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

2024-06-01

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通用11篇)

篇1: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

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

一、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直接经验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对学习材料的第一手直观感受、体验一般是直接经验,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时,充分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画汽车,体会平移,沿直线运动;做陀螺,体会旋转,绕着中心运动;剪手拉手的小人,体会对称。从两个对称小人,到三个小人,想一想,为什么有时剪出来的是三个半小人?这些知识点的教学,着实费了一些时间,但学生很有兴趣,很有成就感,因此对知识点印象深刻,习题做起来也就不那么费劲了。

二、在探究活动中积累行为操作经验与思维操作经验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向学生抛出特定情境下的某些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其中,既有外显的行为操作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学生能获得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一体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类探究活动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而非获取第一手直观体验,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有体验,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经历着数学思考。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重要的知识点就比较难理解,在此,笔者就巧妙利用了小棒。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摆正方形,摆了两个,请学生再拿出一根小棒,接着摆,还能摆出吗?拿出两根、三根呢?为什么摆不出?再拿一根呢?此时,为什么又能摆一个正方形了?这样让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思维的火花也就不断地产生碰撞,最终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知识点。

三、在思维活动中积累和提升策略性、方法性经验

在思维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即思维操作的经验,比如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证明的经验,等等,思维过程也能积淀出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属于思考的经验。

在《分类》一课中,面对众多形状、颜色不同的气球,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分类呢?又该如何记录分类结果呢?教学中,笔者结合具体的分类任务,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过程。放手让学生先试试,要他们在困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反思;再动手实践,归纳概括。这些问题是:a.为什么同样的气球分的结果不一样?b.确定分类的标准是什么?c.抽象出共性,用文字或图画整理数据;d.组织汇报,互动评价。

四、在综合活动中积累复合、应用性经验

现实中,许多数学活动都会要求学生有多种经验参与其中,不仅有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也有思考的经验,更需要有应用的意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合情的推理活动是从较高层面来说的。一个活动经验丰富的学生,他的推理能力也就较强。

如教学《找规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为班级墙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边新颖、漂亮,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的知识,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统计》后,放手学生调查学校每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制作出统计表,提出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此外,在提升活动经验的实践中,笔者刻意加强了低年级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注重了在“读”中积累经验。“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交互的一种方式。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不多,很多的“读”都是家长和教师代替了,这也是很多低年级学生独立解题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带着理解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像书中“你知道吗?”这样的小栏目,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数学背景知识,传播着数学文化,同时感受着数学的魅力。

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最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篇2: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一课是《今天,你安全吗?》,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将内容变为“寻找你自己家中的安全隐患”和“寻找校园内外的安全隐患”。让孩子们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寻找他们自己家中的安全隐患;利用周末的时间,和自己的家人、小伙伴一起去寻找校园内外的安全隐患。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对我们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有切身的.感受。课堂上,我把孩子们分成八个小组,开展比赛活动,每组推选一个小组长执笔,列举出本小组找到的安全隐患,十五分钟时间内看哪一组找得最多,最有实际意义。每一组同学都非常认真,齐心协力找到了很多连老师都想不到的安全隐患。剩下的二十分钟我就让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汇报他们找到的安全隐患,孩子们也听得非常认真,因为没有多大意义的将被淘汰,因为这将涉及到他们小组的胜败。这可比老师在讲台上“一言谈”有效多了。

学生们发现家中有安全隐患,学校有安全隐患,回家途中有安全隐患,出去游玩的途中有安全隐患……从而得出结论:生活中处处有安全隐患。

这时,我顺势提出讨论的问题,面对这么多的安全隐患,我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一抛出,立刻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纷纷献计献策,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的活动设计,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安全意识,不是人为地硬性地灌输给他们安全意识,课堂教学的目标也自然达成了,这样的课堂应该就是高效的。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苦与乐,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教学中,我设计安排孩子们回家后至少做一次家务劳动,然后在课堂上向大家汇报。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体验深刻。班上有一个学生的舅妈是擦皮鞋的,她就在舅妈的指导下,亲自用舅妈的工具体验擦皮鞋的苦与乐。她体会到舅妈擦皮鞋的辛苦,当然,她也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看着自己擦出的两双油光锃亮的皮鞋,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成就感。

