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不倒翁的秘密教案

2024-06-30

中班科学活动不倒翁的秘密教案(共18篇)

篇1:中班科学活动不倒翁的秘密教案

中班科学 《不倒翁的秘密》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不倒翁,发现不倒翁不会倒的秘密。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大胆尝试动手操作,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准备: 教具: 1.不倒翁一个。

2.自制绘画图谱(不倒翁的组成原理6张)。3.背景音乐《不倒翁》。学具:

大小不一的不倒翁制作材料人手一份,橡皮泥若干。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的方式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应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听好了:

“圆圆的身体左右摇,你推它来我推它,推来推去它不倒。猜猜看,是什么?”(幼儿自由猜想后,教师出示不倒翁)二.初步探索不倒翁不会倒的秘密

1.师:它的名字叫不倒翁,谁知道它有什么本领呢? 根据幼儿说的本领教师进行示范。(比如它不会倒)师:好,刚才小朋友说它不会倒,那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先把不倒翁摆正,这时候它是直直的,然后用手去点一下它。它就开始摇摆,可是它有没有倒呀?没有,它还是直直的。)3.(出示图谱1)师: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倒翁。

好,谁能告诉我,它为什么不倒呢?不倒翁里面有没有什么东西呢?(教师打开不倒翁,看看里头的奥秘。)

教师做实验:拿出不倒翁底部的东西,猜猜看没有东西的不倒翁现在会怎么样?会站着还是倒下?(同意它站起来的举手,同意它倒下的举手。)

(出示图谱2、3)小结:不倒翁的底部一定要是圆圆的,滑滑的,而且身体里面要有物品,这样它才不会倒。

三.幼儿动手制作不倒翁,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不倒翁的制作原理 1.师:想不想自己来做一个不倒翁呢? 疑问1 师:是不是底部圆圆的滑滑的,里面装了东西就可以了呢,就可以做一个成功的不倒翁呢?

今天我带来了很多的橡皮泥来代替它身体里面的物品,后面桌子上放着很多不同的材料,这些材料底下都是圆圆滑滑的,等一下请你们来当一个发明家,四个人一组,然后自己选一样材料来试一试制作不倒翁。听明白了吗?

(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在旁巡视指导,给有困难的幼儿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2.幼儿第一次操作完毕,将幼儿完成的不倒翁摆在前面,逐个逐个进行试验,检验幼儿做的是否成功。

(成功的不倒翁放在地上再次展示一次,师幼共同探讨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有成功。)疑问2 师:为什么这个不倒翁成功了,这个不倒翁没有成功呢?

假设幼儿出现的状况:橡皮泥没有粘牢,橡皮泥没有粘在底部。(提醒幼儿,橡皮泥要粘住。仔细检查粘住了没有?)

师:好,现在我们试试看,请幼儿上来验证,推推不倒翁。试验成功,小结:不倒翁里面的橡皮泥要牢牢的粘住。疑问3 师:为什么它的不倒翁有点歪我的不歪,站起来还是直直的? 教师做实验,将橡皮泥紧紧粘在不倒翁的边上,幼儿观察。

实验证明:不倒翁里面的橡皮泥不仅要紧紧的粘住,还要粘在它的底部才行。(出示图谱4、5)

四.幼儿再次进行操作不倒翁 师:想不想再来做一次不倒翁?现在知道怎么做了吗?橡皮泥要怎么样粘?(牢牢的粘住)粘在哪里?(不倒翁的底部。)师:好,自己去动手去再做一次吧。

(幼儿再次操作时,教师在旁观察,已经操作好的幼儿提醒他去试一试是否成功,没有成功的再试一次。)五.检验第二次实验的结果

师:这是谁做的?我们来试试看,能不能成功。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打开看一看。(橡皮泥放的地方有的多,有的少。)

师:这个不倒翁个子很大哦。我们来试试看它能不能成功。为什么没有成功?打开看一看吧。(橡皮泥太少了,多加一点橡皮泥。)

师:刚才这个小的为什么站不直呢?也是橡皮泥太少了。

出示图谱6,小结:大不倒翁需要的橡皮泥多一些,小的不倒翁需要橡皮泥少一些。

六.结束部分

教师对照不倒翁制作原理的图谱和幼儿共同总结。

总结:一个成功的不倒翁它的底部要圆圆的,滑滑的。它的里面要有物品。然后橡皮泥或者物品要固定在不倒翁的底部,大的不倒翁里面的橡皮泥多一些,小的不倒翁里面橡皮泥少一些。

师:好的,今天回家以后,请小朋友把制作不倒翁的正确方法告诉你的弟弟或者妹妹,让他们也来做一个不倒翁。好吗?

现在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做一做不倒翁,跟着音乐一起做动作,但是要记住,不能倒下哦。

播放音乐《不倒翁》,做一些前后左右转圈的简单动作,重复进行两到三次,结束

篇2:中班科学活动不倒翁的秘密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原因。

3、激发幼儿对自然之谜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物质准备:熟鸡蛋每人一个,糖、盐、味精、水杯每人两个,PPT《死海的秘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播放幻灯片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水吗?幼:喜欢。

师: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水里会怎样?幼:沉下去。

师:可是,有一件怪事,老师昨天还发现有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还躺在海面上看报纸呢,你们看(播放PPT)

师:为什么他不沉下去呢?

幼:因为他有游泳衣、游泳圈、游泳裤。

师:是这样吗?可是没看到游泳圈啊,游泳衣也是很普通的,这个秘密等会我们一起来揭晓。那么,哪些东西放到水里可以沉下去?

幼:锁、石头、钥匙、硬币。

师:哪些东西放到水里可以浮上来?

幼:树叶、泡沫、空的塑料瓶。

二:教师实验:魔术“鸡蛋浮起来”

师:那么,鸡蛋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

幼:沉下去。

师:你们看,我要变魔术了!

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这是我的魔术粉,(师往杯子里加魔术粉,慢慢搅拌,直至鸡蛋浮起来)

师:鸡蛋有了什么变化。

幼:浮起来了!

师:我这里有盐、糖、味精,我的魔术粉就是它们三个好朋友中的其中一个,老师先不告诉你们,让你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

三:幼儿实验

师:我为一组的小朋友准备了味精,告诉我,是什么?

幼:味精!

师:我为二组的小朋友准备了糖,告诉我,是什么呀?

幼:糖!

师:我为三组的小朋友准备了盐,三组的是什么?

幼:盐!

师:请小朋友把鸡蛋放进水里,加进桌上的魔术粉,轻轻搅拌。

(老师指导,桌上有水的用毛巾擦一擦)

师:请小朋友放下搅拌棒,把椅子转向老师。

师:第一组的小朋友,你们的鸡蛋浮起来了吗?

幼:没有。

师:你们在水里放了什么?幼:味精。

师:看来,我的魔术粉不是它。

师:二组的小朋友,你们的鸡蛋浮起来了吗?

幼:没有。

师:你们在水里放了什么?幼:糖。

师:哦,那我的魔术粉也不是它。

师:第三组的小朋友,你们的鸡蛋浮起来了吗?

