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激发初中语文教学青春活力

2024-06-02

反思,激发初中语文教学青春活力(通用14篇)

篇1:反思,激发初中语文教学青春活力

反思,激发初中语文教学青春活力

阜宁县芦蒲初级中学 王甫石

摘 要:教学反思是新课程实施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其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识。教学反思是改进语文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可以从教学理念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入手,找出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反思可以利用比较等方法,激发初中语文教学活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反思 提升质量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笔者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反思活动,有教师“反思卡”,有集体教研,还有备课教案中的课后记。教学反思,简单地讲就是执教者对已结束的教学实践的回顾、审视和思索,其现实意义就在于,通过教学反思可以结合教学理论与实际学情,对已发生的不可逆的教学现实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剖析,这种剖析是先于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所无法比拟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让别人听自己讲一堂课的收获,比自己听别人讲一堂课的收获要更大些,就是因为前者是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体验过程。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教学工作实践和身边同事们的一些例子,就教学反思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例一:这是朱自清先生的名家名篇,它以细腻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作者的这种诗情与画意的结合,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语言朴实,隽永,在学习时也着重讲了,对文中一些句子还需让学生自主练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以后在文章结构,还有语言方面也需着重加强讲解,且在本课的讲解中教师讲得过多,以后要注意。(初一课文《春》课后记)

例二:在本文教学中,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进而领会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而避免因与近期中日紧张关系影响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要彻底理解作者当时的境遇,还有一定困难,关键在于引导他们通过学习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获得一些感悟。(九年级课文《藤野先生》课后记)

例三: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有理想的人,才使生活丰富多彩,对于作者的写作手法也是值得学习的。在讲解过程中,虽有渗透,但不太全面,课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初一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课后记)

从这几则课反思后记来看,现在的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结束后,也确实进行了反思,而且是“放出眼光,运用脑髓”,但给人总的印象是缺乏应有的深度和高度,重点不突出,有就课论课之嫌,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入思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受到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表达概括能力的局限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把握教学反思的精要,说得通俗点,就是想写好却写不好,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好的教学反思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教学理念不光是《标准》中的概括表述,也不是其他教学理论著作中的抽象概念,而是表现为一些很具体的东西。比如: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切合学情?以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能否理解教学内容?如在上述例子中,教师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得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体现?在例一中教师认识到“教师讲得过多,以后要注意”,这是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自己在这堂课中的表现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教学反思中应首先考虑的,因为没有先进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理念,是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其次 要重点反思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方面老师们均能注意到。教学过程中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诸如:新课的导入是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各教学环节设置是否合理、顺畅?衔接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有无设计之外的情况发生?自己是如何处置的?处置是否妥当?有没有值得仔细回味和认真分析的“神来之笔”?哪些地方自己觉得处理得不够满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现实学情而言有无改进的可能?如何改进?……不一而足。相对而言,教学过程的反思是比较容易把握的。第三 要反思教学手段。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盛行的今天,教学手段是否适应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传统的教学手段真的过时了吗?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施是否充分发挥了作用?多媒体课件是教学中的得力助手还是应景的点缀?课件与教师相得益彰还是喧宾夺主?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得当?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是不是落到了实处?……这些方面是真正优化教学效果的关键,如果每节课都能从这些方面找出差距并加以弥补,一定能使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第四 要有针对性地设想教学应对。通过对一节课的反思,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是进步的开始,但最关键的还是找到解决的办法。当然,不可能所有问题都能在一次教学反思中得到解决,但只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矫正、积累、提炼,久而久之,一定会大有裨益。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如果认真地写一年教学反思却有可能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用在这里非常恰当,谁能说教师的“教”不是“学”的过程呢?

教学反思的方法有哪些呢?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自我质疑反思法。质疑是思维深化的标志,不断提出疑问才会有新的发现。对上述几个方面,我们要多划几个问号:这样做好吗?这是最佳选择吗?为什么效果不理想?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方法,为什么一班的效果比二班要好呢?相信通过这样的深入思考,对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合理纵横比较法。作对比是非常实用的思维方法。就教学反思而言,可以“横比”,也可以“纵比”。横比,和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相比,和比自己年长的或年轻的教师相比,往往能发现问题。纵比,可以把自己过去的教学经历同现在作对比,也可以把往届学生同现在的学生作比较。不管是求同还是求异,往往能通过参照系有所发现。

三、换位思考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忆起学生时代,每位教师都能想起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并能说出自己佩服他(她)的 原因,在课堂上,有的严肃认真,不苟言笑;有的幽默风趣,寓庄于谐;有的知识渊博,旁征博引;有的画龙点睛,一字千金……都能博得学生的好感,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把自己设想成班上的学生,进而想一想:“老师这样讲我喜欢听吗?”“这样讲我能理解吗?”“这样处理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我满意吗?”……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可能会少走一些弯路,自己也会成为将来学生记忆中的好老师。

教学反思是新课程实施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其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识,并成为教学中的自觉行动。教学反思正是对教学过程的再次深入的体验。如果教学反思有同事们的参与,集思广益,收益当更大。从本质上来看,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反思能力,才能使自己的业务素质有所提高,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的基本素质,而且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核心素质之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篇2:反思,激发初中语文教学青春活力

------------------

——采气三厂2012年共青团工作综述

题记: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苏里格气田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团结、带领团员青年承担责任和使命,是共青团工作探索创新的重点。采气三厂团委着力激发青春建功“五个活力”,即思想活力、文化活力、创造活力、形象活力和组织活力,用毅力、信念和智慧谱写了无悔的青春。

