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价值初中议论文阅读题

2024-06-28

苦难的价值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共10篇)

篇1:苦难的价值初中议论文阅读题

1.苦难与不幸是人生的伴侣。人世间找不到十全十美的事物,人生经受苦难折磨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2.一种是面对人生的苦难,懂得为何而活着,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

一种是面对人生的苦难,看不到个人生命的目标,觉得活下去没有什么意义,向苦难妥协。

3.弗兰克博士在惨绝人寰的环境里写出了揭示人灯命运的精神产品——《活出意义来》;山东聊城一位青年高考落榜后走出家门,奋斗八年,终圆大学梦。再举事例(略)

4.苦难与不幸是人生的伴侣。只有我们自己成为人生的真正主人,才能从容面对苦难,才能创造出无悔的人生,才能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

(意对即可)

篇2:苦难的价值初中议论文阅读题

周国平

人们往往把苦难看做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我们忍受苦难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作为人生的消极面的苦难,它在人生中的意义也是完全消极的吗?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谕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就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无人能完全支配自己在世间的遭遇,其中充满着偶然性,因为偶然性的不同,运气分出好坏。有的人运气特别好,有的人运气特别坏,大多数人则介于其间,不太好也不太坏。谁都不愿意运气特别坏,但是,运气特别好,太容易地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是否就一定好?恐怕未必。他们得到的东西是看得见的,但也许因此失去了虽然看不见却更宝贵的东西。天下幸运儿大抵浅薄,便是证明。我所说的幸运儿与成功者是两回事。真正的成功者必定经历过苦难、挫折和逆境,绝不是只靠运气好。

运气好与幸福也是两回事。一个人唯有经历过磨难,对人生有了深刻的体验,灵魂才会变得丰富,而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如此看来,我们一生中既有运气好的时候,也有运气坏的时候,恰恰是最利于幸福的情形。现实中的幸福,应是幸运与不幸按适当比例的结合。

在设计一个完美的人生方案时,人们不妨海阔天空地遐想。可是,倘若你是一个智者,你就会知道.最美妙的好运也不该排除苦难,最耀眼的绚烂也要归于平淡。原来,完美是以不完美为材料的,圆满是必须包含缺憾的。只要没有被苦难彻底击败,苦难必将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

多数时候,我们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际和娱乐,难得有时间想一想自己,也难得有时间想一想人生。可是,当我们遭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我们忙碌的身子一下子停了下来。灾难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回到了自己,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的眼光。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苦难的认识看做觉悟的起点,都自有其深刻之处。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欢乐。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赌场上输掉的,却在他描写赌徒心理的小说中极其辉煌地赢了回来。对于一个视人生感受为最宝贵财富的人来说,欢乐和痛苦才都是收入,他的账本上没有支出。(有删改)

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作者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例子想证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许多有道理的话,把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波浪线画出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苦难具有精神价值。

2.从人们惯常对苦难的看法与态度入手,用问句引起读者对苦难意义的进一步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论述。(意对即可)

3.对于一个视人生感受为最宝贵财富的人说欢乐和痛苦才都是收入,他的账本上没有支出。

4.(1)我喜欢“现实中的幸福,应是幸运与不幸按适当比例的结合”这句话。只有经历过小幸才更能体会幸运的价值,没有经历过不幸,也很难真正认识到自己有多么幸运。它告诉我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幸”珍惜“幸运”。

(2)我喜欢“一个历尽坎坷,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这句话。苦难教给人的东西更加深刻而有效,是人生的珍宝,从苦难中站起来的人往往有着从容面对生活的大智慧,我懂得了每一次坎坷磨砺都会教我们成长。

篇3:苦难的价值初中议论文阅读题

一、群文阅读的重要价值

1.群文阅读能够提升学生阅读速度, 增加文章阅读量

借助群文阅读方式, 教师可以在每篇课文引入与其相关的优秀文章, 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又可以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来增加阅读量, 到达新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 群文阅读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 训练其思维的灵活度和敏捷度。

2.群文阅读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 通常选取的都是与课本内容或主题相关的文章, 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 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在这期间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引导, 学生要想完成教学任务便免不了自主思考, 这样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3.群文阅读能够实现“在阅读”到“会阅读”的转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综合采用各种阅读方式进行阅读。而群文阅读能够让学生广泛阅读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文章, 并对这些文章进行综合归纳以及深入分析, 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 还能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观念, 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 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会阅读”。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主要方法