全班同学也被该同学的发言所感动,纷纷交流自己的感受。这个时候,我再给他们讲“劳动最光荣”、我们要尊重和感谢劳动者等话语早已没有必要了。

篇3: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

一、专心倾听,虚心悦纳——前奏曲

学生往往会基于儿童的经验保持着独特的“语言频道”,作出自己的思维表达,这种儿童经验及其背后丰富的儿童语言、思维规则和文化需要老师用心去倾听、去悦纳。

1.专心倾听。我们真的能听懂学生在讲什么吗?在教学0乘任何数都得零时,当出现1×2×3×4×5×6×7×8×9×0=0,学生看到出现了这一大串的内容时,学生的反应:“哦,还是得0”,“爆掉了,算式被爆掉了”。“爆掉了”,多么与众不同的回答,这么形象生动的语言会给更多的孩子一种冲击,也会让老师更多地沉思。反思一下我们有时是否会好心好意地把自己成人化的语言、书本标准化的语言教给孩子,用固定的模式去滞固,使孩子的语言失去了童趣、丰满和想象。我们倾听孩子的新鲜,便能给大脑充电充氧。

2.虚心悦纳。学生的语言,可供老师学习借鉴。当然我们应做有心人,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比如,求百分率,六(1)班订阅三种刊物。85%的同学订《作文与考试》;75%的同学订《中国卡通》;60%的同学订《小火炬》;三种刊物都订阅的同学最多能占()%?我正考虑得用集合圈或者从什么角度给他们做个解释,有同学站起来说:“这还不简单?短板原理,水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高那块木板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顿时其他同学一下子恍然大悟。学生的想象多么活跃,直觉各不相同,课堂上会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些都是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创造的灵感。一个智慧型的老师,会用心倾听,抓住要领,成就这“无法预约的精彩”。知己知彼呀,方可更好地设计数学活动。

二、精心设计,亲历活动——主旋律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磨砺、慢慢积淀、逐步积累、渐渐深化。

1.现成的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街心广场》的教学设计,有位老师提出:先把小数看成整数,用整数乘整数的结果,再看乘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在相应的位数前面点上小数点,直接告诉学生即可,感觉似乎行之有效,做题的正确率相当高。但这只是方法的迁移,传授知识,冰山一角啊!我们把学生当成什么了?容器呀,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况且这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对于大多数男女学生来说都是容易做到的。因为这样无需他们去努力独立思考,然而被动接受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却是灾难性的,这是罗素掷地有声的语言。现成的数学,虽有其突出的优点,但只能复制,不能创新。“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留给学生活动的唯一的机会就只是所谓的应用,其实就是作问题。这不可能包含真正的数学,留着问题的只是一种模仿的数学。”

2.活动的数学。数学是让学生经历的过程,经历什么的过程。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3.亲历活动。作为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研读教材,如教材中的数学实践活动,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学生不仅获得学问性知识,而且获得体验性知识。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框架,刚开始要求用橡皮泥和小棒,结果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橡皮泥存在一定的缺陷,有的换作橡皮擦,有个同学竟然用小萝卜块作为顶点,可见同学们偶尔的“异想天开”会让顶点更坚实。由于经历了这个过程,同学们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也了然于胸。孔子曰:“吾听,吾忘;吾看,吾记;吾做,吾悟。”(我所听的,我可能会忘记;我所看的,我也许会记住;我所做的,我一定会理解。)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单一学科性知识,而且获得跨学科性知识。学生不仅获得内容性知识,而且获得了方法性知识。

用一颗灵动的心去感应,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捕捉,用“蹲下身,走进去”的育人情怀引领学生触摸数学的精彩,贵在于享受这个过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能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因此,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让经验的“根”长得更深。

篇4: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对学习材料的第一手直观感受、体验一般是直接经验,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时,充分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画汽车,体会平移,沿直线运动;做陀螺,体会旋转,绕着中心运动;剪手拉手的小人,体会对称。从两个对称小人,到三个小人,想一想,为什么有时剪出来的是三个半小人?这些知识点的教学,着实费了一些时间,但学生很有兴趣,很有成就感,因此对知识点印象深刻,习题做起来也就不那么费劲了。

二、在探究活动中积累行为操作经验与思维操作经验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向学生抛出特定情境下的某些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其中,既有外显的行为操作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学生能获得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一体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类探究活动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而非获取第一手直观体验,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有体验,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经历着数学思考。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重要的知识点就比较难理解,在此,笔者就巧妙利用了小棒。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摆正方形,摆了两个,请学生再拿出一根小棒,接着摆,还能摆出吗?拿出两根、三根呢?为什么摆不出?再拿一根呢?此时,为什么又能摆一个正方形了?这样让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思维的火花也就不断地产生碰撞,最终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知识点。

