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主题活动记录

2024-06-09

民族文化主题活动记录(通用14篇)

篇1:民族文化主题活动记录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元旦节联欢会

受众人数

300人

活动时间

2018年1月1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为了丰富我村群众文化生活,改变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组织了广场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而达到良好的精神状态,爱到了群众的好评。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迎新春春联活动

受众人数

400人

活动时间

2018年2月1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为了弘扬道德风尚,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到基层,把吉祥祝福送到千家万户,王庄社区服务中心决定开展群众义务送春联活动,送春联400余副。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庆祝三八妇女节

受众人数

400人

活动时间

2018年3月8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3月8日是妇女的节日,我们社区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组织了广场舞、锣鼓队,演出了群众的心声,受到了群众的赞扬。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花椒田间种植培训

受众人数

150人

活动时间

2018年4月15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田地里

活动效果

主要培训花椒树的合理种植,培训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群众提高种植花椒树的水平。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庆祝五一劳动节

受众人数

500人

活动时间

2018年5月1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村2018的好婆婆、好媳妇受到表彰,村领导带领村民植树造林。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粽子节活动

受众人数

100人

活动时间

2018年6月18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我村村干部为了过好粽子节,做了很多粽子和糕点。很多群众都品味到了粽子和糕点。真的感谢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这么一种习惯。一个个群众笑口常开,但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红色文艺慰问演出

受众人数

500余人

活动时间

2018年7月5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为了丰富我村群众文化生活,上级领导为我村请来了“洛阳市豫剧一团、红色文艺轻骑兵”慰问演出,观看群众500余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书法展览会

受众人数

20余人

活动时间

2018年8月10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书法室

活动效果

有县领导“王丽”带领全县书法家20余名到我村开书法展览会,书法家们共写条副40余副,他各尽所能,书体多样,继承了我国书法的优秀传统,又丰富了书法艺术表现。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老年人书法展览会

受众人数

80人

活动时间

2018年9月5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2018年9月5日,我村召开了中老年书法展览会,有我村书法爱好者数10人,他们丰富的文字和精彩的书法形式,充分表现了我们村中老年人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为我村下一代做好出了良好的榜样。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重阳节活动

受众人数

145人

活动时间

2018年10月17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重阳节当天,上级领导为我村145名老人每人发了一只烧鸡、一条围巾、一双被子。让他们体会到了晚年的快乐生活。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观看爱国电影

受众人数

100人

活动时间

2018年11月10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群众珍惜现在的美好社会,从而宣传爱国精神,宣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孟津剧团公益性文化演出

受众人数

350人

活动时间

2018年12月3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我县曲剧团特到我村演出,观看群众300多人,群众们为我县剧团点赞,受到群众的好评。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爱心活动

受众人数

100人

活动时间

2019年1月1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在这灾情之日,聚缘酒家给我们王庄社区送来了20套被子,还给我们送来了很多生活用品,收到了全体群众的赞扬。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第二期书法展览会

受众人数

100人

活动时间

2019年2月3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第二期书法展览会,有我村的书法爱好者数10人,充分表现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和艺术修养。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庆祝三八妇女节

受众人数

300人

活动时间

2019年3月8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3月8日是妇女节,在这个节日里我们村组织锣鼓队,打出了妇女们的心声,很受群众欢迎。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党员培训班活动

受众人数

45人

活动时间

2019年4月25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学习室

活动效果

2019年4月25日,45名党员参加了培训,使每个党员认识到一定要起带头作用,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感恩奋进新时代

受众人数

300人

活动时间

2019年5月5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脱贫致富感恩奋进新时代”活动中,我们村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给我们村送来了很多大米和使用油,给困难群众解决了生活上的难题。深受群众赞扬。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六一儿童节活动

受众人数

30人

活动时间

2019年6月1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儿童节当天,我村领导干部利用这个假日开展读书活动,使很多小学生受到了很多益处,深受家长们好评。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义务观看爱国电影

受众人数

300人

活动时间

2019年7月5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上级于7月5日给我村义务送电影活动,使年老人不出村就能看到宣传文化知识。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消防知识宣传活动

受众人数

100人

活动时间

2019年8月15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上级为了群众了解消防知识,特聘请消防队给我村讲解消防知识,深受群众欢迎。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巧手做花糕比赛活动

受众人数

80人

活动时间

2019年9月13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农历八月十五是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古老节日,我们村在上级的支持下,开展了做花糕比赛活动。她们个个心灵手巧,花样齐全。深受村领导称赞。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受众人数

200人

活动时间

2019年10月7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10月7日我村看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活动,表彰村里的好婆婆和好媳妇。她们在群众中弘扬孝亲敬长的文明新风。起到了道德模范带头作用。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中老年书法展览会

受众人数

40人

活动时间

2019年11月10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有我村书法爱好者参加我们的书法展览会,他们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城关镇王庄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

开展活动记录卡

活动名称

庆元旦活动

受众人数

300人

活动时间

2019年12月31日

活动地点

王庄社区大院

活动效果

为了丰富农村精神文明生活,我村举行了庆元旦文艺汇演活动。村里的姑娘和媳妇们开心地跳了起来,热闹极了。

篇2:民族文化主题活动记录

时间:2009年2月21日

召开班主任及教师会,宣读民族团结计划,安排相关任务。结对子人员名单:数学:姚月越 帕提古丽

语文:杨明玉 玛利亚木

物理:李静吾买尔江

地理:古扎丽 王峻峒

生物:臧其娟 巴哈尔

化学:臧其山 塔吉古丽

2009年3月

1、进行文明礼貌活动要求行为规范,说文明礼貌用语。如: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相互尊重个民族的风俗习惯。2、2009年4月

开展平行班学生相互听课学习。维七年级学生12人到汉七年级

(一)班听了一节数学课促进了汉维同学的友谊,同时增长了知识。

各班出班级报。

2009年5月

搞民族团结活动,广泛宣传全疆涌现的民族团结方面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号召师生向他们学习。

