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或有事项”

2024-05-29

如何正确处理“或有事项”(精选6篇)

篇1:如何正确处理“或有事项”

如何正确处理“或有事项”

请欣赏:《如何正确处理“或有事项”》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随着我国经济运作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证券市场的发展,或有事项越来越多,在会计核算中也经常面临某些不确定因素,需要会计人员做出分析和判断。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市场风险的加大,企业经营者经常利用或有事项操纵利润,粉饰业绩,隐瞒风险,误导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国家证券主管部门。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处理或有事项?由于或有事项的特殊性,企业在处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是确认。

对于损失性或有事项引起的义务,应明确其是否符合三个条件: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或有事项引起的义务能够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应确认为一项负债,作为“预计负债”列入资产负债表,相应的或有损失列入利润表。不能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义务,作为或有负债,不能在表内予以确认。

对于收益性或有事项引起的`或有资产,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能予以确认。但当或有收益基本确定能够实现时,应作为资产单独确认。

其次是计量。

对于因或有事项而确认的预计负债进行计量时,其金额应是清偿该负债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

对于因或有事项而确认的资产计量时,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超过所确认负债的账面价值。

最后则应注意披露。

表内披露。因或有事项而确认的负债(即预计负债),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项目反映,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相应披露;与所确认负债有关的费用或支出应在扣除确认的补偿金额后,在利润表中反映。即在资产负债表中,对或有事项而确认的负债应与其他负债项目区分开来,以“预计负债”项目单独列示,单独反映。在对或有事项确认负债的同时,应确认一项支出或费用,这项支出或费用在利润表中不单列项目反映,而是根据该支出或费用的性质,与利润表其他支出和费用项目(如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合并反映。如果企业基本确定能获得的补偿,企业在利润表中反映因或有事项确认的支出或费用时,应将这些补偿预先抵减,同时,单独确认一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相关项目中反映。

表外披露。表外披露即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表外披露有三种情况:

(1)预计负债的披露。对于已在表内披露的预计负债,还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性质、形成的原因及金额。

(2)或有负债的披露。或有负债无论作为潜在义务,还是现时义务,均不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因而在报表项目中不予反映,即不进行表内确认和披露。但是如果或有负债符合某些条件,则应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或有负债表外披露的基本原则是,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或有负债一般不予披露。但经常发生或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较大影响的或有负债,即使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极小,也应予以披露,以确保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足够充分和详细的信息。

在涉及未决诉讼、仲裁的情况下,如果披露全部或部分信息预期会对企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则企业无需披露这些信息,但应披露该未决诉讼、仲裁形成的原因。

(3)或有资产的披露。或有资产作为一种潜在的资产,在报表项目中不予反映,即不进行表内确认和披露,同时也不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但或有资产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则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或有资产披露的内容,通常只需披露或有资产形成的原因、预期对企业产生的财务影响等。或有资产披露的基本原则是:在进行或有资产披露时,应特别谨慎,不能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误以为所披露的或有资产肯定会实现。

篇2:如何正确处理“或有事项”

或有事项中亏损合同会计处理探析

作者:田四海 王冀宁

来源:《财会通讯》2011年第08期

一、亏损合同概念及其会计处理原则

(一)亏损合同概念 亏损合同由待执行合同发展而来,其中,待执行合同指的是合同各方未履行任何合同义务,或部分履行了同等义务的合同。或有事项新准则对企业亏损合同的定义为:“亏损合同,是指履行合同义务不可避免发生的成本超过预期经济利益的合同”。亏损合同产生的义务满足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预计负债的计量应当反映退出该合同的最低净成本,即履行该合同的成本与未能履行该合同而发生的补偿或处罚两者之中的较低者,即“孰低原则”。

(二)亏损合同会计处理遵循的原则 企业对亏损合同进行会计处理需要遵循以下两点原则:(1)如果与亏损合同相关的义务不需支付任何补偿即可撤销,企业通常就不存在现时义务,不应确认预计负债;如果与亏损合同相关的义务不可撤销,企业就存在了现时义务,同时满足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且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的,应当确认预计负债。

(2)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时,合同存在标的资产的,应当对标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按规定确认减值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不需确认预计负债,如果预计亏损超过该减值损失,应将超过部分确认为预计负债;合同不存在标的资产的,亏损合同相关义务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时,应当确认预计负债。

