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障

2024-06-20

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障(精选2篇)

篇1: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障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008高考政治备考: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障

【背景材料】

1.《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国有企业要尽可能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措施安置富余人员。适应劳动力供求结构的新变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

2.《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

3.十大胡锦涛所作政治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4.2008年温加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就业方面。坚持实施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五年累计666亿元。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万人。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在劳动力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5.2008年温加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要认真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创办小型企业。加快建设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建立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的长效机制。督促各类企业同劳动者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保障监察,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用工行为。

6.2008年温加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社会保障方面。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五年累计1.95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41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2007年参保人数突破2亿人,比2002年增加5400多万人;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扩大到11个省份;从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中央财政五年累计补助养老保险专项资金3295亿元。200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亿人,比2002年增加近1倍;88个城市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4140亿元,比2002年增加2898亿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这是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建设。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抗灾救灾工作全面加强,中央财政五年支出551亿元,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得到妥善安排。【时政述语】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

②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③就业压力大、就业矛盾突出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④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⑤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必须继续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 经济原因(意义)(1)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2)消费反作用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中央采取措施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无疑会促进生产、拉动经济增长。

(3)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劳动既是劳动者的权利,又是劳动者的义务。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努力扩大就业,是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的体现。

(4)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实现国家长冶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政治原因(意义)⑴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能否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2)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的决定的,体现了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就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能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基本权利的实现,解决就业问题能保持社会稳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符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要求;

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的执行者,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是其积极履行协调人民内部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的表现。

(3)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如何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 国家方针:“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根本途径: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有效形式:完善劳动力市场及其调节机制,这是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扩大就业的有效形式和途径。重要保障: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

具体办法: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④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⑤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⑦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

失业人员应该: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本领,自主就业和创业,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这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意义及办法)

充分认识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社会安定的“稳定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从我国现实来看,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第一,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溶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第二,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第三,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策略和措施

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本着两项原则:第一,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第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主要内容】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1)就业形势严峻。随着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以及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2)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3)扩大就业的意义。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劳动者权利的实现,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的实现,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对公有制领域内工薪收入者实行全面保险,而对其他社会成员则实行社会救济,同时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它主要靠国家财政负担。

(2)社会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劳动力的新增、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加和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社会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保障制度牵动千家万户,涉及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4)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健全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深化企业的改革和增强企业的活力;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举措 1.扩大就业

(1)从根本上看,要努力发展经济来促进就业,通过扩大就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不断拓展就业渠道;要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等等。

(2)从失业人员本身看,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本领,自主就业和创业,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3)从政府看,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及其调节机制,这是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扩大就业的有效形式和途径;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和措施,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4)从企业看,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点应放在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上,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坚持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

(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社会保障需要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单位与个人要依法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劳动者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有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与教材的结合点】

(一)扩大就业 1.经济常识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扩大就业、帮助劳动者获得一份有收入的工作,使他们生活有保障,并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国有企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结构的调整,所以部分职工下岗失业在所难免。只有实现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才能化解国有企业富余人员,促进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

(4)劳动既是劳动者的权利,又是劳动者的义务。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劳动权利的实现。

(5)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扩大就业的政策扶持、财税资金的投入以及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都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

(6)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讲是建立在就业基础上的。如果有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员长期靠社会保障生活,社会保障的基金就难以支撑。扩大就业有利于减轻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能力。

(7)扩大内需的要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党和政府关注和支持下岗失业的弱势群体,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2.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十六大提出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方针以及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是在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就业形势的现状,并结合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的道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体现了树立正确思想意识的道理。

(3)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4)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看问题。既要看到经济保持良好势头和产业结构不断推进为扩大就业创造的良好条件,又要看到新增人口和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的不利因素。同时,扩大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就目前而言,就业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上,解决这一矛盾,事关再就业工程全局的成败,必须花大力气处理好。

(5)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党和国家为就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各级党政把就业工作做为自己的岗位职责,是外因;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是内因。在就业工作中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体现了内外因相结合的道理。3.政治常识

(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2)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体现了这一道理。

(3)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作用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各级党委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体现这一道理。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经济常识

(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社会保障牵动千家万户,涉及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下岗失业问题,迫切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扩大内需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可以改善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因而有利于促进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

(4)巩固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目前我国在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个体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基本上还处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有利于扩大劳动者的就业渠道,巩固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5)社会主义本质和全面小康的要求。将高收入者的收入通过再分配适当地转移给低收入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

