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2024-05-25

科学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精选6篇)

篇1:科学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摘要: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改革,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中国农民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国农业经过曲折的变革与发展,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重建了农户经济,终于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继而向小康社会迈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朝着现代化方向前进。可以预料,随着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1.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农业的现状是家庭分割制度,既按人口分地,每家只有几亩或十几亩的小块天地,这就十分不利于田地的统一管理和合理开发。不过,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农民的人口众多,无其他大块的经济来源。

2.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依我个人理解及查阅资料,我认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向、新层面表明,我国农业的发展将出现以下的新趋势或是我的个人建议。

2.1改变农村农业的经营承包方式

现在,中国的农村仍然是小块分割制度,既浪费资源又不好管理,效益不是很高。虽然养活了几亿的农村人口,可并不能使他们致富,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反而束缚了劳动力。若改为大块承包方式,不仅好管理,提高效率,而且使一部分人彻底从农业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其他行业发展。但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大块经营技术,这就需要人才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不过,现在许多国家已有了先例,比如美国、俄罗斯,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

2.2推广生态农业

我国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

现代先进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牧、副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正确地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明确指出:“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农业模式,也正在逐步试验推广,目前试验已从生态农业 户、村、乡发展到生态农业县。”因此,中国生态农业和国际可持续农业是一致的。我国各地生态农业建设经验已经证明,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为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

2.3重视海洋农业

海洋农业是一种利用海洋这一巨大的资源宝库,发展以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为重点的新型农业。因此,像对待地力 一样提高“海力”,促进水产养殖、向集约化、农牧化方向发展,营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创建海洋农业目前方兴未艾,发展海洋农业 已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海洋农牧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海洋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海洋开发方面,应该把发展海洋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2.4探索基因农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物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克隆技术、新的尖端生物加工法的应用与发展,给人类带来无限憧憬。生物技术突破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与物种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基因的界间转移,极大地拓宽了生物界种质优势的利用。人们不仅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现有的农作物品种,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新的动植物品种。近10多年来,我国在转基因抗虫、抗病毒和品质改良农作物与林木方面,对转基因大豆、棉花、烟草、马铃薯、小麦、玉米、甜椒、花生、菠菜等进行田间试验。其中,抗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已大面积生产应用,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已进入大面积应用示范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农业必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不过,这是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小则带来食品安全,既转基因作物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大则带来物种和生态危机。

2.5建立网上农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农业各个方面的信息进入电脑网络。气候、土壤、水 与物种等环境资源信息,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农产品生产、流通、价格信息,科技、教育、政策法规等信息,通过计算机联网,成为人类共享资源。中国农业信息网站已于1998年开通,主要栏目有:科技教育信息网、菜篮子信息网、畜牧兽医信息网、花卉信息网、果业信息网、包装信息网、气象信息、供求热线、农业信息、农业产品资讯等。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发现,互联网用途广泛、使用方便,而且充满乐趣。如河南、山东的农民种植的苹果、花生 等农副产品,不但通过网络打开销路,产品还飘洋过海卖给了外国人。信息网络化使农业生 产经营突破地域限制而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成为可能。

2.6注重新能源开发

21世纪是能源的时代,谁掌握了能源谁就有发言权。而农业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作物秸秆,而现在许多地方对秸秆的处理是在地里放火烧掉,这极大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如果可以将这些秸秆充分利用起来,必将是21世纪的一大壮举,也解决了21世纪的最大问题——能源。而且,这是个天然纯净,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所以,这是个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必须大力发展。

从以上分析,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将朝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知识化、市场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构建多种类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尤其是重视发展各种形式的高科技农业即知识型农业,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有效地形成农业与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互动机制的运作方式,推进农业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的转变,从根本上消除粗放经营方式所带来的资源浪费、效率低、环境污染等严重的消极后果,逐步实现我国农业由非持续型农业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走出一条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对大学生的启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作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准确把握推进农业农村经济

发展的思路,一是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和严峻的自然灾害,今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保供给、稳物价、管理好通胀预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下半年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仍呈多发重发态势,防灾减灾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较大。三是下半年农业农村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扎实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全力实现粮食第八个丰收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化农村改革,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当看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效时,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因为我知道我们的社会还在进步还在发展。当得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时,作为一位公民和社会的特殊群体,我感觉到我们的责任。当我们对祖国的未来发展进行憧憬时,我希望它是欣欣向荣的。

参考文献: [1] 兰志明.世纪之交 加快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西藏科技.2000(03)

[2] 吴德育.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J].福建农机.2006(03)

[3] 丁伟.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

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4)

[4] 李硕雅.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J].理论学习.2009(07)

篇2:科学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科学定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农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三农”问题作了许多重要阐述,对“三农”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