2009年6月

广泛搜集我校师生中的再学习、工作、生活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师中,王峻峒主动让出自家门前的菜园子一块地让本校哈语言教师哈力别克种胡萝卜,恰玛古,一夏天自家蔬菜随吃随摘。

]

2009年7月

组织全校师生召开大会,广泛宣传7·5事件的真相。使各方师生保持冷静的头脑,不信谣、不传谣、不上当、不说不做影响民族团结的话和事。结合当前形式与我校的实际作了讲解。

主持人:郝敬涛

参加人员:中小学全体教师及全校学生。

2009年8月

我校全体民汉教师慰问有丧事的哈语言教师赛力克。

2009年9月

利用庆祝教师节,各族教师通过联宜活动,增进了友谊交流了思想,在活动中做到相互尊重,通过此次活动有机会了解了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2009年10月

全体职工及学生在家观看“十一”大庆盛典,使师生受到一次马克思主义观教育。进一步提高了认识。

2009年11月

表彰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先进个人

先进个人:玛利亚木(维语言教师)

篇3:民族文化主题活动记录

档案文化的提出及研究, 起初始于怎样的背景, 什么是主要的推力, 与1987年颁布《档案法》中把各级综合档案馆称为文化事业机构有多大联系, 笔者不清楚。笔者所看到较早有关档案文化探讨的文章如:1990年《云南档案》第3期刊登的《档案是一种文化现象———关于档案的一点哲学思考》, 1991年《四川档案》第2期刊登的《档案文化研究随想》。而在1991年《档案》第3期刊登的《近年来档案文化研究成果概述》一文中, 作者指出了:首先将档案文化作为一词提出的, 是某作者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所发表的《档案文化意识:理性的呼唤》一文。那时, 也还有作者对档案文化的思考与研究趋势作出很高的评价和超前预测, 如1992年《档案》第5期文章《档案文化探析》认为:对档案学理论稍有兴趣的人, 大概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 即“档案文化论”正在悄悄地步入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殿堂, 它的崛起给档案和档案工作展示出一番新天地, 人们也将会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刮目相看。可以预测, 档案文化的兴起与成熟, 必将给本世纪末档案学注入勃勃生机, 给21世纪的档案事业带来美好广阔的前景。

的确, 事实证明, 20年前上述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之后的过程直到现在, 档案文化及其建设的研究实践从没中断, 已是被档案部门上上下下广泛认同接受。同样, 这样的探讨活动, 也早有领导专家先后参与进来。如《档案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建脑工程”》、《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档案文化》、《档案文化的传承需要媒体的参与———以七家档案期刊为例》等论述, 都是专家领导亲自参与研究的例证。近年来, 还有档案部门把《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研究》作为档案科技项目立项, 或与有关机关联合制定下发如《关于加强档案文化建设, 为创建文化名城服务的意见》文件等。经过广大档案工作者多年不懈探索努力, 档案文化研究已结出硕果, 最直接的就是档案文化建设被纳入了全国和地方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之中。

笔者在阅读学习时感到, 我们大家对档案文化的认识是在实践和交流中不断清晰深化的, 这个过程的每个个体的认识, 都在或全面、或从某些重要的侧面揭示着档案文化的内涵。如《云南档案》2000年第1期文章《对档案文化的几点认识》, 认为“档案文化是档案管理部门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档案工作者共有的价值观、思想作风、精神、行为规范和物质设施中的外在体现”。《海南档案》2008年第2期刊登的《档案文化及其价值浅议》一文指出:“狭义的档案文化一般仅指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记录与反映的档案信息及其载体, 即档案实体文化。由于‘一切文化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物质形态的凝聚’, 因此广义的档案文化, 除了档案实体文化, 还包括人类有效管理和利用这些实体文化成果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档案事业文化”。《中国档案报》2010年2月22日刊登的《我说档案文化》一文说:“所谓档案文化, 就是人们创造并面对和围绕档案所展开的全部生活方式”, “档案是人创造的, 创造了以后还要收藏它、管理它、使用它, 人在这一从创造到使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规则、观念、习性等等物质及精神成果, 就是档案文化”。《中国档案》2011年第12期文章《关于社会转型期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指出:“档案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和智慧的主要载体, 其中包括档案资源文化、档案功能文化 (服务文化) 、档案制度文化、档案理论思想文化等组成部分”。《宜宾日报》2011年11月10日刊登的《挖掘档案文化资源, 深化档案文化建设》一文认为:“档案文化是在档案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基础上, 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吐故纳新’的再挖掘、再创造和再升华, 是在挖掘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文化的过程中的再丰富、再发展”。这里列出多个看法和认识, 笔者认为他们除了在表述上存在不同, 风格各有特色, 以及更全面概括和重点概括区分以外, 其根本所指趋同, 涵义大体一致, 都包含了档案文化是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记录、管理、使用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有价值信息的现象或行为的意思, 笔者认为这应是档案文化的基本内涵。如果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 把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什么政策制度、什么理论方法、什么道德规范来驾驭约束这一现象或行为都包括进来, 那就构成了这个时期和范围所指的档案文化的总和了, 或说这些的总和就是此时期和范围的档案文化。简单地说, 档案文化就是记录文化的文化, 再简单就是记存文化。我们这里有两点可认定, 一点为记录历史的行为和现象不会停止, 而如何规范则是可以改革改变的。第二点档案文化源于社会, 主导于国家和政府, 又为全社会共同遵循。

这里, 笔者还得到启发认为, 一是应把档案文化同档案记载内容所代表或反映的文化区别开, 不然就会不论什么文化都成了档案文化。说档案文化丰富可以, 但档案文化丰富如果包含指档案内容浩瀚丰富就有不妥。区分此文化不是彼文化, 要看他 (它) 的角色作用如何。假如某批档案完整地记录反映了一种文化现象, 那它既不是档案工作者创造的, 也不是档案创造的, 它是另一个群体的人创造的, 是此种文化形成在先, 档案生成在后, 而档案人员只是档案的管理者, 用档案文化概括它, 就反映不出该文化的本来特点。那么, 如何理解档案文化资源 (笔者在2012年2月15日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报告中没见到) 的提法呢, 它或理解为档案文化的资源, 或档案的文化资源, 如果把档案文化资源等同于档案资源或档案信息资源表述就可不用, 尽管档案的生成方式和管理利用方式全过程都需要文化技术, 都离不开文化支撑, 这样做可减少理解上一旦产生的不一致。二是应把档案文化同档案机关文化、机关建设要求区别开来, 如以前常说的在档案部门工作中形成的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以二、三流工作条件创一流工作业绩的风貌精神, 这虽值得提倡, 但可不统统认为是档案文化的必要组成, 搞档案文化的全之又全, 包罗枝枝节节。当然, 这只是个人学习心得而已, 不定成熟。