三、在思维活动中积累和提升策略性、方法性经验

在思维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即思维操作的经验,比如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证明的经验,等等,思维过程也能积淀出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属于思考的经验。

在《分类》一课中,面对众多形状、颜色不同的气球,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分类呢?又该如何记录分类结果呢?教学中,笔者结合具体的分类任务,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过程。放手让学生先试试,要他们在困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反思;再动手实践,归纳概括。这些问题是:a.为什么同样的气球分的结果不一样?b.确定分类的标准是什么?c.抽象出共性,用文字或图画整理数据;d.组织汇报,互动评价。

四、在综合活动中积累复合、应用性经验

现实中,许多数学活动都会要求学生有多种经验参与其中,不仅有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也有思考的经验,更需要有应用的意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合情的推理活动是从较高层面来说的。一个活动经验丰富的学生,他的推理能力也就较强。

如教学《找规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为班级墙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边新颖、漂亮,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的知识,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统计》后,放手学生调查学校每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制作出统计表,提出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此外,在提升活动经验的实践中,笔者刻意加强了低年级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注重了在“读”中积累经验。“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交互的一种方式。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不多,很多的“读”都是家长和教师代替了,这也是很多低年级学生独立解题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带着理解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像书中“你知道吗?”这样的小栏目,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数学背景知识,传播着数学文化,同时感受着数学的魅力。

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最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篇5: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

《品德与生活》课题研究总结

品德与生活课的设置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兼容了《思想品德》《生活与劳动》《常识》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带给老师和学生的感受也是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品行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根据这一课程性质,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探索,粗浅地谈几点个人感受。

一、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活动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全面提升活动型综合课程的理念 如《祖国妈妈在我心中》一课,事先让同学们去生活中找找国旗国徽。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已经感受到国旗、国徽并不是随处可见的。稍一整理他们又发现国旗、国徽在代表国家尊严的执法机关中有,如军队、法院等,国旗在事关祖国荣耀的时候有,如奥运会上运动健儿得了冠军。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活动并感受着。课堂上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明理说教,多了同学兴奋不已的交流汇报,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二、新教材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开拓和创造的空间,体现了开放性

如《欢欢喜喜过春节》一课,通过舞狮、观花灯、贴窗花、南方春节花市等一系列活动展示了春节期间热闹的场面和人们的欢欣喜悦之情。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课本所提供的五幅图在小朋友的日常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不一定要等到过春节。春节逛庙会的内容与南方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一定的距离。如何找准过春节的切入点,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呢?我从年的传说引入到老师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拜岁”,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因为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流行给街坊邻居拜年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年的习俗,如大扫除、放鞭炮、拿压岁钱、贴春联福字、吃年糕、吃汤圆等等具有地域特色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习俗,并究一究这些习俗的起源或缘由。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问题还藏着这么多的知识,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最后在教师让“我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揭题声中学生分组演习过年的情景,教室里那可真叫热闹,每一张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三、新教材重视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低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有无好的生活习惯对其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记者曾问过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回答:“我小时候老师教过的饭前要洗手,东西要放齐,要按时作息,要与小伙伴友好相处。”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新教材用夸张的手法再现儿童的现实生活,用孩子的口吻与学生平等探讨行为习惯的对否,趣味性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第三单元《我的一天》就针对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起居、卫生等内容的介绍,让儿童在角色扮演、对话、讨论和其他活动中实际体会良好生活习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愉悦。

篇6: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

学情分析: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城镇, 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的认识, 都有随家长或单独购物的经历, 但是学生对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还不是真正的理解, 还有的学生无法正确购物。

设计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又离不开数学。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贴近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同时, 在有限的课堂空间里, 通过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自主探究, 发挥个性, 力求“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导入时我创设了笑笑买文具的情景, 让学生知道买文具需要钱, 同时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意识到要学会买文具必须先认识人民币。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 探索新知。