党的十八大专题部署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推进“四化同步”等重大任务,这些要求和部署是在“三农”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是农业发展最快、持续向好的10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各项权利扩大落实的10年,是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步伐的10年。大家普遍认为,“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中华民族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现大幅增产——粮食实现“”九连增。粮食生产成功打破丰歉波动的传统周期,2012年达到11791亿斤、比2003年增产3177亿斤,连续9年增产、连续6年超万亿斤,时间之长、幅度之大历史罕见;农业生产成功打破“粮经消长”的传统格局,棉油糖、果菜茶和肉蛋奶、水产品等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有了大幅提升。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创造历史纪录。——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预计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比2003年增加5178元,年均增加575元,增幅之大前所未有;年均增长8.6%,增速之快历史少见。尤其可喜的是,农民收入增速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地区,多年期盼的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初步呈现。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10年来全国新建改建290万公里农村公路,解决3.96亿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3180万户。1020万农户从首次开展的农村危房改造中受益。农村用电条件大为改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状况整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学生开始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农民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农民养老方式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几千年来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五是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公共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基本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加快,城镇化率超过50%,工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六是农村社会呈现安定祥和新局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1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一)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这个重大判断,既是对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客观总结,也是对未来我国农产品长期供求趋势的科学把握。今后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质量安全的要求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历史阶段,各种制约因素增多、持续稳定发展难度加大。综合看,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醒。要清醒地、坚定不移地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深刻认识粮食安全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保障。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

当前,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是实现现代化的短板;城乡分割、城乡失衡,是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完成保供增收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依靠,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三)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城乡发展差距过大

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体制割据发展的局面,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城乡要素交换仍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在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成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尽管这些年农民增收实现了“九连快”,但仍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尽管近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即使2020年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仍难以完全解决。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

(一)“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四化同步”,关键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的支持反哺作用、信息化的引领提升效应和城镇化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要在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确保公共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金更多向“三农”倾斜,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努力做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二)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收入倍增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是我们党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完成保供增收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依靠,是实现“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已经到了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目标,广泛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加快构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拓宽和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立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求,着眼于完善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我们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要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创新,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服务创新,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四、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2012年12月21日-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系统总结2012年和过去10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重点研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了会议文件,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继续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要按照“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中央指导农村工作的文件(一号文件图片)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突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一着力点,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增进农民福祉;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推进从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到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是:一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发挥市场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二要继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推进农村水、路、电、气、房等建设,加大森林、草原等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垃圾、污水等治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三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者,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扶持。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征地制度等其他各项改革。继续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四要继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适应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的新形势,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保障农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一项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不懈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能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能减弱,农村的改革发展步伐不能放慢,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推动“三农”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

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并积极应对,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农业发展主要趋势

农民阶层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农民阶层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现,表明农村劳动力正在重新布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占比逐渐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民阶层分化:一部分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保持农户家庭经营模式,或者由传统农民转变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或专业合作社成员;一部分农民成为兼业化农民,农闲时进城打工,农忙时回村务农;还有一部分农民转变为农资供应商、乡镇企业主、农业经纪人或农机作业服务者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9万家,县级以上示范社达10万多家,实有成员达5300多万户;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30万个,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800多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国公益性监管服务机构15.2万个,经营性专业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具备一定的现代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引领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农地流转规模化加快,农业生产“非粮化”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地流转加快,促进规模经营发展。近几年,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流转面积达3.1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3.9%,是2008年底的2.9倍。流入方仍以农户为主,但向合作社、企业集中流转趋向明显。流入农户的土地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62%,流入合作社和企业的面积占近30%。截至2012年底,经营土地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有270多万户,农业合作社30多万家。

“非粮化”日趋明显。近年来,土地租金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升,种粮效益比较低。尽管国家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但生产粮食的经济效益远不如种植非粮作物。因此,相当多新型经营主体选择了种植效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如蔬菜、果类等。截至2012年底,土地总流转面积为2.78亿亩,流转后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面积为1.56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的56%,低于全国约68%的平均水平。

粮食生产“十连增”,但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2003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7124万吨,实现了粮食生产“十连增”,增幅达39.8%。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净进口量逐年攀升,2012年粮食净进口超过7000万吨,创历史新高。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

粮食继续增产难度较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极端灾害天气频发,病虫害严重侵袭,短期内突破性的增产科技成果不多,粮食在高基数上继续增产难度较大。

粮食消费量快速增长。我国粮食消费总量持续上升,增产幅度赶不上消费增长的速度,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粮食消费持续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人口增加导致粮食需求刚性上升;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由粮食生产者变为粮食消费者,消费结构也随之改变,即口粮消费减少、肉蛋奶消费增加。

工业用粮不断增长。我国工业用粮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工业用粮为4719万吨。到2011年,谷物工业用粮已达8050万吨,增长70.6%。

农民增收“十连快”,但农业生产收益下降。近10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以两位数幅度增长,其中非农收入增长幅度占比较大。由于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农业生产收益率出现下降趋势。

