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现代网络技术,促进家校有效沟通

2024-05-13

玩转现代网络技术,促进家校有效沟通(通用5篇)

篇1:玩转现代网络技术,促进家校有效沟通

玩转现代网络技术,促进家校有效沟通

【摘要】传统的家校沟通,在人们印象中最多的不外乎是通过电话、家访和家长会等方式,事实上,传统模式下的家校沟通一直十分落后,在传统的家校结合过程中,由于受场地、时间、人员的限制,使得教师和家长之间很少有机会进行有效沟通。一般学生家长只能通过学校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了解学校、了解教师、了解学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正在改变着世界,同样也改变着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方式。

【关键词】网络技术 QQ群 博客 电子邮箱 家校沟通

传统的家校沟通,在人们印象中最多的不外乎是通过电话、家访和家长会等方式,事实上,传统模式下的家校沟通一直十分落后,在传统的家校结合过程中,由于受场地、时间、人员的限制,使得教师和家长之间很少有机会进行有效的沟通。一般学生家长只能通过学校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来了解学校、了解教师、了解学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正在改变着世界,同样也改变着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方式。

一、建立家校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平台——QQ群

首先,通过QQ传输信息,不仅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提供了更加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而且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家长可以通过QQ向班主任自由自在地反映、诉说各种各样的问题,班主任可以很好地收集到家长反映的信息,并进行诊断和评价,给予指导和纠正,使家校之间有了一个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平台。家校之间可在不干扰他人和不受他人干扰的情况下就某个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在传统的家校互动中,班主任与家长面对面进行交谈时,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和班主任自然随和地坐到一起,有的家长“怕”班主任,面对班主任有“压力”,或者担心班主任给他“小鞋”穿。这样有了问题也不向班主任反映,与班主任交往有顾虑,班主任便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所有情况,妨碍了家校之间的沟通,影响了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而在QQ上,家长用的是网名,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没有了和班主任谈话的“后顾之忧”,可以向班主任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老师与家长之间没有秘密、没有顾虑,实现了真正的“零距离”。

其次,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些缺点在平时难得有家长给你指出来。在网上聊天,因为不知道你是谁,所以讲的话就会比较真实客观。网络既是虚拟的,又是真实的,它让我们听到了当面听不到的话。虽然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但至少能给人一个自省的机会。例如,有

一次班上一个同学被我误解而遭到严厉批评,事后有家长在QQ上告诉我真相,我就在班上作了自我批评,这位同学听了我的自我批评后非常感动,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同时对我也更加尊重。通过QQ相互的交流,增加了我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可以更好的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加强了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

二、搭建家校沟通的“心灵桥” ——博客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通力合作才能达到和谐共赢的效果。每一位班主任都有过召开家长会、利用休息日家访的经历,现在的电话和校训通也为家校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是毕竟在双方都很忙的情况下,在同一时间细致交流不是一件易事,各位学生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更是不可能的事。如今,我们也可以利用班级博客这个新的契机积极主动地争取家长参与到班级的建设中来,大家在这里敞开心扉,坦诚相对,分享个体学生教育的优秀经验,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俨然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其乐融融,济济一堂。

杨嘉静爸爸:是您,周老师,让我们有幸进入孩子的校园生活,感受久远的童年,重温不再的童真!谢谢你,周老师!愿我们的孩子因为有你过得更幸福,活的更开心.....(我的回复:因为有这些天使般纯洁美丽的孩子们,因为有您们的支持与理解,我才过得更幸福,活得更开心.....所以真正心存感激的,是我,让我们一起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努力!)

曾志源妈妈:周老师您好,今晚,我看了源源给我与他爸写的信,我非常地感动,感觉到我们的孩子真的是长大了,也懂事了,这是我最欣慰的,因为有您的教导,孩子学会了有颗感恩的心,也学会了体贴与问候家里的爷爷与奶奶!老师,谢谢您对孩子的爱!您辛苦了!我们支持您的工作!