1.结合课本选取主题一致的文章

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前, 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根据课本内容选择与其主题一致的优秀文章, 一定要确保选取文章的高质量, 让学生能够欣赏到与课文相关的美文。教师在文章的选择上可以参照多方面因素。例如, 可以根据不同单元主体选择, 也可以结合不同学生年龄段或不同心理特征选择, 还可以依照不同文章在内容、体裁、特征、背景以及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来选择。例如, 在学习动物描写单元时, 教师在教学中可选择一些描写动物的优秀书籍来进行群文阅读, 例如《昆虫记》等, 一方面, 可以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书籍来对课文知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另一方面, 借助群文阅读还能拓展学生这方面的知识面, 为学生的课本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

2.依照结构设计合理有序的安排

群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在阅读多篇文章的顺序上一定是有先有后, 因而教师在教学时还必须注重文章阅读顺序的合理排列, 切忌随意调整顺序。例如, 教师在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 要依照科学的顺序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可以依照国家的不同、作者风格的不同或地域的不同进行顺序排列, 让学生科学、有序地进行阅读, 方便其理解和记忆;又如, 在学习名人伟事单元时, 教师在结合本单元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 可以指导学生先阅读中国名人伟事相关文章, 然后再阅读国外相关伟人事迹, 有目的、过渡性地进行阅读, 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伟人所带来的精神力量, 立志向其学习, 不断完善自身道德品质。

3.联系群文阅读做好阅读后感悟

群文阅读还可以有效强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 为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让其自身进行感受的途径。例如, 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群文阅读后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探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读后感想, 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优美句子、片段或章节摘抄下来, 并与同学进行分享, 让大家一起分析文章的优美之处。这样, 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群文阅读的效果和作用,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创作能力, 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高效提升。

群文阅读丰富多样的阅读教育实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并借助整合与延伸的方式, 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发展自己的观念, 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变“在阅读”为“会阅读”。实行群文阅读, 不仅可以开辟教师教学新方向, 同时还可以给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以及语文素养的增强提供机会, 更好地符合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摘要:群文阅读不同于传统单篇式阅读方式, 其更加注重的是学生阅读上的连贯性和自主性,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文字的归纳和分析能力, 实现传统“在阅读”到“会阅读”模式的转变。简要论述了群文阅读的重要价值, 并提出了几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方法。

关键词:群文阅读,价值,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董红红.群文阅读拓渠道立体德育润高洁[J].学周刊, 2013.

篇4:浅议阅读教学的语用价值

一、 语用,要从儿童角度出发

曾经在课堂上看到过这样一番情景:一位青年教师教学《春笋》一课,文中有一句话:“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为了帮助一年级小学生理解“嫩生生”这个词义,教师出示了婴儿图,让学生想象婴儿的皮肤是啥样子的,并比较婴儿和春笋有什么相似之处,最后说说“嫩生生”是啥意思。教师设计很用心,可结果却事与愿违,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在点子上。

低年级儿童容易理解文字与口语相吻合的词,而不相吻合的词,是不适合采用类比、描述等较为高级的理解方式的。如果教师依从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从儿童灵敏的触觉和直觉思维出发,让儿童看看春笋这一实物的颜色和外形,动手摸摸春笋毛茸茸的外壳,掐一掐嫩嫩的笋肉,就不会出现类似的尴尬现状了。在形象的感知过程中,“裹着、嫩生生”这两个词义,就能恰到好处地被理解,同时描写春笋外形特点的好句子也就能被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

阅读教学的语用价值该怎么体现?文本的阅读对象是学生,自然应以学生的需要而教。教师备课的关键要备学生,要揣测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朝着当前学生学习语言规律的最基础最根本去想。教师要思考,我应该怎么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出一个让学生自觉自愿参与学习的活动。比如,什么样的文章应予略读?什么样的文章可以精读?关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对前后联系,对比关照,句式变化,修辞手法等这些学生体会不到位的重点难点,要巧妙设计,用心点拨。比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中的“移情”手法,趣与活的用词情感,学生肯定读不到位,这些就要想方设法引导进行,让学生在关注独特句式和详略篇章的同时,品味文本的构思新颖与丰富内涵。

