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学生语文课前演讲稿

2024-06-07

七年级学生语文课前演讲稿(共14篇)

篇1:七年级学生语文课前演讲稿

课题:

七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养成研究

年级学科:

2014级七年级语文

课题主持人: 何明元

参研者: 张叶成欧明绪 资料:

(一)七年级语文预习表格式模式

(二)《春》预习示例设计

(三)七年级语文预习方法指导策略

篇2:七年级学生语文课前演讲稿

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微笑着流泪》。

温暖平和的成长岁月伴随着周而复始的快乐,尽管它有时带着迷茫和困惑,但逝去之后,却换来了快乐永恒的升华。

人总是有情感的,因此,你也会拥有属于你自己的理想。

成长的岁月如路,我们正在此路上走着,有的人小心翼翼,有的人昂首悠闲。

到初中已经很久了吧?回头,感觉像一支笔,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感觉不是很久,却已经写了很久。

我会以紧张的姿态,去迎接或完美或凄惨的结局。每一个结局我都会在自己的心灵里装入希望。不管结果会如何,我还是会微笑,毕竟,我能勇敢地对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

生命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于灵秀;人生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及时。今天,过了今天,不久,就是期末考试了吧?其实,有的人在乎名利、成绩,其实,只要我们努力便是了,不必去想,想得太多,想多了,就紧张了,紧张了,便失去了,失去了真正的考试,考试的真谛!

成绩与知识,其关系裨上只是一支笔与一支笔芯,知识即笔芯,成绩乃笔也,有了知识才便能入笔写字了,写出那人生优美的文字。

有了知识,就拥有了成绩,成绩是每一个人理想的站台,最永恒的信念,而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是狂风肆虐苍鹰不停歇的身姿。拥有了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心灵;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夏天;拥有信念,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汪洋。

信念仅仅是信念,并不能够真的代表什么,真正的关键在于付诸行动,去追求,追求是刚发芽的幼苗,而彩虹是那盛开着朵朵鲜花的枝干。

成功是梦寐以求的那朵红玫瑰,挫折正是那遍及周围的针刺。快乐是辛勤耕耘获得的果实,悲伤正是那成熟前的秕粒。

因为天空收容着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宽阔无边!

因为大地拥抱着每一寸土地,不论起贫富,所以大地广袤无垠!

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收获的,在于你付出多少。

告诉自己,坚强地成长,自己已经努力了,不管成功与失败,成功了,流出欢喜的眼泪;失败了,流出乐观的眼泪。微笑着流泪,为自己,也为爱我和我爱的人!

人生在世,请为自己的心灵,为自己,为充实自己而努力吧!

还有几日就期末考试了,在此,祝大家都能考出优异的成绩!

篇3:七年级学生语文课前演讲稿

1.语文课前预习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 预习显而易见的优点是可以让学生提前熟知课文内容, 对第二天要进行的学习任务有一个准备, 能够了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自己的难点。这样一来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顺利的跟上老师的思路, 听课有重点,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 教师通过检查学生预习笔记和提问等方式, 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能及时掌握学生的疑难点。便于教师在课堂中有针对性的进行高效课堂设计。

2.语文课前预习加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改以往教师为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 但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教师强调的课前预习对学生来说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主动的去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在新内容面前自己查找出了难点、重点、疑点, 对整体内容形成一个自我独特的见解, 这一学习任务非常有利于学生确立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3.语文课前预习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高年级的语文预习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生字、词组和单纯课文内容的预习了, 很多高年级的课前预习都是要求学生阅读一些与内容相关的课外背景知识, 高年级的语文课前预习让学生从课文出发把眼界放宽、四射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二、高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布置预习任务

语文的预习作业是贯穿学生学习过程始终的, 但是学生每个学习阶段都有他们不同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 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不能一成不变的按照之前低年级的方式。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思维已经开始向形象思维过渡, 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并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 教师应该遵循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喜好, 为他们布置一些适合他们的预习任务,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增强语文预习的趣味性

预习不能仅限于简单的任务布置,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方法和形式的预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前预习的乐趣。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预习, 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 便于完成预习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给予适当的奖励, 这都会大大提高预习过程的趣味性, 让学生喜欢预习;除此之外班级的黑板报、墙报也是成为学生课前预习的展览板。可以把黑板报、墙报的内容设定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或预习时遇到的疑点、难点, 便于同学们共同讨论。

3.根据课文不同的内容安排预习任务

小学高年级的课文内容已经开始有不同题材的文章了, 有散文、诗歌、古诗等。因此, 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不能对所有的文章都千篇一律, 作统一的要求, 而是要根据课文题材的不同而布置形式不同、重点不同的课前预习任务。例如预习古诗时, 就需要学生重点掌握作者所处的朝代背景、朝代的重大事件、作者的际遇等;预习散文时, 可以让学生重点了解散文主体描述实体或抒发情感事、物的相关延伸知识等等, 这样一来不仅完成了课前预习任务, 还很好的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积累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课前高效预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能让预习内容代替课堂任务

课前预习的主要目的是为第二天课堂的高效运行做准备, 整个预习的过程只是一个准备的过程, 它只是对课堂教学任务起一个辅助作用, 切不能把预习任务布置的过于重、过于复杂, 甚至代替课堂上的新教学任务。预习工作布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课堂教学任务的主次关系, 时刻注意它只是为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服务的。

2.注重预习之后的评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原很通行, 但要收到实效, 方法必须切实, 考查必须认真。”[]叶老先生的话告诉我们, 预习的作用能否完好的发挥出它的功效, 不仅和预习的方法有紧密的联系也和教师对学生预习工作的事后评价息息相关。学生的预习工作结束后, 教师一定要设置一些有效的评价检查环节, 这样一来教师不但了解到了学生的完成情况, 对学生起到了一个督促作用, 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个环节了解自己布置的任务是否难易适中, 为下次的预习任务的布置提供依据。不断总结经验, 改进引导方法, 让预习真正的发挥作用。

四、小结

综上所述, 高效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工作能够很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在指导的过程中提高方法的趣味性和高效性的同时也要注意预习与课堂教学的主次关系, 并作好预习任务的事后评价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语文课前预习的作用。