二、具体会计处理过程中的误解及解析

(一)具体会计处理过程中的误解 或有事项新准则虽然对亏损合同存在标的资产情况下的会计处理作了简要的说明,但并未在讲解中结合具体实例予以阐述,以帮助会计人员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准则的意图。也正因为此,在具体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解释和答案。对于亏损合同会计处理第二点原则的规定,很多人作了如下的理解:如果合同存在标的资产,不管是选择执行合同还是不执行合同,一律先对标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按规定确认减值损失,如果预计亏损超过该减值损失,则再将超过部分确认为预计负债。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会计处理中普遍存在的误解:

[例1]甲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甲公司)2009年发生如下事项:

(1)2009年8月,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A产品销售合同,约定在2010年2月底以每件0.3万元的价格向乙公司销售300件A产品,违约金为合同总价款的20%。2009年12月31日,甲公司库存A产品300件,成本总额为120万元,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的市场总额为110万元。假定甲公司销售A产品不发生销售费用。

(2)2009年8月,甲公司与丙公司签订一份B产品销售合同,约定在2010年2月底以每件0.3万元的价格向丙公司销售300件B产品,违约金为合同总价款的20%。2009年12月31日,甲公司库存B产品300件,成本总额为120万元,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的市场总额为100万元。假定甲公司销售B产品不发生销售费用。

因上述合同至2009年12月31日尚未完全履行,编制相关会计分录。会计处理如下:

(1)A产品:

①目前市场价格计算的市场总额110万元低于成本120万元,因此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10(120-110)

贷:存货跌价准备10

②计算最低净成本:

执行合同,发生的损失=120-300×0.3=30(万元)

不执行合同,发生的损失=300×0.3×20%+(120-110)=28(万元)

③甲公司应该选择不执行合同,即支付违约金方案,共发生预计亏损28万元,超过资产减值损失(10万元)部分共计18万元确认为预计负债,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18

贷:预计负债18

(2)B产品:

①目前市场价格计算的市场总额100万元低于成本120万元,因此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20(120-1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20

②计算最低净成本:

执行合同,发生的损失=120-300×0.3=30(万元)

不执行合同,发生的损失=300×0.3×20%+(120-100)=38(万元)

③甲公司应该选择执行合同,共发生预计亏损30万元,超过资产减值损失(20万元)部分共计10万元确认为预计负债,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10

贷:预计负债 10

(二)具体会计处理过程的解析 上述会计处理并未真正地遵循准则的相关规定,尤其在对标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时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为执行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通常应当以产成品或商品的合同价格作为其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因此,在进行减值测试时我们首先要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以销售合同价格还是以市场价格作为计算基础,而这完全取决于企业是选择执行合同还是不执行合同。因此,对存在标的资产的亏损合同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相应会计处理:①计算最低净成本,得出预计亏损,选择是否执行合同;②对标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按规定确认减值损失:如果选择不执行合同,则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为市场销售价格,如果选择执行合同,则以销售合同价格作为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③比较预计亏损和减值损失,如果预计亏损超过该减值损失,应将超过部分确认为预计负债。为此,对例1的会计处理进行了重新表述:

(1)A产品:

①计算最低净成本:

执行合同,发生的损失=120-300×0.3=30(万元);

不执行合同,发生的损失=300×0.3×20%+(120-110)=28(万元);

预计亏损为28万元,显然甲公司会选择不执行合同。

②进行减值测试并按规定确认减值损失:

因为选择不执行合同,年末存货留存企业,此时合同价无效,所以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为市场价格110万元,而成本为120万元,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10(120-110)

贷:存货跌价准备10

③比较预计亏损和减值损失:

预计亏损28万元大于减值损失10万元,因此确认预计负债18万元,会计分录如下:借:营业外支出 18

贷:预计负债 18

(2)B产品

①计算最低净成本:

执行合同,发生的损失=120-300×0.3=30(万元)

不执行合同,发生的损失=300×0.3×20%+(120-100)=38(万元)

预计亏损为30万元,甲公司会选择执行合同。

②进行减值测试并按规定确认减值损失:

因为选择执行合同,因此以销售合同价格90(300×0.3)万元作为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此时成本为120万元,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30(120-90)

贷:存货跌价准备 30

③比较预计亏损和减值损失:

预计亏损30万元等于减值损失30万元,因此不需确认预计负债。B产品的会计处理和之前存在明显的区别,原因在于在进行减值测试时,甲公司选择了执行合同,那么市场价格将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应该以合同价格作为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计提减值损失,这样处理才符合准则的相关规定。那么,是否只要选择了执行合同,就不会存在确认预计负债的情况了呢?其实不然,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两种情况处理:(1)只要选择了执行合同,且拥有标的资产数量大于或等于合同数量,对于合同数量那部分存货,预计亏损就是减值损失(按存货成本与合同价之差确认),因此不存在确认预计负债的情况。(2)当选择了执行合同,只有当拥有标的资产数量小于合同数量时,才会出现确认减值损失后仍要确认预计负债的情况。[例1]中的 B 产品就属于此处的第一种情况,对于第二种情况,可通过下例说明。[例2]2009年8月,甲公司与丁公司签订一份C产品销售合同,约定在2010年2月底以每件0.3万元的价格向丁公司销售300件C产品,违约金为合同总价款的20%。2009年12月31日,甲公司库存C产品200件,每件成本0.4万元,预计生产其余100件C产品每件成本也为0.4万元,200件C产品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的市场总额为65万元。假定甲公司销售C产品不发生销售费用。因上述合同至2009年12月31日尚未完全履行,编制相关会计分录。会计处理如下:

①计算最低净成本:

执行合同,发生的损失=(200×0.4+100×0.4)-300×0.3=30(万元)

不执行合同,发生的损失=300×0.3×20%+(200×0.4-65)=33(万元)

预计亏损为30万元,甲公司会选择执行合同。

②进行减值测试并按规定确认减值损失:

因为选择执行合同,因此以销售合同价格60(200×0.3)万元作为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此时成本为80(200×0.4)万元,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20(80-60)

贷:存货跌价准备20

③比较预计亏损和减值损失:

预计亏损30万元大于减值损失20万元,因此确认预计负债10万元,会计分录如下:借:营业外支出 10

贷:预计负债 10

此外,在亏损合同的相关事项中,“标的资产”这个概念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是指在合同中规定的涉及交易范围的资产,如:企业在签定销售合同时,某项产品已完工入库,这可以说明“合同存在标的资产”;假如这项产品还没有完工,就说明“合同不存在标的资产”。按此规定,如果企业只是专门购买了生产该项合同产品的原材料或者企业本身拥有生产相关产品的原材料,那么这些原材料并不是合同中所指的标的资产,自然也就不能按照上述的处理原则先计提减值准备再与预计亏损比较后确定预计负债,而是直接将该事项视为合同不存在标的资产进而按预计亏损确认为预计负债,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

贷:预计负债

期末对于企业拥有的原材料,应仍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损失,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企业专门为合同购入的原材料在合同变为亏损合同时,以合同价格作为估计售价计算可变现净值并确认资产减值损失;(2)不是专门为合同购入但企业本来就存在与生产合同产品相关的原材料,首先要看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数量是否超过合同数量,未超过部分以合同价为估计售价计算可变现净值,超过合同数量的部分以产品的市场价格作为估计售价计算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小于成本的,计算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

上述两种情况的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

新准则中增加了亏损合同形成的或有事项并作了特别的强调,凸显了亏损合同会计处理的日益重要性。由于待执行合同变成亏损合同,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有关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或确认预计负债的账务处理可能对所得税产生影响,因此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力求做到准确和规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编辑 代 娟)

篇3:或有事项中会计处理

关键词:或有事项,会计处理

一、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

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 或有事项的结果有两种情况: (1) 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一般称之为或有资产。或有资产通常不确认, 即不需要进行会计核算, 也不披露, 除非其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时, 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形成原因、预期对企业产生的财务影响等。 (2) 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这时应区别情况进行处理, 如果它能同时满足负债确认条件, 则企业需将其确认为预计负债, 纳入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反映;如果它不满足确认条件, 企业则不需要加以确认, 但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称之为或有负债。

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在何种情况下需确认为负债呢?制度规定, 确认需同时符合三个条件: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其中, “很可能”是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很显然, 后两个条件必需会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经验加以判断。

如果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符合负债确认条件, 应以多少金额入账呢?制度规定, 因或有事项而确认的负债的金额, 应是清偿该负债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最佳估计数一般可遵循以下方法确定: (l) 如果所需支出存在一个金额范围, 则最佳估计数应按该范围的上、下限金额的平均数确定。如据估计, 可能的赔偿金额是80万至100万元之间的某一金额, 则最佳估计数为90万元[ (80+100) /2=90]; (2) 如果或有事项涉及单个项目, 最佳估计数按最可能发生金额确定;如果或有事项涉及多个项目, 最佳估计数按各种可能发生额及其发生概率计算确定。举例见第五章概率统计法。如果企业清偿因或有事项而确认的负债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预期由第三方或其他方补偿, 则此补偿金额只有在基本确定 (即发生可能性大于95%但小于100%) 能收到时, 作为资产单独确认, 且确认的补偿金额不能超过所确认负债的账面价值。