农民收入增长“十连快”,主要来源于非农收入。从2003年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622元增长到7917元,年均增长率达13.07%。其中,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由1541元增长到3535元,年均增长9.66%;工资性收入由918元增长到3447元,年均增长15.8%。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4年的35%上升到2012年的43.5%。非农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家庭增收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收益下降,生产成本快速攀升。我国农业已进入生产高成本时代,粮食、大豆、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农产品每亩投入量的增加快于同期每亩产出量的增加,收益率明显下降。在农产品生产投入增量中,直接生产成本上升是推动农业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机械作业、排灌、土地租金、劳动力等成本,占总成本80%以上。

高风险影响农业生产效益。农业高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机制不健全,农民几乎没有市场定价权,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不稳定;二是近年来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给农户造成了直接损失;三是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和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千家万户的经营风险集中到他们身上,并随之放大。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但耕地质量恶化。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升,农业资源过度消耗,耕地质量趋于恶化。

耕地质量退化严重。我国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存在“一高一低”的弊端。“一高”,是施用量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国,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却占世界的1/3,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投放量是美国的1.7倍。“一低”,是有效

利用率低。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8.3%、28.2%和26.1%,远低于国际水平。由于过量施用化肥、缺施有机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土层厚度下降。

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加剧。我国耕地污染退化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在华南、华东、东南等矿区和工业发达地区,土壤受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的污染日趋严重。土壤污染直接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发展转型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掌握集中连片的土地、大型农机具、资金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具有经营头脑和市场意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引领者。各地应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先,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包括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产加销经营思想和市场理念。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服务。第三,给予财政支持,允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部分财政项目,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和先进农业科技项目等,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第四,给予金融支持,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贷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过去十几年的农业发展实践看,农业收益增加80%以上是靠提高价格。应继续加大农业补贴,扩大品种覆盖,提高补贴标准。同时,逐步提高重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力争主产区财力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提高单产是今后粮食发展的主要途径。按世界粮农组织排序,2011年我国谷物单产水平位居世界第二十二位,依靠农业科技支持,粮食增产还有很大潜力。具体可考虑以下三方面:一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我国12亿亩粮田中,中低产田面积占2/3。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是未来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方向。二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我国旱作耕地近10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发展旱作农业是充分发挥旱区资源优势、发掘粮食增产潜力的重要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三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主要是发展良种繁育、粮食耕作栽培、土壤改良、平衡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定修复计划。应尽快组织相关部委,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为依据,根据污染区域、污染物类别以及污染程度制定修复计划。其次,突出重点,研究修复技术体系。建议由农业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组织全国范围的优势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研究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应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把粮食主产区的土壤污染修复列为重点

工作。再次,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政策和法规。参照德、英等国污染控制和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防止土壤污染情况恶化,把治理土壤污染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北湖区作为郴州市农业发展的先锋者,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建设意义重大。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全区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总体情况看,就目前发展现代农业而言,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正处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还面临着一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诸如农业大而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落后,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亟待提高,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文化水平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发展现代农业任重而道远。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我区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我区农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

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自然灾害的侵袭导致农产品减产现象偶尔发生,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因市场对农产品需求逐渐增大,但部分农产品产量不稳定和农民对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的缺乏,使部分农产品失去市场活力,这影响了我们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给能力,导致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等,二、是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制约农民自身资金投入

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来源不外乎有四个渠道,一是中央、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二是金融机构方面的融资,三是社会民间闲散资金,四就是农民自身资金的投入。面对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资金的庞大缺口,从实际情况看,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尽之所能,但远远不够;金融机构资金基本倾向于优先非农产业,重工轻农;社会民间闲散资金对农业投入持观望态度,不温不火;因此发展现代农业还需农民自身资金的投入,但就目前而言,由于随着政策效应、农产品价格拉动作用的相对减弱,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薄弱,吸纳农民就业的空间狭小等因素,农民增收的难

度加大,制约农民自身资金的投入。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下,阻碍了农村建设的步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加剧了城镇与农村的矛盾。

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薄弱,抗灾害能力较差,导致农业生产的起伏较大,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问题严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

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组织化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由于受财力、传统习惯、我区农村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及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工业产业化相比发展严重滞后。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进展缓慢。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产品增值率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角少,实力不强,产业化水平、标准化生产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另外,缺少有规模、运行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从事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直接面对市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虽然近几年全区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努力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走势趋低,造成农民种粮效益的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收效相对农村较快,青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下降,无法满足劳动需求,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的流失直接导致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滑。辛辛苦苦种了大半年的农作物收入没有在外务工一个月收入多,农民感觉种地不划算,从而影响发展农业的生产积极性。

六、是农业科技推广存在诸多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是加速科技进步,加速科技进步的重中之重是要切实强化技术推广。但据调查发现,由于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技术推广人员流失严重,留守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多种原因,造成当前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多多,农业技术服务功能滞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时,使用种子、化肥、农药和农业用水过程中由于得不到科学的指导,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加大了生产成本,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鉴于上述问题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我区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对于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我 9 区农业主管部门要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是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

