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舆情分析

2024-04-29

应急管理舆情分析(共8篇)

篇1:应急管理舆情分析

城市治理媒体舆情应急处理管理制度

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引导社会舆论,是我分局维护我区社会稳定,保障广大市民的合法权益,顺利开展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结合分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涉及分局负面舆情,管辖执法大队应高度重视,严肃对待,认证落实整改,及时回复。既然是投诉就说明是群众关心的热点、攸关群众利益、我们执法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因此,大队舆情专管员要在第一时间报告给大队领导。

二、舆情处置工作将纳入到个人和大队月考评和年度考评中。

1、在负面舆情处理工作中,措施得当、整改到位、回复及时,工作得到市民认可和肯定的大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在考核中相应加分。

2、由于管辖执法大队和舆情专管员,在处理负面舆情措施不当、整改不到位、回复不及时造成不良影响的,根据考核要求将扣除大队相应的分数和个人绩效;造成恶劣影响、有损执法队伍形象的将追究管辖执法大队领导责任。

3、负面舆情因整改不到位、回复不及时被重复报道或投诉两次以上的,管辖执法大队及舆情专管员在考核中会被扣除相应分数和绩效。

三、各执法大队、舆情专管员应按照以下要求,切实加强舆情整改和及回复工作:

1、务必实事求是。执法人员在整改过程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要如实回复,切勿虚报瞒报,尤其在本条舆情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情况下,需认真对待,谨慎处理。

2、重时效。自法规科舆情专管员转发当日起,各大队最迟在3日内,须整改到位,并将整改结果以电子版和纸质版(大队负责人签字、盖章)上报。

3、文图统一。在整改回复行文中,文字和照片要起到相辅相成作用,照片对全文起到有效补充。行文格式要求规范(页边距:上3.7,下3.5,左2.8,右2.6单位cm;行间距:28磅;标题:方正小标宋简体2号;正文汉子:宋体正文3号;阿拉伯数字:GB3号),文字简洁,就事论事,调查结果和采取措施说清;照片中要充分体现执法人员在“干什么”如执法人员和执法相对人进行沟通、或者是对商户下达《责令》,或覆盖裸露渣土等,严禁出现衣冠不整、头歪身斜、手插口袋等不规范、不文明动作。

4、整改效果保持7日。西安市城管是管理局、沣东新城城市管理局相关文件要求,确保投诉回复7日内,不被媒体重复报道。因此执法大队在本次投诉整改回复后,务必在7日内加强常态化管控,避免重复投诉,而造成不良影响。

篇2:应急管理舆情分析

各客运出租汽车公司、县区客运管理机构、处属相关科室:

根据《***媒体舆情信息管理及应急处置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经会议研究,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决定成立领导组:

长:AAA 副组长:BB

CCC

成员:EEE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处理媒体信息发布、舆情内容监管、舆情信息应对及回复等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处办,办公室主任:FFF(兼)。具体承办人员:GGGG。

二、媒体舆情信息范围

1、传统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

2、网络媒体,包括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社区网的新闻、论坛、微博、贴吧等新媒体;

3、社情民意通道;

4、市政府热线诉求。

三、工作任务

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有效应对、妥善处理”的原则,对各大网站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运出租行业的舆情信息和报道,及时预警和应对,努力推进媒体舆情信息办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1、迅速反应,严控事态影响。具体承办人员在办公室的领导下要搜集舆情信息,要每天浏览、搜集报刊、电视、广播、网站、论坛、微博、百度贴吧等涉及到客运出租行业的舆情信息,特别是重点关注ZZ吧、爱我ZZ吧、我爱ZZ吧、CC吧等网络平台的舆情信息。

2、发现一般舆情信息后,要及时报办公室负责人,协调有关科室部门进行处置应对;发现重大舆情信息要及时报告上一级部门,同时向单位主管领导报告。

3、收到上级部门批转件后要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展开调查,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并按规定时限办理和应对上报办理结果:对特急舆情和重大舆情,要在接到批转件后24小时内办结,防止影响扩散;对一般舆情要在接到批转件后2小时内正面回应,并在3日内办结;因情况复杂不能按时办结的,要做出解释说明,上报阶段性进展情况;办理结果要实事求是、真实准确、依法有据。