骆欣儿妈妈:孩子就在我的身边,可为什么每一次都是在周老师你的空间和谈话中,才发现她的闪光点呢?也许需要自信的不单是孩子们,还有我这个妈妈。

(唐尔璜妈妈的回复:作为妈妈,我们都希望孩子是我们心中的那颗永远会发光的小星。这样你会发现孩子会越来越棒,你也会在幸福的漩涡里)

作为教师,我还充分利用博客这样的平等相待的资源,让家长们成为“编外辅导员”,捕捉班级中、家庭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及时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和家长一起帮助分析、引导,家长们还把自己浏览到的有价值的文章,例如“怎样教孩子有教养、有气质、有风度”“提高孩子注意力的妙法”“向您推荐几本交替家庭教育的好书” 等等,一些好的网站纷纷发上去和其他家长共享,班级博客真正实现了“三位一体”,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

三、创建交流信息,发布征收意见的储物柜——电子邮箱

为更好地方便信息交流,及时发布和征收反馈意见,节省在线时间,我还专门设立一个班级公用电子邮箱,并告知学生家长密码,同学们、家长可随时登陆,查阅有关信息、通知或留言,也可以向邮箱发送电子邮件等,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家长,加强了师生、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六年级学生家长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谈到儿子偷拿自己的三百元钱去买手机并有偷吸烟的坏习惯,要求给予协助。我立刻回复:“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初步具有成人意识的具体体现,是孩子心里半成熟的真实写照。看到大人们拿手机、叼烟卷,他认为这很酷,因此会极力模仿,为达目的而铤而走险——偷钱。因此家长不要惊慌,更不能打孩子,而是要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谈心。谈私拿家长的钱是干了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是不光明正大的,有损自尊的,有失男子汉风度的,家长什么时候不支持孩子的正常花销哪?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现阶段主要任务是抓学业成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锻炼好身体,心理健康,盲目模仿只能说自己的无知,只是从众心理在作祟。苹果树上结出了青苹果,还没有完全成熟,虽好看但吃上一口却是酸酸的”。家长把这些话讲给孩子听,反馈回来说效果很好,我也有一些成就感。

网络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新生出来的新事物,它悄悄的走近了千家万户,做为新时代的老师们要学会利用它作为自己的一个教育手段,促进家校之间更好的沟通、联系。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进行家校沟通,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拉近了家校之间的距离,加强了沟通交流,真正实现了家校沟通的现代化。

篇2:玩转现代网络技术,促进家校有效沟通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把新世纪的人类带进了“网络时代”。互联网正如人们预期的那样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和人类的未来,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尤其是冲击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个性心理和行为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新特点。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特点,总结近年来德育工作的经验,找准在网络条件下开展德育的最佳切入点,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网络时代青少年德育中的家庭教育地位

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培养过程是具有能动、系统和相对独立特性的。相对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来说,可以把除学生自身内化教育内容的环节以外对学生个体起作用的所有外部因素都归为环境构成的因素。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有效实施所有因素中环境因素是起到关键作用的。环境构成因素在结合个体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把握实施的时间、空间、场合及条件,呈现着环境构成因素与个体内化过程的调和、融合、同化或顺从的态势,促进德育过程的有效开展。长期以来,家庭——人们往往把它仅仅认为是人出生的处所,其实,它的物质条件、情感气氛、所处的阶级背景、处世态度和家庭的受教育程度等对青少年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及其行为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家庭是促使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机构,是青少年学生德性发展的基础环境,对青少年的认知、社会和情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也是道德课程的重要拓展渠道,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家庭又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受到社区和文化很大影响的社会系统。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强烈冲击。它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生态系统,改变了现代家庭的教化环境,给传统的家庭的交互作用以及家庭中儿童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这些都必然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说在网络时代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的学校德育,由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原因,从启蒙教育开始,就要求每一个学生树立雄心大志;树立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观念。进行一种目标无层次、内容无差异的道德教育,而忽视了一些基础道德的教育,特别是在人之初,我们的德育要求太高以至于忽视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度。再加上网络文化带给学校德育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对学生课外上网时间与内容的有效控制监督上,学校显示出力不从心。家庭教育则正好可以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特质,利用网络条件,从家庭道德与社会公德建设抓起,配合学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把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二、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心理分析