二、我区应继续发挥支农惠农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抓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利时机,优化支农结构,着力改善农业设施。考虑到粮食市场价位相对较高,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发挥的作用有限等情况,重点应想方设法扩大农业补贴规模,继续增加转移效率相对较高的农业补贴项目。

三、我区应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长期以来,我区农业波动性较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经营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实践表明,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稳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肉蛋市场剧烈波动,与大量农户退出养殖市场,生产能力削弱直接相关。我区补贴农业不但要以粮油等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的农产品为实施对象,而且还要更加关注小规模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我区惠农政策不但要通过实施低保制度解决农户生活保障问题,而且还要保护小规模农户的生产能力。

篇3:科学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1 准确把握当前农业生产形势,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

2010年以来,全省各地切实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在局部地区遭受严重干旱和大部分地方持续低温寡照的情况下,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扎实抓好农业生产,小春粮油可望获得丰收,大春生产进展顺利,一季度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1.1 小春粮油可望实现增产。

2010年四川省小春生产形势总体较好。一是种植面积稳中略增。全省小春粮食、油菜种植面积分别为199.27万公顷和95.54万公顷,比2009年增加0.41万公顷和0.95万公顷。二是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带动较好。全省共落实部级小春粮油万亩示范片156个、面积11.47万公顷,辐射带动76.67万公顷,预计全省小春粮食、油菜单产比2009年分别提高3.2千克和3.4千克。三是病虫害发生较轻。截至2010年4月26日,小春重大病虫害累计发生135.33万公顷,同比减少40.07万公顷,其中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21.67万公顷,同比减少31.6万公顷,为11年来最轻。尽管四川部分地方遭受了冬春连旱,但与2009年相比,四川干旱总体发生较轻,且主要集中在攀西地区,小春损失有限。虽然2010年3月下旬以来大部分地区持续低温阴雨,但并未对小春作物开花受精和灌浆结实产生太大影响。据省农业厅农情调度,预计全省小春粮食总产达到767.9万吨,比2009年实际增加13.2万吨,油菜籽产量211.9万吨,比2009年实际增加10.5万吨。

1.2 春耕生产进展顺利。

各地抓住近期普降小雨、旱情有所缓解的有利时机,抢时播种育苗,迅速掀起了大春播种育苗热潮,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粮食种植面积计划增加。2010年全省计划种植大春粮食作物492.37万公顷, 比2009年实际增加4.17万公顷。二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各地特别是60个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正在按照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的要求,积极行动,筹措资金,落实基地,扎实推进,一些产业基地雏形已基本形成。目前,全省已新建基地1.47万公顷,改造提升基地5.37万公顷,30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全面启动。三是技术培训扎实。全省农业部门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开展了冬季万名农技人员大培训行动,大力提升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目前,全省已培训大春技术1 280万人次,比2009年同期增加35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 480万份,增加54万份。四是育苗移栽进展正常。截至2010年4月26日,全省水稻、春玉米育苗和红苕、春马铃薯播种已基本结束,全省移栽春玉米已近95%,季节较早的川南、川东片区已栽水稻32万公顷,播栽蔬菜已完成60%,进度总体正常。

1.3 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据调查和测算,一季度农业为全省农民人均增收28元,主要体现在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上:一是蔬菜增收明显。一季度全省种植蔬菜36万公顷,产量889万吨,产值122.5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10.9元。二是春茶产销两旺。2010年全省投产茶园13.13万公顷,目前鲜叶价格每斤达40至50元,比2009年同期上涨50%,一季度春茶产值15.7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3.6元。三是食用菌产量大增。四川省一季度食用菌产量可达20万吨,产值10.3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4.0元。四是冬马铃薯量增价扬。全省冬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0.89万公顷,产量增加16.2万吨,产地批发价比2009年上涨50%,每亩纯收益比2009年提高500元,为农民人均增收9元。五是花卉苗木价格涨幅大。2010年的花市持续保持高位运行,花卉价格上涨30%,部分品种超过50%,为农民人均增收0.5元。

在看到有利形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攀西旱情仍在持续发展。据气象部门预报,攀西地区预计要到2010年5月下旬才有明显降雨,持续干旱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在加剧。二是低温寡照给当前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据对全省12个典型县的调查,水稻苗床平均发病比例同比显著增加,秧苗素质普遍不如往年;部分地方玉米、红苕地等苗现象较常年突出,影响移栽进度。此外,小春作物灌浆期延长,收获期推迟,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春播栽进度。三是市场风险难以预见。农产品有效需求不旺,影响农产品价格和销售,市场风险增大。虽然国家2010年又出台了提高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政策,但与农民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四是自然灾害难以确定。据气象部门预报,初夏盆地大部有中等强度夏旱发生,局部偏重;盛夏盆地中东部部分地区有中等强度伏旱发生。对此,各地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紧紧围绕夺取小春粮油丰收、促进全年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目标,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行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掀起春季农业生产新高潮。