幼:浮起来了。

师:你们在水里放了什么?幼:盐。

师:真开心呀,我的魔术粉就是它。

师:什么能让沉下去的鸡蛋浮起来呀?

幼:盐。

师:鸡蛋在盐水里可以浮起。

师:小朋友,你们想让你们的鸡蛋也浮起来吗?

幼:想!

师:好,我帮你们把魔术粉全换成盐。

请你们把水杯放到盆子里,去换一杯清水。

师:都换好了吗?幼:换好了。

师:下面就要靠你们自己来做实验了,看看谁的鸡蛋最先浮起来。

师:你们的鸡蛋浮起来了吗?

幼:浮起来了。

师:原来呀,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沉下去的鸡蛋浮起来,我们还发现盐放得多,鸡蛋就浮起来的快,盐放得越少就浮起来的越慢。

四:播放PPT,揭开死海的秘密

师:那么,在很多盐的水里,人能浮起来吗?

幼:能。

师:他们浮起来的秘密是什么呢?

幼:放盐了。

师:盐在哪里呢?

幼:盐在水里。

师:古时候,罗马有个统帅抓了一群俘虏,想把他们放到海里淹死,可是过了一会儿,沉下去的俘虏漂到了岸边„„

师:死海为什么会有这些奇迹之处呢,死海之所以能让人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海水里含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盐,是普通大海海水含盐量的七倍。

师:死海不沉吸引了好多游客来观看,今天我们一起揭开了死海的秘密,那么,死海是不是所有沉下去的东西都能浮起来呢?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是很清楚,大自然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把杯子放回原地,以后再做实验好吗,好了,我们一起来品尝鸡蛋吧!(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篇3:风的秘密——大班科学活动设计

“风雨雷电”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但又有着无穷的奥秘。孩子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例如,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风”,孩子在户外活动时会随着“风”翩翩起舞,“大风”来时他们会激动地相互追逐、躲避。“风”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对“风”的认识也仅仅是停留在直观的表面,并未深入了解,知之甚少。大班“风”的主题为幼儿探索“风”的秘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贴合了孩子的生活和经验,在探究活动中,幼儿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目标预设】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探究风的形成、特性;感受风的大小;辨别风向并做简单的记录。

(2)了解风的利与弊,会辩证看待事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3)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1)事先了解一些风的常识。

(2)蒲公英的种子、吹风机、扇子、纸板、风车、书、羽毛、打气筒、塑料袋等材料。

(3)关于风的PPT。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出示蒲公英的种子,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这是什么?蒲公英妈妈想把它的种子撒到各个角落,你有什么办法吗?

幼儿讨论交流,示范自己的方法。

总结:用“吹一吹”的方法最简单,让“风”把种子带到世界各个角落。

【解析】

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提出的问题紧紧围绕目标,让孩子通过观察、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用“吹一吹”这一方法,自然而然地引出“风”的主题。

2. 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探究风的形成、特性,感受风的大小

(1)幼儿第一次操作尝试:探究风的形成、特性。

师:除了用嘴巴“吹一吹”能产生风,你还能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

投放各种材料,请幼儿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讨论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的?(幼儿边回答边演示,相互尝试一下别人“造”风的方法,感受一下它们的不同。)

师:为什么摇一摇、挤一挤、压一压、转一转就会有风呢?(幼儿自由讨论)

师总结风的形成和特征。

【解析】

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探究。这一环节我投放了大量不同的材料,让幼儿亲自摇一摇、挤一挤、压一压、转一转,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探究风的形成及其特性。将简单的知识灌输变成了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幼儿的兴趣浓厚,并能主动尝试别人不同的方法,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风的形成及其特性。

(2)幼儿第二次操作尝试:感受风的大小,发现风力。

师:刚刚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感受到了风宝宝,风宝宝想和我们小朋友们做一个游戏:听一听,辨一辨,变一变,让你手上的工具发出和风宝宝一样的声音。

幼儿听辨音效,感觉声音的不同变化,说一说风宝宝发生了什么变化?(声音大小不同)用手上的工具表现风宝宝的变化。(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使风变大了?用什么方法让风变小了?)

(3)教师播放音效,幼儿随音效变化风宝宝的声音。

【解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科学学习首先要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此环节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避免了幼儿持续操作的乏味,将幼儿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再一次调动起来,幼儿通过听、辨、变亲身感知,获得风大风小的感性经验,在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幼儿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

3. 运用材料,探究、判断风向,制造不同方向的风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师:风不仅有大小,它还有方向!感觉一下,现在是哪个方向吹来的风?(引导幼儿尽可能用方位词东、南、西、北来表述)

师:风还会从哪个方向吹过来呢?用你手上的工具尝试一下,并用你的符号把它记录下来。

幼儿用提供的操作材料两两合作,制造不同方向的风。

【解析】

探索并记录风向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教师有效地提问:“现在是哪个方向吹来的风?”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把探究引向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风还会从哪个方向吹过来呢?”扩散了幼儿的思维,引发了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记录的环节,教师给了幼儿自主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4. 我和风宝宝做游戏:比比谁的羽毛飞得高

师:今天我们和风宝宝做了好多有趣的游戏,小羽毛也想和风宝宝做个游戏,你能让你手中的小羽毛在风宝宝的帮助下,飞得又高又远吗?

和孩子一起到户外游戏。

【解析】

篇4:中班科学活动不倒翁的秘密教案

一、活动的实施与推进

活动一:操作感知

活动时间:在区域游戏或自由活动时,引导有兴趣的幼儿进行操作。

活动目的:通过折纸,让幼儿触摸、感受不同质地的纸张。

指导重点:

1.引导幼儿学会纸船的折叠方法。

2.启发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从颜色、厚薄、韧性、色泽、撕纸时的响声等方面比较纸张的不同。

幼儿活动情况:

经过操作、观察,幼儿得出结论:蜡光纸光滑、颜色亮,撕的时候声音响,脆脆的;皱纹纸皱皱的,粗糙柔软,颜色鲜艳,有许多种;宣纸白白的,有点透光,摸上去有毛茸茸的感觉……

教师分析与对策:

通过活动,幼儿已初步感受到纸张质地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对纸的感受,虽是各说各样,但却是幼儿真实的感受。在幼儿对纸有初步感知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纸船下沉时间的不同会不会和纸质的不同有关系呢?”这时,幼儿对答案并不确定,也并不需要确定,而是由此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起幼儿猜想。接下来的游戏指导里,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操作、观察,寻求答案,并引导幼儿运用记录的方法进行分析。

活动二:学习记录

活动时间安排:

1.通过一次集中教育活动教幼儿学会看记录表,同时老师示范讲解记录的方法。

2.在来园、区域活动、自由活动、离园环节皆可指导幼儿学习观察和记录。

活动目的:学习运用连线的方法记录操作结果,感知纸船沉浮快慢与纸吸水强弱之间的关系。

表格设计:

指导重点:

1.帮助幼儿理解表格中的符号、纸张、数字所表示的意思。如果“宣纸”最先沉下去,就将其与数字“1”连线。如果“宣纸”最后沉下去,就将其与数字“3”连线。依次类推,哪种纸张最后沉下去,其所连线的数字就越大。