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人的生理、认识、社会交往和关系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生阅历浅,人格发展不健全,他们一边继续认同权威者对一些道德问题的价值观一边又有日益提高自主性的要求。然而知、情、意、行仍是构成青少年学生德育的主要因素和形成过程。青少年学生常常以知为开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程序进行的,最后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终端。行是知的目的,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集中表现,是德育训练与养成的重要途径。道德情感同道德认识紧密相联,道德认识提高了,道德情感也会发展起来。反之,道德情感的发展也会促进道德认识的巩固和深化。建立在道德认识基础上的道德情感是稳固的、持久的。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所表现的意志力,也就是一个人为了实现道德动机,要排除内外障碍,要坚持到底的力量。道德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使认识和情感转化为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网络的开放性带来大量异质文化信息的强势冲击,必然对广大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认识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可能导致部分青少年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对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价值选择的迷失。另外随着网络的逐渐平民化、大众化以及网络环境的虚拟化,使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依赖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现实直接的道德交往的机会将大为减少。这就极有可能导致现实的人际道德关系疏远,网络交往中的复杂性、多向性、全球性已造成了大量的道德心理失范问题,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的道德心理障碍,产生道德情感冷漠现象。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不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必然与社会道德规范准则冲突。青少年学生又通过在网上的行去加深和巩固知、情、意,伴随着行而体验道德感,通过行去增强道德意向,行在内化过程中强化、巩固道德认知和道德感。由网上的异常行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网络性心理障碍”或人格失常。按现代心理学的观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精神疾病与正常人格之间的行为特征。网络人格失常的根源大多是由于网瘾导致的。青少年学生过度上网所形成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自恋型人格、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以及多重人格等等。

三、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模式及其德育的策略

(一)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模式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家长如果不懂基本的网络知识,不了解孩子上网情况,其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真空地带。这个时候学校可以作为家长网络知识的免费培训单位,先通过访问、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这其中包括家长的职业、文化、家庭有没有电脑上网、家长具备多少网络知识等),然后根据家长的情况在其志愿加入的情况下对全校的家长进行定期网络知识技能的培训,对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正确上网的方法进行指导,教家长如何全程跟踪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和内容等,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站、班主任个人主页的建设并开设网上教师留言栏,使家长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从而使家长与教师紧密配合并形成教育合力,推进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家校互动的网络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便孕育而生(如下图)。

1.老师与家长的互动。老师可以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考勤情况、测验成绩、每周和期末评语、学校的动态和临时通知等通过网络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可以及时、全面、准确和轻松地掌握孩子的基本动态。而家长则可以通过留言系统向学校和班主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非视屏网上即时交谈或视屏网上即时交谈咨询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学习更加有效的管理孩子的技能,获得有针对性地家庭教育帮助。例如针对沉迷网络比较严重的孩子,可以通过向学校网络技术家长培训班的老师发E-mail 获取如何设置密码,限制其使用时间的技术及如何建立“防黄屏障”,避免孩子主动或被动地遭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的技术。

2.老师、家长与学生的交互。老师和家长可以利用非视屏网上聊天方式与学生对话,消除学生与权威者之间的心理沟通障碍,了解学生个体需求,还可以通过网上心理辅导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差距,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学生则可以通过即时交流系统获得学习指导,通过在老师个人主页上留言发表自己对老师和家长的看法与意见,增进与教师感情交流、与家长亲密沟通。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建立学习档案,制作自己中学时代成长的完整电子日记,相互比较、交流,获得成就感。这一家校互动模式充分利用到网络交互的优势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发布渠道,构建了教师、学校与家长沟通的信息平台,建立了教师与家长对学生进行同步教育的网络,以一种现代化的全新方式完善了家校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并且相对于原来一年几次的家长会,它提供了更多、更及时、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家、校沟通机会,大大减轻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人际负担。对于家长来说,再也用不着盲目地到学校找老师,也用不着常常打电话向老师了解孩子情况学校会针对孩子情况主动及时地通知家长,大大减少原来的通信和交通费用,节约了原来家校沟通的精力浪费。

(二)家校互动网络德育的策略

这样一个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模式既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又是家庭教育的创新式发展。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对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来说通过家校互动对青少年学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实施网络德育策略:

1.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上网。青少年正处在精力充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年龄阶段,而互联网具有信息快、内容新、覆盖面广等特点,为满足青少年好奇心理需要提供了实现形式与条件。学校和家长都不能不让孩子接触网络,领略传统信息方式难以实现的境界,家长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便利在家中陪同未成年的孩子一起上网并适时激发他们掌握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欲望。

2.向青少年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业帮助,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通过家校互动,老师和家长都能较全面的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老师或家长及时提供必要的学业帮助,避免学生在学业上掉队,可以使学生减少试图在网络中寻找成就感和自尊感的可能性,而培养学生社会技能避免他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同伴的拒绝,可以使学生减少试图在网络中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可能性。