激情似火,岁月如歌。在苏里格气田大发展的热潮中,采气三厂团委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紧跟党的步伐,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在采气三厂建设“科技、绿色、和谐”的现代化采气厂建设中,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青春篇章。

加强有效引导,激发思想活力

“团结青年、引导青年,让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是我们共青团组织的灵魂。”苏里格第二天然气处理厂团支部书记、鄂尔多斯市“优秀共青团干”张文卿介绍。

厂团委坚持“红色做成特色”的方法,以建党91周年、建团90周年为契机,通过“团史知识竞赛”、“主题宣讲团”下基层等特色活动,唱响“坚定信念跟党走”主旋律。以座谈、论坛、网页专栏等多种形式组织青年认真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视察长庆油田的重要讲话、党的十八大报告等重要精神。以“建功立业五千万,西部大庆当先锋”主题教育为主线,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演讲和巡回宣讲,引导青年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将思想统一到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各项任务中去。积极创建《团旗飘飘》网络课堂新型思想教育阵地,借助QQ群、微博微信等载体,采取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大力开展“如何弘扬正气”大讨论,进一步激发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构建创争氛围,激发文化活力

青年是先进文化的追随者、受益者,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评判者,也是新文化的创造者、推动者。

厂团委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开展新颖的气区文化活动,丰富青年文化生活,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结合生产实际,开展“青春相约苏里格”青年联谊活动、首届“我与采三同奋进”青年电视辩论大赛等具有苏里格特色的青年文化活动,不断挖掘青年文化潜力;开展“送文化到基层”活动,由荣获油田公司青年乐队比赛二等奖的“阳光乐队”到全厂各倒班点巡回演出,丰富一线青年文化生活;深化推进青工心理援助计划(即EAP计划),帮助

青年摆脱心理困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举办网络“青年发展论坛”,引导青年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厂团委还开展了别具特色的学生暑期教育系列活动,包括“快乐家庭”亲子游艺、走进气区感受父母生活、学生“才艺展示”比赛等,使广大员工家属子女在气区度过了一个快乐、充实、安全、健康而有意义的假期。

提升青年素质,激发创造活力

始终把青年发展作为第一目标、青年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青年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全力打造和创立青年欢迎、党政支持、企业认可的服务品牌,是采气三厂团委激发团组织创造活力的标准。

该厂团委以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为纽带,开展“金点子”征集,培育创新型团队。建立基层共青团工作示范点,加强青年文明号创建单位的标准化建设及文化建设,把“家园式管理”、“文化建站”等作为文明号塑造的侧重点,打造国家级苏里格第二天然气处理厂、市级作业一区苏14-5集气站“青年文明号”。以青年业务技能提升为重点,做实“导师带徒”活动,使青年尽快成长。结合数字化管理和标准化管理特点,开展礼仪及讲解培训,确保岗位员工人人懂礼仪、人人懂流程、人人懂操作、人人会讲解。开展读书自学活动,号召团员青年读好书、勤自学,提升青年素质。

弘扬志愿精神,激发形象活力

“我们能上学了!感谢大哥哥、大姐姐们!”这是2名贫困兄妹孤儿发自内心的呼声。自2009年至今,采气三厂团委始终坚持资助贫困孤儿上学。今年2月份,尽管内蒙古达拉特旗天气寒冷,但厂团委还是不远千里将助学金送到了兄妹手中,这让两名贫困孤儿倍感温暖和幸福。

厂团委以“爱心献社会、温暖在采三”为宗旨,持续开展“绿丝带”志愿者服务活动,把青年志愿者的精神、热情、专长与气区、牧区、社区需要相结合,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开展向雷锋学习、“石油人闪动敖包会”,“爱心助学”、“企地一家亲”、“手拉手,心连心,爱永传”义务支教、“播种绿色,放飞希望”、“美化环境,从身边做起”、“爱心巡线”、“青年健康爱心站”等活动,提高志愿者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在持续深化“我代表长庆”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以油田公司“十大金牌志愿者服务集体”作业三区团支部为重点,深化志愿者服务内涵,推动企地和谐。

夯实团建基础,激发组织活力

苏里格气田大发展、大建设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一批壮志满怀的新青年,这个青春的团队将采气三厂辉映得意气风发。

厂团委坚持开展“打造卓越团队”青年拓展培训,并送外培训拓展师,以此提升青年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号”、“岗”、“队”、“手”等活动为基础,发挥“青”字优势品牌,把安全生产、项目建设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等内容融入到建功活动之中,大力开展“五比一争”助力上产突击队活动。各基层团组织出动青年突击队41次,冒雨抢修抢险13次,用实际行动构筑生产“防护墙”。深化青年安全示范岗创建,与安全科联合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生产咨询日、安全演讲比赛,号召青年制订“安全行动计划”,强化青年安全意识。各基层团

组织也紧跟“质量安全生产月”、“安全警示月”活动,先后开展“我来说安全”大讨论、ACT卡填写评比、安全生产“回头看”、“我为安全生产谏一言”等,青年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篇3:激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力的探讨

1.转 变 学 生学 习观 念

为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对此采取基本策略,让学生在历史课上感受到课程内容具有的历史气息。