企业中常见的或有事项主要有:未决诉讼、仲裁;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税务纠纷;票据贴现等。其中, 担保是目前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中经常发生的、涉及面广、金额大的或有事项, 而且很多担保行为都与关联方有密切关系。因担保而频频涉讼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便于理解和实务操作, 财政部对企业因担保事项产生的预计负债的会计处理专门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l) 在担保涉及诉讼的情况下, 如果企业己被判决败诉, 则应当按照法院判决的应承担的损失金额, 确认为预计负债;如果已判决败诉, 但企业正在上诉, 或者经上一级法院裁定暂缓执行, 或者由上一级法院发回重审等, 企业应当根据已有判决结果合理估计可能产生的损失金额, 确认为预计负债;如果法院尚未判决, 企业应向其律师或法律顾问等咨询, 估计败诉的可能性, 以及败诉后可能发生的损失金额, 并取得有关书面意见。如果败诉的可能性大于胜诉的可能性, 并且损失金额能够合理估计的应当将预计担保损失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 (2) 企业实际发生的担保诉讼损失金额与己计提的相关预计负债之间的差额, 应分别情况处理:若原预计负债是依据当时实际情况和所掌握的证据合理预计的, 则该差额应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损益;若当时确实无法合理估计损失, 因而未确认预计负债的, 则该项损失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损益;若原预计负债属于滥用会计估计, 即依据当时情况本应该能够合理估计损失, 但企业所作的估计却与当时的事实严重不符 (如未合理预计损失或不恰当地多计或少计损失) , 则按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方法进行处理。

二、或有事项会计处理的现状

由上可见, 或有事项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基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那么在实务中, 会计职业判断是否得到了正确运用, 运用状况如何呢?我们考察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或有事项处理的现状, 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

1、对或有事项的披露程度既不充分也不够恰当, 普遍缺少对或有事项可能产生的财务影响的分析, 即便是无法预计这种影响, 也没有说明其理由。比如, 很多公司在或有事项的披露中, 只是列出了担保事项的到期日, 即使是对近期即将到期的担保借款, 也大多没有说明其可能的财务影响;甚至对已逾期的担保借款, 既没有说明被担保单位的还款情况, 也没有分析企业可能承担的损失, 更不用说合理估计预计负债的金额, 对无法估计的理由也没有作出充分披露。

2、对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或有事项, 没有加以确认或不恰当地多计、少计损失的金额。

3、将应集中披露的或有事项分散到报表的几个部分进行披露, 以减轻集中披露的影响。如将有些担保事项在承诺事项中披露;将对同一单位的担保事项分项披露 (即使其到期日相同) 等。

4、将本应属于企业负债的事项列为或有事项披露, 避免对其进行正式的账务处理, 影响当前损益。如有的公司将欠缴的两金 (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 及其利息、以及基本医疗保险等, 列为或有事项, 实际上这些负债本应由企业负担, 不存在任何争议, 应直接确认为企业负债。

5、隐瞒或有负债, 不进行披露, 以逃避投资者的分析研究。例如, 啤酒花近18亿元的担保一直处于隐瞒状态, 没有任何信息披露, 直到其原董事长失踪后才发布告, 造成其股票及其担保圈内数家上市公司股票的连续下跌, 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

6、当企业实际发生的损失金额与已计提的相关预计负债之间存在差异时, 混淆追溯调整法与未来适用法的适用范围。例如, ST幸福对两项担保诉讼案己计提预计负债.075亿元, 2010年, 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判决, 公司合计承担连带责任约1.83亿元, 公司将差额1.08亿元追溯调整到以前年度, 从而避免了三年连续亏损。事实上, 公司原先的预计负债应属于在当时实际情况下所作的合理估计, 并不存在明显的专业判断缺陷, 因此, 不属于重大会计差错。终审判决只是表明由于后来的发展变化, 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需要变更原先的会计估计, 因此, 该差额应按未来适用法处理, 计入当前损益。