3.利用网络提高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在孩子获得愉快的上网体验后,家长应及时让孩子认识到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道德已成为网络社会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维护网络秩序、制止网络不道德行为,是信息时代人们自身共同利益的需要;在网络世界里,他人的利益、公共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青少年学生只有基于这样一种道德认识,才能够在网络实践中身体力行,追求高尚的网络道德境界。

4.把握每一契机与青少年学生讨论,让他通过网络获得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网络上的信息庞杂,老师和家长没有办法不让腐朽的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但家长可以让自己孩子针对这些信息进行思考,与其讨论,提高其选择、识别信息的能力,让孩子自己更愿意接触网上体现真、善、美的信息内容,在网上寻求好的道德情感体验。

5.对青少年学生上网时间进行监控。让孩子接触电脑网络,但又不能放任孩子长时间上网,青少年学生自制力差,规定他每天上网时间不得超过2 个小时,同时要注意观察孩子每次下网后的情绪态度变化,友善的与他交流,分享他上网的体验与心得,想办法了解他发生变化的原因,预防青少年出现“网络性心理障碍”。

6.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联合道德评价。德育应该重视过程而不是结论。必须创新德育评价机制,家校互动,巧妙地运用评价手段,把学生、老师、家长三者有机的结合,教师和家长的示范作用、优秀学生的样板作用,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的激励。让学生看到自己不断进步的过程,不断激励自己健康成长。使他们“激乎情,见乎行”,达到“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思过”的境界,做到自如、自控、自律、自强,情绪稳定,意志坚强,“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之人”(马斯洛)。

四、家校互动网络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最终的任务是要启迪主体自身的道德内省,实现主体行为的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主体的认识成熟和社会经验都起一定作用。如果企图仅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的配合就彻底解决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德育问题是不现实的,另外家校互动的网络德育模式在矫正一些青少年学生网络行为方面并不是最有效的,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学生教育。网络游戏是有其特有的魅惑力的,它本身是禁止不掉的,而“其商业机制决定了用网络游戏实现教育目标是一个天堂式的梦想”。对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学生要先进行无网环境下的心理治疗,再由学校和家庭加强对其预防性干预。

2.网上伙伴的影响。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青少年学生在网上结交的同伴不再能简单地定义为同龄人,而在道德形成过程中同伴的榜样作用是很具影响力的。怎样在网上给青少年学生定一个能遵守规则又能明确描述遵守规则不做犯规行为的理由且与青少年现有道德推理水平相匹配的榜样,不是一所学校,几个家庭能够办到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网络行为者人人从我做起,达到道德自律。

3.给青少年学生多进行正面教育。青少年时期学生具有较强的叛逆性,应结合具体事例、具体问题、多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进行道德教育。要避免反面事件带给他们的负强化,帮助他们把握自己的真实道德需要,明确自己的道德权利、责任与义务,切“勿以恶小而为之”,失小节而坏大德,多从正面去引导,增强正强化。

篇3:玩转现代网络技术,促进家校有效沟通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 大多数家长很希望能随时与老师交流, 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 同时家长也愿意在交流与学习之中, 提高自身的教育孩子的水平, 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因此, 家长需要寻找一种理想的家校沟通互动的方法, 也是我们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班级 QQ 群

班级QQ群, 打破了家校互动的时空界限。这种交流方式更为顺畅, 以一个点 (教师) 为中心向外辐射。如今的家长工作十分繁忙, 与老师交流的时间、空间很有局限性。但大部分学生家长都可以在家或工作单位接触到网络, 而在网上留言、交流又具备及时、不易遗忘的特点, 家长有意见和想法也可以“直抒己见”, 避免了当面语言交谈的尴尬。利用QQ群, 家长用的是网名, 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 没有了和班主任谈话的“后顾之忧”, 可以向班主任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老师与家长之间没有秘密、没有顾虑, 实现了真正的“零距离”。例如, 这个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 很多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成绩, 老师的电话真的成了热线, 都快被打“爆”了。通过QQ群, 将孩子们的学号和成绩往上一贴, 家长就能及时了解, 既解脱了老师, 也方便了家长, 一举两得。

