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活化的快乐课堂

2024-04-14

打造生活化的快乐课堂(精选8篇)

篇1:打造生活化的快乐课堂

打造快乐的生活散文

“日子像流水一样逝去,但又不留任何痕迹”,这是我唯一能想象用来形容日子的比喻,尽管不是很美好,但却很真实。我知道这不是我所期待的。我所期望的生活应该是风起云涌的,就如同波浪有着起伏的波澜和壮阔的魅力。我渐渐的发现日子在这里仍然是殊途同归,不论你愿不愿意。

在思想的冰冻期里,我像蜗一样躲进微笑的躯壳里,蛮荒而又自负的蜕变着,因为除了微笑我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大度以及掩饰内心的失落呢?当身边的一切已经拨动不了我的神往时,每一次无人喝彩的摧残对我而言都是一种快乐,因为“当环境逼你买醉的时候,你就只能沉默”。

时间是一位最卓越的导师,在她的教诲中,我慢慢的懂得生活不应太复杂,也不应太简单。于是我开始在C++语言程序般的生活中寻找着快乐。有时我也会猫在寝室的角落里埋头“品尝”书虫系列;有时心情好的时候也会去泡泡吧,看看“大学论坛”里的涂沫横飞;在者我可以下课时拍拍前排的女生说:“如果想找美女就照照镜子”。快乐亦如此,它不仅仅是一种心情,更多的在于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恰如高山流水般的自然;如庄子般的清澈幽远;荀子般的洒脱聪颖;颜子般的大智若愚……我尽管懂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但似乎缺少了“衣带渐宽终不悔”般的坚毅。

在无数低调的日子,梁启超的“境由心造”,如同一条智慧的河流,在指引着我,鼓舞着我,鞭策着我。所以我一直生活在“快乐”的感动之中。或许人生的足迹是由不同的情感构成:或沉稳,或激动,或悲伤,或快乐。正如一个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一样,你只是一个矛盾的,复杂的抑或简单的结合体,重要的是你懂不懂得该如何选择,这是我的`理解。

快乐如同山间的小溪,清澈的流过,不带来半点污垢,却升华出山间的灵气;快乐如同水滴的采石,色彩斑斓,造就和的豁达;快乐如同天边的云翳,能点缀一个美丽的黄昏;快乐如同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在于个人的自身修养。

其实生活中有着各种极致的风景。没有快乐的日子用心去打造,然后问自己:“今天你的心跳达到一百二乐吗”?

篇2:打造生活化的快乐课堂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兴趣;备课;转换角色;创设情景;自主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大班化的班级授课制若没有高效的课堂作基石,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为此,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手段组织教学。

一、用教师的爱与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一位资深教师这样说,“好教师有三大潜质:爱心、悟性和激情。”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爱心”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乏;“悟性”先天所成,可遇而不可求;三者中唯有“激情”是教师个人可以刻意培养的。教师不要把情绪带进课堂,用智慧点燃智慧,用激情激发激情,用好课内每一分钟,对每一堂课负责,这是成就高质量教学的大前提。课堂上,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要能将死板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甚至幽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对学生要充满爱心,要一视同仁,既不偏重优生,也不歧视差生,而是要多鼓励关心差生,要明确教育的责任。正如高尔基所说:“爱孩子是母亲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此外,课堂要充满活跃、民主激励的气氛。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允许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的不同解法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如果学生的方法较好,则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表扬和鼓励。然后在课后多进行师生交流,增进师生间的信任度。