2.在每一次操作前都先引导幼儿将猜想结果记录在表一上,待操作后,将结果记在表二上。

3.觀察比较猜想结果和操作结果是否有不同。

幼儿记录情况:

幼儿对“记录”这种形式十分感兴趣,在记录的头三天还需要教师详细讲解、示范和引导。三天过后,幼儿已能进行较为准确地记录,一部分能力强的幼儿则能完全独立进行观察、记录。

教师分析与对策:

记录作为“做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用连线代替符号记录既形象又节约记录时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看着自己日渐丰富的记录卡,孩子们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对观察也就更为积极和投入。在记录的过程中,幼儿认识了“序数”,感知了“序数”,能正确地表达出这张是第一次记录的,这张是第二次,那张又是第三次、第四次记录的,并且还会针对表格中记录情况的不同而反复实验。通过记录和观察,幼儿对纸的吸水本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他们能注意到哪些纸吸水快,哪些纸吸水慢。

“记录”不仅帮助老师解决了原来幼儿观察无目的、不仔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幼儿在面对一些短时间内无法获得答案的科学问题时所应有的耐心与专注。但是,幼儿对介绍自己的记录过程与结果还有一定的困难,与同伴的交流也较少,因此我们在下一阶段将安排“分享记录”的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的发现与感受,并倾听他人的意见,感受与同伴分享、交流的乐趣。

活动(三):分享记录

活动时间:通过一至两次集中教育活动完成。

活动目的:让幼儿与同伴共同交流、分享自己记录的结果。

指导重点:

1.和幼儿共同运用数量关系累计幼儿的记录结果,对于有争议的结果,再次进行操作。

2.活动延伸: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纸可以折叠成小船,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

幼儿交流情况:

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每个幼儿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记录表”。在老师的提示帮助下,他们能根据表格上的记录,讲述自己纸船沉下去的先后顺序。遇到有不同答案的,教师并不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支持幼儿用事实说话,两个不同意见的人通过再次操作、记录,直至意见统一。

教师分析与对策:

幼儿的科学活动不仅需要探索和观察,也需要表达和交流。操作过程的表述、新发现的探讨、实践经验的交流,这些都让幼儿乐于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幼儿对于纸船的秘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能关注到哪些纸船吸水快,下沉迅速,而且还对纸质和吸水快慢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好奇,注意到纸张疏松、纸孔大的纸易吸水。下一步工作应该扩大幼儿的视野,不断丰富幼儿对纸张的认识。分享记录对于幼儿来说,既是一种锻炼,又是一种挑战,促使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让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积累经验,建立自信心。

二、反思和启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明确指出“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这种“表达探索过程和结果的适当方式”往往就是记录信息,即幼儿用绘画、记录表的形式把自己探索前的猜想和探索的过程及结果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再与同伴、老师进行交流。那么,如何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能有序、清楚地记录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呢?

1.丰富、适宜的材料是记录的前提。

记录离开了幼儿的操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幼儿的操作离不开材料。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材料要有目的性,即要能达到活动的目的;材料投放还需有层次性,要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还要有充足的数量,保证每个孩子都能玩,这样,孩子的记录才会有目的性、有重点。幼儿通过操作,观察了报纸、皱纹纸、卡纸、餐巾纸、牛皮纸、手工纸等许多种纸吸水的本领,而玻璃糖纸等不吸水。有的幼儿记录了五六种纸的探索结果,有的幼儿则记录了十几种纸的探索。

2.充足的探索、发现时间是记录的重要保证。

探索和发现是科学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教师只有保证足够的时间,孩子们才能充分地尝试、验证、发现、比较和思考,得出初步结论进行记录。在平日的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记录习惯。如:在区域游戏、自然角观察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作记录,确定记录内容,选择适宜的方法,注意持之以恒,相信幼儿的记录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的。

3.平等、愉悦的交流是记录的关键所在。

篇5:《不倒翁》中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感知“不倒翁”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布置场景“玩具城”:用乒乓球、蛋壳、废旧皮球制作各种玩具摆放在活

动室的四周(其中部分会倒,部分不会倒)。

2、幼儿操作材料:纸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小石头。

3、录音机,歌曲“不倒翁”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导入:以到“神秘的玩具城”去玩的形式引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配班老师扮“蓝猫”说:“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蓝猫,欢迎你们到神秘的玩具城来,这里的玩具藏着许多的秘密,等着你们去边玩边发现,看谁发现得最多。”

一、自由探索

1、交代任务:你们玩时可要仔细的看一看,比一比,摇一摇,看看

发现了什么?(发现倒和不倒)

2、幼儿自由玩。

3、提问:“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这些玩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幼儿摸一摸底部,发现底部都是半球体,有的玩具会倒有的不会倒。

小结:小朋友在“玩具城”里玩的很认真,还能动脑筋,发现了“玩具城”里的玩具都是半球体的,再比一比中,小朋友们发现了玩具有的会倒,有的.不会倒。

二、尝试操作制作不倒玩具

幼儿交流体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上轻下重,固定底部物体。

1、教师放歌曲《不倒翁》,进一步引发幼儿去发现“不倒翁”的秘密,不倒翁里装有东西。

2、幼儿操作:将会倒下的玩具也装进东西

(1) 提示: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纸团、塑料球、玻璃球、沙子、豆子、橡皮泥、小石头等东西,你们可以自由的把每一种东西分别装进玩具里试一试,看玩具能不能站起来。

(2) 组织幼儿讨论:

你们在玩具里装进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放进纸团玩具倒了而放进沙子等物玩具能站住?(沙子等比纸团重)

小结:原来,在玩具底部装进重的东西,这样下重上轻,玩具就能站住。当操作摇晃装有沙子的玩具时,发现了什么?

(站住的玩具又倒了)装进什么不倒?(橡皮泥)为什么?

三、演示对比实验

引导幼儿边观察边分析原因,摇动装有玻璃球的玩具里重的东西也随着滚到旁边,旁边重,玩具就倒向重的一边。把橡皮泥固定在底部中间,它不会滚来滚去,那玩具的重心就稳了,不倒翁就作成了。

四、完成制作,玩一玩,体验乐趣成就感

1、在“不倒翁”的音乐中,让幼儿制作不倒翁。

2、没有完成的小朋友继续制作不倒翁玩具,做好不倒玩具的小朋友拿着玩具到玩具城里去玩一玩吧。

五、结束

小朋友今天真聪明,发现了“不倒翁”玩具中的科学秘密,还自己动手做了一个“不倒翁”。现在,我们拿给中、小班的小朋友玩一玩好不好?