中央《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 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还要求“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贯彻中央决定部署, 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由此, 档案部门不论认为是否属于文化领域的部门, 都应该积极主动加入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中来。要弄清档案文化内容、性质和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家庭中的地位、责任与任务, 弄清档案文化与各种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正确对待自身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繁荣发展中的作用, 增强档案文化自觉自信, 在档案工作服务各种文化建设中传播档案文化, 在传播创新发展档案文化中扩大和加强档案事业, 使档案工作紧紧跟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潮流。

摘要: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对档案文化的认识, 也才能更好地建设档案文化。此文化不是彼文化, 根本区分在于创造文化的主体的不同。

篇4:用文化记录时代变迁

“树高千丈,但落叶归根,一个人走得久了,回望原点,还能记得当初那份初心,企业也一样。”河南郑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冯诗卉说,“虽然郑大文化影视剧拍摄、教学培训、文化活动‘三驾马车’如火如荼,但是当初连接电影、电视、广告、文化界等诸多领域专业级人才的那份感动还在。”

影视剧拍摄 把握时代脉搏,吸引众明星加入

在电影飞速发展的大潮中,河南影视剧创作也渐渐形成了一股势力,他们抱着对家乡的热爱,试水市场寻求突破。

“一切差异化的源头,都以思维创新为基础。”作为中原最专业的文化产业机构之一,河南郑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郑大文化)首先以影视剧拍摄作为发展的最基础原则,以电视人独特敏锐的视角,以包容接纳的态度,用镜头来记录多元的文化和时代的潮流。

近些年,郑大文化陆续投资拍摄了近百部电影及电视剧,继《弹孔》《刺蝶》《赤焰》《小麦进城》《福根进城》5部电视剧之后,2015年的影视剧创作持续快步推进。2015年3月16日,由蚌埠广电传媒集团(台)、郑大文化等联合摄制的“进城三部曲”第三部《俺娘田小草》,在蚌埠开机,因该剧题材是国内荧屏多年未见的优秀题材,在剧本创作期间,已被一线卫视抢定;2015年4月6日,郑大文化与中国最高检察院强强联合的大型古装廉政题材电视剧《糊涂县令郑板桥》,在郑板桥的“第二故乡”范县举行开机仪式。两部剧分别于2015年12月和7月在各个一线卫视和央视黄金档与观众见面。2015年10月,在河南省纪委、河南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郑大文化历经三年精心筹备、反贪励志巨制电影《第一大案》在郑州举行了隆重的开机仪式,反腐取材真实独特,全明星阵容星光熠熠。

郑大文化走出河南,跨地域合作,加强战略联盟,以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吸引到一大批制片人长期战略合作,例如,著名制片人王玲,从业近20年,多次获奖,并有多部作品在央视平台播出,再加上与陈宝国、胡亚捷、陈建斌、侯勇、韩雪、周韵、孙海英、申军宜、潘虹、郭涛等一线明星保持密切联系,外联资源优势遍布上海、浙江、江苏、北京、辽宁、山东等地,郑大文化用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管理项目,用专业制作的水准对待作品。

在影视剧拍摄之余,郑大文化还在2015年6月8日至12日参加了2015上海电视节,以专业前瞻的眼光审视市场,从而更好地参与、设计、组织实施,以社会视角及多元文化进行影视剧开发。

推出精品培训“私塾课堂”“卓越女性”极具魅力

差异化影视剧拍摄的同时,郑大文化更是开拓了差异化的教学培训,以郑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育资源为后盾,借助郑州大学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越的办学条件、雄厚的师资力量,开创“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办学格局,为社会提供多方面的教育服务。

郑大文化利用差异化开发了两大品牌课程,郑大私塾课堂和郑大卓越女性。

郑州大学私塾课堂以“尊重传统、敬畏经典”为核心理念,创办了全国最正宗的传统学习模式,还原古代私塾时的学习场景。不仅课堂采取“斋修雅赏,博学广游”的模式、“道法儒墨、纵横捭阖”的经典选择、“沃盥洁身、焚香净心”的礼仪回归、“心有大道、敬祖畏天”的恭敬态度来进行授课,还请到了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兆杰教授、亚洲最具魅力的弘法居士于晓非、《百家讲坛》主讲之一于庚哲教授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司马云杰、台湾最权威的谈判学教授刘必荣等知名教授学者亲自授课,由他们主讲的《阴符经》《道德经》《中庸》《鬼谷子》《金刚经》《隋唐英雄》《中国精神》《孙子兵法与谈判谋略》等无不受到学员追捧。

郑州大学卓越女性高级研修班,由河南省妇联和郑州大学联合举办,以“启迪、感悟、分享、升华;从容、智慧、优雅、卓越”为办学宗旨,致力于为中国各行业领域的优秀女性服务。课程不仅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陈一筠,《非诚勿扰》导师、南京大学硕士生导师黄菡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越这一类国内的专家学者,还有国际女性素质培训研究专家张乐华这种国际上的专家。专家们讲授的《聆听女人的声音》《沟通》《情绪管理》《明星语言艺术与肢体美学》等课程,让每一位上过课的女子从“身、心、形、学”各种角度雕琢打磨,通过内外兼修,变得像钻石般久经闪亮。

敢为业界先锋打造河南文化圈“标志事件”