二、 语用,要从课程意识出发

中学语文“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体系创立者余映潮老师,在《例说“好课”的设计》讲座中,就语文“高效课堂”提出了基本要求:着力利用课文,重在集体活动,突破语言学用,关注读写训练,渗透知识教育。就当前语文教学现状,他提出8个改变:变“教学课文”为“利用课文”;变“轻慢语言”为“着力学用”;变“线式思路”为“板块思路”;变“碎问碎答”为“集体实践”;变“泛泛而品”为“精读训练”;变“大量对话”为“读写结合”;变“千篇一律”为“得体得法”;变“热热闹闹”为“有动有静”。这些变革体现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体现了将文本作为“例子”,由浅入深、顺应规律的钻研之道。

1. 关于解读文本的课程能力。要探究文本的语用价值,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并有所取舍,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以确定教什么的内容。不同的课程意识和语用价值观决定着不同教学者的取舍方向。正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园子里趣味盎然,情味浓郁,语味淳厚,景物自由,行动自由,人性自由,精神自由。有人关注细节,有人关注诗化与童化的语言,有人关注情语与境语,不同的教师“在园子里面耕耘,有挖不完的‘宝藏’”。

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学会转换角色。一般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关注:读者——关注心动、新鲜内容和感受;儿童——关注读得懂和读不懂,找出不同儿童的阅读差异;教师——进行选择、甄别和处理,判断哪些是一定要理解的教学内容,哪些是需要帮助儿童学的。文本承载的内容,不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内容。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感受、表达等,才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内容。例如,余映潮老师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设计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将最美的段落改写成几首诗;第二板块,围绕第13自然段,重点研读一个段落,圈出关键词,画出其层次;揣摩一种优美的写作手法,知道一种可以学用的段式。这样两个板块的设计将语用的意识发挥到极致。

2. 关于把握文体特点的课程能力。当前,基于文体特点,挖掘不同文体的语用价值,让学生逐步掌握、巩固、运用文体特征,形成阅读素养和写作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以《火烧云》教学为例。《火烧云》是根据萧红作品《呼兰河传》节选改编的一篇文字极其优美的散文。纵观全文,虽然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极其优美,描写形态变化的段落想象极其丰富,且写作极为有序,体现了作者善于形神兼备地描写事物的笔力,散文“一切景语

浅议阅读教学的皆情语”的情感线索隐含在通篇文字之中,而这恰恰是学生难以自主体悟到的。

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读懂文本的要求上,那么散文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就没有办法凸显。教师要带着课程意识重新研读文本,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在非常突然的情况下,发现周围的一切连同自己都变成了金子般的颜色,那是一份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对文本的有效拓展就起到了文体学习的作用。

3. 关于设计读写结合点的课程能力。“读写结合”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寻找读写训练的结合点,明确指向语言运用的训练,为理解内容而写,为学习“字词句段篇”而写,让学生的写作练习与文本范例的表达特点及表达方式密切相关。

笔者在设计《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怀揣着注重语感培养,注重训练语用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从词到短语到短句(如:晶莹、圆润、散步、睡、一弯新月等)的感受和运用,到练习说“蜗牛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等类似句式,直到仿写歌颂春天的句式。读读、想想、说说、写写,教学中读写紧密结合,用多样的训练形式,提升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 语用,要从多元评价出发

强调开发阅读教学的语用价值,要防止走向单纯的技术训练,将教学变成了肢解文本式的一场“屠宰”。师生拿到一篇文章,三下五除二贴好标签,画出好词好句,套用套用句式,或者再机械仿写个片段。这样的语用训练就偏离课改的正道了。一堂充满发展意义的语文课,其语用价值的标准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伴随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伴随生命拔节的悦耳声音,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其评价维度,应是多元的。

nlc202309020457

1. 体现于积极思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思维路径有多长,思维能力有多强,无疑是关注语用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课堂上,太过浅显的问答,不能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其思维的含金量就差。因此,教师要时常引导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当思维的过程得以呈现,思维就能得以延伸,教学就有了促进思维的价值。试以苏教版三下《争论的故事》教学片段为例。

师:第一部分可以用“讲故事”这个三个字的词概括,那第二部分能不能也用这样的词来概括呢?自读第二部分,想一想。

生:议论想法。

师:意思接近了,但不是三个字的构词方式,提高点标准,怎么概括?