活动延伸:

1、区角活动中,可在科学角中投放各种材料让孩子尝试制作不倒翁。

2、户外活动时,可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摇摆不倒翁”“金鸡独立”等感受力的平衡的体育游戏。

篇6:中班科学活动不倒翁的秘密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使热水变凉的一些简单方法,在生活中我们要用热水泡东西。

2.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到哪杯是热水,并尝试通过观察讨论热水、冷水泡咖啡的现象,明白热水的溶解能力比冷水强。

3.喜欢参见科学探究活动,在观察、发现、交流中体会热水的秘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到哪杯是热水;在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交流或学习使热水变凉的一些简单方法。

活动难点:尝试通过观察讨论热水、冷水泡咖啡的现象,明白生活中我们要用热水泡东西的原因——热水的溶解能力比冷水强。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中班幼儿对热水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用摸的方法可以辨别出哪杯是热水,知道用嘴吹可以使热水慢慢变凉。

2.材料准备:每组两个透明杯子,一个装有冷水、一个装有热水;装有热水的杯子若干,装水的大容器一个、空杯子若干、冰块若干;两个大一点的透明杯子,一个装有冷水、一个装有热水,两包咖啡。

活动过程:

一、哪杯是热水——感知热水、冷水的区别

1.引导语:你们的桌子上放了两杯水,哪杯是热水、你是怎么发现的?(看到:热水冒热气、杯子上有小水珠;摸到:一杯烫烫的、一杯凉凉的2.小结:我们小朋友用小眼睛看的方法可以知道,冒着热气、有小水珠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用小手摸的方法可以知道,摸起来烫烫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

二、热水变凉——交流使热水降温的方法

1.引导语:口渴了,想喝水,我们喝热水?冷水?(.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我们喝温水)那么你知道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热水很快变凉,变成温水呢?(交流原有知识经验)

2.教师操作并补充简单的方法:活动结束我们还可以看看哪种办法可以使热水凉得更快!(①放通风口②热水里放冰块③热水分装几个杯子④热水连同杯子放进装冷水的容器内)

3.小结:原来有这么多好办法可以让热水变凉,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小朋友、老师看到、听到的,以后,我们也要多多留心生活中的小事,碰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多问问、多想想。

三、热水泡东西——探索咖啡在热水、冷水中的溶解情况

1.引导语:现在老师要泡杯咖啡,要用什么水好呢?这是为什么呢?

2.小实验——热水、冷水泡咖啡

引导幼儿观察用热水、用冷水泡的两杯咖啡,讨论现象:在热水里咖啡泡得开、溶化了(溶解了);在冷水了咖啡泡不开,很难熔化(溶解)。

3.小结:我们刚刚做小实验发现,在热水里咖啡很快溶解了,所以我们一般用热水泡奶粉、果珍、豆浆粉。

四、活动小结及延伸。

1.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教师总结。

2.延伸:我们从小小的一杯热水中就可以学到这么多的知识,关于热水还有很多秘密,以后我们小朋友发现了,再一起来学习。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实验的欲望。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热水的秘密”,但是不同的方法又不一样的效果,使幼儿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多的科学知识。对于本次活动幼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篇7:中班科学活动不倒翁的秘密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1、“不倒翁”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玩具,但它里面蕴含着力的平衡方面的科学道理,怎样让孩子自己发现这些科学现象,并理解加以应用呢?

2、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为孩子准备许多的材料,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发现、探索其中的秘密,并制作各种各样的不倒玩具。从中获取有益的学习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感知“不倒翁”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布置场景“玩具城”:用乒乓球、蛋壳、废旧皮球制作各种玩具摆放在活

动室的四周(其中部分会倒,部分不会倒)。

2、幼儿操作材料:纸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小石头。

3、录音机,歌曲“不倒翁”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导入:以到“神秘的玩具城”去玩的形式引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配班老师扮“蓝猫”说:“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蓝猫,欢迎你们到神秘的玩具城来,这里的玩具藏着许多的秘密,等着你们去边玩边发现,看谁发现得最多。”

一、自由探索

1、交代任务:你们玩时可要仔细的看一看,比一比,摇一摇,看看

发现了什么?(发现倒和不倒)

2、幼儿自由玩。

3、提问:“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这些玩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幼儿摸一摸底部,发现底部都是半球体,有的玩具会倒有的不会倒。

小结:小朋友在“玩具城”里玩的很认真,还能动脑筋,发现了“玩具城”里的玩具都是半球体的,再比一比中,小朋友们发现了玩具有的会倒,有的不会倒。

二、尝试操作制作不倒玩具

幼儿交流体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上轻下重,固定底部物体。

1、教师放歌曲《不倒翁》,进一步引发幼儿去发现“不倒翁”的秘密,不倒翁里装有东西。

2、幼儿操作:将会倒下的玩具也装进东西

(1)提示: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纸团、塑料球、玻璃球、沙子、豆子、橡皮泥、小石头等东西,你们可以自由的把每一种东西分别装进玩具里试一试,看玩具能不能站起来。

(2)组织幼儿讨论:

你们在玩具里装进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放进纸团玩具倒了而放进沙子等物玩具能站住?(沙子等比纸团重)

小结:原来,在玩具底部装进重的东西,这样下重上轻,玩具就能站住。当操作摇晃装有沙子的玩具时,发现了什么?

(站住的玩具又倒了)装进什么不倒?(橡皮泥)为什么?

三、演示对比实验

引导幼儿边观察边分析原因,摇动装有玻璃球的玩具里重的东西也随着滚到旁边,旁边重,玩具就倒向重的一边。把橡皮泥固定在底部中间,它不会滚来滚去,那玩具的重心就稳了,不倒翁就作成了。

四、完成制作,玩一玩,体验乐趣成就感

1、在“不倒翁”的音乐中,让幼儿制作不倒翁。

2、没有完成的小朋友继续制作不倒翁玩具,做好不倒玩具的小朋友拿着玩具到玩具城里去玩一玩吧。

五、结束

小朋友今天真聪明,发现了“不倒翁”玩具中的科学秘密,还自己动手做了一个“不倒翁”。现在,我们拿给中、小班的小朋友玩一玩好不好?

活动延伸:

1、区角活动中,可在科学角中投放各种材料让孩子尝试制作不倒翁。

2、户外活动时,可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摇摆不倒翁”“金鸡独立”等感受力的平衡的体育游戏。

篇8:中班科学活动不倒翁的秘密教案

一、案例描述

(一 ) 游戏 导 入 , 激 发 幼儿 的学习兴趣

出示餐巾纸, 请幼儿做成纸绳, 玩拉大锯的游戏。通过游戏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同一张餐巾纸做成的纸绳, 为什么有的比较结实, 有的却容易被拉断? 引出探索话题“餐巾纸里的秘密”。

(二 ) 积极 探 索 , 幼儿 自 主 寻找 答案

幼儿都急于知道答案, 但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 而是问道:“你们撕纸的方式是一样的吗?”幼儿相互考察了自己和同伴的纸绳, 发现有人撕的是纸的长边, 而有人撕的是纸的短边 (餐巾纸是长方形的 ) 。我追问:“撕长边和撕短边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诱发了幼儿的思考。通过探索性的操作后, 幼儿认为:餐巾纸里藏着的秘密就是纸的纤维走向。我们顺着纤维走向撕, 就会把纸撕成长条, 逆着纤维走向撕, 就会撕成小块。如果顺着纸的纤维做成一根纸绳, 那纸绳的力量就会很大。