如果教师能够用自己的爱与激情教育学生,再笨的学生也会被打动。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通过教师的感化,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努力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扎实备课、重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备课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当教师拿到教材后首先要自己了解教材,先通读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然后参考其他的资料,凭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理出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建立自己的逻辑框架,做到在整体上把握教材。然后通过一堂课一堂课的实践爱你,不断完善备课内容。在备课时,教师应从零开始、从头设计,待大致方案出来后再与自己以前的教案相比较,看看有没有创新之处,或再去参考别人的教案,看看有没有可吸收之处。这样强迫自己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超越,而不被自己以前的、别人的思维所限制。哪怕是一句巧妙的过渡、一个与众不同的导入、一项简单的实验改进、一次有创意的作业布置,都能让人感到欣喜,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从而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要求现行课堂教学中能给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探究空间,故而有极少数教师认为无需精心备课,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大胆放手让学自己学习即可。殊不知,这种观点犯了极端主义的错误。实际上,在新课程理念下,首先,教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应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知。其次,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进行精心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反复研究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最后,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能依照“备课”照本宣科,按部就班,而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顺应学生的学习。

另外,“预设”和“生成”在数学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预设”与“生成”是相应的,所谓“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它包含对教材的认真钻研,全面了解学生认知状态后对教学设计的精心准备。所谓“生成”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未能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对它的正确处理。巧妙的.预设对学生知识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创设情境:媒体播放崆峒山风景区概况,并出示从西站至崆峒山的路线(方案),西站――崆峒山脚下;乘汽车要1/2小时;骑自行车要5/8小时。山脚下――塔院,坐缆车要1/3小时,爬山要7/8小时。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你准备怎样去崆峒山游玩?要求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出各种路线(方案)所需时间。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当遇到“5/8+1/3”时,学生探究的热情空间高涨,有用画图来证明的,有试图把分数化成小数的,也有先通分再计算的。由于课前精心预设,没有限于教材,而是创造了丰富的情境,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自主探究,共同研讨,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帮助,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感。可见,好的预设对知识的生成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教师应转换角色,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因此,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四、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的教材中,许多小标题都是以疑问的方式出现的,非常有趣,富有挑战性,很适合学生的胃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意图,特别是在创设情景时不能随随便便,或者是搞花架子,这样容易流于形式。教师在情景创设时,目的性要强,要选取有特色,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素材来创设情景,这样才能达到创设情景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时,是这样设置教学情景的,将“有理数的乘方”的“读一读”中一个有趣的故事“棋盘上的学问”安排在新课前,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问题一提出,教室里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三三两两在讨论,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还有的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在等待着教师的答案,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等我们学了这一节的内容后,大家自然就明白“国王的国库里到底有没有这么多米了”,这样从教学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

五、培养良好习惯,教给学生探究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以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先是引导学生制订自学提纲,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引导学生借助资料解决自学中的问题。另外,引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因人而异,逐步提高自学要求,养成良好自学习惯,以培养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以促使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目的是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但有些学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何处想,更不知何处说,因此,就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要求学生听完整他人的发言,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善意提出不同观点。学会思考、倾听和发言,养成良好合作习惯,促进自主探究学习的开展,养成猜想习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猜想是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开始。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选择“开放性”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积极性,另外,笔者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猜想知识间的联系、解题的方向和问题的结论。并让学生把想法都说出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随着良好猜想习惯的养成,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六、精专新课程标准,把握最新中考新动向

教师要准确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把握最新最准的中考新动向。

“大众数学思想”在新课程理念中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对原有的内容增、改、换、删;“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要求教师依然要重视双基,让每一位智力正常的儿童,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得到提高。“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说明“英才教育”和“面向全体”并不矛盾,应因材施教,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主要有:分层设问,分层训练,在一个班级里面要相互带动,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更多人‘富’起来”。

中考试题方面:1.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注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注重考查影响后继学习的双基,与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体现数学在物理、化学等科目中的工具性。4.注重考查学生的动手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比较一下近年来的中考题,难度系数比依然是6:3:1,只是方向在变化。在教学中,尤其是数学复习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①精选例题,以点带面。②和同学一起挖掘中考题的编拟过程,激发兴趣。③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④一题多变,形成知识网络。还有近些年的中考题有直接供用高考题,趋同于某一高考题型或将同一高考题降低难度或者渗透重点的高中知识,跨学科设置中考题,这也就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不但要精深初中数学,还要更多地了解数学的其他发展途径。选的例题要有启发性、能有代表性、可揭示一类题的解题规律,例题要与教材重点内容紧密联系,有利于知识的深化、拓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融合课程打造小豆包的快乐生活