生:受启发。

师:构词方式对了,意思也接近了,可惜没有说话的感觉。

生:说感想。

师:“感想”一词从何而来?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里有。

师:这位同学可真有水平,他不仅会用书上的词,还用“说”代替“讲”,意思差不多,却不重复用词了。想想,还可以用什么词代替说的意思。

生:议感想。

生:论感想。

在以上学习过程中,教师察言观色,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学生的回答上,相机点拨。这样的点拨,能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发挥临场机智,通过语文学科的语言学交流功能,促进学生获得严谨的思维训练。

2. 体现于情感体验。对于文选型教材来说,每一篇文本都是呈现给学生的一扇窗户。打开文本这个窗户,引导学生调动一切感官和神经末梢仔细地体察窗户外面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世界,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台湾的同行普遍比我们做得到位。在台湾,教师要用一周的时间精读一篇文章,让学生充分触摸文章,深入肌肤般地潜心涵泳、会意经典作品。

3. 体现于语言表达。语言表达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效度。教师应以个性化又是规范化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做好示范,课堂上,学生会对教师察言观色,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学生会被教师丰富、准确的表达所影响,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清晰和表现力。课中,要想好语言应答的基本走向,从评价语言到点拨语言,从模仿名教师的语言,到形成自己的语言,在教学语言形成过程中,逐步形成个性特点,形成教学优势。

4. 体现于知识转化。语用成效的评价体系中,少不了对语文知识的考量。随着年级增高,知识体现更倾向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运用,检测手段也更为灵活,学习的效果会因为检测基础与技能的比重不同而不同。语文教师,一方面要看重知识的积累,有意识地对语文知识进行整理、归类、概括,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未来发展趋势,创设学习语文的美好语境,搭建提升语文学习兴趣的更高平台。即将语文学习的目标、设计、过程全部指向学生未来,培养足够的“语用意识”和“语用眼光”。

(杨建英,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长)

篇5:谈谈初中语文阅读题的方法技巧

一、以课本为范例, 学习掌握阅读方法

语文课本上节选的都是名家名篇, 无论是在语言上, 还是在内容上, 都具有经典性, 是进行阅读训练的良好范例。我们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可以像做阅读题一样, 多向学生提问题, 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逐句逐段地认真阅读, 引导他们对文章进行剖析解读, 这样才会使学生不但掌握了阅读理解的方法, 也强化了课内知识的掌握。

二、以段为单位进行学习

每一篇语文阅读题都是由很多段落组成, 段是组成文章的不可缺少的分子。初中生年龄尚小, 可能整体感不强, 因此如果学生对整体的把控能力欠缺, 那么可以尝试以段为单位进行学习, 将文章各段分开理解, 先掌握每段的大意, 再将每段大意结合起来对文章进行理解, 或许会事半功倍。

具体说来, 以段为单位进行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整体看一遍此段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2. 逐句研究, 每句话的大意;

3. 研究这段中的句子之间的联系, 将句意相近的几句归为一层, 概括层意;

4. 根据段中的几层之间的关系, 总结段意;

5. 再看这段为表达这个段意, 用了哪此写法。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每一篇文章都是由内容和结构组成的, 内容自不必说, 文章的结构对于阅读理解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了解文章结构, 可以更轻松地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 根据文章提出的一些问题。

弄清文章的结构, 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 找出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 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 就能沿着它理清段落层次结构。

2. 明确文章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 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 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如《皇帝的新装》。倒叙, 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 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阅读时, 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 对找出记叙的线索, 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 理清文章的层次。

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 把握文章的详略。

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 有详有略。

四、认真审题

许多学生在做题时发现文章很难理解, 答题时不知道从何下手, 举足无措。面对有限的资源, 如何才能更清楚地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呢?那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 准确审题了。一般出题人所出的题干都包括两个部分:作者的话、命题者的话。作者的话出现在题干中无疑会给我们一些提示, 我们顺着题干就可以找到每一道题的出题点, 从而确定问题答案所处的位置;具体到词、句、段, 找准答案位置后, 认真阅读上下文, 揣摩关键词句, 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准确地答题。

五、领会试题的规律性

不同的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文章, 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 说明文有“四要点”阅读法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结构) , 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 (人物、情节、环境) , 散文有“神形”阅读法, 议论文有“三论”阅读法 (论点、论据、论证) 等等。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需要我们在答题时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要做到这一点, 得依靠平时的课堂教学积累。我们在答题时要充分把握文章的体裁特点, 寻找最佳切入点, 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当然, 不少考题还要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涉及历史、文学、政治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功夫在题外”, 学生平时多积累, 多读、多看, 这对课外阅读题的解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要勤于思考

阅读与其他理论积累的题型是不同的, 不只是需要知识的积累, 还需要勤于思考, 认真研读文章, 抓住书中精髓, 深刻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领悟阅读的真谛,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以后的考试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方法不是万能的, 要想阅读理解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 除了掌握方法之外, 还需要在平常学习和生活中多阅读、多思考, 提高文化涵养, 增强思维品质, 毕竟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特别是语文, 需要日积月累, 日有所思, 月有所获, 年有所进, 持之不懈, 方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 2010年07期.