摘要: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课前预习环节的基本方法, 但是如何通过预习环节的指导, 让其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仍然是值得教师深入探索的问题。因此, 本文就如何高效的引导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和在指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15.16

篇4:七年级学生语文课前演讲稿

【关键词】七年级学生 英语课前预习 培养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如今的七年级学生虽然大多已经有了三、四年的英语学习经验,但是他们在学习英语方面并没有比以往上了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的学生更具优势。究其原因,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比较浅显,要求较低。学生的依赖性较强,学习进程多表现为被动的吸收,以机械性记忆和操练为主。而初中英语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有着许多明显的变化,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往往不能尽快地适应这些变化。虽然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但忽视了课前预习,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很被动,听课比较盲目,抓不住重点难点,一堂课下来疲惫不堪,而且学习效果也不好。

英语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属于交际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为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对其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而预习就是自觉能力的最好实践。课前预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授新课之前,预先了解学习内容,带着问题听课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从而使听课更加具有针对性。课前预习主要是靠学生独立完成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找工具书等一系列步骤在无形中克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弊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学生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课后常能听到一些教师如此抱怨学生:让他们预习,就是不预习,气死我了,课堂效果很差。其实,有些学生之所以不预习是因为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认为预习不重要,嫌费时费力,上课只要全力以赴就可以了。但更多的学生是不懂得如何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时采取的策略不科学,导致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大,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1.要有明确的预习目标。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预习时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目标,可先看一下该单元的大标题和这一课的内容,明确这一堂课应该掌握哪些单词、词组或短语、交际用语、句子、语法等。

2.抓住重点和难点。预习时,应该抓住重点和难点。通过所给的课文内容归纳出该节课的重难点、学过与未学过。比较未学的与所学过的内容是否有联系,如何联系;并用笔标注出来不理解的,在课堂上观察老师如何解决,这就是课堂上听课的重点。只有课前的预习分析,才能抓住课堂要听的重点,做到课堂听讲的针对性、目标性。把在课后注释中没有涉及到而自己又没有把握的问题作为疑点、难点。凡是在本单元Checkpoint中出现而自己无法解决的知识点,即为重点,也可以说是难点。

3.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困难再大,也能克服。培养兴趣至关重要。要培养兴趣应从以下入手:

(1)尽可能多地观赏一些有关英语方面的影视作品,从视觉的角度,欣赏的角度增加兴趣。

(2)要坚持不懈。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只有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才能学好英语。

(3)多阅读一些有关英语方面的浅显易懂的有趣的故事,提高趣味性。

(4)看物思说,即看见实物,想一想用英语如何表达,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5)克服怕说错的心理。大多数学生不敢大声地说英语,害怕说错别人笑话,不愿与别的同学进行口语交流,这种心理阻碍了口语的提高。

除此之外,学生预习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多听磁带和mp3、做些英语方面的小统计、小调查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时找出疑难点,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听课,教师充分的备课和学生充分的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各个环节的进行就会得心应手,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制定学生课前预习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也称导学案,它对于初中生,尤其是对于还没养成预習习惯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课前预习辅助资料。它将对学生进一步养成完全自主预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学案的使用,慢慢了解如何进行自主预习。

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前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在课堂上针对预习结果给予指导,并且鼓励预习效果比较好的学生与同学们分享心得和体会,从而激发其他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很重要。教师应在紧密结合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使他们明白不要打无准备的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使英语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参考文献:

篇5:八年级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稿

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它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更是对自己所追求目标的坚定信念。有了它,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毛泽东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敌人日搜夜捕,陈毅“屡不得脱”时,他满怀自信,高唱“血雨腥风应有涯”,“人间开遍**”!陈毅的《梅岭三章》就是撼人心魄的自信之歌、胜利之歌!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说得好:“只有自信,才能让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工作,而不致被怀疑吞食你的想象力”。苏格拉底也说:“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要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和自信。”总之,自信是指向胜利的导航塔,是前进的不竭动力。

自卑却与自信背道而驰。自卑者往往对别人的优点看得过多、过重,而对自己的长处认识不足,只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又不想去努力赶上,于是沉重的心理压力使这些人唯唯诺诺,裹足不前。自卑者的心理障碍限制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坐失成功的良机,最终一事无成。而走出自卑阴影,前面必定是艳阳天!无论是《千手观音》还是舞动奇迹中的《追光》,演员们都以强者的信念与命运抗争,战胜了自卑,他们震撼的演出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深受人们的喜爱。可见,战胜自卑,培养自信,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补何及!权德舆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茅盾

自负者与自信者也格格不入。自负与自卑都是极端心理,自负者在取得一些成绩后沾沾自喜,甚至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这些人就算是先前取得一些成就,也只是昙花一现。历史上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楚汉相争时,项羽在推翻暴秦的残酷统治的斗争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暂时的军事优势使他盲目自负,自封“霸王”,结果被刘邦打败,昔日不可一视的英雄,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三国时的曹孟德折戟沉沙,覆军于赤壁,又是一个自负导致失败的教训。由此可见,正确估价自己的长处和成绩,正视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划清自信与自负的界限,对一个成功者来说真的很重要。

在富有、权力、荣誉和独占的爱当中去探求幸福,不但不会得到幸福,而且还一定会失去幸福。---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篇6:七年级学生语文课前演讲稿

赵河镇第一初级中学

仝付旺

2011年9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研说

赵河镇第一初级中学

仝付旺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儿和大家一起研说教材。我研说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本册教材依据课标内容,可分为五大版块6个单元,五个版块分别是阅读,中外诗词诵读欣赏,名著推荐与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附录。六个单元是指根据章节主题把入选课文分为6个单元,围绕同一主题将五大版块优化组合,彼此深透,彼此联系,从而组成单元。每单元内设4大选文,除第一单元是5篇,选文涉及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等题材,共25篇,文言文4篇,占总选文的16%。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总体脉络