嘟嘟妈:“开心,中关村一小的一年级生活果然值得期待,书包都不用准备,每个新入学的小学生都发环保书包,书本也不是外面传说的某些版本,简单四本书,要求简单得几乎没有,唯一的就是要孩子爱上学校,爱上上学……”

“小豆包放学了,开心得不得了,说不想放学,边走边给我讲今天老师讲的绘本故事—夜莺。”

以上是中关村第一小学(以下称中关村一小)一年级(9)班的一位家长在朋友圈里分享的微信内容。

仅6周岁的孩子刚迈入小学时心情是紧张、不安、焦虑的,有的甚至是哭着回家的。然而,一学期下来,中关村一小的学生每天快乐地步入学校,满足地回到家中。他们喜欢与家人诉说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乐意将自己喜欢上学、喜欢学校的心情与家人分享,渴望让家人见证自己的成长。

这与学校一年级实行的融合课程育人实验是分不开的。

2014年9月,中关村一小在一年级突破窠臼和传统,探索融合课程育人新路径:打破传统的科任教师“走班制”,尝试两位教师“常驻”班级,担任一年级所有课程;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进行多学科融合教学;自编相应的学生用书《金葵花乐园》系列读本。

融合课程的基本关注点为“衔接”“基础”“融合”,通过全方位地融合形成非线性合作系统,即学科融合、教学方式融合、教师融合、家校融合、跨龄融合等。如此多元融合,顺应新入学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助力学生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将学习变成学生感到好玩有趣的生活体验,使一年级新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融合课程鼓励教师们大胆突破自我、自主创新,与学生共同创造出更为别开生面的课堂。在此仅举三例:

一、在“玩”中融合

教师需要在不破坏原有学科的基本特点的前提下,更好地建立学科间的联系,实现融合与延伸,这是融合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作为融合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应当深入思考:如何有目的地将超过一个学科的知识、视角和研究方法吸收在一起,以促进对核心思想、问题、人或事件的更有意义的理解[1]。换言之,教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课程融合的目的并不是消除每个学科个体,而是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一位曾多年担任科学教学的老师选择了“玩七巧板”这个内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多方资源,开创了这样的课堂:

(1)从“玩”开始:学生在课余时间玩七巧板。(持续一周)

(2)认识图形:你们发现七巧板都由什么图形组成?(学习数学知识)

(3)关联生活:请你尝试用七巧板拼出身边的事物。(动手操作,感知图形)

(4)巧手绘图:自己动手做一套七巧板。(知识运用,融合绘画元素)

(5)趣谈“七巧板”:根据自己的作品编一个故事。(知识拓展,融合语文元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七巧板是一种传统的智力游戏,用七块板以各种不同的拼凑法来拼搭千变万化的图案。学生需要仔细观察生活实物或生活情境,经七巧板抽象拼摆表现出形象化的具体事物或情境,这就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事物的突出特征,不仅要抓住事物的形状特征达到“形似”,更要追求事物的“神似”,达到“形神”完美结合。当学生把几幅乃至几十幅七巧板放在一起时,这些七巧板能组合、创作的图形就更多,所能领会的意义也就更广泛,他们的想象空间自然更加开阔;依靠对所拼图形的审视与思索,学生可以领会出无穷的意义。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尽情发挥想象力,带来了许多精彩的创作,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生活中的图形,学会了辨认颜色,初步领悟图形的分割与合成,进而开发他们的手部智能,提高审美情趣。这不正是学科融合所要实现的效果吗?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使学生在玩中发展心智,在真实生活的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学习、锻炼与成长。玩中有动手实践,孩子天生是动手的行家,只要给予足够的空间,他们就能玩出无穷的花样;在细微中展开玩,在玩中质疑,在玩中创新,在玩中激发灵感,在玩中懂得合作,在玩中学会表达。多元而丰富“玩”的课程促进学生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发展。

二、融合课程实现“1+1>2”