(6)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企业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2.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既要有利生产,又要有利于生活的原则体现了这一点。

(2)矛盾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生产力水平与收入水平是有差异的,相应实施的社会保障的具体途径和要求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各有关部门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3)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

(4)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多方面内容,其中,社会保险又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

3.政治常识

(1)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提高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3)党的性质、宗旨、执政地位、“三个代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确保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不会严重下降,体现了这些道理。

(4)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劳动者既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又有履行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历史、地理角度】

(1)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二战后,德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从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等抓住机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20世纪60年代,德国鲁尔工业区在综合整治中,注重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和中小型企业。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美国“硅谷”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高考试题导向】

(一)选择题

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其意义在于:

A.能够保障劳动者一切权利的实现 B.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维护了劳动者权利 C.既体现了效益优先,又兼顾了社会公平

D.能够使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又兼顾了社会公平

2.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已将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有利于降低失业率的改革是

①实行企业破产制度 ②鼓励第三产业发展 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回答3—4题。

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这就是说:

A.要通过政府立法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 B.要通过强化政府职能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 C.要通过依靠政府服务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 D.要通过加大财政支出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

4.为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北京市政府继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今年又建立城乡“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经济意义是: ①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和稳定人民生活 ②有利于劳动者更好地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 ③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④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优越性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④

(二)问答题

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 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2)国家采取多种手段扩大就业是履行哪些国家职能?体现了国家机构的什么活动原则?

(3)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谈谈所确定的政策、措施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2.请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截至2002年9月底,全国城镇单位从业状况 从业人员 比上年同期

全国城镇单位 11005.3万人减少362.3万人

国有单位职工 7508.2万人 减少444.8万人

城镇集体有职工 1253.5万人减少171.3万人

材料二:1998年至2002年6月,全国累计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2600多万人,令人略微欣慰的是,其中有1700多万人实现了再就业。据测算,“十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500万人。除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实现再就业外,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材料三: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工作。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怎样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要想方设法解决就业问题? 3.近年来,某市提出坚持以民为本,民富为先,做好“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实现农民收入和经济的同步增长,力求在发展中率先富民。所谓加法,就是靠发展来拓宽就业空间,增加收入渠道;所谓减法,就是靠减负来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所谓乘法,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全民创业,发挥这些工作的乘数效应;所谓除法,就是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人口数量。这些措施,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6943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高达24100元。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该市采取“加、减、乘、除”措施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B 4.C

二、问答题 1.(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重要意义是:①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②有利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①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②国家采取多种手段扩大就业,体现了国家机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

(3)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从实际出发。目前,我国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创业环境不佳,而下岗失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又较低。十六大报告确定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体现了想问题、办事情从实际出发。②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下岗失业人员不能实现再就业,就其自身来说,就业观念陈旧、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通过接受培训提高其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是实现再就业的一个重要措施。

2.(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我国就业和再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2)第一、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扩大就业总量,广开就业门路。第二,要统筹处理结构调整。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不断拓展就业渠道。第三、深化改革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进外资,增加就业岗位。第四、国家要加强职业培训,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3)第一、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国家是人民的捍卫者和执行者;第二、国家具有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第三,体现了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①就业是民生之本。靠发展来拓展就业空间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②减负即增收。减轻农民负担,既保护农民利益,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③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经营方式,它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人口数量,即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篇2:100测评网2008高考政治备考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障

一、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

【热点材料】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及调整2007年末国债余额限额的议案》,批准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以此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资本金来源,该公司由央行和财政部共同组建。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2007年9月17 日财政部宣布,自9月18日开始面向社会各类投资者发行第二期特别国债。本期国债期限15年,票面年利率为4.68%,每半年付息一次,利息支付日为每年3月18日、9月18日,2022年9月18日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分析点拨】1.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经过国家权力机关批准的预算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政府不得随意变动。特别国债作为国家财政的重大变动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批,体现了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财政活动的监督。

2.国债是政府为筹措资金所发行的债券,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具。我国发行特别国债的目的是减少货币流动性过剩,抑制通货膨胀,体现了国债在调节经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

【针对训练】

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及调整2007年末国债余额限额的议案》,批准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据此回答1~2题。

1.政府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B.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C.平衡财政收支D.改善居民生活