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城镇, 对人民币并不陌生,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过它, 有的还会正确使用。因此, 我就先让学生对本节课要认识的小面额人民币进行分类整理, 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认一认, 说一说每张人民币的钱数, 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用什么方法认识了人民币;小组活动后, 请学生汇报, 说说认识每张人民币的各种方法。还通过师生、生生兑换人民币的游戏,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元、角、分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教学,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对新知学习的方法, 淡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和灌输, 不仅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 还让学生共同分享数学学习的快乐, 较好地挖掘了学生的信息资源, 初步感知“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联系,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实践应用,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由于学习“人民币”这个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 我重视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 进行在教师引导下的购物活动:“一张1元钱买学习用品”, 让学生体验同样的钱也可以买不同的东西;再拓展到“不是用一张1元钱买学习用品”的活动, 让学生体会买同一种物品[币值相同]有多种付钱的方法。这样的教学, 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 强调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发现数学, 再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各种各样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主动地思考、交流、合作探索与问题解决, 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活动场所, 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 然后通过看、想、说、换等手段, 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在此过程中,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 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也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学反思:

这节课, 我觉得上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下面几点:

1. 创造性使用教材。

本节课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通过笑笑买文具的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观察商品的种类价格迁移到人民币的使用, 要合理使用人民币, 必须认识人民币, 这一环节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经验, 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出发, 合理地处理教材。

2. 注重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开展各种学生熟悉、兴趣的数学活动, 注重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为学生开创充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空间, 解决一些对他们来说较难理解的数学问题。如对“1元=10角”这个关系, 不少学生不是都能很好地理解。对于这个问题, 设计“1元钱兑换10张1角”的师生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1元=10角”这个进率, 解决了教材的难点, 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 遵循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好奇、好动的特点,

篇7: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一、开辟“经历教育”阵地,在体验中发展自我

1、以校園为阵地,引领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树立“小主人”意识,以校为家,爱校如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仪表、活动等日常生活中实现“集体自治”。比如:每周的纪律、卫生礼仪岗,让每名同学都有机会成为岗位负责人,负责监督、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由德育领导小组、大队委、值周班级组成的三级“金字塔”型管理机制,学生自发成立了如“红领巾卫生小队”等组织。通过值周班级站室内、室外礼仪岗,每周轮换一次,使得人人都有参与管理和被管理的经历。从而使每名同学 管理别人的经历中,懂得了自己应该怎么做,规范了自己的言行,比如:四年九班一名同学在上下楼梯时经常两手插兜,发现这种现象后,我们大队委给他讲:“上下楼梯时不要两手插兜,这样不容易保持身体平衡,别人一推,就有可能从楼梯上摔下去,非常危险”。然后,我们就让这名同学来站岗,监督其他同学。这样,不但使他改正了缺点,同时也感受到了站礼仪岗的乐趣,从而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现在,在楼内乱跑乱闹的不见了,同学们上下楼自觉站成一队靠右侧通行;操场上乱丢纸屑的不见了,同学们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

2、以家庭为阵地,教导学生体贴父母。

通过节假日开展经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去体验感悟,鼓励学生在家里学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在六一儿童节开展的“我给父母洗次脚“活动,通过学生为父母洗脚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辛劳。有的同学在体验日记中写道:“当我要给妈妈洗脚时,她惊讶地看着我,说什么也不让我洗,后来还是被我说服了。我在给妈妈洗脚时发现,妈妈的脚下已经磨出了厚厚的硬茧,我想妈妈为了我,为了家整天奔波劳累,从早到晚……想到这里,我的眼泪止不住流到了水里,我抬头看到妈妈也激动人心得流下了泪水,妈妈摸着我的头说:‘我的女儿长大了,’……”这些真诚的语言,亲身的经历,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劳,学会了孝敬长辈。

3、以宿舍为阵地,培养学生自立能力。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生活中自立、自理能力较弱,体质较差,意志不坚强,普遍存在“娇”与“骄”二种不良习气等情况。为此我们开展了“寄宿学习周”活动,每学期让学生在校内住宿一周,独立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自理、自立能力。在活动中,我们请武警叔叔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常规的队列、队形、内务整理等训练,使同学们的自理、自立和团结协作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许多家长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孩子们在家的时候,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了许多坏习惯。这次活动,不但锻炼了孩子,让他们感到了自己已经长大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同时,也给我们家长上了一堂非常有意义的教育课。”