一年级融合课程的教学团队由学校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兴趣特长的教师凝聚而成,在核心团队的基础上,人员组成由校内拓展到科学院专家、院士、高等院校教授、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等。每班的两位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实际“操作者”,两人同时进班,交叉教授同一主题,相互印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突破教师视野的局限,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

融合就是将两个或多个平等的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意味着融合应该是一种双向的沟通[2]。这里所指的双向沟通可以理解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学习。当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时能够从两个或者更多学科领域来检验这个问题,融合就成功了。

一位数学老师以“神奇的百宝箱”导入“规律”的知识,让学生初步认识规律,进而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完成规律中数学元素的探究后,课程并没有结束,而是巧妙地衔接到了艺术课里的“串珠链”。这正来源于两位搭班教师的智慧碰撞。另一位搭班的美术老师引导学生从经典的艺术品中感受规律之美,从生活的饰物中发现规律之美,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制作珠链,体会规律之美。在艺术元素中,找规律的方法更加发散,更加广泛。

同样是“找规律”,数学老师更为关注“找规律”的方法,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美术老师则强调串珠子的规律美,着重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活动。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阶段,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较为依赖感性材料,美术老师的珠链制作恰能提供这样一份直观材料;数学老师以“神奇的百宝箱”切入,激发了学生对规律的兴趣。

这两位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关注点各有不同,但他们共同挖掘出其中包含的不同元素,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元素的整合与联系,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完整地认识规律。两位教师巧妙合作,突破学科界限、打破课时限制,充分利用资源,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挥,充分诠释了“1+1>2”。

三、主题活动营造“欢乐课堂”

融合课程最流行的方式就是主题活动,即按主题来组织教学而非学科领域。主题活动充分呵护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放松的氛围中获得进步与成长。比如数学、阅读或历史,主题式教学可以通过阅读、写作、数学、历史、科学和艺术等有意义的方式达到整合教学[3]。基于此,教师们充分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如有的语文老师引导学生书写“绘画日记”,从学生所完成的“字与画”作品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体会他们的点滴进步;有的数学老师发现不少多才多艺的学生,于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精心策划了充满欢乐的课堂。

欢乐课堂的基本过程如下。首先,老师与学生商定主题,开展民主调查:你有哪些特长?其次,学生自荐小老师,成立小组;最后,小老师们开始组织课堂;最后,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如何让小老师保持热情?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表现自我?

试想:在同一时间,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做不同的事情。这样的课堂到底会发生什么?以“农场魔术师”为主题,学生们有的利用神奇的双手当了一回农场小厨师,用橡皮泥做出了丰富的饭菜;有的还创造了别开生面的立体图画—“我们一起用餐”;有的就地取“材”,认真观察教室窗台上的“菜根”,以绘画的方式将其生长的过程表达出来;教室后面的一群学生兴致颇高,原来他们在讲故事,讲着讲着,还把故事编成了童话剧。操场上,学生家长受邀请来到学校,开始学习足球的基本技能,学生们自豪地称之为双脚生“花”!

统一主题的不同学科间的交织,可以将希望学生学习的以及必须了解的东西放在一起。通过使用一个主要的统一主题将学生的学习聚焦在传统学科种类的联系上,学生可以掌握联系,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并且学会理解世界[4]。每周一次的“欢乐课堂”,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表达。整个过程中,小老师有模有样地组织课堂:管好纪律、随时提醒、及时表扬、互助学习;共享成果,获得成就感;在自主评价中,懂得欣赏同伴,学会尊重他人。

篇4:打造快乐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快乐课堂;数学的魅力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人们普遍适用的技术。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将课堂当做了知识的传输平台,在学生的思想里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就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考上重点高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着教师灌输的知识,没有一点激情,没有一点乐趣。所以,教师要想真正地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真正让学生走进数学,就必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快乐地进行学习。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将学生熟悉的环境引入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的创建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出发,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如,学习《打折销售》时,为了不让课堂像以往那样枯燥,在导入课时,我首先向学生创设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情境:某超市在国庆期间,对某种衣服的价格进行了这样的调整,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20元,这种衣服每件的成本价是多少元?这种商场、超市打折销售的情境,在各大节假日期间都会出现,学生也是经常看到的。所以,在导入时,将这样一个学生都熟悉不过的情境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快乐进行数学的探索和应用。