作为文化产业公司,仅仅有电视剧拍摄和教学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转变思维是郑大文化的特点,选择进军文化活动策划圈是一个新的突破。在2015年1月,郑大文化重磅策划了“中国梦·中国心首届河南中华文化论坛”,特邀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81岁的楼宇烈教授,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李宝库等近10名著名专家学者来郑州论道,国宝级文化大师首次云集声势空前,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慕名而至,共同聆听大师智慧,这次论坛在中原地区引起了重大反响,被多家媒体誉为河南文化圈的“标志事件”。

成功的电视剧拍摄加上成功的活动策划,郑大文化将自己的品牌打出去,先后为郑州市妇联、郑州市精神文明办、郑州市建设委员会等数十个政企机构拍摄宣传片,一跃成为河南广告界集策划、编导、拍摄、制作的高端公司代表之一。

篇5:安全文化建设活动记录

2013年月日

说明:记录的内容指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如:安全讲演活动;安全板报漫画;看 安全教育专题片;安全文艺汇演;安全阅览室;订阅安全报刊杂志等引导员工安全态度和安 全行为的活动。

安全文化建设活动记录

2013年月日

安全文化建设活动记录

篇6:2012年社区楼院文化活动记录

为了深化“三解三促”,将“干部下基层、抓落实促发展、提升与服务对象熟识度”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莲花社区党委利用党组织生活会之机,开展“多项服务进楼院,提升你我熟识度”等系列活动。

社区党委在前期成功组织文明宣传进楼院、治安巡逻进楼院、绿化保洁进楼院、青少年教育进楼院等系列活动的基础上,4月27日下午应党员和居民的强烈要求,又开展了文化活动进楼院,提升你我熟识度活动。这次活动包括学习、娱乐和沟通三个部分,活动采取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使党员和居民乐在其中,广受教育。

篇7:民族文化主题活动记录

2012.5.31 地点

敖包沟

主持人

刘相君

参加人员

工区全体员工

记录人

赵学科

主要内容

篇8:浅谈都市报的城市文化记录功能

一座城市无论大小, 都有它的历史。城市发展过程中, 总有些东西会沉淀下来, 这些东西或以建筑风格, 或以植物群落, 或以居民生活习惯等多种形式展现, 这些随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 就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不仅是城市发展、市民生活变化的积淀, 也是城市里各行各业发展的根基, 对于城市报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城市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媒体从业人员忙着记录, 与其他媒体相比, 原本就是城市文化需求催生的都市报, 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记录城市文化, 更该是都市报的责任和义务。

演唱过《钟鼓楼》的北京摇滚歌手何勇曾说过, 他特别怀念北京只有《北京晚报》的日子, 因为上面有五色土副刊, 那些文字有老北京的味道。现在他拿起报纸就烦, 报纸上说的事情, 跟他的生活没有关系。何勇的话也许只代表他个人的生活状态, 但对媒体从业人员, 特别是都市报的编辑记者们未尝不是一种警示, 但面对激烈竞争, 吸引什么样的读者群成为课题时, 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脚下的乡土和地气。

城市的发展变化, 离不开媒体参与, 媒体也一直来记录这些变化生存。但记录什么, 该怎样记录, 受制于不同的媒体形式、不同的从业人员素质。与其他媒体形式相比, 主要依靠图片、文字、评论手段记录城市的都市报, 更多些优势, 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变迁发展壮大的都市报, 已形成了自己独特办报风格、自有文化, 对城市变迁有更深刻的理解。

与其他城市一样, 哈尔滨也在飞速发展, 发展变化中, 区域的城市结构、人口构成等都在重新布局。松北大开发, 马家船口消失了, 老辈人口中的“先有马家渡后有哈尔滨”, 是说这里是哈尔滨的发源地, 但只有都市报的记者, 从城市文化角度切入, 展现、记录这种变化。有人把这种新闻敏感、操作手法归结为从业人员的个体素质, 其实, 根本差异是, 这种角度看变化, 是都市报办报方针决定的, 贴近市民生活原本就是都市报出生到发展的缘由。但是, 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 很多都市报变得越来越面目模糊, 忽视城市文化记录功能。

城市文化的记录和挖掘, 能唤起读者共鸣

当一些都市报逐渐失去从容镇定, 把城市文化味儿当成可有可无的副刊稿件时, 《这里是北京》这样的电视节目, 却悠闲地走进了人们生活, 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 不仅拉近了当地人的心, 魅力更辐射到全国甚至世界。这样的电视节目之所以引人入胜, 更多是因为里面注入了城市文化的魂儿。城市文化的记录和挖掘, 最能唤起受众共鸣。

成都的生活方式, 公认的悠闲, 谙熟当地城市文化的《成都商报》, 策划推出了寻找“最美老板娘”的活动, 闲得不能再闲的生活琐事, 占据了新闻版面, 其背后却因为暗合城市文化, 成了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事件。

在哈尔滨, 已经50大寿的冰灯, 原本是市民玩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却随城市的发展变化演变成了冰雪艺术产业。其中, 媒体一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这种反映城市文化的生活方式一直被媒体忽略, 冰雪艺术很难发展壮大到足以代表城市的地步。但是, 正因为很多媒体缺乏对这种城市文化的深度记录和挖掘, 哈尔滨的冰雪艺术发展在放慢脚步, 原因虽不只是媒体的责任, 但至少因为缺少媒体有效挖掘, 缺乏与市民的共鸣, 冰雪艺术的乡土气息变得不再那么浓厚。

媒体特别是都市报对城市文化的记录和挖掘, 常能触动市民的“痛点”, 自然能唤起读者共鸣。这是都市报应该清醒认识到的潜在资源。

城市文化的记录和积淀, 可孵化出媒体产业

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活, 直接反映那个城市的社会形态和市民素质。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竞争力, 可以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从媒体上的直接反应是, 这座城市是否重视文化建设, 努力提高文化品位, 以文化品位来塑造城市形象, 展示城市品牌, 以文化氛围来凝聚人心。城市历史文脉与城市生活的互动, 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引擎, 对媒体来说, 在对城市文化的记录和积淀中, 可以孵化出新产业。