二、走出说教王国,在活动中完善自我

我们坚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抽象空洞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尽可能通过每一项活动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震撼和启迪,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完善自我。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每周一坚持开展“升国旗”活动,各班同学轮流当升旗手、护旗手,并主持升旗仪式。同学们通过“升国旗”的活动,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我们还举行“国旗下讲话”评选活动,要求各班结合实际,分别以爱党、爱国、守纪、讲卫生、绿化等方面内容为主题,由一名学生在国旗下进行讲话,把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学生自己的实际行动当中。

2、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组织开展经历教育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管理自己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我们开展了“人人争做新世纪的小雷锋”活动。在活动中,让同学们从认识雷锋开始,搜集关于雷锋的图片、讲关于雷锋的故事等,使学生在搜集资料、讲故事的经历中,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每年9月份我们召开“重温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主题大队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拍手歌、快板、倡议书等形式,重温了“纲要”的内容,对全体同学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做到了人人开口、人人参与。通过这些大型活动的开展,陶冶了学生情操,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3、积极设岗,让学生在竞岗中锻炼。为在“经历教育”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校以“自主寻找、自主选择、自主创设”为宗旨,引导学生找岗、争岗、创岗。比如:学校大队部首先改革了各大队干部的任职制度,对原有的各种岗位,如大队长、劳动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委员等采取自我推荐、民主选举的方式,竞争上岗。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特长,自主选择,自由竞争,使许多同学都有了锻炼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有的同学竞职时是这样说的:“我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从来没有当过干部,我没有官腔官调,对摆官架子更看不惯,学不来。因此,我的口号就是:做一个彻底的平民大队长。”通过竞岗的经历,同学们增强了自信心,更加珍惜自己竞争来的岗位。设岗竞争影响着各个中队,同学们在班内也寻找到了自己的岗位:有节水员、节电监督员、图书管理员等。同学们在不知不觉的实践与体验中融入了集体,积极为班级、学校争光添彩。

三、优化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超越自我

我校摆脱了过去单纯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而是优化评价机制,把“经历教育”活动和“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把体验教育贯穿于“争章”活动中,让学生在“争章”活动中体验成功,不断超越自我。“争章”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发展,记录每一个学生成长的足迹,记录成长中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努力,形成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新局面。

篇8: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 (下册) 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 知道爱护、尊重、正确使用人民币, 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3.在生动开放的活动中, 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各种小面值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

师:这是阜新市内最大的购物商场——新玛特 (课件播放情境图) , 你们和家长去这个购物商场买过东西吗?如果去过, 就请介绍一下买过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生1:我买过一个书包, 用了15元钱。

生2:我买过各种自己喜欢吃的小食品, 差不多用了30元。

生3:我爸爸曾经给我买过一双运动鞋, 花了63元。

师:像刚才大家说到的15元、30元、63元…..这些都叫人民币, 元是人民币的单位。除了元, 你还知道哪些人民币的单位?

(学生回答。)

师:对, 人民币有两种, 一种是金属制成的叫硬币, 另一种是纸制成的叫纸币。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 我们不但要认识人民币, 还要用人民币来买文具。 (板书:买文具)

【评析】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 了解学生有无购物经历, 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又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开展活动, 引导探究

活动1展示图片, 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 把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人民币摆出来, 向其他同学说一说, 你是怎样辨认出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

(小组交流。)

师:我给大家也带来一套人民币 (把人民币学具贴在黑板上) , 谁能到前面来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在介绍时把你认识的人民币分一下类, 并说明理由。

生1:按元、角、分进行分类。

生2:还可以按纸币和硬币分类。

(课件演示分类结果。)

师:一边说, 一边板书:元、角、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板书:人民币单位)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 元、角、分三个单位中, 谁最大?谁最小?说明理由。

生1:元是最大的, 分是最小的。因为1元钱能买两支圆珠笔, 而1分钱不能买。

生2:我还知道角排在中间, 1角钱能买一把小刀, 1分钱不能买。

【评析】本环节教学, 根据学生平时已有的经验,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通过给人民币分类, 引出人民币的单位。

活动2观察人民币的特征

师: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准备好的人民币, 比较一下, 看你能从人民币上发现什么?

生1:人民币上有国徽, 有数字。

生2:有的人民币上有毛主席头像, 还有的后面是万里长城的图案。

生3:我还发现人民币上有小黑点, 有的还有明线条。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毛主席是我国的第一任主席, 是他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人们为了纪念毛主席, 所以把他的头像印在了人民币上。小黑点是盲点, 盲人摸的……爱护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对每一个人民币持有人规定的义务。我们在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的过程中要注意妥善保管, 保持票面整洁, 不要故意裁切、损坏人民币;不要在票面上书写、涂划等等, 以免影响人民币的正常流通。

【评析】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观察, 热烈地交流, 找出各种面值人民币的特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领袖、爱祖国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从而让学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活动3探究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认识1元=10角, 1角=10分。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 看书上的图, 你们能说出这些文具的价格吗?