[2].常海玉.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学版) , 2008年04期.

[3].肖明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1年.

篇6:浅议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题教学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努力创设一种学习地理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教材的课堂活动就是鼓励学生搜集信息资源,结合实际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尝试运用获得的地理概念、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尝试从学习中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

[引言]

笔者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多年,我主要想谈谈对新教材的活动题的处理方法,自己也在探究学习中,主要是相互交流为主,也是一家之言,希望能够对读者能有所帮助。

一、以观察为主的活动题,要边观察边活动。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对地理的认识还处在模糊状态,所以地理的使用要尽量多,从观察入手,认识地理事物。P6-7认识经纬线(度),必须出示经纬网地图(投影、挂图等),我在教学时,电教设备还没到位,干脆直接在黑板上手绘经纬网地图,学生边观察边认识其特点,简单明了。

P17认识世界主要的地形的特点,很多同学也没见过各种地形,所以读图1.30“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边观察边分析其特点效果相当好。

二、以演示为主的活动题,演示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采用电脑软件演示,也可以就地取材,后者可能效果更好,我这里多用后者。

P3-4,在球面上看船的情景。材料——地球仪、粉笔头(小船)、一个或多个同学。让同学在一边观察,小船(粉笔头)沿球面前进,观察者看到的情景就可以生动形象地说明地球的形状。

P10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意义。图1.18材料——手电筒、地球仪、观察者。固定光源,让地球自转,观察地球上迎光面和背光面差异。

P12地球公转的情况,这里学生理解很难,但是通过演示就很容易懂,这里最有必要演示。材料——四个地球仪、光源、四位同学。四个同学抱着地球仪站在地球公转两分两至的位置,观察光源直射地球的不同部位,认识地球公转的意义和直射和极昼极夜等现象。

三、以制作为主的活动,选择一些内容当作课堂或课后作业来完成,并采用评比、展出等手段增强学习效果。

P4-5,制作简易地球仪。材料易找,方法简单,我在教学中一律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一节利用10-20分钟展示、评比、打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习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制作地球仪认识了地球形状、地轴、自转、经纬线等地球上最重要的内容,在“玩”中就学到了知识。P17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我指派部分有条件课后准备,制作好的地形再拆开,让其在课堂上演示过程,做到一人制作多人受益的宗旨。

四、以计算和作图为主的活动,要当堂计算部分或作图部分示范,然后剩下有学生自主完成。

P15图1.25观察“某地区的平面图”,回答图中主要地点之间的相对方向。我先一个科技园在学校的什么方向的示范,其它由同学到黑板上作出判断地点相对方向的作图过程。量算路径也把方法、步骤写出。还有如计算高雄至台北的距离,方法提问,得到合适的方法:软绳沿铁路量出图上距离,再利用比例尺计算两点间的实际距离。

P18绘制地形剖面图,已经作出一半了,剩下的由学生自主作出,但是必须指出如何取点,作一个为示范,其它的同学上黑板完成。

P24活动3:同学合作绘制校园或者社区地图,在课堂抽出部分在校园的橱窗里展览,增强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五、教材内容祥略的处理,如何安排活动内容。

新教材的主要组成:大字正文、小字、阅读材料、课堂活动等几部分。在这些内容的处理上,各人的方法不一,但是决不能一碗水端平,否则与使用老教材就没有区别了。正常情况下,正文大字是核心,小字、阅读材料是补充,课堂活动为巩固(或者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但是有的活动可以比“正文”多花时间。要突出重点,又要使选学内容对学生有用,使学生感兴趣,能作为“枯燥正文”的强力调剂,有利于“重点”的学习。P21-22“阅读汉城(首尔)地铁回答问题”,在黑板打出地图投影,设立情景——你就是参加2000汉城奥运会的中国选手,坐飞机先到金浦机场,要坐地铁经过汉城火车站到达卢原和奥林匹克公园,如何选择最短的路线或者坐在少的车次或选择最合理的线路?通过小组简单讨论,相互补充,马上得出正确答案,而且没花多长时间,这对学生太重要了。既锻炼实际能力,又增加了课堂气氛和效率。