1.1教 师 如何 备 案 改 变 学 生 学 习 观 念 。

为了营造课堂气氛, 教师应当在课程备案时多收集相关联的质料或者围绕课题自编故事, 让学生带着本次课程课题的问题学习,有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热度,同时可以让学生在文本中探索答案,融入历史中,感到自己就是追寻历史脚步的探险家。

1.2课 堂 教 师 应 当 注 意 的 问 题 。

当然课堂上教师们必须注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要把教师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强加到学生看法中, 教育工作人员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即便学生在历史感悟上有违背历史的判断、规律,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做到谆谆教导。经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历史课上感受历史课程的魅力,让学生认为历史课是有趣、有意义的一门科目[1]。

2.激 发 历 史 课 堂 活 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人类社会上下几千年的历史, 不仅包含中国历史,同样世界历史也在其内,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初中生年龄较小,历史阅历较为浅淡,缺乏生活经验,这是对初中生进行科学思维历史教学的最大阻碍。想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必须将清除这样的障碍,让师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2.1促 进 学 生 自 主 学 习 ,激 发 课 堂 活 力 。

私底下教师应当多多挖掘课程相关资源,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思维。如《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世俗时代》这一课程,需要让学生对宋代知识文化进行具体及正确认知, 让学生出现如下感悟:宋代科举考试十分发达,宋代文学中“宋词”是典型代表,宋词是宋代文人用以抒发情感的诗歌新载体,然而梅、兰、竹、菊也是宋代画家最喜欢绘画的景物。让学生走进多元文化交融、世俗时代相关情景中,让学生跳出书本、跨越时代思考,形成正确理念。在学生自主探寻实践中告诉他们: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自主课堂,只有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才能让学生创新学习,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2.2运 用 信 息 技术 手 段 激 发 课 堂 活 力 。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并且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可以将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营造活跃氛围,激发课堂活力,让学生对历史构建起系统知识体系。在课程内容及过程中按照历史时间、空间的逻辑顺序,将不同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将时间和空间视为横、纵坐标,再结合信息技术多媒体形象直观、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等特点,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且有条有理。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或者动画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听、看、脑等多种器官,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同样使学生潜在能力得以发挥。让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的理论讲述,而是充满活力的课堂[2]。

3.利 用 课 外 资源 ,提高学生 创 新思 维

历史课程是一门涉及很多其他学科知识, 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由于涉及很多方向,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 让学生在丰富信息资源中“活”跃起来 。

3.1运 用 图 书 。

充分利用图书、报刊等阅读资源,通过通俗历史读物、刊物、图表及考古类读物等对学生进行引导阅读,让学生提起兴趣,使课堂“活”起来。

3.2运 用 网 络 。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资源,引导学生浏览历史网站,将对历史有帮助的资料及时下载、保存下来, 不断积累历史知识,然后运用到课堂中,与教师、同学探讨、交流,让课堂气氛“活”起来[3]。

让学生睁开眼睛去观察, 让学生放开手主动去操作,让他们张开口尽情讨论,开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自主思考。让课堂充满活力,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浓的兴趣。

摘要:当前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初中生对历史学习抱有严重偏见,学生认为学历史对自己没什么作用,不如学“数理化”,这是学习的主要课程,历史只需要简单应付,由于学生在历史课上积极性不高,无法对历史课堂产生兴趣,因此导致历史课教学形势不太乐观。本文就如何激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力进行探讨。

篇4: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力激发

关键词:音乐课堂 活力激发

综上所述激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力,塑造出音乐课堂中青春般的生命活力。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到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那么如何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活力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活力音乐课堂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故事情境、问题情境,听赏情境,这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例如:在讲解八年级十六册第六单元“婆娑舞姿”中音乐在舞剧中的作用时,我首先给学生们播放芭蕾舞《天鹅湖》中《四小天鹅》的舞蹈。同学们看的津津有味、聚精会神。突然我将音乐关掉画面上只有四个演员在舞蹈。这时学生开始议论“为什么没有音乐啦”、“没有音乐这叫什么”等等。我在这时提出问题:音乐在舞剧中起了什么作用?学生们踊跃回答:1、抒情的作用。2、没有音乐舞蹈就没有了节奏。3、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4、可以表现舞蹈的风格特点等。把音乐在舞剧中作用说的非常全面。所以说教师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音乐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激发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二、打造和谐互动空间,生成活力音乐课堂

打造和谐互动的活力音乐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互相促进,互相影响。《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和谐互动,“和谐”是师生之间互尊互爱。“互动”是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特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打造和谐互动的教学、学习空间,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使师生在教与学双向互动中焕发活力。《走进西藏》是作曲家张千一以人民公仆孔繁森的事迹为素材创作的歌曲。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抒情的,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且藏族音乐风格特别浓郁。藏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藏族的音乐舞蹈文化,我利用学生研究互动的方法,为学生创造和谐互动的空间。在学习歌曲之后,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学生卓玛用《走进西藏》创作的舞蹈。她所用的舞蹈素材是藏族的弦子舞。然后我再给学生们做几个简单的弦子舞动作让学生们跟我学。接下观看孔繁森事迹介绍及藏族音乐风光片。之后我把学生分成三个组,让他们展开大胆的想象去表现歌曲。学生在讨论互动中我分别到各个组去指导,对学生们在研究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纠正统一。接下来是学生展示阶段。一组同学是边唱边舞还邀请我来参加,在孩子们活泼稚嫩的歌舞中我也寻找到了自己中学时代的感觉。二组是领唱合唱,邀请我为他们伴奏。三组同学是有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形式来画孔繁森的画像,背景是布达拉宫和雪山,其他同学用歌声和舞蹈与他配合,还邀请我也加入其中。在跳舞时我有一个动作做错了,他们的队长马上过来纠正,毫不留情还批评我说:“这么好的舞蹈功底,这么简单的动作都做错了,认真点别给咱组丢分”。说的全体同学都哈哈大笑,我也很认真的接受了意见并马上改正。学生在这个互动的空间中,大胆表达自己意见、互相交流,领略了合作的愉快。通过听歌曲、画歌曲、奏歌曲、舞歌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展示了学生的音乐才能,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达到师生和谐共振、和谐互动的目的。使音乐课堂的活力充分生成。