师:在这些文具中你最需要什么呢?请你摆出所需要的人民币, 准备付钱吧!

生:拿一个2角, 3个1角, 或拿5个1角……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呀!

师:哪些小朋友想买圆珠笔?怎么买呢?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摆1元钱, 并汇报。)

生1:2角+2角+2角+2角+2角。

生2:5角+5角。

生3: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

生4:1角+2角+2角+5角。

……

师:1元钱可以摆10个1角的, 那你知道, 元和角有什么关系吗?

生:得出结论:1元=10角。 (师板书)

师:谁知道1角可以换几个1分?

生:1角可以换10个1分。 (板书1角=10分)

师:谁还知道1角可以换几个2分?换几个5分?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分别汇报。)

师:想一想, 1元钱还可以买哪些学习用品?

……

【评析】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知道, 而买东西付钱的方法是学生比较熟知的。教者根据教材买文具的场景图, 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付款方式, 使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探究求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同时在互动交流中澄清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4兑换人民币

师:现在我拿5元钱到你们小组去换相同数量的零钱, 你们应该怎样和我换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把钱拿起来给老师看看。

(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由活动。)

师:生活中你们遇到过需要换零钱的事情吗?

生:我们每天上学坐环路汽车需要准备好1元的零钱。

……

师:从现在开始, 你们可以随便拿一张人民币, 去找同学和老师换零钱了!

【评析】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以形象记忆为主,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教者在这个过程中, 把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动态化, 设计了师生“换钱活动”, 建立了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学生在富有趣味性、应用性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 提升了智慧。

三、实践应用, 巩固新知

1. 填一填教科书第71页第1题, 先读题, 然后按要求在课本上完成, 再核对填写的答案。

2. 做教科书第71页“填一填”第2题, 先观察, 然后按要求在课本上完成, 再核对填写的答案。

3.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1页“填一填”第3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 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环节, 教者对练习题的做法都有具体的要求,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希望大家回家后, 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家长一起到超市进行一次真正的购物活动吧。

篇9: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

[关键词] 操作;讨论;引导;概况

(学生首先想到的方法是依次连接3个正方形外侧的三个顶点,得到七边形,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来求解,经提示后,学生发现AC∥BD,可将图形分离出类似变式1的基本图形,再次回到了刚才的基本图形和结论,进而顺利解答)

思考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方法,而且要以问题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联想求异、探索能力等方面的思维训练,不断积累探究的经验、概括的经验、抽象的经验和思维的经验. 学生在学习中的迁移能力越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会越快.

总之,基于促进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课堂,应关注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利用、提升、丰富和积累. 在课堂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交流、辩论、表达,学生随着能力的提高,数学活动经验里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就会不断优化、内化.

篇10:在情境中体验在感悟中学习

一、创设活动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剌激, 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活动情景, 唤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把幽默的谜语引进课堂, 将生动的故事用于课堂, 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 做到寓教于趣, 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时, 由于学生初次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 容易混淆, 很难记住它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一对应的方法, 正确分清大于号和小于号。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利用故事引入, 借助学生喜欢的简笔画, 将例题图变静为动, 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在黑板的一角画一棵大树, 边画边描述:绿油油的草地上, 有一棵神奇的大树, 树上结满了各种果子, 有桃、梨、香蕉......3只小猴下山来, 看到这棵树, 高兴极了, 蹦呀跳呀, 它们可以吃上一餐丰盛的水果午宴了。小猴会摘什么呢?摘几个?”