2 全力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2010年3月16日以来,国务院已先后4次召开会议,部署安排春耕生产,并出台了包括对小麦弱苗施肥、西南旱区覆膜种植实施补助,增加高产创建补助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提高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等扶持农业生产的11项新政策。这些政策信号非常强烈,就是要稳定农民收入预期和种粮效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重点非常突出,就是着眼生产救灾,支持抗低温抗旱工作,切实减轻灾害影响和损失;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抢前抓早不误农时,推进春耕春播生产顺利开展,力争夏粮获得好收成和全年农业生产有个好基础。非常之时,中央及时出台非常之策,农业部门应有非常之举。各地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精神,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强化督查、密切跟踪,及时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最大限度调动基层和农民生产积极性。

2.1 要广泛宣传政策。

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新的惠农政策,有利于充分调动地方和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认真解读政策,大力宣传政策,切实落实政策,让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中央出台这些政策的目的意义,充分了解政策的支持重点和操作规程,使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扩大政策效应,再掀春耕生产热潮。

2.2 要尽快落实政策。

中央财政已下达四川省小麦弱苗施肥补助面积21.33万公顷,每亩补助10元,旱区地膜玉米种植补助面积13.33万公顷,每亩补助10元。我们正抓紧与财政衔接,制定实施方案,尽快下达各地。各地要按照部省要求,尽快把资金兑现到户,支持农民加大生产投入、搞好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扩大玉米种植。

2.3 要争取配套政策。

各地要抓住中央加大政策扶持的有利时机,认真履行好职责,积极主动与发改、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一项资金一项资金的衔接,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对接,尽快落实,及时兑现,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实惠不缩水。2010年我们已争取落实省级用于新增50亿千克粮食生产能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专项资金共4亿多元,近期将下达各地。各地也要争取当地政府多出真招实策、多拿真金白银,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合力推动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3 切实抓好当前农业生产,确保全年增产增收目标完成

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国家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的有利时机,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抢抓农时,把春季农业生产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千方百计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粮食总产比2009年增产2.5亿千克、力争增产5亿千克,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60元、力争增收100元,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的目标任务。

3.1 要狠抓面积落实。

面积是产量的基础,2010年四川省粮食面积必须保持稳定。一是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2010年农业增产增收的意见》要求,切实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分解落实面积任务。二是要加强宣传引导,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突出高效高产,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三是要充分挖掘耕地潜力,通过增、间、套、围种等手段优化耕作模式,提高复种指数,确保种满种尽,通过推广规范化轻简栽培技术和机械化耕作节本增效激发农户积极性,千方百计减少耕地撂荒。

3.2 要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紧紧抓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升期,把2010年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年,加快培育60个产业基地强县,努力建好100个万亩核心示范区,大力建设30个良种繁育基地,力争基地面积达到53.33万公顷,发展设施农业2.67万公顷。结合春耕生产安排,统筹谋划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品种品质,培养主导产业等各项工作。尤其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培育县要在春耕生产中注重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连片建设,规模发展。要扎实开展果园、茶园和菜园等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强化绿色防控和非疫区建设,努力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促进农民增收。

3.3 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小春病虫害防治,确保小春丰收。近期低温适雨,盆地中北部分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快速上升,危害已上剑叶,部分地方还呈加重发生趋势。各地要高度重视,切不可掉以轻心,突出抓好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和蚜虫为重点的小春病虫后期防控,实行专群结合,专防带群防,统一组织发动、统一防治技术、统一防治药剂、统一开展防治,打好保穗战。二是落实补救措施,促进大春苗情快速转化。2010年3月下旬以来的低温寡照天气对大春几苗正常生长发育带来较大影响,苗黄、苗弱,生长受阻。各地要针对低温寡照的危害影响,落实补救措施,及时补育秧苗,确保满栽满插;及时追施化肥,促进尽快走根返青,培育壮苗。三是立足抗旱夺丰收,做好应对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夏旱、伏旱,要未雨绸缪,认真落实好以早制旱、以多制旱、以调制旱、以改制旱、以旱制旱等措施。四是加强大春病虫防控工作。加强以稻瘟病、水稻螟虫、恶苗病等水稻秧田病虫害为重点的监测预报,及时组织防治。当前,要采取稻草处理、药剂浸种、带药移栽等预防措施,减少病虫基数,稻瘟病重发区带药移栽面积必须达到90%以上。

3.4 要切实抓好高产高效创建。

2010年农业部安排四川省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285个,其中水稻108个,玉米44个,目前,高产创建经费已下达到省财政,省上将尽快下达各地。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与财政部门衔接落实,继续以粮油高产高效创建为抓手,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技术力量,实施大规模培训,开展大现场示范,集成推广节约化、轻简化综合增产技术模式,提高实用技术的覆盖面。要把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落实到乡、到村、到田,充分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一定要明确,标牌一定要竖起来,标识内容一定要规范,技术路线一定要实用。同时,要针对当前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扎实开展技术服务,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促进增产增收目标任务的实现。