二、班级博客

家校沟通类博客与传统的BBS不同, 家校沟通类博客鼓励家长和其它社会成员, 甚至学生共同参与到班级甚至学校的建设中来, 这种方式让学校内部的成员之间, 学校内部成员和外部成员之间, 个人 (教师、学生、家长) 与学校之间可以进行更好的沟通和相互协作, 使参与成员之间加深了解, 让教师和家长更了解学生的思想, 缩小彼此之间的代沟。在我们的家校博客上, 经常进行这样的互动探讨。如:关于孩子单元考试的成绩的呈现方式、学生竞选班班干部的家长的想法、班级卫生岗位设置的合理性、班级规范的制定等等, 家长们都热烈参与讨论, 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计划, 分担了班主任的许多的工作, 让家长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教师一个小小的“点”力量是薄弱的, 但有了那么多家长作为后盾, 这个支撑面的力量就太大了。双方之间即时互动、立体互动、双向多元的互动方式, 改变了以往单一、单向、延时的方式, 点与面的结合互动恰到好处。

三、校信通

校讯通的应用

1.家校互动:

为学校、家长、学生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沟通的平台, 通过互动短信, 学校可实现及时发送学校通知、传达学校指令、进行短信调研和回访等功能;教师可将学生在校的情况与家长随时进行信息沟通;家长也可将学生在家情况与老师沟通或将教育中遇到的困惑随时向老师请教;学生也可以及时给教师、家长发送留言信息。

(1) 温馨问候, 心灵疏导

班主任、任科教师可利用校讯通平台, 给家长发送温馨的节日问候, 气温骤降的提醒, 拉近心灵距离, 相互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在暑假期间, 我们也可以利用此平台, 告知消暑的正确方法和知识, 消除烦躁心理, 起到心理指导教师的作用。

(2) 表扬公告, 树立榜样

省、市、学校或班级的比赛活动获奖者、测试成绩满分或优秀者、获得文明班级等喜讯, 都可通过校讯通告知家长, 其感染激励的作用不可限量。

(3) 班级要事, 家校共知

班级邮箱的地址;班级博客如何查找;学校近期将开展的活动及比赛、田径运动会、家长会等, 班级要事、学校班级活动等, 及时告知家长, 邀请他们共同参与。

通过校信通, 家校互动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加强了学校、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使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良好品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平安短信:

每个学生配备一张学生卡, 学生进校和离校时, 用学生卡在校园刷卡设备上轻轻一碰即执行刷卡操作, 系统将给与该学生绑定的家长的手机发送短信提醒, 家长即可获知有关学生到/离校时间等的信息。

通过校信通, 学生家长通过平安短信, 掌握了学生的行踪信息, 对学生上学途中安全问题不再担心。

3.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是移动公司与多家权威教育机构共同推出针对少年儿童家长的一项资讯业务, 家长通过定制短信, 可以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段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校信通, 亲子教育能够为家长提供正确的教育观念, 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这对提高国民整体的教育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 网络技术发展的今天, 在教育中也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教师要建立QQ群、班级博客, 利用校讯通这些有效的桥梁, 和家长之间作好及时的沟通, 有效地实行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和合作性。

摘要:家庭、学校, 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 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 网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搭建了一座桥, 它给教师和家长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 使得教师与家长沟通更细致、更平常、更舒心, 更快捷。

关键词:校讯通,家校联系,沟通

参考文献

[1]肖珍.“校讯通”对协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应用研究

[2]梁云真, 李俊.“家校通”相关研究述评.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J].2011 (34-36) .

[3]梁云真.基于“校讯通”平台的家校沟通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 2009.

篇4:促进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 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的有力支持, 是因为学校、老师们把家长看做教育对象或是自己的助手。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 只注重向家长灌输自己的教育要求, 要家长配合工作, 而没有把家长当做教育者对待, 很少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只是信息的单项传输。 居于此, 在现行教育条件下与“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的要求已很不相适应。 因此,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势在必行。

1.改变学校 — ——家长的关系:教育与被教育, 训斥与被训斥, 听从与被从的关系。

2.在办学理念和模式上吸引家长对学校的关注。

3.要让家长们感受到教师尊重他们, 对他们的建议有答复有落实。

4.对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表示理解和同情。

5.既要有一张快嘴解答家长的困惑, 更要有一双善听的大耳听取家长们的心声。

二、要与家长们加强沟通

加强与家长们的沟通, 无疑是争取这一教育资源的前提。 要畅通与家长们的联系渠道, 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沟通方式, 如:电话、手机、短信、网上信箱、家庭联系卡、家访、家长会、开放课堂等, 将学校要求和学生的近期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 促进教师和家长的信息双向交流。 让家长们觉得, 你的每一次鼓励或批评都体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和对孩子们的关心与支持。 在与家长们沟通时建议交流技巧要“三会”。