7、滥用预计负债的会计估计, 在某一年大额计提预计负债, 造成当年巨亏, 来年再将其大额转回, 随意调节利润。这种手法类似于前述的大额计提减值准备。有些上市公司看到当年扭亏无望, 便将所有的 (或大部分) 担保事项全额计提预计负债, 而不具体分析其损失的可能性, 来年再通过重组等手段解除担保协议, 将计提的预计负债予以转回。这种情况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 属于典型的滥用会计估计, 应当视为重大会计差错, 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

篇4:正确认识和处理或有事项

关键词:或有事项企业负债

0 引言

或有事项作为一种潜在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因相应损失的最终出现使企业陷入困境,导致被清算、被兼并或破产的案例不在少数。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正确对待。或有事项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可确定为负债的或有事项,一类是或有负债,还有一类是或有资产。对于第一类情况必须满足的条件是:①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②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③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由此确认的负债,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科目“预计负债”中反映,并在报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与所确认负债有关的费用或支出应在扣除确认的补偿金额后,在利润表中反映。笔者认为:“预计负债”应分不同负债种类设明细账目。针对特定项目而确认的负债,应在最终结果确定之后,将该明细项目余额冲销转入其他负债项目;针对经常可能发生的事项而确认的负债(如产品质量保证所确认的保修费),在实际发生费用和损失时从事先预计的负债中列支,一般不存在将余额冲销的情况,但应定期将预计的负债和实际结果比较,保证预计负债与将来发生的负债尽可能接近和吻合,以使财务报告能客观公允地反映存在的或有事项。

1 我国对或有事项的应用情况

或有事项对传统会计体系的影响日益扩大,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一直是会计行业面临的难题。我国有关或有事项的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专门化和系统化的资料很少,导致或有事项处理的不规范、水平低。会计政策中对大部分或有事项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会计实务工作中能够对或有事项加以处理的基本局限在应收商业票据贴现等个别问题上,许多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对或有事项根本不知或知之甚少,如何谈得上正确处理!即使是会计水平较高的大中型企业,对应收票据贴现之外的大多数或有事项,也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许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或有会计事项信息,无法通过会计报表或其他方式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供其决策参考。有些公司为了逃避投资者的目光,有意隐瞒或有事项的发生,往往采取各种手段蒙混过关。自我国2000年7月1日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后,已将规范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相关信息的披露推进了一大步,改变了过去会计制度中只要求将应收票据贴现等部分项目以补充资料方式在表外列示的状况。准则要求披露或有负债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还规定或有资产一般不予披露,体现了稳健性

原则。

2 对完善我国或有事项准则的思考

我国发布的或有事项准则较多地受到美英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包括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5号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同时又有所区别。

①适用范围方面:我国准则不涉及债务重组、建造合同、所得税、保险合同、终止营业、租赁、环境污染整治等引起的或有事项,这些事项有些已由相关的会计准则另行规定,另一些则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将来再予以考虑。②有关定义方面:我国或有事项准则基本遵循了国际会计准则对或有事项的划分,不同的是以“预计负债”代替了“准备”,这样做既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又避免了与资产调整项目“准备”的混淆。③确认与计量方面:我国或有事项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对预计负债采用最佳估计数计量,但没有考虑现值因素,其理由是现值的计算中涉及到诸多相关因素,比如折现期、折现率等,对于不确定的或有事项来说,这些因素更难确定,而且,由于准则主要涉及期限较短的或有事项,因此不采用现值法所造成的差异不会太大。确认负债的最佳估计数,我国准则分成两种情况考虑:a如果所需支出存在一个金额范围,则最佳估计数应按该范围的上下限金额的平均数确定;b如果所需支出不存在一个金额范围,则最佳估计数应按如下方法确认:涉及单个项目时,按最可能发生金额确定;涉及多个项目时,按各种可能发生额及其发生的概率计算确定。我国对预计负债的计量方法规定更严密细化、更易理解和更具有操作性。④关于补偿的会计处理方面:我国认为,由于预期可获得的补偿与预计负债各自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有区别,确认的时点也不一样,分别列示较为合理,即补偿的金额单独确认为资产并且确认金额不应超过所确认负债的账面价值。

篇5:或有事项新旧会计准则比较

与财政部于2000年4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以下简称“新准则”)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表述形式方面的变化

旧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形式,全部内容按引言、定义、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或有事项的披露附则四个方面15条具体条款的形式阐述。新准则则是采用中国法律“章节加条文”的形式,分为三章共15条。第一章是“总则”,第二章是“确认和计量”,第三章是“披露”。可见,新准则更注重表达方式符合中国习惯,体现了适用性和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特点。