接着, 教师让学生按自己的喜欢摘下各种水果, 并看着摘下的水果说一句话, 比一比, 摘下的水果够不够3只小猴吃?为什么?怎么摆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最后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办法, 把小猴和水果一一对应摆好。初步建立一一对应的思想。在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再认识数字比, 引出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应用, 这样的教学, 通过具体的实物图, 过度到抽象的数字比。具体直观, 生动有趣, 学生容易接受, 喜欢学习, 很快进入角色, 跃跃欲试, 学习热情高涨, 整节课充满轻松愉悦的气氛。

二、创设游戏情境, 体验学习过程

把游戏程贯穿于学习过中,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知识的形成, 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 创设游戏情境, 把所学知识融入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中,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新人教版数学第一册教学序数和基数“第几”和“几”时,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 教学中,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排队游戏:排成一列横队或一路纵队, 根据老师的号令, 叫到的学生做自己喜欢又滑稽的动作, 比如:从左往右数第4个同学学小动物的叫声, 左边的4个同学拍拍手、蹦蹦跳。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 全神贯注地听、认真地做、仔细地判断老师的指令。如果有哪个学生出错, 大家帮忙纠正, 印象深刻。对于这样的游戏, 学生乐此不疲, 全身心投入,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人民币的认识》是最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 看似简单的教学, 可是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 如果老师只用教具, 让学生看看、说说, 不实际操作, 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而一堂《快乐购物》的游戏课却能弥补这个缺憾, 收到很好的效果。它通过创设模拟购物的情景, 让每个学生带上自己家里闲置的小件东西, 可以是文具、书本、玩具, 先在家里估好价格, 贴上价格标签, 自备好零钱。上课时, 摆出自己的小商品, 先让全班同学先参观, 再进行购物。这样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自然学会了怎样找零钱, 怎样换算钱。谁不会换算, 还有小老师来帮忙。这样的游戏教学, 不但能让学生体验生活, 学会知识, 而且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得开心, 学得轻松。

三、创设操作情境, 优化学习方式

现代数学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新数学课程标准》还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 如果在适当的时候动手操作, 对知识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避免死记硬背。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科学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自我感知、自己思维、自主发现, 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在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中, 面对“拼一个大正方体最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问题时, 很多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说是“4个”, 这时, 如果老师急着给正确答案的话, 学生的印象不深, 下次照样容易出错。如果让学生先充分思考, 再动手摆一摆, 学生通过操作验证:用4个拼的不是正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有4个面是长方形的, 这样拼成的是长方体。要拼成一个正方体最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实践证明, 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操作得到的知识, 理解更快, 印象更深, 记得更牢。

操作情境能丰富空间素材, 在空间教学中起着很大作用, 特别是在教学面积计算公式时, 动手操作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 让学生算出带有方格的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能很快算出结果。但是, 如果三角形不带方格, 让学生计算面积, 学生就感到困难了。

怎么办?动手操作无疑是个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

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拿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 摆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可以拼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从图上可以观察到: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再让学生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比较, 学生不难得出:平行四边形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所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底×高÷2。经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 学生是充分理解, 终身难忘的。

四、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思维品质

“问题”是数学课的灵魂, 一节高效率的数学课堂, 应该是以“问题”不断引领思维张力, 智慧张力的课堂。所以,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 积极探究, 丰富思维内涵, 这也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罗鸣亮老师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他的问题情境创设巧妙、精准, 让人回味无穷。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中, 罗鸣亮老师利用多媒体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我还可以用一个游戏表示

现在网格中四个点连成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吗? (不是, 是不规则的四边形, 其中有一个点是动点)

如果移动这个点有可能成为梯形吗?当移动后是梯形, 就要勇敢地站起来喊停。

学生全神贯注地盯着图, 随着这个动点往下移动观察图形的变化, 当这个点移动到能使一组对边平行的时候, 纷纷起立喊停。

师:这个点继续往下移呢? (不是) 为什么?

生:没有对边平行的。

师:点往左边移动, 是什么图形?

随着点的移动,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梯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学生一会站起来, 一会坐下, 学习热情高涨。

老师最后问:继续移动呢?一定是这两种图形吗?由于学生受前面问题的影响, 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这时, 罗老师边移动鼠标边说:请看!