三、鼓励实践创造思维,展示活力音乐课堂

实践创造的活力音乐教学课堂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创造过程。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同样,音乐实践创造了音乐美。人们通过音乐实践把来自于生活的音乐作品还原成活生生的音乐形象,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美。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创造美,获得审美体验。

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列宾的油画对学生有很深的触动。学生们脱下身上的校服系在身上做纤绳扮演纤夫,在他身后有三名同学扮演货船。一名同学拉住其系在身上的纤绳(校服),后面两名同学分别抱住前面一人的腰向后用力拉扮演货船,而扮演纤夫的同学用力向前拉,其他同学唱《伏尔加船夫曲》中的旋律表演纤夫和货船的同学和着同学们唱歌的节奏一步一步向前艰难的走着。同学们开始还是高声地唱着《伏尔加船夫曲》的旋律,后来大家被这几个同学的表演所感染都热泪盈眶报以热烈的掌声。都纷纷站起来谈感想,通过学习这首外国民歌想到了父母把自己从小带大的不容易,老师在讲课时应该认真听讲等。我在备课时只想让学生表演纤夫来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没想到最后学生们能够这么可爱,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都联系到作品中来,而且发言踊跃。可见艺术高于生活源于生活。真实的生活体验在音乐课中能够发挥很好的教育作用。我在本单元教学结束后写了一篇教学叙事《伏尔加纤夫随想》。

四、联动音乐与相关文化,丰富活力音乐课堂

音乐课堂教学不是单纯性的音乐学习过程,它通过音乐为主线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关文化相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在《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谈到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如“梨园金曲”这一单元中对国粹京剧的学习、“婆娑舞姿”单元中舞剧音乐在舞剧中的作用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如:《四渡赤水出奇兵》中与历史学科红军长征这一史实的联系。瞿小松的《悍牛与牧童》、陈怡的无伴奏合唱《春晓》无不是生活中真实的体验和大文豪诗句名篇为素材而创作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动,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音乐学科的学习延伸到了其他领域,了解了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帮住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篇5:反思,激发初中语文教学青春活力

上午好!

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激发青春的活力》。

人们常说:青春是美好的,而青春又是短暂的。我认为,只有投身于工作岗位,才能使短暂的青春更富有意义。那怎样才能实现青春的价值,怎样才能让青春闪光呢?

我认为:要让青春闪光就要爱岗敬业。既然我们

选择了土管事业,就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这庄严的选择,要像鱼儿爱大海,禾苗爱春雨,蜜蜂爱鲜花!怎样才能体现这份爱,怎样才能表达这种情呢?我们要义无反顾的选择敬业。有句口号说得好: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爱岗敬业说得具体点就是要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做好每一次巡回检查,审核好每一份建房批复,填好每一张变更记录,算准每一个数据,写好每一篇报道。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就是敬业,这就是爱岗!那怎样才算爱岗,怎样才算敬业呢?没有任何借口,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当接到领导交办工作的时候,尽职尽责努力完成,不讲任何理由;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激励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当自觉晋级升迁没有达到期望值的时候,深刻反省,加倍努力,厚积而薄发。总之,接人待物,应拿着显微镜自我剖析找内因。有了爱岗敬业的精神,就有了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就能使我们最大限度地实现青春价值。

要让青春闪光就要尽职尽责。作为年轻人,凡事要善于积累,多注意观察周围人的一言一行,从别人的身上学习经验,从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增长知识,提高自己为民服务的水平,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作为国土人,无论在局机关还是在乡镇国土所,无论是从事耕地保护工作还是财务工作、土地监察工作、地籍矿产工作、后勤保障工作,都应“尽”岗位职责,“做”开路先锋,“学”优质文明服务,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相互协调,共同合作,高效率投入工作。

要让青春闪光就要肩负使命。肩负捍卫《土地管理法》的尊严,保护耕地免遭侵害,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之责任。作为国土人我自感无尚光荣,但又觉得任务艰巨,认为只有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铭记“为谁服务、怎样服务、如何处事”这个核心,进一步发扬国土人的光荣传统,以昂扬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国土事业中,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认识新情况,学习新业务,才能树立起国土系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各位同仁,青春勾勒着宏伟的蓝图,青春编织着崭新的风景,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青春的渴盼,但我可以用青春诠释我的生命价值。我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承前启后,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用火热的青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篇6:反思,激发初中语文教学青春活力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反思与突破

本文就如何改进语文教学观念和方法提出了几点看法:全面更新教学观念,让主体蕴含活力;深入优化课堂结构,让过程满活力; 把时间和空间更多的留给蕴涵活力的.学生.

