若全部整合进来统发工资, 财政保障难以到位, 并且还会涉及到编制调整、人员定岗等方面的问题, 工作难度很大。

(二) “四权”下放亟待规范

1. 省直部门条块干预。 一些省直部门经常以项目、资金、考核等名义进行督查, 要求县市区必须单设相对应的站所, 如省卫计委把单设乡镇计生办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

2. 城区政府无权下放。 城区的工商、税务、规划、国土、质监、食药、环保、公安等部门由市直部门直接管辖, 城区政府无权下放。

3. 县直部门不愿下放。 部分县直部门由于种种原因, 不愿下放相关审批权限。如办理结婚证目前仍必须到县区民政局办理, 群众意见较大。另外, 县直部门担心权力下放后会产生管理失序的问题。

(三) 干部管理比较粗放

1. 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各县市区都出台了加强基层干部管理的文件, 部分乡镇也制定了相关落实措施, 但还不够全面和具体, 且在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 如大部分乡镇没有制定基层干部的目标管理考核细则, 干多干少一个样。 部分乡镇的值班考勤、 民情走访等制度形同虚设, 没有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 按制度办事。“三有两评”工作法也未完全落实到位, 部分乡镇、 村组干部的民情日记记录不详, 敷衍应付。 民主评议没有动真格, 很少触及实质性问题。

2. 交流渠道亟待拓宽。 纵向交流通道狭窄, 只有乡镇“四大家”主要领导才有机会交流到县级部门工作, 乡镇副职的干部交流比较困难。 横向交流通道闭塞, 县市区不成文地对乡镇按面积大少、交通区位、经济强弱划分为一、二、三类, 干部的横向跨类流动除非是提拔重用, 否则, 基本上在同类的乡镇工作。

3. 作风建设亟待加强。 部分乡镇的“走读”现象比较突出。 一些县城周边乡镇的干部“上午上班下午回城”;一些偏远乡镇的干部“轮流上班”;部分乡镇干部的官僚作风比较严重, 坐着车子到现场、隔着玻璃看群众; 部分农户不认识驻村干部、困难户没见过扶贫队员的问题还存在。

(四) 服务能力有待增强

1. 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一些乡镇干部久坐衙门当老爷, 主动下乡少, 主动为群众解决问题少,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上级部门要求的“六代”服务, 即代访、代办、代购、代销、代管、代缴, 真正做到的乡镇不多。

2. 服务群众的能力不足。 部分乡镇、村干部理论政策水平不高, 业务不精, 能力不强, 在处理复杂矛盾的问题上, 点子不多, 办法不新, 导致问题上交, 引发群众上访。

三、对策措施

(一) 切实深化认识

乡镇处在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第一线, 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 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 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在党的组织和国家的政权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基础地位, 担负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推进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和谐、提高农民收入等重要责任。 要充分认识做好乡镇工作的重要性、 紧迫性, 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 牢固树立重视基层、抓实基础的理念, 切实解决当前乡镇工作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 坚持问题导向

1. 明确任务。 明确当前乡镇工作的主要任务, 并结合工作实际, 细化工作目标, 提出具体要求, 制定具体措施。

2. 找准问题。 认真对照当前乡镇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科学分析原因, 找准关键环节,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3. 精准施策。 做好乡镇工作涉及方方面面, 同一个问题不同乡镇之间情况可能不一样。要吃透上情、结合下情, 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 精准施策。

(三) 狠抓工作落实

1. 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争取全面完成农信社改制任务, 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

2. 加快机构整合。 严格按照文件要求, 消除顾虑, 制定方案, 整合乡镇内设机构和事业站所, 整体推进“一办五中心”设置工作, 实行“一站式”服务, 着力提高乡镇办事效率。

3. 推进“四权”下放。 加大行政审批与管理服务事项清理力度。 由相应职能部门牵头, 根据具体情况列出下放清单, 将能下放给乡镇的事项全部下放, 依法可委托给乡镇行使的行政权力尽量委托给乡镇, 并做好衔接工作, 加快“四权”下放工作进程。

4. 加大管理力度。 不断拓宽乡镇干部交流渠道, 积极有序推进乡镇之间、乡镇和县市区直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进一步优化工作环境, 逐年加大对乡镇的投入, 全面改善乡镇工作生活条件, 确保乡镇“五小设施”全覆盖、全达标;合理提高乡镇福利待遇水平, 严格落实乡镇干部工作补贴;进一步细化乡镇干部目标管理考核, 让乡镇干部个个有岗位, 人人有责任。

5. 提升服务水平。 加大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 鼓励乡镇干部在职参加继续教育, 不断提高乡镇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 积极开展乡镇干部“学一技、联一户、解一难”活动, 提高乡镇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

6. 加强党建工作。 全面落实 “四议两公开”、“三有两评” 工作法, 进一步完善“党建指导员”制度, 强化乡镇党建工作考核, 扎实推进农村党建工作。

(四) 加强督查考评

加强对乡镇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建立定期督查考评机制, 建立工作台账, 对工作推进情况定期通报。 开展对贯彻落实 (衡发 〔2015〕7 号) 文件的专项督查, 对乡镇工作落实不力、工作滞后的要严肃问责。

参考文献

[1]尚柏仁.对乡镇工作的几点思考[C].中国创新发展研究文库——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2005.

上一篇:父母爱孩子的诗歌下一篇:我为妈妈洗头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