2.2007年9月18日、9月24日,面向社会发行的特别国债遭遇个人投资者的冷遇。在目前的情况下,导致我国特别国债受冷遇的主要原因是:

①政府信誉下降②国债的相对收益不高

③居民收入减少④居民投资渠道增加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B.政府发现国债可以形成财政收入,平衡财政收支,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2.C.①③不符合实际。

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热点材料】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到2007年8月29日为止,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为1232万家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已为5.86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在办理企业和个人信贷业务过程中,均把查询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作为贷前审批的条件,平均每天查询量近30万笔。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集的信息有: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银行信贷信息(包括贷款、信用卡、担保等信息)、非在银行负债信息(包括企业和个人欠缴电信、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费用信息)、企业和个人遵纪守法信息。

【分析点拨】1.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是市场交易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有利于促进市场主体遵循市场交易原则,改善我国市场交易环境。

2.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防范信用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建设社会主义诚信社会.

【针对训练】

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企业及个人的信用记录,是经济生活的“身份证”,也是社会生活的“通行证”。据此回答1~2题。

1.目前,通过上网及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单位和公众查询信用记录的越来越多了。在经济活动中重视查询信用信息:

A.有利于降低经济活动的风险B.会大幅度增加市场交易成本

C.能根除市场经济的自发性D.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2.随着个人信用与公民的关系日益密切,不仅仅是银行贷款或申请信用卡,如果以后要到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工作,信用报告也会影响你应聘时能否成功。为了避免留不良信用记录就要:

①避免贷款②依法诚信纳税

③遵守市场规则④强化市场主体地位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

3.材料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在办理企业和个人信贷业务过程中,均把查询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作为贷前审批的条件,平均每天查询量近30万笔。据对商业银行的调查,通过查询这个系统拒绝的企业贷款申请额占企业贷款申请总额的2.5%,拒绝的个人贷款申请笔数占个人信贷申请总数的10%。

材料二:在当今的经济生活中,企业的信用度越来越重要。银行贷款没有如期还,偷逃税款.甚至欠账不还等,都可能在企业征信体系中留下“污点”记录。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就很难获得良好的银行信贷、风险投资,甚至没人敢跟你做生意。

(1)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在贷款前查询贷款人的信用情况?

(2)结合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BCD错误。

2.C。

3.(1)商业银行是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

法人,信用记录可以表明银行贷款的风险程度。银行在贷款前查询贷款人的信用记录,是为了维护贷款资金的安全,顺利收回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保证银行利润。

(2)①信用低的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甚至没有人与其做生意,说明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②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实信用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失信企业则可能失去市场机会,不利于自身的发展。③材料启示我们,在经济活动中,企业经营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

三、控制流动性过剩,央行频出货币政策组合拳

【热点材料】1.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0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存款准备金率为13%,这也是央行今年以来第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预计,本次上调准备金率将抽走商业银行1800亿左右的流动性,从而达到控制信贷增速的效果。

2.央行宣布,2007年9月15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利率达3.87%,一年期贷款利率提高到7.29%。这是今年年内第五次加息,也是央行历次加息间隔时间最短(距上次加息仅25天)的一次。

【分析点拨】1.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缺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的表现,有利于减少经济波动造成的浪费,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可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降低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针对训练】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决定,自2007年9月15日,我国金融机构今年年内第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年初的2.52%提高到了3.87%。据此回答l~2题。

1.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说明其:

A.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经理国库B.具有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能

C.是以经营存放款为主要业务的商业银行D.负责人民币的投放与回笼

2.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连续上调:

①会增加居民存款货币收益②对物价过快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③个人和企业贷款的成本会提高④会使储蓄居民实际收益下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2007年以来存款利率频繁上调,每次存款利率提高后,都有一些储户到银行办理转存,个别储户甚至半年内办了五次转存。这种做法:

①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收益②能完全避免存款利息损失

③是活期存款特有的现象④是市场经济自发性的表现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②③④

4.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2007年以来,央行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

A.经济进入通货紧缩状态B.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

C.国家实施积极货币政策D.银行吸纳存款的能力下降

参考答案

1.B。存贷款利率是货币政策的内容。

2.A。储蓄居民实际收益的升降要把利率水平和物价水平相对比才能知道,④在题干中不能反映。

3.A.定期存款转存会导致此前的存期按活期计算而损失利息,因此②认为能“完全”避免损失是错误的。活期存款以结息时的利率计算不存在转存的问题,③不选。④与题意无关,不选。