二、借助小组自学,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小组自学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引导学生找回学习的信心,进而使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相信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如,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了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授课时,我让每个小组动手前先进行假设,之后,通过动手制作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来判断自己的假设正确。若是正确,则该条件就是满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整个活动中,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进而为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展示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是满堂灌的形式,学生每节课都是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中度过的,学生被动的学习使其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要给学生建立展示自己的平台,逐步让学生找回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已知AB=CD,AD=BC,求证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这是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中的一个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课堂的乐趣,在解答这道试题时,我让学生走上讲台,将自己的解题过程展示给其他学生,并引导学生转化角色,把自己当做小老师,进而使学生逐步找回学习的信心,转变学生的学习思想,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将每一节数学课都打造成快乐的、轻松的课堂,最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龙先英.如何引导初中生快乐学习数学[J].读写算,2012(23).

篇5:打造生活化的快乐课堂

自全国少工委六届三次全会召开以来,“把有意义少先队工作做得更有意思”就成为了当前少先队组织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少先队的组织属性、政治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做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从队员角度来看,再有意义的事情,形式上不被喜欢,没有入心入脑,你做了也是白做。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队活动必须要从“有意义”向“有意思”华丽转型。

在我没有担任少先队辅导员的时候,我曾觉得这项工作很简单,只要抓好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就好了。可是,当我真正接触这项工作后,才发现少先队工作在抓基础的同时,更应该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从实际出发,创出有特色、有意思的活动才能真正受到队员们的欢迎,走入少先队员的内心世界。于是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向日葵”德育实践基地成立了。而作为这个德育基地的直接负责人,我为其设计了一系列配套活动。

1、“播撒种子,播种希望”活动。少先队大队部以“植树节”为契机,在全校少先队员中开展以“播撒种子,播种希望”为主题的蔬菜种植活动。3月12日当天,各中队的队员们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进行松土、挖坑、施肥、播种、盖土等流程。学校还聘请了县电视台的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录像,很多学生因此上了电视,兴奋极了。通过这次活动,我希望队员们在播撒种子的同时,也能将“种绿、爱绿”的环保种子播撒在自己心中,更希望队员们通过实践体验到劳动的艰辛,让其懂得珍惜粮食的道理。

2、名片秀。结合美术课,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通过绘画、写字、命名等手段,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制作有自己班级特色的蔬菜“名片”,并且选出最优秀的作品,成为自己班级实验田里的蔬菜名片。

3、“我是快乐小农夫”、“我的地盘我做主”活动。各中队成立“向日葵”实践兴趣小组,观察田里作物的成长过程,了解作物的成长并进行记录、拍照。结合综合实践课,由老师带领下田从事除草、施肥、杀虫等基本农事活动。

4、“涂小达人”、“万能小巧手”评比活动。结合校“科技节”,整理、总结经验,分别以“科普考试”和制作手抄报的形式推选“涂小达人”和“万能小巧手”。

5、板报评比。以“劳动节”为契机,各中队开展以“我和植物是朋友”的黑板报评比。队员们通过黑板报,将自己搜集的有关农谚、诗歌、及农事相关知识展现出来,并由大队部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6、丰收的喜悦。各中队的农作物成熟后,队员们在老师和农民伯伯的带领下,学习收割作物。然后将一部分作物送往涂茨镇敬老院,慰问老人们;剩下的作物,组织队员们成立“红领巾小市场”卖给老师们及学校旁的村民,再将所得的钱全数捐给学校里的贫困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让队员们体验丰收的喜悦,产生与人合作的需要,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助人的快乐。