作 者:张耒阳 作者单位:湖南邵东县两市镇三中,湖南邵阳,4228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23.2关键词:语文教学 焕发 活力

篇7:青春南京活力青奥初中生作文

南京怎么变啦?待我慢慢道来。

“咦?这条小路怎么被黄色的警示牌挡住了?”带着疑问,我走到牌子中间的缺口,呀!许多工人都在挖路,大多数旧路还躺在那儿供路人行走。我突然想起南京市获得了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承办权。原来如此,这条路要翻修呀,真是太好了,以前这条小路就有一些地方坑坑洼洼的,而且还很破旧,就像一位体弱的老人。

日复一日,在工人们辛苦的劳动下,路终于翻修好了,还压上了黑色的沥青,无意中听到南京市民谈论着:“哎,你看着路搞得不错,又平又整,树还重栽了一遍。”“可不是嘛,这南京20就要办青奥会了,肯定要把我们南京搞得漂漂亮亮的。”我想:南京就像一位健壮的青年,活力四射。

现在知道南京为什么变了吧,我真为这座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六朝古都就要迎来活力四射的青奥会而感到高兴呀!

我想像着:年时,五湖四海的人们都会聚集南京来观看青奥会!那该是多么壮观!因为这将是一次巨大的国际影响,将为南京写下炫目的一页!在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里,南京将会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国展现她的美丽,展现她的雄姿,展现我们祖国飞速发展的科技,这时,人们一定都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会从心里升腾起一种自豪,一种辛福,为南京飞速发展的科技骄傲!

篇8:反思,激发初中语文教学青春活力

一、激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力需转变学生观念

教学是师生间双向的活动。但在现实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 总存有这样比较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显得不是那么用功。笔者曾经做过这方面的调查, 发现初中生对学习历史存有极为严重的偏见, 如学习历史对自己的作用不大, 还是要努力去学好“数理化”;历史只要去听听、读读、背背, 考试就会过关的……这就导致学生根本不去用心学习历史, 学生没有正确学习理念和浓厚学习兴趣的课堂是永远也不会呈现活力的。所以, 要想让历史课堂变成活力四射、充满激情的课堂, 首要的问题应当转变学生的不良想法。转变学生, 也不是简单而又枯燥地说教所能解决问题的, 还必须赖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对此, 笔者所采取的基本策略是让历史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历史的味儿。为了这味儿, 我们平时要注意搜集相关资料, 或者自己编出故事, 譬如某时某人对某历史事件的看法。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学习课文。同时, 还力求让学生从文本中自己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探析, 这个时候学生会感到自己就是探求历史的主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旨, 不要把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强加给学生。即使学生在感悟上出现违背历史规律的判断, 也不要去轻易地下结论, 而要力求做到循循善诱。通过这种方式教学, 学生便能够感觉到学习历史是有趣的, 也是有意义的。

二、激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力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 不仅有中国史, 还有世界史, 可以说是囊括了上下几千年, 纵横数万里。初中学生年纪小, 阅历肤浅, 生活经验贫乏, 这是学生学习历史进行科学思维的障碍。历史课堂教学不去扫除这样的障碍, 其课堂是永远不可能呈现出活力的。如何去扫除这障碍?窃以为必须多挖掘课程和课堂教学的资源, 让学生赖于一定的直观形象去进行思维。譬如教学《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时代》一课时, 需要学生对宋代文化有比较具体和正确的认识, 但学生也完全可能出现以下方面的感悟, 即宋代的科举考试非常发达, 宋词是宋朝文学的典型代表, 词是宋代文人用来抒发情感的新式诗歌体裁, 而梅、兰、竹、菊也是画家最爱描绘的景物。学生有这样的感悟并不奇怪, 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过程和得到正确的结果呢?笔者利用白板技术, 让学生去涉猎到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的相关情境, 由声情并茂的场景, 让学生去跳出书本, 跨入那个时代, 形成比较正确的理念。又比如让学生去阅读岳飞所作的《满江红》:“靖康耻, 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灭?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靖康耻”的历史事件, 词中的“匈奴”以及“靖康”悲剧所形成的原因都由学生自己去思维, 自己去探求。学生自主探求实践告诉我们:理想的历史课堂应当是学生高度自主的课堂, 只有学生在课堂中的高度自主,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和创造性的感悟。

三、激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力需形成学生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历史, 应当成为我们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 更应当是我们具体课堂教学所必须追求的理想目标。如何做到学生学习的互动?窃以为首先要让学生做到课堂学习的人人自主。正如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所说过的那样:“理想的智育, 应该充满民主精神, 真正‘以人为本’, 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过程。”所以, 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坚持让学生在高度自主的基础上实现学生高质量的互动。这里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之间的互动, 还涵盖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上, 自己力求做到不是对历史事件评价的权威, 而是在一定意义上与学生形成共鸣。譬如秦始皇, 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也有其独特的看法。开展对秦始皇的功过辩论的活动时, 令笔者看到学生之间高质量互动的真谛。一般说来, 多数学生对秦始皇修筑长城都怀有这样的见解, 秦始皇修长城、驰道、每年服劳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精壮劳力几乎全部服役, 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而且在修筑长城的整个过程中, 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 孟姜女哭倒长城就是一个缩影。但辩论时则有学生有板有眼地这样道来:秦始皇修筑长城, 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略。自古以来, 没有雄壮之美, 是永远也不可能有其柔情之美的。不修筑长城, 就不可能抵御匈奴的侵略, 战事频繁, 那整个国家不知道有多少人要人头落地。虽然我们不能去完全确定学生的正误, 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学生的辩论增加了学生挑战历史事件的勇气, 增强了学生自我探求的能力, 激发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活力。