4.B。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减少,能够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四、税收杠杆明显倾斜节能环保汽车

【热点材料】在9月8日召开的2007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财政部有关官员表示,我国税收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对环保、节能汽年的鼓励力度,一系列税收政策正在研究、制定或完善中,包括对环保、节能汽车实施税收优惠,对环保、节能汽车的进口关键零部件实施关税优惠,限制燃油经济性不佳产品,开征环境税等。在此次论坛上,财政部税政司和关税司领导的主题演讲都传达出一个信号:在促进环保、节能汽车发展方面,政策引导将进一步加强。

【分析点拨】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国家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国家税收政策将在汽车领域凸显环保节能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引导投资者向环保、节能产品的投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训练】

在9月8日召开的2007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财政部有关官员表示,我国税收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对环保、节能汽车的鼓励力度,一系列税收政策正在研究、制定或完善中,包括对环保、节能汽车实施税收优惠,对环保、节能汽车的进口关键零部件实施关税优惠,限制燃油经济性不佳产品,开征环境税等。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表明,税收对经济的调节:

A.是通过财政的分配实现的B.是通过市场和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经济利益的调整实现的C.是通过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实现的D.是通过对市场经济活动参加者提供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信息实现的2.按照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的要求,财政部将改革和完善与汽车相关的税收政策,在促进节能和环保型汽车发展、引导汽车产业长远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这体现了税收的作用是:

A.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B.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C.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D.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参考答案

1.B。利用税收调节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利益关系,从而发挥税收的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2.B。引导汽车产业发展就是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五、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

【热点材料】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与发展,我国经济保持了9.7%的快速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迈上20万亿的大台阶,扣除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财政收入接近4万亿,2007年,预计我国财政收入突破4.5万亿。但是,公共品供给长期偏向城市,公共财政在农村缺位。这种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延续时间过长,使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过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建立对农村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使城乡共享公共财政阳光。

【分析点拨】1.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经济发展评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2.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要要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使城乡共享公共财政阳光,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针对训练】

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迈上20万亿的大台阶,财政收入接近4万亿元,2007年,预计我国财政收入突破4.5万亿。据此回答l~2题。

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A.国家的分配政策B.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C.物价持续上升D.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

2.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我们办成了许多以前想办而办不了的事: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村村通”惠及广大农村,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说明:

①财政收入越多越好②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③财政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最有效手段④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重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

公共品供给长期偏向城市,公共财政在农村缺位。这种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延续时间过长,使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过大的差距。据此回答3~5题。

3.材料表明:

A.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财政收入

B.应把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C.应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D.应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解决上述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使城乡共享公共财政阳光。下列属于财政支农政策的是:

①支持农村小额贷款②免除农业税

③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支持力度④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建立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在:农业之间分配格局,提高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支持农业的能力。二是要突出财政支持农业的重点。三是完善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制度。这些集中到一点就是:

A.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财政收入B.发挥财政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C.使财政资金得到最充分的利用D.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6.2007年9月24日《经济日报》载文指出,迄今为止,对于“增收”的经济社会效应,在主流媒体上经常见到的论述,多是从“增收”的用场上来归结的。财政收入增加,国库中的资金充裕了,政府能做的事情就多了。这在各方面的民生欠账颇多、城乡与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显著,亟待政府动用手中财力去“偿还”欠债、“填平”差距的背景下,无疑是件“利好”的事情。照此推论,“增收”终究是有归宿的,它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在既定的GDP盘子内,财政收入的规模大了,企业和居民的收入规模就小了。财

政收入的增速快了,企业和居民收入的增速就慢了。财政收入的份额多了,企业和居民收入占的份额就少了。

(1)怎样理解“增收”不仅值得追求,而且多多益善?

(2)你是怎样理解“增收”终究是有归宿的?

参考答案

1.B。材料表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财政收入增加。

2.D。①③表述错误。

3.C。材料主要体现公共财政分配不均衡问题。

4.B。①属于货币政策,不属于财政政策。

5.B。

6.(1)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巩固国家政权。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因此,“增收”不仅值得追求,而且多多益善。

上一篇:大学应聘学生会演讲稿下一篇:预售商品房按揭合同有纠纷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