4、要借助媒体,拓宽应对空间。日常工作中,要主动积极寻求各种媒体的帮助配合和互联网管理部门的支持,有效控制舆情的进一步扩散。

5、强化督查,严肃追究责任。客运处监察部门要按照“批给谁,谁承办,谁上报,谁回复”的原则进行监督办理。对未能及时按规定时间办结并且不上报进展情况和没有及时主动进行网络及媒体回复的,在全行业进行通报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对在工作中因为失职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将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四、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媒体在影响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方面有着关键的作用,做好媒体舆情信息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有助于及时了解舆情动态、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各公司、相关科室要把思想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媒体舆情信息管理与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抓好工作的落实。

2、严格制度,统一应对。各公司、相关科室要建立健全媒体舆情信息管理及应急处置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序办理,及时应对。

3、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公司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媒体舆情信息管理及应急处置机制,按照“快速反应、实事求是、正面回应、激浊扬清、群众满意”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媒体舆情信息监测与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方案,确保此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

篇3:网络舆情的现状及管理手段分析

关键词:网络舆情,信息

目前, 网络已经成为了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网络具有网民多、传播快、人人都是读者、人人都是作者的特点, 是“直播”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主要来源于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 (RSS) 、微博等。

所谓网络舆情就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 利用网络围绕着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 社会公民对于公共问题及社会管理者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 它是较多民众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所表达出的态度、信念、情绪等方面的总和。总之, 信息多元化、表达快捷、方式互动等是网络舆情的独特优势。

1 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

1.1 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

(1) 网络舆情有利于民众充分发泄出真实意愿, 并准确把握政府对群众的心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我国一般在网络空间允许网民自由发表看法, 尤其是在网络论坛上开展争论, 网络民意因其生存空间具有虚拟性的特点, 从而使得民意主体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心声。

(2) 网络舆情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利依据, 既有利于扩大公众的参与权, 又能提升公民的主人公地位。从整体情况来看, 无论出现的是哪一种网络舆情, 都会体现出网民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的公共事务的关心, 同时也增强了网民的参与意识及主人翁精神。另外, 网络舆情已经逐渐成为了信息时代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3) 通过意见领袖可以将一些过激的言论冲淡, 并能使当前的社会矛盾得到逐步缓解。目前, 在网络论坛中已经出现了一大批“舆论领袖”, 他们分析问题比较深刻, 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 文字表达能力强, 他们的一些言论无形中就影响了网民对一个事件和问题的看法。所以, 通过他们所引导的健康、理性的言论能对一些负面影响进行控制, 并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网络舆情可以促进对政府官员的监督, 提高社会的透明度, 使不良之风得到约束。在督促政府工作中, 网络舆情发挥出了重要作用。网民的参与程度加大及不受控制性使得网络舆情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这样就促使很多公共权力的运作被置于阳光之下, 最终是政府信息公开更透明化, 实现了良性发展。

1.2 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

(1) 由于网民的情绪化, 导致频繁出现网络暴力。发言者的身份比较隐蔽, 同时还缺少有效监督, 当一部分人遇到问题及困难时, 就会产生困惑、焦虑、不安的情绪, 从而网络就成了一个宣泄不良情绪的虚拟空间, 针对一个事件去散步不合实际、偏激、片面的、带有个人情绪的言论。随后, 网民们一般就会利用“人肉搜索”来公开成群结队进行评论、批判, 那么各种舆论暴力也就不断出现, 侵入到当事人的生活中, 给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 网络虚假信息泛滥, 这正是缺失网络“把关人”所致的。网络传媒因缺少“把关人”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 使网上聚集了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所以, 网络舆情所形成的信息来源千姿百态、良莠不齐, 网民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甚至也干扰了社会秩序。

(3) “蝴蝶效应”影响较大, 追究其原因就是“意见领袖”的恶意引导。在“意见领袖”的影响下, 网络本身变成了“放大”事件的最佳载体。还经常会有一些分裂势力, 如“藏独”、“台独”、“疆独”等在网络上以各种面目出现, 他们还雇网络写手来制造谣言, 在网络上传播, 甚至建立了网站, 依托于这些平台来炒作社会热点、难点、敏感新闻等, 长期的这种行为影响了网民思想, 也使得网络舆情变得更加复杂。

2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对策

2.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分析网络舆情, 从而进行正确的控制和引导。

因网上有海量信息, 如果只是依靠人工的方法是很难收集和处理网上海量信息的, 这时就要求加大力度对相关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 形成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之后便可以应对网络舆情。