篇6:打造生活化的快乐课堂

八天七夜的营地式教育,学生们围桌而坐,正在讲师们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上台介绍自己的学习探索计划。在这种学习模式中,讲师们首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互相介绍,建立新传统,认识营地。这样的特色课堂与以往的不大相同,这种高效课堂模式,正是“卓卷美式超营”的现场直击。

高效课堂是在“卓卷美式超营”的高效课堂教育模式理念中应用而生的特色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次有效探索和实践。“卓卷美式超营”的课程包括:超级记忆法、超级思维导图、超级心灵成长、超级父母课堂四大体系,使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做到“父母有成长,孩子有成就”,“父母一定要改变,孩子才会更杰出”。这种高效课堂模式,就是卓卷一直以来推广和普及的国际化前沿教育模式,帮助学员提升学习、思维和创造力,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追求。坚持“推广优质教育,助千万学子成功”的办学宗旨,重视学员多元智能培养。依托强大的智能支撑和研发能力,秉承“专业奉献,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不断深度拓展卓卷系统教育课程和专家咨询服务,不遗余力地在理论、实践领域推动全脑协调学习的飞速发展。

篇7:打造快乐课堂力求高效识字

宜都市陆城一小 王玉玲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一入学,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内就要认识400个生字。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着实有点难度。所以打造高效地识字课堂一直是我们低年级教师研究的话题,努力的方向。

识字教学不光要让学生掌握汉字规律,学会看似枯燥无味、抽象难记的汉字,同时更要激发孩子对中国汉字的热爱。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追求情趣是为了追求更快乐更轻松更高效的识字。

小学生天真活泼,爱唱爱跳,思维活跃,因而我们努力让识字与快乐相伴。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营造出一种自主、创新、快乐、高效的识字课堂教学情境。

一、猜谜语识字

低年级孩子喜欢猜谜语,让孩子把某些字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巩固所学生字,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通过对谜语的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如教“告”字时,我编了一则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学生饶有兴致地动脑筋猜谜语,当学生猜出是“告”后,然后让学生再把谜面说

一、两遍,字形和字义就自然而然地掌握和理解了。时间长了学生也可以自编谜语了,如教学“美”字时,我们班的学生就编出了非常精彩的谜语:“王大姐头戴两朵花。”“游”字笔画多,学生不好记,学习写字时也爱把“游”字右下的“子”写成反文旁。我就引导学生编了这样一个故事谜语。“夏天,很多人在一个方形的水池里玩,其中要数男孩子最多。小朋友们,他们在玩什么呢?”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学生学习生字就不再害怕了。

二、玩游戏识字。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根据识字教学的内容,我常设计一些游戏带领孩子识字,学生兴趣盎然。

游戏识字主要有四种:扩展性识字游戏、认读性识字游戏、归类性识字游戏和组合性识字游戏。组织游戏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要求简明,参与广泛,互动有趣。比如认读性识字游戏常设计摘果子、开火车、考考你、踩石头过河等。

对于摘果子的游戏,我常这样组织: 师:秋天到了,果子熟了,谁来摘个大果子? 生:我来摘个果子。

师:调皮的生字娃娃就藏在果子里,要是你能大声地叫出它们的名字,果子就会落到你的果篮里。

(学生摘下“果子”就举起来大声说“摘下果子明明明”。如果读对了,其余学生就跟着读“明明明”;如果读错了,其余学生就说“错措错,再想想”)

师引导:生字娃娃可喜欢交朋友了。要是你能够帮助它找到一个朋友组成词,它就送给你的果子又红又大。

(学生摘下“果子”举起来大声说“大红果子晚会晚会晚会”读对了,其余学生就跟读一遍;如果错了,其余学生就说“错措错,再想想”)

师进一步引导:如果你想摘下的大红果子脆脆的甜甜的,生字娃娃对你就有更高的要求,你不仅要给它找个朋友组成词,而且还要用这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学生活动方式同前。)