篇9:反思,激发初中语文教学青春活力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策略;思维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思维活力即思维的激活能力和创新活力,是指思维激活知识、信息和情绪进行创新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地调整教学流程,重新制定教学环节,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使得教师教导与学生学习的过程达到一个最佳的组合。

把孩子的活力挖掘并彰显出来,具体就是做到尊重天性、发展个性、激发灵性,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更是活力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思维活力的激发就是践行活力教育的体现和落实。

一、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背景分析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当代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学生已经不再局限于在课堂上接受知识,课本内的知识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初中学生有其独特的一面,他们渴望得到知识,但其用于汲取知识的学习技巧尚不成熟甚至欠缺,语文学习思维活力不足,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初中生的生活方式与学习习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形成具有新时代教学特色、高效的策略。对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正是朝向这一目标并为达成这一目标而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与实施

(一)开展全方位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现代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他们希望受到其他同学的关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初中生搭建一个让其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才干的舞台,让其展示自己的语文能力,充分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其语文学习的思维活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笔者通过课前开展语文综合性训练活动,采用读、写、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感悟、思想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实践中,笔者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根据年级的不同,将初中生划为七年级到九年级三个层次,根据初中生个人的阅历与语文水平的差异,笔者将综合性活动按从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分层划分。其中七年级主要安排:学生自我介绍、日常用语表达、名言名句摘录、讲解成语故事、经典美文朗诵、学习方法交流等;八年级主要安排:名家名句赏析、文学名著导读、一日新闻报道等;九年级主要安排:学习方法反思、经典演讲稿朗诵、哲学经典阅读、名片赏析评论、名人品行分析、社会热点评论等。

由于这项活动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可以安排并指导两个或多个学生组成小组合作讨论、写作、演讲,然后教师和班上的其他学生都作为评委。每个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确定范畴,或者由其他组员推荐优秀的作品进行阅读,把自己的见解或感悟写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修改,然后推选出一篇最好的作品由一名同学进行演讲。同时,教师指导其他学生评委对作品和演讲表现进行评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读多写,以锻炼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锻炼,也逐步使他们做到从念稿到脱稿进行演讲。我们应指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演讲稿的实质内容,关注其写作的水平,提高其写作能力。后期的阶段更加注重演讲的形式,主要包含演讲者的肢体语言、动作神态、语言的顿挫、情感的流露、对文章主体的把握等,通过训练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和朗诵水平,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台上同学演讲的同时,我们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地做好笔记,认真归纳演讲内容的主题、记录自己觉得精彩的地方,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提高初中生提炼主题的能力,提升其阅读赏析水平。演讲后,还应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其他学生对演讲做出即兴的评论,教师适当加以点评,结合作文写作与阅读技巧给同学们上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二)重视师生教与学的主导与主体角色,确立学生学习的重要地位

目前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在提高语文水平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热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采取轻师重生的方法,也即让学生担任学习中的重要角色进行学习,教师赋予其较大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最大程度上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思维活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效率。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对课文的理解自由选择课文进行学习,教师只是适时适度进行指导,引导他们对课文主题与重点进行理解,其学习过程与方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生小组内做好分工协作,做好查阅相关资料的准备工作,认真设计撰写学案,并根据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被最大地激发和调动,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掌握技巧,而探讨的过程中又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又让他们积累了较丰富的语文学习技巧。采取这种角色转换的教学策略,可以一举多得,它让学生有了较大的学习自由度,不必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

(三)多途径拓展学生阅读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内知识,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反过来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推荐课外阅读读物时,要结合日常的学习内容,提倡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以增强阅读效果。教师可采取推荐与学生互荐相结合的办法,共同确定课外阅读书目,主要是围绕语文课本名著导读所涉及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必读课外书来选择。为了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关的阅读书目,使盲目的阅读有序化。学生可从《读者》《青年文摘》上一些短小精粹的文章进行阅读,由一些名家的散文集,如冰心散文等逐渐过渡到名著简缩本,到大部头名著、研究性专著等。这样,阅览室书架上的杂志、名著逐渐成为学生的喜爱,语文阅读课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课堂。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如开展名著推介会、介绍我最喜爱的人物、我的经典名句展示、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同时要求学生设立摘抄本,把美文好句字词、阅读感悟等记录下来,并在学期末进行交流与展评。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好书,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获得真知,受到鼓舞,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增强自己鉴别欣赏作品的能力。如读《致橡树》,则可以讨论爱情观;读《边城》,则可与《飘》对比女主人公性格及命运的不同,从而透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说,这样的讨论往往是智慧火花的碰撞,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敏捷性、广泛性得到了锻炼。个人探索与集体合作相结合,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增强了,兴趣更加高涨。对积累整理好的同学还要进行奖励。如果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内在求知探索的兴趣与外在成功的体验使阅读的兴趣更加高涨,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会很大的地提高了。

三、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对增强语文学习思维活力的影响

通过实施以上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合理地改进课堂教学流程,开展综合性语文活动、重视师生教与学的主导与主体角色及拓展初中学生的阅读面等策略,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凸显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活力将会得到提高。只要有了较强的语文思维活力,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靳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7(7).

[2]钟启泉.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6).

[3]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10).