2.2 建立起网络舆情管理员队伍, 加强对舆情工作的组织。

目前, 网络舆情工作已经逐渐成为宣传工作的重要战场, 并且很多企业也都设立了舆情监督员或网络评论员岗位, 主要是监测、研判和引导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评论员要确保每日都定时浏览网页信息, 主要是先明确重点浏览对象, 将其定位于本地或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论坛和贴吧。而对那些负面的言论, 则要求与相关媒体进行协调, 并公开发表客观公正的意见, 从多个角度去澄清负面不实言论, 积极参与网上跟帖和讨论, 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3 正确对待网络舆情。

有的企业或领导面对舆情的发生总是一味躲避媒体, 想避开问题, 不愿意和媒体进行正面交流, 结果导致问题越闹越大, 甚至到了不可收场的地步, 产生这样的问题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新闻媒体的重要性, 也低估了新闻风险的潜在威胁。一旦出现问题, 我们应该敢于正视, 不能回避, 并将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出去, 自己掌握主动权。要知道, 你不说, 别人可能会说, 等别人说了, 到时你就处于被动状态, 这时你要将已经发生的问题处理好, 还要去解释别人说的事非曲直, 因此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处理问题时, 应该保持态度诚恳, 行动迅速, 兑现承诺, 不拖泥带水。

2.4 从技术上防范有害舆情的传播。

可以用智能型自动控制、过滤软件系统来过滤屏幕上出现的敏感文字和不良网站, 采取这种控制方法能够杜绝不合法或不健康的言论。另外, 论坛版主可以用自己的处理器来对违规言论进行修改或删除, 减少负面影响。另外, 网民身处一个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 网民也要有自主性。因此, 提倡网民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引导网民文明上网已经成为网民自律教育的关键。每个网民都从自身做起, 以实际行动来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使网络成为健康、美好的阵地。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上述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网络舆情作为新生事物, 是因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 并通过网络传播集合了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广大网民以网络为载体, 表达出观点和意见, 并迅速形成网络舆论。总之, 我们应该了解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做到正确管理和引导。

参考文献

[1]曾润喜, 张兰.试论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的现状[J].图书馆学研究, 2013年05期第94页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念——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年

[3]周小斌, 姜胜洪.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舆情视角[J].未来与发展, 2011年02期第105页

[4]郭岩, 李缘.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管理体系构建分析[J].信息网络安全, 2013年05期第43页

[5]向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篇4:应急管理舆情分析

关键词:网络舆情;非常规突发事件;大学生;应急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39-2

0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来说,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和趣味性,适应了学生的即时化、碎片化的学习,当然,这种即时性通信工具如:微博、微信、QQ、陌陌、YY等也成为现在高校大学生交流观点、表达情绪的重要场所。

高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整个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非常规突发事件会影响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高校的非常规如法事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网络信息的传播贯穿始终,高校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会加速或提升高校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率。

随着高校网络化、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推进,互联网的各种新型通信工具和交流平台给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的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的网络信息突发事件管理提出了挑战。

比如: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网络负面舆情,网络诈骗,突发非正常死亡等,高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的同时,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大学生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1 研究的意义

由于网络评论、新闻、跟帖、论坛、微博、博客、群组软件等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舆情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庞大数量的网民已经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深度介入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和事件的孕育、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中。抗日游行事件、水污染,各种交通事故灾害,食品安全,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轻生问题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在事件发生之后,高校学生往往通过互联网的流媒体第一时间获取事件信息,并进行反馈和传播。高校大学生对突发事故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事件的处理和发展进程,因此通过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网路舆情调查与机制研究,不仅有助于对谣言的及时制止,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应措施,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效率和效果。因此,对网路舆情下大学生非常规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既是网络发展的需要,也是各级教育部门及高校管理者的迫切需求。

2 调研结果分析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卡方分析方法,针对学生对于高校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关注情况、高校学生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参与情况以及高校对学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情况等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下述结论。

2.1 关注情况与参与方式的卡方分析

通过上述卡方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关注突发事件的程度与学生参与突发事件的讨论方式的卡方检验中,检验的统计量sig=0.000<0.05,说明卡方分析的结果是显著的,即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与其参与突发事件的参与方式具有显著的关系。

2.2 关注情况与是否参加过安全教育课程的卡方分析

通过上述卡方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关注突发事件的程度与学生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课程的卡方检验中,检验的统计量sig=0.000<0.05,说明卡方分析的结果是显著的,即学生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课程对于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具有显著的影响。