本教材适用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学习,在知识,认识的衔接上体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开篇第一单元的主题即是亲近文学,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符合学生的接受心里。第二单元以金色年华做主题,暗示初一学生刚告别童年生活,对童年这类话题有浓厚兴趣,通过阅读,容易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与共鸣。

第三单元是民俗风情,引入了鲁迅,沈从文等名家名作,开始使学生真正进入审美能力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较之一二单元是一个转折。

第四单元主题是多彩四季,开篇以《春》引入,符合节令,使学生能身心合一,真切体会。第五单元以关注科学做主题,崇尚科学,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与内在潜力,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跨越,拓展了学生的事业,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六单元以奇思妙想做主题,选取四则“妙想奇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与第五单元有一定承接,同时让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趋向。

总之,本教材在单元分布上呈梯次,逐层提升,能力要求逐步提高,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解析教材内部元素——五大板块的构件

(1)范文系统——阅读

本教材在选文上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各式各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A、选文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本教材选用了鲁讯、巴金、郭沫若、沈从文、艾青、老舍等现当代名家名作,词章优美,内蕴丰富,有利于学生审美内蕴的提升,综合美感的理性提升。

B、中外古今纵横博览,内容丰富:二十五篇选文中,中国作家作品有22篇,外国作品有3篇,白话文21篇,文言文4篇,题材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寓言等题材,诗歌10首,散文21篇,小说1篇,寓言3则,既有表现绍兴风俗民情的《社戏》,有自然景观的美景《济南的冬天》,更有探索发现的《斜塔上的实验》,内容风俗多彩,古

今博览,人文与科学有机结合,各有侧重。

C、文白结合,服务主题,相辅相成。本教材以服务与单元主题为宗旨,未按传统方式,将文言文编与书末,而是以白话文穿插进入单元,每单元以编者的话做切人,提纲挈领总领全单元,启迪学生智慧,使学生对单元学习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重点突出。

(2)诵读欣赏

这一板块主要涉及,中外,古今诗词,对联,古典散文等课外阅读内容,是对选文的补充与提升,服务于单元主旨,形式多样,古典诗词内蕴丰富,是高雅的精品,对联通俗而富有理趣,是启迪智慧的名篇。通过古典诗词的背诵使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外国名家诗歌的选编泰戈尔的《金色花》、《告别》、《榕树》,使学生拓宽阅读视野,感受异域风情,在阅读中作对比,在对比中领略别样文化的艺术魅力。其中古诗3+3+8+2=16则,现代诗4则,外国诗3则,文笔精华4则。

(3)名著推荐与阅读

名著导读和课外诗词一样,是本册教材的亮点,是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本册针对刚入初中一年级的同学推荐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理解与语文阅读水平,反映孩童世界,贴合读者兴趣,与文本展开对比,符合课程标准中的“思考领悟——感受鉴赏基础上的深层次提升,吸收和内化”。通过阅读和思考,领会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实现人文与知识的整合”。

(4)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口语交际与写作

本教材在如何更好的利用汉语言的规律和特点,在尊重学生情感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在不增加学生困难的前提下设计了“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一板块,包括语文实践活动,写作,口语交际3个项目,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宗旨,每单元后面,安排与单元相适应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等项目,其中一、三、五单元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口语交际为辅,通过活动来贯彻单位主旨,实现角色的转换,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二、四、六单元以口语交际为重点,写作作为整个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贯穿6个单元。

例第一单元的主题“亲近文学”,实践活动即是“我爱文学”,开展读书周活动,分组进行文学创作,编辑一行“小小文学手抄报”等,使知识真正融入生活,服务于生活。

本教材的写作版块根据单元主旨各有侧重,各种题材进行初步尝试,作为专题课文进行指导,外加修改作文的环节,用要求使用规范修改符号,体现了新课改中提倡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纵观整个写作训练过程,由最初的感受文学到编写童话,层次逐步上升,记叙文在6篇习作中占了4篇,说明文2篇,说明文刚刚开始接触,要求较低,为进一步的学习做铺垫。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写作能力逐步提升,环环相扣。

(5)附录:

附录安排了应用文示例,名家书法赏析,字词表3个项目,鲜明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征。

字词表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些都是教材的闪光点,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

三、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包括单元提示,课文注释,课后联系等要素。本教材的助读系统以一个单元主题,将阅读,颂读,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写作五个版块优化组合,彼此渗透,互相联系,从而组成单元。可简言概括为“主题单元式”。

本教材的单元提示位于每单元篇首,提纲挈领的对本章节进行概括,语言优美简洁,给学生以清新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与阅读的兴趣,向单元篇章主旨内容连缀成句,统一于主题,各有亮点,或古今,或中外,或诗歌,或散文,内容与形式别具一格,匠心独具。

古典诗词散文下均有课文注释,及时把对文中难点予以注释,减轻阅读困难。体现了人文性。课后联系针对课文重点难点闪光点进行命题,引导学生思维,与教学目标相统一,难度适中,具有开放性,鼓励创新性思维,有对知识的迁移与独创。

课后一般设有三到四个练习,主要涉及对课后关键字词句的理解,评价感情的把握,重点字词句段的掌握,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与整合,有利于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教程,把基础累实,从关键突破,与素养提高,个性完善为宗旨。

四、评析反思

综合评价完本教材,无论在教材体例,还是装帧设计,都堪称佳作,不乏创新之笔,读来使人眼前一亮,但在“主题组元”的情况下,单元的联系似乎考虑的不是很充分。这仅是我个人比较粗浅的认识。

篇7:七年级学生语文课前演讲稿

莘县河店镇中心初级中学初一年级组 冯培印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研说的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册教材。我的研说流程是说课标:课程总目标、本册书的内容标准;说教材:教材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教材比较、知识整合;说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一)总目标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总目标如下:第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识记生字新词;通过阅读与欣赏积累优美的词语、领会深刻的语句。提高对不同体裁文章的感知能力。关注综合性学习,锻炼口语交际及习作水平。

第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培养科学精神、体验亲情等多种情感,培养艺术情操,为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内容标准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七年级上册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一,识字与写字

1.能较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灵活运用多种检字方法。

2.学会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逐步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阅读