对城市文化的记录和积淀已日益受到重视, 国家广电总局都发文, 鼓励地方电视台开设纪录片栏目, 要扩大国产纪录片的播出量, 并可网上交易。这对于都市报也是良好的产业孵化契机。

目前, 国内很多报业集团依托地域文化孵化出新产业, 烟台报业集团等有了自己的影视公司, 湖南卫视等诸多电视台出品了自己的影视作品, 大小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更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纵观其赖以生存的根基, 无不与当地城市文化有关。

篇9:以史家风范记录民族伤痕

《钢铁假山》只是一篇短短的散文,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正面反映“一·二八”事件的全貌,它所写的只是“一·二八”事件中留下来的一个日本炸弹的弹片,以及这个弹片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深深伤痕。同时,在记录这一伤痕时,文章又体现了作者鲜明的艺术个性:即它不是表现为一种大声疾呼的血泪控诉,而是表现为一种庄严深沉的理性记述。

文中首先交代了钢铁假山的由来,作者在这里细致地描述了这块弹片的外形,指出它正是日军暴行的一个带着血腥气的铁证。接下来的文字,则更多地写到保存这块弹片的过程。作者不愿意将它穿上古董的衣服而淡化了它的“历史的刺激性”,更不愿意将它束之高阁,以至于被弃置在杂屑篓里,最后终于将它摆放在自己的案头,并决定在“一·二八”事件三周年的日子里,用“血色的朱漆”,将对于“一·二八”事件的纪念写在它的上面。

文章所表述的内容和它的表述方式之间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反差,然而正是这种反差,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在作者平静外表的下面所汹涌着的情感的波涛。特别是最后一段,那种庄严肃穆、一丝不苟的态度,更是让我们的心坠入了一种对“一·二八”事件的最深沉的纪念。而这,正是中国传统的史家风范。

篇10:民族文化主题活动记录

主持人:大学生乒乓球俱乐部会长

xxx 记录人:大学生乒乓球俱乐部秘书处理事

xxx 与会人员:xxx

xxx

xxx

xxx 以及大学生乒乓球俱乐部广大成员,部分学院代表

活动过程:

一、介绍嘉宾

Xxx会长向大家介绍了出席闭幕式的嘉宾:社团管理中心副主任xxx,社团管理中心体育部部长xxx,上一届大学生乒乓球俱乐部会长xxx。

二、社团管理中心副主任xxx讲话

他在讲话中向成功举办了国球文化节的乒乓球俱乐部表示祝贺,并指出社团能完成规模如此之大、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的活动实属不易,他很欣慰。并祝大学生乒乓球俱乐部越办越好!

三、会长做总结报告

Xxx会长针对本届国球文化节做了总结报告。他说,本届文化节举办得很成功,仅管中间出现过一些小波折,但都被大家克服了。在此,他向社管中心、乒乓球俱乐部全体成员等所有为本届文化节给予支持付出汗水的同学们表达深深的谢意。而后,他又向在本届国球文化节各个项目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团体与个人表示祝贺,尤其是那些在比赛中初露头角的“黑马”们,让他看到了逐步壮大的新生力量,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

四、颁奖仪式

首先颁发的是“优秀部长”“优秀理事”证书,以表彰这一年来,为乒乓球俱乐部付出了辛勤汗水,作出了特殊贡献的部长及理事们。随后,嘉宾为在本届文化节各个项目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团体与个人颁发证书与奖品。

五、换届选举

大学生乒乓球俱乐部举行换届选举,更换的职务有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以及各部部长,竞选分为一分钟演讲和会长部长提问两个环节。一些部长以及众多理事积极踊跃参与了竞选。

篇11:传承文化教育班会记录

现在的媒体中充斥着大量虚幻的爱情,暴力和血腥的场面,崇尚武力、崇尚金钱的价值取向,对中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学里,学生学的科目多达十几种,对传统文化的涉及少而又少。偶尔涉及,也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我们有的中学生、甚至于大学生,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再怎么发展,也只能成为别人的文化附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再怎么粉饰,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三、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2、讨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四、活动形式主题班会

五、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你们的理解中,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呢?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教师出示幻灯片,简单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书法文化思想著作诗词文化铸造文化绘画作品雕刻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传统美德

教师在介绍传统美德时注意区分两个“恭”的区别第一个是“恭敬”第二个是“谦恭”。

3、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方面内容。

(1)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2)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3)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4、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具体又应该学什么?5、教师: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讲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传承千年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6、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绝对不可以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我们必须去挖掘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7、下面我们从“礼”“孝”两方面讨论如何学习传统文化(1)案例分析:某个学校在进行了传统文化学习后,规定,学生每天都要向孔子像行礼。同学与老师见面时必须行礼,同学与同学见面也必须行礼。对这件事,同学们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师引导:中国的传统礼仪中蕴含了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精神?在这里我们看一下古代先贤的一些观点。

“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之用,和为贵”“礼者,敬人也”第一句话讲的是礼的原则:平等对等,有序有位第二句话讲的是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第三句话讲的是礼就是要尊重他人。

综合这些我们不难发现在礼仪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就是四句话:平等对等,有序有位,尊重他人,以和为贵。这就是中华礼仪文化的核心精神。

那么我们学习中国的传统礼仪,就要去挖掘这种礼仪文化所蕴含的核心精神,并将它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中国的礼仪文化。

目前世界上最讲礼仪的国家之一是日本,二战时的日本士兵们在国内也是非常讲究各种礼仪规范的,但是当他们来到我中国。带来的是野兽般的暴行,令人发指。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礼只是徒有其表,他们并不理解礼的核心精神。所以说,学习中国礼仪文化,不去挖掘核心精神,注定只是徒劳无功。反过来说,当我们理解并将这种精神做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时,无论你用哪种方式去呈现,你都做到了礼。比如说见到别人,不一定非要行礼,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招呼都是礼。

(3)下面我来讨论一下“孝”,首先大家看一下弟子规“入则孝”篇。共168个字,从很多方面规定了子女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和方法。有的同学甚至可以将弟子规全部背诵下来。那么你真的学明白了弟子规了吗?大家先看一个问题:你觉得孝顺中的顺就是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意思吗?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言后,老师播放幻灯片,看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孔子的弟子曾参问孔子:冒昧的问您一下,子女顺从父母就可以说是孝吗?