2.3 突发事件参与方式与是否参加过安全教育课程的卡方分析

通过上述卡方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参与突发事件方式与学生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课程的卡方检验中,检验的统计量sig=0.000<0.05,说明卡方分析的结果是显著的,即学生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课程对于参与突发事件的方式具有显著的影响。

所以,从以上的三个卡方分析来看,高校大学生入校安全教育与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关注程度与以何种方式参与突发事件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有入学安全教育,大学生的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比较关注,并且以理性的方式处理,对高校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高校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速度快、影响大,应对这种非常规突发事件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难度大,如不能建立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机制、研判机制、策略选取机制、现场应对机制和事后跟踪机制,务必会扩大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影响面和破坏度,所以上至党委,下到班级同学,要全员参与到有计划有准备的大学生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中去。如下图所示。

高校大学生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

应急管理机制示意图

3.1 高校大学生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机制

信息收集机制是整个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基础,其信息收集队伍的合理性,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可信度等都会影响到后续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研判,也会影响到是否能预测非常规突发事件。从前面调查分析的情况来看,在信息收集机制中,首先要从班级和学生会中选出网络舆情员,再组成学院的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进行专门的培训和任务分派。其次,建立信息收集的计划,周报或者月报,具体报什么内容,如何呈报,都要做个详尽的计划,按计划有序的常态化的专人跟踪负责。最后,从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最重要的还是要从舆论上引导全体学生正确关注和参与非常规性突发事件,增加每个学生的网络舆情和信息敏感度。

3.2 高校大学生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信息研判机制

事件的研判要以信息搜集为前提,所以信息的收集非常重要,当然信息收集后,在二级学院以上层面,包括学生处和党委要进行专门的网络舆情信息的研判,判定的结果将直接影响都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效果。

首先,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判断其动机和用意,当然不同类别的信息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其次,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分析内在的原因,比如很多心理问题的,可以联系进校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判定是即时性,还是延续性的。

最后,舆情的专家团队要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总结出焦点,找出解决问题的症结,形成书面的事件信息研判报告,要具有前瞻性、时效性和可行性。

3.3 高校大学生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策略选取机制

非常规突发事件策略的选择是根据事件的研判和高校现有的资源情况综合考虑的,不同策略的回应方式不同,应该极可能的满足突发事件当事人的诉求。在选取策略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以下三个原则。首先是效果最佳原则,就是采用的策略最大化的满足当事人的需求,使其恢复到事发之前的状态,尽量减少对学校的负面影响;其次是信息准确原则,在选择策略的时候尽量做到信息准备完备,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当事人和网民的情绪激动,迫使学校处于被动的局面。在事件策略的选取方面,应该由党委领导下的各级组织机构相关人士共同讨论决定。

3.4 高校大学生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在高校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方面,首先我们应该做好应急预案,根据之前的信息收集、研判、策略选择等做好准备,同时应该做好常规和非常规两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从组织、措施、应急、信息沟通、安抚、医疗等每个方面都要做好精细的实施方案,以确保万一发生非常规突发事件,就是按照预案进行处理。其次,充分发挥高校爱校学生的热情,积极投入整个突发事件的服务中,以学生的身份见证事件的过程,增加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可信度和易接受度。最后,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舆情队伍,利用信息化手段随时关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以备给后续的工作提供思路。

3.5 高校大学生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跟踪机制

非常规突发事件得到应对之后,有可能引发网络的热议而将事件继续放大,或者高涨的网络舆论得到了消退,不管属于那种形式,高校还是要继续加强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跟踪机制。首先,关注应对策略实施后,网民及媒体对事件的态度情况。其次,关注网络的新闻报告后的评论的立场。最后,关注网络新闻媒体的报道数和论坛的跟帖数量是否有所增加。通过这些关注和跟踪,分析对比应对措施之后高校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对效果,从而判定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和应对力度,确保从头到尾万无一失,让事件慢慢化淡。

参 考 文 献

[1] 齐佳音,张一文.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6,05.

[2] 黄微,张晓君.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J].情报科学,2016,06.