1.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材料,掌握朗读要领,通过朗读整体感受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达500字左右)。

3.学会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能逐步运用圈点勾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迅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提取关键信息。

第三,写作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学习记叙文写作,学会根据表达的中心来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中心明确;初步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3.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4.培养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在写作过程中学会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第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与人交流学会把握对方传递的主要信息(根据对方的语气、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学会用语言感染他人。

5.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6.学会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兴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基本做到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7.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基本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第五,综合性学习

1.学会根据课本分单元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初步学会确定活动的项目、过程,并参与活动的开展,初步学会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学会从书籍资料或其他传媒中获取有用的相关信息,初步学会对材料进行一定的整理加工,丰富语文素养。

二、说教材

(一)编排特点1.教材紧扣课标,体现时代特点,选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成长,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2.内容呈现上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强调读、写、感、悟。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关注不同文体的编排,知识衔接紧密,注重情境化、生活化、综合化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整合。

(二)编排体例

本册书的编排体例是:主题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采用专题单元的编写体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不分文体,文白混编,共有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前有单元导语,概述了这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综合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能力。每个单元有 5 篇课文,每课包括课文导语、课文、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4部分,课文导语有时是对这一课的总述,有时设置了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精选经典的文章,文质兼美,涵盖古今中外,文体多样,文化多元。研讨与练习重在理解巩固内容,拓展延伸,检验教学效果。读一读,写一写,体现了对字词积累的重视。

(三)内容结构

教材努力突出人文性和工具性,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内容结构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教材还包括课外古诗词背诵、名

著导读、附录共五大部分。

1、本册教科书共6个单元30课,其中精读课文15课,略读课文(标*号)15课。每单元5课。另外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引读》《硬笔书法》等三个附录。

2、写作分整篇写作、片段写作和课外练笔。

整篇写作计划8篇,注重速度和篇幅训练;片段或短文写作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与比较鲜明的课文写作特色(如:由一件小物引发的人生感悟)每单元安排一两次(限时限量完成);课外练笔要求学生形成习惯,有感而发并精雕细琢,每周一检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口语交际集中安排6次,分散的口语交际活动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也有适当安排。

3、综合性学习安排6次,内容涉及自我介绍、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谈上月球的奥秘等等。

(四)教材纵向整合通过整合让知识更加系统,便于在教学中前后联系,充分把握各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和重点。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5、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二)评价建议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书面考试来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我有以下评价建议:

1、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能力的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学以致用情况;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通过平日布置的创新性作业,看学生能否主动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把学生的课堂发言、日记、作文、心得体会、研究报告等作为评价的依据。

2、课堂及时评价和学业成果评价相结合。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考察与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从学生课堂表现,课外阅读记录、习作、活动记录、学情检测等方面进行评价,重过程,轻结果,多鼓励,少批评,即时诊断,增强信心。

3、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要教师评价,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结合家长和社会的评价,运用各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四点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是最有活力的一门课程。为此,教学时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立足教材资源:

立足教材资源要充分利用教材和配套资料。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

第一、课外阅读。结合学校开展的书香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丰富的语文知识,现在学生阅读课外名著已成为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利用网络资源。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素材库。第三、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四、人力资源。学生自己富有个性化的生活经验和奇异多彩的想法本身就是很好的资源,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也都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我研说的内容就是这些,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8:七年级学生语文课前演讲稿

一、七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初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虽然分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两个不同的学段, 但就知识体系、教学内容自然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 对语文学习充满新鲜感

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篇幅比小学课文长, 内容更加丰富, 而且编排的体例、方法均与小学有较大的变化, 加上多数学生来到新的学校面对新的老师, 这些使他们对初中语文学习充满新鲜感并有较高的学习期待, 所以老师们要因势利导, 注意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 使用幽默有趣的教学语言, 通过课堂上精彩的预设与灵活的生成,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 对语文教学的兴趣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七年级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尚未形成强烈的自觉、自主意识, 由于此时所学的科目增多, 特别是英语、数学学科的学习强度增加, 而语文学习内容又比较繁琐, 加之老师教学方法以及自己的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往往容易“移情”语文之外的学科, 对语文的态度更多的是带有个人的情感倾向, 学习兴趣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 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与难度加大,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会逐渐减退。

(三) 语文学习的目标比较笼统, 缺乏计划性

对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 弄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语文, 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目标理解为父母的赞扬或考试分数, 不能围绕课文确立学习目标, 对达成语文学习目标的方法一片茫然, 不会学习成为他们日常语文学习的常态, 对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缺乏长远的规划。

(四) 语文学习的能力具有差异性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 不同学校的语文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来自语文教学习惯较好的学校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模仿能力较强, 表现在语文素快速地把握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堂上善于思考与回答问题, 完成作业的任务意识与表现意识较强, 喜爱读课外书;而来自一般普通学校、农村学校的学生则多数阅读面狭窄, 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不足, 在写作时观察不细致, 缺乏深入思维的习惯, 作业较马虎, 对语文学习有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现象。

二、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与方法

针对以上七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我们需对他们进行学习语文的习惯与方法的培养。

(一) 课前预习的方法

良好的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心中有数, 听课有的放矢, 是学生学习好新课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七年级的学生语文预习习惯与方法一定要及早养成, 一般预习分两步走:

1. 读课文, 慢读、快读、默读、朗读均可, 目的是让学

生能走进课文, 理解课文大致内容, 同时用笔进行圈点勾画, 标出初读课文时产生的疑点, 精彩处写出点评, 还可以试着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2. 利用工具书或教辅资料, 查阅相关课文及作者的

背景资料, 试着自己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 对反复自学课文后仍未解决的疑难问题要重点记录。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作预习本, 将每天预习的重点内容记录下来。

(二) 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吸收知识的主渠道, 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上语文课的总数大约有600余节, 按每节课四十分钟计算, 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学习成绩的优劣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 但如何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关键因素。所以应对学生如何听语文课提出四条要求:1.带着疑难问题听课;2.把握住老师讲课的思路、条理;3.养成边听讲, 边思考, 边总结边记忆的习惯, 力争当堂消化、巩固知识;4.踊跃提问并且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参与课堂讨论。让每个学生每天反思自己在课堂上是否做到了这四点, 长此以往, 听课的效率就会提高。