3.5 要推进农机化发展。

要认真组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使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旱情较重的地区要优先安排灌溉机具的补贴,满足农业抗旱和春耕生产的需要。要积极引进、推广适合四川自然地理条件的耕作、收获及设施农业机械设备,满足广大农民对先进适用农机具的需要。要组织开展农机化作业,抓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推广,力争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水平有新的突破。要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农机、农艺和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优化农机制造业和产品结构。要加强农村机电提灌和机耕便民道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6 要适时抓好“三抢”。

篇4:科学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农业政策;创新;分析

自从在二零零四年后,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出现较大变化,并且农产品供给能力也在全面提高,农业收入也得到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根据现如今情况分析,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为其发展形势带来一定的调整,因此在日后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与高度重视,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的经济得到不断的提高。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具有着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现阶段农业经济总体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形势好于预期,为实现全面增收以及种民生、稳粮的目标提供良好的基础,金融危机没有对我国农业农村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走势产生任何的改变。一是,农业生产得到比较稳定的发展,但是对于农产品而言,其供求紧平衡一直属于长期态势;目前由于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足,价格相对来说总体稳定,全面粮食以及农业生产都能保证其稳定的发展态势,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居收入的不断提高,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产品会处于平衡状态;二是,在二零零九年的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长状况比预期的要好,但是持续增长这一趋势会出现变化;二零零九年上本年,农民在收入上存在困难,但是对于人均现金收入,进一步达到两千七百三十三元,实际增长为百分之八点一,对年初的预期要高。所以农民增收受到的主要影响就是市场因素;三是,农民公外出进行就业的这种形势已经出现好转,农村劳动力进转移的主要格局就是大规模的对就业进行转移;自从金融危机以来,劳动力在转移的速度上一直都出现减缓现象,但是根本没有对其转移的基本态势进行改变。现阶段,农民工外出就业基本上能够对二零零八年底的水平进行恢复,就业过程中的形式已经得到好转,但是对于就业中的压力,还需要持续相对来说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农村劳动力在整体上的就业形式还存在不乐观现象。四是,对城乡进行统筹发展已经得到比较不错的进展,但是关键领域改革依然是任重而道远;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进行充分的建立,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试点范围进行不断的扩大,普遍建立相对来说比较低的农村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有些地区对该试点进行开展,对农村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由于农村公共品以及公共服务供给具有着比较大提升空间,但是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相应的矛盾。

二、在对金融危机进行应对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特征

现阶段,由于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出现比较大变化,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表现的相对来说比较明显。农业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和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仅使产前环节,还是产后环节都会加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能源等一系列相关产业以及农业的融合业在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征比较突出,可以更好的去抱我金融危机的契机提高其向着新的阶段进行不断的演化。二是,农业产业布局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化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并且政策引导对其区域布局的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农业农村经济对其冲击表现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并且大国效应主要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从而凸显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其波动以及调整将会日益频繁。

三、农业政策的创新

(一)对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

以往在更多时候主要擅长对农业生产进行严抓,并且在农产品的实测中其宏观控制也缺少相应经验,并且缺少有效政策方面工具。对于农产品价格波动所出现的新形势,必须要根据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农产品特点从而对价格的运行规律进行研究,对波动周期进行掌握,不断完善农产品调控手段。与此同时也要统筹考虑生产者以及加工企业等自身效益,重点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因此在日后需要对其给与高度重视,保证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政策基本上的导向主要是为了突出强调农产业数量供给,在促进生产方面也不遗余力。然而其越来越为明显的趋势为连续丰收后,一部分农产品也出现区域性以及结构性等,所以必须要改变追求增产措施,从而尽可能的根据市场信息引导农业的结构调整。同时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必须要积极的传递市场信息,然而并不是对其市场信息进行扭曲,政策也要在稳定产量的目标基础上关注增收目标,因此在日后必须要对其给与高度重视,保证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水平得到全面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必须要提高户籍制度的改革

针对于户籍制度而言,主要制约二元结构转换以及农民快速增收的关键所在,十多年以来,根据沿海较为发达的省份以及小城镇作为代表的部分地区开展户籍制度的改革试验地点,但是没有能够涉及到户籍制度核心,主要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福利制度,比如:住房保障以及养老等。所以户籍制度的改革其关键主要是剥离和其联系在一起的各种福利制度,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城乡的基本权利,并且也能够让城乡居民共享到平等发展的机会。