[3] 顾佳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篇5: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为切实加强公司日常工作中舆情突发事件处理与信息发布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舆情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掌握引导舆情的主动权,及时、有效的处理客户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和谐、稳定的供用电环境,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舆情事件发生后,首先与市公司新闻中心取得联系,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的不准确报道,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舆情发布有利于公司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宣传同步启动、同时落实,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部门密切配合舆情发布工作,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公司工作信息报送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组织机构

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应对、早处置日常工作中发生的舆情,经公司研究决定,成立**市**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由经理虞忠凯、党委书记刘佳华担任,副组长由营销副经理迟晨林、生产副经理李春文、纪检书记王超、物资副经理闫铁君担任,综合部、生产部、经营部、安监部、党群工作部、客服中心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群工作部,负责舆情的评估、预警、分析和报告。

工作职责:

1、根据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部门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控制与信息发布方案,决定新闻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发布、审定新闻发布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进行处置。

4、依纪依法对当事人、责任人、责任单位提出处理和责任追究意见建议,并按有关程序交相关部门处理。

5、落实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应急程序

舆情应急,应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1、各部门、各班组要密切注意舆情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向公司主要领导报告,由各部室负责人集体对事件进行初步分析,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开舆情应急处置工作会议。

2、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接到汇报后,召开应急会议,有针对性地布置处置工作,形成新闻通稿并组织宣传报道。

3、工作领导小组将舆情情况及时以书面形式上报市公司新闻中心,及时上报事件有关信息,并与新闻媒体及时保持信息沟通。

4、做好突发公众舆论事件的24小时全程处置工作的文字、声像记录工作。

四、健全制度

1、建立信息反馈常态机制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切实加强工作调度,认真做好信息反馈,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

2、建立舆情监控体系

积极应对于媒体舆情,如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的舆情信息,要加强监测监控力度,设专人进行监控,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应对、早处置。

3、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要全力做好信息公开透明,尤其是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客观、透明,把握舆论的主动权,最大程 度消除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促进事态向良性方面发展。

4、完善信息摸排机制

针对用户对公司工作的不良言论、片面认识或错误倾向,要第一时间做出反映,集体研究、集体协商、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情况,向用户作出解释说明,让用户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充分体现社会的法制性、民主性和公平性。

篇6:舆情分析与管理

新媒体时代的弄潮人

中航工业新航林 俊

新媒体时代不请自来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当今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获取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社会舆论的生成、存在与传播方式,它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给广大网民提供了平等的行动机会与空间。于是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在此寻找自己的发言席。中航工业作为大型央企,是祖国空中钢铁长城的铸造者,媒体对中航工业的关注从凤凰军事网、米尔军情网、股市行情军工板便可窥见一斑,有关各类重点型号飞机研制与交付、试飞与性能的消息层出不穷,难辩真伪。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已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它突破了传统媒体时期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正在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通讯时代。如果说传统媒体的时效以天计算,那么新媒体时代可用小时甚至分钟来计算。手机、微博、实时直播、微信群……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小小的村庄,而将其联结在一起的便是日益强大、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网络的传播特点首先表现出内容的海量化,据统计,现在每年

新产生的信息量用4G容量的DVD来存放,把它们一张张叠在一起,足足可以绕地球一圈多。其次是信息流动的双向化。原来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这就是所谓“自媒体”时代来临,传播内容与形式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只要你关注”。三是传播速度实时化,技术的空前发展带来了简单便捷的操作,新闻时刻都在发生,时空距离已不是问题。特别是图文声影的综合呈现,其直观性、通俗性、大众性对受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亲合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地球村”里一村民,站在村口笑迎媒体新时代。

媒体的双面效应

媒体报道是传媒按其自身的标准,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编排后的产物,渗透着媒体及作者自身的价值观。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言论自由政策的放宽,新闻媒体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充当起了越来越不容忽视的角色,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和公众的方方面面。一条负面信息搞跨一个行业、一个名牌企业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冻皮鞋”“毒胶囊”“三株事件”“双汇瘦肉精”等。当然,从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看,并非坏事,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其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挖掘事件的“负面效应”。不可否认,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有些媒体会热衷大量挖掘社会阴暗面,以吸引受众眼球。一些报道貌

似“客观、公正”,其背后却潜藏着各种利益集团的诉求。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敌对势力对我无所不用其极,一条消息可能引发的振荡是不可想象的,如阿拉伯之春、苿莉花革命等,都成为颠覆一国主权、扰乱地区安全的典型例子。中航工业作为大型军工企业,国防力量的象征,时刻受到怀有不同目的的利益群体关注,这就充分考验中航工业舆情把控能力。一方面,笔者认为要主动协同媒体,充分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等功能,借助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树立企业形象,扩大市场影响,提高公众认知度,建立自身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控制舆情、实时监控由于不良消息可能引发的媒体大规模跟风以及由此酿成的公共事件。因为此时的公众可能因大量的煽情和带有情感倾向性的报道而丧失了自我客观判断的能力,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的散播源,成为搅动舆论海啸的那只“花蝴蝶”。