孔子立刻回答道: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要设法婉转的去劝阻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会陷入不义之中。如果一味的顺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样又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孝呢?孔子曾经说,对于供养父母,如果心无恭敬,那么与养猫养狗又有什么区别呢.

结合孔子的话和我们会发现孝的精髓所在:那就是以恭敬的心、感恩的心,与父母相处,使父母心宽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给父母牵累,不让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错,也要婉转的直言不讳.这才称得上孝.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孝的含义后,我们再重新学习弟子规“入则孝”篇,我们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8、同学们,通过这堂班会课,你们在今后会怎样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呢?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1、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2、要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必须去挖掘文化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

9、课外思考:1、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京剧的产生与发展。2、分析在京剧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篇12: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

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荧屏里,我看到了秦国虽有万里长城,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却抵挡不了“奢”的侵蚀,最终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而止于二世;我看到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也是最短命的王朝之一的西晋,毁灭在“斗富”中,正应了当今人们所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我看到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崇尚“恭俭爱民”,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我看到了繁华汴京(开封)因“艮岳”的奢侈建筑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耻,皇帝被掳,耻在亡国,实为贪腐,皇帝成了囚犯,当应了这句话“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共产党人最知历史,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具有共产党人革命风格的艰苦奋斗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吃草根、咽树皮,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用“小米加步枪”,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又率领全国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冲破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鞍钢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都是共产党人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当然,我们党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但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我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的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于是,狠抓开展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篇13:关注活动记录单提高活动有效性

一、合理设计记录单

1. 难度适宜, 把“成功”设计进记录单

科学课教学内容是由一个个的活动构成, 这些活动的难度设置应该适宜。要让记录单的难度符合学生能力“最近发展区”, 要让学生“跳一下能摘到桃子”。当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或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 经历挫折,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后, 迸发探究科学的热情, 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人在参与《电路图》课例研究时, 发现第一稿记录单和第二稿之间由于难度的差异, 课堂效果显著不同。《电路图》学生活动记录单第一稿:学生活动:连接电路, 模拟有2只灯泡的手电筒的电路,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 并画出电路图。《电路图》学生活动记录单第二稿:学生活动:小游戏———邀请小灯泡加入队伍。从课堂效果看, 第一稿活动设计单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良好愿望并没有得到实现。“使2只灯泡亮起来”的活动中, 人为地将电路连接的内容提前, 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很多学生不知所措;而有的学生能进行电路连接, 却为无法画出电路图而抓耳挠腮;而要求“尽可能多的方法”, 更是造成学生连了后边的方案, 却忘记了前面的连接方案, 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难, 重重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在第二稿记录单中, 使“2只小灯泡亮起来”的任务, 由小游戏来代替, 既增加了趣味性, 又不至于增加难度, 更是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一调整, 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电路的兴趣, 又将电路的基本知识落实到了实处。经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体验到了“成功”, 有了进一步探究电路的浓厚兴趣。把“成功”设计进记录单就必须要先了解学生, 只有真正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才能以学生为本。学生有多种起点的可能, 作为教师, 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 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 架设台阶, 让大部分同学都能摘到“果实”, 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 改进内容, 把“兴趣”设计进记录单

施瓦布说过:“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 那么有什么比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的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探究过程呢?有时候, 任务单上一个小小的改变, 就能带来不同的课堂效果。比如, 把活动名称从“探究磁铁的性质”变为“帮磁铁找朋友”。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提供的器材进行活动, 还可对自己感兴趣的物品进行探究, 参与热情非常高涨, 探究气氛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把“探究的乐趣”融入到学生的课堂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情趣盎然地完成探究活动, 使学生活动不再是为了完成某份记录单而努力, 而是实现师生共享共创、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3. 精心筛选, 把“重点”设计进记录单

本人在参与《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课例研究时, 活动记录单中, 活动二、四、五都要求学生不仅完成探究活动, 还要求详细记录实验器材、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那么, 学生真的有办法在45分钟内完成5个活动, 详细记录3个活动过程吗?从课堂效果来看似乎每一个活动都是匆匆结束, 学生则疲于填写活动记录单。在设计一份记录单时, 我们往往贪多求全, 总希望记录单能完整地呈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所以, 往往会把问题、猜想、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等一股脑儿地往记录纸上放。这样一来, “学生活动记录”的内容是全面了, 但是, 活动记录不是“刷墙壁”, 若是每一个活动都要让学生进行记录, 不仅时间上不允许, 甚至带给学生手笔苦劳,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形式多样, 把“自主”设计进记录单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活动中对话, 在活动中互动,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 实现主动发展。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记录单的形式也可多样, 并非一定是统一模式, 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 可以是表格式, 也可以是非表格式, 有文字, 也有图画、标本……如在“观察月相”的活动中, 有的同学以日记的形式, 描述了观察到的月相, 也有同学采用图画的形式, 既清晰明了, 又方便快捷;有些学生采用照片的形式;也有些同学则采用了表格的形式。

二、合理使用记录单

1. 调整活动形式, 让记录更有针对性

《电路图》课例研究过程时, 由于希望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自行发现电路的奥秘, 在第一稿学生活动记录单上, 设计者采用了大量的学生活动, 布置了7个学生任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每个探究活动时间不足, 使学生不能深入进行研究, 渐渐也就演变成为学生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而不是为了自行探究而进行活动, 有效性就得不到体现。在第二稿中, 设计者将众多的学生任务进行了分解, 学生的负担大大减轻。 (1) 原“逐个减少元件”研究电路元件作用的任务, 被要求学生装好一只手电筒并使之发亮所取代, 既达到了了解各元件作用的目的, 还拉近了师生关系。 (2) “短路实验”现象既然不明显, 就果断地去掉了学生实验, 以教师的“短路现象改进实验”来代替, 产生了燃烧现象, 现象明显, 学生印象深刻。 (3) 第一次接触电学的学生们既然不知道实物图怎么画, 那么不妨就先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以后再找机会教给学生就是了。⑷活动七难度大了, 不妨利用游戏, 只要将连接好的电路板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就是了。活动形式的调整, 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2. 给足记录时间, 让记录顺利进行

时间是记录的保证。短短45分钟的课堂, 有时候, 教师为了顺利完成任务, 特别给学生限定“探究加记录”的时间, 时间一到, 马上喊停, 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记录是否完成, 至于记录的质量就无法说起。做记录只是一个形式, 匆匆就走过场。这样的活动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作为科学教师,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 课堂时间尽可能让学生去支配, 保证充足的活动时间, 记录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了学生“研究”的收获, 老师等一等有何不可?