(三) 课后复习

如何做好复习呢?正确的做法是, 要做好学习回想, 或者叫做“尝试回忆”, 通俗地说叫“过一下电影”, 就是在开始时, 先不看书和笔记本, 而是把课上学习的基本内容回想一遍, 有顺序地扼要地回想一遍, 如果能很感兴趣地回想起来, 就表明对这部分知识, 初步了解了, 习的内容, 那就要翻开课本重新学习或者复习老师讲课的相关记录。

三、优化调整教学策略

在七年级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为了让学生快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 我们有必要因地制宜地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

(一) 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

研究表明, 有信心的人学习工作热情高涨, 具有乐观的精神, 成功的概率也比较高。在初中起始阶段, 几乎所有的学生对语文学习都充满了期待, 小学语文基础好的学生, 希望自己在新的高度再创辉煌;而基础差的学生, 则希望自己在新的起点上, 新的环境中从头开始, 摆脱语文落后的局面。教师要抓住这个最佳时机,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要举一些生动的实例, 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了解小学、初中语文的差异性, 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初中语文学习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应有心理准备, 并尽快找到应对的方法;还要阐明学好语文的可能性, 让学生了解无论任何人想要学好语文都是有可能的。

(二) 增强教师自身语言魅力

如何让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语文尽快走上正轨, 最先要做的事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学生的兴趣源自语文教师的魅力, 教师的思想深度、学识修养、优美的语言是吸引学生的“魅力源”。这里重点谈一谈教师的语言魅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指课堂使用的口头语, 它是教者传达信息, 听者接受指令的桥梁, 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他的讲授就会让学生如坐芝兰之室, 有如沐春风之感。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为了打开一扇门》时, 如果教师能生动地阐明什么是文学及怎样走进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 那么, 就不仅可以为七年级学生走进文学打开一扇大门, 还可以为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之旅奠定很好的基础。

(三) 运用活泼的教学方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绘画、表演等手段融入语文教学, 使学生易学、善学、活学活用。如《春》以文中春草图为重点, 教师首先对春草图进行示范讲解和分析,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春草图》。此时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分析相关句子和想象画面, 由此就加深了对春草的长势 (钻出来) 、质地 (嫩嫩的, 软绵绵) 、色泽 (绿绿的) 和数量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等特点的理解。除开头春草图示范分析之外, 其他可以读代讲, 以写代讲, 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 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本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如何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七年级的学生喜欢“一鸣惊人”, 可因势利导, 创造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比主题为内容, 在完成课文教学的任务过程中, 依次围绕单元主题开展五分钟说话活动。

(四) 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感

在小学时, 学习文言文只要求大致了解, 以诵读为主, 不是教学的重点。但到了中学后, 文言文篇幅加强, 内容加深, 许多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尽量让七年级的学生实现文言文学习的“软着陆”, 在学习《古代寓言二则》时, 教师不要急于讲授课文内容, 应该用一节课来讲授古诗文学习要求及意义, 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技巧、规律,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 燃起学习的信念, 消除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然后再让学生熟读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 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 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创设情境, 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五) 作文教学策略改进

七年级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易长久, 要保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则应尽力保持初中作文与小学作文的连贯性, 题目不宜过难, 要加强写作指导, 可读几篇范文, 辅导学生定中心, 拟提纲。第一单元的作文是“有感而发”, 放手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 如对新学校、新同学的感受, 对新教材的感受, 对新老师的感受, 允许学生记流水账, 内容不作限制, 只要围绕“感”写作就行, 模仿也可以。但是对其作文格式、卷面书写则应提出要求。

作文的批改与讲评同样以宽泛为主, 批改时, 以“改”为主, 适当加以“批注”, 有好的作文, 可当作范文当堂宣读, 然后共同探讨其优缺点, 要尽量呵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写评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 指出缺点要委婉, 多使用“我希望”、“如果改为……则更好”。评分以宽泛为主, 除了个别极差的以外, 分数都要给及格以上, 对于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要尽量给高分, 并当作范文张贴于班内学习园地或当众宣读, 甚至向报刊投稿。

(六) 改变作业布置方式

在小学阶段, 绝大部分老师布置作业时都做统一要求, 这样做看起来是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但由于这种整齐划一的作业布置方式, 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的差异, 可能会挫伤他们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所以, 此时一般采取“我的作业我做主”的办法, 对学生的抄写数量、频率不作硬性规定, 不作统一要求, 只是对那易读错, 写错的字在课堂上随文讲解, 如果学生在听写检查中完全能过关的话, 学生不写也可以。这样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感知课文, 品味语言, 博览课外书。所以, 作业布置的方式、数量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处理。

篇9:七年级学生语文课前演讲稿

摘要:小学三年级学生要做好语文课前预习,需要语文老师深入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语文课前预习方案。本文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为例谈了如何指导三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

关键词:学生;学情;预习目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39-01

学生进入三年级了,就进入了小学语文学习的第二阶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第二阶段学生会写会认的汉字比第一阶段多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能力比第一阶段有所提高。面对新的学习阶段,三年级学生如何进行语文课前预习?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深入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语文课前预习方案。下面我就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为例,谈一谈如何指导三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

一、全面分析学情

当我面对三年级1班的学生时,我对他们二年级语文学习成绩有了全面的了解。在这个班级50名学生中,学习成绩优异的有10名学生,学习成绩中等的有28名,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有12名。大部分维族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学习成绩普遍好于汉族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缺乏兴趣。这就是我们班学生的学情。

二、强调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针对我们班上学生的学情,我对学生强调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第一、通过语文课前预习,可以让你全面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第二、通过语文课前预习,让你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第三、通过语文课前预习,让你逐渐学习自学,为你的语文阅读与写作打下基础。