善做媒体弄潮人

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以时代要求审视媒体发展规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并不断研究信息传播的现状和趋势,考虑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当前,社会舆论多层次、分众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我国几代领导人对新闻舆论的重要性都曾做过指示。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靠枪杆子和笔杆子打天下坐江山”;邓小平同志说:“舆论是社会稳定的思想中心”;江泽民同志讲:“舆论驾驭得好是人民之福、不好是人民之祸;”胡锦涛同志说:“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共产党根本的原则。”在媒体发达的今天,敢于、乐于、善于与媒体打交道,体现出一种清醒、一种智慧、一种自信、一种能力。只有清晰各类媒体的运作规律,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获取最大的舆论支持,赢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舆论环境。因此,要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提高新媒体素养,学会快速、便捷、海量的搜索信息,了解舆情。也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解读舆论中的深层次涵义,甚至培养自己的“专业型”意见领袖,实施良性舆情的有效传播和不利舆情的精准打击。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危机事件发生时,“主动讲比被动讲好,自己讲比别人讲好,内行讲比外行讲好”,话语权虽在记者,但记者引导好好了,会形成良性“共振”。

媒体永远在“猎奇”,只有“非正常”的事件才能吸引关注者。所以,当出现一些“负面”舆论时,必须从容应对,对善意的、客观的报道,虚心接受,积极纠正自身错误,显示诚意;对部分失实、无恶意的负面报道,要及时为媒体提供权威信息,通知其予以纠正;对于完全失实、恶意的负面报道,要据理力争,要求道歉,坚决给予制裁。作为央企,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针对一些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当在迅速应对处置事件,控制事态发展的同时,谨慎、快速制定周密预案,科学设置新闻议题,发布权威信息,与媒体紧密合作,及时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化“危”为“机”,变被动为主动。

集智创意绽放媒体新亮点

创新是策划的生命,好的策划来源于不断创新,如果没有新内容、新形式就不会有媒体关注。每一次宣传活动的使命是不同的,即使形式相同,内容也要创新,反之亦然。

好的创意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要抓住热点,只有选择当前的热点问题才能成势。现在有句话叫“造势”,运用媒体选择热点造势,必须慎之又慎选好题材和角度,否则就会发生舆论导向错误。其次,选准时机。媒体造势要把握好时机,有时,人们对某件事的热情以及认知度是不断被激发的,所以我们常会看到一些系列报道,只有随着媒体相关报道的深入以及这个报道的影响力的扩散,了解和认知的人才会越来越多,所以控制好时间,方能将“势”推向最佳境界。三是内容要有上乘之作,也就是有深度有广度。深度,即该事件的新闻价值核心;广度,即该事件新闻价值的各个层面。

篇7:舆情信息防控应急预案5

一、指导思想:

为维护我校安全稳定确保学校发生舆情安全问题时各项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根据中小学安全相关条例及教育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内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二、应急机构组成 组长:王振伟(校长)全面工作 副组长:王建利(副校长)具体工作安排

陈洪梅(副校长)舆情管理及政策发布

王志超(副校长)舆情预防管理及汇总 李佳忠(副校长)安全舆情防控

组员:

崔兴亮(教务主任)陈宝国(安全员)李加文(政教主任)

王法庆(教务员)

其它部门主任、各年级主任、班主任

三、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舆情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校舆情安全常识的普及教育。

(3)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舆情安全事故处理工作,把不良影响与损失降到最低点。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及时积极捕捉分析舆情信息全面保证和促进学校舆情安全稳定地运行。

四、预防措施:

(1)对学校重大活动(如庆典、高考、评估等对网络、舆情安全有特别要求的活动)进行评估、确定所需的设备及环境。对重要网络设备提供备份,出现问题需尽快更换设备。出现重大问题立刻向电信部门求救。

(2)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校园内外所属网络硬件软件设备及接入网络的计算机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封堵、更新有安全隐患的设备及网络环境。加强对校园网内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加强对学校网络的使用者(学生和教师)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对重要网络设备的软件防护以及硬件防护,确保正常运行。

(3)加强各类值班和校园巡查,保持通讯畅通,及时掌握校园各种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4)针对我校情况,要充分了解掌握师生的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生活和育人环境。

(5)事先应向领导小组汇报本次事件中所需用到的设备、环境,以及可能出现的事故及影响,在事件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应立刻向领导小组组长汇报。

五、舆情安全事故发生后有关处理措施:

(1)从事故一发生到处理事件的整个过程,必须保持向领导小组组长汇报、解释此次事故的发生情况、发生原因、处理过程。领导小组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舆情安全防御、处理工作。各有关组织随时准备执行应急任务。

(2)发现学校出现舆情恶意攻击,立刻确定该攻击来自校内还是校外;受攻击的内容有哪些;影响范围有多大。并迅速推断出此次攻击的最坏结果,判断是否需要紧急切断校园网的服务器及公网的网络连接,以保护重要数据及信息。

(3)确保校园信息安全为首要任务:迅速发出紧急警报,所有相关成员集中进行事故分析,确定处理方案。

(4)从事故一发生到处理的整个过程,必须及时向领导小组组长、安保处及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听从安排,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5)事后迅速查清事件发生原因,查明责任人,并报领导小组根据责任情况进行处理。

(6)在应急行动中,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服从指挥,确保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的落实。积极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篇8:应急管理舆情分析

关键词:网络舆情,地方政府,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危机多由不可预测的自然或人为事件突然引爆,并快速传播、发酵,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它所挑战的是政府处理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确保社会秩序基本稳定的能力,挑战的是政府的执政连续性和政府公信力。但受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与舆情本身的非理性因素影响,政府针对事件所采取的任何一项具体的行政行为,都可能触发汹涌的网络舆情,使政府处于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公信力。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是政府在舆情治理工作中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

一、深化网络舆情动态监测与应急处理研究的必要性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具有内容庞杂性、现实互动性、情绪感染性等特点。网络舆情的兴起及其“双刃剑”效应所引发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极大地拓展了政府治理的领域,使政府指向重大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成为重大的现实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是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网信系统法治化进程的积极举措。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快速普及,网络舆论危机已成为政府经常遭遇的一种新形式危机,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1]。开展网络舆情研究,是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网信系统法治化进程的有益尝试。

其次,它是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升政府公信力与执行力的有益尝试。

“网络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政府管理方式产生着一系列冲击和深刻影响”[2]。网络舆论危机持续发酵所触发的公共管理风险日益显著,快速显效的网络舆情研判与应急响应已成为评价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针对重大突发事件所触发的网络舆情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总结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应急管理策略是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升政府公信力与执行力的积极尝试。

再次,它是防范社会运行风险,降低管理成本,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需求。

基于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由改革所触发的社会利益格局调整越发深刻,社会不满情绪较为集中,加之近一两年来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较大,极易滋生新的不满情绪。一旦出现重大突发性社会焦点事件,很容易触发网上声援网下行动的联动性群体性事件,如PX项目搬迁集会事件、交警人肉搜索事件等,显著增加社会运行风险及管理成本。开展重大突发性网络舆情研究是防范社会运行风险,降低管理成本,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第四,它是完善政府舆情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公共管理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网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新意见阶层”的日益活跃,改写了传统的舆论格局,使政府面向舆情事件的传统管理思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譬如8·12天津瑞海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就再一次将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质疑推向了风口浪尖。瑞海舆情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发展的共性特征。深入研究重大突发性网络舆情的衍生机制与规律,构建响应迅速、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对于防范网络舆情危机风险,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操作价值。

二、政府网络舆情动态监测与应急处理困境成因解析

近年来,在以党报、国家电视台、新闻网站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和以网络“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之间的隔阂与对话中,互联网已成为新闻宣传与舆论导向的难点之所在,官方媒体的正面宣传在网络社区中经常受到质疑。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制机制不合理,易触发次生舆情。

从体制机制的角度来看,由于大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尚未将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执政领域来考虑,在网络治理中尚未投入足够的精力,与网络舆情应对相配套的专门化的网络治理组织体系及人员配备尚未齐全,导致有了舆情无人汇集,或有了汇集无处报送的尴尬。虽然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率先设置了网络新闻发言人来代表政府发声,但由于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背后缺少必要的组织支撑,可遴选使用的信息极其有限。在不占有大量第一手信息的情况下,网络新闻发言人就很难围绕具体的突发性事件进行合理判断,更难以做出令网民们满意的回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在有限信息供给的基础上说些官话、套话,因而引发网民更强烈的不满和对政府部门更大的质疑,触发次生舆情,加大事件的处理难度。