3. 力求记录方便, 让记录圆满完成

让学生认真进行科学记录, 对于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习惯很重要。但是如果在课内让他们完成复杂、字数很多的记录, 很不现实。这就要求科学记录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考虑记录的简便性, 不能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 控制记录的量, 有时甚至可以是打打钩、写写数字、画画简图等。例如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可以让学生用小组统一好的符号来记录浮沉情况:用“↑”表示上浮, 用“↓”表示下沉等。在记录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记录热情较高, 记录速度较快, 用较少时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合理解读、保存记录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活动记录单”为教师打开了一扇可透视学生学习的窗户, 使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交流评价上, 还可在课后通过对“记录单”作进一步解读, 更客观地了解并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如他们的观察是否全面, 实验是否正确, 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 是否持之以恒, 是否实事求是, 是否尊重事实等等。教师对学生记录单的认真解读, 不仅是对学生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 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当我们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时, 这个成果也会成为教育的资源。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 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记录单”作出积极回应, 他们就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自主建构活动的关注和支持,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起乐学的情感, 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

教师对学生记录单的认真解读, 还可帮助教师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哪些是有价值的, 哪些是没有价值的, 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帮助教师整合和丰富自己的经验, 获取处理复杂的、不确定的具体教学情境的知识和能力, 构建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珍藏积累记录单则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深层次的尊重。如果学生的劳动成果在一定时期内还得到有效保留, 那么, 这种保留比起前面的分享交流、整理分析是更大、更隐含、更到位的尊重, 而且尊重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记录”结果本身, 成为对学生整个成长轨迹的记录, 成为对学生整个人格的尊重。这种珍藏积累可以让每个孩子准备一本记录本, 让他们把老师设计的记录单, 贴在记录本中, 这样就不至于让这些有价值的记录单流失了。或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档案袋, 把每次的活动记录及时地珍藏到档案袋中, 到期末的时候, 教师再指导学生把活动记录进行整理与编目, 装订成一本趣味十足的“科学书”。

四、合理评价记录单

在各类公开课中, 教师在布置学生探究活动, 并要求学生做记录后, 只有极少数老师会针对学生的记录作出实质性的评价。一堂课结束后, 那些没有机会参与汇报的个人或小组的记录单如何处理?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对, 是错?有无创新之处?他们的活动记录单很多时候是无人问津, 甚至被当做废纸扔进了垃圾桶。长此以往, 就会给学生的一种感觉:记录只不过是做做样子, 做好做坏一个样, 没啥大用场, 只为体现“过程”而做罢了。

在课堂上, 教师针对学生的记录可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 及时强化;在课后, 对学生的记录单可以有针对性进行上墙展示、评比, 也可采用评语、或者等级等方式对学生的记录单作出评价。这些对待学生劳动成果的方式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 而且还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成性评价。它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 记录成长轨迹的好方式, 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提高学习主动性的目的。使学生活动更有效, 学得轻松, 教师教得愉快, 让我们从学生活动记录单开始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14:一座记录城市美食的文化殿堂

2011年12月底,在辞旧岁迎新年之际,一座定位为中国最高水平的地方菜博物馆——中国杭帮菜博物馆,在玉皇山南侧的江洋畈生态公园内掀开面纱。

沉淀着杭州的人文底蕴,彰显着杭帮菜发展历程,中国杭帮菜博物馆杯·我最喜爱的“十佳精品杭帮菜”前段时间的火爆评选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对于杭帮菜的历史积淀和精髓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中国杭帮菜博物馆的开放迎客作了一轮热身。

集观赏、品尝、体验于一体的“杭帮菜”博物馆,坐落在一个鸟语花香的生态公园,这里不同色彩的花地组合,形成富有野趣的山谷花地景观。花地中的观景平台让游客陶醉于一派姹紫嫣红之中;滨水观景平台能使游客欣赏充满野趣的次生湿地。众多的中外游客在长达1300米的木栈道细细赏玩,那形如绣球的蝴蝶花、野趣自然的波斯菊、飘逸灵动的狼尾草,还有鸟儿、鱼类、水禽、两栖类动物为这座博物馆营造了美丽别致的外部环境。

杭帮菜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分为三层,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主要有博物馆区和经营体验区两个部分。地上一层为展示区,采用文字、图片、多媒体、品尝体验等多种形式展现杭州饮食文化。二层主要为博物馆的经营体验部分,提供各种餐饮服务,内设多个不同主题包厢及高档特色餐饮区。高档特色餐饮区经营宫廷菜、官府菜、寺观菜(素菜)、私家菜(民间菜)、迷宗菜(创新菜)等主题菜点,主要展现与南宋宫廷宴、东坡官府宴、杭州素食宴、西湖十景宴、翠竹宴等相关的美食文化。地下层为部分餐饮、厨房及设备管理用房。博物馆外二层还有一个挑台,和一层的临水平台错落有致,那是一个很不错的室外就餐点。