(四)必须要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完善

现如今农村的低保以及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工作已经得到稳定的推进,并且农村社会的保障社会水平也在全面提高,但是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存在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城乡之间存在着两种不相同的设计、相互隔绝的社会保障制度。然而根据近期情况分析,必须要提高试点进度以及提高财政投入,从而提高补助标准,更好的实现应保尽保,抓紧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方法。然而根据长期分析,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不断的统一。另外,还要对国棉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加快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第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土地以及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保证农民在除此分配环节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外,政府还要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尽最大努力向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贫困农民倾斜。

四、总结

通过上述内容分析,现如今伴随着工业化以及市场化的全面推进,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自然以及市场等方面不确定因素以及调整,要想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必须要对农业政策进行不断的创新,同时也要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布局,从有效降低农业以及农村经济非正常波动所带来的影响,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带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红宇,孙立刚,张海阳,李伟毅,李娜.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判断[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24):120-124.

[2]回良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7,12(24):147-151.

篇5:科学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2017年因为特朗普的就职,亚太安全局势会出现一些调整,这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2015年底,笔者参加环球时报年会时预测:2016年中国周边海上安全将主要聚焦南海。就整个周边而言,主要有“一个利好两个利空”。一个利好是中韩开启海域划界谈判;两个利空是中菲仲裁案裁决于中国不利以及美国通过加强巡航力度、出售武器给盟国等方式加大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回顾过去,这些事件已成为历史,中国政府正以坚定的信念、高超的智慧化解面临的一个个风险,海上维权斗争经验日臻丰富。然而,2017年仍将充满挑战,周边海上安全威胁仍将是中国国家安全威胁的重中之重,未来可能呈现出以下态势:

美国仍将是中国周边海上安全走势的主要影响因素。年初,美国新总统上任,将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学习如何当总统,这是一个不断试错和纠错的过程,引起的震动和失序将由受牵累的地区和国家埋单。特朗普是否收缩“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收缩程度如何,取决于特朗普对这一战略在美国整体利益中所占权重的认知以及特朗普的控局能力,即他能否聚合协调好执政团队,保证他的亚太主张能按清晰一致稳定的脉络实施,现在看来有较大难度。因此,对中国而言,2017年观察和应对美亚太及对华政策的重点是特朗普之行,以及他闯了祸之后其内阁补台时怎么说怎么做,而非其言。

2017年,在特朗普以“利”为先导的机会主义影响下,具有内在特质的中国周边海上安全形势可能呈现出以下四个“最”:

最不确定的是朝鲜半岛局势。朝核问题发展到今天,逐步接近美对朝使用武力的临界点。联合国史上最严厉的对朝制裁刚开始,朝鲜究竟能撑多久,其反应是妥协还是更为激烈的反制,有待观察。特朗普曾经直言的要和朝鲜缓和接触能否落地,直接决定朝核问题的未来走向。无论怎样,中国都应做好应对半岛生乱时的难民涌入和核污染问题;除此之外,须密切关注包括韩国

最严峻的是台海局势。经过李登辉、陈水扁时代的执政,加上蔡英文当局的加强版执政,“台独”趋势进一步恶化。未来有两个“法理台独”标志值得关注,一是修宪改领土范围、改“国歌国旗国号”;二是公投“入联”。2017年,在深绿阵营的施压下,蔡当局会小动作不断,一方面会继续推动降低公投门槛的公投修法通过,继续扩展国际空间以积累达成“法理台独”标志的条件;另一方面会紧抱日美大腿寻求他们的支持。特朗普政权大概率会打台湾牌,在对台军售等问题上做文章。制止态势恶化的变量是中国政府的强力应对,在重申“一个中国”红线不能碰的同时,施以综合手段,促美停止向台发出支持“台独”的错误信号,促台民众清醒认识大陆会为两岸统一不惜一战以及美日不会为台与大陆开战,从而放弃“台独”选项,以行动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与发展。

最稳定的是东海局势。2012年9月至今,中日针对钓鱼岛的斗争已进入双方基本能有效管控危机的态势,目前中日围绕着中国舰机出岛链训练有些摩擦,2017年大概率会维持在这个程度上不会有太大波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日关系会好转。时至今日,中国周边四个方向出现互为联动的局面,任何一个方向的风吹草动,都可能使相关国家在另一个方向上趁机生事。日本的心思是在稳住东海局面的同时多在南海做点文章。

最复杂的是南海局势。尽管2016年下半年,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就任后与中国进行良性互动,继而中越、中马良性互动跟进,南海出现缓和局面。但是,2017年南海注定仍不会很快回归平静。中国与南海声索国间会逐步扩大深化经贸和海上合作,甚至可以启动争议海域的共同开发项目,但彼此间的领土和海域争端协商不会即刻开启,同时对南沙岛礁会处于例行抗议、各自建设的状态。对美国而言,面对中国南海岛礁防御性建设,仍然淡定不了,巡航南海仍是一个主要的选项。日本等国也会以各种形式持续介入南海事务。中国能做的是与东盟相关国家以经贸为基础,辅之于安全交流,以促进本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篇6:科学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宜宾县委常委、副县长 汪 渝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和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县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农村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形势,笔者认为,宜宾县作为10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把握当前“三农”工作的新形势,坚定信心和决心,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一、宜宾县农村改革发展现状