篇7:苦难的价值初中议论文阅读题

一、重视审题, 洞悉命题要求

各类记叙文阅读题的问题往往会在选题材、编题干、设选项、定标准等方面, 巧设各种暗示, 引导学生正确作答。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审清题干要求, 巧用题中暗示, 可以帮助学生阅读、分析、理解, 有助于准确答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动笔答题前先要审清题意, 弄清命题要求。题干中的每一个字 (包括数字) 都是有用的信息, 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审题时, 要审清题目中有没有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字数、格式等规定性限制和要求。答题时不能超越这些限制或违背有关要求, 否则这些就可能成为阅卷时扣分的依据。而我以为, 弄清命题角度、洞悉命题点尤为重要。就是要看清楚命题设置的角度, 是人物形象还是表现形象的方法, 是从小的角度问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还是从大的角度问的写法 (写作技巧) ;是要求摘抄 (找出) 、概括还是简要分析;是一个角度还是几个角度, 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 一定要逐一作答, 切不可漏答问题或混答。

二、探究文本, 深入文章主旨

文本是作者生命运动的结果, 是作者价值观、生命观、审美观的体现。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对于优秀作品, 其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语言文字中, 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文本, 才能真正领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 理解其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 才能真正吸收其艺术营养。

在记叙文阅读题的解答中, 我们一方面要以文章为依据, 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 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 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视野, 然而, 用心、仔细地阅读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文章, 能够读进去、读明白, 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有些阅读题的答案往往直接在某一自然段的某一位置上下文就可找到。有的则要你从全文考虑。总之, 答题离不了文本意识, 脱离了文本就只是一个空壳了。

三、整体阅读, 全面把握内容

在各类考试的现代文阅读中, 命题者往往从认读与理解、综合与分析、鉴赏与评论三个层面出题, 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认读与理解重在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词句含义的基本认识和感受;综合与分析重在评价学生整体把握和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鉴赏与评论重在评价学生的个体体验与辨析是非、善恶的能力”。

记叙文阅读试题, 不单考查学生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 还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罗万象、驾驭全局, 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 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 也是中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因此, 我们要观其大略, 通读全文。只有这样, 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赅全的错误。

四、规范答题, 探寻答题规律

在审清题干、读透文本、整体把握文章之后, 就需要把答案正确地表述出来了。表述要有规范意识, 在具体的实践中探寻答题的规律。

我觉得要做到规范表达, 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表达。做到语言准确、简明、流畅, 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 力避文理不通, 确保没有错别字、病句;2.切中要点。答案要点化, 要答到“要点”上。3.运用术语。要了解并熟练地运用一些鉴赏术语, 力求表达准确清楚。4.变含蓄为直接, 化形象为抽象。5.书写认真, 标点规范, 卷面整洁。切忌书写潦草, 令人难以卒读;或一逗到底、一点到底;或信笔涂抹、乱圈乱改。

篇8:苦难是道加法题

有记者采访他:“如果你出生在城市,受良好的教育,有稳定的生活环境,你现在的成就会更大。”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也许可能。但我相信,如果我不是生活在农村,没有经受过那么多苦难,而像其他城市人一样有衣穿,有房住,有人看得起,我会心安理得地过下去,绝不会开办自己的家庭作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要感谢生活。”

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苦难,幸福也并不意味着永远幸福。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中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美国曾对一千位富翁做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大都出生在普通人的家庭,甚至有一部分少年是在黑人区里度过的。生活有时真的像魔术一样,会变幻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

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认识到苦难本身蕴含着的无尽的契机,如果你认为它是一道减法题,那么答案你已经知道,它将减去你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如果你认为它是一道加法题,那么演算的结果可能就是一个无穷数。

(摘自《读者》)

【素材解读】

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苦难,幸福也不意味着永远幸福。生活有时常常违反常规,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许多时候,幸福往往会变成一道减法题,一点点减去你的志气、斗志、体魄。而苦难却成为一道加法题,在不断增加你的梦想、努力和汗水,累积起来,就拉上了成功的手。