我不光要给学生强调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我还要给我们班的汉族学生家长做思想工作。因为有的家长以为:“让我在家监督孩子预习课文,我的孩子都预习了,要语文老师干什么?”面对这样的家长,我必须与学生家长进行思想沟通。只有让家长认识到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语文课前预习并不是语文老师推卸责任。只有让家长的思想转变了,语文课前预习才会落到实处。

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课文课前预习目标

以课文《孔子拜师》为例,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我就提出最高的语文

课前预习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9个汉字,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2、了解孔子、老子的生平。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能基本划分段落大意。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我就提出适合这类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汉字。2、了解孔子、老子的生平。3、能把课文读一遍,标上段落序号。对于学习成绩困难的学生,我更多地给予鼓励,只要这些学生能够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只要这些学生了解孔子、老子,把课文看一遍就可以了。

四、教会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我对自己这些年语文教学中的预习进行不断地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查阅法。在语文课前预习中,了解作者、文中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是靠学生课前查阅获得的。这就需要发动学生,让学生去查阅。以《孔子拜师》为例,三年级学生利用语文辅导书,网络资源的形式,通过查阅,得到有关孔子、老子的基本信息。三年级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将终身受益。因为,我会学生强调:“我们今后要在浩瀚如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查阅法是必须要掌握的。

(二)圈点勾画法。何为圈点勾画法?就是给全班学生制订一套统一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用于区分不同知识点的认识、理解、掌握情况。以《孔子拜师》为例,对于会写、会认的生字,在该生字上面注音,并打上√;对于标注课文段落,以“①、②、③......”的形式标注;对于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分别以“一、二、三......”的形式标注;对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以“□”的形式圈起来。

有了统一的圈点勾画符号,学生就便于操作了。我还要教会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标注。比如:用黑色的笔打上√,用蓝色的笔标注“①、②、③......”、“一、二、三......”,用红色的笔标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的圈点勾画符号,有明显的区分度,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迅速找到,也能调动三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兴趣。

(三)整体通读法。三年级学生在语文课前预习阶段,必须将整体通读法落实下去。因为,语文课前预习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期阶段。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通读。这通读包括朗读、默读、快速浏览。在学生的整体通读阶段,就是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学生把这个过程做好了,后面的标注段落序号、划分段落层次、标注重点词语、疑难的地方就能落到实处。

(四)课前练习法。何为“课前练习法”?教师要将练习册上的基础题作为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一部分。学生在做练习册上基础题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就会读这篇课文,找这篇课文的生字词。

当学生掌握了这四种方法时,并将这四种方法落实下去,语文课前预习到达到预期效果了。当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的习惯和能力形成以后,不用老师和家长监督,学生就会主动预习课文,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了。

五、适时调整语文教学方案

以上的语文课前预习目标、语文预习方法能否百分之百落实下去,需要我在早读时进行了解。我至少要准备两套教学方案。当前面所讲的三类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效果时,我就采用拟定好的语文教学方案;当着三类学生没有达到语文课前預习效果时,我就适时调整语文教学方案,形成第二套适合这三类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学新方案。因为: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不可能完全达到我预想的结果。前提在变,教学方案肯定要变。

综上所述:我以分析学生学情为前提,为三种层次的学生制订三种层次的语文课前预习目标;我与学生家长沟通,取得学生家长的认可,师生一道,以四种方法入手,让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出效果。面对动态的语文课前预习情况,适时调整语文教学方案是符合学生语文课前预习实情的。这就是我对三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

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篇10:七年级学生英语演讲稿

七年级学生英语演讲稿

good afternoon!my dear teachers and friends.my name is li wenwen.i’m fourteen years old.in class 8,grade 1.different people has different dreams.someone wants to be a doctor.someone wants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because he is good at sports.someone wants to be a writer,because he likes writing.someone wants to be a teacher because he likes teaching children.what do i want to do when i’m older?

you see,i like playing the piano and i am good at it.so i want to become a piano player.(pianist).playing the piano is very interesting.and you can learn something of music.piano can make your life beautiful and happy.your life is full of music.a lot of musicians and singers love playing the pianos.i could play the piano when i was ten years old.all of my teachers and my classmates say i can play the piano very well.i have got grand five.i hope when i’m sixteen years old , i can get grand eight.now i’m a middle school student.there are many things at school.sometimes ,i have no time to play the piano.but,i’ll still be harder and harder to practise.the youngest pianoist, langlang is my idol.he is such a great pianoist.i hope i can be a pianoist like him.i know becoming a piano is a hard job.but i believe i can do it.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my dream will come ture one day.believe me!thank you!

篇11:五年级学生课前演讲稿500字

书不算厚,捧在手里几乎没有什么分量,但是当你越深入越认真地读着的时候,一种厚重的、深沉的、激动的情感油然而生。

本书是祖国历史的浓缩,共分为三篇,上篇讲述了我国古今的祖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铿锵、艰难、辉煌的足迹;中篇讲述了感动中国的几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下篇则以未来、理志为主题,描述了祖国一个个美好的前景……

令我心潮澎湃回味无穷的故事太多,其中,“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故事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

故事发生在夏天,杭州滨江区白金海岸的居民们有的在悠闲的散步,有的在家小憩。突然,伴随着一阵尖利、惊恐的叫声,女孩妞妞从十楼坠落下来,一刹那被吴菊萍妈妈接住了。她承受了三百斤的冲击力硬是托住孩子,自己左手骨折,多处受伤,而妞妞毫发无损……读到这里我惊诧了,感动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女子,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奋不顾身,义无反顾,是什么让她有这么一个壮举——“一托”?是爱,是大爱,是超越自我的爱。她托起的不仅仅是妞妞,更是一种人类最美的爱!