三、多媒体识字。

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化静为动,能有效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让小鱼儿带着生字宝宝出来游玩,孩子们叫出了鱼儿的名字,就是往大海里放回了一条鱼,挽救了一个个生命。学习《借生日》一课,学生将带有生字的火苗放到相应的拼音蜡烛上就点燃了一只生日蜡烛。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其实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一般情况下,年龄较小学生的注意力只能持续15分钟。要使这种资源得到发掘和扩展就很有必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阅读助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阅读能力形成得早,理解能力则发展得快,学生自学的能力就强。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时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从实质上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

为此我很注重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能力。开学初,学生只学了拼音,我就选取了一些简短有趣的儿歌谜语引导学生读记,给他们讲故事。识字渐渐多了一些后,我就引导他们读寓言童话故事。在读书中生字得到了强化,又认识了一些新字也可谓“温故而知新”吧。

五、生活中识字

新课标倡导课堂向生活开放,将孩子的生活经验带进课堂,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菜园里》一课时,我把蔬菜请进教室,并且创设了当推销员、采购员、上饭店点菜的生活情境,学习活动顿时生动起来。此时,学生已没有了上课时的拘束,推销起自己的商品来俨然是一个个小商贩;“上饭店点菜”这一环节更是有趣,那捋手挽袖的样子,真像一个个饥肠辘辘的食客。熟悉的生活情境,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无形中淡化了孩子的学生意识,学习意识,主体意识受到强化,学习过程充满着欢乐,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让语文学习真正生动。

生活里有最丰富、最生动的教学资源。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汉字,处处可以学汉字,处处需要用汉字。将生活情境与课堂识字高频链接,揭示了识字与生活的深层联系,就是要把有着时空限制的课堂变得更加开放,以生活为课堂,走开放识字之路。将生活情境与课堂识字高频链接,就是要开放识字渠道,拓展识字空间,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能力、习惯和兴趣。当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在校园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走路,逛超市,卖水果等随时都可以识字。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们的识字欲望会更强烈,这样孩子们的语文就会学得更好、更快、更活。

篇8:打造快乐的美术课堂

一、合理导入, 激发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但自制力差。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美术教学必须寓教于乐, 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证明, 教师运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悬念导入等, 在上课伊始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同时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主题, 产生创作欲望。如, 在《泡泡乐》一课教学中, 我组织学生进行吹泡泡游戏, 并让他们在游戏中观察泡泡的形状和颜色, 这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学习主题。

二、方法灵活, 快乐体验

美术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教师自身掌握教学技巧的多少或专长进行灵活选择, 在教学中只有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认知习惯的方法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使他们主动接受。如, 在《加一加变一变》一课教学中, 我让学生们大胆地在黑板上作画, 并对每幅画加以点评和修改, 其教学效果远比教师单一的范画展示要好:改变了学生一味模仿的习惯,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流动的色彩》《风来了》等教学中, 我搜集了大量的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 并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其中内容, 运用多媒体演示表现手法, 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充分感受到了美术学习的乐趣, 同时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审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激发潜能, 快乐创作

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 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去欣赏和评价。作为美术教师, 要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 应当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 要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 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 鼓励学生利用不同工具、不同材料、不拘一格地进行创作, 从而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如, 在教学《童话城堡》时, 第一次授课时, 我采用传画的教学方法: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 每人画三分钟, 然后依次传递, 再添画三分钟, 12分钟之后最初的画回到自己手中再做最后的调整, 这样使学生积极动脑, 打破了思维定势, 创作出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优秀作品。在第二次授课时, 我根据儿童喜欢撕纸的特点, 让学生把带来的废报纸、旧杂志、旧日历等废品撕成小碎片, 然后通过粘贴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城堡。虽然用手撕纸在很多地方受到了限止, 但这种局限性又恰恰是个优势, 撕纸画“笔误”与画理不谋而合, 撕出来的不规则的边沿恰恰体现出了古人所说的“画贵有笔误”的意境。当学生们感受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后, 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进行创作, 并在创作中发挥自身潜能, 感受自由创作的快乐。

四、肯定评价, 快乐延续

上一篇:牌坊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下一篇:《钱学森》第二教时网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