【适用话题】

逆境与顺境;苦难与幸福;苦难的价值……

篇9:浅议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以教材为本,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的养成主要在课堂。通过阅读课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 分析, 判断, 综合, 推理和论证的能力。教材中的题材广, 内容丰富, 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材料。一方面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内容, 确定重难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步骤, 并考虑到上课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这样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在学生阅读之前, 老师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背景知识的材料和预习练习。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拓宽知识面, 开阔视野, 并能培养起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开一个好头。在阅读前, 可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使学生产生读的愿望, 然后带着目的去读。然后, 学生们带着老师提的问题, 一段一段地去读, 并找出每段的中心意思在导读阶段应教会学生以下几种方式:

1) 略读。学生快速阅读全文, 理解文章脉络, 了解课文大意, 明确文章的主旨。它可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技巧和获取文章整体信息的能力。

2) 精读。在精读阶段应着重于文章的内涵。仔细推敲和揣摩文中的关键句和段落, 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同时应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难句和长句进行语法分析,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又能增强学生的理解程度;还应要求学生通过词法分析掌握词语的字面意义, 有效地获取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递的信息。

3) 熟读。通过熟读, 指导学生突破难点, 对已摄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 使信息的吸收得到强化和巩固, 并让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练习,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复述课文是一种极佳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也是阅读理解进入高层次的表现。看着显目的板书, 这样, 语言点得到了操练, 口语也得到了训练, 分析文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每一位细心的教师都会发现, 选入教材的许多课文都是经典, 如果教学得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 口语能力和写作能都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利用课外读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除了立足课堂教学外, 还要增加学生课外知识的获得量, 即泛读。泛读是指广泛地读各种文章。开展课外泛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泛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词语知识和增强理解能力, 还能开阔视野, 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可以向学生推荐几套难度适中, 题材广泛且又能使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如《海底二万里》, 《汤姆索娅历险记》等名篇, 从而使他们获得大量的知识。指导学生泛读, 教师要教会学生查字典, 使用语法工具书, 提供难度适当的国内外材料给学生自读, 使他们养成自读的习惯, 从而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老师提供的泛读材料的题材要广, 既要有故事性文章, 同时, 也要有可科普性文章和应用文。泛读材料后一般附以要求学生掌握的有关文章主旨的练习, 无需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细节的把握。老师可以用抽查的形式掌握泛读的反馈。学生要做到四勤:勤读, 勤记, 勤问, 勤回顾。勤读指勤读课外书, 勤记指勤做课外笔记, 勤问指勤问同学和教师, 勤回顾指勤回头看所读过不理解的内容。

三、交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 帮助学生迅速找到答案,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有效的阅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阅读技巧包括:快速寻找文章的主旨句, 把握文章的中心大意;根据文章的段落, 理清作者的谋篇布局;通过上下文, 猜测生词的词义和代词的指代;通过分析文章的用词, 推断作者对待事物的态度。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开端或文章的结束出现, 所以, 读懂文章的第一句和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理解整篇文章关系重大。读文章时, 要求学生不要平均分配时间, 要集中精力把主旨句找出来并理解它的含义, 其他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因为其他的内容都是为说明主旨句服务的。文章的段落层次通常表明了作者从几个方面去说明主旨句。文章的第一段通常为主旨句段落, 最后一段通常为总结段落, 其他的段落都是说明主旨句的。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 对提高学生回答细节问题的速度大有帮助。细节题一般是按照文章的顺序逐步提出的, 前面的细节题一般到文章的第一、二段去寻找答案, 后面的细节题一般到后面的段落去寻找答案。学生掌握了这一技巧, 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出问题的答案, 节省时间, 提高准确性。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可以通过上下文的内容去猜测。可根据单词在句中的成分猜测单词的词性,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猜测单词的褒贬性, 进而猜测单词的大意。作者对待说写事件或人物的态度, 可通过作者在文章中的用词进行推断。如果作者用的都是褒义词, 说明作者赞成, 反之, 就是反对, 如用的都是中性词, 说明作者持中立态度。

篇10:苦难的精神价值

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借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者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作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是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并因此而放弃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他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界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当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他仍有可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当人带着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更有深刻的底蕴。

(选自《周国平散文集》)

本文是一篇富于精神性的哲理散文,作者着重讲述了对于苦难的理解与体验,充满了理性的光辉。

请具体阐释文中画线句子中“最后的内在自由”这一短语的内涵。

上一篇:教学技能大赛评分标准下一篇:茶叶店员工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