[4]周明星.教育创新途径与趋势[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篇10:舞动青春活力青奥初中优秀作文

舞动青春活力青奥初中优秀作文

舞动青春,活力青奥人生如花花似梦,四季若春春常在。青春是人生的花季,请挥起这时光的长袖,用这有限的青春散发无限的活力……――题记20青奥会将在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六朝古都――南京举行。请每一位金陵人伸出你的左手用力的拍打你的`右手。让我们为此而一起欢呼,共同骄傲!青奥会是一项专为年轻人设立的体育赛事,结合了体育教育和文化并将为推进这些领域与奥运会的共同发展而扮演着一个催化剂的作用。青奥会除了体育赛事,更加注重在运动会举办期间的教育与文化活动,包括关于奥运价值观念,教育互动和论坛等。讨论如何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年轻人成为真正具有奥运精神的人。虽然上天吝啬于赋予我们体育细胞,但是它当方的赋予了我们无尽的体育精神。所以请每一位年轻人用着无尽的体育精神去与命运作斗争,争取在不久的未来创造出体坛上的无数奇葩!青,一种代表青涩的颜色;春,四季中万物复苏的季节。青春,人生中最羞涩却又最充满活力的季节。让我们在这最羞涩却又最充满活力的季节里描绘出最绚烂的一笔,不要让青春带着遗憾逝去。让我们共同呐喊;“舞动青春,共筑未来。”――后记

篇11:浅谈语文教学课堂活力的激发论文

摘 要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殿堂去体味语文的无穷魅力和乐趣。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激发语文教学的活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浅谈 语文教学 活力 激发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殿堂,体味语文的无穷魅力和乐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活化生活、强化情感、优化手段、深化问题”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美的兴趣和欲望,促使他们进行独特的情感体悟,是增强语文教学活力的有效途径。

一、活化生活让学生动起来

孔子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之患。”这句话生动地阐明了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关系。语文是“母语”,其与生活的关系更直接、更贴近。可以说,生活是语文之源,语文是生活的反映。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的“隔阂”,联系生活并活化生活创设情景,有意识地把教材中作品所描绘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景紧密沟通起来,打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库藏,让他们有目的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享受生活,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交流、碰撞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磨炼思想、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活化生活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传统节假日和纪念日做“文章”。

如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要求学生把过年的习俗、场景及自己探亲访友、长大一岁等心情和感受记录下来,同时请长辈讲讲他们同年龄时过年的故事,并两相比较,是一件很有教育意义的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悟可能会油然而生。利用传统节假日等时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生活,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有收获,这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也是培养学生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二)注重创设学生的“潜在生活”情境。

充分提供情境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授《长亭送别》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活化这样一种生活情景:临近毕业,即将挥别相处三载的同学、老师,离开朝夕相伴的校园,而自己的未来――升学抑或步入社会还是个未知数,自己的感想和心境如何?通过有针对性地换位思考引入这一学生有生活体验的潜在情景,将学生的思维很快地导入到课文内容,在充满情感的思索讨论、类比升华中,使学生真正读懂《长亭送别》。

二、强化情感让气氛好起来

(一)教师要动情。

要让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必须先动情。而教师动情,首先要有爱学生的真心和真情,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其次,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一进入教室马上投入到教师的角色中,融入到课文的感情中,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的情绪,影响教学质量。

(二)让学生动情。

一要精心设计引语。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前20分钟,学生一般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开头就能引人入胜,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二要充分重视朗读。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语言教学,我们要十分重视朗读,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来教育学生,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真正做到“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

(三)让课堂动情。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良好的课堂情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有裨益。让课堂动情,首先教师要有艺术化的教学语言。

上课时,教师要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一个好的口才,能写一笔好字,装一肚子诗文学问。要目光炯炯,春风满面,语言抑扬顿挫,准确精练,生动形象,让学生把上语文课当成是一种自觉的欣赏、参与,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其次要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在上课时,教师一定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情感点、知识点,给学生讲清楚道明白,使学生易学乐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再次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则有助于教学;相反,则消极地影响教学。上课时,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但决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师中心”式的管理。

三、优化手段让课堂活起来

(一)用音乐调动情绪。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能抒发情感陶冶情操。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时的恰当的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沁园春・雪》这篇课文,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停留在对字词和内容的串讲分析上,显得比较抽象乏味。如果先播放一首流行歌曲《北方的天空下》,把学生的情绪激发起来,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到北方冬天的气息,冰封雪覆、粉装玉砌的美景。

再辅之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使学生在婉转激越的音乐中身临其境,正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二)用画面展现意境。

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引人入胜的。因此,讲解课文时,注重利用图片、绘画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显得十分必要。

篇12:反思,激发初中语文教学青春活力

山东省高青县赵店初中张吉龙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场所。如何提高英语课堂质量,是我们中学英语教师长期面临的、而且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英语教学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语言具有丰富的幽默感和比喻,只靠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必须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描述、直观演示、表情、手势等方式,把学生引入事先设定的或课文句型需要的情景中,使学生能很快理解语言内容。同时,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要注意适当、新颖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英语课堂质量。

二、突出交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交际环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活化教材,自然地创设更多的交际环境,使学生在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使用。鼓励学生们用英语说话、交谈,引导他们展开争论。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感到疲倦、枯燥时,教师可适时地让学生做一个英语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量地进行一些小竞赛,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运用音乐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调节了课堂气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音乐可以在课前运用。课前播放音乐片段,可使学生减轻学习疲劳,减少学习心理压力,并能引起学生思维集中,较快地投入课堂学习;或者配合英语检测和练习,可激发学生思维,产生联想,形成顿悟;或者在课文教学中运用,可增加教学的艺术效果,促进学生理解;或者在听力训练中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引发学生对听力训练的兴趣。