1.要学会主动。

教师除了及时和家长们交流学生的校内外情况外, 还要及时将自己观察到的学生生理或心理方面的变化 (尤其是遇到的困难) 与家长们一起分析,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 消除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 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生活和学习中。

2.要学会聆听。

从聆听中我们可以了解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期望水平及价值观念, 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诊断学生问题之所在, 也才能了解家长们的所想、所求, 才能达到互相信任、共同协作之目的。

3.要学会换位思考。

由于工作性质和交往所限, 长期以来, 教师多生活在学校这片净土, 社会阅历不足, 对学校以外的生活习惯、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很少了解。 因此, 教师面对各种不同背景、经验和价值观的家长时, 就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与他们沟通。 设身处地的、心平气和地从家长角度思考、分析问题, 认真体察家长们的心理, 以开放、宽容的心态, 认同于异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只有双方心灵相通、心灵相融, 家长们才会认同你的建议和要求, 才会按你的要求教育孩子, 才能达到支持学校教育的目的。

三、开好家长会

家长会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渠道和形式之一。 一方面他们可以听取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等, 另一方面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心声。 因此, 班主任应善于抓住时机, 了解家长们的想法和要求, 进行家教方法的指导。

1.让家长们从总体上把握家教的正确方向。 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长会把一些心理学、教育原理向家长们作介绍和指导, 用先进的家教理论武装家长。

2.给家长们建议一些正确的教育方式。 主要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如:或溺爱、或放纵、或野蛮、或棍棒教育等, 使家庭教育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3.让家长们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明白二者具有不可替代性。 既不能认为, 孩子上学了, 教育就是学校的事, 全部责任推给学校;更不能过分注重家庭教育而对学校教育持怀疑态度。 只有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优势互补, 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达到此目的, 开家长会要切忌将家长会开成“分数会”、 “通报会”、“排名会”; 切忌开成 “训斥会”、“告状会”、“诉苦会”;更切忌开成“指示会”、“教育会”。 因为在座的家长们, 有各种层次和类型, 他们作为一种社会角色, 一般来说虽然他们的教育知识不如教师丰富, 但他们集中在一起, 就是一笔不可小视的教育资源, 他们会从不同角度发现学校的问题, 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于是,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他们的专长给学生作报告, 补充学校教育中“社会化”方面的不足, 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四、要做好家访

家访是激活家庭教育资源的重要环节之一, 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掌握娴熟的家访艺术, 讲究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1.要将普访、常访、重点访结合起来。

教师家访应该是普遍性的, 尽管我们将情况特殊的学生, 如品德不良、学习困难、家庭贫困、父母离异、身体残疾、心理困惑生列为重点访问、经常访问的对象, 但千万不能将家访理解为“问题学生”的专利, 更不能等到出了问题才家访。 其实, 教师也应该访好学生, 实地了解他们成长的环境, 总结成功的经验。 否则, 家长们都害怕老师登门, 邻居也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 学生更会产生恐惧心理。

2.在家访时间选择上要讲究, 以不影响家长的生活为原则。

最好是预约时间, 让家长有思想准备, 不致让家长手忙脚乱。 一般不要在午饭、午休时家访, 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3.把家访和校访有机结合起来。

家访是发挥教师的主动, 而校访则是留给家长争取主动的空间, 让他们在方便时及时地将自己所想与教师们交流, 这样既方便家长, 又促进交流, 减轻教师工作负荷。

五、建立家长培训机制

开设家长培训班, 是激活家庭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广大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 对家教知识的渴求越来越迫切。 我们可以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培训班, 通过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及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总结, 为家长提供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 丰富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帮助家长解决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困惑,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 不断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5:玩转现代网络技术,促进家校有效沟通

我是一名教师, 也是一名高中学生的家长, 从社会身份上而言, 我兼备教师和家长双重角色。因此,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 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多年的教育历程中, 我深深感受到家校合作在孩子成长成才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今天, 我想站在家长的角度, 谈一谈作为家长如何主动积极地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一、家庭与学校沟通, 创设目标一致的教育环境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战场, 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要在学校度过, 因此, 学校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同时我们也知道, 家庭是孩子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 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是影响孩子成长成才教育的另一处最重要的场所。可以说, 这两处都很重要的场所如果在教育行为上出现不一致的情形, 那么教育目标就会偏离, 教育效果就会打折, 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 高效的教育应该是家校行为一致、目标一致的教育, 这就需要在家校之间架设一条沟通的桥梁, 创设目标一致的家校教育环境。