(三 ) 丰富 材料 , 帮 助 幼儿 多 方面感知

为了帮助 幼儿感知 纸的纤维走 向 , 我又提供 了皱纹纸 和报纸 , 请幼儿来 找一找这 些纸的纤 维走向。

(四) 创设情境, 深化幼儿的认知

为帮助幼儿验证沿着纤维走向做的纸绳是结实的、有力量的, 我创设了情境:请幼儿帮忙, 把很重但是没有提手绳的手提袋送到资料室。幼儿用沿着纤维走向做的纸绳去拎袋子, 结果成功了!幼儿看到自己做的很细、很小的一根纸绳, 能够拎起那么重的东西, 感到既高兴又神奇, 同时还深化了对纸中纤维走向的认知。

(五) 适时总结, 活动拓展

孩子送完资料之后, 我适时总结:原来纸里的纤维走向这么神奇啊! 小朋友一定要记住, 顺着纤维走向做出来的纸绳很有力量, 以后如果爸爸妈妈需要绳子而没有找到, 我们就可以用纸来做成绳子。最后, 我提出问题:还有什么东西里面也有纤维呢? 请幼儿回家找一找, 找到了放在科学区中一起来探索。

二、案例分析

1. 抓住契机 , 生成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活动。一次, 两名幼儿同时取一张餐巾纸, 结果纸被撕成了两半, 幼儿纷纷议论:“餐巾纸真不结实。”我紧紧抓住这一契机, 设计和组织了这个科学活动, 幼儿始终兴趣浓厚, 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学习效果也较好。由此, 我感悟到: 教师应时刻做有心人,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 将幼儿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因素挖掘出来, 让科学教育回归生活。

篇9:大班科学活动:蝴蝶的秘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我们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对称现象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我们应帮助幼儿认识对称,理解对称,如果只是进行知识性的灌输,幼儿会感到枯燥、乏味。而通过游戏、竞赛的形式,让幼儿理解对称,会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游戏性的活动,通过创设“营救公主”的故事情境,让幼儿在闯关的游戏中,认识、理解对称。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对称的基本特征。

2.掌握上下、左右对称的操作方法。

活动准备:

1.剪成两半的蝴蝶对称图形卡片若干。

2.侍卫、巫师、公主形象的图片。

3.对称图形操作材料。

4.纸、剪刀。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有一个王国,叫蝴蝶王国,蝴蝶王国里住着一位美丽善良的公主,人们都非常喜欢这位公主。可是有一天这个王国里来了一位巫师,巫师对公主施了魔法,还把公主给关了起来,王国里的人们都想去救公主,可是谁都没有闯过巫师设下的三道难关。这可怎么办呢?我们班的小朋友想不想去救公主呀?那我们一起来看巫师设的第一关:

(评析:在导入环节中,创设有趣的“蝴蝶王国”的故事背景,设计了公主被抓,勇闯难关,营救公主的情境,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闯关游戏,感知对称

1.勇闯第一关:

(1)要求:可恶的巫师把蝴蝶王国里的蝴蝶图形全都变乱了,你们看——(向幼儿呈现散乱的蝴蝶对称图形。)如果我们班的小朋友能把蝴蝶王国恢复成原来的模样,你就能闯过了第一关。

(2)请个别幼儿操作。

(3)集体交流,感知物体的对称。

(评析:在闯关的第一个环节中,利用蝴蝶图案的对称性,让幼儿找出完整的蝴蝶图案,恢复蝴蝶王国,可以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对称的基本特征。)

2.勇闯第二关:

(1)要求:要想进入公主被关的公园,必须要能和门口的侍卫对上暗号才行,(呈现侍卫形象的图片)什么暗号呢?你要能够根据侍卫所摆出的动作再摆出一个和他对称的造型,你就能闯过了第二关。

(2)呈现多个侍卫的不同动作姿态图片,请个别幼儿摆出对称的造型。

(3)请全体幼儿摆出对称的造型。

(评析:在闯关的第二个环节中,利用身体造型的塑造,让幼儿在愉快的动作体验中进一步感受物体的对称特性。)

3.勇闯第三关:

(1)要求:进入了公园,我们就见到了巫师。(呈现巫师的形象图片)巫师最喜欢玩游戏了,他喜欢用许多彩色的小方块摆出各种蝴蝶的造型,(呈现操作材料)小朋友如果能够根据他给出的图形摆出一个对称的图形,组合成一个漂亮的蝴蝶来,就能闯关成功了。

(2)请个别幼儿操作,教师小结。

(3)分小组进行操作。

(4)集体展示交流操作结果。

(评析:有了前面两个环节对对称图形的基本感知后,此环节让幼儿进行充分地动手操作,掌握上下、左右对称的操作方法,达成目标。)

三、巩固认识,结束活动

1.教师:闯过了所有的关,我们终于救出了公主。公主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我们,她说:“我要送我们蝴蝶王国的礼物给所有的小朋友们!”你们想要吗?

2.老师用手工纸对折,随意剪出一个图形,然后打开呈现出一个对称的图形,作为公主的礼物。

(评析:此环节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制作对称图形的方法,更加深了幼儿对物体对称的感知。)

活动延伸:

我们小朋友回家也用这种方法折出蝴蝶王国的礼物送给爸爸妈妈,好不好?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通过游戏、竞赛的形式,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对称。

活动游戏性较强,围绕着“对称图形”的主题,创设了“蝴蝶王国”的故事背景,设计了公主被抓,勇闯难关,营救公主的游戏活动,有效帮助幼儿巩固了“对称”的相关知识。

在闯关的三个环节安排上,始终紧扣“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设计了拼摆对称图形,用身体动作塑造对称造型,合作拼搭对称图形等三个游戏,层层深入,不断加深幼儿的感知,巩固幼儿的操作,调动了幼儿积极参与的欲望。

篇10:中班科学活动不倒翁的秘密教案

活动目标:

1.能根据音乐创编表现不倒翁和小娃娃的舞蹈动作。

2.体验与同伴进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点:

能根据音乐创编表现不倒翁和小娃娃的舞蹈动作

活动难点:

能根据音乐创编表现不倒翁和小娃娃的舞蹈动作

活动准备:

1.课件。

2.不倒翁和小娃娃玩具。

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

1.教师播放课件,提问:这段音乐像谁在跳舞?不倒翁还是小娃娃?你怎么知道的?

2.教师播放课件,提问:这段音乐像谁在跳舞?与前一段音乐有什么不一样?

3.教师播放课件,提问:这段音乐又像是谁在跳舞?为什么?

4.教师播放课件让幼儿感受音乐的ABA结构,并让幼儿说说对整个乐曲的感受。

二、创编动作

1.教师播放课件第一段,请幼儿创编不倒翁的动作,提示幼儿要表现出不倒翁的摇摇晃晃。

2.教师播放课件第二段,请幼儿创编小娃娃的动作,提示幼儿要表现出流畅的舞蹈感觉。

三、展示和分享

1.幼儿分为两组,一组扮演不倒翁,另一组扮演小娃娃。提醒幼儿表现出不倒翁们摇摇晃晃的舞蹈动作和小娃娃们流畅的舞蹈动作。

篇11:中班科学教案:雨的秘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雨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好奇心和探索欲。

2、积极参与谈话交流,能语句完整的表述意见。

3、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安全的避雨方式。

活动准备

1、音乐:小雨小雨别下了

2、避雨的图片。

3、动画折纸:彩色的雨滴 活动过程

一、声音引入主题

1.教师:小朋友,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下雨)是下的大雨还是小雨?