其次,事前防范存空白,易丧失舆论主动权。

一系列的网络舆情事件表明,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适用性和实效性越强。政府部门只有深入理解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舆情脉搏,发现基层社会矛盾;只有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事件,才能促进官民有效沟通和良性对话。但受限于现实条件,虽然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已设立,但工作人员并非专职专任。有限的人员,加之有限的技术处理能力很难对汹汹舆情“独当一面”。既无法做到对海量信息的筛检与分类,也无法进行及时的事前预警,更无法为政府部门防范舆情风险提供有效的参考。进而导致政府在网络舆论场中主动性尽失,被网民的质疑声所左右。

再次,应对技巧简单化,易陷治理困局。

在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中,保障舆论自由与政府干预是一对矛盾,政府对公共舆论进行干预的合理边界问题是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从操作上来说,把握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管控与披露的“度”是影响舆情处置效果的关键。信息披露是否越多越好,越快越好,以什么样的方式披露,信息披露后所引发的衍生影响如何做好预案是当下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亟待破解的技术性难题。现实的情况是网络舆情事件一旦触发,政府部门可以动用的应对技巧十分有限。封锁舆情、围堵舆情是首选,其次是一味地辟谣和否认。加之各政府部门间尚未就网络舆情事件建构起口径一致的回应体系,故而常常出现多部门各执一词,互相矛盾的表态,极大地伤害了政府公信力,触发“塔西陀效应”。

三、应答政府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理困境的对策

针对上述解析,把握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与技巧,化解重大突发事件所引发的治理困局,制定积极有效的危机管理措施,维护政府形象,提升公信力,是政府进行显效的舆情应急管理的当务之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构建应急响应机制,舆情处置体系化

针对政府部门在舆情应对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合理的问题,可在厘清突发性事件中的舆情演变规律及网民诉求指向的基础上,构建“突发性网络舆情四级应急响应机制”。第一级是“舆情预警”。从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的这段时间内,尽可能化解和应对危机的诱因和苗头,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级是“舆情引导”。针对网络舆情开展集中正确的引导,降低网络舆情对社会成员的消极影响,为后续的处置创设有利的舆情环境。第三级是“舆情应急”。如确已引发恶性化事件,政府要通过网上和网下联动的快速应急反应,尽可能遏制事件的恶性蔓延。第四级是“舆情重塑”。事件得到有效处理后,启动接续性的防范措施,对可能出现的传闻和谣言进行甄别,以防范其不良影响。通过四级联动,确保舆情事件发生前后的风险可估、可防、可控、可治。

2. 主动介入网络舆论场,事前防范常态化

“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中很大一部分是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危机管理理论视速度为第一原则。”[3]针对政府部门在网络舆论场中的话语主动性弱化的问题,可在确保公共管理稳定性的基础上,强化事前防范的制度化设计,主动占领网络舆论场,以最大限度消解网络突发性事件所带来的管理风险,降低管理成本,维系社会稳定。具体来说,就是结合“突发性网络舆情四级应急响应机制”的第一级设计,建立覆盖各基层政府的网络舆情分层化预警制度,专人专职,分工明确,确立具体的工作规章与流程,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与技术支持,定期就围绕各类社会热点问题所产生的舆情信息进行汇总与筛查,以舆情专报的方式报送政府部门负责人。在硬件条件较好的城市,可结合大数据进行常态化的实时搜集与监测;在条件不具备的城市,可以通过向网络安全公司购买服务的方式完成舆情的常态化监测与筛检。

3. 打造良性政治生态,应对措施多样化

重大突发性舆情触发风险的事前防范与事后消解,关系到舆情应急处置的难度与成效,“政府在与网络的互动的生态治理中,除了完善法律制度外,更应以平等的姿态、真诚的交流、高效的处置和积极应对,在互动的过程中重塑政府信任”[4]。针对政府部门在突发性舆情事件中应对技巧单一化的问题,除大多数学者所提出的“网络意见领袖”培育、“官方网站与平台”打造等措施外,还应分别从“公共管理行为一致性”、“政府形象经营”、“公关及媒介素养”、“网络舆情管理方法创新”、“宣传模式与手段”、“公民媒介素养培育”、“技术创新与国际经验借鉴”等角度开发配套的辅助性防范措施,并落实这些措施所需的配套制度及技术基础,以降低舆情应急处置难度,节约舆情处置成本,促进政治生态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人民网评:以互联网立法规范网络秩[EB/OL].[2014-11-02].http://opinion.people.com.cn.

[2]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

[3]梁雪云.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机制研究[J].今传媒,2016,(5).

上一篇:多功能笔记本收纳盒下一篇:平面设计主管工作的基本职责描述