传统的家校沟通, 往往通过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形式展开, 由于次数有限, 往往沟通不足, 并且主动权往往在学校方面, 家庭往往处于被沟通的位置, 缺少主动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校合作教育的合力。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 各种电子、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平台的普及, 为家校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保持沟通, 如很多学校都有“网上家长学校”这一网络平台, 很多班级建立了班级QQ家长群。作为家长, 既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和班主任保持沟通, 也可以在群里关注班级的各类信息, 了解孩子在校状况, 从而及时解决孩子在学习上、思想上出现的各类问题。

二、家长和孩子沟通, 建立畅通无阻的教育心理

或许有人问:家长和孩子还有不够畅通的家教关系?孩子还能不听父母的话?回答基本是肯定的。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 宠爱溺爱的教养方式, 让很多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我行我素、乖张跋扈的个性;而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 也让孩子们的知识、思想、行为常常领跑于家长的认知, 让家长始料未及。于是做家长的往往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玩什么、做什么。然而孩子毕竟是在成长中, 他们的行为需要家长去引导, 因此, 家长要关心了解自己的孩子, 多和孩子沟通交流, 及时解决孩子在学习上、心理上的问题。

记得我的孩子在读小学六年级时, 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厌学。他不想写作业, 每当我对他进行说教, 他就梗着脖子跟我顶撞:“为什么你们大人不用写作业?为什么你们可以看电视、上网?为什么吃苦的都是我们孩子?”儿子只看到妈妈现在的“甜”, 却不知这“甜”也是无数的“苦”后换来的。于是, 我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让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的童年在农村长大, 虽称不上苦难, 但也足够曲折和艰苦。我娓娓道来的诸多辛苦, 在儿子看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 他渐渐地不再做声。从那以后, 他明白了“幸福不是从天降”的道理, 安心学习了。

可见, 良好的沟通可以让孩子明白事理,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家长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 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 细心观察了解孩子, 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以免孩子反感误解, 引发逆反。

三、家长和教师沟通, 形成信任支持的教育氛围

父母和教师都是孩子的人生导师, 都肩负着引导孩子成长的重任, 他们的目标必须一致。孩子在成长历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性格迥异、教育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 因为种种原因, 他们会对不同的教师持不同的接受态度, 或喜欢, 或排斥, 或讨厌。有的甚至会将对教师的态度迁移到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态度上, 造成严重的偏科。曾经有一个学生, 大概五六年级时, 因为数学经常错题, 被某一数学教师批评, 从此对数学教师反感, 对数学反感, 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直至初中、高中, 她也没走出这一怪圈。成年后的一次相遇, 谈及此事, 她还甚是唏嘘, 后悔当初的无知和任性。可见, 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孩子的主观任性, 受影响的最终还是孩子自己。

因此,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对老师出现抱怨和抵触, 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听之任之, 甚至只听孩子一面之词, 对老师抱有成见。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表述, 理智地帮孩子分析, 更要设法与老师交流沟通,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商榷教育方式方法, 取得共识, 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我是一个家长, 我的孩子也经常会和我交流他们的老师, 诉说他们的逸事, 评论老师的长短, 交流对老师的看法。当然, 有褒有贬。每当这时, 我要做的先是聆听, 再是引导。我让孩子明白, 我们无权去改变老师, 也无力去改变现状, 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顺应和适应不同的老师。这也是我们将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的必须。所以, 每当孩子在我面前抱怨老师的不是, 我总是尽力维护老师的形象和威信, 努力引导孩子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

教师每天要面对很多性格相异的孩子, 处理很多突发事件, 或许不经意间的某个动作、某句话语、某个表情甚至是某种眼神, 就会引起某个学生的误解或反感, 紧接着是一系列的后续反应。而这些一定是教师始料未及、不愿发生的。因此,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 如果老师哪里做得不好, 让你感觉不舒服, 请设法告诉老师, 或者你大度地理解老师、原谅老师, 不要让老师无心的错误伤害了你, 影响了你的心情和功课。同样, 我也对儿子说:“妈妈是老师, 妈妈最清楚老师对学生的感情, 没有哪个老师愚蠢到要针对你, 老师没那时间没那必要, 要改变是你自己的行为。”

上一篇:村镇统计年报会议讲话下一篇:律师会见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