中国杭帮菜博物馆最近征集到一副楹联:“西湖美景春夏秋冬远近听听看看;杭州名菜东西南北古今品品尝尝。”上联将西湖十景融入其中:春(苏堤春晓)、夏(曲院风荷)、秋(平湖秋月)、冬(断桥残雪)、远(双峰插云)、近(三潭印月)、听(南屏晚钟)、听(柳浪闻莺)、看(雷峰夕照)、看(花港观鱼)。下联涵义包含了十道精品杭帮名菜:东(东坡肉)、西(西湖醋鱼)、南(南肉春笋)、北(百鸟朝凤)、古(栗子冬菇——传统名菜)、今(金牌扣肉——新杭州名菜)、品(一品南乳肉——传统名菜)、品(西湖一品煲——新杭州名菜)、尝(宋嫂鱼羹)、尝(西湖莼菜汤)。下联不仅体现出杭帮菜中的经典菜品,更将源远流长的杭帮菜历史文化融注其中,上下联相辅相成、珠联璧合。中国杭帮菜博物馆还邀请著名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冬龄先生亲笔挥毫,演绎楹联的独特魅力。

“不嫌酸味桃花醋,下箸争尝宋嫂鱼”。宋嫂鱼羹,是一道杭州名菜。这道菜的由来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相传宋高宗赵构,禅位于孝宗后,以太上皇的身份经常在西湖边游逛。一天,他和随从到了西湖边一家小菜馆,尝到了厨娘宋嫂做的一碗鱼羹,大加赞赏,并赋诗一首。杭帮菜中很多菜背后都有历史故事和美丽传说。到杭帮菜博物馆逛一圈,这些掌故都能看到,这些名菜也都能尝到。

杭帮菜历史悠久,菜品丰富,特色鲜明,经营多元,以清新本味为特色,在全国享有盛誉。杭帮菜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杭帮菜如同西湖美景一般清淡而隽永,自然而雅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和气质。

美食行业历来是杭州商贸业的重点行业之一。目前全市共有餐饮企业19000余家,从业人员18万人。杭州先后有13家杭菜企业被评为“中华餐饮名店”,5家被授予“国际餐饮名店”称号。近年来,杭州一批知名餐饮企业成功实现了向上海、北京、香港等地的扩张,在全国近20个城市开出了近百家连锁店,形成了“杭帮菜”效应。它继承挖掘传统和民间菜点,又博采南北菜肴精华,不断创新发展,形成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菜,被誉为“21世纪的中国菜”。中国杭帮菜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不仅将进一步提升杭州餐饮业的饮食文化品位,同时还将推动中国餐饮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的进程。

这是一座能看能尝的饮食文化博物馆。“杭帮菜”博物馆将以打造文化餐饮综合体为目标,通过展览和演示,反映杭州餐饮发展历史,体现杭州人文精神。在特色餐饮上,“杭帮菜”博物馆将以“名店、名菜、名师”为特色,引进杭州名家名店,并由名家大厨掌勺推出正宗“杭帮菜”的各式菜肴点心,供中外游客品尝、体验。

除了展示和体验,“杭帮菜”博物馆还将成为杭州饮食文化交流的平台。这里将举办各种形式的美食消费、品尝活动,组织餐饮文化研讨,开展交流培训活动,以提升“杭帮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杭州美食行业繁荣发展。

宋代杭州菜品文化陈设

This part of the exhibition displays the dishes of the Song Dynasty.

杭州名宴展示

This part of the exhibition shows the famous banquet dishes of Hangzhou cuisine

Hangzhou Cuisine Museum Offers Encyclopedic Look at Local Taste

By Wei Sifeng

Hangzhou Cuisine Museum is located at Jiangyangfan Park at the southern foot of Jade Emperor Hill near the former site of the royal palace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The venue used to be a place where sludge dredged from the West Lake was dumped and heaped. The landfill was left alone to evolve naturally and it became a paradise to local fauna and flora. Now it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geopark.

The museum, with a built-up area of 13,000 square meters, is a three-storied complex that houses an exhibition section and a restaurant, where visitors can see and taste the local chefs’ wits and talents embodied in dishes. The large building has two stories above the ground and one story underground. The ground floor is the exhibition zone where texts, photographs, and multimedia combine to showcase the local food culture. On the second floor is a restaurant with various culinary styles of the city: dishes from the royal house, the dishes from government officials of the dynasties, the dishes from Buddhist temples and Taoist monasteries around the city, dishes from folk residences, and new dishes created by modern chefs in the city. The restaurant is divided into various sections and private rooms. On the underground floor are a restaurant, a kitchen, and a section for power equipment and other devices. The second floor above the ground has a balcony and the ground floor has a platform spread above water.

Many famous Hangzhou dishes go back to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lasted about 150 years in Hangzhou more than eight centuries ago. The famous dishes on the traditional menu are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legends and folktales. The exhibition offers an insight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local food.

Hangzhou cuisine features a big menu, a long history, an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The essential taste is light and natural. The local cuisine enjoys a big national reputation and forms a unique tradition and style.

The museum truthfully reflects the big part the cuisine industry plays in the booming tourism economy of the city which receives more than 65 million tourists from home and abroad a year. Alternatively, Hangzhou is a city of restaurants. At the last count, the city had more than 19,000 restaurants and 180,000 employees. Of these restaurants, thirteen are “Famous Restaurants of China” and five are designated as “Restaurants with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Restaurateurs in Hangzhou are good at running restaurants. They have helped invent brand new dishes that appeal to ordinary diners as well as gourmets. They have explored and industrialized the way to run restaurant business most effectively at lowest possible cost. In fact, Hangzhou Cuisine is now the most influential cuisine in the name of a city in China. Some food critics even consider it the very cuisine of the 21st-century China.

The cuisine industry has long since expanded to other cities across China. Some best restaurants in Hangzhou hav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themselves in Shanghai, Beijing and Hong Kong. At the last survey, the local restaurants opened nearly 100 branches in 20 citi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useum will definitely promote the local cuisine industry, enhancing its image, scale and internalization.

民国时期杭州西餐馆展示

This part of the exhibition tells the story of western restaurants in Hangzhou during the republican years.

中国杭帮菜博物馆

An external view of Hangzhou Cuisine Museum

老杭州小吃摊展示(雕塑)

This sculpture shows a roadside food stand in old Hangzhou

苏东坡与东坡肉传说展示

上一篇: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业现状分析及思考论文下一篇:团结合作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