关于“爱”这个字眼,是一个普通的司空见惯的词。可是在吴阿姨看来,它是那么平常,托住妞妞,即使不是自己别人也会。可在我看来,它被诠释出了神圣、崇高。不仅如此,更折射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需求。

我们需要爱,社会需要爱,只有爱才能构建和谐,安宁。此时此刻,我想到了自己:六年前,我和弟弟陪着父母从宿迁来到这里,成为新吴江人的一份子。在此安居乐业,在这个人杰地灵的水乡邻里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老师一视同仁,呵护有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沐浴着爱,我梦想着,我一定要用自己的爱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和同学,回报这个哺育我成长的社会。

篇12:七年级学生的精彩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经过了一个平安、愉快的寒假,我们满怀着新的希望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新学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我们将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这将是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好的一年。我们要更加努力地朝着我们的奋斗目标继续大踏步前进。回顾上个学期,我们播种过希望、我们曾有过收获。但是回顾昨天,也有些遗憾、或有些失落。一些同学在学习上努力还不够,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一些同学的行为习惯还较差。怎样发扬成绩、弥补过去的不足?这是摆在我们每位同学面前并且需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的又一个问题。同学们,春季是播种的季节,只有用辛勤的劳动播下希望的种子,到时候才会有满意的收获。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为了让我们的梦想能成为现实,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同学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自我调整,按时到校,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新学期的开始,意味着紧张的学习已经来临,各位同学要进行自我调整,并把以休息为主的假期生活,调整到以学习为主的校园生活中来,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要调整作息时间,晚上要按时睡觉,保证第二天有充沛精力投入学习。做到按时到校,服从学校以及老师的安排。

二、在行为礼仪方面,要严格按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我们的学校是一个大家庭,里面的每一位师生都要真心诚意地为这个大家庭做出贡献,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财富。所以,我们要拾金不昧、爱护公物,让我们的第二个家变得文明多彩。

篇13:七年级学生语文课前演讲稿

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及《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技巧模块远撑前滚翻的第一次课,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身体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在心理上渴望求新、求异、求趣, 但又怕危险, 既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肯定, 又缺少一定的自信心。而且该阶段的学生学习兴奋点分散, 不喜欢单调的课,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 要力求场地新颖、器材颜色亮丽、练习方式变化多样, 技能学习循序渐进。

三、教材分析

本课以远撑前滚翻为主教材, 该教材在整个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小学教学内容前滚翻的延伸和中学教学内容鱼跃前滚翻的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 为鱼跃前滚翻的教学打下基础,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的惧怕心理。另外, 针对初中生喜欢竞争的特点, 结合主材进行素质练习比赛, 营造有序、活跃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并在比赛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流程

游戏 (喊数抱团) →自编垫上操 (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 →蹲撑运动→蹬撑运动→低头望月 (直腿前滚翻) →远撑前滚翻动作练习 (高向低练习及规定手远撑距离的一组练习) →检测 (学生展示) →拓展练习 (过障碍远撑前滚翻练习) →“课课练” (尝试蹲撑跳、蹲撑跳接力) →放松→讲评、回收器材。

点评:

本课的教材内容是七年级的远撑前滚翻, 这是承上启下的一个教材内容, 如果掌握得好, 就为后面的鱼跃前滚翻的学习打一个良好的基础。本课从教学设计来看, 严格按照《课标》以“目标统领内容”的指导要求,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也符合技能形成的规律。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紧紧抓住了“行为、条件、标准”三要素。整个课堂教学较好体现了江干区域教学的指导思想, 即“体质与心理和谐发展, 体能与技能和谐提高”的要求。

以下几点值得肯定:一是课堂主线条明确清晰。本节课的难点是“屈臂缓冲与低头团身的衔接”。教师从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了蹲撑、蹬撑运动、直腿前滚翻, 到基本部分安排了从高向低滚翻的一组单个动作的练习策略, 层次清晰、由浅入深, 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 发展了学生“蹬摆结合”能力和滚翻能力。同时, 增强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现自我的自信心;结束部分还安排了蹲撑跳接力的练习和比赛等, 都在围绕难点这个主线条展开, 教学思路清晰。

二是课的流程安排比较合理, 有复习教材的练习, 复习有重点、有具体要求, 有新授教材的学习和练习, 还有检测环节和拓展练习, 最后还为学生讲解、示范了生活应用, 不仅体现了教材的应用价值, 同时较好地体现了课堂教学“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和谐统一”的要求。

三是利用小组合作形式上课, 改变与丰富学练形式, 在提高课堂练习密度的同时,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 以及学习的主体性, 这也是体育课程教育人、发展人的价值所在, 也是体育课教学呈现生命的活力。

建议:浙江省从2015年开始, 对常态体育课提出“开始有队列、准备兼体能、教材3个1 (1个动作学习、1个组合练习、1个围绕该动作的游戏或比赛) 、精讲且多练、复习成环型、放松系列化和安全组织佳”的“7个1”要求。按这个常态课的标准来看, 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如, 开始部分的队列练习, 可以在喊数抱团游戏前加入四列队形变两列, 再到一列的练习会更好;再如, 在基本部分中, “教材3个1”中单个动作的学习策略比较丰富, 但“围绕单个动作的组合练习”稍缺乏, 如可以“远撑前滚翻+前滚翻, 远撑前滚翻+远撑前滚翻;远撑前滚翻+燕式平衡、远撑前滚翻+蹲跳起”等选择1~2个组合练习, 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让学生自觉学习, 不断挑战自己, 并提高课的运动负荷, 在不同条件下复习远撑前滚翻的同时, 发展体能与滚翻能力, 提升课的教学效益。

在“围绕该动作的1个游戏或比赛”环节, 可以结合素质练习, 如, 学生做完远撑前滚翻后, 可以在返回时采用双脚跳、单脚跳、快速跑等进行接力游戏或比赛。当然无论在“组合练习”, 还是“游戏或比赛”环节, 教师的评价与指导都应该指向本课的教学重点与主教材内容的学习。

点评人:莫豪庆 (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 310020)

执教感受:

巧用技能迁移, 促进技巧教学

技巧是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技巧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对场地器材条件要求不高, 是广大中学生喜欢和易于开展的运动项目。

笔者通过执教王汉军老师的水平四 (七年级) 《技巧:远撑前滚翻》教案, 深深地体会到王老师在深入解读技巧教材的同时, 巧妙地运用技能迁移理论, 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练习技巧的兴趣, 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一、巧用类比