分别播放大雨、小雨的声音。2.欣赏歌曲《小雨小雨别下了》

二、了解雨的形成好作用

1、演示课件,雨水怎样形成的。

(1)你知道雨水是怎样形成的吗?(集体讨论)

小结: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不断受热升到空中,聚集在云朵里,水蒸气越积越多,水滴就会降下来,也就是下雨了。

2、谈话:雨水的作用。

(1)雨水对动物有什么好处?(2)雨水对植物有什么好处?

(3)雨水对人类有什么好处?(集体讨论)小结:雨水可以使种子发芽、促进植物生长。雨水可以汇成小河和湖泊使动物们喝上水。雨水可以净化空气,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环境,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物种都离不开它。

3、学习安全的避雨方法。(1)下雨后,应该怎样采取正确的方法避雨呢?(幼儿互说)

(2)小结: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下雨的时候会电闪雷鸣,人们不能站在大树下避雨,因为树被雨水淋湿后会传电,会引来普宁新闻揭西新闻chaoshannews.com 雷电,很危险。

下雨的时候不能站在户外打手机,因为这样会引雷电击身,很危险。最好的方法在商场内避雨。

三、折纸:彩色的雨滴

篇12:大班科学活动《不倒翁》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感知“不倒翁”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的兴趣。

2、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PPT、不倒翁玩偶、纸杯、硬币、螺丝、果冻盒、胶带、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主题

故事导入:有一天熊二想拜老鳄为师,可是老鳄不想收熊二。于是老鳄就给熊二出了一道非常困难的事情,熊二到底会不会成功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幻灯片。

提问:熊二成功了吗? 师: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不倒翁打到呢?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小的不倒翁,我们来看一下。

二、探索实验,探知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1、让幼儿每人去一个不倒翁,让幼儿尝试怎么才能将不倒翁打倒。

2、(1)观察不倒翁形态特征,发现不倒翁的特征。

(2)让小朋友将不倒翁拿在手里,感受不倒翁拿在手里的感觉。

不倒翁推不倒的原理:不倒翁的底座是一个半球形的底座,且底部比较重,身体比较轻。

三、尝试制作不倒翁

幼儿尝试制作不倒翁,探索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1)当幼儿已完成的差不多的时候,老师请已完成的并且成功的小朋友分享经验。

(2)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一般情况下底部的重物会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保持不倒翁的平衡。

四、探索思考,怎样才能将不倒翁打到。

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怎样才能帮助熊二将不倒翁打倒呢? 通过抛出问题,激发小朋友的探索问题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动脑思考的能力。

解决方法:

(1)将不倒翁身体里的重的物体拿走。

(2)用物体将不倒翁半球形的底座挡住,这样不倒翁就会起不来了。

篇13:中班科学活动不倒翁的秘密教案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内部动力。幼儿天性好奇, 好奇心驱使幼儿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 表现出强烈求知欲。在感知方面, 幼儿往往是注意最突出或最生动的部分, 对事物的明显特征感兴趣。因此,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合适的观察内容是关键。

(一) 走向自然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直接学习, 获取直接的经验”。大自然生机勃勃, 变化万千, 它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如带幼儿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 观察园内的花草树木的四季变化, 激发探索的兴趣, 感受大自然和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观察各种有趣的水的现象如水会结冰、热水有蒸气、倒在杯子中会有许多小水珠;观察温顺的小鸡、兔、金鱼等小动物。幼儿自己的眼睛发现了这么有趣的现象, 是多么的喜悦, 从而有了发现现象并进行探索的科学兴趣。

(二) 留心生活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 幼儿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高科技的产品, 如现代交通工具、现代通信工具等, 他们对“电话为什么能传来远处的声音”、空调会变热变冷、“玩具为什么会走”等等问题都有着浓厚兴趣。生活中也处处有科学, 科学对于现在的幼儿来说并不神秘, 我便利用这样的机会加以适当的引导。

二、创设观察的氛围

幼儿对科学观察活动有了一定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就应根据幼儿的需要, 有计划地创设便于幼儿观察、探索的的氛围, 从而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一) 丰富环境布置

中班幼儿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处在迅速发展的时期, 他们对什么东西都想看看、摸摸,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 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活动形成的。在角区活动中,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 不受他人干扰, 尽情探索、讨论, 这正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角区活动为幼儿的感知、探索、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也有利于幼儿获取最直接的科学经验。在自然角中, 我和幼儿一块儿种上菜籽、种子、等幼儿熟悉、生长较快的农作物, 让幼儿能看到自己种植的植物, 当他们看到自己种的种子发芽, 然后慢慢长大, 越长越高, 还能开出一朵朵黄色、白色的小花, 观察的更仔细了, 当他们看到花落了, 长出菜籽由绿变黄成熟了, 看着自己的收获, 甭提多高兴了。在生物角, 我放置了乌龟、蚕卵、蝌蚪等, 幼儿一有时间就去看, 他们自由地观察这些物体, 时间长了, 他们自然把这些物体看成自己的小伙伴。当他们发现蚕卵变成小蚕、蝌蚪长尾巴了, 他们的观察探究兴趣更浓了。

角区活动中, 幼儿学得特别轻松, 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只要他们感兴趣的, 他们就会运用自己的感官, 运用自己的方法, 尽可能地感知来自自然、社会的直接经验、感知、发现有趣的自然现象。

(二) 保持愉悦情绪

研究表明,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心理前提, 幼儿的观察力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培养, 因此, 教师的行为对幼儿学习的心理环境起着主导作用。中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的关系, 对许多东西或现象都易产生兴趣, 但往往持续时间不长, 经常“喜新厌旧”, 对刚培养起来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加以巩固。教师要注意捕捉幼儿的观察成果和点滴的成功, 及时给予鼓励, 使其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与满足感。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的速度有快有慢, 但只要幼儿是主动参与, 认真观察, 不管怎样, 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与鼓励, 并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对于能力弱的幼儿, 教师要给予及时帮助, 及时进行启发和点拨, 引导其继续观察的自信心。如观察比较小鸡和小鸭有什么不同时, 一个幼儿就说:“我不知道。”我便引导他看一看小鸡的嘴巴是什么样的。小鸭的嘴巴是什么样的。每当他回答一个问题, 笔者都及时给予肯定, 继续引导他观察。就这样, 教师和孩子一起观察, 一起交流, 共享成功的快乐。

三、提高观察的效果

(一) 调动多种感官

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 “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观察活动中, 看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观察物象,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如在认识哈密瓜时, 我让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和感觉。先让幼儿详细看看哈密瓜的形状、颜色等, 再让幼儿去摸一摸, 哈密瓜有什么感觉, 刺激他们的触觉;推一推, 发现哈密瓜会滚;敲一敲、听一听, 哈密瓜成熟了会发出什么声音。再切开瓜, 看看瓜里面是什么样, 然后再闻一闻、尝一尝吃起来味道感觉这样。通过提问、点拨, 让幼儿逐步学会围绕主题、运用抓重点、按方位和多种感官共同运用的观察方法, 让他们在活动中, 不但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 也初步懂得了圆的东西会滚等生活常识。