学生看到动点移到和另一点在重合是, 即三点只能连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顿时恍然大悟。

这一环节的设计, 既是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与区别的沟通, 也让学生对两种图形的概念更清晰, 是整节课内容的总结与提升。设计形式简单, 幽默风趣, 但所包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 如此巧妙的设计, 体现出来的灵动和智慧, 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让听课老师耳目一新, 无不叫绝。

篇11: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收获

[关键词]情境体验收获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34

对于不少初中学生来说,英语学习像是场难以消失的梦魇。无数的单词、晦涩难懂的语法、虚假的语言环境都让他们无所适从,却要折腾他们整个中学时期,令人崩溃。这就要求英语教师竭尽所能,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而情境的创设却大有讲究,教师要下工夫钻研教学目标,吃透教材。笔者认为情境的创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要生活化

(一)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如:Go for it! 七年级上Unit 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第一课在导入话题时可以这样处理:教师先与学生聊,问他們What class are you having now?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Now you a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 Then what about the other students in our school? What classes are they having? Lets have a look. 然后,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学校教学楼全景,事先在相关教室上设好图标,与本校其他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照片链接。教师一个一个点击图标,引领学生学习art,science,music,history,Chinese等学科名称。这是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的一部分,生动鲜活,自然亲切,笔者认为胜过其他先谈论最喜爱的颜色、水果再“曲线救国”导入本课话题的方式。

在教授形容词、副词的最高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做调查,一名学生问:Who is the smartest / funniest student in our class? Who is the most hardworking / popular? Who runs the fastest? Who sings the best?等类似问题。另一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答。如果学生程度较差,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把以上问题设计成表格的形式来降低难度。

Go for it! 七年级下Unit 1要求学生运用情态动词“can”谈论自己或他人的能力。就这个话题,教师可设计问卷调查:Who is the Superstar in our class? 学生间相互提问:Can you swim / dance / draw / play chess / play tennis / play the guitar / speak English?等。把他人的回答记录下来再汇报。如:Li Ming can swim, play chess, draw and speak English, but he cant play the guitar or tennis.最后评选全班的“Superstar”。

以上例子中的情境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们根据情境中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用英语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进行语言交际。

(二)情境创设要与生活场景密切相关

Go for it!七年级上Unit 7 Section A 2e的对话教完后,教师可以把讲台布置成商店柜台,放上迷你版的儿童衣物,挂上价格标签。然后,学生两人一组编购物对话并分角色表演。以上情境模拟购物场景,形象逼真,学生通过交流得到的信息自然就有效。

又如: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8 Section A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奶昔制作来要求学生遵循指令并学会描述一个过程。如果单凭几张简单的奶昔制作图片来组织课堂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而且毫无乐趣可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课前要准备些物品,包括食品搅拌机、牛奶、香蕉、冰淇淋、小刀、汤勺、砧板及若干一次性杯子。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引领学生学完必学的词句后,可以鼓励个别学生到讲台来现场制作香蕉奶昔,其他学生发布指令:First,peel three bananas. Then, cut up the bananas. Next, put the bananas and icecream in the blender...台上的学生必须根据指令一步步操作,奶昔制作完成后,倒入一次性杯子中让学生共享劳动成果。这样,学习内容与生活场景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也学得趣味盎然。

二、情境创设要形象化

阅读课由于缺乏必要的情境,往往枯燥乏味。教师在阅读教材的处理上似乎除了根据文章判断正误,问几个相关问题,讲解些词句,也搞不出新鲜的花样。Go for it!八年级下Unit 6 Section A 3a是一篇关于美猴王的阅读短文。尽管美猴王作为我国传统名著《西游记》的主人公,其故事广为人知,但用英文表述却使学生感到陌生。文章涉及不少词句,如:make 72 changes to his shape and size; turn himself into different animals and objects; hide his tail; use a magic stick; make the stick small等等。对于这样的阅读材料,如果教师不动脑筋,只按传统方法授课,学生是不会有多大印象的。但是,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插播一段美猴王动画片的视频,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72变、藏尾巴、金箍棒变小放耳朵里等动画片段使抽象的词句顿时生动形象起来,变静为动,学生理解课文、记忆词句变得十分容易。

三、情境创设要多元化

(一)手段多元化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像美猴王一样会72变,采用多种手段,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了实物、图片、实际场景展示外,教师还要好好利用多媒体,插入声音、视频等技术手段来营造逼真的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促进学生体验英语。

(二)形式多元化

针对初中学生好动好胜的特点,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灵活多变,不拘形式,使他们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常见的形式有:分角色表演、接龙游戏、猜词游戏、记忆游戏、小组竞赛、男女生比拼等。

总之,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是一定情境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作为英语教师要努力尝试各种手段,营造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中感受、顿悟,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收获。

[参考文献]

[1]杜燕琳.以境导学 以境促学[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5).

[2]王海霞,曹宇坤.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J].中国市场,2009(1).

上一篇:大学生盆地地质实习报告下一篇:写好教学设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