本课紧紧围绕滚翻这一主题, 通过准备部分的“坐垫不倒翁”, 到基本部分的“复习前滚翻”、“学习远撑前滚翻”, 到“课课练”环节的“蹬撑跳接力”, 四个环节环环相扣, 技术动作的类比性强, 学生在掌握前一种技能后会对后一种技能的学习和应用产生明显的影响, 为快速掌握或熟悉下一个技能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如, “不倒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滚翻时低头团身紧的动作要求;“前滚翻”则要求学生“一蹲、二撑、三低头, 团身滚动像圆球”, 要求学生团身后要像“圆球”一样;“远撑前滚翻”是“蹲地远撑缓屈臂, 低头、滚动、团身快”, 在要求学生团身“像圆球”的基础上, 结合屈臂缓冲实现“滚动快”的练习要求;“课课练”则对学生的蹬地远撑动作做了进一步的强化。虽然随着教学进程的发展, 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各环节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自主地进行着正迁移, 学习起来不会感到吃力, 并且由于易于掌握, 学生自信心得到提升, 学习的热情高涨。

二、逐层递进

技能迁移理论认为, 在运动技能学习中, 只有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和清晰时, 才可能实现技能的迁移。这个特点在主教材部分的学习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在复习掌握前滚翻的基础上, 在学习“远撑前滚翻”环节, 王老师采用了“高向低—高向低0.5m—高向低0.6m—高向低0.7m—过障碍远撑前滚翻”的教学设计, 这四种练习, 技能要求在结构上高度相似, 每次都是在前一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一点难度, 学生在达成第一个目标的同时很自然地会向下一个目标迈进, 技能的迁移发生是顺向地、自然地。同时这也符合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泛化─分化─巩固”规律。

三、情境转移

在“课课练”环节, 安排了“蹲撑跳接力”的小游戏, 要求学生通过蹬地与远撑动作, 实现在垫子间的蹬撑爬行。在主教材“远撑前滚翻”的教学中, 教学的重点就是“蹬地与撑垫技术”, 教师创设蹬撑跳接力的教学情境, 变换练习方法, 目的是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策略与概念应用于其他情境中, 提高练习者的概括水平, 从而做到对未来情境的顺向迁移。

四、两点建议

1. 保护与帮助缺乏

众所周知, 技巧类的教学与训练离不开保护与帮助, 保护与帮助也是技巧类项目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是预防伤害事故的重要安全措施, 也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迅速掌握动作的重要手段。纵观王老师这节课, 除了在“课课练”环节提到了“注意保护与帮助”的字眼, 对于如何开展保护与帮助则是语焉不详。在“复习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的学习中, 对于教师对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如何开展有效地保护与帮助更是只字未提。不得不说, 这是该教案的遗憾之处, 一旦在教学中发生伤害事故, 会给学生在今后的技巧学习中留下深刻的负面影响。

2. 未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标》中提出应根据学生年龄层次、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的差异, 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 进行分层教学, 更好地从学生的运动基础、兴趣特点出发来实施体育教学,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习得到发展和提高。在本节课中, 教师虽然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层次递进, 如, “从高到低”的距离的不断加大, 到最后实现成功的“过障碍做远撑前滚翻”。但是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却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 也没有为之采取明确的教学措施。为此笔者将教学目标调整为“全体学生能够实现从高向低0.7m做远撑前滚翻, 85%的学生能够实现过障碍做远撑前滚翻。”通过这样的调整, 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 针对部分体育学困生, 实行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五、题后话

本次教案试讲, 囿于时间关系, 没有进行更多的试讲体验, 对于教案设计的精彩之处感悟不足, 尤其是几点建议, 更是班门弄斧, 一家之言, 权且抛砖引玉, 更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篇14:浅谈七年级学生语文朗读的指导

朗读的要求可概括为四点十六个字:读准字音、找准重音、正确断句、流畅自然。其中找准重音和正确断句是朗读的关键环节。

1、重音

说话和朗读时,把句子中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叫语句重音,它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即句子中某些语法成分需要重读,例如:谓语中的主要动词或形容词要重读;名词、动词、形容词前的修饰语一定要重读等等。

逻辑重音即为了表达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有意突出或强调的句中的某些词语。逻辑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随说话时的具体环境和说话人的特定目的而定,同样一句话,重音不同,表达的是意思也不一样。例如王家新的《在山那边》(诗歌)中的句子:      ①在山的那边,是海!(强调海相对于山的位置关系);②在山的那边,是海!(不是这边);③在山的那边,是海!(强化这种判断和认识);④在山的那边,是海!(告诉别人山那边有什么)。所以,要想正确朗读重音,首先应注意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不仅要理解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还要联系上下文,把握整篇文章的含义。

2、停顿

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这一方面出于人生理上的或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停下来换气或 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并让听者有时间领会说话或朗读的内容。

朗读中的停顿就其性质分为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用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都属于语法停顿。停顿方法是:顿号最短,逗号、分号、冒号稍长些,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更长些,这个长短的确定不是绝对的,还要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

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了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要作停顿,这样的停顿叫逻辑停顿。一般地说,如果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是激动的、欢快的时候,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停顿的次数要减少,停顿的时间也要短一些。如果文章表达的感情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就要慢一些。例如: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她。(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句中加进的标点符号外的停顿,很好地再现了主人公由于害怕而每走一步都缓慢、谨慎的情景。

所以,要想正确断句,应首先将自己设想为文中的人物,去体会、感悟人物的处境和心情,再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找准重音和正确断句阐释较为清楚,并不等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朗读课文的方法。朗读的层次是朗读课文的基础,可分两步走,一要做到正确地朗读,即能用普通话朗读,声音响亮,吐字清楚,不错读、不漏读,停顿适当。二要做到流畅地朗读,即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通畅,富于感情。如朗读朱自清的《春》第一部分“盼春” —“盼望着,盼望着”要读得亲切、轻柔,而“东风来了”的“来”与“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则要重读,使人仿佛看见婀娜多姿的“春姑娘”襟飘带舞地珊珊而来,听见她轻快欢愉的“脚步”声由远而近。

朗读还有一定的技巧:

上一篇:初三党小组“创先争优”活动阶段总结下一篇:街道年度信访稳定工作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