篇13:初中英语课堂活力激发策略探讨

一、创造生活化教学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英语是一门交际性的语言, 其自身便是对生活的反映和精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应该将学习英语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有了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气氛, 一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人文性与和谐性,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思维能力;二是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与潜力, 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生活化教学气氛, 主要表现在: (1) 按照课本内容的教学要求, 创造富含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英语和生活间的密切关联; (2) 激励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实施实践的对话表演, 从而呈现课文中的学习情景, 帮助他们加深理解与记忆; (3) 激励学生探索利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学习与积极探究课文的学习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 注重学生的丰富想象力的培养, 使学生利用想象对课本内容加以升华。

二、创造趣味化的教学过程, 提升学生英语水平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观点是, 注重学生的学习英语的感受, 不但可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与体会, 还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尊重与充分信任的前提下走进学习英语的氛围中, 进而加快学生将知识转为技能的速度。本人认为创造趣味化的教学过程, 便是在注重学生的学习英语的感受的前提下, 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 利用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来提升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 创造表现课文学习内容的环境, 使他们的学习激情伴随课文教学的深入而逐步展现, 使他们不但可以充满兴趣地学习与应用英语, 还可以使他们在学习当中更好地掌握与理解并熟练地运加以应用。而趣味化的教学过程可以有效缓解课堂教学的紧张学习气氛, 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走进课文学习情景。

比如, 在《牛津初中英语》中“Reading A Bird s in Zhalong”的一些章节的教学中, 可以利用创造趣味化的教学过程来帮助他们提升英语课文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过程中: (1)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播放Zhalong有关的生态环境, 使他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以此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 引导他们针对一下问题进行思考:如果你是该地区的一只小鸟, 你将会想些什么与如何做? (3) 引导他们按照文章简介与说明, 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 利用画笔勾画出一幅各自心中的Zhalong生态图, 以此提升他们学习英语的思维能力; (4) 引导他们用B irds need protect为题, 写一篇小作文, 并让他们作文利用展览的方式展示出来。

三、提倡自由化的教学环境, 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课堂教学的活跃氛围主要来自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要求老师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引导功能, 利用创造自由化的教学环境来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能力, 使他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情发挥与自由成长。从一定程度上而言, 自由化地教学环境就是为他们的轻松学习与自由成长提供环境支撑。

为达到这一目的, (1) 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努力激发学生在主动学习方面的积极情感; (2) 要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表达环境, 使学生们能够在极富人文性特征的氛围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而发挥出教学环境的引导功能, 增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 (3) 要尽可能鼓舞学生多用英语交流, 并不断总结学习所得。教师要运用反思的学习模式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巩固学习内容, 进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

总之, 初中英语教学应当顺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 通过有效激发课堂活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意识;才能在活跃的学习气氛中构建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2]张探香:《试论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0, (17) 。

篇14:激发初中历史课堂的活力

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语言、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感到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生动地叙述能引起疑问的史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学生急于知道的是“五四”运动的过程,尤其对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感兴趣。而实际上,“五四”运动是在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材料。教师应引导大家回忆“府院之争”及我国派十五万华工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过程,着重指出中国也是个战胜国。然后,着意讲解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被重新瓜分的辛酸历史,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却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从而取得很好的激疑效果。历史教学中的激疑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让学生意识到时时有疑,处处有疑。

当然,提问还得根据实际。这种“问”必须要有价值,创造一个学生乐学善学的教学环境。它往往要求学生在大范围的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加以分析、归纳、比较才能解决。如:为什么说哥伦布、麦哲伦既是殖民主义海盗,又是杰出的航海家?美国与拉丁美洲都经过独立战争获得独立,结果两者走上不同的道路,差距拉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同是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前德、日、意三国不能摆脱法西斯化的命运?如何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等等。

要设计出好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思考、提炼出开发学生智能的问题。疑设得好就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是善于设疑、提问的教师。

二、讨论问题,深化史实

释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才能充分展示的过程,更是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至历史殿堂的过程。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有疑到无疑,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解答疑难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当补充史实,拓展教材内容,提供背景资料,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等各种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地运用概念,合埋地进行推理,正确地做出判断,逐步形成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历史的能力。通过讨论、启发等手段引导学生,使其思维过程合理化,在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教师还应给以补充、指正。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应予以肯定、鼓励。如: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英、法、美与德、日、意在二战前走上不同的道路?此问关键是说明它们是否经历过较为彻底的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暴。英、法、美三国经历了这样的斗争,对旧的一套落后的东西破得比较彻底(尤其是美国历史上没有封建社会),因而资本主义民主与法制比较巩固、健全。这三国的法西斯势力尽管也蠢蠢欲动,但是成不了气候。而德、日、意三国历史上没有经历过上述形式的斗争,德、意是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全国后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是经过自上而下的不彻底的明治维新向资本主义转化的。这三国都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缺乏资本主义民主与法制,一旦时局动荡,法西斯势力就可能迅速膨胀,夺取或控制政权。通过这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对比分析,触及到了历史问题的本质,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创造才能,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内因和外因、主观和客观、纵向和横向等多层面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上一篇:七年级作文这样的人让我敬佩800字下一篇:经典的安妮宝贝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