2009年,宜宾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1.98亿元,增长4%;农业增加值24.67亿元,增长3.8%;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44元,比上年增加360元,增长7.76%,突破5000元大关;粮食种植面积134.6万亩,实现粮食产量48.37万吨,比上年增长1.5%。全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2009年,粮油、畜牧、林竹等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一大批乡镇的特色农产品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县新增“百万元产值村”42个、达322个,打造“一村一品示范专业村”省级2个、市级15个,“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9年,新培育县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达57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4家、达13家,新培育3家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达5家,全县57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53亿元,带动农户19万余户。新发展各类农民专合组织14个、达185个,会员达5.28万户,实现营销额11.99亿元。全县农业产业化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农业项目建设投入大幅增长。2009年,共争取投入农综、水利、农业、林业、畜牧、农机、农能、扶贫、工赈及其他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项目资金4.6亿元,全年农业项目投入达9.5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

(四)农村劳务经济成效明显。以农民工培训、组织化输出和引导回乡创业为重点,狠抓劳务经济。2009年,全县培训农民工31457人次,转移和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6.3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8.31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2037元。

(五)强农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扶贫开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退耕还林补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全年共兑现各项农业补贴资金1.28亿元。同时加强了农民负担监管。

(六)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有序推进。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土地流转工作有序推进,积极推进县种子公司改制、基层兽医体制改革等工作,狠抓森林防火、抗旱防汛、农机安全和应急救灾等工作,保持了农村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一)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挑战。虽然我县“三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抗灾救灾形势较为严峻。二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农业产业化水平依然较低,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不足,制约了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步伐。三是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的后劲不足、来源不广等问题依然存在。四是农村经济社会底子薄,农村人口物质财富积累和文化素质与城镇化的发展和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能力还不够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当前“三农”工作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县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农村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不断改善,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一是党中央、国务院连续7年下发l号文件,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投资重点,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政策导向更加明显。二是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加快推进我县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三是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探索完善加快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先后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

(三)当前“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总体思路。这为我们现阶段抓好“三农”工作明确了基本方向,提出了具体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把握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四是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五是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

三、推进农村工作改革发展的对策措施

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新任务,我们要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一个定位、四个支撑、四大战略,联动推动‘三化’,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新宜宾县”的总体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加强农业项目建设,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全县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使我县“三农”工作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实现新的突破。

(一)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着力点,努力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全面推进“千村春风工程”。要本着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工作思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因村制宜,明确分阶段的实施重点和发展目标,有序推进“千村春风工程”。二是大力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要加快推进高场镇、李场镇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以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种植业主导产业,推进农户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扎实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要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开展治理村社“五乱”为重点的整治活动,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四是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开展扶贫开发,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二)以“四个专项”为着力点,努力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要继续扶持壮大好耕农业、汇宝食品等一大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继续打造农业产业化基地,加强高捷、大塔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聚集,逐步形成企业集群发展。继续推进生猪、肉兔、林竹、柑桔、蚕桑、莲藕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拓展产业链条。进一步稳定粮油生产,强化粮油产销对接,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坚持“规范发展、完善机制、提升质量、做大做强”的工作思路,以助农增收致富、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以引导、支持、服务为手段,促进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加快发展。三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要加快发展粮油、畜禽、茶叶、林竹、果蔬、蚕桑、花生、莲藕等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养殖业结构,继续打造“主导产业产值超百万元村”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四是加大劳务开发力度。要按照“稳定规模、调整结构、狠抓培训、提升素质、注重维权、强化服务”的工作方针,转变劳务经济发展方式。继续推广政府买单、学校接单、企业订单“三单”模式,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转移输出实效。大力培育、健全和拓展劳务市场,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努力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推进以高标准农田为主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路为主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房和沼气为主的农民生活设施建设,以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行山、水、田、园、林、路综合整治,创新投入机制,大力推广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形式,形成农村公共事业多元化投入机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运用。要继续推进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械推广力度,提升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实施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着力突破良种育繁、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等核心技术。实施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工程,加强与省农科院、川农大、宜宾学院等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抓好宜宾县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

(四)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着力点,努力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推动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的探索和试点工作,开展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完善集体林权改革,稳妥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确保广大林农的合法权益。二是拓展金融服务“三农”的深度和广度。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农业银行推广“三农”金融服务试点,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拓展涉农信贷业务,引导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三是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要加快培育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强化农村市场监管平台建设,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违规经营活动,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四是完善“三农”投入机制。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县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创新支农方式,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建设,发挥支农资金的放大积聚效应。

上一篇:贵阳市基本情况(中英)下一篇:幼儿园中班月重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