(二) 采用现代化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 它能使某些不能直接触摸、不易见到的自然现象、物品和科技产品, 化远为近、化小为大、化听不到为听得见、化静态为动态, 是平面图形立体化, 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幼儿眼前、耳边, 帮助幼儿观察、理解事物。幼儿集中注意去观察、去聆听, 在浓厚的兴趣、唱唱、跳跳、说说中, 不知不觉地进行活动。如在认识小鸡时, 小鸡是怎么从蛋里出来的呢?幼儿很好奇, 可我们又不能提供真实的小鸡出壳的过程给他们看, 就借助动画, 让幼儿观察小鸡出壳的过程, 幼儿很感兴趣, 特别是听到蛋壳“咔嚓、咔嚓”声, 小鸡随着蛋壳的裂开慢慢地探出头来时, 他们都高兴地叫起来, “真好玩、真好玩, 小鸡出来了”。由于幼儿喜欢这种教学形式, 他们观察的积极性有了, 使他们在欢乐的情绪中, 对科学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

四、利用辅助手段巩固幼儿的观察结果

幼儿在观察过后, 需要用一些方法来将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这样便于幼儿记忆。记录的方法可以是表格式的, 也可以是绘画式的。表格式的显得更规范, 记录的更准确。

观察只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部分, 但它却是贯穿整个活动中的灵魂。所以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同时, 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总之, 通过科学观察活动, 不仅创造了幼儿与周围世界之间接触的机会, 使他们获得最直接的科学经验, 还可以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技能, 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把他们带入学科学之门, 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摘要:科学观察活动是一种以提供实物实景, 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中学习, 获得最直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一种科学活动形式, 中班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 在中班最适宜科学观察活动。如何开展中班科学观察活动呢?

篇14:大班科学活动:蜡烛燃烧的秘密

1.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2.能细心观察,大胆操作,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3.乐意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主蜡烛”一支、透明塑料杯、蜡烛人手一份,大小不同的玻璃杯16只、颜色水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激趣,引出课题

师:森林里要举行一次花灯比赛,谁的花灯能让蜡烛点燃的时间长,谁就获胜,瞧!小黄兔和小白兔都做了一盏花灯来参加比赛,小朋友,你们觉得谁的花灯能获胜呢?

幼儿自选一个花灯观察,自由猜测。

(评析:活动一开始,让孩子们猜猜玩玩,自然又亲切,一个小小的问题,既集中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明确了活动主题,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二、实验操作,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了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师:究竟是谁的花灯好呢?我们两个小朋友一组,各自代表小白兔和小黄兔,比一比就知道了,将蜡烛点燃,然后把花灯盖在蜡烛上,仔细观察,看看蜡烛有什么变化?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谁来告诉大家,谁做的花灯好?(它们做的花灯都不好)为什么呢?(因为蜡烛都熄灭了)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因为花灯里没有空气了)

师小结:哦,原来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2.感知蜡烛燃烧与空气多少有关。

师:那大小花灯蜡烛熄灭的时间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两个好朋友分别拿大小杯子合作来玩这个游戏,大家一定要同时将花灯盖上去,怎样才能做到同时呢?(引导幼儿讨论:先将蜡烛点燃,喊一二三一起将花灯盖在蜡烛上)

幼儿操作,老师看时间。

交流讨论:游戏结束了,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同时将花灯盖下去,结果蜡烛熄灭的时间会不一样呢?(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棒,发现了大花灯里空气多,燃烧的时间长,蜡烛就熄灭得慢,而小花灯里空气少,所以蜡烛就熄灭得快。

师:不管熄灭得快还是慢,最终花灯里的蜡烛都灭了,这样的花灯肯定是不能获胜的,那怎么办呢?有什么办法能让花灯里的蜡烛不灭吗?(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师小结:对,做一个顶是开口的花灯就行了,小兔们也很聪明,终于做出了不会熄灭的花灯来了,相信它们在这次比赛中一定能获胜。

(评析:让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去发现、去分析、去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孩子们非常投入,感兴趣,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又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动手能力,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魔法游戏,再次验证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教师示范游戏。

师:小兔们不仅做出了蜡烛不会熄灭的花灯,还发明了一种魔法水,看,魔法水就在这里!(出示放了彩色水的小盘子)我不动盘子,就能让盘子里的魔法水跑到我的花灯里来,你们信不信?

老师边演示边操作:那今天我就让大家来见证一下这个奇迹。小朋友们准备好了,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变、变、变——变。看:魔法水到哪里去了?我做到了吗?为我鼓鼓掌!

2.幼儿尝试操作。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个魔法师呀?

(评析:此环节再次让孩子们操作、探索、发现,并留给他们一个悬念,让他们在有目的的探索中,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将活动推向高潮。)

四、活动延伸,拓展思维

篇15:中班科学雨的秘密教案

1.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好奇心和探索欲。

2.积极参与谈话交流,能语句完整的表述意见。

3.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安全的避雨方式。

活动准备

1.图片—雨怎么形成

2.声音—下雨(淅沥沥,哗啦啦)

声音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下雨的声音

教师:小朋友,仔细听听,这是什么声音?(下雨了)

2.分别播放大雨和小雨的声音

下大雨时是什么声音?(哗啦啦)

下小雨时是什么声音?(淅沥沥)

二、展开

1.雨是怎样形成的。

(1)观察图片:雨是怎样形成的

对比观察两幅图片,感知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雨。

(2)看了图片以后,你知道雨水是怎样形成的吗?

(幼儿自由讨论)

小结: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不断受热升到空中,聚集在云朵里,水蒸气越积越多,

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点,小水点相互碰撞、并合,变得越来越大,

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也就是下雨了。

2.雨水的作用。

提问:(幼儿讨论)

(1) 雨水对动物有什么好处?

(2) 雨水对植物有什么好处?

(3) 雨水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小结:雨水可以使种子发芽、促进植物生长。

雨水可以汇成小河和湖泊使动物们喝上水。

雨水可以净化空气,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环境,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物种都离不开它。

3.安全的避雨方法。

(1)下雨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呢?

(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避雨的。)

(2)小结:下雨的时候有时会电闪雷鸣,人们不能站在大树下避雨,

因为树被雨水淋湿后会传电,会引来雷电,很危险。

下雨的时候不能站在户外打手机,

因为这样会引雷电击身,很危险。最好的方法在商场内避雨。

三、结束

篇16:中班科学活动《鞋底的秘密》

1、在探索鞋底的花纹中感知摩擦力及作用,了解不同功能的鞋鞋底花纹的不同。

2、对探索活动感兴趣,发现摩擦力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重点:在探索鞋底的花纹中感知摩擦力及作用。

活动难点:了解不同功能的鞋鞋底花纹的不同。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事先带一双丝袜和一双鞋底有花纹的鞋子。

2、拖鞋、运动鞋、凉鞋、皮鞋等各种不同鞋底花纹的鞋子。

3、《健康歌》音乐。课件:汽车、鼠标、篮球、纸杯

4、记录表格一张

活动过程:

一、初步体验,引起猜想

师:你们有没有尝试过一只脚穿着鞋子和一只脚穿着袜子跳舞呢?我们一起来跳一跳好不好?