二、定义方面的变化

旧准则把“定义”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内容,分别对“或有事项”、“负债”、“资产”、“或有负债”、“或有资产”5个定义进行了阐述。新准则没有单独列出“定义”部分内容,其定义是分散在总则、确认和计量等内容中阐述的,即是与相关内容一同规范的。具体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l)数量上:新准则保留了“或有事项”、“或有负债”、“或有资产”三个定义,删除了“负债”、“资产”的定义。新增了“待执行合同”、“亏损合同”、“重组”三个定义。(2)内容上:新旧准则对同一定义表述有差异。比如“或有事项”,旧准则定义为:“或有事项,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新准则定义为:“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通过以上对比,不难发现新准则定义更规范,更准确.且在对定义内容的处理方式上更灵活,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三、内容方面的变化(一)关于最佳估计数

新旧准则对于预计负债按履行相关现实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以及最佳估计数的确定原则的规定基本是一致的,但新准则增加了第六条,即“企业在确定最佳估计数时,应当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的,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进行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二)关于预计负债

1.定义。旧准则没有明确提出“预计负债”的概念,只是给出了确认预计负债的条件,即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企业应将其确认为负债:(l)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2)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新准则提出了“预计负债”的概念。2.范围。新准则对预计负债的范围作了如下规定:(l)待执行合同变成亏损合同时,该亏损合同产生的义务满足确认预计负债的条件,应当确认为一项预计负债。其中,待执行合同是指合同各方尚未履行任何合同义务,或部分地履行了同等义务的合同。亏损合同是指履行合同义务不可避免会发生成本超过预期经济利益的合同。(2)企业承担的重组义务满足确认预计负债的条件,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并规定了企业承担重组义务的标准以及确定预计负债金额的内容。(3)新准则还规定,企业不应当把未来经营亏损确认为预计负债。旧准则对此未作任何说明。可见,新准则内容更全面、更枉富,联系实际更紧密、更具体。

四、披露方面化

篇6:卫生巾如何正确使用注意事项

女性处于月经期抵抗力很差,不注意调护就会引起身体的各种不当。在早些年专家统计,使用不合格的卫生巾,有38%的人会患上严重的妇科疾病;73%的女性会在经期感到局部皮肤瘙痒、烧灼、灼痛;80%左右的女性还会出现高烧、头痛、腹痛等症状。

其原因是女性盆腔、子宫、宫颈体外环境都是相通的,这样的结构使女性的生殖系统容易遭受外界致病物的侵袭。尤其月经期间,生殖器官的抵抗力下降,比平时更加脆弱,如果使用了不合标准的卫生巾,就容易发生感染。

经血中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也因此成为细菌大肆滋生的“培养基”。一项实验表明,普通卫生巾连续使用2小时后,表层细菌总数可达每平方厘米107个。

经常换洗

好的卫生巾必须在保证自身基本不带细菌的前提下,着重追求两点:吸收率好和透气性高,否则就可能因为给私处营造了封闭的不干燥环境而导致细菌滋生进入人体。如果是劣质卫生巾,就可能因为材质含有杂质且吸收性差而大幅增加发炎的几率。

女性最好勤换卫生巾,流量多时最好每隔2~3个小时换一次,流量少时也别超过4~5个小时;即使来例假了也要每天清洗外阴,越是经期越要重视清洗。

使用更换前,一定要洗净双手,以免手上的病菌传播到卫生巾上。

卫生巾选法

市场上的卫生巾从表面材质看,主要分为干爽和棉柔两种。如何根据个人体质和生理期特征进行选择,其中学问可不小。

干爽网面卫生巾用的是一种名为“打孔膜”的化学纤维材料,其特点在于透水速率较快,但化学纤维可能会增加过敏几率。棉质网面用的多是无纺布,是从棉花中提取出来的,更天然、柔和,适合绝大多数女性。

皮肤敏感应选择棉柔表面的产品,避免过敏和过度摩擦。但如果需要外出旅行、长时间坐车,不妨用干爽表面的,加速经血吸收,以减少潮湿、闷热感,降低感染风险。

卫生棉用法

内置式卫生棉条是一种置阴道内的经期卫生巾,轻柔地紧贴阴道壁,能在体内吸收所有的经血。所以能防止渗漏,保持体外清洁干爽。

上一篇:2020如何面对高三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在校无贷款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