体验尝试:一只脚滑,一只脚不滑。

播放《健康歌》,请幼儿一只脚穿丝袜,一只脚穿鞋子,做旋转和各种动作,你们感觉两只脚着地有什么不一样?

二、对比体验,发现秘密

1、对比体验:(两只脚都不滑了)

请小朋友两只脚都穿鞋子再次跳舞,会有什么感觉?(不滑了)

2、观察发现:鞋底的秘密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鞋子,发现鞋底的秘密:花纹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鞋底的花纹是什么样的?

师:为什么有了花纹就不会滑了呢?

3、教师小结:原来,鞋底的花纹会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我们走在路上就不容易摔跤,不容易滑倒了。

三、分组观察,探索花纹

出示不同的鞋子,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鞋子,我们分别来观察一下他们的鞋底花纹,他们之间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1、分成三小组,分别探索

(1)运动鞋和凉鞋

(2)运动鞋和拖鞋

(3)运动鞋和皮鞋

2、师幼共同讨论,教师根据幼儿所说的进行图示记录

3、教师小结:根据上面的表格,我们发现,原来,运动鞋的鞋底花纹比较深、布满了整个鞋底,所以我们在跑步、爬山的时候就不易摔倒。而凉鞋、皮鞋和拖鞋它们的鞋底花纹要比运动鞋的鞋底花纹浅,而且花纹只是分布在局部,这些鞋就只适合我们走走路,不宜做剧烈的运动。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播放课件(一些有花纹的东西)

(1)、为什么汽车的轮子会有花纹呢?它有什么用?

(2)、为什么篮球上会有这么多的花纹呢?它有什么用?

(3)、为什么这个纸杯上有小花一样的花纹呢?它有什么用?

篇17: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的秘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的秘密

作者:于佳 来源: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

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2.初步了解人类与水的关系,懂得保护水,有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里盛水,水里有一条金鱼,一缸里盛米,米里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牛奶、白糖、盐、沙、石子、红豆。八宝粥瓶子两个,毛巾一根。

2.每组有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等玩水小容器,每人半玻璃杯清水和毛巾。活动过程:

1、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变魔术吗?(喜欢)那好,今天于老师来给你们变个魔术仔细看好了噢。

(1)出示一个一杯水和一个空八宝粥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将一杯水倒进另一个瓶子里,请幼儿猜猜这一次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3)小朋友,你们来猜猜水到哪里去了?这可是个秘密一会儿再告诉你。

2、其实水的秘密可多啦,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一梅州视窗bcrun.com 起去探索水的秘密吧。

探索活动

(一):幼儿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金鱼缸,一个缸内装水,一个缸内装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幼:水里有条红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幼:有的说我看见的;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看看米里有什么?(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不知道)那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摸一摸,米里到底有没有东西?有什么东西?(教师请一幼儿从米里摸出塑料彩球)

教师小结:原来呀,水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我们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是不透明的,所以我们看不见里面的东西。

探索活动

(二)幼儿尝试操作

(1)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水小容器,请你们先看一看,请你们每人选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样?

幼A:瓶子上有洞洞,瓶子里的水跑到了盆里。

幼B:篮子放到盆里时篮子里有水,拎起篮子里的水就没了。

幼C:塑料袋有洞,袋里的水流到盆里了,水也没有了。

教师:为什么水会没有了?

幼A:水从洞洞里漏掉了。

幼B:水从洞里流走了。

教师小结:水是会流动的。

(2)溶解实验

师:请小朋友从桌上的白糖、盐、牛奶……中取几样东西放入你的清水中,再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变化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提醒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师:谁来告诉大家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A:糖、盐放在水中没有了,沙子沉到了杯底。

幼B:牛奶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白色,小石子还在水中。

幼C:糖、盐、牛奶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成了白颜色了,沙子、红豆、石子都在水里。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

教师小结:糖、盐牛奶放入水中都不见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3、引导幼儿了解水的用途,并懂得节约、保护水。

(1)原来水有这么多小秘密呀。请小朋友坐到座位上来于老师还有问题想考考你。小朋友你们知道,水有什么作用吗?

幼:能洗澡、能洗手、能发电、能浇花、能喝等。(出示图片,教师小结水的用途:洗手、洗澡、浇花、游泳、灌溉、发电、喝)

师:水有这么多的作用,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也是小金鱼的家,看小金鱼在清水中游得多欢呀。

可我们经常在电视看到一些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死了,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怎样保护水呢?(不把脏东西丢进河里、工厂里污水不能放到河里、看到河里有垃圾把它捞上来、让治污水的叔叔把水变干净)师:小朋友的办法可真多,我们要做到呀。

(2)你们知道吗?仅仅做到不把水弄脏是不够的,我们国家的西南地区正面临着干旱(放幻灯片)

师:看了这些我们怎样做呢?

幼:洗手时水不要开大、洗完手要及时关水龙头、不能玩水、绝不浪费水……

教师适当引导,使幼儿了解水污染的危害,激发幼儿保护水,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篇18:中班科学活动不倒翁的秘密教案

一、第一次调整

原有活动设计是利用打气筒作为工具让幼儿合作打气球,我考虑农村幼儿园班级人数多,如果按照原有设计方案,至少要准备20个左右的打气筒,再加上气球托、油泥块等,材料准备对农村教师有困难。因此我将用打气筒打气改为用吸管吹气球,我认为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肺活量,又可以借助吹的过程自然感知气体流动与气球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且吸管可以让幼儿参与收集,至于“合作学习”的目标可以利用其他活动达成。由于使用工具的改变,活动中幼儿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必将改变,因此活动设计调整为:

活动效果及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沉浸在吹气球的兴趣中,他们无心听教师的引导去观察气体流动与气球变化的关系,更谈不上参与讨论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很多幼儿无论用嘴还是用吸管都吹不大气球,我需要仔细观察幼儿吹气球时的方法,并自己认真地去吹一吹,思考一下孩子会碰到什么困难。

从幼儿的反映看,我对活动中幼儿可能实现的关键经验的判断是不正确的,中班上学期的孩子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还是有困难的,应作调整。同时,在幼儿吹气球这一兴趣点上,应当挖掘幼儿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

二、第二次调整

活动效果及反思

活动中依然是幼儿对吹气球的过程感兴趣,但是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粗细两根管子的对比”更是无暇顾及。同时,我还发现要吹大气球除了接口需捏紧,还有正确的吸气、呼气的方法。那么,吹气球的方法到底有哪些呢?我总结三点:(1)用鼻子吸气,用嘴吹气,中间不能漏气。(2)管子与气球接口要捏紧。(3)用力吹。我想,这就是在活动中幼儿需要并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通过两次试教,我体会到要让孩子去探索的问题,教师自己一定要亲身实践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否则会盲目指导。

三、第三次调整

活动效果及反思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龙》教案下一篇:分析化学试卷9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